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总结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总结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

篇1

首先介绍化学的定义,不同的教材对化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笔者采用的定义是: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然后从“原子、分子、离子层次”、“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几个方面逐字逐句解释其内涵和联系。强调“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组成和结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辩证关系和基础理论对化学及相关课程学习的普遍指导意义,这一规律对于单质、无机物和有机物普遍适用。之后,介绍化学的四大分支,使学生对化学类后续课程有一个初步了解。其中,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学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两大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系、分子结构)、四大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平衡)、元素化学。同时介绍各章节分配的理论课时及其实验课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重点章节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可以对化学发展史和无机化学的研究趋向做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可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

2化学与医学及检验学的联系

作为医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历史上,化学家很早就努力为医治疾病制造药物(如、抗生素药物等),为医学和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中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从而寻求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以保障人类健康。显然,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包含着由八十多种元素构成的上万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间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人体的一切生理现象(如消化、吸收、排泄、循环等)都是这些复杂化学变化的外在体现。此外,人体内元素含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体必需元素的缺乏和过量都会导致人体化学平衡失调,进而导致多种疾病(如缺钙会导致佝偻病、缺铁会导致贫血、氟过量会导致氟骨症)。最后,治疗疾病要依靠药物,而药物本身也是化学物质,其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药典中有很多无机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氯化铵等,可举例让学生了解。下面介绍化学与检验专业的联系。由于大一新生刚入校,还没接触检验专业课,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检验专业: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该学科要求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完成实验分析,所以偏重理科,要求有较好的化学基础。接下来让学生了解经过检验得到准确结果是治疗疾病的首要及关键步骤,激发学生学习检验专业的热情。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如临床检验常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测定血、尿、胃液等生物标本中某些成分的含量,以帮助正确诊断疾病,来说明检验专业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的重要性。这部分最后可选择播放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一歌来活跃课堂气氛。歌词中的“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你,化学就是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的消化系统,是化学过程的场所”,“记忆和思维活动,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也是化学密码解锁“这几句形象地说明了化学与人体的紧密联系。

3进一步强调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其学习方法

篇2

关键词:无机化学 多媒体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25-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as a powerful assisted measure. By us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were greatly enriched, making chemistry teaching much more vivid, and promot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xperiment security. However,multimedia technology was an auxiliary method for chemistry teaching, which cannot replace the statu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ust be reasonable applied as an assisted method in the in the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 inorganic chemistry was discuss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ultimedia teaching we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In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Suggestions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媒体结合起来,再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将这些媒体展示出来。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故该文就医学院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1 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1 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医学院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传统教学中,无机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公式、反应理论、化学方程式等只能依靠老师先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再讲解。书写过程费时费力,重复率高,进度慢,效率低,而且板书的结构、字迹工整清晰与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了这些不足。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专心讲解无机化学知识即可。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解决了课时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也不需要分神费力的记笔记,集中精力听讲记下疑难点即可,课后可以重温课件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无机化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因是假设理论,即使老师解释的再详细生动,学生看不到过程也很y理解。运用动画手段模拟电子云分布的变化以及不同基团的影响,制作出动态的分子轨道杂化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动画演示中了解轨道及杂化轨道的概念,从而使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演示,浅显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容易也更乐于接受[2]。

1.3 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理论课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非常抽象,对于这些内容,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描述,大部分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离子键”时,我们使用三维动画模拟NaCl的产生过程,生动、形象的揭示离子键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直观感受,加强其理解和记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 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内容设计简单缺乏更新

部分教师为了省事方便,一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视频应用较少,内容基本上是“教材搬家”或是对教材的简单总结,重点难点不突出,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较少提及,逻辑上设计不合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二是课件内容陈旧、缺乏更新,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几年不更新,已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有些老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的内容、选用的素材与教材内容不相适应。

2.2 教师照屏宣科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激发和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注意搜集教学有关素材,课堂上使用一些别人现成的课件,缺少自己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着实一名课件放映员,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

2.3 “填鸭式”教学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效率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授课节奏过快,教师把时间都用在了面对计算机、操纵鼠标上,忽略了自己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缺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语言沟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缺少与老师的互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氛围死气沉沉。

