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市场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市场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市场发展

篇1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两大市场 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

[4]吴仪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加补助 全面覆盖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20/112022.shtml

篇2

【案例点击】

大学生J毕业后读研,硕士毕业后就任某学校教师。我们师生分别五六年再次见面,真的很高兴。在交谈之中,J请教我说:“现在的领导不喜欢我,我虽然努力工作,但是并没有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学生因为不喜欢我的课,就向领导告状,这让我非常不爽。而领导则告诉我,也许合同期满之后就不再与我续签合同了。怎么会这样呢?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不愿意与异性领导打交道,从小就是这样的,我有问题吗?”“最近,恋人也与我分了手,说我难打交道,难道我真的有问题吗?”

【理论解读】

客体关系,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早期的亲密关系对人格特征的形成有比较大的影响。父母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客体,与父母是否具有亲密关系对于人格特征的形成至关重要。有研究发现,婴儿期建立的依恋模式能够在成人之后的恋爱关系中体现出来。通常,一直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在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都将比较稳定。同时还具备如此特征:在共同解决问题的任务中,能给予伙伴更大的支持;更倾向于进行安全的;面对压力时较少体验到失落感;当需要时更倾向于寻求他人的帮助;在冲突中更容易寻求方法;不太容易陷入抑郁状态;有良好的自尊;很少会虐待配偶;离婚的几率较小。

那么,如果在成长经历中没有这样的安全依恋关系,是不是就一定会很糟糕呢?未必。因为安全性的依恋关系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或者在与其他成人积极安全的关系中得到修复和积极的改善。

咨询师常常会发现一些这样的学生,如果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客体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缺失一定的爱,就会导致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这将影响一个人的正常工作和发展。积极心理学始终比较重视人在成长过程中积极关系的建立,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了积极体验,得到了爱的感觉和幸福感,就会成为他人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建立起安全稳定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非常有价值。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客体,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形成积极稳定的安全性依赖关系,就可能会帮助学生修复在从前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消极依赖关系形成的退缩、多疑、矛盾等心理问题。反之,将可能再次对学生造成伤害。

【专业导引】

案例中的学生J现在是教师了,她在读书期间接受心理咨询需要解决的就是她的人际关系问题。她缺乏自信,交往过程中总是担心自己成为受害者,觉得别人(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或对自己抱有成见,甚至自己努力学习,已经能够拿到二等或三等奖学金了,还觉得自己不够好,仍觉得被人看不起。这正是早期亲子关系中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导致的典型的心理问题。她早期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因为她是女儿而不是儿子,感到非常没有面子,甚至是一种耻辱。爷爷奶奶也是这样。这孩子从小在母亲的关爱中成长,努力学习期望得到父亲的承认,但是直到后来考取了大学,这样的愿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大学期间她同样努力学习,她的父亲也逐步改变了对她的成见,但是她早期的心理创伤还是导致她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因为这种早期的爱的缺失造成的伤害通常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要取得有效的修复尚需时日。当她走进咨询室,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她获得了能量,得以安全度过大学阶段,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能完全修复她早期的心理创伤及人格扭曲。于是,当她独自面对工作压力的时候,这个问题又出现了。

事实上,教师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修复或没有被发现,一旦带入到工作中,就会给学生、同事或者领导增加麻烦,更不用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创设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了。换个角度说,这样的人也许根本就不适合做教师,因为一旦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可能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伤害。

J还告诉我,她害怕与男同事和领导交往,有时候他们有意或无意地碰到了她的身体,她会非常生气,甚至当场给人一记耳光,这使得她与领导的关系很僵。这显然是她的交往方式存在问题,如何适当地保护自己、如何与异性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这些都是她需要重新学习的课题。她在交往中缺乏安全感的现象是从小就有的,她完成了大学学业并找到新的工作,但是如何能够获得成功、幸福的生活,还需要一个成长过程。

【应对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自身的问题常常会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障碍,这个案例中的J就是这样。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寻求帮助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自我调节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做如下自我调节:

1.当事人每天回忆自己一天的经历,重点要想出这一天中经历过的三件自我感觉很不错的事情,并且在睡觉前多想几遍,获得良好的体验。每天如此。坚持一周之后自己的感觉会比较好,坚持三周之后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步从自卑走向乐观开朗。其实很多缺乏自信的人并不是生活中缺少快乐,而是习惯于把经历的不开心的事情及情绪体验放大,在头脑中反复回想。

2.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出一件足以使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来,在这一周的七天时间里每天回顾两遍以上,并告诉自己的确是很棒的。第二周再换一件事情,继续一周的回顾体验。这样坚持一个月之后就会感受到比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有效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3.感谢曾经关心和支持自己的人,经常想到他们并对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告诉他们是因为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了自己得到了关心和支持,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表达自己的谢意。

二、主动寻求朋友或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因为家人、朋友与当事人关系比较密切,对当事人也比较了解,所以,当事人寻求帮助的时候要主动积极地重新思考这种关系,让家人和朋友重新表达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告知最近时期看到的自己的变化和进步,并把他们的话牢记在心。尤其是父母,当他们的不良评价少、比较多的是积极肯定评价的时候,当事人往往会获得意外的收获,甚至可以冰释当年郁积于心中的不良感受。

三、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这是现代人科学解决自己成长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助人自助,是运用专业的科学方法帮助人们达到可以自我面对和解决自己问题的程度。案例中的J后来就被笔者介绍给当地最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继续接受咨询,一两次之后她自我感觉还好,愿意保持咨询关系。她的咨询师将成为她新的重要支持者和重要资源,相信有专业人员陪伴,她将会更容易面对自己的压力和挑战。

