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恩教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基予政治课本身就承载着德语功能的学科特点,我认为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材的知识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则能够起到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形成感恩意识。
在政治课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是了解教育的对象——学生。十四、五岁的学生思想异常活跃,但是未能形成固定、成熟的思维方法。他们不喜欢、甚至排斥外来的说教式教育,而更青睐自己的亲身体验。因此,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学习《财政的巨大作用》这一框题时,教材从两个方面共列举六点作用,学生可能对其中某些观点感到不解,或者不以为然。在解释财政对科教文卫的作用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学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学生显得很怀疑,他们认为我们学校就是靠收取他们的学杂费来支撑的。为纠正这种观点,我让学生课余的时候计算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成本。从学校的硬件建设、维护,教职工的工资等方面做粗略的计算,通过计算学生着实吓了一跳,于是老师因势引导学生从新认识财政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自己所享受的教育是要靠政府的财政,而财政又是取之于民的,因此我们能够做到,课堂上来还要感谢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通过这一教育,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对这个社会产生感恩之情,提高了其以后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意识。
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熟知的知识点,为了避免学生忽视,我们可以通过渗透感恩教育,使学生加深印象,如《新时代劳动者》这一框题,就业的意义书本阐述的比较详细,学生应该能够明白,但往往也很容易忽视。对此,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家长也是劳动者,那么你们认为父母的劳动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却没有好好去思考。从社会的角度讲,父母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从个人的角度讲,父母的劳动是为了能够维持家庭生活,更是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这种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贡献,也是人生价值的所在。通过这一启发,学生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寝食无忧与父母辛辛苦苦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从而发自内心的萌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当然,对于知识的巩固也就更加深刻了。
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感恩教育;渗透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积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课程与感恩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内在的认同感。
一、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感恩身边的亲人、感恩社会上老师、同学乃至国家和自然,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感恩教育的材料和内容必须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享受的恩情,自然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感恩是整个人类推崇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对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整个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丰富。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恩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教学内容阶段和讲授新课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在恰当的阶段贯彻感恩教育。
第一,导入教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在导入教学阶段,应该及时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可以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等等。
第二,新课教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比如,学习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教师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展示,要求学生从现象的分析中去揭示内在的本质。学生自然可以看到自然界对人类的馈赠,人类缺乏感恩之心,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贪婪地对其进行掠夺,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利用节日活动引导学生感恩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节日,都有自己重要的内涵和意义,都可以成为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过程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机。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在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意义等诸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亦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的影片,让学生感受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增加对国家的感恩之情。还可以在植树节到来时,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关于“联系”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国家制定植树节的意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绿化校园的植树活动,帮助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自愿者,使“感恩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恰当的案例是感恩教育成功的前提。教材中的案例是有限的,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到一则好新闻,听到一件生动的事例就要及时收集,尤其要收集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积累大量的优秀的案例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搜集案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阅读材料时进行搜集;有针对性地收看一些电视专题节目;登录相关网站;自己编写案例等等。
(二)情境教学法
在情境教学法中,情境的选择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情境选择的合适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引导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春暖花开的图片,配以鸟语流水美妙的音乐;另一组是荒芜贫瘠的图片,配以萧条哀伤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反差,学生会对自然、生命产生敬畏,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感恩自然,珍爱生命。
第二,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例如:在准备《我爱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班级学生小时候同父母合拍的照片,设计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新奇猜测的同时,回忆备受父母呵护的甜美时光,并要求被猜中的同学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建立在学生熟悉事例上的教学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感恩亲人的目标。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对感恩教育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发现,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样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林.润物无声:浅析中学政治教师的德育方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2]张书灿.改革政治教学增强德育实效[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3]常立飞.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篇3
关键词 幼儿 感恩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67
Make Children Learn Thanksgiving
――On early childhood thanksgiving education
RAN Xiaoping
(Kindergarten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hanksgiving is a character, is a kind of life attitude,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lack of preschool Thanksgiving Education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eschool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to expl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eschool Thanksgiving education, which should play an exemplary role in the adult, special festival as an opportunity to carry out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and penetrat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our daily life.
