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原则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教育原则

篇1

由于近期有关湖北、江苏等地调出高考招生计划支援西部考生一事持续发酵,引起了广大人民对此事的关注,教育公平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基于不同的学科角度以及立场都会对教育公平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定义,而其中所包含的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进而言之,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和有力依靠,它的实现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依据于相应的原则,基于一定的社会意义之上而生的,它的存在和完善将会对我国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提供一对强有力的臂膀.

1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长褚宏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杨海燕老师曾指出:“教育公平究其实质而言是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原则的,而这三种原则分别是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1]

1.1平等原则

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分别包括受教育权平等以及教育机会平等这两个方面.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论来自于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向国会递交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报告指出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也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就我国的目前的教育国情来看,想要充分的实现教育结果的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故而我们不能把结果平等作为制定和实行教育政策的目标.对于相应的结果公平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结果平等和结果公平之间这两者之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去引导舆情舆论,以免出现在教育公平问题上出现平均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社会各个相关领域和阶层一定以严肃的态度面对此问题的存在并且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上看待教育公平问题.[2]另外,公平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逐渐被学者和政府认同,而公平又是以平等作为基石,所以平等原则在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中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视.1.2差异原则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群又一群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而是培养一个又一个充满着希望与无限可能性的学生,所以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需要正视个体的差异性,为受教育者尽可能的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我们要充分的意识到受教育者本身就受到先天或者后天的影响性因素得影响,故而在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想要实现相对而言的教育公平一定要在站在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和保护受教育者权益不受侵犯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做到完善教育体系与结构,从而充分有效的使教育资源实现多样化,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受教育者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教育资源配置也要为人的发展而服务,围绕人的发展而配置资源,当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财政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之间发展的差异,按照教育资源配置的理想标准,在的过程中不忘初衷.

1.3补偿原则

冯建军在其《论教育公正中的补偿原则》中提到“补偿原则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重要调剂原则.它保护弱势者的利益,使其得所应得;它在教育起点上做到人人平等,在过程中则以能力为衡量标准,实施非能力因素的补偿;而在结果上,又谨慎对待能力因素的补偿”.教育资源的补偿原则要求的是要给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相对匮乏的受教育者们,在资源给予上上予以补偿,使其能够尽可能的享受正常的教育资源.这里所谓的补偿,是通过一系列合法的渠道使弱势群体得到应有的补偿,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完全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其中包含过多的因素阻碍,而社会各方力量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做到尽可能的补偿,使受教育者能够争取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资源的补偿同时也是是一个量的问题,我国在这个量的问题上有一定的标准,过多或过少都将会使资源的配置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相应也会出现不少的问题.当然,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一些漏洞,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完善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保障制度、努力弥补社会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分配功能的不足,使其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我国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社会意义

2.1立足于教育事业的全局性,促进教育公平的稳定发展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问题做了许多的工作,通过种种数据也可以看到政府在这一方面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实究其实质而言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研究,一定要从理论逐渐升华到实践,再由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充分的应用到理论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服务政府改革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践,帮助政府树立公平理念.任何资源配置的问题都是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领域的相关人员和部门之间有良好的配合,他们之间就犹如一个大型机器,想要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每一个零件都要配合默契,每一道环节都不可有误差,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台机器才有可能实现正常运作.[3]只有将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问题落到了实处,教育公平的稳定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如今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形成完善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也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另外,我们应该多关注教育公平中极易出现“不公平”和“伪公平”的根源在哪里,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及时的加强管理,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问题迫切的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只有迈踏实这一步,教育公平才会最终落实到人人都能发展的目标上来.

2.2切实提升教育效率,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整体公平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相对短缺、财政拮据的情况仍然存在,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就彰显的十分突出,所以在教育需求与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想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的整体公平,其中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国现如今所走的教育发展道路属于增加学校数量和投入的“外延型”方式,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从实践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最后的发展成效并不大.因此,研究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必要.而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将会有效提高教育效率,资源问题落到实处,受教育者就能实质性的接触到教育资源,开阔视野,提升知识值并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就能使教育的效率有所提升.

2.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保障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

“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可称为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界所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对带动整个教育的的发展起着非常要的促进作用,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学习,需要教育资源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更好地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提升相应的带动了教育的运转从而也提升了教育的发展.总书记也曾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国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想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享受到均衡教学资源,给每位受教育者享受公平的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而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恰好是给予受教育者一个公平接受教育的平台,满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着想的理念[4].只有教育资源真真正正的掌握在了有需要的受教育者手中,那么公民的受教育权才会的到进一步的落实,可见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是保障受教育者权益的重要内容,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2.4提升教育质量和素养,加快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以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论述都阐述过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正是在把“和谐”与教育的效果真正的联系到了一起[5].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是一种独立的、可以被真实感知的存在,它既不等同于一种可视不可触摸的概念,也不是一种摆在遥远的未来的孤立的存在,它是真真实实的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复杂,结果难分好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也逐渐开始自成系统[6],慢慢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谈.另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受教育者们的教育素质开始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想要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就必须考虑深化教育资源改革并相应的结合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总的来说,想要推进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充分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对提升教育质量和素养,加快实现教育的和谐有机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此引起必要的重视并实施一定的措施妥善处理我国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一系列问题,走好科教兴国的每一步[7].

