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的特征

篇1

关键词:移动支付;虹膜特征识别;两步法认证识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2

一、基于虹膜特征识别移动支付技术的研究背景

在金融互联网不断迅速发展的今天,移动支付由于具有支付便捷、交易效率快速、交易方式灵活等特点,成为支付方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的移动支付技术大多数是基于口令的认证方式,这种认证方式存在着秘密容易泄露,支付安全性低的特点,成为了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瓶颈。据研究数据表明,由于对支付安全性的担忧,用户对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1]。本文创新的提出了一种基于虹膜特征识别的双步认证方式,能在有效的提升支付安全性的基础上,减少后台程序算法的开销,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

对于每个一人来说,虹膜的结构都是各不相同的,并且这种独特的虹膜结构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不发生变化。虹膜特征识别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可采集性,非侵犯性(非接触性,让被识别人,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提取虹膜图像,对人没有侵犯)等诸多优点。特别是虹膜识别相比于其他生物特征比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具有很高的防伪性,用手术的方法改变虹膜的纹理,也是很困难的。由于移动支付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选择用基于虹膜的特征识别技术。

二、基于虹膜特征识别移动支付技术的技术实现

本文创新的提出了一种将交易流程分为本地图像预处理和远程特征识别的两步法认证识别方式,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支付的安全性,还能减少后台系统算法的开销,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首先我们通过移动设备的摄像头获取用户的虹膜图像,然后在移动设备对所采集到的虹膜图像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工作,提取有效的虹膜特征区域,并及时的在本地对所采集的图像质量进行预评估,如果所采集的图像质量不符合标准,则提示用户重新采集虹膜图像。将图像的预处理工作放在移动设备端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硬件资源,减少将图像预处理步骤放到远程终端的开销、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经过预处理后较小的图片也可以提高流量的利用率。而且在采集图像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能及时提醒用户重新采集图像。

经本地移动设备采集预处理过后的图像,通过网络传的后台终端设备。后来终端设备在数据库中获取该用户注册的虹膜特征信息,并将由移动设备端传送过来的虹膜图像,加工处理后得到的虹膜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返回到移动客户端。这样做的好处是将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的步骤放到后端终端设备,在很小算法开销的情况,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图1 技术实现流程图

三、移动设备虹膜图像预处理技术的实现

通过移动设备图像采集得到的眼部图像有一定的灰度分布特点,一般而言瞳孔灰度要小于虹膜灰度,虹膜灰度要小于巩膜灰度,在图像中灰度最小的区域就是瞳孔所在区域,本文利用眼睛内组织的灰度级分布不同快速的定位出虹膜的内外边缘[2]。一般要精确得到图像的灰度分布密度函数在技术上实现的算法比较复杂,所以在实际中用我们可以用直方图来代替灰度分布密度函数。灰度的直方图是一个离散函数,它是表示虹膜图像每个灰度级与该灰度级出现频率的对应关系的函数[3]。设虹膜图像的像素总数为N,有L个灰度级,具有第个灰度级的灰度的像素共有N个。则第k个灰度级出现的概率为:

从虹膜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可以看出,瞳孔的灰度远小于眼睛其它部分的灰度值,并且瞳孔区近似灰度值的像素点分布集中。我们在预处理算法中,可以有效的利用瞳孔的这一特征,可以采用二值化的方法分离出瞳孔。在预处理中采用二值化的方法分割虹膜的图像,分割点阀值大小的选择是很十分重要的,如果阀值选取过低,则将会把部分瞳孔图像划分到了背景的范畴,使得瞳孔边缘点定位的准确率下降,这样提取的虹膜图像特征点数量也会大大的减少;如果阀值取得过高,则图像中瞳孔边缘也会划分到提取的部分,从而搜索不到有效的瞳孔边缘,这样就会把一些无关的消息传送到后台数据进行匹配。所以二值化方法的关键点就是阀值的选择,二值化的公式为:

T为设定的阀值

通过对虹膜灰度分布特征具体情况的分析,本文采用双峰法来确定阀值。双峰法属于全局阀值分割法的一种,其间阀值的选取是以灰度直方图为处理对象的[4]。可以近似认为虹膜图像的灰度分布曲线类似由两个正态分布函数和叠加而成,图像直方图会出现两个分离的峰值。

需要分离的虹膜图像,瞳孔的灰度分布类似于正态分布函数,虹膜的灰度分布类似于正态分布函数,两个函数之间有一个谷值。在虹膜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中,像素最集中,灰度值最小的那个峰值区域,为瞳孔区的灰度分布,为最左侧第一个峰值区域。选取左侧第一个峰值和第二个峰值之间的谷值的灰度值作为分割的阀值,下图是分离出虹膜图像的示意图。

(a)摄像头采集图片 (b)经过预处理后的虹膜图像

分析上图可以看到,我们对移动设备摄像头采集得到的大约在5MB左右的虹膜图像,经图像预处理算法的处理成只有几KB的有效虹膜区域的灰度图像。然后对这个图像进行图像质量的预评估,如果这个图像符合标准,则往后台终端设备传送,这样比仅仅可以节约流量资源,还可以大大地提高预处理的速度。

四、后台终端设备虹膜特征识别技术的实现

通过移动设备采集并经过预处理过后的图像,利用通讯网络传到后台的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在后台数据库中获取该用户事先注册的虹膜特征信息,与从移动设备端传送过来的虹膜图像进行比对。针对虹膜图像的纹理特征和幅度、相位信息,我们可以利用二维Gabor滤波来提取虹膜的特征信息,因为Gabor滤波器具有频率和方向选择性[5],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提供虹膜图像局部方向和频率信息, Gabor 的二维滤波算子描述如下:

其中,θ表示Gabor的方向值,f表示Gabor的频率,、是分别沿着坐标轴x和y的Gaussian包络值。、可以使某一方向上的纹线得到增强,一般将他们取值为经验值。

Gabor滤波器的傅氏变换为:

对于提取的虹膜特征点我们可以用基于小波分解的算法进行特征点的匹配[6],最后将比对结果返回到移动客户端。这样做的优点是将虹膜特征点的提取和匹配的步骤转移放到后端终端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虹膜特征匹配的准确性,避免干扰,最大程度上的减少支付的风险,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三大运营商发力争夺移动支付市场[J].经济参考报,2013.

[2]李庆嵘.马争.虹膜定位算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

[3]薛白,刘文耀,王金涛,等.虹膜图像预处理算法[J].光电子·激光,2003,14(7):741-744.

[4]田捷,杨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J.P.Jones and L.A.Palmer.An evalu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Gabor filter model of simple receptive fields in cat striate cortex.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Vol 58,Issue 6,1233-1258.

篇2

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2%。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井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加入战局,移动支付进入战国时代。

聚焦移动支付,何处才是主战场?

1.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呈现女性化特征,女性消费者争夺将成为用户争夺的制高点。

根据益普索(Ipsos)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针对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显示,在使用过移动支付的人群中,女性消费者比例超过半数,且女性消费者比例在增加,由2013年的51.5%增加至2014年的53.9%。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女性消费者在选择支付平台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交易安全性(78%)、支付平台稳定性(65%)和个人隐私安全性(66%),是女性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相对于男性消费者(11%)而言,女性消费者(16%)更愿意接受周围同事朋友与家人的推荐。(见图1)

2.移动支付用户群老龄化趋势显现,产品设计上需要考虑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互联网人群中,手机银行的普及率达59.3%,而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高达94.4%;在我们认为对新技术接受度比较低的中老年人群中,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率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并不低。

与2013年12月调查结果比较发现,30岁以上互联网人群中,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人群,与半年前相比呈现出增加趋势,移动支付用户群老龄化趋势显现。产品流程及功能设计上如何满足中老年用户的需求,是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认真考虑的环节。(见图2)

3.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在逐渐慢热,虽然使用率不高,但已经逐渐培养了认知度。

当前,APP客户端支付仍然是用户知晓率(88%)和使用率(81.9%)最高的支付方式, 其次比较热门的支付方式还有短信确认支付、二维码支付和WAP支付。NFC近场支付及声波支付等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的使用率较低(6.1%),但逐渐培养了认知度(20.1%),随着市场环境的成熟,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见图3)

移动支付,安全吗?

