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现象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光学; 自然现象; 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8-001
在物理学习中,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明白合理的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向,同样也是我们学以致用的重要表现,通过物理知识,我们就可以解释一部分自然现象,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从而培养出活学活用的能力,逐渐明白物理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性,最终满足各方面的提升需求。
一、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之“彩虹”
俗话说:“风雨之后总能见到彩虹。”尤其是在夏天的雨过天晴之后,就会在天空之中出现绚丽的彩虹,这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在雨过天晴之后,天空之中会布满大量的小水珠。在水珠这一介质之中,通过光线的折射,就会引起色散的现象[1]。下图1是一条单色的光线在水珠之中进行折射的具体光路图。
当光线1从空气之中进入到水珠这一介质之后,就会折射成光线2,然后经过反射,成为光线3,再一次经过介质之后,就会折射到空气之中成为光线4。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之中的太阳光包含了红橙黄绿蓝锭紫,属于复色光,在水珠这一介质之中,各色光的折色率有所差异,所以,光线折射之后的偏折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如图2所示。在同一水珠之中,紫色光线和红色光线的折射率就有所差异。可见,通过水珠的折射以及反射之后,太阳光就能够分解成为七种颜色,并且依次排列形成光带。在雨过天晴之后,天空中存在大量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就会有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彩虹出现。
二、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之“远近看山色不同”
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为什么在晴天看远处的山是呈现的蓝色?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运用到物理学中光的散射知识。由瑞利定律可知,其中为散射光的强度,表示光的波长。也就是说散射光的强度同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在晴朗的天气里,空气之中所散射的太阳光中,其中蓝色和紫色的光波长相对较短,所以,其本身的散射强度偏大,这样就会在空气之中存在较强的兰光和紫光的散射,因为远处的山距离观察者相对较远,再加上中间还有很厚的空气层的存在,这一部分空气就会将相当一部分的兰光和紫光散射到各个方向之中。观察者在远处进行观察的时候,远山反射的光中存在较多的兰光散射,所以观察者所看到远处山就会呈现出蓝色[2]。
那么为什么观察者看到的近处山会呈现出绿色呢?这是因为山上很多的草木叶子都属于绿色,所以它们也只会反射绿光。再加上观察者与近山的距离相对较短,所以也不存在较厚的空气层,不会有过强摘 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现象,而这一部分自然现象都可以利用物理知识来进行解释。但是在对自然现象解释时,很容易出现解释不清或者是搞错的问题。所以,本文利用光学知识对自然现象加以诠释,就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对自然现象有更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关键词:光学; 自然现象; 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8-001的兰光散射在空气之中,所以,反射出来的绿光要比兰光强很多,观察者所看到的近处山就会呈现出绿色。
三、光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之“稀少的黑花”
在我们所处的自然界中,花卉是我们的好朋友。各种奇异花草在我们的自然界中争芳斗艳,不仅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也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在庞大的植物界中,黑色的花卉非常稀少,这也可以从物理光学知识来加以解释。在自然界中包含了单色组成的复色光,在大阳光下,花瓣对于红色、橙色以及黄色光存在较强的反射作用。这样就使得光能量不容易灼伤花组织,从而形成自然保护。所以,这几种颜色的花卉较多,但是因为黑色几乎会将太阳光全部吸收,不具备良好的反射作用,所以,这样很容易出现灼伤黑色花组织的问题,导致其存活率非常低,久而久之,黑色花卉的种类就会逐渐的减少。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原因,黑色花出现的少,还与花卉本身的生物特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明白自然界中有很多的现象都与我们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也无法离开物理知识的合理利用。作为学生,我们就应该从生活的应用角度来提高自己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从而感受物理知识带来的乐趣,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字:造林 植物性有机物 森林 创造价值
Abstract: China region is vast, the complex terrain, climate and diverse, tree species is various, forestry workers have rich experience of forestation,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ssence of af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forestry workers reforestat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planting trees, speed up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boom.
