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的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 盈利模式 保险信贷模式

自2006年底开始,,中国银监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并决定最初在四川、内蒙古等六省(区)进行试点。自此,村镇银行开始走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脚步不断深入进行各种业务的开展。

村镇银行,顾名思义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为农民和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在中国,村镇银行的成立,必须经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自然人活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出资成立。

村镇银行有许多种盈利模式,但是由于存在融资能力较差、存贷比过高、信用风险较大等缺陷,不能仅仅利用传统盈利模式即以利息收入为最重要支撑,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探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降低贷款的风险成本并有效地提高银行的营业收入。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这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开展与保险公司的银保协同机制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近年来,广东、浙江、山东、新疆等地对各种“农业保险+ 信贷”模式进行实践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负担较大和农业“贷款难”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促进了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以及农村金融三方面的共同良好发展。

一、银保合作

银保合作就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两大金融行业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并可以共同发展而进行资源共享,在业务上进行创新合作以谋求各自的利益。

银保合作从狭义上讲,是保险公司通过银行这一渠道来进行保险产品销售、保险费用代收、保险金代付等银行保险类业务。对银行而言,就是借助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从中获取手续费的一种特殊中间业务行为;对保险公司而言,就是保险营销中环节上的一种类中间业务。

而从广义上讲,却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互相购买对方的股份,并通过该方式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相互融合从而谋求共同的发展。双方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开辟崭新的领域来扩大经营范围,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对于所要讨论的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保险信贷业务,目前仍处在狭义的银保合作阶段。双方只是通过互相的业务,尤其是村镇银行对保险公司的中间业务来谋求共同利益,并未上升到银行与保险机构互相购买股份的层次。

就目前中国的银保合作状况来看,寿险方面与银行的合作发展良好,而财险方面则稍为薄弱。产险公司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职能部门提供保险资源由产险公司业务人员上门办理业务和销售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合作的方式,合作内容有企业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汽车抵押贷款保险、个人住房抵押和按揭贷款保险、安居综合保险、金锁安居家财保险等;因受保险资源限制业务较少,还未能成为产险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销售渠道之一。

二、村镇银行信贷保险模式的盈利点分析

对广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优惠信贷利率”模式,浙江的“新型农业综合保险+信贷+政府扶持” 模式,山东的“农户贷款+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模式,新疆的“保险+信贷+政府补贴” 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采用信贷保险模式的关键是银行与保险业务的协同,通过这种协同达到共赢。这种共赢对村镇银行体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的盈利增长:一方面,降低了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风险成本,信贷成本是影响银行业绩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

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最大,而信用风险是最为重要的,因此风险成本最高。

村镇银行的资本构成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未分配利润,而较少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本。村镇银行往往以提高自己的经营程度来显示其安全性。

《新巴塞尔协议》规定: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应对市场风险所需资本+12.5*应对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00%≥8%

由资本充足率的公式就可以得出银行安全性高的业务链:信贷风险下降=>信用风险下降=>资本充足率增加=>银行安全性高。

村镇银行信誉不高,业务有限,负债缺乏弹性,为应付顾客提存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流动资产而使资产盈利率降低。同时还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来补偿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使资本成本曲线远离原点,不仅使最佳资本需要量很大,而且资本成本很高。

由此:信贷风险下降=>信贷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减少=>最佳资本需要量减少,资本成本降低。

呆账准备金是弥补贷款损失的价值准备。“信贷+保险”模式中,保险补偿了一部分贷款损失,使银行的预期贷款损失减少,也可以减少呆账准备金的数量。

银行通过收取手续费用,能够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篇2

【關键词】互联网众包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启示

1引言

现如今,如何利用互联网众包模式,将企业、用户及互联网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及企业的外部信息,也是企业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市场发展的攻坚期,企业管理模式正不断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众包模式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向。下面,本文对相关方面展开论述。

2互联网众包模式的相关论述

目前,互联网众包模式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相关学者、专家都从各自认为的不同层面对互联网众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Howe提出的一些见解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其认为: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或相关技术,将本该是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计划,分包给网络平台上的大众群体去完成。从这一理念不难看出,互联网众包模式下,企业职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在业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网络大众对企业分派的某些工作的界线并不清楚,网络大众本身也并非全部是该行业或相关领域中的专业人员[1]。同时,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企业分派的工作任务,网络大众也有一定的自主权,并非过去一直处于被动位置的用户群体。其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决定了其是否参与到企业的外包活动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企业进行外包的过程中,其外包的工作任务与项目外包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两者的参与主体并不相同。项目外包中,承包方往往是相关领域中具有一定优势的组织或机构,拥有丰富的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而互联网外包模式下,其面对对象主要是网络大众,这些人员或组织,可能并不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甚至有可能只是业余爱好者。其次,合作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2]。在过去的项目外包中,比较重视不同主体之间的配合,注重工作的协调性。而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比较重视现代企业与网络大众之间的互动,并鼓励大众参与到创造企业价值的活动中。

3互联网众包及威客模式的发展现状

3.1互联网众包模式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众包这一理念最早是出现在1991年的开放源软件运动中,并在国外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中。目前,我国很多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也开始引进了互联网众包这一管理模式,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引入创新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3]。而互联网众包模式在企业中的运用,就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技术,企业将过去需要自己来完成的工作任务,外包给其他的个人或单位,节约了企业的经济成本,并有助于增强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影响力。我国经济市场上有很多互联网众包模式的成功案例,例如:人人猎头、人人设计网以及微差事等。这一情况对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结合实际环境进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4]。近两年来,网络实名制已经开始正式实施,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平台都在尽量规避互联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企业也尽可能发挥出互联网众包模式的优势,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总之,希望互联网众包模式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建设及发展。

3.2威客模式的发展现状

威客模式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相关领域中是在2005年,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得到不断地完善。刘峰作为我国威客模式理论的创始人,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出有关威客模式的基础理论:电子公告牌具有的分离功能。同时,刘峰还将互联网与社会价值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为开辟中国的威客时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威客模式下,人类个体掌握的知识,按一定资金悬赏的方式,被一些企业所使用,企业通过将个人的知识体系进行处理,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5]。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参与到互联网的积极性就有所增加,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是其制定出合理的决策方案。实际上,威客模式的运营过程及相关理念,与互联网应用中的信息传播、资源查询又有一定的不同。换言之,威客模式下主要是创造信息的过程,其并不是通过某一特定的程序完成信息的编制,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播。也就是说,该模式下产生的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计算机中的知识体系,而是融合了人类大脑的主观思考,更具有创造性。

