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安全重要性的意义

篇1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这句话可谓意义深远,不仅涉及种植粮食的安全问题,还有科技兴农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整合问题。尽管只是一句“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却已经将众多的意义释放出来,我们必须懂得其中的真谛,挖掘出这其中包含的内在意义,才能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汲取新的力量,形成新的思路,完成新的跨越。因为粮食安全本身就是一个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国际问题。如果不重视粮食安全的话,这样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就不能保证,同样也就不能将食品等安全问题的源头处理好。

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尽管在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被曝光的往往是加工的环节,但是,粮食安全与否才是至关重要的源头,只要粮食安全健康才能保证在食品加工环节的安全健康。从这一点看,的话里必然有这样的意义,那就是如果没有粮食的基本安全保证,就没有食品安全的保证,也就没有其他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问题。可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食品安全领域的安全与否,是一个源头性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粮食的安全,才能在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从而保证人们群众的安全健康。

粮食安全靠自己必须有物质基础。在中国,基本农田保护和18亿亩红线的划定基本确立了对于耕地的基本保护机制,即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话,粮食安全就基本没有保障。所以,对于所谓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话语里必须坚定18亿亩红线的耕地保护机制,在经济建设和土地资源保护中实现一个基本的平衡机制,不断完善耕地的保护,确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粮食安全,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宏愿,否则,如果仅仅是口头上进行基本农田的保护,但在实际上将土地资源进行无情占用的话,靠自己的粮食安全将会一无所有。

“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增加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这从取消农业税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取消农业税,降低他们的负担,增加农业的吸引力。另外,对于种植粮食的农户还进行了粮食直补的方式进行调动积极性。除此之外,还鼓励家庭农场的出现,为新型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不仅如此,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国家更应该采用科技兴农的方式,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对于农业补贴手段,让农业本身充满吸引力,这样的话,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目标就会在不远的时间里实现。

篇2

关键词:粮食 质量 检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为社会提供品质营养丰富、卫生安全的粮食,既是从源头上控制粮食质量、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1、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基础性工作,在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当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粮食是整个食物链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粮食生产方面受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环境污染、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粮食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农户露天储粮和马路晒粮现象、装具和运输工具对粮食的污染、防霉抑虫措施不当、加工工艺落后等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三是个别粮食加工企业违法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运用质量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要求,需要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

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滞后、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粮食质检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统一检测方法、检测手段以及能力验证、试验比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信息制度尚不健全。

3、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

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促进社会和谐。

进行粮食卫生指标检测,把好粮食源头质量关。对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卫生指标检测,可以掌握当前原粮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粮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在这些环节中是否对粮食使用了违禁的药品或添加剂,粮食是否受到污染或发热霉变,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及超标程度如何,粮食经加工后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会下降多大比例,在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随时间如何变化等。通过全面认真的抽样检测,并公布权威的检测数据,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粮食生产和流通,为加强原粮卫生监管提供依据,对确保加工食品原料安全和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具有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挑战;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尤其对于中国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活跃,健康的生活所需的饮食需求和消费偏好。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总干事迪马夫以绝食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荒人口的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止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到10.2亿,其中全球有29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同时也促使我们必须从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不仅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状况。如果我们大量从国际上进口粮食,就会造成国际粮源的紧张,拉动粮食价格上涨。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影响较大,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粮食始终被视为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如果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无异于将自己的饭碗放在他人手上,在战略上极易受制于人,在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团结干事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无忧无虑奔小康”的政治氛围的基础物质是粮食,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了”,这个简单的道理说明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需要。

(二)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

从政治角度看,粮食安全是立国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三)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反复证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调整恢复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努力。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切实做好粮食工作,保持粮食问题长期稳定,不仅对保障人民群众吃粮安全,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发挥种粮农民积极性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种粮成本高,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粮价在不断上涨,但是随着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升,粮食保护价收购和补贴收入难以抵补种粮成本,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在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潮流的带动下,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对农业实行剪刀差,粮食生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真正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弱妇孺。而在中国农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依然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大量土地被抛荒或粗放经营,因而影响到粮食安全。

