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标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建筑标识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建筑标识管理

篇1

【关键词】绿色施工;标准化建设;监督管理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公共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体现政府带头环保节能重要表现,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从设计、施工、监督管理为一体的标准化建设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建筑垃圾日益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如何确保施工企业从领导层到基层管理人员及工人能够牢记绿色施工,强化具体绿色施工技术在公共建筑工程中应用与推广,从而进行环境保护,成为我们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探讨分析的地方。

1、当前绿色施工存在的问题

1.1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不够

我国在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所研制的绿色建筑材料质量和国际标准对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种类相对较少,价格较贵。许多企业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材料的选择就不会选择这些绿色环保材料,因此极大地阻碍了绿色建筑施工的发展。

1.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绿色施工为了能够达到减少噪音扰民、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清洁运输、土石方平衡、绿化种植、减少环境污染等目的通常要求增加一定的设施或人员投入,虽然在预算上有环保措施费,但是相关法规对于绿色施工资金来源渠道及保证措施没有具体规定,建设单位对绿色施工资金的投入没有响应的拨款,导致施工单位绿色施工成本过大。我们的预算定额及清单报价对绿色施工报价缺乏定价依据,无法在制度上明确这一部分费用的支出,导致绿色施工资金投入不足。

1.3监管力度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于绿色施工缺乏系统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无法对绿色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当前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现场主要是对文明施工的管理要求,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指标、具体的奖惩确保措施,绿色效果评价及管理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监管的力度相对不足,不能确定的标准来量化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施工的发展。

2、工程概况

某公共建筑项目总用地13911.76平方米,总的建筑面积为42119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为8687平方米,可以解决169辆汽车的停放问题。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33432平方米,功能包括办公、办证、员工餐厅、厨房、服务商场、公寓式办公及领导休息用房。本项目分主副楼设置,其中主楼部分为九层,建筑高度为36.4米,副楼为十层,建筑高度为33米。本工程属区政府为整合政府办公用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完备,同时也是市节能办重点示范工程,根据监督站及节能办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如何做好绿色施工监督管理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施工技术要点(关键点)并将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和控制方法,确保本工程绿色施工优质按期地完成。

3、具体措施

3.1绿色施工组织体系

由于某公共建筑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给这些地区群众的生活、工作、交通造成暂时不便,同时,施工生产的噪音、振动、扬尘等污染也会影响当地的环境问题。为了加强监督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提高绿色施工水平,创建绿色文明工地,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我公司派驻精明强干的甲方代表组建绿色施工领导小组,专门指派一名负责人主抓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实行责任承包制,将绿色施工监督管理和施工单位环境保护与各作业班组和管理人员工资考核挂钩,确保施工单位项目部上下对绿色引起足够重视。

3.2环境保护措施

1)扬尘控制。在土方开挖施工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减少土方的开挖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采用密目网覆盖土坡,防止尘土污染;充分利用开挖的土方进行回填,减少土方的外运次数,甲方工程师事后检查土石方开挖、泥浆水的处理效果,做好奖惩措施。对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用混凝土铺设,其余道路面层要求施工单位铺碎石进行硬化处理;施工门口设置减速带、洗车池、排水沟和沉淀池,对进出施工现场的车辆进行冲洗,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污水处理。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应先导入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严禁直接排入周围雨水管网或河流中。要在开工之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3)推广钢筋、模板专业化加工和配送。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木模板、木方、钢筋等需要现场加工的,则必须在统一的加工车间,由专门的加工班组根据加工料表上的数量和尺寸进行加工、拼装,同时避免多加工或重复加工的现象发生,禁止施工工人在施工楼层上进行随意地切割、拆装、焊接等。

4)为了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要求施工单位钢筋连接应尽量采用机械连接、对接,减少焊接量。在施工中的照明灯具应选择以日光灯,尽量减少射灯及石英灯的使用。夜间施工和工地生活区的照明灯应加设灯罩,使光的投射方向集中在使用范围。

3.4建筑垃圾回收制度

按照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原则,甲方项目部要求该工地实施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管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现场垃圾,并及时地将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分离出来,再应用于施工过程中,或通过再加工再用于工程中。例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砖、混凝土块、落地灰等经分类清理,用于地基填埋、管道沟和路基回填等。

3.5节地措施

施工现场大门整齐,出入口设门卫,大门两侧标牌整洁美观,四周广告标语醒目,“门前三包”落实,现场围墙,围笆、围网规矩成形。施工现场“一图四牌”齐全,即总平面示意图、施工公告牌、工程概况牌、施工进度牌、安全记录牌。各种标牌(包括其它标语牌),悬挂在门前或场内明显位置。施工现场材料、机具、设备、构件、门窗和周转材料按平面布置定点整齐堆放,道路畅通无阻,给排水系统畅通无积水,施工场地平整干净。

施工现场设置的临时设施合理布置,包括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均采用砖砌墙体,锌铁瓦盖顶,所有墙体与柱均刷白。并按有关规定实际办公区域的园林绿化,做到“晚上亮起来,白天绿起来”,建立住地文明、卫生、防火责任制,按规定布置防火设施,并落实相关责任人管理。

3.6新技术应用

1)本工程将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广泛应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无收缩(微膨胀)、防渗、防裂、和易性、易泵送性和稳定性好。甲方项目部要求施工单位采用超细矿粉和高效减水剂共用,可有效保证地下混凝土的抗渗、防裂、抗冻、抗碳化、抗盐、抗酸等要求,对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送性,预防混凝土中碱—集料反应,十分有效。

2)本项目在施工过程采取门式脚手架、碗扣式脚手架、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早拆模板施工技术、塑料模板技术等,其周转使用次数多,节省材料、绿色环保。

3)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配合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技术。努力提高砌体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保温采用的燃烧性能为 A 级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 EPS 板,通过拉拔试验结果证明其强度高、不变型,从而减少了后期维护的工作量。外窗采用铝合金断桥隔热铝型材,中空low-E玻璃。

4)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由于本工程作为公共建筑使用,所以其空间跨度大,对荷载和隔音效果要求高,而且各种预留管线较多,同时本工序工期紧,施工人数有限,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不仅砌体墙面平整,为后续的抹灰降低了工作量,施工速度快,缩短了计划施工工期,而且达到了减少结构荷载的目的。

4、展望及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建筑垃圾日益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只有加强绿色施工标准化监督管理才能够确保绿色化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更容易达到降低建筑垃圾产量,节约资源能源,使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推进绿色施工标准化工地建设的进程。本工程通过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大力创建和实施绿色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好评,为企业在今后绿色施工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宋凌:

