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量化交易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量化交易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 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业务管理业务构成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54-03

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企业的商务结构主要指企业外部所选择的交易对象、交易内容、交易规模、交易方式、交易渠道、交易环境等商务内容及其时空结构,企业的业务结构主要指为满足商务结构需要的企业内部从事的包括研发、采购、生产、储运、营销等业务内容及其时空结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以恰当的成本和方式从客户那里获得收入,实现盈利的方法。

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经营问题。只有有了好的盈利模式,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盈利,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同时一个盈利的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本身的盈利模式,才能找到增加企业盈利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绩效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回顾我国证券公司近几年经营情况,如图1、图2所示

我们不难发现,证券公司的盈利情况普遍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盈利来源以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为主;二是盈利的周期性明显,波动大。从盈利模式的视角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证券行业的外部商务结构(包括行业政策,客户需求,金融深度和发展历史等)决定了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来源主要倚重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而这两项业务与市场交投活跃程度是同步强相关的。股票市场呈现周期性的繁荣与低迷,当没有其他业务来源或者其他业务规模太小无法对冲这种波动的时候,就会导致盈利的强周期波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成本刚性的存在,中小规模的证券公司盈利波动幅度比大型证券公司更大。

笔者认为证券行业盈利强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方面是外部商务结构决定了证券行业的先天周期性。如证券公司主要业务大都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股票市场正相关,缺乏负相关的业务模式;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尚处培育期,弱周期的资产管理业务等客户需求量较少。另一个方面是证券公司现有内部业务结构与外部商务结构不匹配,进一步影响了盈利能力的稳定性。

外部商务结构的改变有赖于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和监管政策改变,是比较宏观的影响因素,难以对其施加影响。因此,证券公司可以更多思考如何平衡发展不同盈利特征的业务,如何通过改变自身内部业务结构,加强管理,更好地匹配外部商务结构,从而增强盈利的稳定性。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积极拓展弱周期的盈利模式

随着资本市场金融深化,证券公司的盈利方式有所扩充,出现和即将出现一些弱周期的盈利模式,如集合理财、资产管理等收费型业务,通过向期货公司介绍客户收取中介费,权证创设、要约收购等套利收入,融资融券等信贷收入,直接投资带来的实业投资收益和发行上市带来的出售收益。这些业务可以较好地平滑资本市场周期性繁荣与衰退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每个券商都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向上述弱周期盈利模式拓展,实现强周期与弱周期业务的均衡发展,合理布局。

同时,证券公司传统业务也有弱周期的盈利点,比如存量资金的利差收入,基金和国债的代销手续费等。在政策和市场允许情况下还可以学习国外券商向投资者收取账户管理费,红利收集费等收费项目。在经营管理中,需要加强对这些盈利来源的分析和统筹。

二是针对不同业务分类和外部商务结构,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调整内部业务结构,增强各种业务盈利能力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的业务可以分为经纪业务、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每种业务的关键要素和盈利模式是不同的,需要对应不同的内部业务结构。

(一)经纪业务

经纪业务通过向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同时提供必要的资讯和投资咨询,根据交易金额收费。分析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我们可以拿百货超市等商业渠道做类比,营业部是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必经之路,有如大家都去超市买日用商品。券商提供的渠道服务存在严重的同质性。因此,存在两种可行的盈利模式,一是以[低价-低成本-交易量]为组合的盈利模式,在提供同质的基础上以低成本取胜,有如超市;二是以[高价-附加服务-大交易量]为组合的盈利模式,通过创造差异化服务获取高毛利,从而提升盈利,有如精品百货。

[低价-低成本-交易量]盈利模式的核心是成本控制能力与规模销售能力。对应的需要在经纪业务上采取降低成本的大集中,大统一,大营销以及经纪人制度等管理措施,调整内部业务结构,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推行虚拟运营和网上交易;由于需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建立与客户开发挂钩的激励考核机制,且其业务与证券公司其他业务紧密度不高,走低价模式的证券公司比较适合将经纪业务单独成立子公司进行运作。

[高价-附加服务-大交易量]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开发愿意为附加服务支付额外佣金的大客户,对应的需要采取强化附加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端营销,收入费用与绩效挂钩,提供交叉投资服务等措施,国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中金公司。

有必要提醒的是,近几年券商经纪业务正充分享受行业性繁荣,整体盈利状况都很好。但这并非盈利模式优化的结果。其主要的原应是一方面证券业协会对交易佣金费率的管制使得国内交易佣金价格战一直打打停停,外部市场结构尚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另一方面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小非存量资产被激活,导致市值和交易总额增加,而券商总数却因为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幅减少,更少的竞争者分享更大的市场,导致了券商经纪业务的阶段性繁荣。在行业环境宽松的时候,管理者往往会忽视成本控制,放慢业务转型步伐。但随着行业管制放松,券商规模扩大,或者资本市场陷入低迷,经纪业务的盈利能力将重新受到挑战。只有在管理上向低成本渠道或高附加值渠道发展才能脱离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从而提高盈利的稳定性。从这点来说,经纪业务内部结构的调整利在长远,且刻不容缓。

(二)投资业务

投资业务包括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直接投资业务。其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优秀的投研能力。尽管资产管理业务有收费的盈利特征,但缺少了优秀的投研能力,是无法实现规模扩张的,而资产规模是资产管理业务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把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盈利要素也归为投研能力。

针对强化投研能力,需要在管理上采取[高薪+恰当绩效激励+高淘汰率]的措施以及开放性的人才结构。国内证券公司很少实行以岗定薪,投研人员的收入大都还是与他的工作级别挂钩;绩效方面的量化考核与激励往往是软约束,弹性很大,导致公司对投研团队的激励不正确或者不足;而在淘汰率和人才结构开放性方面比例则很低,这些造成了整体投研能力落后于后起的基金公司。在投研方面,国内券商应当学习基金公司,重点改革用人机制与激励考核机制。

(三)投行业务

投行业务包括证券承销、财务顾问、兼并与收购等。其盈利模式是通过提供服务收费,盈利的核心要素是要保持一定的业务量规模和积极开展交叉销售。

当前,国内投行业务呈现承销独大,财务顾问、兼并收购业务规模偏小的特点,投行业务能否盈利主要看证券承销业务。而证券承销业务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与市场繁荣情况密切相关,项目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造成投行业务收入波动较大。投行业务的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较高,且具有刚性。在分析收入与成本特点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必须维持一定规模的业务量,才能平滑项目周期长且干扰因素多的业务特点,克服成本刚性达到盈亏平衡点。然而,国内投资银行业务又是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市场份额集中度很高,这造成很多中小券商的投行业务始终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挣扎在盈亏平衡点附近。

因此,要构建和强化投行业务的盈利模式,对于已经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优势券商来说应当继续巩固份额,增强公司在公关能力、资源协调能力和保荐能力上的优势,扩大业务量。而对于处于劣势的中小券商,或者采用高投入模式,引入人才团队,强势扩大份额,或者需要另辟蹊径,对公司的内部业务结构进行调整。

投资银行是券商业务中一项接触高端客户的业务,打交道的都是企业的决策层,因此也提供了对机构和高端客户进行交叉销售的机会。中小证券公司可以据此调整内部业务结构,建立内部结算体系,以交叉销售的业务量为重要指标,加强交叉销售的激励与考核,引导投资银行业务在既有客户上做深做细,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同时,还可以结合直投业务,通过做精项目,提升盈利能力,克服规模劣势,从而在一个寡头垄断市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盈利模式。

(四)其他业务

证券公司其他业务有研究信息的销售,指数产品,客户介绍收费等,这些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对证券公司的经营发展不构成全局性的影响,故不作展开。