(二)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将使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有关预测表明,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6亿。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口粮需求刚性增长,按照人均400公斤口粮计算,到2020年我国口粮需求总量达到5.84亿吨,比2010年的5.48亿吨增长6.57%,这将大大超过同一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可能的增速度。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将为更激烈,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全国饲料用粮需求总量比重超过40%。同时,食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的迅猛发展,将会显著增大粮食消费比重。

(三)城市化推进,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城市化得推进,新增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耕地和粮食种植面积持续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资料:过去十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至18.26亿亩,减少总量达1.25亿,年均减少829.2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水平的40%,并且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均占67%,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问题严重。

(四) 自然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干旱化趋势严重。目前,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200 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 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并且会对我国粮食中长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我们必须现阶段必须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加大力度深挖粮食供给增长潜力,确保粮食充足供应。

(一)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国家需要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保障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并改进对粮农补贴扶持的方式,是农民在国家优惠扶持下从种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 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成杰. 粮安天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余晓峰.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

篇4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四部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里专门精辟阐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现实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深远。全市粮食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阶段的工作落实,认真总结、科学决策,用工作成果、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粮油有效供应和市场稳定

适时适度做好粮食宏观调控工作。认真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及时提出调控措施建议,促进粮食总量、品种、结构、供求基本平衡。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的监测分析,把握好销售力度和节奏,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重点做好节假日和特殊时段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油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管理。继续坚持和完善地方储备粮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做好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指导和监督有关企业均衡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把握轮换节奏,积极推进储备粮轮换的公开化、透明化,使储备粮轮换更好地适应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按照调控有力、高效灵活、规范运作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市、区县储备粮的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规范运作和储存安全。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供应服务工作。

(三)抓好粮食购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贯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指导和督促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全年粮食购销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收购资格审核和认定工作。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粮食收购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准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根据宏观调控和市场供需形势,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做好粮食销售工作,指导企业把握好销售节奏,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切实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

(四)不断完善粮食购销市场机制和各级政府的控机制

认真完善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市政府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纳入区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考核工作,在全市积极营造“重农、抓粮、保供应”的工作氛围。

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切实做好扭亏增盈工作。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做到勤购快销,减少资金占用,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努力降低经营和管理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抓好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进一步健全粮食调控体制。加强和完善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创新储备粮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和结构,积极落实地方储备粮油增储任务。充实地方粮油储备和成品粮油应急库存。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价格变化的监测分析,增强粮食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正确引导粮食生产、流通,重点关注缺粮地区、受灾地区的粮油供应情况,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粮油市场基本稳定。做好军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供应服务工作。加强军粮供应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兵为本、平战结合,提高军粮供应综合服务和整体保障能力。

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议政府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确保国家有关粮食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作用。

(五)依法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粮食粮食市场监测。切实加强对国内外、省内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建立粮食预警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会商机制。加强报告制度,特殊时期实行粮油价格、库存等信息一天一报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蔓延。

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的实施办法规定,切实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职责,认真做好粮食收购企业入市资格审核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高度重视并查处涉粮案件,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检查机制。

完善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完善粮食统计调查手段,强化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抽样调查。

高度重视粮食质量管理。改善检验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提升我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手段和水平,为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的长效机制,争取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原粮卫生和粮食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收购、保管、出库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六)进一步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我省市场和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城镇粮油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发挥引导粮食购销市场价格的作用,为活跃粮食流通和政府宏观调控服务。

加快仓储设施功能提升改造。完善和提升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功能,提高粮食储藏管理技术水平,确保储粮安全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资各类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物流设施以及高科技粮油加工企业。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设施和技术力量向社会提供粮食仓储和技术服务。

(八)进一步抓好行业指导

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和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各地不断提高粮油仓储管理水平。加强仓储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现代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学习、推广和应用。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检查、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和集中整治,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市局电子政务门户网,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全市粮食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科学储粮重要意义的宣传、努力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农村科学储粮的协同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九)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继续贯彻执行省政府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推动落实省政府服务型四项制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落实力,强化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单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依法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进一步推动法治机关、服务机关、责任机关、效能机关和廉政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规定。配合完全和组织实施局机关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扎实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深化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按中央的要求及市委的部署健全和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交心谈心制度,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坚持团结干事谋发展,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不坏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三全一课”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粮食系统党建工作的规律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力增强党性锻炼。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局上下形成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抓好党员互相“八个一”活动和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挂钩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主动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办实事”活动,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推进和谐机关建设。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重、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和监督检查。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之中,全面完成好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