3 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中应用的建议

3.1 课件质量要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为实现无C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课件时,既要简单明了、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注意文字与图形、图片、FLASH动画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仅形象化、具体化处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 授课方式灵活

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话大学里就不需要老师,课件发给学生自己看就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负责信息输出,一个负责信息反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熟悉课件,保持清晰的讲课思路,灵活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流畅自如的讲解课件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随时做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切换。其次,控制好讲课节奏,注意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课件中文字、图片、公式等出现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总之,无机化学是医学院多个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无机化学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双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建霞.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管理学刊,2005,18(4):115-115.

篇3

关键词:基础差异;实验方案;评价体系;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阶段初次接触的实验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锻炼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科学实验能力,也是为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很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很难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的差异较大,不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在学习的知识点的深度上,都有明显差异[2,3]。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地区差异:在高中阶段,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同。相对而言,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沿海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在学校实验室接触到教材中提到的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甚至有可能有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而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内容。而不少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仅仅只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没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因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使大学老师的实验课程教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且教学效果不好。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不同:在现行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家长和老师起主导作用。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去一所理想的学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下,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可以埋头学习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而大学需要学生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大学老师往往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高中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为主而进行的大量解题技巧的练习。

高中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未得到挖掘,在课堂上更是很少记课堂笔记,课后也不会翻看课本回顾知识要点,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任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高中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很少有空余时间去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不能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在大学中,课时相对较少,但教学信息量多,知识点较深入,因此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相关书籍或资料的阅读,这样学生才能领会到知识的精髓,才有可能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另外,高中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为依据的,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体系基本相同,但其深度相差较大,高中的教材编写是以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基本只涉及基本原理,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常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处理,而化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实讲述较少,不能联系实际。但大学化学不仅关注最基本的原理、思想、研究方法,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能量关系、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异同点等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外,对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等能够熟练掌握,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利用。③学生成绩评价不够全面: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成绩主要由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组成。实验预习仅通过预习报告评价预习的效果,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往往是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产物的外观等。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让学生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理解和吸收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和实验技巧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参与者,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差异,尤其是教学目的的差异。高等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化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型人才。基于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探索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

1利用现代的通讯技术,做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

并努力减少地区学生在实验课程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对当前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在衔接高中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明确认知,熟悉各个地区高中化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生的普适性教学方法。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大学化学实验课前的预备知识学习[4]。在熟悉不同地区高中化学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包含与大学化学实验相关的基础性知识,相关的实验操作示范视频和拓展材料)。与大学化学实验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包括与课程相关的预备知识(可能是不少地区高中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无机化学课程内容资源;实验操作示范视频包括接下来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规范及高中阶段应该了解的实验操作等;拓展材料包括与实验相关的现阶段的重要科学进展、趣味化学知识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学习网站等。这些资源将通过班级微信或QQ群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同时,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不同层次的区分,可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完善基础理论的学习,而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阅读稍有难度和拓展性的知识,为以后的科学创新打下基础。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预习情况,我们将建设在线平台。可以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包括学习时长,学内容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线交流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讨论。这样教师就能及时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中所碰到的问题,为后续进入实验室试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我们会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课前预习情况给学生打分,并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而计入最终成绩。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优化教学体系,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2完善实验内容并注重实验方案的优化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学科,通过基本的实验锻炼,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在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巧。首先我们通过现代传媒技术让学习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得到提高,达到或基本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大一新生首次接触到的比较系统的实验锻炼机会,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5,6]。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实验前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实验安全知识,实验室的一些规章制度。对于基础化学实验,我们应介绍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在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实验原始数据记录的规范化;对于在实验中不按要求(乱加试剂或改变添加试剂的顺序)的学生,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加强对实验现象背后科学本质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潜在希望,是发展之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于实验中积极思考,改进实验方案的同学,我们应积极鼓励,哪怕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只要实验方案可行,且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都应该给予高分。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增加设计型或研究型实验的次数,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个人和团队)。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之后,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一下燃料电池的制备过程,然后自己做一个苹果电池等。这样开放式的试题,会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跳出固定思维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积极讨论,让学生独立挖掘实验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回顾和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要点。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分模块考核将得使实验教学考核更客观[7,8]。因此,我们设计了分模块的考核方式,其具体的评价体系如表1。

