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 山西 经济转型
旅游产业其包括的旅游项目就有很多,而且很多旅游产业的兴起,大部分地区是依靠自身地理位置的特点和历史遗留的名胜古迹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依托,还有一些地区完全靠自主开发的方式,建设一些度假村等各种旅游项目。一种产业的兴旺发展,主要是靠人为购买力。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看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因为其能够带来大量的旅游成员,从而增加当地人员的购买量,进而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由此,本文笔者从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作为切入点进行论述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
一、山西经济结构特点概述
山西省是矿产资源的大省,其资源的涵盖内容多且丰富。矿产资源包括煤、铁等资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首先发展生产建设的就是第二产业。山西省因其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矿产资源的优势,使第二产业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山西因其矿产资源的特点而闻名全国。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化,影响了山西省经济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山西省的人才发展的问题。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我国提出“节约减排”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的情况下,山西省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的问题,从而对山西省经济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二、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首选的产业――旅游业
山西省的自然资源丰富且雄厚。山西省自身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质和水文特点,使山西省的地理地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例如:避暑胜地的绵山、独具特色的北五台山、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壶口瀑布等。山西省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传播佛教文化的媒介佛教圣地五台山和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的悬空寺等。这些是山西省固有的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在山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枯竭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山西省利用自己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了多条旅游线路。旅游线路的建立对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和拉动效果,特别是对第三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第一、二产业的推动是间接的。旅游产业成为了山西经济结构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并把山西建立成为节能新能源型的发展基地。
三、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旅游产业带动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发展。山西省在进行旅游产业的建设过程中,与旅游产业链相关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疗养院、度假村等,这些建筑面积在逐年扩大,其投资量也在逐年增大,各种建筑基于山西省的风土人情,建设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高级休闲场所,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消费产业链。旅游的各个景区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和发展,并且为避免旅游群体的审美疲劳,当地政府在不断创新旅游理念,创建各种新形式的旅游景区建设。
其次,旅游产业促进旅游接待规模的扩大。旅游产业为山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引作用。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其旅游消费主体即是游客。山西省的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游客的人数数量在逐年不断的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国友人来讲具有很深的吸引力,山西省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增加了大量的入境外籍游客。使旅游区的游客数量迅猛增加。旅游有关部门为使旅游环境的承载量能与游客数量相适应,其不断对旅游产业的相关项目区域的接待规模不断扩大。
最后,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与旅游产业项目相关的各条公路的修建,以及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修建。对旅游项目区域的建设进行现代化的修建,促进城镇的发展。游客到各个地区去旅游的过程中,为了纪念此次游程,游客经常会带一些与当地文化有关的纪念物或者当地特产。由此,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各个特产的种植和发展,增加了特产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旅游产业促使各种与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的形成。例如:目前使用率较高的同程旅游、去哪等旅游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建立在旅游产业的基础上新型电子技术的开发形式,从而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新型发展。旅游产业项目的不断拓展开发,近几年各种工业旅游也逐渐形成,从而促进了工厂生产和发展。旅游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而言,属于山西省新型的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山西旅游产业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逐年增高,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经济价值每年都比同期增长30%以上的增长点。所以,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旅游方面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占据着人们生活消费的主要内容,对山西省经济增长和提高有很好的带动和推动的作用。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旅游行业相关项目得到不断的开发,并且对山西的城镇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游客的增加量增加了当地市场的购买力,从而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由此,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结构调节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并对山西经济结构调节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静.区域文化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作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4,(24).
篇2
一、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一)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在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上,当地政府不仅要考虑本地区的自认资源以及社会人文资源,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了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全面的了解,首先应全面认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其次是要考虑生态平衡的问题,注意历史文物的古迹的维护与旅游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而且还要考虑可开发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最后就是要做好旅游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协调,合理的设计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旅游产业建议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评估现有的法律法规石油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符的制度要废除,同时还要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建设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规范了旅游行业的行为,并制定监督评估平台,确保旅游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制定奖罚制度,对保护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责任的精神和行为进行奖励,这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三)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政府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和检查制度,检查旅游企业的运行情况,并对企业当前的状况进行评估,是否按照制定的规划来进行,经营的活动是否对当地的经济文化有所影响。最重要的是评估各个旅游企业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能力,不断的降低消耗,提高重复利用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强烈的要求各个旅游公司要积极向客户传播保护环境以及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激励客户的良性消费。
