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经济常态;公路交通专业;大学生就业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政府、高校和学生的社会问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处在转型期,需要大学生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特征和新形势,同时政府和高校也要制定新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经济新常态体现在一个“新”字,我国目前由过去的一种经济状态向新的经济常态转型,这个过程是处于由调整转型到持续稳定的时期,而这种状态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不断优化、转型和调整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体现在:首先,经济发展的增速方面,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过去超过10%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以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也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其次,经济发展的方式方面,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教育和医疗等民生行业投入不足。再次,经济发展的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消费逐步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从增量扩能转为调存优增,调整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最后,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从过去的驱动向新引擎转变,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几个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市场产生的影响。

2.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降低,就业岗位数量会缩减。当经济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企业会采用扩能增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GDP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扩大,同时使得企业用人需求增加,新增岗位数量也会相应增加,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2.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转变,带来大学生就业结构的调整。过去第二产业占支柱,产业结构优化会带来传统行业的调整,使得该行业学生预期就业岗位不足,结构性失业。公路交通专业属于土木工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工程建设企业,例如中交、中建、中铁等国企施工单位,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交通属于第二产业,同时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

2.3经济新常态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下加速了企业的优胜略汰,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要懂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趋势,更好地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领域或就业单位。

3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公路交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3.1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落实好毕业生落户等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3.2高校办学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合适的专业设置和优化的教学内容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长安大学根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施工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成立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和交通工程(国际班)两个专业,以传统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基础,开设一些国际化特色课程,教学上通过英语强化和双语教学,让学生具备双语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并配备有国际化师资建设等创新教育方式,为中国大型企业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掌握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熟悉国际工程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素养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3.3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专业的大学生们要认清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学习好专业知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去用人单位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就业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营销思想;营销手段;营销管理

一、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而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种视角、层面和领域来描述,因此,可以从不同语境、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来考察和理解经济“新常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计划经济常态”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转换,其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与模式,并持续演进。在国别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是在“改革中发展,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放松政府管制中发展,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创新中自主发展”,与美国等“去杠杆化、强化政府管制”的“新常态”具有本质区别。

二、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入了以长期结构性调整转型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减速期,似乎每个国家都未能独善其身,中国也未能例外。2009年40000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强刺激的措施,虽然避免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同步震荡下行,但2011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呈持续下滑趋势。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内对“新常态”的高度关注是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开始的,当时指出,中国发展仍处十分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被认为是中国高层领导首次用“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2014年8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多篇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提出了“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柯”“新动力”“多挑战”;适应“新常态”,意味着“不搞强刺激、大调整”。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土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等9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在营销上的问题分析

1.落后的营销观念

作为企业进行营销决策、营销组织和从事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市场营销观念是一切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开展企业的营销活动。在历史上营销观念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在当前新常态下,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推销观念阶段,错误的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推销技术受到企业的青睐。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营销行为表现十分突出。企业组织生产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才考虑营销,而不以市场为导向,当产品出现销路不好或者滞销时,便寄希望于加强推销活动来增加销售,结果往往并没有收到希望的效果。

2.整体产品概念的缺乏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产品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概念。在当前新常态下,产品的实质性受到企业普遍重视,而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往往被忽视掉。在企业的营销行为中,要么表现为产品缺乏创新,结构单一,不会结合自己的生产实际和消费者需求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创新。要么品牌意识不够强。没有意识到名牌才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要么使用粗糙的产品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看不中用。要么没有完善的销售服务。服务能力差,或者简单的认为服务就是售后服务,服务对象只针对已购买商品的顾客,服务目标单一。

3.缺乏优秀的营销人才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许多企业优秀的营销人才越来越匮乏,能够成功组织企业从事战略经营和实现战略发展的企业主管人员的缺乏表现最为突出。而现有市场营销人员中,他们把精力都集中到了产品推销上,而不是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没有和消费者有效的沟通,这样就大大的限制了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

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在营销策略创新上的几点建议

1.创新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的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观念创新具有指导性,在其指导下,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方式创新、市场创新才符合实际。观念创新的核心是打破常规的、传统的思维模式,随时保持弹性的思维模式,不断寻求思维模式的变革。在新常态下,营销观念创新的直接表现是创造性、开拓性、变通性的思维活动,即改变思维方式,转换思维角度,突破思维定势,重选思维定位等。

