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现代化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江苏各地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做得比较好,在理论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特别在校舍等硬件设施上,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譬如我驻地附近的这所高中占地几百亩,有宽敞的广场、高大的办公楼和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当然还有实验楼、图书楼、体育馆、体育场等,功能齐全、豪华气派。
但是,当我们走进孩子的教室,我们却有一种失落感。教室里挤满课桌,课桌前挤满了学生,学生面前的课桌上挤满了各类教辅资料,与我们当年几乎没有差别。要说差别,就是多了个不能投影的投影仪;多了个不能加热的饮水机,墙上多了个“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黑板的右上角写着距离期中考试还有155天。学生个个面色青黄,精神萎顿,显然是过度劳累,饮食不佳所致。不同的是桌子上的书明显多了,每个桌子都用书立将不少于20本的书夹在桌子上。学习资源除了书本,几乎没有别的,因为实验楼太远了,图书楼也不近,课排得满满的,课间短短10分钟连到图书楼、实验楼都不可能。估计,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讲,很少有别的。
这难道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化教育吗?
现代化教育,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涵义。
从现代化教育的对象上看, 应当是“全员发展”。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 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现代化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 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 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 机会均等, 资源共享, 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另外, 未来将是学习型社会, 中小学时期不打好学习的基础, 则难以保证终身教育的质量, 未来公民素质也难以提高。可见,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第一个涵义, 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功发展, 或称全员发展, 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决定的。
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容上看, 应当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则是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教育内容的优化,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课程、教材乃至教法、教育渠道等方面的反映。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开齐学科,上满课时,配全教师,选足教材,用活教法。社会是新活的,教材是呆板的,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吸纳新信息。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体系上看,普遍认同学科、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
篇2
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是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又一抓手,是综合性质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工作,是全校师生员工人人有责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唯改善条件而创建,唯应付评估而创建,更不能只是校长和指定的专人创建。前几轮创建中常常听人说道“忙不赢”,好像觉得创建是额外负担。学校的一切“忙”都是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是忙的前提,否则是瞎忙;武装队伍、提升素质是忙的基础,否则是乱忙;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是忙的保障,否则是穷忙;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是忙的目的,否则是白忙。不误入歧途,现代化学校创建为我们引领了方向。我们应全员参与创建,让学校在创建中经受洗礼,在创建中提档升级。
怎样创建,《宜昌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标准(试行)》是依据,尽管标准不尽完美,但其引领性、全面性、易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标准的指标体系包含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办学成效等5个A级指标、24个B级指标和 60个C级指标,A级指标各占100分,各项C级指标总积分加权后满分为100分。凡评估总分在90 分及以上的小学和初中,由宜昌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宜昌市教育局认定为“宜昌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我们各创建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细读标准,全面把握标准,按照标准行事。
1、按照标准转变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理念科学管理和实施教育教学;
2、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创建特色学校;
3、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开展各类培训,使其各类人员持证上岗;
4、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力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5、办好学校网站,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管理和沟通作用;
6、完善心理咨询设施设备与师资队伍建设,关注各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强化安全管理,注重各类设施设备的排查更新,使其保障正常使用;
8、用现代化眼光规划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各校应长远规划,及时行动。特别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
1、要有学校章程,让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校训、规章制度等都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2、要有创建计划(2012年2月__区教育局就印发了区级创建计划),计划中应有明确的目标及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工及督导落实的责任人;
3、要加大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的宣传力度,办好学校网站,通过多种渠道让全体师生员工明白人人都是创建者,迎接评估不是负担,而是契机,让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知道创建的内容及好处,自觉支持和参与;
4、要把各功能室建设标准,管理规范,使用达标,记载详实,让现代设施不闲置浪费;
5、要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现代文明人,学校各种禁止标示要明显,如禁止烟火、禁止喧哗、禁止通行、禁止攀爬、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等等,且有禁必止;
6、校园文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校制宜、形成特色”,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同步建设,并使其体现时代特征,独具个性特点。
1、建设规范。一是学校整体规划要科学合理,建设要合乎规范;二是功能室要尽全力建设齐全,布置规范;三是设施设备的添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设备、软件、教材资源、管理、使用的全面协调建设,强调为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服务。
2、应用规范。无论是应用政策,还是应用标准,都不能断章取义;无论是网站平台管理,还是功能室使用,都应合乎规范。要按照现代化质量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按照《宜昌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落实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行事(2013年3月20日下发),把德育工作抓实,把课堂教学抓活,把体卫艺工作抓到位(特别是学生体测工作不能忽视),校本教研、教育评价要创自身特色。
篇3
在新的学年里,莞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课改也在莞中渐现特色,技术中心和科学馆相关的工作也更加繁重,同时我们的人员配备也得到了加强,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中提出的新的工作思路和治学思想,本部门将加强管理和不断学习,努力提高部门的工作水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稳定的服务,促进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
一、围绕新课改,做好创建全国示范高中的各项工作
新课改给整个教育带来新的面貌,同时也是新机遇,全国示范高中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本部门将以主人翁的精神从软件和硬件上为完成这一任务做好工作:
1.加强部门人员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教育,各学科人员不断学习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思维,快速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
2.围绕学校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不断改进各实验室和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力争成为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小集体,为莞中这个大集体的未来发展添光添彩;
3.提高部门的管理水平,落实好各项工作,做到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每个岗位有专人负责。
二、合理配置,维护好多媒体教学系统,加强教学仪器和多媒体设备的配备
1.系统地利用好现有的仪器设备,合理调配,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利用有限的资金,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确保重点学科实验所需设备,同时调动各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3.改造一至两个电脑室和物理实验室,确保相关的高考口语和物理实验的顺利进行;
