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学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GMP;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在国家大力发展教学改革的号召下,在学院领导对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下,在结合我专业进行的教改实践下,以及调研时了解到的兄弟院校在本专业的教改情况下。该如何对我专业进行应用“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即“教师队伍一体化”、“教材编写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本人一直在不断的探索着。
1 药物制剂专业的现状
1.1 教师队伍
药物制剂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1名,其中高级讲师5人,讲师12人,助理讲师4人。专业教师全部为一体化教师,中级药物制剂工11人,高级药物制剂工10人。学历方面,教师中制药工程类硕士学位5人,生物制药硕士3人,制药工程类在读硕士6人,药学相关专业本科6人,医学本科1人。本专业师资力量强,教改经验丰富,一体化教师众多,这为实现“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课改研究奠定了教师队伍的基础。在GMP教学方向上,专业教师有6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4人,六人均能够独立完成GMP一体化教学课程,具备“五位一体”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1.2 实训条件
我院药物制剂专业现有实训场地为1号实训楼的3、4两层,其中3层为GMP仿真实训车间,能够真实模拟片剂、胶囊剂、水针剂、颗粒剂等剂型药品的生产。4层有分析检验室、一体化实训室、药品营销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室等实训场地,能够满足对药品检验及营销的实训。由于GMP学科涉及范围都在三楼的GMP仿真实训车间。因此此实训场地可为“五位一体”GMP实训课改提供场所,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GMP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
1.3 教学资源
药物制剂专业为14级学生准备了五间教室,每间教室能容纳35-40人教学,黑板、讲台、课桌椅齐备,每间教室均安置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能够满足对“五位一体”课改的硬件要求。
1.4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情况
我院2014级药物制剂学生共招生170人,大多数学生来自黑龙江省,其中76%为城镇户口学生,24%为城市户口学生;初中毕业学生占总数的81%,高中毕业占总数的16%,初中毕业证待发者占2%。为了确保“五位一体”课改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按个人情况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但基本保证各班级初高中毕业生比例均等。
1.5 就业岗位技术
药物制剂学生毕业之前均需要参加哈尔滨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技能鉴定考试。鉴定相关工种有药物制剂工、中药检验工、中药调剂员、化学检验工等等。GMP课程作为一门关于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1.6 教材情况
一共选用了3个版本的教材。最开始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随着国家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进一步提升,换成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教程),应用良好,单考虑到这套教材是高等职业药学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不太适用中职学生学习。后来选用的是《实用药品GMP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突出了案例的引入,以任务领引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通过五个方面的一体化,对药物制剂教学进行课改研究,并研讨在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问题、解决方法、调整方式方法,最终建立适合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研究法
本次“五位一体”课改研究方法应用经典的实验研究法。所谓实验研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为了验证“五位一体”教改对中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教学的推动作用,我们将在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课改。(1)教师队伍一体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训双师型一体化教师;(2)教材编写一体化,针对就业岗位实际要求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3)教学内容一体化,突破以往书本理论的限制,将更多与就业相关的实训内容进行填充;(4)教学组织一体化,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以学分代替工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5)教学评价一体化,根据平时学分、阶段考核、技能大赛、实训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2.2.2 建立实验班与对比班
学院14级药物制剂专业共有五个平行班级,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真实有效,将170名学生随机分布于五个班级中。14药1班35人,14药2班35人,14药3班35人,14药4班35人,14药5班30人。其中,将14药1班作为实验班级,对此班学生进行“五位一体”药事法规课程的课改教学,其他四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2.2.3 创建优化校本教材
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实际要求,对学生应用教材进行整改优化形成自己的校本教材。GMP学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五位一体” 课改。将原有内容进行分解,划分为以下大项目。项目一:认识理解GMP(其中包括4个任务);项目二:物料的管理(其中包括5个任务);项目三:药品生产前准备的管理(其中包括7个任务);项目四: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其中包括10个任务);项目五:药品生产结束的管理(其中包括7个任务);项目六:药品质量检验的管理(其中包括4个任务);项目七:药品质量管理与质量风险的控制(其中包括3个任务)。在校本教材中,每一个项目又被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均有理论部分与实训部分,每一个理论部分都有相应的案例,方便学生学习讨论。
2.2.4 理论教学改革方法
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题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将学生引导为教学的主体,根据职业类元宵的特点,研究出一套如何利用“五位一体”理论将GMP学科进行课改教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在理论教学中将一体化课改贯穿于教学始终,将相应的理论知识点转换成案例分析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
2.2.5 实训教学改革方法
在一体化实训课改教学中,设置了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训内容。如:物料的接收与储存。原来的教学就是将知识通过讲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但是这样传统的教学不如设计一次一体化实训来的更加好,让学生情景模拟,假设一个药厂的车间购进了物料,应该怎样分配,怎样记录,物料储存在哪里,物料进入车间由谁来审核,去哪些相关部门申报等等一系列内容均在模拟实训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
2.2.6 教学考核制度
篇2
关键词: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49-02
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动物在感染,特别在是隐性感染状态下,往往会从免疫调节、代谢产物调节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导致科学试验失败,或导致科学研究结果不准确和不可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阻滞了实验动物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最早开设实验动物专业的高等院校,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在实验动物专业设置、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动物学系近年来开设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经历,谈谈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课程内容设置、讲述重点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一、实验动物医学研究范畴
实验动物医学是美国兽医协会认可的兽医学范畴中的一个专业领域,其职责范围涉及作为生物医学业务活动对象的各种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其中也包括探索尽量减轻科研用动物的疼痛或不适的各种方法,以及鉴定影响利用动物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遗传、营养、环境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试验的动物。众所周知,标准化实验动物是获得可靠试验结果的有力保障和支撑,绝大多数重要的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取得都取决于以标准实验动物进行的动物试验,也正是动物试验推动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对实验动物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措施和防控策略,以及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潜在性干扰,逐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