二、政府在旅游产业的管理中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制定计划必须要遵循市场客观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政府部门制定的第三产业的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的作用,而且具有宏观性、方向性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所以当前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必须要从客观性、可行性方面进行考虑,确保制定的规划适应市场客观的发展规律,否则就是失败的规划,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首先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承担对民族、对历史文化负责的重任,正确的处理经理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对于那些不正当开发资源、浪费资源,破坏历史文化的旅游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对严重违纪的公司要进行重点严查。所以政府确保经济和环保协调的发展,强有力的手段就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每个旅游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对不合法的资源开发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
篇3
关键词: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7-021.资源整合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景区资源的整体实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主要是实现有序化工作的过程。将原本独立的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实行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旅游事业的正常发展,充分发挥各个资源的优势,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工作还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克服地域上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2.文化路由产业实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完成,国家的相关部门直接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政府对于文化旅游事业的监督管理效用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资源开发以及企业没有实行统一的开发标准,最终导致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实力,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2.2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现在很多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包含很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有的商家宣传本地风景秀丽,但是有的商家又宣传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这样的宣传方式会给游客带来干扰,也无法真正体现景点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效地将当地的各种资源整合,实现各种资源共享,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3完善文化旅游的各项功能。文化旅游景区要改变传统的观光的旅游方式,增添其他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在原本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景点的设计。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体验到舒适的休闲活动。这需要将地方的资源整合,将休闲娱乐与观光风景完美结合。
3.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3.1文化旅游景点资源实现整合。首先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之前的单独开发转变为联合开发,开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当地的景点资源,还应该将开发范围拓展到临近的区域,这样的开发方式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的开发管理。其次是旅游产品的整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资源本身,还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本的资源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旅游的发展面,还树立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形象。要想真正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将文化旅游景点资源的全部特色展现出来,这既是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同时也是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
3.2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整合。树立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要立足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包装,并加强宣传的力度,这样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整合。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特色进行不同的包装,例如,我国的湖南凤凰,可以将秀美的风景与独具特点的人文风景相结合,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不仅提高了人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还提高了人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3化旅游设施实现整合。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保证旅游道路的畅通,利用道路将景点的各个景区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景点要设置相应的指示牌,方便游客更好地游览景区的风景,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置专门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方便游客进入旅游景区;设置专门的旅游车来接送游客,保证游客的安全,对于自驾的游客可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停车位,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最后是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游客提供特别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文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景区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场所也是景区的一大特点,游客可以在景区内购买当地的特产或者好玩有趣的东西,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3.4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整合。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管委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管委会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参与到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工作中,与当地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联系,维护居民的权益,同时管委会也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整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政府还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旅游开发工作,将政府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对整个开发工作实行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公司利用自身的经验制定最佳的开发方案。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现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加深对资源整合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将资源整合的理念引进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5)
[2]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8)
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36-02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及产业边界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及产业边界
关于旅游产业的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旅游业是服务行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产业比旅游业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它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从目的地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包括五大部门,即旅行社业、住宿业、旅游交通、旅游景点、目的地管理部门。
(二)文化产业的概念及产业边界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行业分类指标体系的差异,国际社会对文化产业内涵理解不同。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定义,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构成文化产业。
我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该分类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层。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即“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第四层是具体的活动类别,共计120个小类;第五层是对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设置延伸层,共计29个。
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但旅游行业中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中主要生产供旅游者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产品的企业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在行业渗透、学科交叉的当今,两者之间就更难分彼此。因此,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与旅游产业间更易发生渗透、交叉、融合等现象。在各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不同程度地走向了互动融合的道路。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根据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联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为延伸型、整合型、渗透型3种。