Keywords children;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education
感恩教育作为幼儿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习和体会感恩对于其健全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从幼儿抓起。对于3-6岁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当前幼儿感恩情怀缺失的原因及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力图探求让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的对策。
1 试析当前幼儿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含义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因此“感恩”可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绪情感的认同;二是受情感支配后的回报行动。也就是说人们接受对方的帮助,情绪愉悦,并自发产生对应的反馈行动。社会人如常怀感恩之心,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态度,自觉地萌发感恩的情绪和行动。
幼儿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幼儿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①
受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大多是一种教师对幼儿单线的灌输式教育,采用说服式,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单一。例如,教师会采取讲述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图画好妈妈等传统方式进行感恩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将片面的知识传输到孩子大脑里,孩子大脑就相当一个硬盘,只储存,无感知,因而也少有再创造功能。
家长们将孩子如掌上明珠般呵护,只一味地甘心付出,很少有切实让孩子受恩而感恩而回报的意识,绝大多数家长对感恩教育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具随意性,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多停留在教孩子注重用礼貌用语,或才艺展示、汇报表演等方面。
2 感恩情怀的缺失和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教育本身来看,感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联动。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家长较关心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智力发展如何,在物质上对孩子从不吝啬,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教育包括感恩教育。长此以往,幼儿难免将父母及长辈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从现实来看,当前许多幼儿均成长于“4+2+1”的家庭环境中,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才刚启动,加上现在生存压力,年轻父母不敢多生养,仍有许多幼儿属于独生子女。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及长辈的百般宠爱,幼儿从小唯我独尊,不管是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是家里,我们都不难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幼儿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长辈颐指气使。家长和长辈的过分娇惯和宠溺,使得幼儿从小自尊、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只知道“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大都只看得到自己,眼里少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把父母及长辈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加上父母及长辈爱宠交加不计回报,在这种情形下家庭的感恩教育几乎都被忽略了。
具体来看,幼儿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认知发展理论认为,3~6岁的幼儿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还处于道德发展前期。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年级尚小,对其进行感恩教育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但在目前正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②这与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是存在一致性的。
其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没有一个深刻的把握,都忽略了家庭在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幼儿感恩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须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能使孩子以后正确地认识世界,也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明辨是非,分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最后,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对于如何开展感恩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共识。当前许多家庭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权委托给幼儿园,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首先会寄希望于老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后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错误。此外,很多家长跟教师沟通主要关心孩子在园的生活和技能型学习,很少考虑到感恩教育,使得感恩教育缺乏实效性。
3 幼儿感恩教育策略思考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性、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形成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打好基础,关键就在于承认如何去引导和培养,使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
幼儿生活接触面相对较窄,主要活动和接触范围集中在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对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和幼儿园应承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行往往有父母的影子,因此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幼儿园是另一片幼儿活动的主要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要让感恩教育走进幼儿园。
(1)发挥成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言传不如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要使幼儿学会感恩,首先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学龄前幼儿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其行为举止大多通过对其熟悉的事物而进行学习、模仿,因而成人的感恩行动会深深地印刻在幼儿的头脑和心中,教师和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其表率作用,做孩子们的好榜样,做好示范作用。
(2)以特殊节日为契机进行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中有不少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妇女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西方节日中也有不少相关的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这些特殊的节日各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母亲节”,幼儿园可以让幼儿学习理解该节日的含义,为妈妈制作感恩贺卡,家庭成员通过对“母亲”赠送节日爱心礼物,让孩子情动、行动,贴近生活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幼儿知得、识得,容易接受。
(3)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的环境。“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校园创设德育氛围的至理名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③因此,校园环境在幼儿感恩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幼儿园来说,幼儿园主题墙的创新设计,是优化幼儿园教育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感恩主题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创设主题墙,让墙由“静”变“动”,融入到主题教学中,成为主题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幼儿学习的互动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的学校环境。
(4)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几堂课就可以达成较好效果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最好的感恩教育方式便是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在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幼儿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开展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音乐游戏“可爱的小乌鸦”,《本草纲目・禽部》对有此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根据乌鸦的习性创作歌曲,幼儿学唱歌曲“路边开放野啊,飞来一只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啊,不游戏也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他的妈妈年纪大啊,躺在窝里飞不动,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通过学唱,理解知识点,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即趣味又有生动的教育意义。
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社会也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沃土,孩子们应当走出幼儿园,充分运用社会环境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感恩教育。例如:让幼儿在操作课上自制小点心,用精美的小袋装好,慰问长期坚守在幼儿园大门、保幼儿平安的片区值班警察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对他人给予的帮助留下深刻的印象,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如此多值得感谢的人,因而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当然,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毕竟是有限的。3~6岁的幼儿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幼儿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若是充满温情的话会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若营造出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这些可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种子的沃土。
正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情感教育,作为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教育事业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联动,才能改善当前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才能使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继而成长为参天大树。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2016-02-29.
