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 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Imported Inflation),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定性。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其理论依据是价格上涨后的国际大宗商品通过商品的进口输入到国内,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当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有两个渠道,国际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入渠道。国际上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分为两大类:国际通货膨胀结构论和国际通货膨胀货币论。
在国际贸易渠道中,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1、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的进口价格上升, 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定价也随之上升, 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时, 国外商品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从而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增加, 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3、国外出现通货膨胀,造成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贬值, 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对国外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种需求也会增加本国商品的消费需求, 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从而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在资本流入角度下,我国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 外国资本的过多输入和过多的国内投机活动,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直接造成我国货币量的大幅增加, 货币的供给增加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 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 而我国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 央行必须买进外汇, 抛出人民币, 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质疑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写到。货币数量论使得我们同意,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所以,从货币主义角度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个假说。
首先,从理论上看,输入型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是国际商品价格的升高,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引起了成本推动型型通货膨胀。但是根据理论,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而我国虽然进口量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国的生产总量,依然达不到这个前提假设。因此,即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增加,也不可能引起我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其次,根据经济学原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基于成本因素螺旋性上涨而形成的。而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是不变的,不存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控制通货膨胀,只能使用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完全不需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就我国而言,如果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能够成立,那么完全不需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只需通过财政性补贴政策,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进行价格管理,就能避免偶然的国际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的冲击。然而,自2010年以来,管理层没有采用财政性政策,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再次,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但国际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波动的,有涨有跌,因此它并不是推动我国通货膨胀的持续因素。衡量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指标:消费价格指数,是个拉氏指数,即用一篮子固定产品计算的价格指数。因此,国际商品偶然的价格变化通过市场传导机制使我国部分产品价格升高,通过一篮子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也不会引起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大幅升高。以国际油价为例,浙江大学巫金、章华在《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来自何方》一文中,从美元本位制这一货币体系出发,研究其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利率、美元名义汇率、国际油价和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元货币供应量和美元利率都对我国通货膨胀造成了影响。汇率和国际油价对国内通货膨胀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
三、实证分析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个月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国际平均原油价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
回归方程:Y=B+B1X1+B2X2+B3X3+E
因变量Y: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变量X1: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X2:滞后一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X3:滞后两期的国际月平均原油价格。 B为常数项,B1、B2、B3分别是X1、X2、X3的系数,E为误差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系数B1、B2、B3的T值都不大,说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都不大。而且该回归模型的F值只有0.771,数值太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国际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升高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大,证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不是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也说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假说是不成立的。(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苏明政, 张庆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效汇率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基于国际贸易视阈下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2]崔丹,崔正强.开放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从资本流入角度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9).
篇2
摘 要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研究通货膨胀的理论也由来已久。研究2007 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本文从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出发,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应对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我国 通货膨胀 原因及对策
一、对通货膨胀的认识
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类:需求拉动型。当一国的经济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国内投资热情高涨,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处在上升阶段,容易造成商品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结构变动型。这是由于一个经济体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导致商品物价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结构变动型。货币供给型。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因此称此类通货膨胀为货币供给型。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根据我国目前各项指标显示物价在普遍上涨,有通货膨胀的趋势,逼着认为,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造成经济过热。投资、消费、出口时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中国当然也位列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的数量要和受到了影响,而政府为了保持8%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的消费。我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使国内的投资市场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近年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措施的实施也都扩大了国内市场,拉动了国内需求。此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投资环境良好,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市场。以上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但同时,这些措施也是造成经济过热、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国际市场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国内市场物价上涨。近几年来,国际市场上原油、粮食、铁矿石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上涨幅度较大。而我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很高。国际市场中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国内市场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有所增加,这样导致商品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的同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4.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游资来华投资,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由于我国近年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上普遍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在人民币较小范围的升值的影响下,导致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产生了误差,他们以为人民币会大幅度的升值,这一点加大了他们来华投资的信心。大量国际游资涌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同样加剧了国内经济过热,造成需求过剩,供不应求,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三、解决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解决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热情,缓解经济需求的高涨。
2.增加自身供给,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货膨胀。首先、调整经济结构。作为石油等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的有关措施,加快建立节能型的经济结构来应对油价等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其次、石油、天然气市场民营资本准入。我国在不少竞争性领域已经实行市场开放,但在部分重要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公用事业等)仍然实行较为严重的市场限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市场。这就人为降低了供给。
3.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让市场寻求合理的利率水平。把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回流到银行体系之中,降低过剩的流动性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冲击。适当的提高利率,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货币的创造,而且利率的提高将造成投资成本的加大,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减低需求。此外,利率的提高会使居民减少消费,将货币存人银行为获得高利率,此途径也可以减少需求。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4.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物价水平。人民币升值有两方面的原因来平抑物价。首先、人民币升值会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调整我国一直以来的顺差状态,减少外汇储备,平抑物价。其次、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对国内市场物价祈祷平抑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它的阻碍。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以什么样的反应机制来进行合理的解决及调控这一常见的经济现象,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必须居安思危,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影响,力图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少一份阻碍,多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赵晓威,郭宁.关于我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10.