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08年正式开始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12年后为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推动方式,我国迎来了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政策陆续出台。2012年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印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通知》(建科〔2012〕72号);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建科〔2013〕53号)等一系列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采取“强制”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为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北京、江苏、吉林、湖南、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海南、贵州等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相继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地方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出台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政策。

(2)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绿色办公、绿色工业、绿色医院、绿色商店、绿色饭店、绿色博览、绿色数据中心等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标准相继编制,针对设计、施工等不同建设阶段的标准规范陆续出台,20个省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颁布了绿色建筑地方标准,11个省市的地方标准正在编制中,涵盖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域特点、全寿命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3)标识项目稳步增长。自2008年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以来,我国标识项目逐年迅速增加,截至2013年9月共评审出标识项目1108项,总建筑面积12026万m2。但以设计标识项目居多(1040项),运营标识项目较少,仅68项。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础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较多,中西部省市项目较少。

(4)能力建设继续增强。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组织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对各地行政管理人员、评审专家、专业评价人员、房地产商、设计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绿色建筑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为绿色建筑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同时,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审机构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针对评审专家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推进会,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宣传绿色建筑理念,普及绿色建筑知识。

(5)社会认识不断深入。万科、万达等一些龙头企业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企业转型和彰显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之一,提出了企业绿色发展战略,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建立了企业的绿色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认识由初期单纯注重新技术新产品的堆砌,逐渐转变为对“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因地制宜”等设计理念和精细化要求的提升。房屋使用者感受到绿色建筑带来的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逐步显现。此外,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绿色建筑发展较早国家的关注,积极加强与我国的交流与合作,香港、台湾等地区也相继举办了大陆绿色建筑发展与评价标识的宣传交流活动。

CHF记者:从绿色建筑评价的角度,您认为我国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宋凌:

(1)评价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应不断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已基本完成修订,但仍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适合的专项细化评价标准,目前工业、办公、铁路客站类建筑已有标准,超高层建筑有了细则,饭店、医院、商场等标准还在开展过程中。

(2)对评价过程和质量的管控有待加强。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已全面铺开,在因地制宜开展评价工作的同时,各地也难免存在评价尺度和评价质量的差异,为保障评价品质,对各地评价工作的质量管控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

(3)为评价而评价。

一些项目仅仅着眼于评价标准提出的一些技术措施要求,进行技术堆砌、冷拼,忽视项目具体条件,忽视不同技术间的协调;只关注复杂高科技技术应用,忽视被动式技术。通过加大宣传和培训,使参与绿色建筑的专业认识能更为合理的建设绿色建筑。

(4)设计评价多,运行评价少。

目前大部分项目仅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运行评价标识的项目不足10%。设计标识仅对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进行评价,难以确保项目在施工、运营阶段能够落实相关绿色技术措施,尚未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

CHF记者:各地陆续出台地方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后,建设力度和规模明显加大,对于绿色建筑的质量把控,您有何建议?

宋凌:

目前,我国主要借助现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过程闭合管理。同时,绿色建筑涉及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和电气等各个方面,并未新增专业。因此,各地可因地制宜地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标准,将强制要求纳入现行工程建设管理程序,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管,在有效保障绿色建筑要求得到落实的同时,避免给相关部门增加过多工作量。具体建议如下:

(1)强制标准的建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绿色建筑技术基础差异较大,因此全国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各地应在控制增量成本的前提下,结合地地域特点、建筑行业发展目标和大力推进的关键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强制标准。

(2)过程监管措施

立项阶段,发改部门应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立项申报材料中对项目拟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增量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说明,以便提前判断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是否合理、经济效益是否明显,为后续建设工作开展提供指导,为其他行政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土地出让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应在规划设计条件中对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明确(如绿地率、容积率和人均用地面积等),引导建设单位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对于通过有偿方式获得土地出让权的项目,国土部门还应将其须满足的绿色建筑相关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合同文件,对建设单位责任进行明确。

规划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阶段,规划主管部门应对规划设计文件中的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如项目用地指标、建筑布局、日照条件、绿地率等)进行审查,对达不到相应标准要求的不得出具规划许可文件;施工图审查、园林等相关部门应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文件。

施工阶段,目前工程图纸变更现象严重,但各地建设主管部门一般将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变更设为重大变更,需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查机构重新报审,从而避免因建设和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擅自变更设计文件,降低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标准。但对于其他设计变更却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部分建筑性能难于达到原设计要求。因此,应将未纳入重大变更管理范围的绿色建筑相关设计内容设为重大变更,确保工程质量。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质监部门应重点核实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对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城市规划;区划方法;评分表

1引言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行近10年,2008年有1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2015年至今已有73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1]。截至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2015年第十批公告,全国共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917个在住建部成功备案。绿色建筑的理念已逐渐植入二三线城市。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福建、重庆等各省市都了绿色建筑管理办法,要求将绿色建筑纳入土地规划、项目设计和施工中[2]。在绿色建筑推行过程中,发现缺乏有效的方法来指导确定具体区域的绿色建筑星级;盲目定级,导致有的项目星级过低,有的项目星级过高,难以落实[3,4]。2015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国标),因此,需要研究一套适应新国标要求,能够指导规划部门快速对建设区域进行绿色建筑区划,确定星级标准的方法。

2研究方法

分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从与城市规划指标相关指标要素入手,构建绿色建筑区划目标因子,根据其评价分值和相关性赋值,得到绿色建筑区划指标评分表,区划不同星级的规划指标分数要求,指导绿色建筑的准确定级。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规划相关的指标分析

根据相关的密切度,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与城市规划内容的相关性可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其中直接相关赋值为1,间接相关赋值为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以评分值来评价指标对绿色建筑达标判定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主要是节地、节水、节能章节内容;逐条对标,具体条款有4.2.1、4.2.2、4.2.3、4.2.5、4.2.8、4.2.10、4.2.11、4.2.12、4.2.13、5.2.4和6.2.10。绿色建筑评分标准中,这些指标的评分值构成绿色建筑区划评分分值,如表1所示。备注根据房地产项目开发现状,居住建筑项目一般节地指标得分较高,评分值乘以0.9作为最终的评价分数值。

4不同星级的规划指标评分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控制项、得分项和创新项。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选项。得分项和创新项是绿色建筑的可选项。得分项需按各得分分项权重折算,创新项可以加分。各分项得分≥40分,一星级≥50分,二星级≥60分,三星级≥80分。因此,根据表1评分,当评分分值<24分时,项目可不做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当评分分值≥30,应按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当评分分值≥36,应按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当评分分值≥48,应按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

5适用性分析

为了验证绿色建筑区划评分表的适用性,将其应用于8个不同建筑类型项目,分别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8个项目中,1个项目评分值小于26.4;2个项目评分值介于33~39.6之间;4个项目评分值介于39.6~52.8之间;1个项目评分值大于52.8,即不要求绿色建筑项目1个。应达到一星级设计标识项目2个,达到二星级设计标识项目4个,达到三星级设计标识项目1个,符合绿色建筑项目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说明表1所示的绿色建筑区划评分表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6结束语

绿色建筑规划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源动力,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城市规划相关指标的赋值评分,按等级要求区划,是简单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魏景姝,李琳.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探讨[J].建筑科学,2014,30(6):128-131.