②③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
参考文献
[1] 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篇4
关键词:中职;护校;妇产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8-02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临床课程,因为其服务对象为女性,服务部位涉及病人隐私,因此,不太可能有很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查、操作。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信心,顺利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就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了。我们郑州卫校基础护理教学部联合妇产科教研室积极开展教法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巧设计,上好第一节课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能否从一开始上课就紧紧吸引住学生眼球,这将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1]。而陌生课程的第一节课,更会关系到学生选择以后好好学习该门课程,还是选择放弃。因此,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我们巧妙设计,第一次课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生动、真实的妇女妊娠、生产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娩出生命的痛苦。再播放《咱爸咱妈》电视剧的主题曲和MV,之后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同时播放父母养育下一代的艰辛操劳画面和图片;最后降低歌曲音量。教师说:在这个世界上离你最近的是你的父亲母亲,因为是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全心全意地指引你教导你;离你最远的也是你的父亲母亲,因为即使他们去往天堂,他们仍然会在最远的地方悄悄地牵挂你、默默地祝福你。教师又进一步询问学生:作为在校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此时适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作为学生,唯有好好学习,才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的最好回馈;唯有好好学习,掌握专业技术,才能回报社会。第一次课,没有宏篇大论,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学生反应强烈,之后,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极高。
二、高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妇产科护理学》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很多学生对腹部检查、骨盆测量等涉及身体隐私部位的检查很是抵触,因此,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配以形象、生动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显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了效果完美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调动了男女同学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虚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等,用各自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疾病的症状模拟、医生进行病情判断的模拟、护士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的模拟。如:我们设计了一位身怀有孕的妇女遭遇外伤导致“胎膜早破”的情节。护生扮演的孕妇情绪紧张,面对闻讯赶来的丈夫很是自责、焦虑。此时,孕妇的情绪很可能会影响到胎儿。针对这个“胎膜早破孕妇”的情况,护士将如何处理?首先,同学们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每一组都拟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评估,制定详细周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要求学生把所学到的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尽可能地应用到病例中。老师还要求一周后,由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演示出上述情景。扮演护士的学生在情景剧中把《基础护理学》的头低足高卧位的摆放、静脉输液、《外科护理学》的换药、《妇产科护理学》的腹部检查和胎心监护等技术全部串联起来,把护理技术以及护士的行为礼仪和沟通技巧都规范适时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护士对孕妇的同情和关心[3]。最后,还融入了对孕妇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妊娠晚期不要剧烈活动、外出时要有家人陪同、保持情绪稳定等。“护士”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柔和的语气影响和感动着“孕妇”。同学们对这种寓教于乐、轻松的教学形式非常满意。她们说:“情景设计、角色扮演使我们明白了临床工作中护理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关注和爱护。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树立了信心,原来,我们还有那么多可以挖掘的才能啊。”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4],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锻炼机会,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5]。
四、强化重、难知识点,与护士执业考试紧密接轨
护士执业考试是根据临床工作需要检查护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水平测试,我们教师在仔细研究历年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历年真题,针对考生基础知识薄弱、思考问题范围狭隘,开发和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题库。同时,在每一节课后都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使其熟悉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知识点;并把每次学生回答问题的得分计入平时成绩,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每次课、做好每次课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达标测试,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强调学生不要搞“题海战术”,教育学生教材和测试题是“本”和“末”的关系,不可以本末倒置。只有在学习好教材、理解和掌握好知识点以后,才可以有选择地去做一些模拟训练题,才能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路园园,王俊平,孙鑫,等.采用“讲习合一”授课方式对白细胞计数进行课堂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3,30(24):74.
[2]李活青,严冰,沈慧.护理技术教学中激励方法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7):129.
[3]肖海鹏,韩建民,陈琼珠,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5-87.