2.创新产品策略

在当前的新常态下,需要在产品创新方面重点强调的为:首先是产品标准创新。产品要符合国家、国际标准的要求,但最终以消费者要求为标准。其次是产品品种、花色、样式创新。再次是产品服务创新。作为有形产品的延仲,服务是消费者价值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同时也更好的满足顾客,因而已经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3.营销人才的创新

当今我国企业需要的是知识性的营销人才。这些人才通常具备丰富的管理经营经验、较高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强大的事业心以及敏锐的判断能力等。企业拥有这类知识型营销人才,是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强有力的保障与关键。我国企业要想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新经济条常态下进行营销人才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常态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4.创新营销方法

企业在营销实践中应该大胆实施新的营销方法。最为前沿的营销方法如:整合营销,它包括: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的整合;营销信息与营销决策的整合;营销沟通渠道的整合等。柔性营销,就是企业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适时、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关系营销,它是以建立、发展、巩固企业与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关系为核心,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绿色营销,它是企业以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作为其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作为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营销策略,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并实现企业目标的营销过程。(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鸿,彭建川,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2(001)

[2] 于长胜.浅谈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J].价值工程,2014-12(4)

[3] 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福坛,2015(1)51-59

[4] 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场营销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篇3

关键词:新常态;宏观经济;实证分析

一、前言

2014年,随着国家方针政策的大调整,各行各业正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朝着“新常态”的轨迹不断前进,“降增速、调结构”也成为了“新常态”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这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从新常态的阵痛中逐渐走出,还决定了“十三五”能否顺利开启,因此做好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统计与分析

本文通过国家2015年3月给出的2014年全年经济数据,对其10项最主要的经济指标进行如下统计,并作具体分析(见表1)。

表中数据表明,除了新增贷款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外,其它经济指标皆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指标很不乐观。

1、世界经济环境尚未好转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著名的国际金融海啸,并不断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逐渐形成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也没能幸免,从2014年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全年出口总额同比仅增长3.4%,远低于经济危机前的数据。随着中国工业的持续萧条,恢复尚待时日,未来仍不乐观。

2、中国宏观经济整体下挫

从10项主要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整体下滑的不良态势,其中GDP更是创下了中国经济统计以来的最低点,PMI全年处于较低水平(见图1)。GDP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传统工业增加值的不断疲软所致,虽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有所下挫,但是考虑到多项政策的出台和区域性“微刺激”政策的扶持,未来其增加值、增速应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工业领域和建筑业领域的困境是未来“十三五期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3、进出口业务增长缓慢

2014年全年新增贷款总额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这主要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见图2)。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2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万亿元,同比略增;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4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0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574亿元,均略有增长。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美元的逐渐走强,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国际货币供给不断减少,因此未来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

4、收入分配政策初显成效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多项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出台,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再次呈现增长趋势,并保持9%以上的增速,远大于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幅(见图3)。在未来的几年内,由于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我国社会资本更合理的流动,也有助于居民财富的不断累积,由此将缓解国内需求疲软的现状。

5、房地产泡沫依然存在

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大幅度缩减,这首先要归咎于近5年土地成本的走高,投资热情受到抑制;其次随着国内存量房增速的下滑,刚性需求不再是抬高房价的主要推手,仅靠社会闲余资本的投资热情难以维持房价的持续走高,所以目前中国房地产仍然处于泡沫挤出状态,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这种状态还会不断发酵。

三、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对策

1、保持适当、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下滑不仅源自于国内需求的疲软,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遭到了破坏,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有效恢复工业生产,使基本面恢复正常是经济政策关注的主要环节,同时基于物价的基本稳定,所以适当、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应进一步加强。

2、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均衡取向”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的恢复应保持一种战略平常心,不宜采取“唯增长”或“唯改革”的取向。未来中国政府的目标应当是在坚守底线管理的同时,全力推进各行各业的“大改革”与“大调整”,通过深化改革、改变传统体制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3、采取政策引导消化房地产泡沫

中国房地产问题并非个案,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和美国都经历过类似的房地产危机,供过于求的局面在后来的十几年中逐渐消化。所以,中国的房地产问题不应该进行过多的政策干预,之前的限购、限价等措施并没有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吗,反倒加速了房价的上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因此未来中国政府应该从价格干预向政策指引过度,加快城市化改革步伐,撬动刚性需求,逐渐去除房产库存。