1.安全性仍然是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首要顾虑,不同年代消费者顾虑不同。

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消费者是心存顾虑的。认为移动支付与其他支付相比,不存在更大交易风险的客户占比仅为18.3%,不到2成。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他群体,同时选择支付工具的目的性更强;“90后”作为未来的潜力市场,并不容易获取,他们对于“支付平台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有很高的要求,且对于交易优惠与补贴抱有较高的预期;“80后”作为“丝”一代,在考虑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也呈现出“丝”的一面,与其他年龄代相比,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因素的话,那就只有“其他”可考虑了。(见图4)

2.年轻的“90后”与年长的“60后”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相对集中,社会中坚“80后”和“70后”对第三方支付工具则兴趣广泛,“70后”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种类最多。

支付宝钱包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一枝独秀,在使用过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中,从“60后”群体到“90后”群体选择支付宝钱包的使用率都超过97%。关于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钱包的使用率也在四个群体中均超过9成。(见图5)

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网银在线在“90后”、“70后”和“60后”用户群中使用率较高,而“80后”人群对微信支付的使用率高于其他人群。(见图6)

篇3

全球支付市场结构悄然转变

以移动支付为首的支付创新是否彻底改变了全球支付市场的结构?可以大致观察到2015年全球支付市场内部结构。从市场参与者来看,新的移动支付供应商不断进入该市场,原有的由几家主要机构(如Paypal、MasterPass、支付宝等)分割市场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新的赢家也不断出现,市场结构不断转换。仅中国市场,就出现了多家机构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市场的局面,包括支付宝、银行卡、银联在线、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百度支付、苹果支付等等。从支付工具结构来看,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大致统计,2015年年初全球支付市场的主要工具支付额及其市场份额大致如表1。从区域支付市场来看,全球主要地区的支付市场内部结构大致如表2所示。

总体而言,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全球支付总额中仍然位居首位,其次是新兴的电子钱包,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是借记卡。具体而言,北美和拉美地区的信用卡支付量(分别为40%、42%)在其市场总额中最大,在全球也是排名第一。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最主要的支付方式是借记卡(29%),也是全球使用借记卡最多的地方。亚太地区则是全球新兴移动支付的领头羊,电子钱包34%的使用量位居全球首位。从银行卡支付量来看,北美地区在全球最高,信用卡和借记卡总支付量约占市场总额的65%,接下来是拉美地区的49%,第三是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42%,最后是亚太地区的39%。

金融市场最为发达的北美地区,其银行卡支付量却在全球排名第一;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亚太地区,其银行卡支付量却在全球位居末位。可以看出,支付市场的发展结构与一国金融结构不一致,银行卡支付量没有突出商业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银行卡使用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实况,原因很明显,支付竞争背后是各类金融机构市场竞争,支付涉及的金融机构远远不止是商业银行,如各类信用卡发行机构、收单机构等。因此,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在支付方式发展方面,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比如,直接借记和电子发票的支付方式,只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存在,北美、拉美和亚太地区没有此两类支付方式。根据《全球支付报告(2015)》的数据推测,各地区未来支付市场发展有一些共同的趋势:银行卡支付量减少,银行转账支付量略增。其他支付方式发展则存在地区差异,如电子钱包在拉美之外的地区均可能出现支付量上升,而现金、预付方式在各地区的发展趋势则可能完全不同。

总体而言,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电子钱包的支付量会不断增加,或位居全球支付量首位,但速度可能没有预期中那么快。随着支付体系内部竞争和结构变化,传统银行卡支付(借记卡和信用卡)或会借助近场支付等新型技术,稳定其市场份额,从而在未来5~10年占据全球支付市场的重要地位。

支付技术开发和应用继续升级

移动支付技术和各种分析算法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全球支付行业固有的结构。在哪里购物和消费、如何支付,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且开始被深度挖掘。全球多国在支付等金融技术上面的投资不断增加,数字化货币技术更加成熟。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技术投资总额呈现每年三倍的增速,2013年约为29.7亿美元,2014年,全球金融技术投资总额已高达120亿美元。到2020年,其投资总额大约能增加至200亿美元以上。其中,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等)因为消费者对互联网+服务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其金融技术投资也随着回报率提高而不断增加。支付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否可以被准确预测(比如当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就曾遵循所谓的摩尔定律)?从硬件来看,智能手机俨然已经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载体,集线上线下移动支付于一身,其他移动支付工具(智能手环等)也不短出现,但尚未打破其主导地位。从软件技术来看,未来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

近场支付(简称NF C),已成为重要的移动支付技术。NFC由1983年发明的沃顿发明的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演变而来,其可以为多个设备如数码相机、PDA、计算机和手机之间进行交换资料。NFC移动支付随着2012年NFC智能手机投入市场后开始发展,已经成为手机运营商和移动支付平台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目前全球知名手机品牌商、Visa等卡组织是NFC移动支付的最新引领者和竞争者。

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 Authentication)或成为重要的移动支付安全技术。随着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高效,与之相关的个人隐私、个人财务数据安全隐患不断产生,由此,准确识别个人身份信息成为保障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要前提。自1891年产生的指纹识别技术已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目前最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DNA、指纹、声音、面部特征、静脉识别等。其中,指纹机和手形机的商业应用最为成熟。越来越高效的点对点支付模式,需要高度识别个人身份信息的技术,曾经用于高度机密场合的生物识别特征目前是最佳选择之一。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市场化,但其发展势头比较明显,各大手机运营商、支付机构等都在投入研发此项安全技术。

移动云计算,已经开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自2007年以来,云计算概念开始出现并流行。NFC等创新支付技术直接挑战计算能力有限的移动工具,也因此给移动工具之外的移动云计算新的发展机会。做为独立的计算平台,移动云计算能为移动工具中的各种应用如支付,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数据储存、处理、交换等服务。随着移动支付等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云计算将凸显其强大的功能,不断为智能工具计算减负。当然,其对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也是目前的网络发展趋势。

复杂支付体系悄然形成

支付,已经不仅仅是公共的金融基础设施,近年来,其已经逐步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市场营销的新手段。市场竞争远没有结束。新的玩家(如第三方支付和各类手机支付、网络电子钱包如Android Pay等)不断进入支付市场,原有的玩家(如商业银行和信用卡)并没有被击退,而是通过技术合作、商业合作等方式,以新的形式(如银行网络电子钱包)重新回到市场,支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目前,移动支付技术、信用卡体系、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传统商家之间深化合作形成了复杂支付体系,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当各类支付机构共同掌握了前沿支付技术时,都具备提供高效支付的能力时,支付场景(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的争夺战就不可避免。而消费者对某一类支付场景的偏好、适应性和黏着度越高,提供该类支付场景的机构也将成为未来支付体系的主导者。互联网电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最早打破传统的线下现场支付场景,并围绕第三方支付做加法,涉足金融理财等服务,强化了自身的服务能力。在越来越多的线下商业机构接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邀约提供现场第三方支付服务时,传统信用卡市场及其营造的传统现场支付场景真正开始受到猛烈冲击。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也依托其银行卡支付服务,设立了电商等商业服务机构,试图营造新的远程支付场景。但这一举措并没有提高其客户黏着度,因此,在一波又一波的支付场景竞争中,几乎被完全淹没。

而今,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了大量资金、有了扩张商业信用的必要资本之际,同时依托移动支付新技术,各类传统信用卡的替代工具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结果,例如美国Paypal旗下的Affirm公司、Applepay等,国内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等,都可以在消费者进行消费交易时直接提供支付便利的信用贷款。既可以直接提高商家的销售额和利润,又为消费者节省延迟消费带来的成本。当然,消费者必须为此高效率的服务支付对应的利息。这种创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客户逐渐降低对银行信用账户的依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金融属性增强;其长期影响是侵蚀经济体系原有的商业模式,改变金融结构和商业社会规则,增强数字化货币实现的可能性。信用卡替代工具及其便利的支付服务对传统信用卡是致命的冲击。于是,可以看到,信用卡供应商也开始奋力反击。2015年,借助新的近场支付技术,全球信用卡供应商试图重新提升客户对信用卡的使用量和黏着度。美国支付市场的行业调查问卷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2015高级支付报告(The AdvancedPayment Report 2015)》问卷中,问题 “认为哪些机构拉动了移动支付增长”?得到的答案显示,拉动移动支付增长的机构排名大致如下:卡网络如美国运通等(82%)、手机等通信供应商(78%)、Paypal(76%)、第三方支付机构(73%)、新型互联网公司(72%)、银行和金融机构(72%)、谷歌(68%)、商家(63%)、Start-ups(62%)、移动网络运营商(53%)。简而言之,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移动支付新的增长引擎是信用卡机构,其次是手机制造商,再次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后是移动网络运营商。这也大致反映了目前全球支付市场竞争结构。当然,各国具体情形有所细微差异。