三是强化企业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和财务资源调动能力

证券公司的最终盈利状况不仅取决于各项业务的开拓及盈利,还与公司整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财务资源调动能力相关。证券公司应当建立谨慎的风险政策,正确地运用杠杆,严密防范风险,据此可以大幅提升证券公司盈利的可测性,形成券商盈利模式的稳定力量。

参考文献:

1.(AdrianJSlywotzky)亚德里安 J 斯莱沃斯基著.《盈利艺术》[M],2002年版。

2.(AdrianJSiywotzky)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和大卫.J.莫里森.《利润模式》[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3.何诚颖 陈东胜.《开放条件下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Z],2004年版。

篇2

关键词:融资融券;转融通;做空;对冲套利;T+0交易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4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92-03

一、融资融券交易及转融通机制在我国的发展

(一)融资融券交易的发展现状

融资融券,是指投资者向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或借入证券并卖出的行为。

融资融券于2010年3月31日在我国推出,发展迅猛,截止2013年6月末,全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2222亿元,79家券商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全国融资融券账户达到180多万户。

随着融资融券的兴起,过去三年融资融券监管政策也逐渐由紧变松。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90只增加到目前的500多只;信用杠杆显著提高,从最初的1.1倍提高到目前的2倍;开户门槛逐渐降低,从最初的开户满18个月且资产超过50万元降低到目前的开户满6个月资产规模无要求。

(二)转融通机制的发展现状

转融通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转融通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纽带,使货币市场的资金得以进入证券市场,也是盘活市场存量证券的平台,使得长期持有的股票转化为融券的券源。

2011年10月,中国证券金融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8月转融资业务推出,2013年2月转融券业务推出。截至2013年6月末,全市场有74家券商具有转融资业务资格,转融资余额为445亿元,11家券商具有转融券业务资格,转融券余额为11亿元。

二、融资融券推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

融资融券业务对A股市场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市场流动性,丰富了投资者盈利模式,有助于市场定价更趋合理。

(一)融资融券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融资融券会放大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交易量,提高市场流动性。流动性好的市场供求更加旺盛,交易更易达成,交易成本更低。提高市场流动性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加资金和证券的供给。

融资融券一方面为市场带来2000多亿的增量资金,另一方面融资融券投资者的换手率每年约为20倍,是普通交易的4-5倍,频繁的流转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

2013年上半年,A股市场交易额为20.89万亿元,融资融券交易额为2.2万亿元,融资融券占比达到10.53%,显著增加了全市场交易额,提高了市场流动性。

(二)融资融券丰富了投资者的盈利模式

融资融券改变了A股单边市的局面,投资者可在看涨时融资买入,也可在看空时融券做空,还可同时做多和做空,进行配对交易,期现套利,可转债套利等。转融券还为投资者提供了出借证券获取利息收入的机会。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和盈利模式。

(三)融资融券促使市场定价更趋合理

在只能做多的单边市,市场情绪高涨时,股价攀升,资产泡沫膨胀,最终泡沫破裂,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如果可以做空,就能够抑制泡沫形成,促使价格回归理性;在市场情绪低迷时,出现恐慌性甩卖,股价已经明显低于其内在价值,但投资者被套牢,缺乏资金,无法买入股票,股价会跌得更深,如果可以融资买入,不但可以摊低投资者成本,还可以促进股价回归价值中枢。因此,融资融券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促使股价回归理性。

三、融资融券投资者的交易及盈亏情况

融资融券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融资杠杆,二是做空机制。融资融券的功能充分发挥,可以平抑市场波动,丰富投资策略。但融资融券推出三年来,由于做多惯性思维和券源太少等原因,使得融券规模远少于融资,目前2200多亿元的融资融券余额中,融券余额仅为40多亿元,融券规模太小限制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过去三年的熊市使得绝大多数投资者遭受了亏损,少量的融券者取得一定盈利,但总量太少,不足以改善整个市场境况。

(一)投资者融资操作分析

1、投资者的融资操作。投资者融资买入,在股票上涨时,可获得更大收益。融资融券推出前的20年,A股市场一直是只能做多的单边市,投资者已形成做多惯性思维。做多思维在融资融券推出后仍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两融客户都只做多。全市场融资余额是融券余额的50多倍,各家券商提供的融券券源,在融券规模最大时,融出率也仅为70%。

2、融资者在熊市中产生亏损。2010-2013年市场不断下跌,导致融资者遭受了很大亏损。根据北京某券商提供的数据,该公司两融客户2013年上半年总体亏损幅度为13.37%,净亏损金额40多亿元,户均亏损25万元;同期上证指数下跌12.78%,深证成指下跌15.60%,两融客户收益率略低于上证指数,但跑赢深证成指。如果将时间拉长到三年,融资融券客户总体亏损幅度为14.74%;但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9.52%,深证成指下跌38.24%。因此,总体上融资融券客户遭受了较大亏损,但基本上跑赢了大盘。

3、融资者跑赢大盘的原因分析。融资融券客户战胜大盘的原因:第一,融资融券客户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优质客户,经历了A股历次沉浮而生存下来,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二,融资融券客户的换手率是普通客户的4倍,以短线操作为主,止损坚决,在熊市中长线持股会套牢,短线交易能避免更大亏损;第三,证券公司密切跟踪市场风险,主动调控信用杠杆,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

(二)投资者融券操作分析

与融资者相反,融券交易的客户,在熊市中,取得了一定的盈利。融券者主要有两种交易策略:一是单边做空,二是T+0交易。

1、单边做空策略。单边做空策略,先融券卖出股票,股价下跌后再买券还款,赚取差价。过去3年处于熊市,该策略把握住了主流下跌趋势,容易获利。北京某券商某客户的交易数据显示,该投资者2013年1-6月进行融券交易,以短线交易为主,大多数交易3日内了结,据统计其80%的交易获得盈利,胜率极高,半年时间盈利幅度达到20%。

2、T+0交易策略。T+0交易策略,先融资买入股票,当日股价上涨后,再融券卖出,锁定价差;或者先融券卖出股票,当日股价下跌后,再买券还款,锁定价差。投资者使用计算机程序捕捉日内股价小幅波动,进行高频交易,每日交易次数多,每次盈利少,但胜率高,积少成多,日终不留头寸,回避隔夜风险。北京某券商某客户的交易数据显示,该投资者以1500万元资产作为担保物,进行融资融券T+0高频交易,2012年成交额达70亿元,换手率达466倍,获利200多万,收益率达到13%。

3、融券者盈利的原因。以上融券者的共同点是:跟随趋势,胜率高,短线交易。第一种客户获利的关键在于把握住了过去3年的下跌趋势,在熊市中做空,盈利的可能性很大。第二种客户建立了一套量化投资策略,用计算机捕捉交易机会,排除人为因素,其策略能取得50%以上的胜率,因此,只要坚持不断的交易,就能积小胜为大胜。

四、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措施在实践中的作用

融资融券业务本质上是一项资金和证券的借贷业务,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出借资金和证券时,要求投资者提供一定的证券或现金作为担保物,证券公司根据维持担保比例进行风险监控。当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时,则证券公司可进行强制平仓。

强制平仓防止了投资者进一步亏损,确保了券商融出资金安全。根据证券金融公司公布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全市场融资融券客户被强制平仓的有226人,涉及金额约为8000万元。截至2013年6月末,全市场融资融券开户人数已达90多万人,两融余额已达2222亿元。因此,总体上强制平仓的概率极低,涉及金额的占比也极低。

五、对融资融券投资者、证券公司以及监管机构的建议

为了真正实现融资融券的双向交易机制,使其成为投资者对冲风险,追求绝对收益的工具,也为了实现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投资者、证券公司以及监管机构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对融资融券投资者的建议