Key word: afforestation plant organic forest create value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林业建设必须贯彻“经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加快造林速度,提高造林质量,尽快改变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和分布不均的状况。加快林业发展是我国林业工作者一项重大任务。
1.造林的本质
一般理解造林是营造森林,对它进行抚育。追溯造林的本质,可以说它是利用树木来生产植物性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人类,现在还不能轻而易举地从无机物直接大量的合成植物性有机物,就是最近的将来,要想廉价地合成植物性有机物也是困难的。因此,我们使用木本植物树木,利用它的光合作用来完成这项工作。
根据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这种水分通过树干和树枝被输送轰到树叶,依靠树叶的叶绿素作媒介,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化合形成有机物。促进这种化学反应的是太阳能。
总之,当前造林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木材,即生产干材,在生产有机质绝对量大的同时,必须选择树干部分比较多的树种、品种和造林方法。然而,干材实际可利用的出材率,又是根据造林地、树种、树龄以及立木密度等各种条件而不同,所以必须斟酌这些情况实行有成效的造林。
从立木的树干到原木的出材率、从原木到材的出材率,以及从木材的采伐到运输的全过程的收货费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全都受树干的形质所左右。树干梢尾越近似一般大小,通直,无节,枝下高长,断面积近似正圆形,制材的出材率就越大,单位材积的收货费用就越节省。在孤立木和疏立木中是难以达到这样形制的,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立木密度。
总而言之,造林的本质是生产植物性有机物。这种生产既是形成木材的树干的数量生产,又是它的质量生产。这要利用树木群体的森林来实现,依靠培育单株树木是无法达到这样性质的。
2.造林技术
森林是不依赖人力就能形成。这就是它所具有的自然现象。除去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风害、地盘极端移动等场所以外,一般是裸地变成生草地,生草地变成灌木林,灌木林向乔林演替,最后到达稳定的顶级群落原始林定居下来。这样形成的森林,是最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天然林,最健康,最稳定。
我们将这样的自然现象即植被演替理论,利用在秃山和山崩地带的造林上,创造出坡面混播造林技术。把一年生草木植物、多年生草木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种子混合在一起,促进发芽,再把它与加添氮、磷、钾等肥料的土壤混合,撒布在整过地面的坡面上。这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既利用自然现象,又谋求节省时间,为了作业上的简便,可以做成植被盘、植被袋进行施工。
现在再举种子的一个例子。种子在一定的含水率以下,断绝空气的供给,保持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能维持冬眠状态,相反,在一定的含水率以上,供给空气,放置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开始发芽。这完全是自然现象,与人没有关系。然而人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这种自然现象。种子贮藏技术是利用前半部的现象,种子促使发芽技术是利用后半部的现象。技术就是由于这样利用自然现象产生的。
现今大森林大部分已消失,肥沃的林地大多数贫瘠化,而且木材经常不够用。然而,如果不是木材供应有短缺,林地贫瘠化,也不会有造林技术。这种技术是看匮乏产生的结果,又是需要产生的结果。防止林地贫瘠化,谋求营造森林,适应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时造林技术的任务。
造林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欲求,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创造价值,另一类是发挥效能。创造价值意味着利用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物质生产获得财物,以及通过那种生产获得利润。发挥效能意味着伴随森林的存在实现防护机能和福利作用。前者主要依靠营造用材得到满足,后者主要依靠营造防护林得到满足。人们这样以创造价值和发挥效能为方针,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依据自然规律把各种手段系列化的行为,就叫作造林技术。在造林的实践上,总是先确立“必须达到什么”的目标,决定了目标之后,下一步必须制订“应该怎么办”的技术,为了确立技术,必须事先进行“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因此对技术来说,就是目标和具体现实之间的桥梁,可以说是把目标的彼岸和现实的此岸结合起来的行为。
技术上“应该怎么办”,应该建立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恰似制定应该把什么作为目标的情况一样。换言之,应该是以经济的规范为准则的。技术是彻底实现目标的有所为的意志手段体系,觉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再现与实际存在的肯定。恰似一方是科学支柱,而另一方面试经济支柱,如同用两柱架起的桥桁一样,如果只可有科学这一根支柱,而没有经济这根支柱也不成。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造林技术者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的因果关系或者相互联系的关系是正确的。因此,造林技术者的手段,必须建立在森林的自然规律之上。然而,假使仅仅根据森林本身的要求来管理森林,是不会有那种怪人的。森林当然是没有要求的意志,到底还是人起主导作用。造林是满足人类欲求的手段,人对森林的干涉充满人类的意志,用不着重复是以经济原则为基础。的确,自然规律对各造林技术是一个标准,不过,标准不仅仅是那一个。与自然规律无关,而对人来说,却不会对存在着的更切合实际的经济原则视而不见。在风景林的情况下姑且不说,而在用材林的情况下经济原则当然是不允许那样做的。
根据历史的教训,在造林技术者中间有自然尊重论者,常常忽视经济,专事追循自然。然而离开价值单纯探求真理是科学的工作,创造价值和发挥效能则是另外的问题。技术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科学,是完全不同质的事物。造林技术正是掌握科学和经济的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政权 造林学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时轩 造林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3][美]卡尔•温格 林业手册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0
[4][日]佐藤敬二等 造林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0
作者简介:姜福山(1960-),男,中专学历。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设计队营林技师,主要研究营林管理方向。