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岗位

篇3

关键词: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医药高等院校

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向社会培养应用性和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管理、营销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还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开发及促销等实际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预计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医药要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必不可少。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不断推进,相关企业对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已有16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我校于2000年设立市场营销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已趋于成熟,但仍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笔者在全面分析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基础上,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理念确定其关键控制环节,以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1HACCP的概念和应用原则

1.1概念

HACCP是一种被世界各国食品医药安全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公认用来控制危害的经济、有效、科学的全过程预防性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将其定义为:生产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监控标准,并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现代研究表明,HACCP不仅可应用于食品、药品行业,还可用于医药类课程教学改革,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将HACCP理念应用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市场。

1.2应用原则

HACCP的应用有以下基本原则:

(1)危害源的分析,是HACCP的基础,确定产品所有潜在的危害及其来源,有助于找出潜在危害;

(2)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为有效控制关键点提供依据;

(3)控制标准和关键限值的制定,结合实际制定关键限值可确保实际操作的简便易行及连续监测;

(4)关键控制点监控体系的建立,是HACCP管理体系的关键,可使HACCP体系正常运行;

(5)纠偏措施的建立,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订有效纠正措施,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危害程度,确保目标的实现;

(6)HACCP体系有效运行的验证确认,采用除监测以外的方法确保HAC-CP实施的有效性,有助于HACCP成功实施;

(7)HACCP体系有效文件的建档,文件和记录是有效执行HACCP管理体系的基础,记录应包括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纠偏记录、验证程序等。HACCP是持续改进的体系,通过关键控制点的评价与控制,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提高管理和产品质量。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基础为药学、人文、市场、管理等知识,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中医药行业特点及市场营销规律,符合医药市场对营销人才专业性、实用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涵盖以下内容:

(1)人文知识,医药营销人员日常工作中需同临床、药剂、生产厂家的各类人员交流,应具有社会学知识和社交礼仪。

(2)医药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了解中医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理学、制剂、药事法规等药学专业知识以及药品营销知识。

(3)经济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掌握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知识。

(4)管理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具备管理学知识,熟悉医药营销的目标制定、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管理学知识。

(5)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适应现代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能进行新成果推广。

2.3师资队伍建设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强,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每门课程均应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人文、市场、管理专业人员讲授。综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既懂医药又懂营销、管理,同时还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2.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达到提升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及其监控体系、评价指标对提高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采用开发营销模拟软件、举办营销大赛、进行自主实践、到医药企业实习和见习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进行实践教学。

3应用HACCP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根据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HACCP应用原则,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对潜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提出防控措施。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准则,脱离社会需求可能导致人才浪费和相关企业因缺少人才而减缓发展速度,甚至阻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破产。

(2)人才的专业性。专业性人才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人才的实用性。实用性较差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企业,还可能导致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而被淘汰。

(4)人文知识。缺乏必备的人文知识,可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不能较好地交流,影响工作的开展。

(5)医药知识。只有掌握相关中医药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理学、制剂、药事法规等药学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6)经济学知识。仅仅掌握医药知识而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知识,同样不能正常工作。

(7)管理学知识。具备管理学知识,才能进行目标制订、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医药营销活动。

(8)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社会不管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外语和计算机知识都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9)综合型教师。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涉及人文、医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不可能拥有掌握各方面知识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成长为既懂医药又懂营销及管理的综合型教师。

(10)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需要,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11)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12)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调控,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1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结论

通过探索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发现社会需求、人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人文知识、医药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综合型教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监控及评价体系13个关键控制环节均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HACCP理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关键限值、制订纠正措施等手段,山东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质量越来越高。将HACCP理念应用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出合格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柳萍,辛宁,秦华珍,等.中医药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47-149.

[2]宫春博,康怀兴.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8-59,103.

[3]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GB/TI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1994.

[4]郑爱新,高勇,谈国强,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研究应用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3,19(3):196-199.

[5]郭铃.HACCP理念在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2):265.

[6]郭新苗.中药黑膏药制剂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J].中国药物警戒,2014(8):495-497.

[7]李均,李志宁.药品质量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张楠.论高职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4):41.

[9]罗丹凤.高职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72-73.

篇4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俄罗斯;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27-03

1996年7月,科技部(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在这个课题中提出了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的目标:“九五”期间,选择组方相对简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市场占有率较高、方中所含中药材的基础研究较深入的产品,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争取有两三个中药作为治疗药物进人国际医药市场。从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提出至今已经有15年,中医药国际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中医药在俄罗斯历史悠久

(一)早期(18世纪及其以前)

俄罗斯了解中医、针灸早于其他欧洲国家,可追溯至1000年前。大约在10世纪(北宋年间),中药与针灸就通过民间交往和国家贸易途径传人俄罗斯。及至明代,中俄接触增多,针灸已为俄国人所使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俄国医学使团来华学习牛痘接种技术(当时欧洲天花流行),同时也考察了中国针灸术,此后俄国医学界开始关注针灸与中医。1773年,俄国的列比奥欣研究并报道了草药的收藏与应用,其中不少品种就是中药,这是俄国研究中药的早期记载。

(二)中期(19-20世纪前期)

19世纪,俄一些医院开始使用针灸疗法。查尔考夫斯基在《俄罗斯医学杂志》1828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针灸疗法,并详述了他本人的针灸临床实践,他主要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各种关节炎与风湿性肌痛症。从这时起,俄国开始探索针灸疗效机理,中草药的应用与引种逐渐开展。1871年,俄冒险家从我国甘肃、青海收集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北大黄)种子,种植于彼得堡并获成功,民间更普遍地应用当地草药与中药。20世纪前期针灸与中药进一步普及,针灸机理研究也取得进展。1946年,苏联生理学家福尔鲍尔特、波德希亚德撰文谈针灸穴位与皮肤的生物活动点的关系,他们从生理学、解剖学角度作了大量研究,认为针灸脑穴的实质是刺激生物活动点。