4.维护好校园双向多媒体系统,为日常教学更好的服务;
5.合理规划和配备好新电教楼的教学仪器,组织好新电教楼的设备进驻和施工,物理实验室的搬迁;
三、提高全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校园信息化进程
1.继续进行校园信息平台的培训,推进日常事务无纸化办公的进程;
2.开展两到三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
3.抓好校主网站和各学科网站的资源建设,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扩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为提高全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供一个稳定的硬件基础;
5.抓好校园监控工程的施工,做好设备的调试保护;
四、抓好安全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1.加强各部门的安全教育,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安全工作岗位制,定期检查实验药品和实验电器,保障师生日常教学的安全;
3.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督促进行计算机数据的保密和备份,改进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防雷设施;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信息技术赋予了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它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信息技术服务于化学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多媒体信息手段呈现形象的资料,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接受知识。
2.有利于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理论和概念特别抽象,特别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教师讲起来吃力,学生听起来难懂。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教学,可以化微观为宏观,使复杂的过程清晰、具体,收到良好的效果。
3.有利于增强演示效果,优化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
4.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会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
二、整合时的几点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过程,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误区:
1.片面追求技术时尚,用屏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2.认为多媒体技术万能,以课件演示取代现实实验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第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实验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第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好契机。
3.单向传输,用人机对话替代师生信息交流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英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12年美国掀起的一场空前的在线教育革命,引领世界各国开始以“云时代”为导向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开拓、探索、实践网络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优化,可以促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大学英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迎来了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新局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情境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探索和践都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建构主义理论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又一个突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地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对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意义建构不断进行创造、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法,实现了由传统“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向“student-centered”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参与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主动吸收者与意义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主动性”“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和建构的影响。
2 建构主义视角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有效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使高校英语教学实现了声画交融的动态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由静态向动态的传播,可以有效、明了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并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因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前提。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任务型学习模式
布鲁纳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提出了发现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自我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发现的理论并不局限于人类尚未涉足的领域,也可以是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自己发现的理论往往比学习别人的要理解深刻也记忆牢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并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含有的信息处理快捷,人机对话、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当下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动机,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景型学习模式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强调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并提出了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同化(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与顺应(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等概念。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感知的语言才会完整和有意义。在创设的尽可能接近于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直观地激发联想,唤醒思想深处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加工和重组,建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集成等情境创设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大量情境素材的有效展示;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消除,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都是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教师可抓住这种先进网络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所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把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能,使之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促进信息理解的有效进行。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协作型学习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活动,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个体智慧与思维的发挥,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协作学习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完成较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教学,可以满足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优化――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例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全国各高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旨在建设各种网络课程、平台课程,学生利用网络辅助系统课程和自主学习中心等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利用了手机网络通讯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和学习。
