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产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产业研究

篇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depends on the set of wisdom,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a creative talent. Creative talents who have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are the guarant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f creative talents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points out a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area.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创意人才

Key words: creative industries;talent;cre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12-02

0引言

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创意的产生与实现,而创意来自于集智慧、知识、技能于一身的创意人才,所以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据相关学者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创意人才短缺及其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国外有关创意产业人才研究综述

自1997年英国政府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战略起,创意经济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世界各国相继将发展创意产业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增长领域。通说认为,德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及经济思想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创意经济的先驱,1912年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其著作《创意经济》(The Creative Economy)[1]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其中,知识产权包括四大类,即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身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

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首个着眼于创意产业中创意人才的研究,在其2002年所著的《创意精英》(Creative Class)一书中,率先分析了富有创意的人力资源,即创意阶层,并对他们的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和生活形态进行了剖析。弗罗里达在2002年出版的《创意阶级的兴起》中提出,美国的社会阶层构造发生了主要变化,除了劳动者阶层(working class)、服务阶层(service class)以外,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在悄然兴起,并将创意阶级分成“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super creative core)”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creative professionals)”两个组成部分。他认为,创意阶层是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诗人、艺术家、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业者。一个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即创意经济发展的3T原则。根据城市发展与创意阶级之间互动促进关系,3T条件也是各大城市和地区吸引创意阶级,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必备因素。在3T理论模型中,科技是“3T”的中心要素,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宽容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和地区促进其创意生产力和为创意人才而竞争的能力。

2国内有关创意产业人才研究综述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学者对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来说,国内有关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对各领域相关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还很欠缺。由于产业实践的推动,对创意人才的研究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当前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创意人才短缺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创意人才及其培养研究。

李程骅,赵曙明[2](2006)借鉴发达国家创意经济发展经验,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资源开发的态度,是创意经济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不仅需要国家大战略,更需要对传统的人才体制与机制进行创新;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重视创意人才的环境建设,创造适合国际化创意人才的生态环境。

李具恒[3](2007)从人力资本演进过程,阐述了“创意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最稀缺的资本,是人类创造力的化身。在知识经济,创意经济时代,最划算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创意人力资本投资。要发展创意产业,紧跟创意经济时代步伐,就必须依赖创意人才。不断地创新培育机制,培养大批量创意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健康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保障。

陈晓倩,邓婷[4](2007)通过对北京地区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的调查发现北京创意产业人才供不应求,人才质量成为该产业发展的瓶颈;认为当前急需实施创意产业人才开发计划,针对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要素要求,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加速人才培养,采取专业教育和市场培育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

姜文学[5](2008)认为发展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富有智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意人才。根据国内外创意产业实践,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意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务之急。要解决我国创业才资源问题需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战略高度,进行创意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与整合,建立多样、完整、通常的人才培养渠道。

赵坚,姚红[6](2008)将创意产业所需人才分为三类,即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营销策划人才是创意的提出、构思和谋划者,他们在创意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是创意产业人才结构中的核心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又被分为:咨询策划人才,直接在咨询策划业中从事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进行信息咨询、分析研究,提供专业性、项目性策划等;企业营销策划人才,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企业中从事设计策划、文化传媒策划、时尚消费策划等;企业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在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企业中从事营销策划活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

徐静,胡晓梅,何静[7](2008)在总结了弗罗里达有关创意阶层的论述后,将创意阶层特征归纳为三点:第一,创意阶层具有创意与创造力;第二,创意阶层的成员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能力;第三,创意阶层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他们通过英国创意产业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弗罗里达提出的“3T”理论模型,为我国创意产业及创意人才的宏观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孙福良,张英[8](2008)通过我国与亚太新兴国家创意经济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创意人才与新加坡比起来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认为我国创意产业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另外,我国创意产业人才结构性问题严重,缺少高端原创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发展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完善产业链,而完善产业链的关键是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培育。创意产业链上的创意人才可分为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产业的引导者和创意产业的经营者。创意人才的开发需要针对产业链上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厉无畏[9](2009)认为,对创意人才地开发和经营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一个完整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原始创意的产生、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创意产品的商品化三个过程,对创意人才地开发和经营应根据产业链条上不同参与者的特点,加以差别对待。对创意生产者的培养在于不断地创造促使其头脑产生火花碰撞的机会;对于创意生产的引导者来说,首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敏感性;对创意产品的经营者要注重培育其先进的经营推广理念,并拥有成熟的市场开拓方法。

3结论与展望

从国内外学者有关创意产业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创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科学体系,甚至对相关概念的认定还处于百家争鸣的态势。当前,各国学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对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价值论证分析,相反,有关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意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对于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价值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的产业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论证。当然,学者们对发展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价值从理论上进一步的分析论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创意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切实影响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来,比如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各国的产业实践也证明,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国创意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直接影响着其创意产业的发展。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创意产业及其创意人才发展现状,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而导致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阶段人们对创意人才素质构成认识的不足,使得当前用以培育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缺乏针对性,终究不能满足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所以,要解决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意人才短缺问题,首先必须能够准确的识别出哪些是创意人才的核心素质要素,建立创意人才的素质模型,从而使得创意产业中人才的培养具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笔者认为,这也是今后在创意产业这一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Penguin Global,2002:1-5.