二、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和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其发展主要伴随实验动物学的发展,也是实验动物学中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延伸、丰富和拓展。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的实验动物医学教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对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继续教育、会议交流、通讯咨询、相关论文杂志、课题研究,以及通过从工作中学习或通过各类交叉学科的培训等方式,从而达到对实验动物医学相关内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并进而推动实验动物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对实验动物质量的日趋严格,也加快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增加了实验动物医学再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实验动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为系统性建设实验动物专业课程,推动实验动物科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实验动物主要易感病原为主体,以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后的对科学研究的干扰为抓手,驱动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对科学研究和生产检定产生干扰的危害性;促进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和必要检查项目的意义以及标准制定的依据;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实验动物设施,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及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管理等授课内容;进一步明确实验动物标准化对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程内容和设置
1999年,扬州大学依托兽医学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实验动物学专业,经15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讲述实验动物学相关概念、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实验动物遗传、繁殖与繁育体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常规实验动物等内容。因课时量限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基本不作讲述。然而,近些年来全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的质量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实验动物群体如啮齿类动物感染重要病原的比例仍然较高,且经常能听到客户对实验动物质量问题的反馈,这已经对实验动物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角度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及时发现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规避其影响科学研究的风险,减少人、财、物力的浪费,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于2010年开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由于没有参考教材,讲授内容主要依据《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和《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两本英文原版书籍,同时结合国外著名大学实验动物机构网站以及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的相关研究结果,自编了《实验动物医学》讲义。以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和兔)、犬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对象,主要讲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重点讲述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品系)、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防控,着重阐述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干扰。目前,课程设置为40个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课程紧扣理论课程,实验课主要以病原模拟感染实验动物,从临床表现、诊断和对科学研究产生干扰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理论课程所授内容,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体会
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自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坚持从英文原版书籍及原始文献中汲取营养,坚持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坚持以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专业内容和技能为宗旨,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积累,初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授课的侧重点,有效地补充了本专业的授课内容,丰富了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拓展了实验动物专业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要上好实验动物医学这门课,首先要充分了解实验动物学这门主干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石,充分掌握实验动物学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有侧重点地阐述实验动物医学的相关内容;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跟踪实验动物病原的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及授课幻灯,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经典案列,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坚持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讲解概念、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以动物实验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建立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讲授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师生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隋丽华,范薇,杨敬,等.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抽样调查及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4):259-62.
[2]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熊忠良,赵海忠,甘伏生.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1,43(1):84-87.
[4]James G. Fox,Lynn C.Anderson,Franklin M.Loew,Fred W. Quimby.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M].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2.
[5]David G.. Baker.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M].Washington:ASM Press,2003.
[6]McCaskey SJ,Rondini EA,Clinthorne JF,et al. Increased presence of effector lymphocytes during Helicobacter hepaticus-induced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3):1459-1469.
[7]高正琴,岳秉飞,贺争鸣.首次从中国小鼠中分离到肝螺杆菌及其鉴定[J].中国共患病学报,2008,25(3):210-213.
[8]Zhang Q,Xu X,Yuan Y,et al. IPS-1 plays a dual function to directly induce apoptosis in murine melanoma cells by inactivated Sendai virus[J]. Int J Cancer,2014,134(1):224-34.
篇3
这些研究成果表面上都十分搞怪,充满了喜剧色彩。但是同时,它们也都是十分严肃的研究成果。它们都以规范的学术语言书写,发表在正规的学术刊物上。这一点从颁奖者的规格之高也可以看出,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是七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一格劳伯更负责打扫场地。如果这样一场披着搞笑马甲的颁奖典礼出现在中国,你能指望有这么多科学界的头面人物出场吗?更不要说让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打扫卫生了。舆论批评会汹涌而至: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
东西方社会对科学目的的理解是相当不同的。在西方,科学就只是为了科学而已。换句话说就是,科学就只是为了人类天性中的那份好奇心,这从现代科学源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直到现代的搞笑诺贝尔奖一脉相承。至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那只是副产品而已。而在我们东方,搞科学就是为了“有用”,“有用”是科学研究的核心。
科学史上有一种学说就认为,中国古代科技虽然一直领先于西方,但现代科学还是产生于西方并最终反超中国,核心因素就在对科学理解的差异:面对科学上茫茫的未知领域,我们谁也无法知道哪一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好奇心远比“有用”更能指引路径,带我们走得更远。
当珍妮・古德尔独自一人走进非洲丛林,考察黑猩猩时,她完全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当时的动物学界普遍认为,动物是没有感情、不会使用工具的,长期的野外实地观察是没有必要、没有效用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女子,一个在专家看来完全是小孩子胡闹的研究,却一直能申请到一个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当珍妮・古德尔二十多年后,走出丛林时,她的研究结论震撼了整个动物学界。她告诉我们,动物也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而像黑猩猩这样的动物,早已在相当程度上使用工具了。你不得不承认,在讲究科学要“有用”的东方,珍妮・古德尔的研究恐怕早就胎死腹中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日间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模拟与数字的技术之争。日本投下巨资,协同攻关,美国则放任无数的车库小公司八仙过海。结果日本大败,美国大胜。其实,双方科技政策的不同,从根子上讲,正是源于东西方对科学目的理解的不同所至。
现在是十月,正处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期,每年到了这个时段,国内都会掀起一阵关于诺奖的话语喧嚣。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这种喧嚣挺无聊:什么“中国十三亿人为什么就没人得诺贝尔奖呢?”什么“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云云。我不是说这些话有什么错,但却未免功利得太过头了一点,还真把诺贝尔奖当成什么权杖似的了?有它就腰杆硬,没它就做人不起。却没人关心诺奖的本真科学含义:它是对人类好奇心的最高奖赏!