2010年,由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朗文交互英语”基于我国高校英语的课程设置与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它是基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视、听、说立体化教材,能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运行,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领域中比较理想的互动数字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截至2016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全面引入高校英语的视、听、说课堂,师生利用此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这种全面的互动体验式学习,最终把教师从传统的枯燥的说教课堂中解放出来。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下的自主学习,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信息论指导下,遵循自主、互动、创新的原则,让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进度,自我检查评估。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能力。互动,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学生与网络学习平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之间的沟通,教师安排课程计划,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并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质是“协作型学习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取资源和信息,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计划,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且进行考核。创新,指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在LEI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理解,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得出新的成果。
4 结 语
人们一直致力于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融洽互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学习环境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建构课堂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打造、实现互联网+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构建主义视角[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孙金莲,董双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3]庞彦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h.基于云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
[5]盍.“互联网+”环境下大雪英语学习环境构建的实证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篇6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 职工教育 观念现代化
1 人的现代化
基于人的现代化的解释,全世界的学者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等人给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指标体系:1.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品质,包括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看法;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不固执己见;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对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重视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7.尊重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10.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提出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别人也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不是消极被动地做着上司分配的工作,表现出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兴趣。
英格尔斯等对人的现代化特征的概括以及他们给出的十二条指标体系,指向明确,内容全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我国学者认为,英格尔斯等忽视了人是现实的人,回避了现实的政治关系、道德关系以及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因而指标体系缺少政治的、道德的、价值观的等方面的内容。学者们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联系中国的社会实际,探讨“中国人的现代化”。有的学者把人的现代化归结为三个层面: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生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2人的现代化核心是观念的现代化
分析中外学者的各种见解,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所谓观念现代化,是指人的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其具体表现是:
1价值观念从压抑自我到实现自我转变。传统价值观念把整体的价值与个体的价值对立起来,并以整体的价值否定、压抑个体的价值。现代价值观念强调“人本位”,把个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统一起来,并通过发展个体价值来提高整体价值,要求尊重人,尊重人的意愿和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从而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中实现自我价值。
2处世观念从中庸到进取的转变。传统的处世哲学是平庸、平和、知足常乐、温良恭俭让。现代处世观念是进取,包括创新观念、竞争观念、冒险观念。
3政治观念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破除依附观念,树之平等观念;破除“为民作主”的观念,树立“人民作主”的观念;破除“无法无天”的自由观念,树立“依法办事”的自由观念。
4人际关系从身份观念到契约观念的转变。传统人际关系观念注重“身份”,在人际交往中“权大于法”,“看人办事”,由此滋生各种腐败。现代人际关系观念注重“契约”,在契约关系中人人平等,并依此赋予人们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契约关系受法律调整,不受身份干预。
5幸福观念从抽象到现实化的转变。传统幸福观念重义轻利,只求精神满足不讲物质利益,只讲劳动不讲享受,只讲集体利益不讲个体利益,只讲理想社会的幸福不讲现实社会的幸福。现代幸福观念,崇尚劳动致富,认为“金钱是劳动的证书”,享受是劳动者的权利,既追求劳动也享受幸福,追求劳动与享受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6时间观念由慢节奏到快节奏的转变,空间观念从封闭性到开放性转变,时空观念一体化。快奏节的时间观念,形成惜时性、准时性、管时性和加速性。开放的空间观念改变单一的纵向比较的对比参照系,注重横向比较,“取法乎上”,高参照系。时空一体化,使自然存在的时空属于自己,在纵与横的参照系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在扩展时空中发展自我。
人的观念的转化,必然带来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形成了现代化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人。
3重视职工教育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呼唤教育的现代化,包括职工教育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主要途径一是环境,二是教育。环境指人生活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种环境一般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其一,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即“人化自然”;其二,各种社会关系;其三,社会文化。这三种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发展。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人接受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取决于受影响者自身的选择。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效果是不确定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则不然,它是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规定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利用集中的时间,通过思想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情操的陶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通过启迪和激励,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是是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且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全民的文化素质才能普遍提高,道德素质才能完善,现代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才能得以确立。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中国职工教育上来”。
职工教育要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目标,教育自身现代化是必要条件。
