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U Weiliang

(School of Politics,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habi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out delay. Student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website, to enhance efforts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trengthen campus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reate a cultur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eate a high level of teachers, la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erequisite education;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ays and mean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re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tivities undertaken to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roved.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ath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观念意识、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然而,当今时代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络环境已经普遍形成,网络已经渗透到教育、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因为这些路径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因此,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力度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信息海量性等特点,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其自我实现的欲望与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而且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和重要手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抓住网络这个阵地,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制高点”,让生态文明教育搭上网络快车。①建立融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丰富、栏目多样,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符合大学生文化品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无疑是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因为只有网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大学生去浏览网站信息,接受网站内容的熏陶;否则即使是建立了此类网站,大学生也未必能主动地去浏览,也就谈不上网站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作用。

要使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具有吸引力,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站形式要具有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可以采用网络俱乐部、网络社团、网络论坛、网络沙龙、QQ聊天、邮件往来、专家答疑、微博互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②形成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另一方面,网站内容要具有丰富性。生态文明教育网站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且栏目要多样,一般要符合四个要求:第一,真实性。网站中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要客观真实,不能存在任何虚假之处;每一种观点都要是积极的,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第二,快捷性。网站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要及时地将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件及理论观点出来,网站通常要保证日日更新,最好能做到时时更新,这样就可以持续地吸引大学生浏览该网站,从而无形中接受网站的熏陶。第三,趣味性。网站内容不能太枯燥,为了增强网站内容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尝试开发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网络绿色游戏来吸引学生,充分利用网站的趣味性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其四,贴近性。网站内容的设置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设,并且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出来,使大学生在网站中找到亲近感、熟悉感、归属感和信仰感。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

使用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网站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大学生是否愿意浏览该网站及浏览量所限。然而,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生活等离不开校园网络平台,“校园网络拥有相对稳定的数量众多的学生群,学生们选课、查成绩等必须要点击校园网,这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③因此,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无疑是一个较有效的路径。校园网络的信息量大,并且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采用趣味化、多样化形式在校园网络上刊登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法律法规、生态保护政策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向大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理论的绿色平台,从而营造出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浏览校园网时无形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对其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想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内容的多样性。校园网站要大量增加生态文明的内容,内容要图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可以在校园网站里增加一些宣传生态文明主题的小说、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这样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在浏览这些文艺作品时逐渐增强生态文明观念意识。第二,形式的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网站一样,校园网站要想吸引学生,除了内容的多样性以外,还需要形式的多样性。校园网站可以采取网上聊天室、BBS 、电子邮件、QQ(群)、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论坛、BBS等形式,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大学生三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三者就生态文明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大学生获取了生态文明知识、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3 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奠定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条件

网络环境下,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极其重要,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因此,要想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就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网络环境下,只有“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教育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科技意识和网络素质”,④同时具备较高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保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可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在网络环境下,要打造出综合素质优良、符合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培训,同时要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技术的培训。其次,要大力鼓励师资队伍开展“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要想使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健康地发展,就需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各高校可以将“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成果与职称评定、考核奖励、评选优秀教师、选派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进修等荣誉、奖励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教师加强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4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交往载体、信息载体乃至生活载体,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工作平台和教育手段,使得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无形中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在网络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应尽量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无论是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里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课堂教学都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将有关生态文明的图片、影像资料等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生态的关注,调动他们学习生态文明基本知识、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广泛使用生态文明教育的电子教材,并用生态文明教育软件辅助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要广泛使用生态文明教育的电子教材,可以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中获得教育,体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从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针对大学生所关心的生态文明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开发一批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软件,并用这些软件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大力挖掘和利用校内各部门的网络教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发挥课外网络教育资源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促进作用。要很好地利用高校内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后勤部门、各学院、各研究所等部门的网络资源,将生态文明内容刊登在这些校内部门的网页中,使得学生因学习、生活需要访问这些网络资源时无形中受教育。不仅如此,任课老师及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各个班级网络群体联络方式(如MSN、QQ、E-mail 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匿名且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大学生就生态文明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给予他们生态文明观以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5 开展生态文明现实活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证明