高度关注老干部工作,支持老干部发挥余热,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尽最大可能帮助离退休老干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进一步做好机关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提高粮食系统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5

向社会开放粮食收购储存等领域,强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收购、加工实施许可制……征求意见稿着眼我国粮食长远发展,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作出规定,给13亿中国人口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法律的保障。

向社会开放:发掘市场机制的潜能

最近一个时期,国民经济重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民以食为天,事关民生之本的我国粮食领域向社会开放,首次成为粮食法的原则之一。

专家指出,我国一直以来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的购销制度,同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自主企业的灵敏性,早已摸索出一条现代粮食安全之路。

为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巩固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确立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领域对社会开放,各类市场主体履行同等义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粮食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专家表示,这表明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我国对粮食安全的自信,也对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出紧迫要求。

从“量”到“质”:粮食安全无小事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关注正在从“量”向“质”发展。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与食品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包装、销售、进出口等环节质量安全(含卫生)监管。

鉴于此,征求意见稿对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粮食检验等方面作了规定,增加了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抽查的规定和粮食干预性收购、处置制度,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

例如,征求意见稿要求粮食生产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产品,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者改善粮食收获、干燥和储藏条件,保障粮食产后品质良好。

此外,征求意见稿在生产流通环节也制定了安全方面规定。要求从事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进行加工;不得使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的原粮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包装粮食,等等。

“省长”负责制:粮食安全也要考核问责

一直以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机制。但好制度不能只靠红头文件、电视电话会议来贯彻来维持。只有从法律角度固定下来才能使其更有效更有生命力。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是贯彻执行粮食法、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征求意见稿规定:粮食安全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省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等。

为确保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得到落实,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要求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在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发展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储备制度、处置粮食应急状态、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粮食市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收购、加工许可制: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和流通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是实现粮食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篇6

关键词:粮食检验;质量监管;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粮食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作为相关的粮食质量检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效的保障了粮食的卫生安全,还使得粮食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当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对粮食检验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粮食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粮食质量问题十分的突出,这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还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问题十分的重视。为此加强粮食质量的检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但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严把储备检验的环节

2.1 加强储粮检验入库管理

在粮食质量检验的过程中,加强粮食储备入库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对质检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其次对粮食收购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最后再对粮食储存的关系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储粮的有效管理。

2.2 全面准确的做好储粮检验

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规范要求,对储粮技术进行控制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粮食检验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在对不同种类的粮食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人们也应该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取样化验,从而对这种品种的粮食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粮食检验工作的准确性。

2.3 加大检验力度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从当前我国粮食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粮食虫害、霉菌等问题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在对粮食虫害和霉菌问题进行控制方面,主要是针对其季节气候的变化,才通用相关的预防工作来对其进处理,并且也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对粮食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3 建立完善的科学储量标准

目前,在我国粮食检验工作中,人们主要还是采用外表检测的方法,来对粮食的容重、虫害、发霉以及杂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检测,从而对质量进行相应的控制。不过,这种传统的检验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粮食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应用其中,对粮食品质变化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使粮食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的增强。

4 粮食检验工作的影响因素

4.1 粮食的质量

粮食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气候、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质量问题,其中环境的污染和种植技术的问题对粮食的质量的影响最大,这就极其容易出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在我国粮食流通的过程中,由于其流通环节十分复杂,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就使得粮食在流通时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在后期加工过程中,无法对其质量安全进行保障。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对粮食品质的质量没有严格控制,而且少数的加工企业也存在着一些违法经营问题,这就对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有着严重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对粮食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

4.2 质量控制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粮食作为人们日常社会的基础,对其卫生安全状况的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对粮食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就要对粮食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把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4.3 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检测体系

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使得粮食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要对粮食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使得粮食检验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但是由于其粮食检验设备老化,而且其更新、维护资金不足,因此这就使得粮食检验工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粮食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管理人员的缺失,这就使得粮食质量检验效果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我们在对粮食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就要将粮食质量检验制度进行合理的改进。

