景观生态规划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规划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篇1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以实现偌大区域无盲点监控。这就造成湿地地区的违法破坏行为还时有发生。

湿地因其自身天然形成的丰富的水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植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很多开发项目竞相开展。很多项目设计之初的构想非常好,可是一旦到了实践环节,就变成盲目和过度开发,湿地景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湿地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湿地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结果造成湿地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二)湿地景区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湿地景区往往地处城郊,保护区风景的自然风格是城市生活人的向往,湿地保护区也因势利导的开发湿地的旅游项目,以增加湿地的关注度和经济效益。湿地景区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游客乱扔的各种生活垃圾人为造成了对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同时,湿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完善,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对湿地发展不利的因素,导致湿地被破坏。

(三)外来物种对与湿地景观的破坏不容忽视

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长期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平衡和发展进化而来的。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生物链。生物链的各级各层生物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发展特点。

当代社会以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外来物种进入国内的方式更加多样,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新奇而引渡新的物种,但是却没有认真考证新物种会对当地生态有哪些影响。甚至有些外来物种自身的破坏性相当大,一旦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给湿地原来的生态模式带来了威胁和破坏。这些现象已经受到了我国生物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三、湿地生态景观规划与保护应依循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和尊重湿地的原有的生态特点,遵循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湿地生态景观。在湿地的水体景观中,根据湿地景观的不同的水体条件及水体形态,设计不同的观赏区域,既能保证游人充分观赏湿地水体的自然风景,又能够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在湿地的植物生态景观中,根据湿地的植物品种和特色,在不同的季节,辅助搭配规划一些观赏石等,构建别有新意的湿地景观,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湿地的动物景观的观赏上,针对游人感兴趣的如动物的飞迁、幼鸟等,在不影响到动物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建设和规划供游人观赏的平台,以满足游客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观赏之情。

(二)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

湿地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湿地的防旱蓄洪、净化水污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湿地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即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景区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景区空间、增加景区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三)湿地景观要监管到位,立法保障。

上级部门对湿地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要监管到位。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是湿地景区是否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湿地产品,是否开发过度,是否保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这都需要上级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监管到位。其次是景区对游客的指导和监督要到位。湿地景区要做好游客人数的统计和服务工作,做到以环境保护和湿地景区保护为上满足游客的游览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游客对于景区带来的生态压力。

即便有科学的规划,即便有到位的监管,也需要有法治的后盾。依法治理湿地,依法保护湿地,是湿地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健全湿地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能更好的依法履行职权,只有行政部门的依法行使职权,才能更好的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的物种资源。

(四)湿地景观文化建设

篇2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4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校园景观亦是如此,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5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生活在一起的人,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6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7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 景观生态规划 生态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及人们需求的提高,如何更好地引导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内容。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和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合人聚居 [1]。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物流、能流情况,这是作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趋避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沟通,交通条件易于到达。③舒适性。城市景观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创造一个环境清洁、空间开放、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为人类带来身心愉悦的享受。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2.1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环境敏感区是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常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属脆弱地区。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2.2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以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使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在城市内部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旷地、绿地均匀分布。

2.3 异质性原则城市景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景观,建筑物斑块及廊道占优势,而绿地斑块及绿地廊道少,因而产生了严重失衡的现象。这样的结构影响了城市景观的生态负荷,带来了空气污梁、水质下降等环境问题,因而在城市景观结构中应增加绿地廊道及绿地斑块[2]。根据城市现状确定绿地斑块的最佳位置、最佳面积,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同时在绿地景观设计中,应放弃过于强调视觉美的景观设计,提倡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性,实行乔、灌、藤、草相互配置,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绿地自然度,形成自然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利于抵抗不良因素的干扰,从而体现城市景观中人与动物、植物的控制共生。

2.4 多样性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3],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4]。景观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坚持多样性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组分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5]。

2.5 持续性原则景观的持续性是人与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维持景观生态整体性之上[6]。景观生态规划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景观类型的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其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谋求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以达到景观的整体优化利用[7]。