篇3
在很多学生看来,科学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更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在学生初学之时,教师一定要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呈现、讲解和揭秘,让学生在感受科学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科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它蕴藏在生活中的各个不同层面,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以学生科学经验的形成来看,他们在课堂学习之前了解的科学知识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孩子在潮湿的天气下偶尔发现了蚯蚓,他们会对其外形以及其行动进行观察,从而形成基本的科学经验。儿童形成科学素养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在现实生活中随机感受,引导他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及时进行感知了解。这样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鉴于此,作为科学老师,就不能死守着一本教材,按照固有的课表和内容进行教学,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体验他们的生活经历,从而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科学,从而形成最为有效的科学体验。例如,在姹紫嫣红的春天,柳絮漫天飞舞,这些就会引发学生的科学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如果这些生活中的资源与教材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则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和顺序,不拘一格地进行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二、体悟自然是小学科学启蒙的关键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给学生发放各种实验材料。但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最为贴切有效的实践材料不是教师精心制作的,也不是随教材发放的,而是源自于自然。只有源自于真实自然状态的资源,才是学生最佳的实践操作材料。但这些对于城市中的学生而言,却又是非常难得的。曾有有识之士指出:自然社会才是学生学习科学,感受科学的最佳课堂。科学教学就必须链接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社会,感受自然生活中最纯粹的科学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而在科学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教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和善于想象的,面对大自然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善于从自然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入手,将学生的思维和关注力聚焦到自然生活之中。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可谓丰富多彩,从天气谚语中感受不同的自然现象所蕴含的天气预征,从仰望星空引导学生思索宇宙的无穷魅力,从天气的变化中感受四季的轮回……
三、学会探究是小学启蒙教育的保障
篇4
关键词: 隐喻 英汉习语 对比研究
引言
习语是在英汉语中经常使用、并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固定的词语搭配和习惯表达,根据维基百科全书的解释,习语具有固定结构,其意义无法通过表面义和各部分的组成而推断出来,只能由人们通常使用时所表达的意义获知。而在习语中存在着的大量隐喻现象,更是无法从其表面义获得理解。隐喻是认知语义学范畴的重要概念,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分析英汉语的隐喻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对比英汉习语中的异同。
一、认知语义学对于习语意义的阐释
传统意义观来自客观主义对于意义的解释,它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认知意识而存在,人的理性思维是大脑对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通过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而获得意义(张辉,1999:4),思维反映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一理论解释深信不疑。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客观主义意义观无法解释一些语言现象,以习语为例,在语言学中,习语被广泛认为是与语义合成性原理相背的修辞格,其真实意义不是各部分的合成,但客观主义意义观未必能够完全解释清楚,如汉语中的“火冒三丈”、“心急火燎”,这两个习语分别意为非常愤怒和非常着急,来自客观世界的那部分是“火”,即人们对于火的认知来自外部世界,但人们为什么要把火与愤怒和着急联系在一起呢?愤怒和着急这两个意义也来自外部世界吗?显然,客观主义意义观在这一点上是存在缺陷的。基于此,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主义语义观,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识以外的客观真理(赵艳芳,1995:67),意义来自于人们的认知。人们将对火的认知与愤怒和着急联系,使“火冒三丈”和“心急火燎”分别产生了愤怒和着急的意义。
二、英汉习语隐喻的分类
隐喻在英汉习语中普遍存在,根据认知语义学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几乎每种语言都有隐喻,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和隐喻紧密联系在一起。隐喻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本体、喻体,以及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共性特质,即喻义。按照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习语中的隐喻分为以下几类:生物隐喻、颜色隐喻、战争隐喻、自然现象隐喻等。生物隐喻在英汉习语中出现的比例非常高,它是人类认知意识中较为古老而悠久的概念,主要包括人体隐喻、动物隐喻和植物隐喻。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认为颜色域是基本域之一,颜色是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元素,颜色隐喻在习语中更是广泛出现。战争隐喻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战争联系而来产生的意义,在习语中,尤其是表示某人境遇和状态的习语中较为常见。人类的进步总是在与自然现象抗争和相处的交织中取得的,自然现象对于人类感知世界,并由此在习语中产生意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自然现象隐喻在英汉习语中均有体现。