(一)延伸型融合模式
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活动本身存在互补性,可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实现两大产业共赢。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可向旅游产业延伸,凭借文化产品的强大吸引力提升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例如,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既是国内外知名的演出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同时又是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最佳休闲度假推荐项目,成功实现了文化产业向旅游业的延伸。
也可将旅游产业向演艺、影视广播、传媒出版等文化产业延伸,如影视基地、动漫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就是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延伸发展的典型。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功能上实现了文化产品的开发、投产与交易,同时由于场地开发和布景的需要,使产业园区又同时存在旅游景点的性质,通过文化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二)整合型融合模式
该模式是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解体,然后将两者的核心环节进行重组,形成一条全新的价值链,构筑出新型的整合型产业。常见的整合型产业融合包括以世博园、园博园为代表的会展活动和以国际旅游文化节、国际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活动。以会展和节庆作为产业融合的纽带,凭借节庆展会的设施平台吸引大量客源,借助举办地的各种旅游资源,以各种文化创意体验活动或项目为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态。通过两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活动的重组,既可提升举办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传播、销售文化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联动发展。如日内瓦的“国际会议之都”、南宁“东盟博览会之都”、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等。
(三)渗透型融合模式
该模式是选取文化或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使之渗透到对方产业价值链环节中,从而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或是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产业。动漫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就是渗透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例如,2006年,浙江天畅网络科技公司与凯恩旅游集团合作,将旅游景点植入《大唐风云》网络游戏中。景点借助该游戏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使旅游产品更加具备市场吸引力。而游戏本身也因为真实景点的加入增添了观赏性和体验性,并借助景点的知名度为游戏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此外,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渗透型融合模式的代表。该模式代表项目为迪斯尼乐园、宋城等,即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借助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造出“文化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旅游新业态。
从开发难度上看,受政府政策推进和资金门槛低等影响,延伸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最易实现;受技术创新和资金需求限制等影响,渗透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最难实现;而整合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则介于二者实现难度之间。不同地区应针对自身历史文脉、经济发展现状、旅游发展状况、产业条件等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融合模式。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基于技术融合、资源融合、市场融合和企业融合几个方面。
(一)技术融合
产业融合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间的扩散导致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改变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使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产业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使不同产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创作与制作技术的结合即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快,而旅游产品的创新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文化产业的技术优势明显,它的引入和融合会带来旅游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例如,利用 “创意”开发技术,可以开发影视旅游、演艺旅游、旅游游戏软件等具有关联性的产品,在丰富文化与旅游产业原来各自经营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二)资源融合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沉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工艺、饮食等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资源作为两个产业的共同生产要素,可以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 “创意”开发技术得到有效整合利用,既能保护有形文化资源,又能传承非物质文化,还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例如,当前发展如火如荼的古城古镇与古村落等,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社区游等产品形态,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创新旅游商业业态的内涵与外延,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社区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经济保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可见,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
(三)市场融合
旅游业的市场范畴庞大,空间拓展能力强,新颖时尚的文化产业则深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热爱,市场空隙的存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找到了现实需要的路径。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市场融合,主要通过市场营销的创新整合、共同品牌的培育、资本整体运营管理等方面来实现。
一方面,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方式与旅游产品营销相结合,将使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旅游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改变。例如,互联网与旅行社相结合,形成旅游产品的在线销售;传统的文化演出经过全方位的改良后开发成实景演出,吸引到的消费者不仅是当地居民,更多的是外地的旅游者。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也可共享文化产业的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广。如文化产业中的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以及广播、电视、电影等,旅游业不仅可以共享其文化产业的市场群体,同时可以借助其平台进行旅游的营销与宣传,如近年发展火热的影视旅游、小说情境游等皆是如此。
(四)企业融合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技术、产品和市场融合最终的执行和实施都是在企业层面。因此,企业成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导致出现了从事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动漫业等业务的大量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融合了两大产业的特点,并可利用同一的运作平台,有力地推动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这类企业的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而是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转变,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总体来说,新世纪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地区差异性在减少,均衡度在增加;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差异(或均衡)的波动性。山西省煤炭产业区域的差异性或均衡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6)迅速扩张阶段,是山西省煤炭产业差异变小,均衡性增大的阶段。这一阶段,国际国内煤炭能源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价格一路飙升,随之而来的是,高投入、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但这一阶段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煤矿企业具有“多、小、散、乱、低”的特点,即煤矿数量仍然较多;煤矿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度低,矿井布局分散;小煤矿私挖乱采,无序竞争;回采率低,生产水平低。第二阶段(2007~2010)波动阶段,这一阶段煤炭产业区域差异及均衡程度波动性大。这主要是受市场波动影响,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煤炭市场有所疲软,煤炭价格有所回落,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地区差异又有所加大。随后,2007~2009第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初步完成,各地区的煤炭产能又都有所恢复。煤炭产业的区域差异在减小。第三阶段(2011~2012)稳定发展阶段。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各地市煤炭资源开采,煤矿企业空间重组提供了重要契机。煤炭产能的地区间分布渐趋合理,山西省煤炭产业也进入了国有大集团控股的大矿时代。