[4]宁滨.关于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9-12.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 调查 认知 情感
高校感恩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教育观念落后、目标不明确、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的影响,高校感恩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从感恩的行为和感恩意识的关系上看,大学生感恩的行为常常是受到感恩意识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分析研究,对于做好高校感恩教育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感恩意识呢?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1]本文倾向于感恩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已的恩惠得以正确认知,并真诚加以回报的一种情感状态。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样本抽取与问卷调查内容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以浙江丽水学院、浙江丽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五所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丽水学院100人,浙江丽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人,浙江财经学院150人,浙江树人大学150人,杭州师范大学100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58份,有效回收率为94%。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女生294人,男生364人。学生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6岁,平均年龄19.96岁。
2.调查内容。
问卷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感恩观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调查结果如下。
(1)关于感恩的认知方面
本问卷的第1、2、3、4、5、6、7、8题是调查学生对于感恩的认知情况。
从调查中发现,62.0%的学生认为“生活给予我们的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回报的”,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所给予我们的恩惠有所认知。69.5%的学生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77.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不懂得感恩的表现”,说明很多学生懂得要珍惜生命,感恩生命。65.3%的学生认为“成功的人往往是懂得感恩的人”,说明大部分学生明白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调查也发现,38.5%的学生认为“社会没有给我提供足够优越的发展条件”;18.8%的学生认为“社会对我不公平”;9.0%的学生认为“人生如过眼云烟,过一天算一天”:14.0%的学生“不知人生有何意义”。从这几题的调查结果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发展的问题归结于社会环境的不足,认为社会为自己提供的条件太少。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着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情绪。这些学生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关于感恩的情感方面
本问卷的第9、10、11、12、13、14是关于感恩的情感的调查。
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发现70.4%的学生表示“面对父母我常有一种歉疚感”,这说明很多学生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付出。81.3%的学生表示“我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73.7%的学生觉得自己很幸福,表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所有的恩惠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但也有27.5%的学生遇到挫折总是很沮丧,11.0%的学生认为“活着对我来说是件痛苦的事”,26.5%的学生表示“我现在找不到学习的动力”,调查表明有一部分学生是从消极的方面看待自己的生活,缺少积极面对生活的动力,这部分学生亟需唤起感恩的心态,唤回生活、学习的动力。
(二)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对于大学生感恩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感恩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欠缺的地方。
1.大学生感恩现状的积极方面。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怀有感恩的情怀,对别人所给予自己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
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社会和他人所给予自己的帮助,并有感恩意识,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社会和他人。这表明,在广大大学生当中,感恩意识的认知状况总体上是好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加上实际生活中的提倡与引导,使大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人格品质,当然也包括感恩意识的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之前一段时期我国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具有科学合理的地方,这是在今后改进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应该加以重视和继承的。
2.大学生感恩现状存在的欠缺。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很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还很欠缺,对感恩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不仅表现在本次调查的数据上,而且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问题也揭示了这一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感恩认知有较高的水平,但是也不能忽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缺陷,不能正确认识到社会和他人为自己做出的帮助,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感激之心,缺乏健康向上的心态。虽然这部分人的比例很小,但是他们今后同样是走向社会、管理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能培养起良好的感恩认知,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这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还存在不足。而且,问卷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答案。这样,事实上的感恩认知情况可能与问卷调查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偏差,即事实上的感恩认知情况可能并不如调查结论好。被调查者只是出于某种判断而选择了为社会所提倡的、高尚的答案。因此,这部分感恩认知情况不好的学生的意见就更应该给予重视。高校要通过分析他们在感恩认知上存在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社会环境之中,面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大学生的思想上产生了冲突和碰撞,道德价值观受到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在自我为中心和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渐渐地遗忘了“社会”与“他人”,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尚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面对社会上仍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尚缺乏抗诱惑力,形成不同程度的追求单纯物质利益的倾向,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出现困惑和迷茫。
此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加速发展,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许多学生开始迷茫起来。虽然并未完全放弃传统伦理道德,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很难继续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又不知道应该遵循何种新的规范,从而陷入迷惑,影响到感恩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感恩教育。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太多的宠爱和溺爱,这种特殊地位使他们得到的亲情之爱比一般孩子多,而犯错误时受的处罚却比一般孩子少。父母的迁就久而久之形成他们的一种心理,认为无论父母对自己多好都是理所当然的,根本想不到报答父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往往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往往会骄横跋扈、很难与人相处,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感激的心态非常明显。目前,在许多家长的理解中,家庭教育主要就是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使之学会做人。大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学习都了如指掌,但对孩子的兴趣、道德品质却不大清楚、不甚了解。家长往往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孩子处于被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以及只知智力重要的前提下,会形成受人恩惠不懂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意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的心理。有些家长甚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不注意感恩行动,不能给孩子树立感恩的榜样,不利于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学校教育的误区