[2]王曼舒.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治理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9.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稳定
0前言
自去年七月份起,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过热现象,流动资本过剩、股指震荡、食品价格猛涨、燃油和钢材价格快速走高、房价扑朔迷离、能源紧缺,一直以来被人们担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7年1月份的上涨2.2%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已上涨到8.5%。
物价大幅上涨,老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增长速度。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积极地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综合调控措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自去年3月份以来,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于今年的5月20日再次加息,并也在今年5月份第十四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我国正严密关注经济发展动向,使经济波动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1通货膨胀形成的内在原因
1.1过度的信用供给效应
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度的货币供给引发的,而过度的信用供给不仅仅跟货币发行有关系,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首先是由于国家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由于国家推行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而引发的。其次,是由于信贷原因导致过度供给货币使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这跟政府、社会过热需求和银行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比如我国房价虚高就是此类原因。
1.2外资流入效应
外资流入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生,但是,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也受到外资流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外资流入,大大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外汇占用款随之增加,直接扩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国内通货膨胀构成直接压力。另外,存在着地下渠道外资热钱涌入的现象,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并最终兑换成人民币赌人民币升值,导致在市场上人民币流动性过度进一步加剧。二是引进外资所需配套资金的增加超过财政和信贷的承受能力,就可能造成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三是引进外资虽然是为了增加供给,缓解需求矛盾,但在供给增加滞后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不能控制好引入外资的规模和结构,会加大供需矛盾,引发通货膨胀。
1.3需求拉动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形成供需缺口,引起物价上涨。由于供给水平的增加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积累带动了整体工资水平的上涨,在工资的拉动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1.4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但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加剧通货膨胀程度,特别是连续的、多次的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更大。我国2008年初的大范围雪灾和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县的8.0级大地震,严重影响了我国局部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救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两方面原因对通货膨胀有加剧的影响。
2通货膨胀形成的外在原因
2.1美元的持续贬值
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低迷,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恢复,持续让美元贬值;加上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为了稳定本国的金融,增发了5000亿美元注入金融体系,导致国际市场上美元贬值加剧,以美元标价实现国际贸易交易的原油、期货价格等纷纷大幅走高。传导到国内的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2.2国际油价、粮价的持续上涨
近年来,美元贬值导致石油价格节节升高,使得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产业的产品和交通运输的价格节节攀升,传导到其它领域的价格不断提高,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的风险。比如说,美国原来是玉米出口大国,为了规避石油能源危机,使用玉米大力发展生物柴油,消耗大量粮食,世界市场上玉米保有量突然锐减,导致世界粮价疯狂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3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
美国、欧洲的经济发展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在性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国际间直接的价格传递机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商品的价格通过汇率进行折算,美国、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的上涨,这也是国际价格的直接性扩散作用。美国经济发展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出现问题,次贷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和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推动了世界通货膨胀趋势,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影响更大。
2.4国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影响
2008年国际铁矿石进出口价格谈判破裂,国际铁矿石价格预计比去年猛涨70%,而我国是铁矿石进口大国,国内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大增,有的钢产品出厂价出现几千元/吨的涨幅,导致下游企业产品跟风涨价,加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3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途径3.1以房价控制为目标,控制信用供给
房价控制是我国通货膨胀控制的首要任务,政府在调控房价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既从“根”上解决问题,又不因调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有效调控的原则和目的。当前的通货膨胀与房地产市场过热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信用的不断扩张和过度供给,导致消费信贷不断扩大,使炒房的壁垒非常低,炒房者和炒房现象非常普遍,中央银行只能通过不断供给货币来解决消费信贷扩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提高炒房的难度,比如大幅提高非第一套房的首付和贷款利息等措施,同时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供给,可有效控制房价因信用供给扩大不断上涨。
3.2通过税收抑制流动性效应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制度的调控作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税收制度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也会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也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因此,它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都是比较有效的,在宏观层次上能够影响货币供给量,微观层次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整体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效应,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3抑制流动性过剩
