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保障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保障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保障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烟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执行力;企业文化;

[ Abstract ]: labor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employer under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realize the independent management has the power, is the " labor contract law "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t the same time, enterprise labor rules and regulations can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s a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is combination of tobacco enterprise internal labor rule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construction, discusses how to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labor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the execution of the system, play a system oneself efficiency,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 Key words ]: tobacco enterprise; labor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ecutive power; enterprise culture;

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化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随机化及制度化管理模式等几种类型。企业的发展如同人成长一样,会经过创建期、成长期及成熟发展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制度之一,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烟草企业把管理当作企业永恒的主题,重视抓好制度管理,提高制度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制度管理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职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行业扎实推进了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对理顺行业内部用工关系、规范分配行为、构建和谐烟草,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国家局党组提出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变化和调整,不断跟进,完善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2011年12月,国家局在全国烟草行业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研讨会上,印发了山东省局研究制定的《烟草系统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示范文本》,共分12章344条,涵盖了人事劳资培训等各个方面,要求各省、市级公司参照此示范文本开展本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涵义及意义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中关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企业规章制度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定内容,即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劳动合同管理、工资支付及社会保险等。二是非法定内容,即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包括员工选聘依据、考核标准、晋升条件等。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员工及员工维护合法权益的依据,建立和完善本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劳动法律制度的延伸,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权益的契合点,是国家法律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是劳动者权益的具体体现。第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企业加强劳动管理,规范员工劳动义务并保障员工依法行使劳动权利的行为准则。第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依据国家局下发的行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示范文本,结合本企业特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对企业进一步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使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更有效力,充分发挥好制度的作用呢?三、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有效执行

1.合法、科学、实效是制度有效执行的前提

(1)合法。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不是法律,其效力来自法律的赋予。劳动规章制度发生效力,一是内容合法,二是程序合法。企业虽然有权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但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宪法和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得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内容相冲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审查,必要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法律审查,确保内容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奖励与惩罚的结合。程序合法要求劳动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要广泛听取劳动者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和修改完善;对直接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清楚的了解制度内容。

(2)科学。不具有科学性的制度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制度要实用,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在法律法规普遍性制度的指导下,多考虑自身的特殊性,紧密结合烟草行业的特点,进行细化、量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执行力。二是要系统全面,合理预测制度实施可能遇到的阻力,尽可能考虑到各方面可能的情况,做到有章可循。

(3)实效。制度出台后要相对稳定,避免朝令夕改,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同样存在与时俱进的问题,企业规章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修订,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真正提升制度执行力。

2.学习、监督、文化是制度有效执行的保障

宣传学习。劳动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并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应加大内部规章制度在本单位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得规章制度人人知晓。遵守制度的前提是要学习制度,把制度吃透,入心入脑,内化为一种习惯。烟草企业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自我提升执行力,作制度执行的表率,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职工群众言行。

过程监督。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增强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平性与透明性。规章制度既然以全体职工为约束对象,那么对规章制度执行结果进行公示,增强规章制度执行过程的透明性。

(3)发挥企业文化作用。尽管劳动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员工行为,但是制度是硬管理,它只强调管理中直接、量化的一面。而文化管理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的开发,注重协调人际关系,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境界。为使劳动规章制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应使劳动制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引导职工自觉遵守,形成一种制度文化氛围。

结束语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烟草企业要以贯彻落实国家局工作要求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起完备规范的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并在今后工作中充分发挥制度作用,为用工分配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企业的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廖名宗.劳动规章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马爱华.我国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政法学刊.2011(4)

篇2

关键词:制度化 工程项目 施工管理 规章制度

众所周知,推进规章制度的体系建设和完善是任何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步骤和内容。新时期,随着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复杂性日益增强,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日益增多,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和投入也应该加大。实际上,只有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中健全制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模式,工程项目施工才有稳固的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得到坚实的保障,这一点应该成为共识。

一、健全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制度,提升安全效益与质量水平

安全和质量问题是工程项目施工的两大核心议题,而开展安全制度与质量制度的建设则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本需要。其中,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严格而开明,奖惩结合,雷厉风行。对于违法管理制度的人员,不论级别、地位如何,要坚决的给予处理和惩罚,让所有人都明确管理制度的严明[1]。在工程项目施工的现场,安全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要设立施工现场安全区域,对于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除,定期进行现场检查,保障安全制度的落实。同时,制定和实施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以制度力量来约束施工行为,这是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制度建设是极为必要和重要的,首先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最先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甚至规避某些制度性安全管理和控制的缺失,形成施工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进而促进工程施工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下持续推进。其次,以周密的质量管理制度作为依托,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可以实现“有规可依,执行必严”。对于违反质量管理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要根据细则要求严肃处理,彰显质量管理制度的权威。要全面推进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与质量管理机制的创新,施工单位下辖的安全及质量管理小组,同时配合工程监理部门的管理小组,将二者的工作紧密协调,共同构成制度管理的体系,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

二、完善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管控制度,降低工程项目施工的隐患

当前,国内现有的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和单位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施工企业内部关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制定以及项目部门的安置等都缺乏专业的定位。专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缺乏导致项目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没有明确的指挥决策者,无形中加大了项目施工的管理风险。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的存在其中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归根结底,制度的缺失是当前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始终存在的核心因素之一[2]。包括对施工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制度,施工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缺失和执行不力使得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难以完全得到规避。

