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交易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交易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热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25-0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变化,加之多媒体和手机的普及应用,我国在使用互联网的客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增长,互联网不仅仅是为大家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而是影响所有人们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对其语言方面的影响更为突出。

1 网络上热词的共同特点

因为网络具有容纳所有海量信息的特点,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开展创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出现了一大批形式多样、脍炙人口、风趣幽默体现百姓生活的网络词汇。网络热词是时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反映,经常会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特殊热点文化,因此它会表达出的意思是拥有奇特的特殊性。例如,“微信(wechat)、二孩 (secondchild)”,以及“小鲜肉(little fresh meat)” 等这些词汇都是反映了现在日常社会和生活的焦点词语。同时,当代互联网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具有充足想象力的发挥空间,这样就会使得网络上的一部分新鲜词汇通常是富有幽默感又能够贴近真实生活的感受。拿“剁手党(Hands-chopping people”这个词汇作为一个例子,“剁手”一词是起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 中的洪七公,七公有一次是因为贪吃而误了一件大事,所以一狠心剁掉了自己手上的一根指头,但是,假如遇到好吃的食物还是不能控制自己。但是现在是特指网络购物狂人,当“双11”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停地点击鼠标,加入到购物车中疯狂的购物,一直到付款已经成功才会说自己要“剁手”。再比如说“吓死宝宝了( scared to death) ”这个词,“吓死宝宝了”这个词汇中的“宝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吓到小 baby,而是吓死我的意思,就是为了自称自己是宝宝而起到卖萌,也是说明自己十分可爱的意思! 同时,互联网的独特之处又说明了网络新词汇简要特征。例如:“BS”(big smile),意为“大笑”;THX 的代表的是thanks(谢谢)。GF,是girl friend的缩写,意为“女朋友”。

2 网络上词汇的词语构成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产生和发展,广大网民通过使用网络开展沟通,特别是使用网络购物 (online shopping),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模式,进而使得网络热词的组成表现出以下几个办法:(1)全新创作法,就是指通过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词汇,来在网络上流行开来,通过使用这种办法创造出来的词汇十分众多。这些词汇像: “光棍节 (singles’day)、秒杀( speed skill)、闪婚(flash marriage)”等等。(2) 老词赋意法,是指通过使用借代、词性互换等一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原来的词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样就会使旧词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些类型的词汇都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如“打酱油 (none of my business)”,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是自己带瓶子到商店去买酱油,然而现在在网上的共同中,打油则赋予了一个新意,指与自己没有关系的意义,也就是说告诉别人,我只是一个路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3) 谐音法,就是指在网络的沟通交流中,通过使用汉语的近音词和同音词,对以上词的发音再次进行整合联想,通过整合后的词语会出现幽默诙谐的这些特点。例如, “内牛满面”是“泪流满面”的谐音,它的意思是指很难受、很难过的意思。由于本来是一些网友受到方言的错误影响,在打拼音时,把 “n”与 “l” 打错了,导致了打出的词语是“内牛满面”,起初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到后来才发现这样打错字挺好玩的,于是一些网友们将错就错,很快喜欢上了“内牛满面”这个词。同时还有:“洗具(喜剧,comedy) 、围脖(微博,micro blog)、驴友(旅友,tourpal)”等网络热词,这些词都是对汉语发音的改变,从而使得这些本来平淡的无聊辞藻显现出了另一番滋味来。

3 网络上的热词翻译特征

网络上热词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并且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汉语内涵的丰富使用,也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感觉,大量网友也认为这些搞怪的翻译给大家带来的乐趣。随着越来越多的词语火到不得了,那么大家朋友圈中的网络热词是怎么译来的呢? 通过梳理,一般有主要两种技巧翻译而来。

3.1 直译法

世界著名的翻译家给出过这样的概念,翻译不但要符合原著的真实意思,还必须要准确把握和表达原文的真实风格和本意; 翻译者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个要求。直译这种方法是最有助于保持原著的形式和本身内容,是翻译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愤青”就可直译为“angry youth”,“愤青”在汉语中就是指对社会有不满情绪,强烈的想改变现在状况的青年,用直译的方法把“愤青”翻译为“angry youth”最合适的。

3.2 意译法

语言的翻译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一种语言精确表示另外一种语言的意思和表达。尤其当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时候,就会很可能出现语义缺失的情况,有时在翻译时就应该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如果直译不能满足原语的意思表达时,译者就可以采用意译的办法来开展创造性的翻译,来把真实的意义表达出来,与原意的表达几乎相同。在许多的网络热词上,都是来自于网友的自己产生,能够凸显出当前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在翻译具有这些特点的热词时,不能分离开我国的语言环境,必须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家的语言特征和背景要求,从而使别的语言国家的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这些网络上的热词的真正含义。例如,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傻白甜”,假如直译为 “foolish white sweet”,那你就错了。因为在我国傻白甜都是指在大陆电影或电视剧中说明没有心机,懵懂可爱的女主角,所以应该把傻白甜翻译应为 “blonde”,因为“blonde” 是指面貌美丽,但内心纯洁的女人。再比如“不差钱”这个新词,它是小品 《不差钱》里的一个比较经典台词,假如按照表面的翻译,可以直译为 “Not lake money”,但是感觉很不符合语境,不能体现出这个台词的幽默效果,应该译为 “Money is not a problem”。

4 结语

网络的流行热词是由网民自己创造的并且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网络的热词多数具有诙谐幽默、讽刺调侃、俏皮易懂等特点。这些热词富有生活上是意义和哲学上思维,它可以深刻的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啡ぁT谒孀呕チ网技术的持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网络热词快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大家的语言交流,我们在翻译网络热词时,必须充分掌握国家的文化背景同时运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在最大限度上保持语言地方本意。相关的翻译理论基础是为网络热词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该文通过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等方法希望对网络热词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阳.网络热词“给力”及其英译研究基于对应语料库[J].赤峰学院学报,2015(5):170-177.

篇2

关键词: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216-02

1 网络交易的特点

(1)交易速度快。网络交易由于利用了迅捷的电子技术,与传统交易相比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追求速度化的今天,网络交易的这一特点必将受到消费者的广为欢迎。

(2)交易成本低。网络交易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交易方式,通过网络,所有商品都可以在网上,无需再负担高额的广告促销费。同时还可以很好的实现“零库存”,什么时候卖出货,什么时间才进货,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3)交易安全系数小。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是一个人工虚拟的空间,因而其中充满了各种风险。同时由于网上经营者的宣传可能会夸大其词,对消费者进行引诱,使得消费者在一时冲动之下购买了自己并不需要或并不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络交易安全令人担忧,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令人担忧。

2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呈现出的新问题

(1)信息真实完整问题。在网络交易中,由于消费者与商家都是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易,通过网络远距离订货、电子银行结算、配送公司送货上门来完成交易。一些不法经营者正是利用网络购物这一特点,以虚假不实的广告,诱使消费者购买质次价高的商品,或者收到货款后拖延发货,甚至进行诈骗。而消费者只能通过描述、图片等广告或宣传订立合同,这种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上的劣势,使得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受到欺诈。

(2)交易安全问题。在网络交易中,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两个方面:

①消费者个人财产安全问题。网络交易中,消费者要通过网上支付方式完成交易,这就要求消费者必须拥有网络电子账户,从而将个人财产的安全权交给了网络,这同样也给网络黑客提供了侵入系统窃取消费者账户的可能性。

②消费者隐私安全问题。网络消费中,大量的私人信息和数据等被信息服务系统收集、储存、传输,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可避免受到威胁。

(3)全面适当履行问题。网络消费合同不适当履行的行为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延迟履行。网络购物的物流配送缓慢是很普遍的事情,出于某些原因,经营者向消费者承诺的交货日期难以兑现。

②暇疵履行。网络消费者在认购商品并发出货款后,经常出现实际交付商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等与购买时不一致的情况。

③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网络交易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承担“包修、包换、包退”的义务,但因为跨地域交易、经营者真实身份难以认定等因素,消费者很难实现其享受售后服务的权利。

(4)公平交易问题。与经营者相比,消费者在交易中常常处于弱者地位,以致交易的公平性难以实现。对于网络交易而言,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实现出现了新的变化:

①格式合同。格式合同保证了网络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对于网上消费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由于格式条款由商家预先拟订,订立合同时未与消费者进行协商,消费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②售后问题。在实际交易中,退换货不利于消费者的情形屡见不鲜,首先是寻找网上经营者困难很大,网上经营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隐瞒自己的真实地址;其次是网上经营者很容易否认自己的责任;再次是退换货的费用由谁来承担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3 建立和完善我国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网络交易信息披露规则

(1) 经营者信息。经营者信息主要指经营者自身的名称、地址等身份信息,立法应明确要求网络交易的经营者有义务至少披露如下信息:经营者的身份;经营场所;经营者的执行主管和法定代表人;经营者的登记注册地和登记号或许可证号等。

(2)商品或服务信息。披露的商品或服务信息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生产者、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期;价格、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检验合格证明、质量证明;使用说明书、售后服务;对可能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的商品或服务,特别加以说明等事项。

(3)交易条件信息。网络交易所有的程序都是网站经营者设计好的,交易大都属于非谈判交易,交易条件也是由网络经营者确定,消费者几乎没有权利进行选择,我国现行法没有涉及交易条件信息披露问题。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经营者有义务披露真实的、完全的交易信息,向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全面的交易条件。

3.2 加强网上交易的行政管理

加大对网上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审查力度,明确网络消费法律关系的主体范围以及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准确界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概念及其权利义务。由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联合介入,实现分区管理,从而防止网络经营者跨区登记,逃避监管。行业协会、认证系统、金融系统和工商管理部门等通力合作,在网络社会中尽快建立个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经营者信用保障机制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系统三大安全保障体系,让消费者知悉真情权的保护建立在完善的信用体系基础上。