[2]李程骅,赵署明.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战略及启示[J].经济学研究,2006,(11):1;4-5.

[3]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5):76-79.

[4]赵坚,姚红.创意产业发展与营销策划人才需求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165-167.

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评估指标体系

创意产业内涵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创意经济进一步成为经济学家论述的核心。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给创意经济定义了一个范畴,他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产业,并划定了知识产权的4个类别: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

真正出现创意产业一词则是在1997年,当时英国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旨在提倡、鼓励和提升英国经济中人的原创力的贡献度。1998年该工作小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这一界定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十分深刻,同时也引发了学术领域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热潮。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的报告和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而事实上,各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和产业统计指标还比较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界定和统计实践界定

1997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的“创意产业”就是指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通常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也是截至目前影响最深的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存在争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金元浦指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或创造性产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推动的新兴理念、思潮和实践。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徐清泉认为:创意产业狭义地理解大体上等同于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高端;广义地理解就是思想产业、观念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高端产业,它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的某一个领域或门类,而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丰富创新度的任何产业。本文并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范畴给予明确定义,更多关注的是实践意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

由于理论体系上的争论,也造成了创意产业统计实践中的差异。北京市统计局结合我国的统计体制现状,已尝试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统计,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以下几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服务、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其他辅助等。但是在我国更多的城市或地区都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独立的统计核算,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对本身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潜力都有迫切的了解需求。因此,基于当前统计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很多城市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维持城市持久发展力的重要举措。但是每个城市的禀赋条件并不一样,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的短板也不一致,因此建立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各个城市正确审视自己十分有必要。国内外学术领域针对区域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出了大量理论研究。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3T”理论。创意型城市的“3T”理论是由理查德佛罗里达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创意型城市必须具备“3T”要素,是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它们相互补充,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针对“3T”理论中的三个主要要素,理查德佛罗里达利用“人才指数”、“技术指数”、“包容性指数”来评估创意产业发展的条件优劣。

由于“3T”理论及其产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在美国的统计体系之下而产生的,在我国当前的统计体系下很多指标不在统计范畴内,因此该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实践。针对我国的统计实践,以可行的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为前提,国内学者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同济大学韩平将我国的评估体系简要概括为两大类:总指标体系和发展重点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规模、人力资源、人文社会环境等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这从理论角度给予了评估实施的支持,但略显遗憾的是,在指标体系中仍有很多指标无法从现有的统计实践中获取数据,若能依其所述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仍需要新的统计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这无形中为评估行为设置了障碍。

本文借鉴国内外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的统计实践体系,从可行性角度来建立评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指标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环境

1.产业规模影响指标。产业有其自身的集聚效应,自身规模的大小产生的行业凝聚力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评估时,就必须把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规模考虑在内。在衡量过程中,既要考虑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大小,也要考虑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存量。

评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规模时,可利用我国现行统计体系下的第三产业行业划分标准,考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四个行业的产值指标。本文将这四个行业统称为“类文化创意产业”,以做大致区分。具体应用时,不仅可以对比“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绝对值,也可以对比“类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规模和相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创意产业的主要产出来源于创意人才的创意,因此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产业首要的因素。因此在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潜力时,需要对创意人才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具体分析时可采用“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做量化分析指标,同样在量化分析时,仍可以采用绝对数对比与相对数(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比例)对比两种方式。

2.经济结构影响指标。经济产业结构主要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本文在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标时,也按这种产业划分方式分别介绍。第一产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很少,因此本文不对该领域展开分析。第二产业可划为工业与建筑业。对于工业而言,不同的行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不同。比如同属工业领域,煤炭产品和服装产品两者的文化创意价值含量会有非常大的差异。一般来讲,最终消费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含量会比较高,而工业初级产品或中间品包含的文化创意并不高,通常轻工业占比重较大的经济结构会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比轻重工业比例可以了解工业对文化创意的需求大小。

建筑业的地域性非常强,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这一行业往往是最早发展的,即本地的装饰装修市场往往是由本地的装饰企业最早占领的。但是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整体艺术素养的上升都会使装饰装修行业市场发生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才会带来真正的竞争,从而引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一致。建筑业数据分析可以利用经济普查年鉴的“建筑装饰业产值占比”和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预估。如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中,浙江宁波市的建筑业总产值为5958898万元,其中建筑装饰业的产值为184222万元。按比例预估,2007年宁波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宁波建筑业的总产值为7168731(其中在外省完成为3979万元)万元,则其中的建筑装饰业的产值应该大致在221625万元左右。当然这种近似的比例推导并不严谨,但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与现实情况并不违背,所以可以采用类似方法来预估。

第三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面对对象,其在经济总量的比重关系也十分重要。经济中第三产业比例越高的城市,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在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时,应首要关注第三产业的占比,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类文化创意产业”的占比。