2012年是山西煤炭产业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收宫之年,各地市的原煤产能经过调整进入合理均衡发展阶段。山西省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区域差异性逐步减小,各地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均衡。这一方面反映出山西省各地市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认识的趋同,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旅游产业空间扩展条件的成熟,区域差异变小,均衡性增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各种产业要素综合的结果,旅游资源、政策导向、资本投资、市场开发等条件的成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形象导向型阶段[4]。于此相应,旅游的空间分布主要经历了由极点到轴线再到面域,由聚集到扩散演变过程。在旅游资源导向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对旅游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条件好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遗迹就成为了观光游的基础。晋祠、五台山、云冈石窟、恒山、应县木塔最能代表山西旅游特色,所以大同、太原旅游增长极首先形成。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交通干线的拓延,山西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呈沿大(同)运(城)轴线、太(原)长(治)轴线、夏(家营)汾(阳)—太(原)旧(山)轴线的“大”字型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形成。各地市旅游产业如火如荼开展,区域差异进步缩小,均衡性逐步增大。旅游产业形象导向型阶段的到来,山西省逐步形成,覆盖山西省全省的三大旅游轴带、六大旅游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格局。三大旅游轴带是太行山、吕梁山、大运旅游带;六大区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太行山水、黄河黄土旅游区。各地市旅游产业差异更进步缩小,均衡发展的格局进步增强。
山西省煤炭产业与旅游产业空间性区域差异分析
一直以来,山西省各地市普遍把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全省各地市的煤炭产业均大幅提升。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变小的趋势。但根据煤炭产业的区域经济贡献率,可以把11个地市分为传统煤炭强区、新兴煤炭强区、潜力煤炭强区。传统煤炭强区为一直以来煤炭产业比重大,煤炭产量的年际变化较平稳的地市,如太原、大同、阳泉、晋城等。这些地市煤炭产业发展时间早、基础好,年际原煤产能增加的幅度有限,甚至有些资源枯竭地区,要限制产能。新兴煤炭强区,指新世纪以来,煤炭产业发展迅速,产能比重迅速增大的地市,主要有临汾、忻州、长治、晋中等。潜力煤炭强区主要指发展潜力大,2012年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后,煤炭产量会大幅增加的地方,如运城、吕梁、朔州。当然有些新兴煤炭强区,目前发展速度快,将来发展潜力也稍大,如临汾、忻州。根据产业发展基数、产业发展速度[5],可以把11个地市分为传统强势型、平稳递进型、跳跃速进型。传统强势型旅游产业发展地区,表现为产业发展基数大,产业发展速度稳定,如太原、大同。一直以来这些地市旅游产业在全省的产业比重大,虽然近年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平稳递进型,如临汾、运城、晋中、长治、晋城、忻州、阳泉,产业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均为中等程度。跳跃速进型有朔州、吕梁,空间信息熵较小,旅游产业基础薄弱,但是发展速度呈现出高速跨越式发展。
山西省煤炭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及其空间协调的途径选择
篇6
论文摘要: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层面上的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区域经济资本存量体系中重要的属性资本。产业资本存量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系统的直接体现。旅游产业资本扩张与同期区域资本总量和其它产业资本之间匹配发展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合理规模的确定标准和均衡条件,同时对理论规模在实践中的修订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规模一直是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经济研究与政策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到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旅游投资有效控制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产业经济问题。区域旅游产业规模是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层面上的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的资本存量是区域产业结构系统的体现。旅游产业规模一方面标志着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标志着旅游产业与区域其它产业的匹配发展,否则,必然会出现旅游产业规模发展的不匹配特征。
1 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
改革开放20年来,旅游产业在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付出了巨额的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新开始的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整合”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1)旅游资源的内涵不清楚,旅游资源缺乏其稳定性,因而也就不清楚内涵所赋予的特殊范畴;(2)一定时期内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存量不清楚。旅游资源是一个以社会变化为特征的动态速变系统,也同样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存量是不可以通过静态的旅游资源普查来简单加以确定的;(3)在技术上,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不清楚,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哪些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哪些地区可以使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些问题正是捆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旅游产业发展走弯路和支付巨大机会成本的原因所在;(4)旅游资源的外在性尤为突出。由于在旅游发展商进入旅游行业时,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权未实施市场配置体系,旅游开发商获得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成本几乎为零,旅游开发商关心的只是景点建设的直接成本,而很少关心旅游资源本身的命运,旅游资源管理中缺乏将成本内在化的经营机制,从而导致旅游景点、景区不断被破坏的经营现状。因此,要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效率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外在性、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适度速率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
国内在旅游产业配置规模问题的研究中,早期曾提出过“旅游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影响很多人,对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现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旅游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旅游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旅游行业低效率和投资失控已经是全国各个地区旅游产业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也表现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偏离现象,深刻揭示出了旅游产业早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正步入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界定区域经济总量中旅游产业相匹配的产业规模与结构优化等是旅游产业配置的投资控制依据。
作为投资规模的主题研究,在国内外很多,但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发展规模的研究和相应研究成果则很少。一是因为旅游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业研究成果少而且分散: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在早期形成了“适度超前发展”的共同认识,而这一认识又一直支配旅游决策;三是旅游产业的高效益时代已经结束,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表现出的投资失控,规模盲目扩张等问题,揭示了现阶段旅游产业超前发展战略的不足和弊病。实践在呼唤旅游产业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阶段的到来,旅游产业呼唤合理的匹配的产业规模配置。
2 旅游产业增长与产业规模阶段
旅游产业增长是在时间尺度上的产业资本存量的不断扩张过程。旅游产业的增长在产业技术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旅游环境容量等产业增长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时间尺度内以阻尼因子影响旅游产业的增长过程,是具有旅游产业增长阈的产业增长模式。旅游产业增长阈是产业技术规模、区域经济水平确定规模和旅游环境容量3个规模中最小的规模,是旅游产业增长阶段划分的依据。旅游产业增长的状态方程可描述为
式中,Si为旅游产业规模资本存量;t0,t……tn-1,tn为时间尺度划分的阶段;Qmax为旅游产业增长阈;ri为旅游产业增长速度(见图1)。
从旅游产业增长过程来看,根据旅游产业规模和对应的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旅游产业的增长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
(1)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较小,旅游产业的资本存量小,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内的决策者对旅游产业的主观判断多认为旅游产业是区域内应积极发展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具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同时,旅游产业资本存量增长较快,但行业利润率较低。