自2006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巨量上扬,股票市场价格持续高涨,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资本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泡沫的出现,几乎可以说,如果抑制了流动性过剩,就能有效控制我国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包括提高股票交易契税和货币政策的干预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可通过蓝筹优质股票上市,优化投资结构,减少经济泡沫。其次,要加强监管,防范流动性的国际流入。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国内市场,而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国家要防范输入型的外资流入效应,防止部分资金以套汇、套利为目的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于侨汇等经常转移项目也要跟踪其流向,防止投机资金的频繁进出,提高投机的成本来把外资流入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3.4根据国际形势,适时出台宏观政策调整经济发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国际间的经济具有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输入输出国的物价水平和资金的供应量,因此,政府就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出台一些政策来降低国际间的通货膨胀传导影响。比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缓解外汇储备激增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调节,比如利率和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
3.5大力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平抑物价
出台鼓励和扶持措施,引导农业、能源、钢铁等基础产业的从业人员提高生产积极性,努力生产,确保供应,平抑目前的过高物价。出台相应的鼓励和规范政策,使市场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扰乱市场价格的行为,应予严厉打击。同时,落实节能降耗,限制关键物资的出口,确保国内供给,控制通货膨胀。
4结束语
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等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CPI、PPI指数的不断提高,表明通货膨胀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调控,抑制物价上涨,使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 (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 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 在短期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 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 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 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 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产经营活动规则, 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 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 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 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 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 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 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 因此, 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 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 消费什么, 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 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 在通货膨胀期间, 物价水平变化较大, 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 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 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 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 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 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 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 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 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 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 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 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 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 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 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 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 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 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 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 此起彼伏地发展, 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 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 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 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 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 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 国际结算状况恶化, 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 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 所以, 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 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 但是, 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 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 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 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 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 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 银行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 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结论
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政策。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平、廖强.当代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谢平、刘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最新进展中国金融论坛(200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 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2004(8)
篇6
关键词:外汇储备;通货膨胀;传导机制;中国异象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3-0058-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近年来,由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汇率体制、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已高达23991.5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理论上讲,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而另一方面促使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加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Khan(1979)、Mohsen和Janardhanan(1997)考察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长期之间的关系,认为“长期看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是正相关的”,这种观点得到中国部分学者的认同。