参考文献:

〔1〕顾海晓.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2〕刘银霞.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钟宇平,陆根书.论中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兼谈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58-63.

〔4〕张晶晶.我国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沈有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指标体系建构[A].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8.11.

〔6〕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2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概述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中最主要的品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1]。

强化责任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而责任感又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中都着力加强责任感教育。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重在培养“责任公民”,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提倡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我国也非常重视对其国民责任感的培养,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观点集中表现为:周茂东、苏岩提出,责任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征,把大学生由理想的自我过渡到现实的自我,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人格品质,并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为首要任务。丁文敏、杨燕提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明确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构成,即大学生社会意识包括了国家忠诚意识、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社会问题关注意识、公共危机责任担当意识、志愿服务意识与社会关怀精神。学者杨文强调当代大学生主流群体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也不容忽视。而针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的专门性研究尚显不足。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在于引导医学院校大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奋发成才,奉献社会。而且对于医德医风建设,改善现在及未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

三、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保障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加强,是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外部客观环境共同努力的结果。医学院校需要立足于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引导,不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保障机制建设。

1.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制度保障。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以总结经验为基础,以规范科学为目标,对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加以概括提高,结合形势发展,形成科学性、综合性的规章制度。借鉴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方法,建立和完善责任测评制度、责任监察制度和责任激励制度。建立了科学的制度体系,社会责任感教育有了实施依据。责任制度要发挥作用,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进行管理和评价。

2.突出教师责任,多渠道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医学高等院校开展责任教育的重点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课。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责任感系统建设之外,还树立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医学院校各门课程的责任的观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挖掘各门课程的责任教育资源,树立教师的责任形象。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某些中医药院校,已经开始进行应届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即教师在指导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指导学生按照规范撰写合格的德育论文。在德育论文的撰写阶段,要认真帮助学生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对个人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在德育论文答辩前,教师与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相关问题的研讨和梳理。进行答辩时,不仅要鼓励答辩学生积极的总结反思、展现自我,还要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时,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个人责任素质的提高。

篇3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佛山528333)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开始关注并积极响应这一运动。小微企业面临内外经营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将直接影响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将立足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就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自身能力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SA8000;员工基本权益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40—02

收稿日期:2014—01—19

作者简介:张成(1977— ),男,湖北松滋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企业在近些年来因社会责任审核不达标痛失订单的事例越来越多,已经阻碍了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由此推动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意识的探讨。本文将以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为例,就小微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展开论述,并从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如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受到企业内外多重生存环境的制约等,依托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探讨基于社会责任视角下,如何改善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合法性,以更好地获取竞争优势,提升综合实力。

一、社会责任标准概述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来看,主要包含五个维度,即环境、社会、经济、利益相关者和自愿。我国企业联合会于2006年将其定义为: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作出贡献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负责。人力资源协会(SHRM)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在取得财务业绩和对员工、当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作出贡献二者之间进行平衡的承诺保证。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广泛推进,在国际劳工组织、人权组织的推动下,企业在其生产活动中必然需要将“自我约束”转变为“社会约束”,从而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如SA8000所规范的:禁止使用童工,不能要求雇员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不能对员工进行歧视、强迫性劳动,不能在不具备作业条件下强迫员工工作,危害员工的健康与安全,不能低于法律或行业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或报酬,不能违反法律及行业要求的工作时间规定等九方面内容。

二、社会责任标准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

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要求,与当前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进行对比,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在开展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国家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的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及环保要求,制订相应的对策来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如开展相应的职业安全培训,购置相应的安全防护器具,改善工作环境条件等;二是对员工的雇佣应建立在尊重员工、善待员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得以任何借口来歧视员工,不得使用童工,不得进行强迫性劳动;三是对员工劳动及工作价值提供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说,从国家法律及行业规范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劳动和贡献,在特殊情况下实施的短期加班,要征得员工的同意,并保证员工能够从加班中获得额外相称的津贴,同时,工资报酬要不低于国家法定的最低标准,不得拖欠或惩戒性地扣减员工工资等。