现行的应试教育下,许多高校受“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仍以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学生为了拿奖学金,争取少量的优秀名额,专攻学习。家长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依然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教育模式。陈旧呆板的说教,单一的教育形式,落后的教育方法,结果只会换来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反感。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当成一门专业课去教,而且大多数教育者都采取简单的“说教”、“灌输”的方式,这样道德内容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只要加以记忆就行,而不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使道德的内容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道德成了与学生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样关注成绩、忽视德育,造成学生只知受恩,不会感恩。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除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外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
首先,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貌。但由于社会阅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判断力不强的现象,造成内心深处的矛盾。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的价值和自我的认识发生分离,对自我价值认识偏高,自我评价偏高。许多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偏向自我,较多地以某种道德标准去判断他人,只追求自己人格内部的完善,却不注意外部的行为习惯,对他人的行为却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公德认识和评价方面的失衡和欠缺。
其次,大学生缺少自我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不少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们不需要回馈。遇到一点不顺,就满腹牢骚,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由此也就难以培养起对于他人的感恩意识。
三、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
(一)明确感恩教育的目标
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在学校教育阶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内容。要开展好感恩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感恩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应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成他们的感恩行为。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作为检验感恩教育效果的标准,作为开展感恩教育指导方针。我认为,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以下几点作为主要目标。
首先要重视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根据心理学知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要受到其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的影响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知恩,便不可能做出感恩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所承受着他人的恩惠,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由此产生回报恩情的一种冲动。
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感恩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仅仅培养起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而是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表现出来。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另一个目标应该是在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首先,要更多地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这样可以克服单纯的理论说教在教学效果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落实感恩意识的重要环节;其次,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其有机会向帮助过自己的人报恩,为大学生实施报恩活动提供便利。
(二)构建感恩文化氛围
构建感恩文化就是要培育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文化的感染作用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造家庭感恩文化氛围。
家庭是大学生生活与受教育以及养成个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首要和主要场所,家庭感恩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和行动。因此,家庭要注意培养感恩文化氛围,家长通过身体力行,以及邻里亲朋之间的比较与示范,给大学生营造出感恩是天经地义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感恩既是对父母亲朋的报答,也是社会所提倡的,知恩感恩受到人的尊重和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养成感恩意识,实施感恩行动。
2.营造学校感恩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初步适应社会,培养社会交往方式,以及养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的第一场所。学校是否具备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关系到家庭感恩教育效果是否能延续,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和对感恩这一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因此,学校应该注意培育和营造感恩文化氛围,通过古今中外先进事迹的示范,通过讲解与对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等营造知恩感恩的文化氛围。
3.营造社会感恩文化氛围。
社会既是与家庭、学校并列的学生的一个生活环境,又具有上位性,还影响到家庭与学校关于感恩理念的养成。可以说,社会感恩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和感恩行为实施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培养社会感恩氛围,大众媒体就要进行宣传引导,挖掘我国传统的感恩文化和孝道文化,通过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养成感恩意识,培育起全社会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感恩教育和感恩意识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改进高校传统的感恩教育模式
1.加强感恩教育研究,转变感恩教育观念。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高校感恩教育的开展要注重感恩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感恩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为感恩教育的有序、科学开展创造条件。
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做好这一项工作。就目前而言,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校的教育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提高的现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即使开展了一些感恩教育,也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行动上的弱化而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高校必须认清人文素养对大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明晰感恩教育的重要地位,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既重视智力开发,又重视道德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知恩感恩的社会公民。
2.完善感恩教育课程,充实感恩教育内容。
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组织专家学者编组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计划,用以实际的教学过程。即使在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的情况下,也应该在进一步丰富现有“两课”教育中的有关内容,增加章节,并且根据感恩教育的特殊规律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选择上与传统“两课”教育做到有所区别。
3.创新感恩教育方式。