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网络宣传或是网络课堂上,还要深入到生态文明实践中,开展生态文明现实教育活动,因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所接受的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观点等是否正确,只有在生态文明现实活动中才能得已证明,而且只有在现实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观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⑤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下转第64页)(上接第30页)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通过生态文明现实活动来检验网络环境所传播的生态文明观点、理论是否正确,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内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来加深网络环境所传播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的认知。校园环境状况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直观教材,在校园内要大力开展节水节电、美化寝室、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活动,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开展征文演讲、专家讲座、漫画宣传、知识竞赛、摄影展等相关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内实践中去检验网络环境下所学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是否正确,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来检验网络环境所传播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山野河边开展“植被考察”、“水源探寻”、“实地考察”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园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到附近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社区、污染企业、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环境较差的社区等进行参观或调查。通过校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使他们真正领悟网络课堂所学的生态文明知识、理论,加深对这些知识、理论、观点的认知,并落实到个人的行为习惯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西部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研究”(课题编号:W13143036)和西华大学2013年教改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刘艳.“美丽中国”愿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中国教师,2013(7).

② 吴青林,董杜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③ 王军.和谐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9(4).

篇3

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网络搜索等方式,对洱海流域地区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当前,针对客栈游客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在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没有专门的游客教育和管理机构。2012年,大理州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之后组建了导游服务公司、集散中心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大理旅游业的管理和引导,但并没有成立关于游客教育与管理的部门。旅游委下设的“培训教育科”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涉及游客教育。在洱海保护局、大理市旅游局、大理州环保局等的政府网站上,都没有出现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2012年完成的《高原湖泊流域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并没有就“游客教育”内容做出要求。在一年一度的导游年检及培训中,也没有出现关于游客教育的课程。在《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中输入“游客教育”和“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查找,查找结果为零。客栈协会至今没有举办过关于对客栈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在经营过程中,多数客栈业主对游客的破坏行为并不过问,也不加以干涉。只有少部分客栈内部粘贴有绿色宣传标语。洱海流域随处可见“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等的宣传标语,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是由于没有针对性,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针对客栈游客生态意识的调查中,游客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基础知识不够了解,对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尚不清晰,对生态行动的践行度不高,对环境保护承担责任的意识很弱。因此,应当尽快建立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针对入住客栈的游客开展有效的教育,提高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开展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减少对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建议

鉴于当前洱海流域客栈数量的快速增长及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结合客栈游客的特点,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应如下述。

1.教育目标体系

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客栈游客应该了解关于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理解开展洱海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负责任旅游价值观,自觉遵守洱海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并进行宣传,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2.教育内容体系

内容的设置要以能够达到目标为原则。开展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

游客的价值观对其旅游行为有较大影响。有什么样的旅游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旅游行为。“负责任的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观,是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负责,对当地居民与文化负责,对目的地发展与形象负责,对其他游客负责”。开展“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让客栈游客改变传统只重个人享受,认为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发展等与自己无关的理念,以负责的心态开展旅游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2)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

开展游客教育,不仅要让游客建立“负责任旅游”的价值观,还应让游客了解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具体为:洱海流域基本情况的教育,包括洱海成因、构造,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开展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迫切性等的教育。

(3)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教育

针对游客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游客进行教育劝说,例如,不能乱丢垃圾,不要购买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制作的餐饮制品、纪念品等;在客栈内部不大声喧哗、浪费水,在不更换房间的时候,不需要每天更换床上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提倡“绿色消费”。不能下洱海钓鱼、游泳、捕杀珍稀鸟类等。

(4)洱海流域少数民族风俗及基本礼仪的教育

洱海流域居住着汉族、白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而又以白族为主。多年的旅游发展,已经让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到来习以为常,但是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依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由于客栈大多由民居改建而成,游客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较多,游客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及基本礼仪,学会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3.教育支持体系