篇4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改错本归纳本升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发现拿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去应付高中化学的挑战,感觉非常吃力,成绩也很难有所提高。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感到非常困惑,那么高中化学如何才能学好呢。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是:

1.知识容量加大。看似薄薄的几本书,但包含的内容却是特别多,新教材只是给了一些纲领性的东西,这样做,就是要给我们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样我们势必要补充大量的内容,知识容量加大。

2.知识体系比较繁杂。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实验部分。这些知识点分布在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册书中。

3.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化学是实用型学科,覆盖到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各个领域。

4.实验性较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书中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考试题中又涉及创新实验,实验改进,实验习题等大量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其次,化学是文科性质比较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最明显。很多知识是靠记下来的。一些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现象等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但是,因为化学中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是死记硬背不去理解,应用起来也会十分困难。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技巧、理解记忆。

一、学会听课,要有课堂笔记

听课的时候,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听不懂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课下再问明白。高中化学课堂知识容量大,外延较多。因此必须要准备课堂笔记。这样,学生每天都把当天的笔记内容复习一遍在做题,或者在考试前快速的复习内容用,甚至高三复习时都要用到。所以,学好化学一定记好课堂笔记。记课堂笔记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了不影响听课,最好先把内容写在练习本上,课下再整理增强记忆。

2.笔记要清晰有条理,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利用价值。

3.记载知识要准确齐全。

二、学会做题,要有习题改错本

有些学生做题不得法,稀里糊涂的弄来好几本练习册,埋头苦干,结果很累,却一点成效都没有。主要体现为:

第一,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做题不求甚解,看书后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对上就认为自己会了,其实根本不理解题的本质,结果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搞得人困马乏的,很累。

第二,不注意解题技巧,现在的高考形式是理化生三科综合,第一题量大,第二化学计算量加大,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学生都答不完题,所以我们一定在平时要挖掘题的本质,在掌握常规做法的同时,不断探讨更好的解题方法。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题呢?怎样提高做题质量呢?

首先,提高解题“质量”,关键要过三关。

1.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要看清题中所考的化学反应过程,看清题设条件,找到要解决的问题,这是解题的前提。

2.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

3.解答关。根据题意和条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如果用到其他学科知识方法时,如公式变换、数据处理等要细心,最后还有对结果进行检验分析。

其次,解题后要总结,它是提高做题效益最重要的环节。总结的内容有:命题者有什么意图?题目设计的巧妙处何在?此题的关键何在?题目有何规律?是否可推广成一类题型?此题为什么这样做?做题过程中暴露了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设置问题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

最后,做题还要善于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集,并且经常翻阅复习,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会总结,要有归纳本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明白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做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再问。不要不加思考,拿过来就问老师或同学。有的甚至还没看清题意就问,即使问会了,听明白了,不是经过自己思考得来的,很快也就忘了。所以问题要等到实在不会再问。

2.要弄清哪部分知识,哪个环节不清楚再问。有的同学把练习册往老师跟前一放,老师问哪不明白呀,回答说都不明白,再问那个地方不懂呢,回答都不懂。这样问题就是毫无目的,最终也没有掌握做题的目的。

当然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建议学生们边学习,边思考,边反思,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学会学习,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离开了学校,也能独立学习,这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从思想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过去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已过去,所有的学生都一样,重新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自信非常关键.