(2)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阶段:对应的行业特征主要有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逐步增大,旅游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逐步显露,成为区域产业体系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旅游产业的较好投资效益以及超额利润率的存在,使旅游产业成为资本要素的集聚行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特征。从理论上讲该阶段旅游产业的行业利润率经历了由最低利润率到最高利润率的连续变动阶段,但跨越旅游产业正常行业利润率阶段的过程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
(3)旅游产业的正常利润率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旅游产业成熟阶段,突出的特点是旅游产业的利润率由超额利润率存在下降到行业正常利润率阶段,产业规模进入暂时的稳定阶段,旅游产业资本流动达到均衡。旅游行业利润率稳定在一个不会引起产业资本存量大规模变动的幅度内。该阶段旅游产业的竞争以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企业的商誉竞争为主。
(4)旅游产业利润率急剧下降阶段:旅游产业在经历成熟阶段后,伴随旅游地进入旅游产品的衰退阶段,旅游产业的利润率就会急剧下降,旅游产业资本离场较多,不良资本增多,旅游产业规模畏缩,这个过程也是在很短的时段内完成的。决策者如果在行业正常利润阶段能够进行旅游产品调整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开发新的旅游市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产业的急剧下滑。
3 区域旅游产业适度规模的确定
3.1 市场体系下资本流动形成的阶段性最优规模
依照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流动性偏好和行业正常利润等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区域产业系统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取决于要素在不同行业中的要素边际效率。要素的趋利性流动是要素流动性偏好的具体体现。区域产业体系之间行业利润率的差异决定了资本要素总是由低资本边际效率行业流向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从而导致高资本边际效率行业的阶段性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阶段性的资本扩张受到市场规模的局限,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使资本进入行业的偏好降低;同时,由于行业利润的下降,各个企业的经营出现大量的盈亏分化,一部分无竞争优势,长期亏损的企业就退出了行业。该行业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到与其他行业相等时,该行业的规模就相对保持其稳定性。
从行业内部的资本扩张来看,资本扩张取决于行业资本边际效率与社会的正常利润水平(当储蓄愿望与投资愿望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当行业资本边际效率大于社会正常利润水平时,行业资本就会进入内部扩张。由此可见,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产业规模的确定取决于产业间的规模增长和行业内部的规模增长。
以人力资本流动模型(The human capital model:Sjaastad, 1962)[1,2]为基础进行投资商投资旅游产业的行为决策分析。该分析是在以旅游投资行为会导致投资利益增加的前提下进行的,导致决策行为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资本流动成本(transactioncosts)(资金获得成本,资本退出原行业的成本和资本进入旅游行业的成本)和投资预期效益(expectednet benefits)。从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模型分析,投资的效益是用投资商对未来旅游产业投资期内收益现值的总和来代表的。资本从其他行业投资到旅游行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方程为
式中,V(t)为资本流动净收益现值和;Wt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旅游产业收入;Wothers(t)为投资期内预期其他行业的收入;p为货币的时间价值;Ctrs为资本流动成本。
在只考虑资本流动的经济因素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依据离散选择方法(discrete choice approach),旅游投资商的决策行为受到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和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的影响,这表明旅游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同时取决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3]。投资的主观价值判断为
Mi= Vi(t)+εi,
式中,Mi为决策判断量;i为旅游产业专项投资;εi是非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对旅游投资决策的影响程度,这个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管理技术(εi1)、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和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满足于εi=εi1+εi2+εi3。
旅游投资概率(Pi)是以投资决策判断量(Mi)为依据对投资行为的描述,投资概率对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大于0,表明了两者之间的正向反馈关系。而对非经济因素的一阶导数的关系则取决于其内部的变动过程。因此,旅游投资概率为
另外,由于旅游行业具有产品供给弹性小的行业特性,旅游资本的属性变化较难,有一部分旅游资本形成后就很难退出旅游行业,这是导致旅游行业易受外部影响,而应变能力较差的原因。因此,区域旅游产业的适度规模是小于产业均衡规模并保持一定行业利润率和行业增长的规模。
3.2 产业规模管理技术(εi1)的修订
旅游管理技术是影响企业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管理技术是有效组织行业生产要素的非经济因素,管理技术越高,经济要素的市场效率、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就越高,就能够有效节约企业成本和行业成本,增加企业和行业效益,扩大区域产业系统中的理论产业规模。但由于现阶段的管理技术发展不完善,使得管理技术的水平与市场最优效率的要求不匹配,从理论上说,管理技术应推进产业效率的提高,但在实践中,因管理的不协调,形成了大量的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行业的资本边际效率,缩小了旅游产业的理论规模。在不少旅游地,现阶段表现出的旅游行业效益低下,旅游企业大量亏损,旅游资本的边际效率处在较低的水平,表面上看旅游产业呈现出超适度规模和剩余供给能力,但此格局下仍然有大量投资进入旅游行业,使旅游行业的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怪圈。在对此现象的社会经济调查中,投资商的态度揭示出了部分原因。“我投资我就有能力经营好,也有我自己的市场”。仔细分析此观点,原因可能是:(1)旅游投资的主体不明确所致;(2)现阶段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所致;(3)未来市场转好的主观预期所致。旅游行业管理技术先进程度通常用产业组织效益来衡定。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就作为非经济因素转化为对旅游投资行为的推动因素
其中,Qt为产业组织效益;Rt为产业组织管理收益;Ct为产业组织管理成本。
3.3 区域经济水平与规模(εi2)的修订
区域经济水平和规模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旅游产业规模和区域经济规模增长具有共同的特征。根据乘数原理,旅游投资规模的增长,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更快增长,而地区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投资的增加(加速数原理)。区域经济规模推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的原因有3个:(1)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足够的资金;(2)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市场空间;(3)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高效、优质的社会公共品资源。以上3个方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保证。因此,旅游产业规模必须与区域经济规模和水平相匹配,否则,就会出现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超前或滞后的格局,从而影响两者之间的互动响应。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依据区域经济规模与旅游产业经济规模之间的关系,可将旅游地分为旅游产业规模超前和滞后以及基本匹配发展三大类。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旅游产业比其他产业得到优势发展,以旅游产品的消费为中心,形成投资和消费增长,但由于规模超前呈现出旅游地社会公共品资源少,基础设施差,旅游产业以外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旅游消费中,单纯以观光为目的的游客群体规模大,滞留时间普遍较短,这一类多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特征的旅游地类型。旅游产业规模滞后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落后于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类旅游地突出地表现出旅游地的生产功能强,而服务功能弱,多为一、二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一类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规模较大,但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业基本匹配发展地区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保障。在此三类旅游地类型中,旅游产业的规模超前会形成旅游产业的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加大,规模滞后则会形成旅游产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以投资加速数为指标衡定区域经济规模、水平与旅游投资的增长关系。作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外生变量,对旅游投资的影响为
At=αf(ΔGNP),
ε= f(At),
式中,At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加速数份额;α为投资加速数系数。
3.4 阶段性市场波动(εi3)的修订
阶段性市场波动是一定时期旅游产业预期行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它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这种波动可以来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的滑坡、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国家或地区社会的安定、国际关系等一系列经济或非经济因素。这些因素作用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阶段性波动。阶段性波动是影响旅游产业理论规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导致旅游行业利率下降,从而使与区域经济规模匹配的旅游产业规模下降。在市场波动中,可以通过对预期消费的引入,构造对旅游投资规模的修订。
参考文献
[1] Carlos J. Rodriguez-Fuentes: Creadit Avalabil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cience, the Journal ofthe RSAI, 1998, 77(1): 63-75.