教育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师资构成、教育载体、服务体系等几方面。

(1)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政府一直是洱海保护的主体。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政府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洱海管理局、大理市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对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关于游客教育的立法还没有。为了保障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应由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大理州游客教育管理条例》等,从政策上保证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旅游规划制定中,应有关于游客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应对客栈开展游客生态文明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客栈给予取消经营资格或降低其级别的惩罚。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应成立专门的游客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和监控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并划拨专项教育经费进行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2)师资构成及培训

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客栈游客的流动性特点,旅游目的地针对游客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客栈业主应该是最合适的教育者。一方面,由于洱海流域客栈主要的吸引点便是不受污染的高原湖泊洱海,因此,洱海良好生态系统的维护对客栈经营者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客栈业主是与游客接触最多的,由客栈业主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会更好。其次是导游。当前,入住客栈的游客中,并不完全是散客,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旅行社的安排入住客栈的,这部分游客与导游的接触较多。导游员在导游的过程中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负责游客教育管理的部门应定期对客栈业主和导游开展关于游客教育理论、技能及洱海流域生态知识的培训,普及生态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客栈业主们的生态意识从浅层过渡到自觉层次,在与游客接触过程中,引导和监督游客的旅游行为,维护洱海的生态系统。此外,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把村镇干部发动起来。村镇干部在和客栈业主的联系中有较大优势。通过村镇干部对客栈业主进行洱海环保知识的宣传会有更好的效果。再通过客栈业主去影响游客。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协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积极发挥客栈协会或科研院所的力量,利用洱海保护月或者其他时间,制作宣传展板,到客栈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游客签名活动;到客栈内部分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保护知识;在游客教育中心播放专题影片,举办专业教师讲座等方式,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最后是社区居民。在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当地群众的主要工作是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洱海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游客。同时,对游客的一些有损洱海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干预,以民间执法人的形式维护洱海的清澈。

(3)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可以储存、复制或传递教育信息。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可使用的教育载体如下表。

(4)服务体系

在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教育过程中,政府各级部门应做好游客教育的服务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健全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为客栈业主、导游及游客提供充分的信息。

4.教育的评价体系

游客教育属于非常规的社会教育,游客教育的效果评价不能采取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结合游客教育目标体系,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游客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前后生态文明知识、意识、价值观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看游客的旅游行为。可借鉴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后,游客的绿色消费行为有无增加,例如,是否自觉遵守洱海保护的一些规定,不随便向洱海里扔废弃物,对客栈内低值易耗品的消费有否降低,床单、被套的更换次数是否有所减少等。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文明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人民和政府高度关注生态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扩展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维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教育抓起。《二十一世纪议程》强调“加快可持续发展、提升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能力的首要就是教育”。【2】教育可以使我们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层次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使学生学习到与我国规定的各项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条文,学会用法律法规来为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负责。通过在高中时期学习了解相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改善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有效通过生物课程对高中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态教育的要求

我国高中现行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大地提升。生物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实践活动及在面临问题并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时候,所需要的一系列生物学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在科学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更清楚的表述了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在三维目标中均涉及到了生态教育及其教育目标的内容。

(二)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进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即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贯彻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多样化和综合性。在生物知识的讲授中要和学生所处的地方环境特有的生物、环境特点相结合,综合国家课程中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创新的融入地方特色课程,挑选与学生所处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素材,有效拓展校本课程,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易接受的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生物课堂的综合教材,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的课堂结构。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报告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学生恰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对学生也提出了现实的社会要求。要想满足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就要求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生态知识和意识态度。所以在高中生物学的教育过程当中适当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教学自身的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本来就融合在高中生物教材及课程当中,高中生物必修Ⅲ——《稳态与环境》的主要学习内容就包括了大量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及实例,从宏观的层次上讲述自然群落随时间迁移的演替,及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造成的一系列或好或坏的影响,以及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阐述了各种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当人类离开了其他生物,离开自然界将无法生存,从反面证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有效地生态文明教育。

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有目的、有方向的创建生态教学情境,营造形象、美丽的教学氛围,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并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生态环境的美好,为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主动的理解生态文明的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