教育现代化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人为性和明确性。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把培养现代化的人作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计划性和系统性。围绕上述社会性规范展开,不仅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对于人才规格的需要,也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其三,终身性和开放性。教育过程必须持续贯穿在人的一生中,不仅在培养和塑造现代人的文化素质、行为方式、人生态度等方面起重要的社会性规范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激活人的自我意识,提高现代人的需求水平与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有三个层面:1.物质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即兴办教育事业的物质条件、装备的现代化和教育体制运行机制的现代化;2.内容及手段层面的现代化,即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学法及学习策略的现代化;3.观念层次的现代化,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如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民主平等、多元化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等。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地位,其中,观念现代化是核心,没有从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职工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的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具有现代观念、掌握现代知识、精通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职工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施教的对象不同,施教的方法也不同,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则是相同的,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方面,更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职工教育也必须现代化,尤其是必须从教育观念现代化入手,把“人的现代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解决物质、制度、内容及手段层面的现代化。
4 人的质量开发与能力发展
从一般教育的规律来探讨职工教育现代化,我想有两个可供参考的思路:人的质量开发,人的能力发展。
“人的质量”指人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潜质和生活质量的统一体。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生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潜质即潜在素质,指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人的质量开发”,就是创造各种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开掘人的潜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早就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展人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开发人的潜能。马克思认为,就个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提出“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强调“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面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能力结构的三个主要层面。
职工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为“人的质量开发”和“人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包括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改善教育条件,编写全新教材,培养合格师资,探索有效教育方法,等等。要实现职工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告别传统的教育,如单纯知识灌输,乏味的空洞说教,停留在应知应会水平的技能传授,以及缺乏个性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制度、教材和教育方式方法,都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潜质的全面开发,都要着眼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的崛起和个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都要着眼于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
职工教育具有面向基层、分布广泛的巨大优势,在职工现代化建设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研究机构Gartner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然而,在各国提倡下、各行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巨量数据本身,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具体表述即为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总价值巨大但有效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由此可见,想要在创新中发展,必然要优化利用大数据。
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核心是政治,最为显著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授课式灌输思想,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而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保证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同步现代化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收集并整理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型任务。在互联网和电子科技迅捷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或是图片视频资料几乎全部以电子数据方式进行传播、留存。根据大数据的4V特点,巨量的不同存储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数据处理系统统一收集并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意味着从单一领域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集合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即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内容。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运筹帷幄的关键核心在于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做到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的资金成本,同时短时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过程并获取最终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获取大量现代化教学内容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如何从大数据中发掘出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思维辩证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的解决方案。
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建立教学资源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主客体,被时代赋予了不可推卸的重任。90后的高校大学生从小便熟知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因而对于科技新生产物接受程度极高,与此同时,作为网络和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大学生群体习惯于在生活及学习中借用电子科技处理问题或获取知识。在先进的思想氛围烘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树立大数据意识有基本立足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创新之举,能够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为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内容提供了科技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大数据分析的五个基本方面,在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应用中会有不同的参考方向。教学资源的数据分析中需要采用的是语义引擎(即在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网络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可从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标签关键词、或其他输入语义,分析,判断用户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内容匹配),及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即大数据分析离不开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根本是语义引擎的设置,需要将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标签关键词信息一一对应。在保证数据信息内容一致性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不能忽略教育资源中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中的隐含信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三)补充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教创新改革
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要以理论观点结合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同时借助新媒体后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期待的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或是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学生们自主参与“DIY红色经典路线”、“学生自主课堂展示教学”等专题活动,使网络资源与实践活动取长补短,完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作者简介:高志远(1986-),男,籍贯:辽宁省营口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海滨,郭霞n.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4(12).48-49
[2]孙长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9).143-145.