感恩教育要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只有掌握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更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可,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感恩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或认知活动,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一种共鸣,因此感恩教育过程中要用真情实感去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基于这种认同从心底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教育还要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选择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的活动,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篇6
一、生存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是对课堂知识把握的需求
在初中的课本上安排对生存意识理念的教育,是非常科学的。初中生接触到的社会负面影响相对于小学时更多一些,因为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会凭主观判断是非对错,也很容易接受外来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所以初中语文是根据学生思想的接受程度来安排知识点的。既要把要学的知识点涵盖,又要能够加深学生的生存意识观念,从而带动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追求,坚定其信念和意志力。
(二)是对爱国主义的合理灌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语传输的至理名言。自己只有具备了基本的安全生存意识,才会使生命发出更多的光辉。例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气磅礴,把爱国的理想信念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又把自己的抱负情怀尽托其中,气场格外庄重。所以学生只有把课本上的语文知识掌握好了,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进而把自己的生存信念分外看重,自己能做什么,能给社会作多大的贡献,带来多大的奉献成果,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讨论社会歪风和偏道上。
(三)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只有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规划欲望,才会全面的汲取文化,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从而给自己的理想更多的发挥空间,使自己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理想的过完人生,带给社会更多的积极影响,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成长关系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生存观念意识深厚,就会处处考虑事情,从大局出发,以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校、老师的培育,父母的恩养,把这些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自己的生命意识中,把握好各种情感,才能拥有正确美好的人生。例如:孝顺父母、感恩老师、珍惜同学缘分,从而更大程度上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更加饱满的经历过程,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的理想,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二、生存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主要方法
(一)从思想意识上给予启发
推荐中学生读更多的经典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的顽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真诚态度,足以感动学生,充实其精神世界。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每当向往未来等等各种联想,都能够给与学生最深刻的启发,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二)从社会公益事件中给予正面影响
多带领学生去参加志愿者活动,爱心奉献,收养动物,爱护环境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建立起深刻的思想感受。而且学生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更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爱护环境,自觉爱惜社会公共财产,这也是初中语文教育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只有因为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检验出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以及对人生的上进态度。
社会公益事件的参与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形式,给学生更大的心灵震撼,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剖析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给学生的今后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三)从自身的理想抱负中确定生存理念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人文情感培养;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63-02[ZW(N]
[作者简介]陈金梅(1980―),女,广东化州人,本科,广东省化州市官桥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新课程改革强调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绝不是解题水平的提高,应是通过关注生活有目的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其最终所要获得的便是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当前,教育部要求在中学各门课中都植入德育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则是与教育部上述精神契合的。
一、对突出人文情感的内涵解析
(一)突出人文情感的目的解析
结合前面的阐述可以将目的归纳为两点:1.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学德育的要求相契合。这是从上层建筑层面所提出的要求,也为拓展初中数学教学功能提供了启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处事能力。2.与新课程改革方向相契合。围绕着素质教育理念而展开新课程改革,要使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取向。
(二)突出人文情感的手段解析
不难理解,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即遵循新知识点讲解、例题解析、习题讲解的程式化模式。因此,若要使他们完全掌握突出人文情感培养的手段是不现实的,同时也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不相适应。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家生平的介绍,以及对数学家勇于攀登数学科学高峰的事迹进行介绍,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
(三)突出人文情感的结果解析
初中数学教学有其既定的教学目标,实施德育并不是它的主线。因此,需要界定数学教学在人文情感培养上的作用边界,并对培养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正如前文所提及,应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这应是评价培养效果的原则导向。
二、解析基础上的数学教学模式定位
(一)教学准备方面
为突出人文情感,教师需要搜集相关素材,在素材搜集中需要重视其内容和思想性,而这对大多教师都是新的尝试。为此,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教学实施方面
为了减轻数学教师的不适感,在突出这些情感元素时可以依照现有的教学流程来展开,只是在涉及数学家的故事和题外之音时,再给予强调。笔者根据实践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很感兴趣的,也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关注度。
(三)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仍需要通过测试来进行,只不过在针对人文情感培养的测试中,应创新初中数学测试的方式,以及学生完成测试的形式。不难知晓,考查学生人文情感增进程度,则需要借助定性和定量两类测试手段来获知。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学路径构建
(一)深化对人文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是数学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意义。唯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才能激发教师去思考和探索。由于各学科的内容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就存在差别。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精神则是其首要任务。结合目前广为开展的“三生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可以引入“生活教育”来进行人文情感培养。
(二)发挥集体智慧来搜集课程人文素材
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上述功能,首先需要解决两大问题:1.根据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体例,有针对性地挖掘人文元素的切入点;2.根据已经梳理出的切入点,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素材搜集。前面谈到了引入数学家的故事,如在讲授笛卡尔坐标系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的生平,并适度拓展到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科学史上的贡献。