3.3 确立网络交易消费合同履行的特别规则

确立履行期限制规则。履行期限制是一项规范合同履行过程的消费者保护规则。对网络交易的经营者履行合同规定了法定最长履行期限,如:经营者必须在30天内履行合同,30天自消费者向经营者发出订单起算。不管什么原因,只要经营者未能在规定的日期内履行合同,必须尽可能快地通知消费者并返还所涉款项,通知和返还的期限是在履行期满后的30天。当然,在当事人另有约定时可以不适用这些期限,在法定履行期内未履行视为合同未成立。根据该规则,在履行期限内没有履行的合同被视为自始没有订立,消费者可以以合同未成立为由要求恢复原状的救济。

3.4 加强对网络交易格式合同的规制

(1) 对在线格式合同提示条款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提示,该“提示”应使相对人知道它是合同条款。提示注意的方法应使消费者知道条款的存在,提示注意的程度应以客观合理性为准,即能使一个具有正常注意能力的普通人产生注意等等。

(2) 对免责条款的合法性审查。不合理的格式条款,有可能因为格式条款接受方“同意”而具有约束力,其条件是必须合理提请相对人注意这些条款。但是,判断当事人是否注意或知晓这些条款不是一个主观判断,而是一个客观判断。因此,法律还应当建立一种对不合理条款的审查机制,以公权力裁决的方式来排除不合理条款的适用。

(3) 对网络格式合同解释的约束。格式条款是由当事人一方拟定,非由双方当事人合意而成,一般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兼顾一点在格式条款中即已丧失。因此,为保护相对人的利益,维护契约正义,在解释上有疑义时,应当作出有利于相对人的解释。

社会的进步促使了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我国对于网络交易的法律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所以我国应在尽量不影响法律完整性及不造成国家法律体系混乱的前提下,尽快推出关于网络交易及网络的完整性法律或法律性法规,以实现我国网络经济的快速腾飞。

篇3

关键词:网络交易;知情权;法律保护

一、我国网络交易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网络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呈现出日益繁荣的趋势。

(一)网络交易的概念

网络交易是指消费者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购物的方式,询价、咨询、支付等操作均利用数字手段在网络中完成。也有观点认为,网络交易就是利用第三方搭建的网络交易平台,买卖双方进行交易。典型代表为拍拍网、易趣网、淘宝网等。

(二)消费者知情权在网络交易中的外延

在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包含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内容,还具有新环境下所产生的特点。一方面,因特网时代,交易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得消费者不可能事先获悉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也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为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变动性极强,信息也极易隐匿,这些特性也为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传播误导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方式和原因

(一)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方式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网络经营者经常用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方式有以下几类:

1.利用交易信息优势进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在网络交易的环境下,网络这一载体的虚拟特性使网络交易的各个环节都有别于传统交易方式,除了送货之外,其他交易环节全部通过网络虚拟化来完成。这就使经营者获得了巨大的信息优势。因为面对电商平台上繁多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并不可能十分了解,他们也不可能知道其青睐的商品或服务的详细信息。这就产生了在网络交易中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现象。

2.利用虚假广告诱导欺骗消费者

通过提供精美的图片,夸大描述商品或服务功用,进行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欺骗消费者,是网络交易中较为常见的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方式之一。原因在于,在网络交易中更多的是由经营者主动披露商品或服务的信息,消费者与消费品不能直接接触,也不可以通过主动询问的方式获取满意的信息,这就使得网络交易中虚假广告的欺骗更容易。

3.提供不完整的交易信息

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对于商品或服务的认识主要来源与经营者提供的信息,因此经营者应当负有主动披露商品信息,告之消费者必要事项的义务。而在网络交易中经常存在经营者提供不准确或不完整信息,或者对必要事项不予告之的情况。网络经营者的这种行为,不管是否造成损害,都构成对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侵犯,都应当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围中来。

(三)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原因解析

1.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义务机制

由于网络交易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消费者处于一种极为被动的弱者地位,目前对网络经营者所当为的信息披露也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机制。虽然新消法修改时新增第28条,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非现场购物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做了规定,但是,由于网络交易中双方当事人的信息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信息披露监管缺失等原因,使得信息披露问题有时依然存在司法盲区。

2.对网络交易消费者保护的司法监管滞后

随着新消法的修改,我国对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知情权的立法保护逐渐形成体系,但在司法监管上却存在滞后现象,使得法律体系的规定难以全面落实到网络交易中,这样虽然法律保护体系相对完整起来,但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力度却打了折扣,影响了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实现和保护。

3.网络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淡薄

造成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知情权屡遭侵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法律意识不高。经过调查,消费者存在以下问题:(1)、消费者缺乏维权知识。(2)、对知情权的防范意识不高。(3)、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十分薄弱。①

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清晰,使其在网络交易中无法及时有效的制止侵犯其知情权的行为,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滋长了经营者违法侵权的心里,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网络交易秩序的稳定发展。

三、保护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

1.完善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制度

新消法第28条规定了包括经营者的身份信息、风险提示等在内的应披露事项。这一规定框定了网络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制度的范畴。规定网络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但该条规定的实施还应当结合网络交易的具体特点,以司法解释或法规规章的形式加以补充完善,以增加可操作性。使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制度更易于在实际中应用。

2.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1)在管辖方面,应以协议管辖取代法定管辖,赋予消费者管辖协议的权利。另,在双方未达成协议管辖的情况下,应以有利于消费者的原则,确定侵犯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纠纷的案件管辖。

(2)在证据方面,可以尝试在举证责任和证据形式的要求上做出有利于弱势方的规定。对于侵权的电子证据提取确有难度的,可以对网络消费者的举证责任适当放宽,对其提取的“截屏”类证据,也可予以承认。

3.建立与消费者权利有关的公益诉讼制度

网络消费者是一个群体,当其知情权受到侵犯时,提起公益诉讼往往比个体诉讼更有利于实现对权利的救济。因此应建立健全由个人代表或者法律授权的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制度。同时,公益诉讼的范围也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消费者受到侵害时的情形。即使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并未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的实质性损害,也可以通过提起公益诉讼,请求司法制裁的方式,来实现对网络经营者的规范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加强网络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

让网络消费者甚至一般消费者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是消费者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之一。因此法律部门应联合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以及高校等资源信息集中单位,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法律法规,进行切合实际的普法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消费者也应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在遭遇违法行为侵害时,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绝不姑息和纵容网络经营者的侵权行为。(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听,网络时代的消费者知情权探析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36页。

[2]姜琳,完善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点思考明.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9期,95一96页.

[3]云剑,论我国网络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问题,魅力中国,2008年,第11期,86一87页。

[4]王雪,试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3期84一88页。

篇4

论文关键词 网络交易 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 法律对策

一、网络交易概念的界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提高,网络交易正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所崇尚的一种消费方式。网络交易以其高效、便捷、虚拟化、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已成为信息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消费手段。网络交易是一种信息化、虚拟化交易过程,是买卖双方通过网站、网店、网页等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商品或服务为交易对象,卖方通过网络媒体交易信息或要约,买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要约作出承诺并支付一定价款的一种交易方式。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商品或服务由卖家转移到买家的一种最新的表现形式。买卖双方不需要直接面对面的磋商和交易,而是通过电子数据和电子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并最终实现订货、付款、发货、收货的交易目的。这种交易方式既节约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更简化了交易环节。

二、网络交易的现状及其特点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了一个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在超越以往的钱物交易方式后,网络交易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最快的交易方式。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11年的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网络交易规模已经达到8019亿元,同比增长了56%,中国网络交易用户规模达到了2.03亿人,同比增长28.5%。中国消费者网络交易的频率已经超过了欧美等国,在调查中显示70%的中国用户每周至少上网购物一次,而这一比例也远远超过美国、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的网络交易比例。可见,在当今社会,网络交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它的出现不仅仅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快捷,更是一种消费观念的全新体验。网络交易在买卖双方不通过直接接触,采取互联网这一交易平台来完成买卖商品或接受服务。它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一)网络交易是一种信息化、虚拟化的交易过程,网络交易安全系数低

交易双方是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和技术来实现交易的目的。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又被称为“电子商务”,是一种“无纸消费”。交易双方无需面对面的磋商、洽谈就可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因此在网络上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信息在经营者的操作下存在有低价陷阱、虚假宣传、空头承诺、夸大其词及各种风险和诱惑。这种交易方式将造成消费者受欺诈甚至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较之于传统的交易手段来说其安全系数较低。

(二)网络交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交易效率高、成本低

交易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场所都可以凭借网络作为交易平台,没有地域和国界的限制,交易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媒体的各种信息来完成交易活动。

网络交易由于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平台、电子信息,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公布,交易双方只需点击网络平台就可以查找所需的信息,从而在网上进行磋商、洽谈和交易。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在成本上也着实减轻了经营者的负担,可以将交易成本降到最低,避免以往的现实交易中的大量库存和积压的现象。

(三)网络交易开拓了交易对象和交易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增长,我国每年使用网络的人数正在逐步增长,网络交易的对象正在拥有着巨大的客户资源,商家只需要在网络中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的查询买到不容易买到的物品。网络交易拥有着大量的潜在客户,消费者一旦在网络中查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或服务,便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而且其交易市场广阔,涉及人们生活日常用品、家居建材、电子设备、文化娱乐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可谓是琳琅满目,百花齐放,交易市场可谓是广阔繁杂。