3 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不同区位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不可避免地发生分异,呈现非均一化倾向。景观生态系统是连接城乡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在不同的生境之间建立合理的廊道,是维持城乡生态平衡、景观稳定的有力措施,也是构筑城市与乡村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城乡一体化景观格局的必要条件。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规划包括水系、道路交通、绿带等[8]。

3.1水系景观生态系统

在水系两岸建设景观防护林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对保持水土、防洪减灾作用巨大,还对景观生态的连续性、绿化美化环境起到关键作用[9]。向城内的延续方向可有选择地建设一些有文化休闲特点的绿色走廊,其他地带只是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的基质;对于城市内部排洪沟渠的景观建设应加大建设和整治力度,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流畅、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及沿岸绿地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不应再加以阻断、侵占。

3.2道路景观生态系统

在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化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道路的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不应造成大的生态破坏。注意道路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加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防护林等绿地建设,使道路成为“绿色走廊”。道路行道树、防护林宜适量配置抗性强和吸收净化能力强的常绿树种,以便终年发挥作用。还可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为环境监测服务 [10] 。

3.3绿带景观生态系统

已成为残余嵌块体的绿点、山丘和水体之间缺乏联系,与公园绿地也缺乏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通过建设绿带建立这些联系可能是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突破点。或以道路绿化带廊道连接,将道路两侧适宜宽度的绿化带作为联系廊道,将残余嵌块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绿色廊道串联起来的绿岛组合,并保持山体水系之间的空间联系。同时应与城区的绿化相结合,使城郊生态过程与其相连,基本上构成城市山水林相连的整体景观。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对完美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建立景观生态规划,就是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9],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生态,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将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 李团胜.城市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持[J].生态学杂志,1998(1):70-72

[3]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海南岛景观空间结构分析[J].生态学报,2001,21(1):20-27

[4] 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1

[5] 黄传煌.浅谈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评价[J].林业勘察设计,2005(2):45-48

[6] 李卫锋,王仰麟,蒋依依.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9):1823-1831

[7] 曹慧,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5):787-792

[8] 黄凤茹.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新思路[J].城市规划汇刊,1998,(1):52-58

篇4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景观面貌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文章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表达景观生态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意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篇5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

1 景观设计的内涵

1.1 景观设计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名片的定义:景观设计与规划是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1.2 景观设计的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1.3 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1.4 景观设计的宗旨

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2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概念

2.1 景观设计生态化概念的产生

景观设计生态化是景观学和生态学两种科学的观点结合产生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

景观的概念引入生态学带来了新概念框架,发展成为一个由生态学,地理学,森林学,野生生物管理,城市规划等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2 景观设计生态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更适宜人居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构成为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实际上就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体或无机物质等)所构成的。

2.3 当前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思想方法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人居环境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共生、竞争等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心、人和社会协调关系,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交流、健身、无了、美学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质量。

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3.1 多种文化元素综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文化元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整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景观。

3.2 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

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大大节约能源。

3.3 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

3.4 本土性原则

本土性原则的要求是: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知识,吸取当地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应考虑当地和其文化传承;其次,应接纳和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且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些自然环境条件。

篇6

关键词:河道规划设计;自然环境;水利工程;生态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17

1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河道的质量,提升河道工程的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具体涉及生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等的应用,实现对河道工程的科学性设计及规划,确保河道的正常通航、排污,增强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在现阶段河道规划工作中,进行生态理念、人文理念、文化理念等的结合直分必要,这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实现河道规划建设与周边水文环境的结合,实现河道的科学性设置,实现河道内生态的平衡性。

2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原则

2.1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实行开发及治理并重原则的结合是必要的,实现河道区域开发与周边景观生态性的结合,进而适应河道整治工作的要求,打造河道周边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在这个过程中,将河道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给居民提供更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河道规划长远性设计方案的制定是必要的,实现河道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河道规划设计的同步进行,确保河道周边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实现自然资源与人类开发建设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制定规范性、科学性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为后续规划及建设留出余地。