数字化货币的长期生存基础不断夯实

无论支付市场的内部结构如何改变,至今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移动支付技术等创新带来了更高的支付服务效率,夯实了数字化货币的长期生存基础。

数字化货币最初出现的基本目的是脱媒,即减少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多重货币交换环节(如现金与非现金账户转换、货币之间的兑换等),以节省货币交易成本,提高交换效率。无论哪种数字化货币,若要长期存在并被消费者接受,都需要对消费群体培养一些最基本的消费习惯,如非现金化支付消费,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数字化货币交易的依赖程度。比特币在很多国家的交易并不成功,源于其投机易量远远高于基本的消费易量,本末倒置,没有培养出对其高度依赖的消费者群体,没有形成坚实的生存基础。

在全球,移动支付带动的数字化货币运营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卡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手机制造商等)都正在经历深刻的创新过程。而在其对立面的消费者,也对数字化货币有了切实体验。数字化货币不再是一种理论上的新奇事物,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讨论和大宗金融交易,而是开始深入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呈现蔓延之势。虽然经济水平发展程度高低是一国数字化货币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今,这种数字化货币创新都已经触及到各国的终端消费者。全球数字化货币发展也迎来了“春天”,很多国家已经尝试实现了无现金社会,更多的国家跃跃欲试。大部分国家在鼓励移动支付创新的同时,在稳步发展各项金融基础设施,总体提升一国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总体来看,全球移动支付创新大大夯实了数字化货币发展的基础,推动更多的国家未来进入无现金社会。表3是花旗银行编制的全球数字化货币指数排名,其中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如3所示。花旗银行将各国所处的数字化货币阶段,按照分数排名分别列为 “实质性准备期”( 第1~23名)、“过渡期”(第24~45名)、“形成期”(第46~68名)、“初始期”(第69~90名)。

各国在数字化货币进程中的得分指数高低与其国内相关政策和金融基础设施紧密相关。以进入实质性准备期的各国为例,在发展数字化货币方面,名列前茅的各国各有优势:如排名第一的芬兰,国内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于支付技术等金融创新的适应性非常强;第二名新加坡则对于商业机构、政府资金流的数字化等拥有良好的监管规划,以及高度发展的信息交互技术(简称ICT)基础设施;第三名美国拥有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最新技术在消费者和商业机构中的高扩散率,快速发展的B2C电子商务,美国消费者基础多样化导致其数字化货币适应性较差;瑞典具有广阔的ICT基础设施,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创新的适应性非常强;中国香港拥有良好的ICT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监管自由化,电信部门和零售部门对数字化货币的适应性强,准备程度高;挪威排名第六,零售业对数字化货币高偏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高偏好;英国的零售商业机构和消费者偏好数字化货币,政府出台数字化货币过渡政策,但其目前的ICT对创新的承受能力较差;荷兰政府财政资金数字化程度高,消费者和商业机构对创新适应力强,但与英国相同,ICT承受能力弱;日本具有竞争性的私人企业和电信部门,但文化偏见导致其现金使用率依然很高;瑞士拥有良好的ICT基础设施,商业机构对创新接纳程度高,但其他市场ICT承受能力不强;丹麦排名第11,零售部门对数字化货币高接纳度,并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承受能力提高其数字化货币声誉;德国本地市场竞争适度,商业机构对各类创新适应能力强,但其现金使用率依然很高;奥地利本土市场竞争适度,电信部门对数字化货币准备程度高,通过本土创新和企业关系提高其名望。加拿大对数字化货币监管自由度高,金融服务可得度高、承受能力强,但同类市场的ICT基础设施承受能力弱。

中国排名第39,处于数字化货币过渡期阶段。报告显示,中国发展数字化货币的优势在于有适合创新的环境,政府资金流数字化程度高,劣势则在于电信部门对于数字化货币准备程度不高。

篇4

关键词:移动支付 运营模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27-03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业不断发展,手机的逐渐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金融支付手段的局限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移动支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业务涉及面广泛,是一个融合各个相关行业的新产业,商机无限的同时需要行业间的合作才能成功。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移动支付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其运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竞争无序的特点,要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对现存的各种运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满足用户需求、平衡各参与方利益且具有发展前景的运营模式。

一、移动支付业务的定义和分类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技术实现模式也多样化,到目前为止,移动支付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准确定义。根据移动支付的一些基本特征,从广义上讲,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手持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和广域网)实现资金从支付方到接收方转移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从狭义上讲,移动支付的支付终端仅限于手机。本文主要集中于通过手机完成支付行为的分析。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分类,在安全性、支付成本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应用领域具有一定差异,最终支付的实现模式也各有不同。

第一,根据交易过程中是否有商品或服务的传递,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交易性支付和非交易性支付。

第二,根据基于账户的不同,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基于话费账户的移动支付、基于银行卡账户的移动支付和基于专有账户的移动支付。例如,目前中国银联开展的移动支付以及部分商业银行推广的手机银行就属于基于银行卡的移动支付,而移动运营商的小额支付主要是基于手机话费账户的移动支付。

第三,根据是否事先指定受付方,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定向支付和非定向支付。例如,手机话费的支付属于定向支付,手机购物就属于非定向支付。

第四,根据支付方与受付方是否见面,移动支付可以分为移动远程支付和移动现场支付。例如,通过手机购买数字化产品就是移动远程支付,在自动售货机处购买饮料、支付停车费或加油费等就属于移动现场支付。

第五,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大额支付、小额支付和微支付。在不同的国家大额支付、小额支付和微支付的划分标准有所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国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也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从海外该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移动支付以微小支付和小额支付为主,采用的支付方式包括以下三种:通过手机话费账户支付、从用户信用卡或借记卡账户支付、以手机作为电子钱包。

二、移动支付业务的流程

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至少包含四个当事方:用户、商家、发行方及收款方。与传统的付款方式不同的是,整个交易过程是基于移动网络进行的。所以对于移动支付来说,网络提供商作为主要的当事方,其作用贯穿于整个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如下图所示,发行方通过银行账户为用户提供支付能力,发行方主要是金融机构;收款方根据具体的支付平台不同,可以是商家、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商等。

交易凭证包括账户信息、账户密码以及各种数字安全证书。交易的细节信息由网络提供商负责传递。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中,交易的细节信息利用基于浏览器的协议如WAP和HTML,或者信息系统如SMS和USSD进行传递;在接触式移动支付中,交易的细节信息可以通过红外、蓝牙或RFID等进行传递。

三、移动支付的四种运营模式

(一)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的模式

当移动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时,移动运营商会以用户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

优点:移动运营商拥有对移动用户及其话费账户、手机厂商、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强大控制力,并凭借这种资源优势在现阶段掌握了与商业银行或银联合作的话语权。

劣势: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最明显的劣势就是缺乏具有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和业务流程、财务制度、风险控制等金融行业的运营经验。其次,就基于话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面临较多限制:一方面,话费账户每月有最高消费额度限制,这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额度需求;另一方面,话费账户的目标客户群多为后付费用户,而乐于尝试新业务的年轻群体多为预付费用户。另外,话费账户的支付成本高,结算周期较慢。再次,就基于银行账户或银行专业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来看,在这种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变成纯粹的通道提供商,失去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最后发生大额交易可能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运营商需承担部分金融机构的责任。