篇7
一、文化与旅游的渗透关系
国内外对于文化与旅游的渗透关系研究比较多,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之所以拥有不同的观点,是因为每个研究者所研究的视角不一样以及语言表达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每个研究者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目标和其本质是有一致性的,普遍认为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密切,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文化旅游的主体来看,旅游能产生一定的旅游文化体验以及自身心灵享受,这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的动机和需求。从文化旅游的经营者角度来看,旅游经营者招揽游客和吸引游客的关键原因和前提是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我国旅游产业新的格局
由于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旅游产业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个全面调整和提升的时期在旅游产业中逐渐形成。正是如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就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此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将与这个新格局的形成相联系,也就是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我国整个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较为落后,档次较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将促进整个旅游产业档次,进而使得发展方式转变;其二,旅游业将作为文化产业的载体,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文化旅游由单纯的文物观光转为文化体验。这样以来,不但弘扬了传统优秀历史文化,又实现了旅游产业质的飞跃,进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
旅游产业能提供很多就业岗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能愉悦身心、丰富文化内涵,甚至提升个人境界。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在之前一直被强化,因而它的其他功能未能引起重视。
(四)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
一般而言,文化遗迹分布密集之地也就是文化旅游之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享有盛誉。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好使旅游内涵得以丰富,旅游品位得以提升,从而使得旅游之地的价值得到体现。
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
目前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发展还是处于初期,融合程度不够,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更多是独立一体,是分离的个体。张家界风景区文化的开发和挖掘都停留在表层,开发者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挖掘,所以旅游的结构产品内容都很狭窄单一。现能体现的融合只表现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其余都还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
(二)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旅游市场在经济管理上没有规范化,不够系统。在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规划,线路策划及实施上都不够全面,涉及面狭窄。并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而现阶段所有的专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在创造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不够,不能带来良好的旅游收益。
(三)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不高
现今阶段的产品要做的成功,便是要做好品牌,打好品牌影响力。而旅游产品便是要做好旅游当中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做好文化产品的品牌化。张家界风景区已经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文化、工艺等等,但在提升产品品质,做好文化品牌上还有很大的欠缺。
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改进措施
(一)创新旅游购物品,突出张家界特色
文化旅游开发要注重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发展文化,张家界有其独特的苗家文化,将其与旅游购物相结合,则形成张家界独有的旅游购物亮点,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竞争力。张家界的工艺品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如苗族蜡染、苗族服装,水族的刺绣和雕刻都是张家界的特色旅游购物品。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接待水平
张家界是5A国家森林公园,要接待的游客数不胜数。做好基础设施必不可缺,如:道路建设、餐饮场所、停车场等常规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建设设施时,注意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需求,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除此以外,还要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让游客能舒心放心的享受自然。
(三)加大宣传力度
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加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同时,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国家大力支持文明健康旅游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利用现代传媒资源和各种宣传渠道来扩大宣传,对于张家界的旅游持续发展意义非凡。张家界的旅游企业应该合理利用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广大旅游者的旅游动向、市场变化,根据旅游者的变化来调整旅游结构,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发展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打造特色张家界旅游名片。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 产业组织 发展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我国旅游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角色,也由曾经的带有强烈行政色彩和高度资源依赖型的社会文化事业,一跃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越发成为各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着力点。
之前,中国大陆的旅游业产业经济规模十分有限,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制度远远未见踪影,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确立以后,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普遍增加和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各地的旅游业经济总量不断蓬勃壮大,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门类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和地位持续提升。到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总体上看,我国的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行政部门的行为都在不断趋于科学和市场化,从而极大地释放了旅游产业自身的活力。
二、我国旅游产业的机遇
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依然存在着亟待规范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集中在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身结构上。首先,我国的旅游产业市场集中度是相对较低的;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同步匹配;整个旅游市场的企业构成中存在“偏小、零散、弱小”的现象,旅游企业迫于生存压力,盲目地为了抢占市场,经常以模仿竞争对手的优质产品辅以价格战作为利器进行竞争,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旅游产业市场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攀升,但行业的利润率却不断压缩,对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因其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旅游资源大国,可惜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悄然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之一,然而做大还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大的同时变强。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报告指出,中国大陆约在年前后跻身世界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全球第四大出境客源国。@对我国旅游业全局和战略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把握的机遇。