(二)对要素的吸引力指标

1.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指标。产业的发展需要要素的投入,资本要素的投入由行业的投资利润率来决定,由于当前我国的开放程度已经比较成熟,资本的流动在省域间非常容易,因此资本利润率的差异并不会造成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差异。资本吸引力的高低更多的体现在政府对资本的扶持力度和赋予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是一个相对定性的因素,本文并不对该因素进行分析。另一个体现吸引力因素的扶持力度可以用统计数据来基本衡量。

对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分别有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研发支持。由于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由政府以财政支出支持作引导,才能更好的激发企业个体的研发支持。针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支持力度进行对比,可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较大的财政支出项单列进行对比,这些财政支出分别是:教育事业费、科学支出、文体广播卫生事业费三项支出的绝对数量和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另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也能反映整个社会支出结构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

2.收入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劳动力的流动相比较资本流动来讲更加困难,区域间产业吸引力的分析必须重点考虑劳动力的流动。区域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产业收入相对水平的高低。工资水平的高低不应该仅仅考虑绝对的数量,而且需要考虑行业工资水平在社会整体水平的高低。

利用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考察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时,可以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工资”指标,由于我国没有现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统计,因此可以选择“类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指标。从业工资水平要具备吸引力,不单纯是工资绝对数值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往往社会平均高工资水平对应的是高社会平均生活成本,所以某一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吸引力的高低不能单纯以绝对数量反映,更需要考虑该行业工资水平是否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幅度越大,则越说明该行业从业人员处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因此行业从业吸引力也就越大,自然有助于该行业人才的储备和引进。在此处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分析指标,选择“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关系来判断行业从业吸引力。

3.环境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人的一生由三大事项构成:学习、生活、工作。创意人才在决定其工作发展地时考虑更多的是工作与生活,工作的吸引力源于收入与机遇,生活的吸引力源于生活的舒适程度。对于工作的吸引力分析已经通过上述收入进行了简要说明,而工作的另外一个吸引力机遇,需要区域加大城市影响力、提高国际开放程度来弥补,本文对此不进行研究探讨,而是重点分析生活环境对劳动力要素的吸引力指标。

根据统计居民生活的八项支出数据,针对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的统计分析指标可以为: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适用面积、公路运输里程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创意源泉指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意人才,而创意人才的创意源泉也并非凭空而来,创意也是源于生活的。因此一个地区对创意产生所营造的氛围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创意氛围的营造与区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创意氛围的构建十分重要,其中文化多元性是创意产业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国际一流创意城市纽约为例,作为“民族大熔炉”的纽约,有近800万人口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民族,其中犹太人有200万左右,非洲裔黑人有200万人左右,华人也有60多万。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多元性可以成为创意的基本源泉。在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中,对该因素分析时可以选择年旅游人数和城市迁移指标来对比文化交流情况。

另外,创意氛围的营造还包括创意人才生活中的文化氛围,其多源于城市的文化氛围。在评估分析时可以选择如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艺术表演场所观众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电影放映场次、电影观众人数、文化团队机构人员数、高校在校生人数、高校教师数。区域间对比时不应单纯对比绝对数值,应以人均数值来对比两地的水平程度来显示差距。

结论

本文从经济角度、要素吸引力角度和创意源泉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提出了一些指标,构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估指标体系。不足之处在于,未能赋予每个指标权重系数,无法具体量化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而且本文所列指标体系对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只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从数据的科学严谨性角度而言,这些指标评估并非最佳选择,评估的权威数据尚待我国建立健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三联书店,2006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篇4

[关键词]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意产业价值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130-04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与文化紧密交融、知识高度密集的创意产业。当代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寻找新的赢利模式的压力。按国际惯例,建筑设计费大约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左右,而国内中方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只能拿到1%-2%报酬,住宅项目则更少。相较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国外设计师的费用为总造价的11%,中外分工与分益显著“倒挂”。建筑设计产业价值链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及环节的有效整合。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归纳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何实现价值链各功能和环节的整合,试图解决产业价值链中各要素间协作不充分的难题,提升其竞争优势。

一、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模式

由于创意产品本身就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产物,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创意产品在价值链上流通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创造、产出、传递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结合价值链理论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模型,本文以高校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的模式进行分析。

1.创意设计与知识社会化

创意设计阶段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应是创意产品价值的重要增长点,高校建筑设计院在依靠高校优秀的设计团队资源,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实现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品。

高校建筑设计除了具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因素外,需要融入“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创意”。

“创意之初”——项目策划:必须先明确企业的理念,设计师再制定设计创意,才能做出绝妙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具备独特的气质形态,给予不同视觉下人们的美好联想,提高社会大众的认可度,是创意设计要求达到的目标与普通设计的区别。如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利用产学研的平台整合材料、能源、电子等学科优势,使有形的设计产品向上关联,在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智能建筑方面积极推进,通过技术专利的社会化实现价值增值,为低碳经济作贡献。

2.产品制造与知识外在化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带头以贯标认证、诚信评级等管理手段,在表达图形、计算书上以“具象化”为目标,如政策、程序、报告、备忘录、战略核计划等。