4互联网众包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启示

4.1基于互联网众包的优势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互联网的覆盖率已经超过70%,为互联网众包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现代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提供了平台。企业可以从过去的管理中吸取成功的管理经验,再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创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企业也应重视自身的转型及升级,结合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将企业的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始终要将消费者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决定产品理念及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使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已改传统企业对某一行业进行垄断的局面,增加经济市场中更多企业的存活率[6]。实际上,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很多行业都处于被大型企业或集团垄断的情况,这使得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而自身的发展创新也相对缺乏。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消费者面对的产品及服务不断增加,接触的相关理念也更加丰富,若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在市场中失去其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调整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及生产方式,并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打破经济市场中的垄断现象,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4.2基于现代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分析

互联网众包模式下,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固有的管理思维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力度,引进市场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产品或服务的升级或转型,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企业中原有的整体工作被分为不同的个体,并由各领域的相关人员进行完成。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改变了运营模式,将之前由企业内部人员的研发工作,交由外部组织来完成,减少了研发工作的费用投入。

5互联网众包在现代企业创新管理模式中的应用及发展

5.1应用方面

通过上述论述,说明了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的费用成本有所降低。实际上,在应用互联网众包模式的条件下,企业外部的非专业人员参与到企业的业务项目中,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相关意见,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再由企业对这些想法进行整合,从中选出最适用于企业发展的建议,并将其逐渐运用到企业的相关方面[7]。同时,在应用互联网众包的过程中,所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显示出来,各单位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公平。

5.2发展趋势

針对目前互联网众包模式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来说,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众包模式的应用,能够推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长期实践证明,企业运用了互联网外包方式后,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逐渐发生改变,过去需要由企业单独完成的工作任务,现在外包了出去,相关的组织结构就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去不必要的部分。其次,在互联网众包模式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发生一定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将会不断增多。

6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外包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管理模式转变的主要方向,企业必须加大对该模式下相关方面的建设力度,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并通过利用互联网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互联网随时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信息,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解决在运用互联网众包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工作质量,但也对企业的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加强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季林健.分析互联网众包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7,23(20):104-105. 

【2】任重.基于万众创新的科研众包研究:定义、理论内涵与启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39(04):105-113. 

【3】石妙悦,陈亦全,罗妮,等.互联网+下众包模式对企业影响的研究——以Uber、京东为例[J].现代商业,2017,14(19):122-124. 

【4】黎娟.互联网众包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及应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7,36(02):113-115. 

【5】陈小云.“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研究——零售众包购物模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6):76-81. 

【6】王立.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众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6,14(12):16-18. 

篇3

我们认为,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

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 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 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 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 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 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 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 (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 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

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 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 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 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 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 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 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 (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 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 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 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 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

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 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 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 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 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 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

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 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 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 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 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着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 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 向转型。

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 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 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

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 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 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 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 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 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 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

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 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 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着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着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 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着。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 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 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 FDA认 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 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篇4

【关键词】车险费率改革 中小财险公司 机遇 挑战

2015年2月3日,保监会了《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的商业车险费率改革正式开始。

此次车险费率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开财险公司拟定费率的自,各财险公司可在自有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合理拟定车险费率;二是以行业示范条款为主体,同时倡导个性化的财险公司自主拟定的条款,建立合理的商业车险条款体系;三是在“偿二代”的基础上,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方式,全方位的对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测算。

这次改革改变了传统A、B、C条款模式,由市场定价,对中小型财险公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中小型财险公司的机遇和应对策略

(一)机遇

为了满足国内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车险市场细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车险市场细分就是财险企业根据车险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车险消费者划分为若干等级的群体,根据每个群体相同的车险消费需求,来确定营销策略。由于我国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型保险公司大包大揽的业务模式,所以我国车险市场细分还比较滞后,只是由大型保险公司进行了初步细分。车险费改后,财险公司可以自主拟定条款和费率,车险产品差异化扩大。这给车险市场细分提供了发展机会,有助于财险公司根据不同阶层客户的不同车险需求划定服务范围。

相比于大公司“瘦身”难,中小公司人员少、经营地域范围小、负担轻、成本低,再加上成立时间短,机构层级少、队伍年轻有活力,沟通成本低,管理效率高,低成本优势将有利于中小公司细分市场、精准定位,有利扩大目标客户可选择空间,有利于提高经营灵活性与自由度。

(二)应对策略

(1)成本精细化管理。由于中小型财险公司的公司规模小、分支机构少、职员少,所以成本管理的流程和阻碍相对来说比较少,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更为容易。控制好了成本才能更好的盈利。在成本精细化管理上,中小型财险公司首先要在核保核赔上下功夫,挤干核保和理赔中的水分,切实管控风险,降低赔付率,提高车险的盈利空间。其次,就是要加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加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的检查和巡视工作,切实排除会计工作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隐患,做到数据真实和可靠。

(2)保险精细化服务。随着费率市场的逐步放开,财险公司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小型财险公司如果继续按照大型财险公司的意愿实施压低价格的策略,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费率放开之后,中小公司可以根据其组织机构少,经营灵活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推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这就可以避开中小型财险公司区域局限、定价能力不足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缺陷。

二、中小型财险公司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挑战

(1)产品差异化加大.在本次车险费率改革前,全行业使用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A、B、C条款。在条款和费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本次车险费率改革后,各保险公司在商业车险上将实现各方位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包括车险条款的差异和费率的差异,条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财险公司车险合同保障的范围不同,而费率的差异则主要现在依据不同精算能力的定价不同。中型小财产保险公司由于保费规模小、承保范围窄风险数据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少,服务水平一般,本来就无法于保险市场中的大公司抗衡,如果在费率和条款上再存在差异,将更难与大公司竞争。