[2]刘抚英,厉天数.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J].建筑技术,2013,44(3):212-215.

[3]徐晓萌.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建筑技术,2015,46(1):83-85.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10-01

1 引言现在绿色建筑中的大部分技术切入主题,

要有效地在城市推动绿色建筑在法定规划与建设管理方面的实施,就需要全面了解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然后详细分析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包括30 个住宅项目和25 个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的选择评价指标项,总结出绿色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研究指出建设单位对不同指标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性,不同指标达标率差异也很大,反映出市场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认知等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整体高信息度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2.1 概况

我国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始于20 世纪90 年代,2001 年开始进行探索性了解、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启动了“100 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 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2 年1 月初,全国共评出了353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500 万m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还处于自愿发展的起步阶段,总体数量少,呈点状、分散态势,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绿色建筑的发展存在南方快、北方慢,东部沿海快、西部地区慢等问题,与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要求差距较大,可喜的是近两年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

3 城市规划管理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应用

本论文针对我国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再指出需要分析市场中对设计技术选择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详细分析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有住宅项目和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选择评价指标和应用绿色技术的基本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12 年进行了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本文部分内容即是根据其中有关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部分整理而成。

4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应用设计技术体系

目前主要在研究和推动的绿色建筑建设政策都强调关键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不同的分析和讨论中,提出的政策手段问题是以应该应用哪些技术手段为核心。这里指的技术手段包括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采用的绿色技术,主要是节能、能源供应、水资源、废物处理、室内外环境、建材、建筑管理等。本文首先把目前应用到绿色建筑建设的核心设计技术体系进行介绍。首先可以分析整个行业对低碳城市和绿色建筑建设技术使用范围的看法。从宏观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绿色科技(T h eChina Cleantech Initiative)于2009年发表的《中国绿色科技报告2009》描述了中国绿色市场的背景,并提供了一份绿色科技在行业板块的行业概述,其中包括中国绿色科技7 大行业板块:清洁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清洁交通运输、清洁工业和清洁水,其中绿色社区/ 建筑涉及的技术领域有5 类,具体应用技术共14 项。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讨论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问题上。仇保兴对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有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在论文中指出我国在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和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的政策方面,其框架包括的政策手段可分为:建筑节能、绿色交通、水生态、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城市规划6 大方面。

5 绿色建筑目前涉及的技术应用问题

以上针对住宅与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指标选项分析,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 2006)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选项分类,可以看到评价指标选项明显反映了项目在应用绿色技术上的基本差异性。具体的指标项组合选择决定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设计团队对不同绿色设计技术的认知、市场上某类设计技术或设备的普遍度、建设单位对指标要求的了解、指标产生的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等原因。从上述分解可以总结出我国目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几个问题:

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要达到某一星级水平的绿色建筑标识,具体选用的指标组合差异性反映了目前市场中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管理、成本控制的认知等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整体成熟的市场环境。基于本研究指出的目前绿色建筑指标内有部分指标的达标率比较低,其原因是申报单位没有提供技术报告或资料。考虑在审阅申报时,引导申报单位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和报告(主要有关的指标包括:自然通风、可调节外遮阳、地下空间自然采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热岛效应等)。个别指标的要求比目前一般的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设计标准明显要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更高的建筑总能耗节能水平、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等)。

初步分析基本上指出应用率比较低的个别选项和技术都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重要的指标类内。这一问题对于我国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手段整体能否达到实质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节水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提升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具体效果,建议下一步扩大研究项目数量,深入分析项目的申报技术资料,详细研究具体个别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选择和成本的关系,解决如何协助市场合理地应用综合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同时,经济激励手段要具体定向,面向特定的技术屏障,通过提供合适和有技术针对性的经济激励手段(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用技术未能普遍化,是建筑节能减排的主要阻力),鼓励建设单位提高节能减排目标。从产业领域,通过协助推动业界对技术和成本的认知与经验交流,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认知应用个别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设计与成本间的关系,推动市场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的市场化使成本下降。技术的推广和其经济性是分不开的,通过合适的推广、应用经验交流、有效率的经济激励手段都可以把应用率提高,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

6 结束语

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策略上认真的专研,给住户创造一个健康、舒适、而又节能的环境, 这些内容才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之处。而新世纪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解决资源问题、缓解生态矛盾,实现绿色建筑和自然共同生存、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叶祖达,李宏军,宋凌.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选用技术;研究分析

1引言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还将提升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市级行政办公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水平,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70%。力争在2020年底,将北京市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的比例提升到25%。通过对北京市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进行整理、分析,本文梳理出现阶段北京建设绿色建筑项目适宜选用并推广的技术和策略,以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北京市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执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和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修编后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2016年4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5)。截至2015年12月,北京市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累计达141项(设计标识123项,运行标识18项),总建筑面积达1600.47万m2,其中公建项目87项,住宅项目53项,工业建筑1项。2015年当年,北京市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共36项(设计标识33项,运行标识3项),总建筑面积达402.13万m2,其中公建项目30项,住宅项目6项。从北京市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且高星级项目数量逐年增长较明显。随着绿色建筑强制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设计的必选项,虽然2015年的标识数量相对下降,但是实际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新建项目已大幅度增加,未来几年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也将随之有较大的增长。在14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中,设计标识项目为123项,占总数的94.9%;运行标识项目为18项,占总数的5.1%。其中公建项目87项,占总数的61.7%;住宅项目53项,占总数的37.6%;工业建筑1项,总建筑面积1.4万m2(图1~3)。综合统计2008~2015年绿色建筑的比例构成:一星级总计18项,占比12.8%;二星级总计47项,占比33.3%;三星级总计76项,占比53.9%,三星级以上的高星级项目超过50%(图4)。北京市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如此之高,也反映出这些建筑在节地、节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能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化”。从建筑类型来看:目前北京市绿色工业建筑项目较少,这与其城市发展策略密切相关,随着北京市对工业建筑绿色化改造的逐步推广,未来几年绿色工业建筑项目将会逐步增多。公建类项目中办公、商店、酒店、饭店、学校、改建项目以及其他类型建筑各占64.4%、13.8%、2.3%、1.1%、5.7%、5.7%、7%(图5)。2008~2015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居住类建筑项目中,一星级9项,占17%;二星级26项,占49%;三星级18项,占34%。其中,居住建筑中二星级占比例较大(图6)。2008~2015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87项公共类建筑项目中,一星级10项,占11.5%;二星级19项,占21.8%;三星级58项,占66.7%,公建建筑中三星级占比例超过60%(图7)。公建类建筑的三星级项目数量高于居住类建筑,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相关:一是高星级公建类项目主要为政府投资类项目和大型企业的相关项目,并且以办公类建筑为主,这类建筑的建设主体深入贯彻绿色节能理念,已逐步将绿色建筑作为项目的主要建设方向;二是居住类建筑在绿色技术的选取和增量成本的控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和一些商品住房仍以绿色节能为导向,积极探索两者的平衡;三是绿色建筑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和接受度还不足,如果公众了解到他们平日关注的空调能效、节能照明、水循环利用等就是绿色建筑所关注的,他们平日追求的高舒适度生活、高质量生活环境也是绿色建筑所追求的,那么绿色居住建筑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提高。