三、英汉习语中的隐喻对比分析
上文所提及的生物隐喻、颜色隐喻、战争隐喻和自然现象隐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异同,在英汉习语中的表现形式和喻义也存在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隐喻完全一致
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人们在各自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因而在许多方面,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对于隐喻喻体的使用及其喻义表达都完全吻合。比如,英语习语中的生物隐喻“walls have ears”和汉语习语中的生物隐喻“隔墙有耳”,都使用了相同的喻体来表达相同的喻义。这说明英汉国家人们均赋予了“墙”相同的隐喻概念,对“墙”的隐喻理解是完全一致的。颜色隐喻中也有类似情况,如英语中的“black heart”和汉语中的“黑心肠”,都用黑色来表示人的心地不善,非常邪恶。这说明黑色在两种语言里都是带有负面隐喻含义的。这种情形在战争隐喻中也很普遍,如英语中说“burn one’s boat”,汉语中为“破釜沉舟”,均用战争时发生的情况来喻指下定决心做成某事,这表明人们在战争这样一种共同体验中所获得的隐喻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在自然现象隐喻中,这样的趋同性是最为多见的,因为自然现象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在世界各地其表现形式大多相同,因此自然现象在多数英汉语国家人们的认知概念中是相同的,如英语中的“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在汉语中对应为“滴水穿石”,都表示做事坚持不懈,有恒心就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再比如,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自然界食物链的现象,在两种语言中均表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规律);Still waters run deep.(水深流静)(指静静流淌的水是最深的。其隐喻义是赞赏一种人生态度,认为人应保持一种谦虚好学的进取心、虚怀若谷的胸怀和丰富深沉的人生内涵);Don’t go against the tide!(不要逆潮流而动)(逆潮流而行会很困难,并可能被潮流冲垮,如果顺潮流而动则会很顺利,喻指因顺应大趋势),等等。
(二)隐喻不完全一致
英汉习语中的部分隐喻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或者是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或者是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
1.喻体同,喻义不同。
英汉很多习语有时使用同一个喻体,但所表达的含义却是大不相同,甚至是相反和抵触的,这在生物隐喻中出现的很多。如,对于狗的看法,英语国家采取的是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将狗视为best friend,因此有lucky dog(幸运儿),gay dog(快乐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这样一些习语出现。而在汉语习语中,狗带有贬义,因此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是带有负面含义的,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王玉昕,2007:46)pepper在英语中是胡椒、辣椒之意,salt and pepper这一固定习语搭配有时却表示灰白之意,如The old man’s hair is salt and pepper.(这位老者的头发灰白)。这是因为胡椒和盐混在一起有一种斑白的效果,就像人的头发灰白一样。而汉语习语中,辣椒有其不同的含义,如“小辣椒”或“辣妹子”是比喻性格泼辣的姑娘;“心狠手辣”和“辣手摧花”中比喻狠毒;“姜还是老的辣”中比喻有经验。(刘炳淑,2008:44)
2.喻体不同,喻义同。
通过比较分析英汉习语不难发现,英汉语中不同喻体往往表达出相同喻义,这在自然现象隐喻、生物隐喻和颜色隐喻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生物隐喻中,as strong as a horse(力壮如牛)所表达的汉英习语喻义相同,但所使用的动物喻体却不同。再比如,live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breaking a butterfly on a wheel(杀鸡用牛刀),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stubborn as a donkey/mule(犟得像头牛),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等。汉英语对于动物喻体使用的不同理解,往往与人们的特定生活环境、习惯和地理位置有关,如英语国家经常使用马作为搬运工具,而在中国古代犁田的工具多为牛,这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力量的基本隐喻就出现了差别。某些自然现象隐喻中,喻体也不尽相同,如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英语国家用烟和火作喻体,中国则用风和浪喻指相同含义,这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再如,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花独放不是春),春天到时,不同地区人们观察春天的角度不同,由此出现了对于喻体的偏好,英语国家使用麻雀,中国使用花。颜色隐喻中这样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表示没有经验,英语用绿色来表示,如green hand(新手),as green as grass(少不更事),而汉语中要表达相同的喻义则用黄色来表示,如黄毛丫头、黄花闺女;英语中表示嫉妒可以用green-eyed,汉语中则用红眼来表示。这是由于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对于颜色的认知偏好是不一样的,人们在习语中也会有所倾向。另外的例子还有,如brown sugar(红糖),black tea(红茶),green pepper(青椒),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等。(赵征,2007:99)
结语
习语在英汉语中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交流,使得传情达意的效果更加生动自如。而习语的这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习语中广泛出现的隐喻现象,若没有隐喻,很多习语无法产生预期的表达效果,甚至不能因此而成为习语,广为流传和使用。对于英汉习语隐喻的比较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透析了隐喻的成因及在英汉习语中的异同,这一分析将对隐喻和习语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玉昕.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对比及其文化内涵[J].考试周刊,2007,(39):46.