“初步设计”主要解决技术难题、工种打架、概算等问题,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决定了各专业彼此独立、互相需要、互相支持,如人防、消防与地下停车位设计的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问题。

“施工图设计”可由设计院、也可由施工总承包公司完成,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变更、完善的施工图、预算是产品制造实现的基础,知识外在化得以体现的环节。

3.市场运作与知识组合化

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凭借良好的学科背景及校园文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市场为主战场。向下产业链开发的价值增值可通过项目管理得以实现。

建筑产品是涵盖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建筑电气、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多种专业的系统工程。

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投资水平、建筑定位、建设标准、智能标准等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

4.商品消费与知识内部化

通过消费环节,创意设计变为流通领域的商品。

通过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投入使用后的跟踪回访、通过项目的评优等管理手段了解消费者的体验。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及时总结使用者的建议、好的经验、不足之处以形成简报等内部资料在全院

围内、相关学院、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从而使知识内部化为下一个“创意之初”打下基础。

二、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现有格局

1.行业咨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见表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工程咨询单位,特别是一些依托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自90年代始,随着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教育部部属院校勘察设计院共51家,其中有建筑设计资质的为32家,从业人员约510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60%以上,人才密集、专业齐全、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2009年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完成合同额约为24.3亿元,在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占比为3.91%。高校的工程咨询机构大部分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提供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虽然他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都有几十年的专业设计工作经验,技术力量雄厚。

2.高校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为了顺应国民经济宏观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对建筑工程咨询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从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筑设计企业咨询服务需求空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业务覆盖范围不高,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来看,我国开展咨询业务呈现出业务覆盖面较窄、咨询收入量少的现象,从近几年我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公布的工程咨询收入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收入只占企业总收入的1.98%。

(2)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外资项目的大量引进使得工程咨询行业得到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加大了对工程咨询的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上甚至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居于世界领先,社会对工程建设咨询项目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更加重视建筑的品质内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建筑设计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工程设计的传统业务范围,应该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前后相关服务延伸,而这种延伸,为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策略

1.价值营销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整合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强调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产品为追求目标,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兼顾运作良好并保持顾客亲密度,从而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形成价值链增值。

(1)价值选择,坚守“设计”为主业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为龙头的技术整合型设计总承包企业。如保温、节能一体化的幕墙设计、大跨结构设计、抗震加固专项设计、景观设计、智能设计、室内设计等。

(2)价值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色、设计院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如学生实训基地、投资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等。

(3)价值沟通,与政府、投资方、校领导及全院上下共同提炼企业文化,就每个项目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如通过项目策划等不断调整顾客价值主张以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

(4)价值实现,对于有能力基于全寿命期的经营与管理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经济”为龙头的资源整合型总承包企业。如收购、兼并或结成长期战略同盟,形成共享、共赢的良性循环,扩大市场份额。

2.创意设计阶段的创新

在创意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策划及建筑原创。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基于项目策划,融合我国国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着眼于开创性的观念进行的自主创作。

在建筑原创的思想指导下,绝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作,更不可能完全模仿某一种风格和流派,而是从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就有开创性的

见解和想法,并从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功能模式的拓展、建筑原材料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在创意设计阶段实现真正的原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团队知识共享。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充分共享,创意设计阶段的大部分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才华、经验、技巧),设计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必须向其他团队成员自愿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根据hofsted关于国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显示出的权力距离较高,等级观念较强,以及风险回避倾向较高的特征,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出现“唯上是从”的一言堂现象,并且,由于害怕自己新的观点的提出被其他成员否定而不愿意发表新的观点,甚至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团队成员害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自己的创新想法被别人窃取而利益受损。因此,一个有效的团队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创造知识共享的良好团队氛围。但是创意产业的产品——“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易逝性、难控制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势必要求企业和团队成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与境外知名设计师积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化设计。国内已有与境外合作的多项成功案例。通常外方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水土不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交通、人防、消防、环保、劳动安全等环节较难满足当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他们也需要国内优秀的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景观、经济等各相关专业的深度配合。因此,中外设计师的合作有利于融合中西文化内涵的精髓,从而满足一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客户的高端需求。

(3)选择性地与国内设计院合作。与国外的产品内分工合作同样也可以用到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建筑项目中。培育开发国内建筑设计的优秀创意团队,带动国内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缺乏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会阻碍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形成。这不但阻碍了创意产业领域知识的有效整合,还极大阻碍创意经济价值的实现。目前,若要建立符合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体系,还需要从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个人创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多维角度进行不断完善。

3.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

高校建筑设计院不仅占据了创意设计这一价值链的制高点,而且还参与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尚未实现价值链各个功能和环节的整合。高校建筑设计院的产品是创意,而将创意这一隐性知识外显化,则是产品制造阶段,即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服务占据最核心环节,所有工程建设投资都是通过设计完成的。建筑设计理应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服务,前期要参与筹划、可行性研究,要提供概念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还应完成项目设计延伸服务。要实现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和价值增值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技术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和技术变革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创意企业更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产业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和创造新知识,因而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近年来,建筑业不断变革设计理念,开发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采用新的材料,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我国对低碳、绿色和环保的政策要求,主动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合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超限结构体系(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筑防火、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建筑工程的创新。