(2)经营管理难度加大。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后,在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会逐渐增多,保费会下降,承保利润也会因费率厘定和市场竞争的原因而趋薄,甚至亏损,这将导致中小型财险公司在短期内发生支付困难,经营状况会因此出现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财险公司会通过抬高中介手续费和佣金的方式来保证销售,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吸收风险较高的保单进来,赔付率就会进一步上升,盈利就很难得已实现。同时中小型财险公司如果仅通过增加竞争成本的方式,试图改善恶化的经营状况,可能会导致其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应对策略

(1)利用行业知识溢出,创新盈利模式。由于中小财险公司对于车险费率的研发能力相对较低,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这就导致了中小财险公司在车险业务中综合成本率过高,出现盈利水平低下的现象。现阶段的车险盈利模式大多数都是对赔付率的测算,从而管控风险,确保保费的充足性。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认识到现阶段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始创新盈利模式。如“车险生命表法”、“车险4+1因子法”和“车险保费充足度法”等。中小型财险公司可以利用行业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知识溢出和转移的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盈利模式,并且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盈利模式的结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车险经营体系。

(2)建立合作联盟,实现数据共享。虽然新车险费率改革放开财险公司的自主定价权利,但对于任意一家中小型财险公司来说,要真正实现自主定价,还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仅仅在数据方面的劣势就会使得其在定价上捉襟见肘。而且,如果只是参照大型财险公司所制定的费率和条款,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营状况,可能会导致经营成本太高,使得车险业务状况迅速恶化。因此,同一地区的中小财险公司可建立同业联盟,加强业务合作,相互交换车险行业数据以达到自主定价的基本数据要求,一起开发新费率,增强承保能力,创新产品并分散风险,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俊龙.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对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3,(03).

篇5

费用分摊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盈利分析

一、创新盈利模式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一)紧跟不断变化的市场节奏

时代在进步,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不仅仅是指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人们也对财产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但是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只有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加贴心和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因而,财产保险公司必须全面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分析哪儿些事客户最迫切需要的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的良性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家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策略并不完全相同,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导致各个财产保险公司的综合费用率以及综合赔付率都不完全相同。综合成本率是综合赔付率与综合费用率之和,不管其他数据的差异如何大,市场的细化调节让每一个财产保险公司的总体综合成本率都大体相当,保持在百分之百左右。因而,必须建立相应的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会计模式来更好的分析把握盈利点,增加财产保险公司的利润。

(二)简单介绍财产保险公司盈利内容

所有的单位企业创建和运营的根本目都是为了盈利,对财产保险公司进行盈利分析可以促使公司加快市场分析的节奏感和紧迫感,紧跟市场前进的步伐和发现市场的变化,更好的评估市场细化的业绩,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以及产品类型进行归类区分,为公司的销售、市场开拓以及战略企业部门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市场情况分析,为公司制定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的同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方案,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分析盈利模式以及创新盈利点,要明确销售政策与核保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保证销售政策在系统中的跟单核算情况,建立更加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更好的改变原有的在费用预算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研究不同险种类型以及客户经济承受能力,寻找更加恰当和销售方式和途径,更好的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最大化。

二、简单介绍费用分摊的起源与变化

构建新型的盈利分析模式,不仅需要对时间、险种类型、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归纳分类,于是,这便产生了费用分摊的问题。

2006年公布的《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让费用分摊更加明确化、合理化与科学化,它明确指出,财产保险公司所指的费用包含它正常运转和提供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包括赔款支出、退保金、手续费等等,这些费用的支出会减少所有者的经济权益,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费用分摊可以更好的确定险种类型的价格、各部门业绩考核以及经营管理情况分析等外,还可以更好的推动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此外,它还表明,它的出现和制定可以更好的为财产保险公司改善分摊程序和标准提供依据,在它的指引下,保险公司可以实事求是,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费用分摊模式以及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等等,但是,这一切需要报送中国保监会来审核通过后才能实行。

目前,大多数的保险公司的费用分摊管理方式已经获得中国保监会的审批,但是除了业务部门的职责界定以及分摊标准不一样外,其余的内容大多相似或者一样,很少有保险公司可以创新费用分摊管理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保险公司的费用分摊管理模式不够精细,相关的数据也不够准确,无法适应日益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因而,财产保险公司的分摊模式迫切需要改进,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推动费用分摊模式精细化发展的速度。

三、促M费用合理分摊进程来更好的推动盈利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费用分摊的特点

有的费用可以分摊到各个机构、产品以及销售渠道,比如综合赔款、综合费用、手续费等等,但是,也有一些费用是无法分摊到各个机构、产品和销售渠道的,比如投资收益、汇兑损益、业务以及管理费用等等。

(二)尽可能的推动费用分摊管理办法的改革

社会在进步,费用分摊的模式也应不断得改善和进步,这就需要人们仔细研究《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的内容,并寻找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条例和管理方法。比如:

1、进一步提高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和纬度,比如基金以及机构归属等内容,提升专属费用的比例,降低共同费用的开支。

2、科学合理细分各项费用,制定合理高效的费用分摊流程和恰当的费用分摊标准。比如将原先有些繁琐的人力成本、设施折旧以及其他费用等三类费用改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每一类费用再根据自身包含方面的特点进行细化。

3、明确市场的重要性,依据市场来更好的区分险种类型以及销售渠道、客户群体等等,优化险种的组合,增加分机构数量以及分渠道的费用分摊效率等等。

4、把作业成本法融入到费用分摊模式中,合理归纳各类费用的开支,并以此作为部门职能调整的重要依据和内容,促使分摊结果的科学化和准确化。

总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市场细分对提升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增加盈利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市场细分可以推动盈利模式的创新,推动完善费用合理分摊的进程。只有明确费用分摊在财产保险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创新费用分摊方式,降低开支,增加盈利,推动财产保险公司的良性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保险公司费用分摊指引(保监发(2006)90号).2011年8月29日.