三、我国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损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由于网络交易属于一种虚拟交易,消费者只能通过互联网在虚拟的平台通过经营者在网站、网页、网店上对商品或服务的广告图片、文字说明、样品、视频等介绍来了解经营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利益的驱使,经营者常常会作出虚假广告、故意夸大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性能、价格、承诺,导致消费者很难判别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性,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障。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第八条中明确对消费者的知情权作出了规定:“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但在现实的网络交易中,经营者的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往往给消费者在作出经验或是主观判断之后,却又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很难保证消费者能了解到经营者的真实信息,从而在消费者受到欺诈或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举证,不能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但在现实的网络交易中,交易方式普遍采用的是格式合同,大多交易条款或是服务条款都是经营者事先拟定的,消费者在浏览网页后直接点击网站上的“同意”或“接受”即可订立网络合同。经营者在没有事先和消费者协商的情况下就拟定了格式合同的条款和内容,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拒绝,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条款的出现已经严重违反了《消法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规定,显失公平,构成了对契约自由原则的挑战,造成了消费者权益的失衡,而且这些条款的隐蔽性也直接带来了消费者维权中的障碍。

(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的安全权、隐私权受到侵害

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由于需要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即包括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内容甚至还必须拥有个人电子账户如支付宝、网银等才能完成交易过程。这些信息一旦由消费者提供后,可能会遭到黑客的攻击,窃取消费者的电子账号和密码等信息造成财产安全和经济损失问题,甚至交易的数据和信息也会被一些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不法分子窃听、出卖、伪造和篡改。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造成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

(三)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的退货权、损害赔偿权得不到保障

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消费者可以亲身体会和接触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能够直观在见到实物鉴别商品的质地、性能及其好坏,如果发现问题即便在购物后也能及时向经营者告知和反馈。但是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无法真实感受、体验商品的质地、质量,甚至无法验货或是试用,导致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如果发现真实的商品与网络中商品的图片和说明不一致时,此时消费者的退货权由于缺乏相关立法规定,给消费者的退换货带来了困难,有的经营者以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规避责任。如经营者在网络销售中也常常以“本店一旦出售货物,概不退货”、“退货邮费自理”等理由来为自己推卸责任。在传统消费模式中,如果由于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可以向经营者或生产者请求赔偿。但在网络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是利用互联网这个交易平台,没有实体店铺,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关于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只有经营者最清楚,当消费者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请求损害赔偿时却会因为没有经营者的实名审查和登记、网络的虚拟性、数字化而导致取证难、无法追查、管辖权属、侵权责任难认定等问题的出现受到阻碍,消费者权益收到侵害时由于缺乏立法依据难以切实得到保护和救济。

四、完善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提高网络交易市场准入门槛

目前,在我国网络交易中涉及规范经营者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侵权责任法》、《商标法》、《广告法》、《食品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其中2004年8月颁布的《电子签名法》标志我国网络交易从立法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该法的制定承认了数据信息和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信任度。但是这部法律仍然没有规定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于2010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一部规范网络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行政规章。从《暂行办法》的内容来看,比起以往的网络交易的相关规定来说,它有效的弥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的立法不完善之处,然而由于网络交易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立法规定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暂行办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暂行办法》仅仅只是一部行政规章,其立法层级较低,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督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和负责,此项规定不能有效明确相关部门(信息产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食品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范围,从而将影响到该规章的权威性和约束性。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关于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立法层级较高,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笔者建议应该提高我国网络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的立法层级。应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下,有效协调信息产业、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食品等监管部门共同配合和监督,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提高立法层级也是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衔接的需要。

(二)切实全面履行合同,加强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关于格式合同问题,应当从维护交易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给予严厉打击,笔者建议作出一些规定:经营者在制定格式条款时应当明示消费者,以便提醒消费者尽到其告知的义务。如果没有告知和提醒消费者即便消费者点击了“同意”,该条款也应当视为无效。由于格式条款是经营者单方预先拟定的,订立合同时并未与消费者进行协商,因此在对于不利于消费者权利的一些格式条款或是霸王条款,应当认定为无效。对于滥用格式条款的经营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和隐私权保护体系

目前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比较成形的法律,仅是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有所涉及。因此,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基本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在消费者的隐私权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电子隐私法》、韩国的《信息通讯网络法》、德国的《信息与通信服务法》的相关规定在加强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方便给予适当考虑,可以设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从立法层面来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更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

(四)修改相关立法,保证退货权与损害赔偿权的实现

在网络交易中因网购发生的纠纷大多数为消费者或购买人,然而在当他们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却又会由于经营者身份不明、责任不明确、举证困难、管辖权属等原因导致消费者的损害赔偿权难以实现。最终消费者常常上述事由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而主动放弃维护自己权益的救济权。因此,笔者建议首先应当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权威性的网络投诉中心,用以接受来自全国范围内的网络交易投诉。该中心的投诉信息由中心转发给被投诉的网络经营者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并给予信息核查和处理。其次,确定有利于消费者的诉讼管辖原则,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采取以消费者住所地管辖为原则,同时也尊重消费者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又自由选择权。第三,建立一个电子公证系统,在交易完成时对交易双方的交易时间、交易内容、交易金额、交易方式等做出有效的公证,最终可以为消费者因经营者侵权而受到的损害向经营者进行损害赔偿请求权提供有效的电子证据。第四,设定网络侵权者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设定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补救也是对侵权者过错的追究。通过采取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方式来维护受侵害者的权益。

(五)加强消费者自身网络保护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责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步入了快速增长期。网络购物增长的同时,网络交易引发的纠纷也层出不穷。这些案件引起了人们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责任问题的关注,而现行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主体定位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第二条中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指从事网络交易平台运营和为网络交易主体提供交易服务的法人。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本身并不参与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交易,只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为贸易双方提供服务。目前,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卖方或合营方说。这种观点将网络购物与现实购物相等同。第二,柜台出租方说。这一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通常与销售者签订网络空间(即所谓的“柜台”)租赁合同,并向其收取商品登陆费等相关费用,即所谓的“空间使用费”或“柜台使用费”。第三,居间人说。这一观点认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行为类似于传统的居间行为。第四,新型中介服务提供商说。此观点认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同于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它的运营模式是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卖家在网上商品信息,买家通过浏览网站平台信息,直接与卖家联系交易事项,应属于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的一种,但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的四类中介服务提供商,而是一种新型的中介服务提供商。目前,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可,也为司法判例一致的适用。上述四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做出了分析。

二、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义务分析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义务是通过其参与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并在与交易双方订立网络使用协议的过程中产生的民事义务。

(一)约定义务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与用户之间,在用户进行网上注册时就形成了一种服务协议。这种服务协议有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拟定,而用户只有在同意了该协议的内容之后,才能正式注册,成为该网络的合法用户。针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而言,约定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上交易顺利运作义务。包括维护整个网上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并努力提升和改进技术等。第二,回复义务。主要是关于用户在本交易平台遇到的与注册、交易有关的问题。第三,协助义务。对于用户因在本平台交易发生纠纷或产生诉讼的,交易平台应该提供协助,并积极提供相关资料。

(二)法定义务

关于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商的义务目前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不能完全套用现有的法律进行规制,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设定其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核主体资格的义务。商家作为网络平台服务关系的一方,提供商应该对其有关主体身份信息履行审查、核实和保管义务,在网络交易双方发生纠纷时,提供商不能证明已对商家的主体资格进行形式上的审查义务或不能提供商家的有关身份资料,则应对买家的损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交易平台信息的监管义务。提供商对交易平台内的信息内容负有合理的事后监督义务,这是因为:第一,基于提供商与商家服务关系的合作性,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商誉和利益,提供商有维护网站信息内容健康、合法、真实的义务;第二,提供商对消费者负有有限的谨慎义务的。如淘宝商城中《商品如实描述规则》中就有相关规定。第三,保密义务。非经用户同意,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转让、使用或出售交易当事人名单、交易记录等涉及用户隐私或商业秘密的数据。第四,资料存储管理义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尽谨慎义务保存在其平台上发生的网络交易的相关信息、记录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使其日后可以调取查用。第五,信用管理义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可为交易当事人提供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系统,与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披露制度以警示交易风险。

三、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民事法律责任分析

平台提供商对使用其提供的交易平台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是受服务关系和交易关系之间的联系和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两方面的影响的。第一,真实身份确定责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容易隐藏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从而对交易安全带来影响。如果平台提供商没有或者疏于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用户隐私保护责任。平台提供商不仅要防止他人利用非法手段盗取,同时也不能利用自己拥有的用户信息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第三,平台提供商对于平台上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的责任。第四,平台提供商的证据控制责任。平台供应商应该对交易中的要约、承诺等关键性证据直接进行控制。第五,交易平台安全保证责任,这是网络交易平台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从技术上及客观上却无法保证网络交易过程中各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不发生变化,交易安全和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不受到威胁。因此,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可以在履行了法律和服务协议所规定的合理注意义务和提醒告知义务的前提下免于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汪涌,史学清.网络侵权案例研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72

[2]曹恒民,党文强.论平台式B2C中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义务[J].中国商界,2010(06):145

[3]韩洪今,陈蕾伊.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责任[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9(01):99

[4]刘晓纯,马兆婧.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责任[J].天津大学学报,2011(05):76-81

作者简介:

篇6

1我国农业信息供求特点

幅员辽阔,农产品市场需求差异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异,农产品品种丰富;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产品整体市场价格影响大,信息传播空间大、时间长;农业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体,分布面广、终端用户分散。上述农业基本生产经营条件决定了我国农产品信息供求具有需求旺盛、需要大范围集合两大突出特点。由于受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信息传播不畅通、不及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以及农业宏观调控部门―各级政府以及农业行政部门信息供给不足,导致农户产销不对路、农产品销售难、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偏差等因素导致的伤农害农问题长期存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期货市场机制优劣分析