1、严格控制仓位。由于融资融券是杠杆交易,会同时放大风险和收益,因此融资仓位并不是越大越好,目前融资融券保证金比例最低为50%,即信用杠杆为2倍,但投资者一定要有节制的融资。投资者可以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130/30策略,融资仓位占担保物的比例约为30%。对融资融券交易比较熟悉之后,可以适当增加到50%。

2、养成止损习惯。投资者从事融资融券交易,使用高杠杆、高风险投资工具,应该养成坚决止损的习惯。当杠杆为2倍的时候,投资者自有的担保物和融资买入的股票下跌5%,投资者实际亏损就是15%,是不使用杠杆的3倍,而且只要股票下跌14%,投资者的维持担保比例就会低于130%的平仓线,投资者如果不能再次日追加担保物或自行了结负债,将面临被强制平仓的重大损失。因此,当杠杆较大的时候,投资者必须坚决及时止损,才能保证本金安全。

3、培养做空习惯。融资融券推出最大的意义就是实现了双向交易机制,因此投资者也应该培养做空习惯。虽然现在券商提供的券源不多,但实际上30%-50%的券源始终是闲置的,投资者应该在这些券源中仔细选择合适的标的做空。在牛市中做多,在熊市中做空,根据市场行情,随机应变,把握大盘主流趋势,盈利的概率更大。

4、进行融资融券T+0交易。习惯短线交易的投资者从事融资融券业务,可以进行T+0交易。首先,T+0交易日终没有持仓,就规避了隔夜波动风险。对沪深300指数2013年上半年日线数据的分析显示,开盘价与前日收盘价的隔夜波动幅度平均为0.23%,个股的隔夜波动幅度更大;其次,日内股价波动的方向比长期股价波动的方向更容易判断,从事T+0交易投资者具有更大的胜率;最后,T+0交易,日终不论盈亏,都要平仓,起到了止损的作用,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亏损。

5、进行对冲套利交易。通过融资融券,可以实现alpha策略交易、配对交易、期现套利、及可转债套利等。股市最大的风险就是系统性风险,即大盘波动的风险,在熊市中,即使是优质股票也会受大盘拖累下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而对冲套利是市场中性策略,可以规避市场风险,赚取相对收益,例如做多优质股票,同时做空劣质股票,不论大盘上涨或下跌,优质股票总是比劣质股票涨的更多,或跌得更少,投资者始终能够赚取中间差值。因此,使用对冲套利策略,投资者资产组合的波动会变小,收益会更加稳定。

(二)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建议

1、做好客户选择工作。融资融券同时放大收益和风险,并非所有客户都适合,券商应切实做好客户选择工作。目前,证券公司的客户选择标准主要包括资产规模、收入情况以及投资年限等,这些标准浮于形式,建议证券公司从客户的盈利和风控能力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使得融资融券真正成为优质客户的盈利工具,而使普通客户避免更大的亏损。

2、改善竞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预计2013年全市场两融息费收入可达120亿元,券商已意识到这项业务利润丰厚,投入很大精力进行营销和开户,目前每月新增账户约20万户。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跑马圈地,野蛮生长。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在目前这种弱势行情下,也不利于客户,以客户亏损为代价发展,无异于透支未来。因此,建议券商改变盲目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而应增加券源,为客户提供对冲套利机会,帮助客户获取绝对收益,追求与客户的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对监管机构健全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建议

1、允许个人客户出借证券。目前转融券只允许机构客户作为证券出借人。其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广大个人客户被排除在外,限制了证券供给来源,且个人客户也无法分享证券出借这一盈利渠道;另一方面,目前融资融券客户以个人客户为主,单个证券的融券需求相对较小,目前只有机构客户才能做出借人,较小的借入需求对较大的机构客户缺乏吸引力。因此,建议证券金融公司尽快放开个人客户作为出借人的资格。

2、扩大转融券标的证券范围。目前转融券标的证券只有约90只,而融资融券标的证券有500多只。转融券与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不匹配,导致投资者需要的证券,无法通过转融券借入,限制了转融券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建议证券金融公司尽快将转融券标的证券范围扩大到与融资融券相符。

3、降低转融券中介成本。目前证券金融公司向出借人借入证券支付的利率为2%,出借给证券公司索取的利率为4%,证券公司出借给客户时再上浮几个点,最终投资者的融券成本为6%-8%。追求绝对收益的对冲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5%左右,6%-8%的融券成本过高。证券金融公司作为非盈利性机构,赚取2%的利差,压低了出借人利润,抬高了融券者成本,削弱了转融券机制对双方的吸引力。因此,建议证券金融公司降低利差,为证券市场创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转融券机制。

参考文献:

[1]聂庆平.融资融券试点情况及转融通业务[J].中国金融,2011,(20).

[2]明晓磊.论融资融券交易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2011,(03).

[3]彭淑芳.浅谈融资融券交易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商业,2012,(11).

篇3

在股市投资者中,我们发现赚钱的人总是少数,只有高手才能占据盈利的地盘,而笔者认为,他们投资盈利的制高点实际上就如瓦西里一样的耐心。如果是价值投资者,耐心围绕价值随时间沉淀,巴菲特是集大成者。巴菲特曾说:“钱在这里从活跃的投资者流向有耐心的投资者。许多精力旺盛的有进取心的投资人的财富渐渐消失。” 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买入持有好的股票是他盈利的秘诀。当然国情不一样,目前美股牛市,A股熊市。中国大部分散户投资者都热衷于短线投资,买了股票之后就希望拿个几天马上涨。2007年的时候有一首歌《死了都不卖》,因此可见股票的持有是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目前的盈利模式就是波段操作,作为一般散户投资者,我们如何做到耐心并盈利呢?建议把握:

一、耐心意味着操作有量化思维。不管价值投资还是短线投机,没有出现买入信号,坚决不买;没有出现卖出信号,要敢于让利润奔跑。前期一个朋友明确的告诉笔者创业板见底的3个信号,其中一个就是创业板B这个品种见双底后,创业板会上涨。果不其然,创业板B见了双底后,创业板近期快速上行,身边有朋友用这种方法获利不少。然而创业板指数从1571点震荡盘跌,途中的抄底都会失败,唯耐心者盈利。

二、耐心并非是长期持有。很多朋友说“我炒股很有耐心的,股票套了这么多年,都一直持有”,但真正的耐心并非这种被动的长期持仓。现在A股跌了6、7年,被套后,死等上涨是不明智的。这个时候要积极的打开账号,找朋友帮忙分析。并且明确操作战术,拿部分资金或者筹码,耐心等待买卖信号,耐心是一种主动行为。

三、耐心需要避免冲动交易。耐心需要提前做好操盘计划,冲动的交易,追涨杀跌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他人的股票涨停或创新高,自己的股票原地踏步,结果急忙换股追涨,只有深度套牢后才后悔当初的盲从。冲动是魔鬼,它侵蚀财富。

篇4

从市场竞争的规律来看,网络经济最为普遍地体现着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这一基本经济规律(王刚刚,2008)[6],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边际成本递减的趋势。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生势力具备网络经济特有的资源优化配置特质。互联网金融借助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以移动互联为基本工具,通过大数据应用能够增加企业和价格的透明度,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和交易摩擦成本(韦雪琼,2012)[7]。其次,信息是互联网金融运作中的核心资源,基于消费群体的投融资需求创新产生的金融信息产品具有明显的客户锁定特性,使其客户规模迅速扩大,正外部性效应不断扩大边际效益,呈现边际成本递减趋势。再次,依据梅特卡夫的网络价值法则,基于移动互联信息系统的在线处理与生成功能促进金融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提高整体互联网金融的总价值,满足金融消费群体的效用最大化需求。所以互联网金融低廉的交易成本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优化的全球经济浪潮中,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成本递减特点赋予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二、先进的数据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在解决传统的客户准入、产品营销以及风险管理上优势突出。在客户准入上,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痕迹处理技术,可以在日常运营中积累大量超越一般财务报表的客户“软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通过计算机行为跟踪技术实时调查、监督客户的交易行为,有效地甄别异常状况,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在产品营销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组织将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在线服务等金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借助系统化数据仓库,通过清单式筛选集中整合目标客户,及时准确地触点营销,将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向综合化、批量化、精准化和多元化。在风险管理上,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交易记录、买家评价等客户信用代表性指标,构建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识别网络客户信用状况,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侵蚀态势冲击商业银行