篇4
【关键词】 川芎; 胚胎干细胞; 细胞分化; 心肌细胞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ardiomyocytes induced by Chuanxiong containing serum,establish a simple and efficient system of ES cells differentiation cardiomyocyte.Method:The action of ES cell activity under Chuanxiong containing serum were observed,visible spontaneous and rhythmic beating embryoid bodies occurred at 3 d,reached peak at 5 d.Myocardial cell specific genes β-MHC were detected by using RT-PCR method.Result:Compared with the rat serum and fetal bovine serum group,theβ-MHC of the cells cultured by Chuanxiong containing serum expres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uanxiong;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differentiation; Cardiomyocyte
First-author’s address: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1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0.005
心肌细胞移植在临床中已经广泛使用,移植细胞包括多种,其中最适合于移植的细胞为胚胎干细胞,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和增殖能力。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是研究心肌细胞分化机制的良好平台和模型[1-2]。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中药的应用,中药历史悠久,很多中药均具有较好的活性,可用于疾病的治疗,其中保护心肌功能的中药应用也较为广泛,具有保护心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蛋白增长及防治细胞凋亡等特点[3-4]。与传统的化学药品相比,中药具有安全有效、价格便宜等特点[5-6]。本实验利用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对川芎含药血清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进行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川芎含药血清的制备 选取健康未过的SD雄鼠30只[许可证编号:syxk(粤)2013-0085,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个体质量(200±10)g,适应性饲养3 d后进行实验。将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10只。给予大白鼠川芎水煎液灌胃(取一定量川芎饮片置容器中,加水没过药面,浸泡30 min后,煎煮3次,60 min/次,合并水煎液,过滤,浓缩至含生药1 g/mL备用),低剂量组的剂量约为正常用量(0.8 g/kg)的5倍,为4 g/kg,2次/d,连续3 d;而高剂量组则为正常用量的30倍,为24 g/kg,
2 次/d,连续3 d,空白对照组灌生理盐水(4 mL/kg)。人与大鼠动物等效剂量系数由《实验动物学》可知为6.3。每次给药10 min后,对其进行取血,将血液静置2 h后离心(离心条件: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56 ℃加热30 min,过滤,保存于-20 ℃。体外含药血清按20%计算[7-10]。
1.2 胚胎干细胞培养
1.2.1 来源与试剂 小鼠胚胎干细胞选自中科院生化细胞研究所[11-12];DMEM高糖培养基、胎牛血清(FBS)、胰蛋白酶、明胶、β-巯基乙醇(β-ME)、丝裂霉素C、非必需氨基酸(NEAA)购自美国GIBCO公司,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购自法国Millipore公司。
1.2.2 胚胎干细胞培养与诱导分化 将冻存在液氮罐中的胚胎干细胞取出,于37 ℃水浴锅中迅速融化,将细胞立即转移至10 mL的ep管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采用300 rcf,10 min离心,去除上清液,加入1 mL培养基吹打,转移细胞并进行培养,当细胞生长至70%左右时,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液分四组,即:川芎血清低剂量组、川芎血清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组、胎牛血清组,将收集到的川芎含药血清和大鼠血清、胎牛血清,配制成10 mL备用,各组培养液终浓度为20%。(1)悬滴培养:ES细胞中加入20%川芎含药血清(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分化培养液,将细胞密度设置为3.75×104/mL。细胞培养在6 cm培养皿中,取1.6 mL细胞置于10 cm的培养皿内盖上,将内盖翻转使其生长,加入5 mL PBS,孵育1 h。(2)悬浮培养:细胞孵育后对细胞进行观察,控制细胞悬滴液中细胞个数为1,第2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每个悬滴内均含有1个,吸去PBS,加入分化培养基,移至6 cm中培养,孵育2 h。(3)贴壁培养:细胞培养2 d后,观察细胞个数,大约为10个,接种至4孔板,第3天时肉眼观察每个培养皿中均可见数十个EBs。分别接种至事先用明胶包被的24孔板内,每孔中加入2 mL分化培养液。
1.3 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细胞特异基因β-MHC的表达 实验细胞分四组,即川芎血清低剂量组,川芎血清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组和胎牛血清组,每组6孔。提取总RNA并测定浓度,分析其完整性,进而合成cDNA,β-MHC Forward:5’-AGAGCTCATCCTTTCTGGTCAT-3’,Reverse:5’-ACCATCTGACATTCTACAGTCT-3’;GAPDH Forward:5’-ATGTGTCCGTCGTGGATCTGA-3’Reverse:5’-ATGCCTGCTTCACCACCTTCT-3’[4-5]。PCR体系为:12.5 μL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Mix,2.5 μL样品溶液,1.0 μL引物加水至25 μL。反应条件:95 ℃下加热60 s,进行预变性;95 ℃变性15 s,60 ℃退火15 s,72 ℃延伸30 s,如此循环40次。扩增后的产物主要是采用荧光检测,用ABI 7500 Software v2.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绘制曲线表,计算Ct值,对系统数据处理后可以得出不同浓度对于细胞分化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川芎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细胞培养2 d后呈密集状态,一般为圆形,细胞界限和形态不明显(图1);体外细胞个头小,但生长速度快(图1~2)。川芎分化液培养3 d的胚胎干细胞会收缩配体,导致培养时间增加,收缩越明显,则时间越长。自发节律性收缩区域较大,且细胞形态较单一(图3~4)。于细胞培养的第3 d可见零星EB球发生自发性节律性跳动,5 d时约有70%的EB球出现节律性跳动,低、高剂量川芎血清组(图3~4)EB球发生自发性节律性跳动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胎牛血清(图1)和大鼠血清组(图2)。
2.2 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细胞特异基因β-MHC的表达 川芎低、高剂量含药血清组β-MHC表达量均明显高于胎牛血清组和大鼠血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大部分人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突破主要来自胚胎干细胞的发展,胚胎干细胞会根据诱导自发分化成多种细胞,如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13-15]。心肌细胞对于恢复正常供血、免疫功能均有重要的意义[16-17]。一般情况下,胚胎干细胞能够自然分化,但分化率低,因此提高分化率显得至关重要。临床上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较为广泛,但是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关于中药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为涉及人体、细胞、动物等各个方面,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有部分学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8-19]。有研究方向为将细胞采用不同密度制成悬浮液,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改变环境进行培养,分析其分化成心肌细胞的分化率。最后对具有促进分化功能的中药进行相关的安全性评价,致力应用于临床。川芎是伞形科藁本属植物,经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临床功效,如使血管扩张、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供血、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改善心肌缺血[20]。本课题组在研究川芎含药血清的胚胎毒性时发现川芎含药血清对胚胎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有促进作用(P
参考文献
[1] Paquin J,Danalache B A,Jankowski M,et al.Oxytocin inducesdifferentiation of P19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cardiomyocyt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14):9550-9555.