期货市场,作为商品信息集成的一种有效机制,经过经济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社会参与度高、信息反映迅速、集成范围广、真实有效等突出特点,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信息集成的主要方式。但是受其投机机制的影响,期货市场已逐步转变为一种金融工具,各国期货市场中具有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的农产品,已逐步退出其主要交易品种,丧失了农产品信息集成的功能作用。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全国三个期货市场,全部农产品交易品种仅有8个。其中,上海期货市场仅有天然橡胶一个品种,郑州期货市场仅有小麦、白糖、棉花3个品种,大连期货市场仅有黄大豆、豆粕、玉米、豆油4个品种,基本不具备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集成功能。

3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基本构想

创建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的基本构想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资源,借鉴期货市场信息保障机制,剔除制约其发展规模、涵盖范围以及投资巨大的会员制、实物交割和合同对冲机制,保留其信息集成和真实性保障机制,使之成为具有高度保真机制和单一信息集成功能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以此实现农产品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笔者认为,这一市场应当由以下几个功能部分组成:

3.1信息集成不采用会员制,实行信息保证金制度,信息资格向全社会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放。即:需要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任何社会成员,只要按市场管理者的规定交纳一定的信息保证金,即可委托交易市场管理者在网络上供求信息。实行这一机制的目的是:解决期货市场农产品涵盖面小的缺陷,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集成功能,实现农产品信息集成功能的最大化。

3.2信息保真核心是吸纳期货市场经验,实施信息保证金制度,确保交易市场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保证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成败的关键和核心机制。具体内容是:信息前,信息者必须按照市场管理当局的规定标准交纳一定数额的信息保证金;缴纳信息保证金的标准,由市场管理当局依据信息者要求的农产品交易量和当日本交易品种市场最高成交价格计算的预售预购农产品总价,与市场管理当局确定的当年该交易品种综合利润率标准的乘积确定。信息保证金交付市场管理当局保管,如交易双方实际履约或在约定期内未成交,如数退还给信息者;如一方违约,则将保证金全额支付给履约方。实行这一机制的目的是:如农产品供应方违约,将其交纳的保证金支付给采购方,使供应方产品销售无法实现销售利润;如农产品采购方违约,将其交纳的保证金支付给供应方,则其产品采购价远远高于市场价格,无法实现生产经营利润;如供求双方获取信息后不再寻求交易市场帮助,要求按未达成协议业务执行,直接退回保证金,则交易市场不负责信息失真的经济责任,交易双方都将承担较大的信息欺诈风险。利用这一市场机制,制约和消除信息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实现市场信息的真实性。

3.3信息办理上述手续后,由市场管理当局利用网络技术涵盖面广、传播迅速等突出特点,在市场网络上信息,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大范围、多品种、迅捷化交易传播和全社会均匀配置。

3.4交易服务这也是网络交易市场必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谈判场所服务。即,市场管理当局应设置一个良好的专用场所,供有交易意向的信息者进行谈判协商;二是不参与实物交割。信息供求双方就交易数量、价格、时间等信息达成共同意向后,再就交货地点、商品质量、结算等实物交割问题进行协商并签订协议,市场管理当局不参与实物交割谈判,但达成协议后应对协议备案,作为纠纷处理法律依据。三是纠纷调解服务。交易纠纷的解决,涉及保证金制度的执行。市场管理当局应当参与、记录供求双方交易谈判全过程,并建立纠纷调解机构。当发生纠纷时,应首先执行纠纷调解程序,调解成功,按调解结果结算保证金;调解不成功,执行法律诉讼程序,按法院判决结果结算保证金。

3.5市场化经营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按照股份公司形式设立,其盈利机制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约定期内,信息者未实现交易,则市场管理当局按照信息保证金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二是交易实现,市场管理当局按照实际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服务费;三是服务费可从保证金中直接扣缴,以确保交易市场经营利润的实现。

3.6信息汇总分析网络交易市场应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即:定期分析汇总市场交易品种、交易量、预售预购价格以及实际成交价格等重要的农产品供求综合信息,为全社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及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4 网络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的异同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市场经营机制是期货市场经营机制的一种简化,其共同点是:均具有信息集成和保真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有效配置问题。其差异是:网络交易市场剔除了期货市场会员制、投机机制和实物交割机制,从而规避了期货市场参与商品交易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可以有效解决期货市场涵盖面低的问题。即:不实行会员制,可解决期货市场对会员资格要求过高,不适宜我国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最大限度吸纳农民参与的问题;不参与实物交割过程,可以规避实物交割场所对经营规模较大,创建期货市场投资过大,不适宜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资源配置需求等问题,使网络交易市场成为单一的农产品信息集成工具;不设置合同对冲结算机制,可以避免期货市场投机机制产生的即期价格失真和金融投机等问题,使网络交易市场准确反映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和实际成交价格。

篇7

关键词:网络拍卖、网上拍卖、C2C、网络交易平台、责任

2004年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波澜起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拍卖用户人数由2003年的600万发展到2004年的1200万,市场规模较2003年实现217.8%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达到34亿人民币。据保守预计,网络拍卖用户人数在2007年将达到3500万,市场规模应达到210亿人民币。网络拍卖(AuctionOnline)已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新交易机制,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不明,导致无法用法律规范网络拍卖行为。因此,研究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对解决网络拍卖法律地位、交易纠纷、法律适用,网络交易服务行业自律和电子商务立法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分析

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活动的形式、方式各种各样,主体较为混乱,大致有三类:1、拍卖公司。因技术、专业人员、资金等因素,目前只有非常少的拍卖公司能够单独成立网站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现阶段,拍卖公司的网站一般多用于宣传和信息;2、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这种形式包括拍卖公司之间为联合开展拍卖业务而合作建立的网站,其代表有“中拍网”、“嘉德在线”;3、网络公司。在我国以eBay易趣、淘宝网为首要代表。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指具有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的资格,即能够成为网络拍卖的主体。现对以上三类在互联网络开展拍卖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看谁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

拥有经营性网站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一类是将网站作为服务于他人从事在线交易的手段,从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利润。本文称前一类网站为销售型网站,后一类为服务型网站。这两种分类可能存在着交叉。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1、前一类网站设立人(企业)本身从事在线交易;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本身并不从事在线交易。

2、前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现实空间中销售商品(服务);后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为他人提供服务。

3、前一类网站的设立人是利用网站进一步扩大业务,网上在线交易只是它开展业务的手段之一;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是依靠网站为他人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业务,网站就是它的唯一(主要)的业务平台。

4、前一类网站设立人并不仅仅是利用网站从事在线交易,还利用网站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声誉,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但它利用网络所提高的知名度和声誉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在现实空间中的实力和商品(服务)质量;后一类网站设立人依靠网站开展业务,它的知名度和声誉一般来源于它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服务的优劣程度。

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出拍卖公司单独建立的拍卖网站是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的拍卖网站,也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的性质和拍卖公司单独成立的拍卖网站的性质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拍卖公司为实现其现实空间中的既有业务而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的联合经营行为应视为他们之间的业务合作。这两者进行的互联网络拍卖活动只是传统拍卖在网络上的当然延伸。拍卖公司自身从事或参与了在线交易。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是不具有网络拍卖主体资格的。

网络公司的网站是属于服务型网站,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过程中处于第三方地位,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网络拍卖交易平台为其会员、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拍卖的整个过程由买卖双方独立使用网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的网站中,网络公司网站的访问量和市场份额占绝对的优势。法律界对互联网拍卖进行的探讨和思考基本上是针对网络公司的互联网拍卖业务,网络公司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拍卖公司独立建立的拍卖网站、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开办的拍卖网站的拍卖中,它们的操作规程、运作理念和《拍卖法》所规范的拍卖是一致的,它们的经营行为也完全符合《拍卖法》。即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然后对拍卖标的进行审查,最后在网站上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拍卖,并收取佣金。而网络公司的拍卖网站采用的模式是其用户将拍品的信息上传到交易平台,网络拍卖的一切交易过程由网站的程序自动完成,网站方对拍品的质量、真实性、合法性等不进行实质性审查,亦不审查卖家出售物品的能力或买家购买物品的能力。

这里把在互联网络进行的所有拍卖活动定义为互联网拍卖,其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为开展传统拍卖业务而进行的网上拍卖——指具有拍卖资格的主体单独或和他人合作将传统拍卖业务搬到互联网络进行的拍卖活动,是传统拍卖在互联网络的开展,即纯粹的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传统拍卖。另一种是网络公司所从事的网络拍卖——指网络服务商利用互联网通讯传输技术,向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提供有偿或无偿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让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在其平台上独立开展以竞价、议价方式为主的在线交易模式。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中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程序,为众多买家和卖家构筑了一个网络交易市场(Net-markets),由卖方和买方进行网络拍卖,其本身并不介入买卖双方的交易。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认定只有网络公司开展的互联网拍卖业务才是网络拍卖。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进行的网上拍卖业务应当严格按照《拍卖法》进行运作,按照《拍卖法》的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因网上拍卖所产生的纠纷和解决都适用于《拍卖法》的调整。

二、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分析

网络拍卖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对于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网络拍卖源于传统拍卖,并采用了类似于传统拍卖的方式或手段,所以网络拍卖就是传统拍卖的简单翻版。换言之,其认为网络拍卖实际上就是传统拍卖。但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有着本质的不同。

网络拍卖的交易方式主要类型有:从传统拍卖中演变来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为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喜好而出现的集体议价(集体购买)、逢低买进、反拍卖(标价求购)、一口价等②。有的网站可能同时兼有几种交易方式。