(三)近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

50年代,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就开始了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和基础研究,事实上形成了“针灸热”。自1956年起,苏联不断派遣专家来华学习针灸、中医;邀请秦伯未等中国中医专家到苏联考察、讲学与临床应诊;成立一些针灸研究组织。1957年,苏联卫生部成立针灸疗法生理研究所,苏联医学科学院也成立了针灸疗法感传试验室。首批来华学习的针灸人员在重要科研机构担任要职,并获得良好的工作条件,从事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

20世纪80年代起,针灸应用范围渐广,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临床科室,开办了多家针灸专门杂志,其他医学报刊也常刊载针灸与中医的论文。针灸医生已逾2万人,大中城市相继成立针灸学会组织,如莫斯科、明斯克、列宁格勒均有针灸学会,会员数百人,分布在当地针灸研究所或综合医院针灸科(或称为针灸部)。

二、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和深入,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中医药的发展更加迅猛。

(一)俄罗斯市场对中医药的认同情况

俄罗斯与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有着重视针灸、中草药的优良传统,民众相信中医,中医药市场较为广阔。俄罗斯等地丰富的草药资源和移种中药的传统有利于中药研究。

为保障中医药安全、有效、规范地服务于俄罗斯民众,以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营养医学院、俄罗斯传统医学院等为首的多个医学科研、教学单位于日前共同组建了俄罗斯东方医学研究院。其主要目标是将中国传统医学从临床应用、学术研究、医学教育等多方面通过正式渠道引入俄罗斯,并逐步在全国普及。

俄罗斯对传统医药的研究也很活跃。原苏联地区草药资源丰富,有四千多种,民间应用广泛,城乡医院也常常使用地产草药与中草药,约占医药总销售量的40%~50%。在苏联药典中收载的草药(植物药)占24%,这些草药均有现代药学研究的可靠资料。据统计,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医学研究人员已对三千多种植物药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随着中餐饮食文化的推广普及,中医倡导的饮食疗法也逐渐被俄罗斯人所了解,中国的绿茶(花茶)、大枣、银耳等的药用价值渐渐被他们所接受。

(二)俄罗斯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为了大力发展本国医药经济,俄政府制定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将建设本国的处方药、OTC药物、通用名药物三大市场,并严厉打击制售假药的非法行为。据预测,五年后俄医药工业总产值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现在提高5~6个百分点。俄罗斯大力提升本国医药制剂业的生产水平,对于世界主要原料药生产大国中国和印度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这意味着俄罗斯将成为新的原料药进口大国,从而推动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长。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中医药的出口增长迅速。2009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到14.6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占38%,植物提取物占45%;中成药出口额仅为1.6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1%。

2010年植物提取物出口增幅很大,出口额为339.45万美元,同比增加284.64%,成为近几年中药类产品出口的新亮点。据了解,因为有一些企业出口未按植物提取物的编码报关,所以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俄罗斯的实际金额远不止于此。

目前,俄罗斯财政和经济状况良好。专家预测,2011年俄罗斯药品市场容量将达到4000亿~5000亿卢布,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达到欧洲平均水平。根据《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在2020年之前,俄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卢布。

(三)中俄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

从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苏联的中医药教育受到当时国内与国外形势的影响,中苏之间的学术交流几乎是停滞不前的。自从中苏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后,我国对苏联中医药人才教育进入一个转折时期,苏联医务人员纷纷来我国系统学习中医药学。承担对苏方中医药教育的机构及医学院校、医药研究所不断增加,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等也开展了对苏联的中医药教育。经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形成一定的教育规模和体系,并积累了许

多宝贵的经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对俄罗斯开展中医药教育的初期,主要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教育,旨在让进修人员接受中医药学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介绍中国医药学体系,既有中医药基础理论,又有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的培训。后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对外中医药教育不断扩大,增加了气功、按摩及中草药学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响应政府号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如继续培养一支高水平翻译队伍,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举办中医药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出版俄文中医药图书以填补我国出版业空白,联合开发天然药物资源,拓展中草药贸易,利用互联网开展现代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医药远程教学,开设俄文中医药电子信箱。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中医药对外教育教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它将极大地丰富对俄中医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以中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俄罗斯阿穆尔州国立医学院近年来进行的合作为例,自2004年起,双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合作,举办一年一度的“中俄医药学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两校的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来自其他医学院校及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在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并共同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各方专家、学者围绕“传统疗法中的药物研究”这一主题,就有关植物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药效作用研究、中药材的规范种植、药物的抗氧化作用及疑难疾病临床研究等学术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中俄医药学论坛”得到了俄方的高度重视,俄罗斯卫生部、阿穆尔州卫生厅及当地政府官员给予高度的评价,正如《阿穆尔州真理报》所言:“中俄医药学论坛”是不同寻常的举措,其主要任务是探讨欧州经典治疗方法与东方医学的关系。在“中俄医药学论坛”会议期间,中俄双方校长还就扩大两校间交流的范围、拓展交流的内容等进行了认真探讨。双方一致认为,交流层次应从以前的双方专家、学者间交流,扩展到研究生、本科生间的交流。双方互派研究生,研究共同课题,开展本科生的短期交流学习,举办两校学生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如中俄大学生艺术节等,以增进中俄大学生更为广泛的相互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中俄双方院校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促进中俄人民之间的友谊。

(四)在俄罗斯中医临床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医中药虽然在俄罗斯得到顺利发展,可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私人的中医诊所大都设在华人比较集中的楼堂馆所内,营业面积小、卫生条件不理想、医疗设备不足,形不成规模,保证不了服务质量。其次,虽然有些诊所开设的科别很多,可实际上里里外外只有几位医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深,临床经验不足。据调查,华人在俄罗斯开办的诊所,多数没有获得俄卫生部门颁发的行医许可证,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经营状态,无法公开对俄罗斯人进行接诊。再次,俄罗斯医院的中医专科或者门诊虽然面对俄罗斯人接诊,但由于俄医院收费标准过高,一般老百姓享受不起,对中医文化在俄罗斯民间的传播不利。