2.3以人为本原则

在河道规划设计及景观建设过程中,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必要的,在河道规划建设中,需要考虑工程的生态、娱乐等功能,实现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对生态用地的利用效率,确保河道景观规划环节与生态环境保护环节的结合。

3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

3.1提升对生态发展的重视

健全河道规划设计准备体系,有利于提升河道的整体规划效益,这需要在河道规划设计之前积极收集各类资料,积极组织相关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及时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实现河道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性发展,实现休闲景观、生态景观、河道建设等模块功能的共同发挥,这需要深入分析河道环境的大气状况、水|状况、人文气息状况,实现河道生态建设的发展。

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的综合性考虑是必要的,深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充分发挥景观建设的生态,满足后续河道规划及建设工作的要求,提升河道水利景观的观赏性,维护其自然景观的生态多样性。

3.2城市景观与市民休闲相结合

在河道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对生态质量的要求,实现居民休闲生活与景观建设的结合。这需要结合本区域建筑风格及景观形式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实现水利工程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突出本区域河道规划设计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周边居民休闲设施、景观建设、水利工程规划结合起来,提升周边居民的景观亲近感。比如在景观规划中加入相应的座椅及亭廊,在其附近种植富有特色的花草树木,提升河道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观赏性、生态性,这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河道规划及设计原则。

城市环境形象与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必须进行河道工程的整体性规划及改进,充分发挥景观的环境功能,实现对生态环境面貌的合理性改变。这需要以艺术美的思想进行河道的规划及设计,做好河道环境中各类建筑设施的分析工作。

断面及驳岸是河道规划设计的关键组成环节,其对景观设计的整体效益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不同需求,必须综合考虑断面及驳岸亲水性,这需要根据本区域实际河道环境,进行亲水平台及护岸工程的设计,增强河道的整体规划功能,提升河道的防洪效益,提高河道周边景观的亲水性,满足人们休息、亲水等生活休闲需求。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降低滩地的高程,扩大防洪面积,充分发挥河滩的防洪功能,实现河道规划整体效益的增强。

4结语

河道是一个完整性的生态体系,其河道规划及设计水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深远,因此需要以生态水利工程为基础进行河道的规划设计,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优化河道规划设计方案,适应现阶段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韦光林.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考[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5).

[2]郑美燕.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生态环境因素[J].广东水利水电,2013,(04).

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对于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的前提,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设计,实现科学设计是高水平规划的前提。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只有坚持正确的设计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设计。

(1) 园林景观规划模型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设计人员运用专业的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对地形,花草,树木,建筑,园路等进行合理布局与配置的行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园林设计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进行科学的园林设计对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实现科学设计的前提。在设计阶段要坚持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三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的概念。

(2)景观规划设计图

(一)为人民服务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居民的整体居住水平。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把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通过科学规划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园林设计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经济适用功能,二是美观功能。经济适用功能是园林设计的第一个功能,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二是要服务于对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功能,要做好经济设计的原则,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按照投资限额设计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美观是园林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注重美观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提高园林的欣赏价值,要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在园林设计中要融入生态学原理。生态学理念是近些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人们对工业化浪潮下造成污染反思的结果。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优化生态环境,为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园林设计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园林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长远发展。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要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 园林规划的具体措施

上文提到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在探讨了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具体原则之后,我们就来详细论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进行科学设计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其次是要增加绿地面积;最后是要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提高绿地绿量。

(一)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保护首先必须要做好都市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加强城市规划中的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对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等可以有效减少噪音,减少环境污染。

(二)要增加绿地面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用地面积,要增加绿地面积。对城市绿地进行科学规划与高效利用,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在园林规划中要把城市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两者要同步实施,这样可以保证城市绿化的顺利完成。