3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情况

鉴于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特点,本文从北京市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141个项目中选取了79个绿色建筑项目(表1),这些项目具有可推广的普适性特点,通过对项目选取的绿色技术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适合北京市绿色建筑选用的技术。此次统计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为依据,对象为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北京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根据每个项目的自评估报告,统计了各个项目的达标项数,并以总项目个数为样本总数,对每个条文进行达标率分析,最后根据达标权重汇总,总结出了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项目适宜选用的达标条文(本文不做详细说明)。另外,此次调研还统计了达标条文中各个项目所选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并且汇总统计了适宜选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以供参考(图8~13)。通过柱状图分析看出:达标率在70%~100%的指标居多,为必须采纳技术;其次为50%~70%的指标,为推荐选用技术,这些指标项属于广泛掌握和使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手段;达标率在20%~50%的指标为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可选用的技术;0~20%的指标难度较大,属于较少选用的技术,指标的要求明显比目前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设计标准高;另外,有些技术指标只适用于公共建筑,如屋顶绿化、排风热回收等,有些则只适用于居住建筑,如公共服务设施共享、节能照明等。这些达标率较低的个别技术都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这两类重要指标;同时,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会带来明显的增量成本。这两个问题对建筑整体达到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高节水水平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提升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能力,必须综合、合理地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统筹解决好这两个关键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北京市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提升全市建筑的绿色化水平。

4绿色建筑选用技术分析

结合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水平,梳理出了现阶段北京市建设绿色建筑适宜选用并推广的技术及策略(表2):必须采纳技术约占28%;推荐选用技术约占45%;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可选用的技术约占16%;难度较大、较少选用的技术约占11%。

5总结

篇6

广东省深圳市是全国目前唯一达到所有新建建筑都100%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城市。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深圳的绿色建筑已发展到由单体建筑向光明、坪山两个新区全区域延伸,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或将成为绿色建筑样本。

未来保障房均为绿色建筑,在全国率先推广

2010年,深圳市出台规范文件,率先在国内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龙华保障性住房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未来5年,深圳将安排24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年内将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6.2万套,新开工3万套、竣工1万套。这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绿色住区,实现绿色建筑进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今年史无前例推出5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相当于过去30年建设的总和。根据要求,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要将绿色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增量成本计入保障性住房工程造价,并将其列入工程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在设计中,设计者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设计,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以及拟选用的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使用范围、种类、尺寸、数量、强度、执行的行业标准及其他技术指标等。4月21日,深圳市首次召开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部署“十二五”特别是今年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下发了《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市住房保障2011年度计划(送审稿)》,其中保障房绿色建筑是重中之重。

目标精细化

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深圳目前已经做到所有新建建筑都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是全国唯一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

“100%达标率”源自于一系列法规的保障,并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评价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国家和深圳地方“双认证”评价标识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深圳市组建了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咨询委员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绿色建筑协会,加强绿色建筑咨询,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免费认证。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深圳市可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工作及深圳市级绿色建筑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个项目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认证,其中8个项目为最高级别三星级,其中有11个为2010年以来开展的绿色建筑“双认证”项目,认证的力度和规模全国领先,标志着深圳市绿色建筑认证制度已经正式“落地”并全面实施。

深圳目前共有63个项目列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涉及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投资额362亿元。此外,还有37个项目被授予市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园区。深圳市对保障房绿色建筑开发非常重视。每年均以市政府名义组团参加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主管副市长亲自带队,并多次在大会主会场演讲。从2007年,建立了“深圳市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为召集人,发改、财政、国土、规划、建设、贸工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深圳在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方面,一是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将项目向全社会公布,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社会主动建设绿色建筑项目;二是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工作,给通过认证的项目给予证书或牌匾等荣誉,并同时将绿色建筑市场规范化。

保障房建设资金一直是各省建设保障房的头等大事,深圳市从资金方面进行了保障。目前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均从墙改和散装水泥基金中安排上千万元,用于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政策研究和标准制定以及示范项目补贴。建立了可研报告绿色建筑专篇审查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在可研中落实推行绿色建筑的资金。

从2004年颁布《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开始,深圳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自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建筑节能总量累计已节电31.4亿度,相当于2009年深圳市全社会用电量的5.5%。节电量折合为节省燃烧标准煤11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8.8万吨。

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规范体系是深圳市政府的重中之重。截至2010年,共颁布《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28部。初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涵盖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监理、绿色建材、绿色评价、绿色营运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

项目重点化

为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深圳市一直在探索如何以低成本、适用技术实现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目标,并在很多项目中付诸实施。

2010年,光明新区6个项目采用了成熟和符合南方气候特点的技术措施,通过优化设计,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平均不到60元/平方米,其中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增量成本仅为34.3元/平方米。深圳市目前以光明新区为试点,在1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全力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建设,区域内所有新建建筑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深圳市光明新区紧紧抓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投资、土地整备、建设四大环节,建立开发建设绿色新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投融资平台,增加资金来源,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绿色建筑成本较高,但事实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绿色建筑其实并不昂贵。以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为例,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示范楼、国家建筑技术示范楼、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建筑和能效标识三星级建筑。建科大楼整体造价约为4300元/平方米,相对于同类办公建筑,节省了约1/3的造价。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保障处有关负责人认为,探索高品质、低成本、可复制的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不等于昂贵的建筑,在绿色思想的指引下,只要将可行的绿色内涵附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绿色建筑成本和品质都可兼顾。

深圳保障房绿色实践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项目将实现100%达到《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铜级标准,打造10个绿色低碳生态示范社区,推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垃圾减排技术,实现30%保障性住房项目应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技术产品。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对象主要为低收入和“夹心层”,在推广应用绿色建筑中,必须探索应用低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结合深圳市气候条件,深圳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将主要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及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和垃圾减排技术的应用,确保住户用得划算。特别是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应用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中的需求差别及相关量化指标,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绿色建筑探路。此外,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将建筑工业化作为从根本上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和绿色施工,不断提升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建筑构配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进一步降低建筑业生产环节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建筑业低碳化。