中药在中国对俄医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较小,且出口形势不够稳定,经常出现贸易激增或锐减的现象。比如,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就因国内中药材价格涨幅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而进口商队伍不稳定也是影响出口的一个因素。

三、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前景

中俄两国医药交流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缘条件及文化传统决定了两国加强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俄开展中医药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要吸取历史上受政治、时局影响过多的教训,在教育形式、途径、范围、手段等方面要不断创新并使之完善,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俄罗斯奠定扎实的基础。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速度加快,未来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一衣带水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便利

1.很多中草药在俄罗斯境内都有十分广泛的分布,这就为中医药在俄罗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如谷精草、牛至、牛膝、五倍子等中草药在俄罗斯都有比较广泛的分布,同时一些中药中的动物药在俄罗斯也分布广泛、数量巨大。

2.中医药文化在俄罗斯的广泛应用和中医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更利于中医药事业在俄罗斯的发展与壮大。

3.随着中医药在世界推广速度不断加快,关于中医药的政府间合作将会明显增多。为了中医药文化在俄罗斯的发展,中俄政府也将在俄罗斯新建一些中医药院校并且在现有的医学院中增加中医中药专业的课程,同时中国政府也表示愿意无条件地派出中医药专家授课或进行学术访问活动,使俄方师生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在俄兴建大型中医药制药厂也是中医药在俄发展的一种方式。俄东方医学研究院已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建立中医门诊部作为试点基地,并从中国引进中医专家,三地的试点门诊在2005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

(二)中医药在俄罗斯发展的对策建议

1.语言上的标准化

中医俄语发展落后,阻碍中医中药在俄罗斯的国际化进程。应组织中俄专家共同编撰中医学词典,使中医俄语规范化、标准化。

2.中俄合作培养中医药人才

(1)在俄罗斯境内进行属地化教育,对俄罗斯本土人员进行中医药教育。

(2)招收俄罗斯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

(3)通过合办研究所,共同进行中医药理论研究,带动中俄科技人员在中医药领域加强合作。

(4)通过政府参与,使中医在俄罗斯取得行医资格,规范中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3.通过政府参与,进行中医药在俄罗斯的规范化经营和推广

(1)将在俄中医人员集中起来建立示范性中医院。

(2)以中方技术为基础,中俄联合兴办药厂,使中药制剂在俄罗斯的生产、经营规范化。

篇5

不过,虽然中医药为国内的医学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却很难赢得外国同行的“欢心”,中药在国外面临着“一面市场巨大、一面又被贯名非药品”的尴尬身份。加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利用科技创新,科学对待中医药的发展,对中药进行规范种植、工艺改进、标准提升,去芜存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说。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天士力建设伊始就按照“三高一新”(高科技、高起点、高速度、新思维)的发展思路,率先倡导了“现代中药”新概念;全力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坚持以组分中药为主导,探索中药新药开发新模式;坚持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精心打造现代中药先进制造平台;全力推行标准化建设,构筑了一条将中药研发、药材种植、中药有效成分萃取、中药制剂生产、药品经营集于一体的标准化现代中药产业链。

探寻中药智造新模式

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医药制造的智能化路线,中药产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采取先进装备,提高产品精密度,将制造向智能化转变,提高生产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使企业的生产由人工方式升级为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式,打造智慧医药健康产业链,做到低能耗、低污染、绿色发展,实现医药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共享、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迈向工业4.0时代,从而增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

天士力“现代中药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是依据《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规划实施的。针对中药产业在生产工艺、制造装备、在线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创新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科学与工程、过程分析技术(PAT)等先进制造技术,建设成为符合FDA\EMA GMP要求的、以“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为特征的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及技术体系。该车间于2014年获得欧盟GMP证书,车间内制造装备-传感及检测部件-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MES-ERP互联互通,构建了全生产流程数据信息统一平台和工艺控制模型库,实现了生产制造和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生产执行层、过程控制层、企业管理层的一体化、信息化。

通过核心装备自主创新以及生产工艺优化集成,天士力将单机并联、数量复制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升级为连续化生产模式,显著提升了车间设备设施智能化程度,提升生产控制和管理水平,在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突破了制约中药生产智能化发展的许多技术瓶颈。

该项目通过中药国际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技术突破,建立1个“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制造流程,开发1套工艺控制要素“数字化、模型化”技术,发展1种数据集成“网络化”管理方式,打通1条企业管理“信息化”路径,最终构建1套“智能化、集成化”中药制造与管理模式,对于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国际化品种的工艺与装备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标杆引领和示范效应。同时,天士力构建的“集药材种植、药物研发、中间提取、药品制造、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管理体系,也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产业链上下游推广以及产业链配套企业的集群发展提供行业典范。

“随着智能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企业间的差异性将会变大。领先的中医药企业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承担起引领行业的责任”,闫希军同时表示,“只有大量企业进入数字化制造,并向智能化迈进,形成了梯次发展,中国的中医药产品才能安全有效,也才能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

中药国际化价值凸显

2016年1月15日,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丹参胶囊正式通过了荷兰药品审评委员会(CBG-MEB)的植物药注册批准。这是天士力中药品种在欧盟主流医药市场取得的首个治疗性药品证书,标志着天士力实施中药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重要里程碑进展。

丹参胶囊最终得到荷兰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充分表明该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标准等均已完全符合欧盟成员国对药品监管法规、程序和技术指南要求,并达到与欧盟当地药品完全一致的生产和技术控制水平。业内专家表示:“丹参胶囊是我国第二个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的中药品种,但从剂型创新角度和医学适应症角度,国内尚无与丹参胶囊相同的中药产品在欧盟上市,这意味着天士力在这一领域的科技领先和市场独占性。”