(三)适度创新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性发挥
之所以强调“适度创新”是因为需要考虑教师在这一教学改革中的人力资源转换成本。为此,笔者建议仍沿着教师习惯的教学进程开展教学,只是在新知识点的引入时需要突出人文素材,在对新知识点进行总结时也可以拓展一下,从而提升课堂氛围。
(四)尝试拓宽初中数学测试的组织形式
可以用小组合作完成调研报告来作为数学测试的创新组织形式,首先“小组合作完成形式”借鉴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成果,其所调研的课题可以是身边的事情,如结合“生存教育”的要求,可以发动学生对所在区域工业企业的数量进行调研,并结合初中数学知识计算出企业所解决的当地就业人口的数量。
四、其他还应重视的问题
未来还需要强化和巩固数学教学中的“三生教育”纳入问题。
1.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使其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3.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生活比较、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文;生命教育;思考
生命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具象性,它是一个综合形象,含有外象和内象的特质,具体表现为个体的生命存在和作为社会意义的组成成分,因此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是对生命本体的尊重,而且包括对生命价值的认同与取舍。说到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命的本真意义。无疑,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对生命本身的珍重的认识层面是毫无意义的。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内容而孤立存在,其中就有兼顾生命教育的传统。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已经剥离了技术至上的解构主宰,确立了昌明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终极价值等已成为基本的教学思路。在这样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与质量,显然很有必要。生命教育自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教育与生命是同步的,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学科因其基础学科的特点及优势,必须也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教育资源,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主阵地。笔者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生命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老师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由“内省”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
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还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价值融合的语文课程观。在教学中要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孤立地传授知识,结果出现学生考前背知识点,考后全还给老师的现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被学生理解的、融入在他们生命主体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当中的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借助各种手段、利用丰富的文史资料或影象资料等课程资源,创设语文教学情景,将知识学习放在特定的语文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知识的意义。要真正落实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密切联系,让学习过程成为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对生命的意义。
二、演绎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感恩
在《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虽然身体残疾,她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凄凉、悲哀,依然微笑着面对厄运,依然微笑着迎接每一个灿烂的朝阳,彰显着令人膜拜的生命韧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充满爱情、亲情、友情等人性情感的作品,教学时要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充分解读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从而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同学、朋友中的重要性,继而重生、乐生。
人的恩情、亲情是最具教化性,感恩教育是所有一切有效教育的根基,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感恩教育已被一些学校当特色与招牌教育来抓、来落实。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分支,利用语文课程中各类素材,从而启迪生命意识,提高生命教育的认识。
三、阐述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命认识
珍爱生命不仅只是让我们的活着,更在于活出人生的精彩,活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分析课文,品味细节。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教学这样的课文,可以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机会端正学生对生命认识的态度。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
四、培养语文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谈生命》、《人生》都述说着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它们融进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如黄莺清吟,杜鹃啼血,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又是多么的卑微,多么渺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巴金先生曾这样说过:“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达到渗透教育的目的。
五、拓宽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外延
篇9
关键词:德育;微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95-02
“德育微课”的定义
微课程,最早是美国人戴维・彭罗斯提出来的,有人将这种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它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其核心是“微视频”,因此也称“微型视频课程”。
“德育微课”主要是以“微课”的形式为基础,但承载的内容则是关乎学生道德素养和人生价值观成长的德育元素。它围绕某个德育主题,通过情境陈述、诠释分析、点评反思等手段,把德育主题中的教育观点正确地归纳并展现出来,供学生学习与思考。比如,一个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微课,主讲人以“卧冰求鲤”的典故为情境进行陈述,配以画面、音效等。引用经典国学《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的故事将感恩孝顺这一主题凸显出来,能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悟“感恩”教育的内涵所在。
因此,“德育微课”也可以说是专题微课,是将德育内容以主题形式融入“微课”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德育微课”的特点优势
“德育微课”基于“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所以具备“微课”的特点。同时,在制作和应用上又不同于专业学科,它的特点和优势更明显。
“德育微课”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易操作、易传播的特点。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基本已覆盖数字化载体。将德育知识进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视听化处理,学生既可以在家中观看,也可以在校园里集体学习,只要通过视频、网络等数字化载体都可以进行观看学习,十分便捷。
“德育微课”时间短、篇幅小,符合学生观看学习的特点。一般认为中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约在10~15分钟左右。精短的“德育微课”能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情境展示,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收教育资讯。另外,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对新鲜事物的向往,对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接受程度明显强于传统说教的特点,“德育微课”是通过精心剪辑设计而成的德育视频,能很好地适应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德育微课”内容丰富,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德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在此背景下,凡是有利于学生提升品质和正确引导价值观的人物事件都可以成为“德育微课”的重要题材,并且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更能够引起思想启示和共鸣。