[2]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2):4.
[3]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
篇5
一、引导学生从自然现象中认识物理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表现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物理现象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就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探索事物的运动现象,从事物运动的过程中探索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牛顿在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浴桶洗澡中得到启示,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发现浮力定律等.这些都是在自然现象中通过观察而发现了规律的生动事例.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观察.
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离不开人们的观察和研究.现代科学证明,一个科学家往往只能完成一个方面甚至只是一个方面的一个分支,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难题的解决,离不开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从简单物理现象中去认识事物,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
物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严格的逻辑推理以外,科学家的人文修养和形象思维所启发的灵感和激发的创造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重视物理学自然理论的同时不能忽视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蕴含的人文文化.
二、物理教学中要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1.对称性思维.对称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也是人们习惯性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对称性事物的存在形式,去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更是处处表现出了这种对称性的存在. 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拉力与阻力,正电子与负电子,都是相互相成的一个矛盾的两个面.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的,如,左右,上下,大小等.没有对称就没有事物,要学习物理就不能离开对称性的思维.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都充满了美学思想,实际上,对称性这种思维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称性事物的形式,去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运动规律.
2.联系观点的辨证思维
世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物质世界.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认识世界,就要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和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自然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作为初中学生,要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去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运动的形式和规律,就需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在复杂的事物现象和物质运动中去分析和思考.例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就是在复杂的事物运动过程中发现的反映事物运动原因和动力的基本规律.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更好的去认识世界和事物的运动.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我们认识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只要引导学生去辨证的思考,在事物运动中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就能很好的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和谐统一,就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而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也是一种具有规律性的联系.
3.要重视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实践性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物理的许多实验就是实践性的突出表现.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要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上好实验课,帮助学生在实验中去更好的学习物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任何科学都具有实践性.物理学更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上的,反过来又是检验物理理论正确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的真理性.
4.要教育学生学会怀疑
没有怀疑和否定,就不会有创新和事物的发展,在物理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要敢于怀疑和否定,没有怀疑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反复的过程.在物理的学习过程和认识事物以及规律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认识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都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和探究的过程,也是不断的去辨证思考的过程.比如,在整个光学的发展史中对光这个本质问题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先是牛顿提出了微粒说,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后来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本质的认识就正是遵循着认识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这一认识规律.
篇6
以鄂教版4年级上册《是谁制造了风》的教学为例。
11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1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做风的形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1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耐心实验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生活中人造风的原因,掌握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知识。
通过实验得出太阳的能量使得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的结论。
3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器,火柴、蜡烛、蚊香、课件、中国地形图等。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引入。教师播放风的有关视频,提问: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你能据此现象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2)导入新课。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42科学探究
421生活中的人造风
(1)教师: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猜测风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
(板书: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3)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来证明。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方法可以制造风?电风扇、电吹风、扇子扇、嘴巴吹……这些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利用工具推动空气流动或者人力推动空气流动)
(4)想一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呢?
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测。
422联系我国南北气温差异找出风的形成原因
(1)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以我国冬天的风为例进行研究。出示中国地图,指图提问:我们这里冬天常刮什么风?(北风)
(2)课件展示并分析:冬天,我国北方气温低,南方气温高,冬天经常刮北风,说明了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板书:气温低的地方流向气温高的地方。)
423实验验证
用风的形成演示箱进行演示。
(1)猜测:实验中空气会向哪儿移动?为什么?
(2)你看得见空气流动吗?用什么办法能看见?(用蚊香的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教师演示实验。
(4)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5)小组汇总汇报。
424小结
燃烧的蜡烛放出能量,使周围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沿着“烟囱”上升,“炉口”附近的冷空气来补充,导致了空气沿水平方向的流动――形成了风。实验中的空气流动是由于受到箱内冷热不均匀的环境影响。
425提问
在自然界这个大范围中,你能联想到自然界中
什么能使地球上的温度不均匀呢?温度的高低是由造成的?根据实验并联系实际,你能分析得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结论吗?