四、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持续发展的一年,其典型特征开启了中国“大改革”和“大调整”的序幕,未来将延续“新常态”的运行逻辑。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全面配合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切忌不宜采取强刺激,过度人为干预。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13―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软件园区;创新;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软件园区发展现状

互联网进入中国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6亿人,网民规模达到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互联网十强企业中,中国占据了四席;尽管我国已逐渐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之路依旧漫长。据当前调查现状显示,国内通过移动端上网的用户已高达85%,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互联网经济的占比却很低,仅有7%,因此互联网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打造了创新驱动新引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者们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创新,努力把创意转化为现实,致力于孵化高价值、多元素的新创互联网企业,促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社区、创新工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兴起,集聚了资金、人才、科技、管理、互联网、数据信息等生产要素、知识要素和创新要素,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并反过来推动形成可借鉴的经验,促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多方式的就业渠道,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园区的新型孵化器纷纷创新商业模式,例如,36氪用“免费流量模式”吸引优秀创业团队入驻氪空间,股权收益和相关佣金是主要收入来源;“3W咖啡”不靠卖咖啡,而是通过人才服务实现收益、资本突破,依托3W咖啡创业生态体系强化竞争优势。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软件园区不断升级演化,创新、生态、产业促进成为主要特征。从构建自然物理环境向营造创新氛围升级演化;从服务企业到培育产业升级演化;从空间聚集到产业聚变升级演化。国外先进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均已逐步从“房地产开发”向“开发+服务+金融”转变。新加坡腾飞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持有物业的租金、投资项目退出、服务费收入;荷兰ING房地产的业务模式――以“持有经营”、“金融”为主,买入收租物业长期持有是其主要的业务方式,而房地产开发业务只占2%左右。

二、实现软件园区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围绕经济新常态,本文提出以下推动我国软件园区未来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互联网+”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软件园区可以实施三大发展策略。(1)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对此,软件园需要明确相关的政策与措施支持,积极延揽这类专注于工业软件的企业入园。(2)在万物互联的移动时代,中国企业未来需要的是更为灵活的应用软件。软件定制化,软件硬件化,企业软件互联网化,软件的未来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界限。软件园的企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软件企业。(3)我国开源软件的发展仍处于劣势地位,软件园区可以鼓励企业通过依托互联网开源模式来促进全新的商业生态体系的生成和发展,为企业与标准部门或知识产权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争取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双创”构建产业集群生态链

2014年以来,国务院总理在多次会议和不同场合调研时均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要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2015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表述更让人眼前一亮。

产业集群是双创的因子,创新创业是软件园的名片,无数追逐梦想的有志之士踏上这片热土,开始伟大的筑梦之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智慧的创业者往往都会充分消化吸收“产业集群生态链”中的各类养分于自己的创业中。软件园作为高科技专业园区发展商,要针对“双创”的特点和创业者需求,发挥集聚创业要素的平台作用,推动各创新创业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双创”的沃土。

软件园要紧密围绕企业从初创、孵化、成长到成熟的各个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需求特点,构建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群、产业服务、创新平台、科技金融、配套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全产业生态要素,打造适宜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生态体系。通过积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继而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最终构建以支持创新创业为核心,以共生共融共赢为导向,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

(三)“走出去”迎接合作与竞争

软件业是充满国际化基因的产业,其人才、技术、资本都需要便于全球流动,中国的软件行业逐步形成了走向世界、拥有全球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思维,“走出去”也成了许多科技园区的重要战略举措。

“十三五”期间,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展开,产业转移仍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软件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建立,中国软件产业“走出去”定是必然。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南亚等邻国、非洲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主力市场,以资金、技术、管理为依托,深入拓展海外市场,创建和经营海外园区成为可能。软件园可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选择、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化的服务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对外托管科技园区,支撑经济新常态下软件园的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新常态呼唤创新驱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深入探索园区发展趋势,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稳步适应经济新常态,达成软件园区作为软件产业进步的指南针,培育创新、服务创业的土壤,区域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的伟大使命。

篇5

【关键词】新常态;纺织服装出口转型升级

目前,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一是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二是生产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三是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四是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这对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此外,目前原材料价格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正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优势,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成本抢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份额。在这样新常态下的行业困局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冲出逆境,寻找战略突破口,成为该行业内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提出的,倡导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缓慢、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出口重要支柱,多年以来其出口数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但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1、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已经告别过去十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速度逐渐稳定在个位数。2014年前9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期增长为15.9%、―35.1%、9.8%、6.6%、7.2%、6.5%、9.7%、8.9%、7.4%,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率维持缓慢增长,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纺织服装行业被迫快速转型升级。