谢平、张晓朴(2002)认为,外汇占款是构成货币供给的重要部分,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之一;封建强、袁林(2000)t*认为,长期外汇储备增加会引起货币投放,从而引起物价上涨;方先明、裴平、张谊浩(2006)也考察了通货膨胀和外汇储备的关系,通过对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二季度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2001年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赵振全、刘柏(2006)通过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实证得出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占款途径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然而,就中国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来看,显然它并未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呈现趋势性的上涨。戴根有(1994)从1994年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原因人手,从现金投放、存款货币的角度指出外汇储备增加并不构成当时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夏斌、廖强(2001)的研究也表明外汇占款并不一定会影响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通货膨胀由很多其他因素决定;刘荣茂、黎开颜(2005)在《中国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中指出,1981-1996年通货膨胀指标的波动与外汇储备数量的变动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外汇储备的变动并不是通货膨胀波动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支持者或是反对者,在分析通货膨胀与外汇储备的关系时,都遵循了如下的思路:外汇储备的增减导致外汇占款的变化,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动,并最终影响物价。本文则认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虽会加大一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否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则取决于由外汇储备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否进入流通环节,这受到外汇储备来源结构的影响。本文下面的安排为:第二部分对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理论关系的传统观点进行阐述;第三部分结合中国的现状,指出传统分析对中国现象的不适用性;第四部分从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渠道分别分析其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关系;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外汇储备影响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
一国的货币供应量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即:Ms=kMb,Ms为货币供应量,k为货币乘数,Mb为基础货币。外汇储备也将从这两个途径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
(一)基础货币途径
一国基础货币的创造来自于两个方面:国内信贷Dc和储备资产变化IR,储备资产主要由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Er构成。前三者一般数量较小且波动不大,因此储备资产的变动基本上由外汇储备的变动决定,一国的基础货币可以用下式衡量:Mb=Dc+Er。此处笔者假定国内信贷不变,主要论及外汇储备变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假定企业的外汇收入为A(以美元计价),直接标价法下的即时汇率为f,外汇指定银行动用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为企业结汇,但由于中国外汇头寸上的限制,外汇指定银行也只能持有全部外汇收入中的一定比例a(0<a<1),即外汇指定银行持有a×A外汇,其他的(1-a)xA的外汇只能由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收购,这样央行被迫增加投放(1-a)xA×f的基础货币,从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部分增加的货币即为外汇占款。
(二)货币乘数途径
完整的货币乘数公式表示为:k=1/r+c+e,r表示存款准备金率,c表示现金漏损率,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显然,任何影响r、c和e的因素都将改变货币乘数。沿用前面的假定,由于外汇指定银行动用了a×A×f的超额准备金,致使货币乘数因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而提高。设原来的超额准备金为E,存款总额为D,则新的超额准备金为Eo=E-a×A×f,新的超额准备金率为eo=Eo/D=(E-a×A×f)/D=e-a×A×f/D,显然新的超额准备金率eo小于原超额准备金率,从而新的货币乘数大于原货币乘数,即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乘数的提高。
(三)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理论关系
由外汇储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两个途径,可以总结出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大致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既增加了一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同时也提高了该国的货币乘数,从而使该国货币供应增加,而随着货币供应的增加,必然会加k--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此传导机制可简单表示为:
三、中国异象的提出
根据外汇储备影响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在外汇储备剧增的同时理应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然而通过观察中国十几年的情况,笔者却难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迅速加快,但中国通货膨胀率却起伏不定,且基本保持低位运行(如图1所示)。
从图1看出,外汇储备与通胀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与笔者前面的理论分析严重不符。中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异常现象已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央行近些年来的货币冲销政策产生的效果,化解了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于这种观点,其传导机制可以表述为:
显然,这种解释是在承认外汇储备增加一定引起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才成立,央行的行为只是在被动地治理通货膨胀。同时,该解释也隐含了在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比重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以冲销政策维持基础货币供应稳定的方法必然难以维持,而且增加了一国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简而言之,外汇储
备的增加终将引发通货膨胀,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此,本文认为,货币冲销干预政策对中国异象的解释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中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这种异常的关系,应不完全是央行的冲销干预政策造成的,其本质在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构成中,能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所占比重还不是很大,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否必然引起通货膨胀,需要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
四、外汇储备来源结构与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讲,一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国际收支顺差形成外汇储备;二是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三是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就中国而言,外汇储备收益列入央行的对外资产,不计人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没有也不需要通过借入外汇以补充外汇储备。因此中国基本上是通过第一条途径增加外汇储备的,根据国际收支项目,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构成,不同的外汇储备来源结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经常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
经常项目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最主要的来源,该项目主要反映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往来(主要是进出口)的状况,具体包括四个项目: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其中经常转移虽然一直是顺差,但数额比较小,收益项从1998-2004年一直为负数,只有近几年为正,并且数额也较小,所以它们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不大。贡献最大的是进出口贸易顺差,其中又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因此考虑经常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转化为考察贸易顺差是否引起通货膨胀。