(二)银行为运营主体的模式

该模式下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

优点:该运营模式下银行的资本实力、营业网点规模和分布、营销宣传等方面比较强,仅把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当作一种类似互联网的信息通道,而且不受其他各方的制约,可以灵活开展支付业务。

劣势:该运营模式下移动支付业务不能够实现跨行互联互通,各银行只能为自己用户提供服务。另外如果不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持卡人若要实现银行卡的个人化,就只能本人亲自到不同银行的柜台办理。

(三)中国银联为运营主体的模式

中国银联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机构的各种支付卡,实现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通过中国银联的交易平台,用户可以实现跨银行移动支付服务。

优点:该运营模式下中国银联的最大优势在于联结各发卡行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同时,中国银联拥有多样化的支付渠道,可以向行业客户和重要商户提供一揽子的支付解决方案,从而增加中国银联对商户的吸引力。另外该业务模式下移动运营商、银行和中国银联之间权责明确,提高了商务运作效率,简化了其他环节之间关系。

劣势:首先中国银联的产业定位使其无法直接掌握持卡人资源和商户资源,尽管他们都是中国银联的最终用户,但是,作为转接机构的中国银联并不拥有对这两个市场的直接影响力。其次,银联的体制使其不能和银行结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中国银联的股东中,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处于控股地位。同时,中国银联人事任免等主要事务基本上由央行决定,因此长期以来,中国银联更像是一个政府机构。这种体制设计产生的一个重大负面影响就是,中国银联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较弱。再次,中国银联的资本实力较弱。对于初期需要较大投入的移动支付业务,中国银联仅仅依靠自身的实力难以推动市场的前进。

(四)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

该运营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和信用管理,使交易能够顺利、正常进行,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优点:通过优势互补来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带动上游和下游企业健康运营,同时银行不需要支付巨额资金给移动运营商。

劣势:该运营模式中的竞争仅仅是一对一的关系,即移动运营商只能与某一个银行的信用卡号进行绑定,无法实现跨行支付。另外,不同银行的接口标准不同,运营商与不同的银行合作会造成成本增加。

四、主要参与方独立运营的可能性分析

(一)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难以单独经营移动支付业务

首先,我国移动用户众多,如果所有移动用户都使用手机购买商品,商业银行都将面临着过于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银行不会同意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其次,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移动支付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再次,由于存在巨大的沉淀资金及其利息收入,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受到金融监管。

(二)中国银联不能独立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中国银联不直接掌控用户和终端,而是通过合作者间接影响,同时,中国银联不直接掌握收单网络,没有做到从网络终端到转接核心的全网控制,只是控制支付网络的转接部分。由于没有全网控制的统一网络,没有直接的客户资源,中国银联也就难以直接地、大规模地将服务和商户资源导入到这个平台上,而必须通过各类合作者间接地接入。

(三)银行不会单独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银行独自经营移动支付业务需要在技术研发、设备采购上进行巨额投入,在未能看到明显的利润回报之前,银行仅仅将移动支付作为传统业务的补充及增加客户粘性的一种手段。而且,银行的业务重点在于向客户或商户提供金融业务,而不是支付服务,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出现以某个或某几个银行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目前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

五、移动支付运营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篇5

移动支付开始日渐成为近年来的热门领域,国内外也涌现了如Square、Paypal Here、Google Wallet、支付宝收银台、拉卡拉等新晋的移动支付产品。有理由相信,未来两年这一领域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我们将进入一个真正的移动支付时代。

从支付的便捷性、到安全性、再到政策协调和平台标准,移动支付未来将怎么走?以下是嘉宾在现场的一些精彩观点:

卢勇 - 新空气创始人

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占据优势的我觉得还是银行,为什么呢?第一,它属于金融范围,第二谈到安全,每一个银行都有自己的风险控制部门,这些是靠很多年积累的,创业公司是比较难复制的。但这并不是说技术创新就没有市场,我觉得会是这么一个滚动化的发展:技术创新公司从风投获得融资,把这个主意变成现实,在市场上进行了实践;然后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模式更成熟的商家再去采用这种模式,是一个以技术促进发展的一个过程。

张黎明 - 拉卡拉资深产品总监

从交易前、交易中到交易后,拉卡拉有一整套的风险控制体系。在交易前,我们会对设备进行开通实名验证;在交易过程中会有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及卡数的限制;发生交易以后,我们会对所有的交易数据进行一个分析,对产生风险的交易终端进行一些特殊限制。同时,根据所有的交易数据,我们可能会做一些调整,来更加适应某一类终端产品上的交易风险。

对拉卡拉来说,移动支付有3个问题:怎样让广大用户接受手机支付的行为,怎样让用户去拥有这样一个刷卡支付设备,怎样能够让拉卡拉这样的一个手机刷卡支付行为更好地跟用户的日常支付行为结合的更紧。

李英豪 - 钱方支付联合创始人

精益创业是硅谷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创业模式,就是说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去试错,尽量避免一些很蠢的错误。创业的时候我们先设定一些假设,然后做出一个最小的可用的一个产品,沿着这个产品去尽快投入市场去验证,验证完以后尽快的去修正我们的产品,看看是否对。钱方是本着这个思路去做移动支付产品的,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改变用户支付的习惯和行为是很难的。而另一方面,现在国内6000万小微商户的收款需求却是很大的,因此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随时随地的收取银行卡的付款。

国内的金融机构不太愿意给小商户放POS机有两个原因:一是说成本考虑,小商户的交易量太小,不太赚钱;二是说小商户风险很大,有套现、有假卡等风险。做钱方的第一天,我们就把风控系统作为我们的一个最小可用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大概有超过200条规矩,时时监控每一笔交易。

余晨 - 易宝支付副总裁

很多人觉得移动互联网就是简单的把互联网从PC搬到了手机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手机上的服务一定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特别的特征。手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随时、随地、随身、随感,而这些特征都可以跟支付发生关系。

支付本身是一个交叉领域。一方面,其前端是互联网、是移动,代表的是一种开放、创新、发散的思维;但另一方面,其后端是金融、是银行,他们相对比较稳重,比较保守。做支付有的时候很尴尬,一方面要有这个互联网、移动的这种开创意识,另一个方面要有安全和风险的意识。怎么样把握好平衡,怎么样做好监管 尺度,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移动支付牵扯到很多环节,从商家到用户消费者,到银行,到运营商,还有监管机构。支付需要把这些环节都串起来,这个中间有风险、有监管、还有用户体验,很多因素不是你自己能控制。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是,谁能把这些环节最好的串起来,谁就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

金朝晖 - 中国移动数据部手机支付业务负责人

对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大集团来说,做一个产品的考虑因素远远超过这个产品本身,流程的设计、体验的优化、外部的合作资源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移动跟银联目前的手机钱包采用了NFC-SWP的合作方案,银联把它的一些应用(包括后端连接应用)放到中国移动的Sim卡里面,中国移动简单的讲只是一个渠道。但银行转接这块放开后,基于 NFC 中国移动将会有面向用户的界面,现在重要的是说怎样把这个产品尽快地推向市场,基于这个产品的应用能够尽快丰富起来。

令狐冲 - 支付宝资深产品总监

移动支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PC互联网的延伸,叫移动互联网支付,消费者跟商家之间是不见面的,这是为了满足在移动设备上向用户远程收取费用的问题;还有一种是电子钱包,即把移动设备当成真正的钱包,走到线下任何一个环境里头都可以掏出你移动终端设备,像刷卡一样进行近场支付。

篇6

关键词:Apple Pay;近场支付;移动支付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73-04

一、移动支付发展的三个阶段与Apple Pay简介

(一)移动支付发展的三个阶段

随着4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迅速崛起。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与结算方式,移动支付凭借其便捷、及时的强大优势,在线上与线下交易中广泛普及。根据人民银行《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生138.37亿笔,累计交易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从发展阶段看,移动支付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即基于移动技术把互联网PC端复制到手机客户端,其中以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商业银行网银手机客户端最为典型。第二阶段为O2O电子商务支付。这也是目前互联网支付企业的主要竞争领域,该类支付技术可分为二维码扫码支付、声波支付、手机刷卡器支付和基于LBS技术的iBeacon。第三阶段为近场支付。能够实现近场支付的包括NFC(一种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支付、红外线支付、蓝牙支付技术,其中又以NFC支付最为典型。相对于前两种支付方式,近场支付在移动设备硬件、交易方式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应用场景所受的限制更少,使用频率更高,且能很好适应“小额、高频”的移动支付特点。从发展趋势看,近场支付将成为未来线下移动支付的主流趋势。