2、资源进入高成本时代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纺织服装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作为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直都是企业重视并积极控制的一个方面。现如今,国家不放开棉花配额制度、税负居高不下,高价棉花给企业带来的高成本和低利润;持续上涨的电费也是企业心疼之痛,我国电价水平比很多国家高每度约为0.75元,美国则为0.3元;近几年人工成本攀高也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价格优势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少纺织服装出口利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下降6.18%[1],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价格优势。

3、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够平衡,从产业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横向产业结构中,一是产业链上化纤、棉纺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总投资75%以上;二是染整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但是产品质量仍处于低端,高档产品仍需进口。纵向产业结构中,企业在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体结构中,偏向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而设计与销售环节较薄弱,呈“橄榄型”发展模式。纺织服装价值链上,也是两头利润大中间小,要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国际市场地位,就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4、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进入缓慢期,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再过度追求大规模和产量已经不能刺激出口额的增长,同时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崛起也在挤占我国海外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一部分企业转向内销。如果要刺激出口额增长,应由过去过度依赖的价格优势转向加强质量、设计、品牌附加值管理 [2]。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服装业“新常态”为纺织服装出口提出了艰巨的挑战。2014年1―9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2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5.95%,较2013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左右[3],预计后期维持缓慢增长。面对“新常态”行业困局,我们要积极转型升级,寻找战略突破口。

1、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向ODM转型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保持或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创新能力,由过去加工制造领域转向价值利润大的设计研发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向ODM转型,改变以往等待订单的OEM模式。不少企业借助现有先进设计研发软件,投入相应服务资源和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的方式加快转型,成为中国首批ODM服装企业[4]。

2、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突破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就要避免与市面流通的产品同质,改进产品质量做到产品升级,满足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种类日益变化的需求,由产品差异化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利润,从而刺激出口经济增长,适应纺织服装出口“新常态”。如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占据国内大部分高档面料市场。雅戈尔不断追求精湛的工艺,其西服在国内国际中备受好评,好的口碑就是较强的话语权。

3、以国际合作为突破点,促进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

我国要利用与东盟、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国际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不久前第二届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在圣保罗北方展览中心开幕,这次展览给中国企业提供进入拉美的渠道和巴西采购商提供直接接触中国企业的平台。中国纺织服装类企业利用面料和技术优势与巴西合作,投资建厂或建立营销网络具有双赢潜力。巴西是体育大国,此前中国体育服装品牌“361度”消息称,将投资九千万元,计划在巴西设立10家代表处,首批向巴西市场投放150类各类体育服装产品,并考虑未来在巴西投资设厂。可见,国际合作,优势互补是未来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突破点,打破新常态行业僵局。

参考文献:

[1]纺织业直面“高成本”时代 ・中国纺织网・信息中心

[2]彭侠,陈万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三下降”的原因与对应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4(49)

篇6

关键词:新常态;绿色服务业;发展模式

1新常态下绿色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服务业的发展与扩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我国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2年~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高于同期GDP增速和第二产业增速,2014年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为30.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8.2%,比“十一五”末期高出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此外,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量的40%,高出2010年5%左右。无论从服务业的增速还是就业比重方面,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提前实现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从国际水平来看,我国服务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此外,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1]。因此,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重构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急需增大服务业发展的规模,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我国服务业的资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应努力减轻其对资源的消耗,减轻服务业增长产生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服务业绿色转型是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绿色服务业强调在不损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绿色服务替代传统服务,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减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3]。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

2新常态下绿色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2.1加速发展绿色生产业

生产业的重点行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专业性质的服务行业。在开展绿色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业。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在投融资决策中将潜在的环境影响纳入考虑,将与环境影响相关的潜在风险、成本以及回报都纳入决策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金融,首先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完善和修订,推动金融业务结构的调整,通过实施绿色金融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新型的贷款评价指标体系。将环保参数等指标纳入现有的会计核算指标体系中,将生态环保意识纳入信贷的决策环节。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给予低利率的贷款优惠,而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项目给予高利率贷款限制。最后,应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出,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快建立为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投资的基金产品,开发资源再生和环保产业相关的信贷业务与保险产品等。第二,推动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加快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在物流业领域,优先对具有绿色物流理念与行动的企业给予税收、市场准许、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激励与优惠政策,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二是加快绿色物流业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按照绿色物流的理念对物流规划进行整体设计,并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规模、布局和功能方面的整合改造,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三是我国在物流业领域的研究以及教育等方面较为落后,缺乏高级物流人才,因此,政府应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与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绿色物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四是制定较为严格的绿色物流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标准。