(3)绿地系统规划图

(三)要合理配置植物资源,绿地中的绿量要有显著提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进行不同配置,要结合建筑物自身的功能,营造景观的要求来进行配置,要加强绿地中的绿量,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这样可以使得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既美观又环保。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就成为了城市建设者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实现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城市园林规划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后又对城市园林规划的具体策略提出了一点建议。笔者认为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下功夫。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城市园林设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园林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植物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土保持示范园;规划与设计;含义;内容;原则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000-01

引言

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量聚集,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己经逐渐认识到人与自 然应最大限度地协调统一,并起到试点和示范的作用,并为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水土保持示范园规划与设计的含义

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地域生态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和对策。其中心任务是创造--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 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步骤和途径是由理想目标设计、功能规划与设计、结构规划与设计到具体单元利用设计的逐级实现过程。

2 水土保持示范园与设计内容

水土保持示范园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 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 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系统。根据水土保持示范园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 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1)确定规划目标目标是工作的导向,在具体规划工作 展开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工作的目标。发展目标有高目标、低 目标和适中目标多种层次。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人们的 需求和当地实际的基础之上。水土保持示范园总的目标 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 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使人们感觉到安全、舒适、健 康、便利。具体规划目标可分为3类:第1类是为保护生物 多样性而进行的规划与设计,第2类是为自然资源的合理 开发而进行的规划,第3类是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而 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2)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针对规划设计目标的要求,调 查城市现状和收集影响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及过程的基础资 料。这个阶段是具体规划工作的开始,是整个规划工作极为 重要的环节。获取资料的手段可分为:历史资料、实地调查、 社会调查和遥感及计算机数据库。内容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水土保持示范园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环境敏感区 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

1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 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 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 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 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 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 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 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 破坏加以补偿。

2绿地规划。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很注重城市中的自 然生态系统,他认为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 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 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 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 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 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 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 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 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 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 不同形态的植被带。有以下3点好处:一是改善道路的环境 质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降低噪音和减少废气);二是 增加绿地面积,便于绿地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三是通过 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斑块连接起来,有利于斑块中的小型 动物迁移。

3建筑景观规划。一个水土保持示范园,就是要创造 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 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 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 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 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 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 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 是城市总体之美。

4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 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 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 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 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 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 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 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 城市景观生态的规划与设计原则

(1)自然优化原则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 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天际线、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 为抽象的名词。因此,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该原则的含义,一 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 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重 物种的多样,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 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 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2).持续性原则水土保持示范园要立足当前,兼顾长 远,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性原则水土保持示范园应尊重传统文化和 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 体现城市的区域特征、民族风情和文化,并具有时代精神。

(4)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又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景观是 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景观 规划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 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 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 的城市生态系统。具体有两个含义:其一,景观生态规划决 策的作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其二,景观生态规划是 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 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

(5)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 和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 条等传统美学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6)以人为本的原则水土保持示范园的最终目的是 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乎段,来满足人在 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 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 怀。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变化,城市景 观生态规划要适应变化的需求,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美好 的城市空间,己成为规划建设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

4 结语

水土保持示范园应当成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的, 应该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作好水土保持示范园对建设 一个环境优美、规划合理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指出 的是,尽管景观生态学己在分析和模拟不同尺度范围内的 重大环境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学科优势,针对特定区 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所进行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也取得了 颇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有待于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石铁矛,肖笃宁.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 与国土研究,1999(2): 52- 55.

篇9

[论文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地掀起了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的运动。我国滨水城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与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研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与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与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意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与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与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与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安全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新晨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况

蓝黄经济区规划范围

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蓝黄经济区开发的定位

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规划构架的目标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级战略规划,其生态景观应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为主,通过发掘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原理、规律,确定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协调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的相互匹配,生态景观元素关系反馈与负反馈,寻求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还原功能间的平衡。其景观规划应具备前瞻性、科学性、生态性。笔者认为其景观规划应从空中、陆地、海洋三方面入手,做全、做细、做精,同时留出足够的待开发空间,为未来景观空间开发预留种子。