多年来,国家一直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走向国际社会,在2016年2月22日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 丹参胶囊注册的成功和在欧盟上市是推动公司丹参系列优势品种走向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重大里程碑事件,一方面标志着公司国际科研、产业和管理能力整体快速提高并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另一方面为我国的中医药产品进入欧美国家主流医药市场摸索一条可行的道路,打通一条可行的途径,建立一条可行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验。

篇6

“洋中药”在中国盛行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

随着医药市场逐步面向国际开放,中国的中医药产业非但没有走出去的迹象,反而呈现出“引狼入室”的态势。

不久前,诺华中国非处方药(OTC)部总裁江华高调宣布,未来诺华将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中草药,并将有条件并购和销售在5亿以上的本土药企。诺华制药在国际非处方药(OTC)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因其进入中国较晚,目前在华OTC市场的销售份额并不高,因此希望通过中药业务提升在华销售业绩。

其实,觊觎中药以及中国医药市场的不仅仅是诺华,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

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

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中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占其中的3%-5%左右的份额。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据广东海关的统计,上半年广东省企业共出口中成药价值747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3%,而广东省进口中成药价值达3817万美元,增长29.6%,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幅,中成药的进口都远远大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比已经扩大至5倍。

中国民间常见的“六神丸”配方,加上地道中药原材料制成的“救心丹”,立即成为“洋中药”畅销国内,为日本某中药企业带来达1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在日本,中药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中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中国。

牛黄清心丸,同样是中国传统的中成药,但中国要生产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胶囊的改进型产品,却必须看韩国人的脸色,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两项产品的专利。

美国人利用手中8项中药材薄荷的专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收银子;而作为薄荷之乡的中国,只能靠着薄荷藕、薄荷茶水赚一点小钱。

德国人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中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事实上,全球性的中医药热正在升温,而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十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约18%的市场份额。

外资疯抢中药配方

近年来,日韩、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从中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再行提炼加工后高价返销中国市场。同时,外商加紧收集研究民间的中药秘方、偏方并申请专利。如牛黄清心丸是中国传统中成药,但若要生产其口服液和微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却要取得韩国人的同意,因为其早就在中国申请了发明专利。

从1994年后,国外制药企业来华申请专利保护的数量逐年增长,包括日、韩、美、德、法、意、英、加等国,体现了他们的专利意识和医药战略的先导性和超前性。

世界治疗糖尿病的龙头老大诺和诺德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已经在中关村生命科学院落成。紧随其后,跨国制药企业罗氏的中国研发中心也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瞄上的不仅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还有中药国自身的科技研发存在的优势和漏洞,更重要的则是盯上中药缺少“专利”这一天然屏障。

作为中国医药的“国粹”,中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所以中国在中药领域本应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药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很难证明其疗效,申请专利的难度较大,并且很多中药都是作为秘方存在,虽然疗效显著,但机理是什么却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药尚待标准化,这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阻力之一。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中药配方大量流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传统医药企业的重要难题。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中国生产的青蒿素,作为中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是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一类新药。虽然中国在复方制剂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却将该项知识产权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权卖给了诺华。即所有中国企业的青蒿素必须通过诺华公司才能变现价值,诺华公司仅用知识产权就卡住了中国药企的脖子。

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包括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救心丸,韩国在“牛黄救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这些本属于中国的产品,被外国申请了专利后再返销中国市场,而同样的事情每天还在继续。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中国中医药企业为了吸引境外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只会使中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守住防线刻不容缓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但是由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中药的宝贵财富流失惨重,形成“洋中药”占据主要中药国际市场的局面。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保卫本土市场的重要战场。

近年来,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其结果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和祖传秘方被外商以低价掠走。同时,国外企业利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将产品返销中国市场,或者通过侵权赔偿打垮中国企业。国外众多的医药企业就是通过无偿侵占中药方剂资源而赚取了巨大的利润。因此,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目前中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中药企业而言要抢先申请专利,运用专利把我国传统的中药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再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中药在知识产权领域需要保护的内容很多,包括专利、商标、处方、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中药材、饮片等,都要尽可能地采取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要以专利保护中医药核心技术、地道药材及中医药传统知识。

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而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医药已刻不容缓,并且要急起直追。虽说中医是传统、古老的,但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来看,它也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应该要爱护它、扶持它,多给它投入,多用先进的手段来研究它。否则,传统的中医药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篇7

生存还是死亡?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王子这句经典的诘问正发生在我国最正宗的传统行业――中医药行业身上。

从去年到现在,一场关于中医药的存废之争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学者甚至发起社会网络要求废除中医药。

提出废除中医药并非空穴来风,中医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卖的是树叶,买回的是药片。后者的价钱是前者的几倍。全球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有16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产品仅占3%〜5%,有的年份进口的“洋中药”已超过出口额。不少人大声疾呼:中药还姓“中”吗?

专家认为,要拯救中医药非纸上谈兵,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动真格,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医药姓“中”的本色,依靠质量、标准,走品牌发展之路。

存废之争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我国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然而,这个曾经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在发展上却正遭遇着不小的尴尬。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中药市场16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产品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我国仅占3~5%,约5.8亿美元。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原料初级品,中成药仅占1.26亿美元,且多以食品添加剂的形式出口。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且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老医师。而这期间,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3亿,中医却锐减如此,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75万人。比中医人数缩水更可怕的是,很多中医院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甚至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手段,而开药甚至也开西药。挂中医院之名,却行中西医结合或西医之实,已经沦为“二流的西医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中医药事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有70%至80%是学习中医及相关学科的。在韩国,由中国传入的中医已被改名“韩医”,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我国中药出口突破7亿美元大关,但这个出口额还不及日本“救心丹”一个品种。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出口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其价格比我国人参高出10倍左右。

随着“洋中药”的大举进入,现代化进程缓慢的传统中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迫使大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明天,我们将吃谁的中药?