国家层面的动向,引发了各级地方政府强烈的热情,纷纷在各地对旅游业战略进行因地制宜的定位,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继续提升。实现既定的目标,其核心在于抓好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强势推动其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深化服务内涵转变,同时要更加注重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并重,切实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旅游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经济像其他部门经济一样,正在积极参与着所有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所以它的运行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经济产生各种社会经济效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状况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并进行旅游发展规划,进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禀赋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大致处于波特产业竞争理论所描绘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三阶段过度时期,且随着时间推移,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影响作用的发挥也越依赖于旅游专业知识、人才与旅游相关的高科技等高级旅游要素和专门要素。因此建立旅游要素的提升和发展机制,推进旅游业向更高阶段演进,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资源禀赋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禀赋条件,结合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性比较,重点关注了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影响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资源禀赋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无论总量层面作用还是质量层面影响作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较而言,劳动力禀赋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总量和质量层面的影响作用则处于显著上升时期。当然,这里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整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或者说旅游产业人力资本状况影响作用进行考察的时候则发现,其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影响作用有升有降。
四、总结
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指标体系评价的分析指出,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最好的省市和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最差的省市之间的绩效水平差距很大,也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导致了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其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水平之间有较高的吻合度,即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该区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的极大的影响。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其旅游产业的经济绩效也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其绝大部分的旅游产业也相对落后。基本上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目前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篇9
关键词:邮轮旅游;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7-02
1 引言
邮轮旅游产业自诞生起,就由于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顺势而发,在短短几年之内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为世界邮轮旅游提供市场的尴尬境地,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调度,重要节点企业非常缺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2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1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刚刚起步,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减少邮轮港口和母港规划建设的盲目性。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区三大发展区域,立足天津、上海、三亚三大邮轮母港,规划建设大连、青岛、厦门、深圳等邮轮港口,避免近距离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应兼顾近期和远期目标,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既不能过度超前,又要保证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
2.2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应该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现实国情,循序渐进,选择适合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基本途径,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分步骤地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首先作为邮轮挂靠港,吸引国际邮轮停靠,争取入境客源;其次是加快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最后是加快邮轮母港建设的步伐,提升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3 打破界限,区域合作
邮轮旅游是规模经济,要打破地域界限,必须宏观把握我国邮轮旅游整体的发展布局,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共享,最终达到“共赢”。 一方面,政府对国内各区域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全国构建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北方邮轮旅游区、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华东邮轮旅游区和以三亚港为中心的华南邮轮旅游区三大发展区域,通过三大^域间合作以及与内陆地区的联动,打通邮轮旅游产业链,构建运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邮轮公司加强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探索建立合资企业,汲取他们丰富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政企合作,创新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具有初始投资大、营运成本高以及回收期长等特点,单靠企业的力量和市场运作恐怕难以为继。应该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政府初期投资,企业投入经营。政府投资进行港口、码头的建设,建成后由企业租赁经营。同时,各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邮轮企业实行租赁补贴和税收优惠,从初期审批、中期建设和后期管理全面扶持产业的发展,大力促进行业融合发展,开放市场吸引投资。
3 发展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对策
3.1 培育邮轮旅游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企业
我国的邮轮旅游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都比较缺乏,尤其是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当务之急是引进国际邮轮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初期由政府主导培育和构建一批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企业,通过规范的邮轮公司和邮轮公司进行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促进整个产业的提升。后期随着产业的发展,实现邮轮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优胜劣汰打造行业中的重点和龙头企业。
3.2 建立健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邮轮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极高,正如“木桶原理”,其产业链上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完善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邮轮公司可以通过与各供应商、商签订合同,以此来保障各节点企业服务的提供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另外,各节点企业还要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与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作,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3.3 重视邮轮旅游的市场培育
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走出去”,即组织相关企业走出国门,加大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的国际宣传力度,对国际主要客源国宣传中国形象。同时积极参与世界邮轮组织的活动,组团参加各种国际邮轮展,与国际同行交流学习。“请进来”,即邀请境内外旅游商、媒体参与体验国内邮轮旅游产品。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的新兴媒体,探索网上虚拟体验等多种趣味性方式,使广大民众“亲身体会”邮轮旅游的妙处,将邮轮旅游的概念普及到大众。
3.4 注重邮轮旅游产业相关人才的储备和开发
首先,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理念的创新,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储备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国内外邮轮码头管理、邮轮旅游服务和邮轮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邮轮旅游专业,并与邮轮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再次,建立和健全国内邮轮管理培训机制,联合高校以半脱产和脱产的形式开设专业培训班,为港口城市培训和输送邮轮从业管理人才。最后,积极创造条件,选拔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邮轮母港和邮轮城学习、考察,加快同国际邮轮管理标准与技术的接轨。
3.5 发展邮轮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邮轮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度假村”,通常配备有完善的生活和娱乐设施,因而在漫长的航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随之产生的各种污染会对环境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提倡绿色旅游的今天,全社会都应该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邮轮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配备先进的排污设施和装备,既要满足游客需求,又要注重海洋、港口以及码头环境的保护,实现我国邮轮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婷婷.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港口经济,2009(6):55~57.