1.经常项目顺差数量大,利润少,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较小。由于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现象,换句话说,对于新增加的任一单位货币,如果有等值的产品与之对应,理论上是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虽然巨大,但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假设贸易顺差由G商品的国际贸易获得,一单位G商品售价P美元,即一单位G商品的出口创汇收入是P美元,其单位成本为c美元,在只考虑收入和成本的情况下,如果P=C,意味着这部分外汇收入在国内是有相应的实物资源(如原材料等)与之对应的,因而也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只有当P≥C,收入超过成本部分即利润(P-C),由于没有实物资源的对应,才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效应。中国出口贸易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薄弱,因此中国贸易顺差数量虽然巨大,但实现的利润却十分微小,自然也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较大的影响。
2.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货币供应,进人流通领域非常有限。经常项目顺差的创造主体是企业和居民,由此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注入口主要就是企业和居民,换句话说,由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外汇收入)主要由企业和居民持有,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高静(2008)的研究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自2001年以来占中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在50%以上,而吕进中(2008)的研究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所获收益中有30%汇出境外,20%转增资于本企业或再投资于境内其他领域或企业,20%以应付股利的形式留在境内,30%以未分配利润的形式留在境内,也就是说,在这部分收入中,有大约60%的货币没有进入本国流通领域。对于内资企业和居民而言,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思想上的保守和储蓄倾向较高的影响,他们结汇后的收入大部分往往也变成了银行的存款,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十分有限,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外汇储备如此巨大,而物价水平却并未显著上涨,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增加的外汇储备中经常项目顺差占据了绝大部分(见图2),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所引起的货币供应注入的主体是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它们并未让这部分货币全部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对本国投资或消费的有效需求,从而抬高物价,因此,在中国表现出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不明显的相关性。
3.经常项目对通货膨胀的传导。由于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货币供应并未完全传导至物价水平,因此,在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下,其对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
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剧增的第二个直接来源。中国自1994年以来只有个别年份(1998年)出现资本账户逆差,最近几年,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的高利率政策,资本更是加速流入中国。资本大量流人增加了一国的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但过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却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引发一国通货膨胀。
1.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引发通货膨胀的观点已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同。多年来中国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各级地方政府以各种方法吸引外资,这些被地方政府“请”进来的外资不再像企业创汇所得收入那样,或汇出境外或存进银行,这种进来的资金是与地方经济增长紧密相联的,只会寻找一切可能的投资机会,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因此这一部分资金几乎全部进入生产流通领域,从而引起物价的上涨;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一部分资金还具有带动效应,能够带动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加,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人通常并不能立即形成生产能力,还需要国内相关部门与之配套投资,这样相关领域的投资会增加,这种投资可以称之为被“挤”出来的投资,而国内投资的提高可能加剧国内商品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供求的紧张状况,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一部分资金将转化为消费资金,形成对生活资料的巨大需求,促使国内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即外商直接投资会刺激国内投资,引起国内配套资金的增加,从而使经济体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2.短期资本流入推高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和信用扩张引发通货膨胀。此处讲的短期资本主要指资本项目下的短期资本和误差与遗漏项目的热钱流入,虽然热钱不属于资本项目,但由于其具有与短期资本类似的特点,此处将其统计为短期资本。这种资本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流动性,追逐短期利益,进入一国的方式和途径比较隐蔽,因此这些资本容易导致外汇储备突发性变动,降低外汇储备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这些短期资本进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首选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因为一般而言这两种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收益可观且进退较为容易。短期资本的进入会导致这些市场价格飙升,近几年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经历的暴涨与暴跌,短期资本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这些短期资本在推高中国资产价格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境内外许多民间资金受其影响纷纷跟风入市,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内资进入,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居民财富效应,即资产价格上升增加了居民财富,从而使需求增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使物价上
涨;二是银行的信用扩张效应,房市、股市等市场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资产价格的居高不下,会让人觉得投资于这些资产有利可图,因此会增加向银行的贷款,在没有实施紧缩的信贷政策的情况下,货币供应必然增加,进而对物价产生影响。
3.资本项目对通货膨胀的传导。通过这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关系紧密,无论是长期资本如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还是短期资本及热钱流入,都将产生通货膨胀效应。从图3中也不难看出中国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变化较为一致的趋势,因此随着资本项目顺差的持续扩大,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必然加大。外汇储备通过资本项目途径对一国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其传导机制如下:
五、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传统理论分析为基础,从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人手,考察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顺差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并对中国异象作出解释,主要结论如下:
1.外汇储备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取决于外汇储备来源结构中资本项目顺差所占比重,若外汇储备增加主要来自于资本项目顺差,一国通货膨胀压力必然加大,但如外汇储备中经常项目所占比重较大,则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中国的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顺差只占很小比重,因此,尽管资本项目顺差与通货膨胀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仍然表现出外汇储备增加与通货膨胀不明显的相关性,即中国异象。
篇7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2]徐传谌,刘凌波.对当前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的几点认识[J].财贸研究,2007,(5).