(二)直观教学,给学生心灵冲击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板书、板画、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己细致观察并分析来获取知识。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有关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藻类形成的水华的视频录像,更直观的使学生了解生态污染及其成因,规范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第二课堂,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所以要求生物教师有效依靠生物学科的教材,并主动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还可以改善周围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建设生态文明。

(四)开发环保节日,强化生态文明意识

在环境日、植树节等大众节日,组织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及家长参加小区、校园等清洁美化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从身边做起”,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亲身感悟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高中生是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承担者,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把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有效且可行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季晓磊.报告关键词[J].中国经济周,2017-10-23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措施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应达到的文明程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善恶观,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正义感,勇于承担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生态义务,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一、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过度垦荒,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一系列行为导致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仅给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更是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和其他资源依赖过度,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日渐突出。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重要思想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实现“中国梦”之蓝图的重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优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迫切需求。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适合社会主义新形势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的课程地位才能得以提高,生物学科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生物学科发展与时俱进。

(四)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是适应新社会形势的观念。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到祖国的未来。中学是学习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中学生内心,融入中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他们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范畴,源自环境教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推行发展而来。我国环境教育自1972年提出,虽然历经多年,但受被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学校观念、教师素质等因素限制,中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尚不到位。

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有生物课堂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两种形式。课堂渗透主要是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苔藓植物是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空气污染,酸雨,赤潮、温室效应等。实践活动渗透是指在课堂之外,组织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开展植物挂牌、爱鸟周图片展示、影像播放和环境讲座等。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在环境教育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其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教育,而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升华,是以培养新世纪的“生态人”为根本目的的。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仍主要以环境教育的形式呈现。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与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相统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初中生物的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生命奥秘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中生物除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唯物主义自然观即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除关注学生自身科学修养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此外,高中生物还帮助人类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

(二)中学生物课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中学生物学上存在许多内容与生态文明是息息相关的。初中生物内容上以生物和生物圈为主线,介绍了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的相关知识,突出强调各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调查身边的生物、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II号、赤潮、酸雨、温室效应等知识点的介绍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意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而选修选模块的设计着眼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生物科技视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作为生态文明施教素材的主要有群落的演替、能量流动、基因突变的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等等。

(三)中学生物课程课时安排相对充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

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且初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内容简单,课时安排相对充裕,这就给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时间保证。高中学生在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初中生物的进一步延伸,学习任务加重,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时间显著增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主观条件

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形成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虽尚不完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但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善于钻研,参与意识强,是形成良好意识形态、行为习惯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是学生们喜欢的科目,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欢乐与实践探索中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已然成为时代的热点词汇。学生或多或少的对生态文明有一定认识,但不全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具有丰富的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园内的生态资源,学校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及现在的社会环境可以用于教学,使之转变为学生学习实践的现实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与课程内容和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讲座,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中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风尚,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访谈等了解周围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并找出原因。还可以请当地老人讲解当地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新的拓展。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评价原则,善用评价结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归入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探索多种切实的评价方式,例如在期末成绩评价标准中,加入环保实践和环保知识及技能的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教师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注重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生态文明思维

要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并转化为学生的习惯化实践,要有相关“知识”“能力”作基础,重要的还在于要有“生态思维方式”作保障,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生态文明素养的最高体现。生态思维的形成需要生态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总结,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生态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首先学生要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及概念,如酸雨为PH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必经途径。鉴于中学生心理和意识形态发展特点,中学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体生物教师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践行,形成生态文明思维。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2]方创琳.论生态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3.23-25.

[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良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J].广州师院学报,1998.81-85.

[5]常乌兰.牙克石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陈秋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以安顺开发区实验学校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7]万义耀.重庆市教委直属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张宏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7):73-74.

[10]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1.106-107.

[11]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96-97.

[12]刘倩.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3.

[13]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黎凤娴.初中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0,(2):25-27.