三、社会责任标准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企业在强调社会责任时,尽管降低了员工的离职率,提高了企业形象,并获得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职业认同,增强了劳动效率,但也相应地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经济外部性的减少,会进一步加重小微企业的负担,从现行小微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来看,如果企业增加劳动保护、提高加班津贴,将人力资源成本纳入企业内部消化,虽然迫于舆论压力改变了人力管理受制于资本的情形,但却骤然增加了小微企业的成本负担;再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来看,小微企业管理者往往身兼多职,对市场、利益、技术革新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人力管理,以至于轻人思想较为严重,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对员工权益保护的关注。

四、基于社会责任标准下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规范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因此,应当结合小微企业管理实际,借助社会责任标准视角下小微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特点,从不损害企业经济活力,并在企业能够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内寻找平衡点,最大化地激活企业的发展动力。

(一)提升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及能力

强化对社会责任的建树是推动小微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小微企业经营环境里,由于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使其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时面临更多的阻碍和困难,而制约的主要因素不外乎企业的所有者,即企业主。为此,应当从道德责任上提升小微企业主的意识水平,规范企业人力管理制度,如按时发放工资,落实8小时工作制,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确保员工的生活质量等。同时,企业主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

(二)结合小微企业实际,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订需要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从战略高度来推行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一是优化选人用人策略,小微企业因其规模的限制,在人员管理上要能够从行业发展实际来选择合适的人,不能好高骛远,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水平,从而在不违反法规的基础上,强化对员工能力的长远性考虑,如适当聘用职专毕业生、中专生,既可以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又能够从待遇上满足其心理需求,为日后企业的发展蓄积更多的人力资本。

二是制订员工培训发展规划策略。培训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是小微企业聘用人才的首要问题,要通过建立有序的员工上岗培训机制,选派实战经验和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师来帮助员工适应工作岗位。

三是构建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只有坚持员工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为此,结合小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员工入股制度或岗位股权制度,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分红赢利中来,使每个岗位都能享受到对应的股权,从而将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加员工的成长晋升通道,结合企业实际改进绩效考评体系,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以激励员工发挥其自身的工作潜能;建立企业发展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为一线员工提供发表心声的机会,并鼓励员工能够从生产、经营、管理中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凸显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五、结语

以社会责任为前提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来循序渐进地实施,不能够操之过急,更应该从企业内外环境的平衡上来发挥“人”的潜能和优势,不能从短期利益出发,仅仅关注企业的发展,更应该从企业规范用人、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保护员工的基本人权、完善员工福利保障、加强员工培训等方面,最大化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智,徐广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4).

[2]尹开国,梁志钢,杨自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J].预测,2011(4).

[3]章竟.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完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社会教育;青少年;德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0-2

一、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教育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

事实上最早的,最早的教育功能是由社会教育去实现的。在原始社会,家庭尚未形成之前,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在全氏族成员的共同劳动及日常社会生活中,有氏族公社的成员通过互相的言传身教,或由有经验的年长者向年轻一代传授一些间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的。以后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才开始逐步地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这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广义的社会教育可以说是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家庭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大家庭的成员。狭义的社会教育概念,我们在这里强调社会教育实施的主题,即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概念的外延:狭义的社会教育从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所谓社会传统的教育,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所具有的无可言喻的教育性;所谓社会制度的教育,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所产生的一种塑造的作用。一个各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特征

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易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这决定了只要是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做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政府、团体或私人(主要是通过他们所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来进行)等都是社会教育的主体。

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对于社会教育的对象总称之为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社会全民等还是分开提到青少年、儿童或承认,都反映出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可以一言以蔽之,社会教育的对象就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社会教育对象已日益普遍,社会教育服务对象已远远超出青少年,而扩展到了全社会。

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社会教育主体的多样性和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社会教育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社会教育内容纷繁和复杂,虽然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但也带来了社会教育内容的难以确定性。现代社会教育内容包括了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准确确定社会教育内容,这是社会教育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促使了社会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社会教育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在以往社会教育的开展中,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都是社会教育进行的重要场所,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媒体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教育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网络社会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

社会教育方式的补偿性。由于社会教育在实施形式方面的多样性,以及20世纪后半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等观念的逐步出现并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仅仅凭借在“象牙塔”中学到的知识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可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社会教育作为对学校所接受教育的重要补偿方式,作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教育领域的广阔性。关于社会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列的教育领域,这已经是共识。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的密切结合,融为一体。社会教育领域越来越广阔,社会教育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理论上,人们对这种“小教育观”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在“大教育观”理论指导下,构建青少年德育一体化体系。在实践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各自为政的缺陷和不足,已明显阻碍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现在一些家长、学校、社会组织等等纷纷呼吁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德育一体化机制来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指导,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及其作用