篇8
关键词:流动性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游资规模的扩大,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我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下,国家相继进行了多次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就目前市场趋势而言,效果均有限。
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其中有需求拉动的成分,有国际输入的成分,有结构性的成分,还有成本推动性成分,属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下面就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这次通货膨胀成因予以具体分析。
一、国际环境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动因
(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又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实施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大型开放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量流动性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等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国内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
(2)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将引发本币的进一步贬值。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上是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升值,进而会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升值。在我国本来就面临偏高的M2/GDP的背景下,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必将进一步使人民币贬值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预期美元流动性回收的可能性比较低,美元将持续性贬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将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入回收流动性的行列
金融危机结束后,各经济体均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世界各国都考虑退出刺激经济计划的方案,渐渐采取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纷纷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而同时期中国的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均低于一些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不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或回收流动性过晚的,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危机就会发生在中国。
(三)过多的国际流动性在直接加大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加大了我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泡沫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是统一的有机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相互之间联系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泡沫迅速累积,在进一步加大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预期的同时,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国际热钱的涌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好的国际投资潜力,这将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眼球,国际热钱纷纷涌入,对通货膨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固定汇率
中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口至美国,每出口1美元就要按照汇率大约1:7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汇率,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也即是说国内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得增发16万亿的人民币,相当于2008年3.4万亿M0(纸币与硬币)的近5倍,这些以出口结汇投放的货币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进一步来说,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注:减少了国内供给),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已外债的形式借给了国外,只有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不断稀释着消费者手中的购买力。
二、国内因素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持续偏高的M2/GDP比例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的M2/GDP处于急速上升中,
M2规模过度膨胀,意味着投资过热、有效需求不足,泛滥的资金倾向于投资品市场,成为一国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不断孳生的直接原因。在主要经济国家中,只有中国和日本的M2/GDP是大于1 的,即只有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其广义货币量。在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吸纳的情况下,过度的M2投放量会造就经济过热的局面,形成通货膨胀。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滞后作用
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结果完全显现需要一个时间段。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于添加货币的发行,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将近1 0万亿的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都进一步加大的市场的流动性,虽然对金融危机的环节起到了一个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时间与作用结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其滞后性都可能对本次的流动性过剩负有一定责任。
(三)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本次通货膨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胀)
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例如2011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0.3%,为CPI涨幅贡献了64.1%,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最大助推手。居住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上行的另一重要表现。2010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上涨达到4.5%,为全年CPI达到3.3%提供了22%的支撑。今年CPI中居住类比重上调4.22个百分点,其对CPI上涨的推动压力不容小视。
PPI上涨再添隐忧。1月PPI水平已经达到6.6%,各类别增幅不断提高。尽管工业品传导至消费品领域需要一段时间,但不断走高的PPI为严峻的通胀局势埋下隐患(因为PPI的上涨说明成本的进一步上涨,这将进一步刺激CPI的上涨)。
(四)成本的上升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而短期内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成本支出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地价房价的上升,原材料及一些中间产品价格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都呈现出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压力。
三、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因此治理本轮通货膨胀应采取多手段综合治理
(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只要货币流量能回归到合理水平,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逐渐趋于稳定,但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至于企业盈利预期,其重要性决不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之下。如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感到融资越来越困难,用工成本越来越大,汇率又不稳定,市场前景难以估量,那么投资信心会下降,企业盈利前景不看好,社会就业问题就会突出,这对于经济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
(二)治理本轮通货膨胀要适度调整供需水平与消费机构
生产者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反映了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会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最后涉及到消费品。近年来,伴随着GDP连续五年超过10%的上涨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需求增长都很旺盛,在供给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能源价格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等),在供需关系没有调整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就几乎是必然了(市场供需原理,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同时根据市场的供需原理,努力引导人们进行合理的消费结构的调整,增加供给较大的可替代品的消费,减少供不应求产品的不合理购买。
(三)综合利用多种宏观调控措施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是有效的;对于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紧缩的宏观政策无效。宏观紧缩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短缺,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紧缩政策可能对房价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经上升了,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多原因的导致的,因此应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联合运用。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关键在于调控流动性。当前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适度”,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央行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可进行:
(1)提高利率:提高利率是一个效果比较明显、快速发挥作用的手段,但利率调整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义利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二是微观行为对利率的变动要能做出比较灵敏的反应。同时提高利率的不利之处在于过高的利率容易涌入大量国际热钱,从而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个较好的监管体制和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内金融消化市场。
(2)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都是缩减银行可利用信贷资金,抑制泡沫风险的产生,但不利之处是抑制投资的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政府应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解方式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采取增加税收政策,减少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消费,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缩减的政府开支的政策,以压缩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同时,应该通过收入政策的配合调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使用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中主要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为主,斟酌使用提高利率手段。
(四)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
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压力。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同时,可以解决货币增发与商品增加之间分离的矛盾。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等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与可持续。本轮通货膨胀突出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某一单个或若干个产业,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治理的根本是尽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发展道路,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资本密集型的效率企业发展,大力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消化能力,为民间游资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青年文摘,2011;5
[2]陈静思,厉以宁.紧缩政策治不了成本型通胀,东方早报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物价攀升,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的敏感话题,作为掌控千千万万企业命运的企业理财师———财务人员以及会计学界对于CPI到底有多少思考?沉寂了多年的“通货膨胀会计”,面对物价的上扬到底能否对企业有所作为?