篇6

1.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教育

生态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教育是大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内容,也是大学生学习和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后续几大内容的基础。这一内容核心包括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生物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互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生物环境间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等生态学基本规律的普及。

2.生态环境现状教育

生态环境现状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形势,地方、区域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大学生及社会民众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压力等。

3.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它也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点,具体包括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经济观教育、生态政治观教育以及生态科技观教育四大方面。

4.生态法制教育

生态法制教育可以起到约束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使大学生懂法,并在法律的制约下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法制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和国内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条约、法律、规范等,比如:《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环境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

5.生态文明行为能力培养

地方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将所学到的各种生态文明知识和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内容包括教导学生一系列提高践行生态文明能力的知识技能与工具,发动学生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实践活动等。

二、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地方高校均纷纷加强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和投入,包括:在思想政治课中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开设多门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选课程,包括《遗传学》、《生物学》、《普通生态学》、《地球科学导论》、《环境与健康》、《人与环境》、《环境危机与环境保护》、《环境工程导论》等,供学生选修;邀请生态文明方面的专家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宣讲;组织各类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等。可以说,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获得一些成效。但这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个完整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来说,还存在众多问题和不足。

1.重视度不够

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专门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教育内容零散混乱不成体系,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相当稀少,其深度、广度和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首先,在我国,地方高校知名度与教育和科研密切相关,这导致地方高校管理层往往只重视本校的传统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忽视与知名度无关的其他教育和活动,这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其次,教育部下达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未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中,而且也未将生态学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因此,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太重视,没有动力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大力气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即使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开展相关活动,也可能只是为了迎合当前的政策,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2.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不够完善

首先,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在于本身在我国就还未建设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生态文明教育也才刚刚兴起,相关研究不多且不够深入。同时,作为一门涉及到多门学科和多种理论知识的交叉性学科,与其相配套的教材仍处于空白,使得地方高校也无合适的教材进行讲授。不仅如此,不少地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比较粗浅,不够深入全面。其次,在教育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很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传统简单的理论教学方式和单一僵化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对生态的情感体验和判断,缺少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即使有少数地方高校开展了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但也缺乏有效的宣传、组织和延续性。而地方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和少投入也导致实践教育活动的难以开展,影响了活动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大学生也更习惯于这种传统的理论教育方式,没有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3.地方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滞后,生态文明素质不高

受当前国家和地区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的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涉猎,但尚集中在当前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停留在比较粗浅片面的感性认识阶段。大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为生态文明知识与自身专业和将来就业无任何关联,不愿意花费时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而地方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问题,使得大学生生态意识越发淡薄滞后。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并不知道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不仅如此,受当今社会崇尚物欲、金钱、奢华、过度消费等观念以及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许多大学生比较崇尚“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偏差,缺乏环境责任感,生态文明素质较低。这也致使校园内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对实践活动兴趣不高。

4.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才刚刚起步,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生态文明方面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知之甚少;不仅如此,作为一个交叉性较强的学科,生态文明研究学科归属尚不明朗,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少教师迫于职称晋级的压力,仍然专注于其原本所擅长的传统研究领域,未对生态文明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导致了当前地方高校生态文明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师在课堂讲授涉及到生态文明领域时,不能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回避掉这部分内容。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工业文明的摒弃。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和发展。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线,限制文明的扩张程度和冲突性因素,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的发展经济,为所欲为。伴随着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力量的重要来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规划及控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日益成为我党总揽国际局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而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推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的政治环境,这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达到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个必然方向。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可持续型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但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顺应当今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下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当前薄弱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道德认知,对于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生态平衡型的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生态保护的宣扬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需要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状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发展。

最后,这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基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培养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是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协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维度,生态文明的兴起要求高校教育观念得到相应的转变。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将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最终目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人的思想觉悟上升到高层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成为必然趋势和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其过程中就也应当坚持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坚持生态观,探寻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创新。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当学习生态观武装自身,再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向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达到互相促进,达到双赢。

3.2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全面的生态观

3.2.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认为,人是能动和被动存在的统一体,人类为了求发展长期支配和利用自然,但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前提,发挥的成效受自然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必然不是无节制的。

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生态理念,中国古代也有人与自然关系论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传统生态哲学,不仅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的哲学思想基础,也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方法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改造自然观的过程中,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主力军的大学生应当对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