2006年,网上有人在征集签名,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全部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一时间引发了全国一场关于中医药存废的大讨论。生存还是死亡?成为摆在中医药发展道路上的一句经典拷问。

市场潜力巨大

2006年是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低谷。先是鱼腥草注射液因不良反应一度被全面停用,中药的安全性受到广泛质疑。接着,互联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关于废除中医药的言论甚嚣尘上。就在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走得有点步履蹒跚的时候,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却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国家正在接受中药,我的留学生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孝贤说,“现在英国就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市场很大。”

与此同时,“洋中药”也开始大行其道。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我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据悉,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目前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除东南亚各国和对传统医药仍保持旺盛需求外,北美、西欧市场亦日趋活跃,非洲、阿拉伯传统医药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业内人士指出,“洋中药”的兴起,反映了国际上对中医药及传统医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也反映了国内中药产品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有巨大产业发展前景的中药,已成为新药开发和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新药开发和投资的热点。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全面开展传统药的筛选,研制开发新品种。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每年从20多个国家收集4000多种植物及其提取物,进行大规模的药物研究。

目前,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2年投入中药专项研究的经费就有上亿美元,美国企业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投入则更多。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一些实力雄厚的国外企业集团,也已经或计划在我国建立中药新药研发机构,中药研发竞争日趋激烈。

因此有人认为:“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而中药产业则是朝阳中的朝阳。”

创新发展要动真格

一方面是国内中医药发展遭遇存废之争;另一方面是外国企业以研发为中心,以现代化学和生物技术解析古方,“虎视眈眈”有13亿人口的市场……中医药面临的局面,很像中医所云的“内湿外热”。

如何才能治好中医药发展自身面临的这种病症,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进行集中会诊,力争开出中医药发展所需要的“处方”。作为指导性文件之一,3月21日,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简称《纲要》)出炉,对我国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场“存废之争”。

十六个部门的首席发言人,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动真格。“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步伐,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要及时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带来的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新机遇,充分运用现代科学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有利条件和科技支撑,认真总结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中医药的创新进行整体规划,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步伐,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健康服务。”刘燕华说。

这个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后,又一事关中医药创新发展全局的纲领性文件,对前一阶段出现的“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等观点做出正面回应。

《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同时,《纲要》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目前面临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高、现代产业基础不强、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三项挑战,以及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开创的良好局面、医学模式转变创造的有利条件和现代科技提供的有力支撑的三大发展机遇。

负责《纲要》起草的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邹健强处长认为,“废除中医”论的出现,反映了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没有学习过中医的人是很难理解的,这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和推广。因此,中医药要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关键在于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理论与成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表达传统医学的内涵。

质量、标准、品牌一个都不能少

把传统中医药“翻译”成夏奈医药语言,首先需要的就是标准体系,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标准对于中医药的国际化与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中药的市场占有现状,同其缺乏一套标准规范体系,很多成分以及效果“说不清楚”密切相关。我国的中医药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技术。在现有的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多数外观差,服用剂量大。对于中药的“粗、大、黑”落后状况,委员们深有感触。在不少人眼中,中药似乎一直是难以下咽的代名词。

德国、日本、韩国等草药研发先进国家的制品,绝非如此。他们生产的中药以单方为主,比较能说清楚每种药物的作用。被日本称为汉方制剂的中药,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的数据,在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现代新科技,从品质到外观均优于我国。由于中药缺少与国际接轨的一套能让人相信,并能保证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靠的标准规范体系,这就造成了难以掌握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和占有权。

哈孝贤认为,中医药的标准和质量对中医药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应该成为中医药世界标准体系制定的主体。中医药是流传于我国的医药技术,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应当是按西医的标准来得到国外的认可,而是应当按照我国的标准去认可世界的中医药。

通过标准体系建设保证中医药产品质量,解决质量不稳定问题以后,实施品牌战略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振兴的另一重要“药方”。现在已经有诸如丹参滴丸、银杏片等中成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承认,成功打入美国市场。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但为什么我们中药的出口只占国际市场的3%?为什么我们大量出口的中药材,被日本、韩国企业深加工后,再以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中国?”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说,目前我国中药企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标准还不尽如人意,并且中药行业集中度很低,近年来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药企业并没有朝规模化和实力化方向发展。

李振江指出,中药产业要发展,必须走创新的道路,而且企业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但是,医药是特殊行业,医药行业的创新需要更高的投入,国外一个新药研究的费用动辄数亿美元,我们国内企业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力。建议国家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中药企业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医药行业的散、乱、小很容易造成药品低水平仿制、质量管理不过关,以及恶意低价竞争等短期行为,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扶持一批实力强、质量控制和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企业。加快传统中药现代化、产业化步伐,让中药加速走向国际市场的大舞台。

篇8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药现代化面临空前良好的环境,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需求及中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任务,我国已确立了新世纪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但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尚未定论,作者就此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1 概念

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定义有称中药科学化的,也有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比较权威的定义当属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在联合制定的《中药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定义:即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1]。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应以创新为核心,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以标准为重点,提高中药产品质量;面向市场,积极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加强中药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集成,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国际化。