[2]孙敬方.实验动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194.
[3]刘建文.药理实验方法学新技术与新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58-261.
[4] Qi Y J,Zhu Q L,Zhang K B,et al.Activation of foxo1 by insulin resistance promotes cardiac dysfunction and β-Myosin heavy chain gene expression[J].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2015,8(1):51-63.
[5] Wang S,Deng Z,Seneviratne C J,et al.Enterococcus faecalis promotes osteoclastogenesis and semaphorin 4D expression[J].Innate Immunity,2015,21(7):726-735.
[6] Zhu D Y,Lou Y J.Inducible effects of icariin,icaritin and desmethylicaritin on dire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ardiomyocytes in vitro[J].Acta Pharmacol Sin,2005,26(4):477-485.
[7]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8]罗莎,方海琴,杨辉,等.两种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评价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7):645-651.
[9]王宏茂,邱彬,邓然,等.胚胎干细胞对孕鼠缺血受损心肌的修复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6,24(2):127-133.
[10]任聪,孟宪生,包永瑞,等.体外筛选川芎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81-83.
[11]刘丹,尹东,曾姝,等.川芎嗪对LPS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1):1531-1535.
[12]彭霞,黄政德,成细华,等.加味丹参饮预处理调控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Atg5表达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7):20-24.
[13]于妍,王硕仁,聂波,等.川芎嗪、缬沙坦及曲美他嗪对乳鼠肥大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和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21-324.
[14]于妍,王硕仁,孙逸坤,等.川芎嗪在逆转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661-665.
[15]姜晖,陈霞霞,王金艳,等.川芎嗪对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3):3121-3123.
[16]周雅萍,刘强.川芎嗪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2):5-7.
[17]许玲莉.小鼠胚胎干细胞不同分化阶段UGT1a1、UGT1a6和mGST1的表达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28):4130-4135.
[18]赵润英,郝伟,孟祥军,等.阿魏酸川芎嗪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11):1018-1021.
[19]赵润英,郝伟,孟祥军,等.阿魏酸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3,29(12):2139-2143.
篇5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 分流模块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19-02
生物科学专业基本定位属于教学研究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正是秉承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中,充分利用教学与地方资源结合,得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分流原指河流分道而流,用在人才培养概念里,主要是指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向。模块是指为培养人才设置的载体。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是利用不同载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后,选择不同培养方向进行分流培养。生物科学专业的模块是根据其专业特色而设置的,以科技活动小组的形式而呈现,是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的,选择考研和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而形成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科学专业以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学科为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长白山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展开研究,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注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并重,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推动生命科学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内涵的有效方式。以生为本是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信条,而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
因此,建设生物科学专业分流模块式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是因材施教的载体,是本专业积极探索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基地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利用基地采用分流模块式的培养方法,依照学生的禀赋、潜能和兴趣分流到实践人才培养模块进行分流培养。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学生发展模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不同模块基地进行实训,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三、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运作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兴趣和就业需要,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生物科学专业长期致力于培养中等教育生物师资,具有成熟的教育经验。利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优势,依托长白山资源特色,为学生配备导师给予技术和技能指导,设置从教技能培养、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组培与快繁、药用植物栽培与繁育、经济动物饲养、花卉培育与欣赏、食用菌栽培六个模块。
1.从教技能培养模块
针对生物科W专业学生,采取常规训练(大一、大二学生)与重点培训(大三学生)相结合、分组训练和教师阶段性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试讲、观摩、点评、比赛等手段来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在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三尺讲台不是梦”从教技能大赛、生物绘图比赛、演讲比赛、三笔字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的从教能力得到了展示和锻炼。通过训练,学生无论在讲课技巧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为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奠定了基础。
2.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组培和快繁模块
充分发挥学校坐落在长白山区的地域优势,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实践基地和组织培养实验室,进行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红豆杉、朝鲜崖柏、牛皮杜鹃、短梗杜鹃等植物的组培和快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长白山濒危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和生长习性。
3.药用植物栽培与繁育模块
通化市是著名的医药城,诸多药厂尤其重视从事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药用植物的栽培与繁育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方向的优势。特开设了长白山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特色课程,学生以此课程学习为基础,建立桔梗、刺五加、大株红景天、苦碟子等药用植物的育苗基地,开展辽本的无性繁殖实验、苦碟子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穿龙薯蓣物候期调查、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品种特性研究等,不仅培养学生从事田间调查、田间管理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未来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4.经济动物饲养模块
经济动物饲养是以动物学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养殖的实训技能。开展蟾蜍、生态鸡等经济动物养殖,研究人工养殖技术,便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重要经济动物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本地区特种经济动物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同时蟾蜍、生态鸡等用于学生实验课的教学,节省了实验经费。
5.花卉培育与欣赏模块
充分利用实践基地智能日光温室中已经栽培了凤梨科、红掌、一品红和蝴蝶兰等观赏花卉,并陆续引进新品种,利用组培技术来摸索一些珍稀花卉品种的繁殖方法,并且掌握一些名花的栽培技术。以植物学和花卉园艺栽培学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培育花卉、鉴赏花卉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在花卉的生产、管理、科研和鉴赏等方面打下基础。
篇6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 Karp主编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3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4-137.