家庭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把家庭这一微观系统放在外在的和宏观的系统中加以考虑而提出的。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这一外在的、宏观的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即社会德育是家庭德育延伸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社会是个大家庭,是所大学校,是位无形的指导教师,它一方面给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因此,家长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地走进社会中去,为青少年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主要做法:家长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或一些教育机构等外在系统,对学校的教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也决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相互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相结合。如上所述,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学校德育所具有的特点,也使它在德育中可以把社会德育的内容合理化和理论化。要使学校与社会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方式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组织或机构结成联盟,建立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把社会机构融入到学校,这样学校和社会就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主要是指学校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工厂、博物馆、科技馆、动植物园等机构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实践经验和机会。这样有助于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青少年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深化和升华。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因此,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可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配合的“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在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时,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德育一体化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教育青少年只是学校的事情这一浅见,应避免出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应该认识到他们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其次,正视在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配合上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麻烦。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和个人生活的变化等,都会对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提出严峻的挑战。再次,要真正地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一体化体系,还必须对政策、制度、领导、组织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思。如果在青少年德育中没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强有力的领导、相关组织协调等,那么我们所提出一体化的做法就很难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激起涟漪,形成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詹栋梁.现代社会教育思潮[M].台北:台湾五南出版社,1991:3.

篇5

一、会议主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的学术报告。刘晶波教授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深入剖析了现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今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存在偏重一次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得教学舍本逐末;聚焦社会文化而虚化了其他;弱化了环境等潜在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师对幼儿的社会需要理解不够,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此外,刘晶波教授还对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地区分布、研究力量、研究类别、研究方法、论文逻辑结构、论文主题等维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张明红副教授对教育部最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她从四个方面对《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包括《指南》社会领域部分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特点及其与《纲要》的关系等作了深入分析。张明红副教授指出,《纲要》与《指南》方向一致,《指南》是贯彻《纲要》的抓手。两者虽然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对象,但具有共同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她强调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是导向,而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指南》实质上提炼了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经验。张明红副教授认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更注重环境创设,为儿童提供交往和实践的机会,关注和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活动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教师和家长则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理解与实践”为题,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冯晓霞教授从对社会性、社会化等关键概念的分析入手,阐释了社会领域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她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冯晓霞教授认为,《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原则能够反映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即体验性学习、强化与自我强化、环境熏陶与同化、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等。她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提出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即注重社会学习的融合性与渗透性,通过环境影响和感染幼儿,强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等。

二、分会场论文交流

在论文交流环节,本次研讨会共设三个分会场。来自上海、北京、江苏、甘肃、福建、山西、山东、浙江等地的12位幼教工作者分别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交流。

第一分会场由福建师范大学林菁教授主持,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混龄教育、亲子活动、礼仪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实践等。在交流过程中,代表们就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社会性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的共识是社会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不足,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最终提高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

第二分会场由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主持。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个案研究、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集团管理模式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幼儿社会的解读等。侯莉敏教授认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应当遵循卢梭提出的“由里向外”的原则。

第三分会场由山东女子学院朱海琳教授主持。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园合作、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同伴交往和体验式学习等。与会代表不仅交流了各自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理解,并且与朱海琳教授一起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朱海琳教授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需要专家引领,也需要教师的反思和互助;日常生活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以有效提升社会教育的效果;社会教育还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现场活动观摩

会议期间,来自南京、厦门、武夷山的5位幼儿园教师为代表们现场呈现了5个不同主题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请你来喝茶”引导幼儿领略了博大精深的武夷山茶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礼仪教育。“独一无二的我”关注的是幼儿的自我意识教育。“大家一起玩”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引导混龄幼儿互动,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节水小卫士”关注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旨在培养幼儿关爱自然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卖玩具”让幼儿初步理解了市场规则,同时帮助幼儿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精彩的教学活动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

在闭幕式上,专家们还为本次研讨会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也因为社会领域活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的困难,我国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以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本次研讨会展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积极支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幼教工作者要加强互动交流,整合研究力量,以切实促进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推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健康发展。

Exploring Proper Preschool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A Summary of the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篇6

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社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满足人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应该及时准确地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来弥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空白,而日本又是亚洲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地区。本文是在查阅大量关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予以启示。

【关键词】

日本;社区教育;启示

1 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在社会教育中,社区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纵观国际社会可知,日本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是在亚洲国家中社区教育发展较早且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同为东亚五国之一,准确地研究并借鉴日本的社区教育发展经验,对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1 对社区概念的界定

要想准确地研究社区教育,首先就要了解“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一词最早是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然后才到中文的“社区”。它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思是伴侣或是共同的关系或是感情。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将Gemeinschaft一词用于社会学中,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C.P.Loomis)将滕尼斯“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的书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而中文的“社区”一词,就是在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将“Community”译成“社区”引入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就多达140多种,而笔者认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中国社会学家教授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社区指的是由聚居在特定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文化特质以及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特定的地域性’与‘成员的一致性’是社区的两大支柱。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空间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共同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心理归属,把社区成员凝结成社会群体。”