2.树立每个人自己的可行性目标,不要和别人比,每天都和自己比,看有没有进步,这样做不至于目标太高,达不到失去信心。

篇5

关键词: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与纤维,教学改革

 

前言

《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与纤维》是面向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大三下学期讲授。本课程主要讲授复合材料用的聚合物基体材料和增强纤维材料,涉及知识面广,摘要和突出。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和交流本人在教学方面的粗浅看法和经验。

强调基本概念

本课程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不仅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还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要帮助同学分析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甚至其发展的过程。因为有些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在讲授基本概念时必要的时候需要指出所给出的定义所适用的范围与场合。给出术语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并给出描述该术语所必需给出的关键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要他们死记硬背。比如在讲授高分子这一概念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讨论什么是高分子,高分子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在他们给出的答案中总结归纳出高分子所具有的特点,最后给出描述高分子这一术语必需给出几个关键词:单体、聚合反应、重复结构单元、共价键、分子量。这样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轻松描述这一概念。用各种讲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在讲述高分子与大分子的区别时,给出了高分子、大分子的英文分别为polymer和macromolecule教学改革,然后就从英文的构词法上来分析两者的区别,这样比简单看中文要容易理解得多,接着给出了大分子、高分子与有机物的关系图(见图1)。当然还要指出上述给出的区别仅是定义上的区别,现在两者经常是混用的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在讲述树脂这一概念时,着重介绍了其发展简史:(1)树脂顾名思义最早是树分泌物中提炼的脂状物(比如松香、天然橡胶等);(2)后来是虫胶、动物胶(如驴胶);(3)再后来是用来指未添加加工助剂的(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这样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树脂这一概念。

图1 大分子、高分子与有机物之间的关系图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连续玻璃纤维工艺基础》。这两本教材都是10年前编写的,虽然内容丰富,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很多新发展、新性能和新应用没有及时反映出来,因此,在撰写备课笔记时需要补充新内容,比如增加热塑性树脂和碳纤维等的教学内容。而且上述教材,注重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对材料基本性能与应用范围介绍不多,这与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有一定距离,我们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在进行复合材料生产、开发和设计时能够合理、正确的选用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各种材料的性能与特点和应用范围。因此,我们以“组成-结构(/合成工艺)-性能-应用”这一主线来进行教学。强调材料的组成、合成原理/方法,突出材料的性能、应用,并能通过具体实例给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请见案例1)。

案例1 苯乙烯含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固化产物性能的影响[1]

 

顺酐/苯酐(摩尔比)

苯乙烯含量(%)

固化时最高放热温(oC)

抗弯强度(MPa)

抗拉强

度(MPa)

热变形温度(oC)

伸长

率(%)

25oC,14h后的吸水率(%)

40/60

40/60

40/60

40/60

20

30

40

50

323

347

349

340

145

113

100

110

57.6

55.6

64.0

66.8

147

158

172

176

1.2

1.31

1.73

1.85

0.17

0.21

0.17

0.17

50/50

50/50

50/50

50/50

20

30

40

50

340

380

392

396

140

134

120

105

57.0

58.3

64.7

56.2

158

194

201

199

1.3

1.32

1.7

1.7

0.19

0.23

0.21

0.20

60/40

60/40

60/40

60/40

20

30

40

50

356

400

407

404

134

12l

125

124

56.2

60.5

50.6

46.5

169

219

226

225

-

1.38

1.46

1.23

0.23

0.25

篇6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前, 《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和新的考核方法,效果较好。

关键词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51)。

作者简介:吕慧丹,湖北鄂州人,工学博士,副教授,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药学、高分子材料等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命名、性质、制备等)以及有机化学的基本规律。由于《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而规律隐藏在结构、性质之中,要真正的教好、学好这门课程, 需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考核方式是学习方法的导向,是学习效果的体现,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