[2]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色彩风景写生;研究方法;全面性;基本功;艺术创作
一、突出主体研究方法的核心地位
确保色彩风景写生艺术实践研究方法运用的全面性的前提是保证美术形态学及艺术色彩学两种研究方法的主体地位。对于实践主体尤其是占业内绝大多数人的青年画家或专业学生而言,色彩风景写生实践之前的专业研究是以基本功训练为主,而基本功训练的实质内容就是造型及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其所对应的研究方法就是美术形态学和艺术色彩学的研究方法。美术形态学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能确保画面构图完整、刻画深入及造型准确。艺术色彩学研究方法的成功运用则能保障画面在色彩方面的思想深度及技术高度,确保画面色彩方面或真实性或装饰性的实践目标。所以,必须做到以美术形态学及艺术色彩学的研究方法为核心,这是色彩风景写生得以顺利开展的技术保障和首要前提。
二、破除研究方法在思想上的认识误区
基本功训练阶段由于主观上缺少理解把握的愿望,客观上也缺少实践应用的需要,使得美术形态学和艺术色彩学之外的诸多研究方法得不到运用。美术形态学及艺术色彩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习作的刻画过程中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技术指导作用。于是为了保证作品的成功率,在实际的学习研究中往往对此两种研究方法给予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其它诸多研究方法的价值和作用。随着不断的积累,美术形态学及艺术色彩学的研究方法逐渐根深蒂固,技术上逐渐轻车熟路的同时也容易就此在思想上养成单一化、片面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单一化、片面化对于造型及色彩的基本功训练并无大碍,在室内临摹或写生习作中并无明显体现。但在随后的色彩风景写生环节中即会暴露其消极影响。色彩风景写生是对以造型及色彩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的深化和升华,是能使在基本功训练阶段所学知识上升为艺术创作思维及技能的主要环节。而之前那种只注重美术形态学及艺术色彩学研究方法的片面思维定式此时即显现出巨大的消极作用,既妨碍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同时也阻碍了基本功本身的作用发挥,进而从根本上阻碍了最终的艺术创作。对于色彩风景写生的研究方法而言,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突破固有模式,以一种开放式、多元化的态度来面对。
三、研究方法全面性的意义所在
研究方法的单一化、片面化是色彩风景写生中最大的思想误区和技术障碍。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只有做到全面性、丰富性,才会确保写生实践的顺利进行及写生作品内涵的深刻性。全面性是色彩风景写生研究方法有效运用的首要前提。色彩风景写生中许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及素材收集仅靠美术形态学和艺术色彩学的研究方法是无法实现的。面对丰富多彩但也纷繁复杂的风景要想对其实现艺术的把握、理解和表现(即写生及之后的创作),必须依靠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基本功训练阶段所研究及刻画的对象以静物或人像为主,其在内容和造型方面都相对固定。而在户外风景中,内容纷繁复杂。随着时间及天气的变化,内容也在色彩方面变化很大。要想对其实现准确的把握就要跳出色彩及光影的束缚,直接把握物象本身的结构构造。风景中的内容仅仅运用美术形态学无法了解其实质,必须根据内容的不同来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自然风景的内容可大体划分为天然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两部分。天然的自然风景可主要包括山石、植物、动物、水体等几大方面;人化的自然风景主要包括人工设施、人文建筑、文化遗址遗迹等几个方面。其每个方面都相应地对应着一个或数个学科,而其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方法。要想对所刻画的部分进行深入把握最终完成兼技术性及艺术性于一体的风景写生作品就必须对相对应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理解和使用。所以,除美术形态学及艺术色彩学的研究方法之外,还应该根据实际风景的客观特点和写生目标的主观需要来对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保证色彩风景写生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才会使写生采风及随后的艺术创作有机结合或合二为一;才会使写生作品直接升华为兼高超技术性与深刻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的艺术作品成为可能。
以上就是色彩风景写生对研究方法全面性的要求及意义所在,只有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确保色彩风景写生与之后的风景创作有机结合以至于使写生实践直接成为艺术创作。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科技论文,昆虫,拉丁学名,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 ;Q96;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30-05
收稿时间:2012-12-06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生物防治技术路线图研究(2010A080406009)
作者简介:潘志萍(1975—),女,博士,责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学。通信方式:zhipingpan@126com。
在农学科技论文中,昆虫拉丁学名使用频率相当高。依照国际生物命名法规,每种被认知的昆虫都有唯一的拉丁学名。学名的优点不仅在于国际上的统一,命名方法的准确,还在于同一生物只有一个名称,有利于准确表达物种信息,避免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这对于消除读者的阅读障碍,开展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1]。因此,熟悉昆虫拉丁学名的规范表达方法,掌握拉丁学名中各种符号的使用,无论是对科技论文作者,还是对科技期刊编者,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结合《环境昆虫学报》编辑实践,对昆虫拉丁学名的正确表达及常见错误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科技期刊编辑编修论文中的昆虫物种拉丁学名有所帮助。
科技期刊编辑要对拟用稿中昆虫学名进行有效甄别和修改,前提是掌握昆虫学名构成,并规范书写。
一昆虫拉丁学名构成与书写规范
(一)属及属以上分类单元的表述规范
根据国际命名法规,物种属和属以上的分类单元用1个拉丁或拉丁化的词表示,即单名法,首字母必须大写,除属名排斜体外,一律排正体,后面可接也可不接命名人。如等翅目为Isoptera,鼻白蚁科为Rhinotermitidae,乳白蚁属为Coptotermes。新分类单元发表时,应在新名称后加适当的缩写词,如新科为“fam nov”,新属为“gen nov”。这些缩写词通常用罗马字或黑体字印刷,以便与名称相区别 [2]。
(二)种级分类单位的表述规范
1物种拉丁学名的构成
昆虫物种命名一直采用林奈(Linnaeus)“双名法”,即一个完整物种拉丁学名由属名+种名加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命名时间等4部分组成[3]。以“海南原鼻白蚁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Ping & Xu,1989” 为例,“Prorhinotermes”为属名,“hainanensis”为种加词,“Ping & Xu”是首次定名人姓氏, “1989”是定名年份。其中属名和种加词是学名构成的主要部分,其余组成为次要部分,通常可省略,即海南原鼻白蚁的拉丁学名通常写成Prorhinotermes hainanensis。
根据昆虫某些特征,种下又分为亚种、变型等。双名后还加上亚种(sub)、变型(f)的名称,这就是三名制,即学名=属名+种加词+等级术语缩写+亚种/变种的加词+命名人姓氏+命名时间。但在昆虫学名中通常不加这些缩写,此时第3个词应理解为亚种本名,如“黄带翠蛱蝶广东亚种Euthalia patala guangdongensis Wu”。
2昆虫拉丁学名书写规则
(1)字母的大小写与正斜体
拉丁学名中,属名应是斜体并首字母大写,种加词为斜体,一律小写,命名者的姓氏除第1个字母大写外,其他小写正体。属下阶元var(变种)、sp(未定种)等级术语缩写,用小写正体。
(2)全写和缩写
一般情况下属名和种名必须全写。通常情况下,属名在文中首次出现应写全,相同属名非首次出现,且其后有种加词的,一般缩写为首字母,如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南瓜实蝇B depressa (Shiraki)。命名者的姓名可以全写,也可以缩写。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姓名则常分别缩写至第2音节或第3音节的元音之前。特别著名学者的姓名可缩写为一、二个字母。如:L系Linnaeus的缩写,DC系Decandolle的缩写等。
3昆虫拉丁学名中常见的符号与用法
(1)“()”或“[]”,表示补充说明或顺序
若拉丁学名经2次及2次以上命名的,首次定名人姓氏用括号括起,其后为现定名人姓氏,如“豆根蛇潜蝇Ophiomyia shibatsuji (Kato,1961) Spencer,1973”。但在昆虫拉丁学名中,订正人的姓名往往省略不写,如“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la (Wiedemann)”。
当昆虫亚属名和属名同时使用时,亚属名应放在属名和种名之间的圆括号内,如“橘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在发现同物异名时,为了保证拉丁学名的稳定性,加上遵循早发表者具有优先资格的国际惯例,异名前后加“()”置于正名之后[4],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2)“?”,表示存疑或不确定
“?”放在属名前,表示属、种都可能有问题;放在属名后,表示属名不能肯定;放在命名人后(命名人略写时则放在种名后),表示种名不能确定[4]。如:“可可豆象Callosobruchus theobromae ?”,“?”表示种存疑。
(3)“”,表示标点或用于连接
有时命名人具有2个姓氏,用“”连写,如“灰姑娘绢粉蝶Aporia intercostata BangHaas”。在动物学中,一个复合的种级类群名称,如果第1个成分是一个拉丁字母,用以描述该分类单元的一个特征,它必须保留,并用连字符“”与该名称的其他部分相连。如白钩蛱蝶Polygonia calbum中的calbum,因为这种蛱蝶双翅腹面中有一银白色“c”型图案而得名[4]。