学生交流自己总结出的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教师随机进行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太阳发光使空气受热,由于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一样,各地空气温度就不均匀,空气由气温低的地方向气温高的地方流动形成了风。所以,太阳供给的能量使地球上的大气流动形成了风。
43交流评析
(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知道了那些知识?
(2)学生交流,教师进行评价。
篇7
《吕氏春秋》在表述自己的宇宙观时,融入了《老子》、《易传》的思想。它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把“太一”看作世界本体。又说:“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这里又把“一”看作万物之宗。“一”,元初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吕氏春秋》不仅继承和改造了《老子》的本体论,而且继承和发挥了稷下道家的精气说。我们知道,在稷下道家那里,精气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是精神的根源。管子认为“精气”不仅是产生五谷和列星的本原,而且也是“鬼神”所赖以为鬼神,“圣人”所赖以为圣人的物质基础。《吕氏春秋》发扬了这一思想:“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在这里,“精气”既被看作一切生命运动的源泉,也被看作产生圣智的源泉。
《黄帝内经》直接继承了黄老之学的精气学说,并以其精气作为其哲学的主要范畴,建立了以养生为主旨的哲学体系。《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它是万物资始、品物咸章的物质元素,不论是天下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生化滋长的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这同样是说,万物的产生都是以气为始基的。
篇8
一、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程序
1. 加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与危险并存。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有发光、发热等现象,并生成新的物质,无安全意识或操作不当,容易发生事故。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去操作,反复强调遵守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流程,避免意外的发生。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氯酸钾的颜色、状态,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告诫学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在认识硫酸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行了解硫酸的基本性质,在教学硫酸的脱水性时,解释不能用手去触摸的原因,采取边讲边强调安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2. 加强教师实验教学中的细节演示
化学实验教学规范程序操作,更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实验演示,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掌握。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可边做实验边讲解操作要点,让学生全面理解标准操作的规范程序。如试管的正确拿法、洗涤,判断干净与否的标准;仪器装置的正确连接;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正确操作等。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全面系统进行观摩,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程序的理解,避免学生因为实验操作程序错误而带来不必要的后果。
二、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化学知识的直接来源,通过做化学实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由于在化学实验中,花的时间多,操作繁琐,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导致一些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依赖于课本理论,难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去深刻理解化学知识及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为了学生了解活性炭的吸附能力,笔者利用化学实践课,组织、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各小组利用自作的简易净水装置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在教师的鼓励、组织下,学生实验热情高涨,有序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对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认识、理解比较透彻,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参与的积极性。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化学知识、现象都来自于身边的生活;身边的生活,处处体现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实验是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在实验过程中物质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性质都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疑惑。如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让学生感觉无比好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进行学习。例如,我在开学上第一节化学课《绪言》时,笔者找来一张白纸,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学好化学”四个大字,等字干了之后,纸上的字毫无痕迹,然后在水槽里装上少量的水并加入烧碱充分溶解。在上课过程中,把准备好的纸放进水槽里面浸湿,纸上立刻显示出“学好化学”四个红色的字,学生顿时哗然,倍感稀奇。此刻,适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参与社会的公共事务、个人决策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显得至关重要,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态度、科学的观念、知识去认识、解释客观事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形成个人决策。化学实验就是对事物的现象、性质、规律最客观、科学解释的基本途径。另外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知识探究的过程,是形成正确态度、科学方法的体现。化学实验本身就是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发现、掌握、运用的一个综合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化学实验促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及方法,是一个非常严谨、缜密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身边存在的自然现象。
篇9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角色转变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多先进的理念。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下边是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1.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教师要从过去的教学生学数学向教学生用数学转变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坚定应用数学的信心。