因此,对于工程施工工作来说,完善的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和制度可以为施工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系统。结合现有施工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工作秩序混乱、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目标不到位等现状,可以根据改革创新的方式,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和规章制度,比如建立专业的风险防范部门,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工程施工组织内部的风险保证基金等,通过合理有效的事前预防措施,杜绝一切风险的诞生,提高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要深入研讨成本控制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根源,然后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制度化的手段加以解Q。从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安全性等考量,必须充分加以控制,即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以风险制度的完善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工程项目施工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施工监督制度,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效益

众所周知,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项目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关联到千家万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所以,工程施工项目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其施工管理的表现形式也必然受到关注。针对工程项目施工内部管理、控制的一些风险因素,要通过制度化手段加以治理,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最终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的飞跃。如,制定《工程项目施工操作制度》、《项目施工日常操作安全规章》、《施工操作处罚制度》、《日常建筑设备运行操作与维护制度》等,以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条文来构建完整的施工监督与管理机制。

此外,在施工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的进程中,企业和施工单位要及时开始内部的评估、审查与纠错,对制度化实施过程进行监管。要防止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确保制度不仅要制定得当,更要实施到位,力求各项制度贯彻落实,真正收到成效。目前,很多施工企业也制定了不少内部管理的制度和条例,但是真正的实施和反馈却存在问题,导致制度化建设的效果不佳。据此,要力求内部管控制度真正执行到位,通过人员督查、日常抽查、定期评估等手段,提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制度的效力[3]。要加强各项施工管控制度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让施工职工掌握各项管理制度的要义、规定和细则,切实的遵循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将人为操作风险、施工风险等风险扑灭在萌芽阶段,确保监督制度得到完整的执行,确保施工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志坚.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施工管理全过程中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7(04):11-13

[2]张贵锋.探讨建筑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环保建材. 2017(01):22-23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 依法治企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企业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依法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要通过有效措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置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构筑法律防护体系,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依法治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干部职工对依法治企的认识不够

当前石油企业干部职工的依法治企意识离法制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方式,习惯“凭经验、凭传统”办事,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很少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去考虑。对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条件下,加强企业依法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依法治企性质、内容、作用认识不清;对实现依法治企的途径、方法、措施缺乏实践探索,“讲法不用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1.2 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石油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总体上来说,规章制度很不完善,有些经营管理活动还无章可循,有些规章制度内容已陈旧过时,或在内容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规章制度离标准化差距较大,没有形成科学体系,这与目前石油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很不适应,也与我国加入WTO形势不相适应。

1.3 企业的依法治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有不少石油企业都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很多企业也有依法治理的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措施,依法治企工作开展得也很不错,也出现部分依法治企的典型。但总体来看,企业目前依法治理水平还是比较低,与我国对企业依法治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依法治企的必要性

2.1深刻理解依法治企的具体内涵。依法治企,简单地说,就是依据国家法律、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其中依据国家法律、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是基本前提,治理是手段途径,实现企业遵守法律、规范运作是最终目的。

2.2 依法治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行依法治企,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具体地讲,就是赋予企业内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以“法”的概念,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贯彻下来。依法治企有助于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经营风险,切实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2.3 依法治企是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家法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依法治企的紧迫性进一步凸现。从国家近期颁布和已列入立法计划的法律来看,我国法制建设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已开始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特别是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加强依法治企的具体对策

3.1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企,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治企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建设起着决定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所以要通过培训等手段不断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素质。

3.2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程,也是规避法律风险、控制纠纷案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建立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起草和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重大投资、重要经营活动、资产处置、改制改组、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企业内部法律监督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使合同管理合法、规范、有序。

3.3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法律法规调整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也更加复杂,风险无处不在。要根据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认真分析生产、经营、安全、环保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形成制度,强制执行,消除隐患,远离纠纷,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4加强过程监督管理,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企业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企,除了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外,更主要是体现在执行力上。企业的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只有执行,才能体现它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将执行与监督结合起来,对执行情况加强有效监督,开展自查与互查,依照制度规范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保企业成员按照制度要求的规定落实各项工作。为避免日常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层层落实、有效监督,实现企业规范管理。在推进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在面对问题时,要不回避、不隐藏,敢于直面,主动寻求解决方法,通过定性量化的分析,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科学的依据。

篇4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规章制度 合法性 问题与对策

前 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是在注重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中提出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相关制度,运用可行性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由此可知,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工作中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高难度的复杂化性系统,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心不仅仅关注于管理的效率,也将高校行政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纳入到自审、自查的范畴,以促进高校管理的全面发展和规范。而这种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对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审查上。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处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高校规章制度是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高校范围内普遍有效性并能够反复适用的规则;其次,高校规章是一定的高校主体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才能制定的规范;最后,高校规章制定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组织和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运行。从我国法律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来看,与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有关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文件;以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范畴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则。另一类则不属于法的范畴,是学校自行制定的内部教育处理规章制度。这两方面的规范都是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也是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强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更是与广大教职员工、学生息息相关。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概述