(4)“”,表示缩写
当只知一种生物的属名而不知它的种名时,或者因泛指某属生物却不需要具体指出哪一种时,则在属名后加sp或spp,以表示某属1个种或几个种。如:Bactrocera sp表示果实蝇属中的一个未定种(或使用者未能确定), Bactrocera spp表示果实蝇属中的几个种。
表示属的缩写。若1个属的几个种的学名书写在正文同一个页面上,且中间没有其他属的生物学名隔开时,第1个种应写出属名和种加词,其余几个种的属名可缩写,但不同页面时,通常不缩写。如漆黑密毛天牛Aneflomorpha arizonica,钝刺密毛天牛A cazieri,A是Aneflomorpha的缩写。
表示命名人姓氏的缩写,通常一些特定的定名人可缩写,如F系Fabricius的缩写。
表示其他种下等级缩写,如ssp是subspecies(亚种)的缩写。
(5)“,”,表示分隔
动物拉丁名中需要引证日期时,在命名人后加“,”,再写出年份,如蜂寄蝇Tachina ursinoides (Tothill, 1918)。
(6)连接词“et” 或“&”
在拉丁文学名中,用在两个或多个定名人之间,意思是“和”,表示该学名由两个或多个定名人定名,如“杨灰齿盾蚁Quadraspidiotus gigas (Thiem et Gerneek)”。
二昆虫拉丁学名的不规范使用情况
部分刊出论文由于漏标或者使用不规范以及错误的拉丁学名,而导致其学术影响力大大降低,甚至引发学术误导。笔者翻阅相关期刊,并结合《环境昆虫学报》来稿情况,总结出昆虫学名表述常见错误为以下5类。
(一)科技论文不标出学名
论文中漏标拉丁学名的现象最为常见,尤其技术类期刊刊发论文中只提及中文学名,或俗名或商品名,并未涉及拉丁学名。由于俗名和中文学名使用存在地域的限制,且使用混乱,易造成交流障碍[5]。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中文别名又叫棉桃虫、钻心虫、青虫和棉铃实夜蛾,多个名称易造成混乱,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一种生物必须使用统一的名称(即学名),尽量避免这些混乱。
在科技论文中,第一次提到某种昆虫时应标出其学名。但在来稿中,经常发现有些作者不给供试的昆虫加注学名,使读者难以准确鉴定试验昆虫的类型。如“供试昆虫为烟粉虱” ,作者应用的是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由于没有加注学名,读者可能会认为是烟粉虱Q型或其他变型。因此,正确的表达应为“供试昆虫为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biotype。
(二)使用异名或废弃的学名
部分的论文中存在使用废弃的学名或被当作异名处理的学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任何生物分类群只能有一个学名,在选用具有异名的某种分类群的名称或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群的学名相同时,一般遵循优先规律,选用最早发表的合格又合法的名称。如:李虎象最早是由林奈最早进行科学命名与描述,当时的拉丁学名为Curculio cupreus L,1758,之后不同学者对其分类地位有不同的观点,将该种归并入不同的属中,因此出现了相应的异名,如:Curculio cupreus L, 1758;Attelabus cupreus (L, 1758);Rhynchites cupreus (L, 1758 );Rhynchites dybovskyi Faust, 1882等。直到1956年,德国学者Voss对Involvulus属进行了修订,认为原属的模式种Involvulus metallicus Schrank, 1798实际上就是Curculio cupreus L, 1758,也就是说李虎象作为有效物种,为Involvulus属的模式种,相应的物种有效名称应为Involvulus cupreus (L, 1758)[6],从此多个同物异名均被废弃。
(三)拉丁学名书写错误和格式不规范
1书写错误
在书写拉丁学名时,漏字、添字和偷换字母频率较高,造成读者的误解或误导读者。如“扶桑绵粉蚧”的拉丁学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在来稿中属名中的 “n”被漏写,而种加词中的“o”也被错误写成“a”等。
2书写格式不规范
拉丁学名书写格式不规范的发生频率也较高,主要包括正斜体、大小写混淆及缩写不规范。首先正斜体问题,按照约定俗成并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属名、种加词及种以下分类等级的加词为斜体。但是,在相关的科技论文中,把属名和种加词及种以下分类单元加词排正体的错误是很常见的,如“班氏跳小蜂 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
在字母的大小写方面常见的有两个问题:属名首字母小写,如“孟氏隐唇瓢虫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属名的首字母“c”应大写。种加词及其以下分类等级加词首字母大写,如“双带盘瓢虫 Lemnia Biplagiata ( Swartz)”,种加词中的首字母“B”应为小写。
关于缩写问题最常见的是某一生物学名首次出现就把属名缩写的情况,如“六斑月瓢虫 M sexmaculatus (Fabricius)”中“M”为“Menochilus”的缩写,但如果这一学名在论文中是首次出现,就不应缩写。
(四) 物种命名人表达不规范
物种命名人没有按照国际规范格式书写,这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作者不了解定名人表达形式的“唯一性”而造成的。在生物学名的规范表达中,命名人应排正体。但有些作者或编辑把命名人排成斜体。如,“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属昆虫纲、同翅目、蜡蚧总科、蜡蚧科的一种昆虫”中的命名人“Chavannes”,被排成了斜体,应改为正体。
命名人的首字母应大写。有些作者往往把命名人全小写,如:“晋草蛉Chrysopa shansiensis kuwayama”,命名人首字母“k”应改为大写。
命名人缩写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缩写后不加缩写点,如L系Linnaeus的缩写。 另外,如果物种名改隶为另一属名下,或种以下等级分类群改隶为另一种名下,则将原命名人姓名放在括号内,后接变动学名的命名人姓名,如:Bitylenchus maximus (Allen, 1955) Siddiqi, 1986。有些作者因不了解这一规则,没有把原命名人加括号。
(五) 学名张冠李戴,引用错误的学名
有时,由于作者的疏忽导致的错误,引用错误的学名。如:“孟氏隐唇瓢虫Lemnia biplagiata (Swartz)”,却写上双带盘瓢虫学名,张冠李戴,正确的是“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
三关于规范使用昆虫学名的建议
(一) 科技期刊应该准确标引昆虫学名
昆虫中文名与拉丁学名是一一对应的,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昆虫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学名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国内外学者在查阅文献时,往往以拉丁学名作为第一关键词进行检索。然而,部分刊出论文由于漏标、不规范或错误使用拉丁学名,导致其学术影响力大大下降甚至引发学术误导,不利于学术交流[5]。因此,相关的书籍、学术刊物、科普杂志等,在涉及昆虫分类学、新品种介绍等内容的时候,应准确标注其拉丁学名。撰写昆虫研究的论文时,除正确表述所研究物种的拉丁学名外,还要标出证明该物种存在的标本编号或采集编号;对于实验所采用的供试昆虫,除标出昆虫的名称外,还要注意标明其来源,以便索源查证。
(二)编辑应重视拉丁学名的规范使用,并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需掌握编修和甄别学名是否规范使用的方法。很多编辑由于不重视学名的规范表达或者忽视了此项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来稿,怠于查证,这种做法有失编辑的职业道德。编辑在编校工作中要勤于对来稿中不能确定的植物病虫害学名进行查证,经常翻阅动物学、植物学专著,通过长期积累,逐渐增加专业知识,并及时与作者沟通,减少不规范用法的产生。
(三)掌握学名的查证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些昆虫的分类地位不断地被修订,其学名相应产生变化。因此,要注意查阅最新的有关学名词典和资料,建议作者遵循最新《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 查阅《中国动物志》等具有权威性的资料,掌握最新的变动情况,避免使用普遍被认为是异名的学名。
建议论文作者和相关期刊编辑对拟发表文章中学名的使用进行甄别时,在参阅权威文献的基础上,请教相关分类学家对物种现用学名及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可借助其他一些相关网站,如“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生物学科数据分中心http://wwwbioinfocn/”或“中国生物多样化信息中心(动物学)http://monkeyiozaccn/”,对每种昆虫的分类地位进一步确认,最后需依据最新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定规范表达。尽管一些昆虫在分类学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不同的分类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其学名的使用可以忠实于作者本人赞同的分类学观点,但学名书写形式上一定要规范。
(四) 认真阅读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
有时,不同的科技期刊对昆虫学名的表述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分类学期刊及分类学论文对昆虫学名的表述要求较为严格,而非分类学论文对是否需要加命名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作者在投稿时,要认真阅读不同科技期刊的投稿要求,才能符合要求,达到规范出版。
致谢: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李志强副研究员对本文进行了认真修改,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章玉苹副研究员给予热情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吴伟根, 周莉花, 章晓光 生物拉丁学名中的符号及用法[J] 编辑学报, 2008, 20( 5):395-397
[2]常思敏 生物学名规范表达中常见问题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4):683-686
[3]文俊, 郑乐怡译, 宋大祥校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M] 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篇9
关键词:本科;科研创新;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39-03