1.2 对社区教育的界定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对于社区教育,由于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对社区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发展社区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相关的社区教育理念还不够成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界定。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社区教育属于一种教育活动。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第二,社区教育属于一种组织管理形式。此类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一种地方协调性的教育管理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机构,更是一种社会协调机制和教育社会化的组织体制;第三,社区教育是为了实现社区发展。持有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并且对社区成员素质提高和身心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过程和活动,是一种教育与组织的行为过程。

2 日本社区教育概述

2.1 日本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是世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之一,是世界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明治维新后,仅用了半个多世纪就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其发展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重视发展教育、及时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日本推行社区教育(日本称为“社会教育”)发展是二战后引进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确定了科学功用的教育目标,正式形成了近代的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同年4月,日本在博物馆内设置书籍馆,其成为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此博物馆也是日本政府第一个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成立的博物馆。1946年,日本文部省了“关于公民馆的设置和运行”通知,阐明了公民馆的宗旨和管理等若干事项。公民馆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日本社会教育最有特色的,且为标志性场所。二战后(昭和22年3月,即1947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教育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公共团体必须奖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劳动场所以外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适当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学校等各种设施来实现教育目的。” 1971年,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其意指出要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以终身教育为背景的社会教育新起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公民馆已经遍布于整个日本。据2004年日本文部省的统计,全国已有18257所公民馆,公民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可见日本的社会教育虽然比北欧和美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二战结束,《教育基本法》颁布后,有国家立法的保护,逐渐形成了以公民馆、青年之家、妇女会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模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日本已经构建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极大地满足的国民的终身教育需求。

2.2 日本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运行特点

日本社区教育主要形式就是上述所说的“公民馆”,其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根据日本《社会教育法》规定的,公民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定期开设讲座;定期举办讲习会、讨论会、实习会、讲演会、展示会等;置备图书、资料、记录、模型等,供居民利用;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将其设施提供给辖区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非营利性设施,虽然有些社会教育的讲座有收费,但是收费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讲师们付劳务费而已,而且费用也特别少。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制性特别强,且基础设施很完善。日本的社会教育发展得如此发达,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完善的立法和设施予以保障。1945年了《有关振兴社会教育的通知》,然后1947年3月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其中的第七条明确规定了社会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规定:家庭教育以及劳动岗位和其他社会场所所进行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应该予以奖励(《教育基本法》昭和二十二年三月)。日本又陆续了《社会教育法》(1949)、《图书馆法》(1950)、《博物馆法》(1951)三部法律基本确定了日本社区教育的初期框架。其中明确规定基本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经费由地方财政拨出,且公民可以免费使用。随着社会教育飞速发展,日本文部省对《社会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使其趋于完善。20世纪末期,日本还制定了《特定非营利性活动促进法》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基本法》,使社会教育的法制性更强。

2.3 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社会教育属于综合型管理模式。一方面,日本社区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分别设有相应的社会教育分管部门。就国家而言,终身教育局是社会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有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是社会教育的管理部门。而在地方层面上,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教育委员会,在各地教育委员会当中也设有社会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日本社会教育也有自治的一面。以社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公民馆”来说,公民馆就一直遵循着自治的原则,辖区居民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施所需项目活动,辖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独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经过跟其他国家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比较更能突出日本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具体情况可见表1。

2.4 日本社区教育的内容

今天的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已经相当先进,组织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公民馆”,其主要的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和文化馆等。从众多的社会教育设施就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对象不只是有成年人,同样也有青少年。所以,也导致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成人教育。日本社会教育的成人教育分为一般的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和老年人教育。观其分类名称便可看出三类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分别是成年男子、成年女子和老年人。日本社会教育中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的授课方式为:函授、讲座和成人学级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同样涉及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增强生活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知识和技能,日本在社会教育的内容上,也特别为青少年设置了一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培养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 启示

通过对日本社会教育的发生和发展、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制度、形式、管理都比较完善,在社区教育领域已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社区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有效得借鉴其他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就上述日本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成功经验对我们社区教育的发展有启示作用:

首先,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法制化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是二战后日本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重视社区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社区教育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一部分,国家只负责制定社区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的行政管理条款有地方制定,这样可以使社区教育能够有更多的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社区教育法制化,还处于实验阶段,正在不断摸索中,社区教育的行政化和法制化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完善的教育理论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教育发展的宗旨就是满足公民享受终身教育的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正确的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实践与规模相比,还是比较贫乏的。在今天这个公民迫切需要享受终身教育的时代,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理念,深化社区教育理念的内涵,是值得我国社区教育学者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的。

最后,公民的全面发展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日本的社区教育不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特点、管理模式方面都体现出了社区特色。所以,在社区教育目标上,我国应该秉承以“社区为本,重视公民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社区能够以辖区的特色自行发展,社区居民能够全面发展。社区教育应该为广大社区民众服务,社区教育的内容应该反映社区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机构只有以各自社区的特点为社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激起辖区民众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发展特色社区教育,使民众能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和谐社区。

4 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社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其在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运行特点、管理模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取得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同时也看到,日本社区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在借鉴日本社区教育实践经验时,要采取客观、辩证的态度,应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能到达所参考和借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一定能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晓章.何为社区与社区何为[J].浙江学刊,2002,(2):15.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21.