篇6

【关键词】商业模式 保险金融企业 风险管理

一、整合资源、注重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商业模式而言,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价值创新是其核心与灵魂,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同样如此,其构建要从自身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态势出发,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企业整体战略布局,实现战略协同与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寻找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效对接点,从而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能够与保险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起成功的商业模式。

(一)着眼于集团化趋势,优化资源整合

当前,集团化发展是保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因势而为,在积极加强总部建设的前提下,以集中股权为载体,强化干部管理,加强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强化总部建设。集团总部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管控中心,是企业各子公司业务实现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行集团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于集团内部实施精细化的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保险金融集团总部。例如,在总部建设中,保险金融企业可以建设战略管控为主要的集团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产品、股权”等的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根据集团的主要业务及其流程设置专门部门实施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正常运作奠定组织基础。

2.集中股权,完善治理结构。保险金融企业必要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其前提条件便是加强对分公司的股权控制。为此,保鲜金融企业应结合市场趋势,积极建立股份公司,提高对资产的持股比例。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要深入分析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程序复杂,决策环节偏多等,应积极发挥垂直领导体制的作用,加强干部管理,坚持市场配置以及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选拔董事会,使保险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其核心岗位中引入党委成员。并积极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多层级的运营机制,从而建立起多层级的、协调性的保险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3.创新营销模式。面临竞争激烈的保险金融市场,保险金融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交叉互动销售模式,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与客户需求相适应,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营销,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整合效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价值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类惠农与富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险金融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之下,应顺势而为,充分开发农村的保险金融需求,充分结合国家的相关强农政策,开发政策性业务,积极实现涉农保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探索农村保险金融工作新模式,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开拓农村保险金融市场,拓宽业务范围,实现保险金融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拓展模式。

二、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打造运营管理商业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运营的主要载体便是信息化技术。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资源共享,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其商业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推动实施信息化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加大云计算平台、客户资源数据库等网络建设,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营销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流程实施全面的优化。同时,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售后服务,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客户专门打造售后服务平台,解决客户的各类问题,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通过综合化的信息移动平台、网络营销以及电话营销等多种营销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售后服务,为保险金融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以信息化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此外,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应针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管理与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积极建立各类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中心与共享中心,如保险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集中管理与共享中心等,实现对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各项费用等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处于有效的管控之下,并积极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充分结合市场费率,积极完善定价以及赔付率等自动化管理平台,根据保险金融企业客户类别以及业务类型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赔措施,构建起保险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决策的集中管理,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企业的赔付成本,提升保险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注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

风险管理是保险金融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的基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金融行业积极掀起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去风险化浪潮,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保险金融企应将风险防控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工作之一,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位置,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施资本补充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保险金融管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保险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即是突破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将项目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实施项目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同时,还可借助专门的咨询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规划与指导,积极建立内部风险防控以及外部风险控制的双重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确保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应用系统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必须积极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加强风险信息化管理的组织建设,使其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为保障保险金融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管理以及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企业应根据常见的风险类型及其特性,积极设立立体化的稽查审核中心,针对企业中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实施垂直化管理,实现保险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再次,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借助专门咨询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理中信息化规划,分析企业的风险源。以中国人寿为例,其与HP的信息化合作规划,使其能掌握风险的存在之处,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应对计划编制,实现风险的规避与转移,加强风险管理监控,突破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构建起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培养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去风险化发展趋势下,要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企业的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业务运转中强化风险防控。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充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的提升,使其具备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雷曼破产等风险损失事件中,可以看出保险金融企业中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据此,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于企业内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教育,自上而下,牢牢树立起“强化风险管理,积极创造价值”、“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等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并将风险管理指标积极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使其成为保险金融企业业绩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员工的考核,加强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惩戒机制等的建立,强化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

(三)建立系统化的资本补充机制

对于保险金融企业而言,资本不足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若在缺少财政货币资本的注入的情况下,应积极加强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企业资本补充的多渠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偿付能力,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多方拓展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化与市场化,为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通过风险防控体系、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职工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全面建立起高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四、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持续盈利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言,其构建的终极目的就在于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承保的同时,要兼顾投资,促进呈报盈利提升,为保险金融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实现主业的多元化与均衡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险金融企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稳健性与成长性兼顾的盈利模式:

(一)主业的多元与均衡格局构建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多元、均衡的主业发展格局的建立利于应对市场的波动与变化,确保其盈利增长的稳定性。以中国人保为例,在2011年,人身险与财产险成为其主业驱动的重头戏,而通过人身险与财产险资产使其盈利能力急速提升,两项资产实现了双超2600亿元,超越了行业基准业务平均增速的6.8%,使其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可见,积极构建多元化与均衡化的主业发展格局与盈利模式成为了保险金融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兼顾承保与投资双向发展

当前,在我国的保险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投资盈利而承保亏损”的片面观点,加之获取保单的成本偏高,使对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注重运用投资的方式盈利,而忽略了通过承保盈利,从而使多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依赖投资,投资模式逐步陷入不良的发展轨迹之中。针对这一现象,保险金融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注重投资与承保的双向兼顾,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承保战略规划与执行,强化成本、理赔、承保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优化保险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升投资效益,从承保与投资双渠道实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另外,保险金融企业还可积极推行理赔权限集中,在保险经营中,充分发挥定价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保险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承保与投资的双渠道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利于其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应是充分考虑保险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资源整合与价值创新为主体的协同发展与业务拓展模式,是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风险管理与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的信息化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模式、盈利模式等的综合体。唯有在这一综合化商业模式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保险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米俣飞.基于价值创造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进宝.中国人保成立六十周年巡礼之六:奋进篇 打造大型现代保险金融集团[J].中国保险,2009,(10):58-61.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杨海平,苏健.商业模式与银行服务创新[J].中国金融,2013,(11):43-44.