2.2积极发展绿色生活服务业

第一,绿色销售业。在产品促销方面,改进销售方式,融入生态环保意识,尽可能将销售做到可翻新、可重复利用,同时到无纸化、低消耗的促销方式,并反馈绿色消费的零距离对接。在营销方式方面,选择电子交易平台进行销售和消费,并选用绿色物流与电子交易相互配合的销售消费方式,以更好地推动绿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绿色商业。发展绿色商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积极推进新能源材料和节能灯具等节能产品和设备的使用,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注重可再生能源以及无污染材料在商业中的应用;(2)大力倡导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冷冻系统提供余热回收装置,使用蓄能电梯等。同时,通过冷凝水回收利用系统、节水装备等方式,降低水资源的使用量。第三,绿色采购。开展绿色采购,鼓励企业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引导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在推动绿色产品采购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成耦合采购方式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换体系,这样一来,供应商可以掌握商贸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现实需求和社会变化趋势,以便供应商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长期的可持续规划。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投入,形成有规模的绿色产品供应商群体。第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因此应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引导并鼓励消费者展开绿色消费,建立绿色采购通道,开展多样化的绿色消费模式,创建绿色服务途径。另外,应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知识水平,通过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向消费者推广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消费者通过掌握绿色产品的相关知识,如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等,才能提高其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和购买能力,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此外,应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倡导鼓励循环消费,减少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通过减少浪费、产品的循环式消费利用以及消费品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消费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压力。

2.3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培育壮大服务业的新亮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健康养老、文化休闲、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的模式创新发展,建立养老服务与医疗、生态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养老产业集聚区。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软件信息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扶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和数字内容的服务业。

3新常态下绿色服务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制度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通过制定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信贷优惠等政策,鼓励绿色服务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绿色服务产业,这既满足了社会的绿色需求,又能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相应完善的法律规章,加强对绿色服务业市场的监督管理,为绿色服务业提供公正透明开放的市场,保障绿色产品的畅通。通过取消财政补贴、收取排污费等政策,促使部分服务业逐渐退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业务,将其逐步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通过制定与绿色服务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将生态环境指标融入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如制定绿色物流发展规划时,应从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提升,还应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在包装、运输、储存等过程中,体现出生态环保理念。

3.2资金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拓展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以政府投资为引领、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商投资为突破,实现政府资金、民间资本以及外商投资共同推进绿色服务业的发展。还要逐渐加大政府资金对绿色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搭建绿色服务业融资担保平台,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的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的授信额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渠道筹集资金。

3.3科技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构建低碳生态服务业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公共技术和资源。设立低碳生态服务业科技促进专项基金,采取计划资助、财政补贴、税收抵免等财税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并通过政府资金的介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绿色生态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高级化,提升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搭建科技型服务企业的融资平台,解决融资瓶颈。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服务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引进风险资本运作现代服务业,培育风险资本运作的市场环境,建立风险资本的引入和退出机制。

3.4人才保障是绿色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促进绿色服务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鼓励高校设立信息服务、专业设计、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专业,全面建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及储备体系。支持服务业企业和机构建立大学生实创基地,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积极引入专业性人才,对引入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给予政策与奖励支持,以全面建立现代绿色服务业高级人才引进的激励体系。

作者:王会芝 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杰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发展绿色服务业[J].中国发展观察,2013(8).