(一)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性质 公立高校通过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其约束内部成员的主要方式,是落实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能的细化手段的行为作出的规定和约束。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规则,是高等学校自治管理权的延伸和体现,是高等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来说,虽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不属于行政法的渊源,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是作为内部管理范畴和自制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可被认为是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是对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有益拓展。 (二)高校规范制定权的合法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公立的高校被定性为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的事业单位,校规制定权是其自主管理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根据行政法上两个重要的原则,即法治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公立高校制定校规的权力必须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否则就会失去其制定的依据并丧失其应有的效力。纵观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的体系,从法的效力层次上看,依法由以下几种:第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宪法第19 条第2款、第89 条第7款规定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赋予国务院管理教育工作的权力。第二、《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单行法,其第28 条、第42 条规定和赋予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制定自己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还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第41条、第53 条在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校长行使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等6项权力, 同时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第四,国家教育部2005 年3月25 日新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 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 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 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综上,我国从宪法到行政规章, 从人大立法到部委立法都赋予高等学校校规制定权。

二、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加快,高校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状告母校的案件也逐年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大多以高校败诉告终,法院判决高校败诉的主要理由则是高校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暴露出现行高校管理规范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只有规范和完善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校规法治化,才能减少高校与其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校。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是影响规章制度质量提高的瓶颈。目前许多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 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 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 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这样的程序在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没有立项审批环节, 对拟制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二是对草案内容的审查机制不健全,使得草案带病接受最终的审议;三是征求意见工作由于没有法规部门或人员的参与, 往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对意见的处理上受到起草部门意愿的影响, 有时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四是没有严肃正规的颁布实施环节, 由学校为主体制定的规章制度简单由职能部门发文颁布实施;五是没有实施后的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所以, 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制定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的随意,规章制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制定规章制度十分重要, 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疏于管理, 规章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 该修订的时候不进行修订或是该整合的时候不进行整合;规章制度已不执行但迟迟不正式废止;甚至有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过, 形同虚设;多年不进行规章制度的汇编工作, 搞不清全校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 查阅和使用也十分困难;等等。以上问题, 会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混乱, 丧失权威性, 执行中有困难或矛盾, 降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 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的作用,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充, 各类机构不断增加, 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 所以造成许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缺少一些重要的宏观的规章制度。比如, 学校的章程、议事规则, 对各领导小组、委员会、职能部门职责的规定, 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二是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 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三是缺少工作指南性质的文件, 许多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 没有文字表述, 一直以来是老人传新人。而且对于新矛盾、新问题的处理, 很多停留在作为个案处理的层面上, 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 将其上升为一种规定或制度。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另一种表现是重复或交叉制定规章制度, 属于补充规定性质的规章制度太多。

(三)存在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 高校规章制度除了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外, 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制定文件的主体混乱问题。高校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 但对于哪些规章制度必须由学校制定, 哪些授权由职能部门制定这个重要问题, 许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例如, 某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是由教务处制定的, 缺乏权威性。甚至有职能部门修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某高校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制定时是经过校长工作会议通过的, 但后来多次被研究生院修订。二是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在多数高校的规章制度中, 或多或少存在规章制度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 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先后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由此可见, 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时候, 必须考虑遵循正当程序, 否则即使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但学校的管理行为或决定却不合法。三是规章制度实施日期问题。一个规章制度的实施日期是规章制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其实施日期应当有明确的记载, 尤其是涉及到学籍、奖惩、人事、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议 鉴于公立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仅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规章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新观念,以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为中心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教育者,应当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其首要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确立以学生确立为主体、尊重学生权利的制度体系。

(二)依法治校,引入依法行政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程序瑕疵,建议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否则即使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学校管理行为也会因为程序要件的缺失而归于无效。基于正当程序原则,高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包含:告知相对人所实施行为的根据和理由、送达、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告知权利、举行听证及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程序。当然,对于不同的事项,具体程序也不同。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实施规章制度更加公正、合理、规范,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 比例原则源于德国行政法,目前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广义的比例原则,一般多细分为:适合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性。 比例原则的引入有助于权衡高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而被校方处分为例,如果适用比例原则,就可以从处分的适应性和目的性、处分手段的温和性和最小侵害性以及不同法益比较这三个方面对校方的规定作出较好的权衡。比例原则的引入既可以在校方制定规章制度时亦可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校相关权利的行使达到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的双重作用。 (三)注重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使将来自治规则受到适当的限制与监督,仍然需要确定法律保留事项、政府法规规章可以规定的事项以及自治事项。并在事项划分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层次规则有效运作的制度:法律规定或者授权政府规定由其保留的事项,但绝对保留的必须由法律规定;政府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可自行规定有关事宜,但以不侵扰学校自治为限;学校就自治事宜制定学校规则,只要在自治范围之内,学校规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留下的空隙内进行的填补,当承认其效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个事项是否属于自治范围,并非完全从实体上予以考虑,也绝非固定化。 (四)深入改革,建立规章立、改、废程序 1.立项和起草。高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确认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可以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起草;职能部门、单位认为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应当向学校提出立项建议,对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报学校法制部门审核;立项审核通过且经主管校领导同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具体负责起草。起草部门或单位应当就规章制度涉及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职责的,应当征求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意见。起草部门或单位与其他部门或单位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上报规章制度草案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2.审核。规章制度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部门或单位将规章制度草案、说明以及有关材料,报学校法制部门初审。报请审核的规章制度草案由起草部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几个部门或单位共同起草的,由几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规章制度草案经初审通过后,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起草部门或单位、有关专家、规章制度的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的专题办公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议。涉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草案,应实行公示制,向全校公布,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3.决定、公布与解释。规章制度草案经审核后,应由主管校领导签署意见,报请校长或党委书记审阅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由学校按照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印发文件,予以公布。规章制度解释权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统一行使。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可以授权职能部门、单位对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解释。 4.修改和废止。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单位应当经常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对已公布的规章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规章制度修改或废止后,应当及时公布新的规章制度,在新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原规章制度废止的时间。