[5]李香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开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建筑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过去7年的年度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速达到了13.4%。2011年,年度新开工建筑面积达到了42.7亿平方米,竣工面积29.2亿平方米,竣工产值6.2万亿元。与此同时,按投资额计算,2011年全球建筑业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5%。根据蔡伟光[2]的研究,截止2009年,包括建筑材料生产、新建建筑生产及建筑运行等方面的我国宏观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总量约为1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39.5%,是我国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建筑物中,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测算,到绿色建筑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

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1日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该方案中,提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中,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3]。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与各级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积极态度相对照,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实际执行者的建筑行业的态度却相去甚远。尤其是作为商业开发类建筑的主要运作者的广大房地产开发商来讲,绝大部分都只是被动的去适应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最低要求,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会主动的选择开发绿色住宅。究其原因,主要是而绿色建筑建设成本较普通建筑高,而全社会的环保消费意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弹性大;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开发的补贴或奖励也无法完全覆盖成本的增额,开发商无法凭借建造绿色建筑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故缺乏动力去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因此,要实现绿色建筑建造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除了政府从政策层面的鼓励与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建造绿色建筑的创新性盈利模式,从而充分的调动以开发商为首的建筑行业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建造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的内生性需求。

二、当前建筑开发盈利模式解构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4]。如图1所示, 也可以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企业的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收支方式。各类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均有自己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均能盈利,故并非所有企业都有盈利模式。只有当企业能够持续的盈利时,其所采用的成本与收入结构才能称为盈利模式。

图1. 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图

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形成的时间尚短,绝大部分开发商的盈利模式具有高度的趋同性。由于在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是为收入结构服务的,也就是说在对盈利模式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寻找其收入结构。在某一确定收入结构之下选择成本最低的成本结构便构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根据其开发的房地产产品不同,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出售房地产产品获取销售收入,另一类是将建好的物业长期持有并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中,采用第一类方式获取收入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

以普通消费者或物业投资者为主要交易对象,以某一套住宅、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产权(房屋所有权及国有土地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置业顾问或销售中介采为交易渠道,采用一次性出售的交易方式获取收入。

其成本结构为:投资部门首先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开发资金,然后购买土地,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再通过聘请中介机构或自身的营销部门进行销售。

对于采用第二类收入来源的开发商,其基本盈利模式中的收入结构如下:以某一间商铺或一定面积的办公物业的使用权为交易内容,以长期出租为交易方式获取租赁收入。收入结构中的其它要素的内容与搭配基本与第一类相同。

而该类盈利模式中的成本结构与第一类盈利模式相比,多出了对物业的运营管理部分。

绿色建筑开发盈利模式创新思路

在目前的房地产开发盈利模式框架之下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对于开发商来讲将导致其成本结构中的设计、建造的成本的显著上升。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目前国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足,对绿色建筑的消费弹性大,因此开发绿色建筑所能带来的收入结构的变化仅仅只是在收入来源中多出了政府的补贴或奖励,以及在营销中相对竞争项目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宣传优势。对于开发商来讲,开发绿色建筑除了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外,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甚至会损害既有的盈利。因此为了使开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自发性选择,最佳的办法就是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让开发绿色建筑变成有利可图的活动。

图2 盈利模式分类图

依据前述的盈利模式构成框架,可以利用图2中由朱武祥、魏炜提出的分析工具[5],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与成本来源的组合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所有的盈利模式都处于其中的某一个区域中。对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其盈利模式属于“盈利模式0”,即由开发商完全支付成本,并将产品出售给直接顾客获利。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则可以认为政府的奖励或补贴是第三方伙伴在支付一部分成本,故属于“盈利模式3”。由于政府的奖励或补贴往往只占到绿色建筑投资增加的10%左右,大部分的成本仍然是由开发商来承担。上述分析工具为绿色建筑开发的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了以下的思路:

(一)寻求更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房地产开发作为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商业活动,其对融资的需求本身就非常强烈,要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完全让开发商独自承担增加的成本及风险,其开发意愿将会非常低。因此,可能的解决思路是开发商利用自身作为房地产开发中的核心企业所具有的较高议价能力,将增加的成本在绿色建筑开发的价值链上进行重新分配,使价值链上的各参与主体都分别承担与其收益相匹配的一部分成本,从而降低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及开发风险。对于绿色建筑开发所增加的成本的分担机制的设计,可以分别对图3中的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参与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等。

图3. 房地产开发基本价值链图

另外,由于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前期投资较大,而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较普通建筑低。因此,利用合理的金融产品,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进行时间上的调整,将前期投资分配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可以有效降低开发商的前期投入,使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

(二)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如前所述,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收入来源都较为单一,即房屋产品的销售或出租收入。如此单一的收入来源,在开发绿色建筑时,由于成本的上涨,开发商为了维持自身的利润率,势必提高产品的售价或租金。而如此一来,势必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接受程度大大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则是通过利用金融创新方案、开发延伸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授权许可等方式拓宽开发商的收入渠道,使绿色建筑产品的销售价格或租金水平与传统建筑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绿色建筑开发企业盈利模式建议

在成本分担机制设计中,对于设计单位,除了可以将目前已经大量用于工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能源管理合同(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应用于住宅、商场及写字楼等商业地产开发之外,还可以通过利用保险等金融产品,使其共同分担开发风险。对于材料、设备供应商,可以通过设备租赁或以购买功能代替购买实际产品的模式,使供应商承担绿色建筑开发中大部分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为了

而在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方面,可以尝试将绿色建筑项目中的能源供应系统单独打包建立服务公司,通过提供能源服务代替产品销售,以此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同时将该收益权作为公司资产进行证券化,从金融市场获取流动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后期物业管理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开发商可以考虑成立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管理绿色建筑获取超出普通物业管理公司平均收入水平的收益。甚至开发商可以与设计单位合作,建立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接口标准,通过向绿色建筑技术供应商收取授权费的方式获取收入。

不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开发绿色建筑时,不同的开发企业能够选择的收入与支出结构相互之间往往是有较大区别的。本文并不试图提出一个适合于所有开发企业的盈利模式,而是根据前述的盈利模式创新思路,寻求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方法,供开发企业在开发绿色建筑时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J]. 2012

[2] 蔡伟光. 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Z]. 2013

篇8

关键词:信托业;盈利模式;核心业务;竞争能力;内部治理结构;人才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A

在金融领域,信托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常被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自1979年中国国际信