(2)成本控制。200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须加快推行“代建制”。利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离,科学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风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选择性的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采购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这种工程总承包实现了建筑企业功能的整合。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多项基本价值活动,并且节省了一些环节,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采购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通过功能的整合,简化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以实现价值增值。

4.市场运作阶段的创新

在高度竞争的经济市场中,随着理智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企业获胜的关键是调整价值传递过程以及选择、提供和传播优越的价值。

(1)新领域业务的开拓。高校建筑设计院应大力拓展工程项目建设咨询的全寿命周期产业链,积极开发新的工程咨询服务范围。随着国家对绿色低碳和环保的标准日益提升,建筑工程咨询也需应客户需求,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增加节能和减排、绿色低碳咨询、土地利用与生态环保咨询、安全评价咨询、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咨询业务。项目运营管理咨询、融资和担保咨询、风险评估和保险咨询、工程审计咨询、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程等新领域业务,为委托方提供全寿命周期和全方位的工程咨询服务。

(2)品牌推广。构建高校建筑设计院营销管理创新机制,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文化月”。文化月共有企业文化讲座、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摄影艺术展和优秀员工宣传周等活动组成。通过“企业文化月”的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推进,使员工更满意。

5.商品消费阶段的创新

(1)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到个人、定制营销或一对一营销。前期策划团队根据消费群体的分类,指导消费者确定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通过何种独特的方式来达到,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如绿色建筑一至三星的标准的选择与确定。

(2)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纵向一体化深度开发新的专业咨询。开发有明显“本土化”特色背景的利润创新点,通过对投资咨询、景观设计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咨询的服务逐渐形成以我国为龙头的国际分工协作。

(3)切实注重后评价工作。后评价工作是遵循独立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项目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目标以及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在对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篇5

关键词:中韩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峰期,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产业。不久的将来文化、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西方国家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未来经济发展核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初显端倪。自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市场与世界文化市场往来日益密切,使得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来看,经济效应并不理想,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各个方面仍不成熟。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文化个人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开发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业的行业,主要包括了:广播影视、动漫、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视觉艺术、传媒、服装设计、表演技术、软件和计算机等等。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一些国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创意知识产业、内容产业。从当前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有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现如今已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热门话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许多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展开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带来较高的附加值,这是它有别于一般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产业商品从制造到流通再到消费,该产品就已完成销售,不在该领域流通。但文化创意产业则不同,在一个领域中使用后,仍可继续流通,创造其他价值,实现最大化收益,属于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产品消耗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消耗较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未来十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地位将越来越明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克服落后制造业污染大、能耗大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经济产业转型的关键,我国应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实力较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占中国的百分之二点五四左右,而发达国则占到了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以动漫业为例,美国动漫业年均产值可达两千亿美元,占美国文化产业总值资百分之三十五。日本动漫产业年均产值可占国内GDP的五分之一,占日本出口影视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占全球动漫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小,影视作品完全无法与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抗衡。近些年,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使得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零一四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GDP的百分之七点五,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对上海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去年四月,上海更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力度,建设了十八家“创意文化产业集区”,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家文化创意企业纷纷入驻这些产业园区内。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纷纷借助区位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距,却也表现出了巨大发展潜力。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

与我国相比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早在一九九八年韩国政府已提出“文化立国”战略,这使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明确,大大促进了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二零零二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时,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结出硕果。不论韩国影视剧,还是音乐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近些年,韩剧和韩国网络游戏,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韩流”,甚至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2]。由“韩流”所带来的韩国科技和文化正以迅猛之势吸引着各国民众。这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经济利润,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升。二零一四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GDP最高贡献率仅为百分之五点二三,而韩国则高达百分之一百五十六点三四,远远高于中国,这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与韩国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也证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潜力。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韩国,所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产生较大市场影响力。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局势来看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市场竞争压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完善运作机制和体系,有着严格的市场运作程序。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运作则十分混乱,一些产品还未推出就已灭亡,这也是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程序,规范文化市场,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更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证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应积极总结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芝善.中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12(12):75.

篇6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建构;研究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行业深度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背景与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发展具有同源性,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创造性利用。博物馆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使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和延展。

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以低耗能、高产值的产业优势,及其深刻的人文关怀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成为各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而就我国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和经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较多的问题。首先,产品开发的模式较为落后。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模式较为落后,很多创意想法通过电脑制作展示效果很好,很多的文化纪念品通过电脑整合设计,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往往是完美的图稿。但当图稿落实到实物中时却让人大失所望[1]。其次,博物馆数字化模式缺失。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设计人员对藏品知之甚少,而博物馆并没有完整的藏品的数字化体系,无法做及时的相关的查询,即使做了相关的设计也无法体现藏品的文化底蕴。再次,博物馆的文化产品缺乏个性。对于各地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存在着普遍的雷同现象,各博物馆均缺乏个性鲜明深层次的创意。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路径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博物馆服务功能的不断延伸所形成的一项新型产业。基于博物馆文化的资源所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博物馆更好的发挥自身功能的必经之路。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博物馆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大类,其中内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基本活动,为保证基本活动的正常进行产生的价值活动即定义为辅助活动[2]。而博物馆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等进行价值链的缩短。以企业商业模式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有利于博物馆及时收集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以实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