篇5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保障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07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14- 03

0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日渐增强,高校在发展中所要面临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渐增多。内部审计模式陈旧、人员管理缺失等问题凸显。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缓慢的发展步伐明显不能适应高校管理的紧迫要求。高校管理中审计的重要性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加强我国高校的内审制度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成为现今高校管理中被探讨的热门话题。

1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缺陷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多,我国教育规划逐步趋于完善,教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相对于世界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上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1.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规范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相当多的高校内审机构设置简陋,表现出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的工作状态,甚至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从而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漏洞之一。由于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这些高校不得不将内部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安排在一起办公,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内审独立性遭到直接破模使高校内审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定位不准确、职责范围不明确,进入一种角色模糊的状态,部分人员工作草草了事,消极怠工,使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出现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管理者缺乏对高校内审的充分重视,没有意识到独立性的保障是高校内审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

1.2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够合理

在人员配置上,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显得相对随意,人力资源薄弱,很多高校内审工作没有独立的内审人员,内审工作常常由财会人员或监察人员兼职完成,甚至一些学校在需要时才从管理者中随意抽调几个人组成高校的内审机构,进行一些临时性的高校内审工作。这种工作状态下,高校内审工作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不但如此,从别的部门借调过来的管理者也会将内审工作理解为一种暂时性工作,从而不能认真完成,而且突然增加的工作范围势必影响其本职工作的进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和本职工作都受到影响。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也导致财务人员进行内审工作的难题。高校的内审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风险评估知识及内部控制等相当全面细致的专业知识,而其他部门人员充当内审人员的角色时,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工作时只是围绕着高校的财务做做表面文章,缺乏对其他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审计活动开展不起来,也会导致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另外,内部审计人员比例低、老龄化严重也是制约高校内审工作的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人员数低于高校员工总数的11%甚至更低,其中部分高校的内审人员中,55岁以上的人员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都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1.3 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充分

高校管理层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高校内审工作能否有效发挥其职能。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人们普遍认为,内审工作就是简单的查查账、纠纠错,对内审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而相对来说,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则更加具有制度性和规范性。这一点上,高校内审工作显得明显滞后。不论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层或高校的管理层,对审计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时间和经济大多用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不注重办学水平和规范管理,忽视内审工作的监督职能,导致内审人员自身定位不明确,在工作中仅仅对高校的财务收支进行例行检查,造成财务部门和其他工作部门压力过大,影响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弱化了高校内审的必要性,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

1.4 内部审计制度方法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我国经济起步较晚,在很多层面的制度和方法上不够完善。高校内审工作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高校内审制度内容狭窄、结构缺失、体系单一、合理性和效率性不高,内审人员大多仍按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差异性进行检查,而对高校的偿债能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研究和预测没有概念。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没有可以依靠的详细制度规范,也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优秀方式方法,加之整个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审工作体系,内审工作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学校管理运行状态的整体把控和合理规划,对发现的问题不够重视,解决问题不及时不严肃,导致潜在的风险增高。

2 高校内部审计的合理化建议

2.1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独立性

高校内审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被定位到一个超脱的独立部门。这是内审机构独立性的特殊要求,也是合理要求。内审部门应直接向学校最高管理层服务,而不能受制于其他平行管理部门。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在管理层中强调高校内审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配合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内审机构和人员保障及时完善。高校管理者虽然可以决定内审工作的管理者由谁担任,但不能干预内审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得阻碍内审人员的正常工作行为,要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除高校领导层以外,任何其他部门也不得干预高校内审部门的正常工作,应尽量配合,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如此,高校内审的客观公正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促进高校的发展。

2.2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优化组织结构

无论是单位的哪个部门,人员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影响该部门的工作质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亦是如此。而且,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特殊性,对机构人员的素质要求应该更高。提升高校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高质量审计队伍的建设步伐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内审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审计人员要懂的不仅仅是财务,更要懂得高校的运营管理和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且对高校管理中的关键点能够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明确内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难点,这是高校内审工作的基础建设,也是高校内审工作的人力保障。

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内审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在注重内审人员的经验水平的同时,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年轻内审工作人员,定期对学校的内审人员进行教育,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审工作方式,能随着高校的发展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勇于创新,在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规避风险、保障高校正常稳定运行。

2.3 加强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支持内审工作

高校内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树立离不开高校领导对高校内审的足够重视。高校领导在政策上的支持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前期准备。与此同时,内审机构的审计人员也应及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高校领导汇报,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高校领导加强高校管理提供有效的建议,做高校领导的好助手。支持高校的又快又好向前发展才是高校内审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领导的工作目标和支持高校内审机构工作的原始动力。

2.4 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强化其监督职能

完整的部门规章制度对部门工作的稳步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够成熟,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高校内审工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管理层应及时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让高校内审机构工作有抓手。对于高校内审工作人员而言,要想高校的内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首先就要积极主动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缺陷性提出要求,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在高校的整体和细节运行上充分发挥高校内审的职能作用,将学校作为一个风险领域进行监控,做到及时发现预测风险、排除隐患。其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的现行有效制度,不能滥用主观能动性,凭感觉、凭想象开展工作,要坚持一切依法进行为前提,保障高校规章制度的权威性的同时,也是在保障自身机构的独立性。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避免盲目工作和随意工作,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内审工作规范化,开展内审工作时才不至于无从下手,无章可循。

主要参考文献

[1]季红霞.评《高校管理审计研究》的理论贡献[J].会计之友,2016(20).