篇7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9日

世界金融危机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世界经济发生较大变化,处于再平衡的恢复之中。对此,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经济增长的风险有哪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在何方?这些问题急需我们去探究。

一、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态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和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国际环境和竞争的挑战,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较快发展,顺利实现中国梦。新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经济目标上讲,实质上是从以高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效益、质量为中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对单个企业来说,以效益为中心也就是以资本增殖为中心,要求以等量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资本回报。对整个社会来讲,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经济净福利为中心,要求以等量的资源投入带来更多的效用、享受、福利和社会进步。

现在,我们对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结为中心目标的转变这一点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是在中心目标未转变的前提下更多地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兜圈子。如果中心目标不转变,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永远处理不好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心目标的转变,即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向以效益为中心。是否已经转变的一个直接标志是,以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的统计考核指标取代偏向速度的统计考核指标。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体制架构上讲,实质上是从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转向以企业或民间机构为主体。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两种不同的体制为基础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所谓以政府机构为主体,就是国家不仅把资本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且国有的各种产业均采取国有国营的企业形式。在这种体制架构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机制体系不可能形成。在微观(企业)层次上,由于没有资本增殖的动力机制和产权约束机制,普遍产生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低效率;在宏观层次上,各政府机构以各种非经济手段争夺国家所有的资源。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根本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体制架构,即由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转向以企业或民间机构为主体。真正的市场经济决不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而是以企业或民间为主体。所以,经济主体的转变和经济形式的转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所强调的是产权基础,后者所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

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经济开始由高增长转入中高增长。我国经济在进入“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呈现下降状态。GDP的增长率由2011年的9.3%,回落到2012~2013年的7.7%,2014年的7.4%。就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的三大渠道,即消费、出口、投资分析看,2015年的经济增长将由降转稳,全年GDP增长率预计高于7%,经济增幅基本到位。中国经济处在换挡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反应,在经济增速切换的过程中,存在经济停滞的风险。

(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依靠消费、出口、投资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增长动力在削弱,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未形成。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口、投资拉动经济的动力在减弱,消费为主的推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在旧的拉动经济的动力发展方式向新常态的转化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动力的换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转换不当,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动力转换的风险所在。

三、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

适应新常态的过程,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过程;是体制机制全面完善的过程。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企业转化,产业转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重建新的基础发展过程,如何有效控制和不断化解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全面完善,是一项重大而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在新常态下,要做到稳中求进的工作步伐,领会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好稳增长、促改革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力图构建一条适合现阶段国情的转型路径。发展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质量为支撑,以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为出发点,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有充分的竞争市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控,不是针对企业,而是面向市场,政府要强调以市场的合理性为目标。所谓市场的合理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充分有效的竞争。市场要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来体现供求关系变化,从而引起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竞争。竞争是市场体制的内在组成部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决策的自由权最终在市场得到体现和保障。因此,国家政府要注重反垄断和消除市场竞争中的障碍因素,力求保障市场充分、有效竞争;二是保证市场信号真实。市场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一般都是通过企业对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信号做出反应的过程来实现的。可见,市场调节的有效与否,取决于市场提供给企业的信号是否真实。因此,政府要尽可能将市场信号真实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力求创造一个能够产生真实信号的市场环境,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二)要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的基础离不开社会活力的增强。社会活力的增强体现在,能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生。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方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要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政府、企业、个人是市场运行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在新常态经济运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作用,要强化企业的责任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在经济的有效运行中,要特别注重平衡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效合力。首先,要发挥政府作用。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层面,政府要强化规划部署,对重点产业,新兴行业要给予财政、金融等政策上的扶持;其次,突出企业的责任。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在企业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尽快促进企业生产的规模、速度、效益、质量、品种、环保的有机统一。从而,使企业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价值理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第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要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增强公民价值观念,提高公民的认知水平。创造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同时要建立劳动者公平分配体系,让全体公民分享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篇8

[关键词]“十三五”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目标

[DOI]10.13939/ki.zgsc.2016.22.107

1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2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背景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突出的表现为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恢复期、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再次,能源与气候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中国有望成为绿色工业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最后,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呈现复杂化的特征。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整体的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1)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下调,经济结构出现显著性的改善。2010―2014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从10.4%下降到7.4%;产业结构出现显著性变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6.7%下降到42.6%,第三产业从43.2%上升到48.2%。二、三产业比重出现逆转。

(2)就业规模总体扩大,就业结构转换特征突出。2010―2014年期间,总体就业规模从7.61亿人上升到7.73亿人(增加1000多万人)。城镇就业规模明显上升,从3.47亿人上升至3.93亿人(增加了4600万人),占总就业比重从45.6%上升到50.8%;乡村就业规模显著下降。就业的产业部门分布继续呈现显著变化,2010―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到31.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4.1%上升到38.5%,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贡献显著增强,净增加3300万人。就业的所有制部门继续呈现多元化。