当前,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结算和融资等金融领域广泛迅速布局,以不断高涨的势态逐步改变银行独占资金的格局,以不可逆转的侵蚀态势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层面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

从理论上讲,金融脱媒滋生互联网金融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互联网金融创新符合金融脱媒的大趋势和内在逻辑。支付结算中间业务作为传统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正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全方位挑战,集中表现为互联网金融脱离传统金融机构中介人,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资金在传统银行之外循环。随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活跃,基于个人通讯设备以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货币价值结算的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呈爆炸性增长,互联网支付系统直接占领银行支付系统平台,颠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中介的地位。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数据看,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56.4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4.93%,增速放缓4.53个百分点。其中,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37%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56.07亿户,增速放缓4.56个百分点,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蚕食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8]。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7750.8亿元,与第三季度相比增长131.9%;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占据了超过市场90%的份额,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的冲击进一步加剧。[9]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格局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利差在长期趋于收窄,对于数量众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小微企业而言,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加大,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低。一方面,网络融资平台以搜索引擎集中客户削弱冲击传统银行的客户开发力。互联网融资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技术,整合外部资源搭建的电商融资平台、P2P融资服务平台,准确锁定并细分目标客户群,减少客户开发成本,冲击传统银行的零散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网络融资平台以市场价值撮合交易消减传统银行的资源配置力。网络融资平台依据客户融资金额、利率与期限,遵循撮合成交的市场机制,以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批量化与专业化的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金融借贷组合模式,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生命周期性金融服务需求,提高资金匹配效率。互联网企业不依赖于实体平台进行纯粹的客户集中与撮合交易,是一种脱离传统金融银行中介的侵蚀活动,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融资格局。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分销渠道

运用大数据展开金融产品营销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抢占销售市场份额的惯用策略。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单一销售模式,互联网金融打破物理渠道借用平台优势,通过打包销售向处于各个交易环节的客户提供组合型产品,互联网大数据的分销渠道与营销理念冲击商业银行零售营销模式,物理渠道延伸至虚拟渠道。在客户锁定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雄厚的数据积累与系统化处理技术为批量化分销提供基础。互联网使用者的访问数据经过客户行为分析、目标客户筛选、数据挖掘等处理,搜索客户金融需求,目标客户定位更精准,市场管理更精细。在产品营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多样的金融产品与展示形式平台,通过与金融消费者的互动支持金融消费创造体验价值,以多层分销渠道加快对传统银行物理营销渠道的客户分流。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盈利方式

在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下,传统银行的收入结构由核心业务结构决定,收入来源由利差决定;其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大企业、高端客户存贷款业务寻求综合收益,盈利能力的提升基本延循粗放式增长模式,极易受到市场波动与经济浪潮的影响。虽然目前部分银行转向单纯追求低成本低风险的金融服务,但此类调整对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的贡献度明显不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的消费模式以及消费习惯实现初步甄选,专注于快捷、高效、低成本的通用服务,提高了金融需求和服务渠道共性的集中度,一定程度上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物理网点分层服务与盈利模式。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挤压,银行业绩增速持续放缓,2011年全行业利润增速为36.34%,2012年为18.9%,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3.83%,较2012年上半年增速下降9.47个百分点。[10]互联网金融热浪冲击着商业银行盈利方式,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蚕食其利润来源。客观上,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标准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态势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多形式的互联网金融逐步显示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替代效应,其侵蚀态势引发银行业的“骨牌效应”。从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新势力的变局尚不会颠覆传统银行业。从长远看来,移动互联交易规模的日益壮大以及监管的日益严格,互联网金融势力也必将逐步完善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这两项银行核心功能,从而对传统银行业产生根本和深刻的影响。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并将引起商业银行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金融侵蚀势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业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主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产品创新、业务流程、数据技术、风险防控等领域进行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同时将其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灵活应对,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在适应调整中以竞争求发展,是传统银行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选择。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

从运营思维上谋变,实现传统网点产品推荐与移动互联用户体验的有机结合。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应战互联网金融的步步侵蚀重要的是从经营理念上谋变,运用互联网经营思维做实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针对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银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摒弃一贯的物理网点推销式经营,选择互联网平台探索“大数据”经营模式。根据数据信息细化客户群,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客户端定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众多客户自主通过移动金融服务系统中自主选择和灵活下载的用户体验诉求。

(二)应用互联网营销拓展服务渠道

从营销渠道上谋变,实现传统物理网点营销与新型移动互联营销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分销渠道侵蚀同样可利用互联网模式,深度挖掘互联网整合力,将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移动互联对接,拓展线上营销与服务渠道,密切前后动,推进集约化管理。传统银行拓展营销服务渠道关键是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实力、社会认知、基础设施、物理网点等各方面的优势,提升联动运营能力,将客户营销、产品应用、风险管控、数据处理等集中于信息技术层面统一设计。最终形成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络并行,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客户开发,跟进营销的互联网模式,谋求双倍的盈利。

(三)整合互联网模式升级业务体系

从业务体系上谋变,实现金融工具在线集中与金融产品在线集聚的有机结合。应对互联网金融侵蚀,传统银行若简单地将产品、业务置于互联网之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开发适合金融互联特点的金融产品组合,升级业务体系融。一方面,充分利用综合资源将传统银行中后台信贷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在线金融、移动金融、电子商务、融资平台等新兴技术模式加以整合,形成在线业务办理的O2O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融合线上与线下的信息将网上支付、投资理财、网络信贷等功能集中于特色网络金融产品之上,构建与网络银行相适应的业务体系,同步升级业务流程,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四)遵循互联网逻辑组建专属架构

从组织构架上谋变,实现传统金融组织构架与网络金融组织构架的有机结合。打造互联网金融专属组织是一个系统战略,需要遵循互联网逻辑,凸显金融属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属性决定专属组织要联合创新研发与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独立于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以从专业部门到事业部门再到专营银行为构架目标,为银行的网络营销转型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逻辑思路决定专属组织需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出发,具体划分移动支付、网络信贷、互联分销等职能部门,重点调动全行资源,寻求在客户网络营销、产品研发推广、网络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的突破。

(五)运用互联网技术夯实数据管理

从数据管理上谋变,实现基础数据仓储建设与综合信息融合处理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是连接平台、用户、金融的重要工具,运用互联网技术夯实数据管理是银行转型发展的重点。一是夯实数据仓库建设。除了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协议签约等信息,传统银行应拓展信息渠道,广泛搜集用户商品在线订购、商户经营、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非金融信息,进行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建立数据仓储库。二是提高信息融合水平。根据客户消费习惯与金融诉求建立涵盖客户条件与产品条件为主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并以此作为数据模型的参考体系,提高目标客户属性与产品特征要素的匹配度。

(六)借助互联网创新加强风险防范

从风险防范上谋变,实现网络业务创新发展与交叉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传统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并不会因为网络金融业务与产品的创新而消失,借助互联网金融创新,提升风险防控方法与手段,实施风险分类管理。针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实施差异化灵活定价方法及时化解;针对平台客户违约风险,加大线上线下的双重违约惩罚,降低客户信用风险;针对全电子操作流程中的技术风险与操作风险,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给予用户线上操作演示与风险提示;针对互联网效率所提升的风险发生、转化、蔓延速度,完善风险预警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加大风险处置机会,降低风险传染概率。