2. 唐山:“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力争“示范全国”

从今年起,河北省唐山市开始实施“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 所有新建保障房均为绿色建筑。目前,唐山已落实11万套保障性住房,超全省高限任务指标40万套的1/4。唐山还高调亮出“全省领先,示范全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为把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唐山市在谋划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致”的理念,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质,组织编制了10多项技术标准和图集,覆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同时,参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建立了符合唐山实际的“绿色建筑”一至三星标准体系,全力打造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

科学做好“绿色”谋划

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星级绿色建筑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造价约增加70元、二星级增加140元、三星级增加210元。为了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质,唐山市决定将所有新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都建成“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建筑的创建,认真做好前期“绿色”谋划至关重要。

专题攻关,组建高水平的课题团队。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编制技术导则作为重点科研课题全力推进。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有关处室、站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30多名专家组成课题组进行技术、政策攻关。经过13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编制出内容丰富、涵盖全面、技术适当、经济合理的技术导则。

夯实基础,全面深入开展基础调研。为使编制的技术导则全国领先、贴近实际,课题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调研。他们组织专家到成绩突出的青岛、广州等市考察学习,加深了对技术、政策、组织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邀请绿色建筑理念领先、推进较快的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人员就绿色建筑与保障性住房有机衔接问题做专题报告。

博采众长,组织高水平的专家评审。在编制完成5部技术导则初稿后,课题组分门别类提交给唐山市知名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经多轮论证后,进一步修订技术导则。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5月专门组织省内外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施工、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对唐山的技术导则进行评审。唐山市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导则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图表说明】2011年5月20日《燕赵都市报》

夯实“绿色”技术基础

绿色建筑的创建必须从立项开始,贯穿于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过程。因而,唐山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先后编制了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绿色施工导则、图纸审查、装修施工、材料检测技术标准、质量监督要点、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细则和保障性住房户型图集等十多项技术标准,覆盖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质量和品位的全面提升。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坚持“小套型、功能全、精细化”原则,满足“经济、适用、美观、安全”基本要求,使用面积系数不宜低于70%,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应配套建设老年住宅、无障碍住宅及其他功能性住房。出入口应在公交车站点500米距离内。应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12层及以下均应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以上太阳能热水系统总住户数使用率不低于50%。住区内宜选用太阳能路灯。装修设计应与住宅主体建筑设计同步进行。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室内外装修设计导则》。要求保障性住房的装修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简朴、庄重、不豪华装修”的原则,符合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保障性住房的装修材料和配套设备设施选用绿色环保、低污染、低能耗、高性能、高耐久性产品。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绿色施工导则》、《保障性住房装修施工技术导则》。要求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分别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对扬尘控制、噪音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及施工用地保护等提出明确要求。从防水、抹灰、吊顶、轻质隔墙、门窗、细部工程、墙面铺装、涂料、地面铺装、厨卫设备以及管道安装、电气安装等方面,明确了室内装修施工及质量要求。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导则》。明确验收的组织单位、条件、项目、程序及分套验收监管;对室内空间尺寸,外墙、外窗和屋面防水、抹灰、吊顶,门窗、低窗台防护及栏杆、护栏,顶棚及墙面装饰,地面铺装,给排水管道、卫生器具,电气、燃气,橱柜、窗帘盒、窗台板等安装工程验收内容、质量要求、检查方法及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个“绿色”项目达到二星标准

马驹桥、学警路、边各寨项目是唐山市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项目,均严格按绿色建筑标准组织设计。已开工的马驹桥项目将成为唐山市第一个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住宅小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41.23亩,总建筑面积64.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4.1万平方米。已完成的施工图设计理论上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二星标准。

在节地和室外环境方面:马驹桥项目位于唐山市中心区西北方向,东邻凤凰新城(唐山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对唐山市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全年约有两个时段可利用自然通风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底、8月中旬至10月底,且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均在50%~60%之间。通过优化规划设计,将住宅自然融入城市生态圈,使城市生态系统与住区绿色生活圈相连。综合考虑植物的存活率、喜阳喜阴、遮挡视野、采光等多因素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唐山市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特色植物景观,乔木、灌木、草结构合理搭配,形成微生态环境,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小区宅间绿地多采用透水地面形式。

在节能和能源利用方面:马驹桥项目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比、屋面及山墙传热系数、窗户传热系数等,均达到绿色建筑控制指标要求。设计理念中尤为重视借助通风、采光等模拟技术优化规划布局、建筑平面及外遮阳反光板等建筑构件的设计,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效果优先利用被动式手段。项目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能为50%以上的社区住户提供太阳能热水。在保证照明方式合理性的前提下,社区内公共区域优先选用高效的节能设备。采用节能型控制方式,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目标值。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马驹桥项目充分结合区域的给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对建筑水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确定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方案即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并设置专用的雨水调节池及沉淀池。收集屋面雨水,经处理保证水质后广泛应用于绿化浇洒及场地冲洗。采用浅草沟、渗透性铺地材质、渗透或穿孔雨水排放管等有效措施,降低场地雨水径流系数,最终达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的要求。绿化灌溉采用喷灌或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与地面漫灌相比可实现节水50%~70%,比喷灌节水15%~20%。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本地建材(距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利用率占住区建筑及配套设施材料总量的70%以上。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选用具有可循环使用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在该项目均有不同程度体现。制定严格的施工方案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制定废品回收计划和方法,对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垃圾、废弃物现场进行分类处理,对各类材料合理再利用或回收处理。

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建筑自然采光充分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关于居住建筑采光系数标准值的要求。对室内风环境的控制,采用CFD方法分析室内自然通风,并以室外风环境模拟的压力分布图,作为室内自然通风窗口的压力边界,分析建筑设计室内自然通风状况,并合理优化以满足《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技术要求。

在运营管理方面:制定垃圾管理制度,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采用密闭式垃圾容器有效地避免环境污染。建设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在小区楼座弱电间内设置电视光端机房。有线电视系统采用“分支―分配”或“分配―分支―分配”等方式配至各户。对讲主机设于首层门厅外。住宅楼其他入口(如车库通向住宅楼的门)所设的对讲分机,具有刷卡、密码开门、呼叫功能;凡设有室外对讲机的门口,门锁均可由住户远控或住户输入密码开启。在小区首层设置消防控制室(小区内综合考虑)。部分住宅楼公共区设烟感、声光报警,汽车库设置温感火灾探测器等。小区设四套停车场管理系统,具备读卡、出入栅门自动控制、使用过期车卡报警、物体堵塞验卡机报警功能。