大唐电信财务经理郭光莉表示,通货膨胀会计在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现行的新会计准则里的公允价值对其有所体现,我们对通货膨胀会计的操作经验并不多,工作的主要精力并不在这方面。
企业应防范通货膨胀风险
全年物价指数涨幅超过3%已经是板上钉钉,专家预测如果未来几个月物价控制得比较好,那么全年物价指数上涨有可能控制在4%至5%之间。
统计显示:8大类别中,5类价格上涨3类价格下降。上涨幅度最高的是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尚在可控范围内。
中国经济还在正常的轨道上行驶,可是普通百姓作为消费者却感受到了挥之不去的压力,同样与之息息相关的企业面对物价的再度大幅上涨,通货膨胀会计应采取什么对策应对多变的市场风云?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晓辉教授对此表示:“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通货膨胀率上涨的幅度在温和范围之内,不存在官方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重述财务报表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1988年和1989年分别高达18.5%和17.8%,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比较关注企业会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水平较高,1980年通货膨胀率曾经达到13.5%,导致会计的对策性反应──和实施第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要求企业补充披露现行成本/不变美元的信息。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率降到5%以下,1986年美国又了第8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以取代第33号同名公告,将物价变动影响补充信息的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平稳和通货膨胀趋缓,有关应对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实务对策进入停滞状态,理论研究也没有引起各国的足够重视。在当前的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能否在资本运营、筹资投资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所作为,对企业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对于企业长期成长能力更是一份考验。企业的CFO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理财效益,以应对市场和物价水涨船高的大环境。”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思考
今年上半年,所有谷物的国际价格均大幅上涨。2006年谷物产量减少,但利用量增加,导致今年前两季度几乎所有谷物市场价格走强。与世界各国粮食类价格快速上涨形成较强烈对比,发达国家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明显。今年上半年美国食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但是涨幅都在0.8%以内。
从发达国家看,食品价格上涨对全球消费品价格水平影响不大。通常,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占消费者价格的权重基本在35%以上,而发达国家却不足20%。国际市场粮食和植物油供求关系总体趋紧,是造成粮食和植物油价格上涨的最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又推动了消费品价格上扬。
在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2007年上半年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上涨。全球贸易的强劲需求促使许多国家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导致土地、劳动力、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并最终造成工业品价格上涨。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希望物价持续上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戴德明表示,官方公布的数字,百姓的体会不一定完全相同,各国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谈到通货膨胀会计离不开全球一体化。现在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再像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那样相互分割开来,而是相互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往往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渗透,政府对物价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越是在这种情况下,物价的持续上涨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平衡,这也是对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政府的严峻考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刘仲文副院长对于通货膨胀会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现在全世界的通货膨胀会计主要存有三种模式,美国是稳健型的,两套报表可以有效反应通货膨胀,而巴西则是选择一些重大的项目加以反应。最糟糕的是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关于现行成本会计调整的准则,这个准则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失公允,最终在90年代被迫终止。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于通货膨胀所反映的是存货方面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公允价值的调整,而对于物价上涨的因素却没有考虑。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相关准则,想必是政府有信心,会有效防范恶性通货膨胀。”
关注通货膨胀
改变命运之道
全球经济持续四年多的高增长,导致资产价格出现膨胀倾向。业内人士预测,预期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资产价格膨胀的可能性继续存在,但还不至于迅速导致过高的通货膨胀。可是这并不等于高枕无忧,2007年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均对通胀率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各国的货币政策相继做出了相应的反应,纷纷采取货币政策等措施防止资产价格的膨胀演化为过度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坦言,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值得关注。一是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二是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报告》认为,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面对部分产品价格的上涨,这对相关企业来说不失为又一轮严峻的考验,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这些企业理财大师们又该何去何从,以助企业一臂之力,让企业安然平稳地做到资本保全?