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时期,二维码、声波等交互技术是NFC等近场支付方式全面推广完成前的过渡手段,而NFC凭借低能耗、高便捷性和更高的安全性将会成为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苹果公司推出基于NFC技术的Apple Pay,正是瞄准近场支付市场的广阔前景。

(二)Apple Pay功能特征与登陆中国市场后的发展情况

Apple Pay 是苹果公司于2014年10月推出的基于 NFC技术的移动支付手段,主要应用于iPhone6及以上,以及ipad air2、iwatch等最新苹果设备。具体而言,Apple Pay主要包括了NFC近场通信、Touch ID指纹验证、SE/Enclave安全芯片、银行卡Tokenization令牌技术、Wallet卡券管理等一系列新技术集成和应用,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办理流程简便。用户仅需要在支持Apple Pay的苹果设备上打开Wallet应用,并使用苹果设备的拍照功能添加银行卡,银行审核完银行卡的有效性后,即可完成银行卡与手机绑定。在实际使用中,用户按住Touch ID并靠近支持NFC的POS端即可完成支付。二是支持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目前Apple Pay提供上线下两种支付模式。在线上支付模式,用户在手机商城选定商品后,将银行卡与iTunes软件和App Store相绑定,选择使用Apple Pay,然后通过指纹即验证就可完成支付,不再需要输入信用卡信息等。线下支付模式中,用户在消费门店完成商品选购后,用户按住通过Touch ID指纹验证并靠近支持NFC的POS端即可完成支付。

2016年2月18日,银联云闪付正式开通支持Apple Pay服务,Apple Pay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上线首日通过Apple Pay绑定的银行卡数量就超过3800张。目前Apple Pay支持19家银行,其中12家银行已经推出,剩余7家将在年内推出。肯德基、麦当劳等12家线下实体店可以通过Apple Pay结账,当当网、唯品会等16家线上应用都支持Apple Pay,还有6家线下商户和4家线上应用也即将加入。

二、Apple Pay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对比分析

(一)支付手段

传统的银行支付模式主要包括商户、发卡行、收卡行、银联四部分,即通过银联的转接清算完成支付,支付机构以商户身份,通过收卡行或收单机构连接进入支付系统,被称为“四方模式”。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则是代替了收卡行与银联两部分,绕开银联进行网络支付形成“三方模式”。具体来看,微信支付、支付宝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建有独立的账户系统,用户可以存零线、转账收款、购买理财产品,在支付时可以绕开银联,直接花掉银行账户的金额,或者花掉支付账户里的金额。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相比,Apple Pay并非第三方支付工具,而是依托在银联云闪付下的一种移动支付手段,与实体银行卡共用一个银行账户,充当商户和用户之间的通道角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Apple Pay绑定银行卡账户巩固了传统“四方支付”模式,提升了发卡行、收卡行和支付终端的厂商价值(见表1)。此外,由于Apple Pay自之日起就被定位为一种支付终端,不涉及资金结算,Apple Pay不参与资金的流动,自身也没有建立账户和“资金池”。这就使得Apple Pay仍然受制于现行银行卡转账限额的规定,更符合目前的监管取向和反洗钱风险防范要求。

(二)安全性能

一是数据传输安全技术更为严格。Apple Pay使用Token令牌加密技术来传输客户敏感信息。用户将银行卡与Apple Pay绑定后,其银行卡信息并不存储在手机的本地储存里,也不存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服务器上,而是通过复杂的Token令牌编码加密技术,在原银行卡真实卡号基础上,随机生成一组只能在本机上使用的16位数字新卡号,并存储在手机的安全芯片中(SE/Enclave安全芯片)。用户每次支付交易时,都需要核对随机生成的Token令牌,并完成指纹验证。因此即使手机丢失,用户也不必注销信用卡,可通过苹果的远程程序关闭支付功能。此外,相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Apple Pay不收集、存储用户购买的商品价格、数量、地址等交易信息,较好地保护了用户隐私。二是依托强实名账户,安全性较强。Apple Pay运用的NFC支付依托的是真实银行卡,属于强实名账户,受到银行认证和国家法律的保护,安全性更强。而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账号,属于弱实名账户,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存在安全隐患。但微信支付、支付宝都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了赔付机制,如支付宝与众安保险联手推出支付宝账户安全险,微信支付也提供了相应的财产保险(见表2)。

(三)使用便利性

用户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都需要扫描二维码。首先需要打开APP,再点开付款二维码,最后通过指纹认证或输入密码完成付款。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扫码支付相比,Apple Pay的近场支付操作更为简捷。使用Apple Pay付款时,只需将手机等移动设备靠近支持银联云闪付的POS终端,同时完成Touch ID指纹验证即可完成支付,且整个支付过程无需接入互联网,线下支付也不用打开任何APP,甚至无需唤醒屏幕,支付完成后还有声音或振动反馈。总体来看,在懒人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无论操作步骤还是时间Apple Pay都更“懒”。

(四)使用群体

Apple Pay主要应用于iPhone6及以上、以及ipad air2、iwatch等最新苹果设备。因此,目前Apple Pay的国内用户群主要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或相关移动设备的持有者。而微信支付、支付宝则支持国内大多数型号与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并且使用门槛更低。总体来看,相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Apple Pay的用户群体目前绝对是小众。

三、Apple Pay在国内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配套交易平台的消费生态场景支撑

支付方式往往由消费生态场景决定。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已不仅仅是支付工具,而是积累了众多用户,并且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支付、转账、理财、生活缴费等多功能的“全能型”移动服务平台,此外还渗透到商场、超市、便利店等日常生活场景。如支付宝依托淘宝网与天猫平台,已经成为数以万计电商的支付工具,并和国内180多家银行达成合作关系,微信也利用公众号为商家提供交易平台。Apple pay作为新的市场进入者,目前仅支持消费支付,自身没有支付账户,相对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这样的“全能型”移动支付平台,不具备占据移动市场主导地位的前提。此外又缺少像淘宝、天猫、微商这样的消费场景支撑,自身无法实现用户数据积累,形成交易闭环的支付服务体系,目前还只能存在于有限的银行POS终端商户中。

(二)消费者支付习惯难以改变,商户接受度有限

从2015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格局看,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扫码支付已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百度钱包等其他第三方支付也在努力提升市场份额。伴随着互联网账户O2O的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将线上用户带到线下,通过补贴优惠鼓励商户和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方式交易,形成了各自的用户沉淀和支付习惯养成。而目前Apple Pay的优惠券、返现、红包等优惠措施以及受理端都尚未形成,想要挑战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的支付包、微信支付等带来的便利和优惠服务,改变现有支付习惯,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商户接受度方面,虽然苹果公司与主要发卡银行合作还算顺利,但并非所有商户都欣然接受Apple Pay。例如在美国,就发生过沃尔玛、百思买、CVS等大型零售商场由于不愿意让Apple Pay进入自身商业生态,侵害现有闭环服务体系和已经推出的客户忠诚度计划,而关闭NFC功能联合抵制Apple Pay的问题。此外,相比NFC支付,扫码支付更容易与商家的团购促销等优惠手段实现本地捆绑,这也是部分商户接受度有限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使用T槛较高,业务发展的硬件环境仍有待于完善

一是Apple Pay的国内用户群主要受制于苹果新型号手机或移动设备的持有者。Apple Pay主要应用于iPhone6及以上、以及ipad air2、iwatch等最新苹果设备。而且iwatch仅支持店内支付,ipad air2及以上系列仅支持APP支付,只有iPhone6及以上设备才同时支持Apple Pay的店内支付和APP支付功能。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智能手机保有量约为4.5亿台,其中苹果手机占市场份额为13.4%,如果考虑支持Apple Pay的机型,意味着前几代的iPhone和ipad都无法统计在内,这将大幅缩小用户基数,极大影响Apple Pay推广。二是Apple Pay的业务发展受制于支持NFC功能的POS终端数量限制。苹果的NFC支付不同于扫码支付,拥有NFC支付功能的POS终端是完成Apple Pay支付的先决条件,这就使得Apple Pay的业务发展需要银联对其现有POS终端进行升级改造。数据显示,银联在国内1000余万台POS终端中,具有NFC支付功能的“闪付”终端仅有300万台,而改造一台符合银联“闪付”标准的POS终端所需成本约为1000元,因此完成全部POS终端改造所需成本约为70亿元。此外,商户还需要培训员工和完善后台处理系统。