2 中药现代科学化

2.1 中药药效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也一直是中药科研的热点和难点。任何一种中草药所含成份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更不用说中药复方成份的复杂性了。要想从中获取微量乃至微微量级的有效物质,无异于大海捞针。一是采用活性示踪的化学分离方式,但工作量浩繁,并且假阳性、假阴性、亦彼亦此等试验结果难以确定有效物质。二是“去伪存真”法筛选中药活性物质:在肯定其药效的情况下,可先分离除去较易确定的无效(无活性)物质,然后确定和除去可能的有害(毒性)物质,剩下的可能就是药效物质。这与传统的大海捞针式分离筛选活性物质的方式有所不同。三是“无心插柳”法筛选或验证中药药效作用,即对正常健康动物进行阶段性或长期给药,即主要采取一般药理学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观测动物有无异常反应,一些重要的或特殊的异常反应可能是该中药的主要药效作用,也是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开发的药效作用。此法在国际医药研发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这对多成份、多作用、多靶点的中药药效药理研究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

2.2 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提取、分离、分析共性技术平台,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立技术平台,要防止片面求新求异,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要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不一定带来高品质,高品质不一定产生高疗效,高品质也不一定产生高效益。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技术平台本身的成熟性,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分离和分析的实际应用中进展缓慢。在中药现代化中,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而且要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简单易行的中药传统提取分离分析技术实现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保证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2.3 重视中药临床试验

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药学、药理、毒理)轻临床的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鉴于中医药的优势与劣势,目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普遍采用与西药并无二致的临床试验策略,可能会抹杀中医药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损害中医药医疗地位和作用。为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临床适应症定位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显得非常重要。中医药长于对证治疗,亦可对症治疗,但全能型的对病治疗已是不可能的了。中药临床试验治疗方案既可采取单独治疗,更应考虑联合治疗;既可重在对抗治疗,也可强化辅助治疗;既可采取序贯治疗,也可考虑替代治疗。中医药治疗指数既要重视有效性,也要重视安全性;既要考察近期效果,更应考察远期效果。中西复方新药研发应是中西医药结合最佳有效切合点之一,也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新药审批办法对中西复方新药要求较高,许多人望而却步,近年来中西复方新药的研发几乎是一个空白。

3 中药现代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产业化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设立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对中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中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存在着重产业化轻示范性、重硬件轻软件、重市场轻生产、重广告营销轻科研支持等倾向,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笔者认为,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二是要突出示范性、前瞻性,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1)要通过中药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艺、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2)要开展并加强药品上市后的再研究,以进一步夯实临床基础,突出特色和优势,阐明作用机理,了解不良反应,建立和优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药中药,中药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剂);(3)要加强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技术装备,实现工艺再优化、质量再提高、剂型系列化;(4)在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要全面制定和实施GAP,GEP,GLP,GCP,GMP,GUP,GSP等各种标准和规程。

4 实现中药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中医药国际化将面临着两个问题:(1)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2)如何有效地应对“洋中药”的冲击。当今,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的前景可谓喜忧参半。近年来美国FDA颁发的《植物药研究指南》为中药(植物药)开绿灯[2],欧盟新近修订出台的《欧洲传统药法论》却为中药(植物药)亮黄灯、红灯[3]。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抵御“洋中药”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入侵”甚至比让中药走向世界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如何保护民族医药工业、实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目前国内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模式和目标多种多样,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途径和策略也是多种多样。中药作为药品,得到美国FDA的认证,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当然应是我们始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不要忘记中药作为食品补充剂进人全球市场特别是海外华人市场可能是中药国际化的最便捷、最有利的途径,更不能忽视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广大东南亚地区,将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主流医药市场的最佳的起跳板。作为祖国医药宝库的精髓,在应对“洋中药”大肆进口的反击战中,中医药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起到桥头堡、护身符和杀手锏的作用,可用以制定中医药、植物药国际技术贸易措施,营造一个缓冲地带,为民族医药工业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和空间。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一个标准、一个法规、一个专利”。具体来说:(1)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2)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反国际惯例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外严内松”的倾向;(3)申报好中医药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保护我国民族医药知识产权。在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时,可以通过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或强化中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内涵建设[4](包括处方依据、用药历史习惯和经验、复方配伍关系、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来源道地性及其安全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一方面将是基于保护我国国民、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同时将有效地缓冲洋中药的长驱直入;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洋人对中医药的偏见,使洋人对中医药理论变歧视为正视,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有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5 结论

中医药现代化应从科研学术的角度与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并结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现时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和丰富中医理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等一些系关全局的重要而敏感的中医药学术概念及内涵,这样不仅将有助于拓展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不至于使中医药研究及其相关或延伸成果特别是一些高尖精的产品和成果旁落他门,这样将使我们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真正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危建安,黄兆胜.现代化中药发展模式之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1,17(1):1

[2]吴淑金.中药现代化的进展[J].医学信息,2004,(5):65

篇9

关键词:中药研发;市场战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中药是我国所独有的,蕴涵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人类宝贝财富,也曾经为华夏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中药正被新科技、新材料的现代医疗技术所取代,中药市场地位正在逐步萎缩,研发的步伐正逐步减慢,中药市场也逐步被西药市场所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2009年,我国进行了新的医疗制度改革,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中药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从国家的政策角度来看,新时期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民族中药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发挥中药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充分发挥中药所具有独特功效和产品优势,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继续推动中药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新时期中药研发和市场战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之策。

1 新时期中药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全球化竞争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对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做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国外各制药纷纷瞄准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通过独资、合营等方式开设各制药企业,国内传统西药企业逐步被外资企业代替,这样就使发展国内中药企业,开辟中药产品的国际地位,成为我国制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我国具有对中药产品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丰富的中医药人才资源、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可以说,中药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基于此,目前,让大量的中药、中成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专利,以此作为我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要举措。

1.2 中药发展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医药消费的意识也开始逐步从治疗观向保健观转变,通过身体锻炼和饮食预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自助、预防和保健成为趋势,这也为植物药、传统药物,特别是中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目前,从临床情况来看,我国中医药对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范围广泛的保健作用,能适应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要,中药内含绿色概念,能够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因此,中药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不断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2 新时期我国中药研发和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研发创新能力低:目前,我国中药的研发水平较低,还主要依赖于传统中药的历史积淀,“老方子、老药材、老配方”还成为各个中药企业发展的基础,市场对新的中药产品认识程度不够,主要还是购买传统中药品牌。和国际医药企业的高投入、高科技、高人才相比我国对重要发展的政府支持、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我国的科研制度还不够健全,在中药科研界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及行为规范。