本科教育作为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加强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综合型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渐把研究型教学理念与科研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生命科学是飞速发展的科学领域,由于该领域科学研究的进展迅速,使得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从事生命科学科研、应用和教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科研领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是值得不断地探索的课题。
一、建立学术导师,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科研的启蒙与培养来自于具有一定学术造诣、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的指导。早在2002年,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教育活动方式,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作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校早在2005年在学校相关院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由各业务素质好又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导师(硕导和博导)负责各专业本科生的指导。我校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引导学习、指导研究、传导方法、引导发展、开导思想、疏导心理等,在多年的实践中,导师制发挥着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为适应高校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校正在探索由广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向学术型导师转型的探索,建立本科生的学术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学术与科研创新的引导与指导。学术型导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生日常学习管理中不断为学生渗透科研精神与创新精神,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切实有效开展工作:结合学院每年聘请大量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报告,有效组织本科生积极听取报告;有计划组织参观、介绍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介绍本院优秀的教师科研团体与研究方向;有效组织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不定期地为本科生开展学术讲座,介绍学科进展与前沿,对学生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及时与相关领域教师沟通并推荐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与探索,使得导师制度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
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课程学习是本科的主要学习内容,课程学习包括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验室基本技能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将科研与创新的理念渗透入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以论文形式进行研讨学习。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出现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研究型教学首先必须创新教学内容,虽然本科教学重点是经典知识和传统技术的学习,但仅仅这样将远不能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呢?我们的做法是处理好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适当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出当前的一些研究进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课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研讨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或研究热点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研究性大学教学法的基本原则[3]。同时科研实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连接的纽带。开展科研实践训练,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科研实践,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科研特性,使得科研实践在生命科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拥有国家动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善、先进的仪器、设备平台与人力资源优势,为我院本科生科研活动奠定了实验技术平台。多年来学校积极支持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构建了很好的平台,本科生可以自由组合2~4人的团队申请江苏省和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StudentResearch Training,SRT),平均资助金额2000~3000元/项[5]。然而,学生的项目选题必须得到教师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因为大多数项目的实施需要在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同时也需要教师在上课期间积极宣传本学院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能有效促进学生与从事研究老师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学校学院的学术氛围中。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实践,让学生参与小型科研的设计、实施与总结,时间长至二年,短至四五个月。短时间的科研实践主要通过本科生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一年以上的科研实践主要是本科生自主申请省级或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进行。由于教师的热情鼓励与宣传,每年有大批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工作中。
四、认真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与申报
科研训练的首要工作是选题。多年来我们指导了多届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如何结合学生兴趣选取符合学生当前水平的课题进行创新训练呢?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对本课题的训练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现阶段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选取有一定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科研课题。申报时教师无须包办代替,完全让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团队的组建与分工、文献的阅读、方案的设计、申报书的撰写等具体环节,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研究激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通过指导学生的选题与申报过程,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信心与团结协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项目资助参与后续的科研训练。
五、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实施
如果没有精心的指导,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后通常是手足无措,很难开展研究工作。作为导师,应该合理安排,建立保障本科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如下举措:(1)加强本科生的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吸纳本科生参与每周一次的研究生文献交流活动,并让本科生参与读书报告的交流;(2)选取优秀的研究生直接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的规范使用、实验实施的指导等工作;(3)定期交流研究进展与实验心得,指导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并对学生取得的进展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4)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经费上的支持。尽管学校对本科生申请的科研创新项目有一定经费资助,然而对于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也只是杯水车薪,大量的研究经费还是需要指导教师承担才能保障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措施,让本科生对研究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能真正融入实验室研究氛围中,学习到研究技术,并且与研究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六、及时总结科研活动的实践成效