篇7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紧紧围绕粮食工作大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单位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平安、法治、美丽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粮食部门特点,抓好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粮食能力,为推动平安、法治、美丽建设,促进社会综合治理作出贡献。

三、主要任务

1.完善制度,进一步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职责,确保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坚强领导和常抓不懈。

2.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专项部署,每年召开1次以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重大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3.加大普法经费投入,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正常开展。

4.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认真开展新颁布、新修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培训,积极开展干部职工学法、知法、守法活动,利用听讲座、参加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管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5.继续做好两部条例的学习宣传,做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加强对粮食质量方面的法制宣传,重点宣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粮食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宣传主要粮食品种的食品安全知识和科普知识,增强粮食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

篇8

关键词:粮食安全;金融;支持体系

一、引言

截止到2008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83%,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迄今已经有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而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悄悄的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世界粮食计划署也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中国历史上经历过1959到1961年的严重困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粮食问题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避免粮食危机、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心理反应。2008年10月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把粮食安全放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首位。新时代需要建立粮食安全新框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政策的科学内涵,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的,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近30年来,世界各国因资源票赋和发展阶段不同,粮食安全战略的侧重点也各不一样,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比如翟虎渠(2004)认为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内涵。对粮食安全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概念,但是,“能力安全”现在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且成为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中国能使世界挨饿吗?――它的崛起正在消费掉全球粮食供给”。他在1995年又进一步认为,到2030年如果不考虑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将进口相当于现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额的粮食,达2.0―3.69亿吨。布朗的以后,中国国内一批专家、学者纷纷从布朗沿用数据的失实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驳。普遍认为布朗虽然提出了一个对中国以至世界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但他的许多论点论据有误。首先,布朗对粮食概念的界定与我国不同,没有包括大豆和薯类。其次,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来分析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是不科学的,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似的只是我国的沿海地区而不是全国。另外,还有对科技的发展潜力预测不够等等。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国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国内粮食生产形势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有利条件在减少,不利因素在增多,粮食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耕种的收入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的耕地被荒废。与此同时,受建筑占用耕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根据《国土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耕地18.26亿亩,净减少61.01万亩,减幅0.03%,全国耕地面积正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最近在广东、四川等省,就发现当地一些农田已经被撂荒。建国以来,我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实际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在市地与农地的巨大超额利润差价下,必然导致占用耕地的激励。此外,我国粮食安全的金融支持体系滞后,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过多注重“量”的改革,而忽视了“质”的改革(金融结构),直接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

三、我国粮食安全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所谓粮食安全的金融支持是指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运作的一种金融政策和实践活动,可分为市场性金融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与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粮食储备水平等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有效适宜的金融支持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粮食银行”在粮食安全中有着特殊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粮食银行”的金融定位尚不明确,但由于其完全借鉴了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甚至包括职称和存折等),只是经营的对象是“粮食”而不是“货币”,笔者把它可归为特殊的金融机构。

(一)大力推广“粮食银行”――粮食存储的规模经济

我国国家粮食局2006年的农村储粮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我国农户储粮损耗惊人,损失率在8%到10%之间,每年粮食损失量高达150亿至200亿公斤。这一数字不仅相当于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1.5至2倍,折合金额更是高达180亿至240亿元人民币,粮食资源浪费严重。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企业无论用什么方式收购农民粮食,都需要现金兑付,同时要向银行贷款并支付利息,粮食企业面临资金压力。与此同时,粮食企业还很难掌握粮源,无法适时开展有效经营。此外,对农民而言,还存在储粮难、卖粮难问题,变相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收益。