“德育微课”的开发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不局限于教师讲课,主讲人也可以是警察、法官甚至普通人。主要的是其能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情境展示出来,对学生的成长给以启迪。听不同的人讲述道理是“德育微课”的重要特点,也说明了德育不仅仅在学校课堂,也在社会各个阶层;不仅仅存在于大是大非的大道理中,也存在于生活的细微处。
“德育微课”的设计开发
高品质的“德育微课”,应在吸引学生关注微课视频的同时,使德育影响渗透于欣赏观看的过程之中,它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对于“德育微课”的开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和脚本设计,二是微课的制作。
首先“德育微课”的选题和脚本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用素材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领域。要从中小学生的视角来选择他们可以理解的实际典型案例。比如,关于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的主题,在案例中最好能针对青少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普法教育,这样更有角色渗透感,能更好地引起中小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主题鲜明,适于中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既然是“微课”,就要求主题不宜太大,要求精心解读一个问题。例如,“文明礼仪”作为微课主题就显得太大了,可以用更小些的“语言文明”这一主题来代替,这样在设计和解读上也有利于更清晰全面地分析和理解。同时,在分析解读时要注意符合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思辨能力,切忌“高、大、深”,否则学生难以理解。
归纳分析正确,要形成正确的教育引导。这是“德育微课”设计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对于开发者来说,要反复斟酌和思考,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方向把握其“德育微课”的真正内涵和用意。
其次,从“德育微课”制作要求上来讲大致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德育微课”在制作模块上应该具备四个步骤:①情境创设。就是德育微课主题涉及范围,该模块中要点明微课的德育元素的重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主题的引入部分。②主题呈现。微课所涉及的典型案例或者主讲人对情境完整的叙述,是整个微课的核心内容,也是主题展现的重要承载体。③分析点评。主讲人对该微课情境的理解,并从德育角度的解读分析。④启迪引导。总结微课体现的核心价值观点,并结合联系学生群体和实际背景,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微课本身内容精悍,因此在叙述解读时要在文字措辞上多下点功夫,通俗易懂,能够让学生理解。
视频画面清晰。在选择制作工具或软件上尽可能考虑到画面质量。清晰的画面展现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观看兴趣,更能增加感官冲击力,增强德育微课的效果。
“德育微课”的应用价值与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开始了“德育微课”的开发规划和试点,它的应用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和突破,总结“德育微课”在应用中的作用,可以概述为:
“德育微课”制作成形后,它的教育实效性长,可以循环利用,只要它的核心价值体现符合现代道德教育,那么“德育微课”可以成为高效的教育资源。
“德育微课”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无疑将会成为德育教师上好德育课的“利器”,结合教学引入德育微课,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活力和德育渗透力。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实效性;策略和方法
更新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Update old traditional teaching & learning concepts)。时代在发展,在进步,信息更新变化的速度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外来词、网络词不断“轰炸”着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每一个学习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积极参与到观念的更新当中,否则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更新观念,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
今天的高中英语教师,不能只回味在吃老本的状态当中,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够用了。实际上,每一个教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每天都要积极更新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较好的适合老师研修的素材很多,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研修课程和继续教育网;一些新闻性、趣味性,时代感很强的报纸也可以考虑,如《China Daily》 , 《 English Weekly》, 《English Coaching Paper》。只有教师个人素质不断提高,有阅历、有见识,才能指导出视野开阔的学子,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高的教师。
二、更新观念,还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过分地“呵护”和“宠爱”,很少有特别独立的,平时在家里做家务的都很少,所以,在生活上,他们是不能经受得起风吹雨打的“幼苗”,拈轻怕重,懒得吃苦;在学习上,他们自信心不强,遇到困难,望而却步。所以,不改变他们的观念和习惯,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点燃学生们求知欲(Light the flames of their passion for knowledge)。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自从学生们进入高中以来,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时间少之又少,经常是在别的功课完成之后,才开始做英语作业。如果没有时间,就应付、就抄袭别人的作业,ABCD抄起来也容易;另一个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英语学了这么多年,都没学上去,已经定型了,萌生了想放弃的念头。因此,不重视英语学习的现象,就变得非常普遍,让英语教师叫苦不迭。我们学校所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
(一)学唱英语歌(Learn to sing English songs every day)
为了提高我校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校园文化建设之一就是,每天课间循环播放一首英语歌,每周做一次更换。高一新生刚入学,每天英语课前,都要学唱本周的英语歌曲,本周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可以哼唱出来。有了这样的文化启迪和熏陶,许多学生兴趣得到极大地提升,为后进生学好英语,扫清了思想障碍。同时,英语歌曲中,一些常见的短语和句式,潜移默化中,反复得到哼唱和操练,记忆加深了,知识点得到了巩固,这正是一石二鸟的功效(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二)整合和精简课堂内容,用ppt.(课件)和video clips(录像短片),激活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斯多克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高中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的渴望。但每一天的学习任务把他们弄的筋疲力尽,普遍对读书感到厌倦,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此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需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就可完成。多媒体以其鲜活的图像,生动的声音和贴近生活的特点见长,瞬间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亢奋地学习。
(三)优化“教”与“学”的策略(Perfect teaching & learning Strategies)
优化教学策略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开发思维习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精巧的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一件利器。精妙的提问,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想探究的“情境”当中,从而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求知欲的一种重要途径。
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3Q”教育。首先,对学生进行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教育,必不可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尊敬别人的劳动和关心,并且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这样,他们在上课时才能尊重老师,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次,对学生要进行智商 IQ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教育,教学生勤思考,多研究,运用更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只有这样,今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离开了老师的指导,自己仍可以有效地学习,独立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可以受益终身。
最后,还要对学生进行逆商 AQ (Adversity Quotient)的教育。逆境出人才,但人才有可能在逆境中消亡,所以,教育学生在困境中,要勇于面对困难,不要屈服,永不言败(Never say die)。
以上,是我多年的对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性的一些体会和感悟,其中有很多疏漏和不足,请同行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