[2]张佳春,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4(12).

篇6

沉重的代价是强烈的警示。发生案件不但会给银行造成重大资金风险和损失,还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形象;发生案件,不但要严惩银行内部的涉案人员,还要追究相关经办岗位,治理岗位和领导岗位人员的责任;发生案件,还会对一部分员工的家庭亲情造成伤害。无论案件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还是对员工造成的伤害,都令人为之惋惜。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与平时的思想意识、工作习惯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是分不开的,老在一种工作状态下,思想一旦麻痹就让心怀不轨的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我们的规章制度制定的很全面,很细致,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在实际执行中就打了折扣,没有了风险防范意识,法制意识更是淡薄,在具体细节上处事的原则性不强,置制度于脑后,违章操作才付出了如此代价。

俗话说"苍蝇不叮五缝的蛋"。不法分子虽然功于心计,惊心谋划,蓄意欺骗。从内部看,是银行在经营治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书中的每一个案件,在作案的每一个细节中,假如能把规章制度放在首位,在某个细节上就能把漏洞堵上,就不会造成如此重大的"代价"。

十案十违章,而每个案件的发生都堪称违章大全,一是违规混岗、串岗、会计岗位分工不明,职责不清。严重的混岗、串岗使每个作案人都能浑水摸鱼,使防范严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对内部人员作案起不到最后把关的作用。虽然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都有,并且印成了本子,也上了墙,但严格执行还不够,更多的时候是学制度、"找制度"、"补"制度,实际上执行时又是另一套,导致制定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执行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因此,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更重要,要从操作和治理环节,一个制度一个制度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和学习,切实保障每一位员工都能做到有规必依,按章办事,合规操作。

篇7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人性化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施行。《劳动合同法》是继1995年《劳动法》之后,我国劳动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国家立法。《劳动合同法》总体上提高了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标准,无疑给用人单位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企事业单位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对于《劳动合同法》主体一方的用人单位而言,积极和科学的应对机遇是根本,主动改革和适应挑战是出路。

一、《劳动合同法》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机遇

《劳动合同法》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机遇,表现在:

1.它促使改革人事用工制度,促进用人单位转型

《劳动合同法》加重了用人单位用工的法律义务,能促进用人单位主动依法用工、合法用工,促进用人单位从本单位的发展前景考虑,从长计议,改革内部不合适宜的人事用工制度,规范管理,从而促进用人单位转型。

2.它能促进用人单位重视劳动者,提高内部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是必然趋势。《劳动合同法》总体上增大了单位的用工成本,将促使用人单位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过去低成本下用人单位常常忽视对劳动者的培养,使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上徘徊。同时,低成本下,用人单位往往会忽视对技术的研发工作。新法将促使用人单位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技术研发上下功夫,从而提高其内部竞争力。

3.它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劳资双方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从发展而言,劳资双方都追求发展,尤其希望单位发展,单位发展了,个人发展才会有更好的保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双方是一致的。《劳动合同法》保护劳资双方的利益,是调节双方劳动关系的“稳定器”。它所保障的稳定的劳动关系能增强劳动者对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励劳动者为单位作出更大贡献,从而促进单位更大发展。

二、《劳动合同法》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挑战

《劳动合同法》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挑战,表现在:

1.人力成本增加,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如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试用期工资不低于规定工资;保险方面,规定从用工之日起缴纳社会保险;经济补偿方面,原来是偶然性成本,现在合同到期终止也应支付经济补偿,使经济补偿成为用人单位的一种经常性成本。另外,隐性成本,如签订劳动合同、告知义务、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等管理成本也会增加,隐性管理成本增加无疑会造成人力成本增加。

2.风险成本增加

法律规定四种情形下,可以签订无固定期合同。无固定期合同指的是无明确约定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在没有法律规定的解除情形出现时,用人单位是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这无疑造成单位的管理风险成本增加,单位维权成本也增加。

3.法律责任加重

民法上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在劳动关系领域却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另外,在招录时用人单位应履行全面告知义务,制订有关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须适合法定程序等。以上条款规定,无疑加重了单位在管理中的法律责任。

4.违法成本增加

《劳动合同法》将开始用工作为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如果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将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一个月至一年以上不签订劳动合同,除了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外,还将视为已与劳动者订立了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另外在试用期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及经济补偿等方面都加大了对单位违法的惩罚力度。

三、用人单位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应对措施

1.转变用工观念

用人单位管理者应首先转变落后的用工观念,树立起依法用工、合法用工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本单位用工方面的规范管理工作。用人单位管理者应加强对《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学习,尽快熟悉《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和相关制度,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同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工作中做到合法化、人性化的管理。