2.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既要保证其公益性和非盈利性,还要维护其发展的合法性[3]。由此,可以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同时,建立责权清晰,统一高效的博物馆文化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努力拓展博物馆的文化资本,开发博物馆的文化市场,努力打造“政府倡导、博物馆主导、社会监督”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3.强化博物馆的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或机构都是靠产品质量来树立品牌形象的。博物馆虽然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其品牌形象的树立也是与服务质量相关的。只有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高品质的服务,才能树立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大旗。在顾客的消费领域,每一位顾客背后会有250人的购买团队,只有服务好每一位顾客,才有可能笼络住顾客群。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自己设计、制作,还是委托生产厂家生产,都要严格监督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等都要严格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才能打造出精致的文化创意产品。

4.开拓创意思维进行产品的开发

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需要立足于博物馆自身,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的同时,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化产品,通常要求要有特色,张显个性,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例如:安阳布币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设计者通过钻研博物馆中关于布币的文化以及相关的古老的文字,设计出了布币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布币U盘、布币钥匙扣、布币冰箱贴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还进一步宣传了布币文化,提升游客了解布币及其相关历史的愿望,与此同时,此类文化创意产品可以说是生活必备的小物件,老少皆宜,深受游客的喜爱。

5.建立多元化的宣传体系

在博物馆的长期发展中,博物馆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等将博物馆的特色服务广而告之,使对参观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认真选择,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4]。其次,博物馆可以利用学生假期创办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以学校为宣传基点,向学生以及家长推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家长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长历史知识,参观博物馆就是家长和学生乐于采用的方式,这就需要博物馆的经营管理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共鸣,才有利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事业,同时也是经济产业。只有根据各个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开拓创新、革新理念,才能改变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落后的局面。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出谋划策,为中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致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与产品研究[J]艺术百家,2014(S1):18-19

[2]何晓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实习与实践,2016(12)128-129

[3]柯林.论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发挥[J]世纪桥,2012(21):15-16

篇7

[关键词] 创意产业 创意集群 创意产业园区

一、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已经到来。”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它通过创意活动将设计、制造、商业、文化和艺术等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创造社会财富,拓宽就业领域,是发达国家和城市政府倡导的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产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对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笔者认为,我国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他们把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才干,形成知识产权,并通过经济组织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创造高文化附加值,并整体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的产业”。其特点如下:(1)价值链特征:高投入、高增长、高风险。即前期高投入,后期高收益,但这两个阶段能否衔接却高度不确定,遂存在高风险。(2)产业组织特征:“前端开放”与“后端收紧”。创意产业既依赖于个人创意又依赖于数字化传播。巨大的数字化传播能力和分散的个性化创意不相称和不直接衔接这一特点决定了创意产业在前端要依赖于大量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工作室,要“放开”;在后端要依赖于少数大企业组织,要“收紧”。(3)产业的地理特征:产业集聚和网络互动环境。波特认为,关联产业中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地理性集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它恰恰具有这种地理集聚性,因此,从理论上说,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家族”的新成员。

二、创意集群的相关理论

从创意产业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不仅是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因而,集群化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意集群是创意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它为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1.创意集群的优势原理

创意产业较强的创新聚集效应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集群化发展,而且通过企业聚集,形成较完整的创意产业链,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力。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一些互补性企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以及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

2.创意集群的特点

(1)作为创意集群的核心要素,创意人群、艺术家的文化艺术性创造活动构成创意集群的基本要素和先决条件。根据定义可知,创意产业的基本价值链是“创作―直接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再创作―衍生产品的制作与传播”。这一链条的特点是,成本大量集中在原创、制作和初期推广阶段,收益集中于多渠道大规模传播与衍生产品市场化阶段。即前期高投入,后期高收益,但这两个阶段能否衔接却高度不确定,遂存在高风险。

(2)融合工作与休闲及消费的舒适、富于刺激的居住环境,以及创意社区构成了创意集群的环境条件。

(3)依托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商业性大都市,享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多元化文化环境。

(4)需要有大学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学习)机构提供技术和人力的支持。

(5)需求将生产与行销体系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联,具有全球性信息获取与产品发行能力。

3.发达国家创意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

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他们的创意集群模式和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国际经验,这将对我国创意集群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是发展创意集群的有效途径。创意产业园区,是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一体、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新型经济园区,它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

(2)集群应采取各种政策手段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入驻。

(3)集群应该吸引和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深入介入并设立各种基金以鼓励面向市场和产业的研究课题。

(4)集群要形成各种专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的创意集群已初现端倪,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各地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也初具规模,但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未来发展中还是要掌握创意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对特色创意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努力,因此,社会各界需要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起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才的聚集地,需要高校配合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还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人才,进而带动社会繁荣发展。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创新为发展手段的产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意与创新来提供发展动力,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文化创意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管是在人才质量上,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有待提高。并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发散态势扩散,以沪、京、粤等发达地区为源头,向周围辐射,带动了地区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不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