1课程考核现状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的传统方式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狭隘的考核内容、强化知识识记的考核方式,导致考核僵化死板、学生死记硬背、考前临时突击、平时放松学习,不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却常常无法完成一个全新、不复杂的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本课程现行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主要是通过上课出勤随机点名、课堂随饥提问、课后作业三种形式评定;二是期末闭卷考试,占较大比重(70%),主要通过命名题、选择题、完成反应式、鉴别题、合成题、推断题以及简答题进行考核评定。由于闭卷考试的题量通常较大,对知识记忆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对应用能力的要求较低,导致学生的成绩较差,但这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即考核容易出现“失真”[1]。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1)考核缺乏综合性,考核成绩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容易造成“上课不听讲、下课考课件、期末背作业” 的普遍现象,产生“押考题、背重点”的错误导向,缺乏对平时学习态度、学习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2)采用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会加大学生记忆的压力,造成“重理论、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 的消极后果,学生只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片面追求分数,而轻视自身技能、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倾向严重。(3)考核方式单一,除去占比重较少的平实成绩,仅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只着重考核了学生的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检验则考虑得很少,从而势必忽略实践能力的考核,并将产生重理论轻设计,轻视实验的错误导向。 (4)考核次数太少,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考定成败”,这种考试的偶然性较大,一旦学生发挥失常,就会导致考试失败,因此这种考试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一考定成败”式的期末考试,很容易使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考试时“铤而走险”,进行作弊,影响学风、校风。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但考试改革明显滞后,这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考核改革思路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对教学不仅具有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摈弃“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的“应试教育”考核方法,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由考核知识记忆转变为考核知识应用、考核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进行多次不同方式的考核,如平时考核、期中测验、课题设计和答辩、期末考试等方式。具体考核思路如下:(1)平时考核以课堂点名、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治学态度和课堂内容理解能力;(2)期中测验以10周的理论教学内容为对象。通过课堂闭卷考试,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的复习、巩固所学知识;(3)学期中期,布置课题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新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为课题,3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合成方法,并写出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 分析其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学期下旬上交项目报告书,抽取部分同学参与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将所学的有机物化学性质与有机合成研究前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考察学生所学知识水平.而且考核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学生参与打分,将学生作为考核的主体之一,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被考核的对象,又是考核的“老师”;(4)期末考试以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闭卷考试以命名、选择、完成反应式、鉴别、合成、推断题为主,注重考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化学性质,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能力,开卷试题均是大题,学生可自行选择一题,根据教材、笔记、复习资料等进行归纳总结陈述解决问题,从书本上无法直接找到答案的。开卷考试可在闭卷考试之前进行,通过开卷考试把教材和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提高闭卷考试的效率。通过这样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最终按比例综合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为了期末应付考试而进行突击甚至考场作弊的做法.比一次性考试更能反映出学生经过学习后获得的基本知识水平和培养成的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衡量教学效果。

3考核改革的具体做法

本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包括四部分:

3.1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以课堂考勤、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或做习题四种形式进行。在设置授课计划时,根据18周的教学安排,进行6次课堂随机点名,8次课后作业、随堂问答或课堂做题,每人至少一次机会。课堂点名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治学态度,提高课堂教学出勤率,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课后作业主要是以每章的课后习题为主,考核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交,批改后记录成绩,让学生实事求是完成,允许大家互相探讨.但不允许互相抄袭,批改时发现有90%雷同,视为抄袭,加大抄袭的惩处力度,如抄袭一次,平时考核成绩记为0分;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考查学生的现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与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形成反馈机制,改进教学质量,对于积极配合教学、主动发言并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可适当加分,对于上课玩手机、讲小话的同学进行扣分。

3.2期中测验

为及时检查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调整学习方法,进行期中测验。当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通过阶段性课堂测验来对学生进行考核.目的是测试学生的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安排,第十周进行一次课堂闭卷笔试,试卷设计时尽可能涵盖所讲的知识点.试题量要足够,让学生无暇考虑作弊的事情。

3.3课题设计

学期中期,布置课题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报告书,题目类型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论文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3-4人一组,要求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分工,论文准备阶段所有组员参与搜集背景资料"素材和小组讨论,确定论文选题,具体工作包括收集整理资料, 报告书撰写,答辩ppt的制作,演示文件,交流报告,回答问题等。选题可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选题确定,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学科发展相关的选题。项目报告书应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路线、合成方法、可行性分析等。学期末,将课题设计报告书上交,抽取20%学生参与评分。以项目报告书完成的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完成项目的态度、项目报告质量、依据、结构与性能分析、合成方案、实验测试的方法与结果等、资料查阅情况、团队合作、应变能力、表述能力、外语能力等。本项考核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

3.4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以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在前,闭卷考试在后。开卷考试均是大题,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答案,根据教材、笔记、复习资料等进行归纳总结陈述解决问题[4]。闭卷考试以命名、选择、完成反应式、鉴别、合成、推断题为主,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化学性质的掌握,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能力。闭卷考试的时间为100min,开卷考试的时间为20min,其中,闭卷部分90分,开卷部分10分。