2007年,我国借鉴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了第一家“粮食银行”。具体说,“粮食银行”就是农民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将暂时闲置的粮食储存于“粮食银行”,“粮食银行”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经营运作,在粮食的流动和周转中获得增值效益,从而使农民的粮食保底不亏本并实现粮食企业的发展。“粮食银行”是可以大大减少粮食个体存储的自然消耗,达到规模存储,对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意义。“粮食银行”有三个特点:一是存取自由。农民到“粮食银行”存粮坚持自愿原则,可一次性或分批量存入。“粮食银行”按照存粮时的市场价格,给每个存粮户办理一张“存粮折”。二是保值增值。农民存粮后可以直接提取现金,也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随时进行结算。三是兑换方便。农民凭“存粮折”既可以在存粮点兑换粮食,也可以到粮食系统在全县开设的“粮油超市”或便民连锁店,按当日粮价结算,兑换成品粮油或其他商品。由上述可见,“粮食银行”是以粮食企业为载体,把农民与企业利益、生产者与经营者利益联系在一起。政府应鼓励发展“粮食银行”,进行相关立法,给与政策优惠,建立监管措施并加强对“粮食银行”的风险控制。

(二)设立农业新技术推广险――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

农业新技术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我国农业的新技术推广面临很大困难。传统农民往往把风险看的很重,因而对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的预期收入用一个很高的贴现率折成现值,对传统技术所带来的较确定的预期收入用很低的贴现率折成现值,然而从中选择能使收益最大化的技术,以至于他们宁愿采用传统技术,而不愿冒较大的风险,这也是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面临极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农民不愿意承受新技术风险――政府应该去分担――商业保险与公共保险相结合――商业保险新险种设计――新技术推广――粮食增产、粮食安全。这是一种商业保险愿意进入,农民乐意接受,政府受益的有效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如图1)。

(三)设立农业科研专项贷款――促进农业科研投入

投资科研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黄季(1995)通过建立农作物生产供给模型,证实了技术在农业发展方面至关重要。例如:水稻产量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率为投资科研(94%)、制度创新(29%)、灌溉投资(5%)、价格政策(2%)、环境(-3%)、耕地与劳动力(-22%)、其他因素(-5%)。提高科研投入以增强粮食生产和竞争能力,是应对“入世”挑战和实现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选择。但在我国,目前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不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0%,其中仅仅有1%的投资用于推动我国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农业的技术进步,自然难以担负推动结构调整的重任。笔者建议,在农业银行体系中(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设立类似于“助学贷款”的农业科研专项贷款,发挥银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这也是目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四)扩大建设国内粮食期货市场――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货流通,利用期货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理念。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如图2)。高帆(2005)认为我国应按照“标准化现货市场――活跃的远期市场――成熟的期货市场”的演进规律,在规范现货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交易所”为架构的三级管理体制,核心是要使交易所成为会员自我管理的组织,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期货行业协会,发挥连接市场和政府的纽带作用,弥补财政监管的空白。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存储、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科研投入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从金融支持的视角,提出我国应推广“粮食银行”、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保险、设立农业科研专项贷款和扩大建设国内粮食期货市场,从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粮食安全金融支持体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67页

[2]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2,第33,208页

[3] 翟虎渠.粮食安全的三层内涵[J].望新周刊 2004(13),第60页

[4] 黄季,王巧军,陈庆根.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 1995(1)

篇9

二、宣传国家粮食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者依法维权意识。宣传粮食部门为确保粮食安全所作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为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所作的工作,同时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粮食等。

三、宣传爱粮节粮思想,倡导市民合理消费粮食,共同构建节约型社会。

四、结合干部作风整顿工作,宣传粮食监督检查执法行为准则,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彻底杜绝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向粮食经营户索取财物的行为。

篇10

【关键词】粮食检验;现状;注意环节

引 言

粮食安全是国策,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流通是环节,粮食检验则是保证。粮食质量检验是粮食工作的基础,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粮食质量出了问题,不仅在经济上给经营者造成损失,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粮食质量检验又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粮食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粮食质量检验工作贯穿于粮食行业的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是整个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粮食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竞争日趋激烈,粮食食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涉及粮食质量方面的活动中,粮食质量检验工作在行政执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粮食检验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陈腐的旧观念,以粮食的“最佳食用品质和用途”以及“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为目标进行粮食的质量管理工作,进逐渐挖掘和开拓粮食质检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科学、真凭实据地发挥粮食检验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粮食检验工作现状