托投资公司成立起,我国的信托业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30年的发展过程中,信托业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和个人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专业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呼唤着我国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截至2008年9月底,我国公众的银行存款超过了20.47万亿人民币,国家的外汇储备超过了1.91万亿美元,人们希望除了银行存款以外有其他的理财方式,也希望有更符合自己利益的资产处置方法可以利用,并且有了越来越多的处置这些财富的愿望和要求。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信托业自出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历了五次大的清理整顿,与其他同业三大支柱相比,呈现明显的发展劣势,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找出我国信托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我国信托业的盈利模式、竞争能力和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信托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核心业务缺乏,盈利模式狭窄。所谓信托,是指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委托人将其合法拥有的财产委托于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从行业概念上说,信托业务应该是信托业的核心业务。但在我国,由于信托业本身的制度引入是为了满足国内融资需要,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信托业着重发展的是信托贷款业务,其他业务相对薄弱,导致了核心业务发展的长期停滞,盈利模式狭窄。虽然2007年3月1日颁布的新两规(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从制度上杜绝了信托公司偏离信托本质的经营模式,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信托公司欲走上正轨,获得丰厚的盈利,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且需要改变原有的盈利模式。以2007年我国信托业收入情况为例,通过分析2007年信托行业的49家信托公司年报可知,2007年信托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长,但从收入结构可以看出,信托收入占公司利润的比重远远不及其自营业务的收入。在230.55亿元的信托收入中,信托业务收入50.59亿元,占比21.94%,自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8.06%;其中,股权投资收入79.26亿元,占全部收入比34.38%,证券投资收入66.80亿元,占比28.98%。从整体上看,全行业收入的大幅增长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股权投资的大幅升值和证券市场2007年的行情演绎,自营业务收入比重依然较高,信托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对各信托公司全年收入的贡献率依然不理想。

2、在金融领域同业中的竞争力不强。虽然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但基本上在每一个业务范围内都有相应的专业化公司与之竞争。比如,贷款业务有商业银行;委托理财有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融资租赁业务有租赁公司;担保业务有担保公司;资信评估有资信评估公司;证券承销业务有证券公司。因此,信托公司想在上述任何一个领域取得相对的领先地位都很困难。若仅凭信托公司发行信托计划而获取的每年信托资金总额1%~3%的信托报酬的话,由于受到规模的限制,势必造成企业实现的利润较少,从而不能支撑信托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而“新两规”的颁布实施,又截断了信托公司向金融机构借债、利用固有资产进行变相融资的渠道,同时又限制了信托计划进行“公募”,将信托公司的服务对象定位在高端客户市场,使得针对自然人的投资门槛大幅度提高;加之信托公司不能在异地设置分支机构、不能在公开媒体做广告宣传等,这些规定显然在业务拓展上对信托公司有失公平。同时,商业银行、券商、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在功能上与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产品十分相似,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他们还具有信托公司无法比拟的客户资源和营销渠道优势。这就使得信托公司从委托理财业务的独享者变成了最受限制者,从而竞争压力空前增大。

3、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我国信托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大股东和“关键人”(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掌握了公司的决策权,缺乏必要的分权、约束和监督机制,造成企业权力腐败和滥用。虽然绝大多数信托公司也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但风险管理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相关利益主体和“关键人”间的关联交易时有发生,使得小股东、员工及债权人处于绝对劣势,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经营管理方面,又没有相应的管理程序,层次不清、权责不明,业务活动随意性大,机构设置较为混乱。同时控股方的恶意操纵以及信托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促成了我国信托业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信托公司运营的问题和风险,而且降低了信托公司的竞争力。另外,目前我国的信托机构精通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专业化投资团队较为匮乏,人才瓶颈日益突出,直接制约和影响信托公司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信托功能的发挥。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对策

1、准确定位信托核心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我国的信托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定位信托核心业务范围,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要改变信托业盈利模式单一的局面,当务之急是信托业要依靠信托所具有的财产隔离、全方位投资、产融结合的天然优势,转变发展模式,立足本源,加强业务和体制创新。以产业领域为重点,以资源组合为手段,以市场优化为原则,以金融创新为动力,培育持续稳定的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即:资产管理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为支撑的中介管理费收入和以投资理财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为支撑的投资利润(分成)收入。建议以资产证券化和年金为重点,推进受托业务的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利用同时涉足货币、资本、产业三大市场,既有融资功能,又有投资功能的优势,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同时,应深化并细化产品和市场,形成自身的特色,向专业信托机构发展。

2、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并积极探索与金融领域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信托业的比较优势在于:首先,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是我国唯一能够综合利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百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提供在几个行业中交叉投资的平台。其次,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使信托业本身具有防火墙的作用,目前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信托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SPV。最后,具有全功能投资银行的业务优势,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开展投资银行的相关业务,在债券承销、公司理财和企业重组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信托机构通过发挥制度优势和资金优势,快速介入房地产投资领域、上市公司法人股收购业务、国有企业改制领域以及国有不良资产处置等众多其他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手段难以介入的创新业务和敏感领域,实现了超常的突破和成果;通过信证合作、信银合作,运用销售、资金托管、信托产品质押贷款等一系列方式,在取得合作双方战略双赢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托产品推介、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上的瓶颈制约。在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虽然我国尚不具备信托业与其他金融同业混业经营的条件,但彼此间的融合仍然是未来金融业的必然走向,因此应顺应这一趋势,有步骤地、渐进地实现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3、健全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做好信托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现机制。信托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合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为防止“一股独大”,保护中小股东和委托人、受益人利益,信托机构可以通过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公开上市的方式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可以选择信托财产的委托人作为专项监事人或成立投资人的监督委员会,还可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同时,注意做好信托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使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另外,信托机构内部还要着力于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资源进行信托业务的成功开发和运作。引进高素质的信托专业人才、培养客户经理、开发信托业务、提高管理人员高效处置信托财产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最终使我国的信托业获得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邢成.2007中国信托业,路径决定未来[J].经济导刊,2008.3.1.