因为网络拍卖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这两种类型(交易方式)及其表现的竞价形式和传统拍卖中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所采取的竞价形式极为相似,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表现为:1、以竞价机制为核心。在交易过程中,物品的价格是由卖方先设定好(起始价、底价),由买方通过不断出价达到最终价格,如果这个最终价格不低于卖方交易前确定的保留价(即底价),交易成交;2、采取公开的方式。交易过程采取了公开进行的方式,以便更多的人参与交易,保证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3、最高应价者获得物品。交易过程中,竞价分为加价、减价两种方式。即两者都采取了表现形式相同的价格竞争机制,这种价格竞争机制的特点就是:公开竞价、物(权利)归最高应价者。我国《拍卖法》第三条规定:“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据此有人认为:“无论以何种名义,这种网上竞买就是一种拍卖活动,利用网络进行只是拍卖活动的载体改变,但不改变拍卖活动的本质特性。网络拍卖的所有类型(交易方式)都应属于传统拍卖模式的变种——网络拍卖的本质就是传统拍卖。”

这里对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中各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明确网络拍卖的本质属性:

传统拍卖中,委托人和拍卖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作为受托人的拍卖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拍卖活动而不是以委托人的名义,委托人和竞买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在拍卖活动中,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处于缔约关系,拍卖人在缔约过程中与竞买人形成的是拍卖服务合同关系;拍卖成交后,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并按照约定将拍卖标的移交给买受人,此过程中,拍卖人与买受人之间成立买卖合同关系,而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的行为标志着委托合同的完成。即一个完整的拍卖合同应该由委托拍卖合同、拍卖服务合同和买卖合同三部分组成。

网络拍卖中,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值得思考。有的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或是居间合同关系。也有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存在的是“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事实上,在网络拍卖活动中,平台提供商向卖方(商品提供商)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易技术平台,卖方在技术平台上展示其要出售的商品,由买方竞价或非竞价购买。那么,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有偿或无偿使用。交易平台很大意义上是一个网络商场,平台提供商只是这个在线商场的网络空间、服务和交易程序(系统)的提供者,其本身并不商品信息(广告),也不参与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提供一种为买卖双方达成买卖合同的服务。它和卖方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服务而产生的服务关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明显不是委托合同关系,和传统的居间合同关系也不能等同,虽然类似于“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但平台提供商除了提供交易平台外,还为用户提供其他辅助推广交易的服务,其基于交易达成而收取相关费用。有学者认为:“交易平台的服务形成了事实上的居间,而这种居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居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居间只是起一种“管道”或信息传递的作用,这里不存在居间行为,只是在效果上与居间类似③。”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的法律关系性质是一样的,即为服务关系。这种服务关系,本文倾向于把它定义为依靠网络技术提供交易信息从而产生的服务合同关系,它应当受到《合同法》的调整和规范。

在网络拍卖中,买卖双方之间成立的是买卖合同。合同的订立过程大致如下:1、在网络拍卖采用竞价式交易的类型中,卖方在网络服务商的交易平台上登陆商品、商品信息、展示商品、公告竞买底价等行为构成要约邀请,网站会员(用户)进入页面浏览商品,点击物品、进行投标,构成要约。在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前,虽然竞买人输入的竞买价格可以传输至商品提供商,但只要竞价截止时间没有终止,商品提供商就有权对该物品继续进行展示和销售,商品提供商此时处于一种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对方要约的地位。等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如果出价人出价等于或高于卖方的保留价,最高应价者拥有对该商品的排他购买权。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可视为商品提供商对最高应价者做出了承诺。而且在网络拍卖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卖家可以在竞价结束后选择最合适的买家交易商品,买家的信用、所在地区、交易方式对交易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2、在其他类型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商品供应商已经在交易技术平台明确展示和具体标明了出售商品的价格,那么依据《合同法》第14条规定,其构成了签订网络拍卖交易合同的要约,如果买方做出了回应并对其要约内容没有做出实质性变更,即视为承诺。当电子数据到达卖方时,电子合同成立。网络拍卖合同应当适用《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无效、可撤消、效力待定等条款。当买卖双方在技术平台上就某物品达成买卖协议时,标志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为买卖双方交易这个物品所提供的服务结束,其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随买卖协议的达成而结束。一个完整的网络拍卖活动中存在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服务合同、买卖双方间的买卖合同。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网络拍卖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只是一个商业选择,根本不涉及法律上的合法性问题。而且这些交易类型中某些方式类似于传统拍卖的交易类型,也不能反推其就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不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本质是在网络上以竞价、议价为主,其他交易形式为辅,为达到在线(网络)交易目的而产生的一种交易方式或手段;它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和令网络经济快速发展而将传统拍卖中的某些拍卖类型引入网络从而衍生并发展的一种在线交易的特有模式。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为网络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与用户之间形成的是服务合同关系。三、C2C、B2C的法律问题分析

C2C是网络拍卖的首要代表,即用户对用户模式的网络个人拍卖。因国内主流观点把网络拍卖视为传统拍卖,所以对于网络个人拍卖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也颇有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个人网上拍卖很难被法律承认,进行网上个人拍卖有很大的法律与政策风险。”

在上文中,已经对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探讨,根据结论可以得出:无论C2C模式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竞价或非竞价),其是个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品价值而采取的在线销售方式。因为C2C是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在线交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交易模式,它的存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模式下签订的交易合同是属于无名合同,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签订的网络买卖合同,《合同法》124条对它有原则性的规定,受《合同法》中有关买卖合同的规定调整。

因为C2C交易的双方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体,且使用匿名进行交易,而这种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般是买家先付款,卖家再发货。这种交易方式可能存在的投机行为会导致大量纠纷的产生,这是C2C发展的瓶颈之一。在C2C模式下,商品提供商为个人,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只能依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解决纠纷。但是因为交易的匿名性和网络的虚拟性、无地域性导致侵权人身份和合同成立地点很难确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确立当事人和案件管辖地等问题,增大了被侵权人寻求救济的难度。且法律对C2C的规范是一片空白,其纠纷的解决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C2C模式下,交易的多是小件物品,价值不会太高。产生纠纷后,因取证困难、寻求救济的途径极少或无法寻求救济,过高的救济成本往往让被侵权人望而却步。

B2C模式的本质和C2C是相同的。B2C模式中,卖方为法人(企业)。所以当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卖方身份和住所地很容易确认。被侵权人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寻求法律救济,救济成本较低,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承担问题,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已经有了共识: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即交互式计算机服务提供商(InteractiveComputerServiceProvider)。平台提供商对网站上他人的信息不承担责任,因为其本身并不参与信息的,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对于平台提供商的归责原则是:在网络上的信息引起侵权或违法,由信息人承担责任,平台提供商对其知道信息侵权或违法、被告知信息侵权或违法而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对商家(企业)或店铺经营者开设店铺时所提供的资料(如主体资格证明、经营商品的合法证明等)的真实性存在审查义务。如果平台提供商在经营过程中,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侵犯了该用户的合法权益,用户可以选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网络拍卖的立法思考

网络拍卖的法律真空带来争议不断、纠纷叠出,其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法律和政策的空白。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出台承认其法律地位的情况下,网络拍卖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网络拍卖迅猛发展的同时,关于是否对网络拍卖进行立法的争论也越发激烈,很多观点比较赞成对它应该采取“最小程度”原则:将已经存在的法律进行修订,使其适用于网络拍卖,以确保网络拍卖的发展。但是国内的网络拍卖市场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交易模式和类型也基本确立下来。据相关数据表明:“随着网上购物站点的增多,对网站不信任,担心被骗已经成为了网民不进行网上购物的首要原因,接近三分之二的网民选择了这一因素。”如果仅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是不利于网络拍卖的发展,因为网络拍卖的特殊性将导致对好几部法律④进行修订,这必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且修订后的法律条文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会不会产生冲突,这是很难预料的。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其修订内容对法律原有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现有法律多是从实体上进行规范,如果对网络拍卖采用实体性规定,反而限制了它的发展。所以为了网络拍卖更好的、更迅速的发展,应该制订一部《网络交易法》对其加以规范。这部新法律的内容应该倾向程序性而非实体性,而其中关于网络拍卖的具体条款应该包括:1、确立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2、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3、确立网络拍卖模式(C2C、B2C等)和交易方式的法律地位;4、确立网络交易服务及网络交易辅助服务的法律地位;5、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6、确定合理的交易规则;7、C2C、B2C模式下纠纷解决的管辖权、救济方式、具体法律适用等问题;8、考虑到网络拍卖市场已经初步稳定,可以适当对网络拍卖做出实体性规定,应该限制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及责任承担方式上,其中包括平台提供商在得知纠纷产生后应积极提供当事人在其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和侵权人的详细资料等。

对网络拍卖进行程序性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网络经济。因为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仅仅从立法上解决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对其进行监管是不够的。要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合理、迅速的发展网络拍卖市场,就必需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合理的交易机制和一套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以配合《网络交易法》的实施。这套交易机制应当包括:建立统一的网上支付体系;完善和推广实名认证制度;采用电子身份证,这将有助于对网上交易的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增加网络交易的透明度,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产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在我国,因多方面因素,短时间内是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支付体系和完善的信用体系。所以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这套机制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解决网络拍卖或网络交易纠纷,而是应该以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为目标。国际上所指的在线争端解决机制的全称是Online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缩写为:ODR。即指“涵盖所有网络上由非法庭但公正的第三人,解决企业与消费者间因电子商务契约所生争执的所有方式。”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克服了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它特点是:解决纠纷方式和适用规则的灵活性、处理争端的效率性、解决纠纷的经济性。我国首家在线纠纷解决中心是“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⑤。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机制是针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缺失提出的。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信息条块分割⑥等因素是其所面临的困难。建立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全国性网上争端解决机制对网络拍卖、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具体构思有这几点:1、这个机制其框架涵盖法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政府管理等;2、它区别与ODR,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组建,成立一个专门的网上争端解决机构;3、建立一个权威性、全面性的在线争端解决平台。4、通过发展网上法庭、网上仲裁、网上公证、网上调解等司法辅助机制,建立灵活的法制体系,以弥补现有法律环境灵活性不足的缺憾。这种机制的特点是:解决了管辖权问题、克服了网络的无地域性,增加了救济途径、降低了救济成本,便利、快捷,便于纠纷的解决,也保障了政府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如果当事人双方自愿,这种机制也可以解决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非网络纠纷。