3. 教师要从过去的“演”向“导”转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过去在讲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懂,理解不透。因此,课上教师大量的讲,重复的说,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演员。就是给学生说的机会,也只是在表面上浮浅的机械的回答简单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深度的探讨。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由于某些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透,定位不准,以致上出了新课改的“形”,却没有把握新课标的“神”。曾经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在该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整个课堂听起来热闹、有趣,师生交流和谐愉快,情节紧凑,用时讲究。但是课下分析,课堂上学生没有任何独立的思想参与,思维分歧没有表露课堂上,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信息刺激,怎么能使学生产生建构新知识结构的动力和欲望。我认为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讨交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和共同分析以寻找问题的突破口,真正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老师成为幕后的导演。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4.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篇10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 要:本文先解释了图腾及图腾观念,然后探索了萨满及萨满教的起源问题,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没有图腾观念就不可能产生萨满教。图腾观念的形成、萨满教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关键词 :游牧文化;图腾;图腾观念;萨满;萨满教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11-03
一、关于图腾观念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totem,最早始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吉布瓦族的方言ototman,是“它的亲属”或“标记”的意思,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1]。“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2]“图腾”的翻译,有的称“愿意为‘他的亲族’”,“意为‘我的血亲’‘种族’”,“意谓‘亲属’‘标记’”[3]。“图腾”一词最先出现在朗格于1791年出版的《印第安旅行记》一书中。苏格兰人麦克曾南第一个发现图腾观在史前文明的重要性。1913年,严复翻译英人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是最早把“totem”译为中文“图腾”。马克思在肯定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人类学家佛莱则在他所著的《图腾观与外婚制》一书中写道:“图腾是一群原始氏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他们相信自己与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均维持有机密且特殊的关系。……个人与图腾之间的关连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保护人们,而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对它尊敬,……图腾与偶像之间的区别是:图腾从不会是孤立的个体,它通常是指某一种类的动物或植物,很少是指无生命的自然物,更鲜少是指一群人工制作的物体。”[4]佛莱则的这段论述具体形象地阐述图腾基本内涵。《辞海》的解释是:“图腾崇拜(totomism)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如熊、狼、鹿、鹰等)。图腾照例为全族的忌物,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进图腾的蕃衍。图腾信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然流行。”[5]
由图腾观念而衍生的图腾崇拜活动,在世界个原始民族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图腾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形式,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1885年,罗伯逊·史密斯在其研究的阿拉伯人河闪族人的宗教的著作中,主张图腾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点[6]。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图腾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源,而且认为是一切文化、道德和社会组织的起源[7]。杜尔凯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宗教起源于社会本身和社会需要,被视为神圣的物体象征着整个社会。图腾便是象征社会的最好例证。杜尔凯姆在图腾崇拜的现象中发现了宗教性质的来源,认为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宗教形式。
图腾观念是图腾文化中最基本和重要文化因素,其他文化因素都是由图腾观念演变而来。图腾观念产生于旧石器中期,到原始社会末期走向衰落。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大体上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图腾观念在不同时期内涵也有变化:早期是图腾亲属观念,亲属观念是最初的图腾观念;中期的是图腾祖先观念,图腾引申为祖先的某种物象;晚期的是图腾神观念,图腾被认为是保护神的某种物象。有了图腾观念才能有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仪式和图腾神话与艺术。
1.图腾亲属观念。最初的图腾观念是亲属观念,它与原始宗教的起源密切相关。图腾亲属观念是在人类原始思维基础上形成的。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极其低下,生存条件极为险恶,当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便产生了恐惧感;而当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益于他们时,他们就会对它产生神秘感,认为这种动物或知植物有庇护他们的作用,进而产生敬畏之心,并希望与它们缔结亲属关系。神秘感是原始人图腾崇拜的根源之一,也是图腾亲属观念产生的原因之一。
2.图腾祖先观念。图腾祖先观念源自于认为氏族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并认为这种动植物就是他们的祖先,视为图腾。这样就产生了图腾祖先观念。其实,图腾文化前期有血缘观念,并没有祖先观念,有了抽象思维以后才产生祖先观念。图腾也就是氏族的特殊标志。
3.图腾神观念。把自然现象、自然力和自然物当成某种神秘力量和神圣事物,对其进行宗教性的崇拜和祭祀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始开了。恩格斯说:“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了,最初的神产生了。”[8]图腾的神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主神。图腾演变成神是形成神的最重要的途径。图腾神观念不把图腾当亲属或祖先而把图腾看作氏族或个人的保护神,有超自然界,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消除苦难。
二、关于萨满教