篇7

关键词:商业广告 社会教育功能社会监督

广告可分为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所谓商业广告,即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直接或间接介绍所推销的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广告。商业广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递商品信息;二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即通过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提到“社会教育功能”,我们往往首先想到“公益广告”,诚然。公益广告因其“公益性”而极易亲近受众,也因此在社会教育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之下。商业广告似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其推销商品的本质如司马昭之心。

可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商业广告已不是简单的叫卖行为。它在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加之其数量庞大并具有播出的“反复性”,因此商业广告能使其影响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对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

商业广告的社会教育功能分析

虽然商业广告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但在现实生活中,这项功能发挥得并不尽如人意,不和谐因素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商业广告社会教育功能的分析,探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与缺失。

具体来说,商业广告的社会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弘扬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包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情感纽带。如今商业广告强调以“情感”替代“自夸”。民族情感容易使各阶层的受众产生共鸣,因此,不论是从商业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或是从人文的角度,商业广告无疑能够成为民族情感的重要传递媒介。如阿迪达斯奥运广告胡佳篇,在广告中有无数双手托起了运动员。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迎奥运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我国运动员的坚定支持。

可事有例外。在商业广告作品中也不乏有伤害民族情感的案例出现。如立邦漆广告之“龙篇”,画面以中国古亭为场景。其中一根柱子因涂了立邦漆而光滑鲜艳。导致柱上的龙跌落在地。龙对中国而言寓意深刻,中华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该广告无疑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可悲的是,该广告的创意队伍竟全是中国人。立邦漆广告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不尊重民族情感的商业广告就无立足之地。

传承传统文化。

“一个广告是由形象、语言文字、声音或其他要素组成的,每个方面都深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形成了这个国家的广告风格和气派。”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培爱曾指出,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特别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历史和审美观念等对商业广告的制作产生着深远影响。正因如此,商业广告必然能够承担起在社会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们常看到一些商业广告制作者通过运用古典音乐、优美诗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因素,使广告显得高雅并独具风格。如江南古坊酒广告――红灯笼、舞狮队、小桥流水、乐曲《茉莉花》以及船夫行舟的画面,在广告中融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景,体现出儒家和谐、圆融、天人合一的意境,使人不禁向往在江南古坊中品味人生、享受生活、抒感。

然而,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广告作品也并不鲜见。如丰田汽车“霸道”广告:一辆丰田“霸道”汽车和两头石狮,一头石狮呈俯首状,另一头石狮做敬礼状,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关于如何获得他人“尊敬”。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德服人,而非霸道,这则出自中国制作人之手的“霸道”广告明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

传播价值观念。

商业广告传播价值观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其广告理念能够影响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进取观、享乐观等;二、它体现的文化、观念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人们的社会美德。

如三菱汽车广告回家篇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展示了“家”的理念:一、女儿回忆自己童年被父亲接送的场景;二、女儿工作后开车回家,父亲依然在路口等她,望着父亲的背影。女儿感动地说:“原来父亲害怕我忘了回家的路。”该广告以父女间的亲情为出发点,震撼着每一个因生活忙碌而忽视父母、家庭的人。唤醒他们对家庭应有的关爱与责任感。

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传播不良价值观的商业广告。如我们一再强调反腐败,可有些广告偏要“逆水行舟”,公然以“送礼”为由头,推销自己的产品。最典型的莫过于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事实上,商业广告的影响是一把剑,不论其好坏,都极其锋利。因此,对其社会教育功能实现成败的因素分析就尤为重要,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商业广告社会教育功能缺失的原因

广告主体素质不高。广告主体是广告活动的提议者、策划者、创意者、实施者。由于商业广告作品的“付费性”,使其思想性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广告主体的价值观、审美观、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即商业广告的社会教育功能能否充分发挥,从根本来说取决于广告主体。如广告主体以奢靡为追求目标,他会以豪门生活来标榜自己产品的优秀。所以当广告主体的品位、学识、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偏差时,就会制作或认同一些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不良广告。

广告监管力度不够。商业广告是一种需要管理、监督的传播。现在,我国的广告法规还不健全,一些细节问题缺乏详细规定。同时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这种情况导致了广告行业缺乏自律,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的结果,成为滋生不良商业广告的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对商业广告传播活动实行有效控制,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确保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