网络拍卖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保护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合理的约束。不仅要从立法上对其加以肯定与规范,更要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来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拍卖的监管直接关系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促进我国网络拍卖政策法律环境的改良,进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电子商务目前可以清晰的划分为四类:消费者——消费者模式C2C(ConsumertoConsumer),企业——企业模式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消费者模式B2C(BusinesstoConsumer),消费者——企业模式C2B(ConsumertoBusiness)。

②集体议价、逢低买进两种方式经常被一些网站结合使用,如:雅宝网。反拍卖(标价求购)这种交易方式也在雅宝网得到了实际运用。

③参见华东政法学院电子商务法研究所高富平、苏静、刘洋《易趣平台交易模式法律研究报告》

④就目前国内的观点来看,这其中可能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广告法》等。

⑤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由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北京德法智诚咨询公司发起成立。

⑥我国法律、银行、税务等部分都有各自的信息库,信息在这些部门之间很难联网使用,更无法与社会共享。

参考资料:

[1]高富平:《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

[2]张楚:《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马俊、汪寿阳、黎建强:《网上拍卖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03年

[4]韩冀东、成栋、张艳妍:《网上拍卖模式与传统拍卖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02年第3期

[5]李颖琳:《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与监管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01期

[6]袁翔珠:《网络拍卖的法律障碍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5卷第2期

[7]刘德良:《网络交易中网站的地位与责任问题探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5期

[8]iResearch:《2003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2004年2月

[9]iResearch:《2004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2005年2月

篇8

关键词:网络拍卖、网上拍卖、C2C、网络交易平台、责任

2004年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波澜起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拍卖用户人数由2003年的600万发展到2004年的1200万,市场规模较2003年实现217.8%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达到34亿人民币。据保守预计,网络拍卖用户人数在2007年将达到3500万,市场规模应达到210亿人民币。网络拍卖(AuctionOnline)已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新交易机制,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不明,导致无法用法律规范网络拍卖行为。因此,研究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对解决网络拍卖法律地位、交易纠纷、法律适用,网络交易服务行业自律和电子商务立法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分析

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活动的形式、方式各种各样,主体较为混乱,大致有三类:1、拍卖公司。因技术、专业人员、资金等因素,目前只有非常少的拍卖公司能够单独成立网站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现阶段,拍卖公司的网站一般多用于宣传和信息;2、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这种形式包括拍卖公司之间为联合开展拍卖业务而合作建立的网站,其代表有“中拍网”、“嘉德在线”;3、网络公司。在我国以eBay易趣、淘宝网为首要代表。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指具有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的资格,即能够成为网络拍卖的主体。现对以上三类在互联网络开展拍卖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看谁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

拥有经营性网站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一类是将网站作为服务于他人从事在线交易的手段,从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利润。本文称前一类网站为销售型网站,后一类为服务型网站。这两种分类可能存在着交叉。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1、前一类网站设立人(企业)本身从事在线交易;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本身并不从事在线交易。

2、前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现实空间中销售商品(服务);后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为他人提供服务。

3、前一类网站的设立人是利用网站进一步扩大业务,网上在线交易只是它开展业务的手段之一;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是依靠网站为他人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业务,网站就是它的唯一(主要)的业务平台。

4、前一类网站设立人并不仅仅是利用网站从事在线交易,还利用网站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声誉,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但它利用网络所提高的知名度和声誉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在现实空间中的实力和商品(服务)质量;后一类网站设立人依靠网站开展业务,它的知名度和声誉一般来源于它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服务的优劣程度。

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出拍卖公司单独建立的拍卖网站是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的拍卖网站,也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的性质和拍卖公司单独成立的拍卖网站的性质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拍卖公司为实现其现实空间中的既有业务而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的联合经营行为应视为他们之间的业务合作。这两者进行的互联网络拍卖活动只是传统拍卖在网络上的当然延伸。拍卖公司自身从事或参与了在线交易。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是不具有网络拍卖主体资格的。

网络公司的网站是属于服务型网站,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过程中处于第三方地位,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网络拍卖交易平台为其会员、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拍卖的整个过程由买卖双方独立使用网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的网站中,网络公司网站的访问量和市场份额占绝对的优势。法律界对互联网拍卖进行的探讨和思考基本上是针对网络公司的互联网拍卖业务,网络公司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拍卖公司独立建立的拍卖网站、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开办的拍卖网站的拍卖中,它们的操作规程、运作理念和《拍卖法》所规范的拍卖是一致的,它们的经营行为也完全符合《拍卖法》。即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然后对拍卖标的进行审查,最后在网站上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拍卖,并收取佣金。而网络公司的拍卖网站采用的模式是其用户将拍品的信息上传到交易平台,网络拍卖的一切交易过程由网站的程序自动完成,网站方对拍品的质量、真实性、合法性等不进行实质性审查,亦不审查卖家出售物品的能力或买家购买物品的能力。

这里把在互联网络进行的所有拍卖活动定义为互联网拍卖,其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为开展传统拍卖业务而进行的网上拍卖——指具有拍卖资格的主体单独或和他人合作将传统拍卖业务搬到互联网络进行的拍卖活动,是传统拍卖在互联网络的开展,即纯粹的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传统拍卖。另一种是网络公司所从事的网络拍卖——指网络服务商利用互联网通讯传输技术,向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提供有偿或无偿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让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在其平台上独立开展以竞价、议价方式为主的在线交易模式。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中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程序,为众多买家和卖家构筑了一个网络交易市场(Net-markets),由卖方和买方进行网络拍卖,其本身并不介入买卖双方的交易。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认定只有网络公司开展的互联网拍卖业务才是网络拍卖。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进行的网上拍卖业务应当严格按照《拍卖法》进行运作,按照《拍卖法》的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因网上拍卖所产生的纠纷和解决都适用于《拍卖法》的调整。

二、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分析

网络拍卖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对于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网络拍卖源于传统拍卖,并采用了类似于传统拍卖的方式或手段,所以网络拍卖就是传统拍卖的简单翻版。换言之,其认为网络拍卖实际上就是传统拍卖。但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有着本质的不同。

网络拍卖的交易方式主要类型有:从传统拍卖中演变来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为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喜好而出现的集体议价(集体购买)、逢低买进、反拍卖(标价求购)、一口价等②。有的网站可能同时兼有几种交易方式。

因为网络拍卖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这两种类型(交易方式)及其表现的竞价形式和传统拍卖中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所采取的竞价形式极为相似,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表现为:1、以竞价机制为核心。在交易过程中,物品的价格是由卖方先设定好(起始价、底价),由买方通过不断出价达到最终价格,如果这个最终价格不低于卖方交易前确定的保留价(即底价),交易成交;2、采取公开的方式。交易过程采取了公开进行的方式,以便更多的人参与交易,保证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3、最高应价者获得物品。交易过程中,竞价分为加价、减价两种方式。即两者都采取了表现形式相同的价格竞争机制,这种价格竞争机制的特点就是:公开竞价、物(权利)归最高应价者。我国《拍卖法》第三条规定:“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据此有人认为:“无论以何种名义,这种网上竞买就是一种拍卖活动,利用网络进行只是拍卖活动的载体改变,但不改变拍卖活动的本质特性。网络拍卖的所有类型(交易方式)都应属于传统拍卖模式的变种——网络拍卖的本质就是传统拍卖。”

这里对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中各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明确网络拍卖的本质属性:

传统拍卖中,委托人和拍卖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作为受托人的拍卖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拍卖活动而不是以委托人的名义,委托人和竞买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在拍卖活动中,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处于缔约关系,拍卖人在缔约过程中与竞买人形成的是拍卖服务合同关系;拍卖成交后,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并按照约定将拍卖标的移交给买受人,此过程中,拍卖人与买受人之间成立买卖合同关系,而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的行为标志着委托合同的完成。即一个完整的拍卖合同应该由委托拍卖合同、拍卖服务合同和买卖合同三部分组成。

网络拍卖中,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值得思考。有的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或是居间合同关系。也有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存在的是“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事实上,在网络拍卖活动中,平台提供商向卖方(商品提供商)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易技术平台,卖方在技术平台上展示其要出售的商品,由买方竞价或非竞价购买。那么,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有偿或无偿使用。交易平台很大意义上是一个网络商场,平台提供商只是这个在线商场的网络空间、服务和交易程序(系统)的提供者,其本身并不商品信息(广告),也不参与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提供一种为买卖双方达成买卖合同的服务。它和卖方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服务而产生的服务关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明显不是委托合同关系,和传统的居间合同关系也不能等同,虽然类似于“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但平台提供商除了提供交易平台外,还为用户提供其他辅助推广交易的服务,其基于交易达成而收取相关费用。有学者认为:“交易平台的服务形成了事实上的居间,而这种居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居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居间只是起一种“管道”或信息传递的作用,这里不存在居间行为,只是在效果上与居间类似③。”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的法律关系性质是一样的,即为服务关系。这种服务关系,本文倾向于把它定义为依靠网络技术提供交易信息从而产生的服务合同关系,它应当受到《合同法》的调整和规范。