随着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社会上的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不仅要包含园林、建筑设计,还包括广告、广播、音乐、时装等,涉及到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看来,我国的人才培养目的性不强,培养方式过于笼统,主要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缺乏对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创新与思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高层次人才呈现出了供不应求的状态,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未能及时建立其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大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转行,使文化创意型人才大量流失。并且,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相关专业的开展程度较低,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导致人才培养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高校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竞争能力较低,不足以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政府提供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只是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缺乏对创意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但是,政府需要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部分项目资金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建设方面,完善人才培训基地,为艺术创意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另外,政府也可以考虑由政府支持,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以及高校提供技术人员、设备以及实训场地,这样既可以节省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也可以提高资金以及实训场地的利用率,在经济与政策上给予文化创意产业足够的支持,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

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创意专业或相关课程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这不仅能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更加规范和专业化,而且可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研究地方人才需求状况,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培养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注重国际合作,实现人才双向流动

我国的国H地位越来越高,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吸取国外文化发展的教训,借鉴优秀的发展经验,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少走弯路。同时还需要国内的创意型人才走出国界,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体制与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作用,带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还需要我国与发达国家共同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接轨,吸引和吸收全世界的创意型人才,并培养社会需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双向流动,促进文化产品市场繁荣发展。

三、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既带动了国内文化的创新,也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加强文化创意型人才培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还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创新与学习能力,为将来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05―02

1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圳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给深圳带来了“设计之都”等诸多荣誉。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模从没有到有、从小型化到大规模,它的建设从自发形成到政府规划、从没有政策扶持到政府支持,它的功能从某个行业具有的单一的功能到一个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多种功能的产生。深圳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设计业、艺术品业、文化旅游业、电子科技业、服装业等为主题内容的多元化、多种类、多形式的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比如,以田面设计园、182创意设计园等为代表的设计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大芬油画村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等。

2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2.1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1.1速度增快,数量增多,效益增大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速度增快,数量不断增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增大。从深圳市“文化立市”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马当先。自2003年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近25%的速度发展,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1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3%提高到9%。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43.3亿美元,超过全国的1/6。2013年上半年作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的GDP增速高出全市GDP增速近一倍,位居四大支柱产业之首。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领域的逐渐拓宽和业态的持续创新,在深圳的文化公司、企业单位数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均日益增加。

2.1.2新旧文创产业园区并驱发展

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为三大类别:一是传统文化园区,二是依托科技和人才发展起来的文化园区,三是以设计业为内容发展起来的文化园区。不只是大芬油画村这种传统园区的稳步发展,也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点、线、面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依托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意设计、动漫及网络游戏等与数字网络技术相融合的新兴行业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增长迅猛,成为深圳文化产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亮点。以深圳设计业为内容而发展起来的创意园区,显现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其可以在全国乃至亚洲范围内显示出领先优势,“2008北京申奥”、“世界建筑师大会”申办标志等一批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均出自深圳设计园区之内的设计师之手。这就使深圳形成了三大类别、不同层面、多种形式共同存在发展的文创格局。

2.2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2.2.1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文化生态不够完善

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其他发达城市,深圳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深圳缺乏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仅仅依靠外来的人才是不够的。深圳的文化创意人才不仅仅是数量的缺失,且存在人才结构上的不平衡,高层次的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此外,深圳城市文化有待提高,比如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等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所需要的良好文化环境。这些问题都是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2.2.2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缺少融资渠道,效益下滑

深圳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市场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中小文化企业是一把双刃剑。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就意味着制作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所需的经费或成本的不足。导致很多中小文化企业或公司不能维持正常的业务,比如说深圳XX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的固定资产总额很多,但是往来的专业业务很少,只能依靠零星的小业务或者是通过网络获得竞标信息而参与相关行业的项目开展。这样给公司带来的只是杯水车薪,公司的发展没有保障。因此,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除了上述所说的两个瓶颈问题,影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因素还表现在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价格和劳动成本不断增高等方面。

3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建议

3.1宏观层面

3.1.1政府积极扶持与有效管控

深圳市政府在出台《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应该给予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建设经费、水电税收、文化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实际扶持,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园区的建设和准入制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因此,政府还需要做到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宏观的有效管控,这可以以授权挂牌的形式实现,确保真正的文化创意公司企业入驻园区,还可以淘汰那些非创意企业,维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文化生态平衡。

3.1.2进一步完善园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深圳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深圳的创意企业中,中小企业几乎占据着全市文化企业的主体。但是,中小文化企业在资金、管理经验、信息和业务渠道等方面中具有很大的劣势。那么,弥补这些劣势对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的建设和扶持包括税收、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在内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3.2微观侧面

3.2.1坚持园区自身特色

具有自身特色最典型的要数深圳龙岗区上李朗的182创意设计园,该园区内入驻的基本都是设计行业内的公司,是以创业型的公司为主力,里面设有设计书吧、主题餐厅等等基础设施。坚持园区特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对园区的特色和功能有明确的定位。一个地区往往集聚了数十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的定位必须坚持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这样才能有利于各园区的健康发展。这一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要特别注意。