四个考核部分的成绩分布情况;(1)平时成绩占15%;(2)其中期中测验成绩占30%;(3)课题设计报告占15%;(4)期末考试占40%,其中每一项的满分是100分,按比例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

4考核效果

以本校高分子专业11、12级学生作为考核对象,对本门课程的考核,采用了这种新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达到了以下效果:

4.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平时考核中,增加课堂提问或课堂做题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精力集中,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降低了缺勤率;期中考核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对于考试结果不理想的同学,敲响警钟,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把盲目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程设计报告的选题与撰写,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项目报告书的过程中,能复习、及时消化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接触科技前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4.2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题设计,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本课程研究领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培养了自觉研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已学有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理想象,设计一种新的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3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对学生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并根据学习情况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课题设计部分,要求教师对本学科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

4.4课程优秀率达10%以上,通过率达90%以上,平均分达到80分

参考文献

[1]张平乐.“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28-129.

[2]吕慧丹,刘峥,刘勇平.布卢姆认知分类法对有机化学教学的启示[J].广州化工,2013,41(20):166-167,186.

[3]李子彦.对当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2012,25(7):16,38.

篇7

关键词:化学复纲实验反思纠错

冲刺阶段高三化学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复习中在全面中讲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

一、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是指课本、教材,“纲”是指《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考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考试大纲》的研究,如今年《考试大纲》中.删去“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删去“思维能力”中“(4)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也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实验复习,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化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由实验推导和验证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化学概念、原理和物质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能力也会为许多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历年高考化学试题十分重视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但是考生在实验试题上的答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就是考生在学习化学时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重视不够,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而在实验操作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更显不足,因而在高考中暴露出实验能力差距较大。例如:2006年理综实验题(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题目考查了带有一定思考性的化学实验操作,还考查了考生的文字表述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绝不是靠死记硬背书本就能解决的。有些实验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考虑化学反应原理的科学性,其次才考虑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在最后阶段的实验复习中,考生应尽量创造机会多实践,并且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作动手做实验来对待,同时要加强书写的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建立知识结构,突出主干知识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被利用。所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知识。

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重要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重要的非金属氮、硫、氯)、有机知识(包括烷、烯、炔、芳、醇、醛、酸、酯)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中的若干个知识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一定要加重复习,具体到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复习也要有所侧重,可以按照平时老师交代的重点知识复习,也可以根据高考出现的频率去复习。研究近五年高考我们发现,尽管考点有120多个,但是常考的知识点却比较稳定:

1.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结构简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无机;有机

3.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和结构简式

4.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5.实验设计

6.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7.元素周期表知识及其应用

8.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9.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10.同分异构体

11.有机反应类型

12.醇、醛、酸、酯的衍生关系

13.简单定量计算;统摄、归纳的能力

在复习中最忌讳的一种情形是总感觉到有许多知识点自己没有复习到,看到哪一道题都担心高考会考到,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经过半年的集中训练,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题型学生都见过。退一步说,高考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题型,那也绝不会正好和你看到的那道题吻合,这种概率近似为零。

四、及时反思和总结,严格纠错

反思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措施,所以高三化学总复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要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要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会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对无机化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以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生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种类的繁多。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失分原因,要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了巩固和深化,自己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自我提高。

重视做题和考后的纠错。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种是在试卷或参考书上把错题做上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第二种方式是专门备一本错题笔记本,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第三种方式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点,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五、看练结合,优化应试策略

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必须更正。一种是认为高三最后阶段不做练习,只是看错题,归纳知识点;另一种则是认为这一时段应该大量做难题,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做练习”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在高考中只知道如何分析,却不能正确地书写,至少是不能准确规范地书写。因为长时间不进行训练,会使手生,对题意的理解也会感觉困难。有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陌生度的增加会使考生得分率明显下降。而“大量做难题”更不可取。因为这样做除了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导致自己的信心不断遭受打击之外一无是处。这和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正好相反,所以提醒有的同学,一定注意。