(3)物价水平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和较低水平。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趋向合理,从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的2%;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通货紧缩,2014年为-1.9%,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关注。

(4)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外贸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贸易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货物出口和进口分别从2010年的1.58万亿美元和1.40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21万亿美元和1.9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从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增加到2222亿美元和382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对2010―2014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体上是负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受外部需求影响,从较高速增长转向较低速度增长的客观现实。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优异的。2011―2014年,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和物价均是稳定的。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条件下,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此外,“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明显,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出现显著下降。这些成绩也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依旧存在,全球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以及结构调整的影响产生外部不确定性。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来看,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首先,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仍旧是显著的,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式的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改善。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最后,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3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著优化期”;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型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7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人口。

(5)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国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6)改革不断深化。“十三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调统一。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新常态;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35-04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结果。早期互联网是信息单向传递,功能相对简单,应用范围较窄,对其他行业影响不大。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数据信息交流、使用的范围与价值,演变成一次能量巨大的新技术革命,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的中部地区带来了重大机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互联网+”加剧了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

压力与紧迫性1.新常态下中国市场和消费需求升级,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压力空前巨大

产品层面,新常态下市场与消费需求加速升级,高性能、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与传统式消费品产能过剩使制造业产品升级压力空前巨大。中国制造业过去30多年走的是“价廉物美”模式,但价廉的背后是性能低、品质差。随着整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消费者发生部分质变,形成了一个愿意为高性能、高品质产品买单的庞大中产阶级群体。在国内消费品性能、品质、安全性达不到其要求情况下这些消费者转而到国外购物,致使近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消费持续强劲增长。在高性能、高品质需求强劲增长、传统需求萎缩背景下,“价廉物美”式消费品生产企业在产品升级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要么升级,要么逐步被淘汰。技术层面,由于需求萎缩,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急剧下降,传统低成本低利润技术路径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走的是“开阔地平推”技术路径,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山寨”“模仿”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也导致了产品技术空间狭窄,差异性小,大量企业在同一技术层面上进行低水平竞争,利润率不高。经济新常态下传统消费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低成本低利润模仿型排浪式生产难以为继,大量传统企业无钱可赚、生存困难,在技术升级方面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互联网+”带来有效的技术手段,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速度加快

面对新常态下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的空前压

力,“互联网+”为传统企业摆脱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模式,转而生产高性能高品质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数据化、在线化与大数据技术使生产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同时物联网及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小批量生产的成本,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生产取代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手段已经成熟。以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为主要特征,以众多中小微企业在细分行业进行差异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高性能高品质产品为标志的“互联网+”新制造业正在成为制造业的主力,其迅速崛起无可阻挡。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企业,要么被改造,要么被取代。

3.“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发展路径,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传统条件下受信息交流手段限制,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服务对象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制约。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及排名第二的经济总量,但服务业发展潜力却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互联网+”时代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交流非常便利,除了那些必须面对面完成的服务,空间距离对多数不需要面对面完成的服务的制约不复存在,服务业传统发展路径正在被颠覆,“有需求的服务均可被提供”成为常态,服务业业态将因此极大丰富。“互联网+”时代人口数量及相应市场规模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使中国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事实上中国的电商已经弯道超车,实现了全球领先、世界一流)。

综上,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等不得、熬不得。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早调早转就会赢得主动,抢得先机,晚调晚转就会被动乃至被淘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由于动手较早,已经出现较好势头,而中部地区由于产业层次低,适应新常态,对接“互联网+”的速度相对较慢,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增大,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

二、中部地区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面临的主要瓶颈与问题1.“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互联网+”时代数据是核心,人人都会产生数据,各行各业都会产生数据,反过来数据也会影响每个人、影响各行各业,所以数据将和水、电、路一样成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快捷、安全、低成本的数据服务对“互联网+”的顺利推进,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影响。但是,目前中部地区“互联网+”基础建设和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一是网络服务能力仍然不强,网速慢、资费高问题突出,制约企业与个人用户广泛使用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平均网速全球排名82位,仅为韩国的四分之一,而中部地区网速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云、大数据及各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广大中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对数据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三是数据孤岛现象依然突出,部门间、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尚未打破,数据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

篇10

结合我国目前房地产业及居住水平现状,介绍了品质住宅的特征及标准,指出《绿色住区标准》的制订与出台,可促进绿色住区规划与建设的标准化,井将绿色住区的规划提升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引导产业转型及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1我国居住水平现状