戴德明认为,财政部、证监会应对物价上涨的现象加以重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这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很大,公众投资者得到的信息往往不真实,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另外,作为企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必须要对物价上涨综合考虑、高度重视。如果通货膨胀来临之后,再根据实际的物价水平进行调整将起不到控制的作用,而要在前期就要有所调整,也即对财务管理包括业绩评价、原材料的指标,要提前考虑做好年度预算将物价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做到弹性预算,利用预算对成本加以控制,在内部加以消化,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但是,企业千差万别很难开出一个通用的良方,这就需要睿智的财务大师集大成于一身,结合实际为所在的企业开出良方,这也是财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与企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和谋求利益。由于通货膨胀与货币价值反向运动,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持有货币性净资产必然遭受购买力下降造成的损失,持有货币性净负债则会带来购买力下跌造成的利益──将来用贬了值的钱偿债。因此,企业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压缩持有的货币性资产规模,适度增加货币性负债就不失为一种积极对策。同时,由于一些高成长性企业较深程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贸易,因此也要一并考虑汇率问题。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是基于对两种货币通货膨胀的合理预期。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企业如果持有巨额美元货币性资产,就将遭受本土通货膨胀导致的币值下跌和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双重损失。”曲晓辉从理财的角度出谋划策。
篇10
论文提要:继2006年我国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后,2007年、2008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加大;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经济政策也构成了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英国着名经济学家莱德勒和帕金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之时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一、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简单归为上述几种类型中任意一类。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
2、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价格上涨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过大、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造成。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固定投资过热。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1.5%。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固定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局部过热现象,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4、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及股市的财富效应。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大幅提高了公务员、教师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农民工工资有所提高,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得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继而对价格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是多个因素、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内因是关键和根本,而外因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简言之,人民币升值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
1、内因
(1)国际收支顺差。双顺差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源头。若一国收入大于支出,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意味着该国外汇市场上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外币将贬值,而本币必将升值。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双顺差现象,就2007年上半年而言,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因此,人民币在下半年,甚至明年继续出现升值预期就不为奇了。简言之,双顺差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根本所在。
(2)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多表明:在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以及本币升值。我国2006年2月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国家。外汇储备反映了一国国际支付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具备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所以并非越多越好,太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2、外因。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持续施压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外因。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满足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本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因此,他们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目的是维护其本国的利益。他们企图通过阻碍中国商品过大规模地进入其国内市场,打击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美国为例,实施 “弱势美元”政策,力图扭转其国际收支逆差局面。
三、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笔者认为,缓解当前通胀压力也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1、实施多种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出击面对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如央行2007年已经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普通存款金融机构将执行 14.5%的存款准备金标准。根据我国当前资本泡沫迅速膨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实施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出击。央行应继续提高利率水平,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形成稳定的紧缩性政策预期,抑制货币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过热现象降温。同时,应辅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央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适时适量地出售有价证券,以缓解货币量供应过度的局势,还可以向部分贷款数额增加较快、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定向央票进行货币回笼。
2、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以调整供需结构。本文所说的特殊行业是指对通货膨胀压力的产生起主导作用的行业。鉴于房地产行业和生猪养殖行业供不应求的结构问题是我国此次通货膨胀压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上述二者归为“特殊行业”。
3、逐步调整外贸政策。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在控制出口方面,2007年我国已经对出口退税作出了3次调整。鉴于我国出口以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产品居多的现状,笔者建议加大出口退税结构调整力度,在现行税率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取消出口退税率的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数量,并相应上调资源税。在扩大进口方面,重点对象应该是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和高精尖设备,因此对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可作适当下调。
4、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防止资本快速进出。为了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国际游资进出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应当加强对国际游资出入境的监管力度。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如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外国资本实行半年期的没有补偿的储备要求方案,超过半年后方可使用;对以非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短期外国资本征税,比如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股票征收1%的税;或者限制短期外汇信贷或持有外汇头寸的规模。通过以上做法可缓和国际资本迅速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引起价格的哄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短期内的撤离行为引起的经济动荡,保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此外,还要搞好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一是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很充裕,不仅足以保障对外贸易活动的需要,而且也为选择更加宽松的外汇管理制度创造了条件。因此,适时调整强制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可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再逐步变一些项目的强制结售汇为意愿结售汇;二是改革现行储备制度和储备政策,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可以增加进口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企业和个人持有的外汇,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等。这样可以减少经常项目顺差,既可缓解资源压力,又可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运用市场机制缓解由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问题。可考虑通过将中央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债务证券化回笼一部分发行在外的货币,以及将央行现有的一部分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对冲由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给货币政策造成的压力。在鼓励资本流出的同时,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改变资本流出和流入不对称的状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同时,抑制一些不必要的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 上一篇:供应商谈判的议价技巧
- 下一篇:供应链管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