3.2.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观

消费是人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更应在此过程中注重“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大学生步入独立消费的阶段,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享乐和攀比等负面心态会导致其在消费的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应该向其加强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使其学会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3.2.3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敬畏感,形成一个超越生态习惯的生态自我行为机制,成为一个具备生态认知,并在生活中自我约束,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人”。利用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的价值,充实生态法律知识的内容,开展环保法律知识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条例和法则,明确破坏生态环境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生态法制观,从根本上养成依法保护环境的习惯。

3.3加强构建高校的生态文明氛围

随着国家政策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氛围的日益浓厚,我国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只片面追求毕业率和升学率,只重视由学术科研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高校作为培养全方位人才的职责。

3.3.1革新高校生态教育方法,创建“生态课堂”

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态环保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青年人的意识水平高于中老年人,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少年正在或接受过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而70%的知识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上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构建生态化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化课堂强调讲教师和大学生作为两个生态主体,互相促进、学习、共生。在课堂上创设生态情景,表演生态环保相关小品,寓教于乐。在思想教育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通过多种载体如ppt、视频等讲授有关生态文明的事例,宣扬生态文明道德观。作为生态课堂的两个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推断生态课堂的氛围和发展。从而使彼此在生态文明知识和教育中得到互相促进和进步,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重要阵地。

3.3.2构建校园的生态文化氛围

(1)开展生态榜样教育

通过生态榜样教育,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积极的品质和积极行为影响学生的生态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生态工程,如沙地变良田、生态园林的修建等生态成果。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生态保护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引起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注重发掘生活中生态榜样,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具化的引导。

(2)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活动,构建大学生环保氛围

生态认知转化为潜力默化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校园开展接触自然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体验,从而深化其生态认知促进科学生态行为的养成。借助“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之际开展相关环保活动,如生态知识竞赛活动、参观生态园、亲测pm2.5指数等拉近大学生和生态文明的距离,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局面,从而敬畏自然。

(3)加大对生态专业的重视,增强学生之间的学科互动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维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展示了生态学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学校需要下大力气打造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生态文明 ,打造过硬专业。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环境保护内容的研究和探索优质生态学专业。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宽泛,加强其他非环境专业的生态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生态专业和生非生态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进学生之间的理性知识分享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的生态观得到一个、维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背景--情境设置[J].青年与社会,2012(02).

[2]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3] 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苗建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2).

[4]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09).

[5] 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05).

[6] 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7] 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8).

篇8

一、初级中学生态文明建设

初级中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担负着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和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两个指标的落实和树立中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任务,因此,初级中学应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初级中学的特点,初级中学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建立初级中学生态教育体系、学校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学校创建等方面展开。

1.建立初级中学生态教育体系

加强教师生态文明培训。生态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表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加强对初级中学全体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理念与常识”专题辅导,适时聘请相关专家做生态文明报告会,并分批分期派出教师到生态文明学校参观学习,提高教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重视生态文明课堂教育。建立初级中学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列为重要教育内容。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充分讲解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使学生们从小能够了解所在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特点以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每年在全教育系统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交流等,提高师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在初级中学定期组织生态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考核的重要方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利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周、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情况调研,参观考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应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把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

2.学校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从节电、节水、办公用品节约等方面推进学校节能减排。节电方面:白天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倡导离开办公室或教室做到随手关灯;尽量减少投影仪、打印机等用电设备长时间待机;下班和放学时要关闭所有设备电源。节水方面:倡导学生洗手后要及时关闭水龙头;加强后勤服务,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办公用品节约方面:提倡双面用纸,减少纸张消耗;充分发挥电子邮件的作用。

强化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与处置。实现生活垃圾废物资源化,增加垃圾桶分布密度,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率,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合理选定垃圾暂存点,配备活动式垃圾房和封闭式垃圾运输车,并增配专人维护管理,夏季定期打药灭蝇,卫生干净整洁,无二次污染,垃圾日产日清。在运输过程中完善垃圾的封闭运输,减少环境污染。