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哪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要解决“高考化学得高分难”的问题,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同学科、同类型)的策略,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到,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就有了时间,就有了效率,就有了速度,就有了紧迫感,就有了机智。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

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物理化学是我校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四大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应用到数学及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其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公式多而复杂,且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条件,一直以来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基于本校学生的特点,就物理化学的教学方法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1提前复习高等数学基础知识

物理化学通过数学公式的表述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它的特点就是数学公式繁多,且公式的应用条件复杂多变,物理化学中很多的重要定义,基本原理,结论及其推论都概括为数学公式,而推导过程更是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1].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我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大量的抽象概念又常常使学生知难而退,这也是学生感到物理化学枯燥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经验证明,数学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要求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对于一些重要公式,还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推导,以便简要的复习数学知识.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借助清晰的幻灯片和逼真的动画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和分子结构一目了然[2].多媒体课堂教学大大减少了板书和绘图时间,更多注重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减少了粉尘的污染.所以,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习惯的不同亲自制作课件,把学生认为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物理化学公式和概念,利用多媒体动画转化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课件无法代替传统的黑板板书手段完成逻辑严密的公式推导、定律解析和原理阐述等推理论证过程.且多媒体教学讲课速度较快,学生往往来不及做课堂笔记,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例题讲解,公式证明和原理分析等内容,适当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更能突出重点,细致分析难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与现代的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既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更多的内容,又能体现教师语言的特点.

3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物理化学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设计出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讲课体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3],比如:在讲授“稀溶液依数性”原理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北方的冬天,吃冻梨前先将其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发现冻梨表面结一层薄冰,而里面却解冻可以食用了,如何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只要明白浸泡冻梨后的水不是纯水,而是溶有糖份等物质的稀溶液,利用稀溶液凝固点降低的原理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了.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根据所讲授的知识点,适当地应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可以解决的问题无所不在,而不会感到物理化学因其严密的逻辑性而显得太过枯燥,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近些年来由于量子化学、波谱表征技术的发展,石墨烯材料、多相催化剂、纳米材料的出现,促进了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把物理化学取得的新发展、新成就介绍给学生.

4积极组织习题课

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的理论课程.由于物理化学公式众多,且不同公式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听懂了公式,但在做题的时候不会使用.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基本概念的含义、公式的适用条件,这就要求在每一章的学习结束后,都有必要安排习题课,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课,强调本章的重点内容、重要公式,将整个章节内容贯穿起来,体现章节的完整性,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熟悉与理解,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对应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认真准备习题课,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几个部分:(1)归纳总结每一章中所学的知识.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片段,只有通过总结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系统,才能更深刻理解,便于记忆.为此,每一章结束后,我们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以“归纳图”形式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复习.(2)总结学生随堂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要及时更正,针对性地引入便捷的解题技巧.(3)组织讨论思考题.一般教材的每章后面,都有一些相关知识点的思考题.我们提前布置给学生,习题课时进行集体讨论讲解.(4)进行习题练习.每一章学习后,我们都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其中选择题30个左右,计算题4至10个.我们根据习题结果的反馈,选择其中的典型题型进行讲解.

5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开放性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理化学实验是高校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适合地增加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开放性实验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环己烷的标准摩尔蒸发焓的测定、乙醇物性常数的测定等综合性实验,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和具体的实验过程,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6及时了解学生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收集,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7结语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是教师将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再传授的过程,在发展的时代,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实践表明: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水平.近年来,我校本科生考研率逐年上升,其中选择考取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刘维桥,朱雯,陈旭红,牟志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6):77-80.

〔2〕孙如,徐西红,顾仁敖.物理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0):94-95.