3.2.2创新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园区投融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搭建一个联系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壮大园区,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目前金融机构的内部制度、信用评级体系、服务模式、产品设计、奖惩机制等很多都与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为文化企业融资和经营活动提供高效、便捷、优质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就为园区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总的来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的一条道路。通过分析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在深圳的发展现状,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清晰的把握到整个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为建设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厉无畏.创意经济学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申维辰.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篇10

1.1经济转型期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

互动关系形成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从投资到技术再到信息与知识的转变,社会形态也在这种变化之下经历了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20世纪90年代文化资本理论的兴起成为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1]。文化资本能够转化成为经济资本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进入到21世纪,文化创意经济已经成为了主导经济模式,以人的创造性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具有文化特性,其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2经济转型期湖南省经济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经济转型期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就需要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加入到农业经济中。文化创意与农业经济的结合诞生了农业创意,例如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的出现,表明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涵盖了文化、娱乐、艺术等,整体提高了农业价值。(2)经济转型期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2]。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工业设计、品牌策划、推广营销等增加了工业生产的附加值。经济转型期的工业经济更加看重的是顾客的价值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整体提高了工业生产的附加值。

2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转型的互动机制分析

2.1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

(1)从演化的角度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创意的深入、创意的扩散、创意的放大,实现了在产业内部的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将技术、创意与文化等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实现了整合,在优化生产结构的同时优化了经济结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资源实现了对经济资源的拓展,这种拓展体现在资源边界、资源内容、资源持续再生3个方面[3]。从资源边界的拓展方面,文化资源在湖南省的投入一方面推动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塑造了湖南省的文化品牌。文化资源中的精神文化资源因具有流动性,只要是接触到的主体都能够利用。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下,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相互之间发生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一种公共的文化资源。从资源内容的角度,本身文化创意产业最终会形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集群,各种文化产品的出现带动了工业、传媒、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一直在我国省级卫视中获得第一,《快乐大兵营》、《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等多个十分具有影响力的节目从某种程度推动湖南经济发展。另外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资源能够反复利用,打破了经济资源有限的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定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这种局面的产生就是因为其具有价值创造机制的能力。云技术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云技术能够适应大型综合的覆盖网络、媒体、杂志、广告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云技术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支撑体系。(3)经济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不断涌现的创意成果促进了文化生产样式的出现与文化消费方式的出现,刺激着人们新的文化需求[4]。技术的创新直接体现在文化创意产品物理形态的多样化[5]。科技的创新提高了文化资源可利用的范围、数量、质量与种类。从技术创新对文化创意内容的来源来看,技术创新赋予了媒介终端内容生产功能,扩大了文化内容创意来源的多元化。通讯、视频等复合型功能的数字标准终端的出现就是一个良好体现。(4)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的创新。其体制的改革与变迁,文化生产力得到激发,文化繁荣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度内涵进行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作为激励与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则以及方式、手段。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引导其主导产业带动与创新发展。反之,不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会提高制度运营成本,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效率低下,影响经济增长。

2.2湖南省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动力

(1)经济总量的壮大成为了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湖南省2014年生产总值达到27048.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17.8亿元。经济总量的增加会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开始逐渐追求生活品质,人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精神与心理方面。从各项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我国人们在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方面的消费需求出现快速增长,这一点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经济总量的增长,对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收入得到提升,整个社会内部需求就会从物质产品向文化产品倾斜。从湖南省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总值来看,第三产业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第三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围绕着消费者的心理体验与感官体验发展而来,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文化创意产业从出现到发现到繁荣正是因为抓住了人的内在需要,满足了人们在心理、精神与文化上的多重需要,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进一步拓宽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与知识等精神产品已经取代了自然资源和技术在经济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6]。举例说明,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产业的重点,并且其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2)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产业,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关键。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同时还带来了整个市场环境的成熟,这一点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市场中的产业要素依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分别有文化资源、创意人才与金融资本[7]。文化资源内在所有的文化内容与信息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经营、营销的基石。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重点加强了对文化资源的加工与提炼。利用科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的产业组合链开始形成,利用文化形成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下逐渐形成了文化集团公司,加快了文化商品的流通。创意人才提供创意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8]。创意人才因具有共同的特性会不断集合在一些特定区域,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了一个创意阶层,正好给经济体系带来高质量的创意人才资源,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从湖南目前的创意氛围来看,整个湖南良好的社会氛围、浓郁的人文气息给创意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上湖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创意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前期启动资金多、投资回收慢等是其显著特征。加上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活动的投入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分析湖南省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湖南省目前的文化事业发展良好,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都是以生产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居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金融行情以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问题。(3)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渗透和经济在文化中的双向性使得整个市场氛围与人文环境保持在一定宽松、包容、信任、创新、合作的状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交易会选择在某个特点空间中来。经济形态的逐渐转移,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创意能力的创意人才会选择将未来工作的地方放在更加容易获得新思想的地方,因此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将会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这种人才的涌入又更好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2.3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共同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