[2]周明.《中国信托市场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58-03

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资产总额为2.68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87%。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面临着资本不足的现实压力,在资本补充受到多方制约的条件下,如何突破这个资本约束“瓶颈“,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资本约束内涵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职能,抵御风险和维持社会公众的信心对于银行来说生死攸关,而充足的资本是社会公众对银行可以应对不确定性充满信心的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都作为成本来衡量,并最终通过资本来覆盖。资本与风险直接相连,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是银行安全运营的关键。当资本不能有效覆盖风险或者资本准备低于公众接受的底线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引发挤兑,最终导致银行倒闭。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均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就是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

我国银监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遵循《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内容,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公式是:

资本充足率=

从公式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分子对策――增加资本;分母对策――减少风险资产。

分子对策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按照资本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将分子对策分为内源资本对策和外源资本对策。内源资本对策是银行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金。外源资本对策是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如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等等获得资本。外源资本对策能否实现,取决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银行自身融资渠道畅通与否。

分母对策就是调整资产组合,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努力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减少风险资产总量,同时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小的表外资产。①

二、资本约束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为了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时间之前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了并购重组、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的进程,资本金补充速度迅速。已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73%、11.25%、13.23%。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就整体而言,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程度参差不齐,更为重要的是后续维持和充实资本金的压力很大。

外源资本对策,就我国城商行目前情况看,无论对上市城商行还是非上市城商行而言,对资本金的补充非常有限。对于已上市的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券等途径获得资本金。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容量有限,很难承担起银行资本的“输血“功能,故资本金的增加因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而难以持久。而对于众多非上市城商行来说,上市融资是不可能的,被外资青睐的城商行也很有限,其外源融资更为困难。因此,对于我国城商行来说,外源融资的途径和规模是非常有限的。此外,即便是通过外源融资达到了资本监管要求,后续维持压力也很大。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上市前2001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0.26%,2002年6月底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猛增至16.38%,但到2002年末,资本充足率骤跌至12.57%,到2003年末,跌到9.49%,直至2004年成功发行35亿次级债和65亿元可转换债券,资本充足率才有所回升,该年年末达到9.56%。民生银行也出现类似情况。股份制银行所遇到的上述困境说明单纯的增加资本金只能让银行解决短期的资本金困难,被动应付资本监管的要求,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由此可知,由于外源资本对策受到外部条件制约较大,所以城商行应该争取但不能依赖外源资本对策提高资本充足率。

分子对策中的内源资本对策和分母对策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源资本对策要求城商行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增加自身资本金,这与城商行盈利模式密切相关。分母对策要求城商行调整资产组合与业务结构,与城商行的盈利模式同样密切相关。在外源资本有限的条件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根本就在于转变城商行的盈利模式。通过调整盈利模式,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和风险资产的规模,打造城商行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盈利模式对资本金的影响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类似,城商行主要以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为主,遵循的是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商行在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最近五年间,整体平均的城商行的利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73.26%以上,最高达到77.46%,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如北京银行等城商行的佼佼者利差收入占比均高达90%,可见利差收入在城商行收入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在这一盈利模式下,城商行要想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扩张信贷资产规模。

一方面,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441%。但是,在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本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城商行出现了较大的资本缺口。

另一方面,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速度。不同种类的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所需要的资本也就不同。如批发性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基本上为100%,对资本的需求最高;消费贷款风险权重只有50%,对资本需求比较低;政府债券风险权重为零,对资本没有需求。由于批发性企业贷款在城商行信贷中占主要比重,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于是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

此外,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城商行资本。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批发性贷款的风险比消费贷款要高得多,这使得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但不良资产依然较高。按照资本监管要求,对不良资产要进行拨备,而这些拨备不能计入银行资本,并且,风险拨备应提未提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因此,这些不良资产直接损耗了银行资本。

四、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

综上所述,面对资本约束和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城市商业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根本在于转变其盈利模式,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轨道上来,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业务,积极调整传统业务结构,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将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

1.创新业务品种,增加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全部收入的30%~80%,如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商行占比更低,一般在5%左右。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城商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收入结构难以适应银行业发展需要,在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创新业务品种,重视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增加非利息收入,是城商行在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城商行要集中力量发展多种类型的中间业务,特别是资本市场业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业务创新,实现资金运用多样化,业务收入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增加盈利,为补充内源资本提供基础。

2.调整市场定位,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相对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具有以下显著优点:一是公司客户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提高,城商行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同时,城商行维护客户关系的日常支出较大,以至于向公司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平均成本并不低。相比之下,零售业务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二是零售业务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零售业务由于客户的广泛和分散,经营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分散,信贷风险集中暴露的概率一般来讲要低于批发业务,风险权重较低。按照银监会公布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两倍于批发业务的零售业务。零售业务资产质量较高,只要银行把关严格,将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风险。如招商银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2007年6月末仅为0.49%。

国内居民的财富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居民对于投资理财、个人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这些都成为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城商行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2005年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55%之间,如花旗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为53%,汇丰银行为47%,美洲银行为43%,而城商行的零售业务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如城商行中的佼佼者北京银行2006年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占比仅为8%。可见,零售业务对于城商行来说虽然是薄弱环节,但发展空间相当大。

在零售业务上,城商行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司客户资源,向其员工提品和服务,重点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理财、销售保险、证券、私人银行业务、自营投资业务等。

3.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架构

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流程烦琐,包含不必要的操作手续。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内控要求,新的流程堆叠在旧有的流程之上,导致组织缺乏灵活性,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成本较高且运营效率低下。同时,城商行通常是根据传统操作流程将组织架构按照功能原则进行设置,而不是以客户需求或市场导向为原则。在这样的架构之下,管理团队缺乏市场意识,从而不能应对快速的市场变化。

城商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总的方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股东利益为目标,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前、中、后台分离和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完善管理模式,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改革。此外,银行的业务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整合,还依赖于一个数据资源全行集中、客户信息全行集中、管理信息全行集中、业务流程全行集中、授权管理全行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IT平台。

4.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组织体系,同时也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支撑。对于城商行来说,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城商行各级管理者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其次,广泛采用科学、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涵盖各项业务的,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种类的,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置等环节在内的,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应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2-35.

[2]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J].金融与保险,2007,(10):74.

[3]陆岷峰.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J].海南金融,2005,(2):22.