(四)数据安全存在隐患,Apple Pay仍存在被盗刷的可能

Apple Pay的近场支付采用的是Token令牌和生物指纹双重保障技术,此外,苹果公司还对用户指纹信息采用了Secure Enclave进行保护,但数据安全性仍很难确保万无一失。Apple Pay的本质仍然是银行卡支付,如果用户不慎丢失手机或者使用Apple Pay绑定银行卡失败,可能会让不法分子通过Apple ID获得信用卡信息,进而存在被盗刷的风险。特别是目前Apple Pay绑定银行卡的程序便捷,不仅可以绑定用户自身银行卡,还可以绑定他人银行卡,即使没有银行卡,也可以通过输入银行卡卡号等信息进行绑定,使得不法分子可通过Apple Pay绑定他人银行卡进行盗刷。Apple Pay在国内上线不到一周,就发生了因用户Apple Pay绑定银行卡失败,导致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事件。此外,根据国外媒体报道,Apple Pay上线的其他国家也曾发生过多起盗刷信用卡案件。如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指出,2015年约有6%的Apple Pay的支付金额是盗刷他人信用卡账户所产生的金额。

(五)近场支付技术推广受到制约,配套法律法规缺位

目前,国内的NFC近场支付所涉及的产业链包括手机运营商、手机生产商、手机芯片厂商、银行、收单机构、终端商户等环节。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各方利益难以统一,协调成本较高,在NFC支付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不流畅、传输中断等不佳的用户体验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正是由于上述原因,NFC支付在国内虽然已发展近十年,但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发展的“如火如荼”相比,NFC则显得“不温不火”,2015年NFC支付只占到国内移动支付交易量的1.6%。此外,近场支付虽属于移动支付范畴,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依赖互联网和云端的支付技术。作为一项新兴领域,当前国内并没有健全相关法规与之配套。2016年7月1日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除了需要一部网络支付专门立法,更需要出台针对近场支付的监管细则,以在机构准入、交易安全、账户安全、内控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

四、Apple Pay对促进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启示

Apple Pay登陆中国后,短时间内虽然不会改变国内现有移动支付格局,但对加速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特别是近场支付市场发展意义重大,并可能催生新的移动支付消费生态。借助Apple Pay的推出,以云闪付为代表的银行系移动支付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Apple Pay的推出给我国移动支付管理也带来新的借鉴。

(一)加快组建移动支付产业联盟

从Apple pay的研发和推出进程看,苹果公司为Apple pay申请了多项专利,收购了Token令牌、SE/Enclave安全芯片等主要关键技术厂商,并且与商业银行和银行卡组织合作中创新了商业模式,这些移动支付产业生态链上的密切合作是Apple pay表现出兼具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前提。当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仍缺乏有力的整合者,建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加快组建移动支付产业联盟,以安全性、易用性整合为使命,汇聚产业实力,构建出健康的移动支付产业生态链,并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创新的消费生态模式。

(二)加大近场支付安全交易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近场通信技术逐渐成为网络犯罪的热点领域。为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应强化近场支付安全交易监管。一是应对银行IC芯片卡的读写内容或支持NFC功能手机的读取规则逐步规范,建立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业标准,保障持卡人合法权益。如严格规定NFC手机读取的具体内容,或者对未绑定手机的银行卡的读取内容和已绑定手机的银行卡读取内容加以区分。此外,应不断完善NFC手机绑定银行卡的身份核实方法,降低银行卡被盗刷风险。二是实现Apple pay在我国法律框架下的有效监管。依据我国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要求,在涉及用户银行账号、交易量等敏感信息方面,Apple Pay所使用的业务服务中心应落地在我国境内,且须有监管授权以便于信息安全监管。此外,虽然Apple Pay采用匿名方式收集交易信息,但其储存的交易数据涉及民生的各个方面,因此Apple Pay架构下的服务器也要设在我国境内,以便于在我国法律框架下实施监管。

(三)健全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移动支付行业监管

一是完善与近场支付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借鉴国外以苹果为代表的NFC支付的监管经验,结合国内市场运行状况,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设备参数标准,并完善与NFC配套的监管规范文件,促进各参与机构依法开展NFC支付业务,并确保遵循反洗钱等监管要求。二是建立移动支付监管体系。目前,欧美等国家是以央行和金融监管局为移动支付监管部门,建议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工信、工商、银监、公安等部门为辅的支付监管体系。对移动支付清算、市场准入、资金交易等各环节进行监管,并严肃查处支付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成立移动支付行业自律管理协会,主要负责移动支付交易协调,并促进移动支付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的有机结合。当前应重点促进NFC产业链条各市场主体融合,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和受理机具,优化系统对接和利益职责分配,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体验感受。四是建立风险赔偿机制,移动支付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移动支付安全风险赔付机制,保障用户在移动支付中的资金安全。

(四)以Apple Pay登陆中国市场为契机,加快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闪付派”的发展

Apple Pay基于手机生产商和银行卡组织的合作,提供了独特的近场支付业务模式,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随着Apple Pay在国内的正式上线,会逐渐扩大NFC支付的推广普及度。华为和中兴通讯早期了移动支付产品华为Pay和中兴付,近期三星公司推出了SamSung Pay,联想和小米也在筹备移动支付的产品开发。应加快引导国内手机厂商推出类似Apple pay的支付功能,加快以银联为代表的“闪付派”的发展,最终促进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由二维码、声波、LBS等交互技术为代表的扫码支付向以NFC等为代表的近场支付新阶段转型。

参考文献

[1]方毅.Apple Pay进入中国,机遇还是挑战?[J].中国商论,2016,(4):1-3。

[2]李晓枫,汪东艳.Apple Pay安全机制分析――兼论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政策启迪[J].金融电子化,2014,(12):24-27。

[3]屈丽丽.苹果支付入华面临三大痛点[J].中国外资, 2016,(2):58-60。

[4]杨涛.Apple Pay“搅局”移动支付市场[J].金融博览,2016,(3):20-21。

[5]朱传友.三星支付和Apple Pay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支付产业的影响[J].金融会计,2016,(2):34-37。

篇7

今年7月初,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联合“移动NFC手机一卡通”应用,NFC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内交通行业。中国移动在NFC手机支付方面的投入巨大,早在6月初就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中国移动表示,为加快规模推广,全年计划销售NFC终端超过千万台,“移动NFC手机一卡通”的推出也标志着“手机钱包”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想来北京人用上公交卡也不过10年时间,如今用手机就能“刷卡”了,这的确令人兴奋。但人们很快发现这“卡”不是谁都能刷的:首先用户要在移动营业厅花费20元“换卡费”办理NFC一卡通专用SIM卡,还要购买具有NFC功能且经过中国移动认证的手机。如果说20元的换卡费已经让一些用户不爽,当看到符合要求的手机清单时,记者本人也放弃了“刷手机”的打算:现阶段支持“NFC手机一卡通”业务的手机大多为3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且均为移动定制机。

尽管中国移动下了大力气来宣传NFC手机支付,但从目前来看,用户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兴趣。而这种尴尬,不仅发生在国内。2011年的移动世界大会上,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曾将NFC视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机会”,他预言这种技术会把智能手机变成信用卡,从而给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带来一场“革命”,谷歌也推出了基于NFC支付的“谷歌钱包”。时至今日,尽管移动支付发展迅猛,NFC支付和谷歌钱包却进展缓慢。6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而曾被寄予厚望的NFC支付却仅占其中2%。甚至有观点指出,面对市场的不认可,NFC实际上已沦为“Not For Customers”(不适合消费者)。