在网络拍卖中,买卖双方之间成立的是买卖合同。合同的订立过程大致如下:1、在网络拍卖采用竞价式交易的类型中,卖方在网络服务商的交易平台上登陆商品、商品信息、展示商品、公告竞买底价等行为构成要约邀请,网站会员(用户)进入页面浏览商品,点击物品、进行投标,构成要约。在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前,虽然竞买人输入的竞买价格可以传输至商品提供商,但只要竞价截止时间没有终止,商品提供商就有权对该物品继续进行展示和销售,商品提供商此时处于一种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对方要约的地位。等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如果出价人出价等于或高于卖方的保留价,最高应价者拥有对该商品的排他购买权。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可视为商品提供商对最高应价者做出了承诺。而且在网络拍卖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卖家可以在竞价结束后选择最合适的买家交易商品,买家的信用、所在地区、交易方式对交易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2、在其他类型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商品供应商已经在交易技术平台明确展示和具体标明了出售商品的价格,那么依据《合同法》第14条规定,其构成了签订网络拍卖交易合同的要约,如果买方做出了回应并对其要约内容没有做出实质性变更,即视为承诺。当电子数据到达卖方时,电子合同成立。网络拍卖合同应当适用《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无效、可撤消、效力待定等条款。当买卖双方在技术平台上就某物品达成买卖协议时,标志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为买卖双方交易这个物品所提供的服务结束,其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随买卖协议的达成而结束。一个完整的网络拍卖活动中存在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服务合同、买卖双方间的买卖合同。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网络拍卖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只是一个商业选择,根本不涉及法律上的合法性问题。而且这些交易类型中某些方式类似于传统拍卖的交易类型,也不能反推其就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不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本质是在网络上以竞价、议价为主,其他交易形式为辅,为达到在线(网络)交易目的而产生的一种交易方式或手段;它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和令网络经济快速发展而将传统拍卖中的某些拍卖类型引入网络从而衍生并发展的一种在线交易的特有模式。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为网络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与用户之间形成的是服务合同关系。三、C2C、B2C的法律问题分析

C2C是网络拍卖的首要代表,即用户对用户模式的网络个人拍卖。因国内主流观点把网络拍卖视为传统拍卖,所以对于网络个人拍卖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也颇有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个人网上拍卖很难被法律承认,进行网上个人拍卖有很大的法律与政策风险。”

在上文中,已经对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探讨,根据结论可以得出:无论C2C模式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竞价或非竞价),其是个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品价值而采取的在线销售方式。因为C2C是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在线交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交易模式,它的存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模式下签订的交易合同是属于无名合同,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签订的网络买卖合同,《合同法》124条对它有原则性的规定,受《合同法》中有关买卖合同的规定调整。

因为C2C交易的双方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体,且使用匿名进行交易,而这种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般是买家先付款,卖家再发货。这种交易方式可能存在的投机行为会导致大量纠纷的产生,这是C2C发展的瓶颈之一。在C2C模式下,商品提供商为个人,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只能依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解决纠纷。但是因为交易的匿名性和网络的虚拟性、无地域性导致侵权人身份和合同成立地点很难确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确立当事人和案件管辖地等问题,增大了被侵权人寻求救济的难度。且法律对C2C的规范是一片空白,其纠纷的解决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C2C模式下,交易的多是小件物品,价值不会太高。产生纠纷后,因取证困难、寻求救济的途径极少或无法寻求救济,过高的救济成本往往让被侵权人望而却步。

B2C模式的本质和C2C是相同的。B2C模式中,卖方为法人(企业)。所以当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卖方身份和住所地很容易确认。被侵权人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寻求法律救济,救济成本较低,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承担问题,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已经有了共识: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即交互式计算机服务提供商(InteractiveComputerServiceProvider)。平台提供商对网站上他人的信息不承担责任,因为其本身并不参与信息的,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对于平台提供商的归责原则是:在网络上的信息引起侵权或违法,由信息人承担责任,平台提供商对其知道信息侵权或违法、被告知信息侵权或违法而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对商家(企业)或店铺经营者开设店铺时所提供的资料(如主体资格证明、经营商品的合法证明等)的真实性存在审查义务。如果平台提供商在经营过程中,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侵犯了该用户的合法权益,用户可以选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网络拍卖的立法思考

网络拍卖的法律真空带来争议不断、纠纷叠出,其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法律和政策的空白。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出台承认其法律地位的情况下,网络拍卖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网络拍卖迅猛发展的同时,关于是否对网络拍卖进行立法的争论也越发激烈,很多观点比较赞成对它应该采取“最小程度”原则:将已经存在的法律进行修订,使其适用于网络拍卖,以确保网络拍卖的发展。但是国内的网络拍卖市场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交易模式和类型也基本确立下来。据相关数据表明:“随着网上购物站点的增多,对网站不信任,担心被骗已经成为了网民不进行网上购物的首要原因,接近三分之二的网民选择了这一因素。”如果仅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是不利于网络拍卖的发展,因为网络拍卖的特殊性将导致对好几部法律④进行修订,这必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且修订后的法律条文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会不会产生冲突,这是很难预料的。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其修订内容对法律原有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现有法律多是从实体上进行规范,如果对网络拍卖采用实体性规定,反而限制了它的发展。所以为了网络拍卖更好的、更迅速的发展,应该制订一部《网络交易法》对其加以规范。这部新法律的内容应该倾向程序性而非实体性,而其中关于网络拍卖的具体条款应该包括:1、确立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2、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3、确立网络拍卖模式(C2C、B2C等)和交易方式的法律地位;4、确立网络交易服务及网络交易辅助服务的法律地位;5、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6、确定合理的交易规则;7、C2C、B2C模式下纠纷解决的管辖权、救济方式、具体法律适用等问题;8、考虑到网络拍卖市场已经初步稳定,可以适当对网络拍卖做出实体性规定,应该限制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及责任承担方式上,其中包括平台提供商在得知纠纷产生后应积极提供当事人在其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和侵权人的详细资料等。

对网络拍卖进行程序性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网络经济。因为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仅仅从立法上解决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对其进行监管是不够的。要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合理、迅速的发展网络拍卖市场,就必需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合理的交易机制和一套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以配合《网络交易法》的实施。这套交易机制应当包括:建立统一的网上支付体系;完善和推广实名认证制度;采用电子身份证,这将有助于对网上交易的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增加网络交易的透明度,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产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在我国,因多方面因素,短时间内是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支付体系和完善的信用体系。所以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这套机制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解决网络拍卖或网络交易纠纷,而是应该以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为目标。国际上所指的在线争端解决机制的全称是Online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缩写为:ODR。即指“涵盖所有网络上由非法庭但公正的第三人,解决企业与消费者间因电子商务契约所生争执的所有方式。”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克服了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它特点是:解决纠纷方式和适用规则的灵活性、处理争端的效率性、解决纠纷的经济性。我国首家在线纠纷解决中心是“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⑤。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机制是针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缺失提出的。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信息条块分割⑥等因素是其所面临的困难。建立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全国性网上争端解决机制对网络拍卖、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具体构思有这几点:1、这个机制其框架涵盖法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政府管理等;2、它区别与ODR,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组建,成立一个专门的网上争端解决机构;3、建立一个权威性、全面性的在线争端解决平台。4、通过发展网上法庭、网上仲裁、网上公证、网上调解等司法辅助机制,建立灵活的法制体系,以弥补现有法律环境灵活性不足的缺憾。这种机制的特点是:解决了管辖权问题、克服了网络的无地域性,增加了救济途径、降低了救济成本,便利、快捷,便于纠纷的解决,也保障了政府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如果当事人双方自愿,这种机制也可以解决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非网络纠纷。

网络拍卖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保护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合理的约束。不仅要从立法上对其加以肯定与规范,更要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来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拍卖的监管直接关系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促进我国网络拍卖政策法律环境的改良,进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电子商务目前可以清晰的划分为四类:消费者——消费者模式C2C(ConsumertoConsumer),企业——企业模式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消费者模式B2C(BusinesstoConsumer),消费者——企业模式C2B(ConsumertoBusiness)。

②集体议价、逢低买进两种方式经常被一些网站结合使用,如:雅宝网。反拍卖(标价求购)这种交易方式也在雅宝网得到了实际运用。

③参见华东政法学院电子商务法研究所高富平、苏静、刘洋《易趣平台交易模式法律研究报告》

④就目前国内的观点来看,这其中可能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广告法》等。

⑤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由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北京德法智诚咨询公司发起成立。

⑥我国法律、银行、税务等部分都有各自的信息库,信息在这些部门之间很难联网使用,更无法与社会共享。

参考资料:

[1]高富平:《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

[2]张楚:《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马俊、汪寿阳、黎建强:《网上拍卖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03年

[4]韩冀东、成栋、张艳妍:《网上拍卖模式与传统拍卖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02年第3期

[5]李颖琳:《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与监管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01期

[6]袁翔珠:《网络拍卖的法律障碍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5卷第2期

[7]刘德良:《网络交易中网站的地位与责任问题探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5期

[8]iResearch:《2003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2004年2月

[9]iResearch:《2004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2005年2月

篇9

关键词:复杂网络;相似度;全局拓扑特性;技术交易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9.004

0 引言

复杂网络即具有白组织、白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对于复杂网络相似度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以相似度研究为基础来准确进行链路预测、有效检测社团网络以及探索复杂网络的演化机制等,例如Chao S.根据节点之间的相似性来判断两节点之间建立连接的可能性,即链路的演化预测;社交网络中也经常使用复杂网络技术进行用户挖掘;基于相似度的算法也经常用来进行社团检测,它基于全局或者局部网络特性来计算节点之间的相似度,结合一般聚类算法来进行社团划分,此外,Girvan和Newman也曾基于边移除的算法来实现社团检测,即GN算法;赵伟艇等也基于节点相似度特性和三角结构提出了一种复杂网络演化算法,以上都是当前对于复杂网络研究比较热门的领域。