萨满教是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过或仍在信仰的宗教。它作为一种原始形态的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1692年,俄国莫斯科大公的使节艾维尔特·伊斯布兰特·伊代在其中国游记中,首次把满族的“萨满”介绍到全世界[9]。由此,国际上才了解到中国北方存在着一种原始的信仰,并把这个信仰称为“samanism”,于是这个词变成了至今国际上通用的专有名词,我国学者译为“萨满教”。
“萨满”是萨满教一切活动的主持者,没有“萨满”就没有萨满教。“萨满”一词见诸于文献,当首推公元12世纪我国南宋时期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汉字记为“珊蛮”。而《金史》中则称为“撒卯”或“撒牟”,蒙古语称女萨满为“奥德根(udugen)”,男萨满为“勃额(boo)”,达斡尔语称为“雅达干”,哈萨克和维吾尔为“喀木”。最先使用“萨满”一词是《大清会典例》。现在,已被学术界所通用。“萨满”一词为通古斯语。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系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都将他们的巫师称为“萨满”,其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其实,“萨满”这个专用名词,似是从满语动词sambi派生出来的,sambi是“知之”、“知道”、“知晓”之意。动词sambi由词干sam和词尾bi组成,那去掉bi,就派生出一个名词saman(萨满),其基本意义没有变,可译为“通达之人”、“晓事之人”、“智者”、“贤者”等。萨满教因萨满而得名的。我们之所的肯定萨满教是宗教,是因为它既具有宗教的内容又具有宗教的特点。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0]这段精辟的论述,不仅明确地告诉我们,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是不正确的,是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在任何宗教,包括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们无条件地崇拜一种虚幻的、根本不存在的、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根据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萨满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信仰和崇拜的是超自然力量。
按照宗教学的理论,萨满教属于自然宗教的一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根据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神话传说和文献资料,萨满教产生的年代为母系氏族社会早期或繁荣时期。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万物有灵论”、“灵魂不死论”是萨满教的起源最基本的两个论点[11]。
1.万物有灵论。萨满教作为自然宗教的一种,是古代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产物,在猿人时代及其之前是不可能产生类似宗教的。因为那时人类的生产力过分低下,生产方式极其单一、生产范围极端狭窄,人们还不能认识自然界的许多自然现象,只能本能地适应自然,还不能产生宗教。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氏族社会后,即到了采集和狩猎经济阶段,生产范围有所扩大,人们经过无数次的生产斗争实践,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提高。但是这时人们还不能把自己看成为自然界的一份子,自然界仍然是以人类的对立物或异已力量出现的,它用洪水、猛兽、瘟疫、地震、暴风和严寒等自然现象困惑人们,使之无法理解,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恐惧。同时,自然界又是人类的最大恩惠者,它为人类提供阳光、空气、山岳、土地、树木、动物、水火以及食物、用品,使人们对它产生敬仰和感激。所以人们以为万物都跟他自己一样有灵、有觉、有情,人们把自然界的危害及好处统统归结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它既崇敬又畏惧,只有顺从,不能违逆,这样就出现了“万物有灵论”,亦即原始信仰。信仰是萨满教的基础、核心,没有信仰就没有任何宗教。“万物有灵”是自然崇拜的根源。费尔巴哈认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12]这样看起来,“万物有灵”是萨满教兴起的原因之一。
2.灵魂不死论。“灵魂不死论”与“万物有灵论”一样,也是萨满教兴起的原因之一。神灵观念是萨满教主要的宗教观念之一。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13]人们为什么给灵魂以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呢?这是因为他们对梦中景象的错误认识的结果。在梦中可以与死去的人想见,醒来后却一无所有。于是,他们认为,梦中的所见实为那死去的灵魂。此外,梦中的自我是可以飞翔、入水的,比肉体的自我有更大的能力,于是认为,灵魂比肉体更强大。用这样的观念观察世界,便产生了万物有灵论,产生了祖先崇拜,灵魂观念贯穿于整个萨满教始终,是萨满教世界观的核心和基石。在原始社会,从万物有灵论发展到神灵观念,从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飞跃。
三、图腾观念和萨满教起源的关系
图腾观念和萨满教是人类社会受自然界压迫而将其神化的结果。由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前人类生产力水平特别低,根本不可能产生类似图腾观念和宗教现象,加之受人类自身思维能力的限制,还不能认识周围许多自然现象,因而不可能产生祈求减轻自然对人类压迫的明确思想,图腾与宗教当然也就无从产生。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鱼猎经济阶段后,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才会逐步认识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经济的关系。认识上的模糊使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产生了幻想,并把自然界加以神化。这种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产活动方式反映到原始人的意识中便产生了图腾观念,也就是“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论”的宗教观念。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便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14]就是说,原始人的图腾观与它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
没有原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图腾观念,就没有“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论”,也就没有图腾观念,萨满教也就不可能产生。原始人类有了“图腾”以后,便逐步形成“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论”,也就为萨满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图腾观念的形成、萨满教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哈布尔.政治学概论(蒙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3〕迪木拉提·奥马尔.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4〕吴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5〕金泽.宗教人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6〕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求浦.萨满教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加里·特朗普.宗教起源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9〕宝力高.宗教(蒙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教育现代化核心
- 下一篇:采购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