篇8
关键词 区域教育;现代化;校长素养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指引下,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自身拥有的优秀传统与品牌资源优势,提出了在成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从社会环境、经费投入、学校建设、管理体制、队伍素养、学生素质、品牌创建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年多的实践让我们感受到: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速度与质量,只有不断提升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才能不断促进区域教育的现代化。
一、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无数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校长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学校的现代化程度,校长是否树立了现代化意识,是否具备了现代化的基本素养,是否用现代化的思路推进学校的办学实践,将直接制约着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品质,并进而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深度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和标志是拥有一大批具备现代化发展特征的学校集群。只有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才有坚实的支撑,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才具备现代化发展的态势。方向决定成效。只有校长准确把握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现代化发展学校。校长对现代化的正确解读与分析、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与领悟、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把握与引领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深度。而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是校长现代化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是正确而有深度地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二)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活力与内在动力
有动力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后劲,有后劲才能持续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活力取决于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提升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涌动出源源不断的进取活力与发展生机。只有学校内动力充盈,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校长是学校内动力的源泉。校长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动力不足,就会影响全校的士气;校长缺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就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办学思路,难以建构现代化的管理机制,难以打造出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等。因此,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活力与内在动力,并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后劲。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是现代化素养的核心内容。因此,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是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三)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制约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整合程度与推进品质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区域战略目标的整合程度,只有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区域目标的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品质和发展成效。要提高这一整合程度,既需要校长正确领会区域教育的发展战略,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合到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将区域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行为;也需要校长理解、综合和转化有关教育现代化的各种研究成果,并逐步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成果,才能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变成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才能造就一批批现代化的学校。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是校长现代化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提高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转化能力是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校长的现代化素养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校长的现代化思维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式,校长的现代化视野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格局,校长的现代化高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境界。只有全面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才能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与时俱进,才能使区域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断攀升到新的发展台阶。
二、“五六七八”:校长现代化素养的基本内涵
如果一位校长养成了“五种心境”,树立了“六种意识”,扮演好了“七种角色”,提高了“八种能力”,这位校长就具备了较好的现代化素养。
(一)五种心境
第一是忠诚教育事业,做一个理想远大、学养深厚、自信成长的有“信心”的校长;第二是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做一个高瞻远瞩、科学严谨、勤于思考的“用心”的校长;第三是提升自身的文化境界,做一个情趣高尚、审美创美、打造学校文化的“精心”的校长;第四是培植自己的职业心和沟通力,做一个关注师生、亲和力强、影响力大的“知心”的校长;第五是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做一个党、政府和人民群众“放心”的校长。
(二)六种意识
一是教育职业的坚守意识,致力于学校发展,坚定信念,执著追求;二是区域战略的融通意识,理解、执行区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区域战略创造性地整合到学校发展之中;三是教育工作的创新意识,要具有充满理想的教育情怀和极强的创造欲望及挑战自我的激情,不断开拓创新;四是较强的学习意识,愿学想学,积极创设学习条件,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提高自己;五是较强的法治意识,依法治校意识强;六是自主发展意识,能主动谋划学校的发展,能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大胆开展工作。
(三)七种角色
一是在人格、修养、学识方面是现代师生的示范者角色;二是从事学校规划、决策、组织、协调、评估、调整等的现代管理者与领导者角色;三是促进学校全体师生员丁发展的现代服务者角色;四是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创建学校品牌的领跑者角色;五是现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角色;六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经营者角色;七是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者角色。
(四)八种能力