五、结语

篇5

【摘要】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由于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篇6

年10月加入华泰柏瑞公司,任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

截至5月9日,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为11.06倍,低于全市场整体水平。A股的估值中枢明显下移,中国股市的市盈率正逐步向成熟市场的低市盈率水平靠拢。在300指数现今的估值水平下,如何来判断它的投资价值?为此记者采访了华泰柏瑞基金专户投资经理杨景涵。

价值投资也要关注成长性

杨景涵说,简单的结论就是此时的市盈率基本上是在底部了,但是这个底部与其他时候的底部不同。2008年的底部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没有经过太久的波折,2005年底部筑成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大约有半年的时间,这两个时点之间是4年的大牛市。虽然眼下的底部时间比较长,但不影响对底部的基本判断。

股市迟迟走不出底部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是,在经济模式转型的时候,方方面面都需要时间去协调,固有的盈利模式要被打破,新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时的价值投资就是要看企业的成长性,话说起来仿佛是悖论,价值投资和成长性往往是相对立的,其实不然。价值投资时时刻刻都是在衡量企业的内在价值,而决定企业内在价值的,长远来看就是企业的成长性。

“回到沪深300的市盈率,成分股确实有好多目前正处于低估的状态。虽然它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可能维持前5年的成长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有一部分企业在行业里的垄断地位一时间无法被取代,依然有着优秀的管理层,依然有着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更为优质的成长性,我们以此就会计算这家企业到底值多少钱,得出一个结论:目前的11倍左右的市盈率确实是被低估的。所以,市盈率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杨景涵介绍。

量化投资也有定性分析

近日成为财经热点的T+0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对以量化和对冲为特色的各类投资产品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该产品5月28日起在上交所上市以后,T+0、期现套利、一二级市场套利等各类交易策略都可以开始实施了。

篇7

证券营业部是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的,它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证券经纪业务在证券公司中处于重要地位,证券营业部是证券公司与客户联系的第一站,代表着证券公司在社会上的形象,证券公司在金融业中的地位将可能被边缘。营业部适时的转型与调整至关重要,营业部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经营不慎可能损失惨重。

目前我国营业部功能基本仅承担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的功能,客户服务尚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 其它创新业务如融资融券、IB业务等虽已部分开展,但业务量较小。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的合规与内控大大加强,营业部的风险相对已经很小,可以说是有规范而缺乏创新发展。对证券营业部来说, 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如何在规范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问题了。

二、我国证券营业部的存在问题

(一)佣金仍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佣金大战导致佣金率持续下降,券商竞争激烈。

近两年,券商的佣金战激烈,行业的平均佣金费率也在不断降低,但传统经纪业务中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占比却未下降,佣金仍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数据显示,2014年,券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40.32%;2015年,券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46.79%。经纪业务收入在券商营收中所占比重依然很高。但是同时券商的佣金率大幅下降。从上海辖区的情况来看,2010年年底,471家营业部A股平均佣金为0.0836%,2015年券商经纪业务A股平均佣金为0.054%,大幅下降。佣金收入目前依然是券商盈利的主要方面,竞争也异常激烈,佣金下滑是全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证券公司业务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足、同质化经营严重是我国证券业的突出问题。

2013年,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其它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8%、11%、4%、19%和18%,传统通道业务收入占比接近60%。在目前竞争日渐加剧的情况下,简单通道业务的议价能力较弱, 一旦交易量大幅下降将严重削弱经纪业务盈利能力, 进而影响证券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同时在不断开放的环境下,随着对外资投资比例及业务范围限制的持续放宽,海外大行“走进”国内证券市场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我国证券行业单一的盈利模式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提高完善业务结构,实现业务转型,提高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证券行业迫切的任务。证券营业部作为证券公司最主要的基层组织,如果不能实现调整和转型,证券公司业务的整体转型是很难成功的。

(三)创新经纪业务发展迟缓,无法缓解传统经纪业务经营压力。

各券商推进营业部拓宽盈利渠道,实现传统经纪通道业务与创新经纪业务互惠发展。在推进创新经纪业务过程中,营业部却面临诸多困难:部分营业部人员少且能力不足,长期服务缺失,导致客户信赖度低,高质量客户流失严重。营业部宣新业务的力度不够,客户普遍缺乏对新业务较为系统的认识。证券行情不景气,营业部面对大量新业务、新产品的出现,营业部对新业务的理解不够而推进效果不明显。

三、证券营业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发展其他新型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营业部靠经纪业务的传统盈利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需要,参考发达国家券商转型过程,我国经纪业务转型也势在必行。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开展网络矩阵式营销,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营销平台整合产品,客服、理顾、投顾与在线网络,借助论坛、微博、博客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为客户提供一站立体式服务,推广营业部财富管理服务。二是是探索新的综合理财服务收费模式,实现投顾新业务收费方式多元化。三是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满足不同投融资需求的创新业务库和金融产品。

(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适应网络业务的发展。

证券公司营业部应该积极扩宽服务人群,尤其是对理财比较关注且对金融产品有一定了解的人群。、他们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服务,也对佣金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证券营业部可以向在有关经济专业的学院内举办比赛或者在学院里举办讲座,给新生代人群留下良好的印象,发展以后的潜在新客户。随着网上证券的发展,证券营业部可优化网上证券网络,减少网上开户的不必要程序,来达到减少证券公司营业成本的目的。

篇8

作为国内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民生银行战略定位“小微企业的银行”,以2009年“商贷通”面世为标志,创新商业模式,变革作业模式, 打造核心竞争力,小微贷款规模一年一个平台,2010年突破1000亿,2011年突破2000亿,2012年突破3000亿,2013年9月末突破4000亿关口,达到4040亿元,5年来累计发放小微贷款达到1.2万亿元,共服务小微客户170万户,不良率有效控制在0.52%,彰显了该行在小微金融领域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全面的服务能力。中国民生银行正以更快的步伐向国内最大、最具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商这一发展目标稳健迈进。

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作为民生银行最大的分支机构,2013年,在北京地区快速启动了以“小微金融2.0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战略转型改革,持续引领北京地区银行业在小微金融发展模式的创新。

自2009年以来,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在北京全面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目前在北京地区累计投放小微贷款超过16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77亿元,覆盖服装服饰、家居建材、批发零售、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汽车汽配、科技、文化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以及包括雅宝路市场、大红门、中关村鼎好电子市场等交易额超百亿元的16个商圈和152个市场, 服务北京地区小微商户达到10万户。超过10万户小微商户得以度过资金难关,实现稳定经营,并通过这些小微企业,帮助数十万个家庭实现了家庭梦想,解决了北京地区百万人的就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力。

创新商业模式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小微金融模式

中国民生银行从一圈一链到“聚焦小微 打通两翼”,从单一产品到综合金融,创新商业模式,摸索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小微金融之路。

持续深化“一圈一链”批量开发模式。在批量开发模式的深入践行下,该行在全国性大型商圈内、重点产业链条上均有较高的市场渗透率。实现批量开发的同时,不良率也得以有效控制,服务效率提升,运营成本降低,基本破解了小微金融“风险大、成本高”的难题。目前,“一圈一链”批量授信项目达到3000多个,重点支持特色产业链78个,贷款余额超过3800亿。