3.绿色学校创建

开展校园绿化和美化活动。以“生态”、“人文”为理念,以本土特有物种美化校园,并为绿化树种制作标志牌,使学生能够了解保持生物多样的重要性。在教室走廊悬挂历史文化名人头像和名言警句,形成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文明习惯。

建立绿色学校创建的指标体系。从节能减排、环境卫生、生态质量、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不同约束性指标,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成立绿色学校评定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绿色学校的评定,适时组织绿色学校的评比和学习活动。

二、小结

篇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文明的建设极其重要,为了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还要从提高每个人生态文明意识做起。让人们自觉养成生态行为习惯。那么作为一名生活在地球的人类,虽然科学技术不断的在进步,也能缓解资源紧缺问题,但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依赖科学技术治理环境并不是长久之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恶劣,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早早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中学生这一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重要阶段,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应该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潜移默化让学生树立环保理念,让学生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在日常习题试卷及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考试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考重要知识点不只是为了强化学生解题技巧与能力,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编制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生物练习题以及在期末考试或期中考试题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点的考题,通过做题有助于加深生态文明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巧妙的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生态危机意识。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讲人口增长问题带来的环境压力和食物链维持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圈等,并配上生物教科书上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片,这样直观的图片和恰当的文字结合,会更加震撼人的心灵,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需的。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

由于学生长期在校园内,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很多的机会去外面感受大自然。因此应该让学生从课内转为课外实践,并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环保活动小组,部分学生可以进行开展小区居民生态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并结合生物学知识,与老师一起分析和探讨调查问卷结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讨论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专门负责校园海报宣传世界环境日,让学生记住世界环境日,并让他们明白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查阅生态文明资料并编辑整理,制作成一本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手册,让学生自己动手,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好,并给予肯定的回应和适当的奖励,增强此次活动的情感体验。目的都是为了将生态文明意识植入每个学生心中,让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在寒暑假期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湿地公园,或森林公园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体验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虫一鸟,还要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而不单单只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只是看看稀奇的动物就结束了,教师应该讲解其中的树木会进行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汽车尾气排放的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气,还有净化污水、消除噪音等其他作用,从而认识到保护植物的必要性。讲解珍稀动物对环境的高要求,让学生明白有些物种一旦遭到杀戮,端上了人们的餐桌,或者动物的皮毛披在了人们的身上,这很有可能会让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并且破坏了生态平衡。结束后还应该要求学生写考察心得,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生活场景的渗透

生态文明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小细节相关,比如说,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方式很重要,有些垃圾是不可降解的,有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处理的好可以发酵为沼气,但若随意处理,不仅会污染水和土地,而且垃圾长时间的堆积散发出来的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水,是我们生命之源,人人都离不开水,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宣传节约水资源标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普及水资源的可贵。并用行动感染学生,用完自来水应立即关掉水龙头,重复使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从各方面细节做到节约水资源。另外还有食堂吃饭,同学或家人聚餐吃饭,都要实行光盘行动,吃不完就打包,杜绝浪费。每个学校门口相应的都会有各种小吃摊,教师对学生进行科普,说明使用一次性筷子带来的危害,使用白色塑料袋给土地带来的危害。应提倡学生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保护环境,做个有生态文明素质、有远见、有朝气的中学生。

五、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一个学生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背后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背后是一座城市,因此作为生物教学老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还要提倡学生放学回家后抓住恰当时机向周围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以自身行动感染人,以言语唤醒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时时刻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杜绝浪费,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而且对一些破坏绿化的行为还要勇敢的进行劝阻,提倡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理念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结束语

生态文明意味着可持续发展,隐藏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大量的事实证明,人不能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大自然,其中包括保护动植物、不食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等其他爱护环境行为。

作者:曾新俊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湖美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四、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

《论语·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这番话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图景:几个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毕,愉快地吹着风、唱着歌儿回家去,轻松、温馨而宁静。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静而清静,而清净。人心的清静、清净与自然的清新、明净相谐共振、融会贯通、平衡和谐,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乐曲。这是自然生态、精神神态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

类似的例子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

自然养育了人类,也养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无不给人类以美好的想象,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旷远而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