目前,关于复杂网络相似度的研究主要是自身局部相似度以及复杂网络节点间的相似度研究,例如王林等通过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相似度的K-means谱聚类算法,计算节点间相似度,达到对网络中社团进行检测的目的;李佳佳提出一种自相似复杂网络,其主要根据通过提出一种基于节点的共有邻居数目的指数来描述节点相似度的局部相似度。

以上文献所研究的相似度均为节点或局部的相似度,并没有对全局拓扑特性的相似度进行研究,所以,为探索复杂网络整体拓扑结构的相似度算法,本文主要基于提取全局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来计算不同复杂网络的相似度并进行研究与实证。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算法研究结合实证分析验证,通过对技术交易复杂网络全局拓扑特征的选取以及计算提取,构建表征复杂网络全局特征的特征向量,对比常见的距离计算方法,得出对本文相似度计算最为有效的距离度量方法,最后通过对网络进行层次聚类可视化地展示相似度计算效果,并根据数据的实际意义来分析不同类别的复杂网络具有何种特征以及网络的演化发展趋势。

本文接下来安排如下,第1节是数据的描述;第2节为复杂技术交易网络拓扑特征的选取以及相似度方法的阐述;第3节是算法的仿真分析;第4节是相似度算法的实证研究及结果论证;最后第5节为本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1 数据描述及研究背景

本文实证采用的数据为技术交易数据,技术交易即技术从卖方到买方的流通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涉及的企业数量巨大,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复杂,所以适合于用复杂网络来进行表征,技术交易可相当于复杂网络中两节点之间的连接行为。本文使用统计分析工具R语言中的igraph包对2006年到2014年共9年的技术交易数据进行网络构建,数据的主要字段包括:项目名称和领域,合同时间,买卖双方信息等字段,本文利用卖方名称、买方名称以及合同时间来进行技术交易复杂网络的构建,得到的网络模型(以2008年复杂技术交易网络为例)如图1所示。其中复杂网络的节点代表技术交易主体,包括技术卖方、技术买方以及技术中介等;复杂网络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交易。技术交易网络的节点和边描述了技术交易活动最主要的部分,除了边和点之外,复杂技术交易网络的某些拓扑特性也可以反映实际技术交易行为的特点。

2 网络相似度计算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网络相似度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对复杂网络的全局拓扑特征进行提取,所选特征需可以表征复杂网络的全局特性;然后根据拓扑特征建立复杂网络的特征向量,通过选取合适的距离计算方式计算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即可映射为复杂网络之间的相似度大小。

2.1 拓扑特征的提取

在如上一节所描述构建复杂技术交易网络后,需要对网络的全局拓扑特征进行提取,本文结合技术交易的实际行为特点主要提取了七种拓扑特性指标,如表1所示。

对每年的技术交易复杂网络提取以上七种拓扑特征后,建立由这七种特征取值组成的网络特征向量,进而建立不同年份复杂技术交易网络的特征矩阵。

2.2 距离计算方法的选取

本文所用相似度计算方法的另一个重点是不同复杂网络的特征向量的距离计算方法,计算距离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以及余弦距离等,本文通过计算方式及实际意义对比来进行选取。

2.3 可视化展示

通过对不同复杂网络的特征向量进行距离计算,得到不同年份复杂技术交易网络的距离矩阵,根据该矩阵进行自底向上的层次聚类方法得到复杂网络的相似度结果,类标号一致的复杂网络相似度高,若同一类的复杂网络确有相似的生成模式,那么证明本文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3 算法仿真分析

为了证实本文对于复杂网络相似度研究的可行性,笔者采用对无标度网络生成模型进行仿真的方式来验证。无标度网络是一种度分布呈幂律分布的复杂网络,其明显特征即具有择优连接特性,即度大的节点被连接的概率较大。因现实中大部分网络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无标度特性,所以本文选取无标度网络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所使用的工具仍为R语言的igraph包,其中barabasi.game函数可用来生成无标度网络,对无标度网络生成控制采用两种属性参数:每时步网络新增连接数m和无标度网络择优连接的强度power,其中power的数值越大,表示网络的择优连接特性越明显。

所选参数具体数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得12种m和power的组合,即仿真生成12个无标度网络,序号为l到12。根据事先定制的无标度网络生成模式,我们预期根据本文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可以将这12个无标度网络分成4类:{l,2,3},{4,5,6},{7,8,9},{10,11,12},即生成模式相近的网络之间相似度较大。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发现,使用本文所使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可以将具有相似生成模式的无标度网络聚到同一类中,证明了根据本文提取的复杂网络拓扑指标建立特征向量可以比较准确的表征复杂网络的全局特征,此方法具有可行性。下面采用该相似度研究方法对实际的技术交易复杂网络进行实证分析。

4 相似度算法实证分析

上一章算法仿真分析是以无标度网络为实验网络的,为了证明算法可以应用于复杂技术交易网络,我们先证明复杂技术交易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即可。而这一点可以通过网络的度分布来反映,复杂技术交易网络的度分布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左图为度的长尾分布,右图对横纵轴取对数结果近似一条直线,可知复杂技术交易网络的度分布呈现幂律特性,证明其具有无标度特性。

由于技术交易的合同通常为若干年,所以数据预处理时先将每条交易记录的合同年份跨度标出,然后遍历数据,选取合同年份跨度中包含当前时间的交易加入到该天的复杂技术交易网络中,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持网络中节点和边的生存周期。实证分析所取数据以月份为单位构建复杂网络,对每月内的特征数据进行取平均值的操作。

复杂网络拓扑特性的提取使用的是R语言igraph中的封装好的函数,包括度计算(degree)、平均路径长度(average.path.length)、直径(get.diameter)、聚集系数(transitivity)以及介数(betweenness)。将得到的特征向量组成特征矩阵,对特征矩阵每一种特征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计算向量之间的距离,得到不同年份复杂技术交易网络的距离矩阵,根据距离矩阵使用hclust函数进行层次聚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使用“complete”距离参数。

由于聚类结果中月份较多,使用层次聚类图展示不方便观察,所以笔者将每个复杂网络所属的类标号及日期绘制成图如下所示:

由图4圆点代表第一类网络,三角表示第二类网络,方块代表第三类网络,可见,根据本文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将不同年份的复杂技术交易网络按照拓扑结构相似度聚类到一起,总体来看效果较好,没有出现异常的单独月份,从拓扑结构来看,月份相近的网络确实在结构上相似度较高,使用本文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将技术交易的发展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交界处存在着模糊阶段可忽略:其中2006到2008为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3年为第二阶段,之后为第三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指标归一化平均值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见,复杂技术交易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过程中,平均路径长度以及直径都在减小,而度、介数和聚集系数这三个指标都在增加,很清晰地说明了技术交易成果转化效率逐步提高,技术交易整体具有技术集中化、合作多元化的趋势。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杂网络全局拓扑特性的型相似度计算方法,即提取复杂网络的全局拓扑特征建立复杂网络的特征向量,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的距离来对复杂网络进行聚类。方法的验证是通过使用无标度网络进行仿真分析以及基于技术交易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结果对该相似度计算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证明,该方法在计算复杂网络之间的相似度中具有可行性与可信性,根据该相似度计算方法将技术交易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阐述了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工作包含以下4点:

1、对技术交易数据进行预处理

2、构建复杂技术交易网络并提取拓扑特征

3、对复杂网络特征向量进行距离计算

篇10

近日有关方面透露,届时一项由司法部网络公证研究课题组主持,耗资百万元的网上公证系统将首次正式启用。据悉,网上公证作为电子商务中的“第三者”,将有望从制度上解决网络交易中的这一瓶颈问题。

一个人在网上做买卖,不知道他到底在和谁谈生意,更难知道对方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双方对对方是否会信守承诺心里都没底。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又能怎么办?这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网络交易中的“交易对象盲目性”和“交易信息虚拟性”。

专业人士分析说,交易对象的盲目性和交易信息的虚拟性,是电子商务的新特点。这一新特点造成了网络交易信用和安全度的全面降低,使电子商务从发展之初就陷入了泥潭。“安全与信用”是直接导致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改变了传统商务的运行环境和模式,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国内网络上的电子商务战硝烟弥漫。IT精英们曾信誓旦旦,以为电子商务必能给高风险投入的投资者们带来可观的回报。事实是,一些风云一时的业界精英,因不能满足投资者希望得到的高额回报而被炒了“鱿鱼”。

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言,IT业提出“技术解决一切”的口号,侧重于提升网络运行品质,更多关注黑客攻击、病毒防范等方面。

法律界人士以为,IT界的做法其实走入了一个误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靠建立网上交易制度。因为电子商务除了交易手段有所创新之外,本质上还是商务活动,必须遵守传统的交易规则,受现行法律的约束。

从2000年起,在南京成立的司法部网络公证研究课题组历时两年,提出了系统解决电子商务信用与安全的全套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网上身份审核确认”、“网上数据备份保全”和“电子提存”三项服务。

据参与此项课题研究的南京市第三公证处主任张晓丽介绍,网上公证系统启用后,在网上做生意各方的身份及交易全程资料均都有了备份。网上公证就成了交易各方的“第三者”。一旦网上交易发生纠纷,网上公证可为各方提供证据。依据现行法律,公证文书作为证据,在法院打官司中是无须质证的证据。在政府部门,公证文书则是认定事实的证明。这就意味着网上公证文书具有极高的证据效力,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信用与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