3. 江苏:12个保障房项目批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价

2011年4月1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规定,从2011年起,各地新建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一律按成品房标准建设,并按国家和省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建造,引导鼓励保障房创建绿色建筑。据悉,保障房创建绿色建筑,江苏是全国第一个提出的。

篇7

2014 年4月,住建部公告,批准为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 年1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将采用打分方式,对具体的绿色建筑措施分情况进行量化。

根据权威媒体做的一项有超过1 万名网友参与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9% 的被调查者不知绿色建筑为何物,而54% 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而像LEED 这样在国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体系正在觊觎着国内庞大的市场。明年新版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即将正式实施,但是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依然面临着如何更好的市场化以及对全民认知普及的双重难题。

目前全国绿色建筑相比2015 年10 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增量成本被认为是推行强制化绿色建筑的一大阻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住建部有关一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调研,一星级住宅和公建的增量成本分别为41 元/ 平方米和43 元/ 平方米。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有过非常专业的回答: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可谓价廉物美。

强制化实施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场馆和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强制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也就是说未来国家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

实际上,一星级强制标准已有地方落地了。北京市从2013 年6 月起,所有新建建筑在送审施工设计图阶段,就要求达到一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标准,否则将不能通过审查。

5 月23 日,《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公开征求意见,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改革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不得销售或者使用。

业内专家认为,若想使2020年绿色建筑覆盖城市新建建筑的50%,比较令人担忧的只有一点,即在目前评价标识机构尚未市场化、评审专家极度缺乏的背景下,若采取强制性推行,短期内可能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如何受益, 谁来买单, 已经成为绿色建筑推行中的首要问题。推行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消费意识和物质补贴的问题,只有把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与老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最大的改变在于将原来的按达标条文数评级变为打分评级,申报绿建三星的评级难度将有明显提高。新版标准特别增加了“施工管理”、“提升与创新”两大类指标,实现标准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的覆盖,意在进行“方向的引导”,从而实现“广义的节约”。

新版主要修订内容:

1. 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 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4. 调整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率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将旧版标准中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取消优选项。

5. 增设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篇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incenti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incentive in China is investigated from two aspects of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the two major issues that the government's potency dimens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 enterprise is lack of power are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incentives are given. The resul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in construction field.

关键词:绿色建材;绿色设备;激励;绿色供应链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green equipment;incentive;green 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44-04

1 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1.1 绿色建材和设备在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的地位

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使用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建材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价格、质量、服务体系等直接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及其绿色度。因此,绿色建材和设备立足于业主需求,决定着绿色设计的落实,关系着链内成员的利益,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①绿色建材和设备立足于业主绿色需求。业主是建筑产品的购买者以及最终使用者,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最终用户,而业主对绿色的需求直接体现在对绿色材料的使用上。因此业主的绿色需求将直接引导开发商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提高开发商使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积极性。

②绿色建材和设备是建设项目绿色设计的落实源头。绿色设计大多只停留在图纸上,只体现在材料、能源、水资源以及土地的节约设计上,而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是直接体现绿色设计理念,是落实绿色设计理念的源头。

③绿色建材和设备关系着链中成员的利益。对于开发商而言,其对建材设备的投资是一项重要成本支出,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采购虽然给开发商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作为社会中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的开发商或建设者,必然在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绿色建材和设备的使用可以直接体现开发商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企业声誉和品牌影响,并在整个建筑供应链中传导,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对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商而言,把握整个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过程中,提升绿色技术,增加建材和设备的技术含量,可以增加其附加价值,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④绿色建材和设备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硬件基础,它处于供应链的上游,是下游各主体各环节绿色的前提。同时,绿色建材和设备的质量水平决定着下游各主体各环节绿色的含量,为整个链条提供绿色保障,提升建筑产品质量。

1.2 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对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促进作用

材料设备供应商处于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上游,建材设备的需求位于供应链的下游。而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成本、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需要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发展和运营稳定。

①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传统供应链的形成是是通过企业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所产生的驱动力和凝聚力,不需要外力给予刺激,符合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但鉴于建设领域的特殊性,需要外力给予刺激引导[1]。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存在缺乏环保意识、投资成本高、经营理念落后和绿色管理人才缺乏等四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可以促进材料设备供应商积极生产和维护,促进开发商选择绿色建材和设备,进一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②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稳定运营。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各企业之间没有行政的隶属关系,其合作是不稳固的[1]。因此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进行激励激励可以使得供应商具备更合适的产品价格和更优良的产品质量,进一步稳固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使得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共同投入研发绿色建材和设备以直接影响到各成员的经济利益,使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更加稳固地运营。

③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提升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建材设备供应为突破点,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使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下游企业采取更多的低成本绿色建材和设备。材料设备供应方作为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其建筑材料、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价格、质量、服务体系等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及其绿色度。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开发商、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难以对材料做出准确的评价。而材料设备供应方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为下游企业提供绿色环保、符合要求的新型材料设备,为整条绿色供应链服务,提升其绿色度。

2 我国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现状调查

2.1 国家层面激励现状

在国家层面,从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主要是从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制度构建、推广、应用等政策激励方面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自2013年1月1日到2016年5月27日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内,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就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等政策文件、成立了“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协调组”,“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对我国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机构进行了备案,了我国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这些工作着重从政策激励方面发展绿色建材,重点强调建立以绿色评价标识为基础的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认证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地方层面激励现状

在我国地方各省市,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省市对于绿色建材和设备所制定的激励措施是有显著差异的,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初步调查,选取北京市、河北省、重庆市、江苏省宿迁市、天津市作为典型进行研究。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发现地方政府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主要几种在评价认证、政策支持、监督管理、采购引导和经济激励等五种方式上。

在评价认证上,实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编制地方绿色建材评价统一标准。如天津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天津市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管理办法》、《天津市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和《天津市绿色建筑设备评价标准》;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统一标准》、《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导则》和《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细则》。

在政策支持方面,主要通过地方政策文件鼓励绿色建材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如北京市在《北京市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明确要求绿色建材的使用量;天津市在《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天津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应重点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在监督管理方面重点加强在绿色建材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信息监管,建立绿色建材质量可追溯机制。如重庆市开发并使用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管理系统”、“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综合管理平台”、“重庆市建筑节能设计自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重庆市建筑节能技术备案与诚信行为管理系统”等。

在采购引导方面,通过编制地方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或建设工程材料采购指导手册等加强绿色建材和设备采购指导和鼓励绿色建材的生产和使用,引导绿色建材的应用和推广。如河北省印发“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绿色节能产品推广目录”和“河北省村镇建设新型建材产品目录”,引导并加大绿色节能建材设备的推广应用;印发“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推广限制使用和淘汰产品目录”引导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要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和设备。