一是在人格、修养、学识方面的示范能力;二是引领师生发展,培养师生现代素质的能力;三是进行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管理协调、组织服务的现代管理能力;四是开发学校潜能,建构学校核心发展力的能力;五是集聚变革力量,推进学校研究与改革的能力;六是调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七是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形成现代学校特色,打造现代学校品牌的能力;八是与教师平等地共享幸福人生、建设现代化的职业精神家园的能力。
三、创新“六个机制”:提升校长的现代化素养
为了建设一支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专业性强的校长队伍,我们将在以下六个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一)创新校长选拔机制
一是建立校长准入制度,制定《锦江区中小学校长准入办法》。首先在政治素养、师德水准、最低学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设置准入条件,确保新任校长基本的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锦江区校长资格认证制度,新任校长在获得校长职业资格证书的候选人中选拔。二是完善校长聘任和晋升制度,建立公平择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聘任机制,逐步使公开选拔校长形成制度,并进一步建立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校长职务晋升与校长招聘的基本规范。三是完善校长后备人选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制定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的资格标准,建立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的推荐、考核、公示和培养制度,完善锦江区校长后备人选信息数据库和成长档案,新任校长在后备人选中择优选拔。
(二)创新校长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校长培训网点,依托省内外高校、教育中介组织、省内外中小学名校,建立多类别、多层级的校长培训与见习基地,确保各培训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构建开放式、高层次的锦江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资源信息库,进一步开发优质培训资源。三是建立分类规划、分类培养的校长培训制度。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校长的不同需求,分类规划不同阶段校长的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进行分类设计,建立分类培养T作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分类培养的实效性。四是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把规范性培训与校长读书会、校长论坛、校长体验活动、优质教育链、校长共同体、专项培训、基地见习、挂职锻炼等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五是建立内容选学制度,构建开放性的锦江校长培训机制。进一步丰富和革新校长培训内容,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的开放程度,大力开展“菜单式”选学培训,实施“弱什么、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通过建立内容选学制度,确保锦江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六是整合各类专家资源,指导校长办学实践,提升其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转贴于
(三)创新校长激励机制
一是设立“锦江区优秀校长奖”。每年评选一次,对评选出的“优秀校长”,支持他们总结办学经验和出版专著。二是设立“锦江区现代学校制度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评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实施效果好的学校进行奖励。
(四)创新校长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内部监督。进一步扩大和规范校长的权力及行使权力的程序,进一步界定教代会的权力、职能及其运作程序,坚决推行校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加强校长办学的内部监督,促进校长管理机制的民主化。二是改革督导评估。实行学校三年综合目标考核与校长三年任期考核整合,完善“基础+发展”的学校综合目标考核评估模式,综合目标考核总分为100分,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各以100分计,分别按30%和70%的比例进行折算。基础目标内容与校长任期责任书内容整合,精简评估指标,进一步强化分类分层设标。发展目标实行“1+1+1”项目考评模式,即对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实施项目、中心工作年度实施项目、获奖加分情况等进行评估。
(五)创新校长交流机制
一是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校长交流制度。对已有的校长交流制度进行梳理和论证,对校长交流期限、交流方式、效果考核等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重新确立和制定适应锦江教育现代化的校长交流规范与制度。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长交流提高制度。通过锦江区校长和国内外校长的交流,学习和运用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提高锦江校长队伍的现代化素养,开阔锦江校长的国际视野。
(六)创新名校长培养机制
一是在省内外建立“锦江名校长培养基地”,加大名校长培养力度。二是建立锦江名校长后备人选的推荐、评选制度和信息库,开办锦江名校长后备人选研修班。三是设立“锦江区办学特色奖”。鼓励锦江校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四是设立锦江名校长出版基金,支持名校长总结办学实践经验。五是建立锦江名校长和锦江特色学校宣传制度,提高名校长和特色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六是改校长稳定任所制(即在同一所学校长期担任校长)为优秀校长稳定任所制,以保证学校的办学思想、文化与特色的持续和强势发展,造就全国著名学校。
四、实施四种策略:整体提升区域内校长的现代化素养
为了整体提升锦江校长的现代化素养,建设现代化的学校集群,促进锦江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在创新上述六个机制的同时,目前重点实施了以下四种策略。
(一)用区域战略目标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
2008年6月,集全区之力,反复商讨,确定了“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锦江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内涵是追求“机制高效能、队伍高素质、环境高品位、质量高标准”,提升锦江教育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全国著名和知名的品牌学校,建设均衡、优质、多样、可选择的教育资源,配合相关部门完善以创新学习为特色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其具体标志是:
第一,优化的教育结构。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构成的基本适应我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各类教育配置合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第二,优越的教育条件。有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学校硬件条件和物质文化环境,有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社会资源环境和教育资讯网络。
第三,优异的教育机制。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管理评价制度;有扩大优质教育的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有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和激励机制。
第四,优秀的教师队伍。有服务和指导功能充分得以发挥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有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和结构合理、可保证全区教育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第五,优质的办学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水平高,特色鲜明,保持清晰的社会美誉度;在教育管理或教育改革等方面有创新性的突破或典型经验;学生全面、和谐成长,教师能够持续地发展。