境外广告冲击传统价值观。网络使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于是很多境外广告成为我们借鉴、学习的对象,但在现实中,各国的价值观、道德观差异较大,有些内容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加之网络的无选择性,导致其提供的资源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广告主体容易出现迷失自我,不辨是非,走极端的情况。

关于完善商业广告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

首先,定期考核广告从业者。正确的道德观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广告活动也不例外。广告从业者应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职业观,正确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坚守原则。因此,广告从业者应不断完善、充实自己,这种充实一方面靠广告从业者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力督促。笔者认为可对广告从业者建立合理的定期考核制度。考核内容集中在对其职业观的塑造方面,教育是目的,考核是手段。

其次,商业广告大赛评委多元化。面对境外商业广告涌入,境内不良商业广告出现的局面,笔者认为应多举办各类型的商业广告作品大赛,其评委可多元化选择:不单纯包括广告界的专业人士,也囊括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甚至是普通受众等。既然商业广告面向的是普通大众,其评委也必然需要“杂家”会合,这样可以从专家、学者、受众等多重角度去规范商业广告的发展。

再次,对广告受众进行市场调查。商业广告面向受众,其商业影响、社会教育影响的实施对象也是受众,因此,重视受众反馈既能协助广告从业者创新广告作品,也能使其完成社会教育责任,可谓一举多得。对广告受众进行市场调查的工作可由广告公司、媒体或专业调查公司承担,其目的无外乎使广告主体了解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呈上优秀的商业广告作品。

最后,强化社会监督体系的作用。优化社会监督体系对于规范商业广告,使其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实施外部监督,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消费者监督。即通过消费者组织或个人行使监督的权利和责任。第二,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即将消费者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相结合,对不良商业广告进行批判和控制。第三,加强政府监督。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广告市场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有关法律。严肃处理违法与不良广告,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作为有着经济、文化、社会多重角色的商业广告,有责任利用其家喻户晓的特点,在宣传产品的过程中,弘扬社会公德、唤醒良知、及时规劝消费者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商业广告只有坚持真善美,与当代的社会精神风貌、道德风尚以及社会心理保持一致,才能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也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

篇8

7月9日--7月15日我参加了**军区幼师培训中心岗位培训活动,这次总共有52名军区幼儿教师参加这次培训,不光是年轻的教师参加,也有中年教师参加,甚至还有园长来参加这次培训活动,这些中年教师及园长,也给我们年轻教师做了好榜样,以身作则,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7天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感受到了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啊。通过这次培训,收获丰富、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比以前更全面了,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对我们的教育与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这7天的培训时间里,大家每天都能按时参加,对培训是相当的重视,可见这次的培训是多么的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讲,将重点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在7天的培训中,我们分别听了但菲老师老师带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金芳老师带来的《幼儿卫生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五个部分,一是学前儿童的生理卫生。二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三是学前儿童的营养卫生。四是学前儿童生活卫生过程。五是托幼机构安全与急救。

孙贺群老师带来的《幼儿教育学》主要向我们讲了两个部分,一是儿童与教育。二是幼儿园课程。

李晓杰老师带来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个部分: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基本概述。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途径与方法。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与指导。四、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设计。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三部分:一、美术与幼儿美术。二、幼儿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两部分:一、健康与幼儿健康概论。二、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一、谈话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二、讲述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三、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四、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五、语言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海琴老师带来的《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一、数学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二、学前儿童的数学活动。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四、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四部分:一、《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概述。二、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要求。三、幼儿科学教育环境简介。四、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徐萍老师带来的《幼儿社会教育教学方法》主要讲了五部分: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二、幼儿社会教育内容。三、社会教育方法。四、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五、社会教育活动实施。以及王桂珍老师带来的《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指南》《标准》解读、《幼儿园家长工作》。

在学习《幼儿园家长工作》中王老师老师讲的家园沟通的策略也让我懂得了一些沟通技巧,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满爱心,家园合作,运用多种沟通策略,通过灵活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家园合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更健康,让沟通成为多赢。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要,要使沟通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区教育;大众化;学习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9—02



所谓社会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的社区范围内,将社区全体成员视为教育对象,在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旨在促进社区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我国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社区教育的近期目标是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开展教育,力求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丰富其业余生活;社区教育的远期目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区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当积极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教育新体系,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动发展。

一、社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一)政府对社区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现阶段,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很多城市的社区教育工作存诸多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应属领导体制及相应的运行机制不断全。同时,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管理的人才也比较缺乏,并且也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稳定的教师和志愿者队伍。此外,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致使社会教育经费严重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资源未能获得有效开发和利用