2.科学规划用工

从用人单位内部管理而言,单位应做好用工的统筹规划,坚持从工作需要出发,科学设置岗位,合理计划劳动用工。这里需要强调一个用工主体资格问题。过去一些用人单位用工比较混乱,用人单位的下属部门未经单位的审批,私自用工,出现了“谁都可以叫人来做事”的现象,甚至高兴就叫人来,不高兴就叫人走,用工当中随意性很大,而一旦出现纠纷,用人单位下属部门则又因缺乏用工主体资格而无法承担责任。因此,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合理作好用工计划,谨慎用工,同时统筹管理各部门的用工。

3.建立健全用工制度

制定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行使管理权的必然要求。《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这一方面强化了职工参与权,另一方面也可对用人单位进行内部人事管理的一种授权。因此,用人单位在内容上和程序上要符合法律规定,在此基础上健全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纪律管理、绩效考核、离职管理等方面,都隐藏着法律误区,用人单位必须注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健全招聘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考核制度、待遇执行制度,尽快调整一些不合适宜的规章制度。

4.规范全程用工管理

(1)入口管理。《劳动合同法》增加了招录过程中双方如实告知的义务。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条件、招聘程序等应公开,注意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及合理性,在工作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待遇上不能出现虚假广告。同时,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工资待遇等如实披露出劳动者,同时将单位的规章制度(如员工手册等)在员工进入单位时给予告知。对于应聘者的条件,用人单位在招录时应进行全面的考查(当然,招聘中劳动者也有提供本人真实情况的义务),用人单位在应聘时应对其身体状况、学历、身份、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查(如通过体检、验证有效证件、组织面试等),了解其真实情况,符合条件后方录用,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坚决不予录用(如年龄不符合法定劳动年龄、身体患病不能坚持工作等);另外,在招录时,用人单位注意不得扣押证件及收取押金等。(2)在职管理。①做好书面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劳动合同是双方权利享有的基本保障,是双方义务履行的约束。对于法律规定的全日制用工,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内容、条款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包括必备条款和合约条款,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待遇等是双方合约的内容,须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约定明确。劳动合同的签订由单位负责组织,单位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完善劳动合同,同时注意签订劳动合同后返还劳动者本人一份,再者单位内部做好劳动合同档案的记载工作,建立好花名册做好档案管理工作。②做好劳动保障。单位应建立劳动安全制度,积极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劳动防护用品包括劳动工具、工作防护服等,对于有职业危害的,还应发放劳动保护津贴。对操作有危险的职业建立资格准入制度(如电工、司炉工等),加强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做好工伤保险工作,减少职业危害发生。③加强纪律管理和考核管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双方应积极履行合同,不能随意变更劳动合同。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健全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纪律管理和考核管理。具体制度包括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纪律约束制度、单位内部的请假制度、岗位考核制度等,用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以及架构起合理、科学的工作岗位考核制度来加强对劳动者的在职管理。用人单位在证明本人不能胜任工作、且有违规现象和违纪行为等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应做好考核纪录、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记录,对员工的违纪条款及违纪行为,注意证据的保全和收集。④做好社会保险缴纳工作。从劳动者方面而言,劳动者在年老、生病、失业、工伤、生育等条件下,需要得到救助,而社会保险正是对劳动者在困难情况下提供的基本保障。用人单位有责任为自己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提供保障。用人单位应积极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并做好包括劳动者个人缴纳部分的代扣找缴工作,做好缴纳保险的档案记载工作。⑤做好工资发放等相关工作。首先,工资待遇属于约定内容,工资的计发方式及加班加点的工资计算也应在合同中明确。在约定工资标准上,注意工资标准不能低于法律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注意工资待遇上做到同工同酬。在工资发放上,首先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当用人单位遇到经营不善,迫不得已不能足额发放时,应提前与员工沟通,征得员工的同意,并留下书面凭证,作为合同变更的依据。当出现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给单位造成损失需从工资中作扣时,也应作好事前说明并由员工确认签字。(3)解辞聘管理。《劳动合同法》规定四种情形下可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实践中,用人单位对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可能具有排斥之心。其实,对于固定期限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双方都可能解除劳动合同,有协商一致的解除和有法律规定情形的解除。注意,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有充分的依据。法律规定,对用人单位而言,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劳动者严重失职、劳动者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影响本岗位工作履行的,用人单位可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在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影响工作履行的、不能胜任工作以及劳动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形下,也可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要注意经济补偿的计算和解除劳动合同后社会保险的及时转移。

5.人性化操作

和谐的人文关系就是关系各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劳资双方和谐的人文关系要求劳资双方相互理解与尊重,尤其是用人单位在管理员工时要更加人性化,要以人为本。(1)制度制定上要更加人性化。用人单位容易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过分强调自身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和经济效益,却常常忽视劳动者的基本合法权益和真正需求。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劳动者的需求。不仅在签订合同时视劳动者为平等主体,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制度的制定时,让劳动者从听取意见变为讨论和平等协商。(2)尊重劳动者劳动,尊重劳动者劳动创造。保护劳动者就是保护生产力。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劳动者的每一份劳动,尊重其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创造,除了物质形式体现奖励、体现尊重外,还应在精神层面给予劳动创造的奖励和激励。(3)关注和推进员工的全面发展,真正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用人单位应当关注每一位员工的全面发展,不仅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还应通过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等,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同时,在生活条件上,给予尽可能的关照。(4)加强沟通交流,建立好协调工作机制。用人单位应主动加强与员工沟通交流,用人单位应以公开、坦率的方式面对员工,通过发展公平交流、与员工共享信息来构筑双方信任机制。同时,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及时发现劳资争议的矛盾,能及时化解矛盾,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参与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篇8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法律纠纷的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高校管理者在教育实践中对权利义务的界定模糊和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内部管理秩序失范及大学生自我意识、权利观念逐渐增强四个方面。