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在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同时,还应研究陆地、海洋、河流等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来分析和改变原有生态景观。

蓝色经济区斑块原有景观斑块多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狭长的海岸线、蓝天、白云为其主要表象特征,植被针叶林比重较大,兼有部分落叶阔叶林。

黄河构成了经济区的景观廊道,流动的河水带来清新的空气,野生动物、鱼类、植物能形成连接,规划时应尽量保留并完善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最大比例的维持原有区域的生态平衡。

景观斑块为不可再生资源,原有区域内的自然斑块应尽量保留其完整性,乡土树种尽量保留。同时建筑、动物、植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经济区的景观基质,如何完美的达到各基质因子间的平衡,保证各因子能量的合理化是生态性原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规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多样性,切忌以偏概全,应尊重景观个体要素的差异性,切勿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种模式的一刀切。

蓝蓝黄经济区战略规划是国家性的,其生态景观规划也应上升到国家地位,国际代表性科技景观元素、景观理念、景观设计手法应充分运用其中。完成后的景观能够成为一定时期内现代中国元素的代表、国际生态景观规划的典范之作。

可持续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和阶段性。

由于经济区范围广,现有经济基础不均衡,思维意识良莠不齐,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开发时首先要体现公平性;对相同的景观元素、类似的场地规划体现其共同性;生态资源的开发还应在在保护的基础上体现持续性和阶段性,尽量达到经济区人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平衡。

4.唯一性原则

唯一性也可称之为个性,个性是生态形象的特点,是自然生命存在的标志。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位置、大地之脉“水”的连纵成为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生态背景的显著标志,景观廊道—黄河、斑块—海域、基质—齐鲁文化为生态景观的创造提供了多彩的主题,为景观规划的社会性和认可性奠定了基础。

生态景观规划构思

生态景观区域划分

依据生态景观功能性,建议将规划构架概念板块划分生态板块、科技板块、信息版块、教育板块、卫生及服务版块。

生态景观板块可从空中、路地、海洋3方面形成立体架构,涵盖发展规划的生态环保、园区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城镇体系建设、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9个专项规划。

科技生态板块可从能源、机械、探索发展等方面规划,涵盖发展规划的海洋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科技事业发展等9个专项规划。

信息生态版块涵盖发展规划的信息服务、对外开放、交通运输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

教育生态板块涵盖发展规划的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卫生及服务版块涵盖发展规划的卫生事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2个专项规划。

生态景观板块规划构思

生态景观板块规划首先要强调环境生态绿化,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其次要注重景观环境形象,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同时生态景观板块规划还应注意大众行为心理,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环境生态绿化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碧海、蓝天、绿树、绵长的海岸线,树种以黑松、水杉、油松等针叶树为主,间杂部分苹果、樱桃、桃、梨、山楂等经济林树种。潍坊、东营、滨州应以突出沿海湿地、黄河及支流湿地景观,树种以白蜡、柳树、栾树、刺槐、毛白杨等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山体绿化常绿树种以蜀桧、侧柏为主,多植地被花卉以增添基础色块。

景观环境形象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红瓦、白墙、色彩艳丽多姿,易于碧海、蓝天相衬;潍坊、东营、滨州应以突出色彩的多样性,以厚重、朴实、宽广的风格彰显齐鲁文化、鲁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潍坊、东营、滨州因地域影响,海边、河畔应留出足够待开发区,为鸟类生命迁徙做好保障。

大众行为心理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洁净、阳光、亮丽、热情、绵长的海岸线,大海是主体,阳光、沙滩、蓝天是次区域景观的载体。潍坊、东营、滨州应突出纯朴、粗框、自然、朴实,湿地、鸟、植被与动物是主体,游客观赏的是大自然的壮美与荒野。

结语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在开发初期,我们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开发的先进经验,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生态景观规划,达到生态与开发共赢的格局。笔者尝试运用生态景观规划"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区生态景观在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方面之间进行了有机协调,并提出各板块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