与普通教育资源相比,社区教育资源显得过于松散,这一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各办学主体之间缺乏一定的社会整合度。目前,有关政府部门、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以及企业等,在成人教育方面上基本处于相互孤立的存在,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机构和载体;其二,社区教育的责任和任务也都集中局限在教育部门内部,从而使社区教育成为一种理论上的教育,致使社区教育的目的未能充分体现。同时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也没能获得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了社区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

(三)网络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和人们信息化素养的不断提高,网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网络资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教师与学习者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互动,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方便。然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区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二、基于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策略

(一)加大地方高校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力度

为了充分利用各大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优势,应当使地方高校在能力范围内为社区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明确自身在社会服务中的定位。首先,增强地方高校的社区意识,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地方高校要提高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感知力,用正确的思维和发展眼观看待社会教育的发展,树立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的观念;其次,向社区开放和提供教育资源。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避免资源重复性建设。地方高校在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求的同时,主动向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馆、运动场、演播厅、计算机房等硬件资源,通过设立“社区开放日”加强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再次,地方高校应承担一部分社区教育的责任,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为社区行政机构、企业、组织和居民提供咨询、培训、讲座等教育服务。如,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体育、健康等知识讲座,为人事劳动部门提供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

(二)创建社区学院,提高社区教育效果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社区教育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应当担负起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职能,与高等教育共同推动社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学院,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需求,全面提高全民素质,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社区学院主要进行高中后的各类教育,包括大学转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补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区教育等。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心城市中拥有教育学院、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业大学、电视大学等多种类型的学院,这些学院均存在布局分散、独立管理、重复设置等问题。为了提高这些院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当将现有的电大、职大等高校合并为社区学院,承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的责任,重视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步获取,通过始终坚持再教育、再培训和再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推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使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投入

为了确保社区教育在高等教育这一背景下能够顺利开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并且应积极探寻一种可以推动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衔接的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协调,而想要进一步促进两者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扶持。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社区学院的运作经费有40%左右来自于政府,而且政府还鼓励社会团体参与社会教育投资和管理,并为这些团体和机构提供很多优惠的政策,如减免税收等等。为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并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加大对社会教育的投资力度,为社区添置一些必须的教育设施。同时政府还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衔接,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发挥出政府职能,促进两种教育的融合,这对于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重视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想要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网路信息化建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信息机构。该机构具有信息化宣传与普及、统筹、信息设施构建、信息处理与应用等职能,其在整个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想要建立一个高效、规范的信息机构,就必须对社区内现有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如人员配置、资源、渠道等等,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利用的优势,为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提供依据;其二,建立社区教育网络平台。该平台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空中传播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以社区教育组织体系为基本结构。借助该平台能够使社区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成效;其三,健全社区教育网站。该网站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网站上应当图文并茂,并注重具体应用效果,尽可能使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详情一目了然。同时各类信息资源的查找应当方便、快捷,让居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解,借助该网站还可以使参与社区教育的居民获得跟踪服务。此外,还应加快远程教育网的建设,并建立相应的远程教育中心,在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接收终端,借此来形成一个能够覆盖全社区的教育网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夏蓓.论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李焰.高等教育与社会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1,(6).

[3]宰波,张光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教育发展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

[4]赵苏阳.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融合与互动[J].现代商业,2011,(5).

篇10

在当今语境下,不管哪个学校,若能培养出令国外大学青睐的“学霸”,当然就是最能说出口的硬成绩。而作为合肥一中来说,它属于省级重点中学,并且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它能取得这样骄人的业绩,既是这所学校的亮c,当然也是安徽省集全省之力不可小视的浓重一笔。有了这样的业绩,今后更会招来大批优秀的中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合肥一中的业绩就是一个最好的形象广告,它告诉学生和家长,只有这样的中学,才可能培养出令国外大学青睐的“学霸”。

然而,合肥一中的业绩,其实与全国各地所有重点中学一样,都有着国家资源的集中性,这样的学校,优秀教师愿意来,优秀的学生愿意来,因为那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海拔最高的起点。进了这样的学校,考上大学绝对不成问题,而考上更好的一流大学才是学校定下的最高目标,在这样的氛围里,当然就更容易出大业绩。

在目前,可以说所有的重点学校,都有着极大且极多的优先选取权限。就拿招生来说,重点学校有着普通学校所没有的“掐尖权”,这使得好的生源都被这样的重点学校掐走,而所有的普通学生则只能到非重点学校就读,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重点中学已经走在了不公平的前列。而同时,这样的“掐尖权”也一年比一年大,“掐尖”力度也一年猛过一年。因而,长久以来这些学校的“掐尖”权,就已经形成了对好生源的绝对垄断。

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上:究竟何为教育?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众所周知,将普通的学生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优秀生就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换言之,就是要使起点最普通甚至是起点最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学校的培养产生相应能力的提升与超越,这才能显示学校的根本功能和水平,而这也是社会教育目标中的原则性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