创新客户整合模式,推出城市商业合作社和互助基金担保贷款。通过小微城市商业合作社平台,让商圈内分散的企业实现物理、结算、产品、基金、信息五大平台的共享,进而实现了客户资源的整合和批量开发的整合。这一创新型客户整合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实现抱团发展。目前,该行已建立合作社3000余家,互助基金担保贷款超过320亿元。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形成特色化的专业支行运营模式。依托专业支行在对所属区域的产业结构、主导行业、商业业态和特色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其周边商圈、主导产业链的经营特点和规律,形成有效综合开发,并结合支行资源和地缘优势,提供融资、存款、结算和售后服务等一体化服务。目前经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认证授牌的专业支行已经达到104家,以此为重要节点,覆盖全国的小微金融各行各业、全产业链研究和产品创新服务网络的正在形成。

创新产品服务体系,从核心单一品牌“商贷通”向外递延综合金融服务内涵。打造推出的以“乐收银”结算和综合服务为代表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标志着民生银行小微金融实现了由单一融资贷款供给模式向综合金融服务的转变。今年推出的“民生微贷”产品在推动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的同时,也有力推动该行小微客户结构和盈利模式实现双优。

做中国最大、最具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商

篇9

要:制度产品供给的规模偏好、追求规模经济的成长动力、追求信贷规模扩张的收益最大化成为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动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跨区域经营背景下的异地分支机构扩张及金融市场上的主动负债是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两个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增长,主动负债逐渐成为其重要资金来源。然而,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并不等于持续的价值创造,建立适应自身市场定位及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路径分析;商业模式

Abstract:Scale preferences of system supply,pursuit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revenue maximization of credit expansion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city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analyze the mode of expansion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in recent years,we can find that expansion of off-site branch and liability from financial markets are two important ways. And with the growth of scale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liabilities from financial market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expansion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However,blind pursuit of scale expansion does not mean the sustained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of banking sector,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usiness model to adapt to their own mark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is the key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scale expansion,path analysis,business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65-05

一、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金融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2年6月,网易财经了“2011年中国金融500强”名单。在中国金融500强名单中有101家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上榜,上榜城商行总资产达到9.05万亿元、占国内城商行总资产的比重为90.68%;平均资产规模超过800亿元、中位值超过500亿元;101家上榜城商行除位于四川的达州商业银行位列第320位外,其余100家全部位列前300位,占中国金融前300强的比重达到1/3;北京银行以9564.99亿元的总资产排名第19位,超过广发银行,成为20强中的一员;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以6558亿元及5141亿元位列第21位和第24位。可见,城商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行业一支重要力量。

二、城商行规模扩张式发展的利益诉求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多的政策红利,特别是对处于成长壮大期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规模更是其最重要的考量目标之一。目前,一定程度上“规模为王”的发展思路还在主导着许多城商行,这个特征在股东的利益诉求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要求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就城商行本身而言,一定的规模是政府及同业认可的重要标志,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高的地位,这种基于高增长速度及规模扩张的游戏规则及利益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股东及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资源投入力度。对于绝大多数城商行而言,规模逐年扩张已进入既定发展路径,它们认为只有沿着这一路径发展下去才是经营成功的标志。在此背景下,宁波银行2011年资产规模的下滑在业界成为一个重要新闻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至今为止唯一报忧的城商行。

三、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及金融市场业务情况

下面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城商行,通过剖析其年报信息来展示城商行规模扩张的路径。

(一)跨区域经营是城商行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

2009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规定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将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由此国内城商行开始大规模推进跨区域经营,城商行异地分行数量明显增加①,跨区域经营从此成为城商行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许多城商行在自身管理能力及相关资源允许的条件下积极谋划跨区域经营,逐步突破城商行区域经营限制,并利用宝贵的跨区域分行牌照推动同城支行开设。以异地分行为中心,建立“异地分行—异地同城支行”二级链式规模扩张模式,在经营规模上实现快速扩张,从而领先于其他尚未实现跨区域经营或跨区域经营有限的城商行发展。

1. 北京银行异地分行资产规模堪比大型城商行。北京银行于2006年成立第一家异地分行天津分行,随后又在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设立八家异地分行。其中,2007年成立的上海分行目前已成为一家下设9家同城支行、资产规模达到656.68亿元规模的分支机构,接近温州银行全行的规模(2011年温州银行总资产为670.63亿元),而深圳、西安两家分行的资产规模也超过400亿元,并已分别设立了4家及3家同城支行。截至2011年底,北京银行九家异地分行资产规模达到2754.55亿元,超过宁波银行全行资产规模,与南京银行(2817.92亿元)相近,占全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28%;2012年上半年,九家异地分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长了约56%,达到4132亿元,占全行资产规模的比重达到37.53%,较上年末增加近10个百分点,异地分行的贡献可见一斑。

2. 日照银行以跨区域经营为契机实现规模扩张。截至2008年底,日照银行存款规模约为130亿元,虽然在日照地区市场份额居于首位,但相对于国内其它地级市城商行,日照银行存款规模还较小,且增速也不快(见图1)。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日照银行很好地把握住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黄金期,跨区域设立了两家异地分行,成功实现了存款规模的飞速增长:2009年4月,日照银行第一家异地分行——青岛分行正式开业。到2010年末,青岛分行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60亿元,贡献了2009年及2010年全行存款余额增长的34.29%;时隔一年,第二家异地分行——济南分行开业。当年年底济南分行存款余额即达到33.15亿元,贡献了当年全行36.83%的存款余额增长。截至2010年底,两家异地分行的存款余额合计93亿元,超过2006年日照银行全行的存款余额,占2010年底全行存款余额的比重达到30.56%。成功跨区域经营为日照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截至2010年底,日照银行存款余额突破300亿元,资产规模超过378亿元②。

2011年是日照银行规模扩张的第二个转折期。当年,银监会全面停止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审批。受此影响,日照银行当年未新设立异地分行。反映在规模扩张上,2011年存款余额仅增加了23亿,增速降到近六年最低,远未达到2010年末制定的25%的增长目标。受负债低增长的拖累,当年资产仅增长不到5%。

3. 跨区域经营受阻,城商行寻求异地支行扩张。始于2011年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审批收紧到目前仍无解冻迹像。关于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的量化评估标准至今尚未出台③。因此,很难判断监管层何时会重启城商行新设异地分行的审批。即使未来监管层重启跨区域经营审批,相关条件的设定将会更加严格,通过跨区域经营实现规模扩张难度将加大。

然而,正如前面的分析,通过跨区域经营业已建立起来的异地分行将会成为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异地分行——异地分行同城(异地)支行”二级链式规模扩张的有力武器。通过新设异地分行下辖同城或异地支行,城商行同样可以实现现有约束条件下的规模扩张,而这一路径俨然已成为特定政策环境下许多跨区域经营城商行的默认扩张路径。2011年12月,哈尔滨银行新设了成都双流支行等5家异地支行;2011年北京银行全年新增分支机构17家,其中除南昌分行外,新增异地分行下辖同城支行11家、异地支行1家,共计新增异地分行下辖支行12家,占当年新增支行数量的75%;2012年成功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的湛江商业银行,2012年把重点放在异地同城支行的布点建设上,该行已规划广州番禺支行等14家异地支行网点 。

(二)金融市场业务是城商行规模扩张的第二渠道

毫无疑问,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机构扩张是城商行规模扩张的首选路径。然而,单一的规模扩张路径容易招致增长困境,规模增长不具可持续性。如何在机构扩张、从而吸收更多的存款这一被动负债资金来源之外寻求第二规模增长渠道,是城商行规模稳步增长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商行规模扩张历程中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随着城商行规模扩张及同业交流日益频繁,来自金融市场的主动负债逐步成为这些城商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含五类,即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代客资金交易、以债券和黄金等为交易对象的自营交易、证券承销业务,以及以短期流动性管理为目的的货币市场拆放与回购交易。以国内某中型城商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为例,该行金融市场业务就包括融资业务、同业业务、债券业务等在内的五大类常见金融市场业务。其中的融资业务就是城商行规模扩张的一项重要金融市场业务。