在经济激励上,通过设计专项基金、经济奖励等等方式对绿色建材的生产和使用基于经济刺激。如宿迁市设立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项目,制定《宿迁市绿色建材产品应用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对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直接给予资金奖励。

3 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政府层面: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力度不够

①政府各部门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支持缺乏合力。绿色建材和设备由于成本和技术因素,企业大多没有主动意愿去生产和应用,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通过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现状可以看出,政府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对应的地方主管部门主要推动绿色建材和设备,但是由于绿色建材和设备涉及面较广,还需要财政部门、规划部门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推进,但在实际中,没有一个主管的部门进行整合协调,多是各自为政,出台各自的政策、规定等,没有形成政府整体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合力。

②政府缺乏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应用的经济激励。目前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主要从评价认证、政策支持、采购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激励,缺乏经济性激励措施,即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或应用的企业给予补贴。此外我国并没有征收环境税或者生态税,对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进行付费,从而使得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环境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绿色建材和设备需要更高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支付价格,却没有享受到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需要从引导消费的需求侧和从促进生产的供给侧两大方面对绿色建材和设备进行经济激励,以弥补由于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市场劣势。

3.2 企业层面:绿色建材设备的生产和应用的动力不足

①生产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成本增加。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无疑会提高技术要求和增加生产成本,而技术最终也会转化到成本中,但成本最终会通过价格来体现。而目前社会绿色意识缺乏,施工单位和最终消费者尚未完全认可和接受绿色建材和设备,并不愿意为绿色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买单,造成绿色建材和设备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投资生产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积极性不高。

②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相应的绿色技术支持。由于绿色理念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绿色建材和设备引入的时间也较短,技术上本身就不完善,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更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又得不到其他技术支持,这使得生产的绿色建材和设备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进一步影响了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热情和企业声誉,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不得不放弃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

③绿色建材和设备在建设工程的应用上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即使政府对建设工程有绿色的明确要求,但建设方或施工方出于成本压缩的考虑,不一定按照要求合理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表面上看到的符合绿色的要求,内在看不到的可能就达不到绿色要求。但工程的验收在绿色建材和设备使用这一环节上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最后造成“用多用少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绿色建材和设备应用的积极性。

4 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对策建议

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通常是由建材和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建筑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废弃物回收方等组成,由于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特殊性,政府作为第三方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从主体上可分为政府激励、链内激励两种方式,同时对各主体的激励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如政策引导激励、经济激励等。综上分析,对于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基本思路是以参与主体为激励对象,以政府激励为前提和主导、以链内激励为支撑和主体,采取不同激励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

4.1 政府激励建议

不同的地方政府由于其具体情况的不同都有自己的政策偏好和约束,在此主要从引导激励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两大方面给出政府激励政策的可能选择,政府可以据此制定自己的激励政策。

4.1.1 引导激励政策建议

①政府部门协同,整合现有与绿色建材和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加大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应用的政策引导。我国目前虽然在环保、节能等方面有一些法律法规,但是不够系统[2],同时各政府部门功能分割明显,而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需要的是多部门协同努力,需要工业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加以合作对各部门已有的法规、政策等进行整合改进。

②出台并完善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识制度。虽然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了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但还很不完善,只是选取了部分建材进行评价,绿色设备的评价在地方政府层面目前天津市做的比较超前,其他省市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如果各地方都能建立起一套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建材和设备给予相应星级的绿色标识,用以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同时也可以为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经济激励提供依据。同时制定绿色建材和设备质量问题责任追究机制,可以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引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给予推荐,并承担相应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推广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③建立以监理单位为主的监督评价机制。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只有有效落实才能得到效果,但政府自身不能直接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绿色建材和设备应用程度和水平。在绿色供应链各参与方中,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由监理单位来督促建筑承包商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将监理单位出具的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应用达标证明作为申领施工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对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不达标的建设工程,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对监理单位实行绿色建材设备质量问题永久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可以有效激励监理单位履行监督责任,以减少合谋行为的发生。

4.1.2 经济激励政策建议

政府可以通过对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经济利益调节,达到直接或间接推动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应用、推广的目的。

①给予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供应链参与方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或贷款优惠。政府对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建筑承包商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承包商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2]。政府推动对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建设单位给予一定的贷款利息优惠政策,以更好地发挥建设单位在绿色建材和设备应用推广中的作用。

②对生产和提供绿色建材和设备的供应商以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或技术支持。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离不开各种绿色技术的支撑,政府通过鼓励校企合作[3],一方面可以提高供应商研发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价格,更有利于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推广应用。

4.2 链内激励建议

①构建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机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绿色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作为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从生产能力、成本、质量、服务和信誉等基本因素建立绿色信用评价指标体系[4],选择合适的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商,促进成员企业积极生产或供应绿色建材和设备。

②建立绿色建材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是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物料给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然后由生产企业进行制造加工,再经销售商或直接流向施工单位,并应用到建设工程项目中去。因此,信息共享是保证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建立绿色建材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和应用信息,在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成员企业也实现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参与感。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共享信息主要包括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基本信息、存量信息、应用信息、采购计划信息、企业基本信息等。

③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监督。在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或供应商向施工单位提供绿色建材和设备,并由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中进行应用。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规定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或应用方面的要求,明确供应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责任义务,或者通过企业认证来建立互相合作的关系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监督机制,对整个绿色供应链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烨.基于共生理论的绿色建筑供应链发展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2]胡宇.企业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模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建议

在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保护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刚性需求。在我国大力建设“新四化”的关键时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当前人们对颇显神秘的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建设大景观,搞好绿化,片面地理解成了“绿化建筑”。这个概念被某些开发商滥用,这是不正确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只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是节能、环保、健康、生态住宅的统一体。

二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建筑。相对于普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的成本确实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的效益来看,因为绿色建筑的节能作用,使得“绿色建筑”的使用成本比普通建筑要低得多。

三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会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但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不一定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目的是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倡的是采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简单可行的方式和技术。例如通过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给建筑物增加保温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传统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效果。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绿色建筑概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探索研究的推广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2008年开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3年全国共评出1260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比2012年的353项增加了907个。

我国绿色建筑不但数量增长快,而且规模也很大,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新建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没有对绿色建筑进行明确定位,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比较弱。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对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材质量监管和建筑运营维护以及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绿色建筑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气候密切相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急需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

(2)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不断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但是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优惠政策还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激励措施不足,很难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缺少对消费者关于绿色建筑的宣传、鼓励措施,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在优惠政策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影响市场购买力。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取费标准偏低,也影响了设计者的积极性。