(一)高校管理者对权利义务界定模糊

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对权利和义务界定模糊。有的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分地突出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同为法律关系主体这一事实,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束缚,导致学生权利难以实现。还有的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分夸大了法律的作用,将法律的强制性与高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应用到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视而不见。这必然导致学生权利的受损从而引发高校呵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二)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现存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并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缺乏程序性规范和可操作性,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与教育法律法规间相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存的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属于地方政府规范性法律文件或教育部部门规章,是立法法所规定的位阶最低的法律法规,且不属于立法法所确定的法律渊源。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必然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三)高校内部管理秩序有失规范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依据规章制度进行自主管理”、“依法接受监督”。高校内部规章制度作为高校自主管理及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是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延伸。杨金德诉上海财经大学一案反映出高校章程缺乏对内部机构和内部管理秩序的规定。法院的审理意见指出,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是否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的最终决定应由被授权的学校作出,本案中上海财经大学作为被告,其研究生部仅作为被告的内部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授权的情况下,研究生部对原告作出只予结业的处理,应认定为超越职权行为,无法律效力。这一案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权利观念逐渐增强

当前,多数大学生出生于独身子女家庭,他们的自我意识、权利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强。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与其所应承担的义务观念并不对称,他们对于自己权利的关心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对于法律法规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与高校发生法律纠纷时,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判断高校给予自己处分的公正合法性。现实中大学生对于教育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了解有限,因而由于不知法而发生的大学生触犯校规校纪导致遭受处分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纠纷发生之后,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直言并不知道违纪违法的严重性,甚至会强调自己不了解是否已经触犯法律。高校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感,也大大提高了法律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二、关于依法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虽然成效显著,但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依然存在内容单薄,实体性规范过多而程序性规范过少,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诉性,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性立法。高校内部规范性文件这一下位法与相关上位法之间的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导致保障和救济学生权利的立法精神难以实现,也削弱了法律的功能。为了确保高校和学生及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到明确的法律规定,亟需进步一完善当前的教育法律体系,尽快制定和出台高等教育法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如《高等学校考试法》、《高等学校法》等,在强调实体性权利的同时强化程序性立法,使我国教育法制体系得以完善且具有更高的法律救济力。与此同时,高校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时候,应尊重学生这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在法律法规原则和规定的范围内将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学生权利的法律救济力与高校的管理效率并重,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公正的处理程序,合理完善相关的实体性内容与程序性规定,并将整个工作置身于法律的监督之中。

(二)依法修订高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学生违纪处理条例》是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往往成为高校与学生之间发生法律纠纷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学生违纪处理条例》的法律性进行研究变得尤其重要。对于《学生违纪处理条例》的要求,除了需要其符合一般性法律规定外,更需顺应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满足相关程序性规定,如重大决策的公示程序、申诉程序、举报程序、听证程序、违纪处罚程序、调查程序等等,同时还得依法明确规定相关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此外,还要依法规定有效证据的范围,如有证明力的相关证物、证人证言、被侵害人的检举材料、相关单位的综合材料、受处罚学生的亲笔检查书等等。在处罚决定作出之前,要依法告知学生所享有的申辩权及其期限,还需告知学生作出处罚决定的机构等等,保障学生对整个事件的知情权。

篇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教,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学校教育法制工作的意见》精神,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形成符合法制精神的育人环境,维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我们结合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认真开展“依法治校先进学校”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管理制度完善健全。学校注重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形成了既与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相衔接,又与我校内部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制订了《初中常规管理制度汇编》,先后修订3次。这是我们的“学校大法”,是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之一。它使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徇。《学校章程》分为校级规章、部门规章、岗位规章三个大类,涵盖了人事群团、教育教学教研、计划财务基建等各项管理制度,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并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在不断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先立规章后办事”,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推动我校内部的改革和发展。我们本着以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制定规章制度,突出建章立制的超前性、试验性,用以规范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学校相继出台的《初中全员聘用制试行条例》、《初中中层以上干部聘用方案》、《初中结构工资制实施方案》、《初中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初中教职工岗位纪律制度》、《初中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初中财产登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都是本着服务学校事业跨越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来的,目标性、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我们还强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建章立制,必须在学校规章的总体框架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并保证相互间的衔接配套。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建设,主要是校级管理和部门条块管理两条线上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配套制度。

二、校内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追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和依法发挥作用。学校在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时秉持“科学、负责”的原则,合理配置其权责,保证权责统一。各职能部门及所属员工严格依照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学校管理层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年级组和教研组,扩大年级组、教研组的管理权,尤其是年级组,全面负责该年级的教育教学情况,组长由学校中层领导直接兼任,形成管理层(各处室)、操作层(年级部)在同一层面上的平面化管理模式,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结合更紧密了。分条线开展常规管理,加强系统学习,也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具体有行政领导学习、教师教学学习、德育管理学习、科研学习等。这些条线的常规管理工作与年级组、教研组办公制的平面管理形成条块互补之势,大大节省了教育管理资源,有力地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