篇10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并被普遍应用的今天,“网络营销”成为炙手可热的营销模式。随着网络营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日趋扩大,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企业、经销商以及顾客之间的信息流通障碍,更强化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实现了“无缝”链接。

对于顾客来说,网络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服务和价格选择,顾客可以从供应商那里以更多的方式方便地挑选和购买商品。对于营销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而言,网络营销彻底改变了许多营销的传统思维,打破了营销旧规则,使精准营销的原则得到了彻底贯彻,并真正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模式。

网络营销中的盈利模式

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该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

传统制造业公司建立网站,辅助或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既包括提供在线订购服务,客户定制个性化产品或服务,也包括通过在线的营销工作促使顾客离线购买。如海尔,顾客可以在其网站上按照自己要求定制个性化的冰箱,还可以在线搜索产品信息,并比较、分析和选择。

企业或公司以渠道商的面目出现,建立自己的网站,让消费者通过网上订购来销售别人的产品。如亚马逊的离线营销工作力度,其户外广告牌、物流体系的建立和维护甚至远远超过了在线营销活动,这也是把亚马逊划为整合的盈利模式的根据之一。在线销售的盈利模式从电子商务的角度看既有B2B、B2C模式,也有C2C模式。前者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后者如淘宝、易趣等。

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

网站+广告。广告收费是早期阶段网站主要的盈利方式。新浪、搜狐、网易等,作为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其综合性和提供的海量信息,使其拥有大量较为忠诚的网迷,保证了很高的点击率,并遥遥领先,因此,广告收费成为其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网站+广告+付费会员制。早期阶段,点击率换成的广告收入,还不能弥补综合网站的运营成本及维护成本,远远不能满足盈利的要求。盈利的压力迫使各网站纷纷推出各种差异化的会员服务,如收费邮箱和社区会员,收费邮箱针对商务客户(VIP)和企业,在功能和容量上都优于免费邮箱;社区会员付费制为有各种需要的会员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如163在线视频聊天、新浪交友等。

网站+广告+付费会员制+搜索引擎。在网站点击率稳定在一定的峰值以及会员规模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成为综合网站的又一种收入来源。搜索引擎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网站太多,信息量太大,迫使人们思考如何能够更方便地搜索信息,于是便有了该模式。今天所看到的三大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算是该模式。

专业的或细分的基于不同应用平台的盈利模式――根据网络营销利用的平台或以网站为基础提供的不同专业服务。

可以将该模式分为以下五种:

――在线交易的盈利模式:该模式是利用网络的商务平台作用,通过支持企业或消费者的在线交易并对企业和个人用户进行信用评级,代表性的公司有阿里巴巴、淘宝网及易趣等。

――网络游戏、娱乐模式:该模式利用的是网络的交互平台,通过对时间点卡收费或道具增值服务计费,代表性的公司有盛大、网易。

――付费的在线专门(业)服务:主要有在线教育类,如提供E-Learning的新东方;招聘类,收取企业会员费,如中国人才热线、智联招聘网站;提供数据和专业信息服务的各类研究网、期刊网,如国泰研究网和万方期刊网等;以及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各类管理咨询网。当然,后两种服务类型的网站,既信息,同时也收取会员费,可以看作会员制营销。

――专业的搜索引擎盈利模式:竞价排名,搜索营销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实质是做推广,作用类似于广告,代表有百度、谷歌。

――新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新兴的网络中间商,如虚拟商场、虚拟评估机构以及智能。

如何从价值链中寻找盈利模式

网络营销盈利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成功均有共同点――为顾客(包括企业或商业机构及网络消费者)提供价值。以网络为基础,在不同的程度上恰到好处地介入价值链或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是它们成功的秘密。

创新思路,如前所言,盈利前提是创造和提供价值,因此,在网络营销中,创新盈利模式,必然围绕价值链做文章。当然,做文章的前提是将网络运用和价值链联系起来,如能确定两者联系,则就具体思路而言,可采取以下方法:

从现有的价值链中寻找和捕捉机会。一是从其他公司或商业机构现有的价值链中寻找可以插入的缝隙,帮助他们更好地创造、生产或输出价值;二是改造公司现有的价值链,使其完整、完善。完整、完善的涵义是使价值链环节更紧凑,效率更高。以上两种方式,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市场更有效。这可以通过压缩价值链的环节,利用网络降低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来实现。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就是成功的例子。

利用网络创造全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价值链,并利用价值链将价值提供给顾客。使用该方式,可以先将市场进行细分,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现阶段的常用的方式有,网上定制产品或服务,建立全新的功能或体验等。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饱食网络营销给置身于今天的人们带来方便和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另外一面。因此,一定要防微杜渐,取其所长,在不断追求完善和创新的前提下,真正让网络营销成为现代营销系统大家族中的主干力量。

不可忽视的八个问题

网络营销是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它所具有的长处是现今任何一种方式的市场营销无法比拟的,但是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网络营销也具有它自身的不足,作为网络经济的产物,网络营销的发展尤其在我国仍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就目前而言,我国人口知识水平总体不是很高,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主体空位,市场难以定位。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观念束缚至深。

问题二: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已建成的网络设施的质量也与网络营销的要求相差甚远。

问题三:中国的物流系统和国际标准物流系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国外利用的是成熟的计算机技术,采用国际通行交易方式,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系统资源优先的原则,由计算机自动撮合成交,完成异地和远程货物运输。

问题四:目前我国各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的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之间跨行互联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实施。

问题五:安全问题是企业在网络营销中最担心的问题。安全包括信息内容安全和网络系统安全两部分。信息内容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问题六: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只能解决传统的书面型合同、保险单、发票等文件。而目前,网络上相关问题的出现,需要我国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尽快解决。

问题七:目前对网上的交易征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对网络营销的销售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都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难度。

问题八: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一些网络犯罪开始滋生。

网络营销盈利模式的产生并不是与互联网相伴诞生的,而是随网络营销的应用和发展而逐步演变、成长、成熟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取其所长?还是需以网络营销现有的盈利模式为基点,打造创新型的网络营销。

了解作者更多观点,请登录中国管理传播网:省略.cn

中国网络营销发展阶段

启蒙阶段(1997年之前)――网络营销概念和方法不明确,而且其是否产生效果主要取决于偶然因素,多数企业对于上网几乎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