融资业务中的同业拆借所形成的同业拆入款项以及同业存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形成的主动负债都是城市商业银行融入短期资金的重要途径,是城商行主动负债的重要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商行做大规模提供了重要手段。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的战略需求,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日趋频繁,同业负债业务日渐成为城商行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是同业存款中的结算性款项,券商、基金、期货等第三方存管和托管业务在银行体系的沉淀资金不断上升,由于其成本较低(采用活期存款利率)和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已成为众多银行青睐的资金来源。下面以两家代表性城商行的负债规模及其结构变化来展示城商行规模扩张的第二渠道。

1. 广州银行: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经历2007—2010年的规模快速扩张,广州银行资产规模2011年末增长至2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45%。在这一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负债来源日趋多样化,除吸收除居民及企业存款外,其他负债来源成为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2008—2011年间,广州银行存款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22%,同期来自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入款项以79.51%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这一项资金来源由2008年的63.12亿元激增至2011年末的365.14亿元,在负债中的占比由2008年末的6.12%提高至2011年末的18.76%;与此同时,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从无到有。2009年达到46.40亿元,2009—201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1.73%,至2011年末达到249.16亿元、占比达到12.80%。上述两项来自金融市场的主动负债占比从2008年的7.64%提升至2011年的31.56%,逐渐成为广州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吸收的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则由2008年的92.36%降至2011年末的65.52%(见图2)。分析表明,来自金融市场的主动负债对广州银行负债扩张贡献逐年提升:2009—2011年三年间,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入款项、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对广州银行负债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9.14%、59.80%和78.01%。上述两项主动负债对负债增长贡献度迅速增长,而同期存款贡献度则由82.35%降至28.84%。

2. 厦门银行:主动负债成为规模扩张的第二路径。与广州银行这样的大型城商行类似,中小城商行也在积极寻求主动负债来扩张自己的规模,主动负债逐渐成为中小城商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厦门银行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负债结构多元化、金融市场主动负债逐渐成为规模扩张的重要生力军,而存款对规模扩张的贡献则逐渐下降。2007—2011年五年间,厦门银行的负债规模从171亿快速增长至67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增长最快的2008—2011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3%。在这期间,包括同业存款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在内的主动负债实现了111%的年复合增长,在负债中的占比从13.3%上升至28.2%,而同期存款年复合增长只有51%,其占比则由85.17%降至67.41%。

可见,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城商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包括同业存款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在内的金融市场主动负债都成为其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成为其规模扩张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

四、规模扩张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思考:规模为王还是模式制胜

经营及盈利模式的单一化使城商行严重依赖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了维持利润的可持续增长,一定的规模扩张成为重要手段。制度产品供给上的规模偏好④进一步成为倒逼城商行持续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一)规模扩张不等于价值创造

仍以北京银行为例。2012年上半年九家异地分行贷款余额占全行比重达到40%⑤,可是创造的利润仅占20.39%;即使考虑设立时间,以成立时间相近的上海和天津两家分行为例,上海分行资产规模730.85亿元,创造的利润总额为3.36亿元,而规模仅有396亿元的天津分行同期利润总额则达到3.63亿元。因此,机构的扩张、从而实现规模扩张并不代表价值创造能力的增加。因为不同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是不同的,资产越大并不代表价值创造能力越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置于不同区域的不同资产所能创造的利润具有质的差别,资产创造价值不仅考验其规模大小、是否能够达到规模经济,它还考验创造价值所需花费的成本大小。一味不计成本的追求规模扩张,最终可能导致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幅下降。

(二)商业模式制胜: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价值创造贵在可持续,短期利润增长并不能代表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只有构建与自身定位、战略目标、客户群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方能建立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的那样,“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1. 商业模式助推城商行竞争优势的培育。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商业模式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模型和蓝本,是指导其创造价值的完整商业逻辑框架。成功的商业模式所产生的差异化营运可以为城商行创造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系统、流程和资产,有效避免竞争对手的复制和模仿,使其具有“异质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当前,以小微金融为信贷发展转型主题的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小微金融产品的开发。因此,单从产品的差异化上很难区分不同城商行的商业模式。因为无论是从其产品的构成要素还是客户及市场定位都难以达到差异化的发展标准,而且即使在产品趋同的市场竞争中,营运的差异化并不代表产品差异化。但是这种一整套的由系统、流程及资产构成的全价值链整合性营运模式的差异化,更能创造出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竞争优势。比如以差异化、专业化的信贷调查技术解决小微信贷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诸如“三品”、“三表”等专有信贷调查技术,以及专业化的培训及绩效考核模式,这些小微信贷的专业化营运模式都已成为这些技术拥有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2. 不同商业模式下的优秀城商行代表。在小微信贷方面,地处浙江台州的台州银行是典型代表之一。这家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的城商行以其创新的信贷调查技术来解决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以客户账户现金流测算技术“测”客户经营现金流、以客户财务数据分析技术“算”客户资产负债账、以客户信息交叉检验技术“验”客户信息可靠性,基本能够真实地摸清客户真实经营信息,有效地解决小微信贷调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台州银行这一商业模式为其带来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及发展能力:台州银行单户融资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客户占比超过99%,金额占比超过85%。2008—2011年,全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4%、2.46%、2.67%和2.60%,达到同业平均水平的2倍。与此同时,其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的0.43%降至2011年的0.33%,成本收入比从26.73%降至25.69%⑥。

南京银行则以发展资金业务、构建债券市场特色商业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南京银行是国内最早设立“资金营运中心”这一独立专职营运机构的城商行,“资金营运中心”全面负责全行资金业务的日常交易、投资、管理等工作,实现资金业务的专业化、高效率运作。正是凭借在这一领域的先发优势及后天经验的积累,南京银行在债券交易、债券结算、债券做市及债券承销等各个方面均位于国内商业银行前列,更是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商行⑦。

注:

①2009年共有27家城商行设立了36家分行、2010年则有45家城商行设立了59家分行,即使在跨区域经营审批受限的2011年仍有至少28家跨省分行、55家省内分行正式开业(2011年开业的异地分行多为2010年获批筹建的)。上述数据来源于城商行网站、《金融时报》等公开年报披露信息。

②数据及相关信息详见日照银行官方网站及年报。

③《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于2011年5月底透露,银监会正在就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拟定新的评估政策,各城商行正在进行自我评估,6月底或出阶段性数据,之后还将进行复评和抽评,最早8月底或有结果。但至今,具体的量化评估标准还未出台。

④如部分金融市场牌照对商业银行网点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制约其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规模、证券资金清算及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的规模要求等等。

⑤详见《北京银行2012年半年度报告》。

⑥数据来源于台州银行2008-2011年各年年报。

⑦丰富的债券交易经验及高素质的交易团队使南京银行能够对债券市场走势做出及时研判,通过主动的资金交易、规模及结构调整获取市场超额收益。截至2011年末,南京银行资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4.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4.09%,占全行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9.24%,较上年同期增加5.32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刘惠川,陈一洪.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之管控模式浅析[J].福建金融,2011,(9).

[2]程晓云,王红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研究[J].投资研究,2011,(3).

[3]林舒.同业存放与同业拆借业务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11,(8).

[4]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7).

[5]程愚,孙建国等.商业模式、营运效应与企业绩效——对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方法创新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

[6]陈一洪.城商行小企业金融产品开发探析——兼对北京银行“小巨人”产品体系的案例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4).