三、办学活动依法规范。学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学校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制、学额和教师编制等规范招生行为和编班办学。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了满足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探索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满足学生成才需要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注重所有学生都能接受一视同仁的公平教育;近几年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作为“市德育先进学校”、“市综合治理先进学校”,我校校风淳朴教风严谨,师生素质普遍较高,没有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教育教学有保障,社会声誉良好。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坚持做到民主渠道畅通,真诚欢迎师生员工就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师生员工反映的各种问题;坚持做到让师生员工在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时,支持并参与依法治校工作。坚持做到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教导处、德育处、团队组织在学校建章立制、遵章守纪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教师权益受到保障。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从招聘到使用到继续教育,都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依据《教师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有关内容,学校不仅坚持做到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而且还坚持做到保障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目前,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本科学历的占60﹪。

六、学生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能够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我们将每一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看待,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注重学生全面。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学校长期开展“敬业爱岗,尊师爱生”活动,从外部渲染和强化融洽的师生关系。我校的师生关系是充满平等、对话、宽容和理解的良性关系。招生收费按照政府规定办,无乱收费现象,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条例》,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学校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学生们开展活动,如“向不良行为说不”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德育活动。以上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都凸现了学生本位观,表现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我们经常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学习讨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教职员工的法律素养,尤其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平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我校的主要宣教措施落实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上级要求,认真完成普法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二是针对教育的特点,突出宣传贯彻教育法规;三是依据学校章程,加强校本规章制度等宣传教育活动,使学校管理落到实处。在具体学习内容上,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学校先后系统组织全体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德育大纲》、《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在中考的考风考纪上,在学校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财经法纪等方面,我们每一位领导都能廉洁自律,依法行政。近几年,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参加普法考试,合格率均达100%。现在,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学校形成了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学校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多年来,学校未发生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篇10

一、军队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强化对军队医院财务的内部控制,相当于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加装一道保险,降低了会计信息失真和泄密的风险。为医院党委及管理者提供全面、可靠的财务信息,切实提高军队医院的管理和决策水平,为国家和军队加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建设的宏观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二)确保政策方针、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对于国家和军队出台的各项政策方针和军队医院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无执行意识或者不认真执行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如不采取制止措施,各项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就得不到强有力的维护。有效实施军队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以财经工作为抓手,通过关注财经运行关键节点,以点带面,为院党委监督和反馈各项规章制度在各个科室和部门间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确保运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强对军队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医院财经运营的科学合理,推动财力保障向提升政治效益、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卫勤能力有效转化,对可能产生目标偏差的行为不断进行检查和纠正,进而确保服务保障强军目标和医院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军队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控制体系不健全

现如今,军队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方面不完善,控制体系不健全。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军民的健康安全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所以有关领导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于部分高层人员实现财务清晰化,保证多人一起监督,促进医院经济发展。但是现在某些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并不全面与有效,有些领导甚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导致其中有些工作人员就存在侥幸心理,违反财经纪律与原则,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对于经济的控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影响了医院的经济发展,阻碍了军队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最终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

(二)军队医院员工及领导职业素养较低

有些医院员工及领导的职业素养较低,教育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很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自己,导致有些人就会违反财经纪律,违背了经济原则,对于医院财产不能做到统一调配和安排使用。有些领导对于医院的财产使用情况不能做到实时纪录和调配,阻碍了医院的经济管理和发展,不利于军民和医院的和谐相处,最终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和谐。

(三)医院财务控制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档案,但是现在有些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以为只要使用计算机来纪录和管理财务经济,信息化水平就很高,不需要更多的管理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关医院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改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环境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管理和控制医院的财务情况,促进医院的持续有效发展,保证军民和医院的和谐相处和信任,提高信任感。

(四)内部审计职能履行不完整

很多军队医院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或类似于内部审计的部门,但却只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在监督过程中也经常将事后监督作为工作重点,忽视了进程监控和监管。与此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军队医院的各部门工作均是在医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但是内部审计的主要服务对象也同样是医院党委,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情况的发生,因为涉及经费较多的行为都是在党委成员的授权下开展的。

三、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控制体系

军队医院应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方便领导对于下面员工的监督和管理。员工的工作需要领导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医院的财务管理。同时各个领导之间应该实行财务情况清晰透明化,保证多人共同监督和管理,互相监督管理,时刻警醒领导应该公正廉明,一切为了医院的发展,一切以病人为主,不断为医院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提高医院员工及领导的职业素养

提高医院领导及员工的职业素养是必要的。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员工及领导的良好职业素养培养,聘请高素质高教育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注重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公平公正,不可违反财经纪律,违反法律,最终害人害己。

(三)投入资金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医院财务管理肯定需要档案的纪录和管理,所以医院应该投入一定资金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财务内部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纪录和处理繁琐的信息档案,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减少员工体力劳动,有效促进医院的发展。同时对于财产的管理和使用可以设置卡、机、人三者结合,全方位控制和管理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有效促进了医院的经济管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清楚知道每笔账的使用去向,统一调配和安排使用,实现医院的公正严明。

(四)固定资产防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