由于粮改后的粮食经营多元化、市场化,一批又一批新的粮食经营企业不断兴起,懂行的做,不懂行的也做,由此产生对粮食检验认识不够、认为执行标准不重要的思想,其表现为对检验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经营者不懂粮食检验,不设质检部门,不配检验员;有的虽然安排了检验人员,但没有从事过粮食检验;较高素质的粮食检验人员非常短缺,从而在粮食经营流通中形成了粮食检验薄弱环节,粮食收购入库第一关把不严,入库粮食品质不清,有的次粮入库,储藏期间不懂检验、不做检验,有的出现坏粮,交易中有的标准不清,交易的粮食质量模糊,加之国家质量监管不够,常有纠纷产生,给经营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验工作现状亟待改善。

二、粮食检验应注意的环节

1、严把入库检验关

收购工作过程中,粮食检验流程直接确定并划分了粮食的等级,是靠质量说话、让品质论价的基础。在入库时,质检工作人员必须要贯彻收购质量标准,严把收购质量关卡,以“便于安全储存、便于轮换”为原则,收优质粮(多收干、饱、净、无虫、无霉的高等级粮)、将陈化粮、“三高粮”芽麦等不合格粮关在库门之外。这是仓储有效管理底线。

2、勤检验,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在粮食储备过程中,需要定期并机动的进行检查,及时观察粮食的虫害和霉菌反映、及时掌握储藏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这是粮食检验的基本要素。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检验粮情,尤其对仓内边缘、仓底、四角等易发隐患部位要着重防患,在季节或者气候变化时期固定增加进仓检查的工作量,这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迅速解决问题;尚无虫霉和结露等问题时,要提前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粮情变化,防止陈变及连带,规避储粮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三、粮食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

(1)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参与粮食流通管理。粮食流通由过去国企粮食部门独家经营转向市场化多家分散经营的新体制,使原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无所适从。随着改制多年,粮食流通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粮食经营者认识的提高,粮食流通检验需要第三方有检验权威机构参与。现在已有第三方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开展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的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既拥有完善的粮食检验设施,又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加之政府呼吁、国家政策支持,大胆尝试参与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体制管理,积极主动开展粮食第三方检验监测,已成为必然,且作用重大。不仅会减少粮食经营者经济损失、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对保证粮食安全、利国利民具有重大意义。

(2)探索粮食检验人员专业培训新途径,建设高素质粮食检验监测队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国营粮食企业转轨改制,大中专粮食院校兼并,粮食类招生很少,无法满足粮食大市场的需求。市场化、国际化、大国策要求足够的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探索粮食检验人员专业培训新途径是必要的。一是国家大中专院校要适当扩大粮食检验类招生;二是有条件的组织可以成立粮食类专业知识培训机构;三是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担负起对社会粮食检验人员的培训;四是粮食经营者内部自身培养、企业之间联合培训。

(3)适应粮食流通规则,明确粮食质量标准。规则是准则,标准是尺度。各粮食经营者都必须明确粮食交易标准,按粮食流通交易规则去经营,有了标准,检验人员就容易开展粮食检验工作,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所交易的粮食品质进行综合检验评价,以得出准确的结果,从而达到交易公平、互利互惠的效果。

(4)粮食检验人员担起粮食检验重任。粮食检验人员在粮食企业中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粮食经营好与坏。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用好管好粮食检验人员,粮食检验人员更要担起粮食检验重任,从粮食流通环节着手。一是做好粮食年景普查。其内容包括粮食品种、品质、产量、产区,为粮食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宣传国家政策,讲解粮食市场形势,好粮好价好收益;三是把好粮食收购质量关。抽样有代表性,检验准确,质价相符,公开公正;四是文明礼貌,有客户至上的意识;五是做好落实储藏期间的检验,坚持“三检一化”检查制度,指导保管,确保储粮安全;六是做好交易出库的粮食检验、监管工作,做到整体检验与批量抽检相结合,确保交易粮食符合合同标准,避免交易纠纷及其造成经济损失。七是做好粮食经营管理者的好参谋。调查研究粮食生产及粮食市场需求,为经营计划提供准确可靠科学的依据,为粮食经营合同的标准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为粮食经营与管理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 结

伴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粮食品质很有可能发生劣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检验人员不断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检验水平,在确保粮食使用品质的前提下,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加强粮食品质检验工作,让粮储的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同步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计民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左桂华.对粮食检验工作的研究和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