(3)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能力还不强。

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展缓慢,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思想意识上,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应该把所有的高精尖技术都用上,在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导致建筑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推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绿色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人们更宜居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到现在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绿色建筑正慢慢接近人们最初所追求的美好设想。

1.建筑工业化

传统的粗放式的建筑模式带来了建筑资源浪费、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建筑工业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所需的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好。其核心是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工业化。通过“工厂化造房”,每百平米可以减少5吨左右的垃圾产生。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日趋进步,建筑技术正在成熟和完善,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及施工工艺流程正逐渐成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建设项目与工业化标准之间存在矛盾,生产流程的系统化重视不够;二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使设计人员对新型结构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时没有优先考虑采用;三是工业化生产效率低;四是技术集成能力较弱。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建筑业的发展潮流,也符合国家的倡导方向,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家在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建筑中应优先发展建筑工业化试点。

2.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就是墙面、地板、楼梯、阳台等都提前在工厂做好,拿到工地上像搭积木一样地组装起来。在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中,这种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在欧美等国家早有共识,我国“十”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住宅建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应加快住宅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国家应为住宅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制定与每个阶段相适应的建筑标准,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农村住宅可以根据本地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建筑模式,国家应大力推广,并不断整合各个地区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

3.发展绿色智能社区

绿色社区不等于绿化社区,它不但要求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还能够实现景观合理布局,在办公和生活之余可以与环境互动互补,营造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安居新模式。

我国在绿色智能社区建设中,应该在规划设计、生态系统、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融入节能环保、先进高端的绿色元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生态社区。

我国新建建筑总量连年全世界第一,资源及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房地产界迫切的现实任务,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的思考》,作者:赵金龙

出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2.《绿色建筑的生态安全观探讨》,者:黄芳

出处:《法制博览》 2012年10期

3.《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徐至钧等。

出处:《建筑技术》 2012年4期

4.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

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5.《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作者:张建国,谷立静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 工程管理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住房、商业服务等需求不断涌现,由于在宏观层面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致使绿色建筑工程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1)目前中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体系以《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为依据,但这两部法规所提及的绿色建筑内容过于笼统,只提及节能设计的相关强制性标准,却没有对施工的节能监理、节能材料等做出标准性的要求,致使很多工程在规划、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等环节的管理都存在漏洞,甚至某些高耗能的项目也能通过竣工验收。(2)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地方配套法规缺少奖惩等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制约工程,主要原因是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效益的法律法规体现在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作出个体行为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细节性规定。专项基金设置、补贴、信贷优惠等积极性政策都是当前绿色建筑工程亟需完善之处。(3)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评价体系局限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对于不同建筑类型的综合性绿色建筑并不适用,而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仅仅体现为环境保护,而没有形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全面评价。(4)绿色建筑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财政、劳动、民政等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在关键性的问题上没有主要部门牵头,再加上工程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缺少绿色建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就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降低了工程管理的效率。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工程的宏观管控

绿色建筑工程的宏观管控主要依赖于健全的法律体系,笔者认为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手段加强工程的宏观管控:(1)在法律层面上规范工程主体的权责和利益关系,通过完善工程的责任追究和理赔制度,以及引入绿色工程扶持咨询体系和执行严格的工程建设参与主体资质管理认定机制,使得项目在规划、设计和施工等过程中的管理有据可依。(2)绿色建筑工程需要制定节能评估、认证和标识的制度体系,因此我们要开展绿色建筑物的分级评定,建筑主体一旦通过绿色建筑资格认证,即授予绿色建筑的标志,以便于对市场消费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3)加大绿色建筑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对绿色建筑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规范绿色建筑主体的管理行为,同时落实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现建筑主体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要按照法律的程序予以纠正、惩罚并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有效落实。(4)设置节能技术的标准和能源损耗的基本指标,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工程的污染,一方面是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手段、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推广新型绿色施工手段、建材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完善建筑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检测和运行等管理过程中的标准体系,推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2.2完善绿色建筑管理的经济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工程的推广需要有效的激励体系进行市场调节,笔者认为要根据绿色建筑工程不同的管理阶段,制定不同的经济激励措施:(1)财政补贴,主要是在绿色建筑工程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阶段,针对节能建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资金缺乏问题,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调动节能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同时刺激市场消费需求。(2)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是政府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对绿色建筑产品的投资和消费,让绿色建筑得以广泛推广。另外也要加重对能源过渡消耗者的税收,譬如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等,以此来抑制能源的浪费现象。(3)开发企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作出投资决策的时候,会综合考虑绿色节能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往往会因为绿色节能建筑投资成本大,而放弃了绿色节能的投资。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管部门,应该通过合理分配公共财政,设立绿色建筑专项基金,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节能技术的开发推广、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发、绿色建筑的节能改造等,使得管理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2.3严格把关绿色建筑的认证审核

绿色建筑的认证审核,是绿色建筑评估准入制度的基础,对于一些存在明显缺陷的建筑物,要加强认证审核,杜绝高能耗的建筑项目,重点关注在于:(1)在建筑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和施工等阶段,要将职责细化到各个部门,尤其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整个过程的监督,根据监督管理反馈的信息,对监督管理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整。(2)绿色建筑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资源损耗,为了推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通过建立经济、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促使开发企业主动对绿色建筑进行投入、推广和落实。(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要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鉴于目前定量评价不足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和丰富数据库,增加定量评价的内容。

2.4建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管体系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监管体系,是由国家牵头建立的管理结构,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监管体系:(1)建立绿色建筑政府管理机构,以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为依据,制定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开展绿色建筑的交流活动,以便推广绿色建筑工艺、材料和设备等的应用,以及协调绿色建筑评估和认证工作等。(2)绿色建筑管理和运作模式的统一化,绿色建筑的管理贯穿于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等阶段,这些阶段是交融在一起的,譬如某绿色建筑的通风、采光和照明,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保持绿色建筑理念的统一性,因此需要有统一的建筑设计院协调整个项目的策划、设计和施工,使得绿色建筑功能在整个工程管理过程中具有统一性。(3)保证国家的建筑节能政策或者标准能够落实到位,在工程的建设、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监理等阶段,要认真执行建筑节能的强制性标准,并审查节能工艺和材料的使用效果,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直接组织者,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对绿色建筑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绿色建筑工程在管理方面存在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健全、缺少评估标准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问题,我们要在明确工程管理部门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工程的宏观管控,完善工程管理的经济激励机制,严格把关绿色建筑的认证审核,建立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监管体系,以此推动建筑工程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再玲. 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评价体系探讨[J].企业导报,2012年09期:274-275.

[2]王兴杰.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2012年01期:104.

[3]刘志丹. 试析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工程科技,2012年07期: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