由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战略目标制定方式,开展了“校长亮剑”“教师论道”等一系列活动,校长们明确、理解和领悟了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自觉地把区域战略目标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了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领悟能力,有利于校长有序推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二)用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拓宽校长现代化办学的实践空间,培育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锦江教育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不断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08年,《锦江教育发展行动纲领》提出了“三个保障”,第一个保障就是改进机关作风,要求“强化机关和直属机构的服务意识。构建以学校(办学机构)的需求为导向的机关服务模式;通过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问需服务和网上服务提高服务水准和效率;强化教育管理的统筹协调性,切实减轻学校负担”。2009年,锦江教育提出了“三项改革”,其核心是围绕强化政府和机关服务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而进行的机制改革,其重点是促进学校充分自主地挖掘办学潜力,发展自身特色,实现学校现代化发展品质的提升。为了培育锦江校长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水平,锦江教育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着力转变机关职能。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从“大学校”“大校长”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成为教育体系的建构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规则的制订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订者和教育质量的监控者。二是引导校长在自主办学中用好策划、决策权,组织、人事权,指挥、控制权和监督、奖惩权等,提高自主办学意识与能力。
(三)用“四个联盟”促进校长队伍现代化素养的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
根据“同质研讨、异质联动”的区域校长培养思路,锦江区组建了以薄弱学校为主体的“博盟”、以发展中学校为主体的“发盟”、以窗口学校为主体的“超盟”和以中学校长为主体的“校长联盟”。“四个联盟”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现代化追求,在相互研讨、互挂锻炼、观摩学习、深度汇谈、共谋对策等方面,不断丰富、规范和深入,联盟内部形成了“相互学习、你追我赶、互动共生”的良好局面。四个联盟之间彼此借鉴,共同应对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共同突破现代化办学的瓶颈,形成了不同层次学校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从实践效果看,“四个联盟”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校长队伍现代化素质的联动发展和整体提升。
(四)用“优质教育链”提升校长队伍现代化素养的层次与品位
篇9
我公司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贯彻全国和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大了科研和技术的投入,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面向未来,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信息工程集成能力,为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提供完善的服务。2000年以来,公司成功研制开发了普通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小班化教室、远程教育系统、第三、第四代智能广布和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项目,引领潮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与升华服务于教育的管理理念,逐步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实施信息化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服务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尤其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建立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战略体系,培育最大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特有的制胜利器。
企业信息化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企业信息化中运用到的诸如流程重组等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在信息成熟以前就出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是发达国家企业在市场竞争活动中不断总结并由资深学者升华得到的,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国外不少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已经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企业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先进的管理经验相结合使效果更为明显,信息化在其间起到了固化先进管理经验的作用,因此,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根本目标的。
在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信息包括4项指标: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档案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网络水平、使用情况;信息在各项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信息在科研、开发、生产、培训中所起的作用。其中后三项指标都与决定竞争力的各项因素紧密相连。由此可见,企业竞争力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就能达到的。要真正体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就应该使其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各因素交融联动,优势互补,协调可持续发展。
点燃创新发展的希望,以人为本提升新竞争优势,企业员工的理想和价值观是创新的源泉,企业管理者按照创新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谋求竞争优势强的有力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创造力的平台,积淀资源优势,凝炼价值观念,弘扬科学精神,驾驭市场。
人力资源(HR)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信息化建设与HR管理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HR配备、开发、薪酬、保护、关系的5大环节上。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HR管理相应的辅助,尤其在HR配备与开发两个环节上。信息化带来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有利于提高应用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创造一种务实高效,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and Solutions
HAN Yin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Currently, the college has undergone profound ideological changes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depth to build a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universiti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many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you need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hrough college to solv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own work real, analyzed from contra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core values and countermeasures two aspec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contradiction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当前,随着思想多元化的发展,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不少新问题、新矛盾,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其具体内容和应对之策。