过去的十五年,我国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成果斐然。但整体建设与开发水平仍处于“粗放阶段”,住宅品质及居住质量与我们的生活需求、行为方式严重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配套水平普遍不高。

2)居住品质整体尚未达到舒适、健康、方便和安全要求;设备设施普遍不足或质量较差,尤其是空气质量和噪声控制方面。

3)住区邻里交往空间不足,普遍缺乏城市人文环境情结的表现,人性化的舒适居住体验不足。

4)施工质量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产业化始终未能形成,手工湿作业、毛坯房普遍存在。

5)绿色节能建筑未能扎实落地,很大程度只是摆设。

2品质住宅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告别了传统粗放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常态,进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常态,房地产业也进人品质为王的白银时代。经济新常态倒逼行业必须创新转型。整个行业已经清晰认识到,“品质”是房地产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1)精细化从设计到施工的精耕细作,高度重视每个细节处理,强调产品品质。

2)人性化人性化是对人的需求的态度。关注人的居住行为方式,时时想到的是“人”,造房子做环境一切都是以人为核心,这就会使开发模式产生质的变化。“人性化”的理念是品质住宅的灵魂,是品质居住的必然追求。

3)“互联网十” 未来的品质住宅是资源能源整合的综合体。“互联网+”将为品质生活、信息服务、绿色社区提供优化组合的平台,将是品质生活营造的主体需求。

3品质住宅市场亟需绿色住区标准

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历史性转型的具体体现。从《意见》可以看出,绿色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将占非常大的比重。在当前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大形势下,高品质的绿色住区开发不仅是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也是未来品质住宅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绿色住区标准》的出台对于品质住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价值。

1)《绿色住区标准》作为我国住区领域的首部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该标准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引入国内,并与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发展模式相结合,填补了我国绿色住区标准领域的空白。

2)《绿色住区标准》对于行业发展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尤其是对城镇第三产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如城镇新建住区、生态城区建设及产业园区、城镇更新改造和小城镇的绿色生态建设项目等。

3)《绿色住区标准》将传统的项目开发扩大至城市规划层面,并将住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倡导绿色住区建设直接参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在绿色住区基础上发展养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社区增值服务业等,从而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因此,在当前房地产转型过程中,绿色住区不仅能够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通过绿色住区产品的精细化建设与创新,能够使企业在提升软实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增加值。

4“对人的关怀”是绿色住区的最大索求

关注人的核心需求是绿色住区的最大特色。单纯依靠好环境卖房子的时代即将过去,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住宅产品一定要从社区与生活层面人手,强调全新生活方式的营造,强调对人的核心关怀。高品质居住的标准是:高价值场地、和谐幸福社区、高品质环境、高品位建筑和高水平服务。

4.1高价值场地

场地资源对于未来居住而言具有不可取代性,整合利用将提升居住价值;未来居住应当是具备生态环境和人文优势,是美丽村、美丽镇,注重风水经义的协调;要拥有便利的交通体系,所谓“疏而又近、远而有亲”,做到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动静最优结合。

4.2和谐幸福社区

高品质住区应当是和谐幸福绿色社区,有良好的市民交往空间,有适宜的活动休闲场所,有室外步行的街道和商业街等。社区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一个部分,共享共用,为市民生活创造便利,为城市创造价值。市民社区是个幸福社区,全体市民拥有一个高尚的社会风气和绿色生活的行为方式。

4.3高品质环境

未来住宅应当强调环境的综合品质。拥有绿山清水景观资源和城市配套,它可以是生态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态恢复的,如拥有步行范围内能到达的学校、商业网点、公共休闲绿地、人际交往场所、公交车站等。环境塑造满足住户高品质人文生活氛围的需求。

4.4高品位建筑

高品位建筑包括居住套型、功能配置、装修装饰、立面造型等多样化、个性化打造。未来住宅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生活理念,要能表现居住的高尚、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住宅着力于简约现代装修风格,注重健康、舒适、方便、安全的实用功能需求。

4.5高水平服务

物业服务托起未来高端居住水准,全寿命的物业运营和绿色环保理念将贯穿房屋寿命的始终。物业需以无微不至的人性化、贴心化、品质化、极致化的服务赢得居住者的欢心、放心和舒心。

5绿色住区代表未来居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