众人拾柴 优势明显

NFC支付的裹足不前,让不少人对其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NFC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文所述,刨去产业链整合、安全等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其他移动支付手段相比,NFC支付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但和很多新产品一样,如果可以得到大规模的普及推广,成本的下降只是时间问题。而能否得到推广,最终取决于NFC支付是否具有其他移动支付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

NFC支付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安全性高:NFC通信距离不及RFID、蓝牙等,NFC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0.1m的范围内才能完成,并且只能进行点对点的通信,这些特征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来说非常重要。第二,便捷性好,高度集成化:和移动刷卡器设备相比,NFC支付手机在便携性方面优势明显,和目前的RFID支付设备相比,NFC射频设备在手机上,因此没有天线的累赘,可靠性更高。第三,耗能低:NFC支付手机即使在关机情况下也可以工作,不用担心手机没电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支付和其他功能。此外,除了近场支付以外,NFC技术还可应用于门禁卡、票证、文件传输、电子名片、游戏配对等,应用场景广泛。

正因为上述优点,NFC在国外推出时就备受瞩目,获得了各个领域巨头的支持。NFC技能论坛的140多名成员中,包括三星、诺基亚、LG等手机生产商,T-mobile、sprint等运营商、ISIS、Visa等金融机构以及谷歌等软件开发商等。而尽管近年来进展缓慢,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了NFC的阵营中。这些都说明NFC支付的前景是光明的。但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产业链的整合、手机的更新换代等因素都决定了NFC支付的普及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业内有观点认为,NFC支付预计将在2015年以后迎来发展的。Gartner预测,到2017年,NFC交易将占移动支付交易总量的5%,预计将从2016年当NFC手机和非接触式读卡器的普及率增长时,NFC会大举增长。

银行发力 方案频出

尽管全面普及尚需时日,但看到其中巨大商机的各家银行纷纷发力,掀起了NFC产品推出的小。目前的NFC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NFC全终端方案,即将安全模块存储在手机硬件中;NFC-SWP方案,即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间;第三种为NFC-SD卡方案。其中,NFC-SWP方案是通用开放的国际标准,在获得央行移动支付技术标支持后,该方案也成为国内NFC未来发展的主流。

早在今年5月24日,浦发银行就推出了与中国移动合作的NFC手机支付产品,这是我国第一款正式上市的手机支付银行卡。出于安全考虑,浦发的NFC手机支付采用了双账号解决方案,即手机关联小额支付和信用卡两个账户。当客户刷卡时,系统根据金额自动识别:1000元以下的交易通过小额支付账户自动支付,无须输入密码;1000元以上的,则通过信用卡账户支付,需要输入密码,从而较好地兼顾了安全和便利。早在2010年,浦发银行就前瞻性地投入移动金融领域研发,基于NFC-SD卡方案先后推出了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汇款、手机缴费等系列创新产品。随着浦发银行多款手机支付产品的推出,其手机近场支付用户已接近百万级,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手机支付业务规模化发展的商业银行。

去年11月,招商银行联合中国联通了基于NFC-SWP卡的“手机钱包”解决方案,该项业务已于当年12月开始在上海商用,今年陆续面向全国推广。今年2月5日,招商银行又与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NFC-SWP方案开展合作,实现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范的PBOC2.0等系列标准的移动支付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现金应用、贷记卡应用等多项金融支付应用。

此外,今年1月,建设银行发行了手机支付信用卡。建行发行的手机支付信用卡基于NFC-SD卡方案,卡内包含信用卡主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通过配套移动支付专用手机使用,可实现NFC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功能。7月,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联合推出手机支付平台“阳光e付”该产品由光大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及中国银联合作开发,基于NFC-SWP方案,据最新消息,“阳光e付”业务的下载人数已超过四千人,累计用户数量跃居同行业第一。8月,中信银行与中国联通签署手机钱包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所推出的NFC支付同样基于NFC-SWP方案。

未来方向——空中发卡

篇8

1999 年6 月30 号,对星巴克CEO 兼董事长Howard Schultz 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堪的时间之一。当时这位公司创始人兴冲冲地向外界宣告这家销售咖啡饮料的公司正变成一家互联网公司—推出门户网站、在线销售咖啡和厨房用品、向一家在线聊天公司投资2000万美元……结果星巴克股价当天应声下跌15%。投资者不能理解一家卖咖啡饮料的公司为什么要如此积极地使用互联网术,不菲的投入也把他们吓坏了。Schultz 对

媒体承认“我在这件事上摔了跟头。”

直到2012年8月Schultz掏出2500万美元坐进移动支付公司Square 的董事会,外界才发现,Schultz从未放弃过为自己的公司加入科技基因的努力。经历过当年的难堪之后,他学会小心翼翼地低调推行星巴克的改造。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除了建立起电子商务体系外,还非常积极地拥抱移动互联网。星巴克在2009年就推出了手机应用客户端。去年1 月在美国市场推出手机支付后,截至今年7 月交易数量已达6000 万笔,每周通过手机支付的订单超过100万笔。Schultz 希望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个与过去大不相同的星巴克。

时至今日已经很难找到一家不提供手机应用或缺少社交媒体战略的大型公司,但星巴克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营销已经领先于零售业的同行。如今星巴克不仅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司,其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 等社交媒体也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公司。

Schultz如此迫切地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和社交网络营销转移,原因很简单——顾客在哪儿,星巴克就去哪儿。更何况新技术能把咖啡店内外的顾客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前星巴克可做不到这些。根据星巴克的数据,其消费人群大部分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不论是苹果的iPhone 还是各种款式的安卓手机。吸引越来越多的顾客使用移动互联网在星巴克消费,这意味着能追踪他们,以他们为核心用户创建一个在线社区。

较之以往,新方式让星巴克得以与自己的顾客们建立前所未有的牢固关系。掌握着顾客的消费习惯、口味喜好等数据,将使这家以兜售用户体验闻名的公司获得非比寻常的优势。Schultz 正努力将星巴克的大量营销举措迅速采用新时代的数码方式。移动支付只是这个庞大计划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星巴克近来这些巨大的变化,并非因为自己的董事长Schultz 是一个技术狂人,也并非因为这家公司与科技巨头微软和亚马逊同处一地。事实上,这位创始人回归之后,并没有研发出什么新口味的咖啡饮料,而是带领星巴克这家传统的咖啡连锁公司,悄然掀起一场营销革命。长期以来,星巴克的咖啡连锁店之所以大受这个星球上很多城市的消费者青睐,原因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咖啡或面包,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商家与顾客之间原本冷冰冰的买卖关系,被星巴克赋予了很多附加值在其中。

Schultz只是敏锐地预判到这个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和手机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他意识到必须把这个时代特征迅速融入到星巴克的产品和服务之中。于是星巴克开始为了跟随上时代而转变的行动。星巴克中国区副总裁Marie Han Silloway对《时间线》说:“数字化营销完善了星巴克体验,让顾客感受到‘星巴克就在身边’。”

最近一个病毒式传播的在线视频极好地诠释了星巴克的理念—在一款名为Early Bird 的星巴克手机服务中,当设定好的起床闹钟响起,只要用户点一下“马上起床”,而且在一小时内赶到任何一家星巴克门店,凭手机应用就能够喝到一杯打折的咖啡。这是一个将自己产品和用户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的好点子,它并没有强行向用户推销什么,而是提供了幽默、打动你的服务。

不过Early Bird 目前还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星巴克总部向《时间线》确认,目前公司并没有这样一款独立的手机应用,但未来会考虑提供类似的服务。

移动支付先锋

2009 年星巴克刚刚自己第一款手机应用时,没人能料到它会成为今天在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零售公司。最初的手机应用功能乏善可陈,直到2011 年其中整合了移动支付功能。用户通过会员卡号登录账户后,不仅可以查询所有个人账户信息,还能在此直接完成个人信用卡对会员卡的充值。在星巴克门店消费时,在收银台直接扫描手机应用中的会员账号二维码, 就能完成支付。