篇9

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为我们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利用已知了解未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和敏锐性;在生动的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优秀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探讨创新素质的构成和培养方式,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精心调研,确定课程特点

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目前,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与知识经济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课程特点。本人多年来从事培优教学及竞赛辅导工作,编写的《高中化学拓展教程》分上、下两册,内容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两大部分。

案例1:《高中化学拓展教程》的特点。

1.与教学同步开展。在编排上尽可能与高中化学教材学习进度同步,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2.内容梳理清楚。在叙述上,条理清楚、循序渐进,能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形成结构,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3.例题分析详尽。例题是新编的或精选的,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可促进学习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着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方法和执着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高中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为基础,结合各类试题呈现的思维特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解决不同层次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预设,确定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什么是课程》一书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这样的:“课程是学校为学生设定的学习路径,以及学生在这些路径上的学习过程及所获得的学习结果。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实现内容安排的进程和期限等。”

创新不应当被作为技能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对于中学生来讲,重要的是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意识应当有如下的内涵: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思考的习惯——学会分析;提问的习惯——学会形成问题;合作交流的习惯——善于同他人合作;有始有终的习惯——培养坚韧的毅力。所以,创新教育应当是一种养成教育,着眼点应放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

案例2:《高中化学拓展教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目标更新了,教材更新了,教与学的理念也更新了,应该让品学兼优、热爱化学的中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获得选择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化学,使资优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每个化学教师的责任。教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更具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中,重新构建坚实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探究化学的本质,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提升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实验,确定课程目标

在高中阶段,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也只可能是表层的、归纳性的。在高中阶段更多的探究应是循着科学家走过的路,感受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虽然,体验过程、感受方法应属接受性的学习范畴,但能有真实的体验仍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就应当努力挖掘每一个探究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在那里尽可能留足思维空间。那些探究点大多是知识的巧妙之处,只要善于发现,细节上可以做出大文章。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提出探究的问题,善于捕捉可被利用的探究机会。对于大型的在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则应尽量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达到训练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位教授记录了一群大学生在课堂里的座位选择: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坐前排,有的总是有意选择后面的位子,有的则盲目随意。十年后,当年总是坐前排的学生,事业成功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其实,是否坐前排只是个形式的问题,而重要的是人坐前排的那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意味着他对新鲜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兴趣,保持着更敏锐的感觉,于是他就获得了更多的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拥有了更强的自信,有利于养成创新意识,获得成功。我们应培养学生“争坐前排”的心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设定教育的核心目标和终极目标。

案例3:《高中化学拓展教程》的教学目标。

1.立足高考,针对预赛,面向初赛,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形成结构,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2.通过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化学想象力和化学创造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挖掘学生思维中的潜在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4.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视野,了解化学学科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精心落实,确定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可操作性

根据教师特点、学生需求,确定课程内容,提高可操作性。通过课程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潜能,培养探究、创新精神。

案例4:《高中化学拓展教程》上册第2讲“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主族与副族;过渡元素;主、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s、p、d、ds、f区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和原子的电子构型。

2.教学重点:①认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②了解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主族与副族;过渡元素。

3.教学过程:①教师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周期律;②教师通过建模指导学生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③教师通过典型例题教会学生应用原子结构与原子参数的关系解答一般问题;④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创新。

4.教学时数:4课时。

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善于思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状态中,将最普通的常规工作做好,就一定能从常规中干出特色来。所有工作的创新,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善思勤学。工作生活中坚持动笔记录今天,动脑思索明天,动手创造明天,这样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深化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改变传统课程的简单划一和因“教”而“学”的格局,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特色。

五、精心研究,确定课程管理与评价方式

选修课程开设的基础应是在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人本教育”为出发点,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素养。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出发点,以教师资源、社会资源为基础,开发多元化的校本课程,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改革师生评价机制,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教育空间。

现阶段大量的校本课程存在特色不突出,综合不全面的怪圈,主要的问题在于评价制度的相对滞后。选修课程应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做到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案例5:《高中化学拓展教程》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方式。

本校把课程研究纳入学校课程开发开设管理范围,自2009年初次开设课程以来,安排专任教师上课,一般每周1课时,每学期开18课时,选修人数一般为高一36人/班,高二30人/班。

1.定期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即教师集中授课与对有疑难问题学生个别答疑相统一。

2.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即学生自主研讨与团队交流合作相结合,独立探究与合作提高相统一。

评价方式:

(1)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听课反馈情况、合作探究情况等。

(2)学生认知状况(知识考核)与实践状况(过程记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