2.2 中药市场拓展缺乏国际市场意识:目前,我国中药企业在市场定位中还仅仅拘囿于国内市场的开发,产品的包装、营销理念往往还站在国内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进行的,国际市场开发的意识不浓,手段不新,例如我国传统中药企业同仁堂,近几年来,在国内市场实现了销售额成倍的增长,而出口销售额始终徘徊在固定水平线,这种过度重视国内而轻视国际市场的现象,容易出现国内中药企业的销售短板,进而导致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对中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3 新时期中药研发和市场战略思考

3.1 中药重点产品的市场培育:目前,国内中医药企业众多,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不统一,容易导致中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重要企业标准化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不足,产业升级慢,产能效率不高。为了提高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培育中药市场,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所独特的治疗优势与特色,对成熟度高的中药成果,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不断稳固其市场地位;对新产品要加强临床实验,稳定其疗效,使更多的疗效确切的新产品走向市场,同时进行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逐步培育出一批名药、名厂,为中药企业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2 选择中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跨国公司:我国中药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思想,同时要眼睛向内,先练好“内功”,从内部挖潜入手,并逐步找出和国际制药企业的差距。要重视产业集中度,改变目前我国中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提高中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解决中小中药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时,所存在的进入壁垒较低,产业政策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其次,鼓励中药企业兼并或重组,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势扩张和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研发实力和生产实力,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中药企业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环节,拥有属于自己的完善的产业链。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比如加大财政投入,实行税收、信贷和保险等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药龙头企业在成长为跨国公司起步阶段的扶持,增强这些中药企业的资本实力,促进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产品顺利出口。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李成学.中药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环境与战略选择[J],东岳论从,2006,(2)

篇10

2004年,欧盟出台《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要求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植物药必须向成员国申请注册,经审批同意,方可作为药品在欧盟市场销售使用。该指令规定,若产品在2011年4月30日前不能完成注册,将不能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作为全球最大的植物药市场,欧盟市场规模已达百亿欧元,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40%以上。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中成药出口欧盟的总额约为1200万美元,2011年1-2月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欧盟的数量为4845961公斤,出口额为6039.2万美元,占中药全球出口总额的17.6%。但欧盟的中药市场长期被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韩国占据,份额一度达到95%。2011年5月1日起《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全面实施,截至4月30日没有完成注册程序的植物药将不允许以药品的身份在欧盟销售和使用。据不完全统计,过渡期内顺利通过欧盟注册的植物药在350种左右,但却没有一例中药通过注册,意味着我国中药企业不得不退出这个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

二、中药在欧盟受阻的原因

1.企业积极性不高。早在2004年就生效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就已经给了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7年的过渡期去向成员国申请注册,但我国企业的相关工作比较迟缓,并未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大部分企业一直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认为在欧盟的销售额不算太大,注册成本较高,主动放弃了注册,另一些企业甚至表示对于欧盟标准兴趣不大。

2.企业重销售,轻质量。由于我国中药市场标准低,产品质量趋同,多数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压缩成本以及市场营销策略上,而不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生产高标准的创新产品。在产品创新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研究不够精深,在国际通用的名词术语、检测方法和质控标准上也始终发展不够。很多在市场上销售较好的药企,靠的是对消费者的广告轰炸和对销售商的回扣式策略。

3.欧盟的注册要求较高。欧盟规定,“注册产品在申请之日前必须具有超过30年的药用历史,在欧盟至少要有15年的使用历史,”。我国海关对出口中药曾经是类别登记,很多中药的海关记录都是“食品补充剂”,而且没有产品具体名称,无法取得海外销售年限证据。大多数中药企业的历史都没有超过30年,根本无法注册。此外,欧美国家在中草药审核上,无论是在标准设置还是药品质量检测方面,要求都很严格。而在国内,则相对宽松。因此,很多我们国内卖得很好的中药及中成药,却由于达不到欧美国家的要求,很难出口。

4.我国中药产业标准缺失。中药生产相对于西药生产而言,本身标准化的程度比较低,由于产业标准缺失,现实中存在许多混乱的现象。目前,国内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但是各标准由于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甚至相互矛盾。尽管近两年来,我们在药品管理上逐渐收紧,但距离“严苛的标准”依然相差很远,缺乏一套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化体系。

5.中医药在海外市场位置堪忧。虽然中医药拥有数千年植物药悠久历史,但中国作为中药大国中药制剂年出口仅约1亿美元,而进口天然植物药已超过6亿美元,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约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在中草药国际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了赢家,品种占80%-90%,而中国在国际市场仅占3%-5%。中药行业门槛低,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药品的安全风险未能得到有效监控,导致了近年来误服中药导致不良反应的报告越来越多,也影响了中药产品在国内外的形象。

三、我国中药企业的发展策略

1.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首先,企业要重视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满足欧美消费者需求为目的,按照西式的做法,加工符合国际标准、剂型先进、包装精美、迎合西方消费者喜好的中成药或保健品。其次,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从种植到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能保证中药产品在重金属含量、有毒元素、农药残留量、微生物检测等方面达标,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再次,加强产品创新,与医学院及科研机构合作,将产学研与制药行业独特的临床需求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2.企业要打造品牌效应。中医药文化传统内涵及中药的独有疗效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承认。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传统医药机构,带动了中草药需的求增长。在满足市场旺盛需求,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企业要积极打造品牌效应,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运用差异化营销,突出品牌特色,进而成为领导品牌。运用广告、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形成品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培养品牌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