1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1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同时也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但是其思想价值观念还处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左右甚至侵袭,所以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告诉当代大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等等。构建和谐大学校园,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1.2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思想教育育人目标的关键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场所,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但是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和矛盾互相交织,思想文化处于激烈的碰撞年代,这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正确价值观,树立牢固的政治方向,使当代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矛盾
2.1 目标参照与价值坚守的矛盾
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目标,但是作为人类发展的新进程,可供借鉴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少,从全球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我国的国情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硬搬西方的东西。但同时我们看到,无论是哪一种现代化模式都存在目标参照与价值坚守的矛盾。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中,这一矛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与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第二是西方化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守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无论是哪个矛盾,都是当代大学生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深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大学生选择何种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具有很大的影响。
2.2 价值理性诉求与社会价值倒错的矛盾
价值理性反应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的价值诉求,同时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和信仰依据。价值理性诉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为24字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基本的社会价值理性追求。
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也需要基本的价值理性,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腐蚀,比如拜金主义、奢侈享乐等思想的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武断地认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有些大学生信仰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再有便是追求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等。
2.3 探索性与价值选择相对稳定性的矛盾
价值选择指的是人们通过对一个事物的分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价值的定义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意义、重要性等的总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价值观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大的改变。等于说,人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再接受新的价值观念。
但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处于探索阶段,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还不是很丰富,体系构建还不是很健全;需要通过进一步探索来完善和发展。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可能要经过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多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分析
3.1 让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融入机制,也就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为此,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价值实体要素的问题。精神方面的东西需要通过物质性的东西来体现,而这就需要通过创造让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来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美好形态。第二,要做好价值观念要素融入校园文化的问题。人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平台,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3.2 完善体系承载机制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承载机制,也就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让其成为文化辐射的基地。而这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观念上的转变等放在首要位置来抓,从而让大学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行为文化系统的建设。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两者的契合点在于,均要求其知行合一。
此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承载机制,还需要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设计与安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相应的制度依据,第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转换为制度,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理论环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的空间布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具有文化内涵,使高校成为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3.3 价值体系的扩散与互动机制
不难理解,校园文化平台对价值观念的承载与扩算是交互进行的。这主要是文化建设的主体需要靠组织等去实施,由于教育、科研等活动是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所以,校园中的人走向社会,社会中的人也不断走进校园,这就形成了一种扩散效应。为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扩散与传播,需要建立全方位的联动模式,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4 结语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思想价值观念还不稳定的高校大学生。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此文章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3-GH-33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桑业明.论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矛盾及解决[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2] 杨君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