篇10

关键词:土地信托银行 农村土地流转

全面服务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体系的总目标是指,构建土地信托银行,有效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充当土地资产的“看护人”,转变土地为“可携带资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在筹集资本方面,通过信托方式管理企业内部股权,筹集和管理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产权社会化,运用联合权力保护微小资本权益,维护劳动者利益,催生民主,制约腐败,缩小贫富差距,克服资本人缺位和资本以大欺小等产权不公平问题,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为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从而实现资本共享。在发行集合信托产品方面,可以直接吸收社会民众资金,发挥尽职勤业的金融管理和风险控制优势,实现资本之外更大范围的金融普惠,从而化解当前我国现有的金融制度性红利和垄断暴利与社会不均衡的矛盾。

土地信托银行可行性分析

(一)土地银行现状

从1996年上海建立全国第一家城市土地储备机构起,国内主要城市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土地储备机构。由于我国在土地所有制、土地银行的组织架构、土地收购和管理模式、土地储备的范围、配套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国内土地储备机制是建立在土地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隐性市场广泛存在、地价受到抑制的背景下,因此,土地银行制度不健全,功能定位不清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银行机构缺失,在发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的功能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土地银行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上海模式、杭州模式、南通模式三种,如表1所示。

当前我国土地银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明确统一的土地银行组织机构。我国法律规定土地一级市场中政府垄断,而目前国内没有统一协调的土地银行组织机构和土地银行运营模式,地方政府大多各行其政,土地银行机构身份不明确,导致政府对土地一级垄断权利削弱,各个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不明确,协调困难,工作效率低下。部分城市的土地银行机构目标定位扭曲,片面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不但未能履行调控土地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

2.土地银行制度实施缺少配套的法律。尽管我国实施城市土地银行制度具有坚实的法律基础,但是城市土地银行制度本身却缺少明确的法律。目前,我国涉及土地的相关法律主要由宪法、民法通则中有关土地的条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现行相关法律框架、国土资源部关于《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根据这些法律条文,城市政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行使土地所有者权利,对土地进行强制性收购,但是未能形成专门的土地征购法律。而且当土地银行机构运作过程牵涉到土地转让方、政府、开发商等利益时,没有法律去指导土地银行的运作,规范和保障各方的利益调整,使土地银行制度无法高效地实现社会经济目标。

3.土地交易不透明。土地银行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土地转让过程中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土地银行机构收购、整合、招投标及出让土地过程中,价格如何确定、所得收益如何分配将直接影响土地出让者、政府、土地银行机构、开发商等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分配。而目前国内土地交易过程中存在操作不透明、价格不明确、行政化干预严重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土地银行机构的正常运作,也为土地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基础。

(二)构建土地信托银行的优势解析

1.信托和银行的转型理念具有一致性。国外银行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一国经济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升级转型,以及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机制中的作用的提高,银行转型的方向将是由社会融资中介向财富管理中介转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在当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托公司也必然要成长为具备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能力的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两者的转型理念具有一致性。战略决定结构,战略的趋同有利于信托和银行组织架构的整合。

2.信托和银行的优势具有互补性。信托公司的优势在于多样化的资金运用方式、通过传统融资型业务所累积的对优质资产的判别和把握能力,以及对新的市场机会特别是产业投资领域的快速响应。银行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客户资源和资金资源,面向客户的多元化、综合化业务体系,以及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两者的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考虑到客户资源和资金资源将是信托公司未来市场争夺的重点,单一融资业务为主导的业务体系亟待改变,因此,并购银行将有助于信托公司实现信托工具的广泛和有效的运用,不断开发信托创新品种,打造核心业务优势。同时,信托和银行也可以实现强强联合,将融资服务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

3.并购银行有利于信托公司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信托公司可借鉴银行的流程管理和风险管理,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实现由“部门信托”到“流程信托”的转变;建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程、量化和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土地信托银行”的构建原理

“土地信托银行”以共有制理论为基础,以“立足农村土地,促进土地流转,引导社会资金,实现金融普惠”为践行原则,兼顾信托和银行的制度契合点,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土地资本化,发挥金融在国家农村土地战略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一)发展目标

“土地信托银行”将依照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遵循“不以实现商业最大化为目标,而以追求社会效益为路径”的发展思路,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为农村土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运用信托机制,让人民共同分享农村土地流转成果,实现金融普惠。

(二)市场定位

“土地信托银行”确立在“市场环境下,以土地为标的,以信托为平台,发挥银行优势,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的运作思路,打造为国家中、长期农村的产业性金融机构。

(三)资本设计

“土地信托银行”以吸收民营资本为主,国有资本为辅,同时吸纳社会民众微小资本,总规模300亿股,每股面值人民币一元,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行。其中,国有资本不超过30%,民营资本和社会民众资本不低于70%。

“土地信托银行”的运行模式

“土地信托银行”需要具备较强的金融功能,较宽的经营范围,较高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水平,更好的市场化经营机制,需要一支更加兢兢业业和职业道德优良的管理团队去控制、化解和缓释各种经济风险。基于此,依据银行的存储和信贷功能,依托信托的制度优势,本文构想“土地信托银行”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农户将土地存入“土地信托银行”,“土地信托银行”为其提供土地凭证,实现了农民拥有“可携带资产”、“可携带的社会保障”,使农民自由迁徙成为可能。

第二,“土地信托银行”的银行部作为委托“土地信托银行”的信托部设立土地信托,实现土地财产资本化,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有效分离。同时依托信托专业化、产业资源和与政府沟通等方面优势,增加农民谈判地位,保障农民利益实现。

第三,“土地信托银行”的银行部和信托部实行严格的资产隔离,土地信托实现农村合作组织资产经营和行政管理的分离,实现了受益人的固定收益和超额收益。

(一)管理逻辑

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和需要规模发展的行业,如旅游、文化、休闲和健康等绿色经济,可以按照商业银行融资功能,提供短期融资,收购兼并贷款、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支持其建立信用,加速发展。对于风险高、规模大、建设期长、很有前途或意义重大的项目,要客观评估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联合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建立多种保障和补偿机制,运用联合融资、银团贷款和结构性融资,控制风险,达到支持目的。对于农村土地中高新技术问题,“土地信托银行”应当建立科技专家顾问机构,建立有关技术资料库,组建有科技评估能力的项目管理团队,逐渐摸索和探寻适应农村土地的投融资管理模式。

(二)资金来源

长期资金来源:根据农村土地发展中开发形式的信托项目,发行集合信托产品,募集中、长期资金、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建立和管理信托投机基金,发起产业投资基金。短期资金来源:吸收存款、发行大额存单、办理机构存款,办理电子银行和银行卡的个人存款业务,开展金融市场短期融资业务。

(三)资金运用

通过信托投资、信托基金投资、产业基金投资、信托贷款、信托项目融资、收购兼并融资、中短期商业信贷、消费信贷和短期融资工具,运用投贷组合、结构性融资、债股转换组合等方式,提供各种投融资服务。支持农村土地和绿色经济基础建设、培育核心技术企业发展,支持关键企业规模发展,促进农村土地健康发展。解决农村土地以及相关产业短期资金需求,为其建立短期融资平台,提供增信服务,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周转融资和各种金融服务。为农村土地和绿色经济提供重组兼并融资服务,促进规模发展,促进产业链发展,建立行业发展平台,支持农村土地和绿色经济横向贯通发展。建立电子银行体系,创立云银行服务,支持绿色消费、打造旅游、文化、休闲和健康消费金融体系,为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服务。

(四)盈利模式

在市场化运行原则下,“土地信托银行”保持稳健长期可持续运行的盈利模式是手续费、利差和资本回报,以信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为主,银行存贷利差为辅,以投资业务资本回报和资金管理息差以及结算、顾问、等中介业务手续费为补充。

参考文献:

1.陈伟.瑞典土地银行经验对上海土地储备管理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5(6)

2.谢美芳.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分析―以漳州市为例.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3.余萍.国外农地抵押金融制度的比较法借鉴.管理学家,2010(10)

4.典福田.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的经验及启示.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