[2]黎章春,丁 爽,赖昌贵.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7(9):175~177.
[3]刘黎黎.我国邮船经济发展及其母港建设对策[J].水运管理,2006,28(12):16~19.
[4]王柏玲,李晓蕙,李 琳.对当前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0(10):152~158.
[5]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以环渤海区域为例[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6]吴质洁.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探略[J].才智,2010(21):287~288.
[7]杨 敏,陈 娟.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开发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96~97.
[8]张言庆,马 波,范英杰.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83(7):26~33.
篇10
关键词:产业关联;河南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
当前,我国进入了产业文化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全面改革新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增强,跨界融合是新常态的产业经济发展重要特征。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产业之间逐步产生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广泛复杂、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联系。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旅游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收能力强等诸多特点,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现代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则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正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的现代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具有密切关联和深厚的融合发展基础的量大两大产业,一方面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来看,两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耦合性、共赢性和系统协同性;另一方面,无论从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星级饭店等基础设施,还是旅游从业人数、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亦或者景区与旅行社数量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因素,都与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
二、河南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一)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河南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近100处,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古都中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都在河南。考古发现,河南有各类文物地点28000多处,馆藏文物140万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景区景点遍布全省各地,历史名人、遗址、全国之最不可枚举。此外,郑州嵩山、洛阳龙门、焦作云台山、林州红旗渠等都是现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河南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开发河南省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具有丰富的名人传说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华夏5000多年文明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个帝王建都河南,中国古都河南有4个。因此,河南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如:例如:有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中国汉字鼻祖许慎,有刚正不阿的东汉名士范滂。当前河南各地流传着许多典故和传说,如孔子思归、孔子问十、汉献帝禅让曹丕、岳飞郾城大捷、杨再兴小商桥之战等。这些历史名人及其典故传说,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化
洛阳、周口、南阳、安阳等都曾经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重镇,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各种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太昊陵庙会、姓氏文化节、老子文化节等已成为各地的文化旅游名片;狮子舞、竹马舞、高跷、闹伞、推小车、摇旱船、肘阁等一批群众自娱自乐的娱乐项目;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当年的郾城景,化身台、大槐树、母猪圈、老虎头的传说,河上街、夹河里、挂刀营、指挥寨、马夫张的来历等。
三、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战略
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自然的角度都是世界级的,虽然近几年知名度不断提高,但还没有成为国际化旅游品牌,对全省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其他景区、景点自不必说。因此,今后河南省发展旅游的主要任务,一是要精心挑选,强力打造龙头景区景点,加快建设力度,高水平展示景区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二是加强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形象,打造吸引力强、幅射面广的王牌产品。
(二)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比较优势
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抓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依托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策划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产品的旅游功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及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靠文化支撑、靠文化提升、靠文化致胜的旅游业发展新路。
(三)积极开发优质文化资源
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开发中要突出厚重历史文化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形成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打好文化游这张牌。列如:组织专业人士对许慎、陈星聚、岳飞、杨再兴等历史名人进行开发,整理和收集他们的故事、轶闻、传说,出版书籍,编排电视剧、戏剧等进行宣传,使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四)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河南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将汇集河南的民间传说、地名典故、名人轶事等编印成册,把河南各地风光、景区风貌印制成邮票、信封、明信片、手提袋、T恤、旅游帽等。例如:可以仿制贾湖骨笛,把《说文解字》制成精美仿古线装书。把舞阳农民画制成精美画册。
四、结语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性很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本的过程就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加速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双向融合与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发展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就河南省而言,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跳出旅游发展旅游,强化“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纵深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培育旅游发展新业态。
【参考文献】
[1]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D].河南大学,2013.
[2]冯超.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3]张二妮,王长寿.陕西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联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