使用手机的移动支付,能为星巴克服务员节省大量信用卡刷卡时间和交易费用。事实上,移动支付平均只需花费6 秒,比在柜台刷信用卡交易节省近2/3 的时间。在全美7000多家门店支持Square 移动支付,则能进一步降低星巴克的成本。Square不仅能提供更低的信用卡交易手续费率,还能为星巴克管理其在美所有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交易数据。星巴克的美国消费人群中,有65% 的顾客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想象,当这一群体都选择移动支付时,会为星巴克节省一笔巨大开支。比起掏钱包、刷信用卡,新方式只需将手机对准仪器一扫。顾客也更愿意享受这种便捷。

支付变得更快捷对零售行业来说极为重要。这不仅能避免顾客在排长队时失去耐心、放弃购物,还能带动更多产品的销售。事实上,星巴克顾客在使用移动支付时,的确愿意多花一点,因为移动支付的快捷性,常能引发额外的购物冲动。“许多人出门时不会带钱包,但鲜少有人不带手机。”星巴克全球首席数字官Adam Brotman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增长既有模式,同时扩展与顾客接洽的其他数字接触点。”

篇9

移动电商兴起的多重因素

对于移动电商的发展,有几个较为突出的原因。

首先,支付手段和支付体验的成熟与提升。

实际上,目前在线支付的体验满意程度已经非常高,这也为线下交易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支付渠道。

第一,移动支付推动了线下交易的猛增。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线下交易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完成,在普通消费者还在犹豫是否做出购买决定的时候,扫一扫,点一点如此普通的几个动作就可以促成整个交易的最终尘埃落定。根据消费心理学的提示,“越简单,越销售”。

第二,移动支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用户一旦与支付宝相连接,无需安装费用,仅收取很少的交易费。以支付宝钱包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满足越来越多的长尾需求,特别是小额的现场购买。

第三,移动支付可以成为消费心理分析的依据。账户体系、开放平台和数据能力,都给品牌商在后台分析上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对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兴趣爱好,可以在后台通过数据做出清晰的分析。并能够通过此进行营销模式的更为精准化,为其精细化地运营提供基础,针对不同属性的用户,制定不同的策略和产品。

从2014年支付宝公布的近十年账单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移动支付占整体支付的比例已稳超50%。经过多年培育和产业链不断发展成熟,移动支付2015年继续保持爆发式高速增长。并且随着移动支付场景的进一步丰富,转账交易、理财业务和生活应用类APP将成为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大幅增长的推手。也是导致移动电商加速发展的引爆点之一。

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随着3G、4G、WIFI网络制式的逐渐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使用比例逐渐提高,使移动购物的门槛降低,这一切为移动电商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目前,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0%,这也为移动电商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也是移动电商发展最直接的驱动力。

另外,用户习惯的改变。消费者比以往更习惯通过移动设备网购,尤其是80、90乃至00后,这部分人群已经习惯于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消费。从2014年全年来看,移动电商占比基本上都在20%~30%以上。一个数据是天猫双十一移动端7小时成交破百亿,移动端成交额占到总成交额的48.4%。另一个数据是,移动电商平台口袋购物获得C轮融资,金额3.5亿美元。人们的时间分配和习惯正在跟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普及而变化,从而成就了移动电商的爆发。

作为移动消费的领先地区,日本和韩国有超过45%的在线零售交易来自移动设备。实际上,日本电商网站的移动转化率是美国的两倍。2015年,日本和韩国移动消费总额预计将超过其电商交易总量的一半。预计,我国电子商务由快速发展向高速发展的转折点,将出现在2015年~2020年期间,随着90后新兴网络消费人群的进一步集中,移动电商趋势也将进一步明显。所以,厂家将更加注重跨屏精准地覆盖目标消费者。

移动电商带来的改变

对于复购率相对较低的家电产品来讲,单纯作为一个销售入口引流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因为对于大家电和客单价较高的商品来讲,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会更加谨慎,后续的购买行为也较低,移动电商的增长虽然迅速,但对于耐用的家电品类来讲影响没有服装、食品等快消品大。这是由家电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对于小家电品类,诸如电饭煲、吸尘器等单价较低的产品来讲或将更具优势。

小狗电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移动电商对传统的电商行业主要影响在于传播渠道,例如,分享购物,即兴购物将会越来越多,随着LBS等技术的发展,主要会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产生较大的变革。通过优化中间环节,提升用户体验,对传统的服务业影响将会更明显。因此,移动电商对物流环节,例如门到门的服务、打车类应用将会涉足物流行业、支付环节如银联、理财、储蓄等相关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而移动电商的发展将会对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以及消费重点区域的转移产生更多的影响。

首先,消费行为的改变。由以前单一终端购买即PC发展到多终端:手机、PAD、电视等。PC时代是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所需要的东西,而移动电商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所需要的商品。

其次、农村电商的兴起,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缺乏,购买力将会越来越强。可以说线下比线上的潜力更大,大量实体店和消费者还没有走向互联网,因此依托线上支付、线下消费场景的O2O模式越来越受关注。当前国内的电商消费已经开始下沉,以前谈电商,多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或者很多二线城市,但今年三四线甚至四五线很多县级、乡镇的用户,开始走入电商时代。如果说电子商务第一阶段的主阵地在互联网,下一个阶段,电商将走向社区甚至进一步下沉到乡镇市场。

最后,即兴购物会越来越多,家电产品将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过去,消费者在天猫、京东上购物,更多地记住了平台品牌而忽略了真正的制造品牌,而移动电商时代,对平台的依赖不再像传统电商时代那么高。如果说过去的消费族群是平台的,那么移动电商时代消费者可以是品牌的,因为品牌商更有能力和实力真正实现点对点服务。

家电企业需要找准接入点

其实,入口布局是一方面,当更多平台商试图进行综合类的入口搭建之时,其实对于消费的集中化和场景化需求就淡化了不少。例如,用户想解决单一需求的问题,可能会更有针对性的选择移动入口,这也是各种打车软件下载率高的原因,其实滴滴打车是一个泛电商的话题,因为其不能称之为移动电商购物的一个入口甚至是准入口。找到可以介入的场景并打通与消费者的连接通路,就是家电厂家要做的工作。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已经不是讨论厂家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而是怎样作为,相对于综合性的平台购物入口,品牌商找到接入点似乎更有难度一点。但是随着智能家电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制造厂家在家电家居智能化上发力,而智能手机与这一切有着天然的关系,找到接入点,似乎可以从这方面找到方向或者突破口。比如此次美的和小米的合作,即不排除这种趋向性的可能。

而对此持同一观点的品牌厂家越来越多,小狗电器负责人说,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家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手机是一个输出终端:能够显示家里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灰尘指数等等,比如吸尘器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自动工作。

篇10

第三方支付开始发力

在三大类互联网金融企业中最为成熟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他们大多已经有七年以上的历史,规模也相对较大。按照央行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支付企业本身具有金融和互联网的双重基因,国内也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

相对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动作频频,以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则一直非常低调。对此董事长孙陶然表示,将坚持自身对金融的理解,未来将会推出符合自身特点与用户需求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据了解,在日前的集团化调整中,拉卡拉已在筹建金融公司。此外,独立出来的移动公司、商服公司、支付公司等都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支撑。

专家分析,第三方支付企业本身已经在科技与金融行业耕耘多年,拥有正统的金融基因,同时具备良好的大数据挖掘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金融创新能力也是突出的。

未来方向是普惠金融

实际上,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支付结算作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各种创新的产品与业务,替代了大量银行的中间业务。再如,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手机刷卡器、声波支付、NFC等呈现百家争鸣之态。这些支付创新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高效提供了基础。

以拉卡拉为例,目前企业拥有公共服务、商户收单、移动支付等多条产品线,其中20万的便利店便民公共终端、20万的收单商户和400万的移动用户为拉卡拉积累了超过7亿笔的交易数据,Q3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981.1亿元,整体交易额达3576.8亿元。孙陶然日前又提出新的三年目标:到2016年底,100万社区电商、100万商户、1000万活跃移动用户。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看似同互联网金融并不相关的目标,实际上背后蕴含了巨大的金融布局:是希望将线上、线下两端的经营者,将手机端、电脑前、社区内的消费者,以支付这一基础金融服务为线条贯通起来,未来伺机向融资、消费金融、经营贷款等纵深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