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训练需要提交结题报告,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报告的总结与写作。对研究结果的总结也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规范的格式、规范的语言进行写作;要指导学生应用图形软件等处理实验结果、详细地描述研究结果、合理地讨论研究结果。同时,对研究结果要及时整理成研究,既肯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又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将极大地强化学生的科研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年来,我们指导的本科生在《中国抗生素杂志》、《药物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讯》、《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Peptides》、《Protein Expr Purif》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并且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后,都顺利进入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研究所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总之,科学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应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论是参与学术导师的工作,还是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应在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不断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03-19.
[2]胡诗红.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8-119.
[3]施芝元,薛成龙.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4]曹建,王海欣,朱若珊,卢晓东.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21):16-19.
[5]汪育文,褚惠萍,曹祥荣,路遥,王伟.拔尖创新型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4):35-39.
篇10
摘 要:翻译生态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从分析各种翻译生态环境及其因子对翻译的影响入手,进一步剖析翻译的生态结构。本文试图在生态翻译学的关照下,从译者角度考察和解读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内涵及其对译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生态 翻译生态环境 译者
作者简介:马慧,女(1985-),山东青岛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是由爱尔兰人Michael Cronin在其《翻译与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的。它是翻 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生态”这一术语出现的比较晚。1865年,德国动物学家雷特尔将希腊文词根Oikos和logos结合而成Oekologie. 按原意,是Oikos“住所”或“栖息地”,logos是“讨论”或“研究”。连起来,生态学就是对“住所的研究”。翻译生态学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 具体地说,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从而对翻译中多种现象进行剖析阐释。
一、翻译生态
研究翻译生态得先从“生态”说起。生态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的关联,相互作用的状态。简答地说,就是生物在周围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因此,翻译生态可表述为: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也就是翻译主体在其周围环境的生存和工作状态。(方梦之,2011:1)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翻译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既不同于翻译学也不同于生态学,它不是仅仅把翻译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不是单单把生态环境作为学科的探索目标,而是把翻译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圈出发,以系统网络的观点全面分析各种生态环境与翻译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对翻译的作用机理和规律。
翻译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有密切联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翻译本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自从操着不同语言的人类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为克服语言的障碍而寻求人类心灵沟通的努力就已经凭借翻译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许钧,唐瑾 2002)。从翻译角度来看,翻译活动存在的前提,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翻译是不同语言信息的转换,这种转换本身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人类创造文化依赖于符号活动,人就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R,巴特语;见董学文译,1987:15)翻译的生态层次分为翻译的个体生态和翻译的群体生态。翻译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其个体特征,如同原文会出现两个以上的译文,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的英译就有几个版本,例: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译文1: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ambition won’t have done,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霍克斯译)译文2: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ain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杨宪益译)
二、翻译生态环境
广义的环境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翻译环境主要指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及外部环境(客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环境总和。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与翻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翻译的发展离不开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是以翻译为中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大致可以从三种角度和三个层次来分析:一是以翻译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或复合的翻译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翻译现象,某一翻译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翻译系统,它反映了翻译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 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翻译生态环境脱胎于生态学,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生态学强调整体论(holism),即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观念。同样,翻译生态环境也是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存在的。译者在特定的生态场中起作用,受其他翻译主体的牵制。这就要求译文必须遵守译入语文化规范和社会政治权利制约。翻译生态环境对任何翻译主体都是一个统一体,不可逾越。(方梦之,2011:1)若人为地破坏翻译生态场的序列和翻译环境的秩序,就是破坏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整体要求。
三、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是译者同其翻译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翻译不但是对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能动作用,而且受其影响,这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翻译与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生态环境才能给翻译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翻译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行为”。(胡庚申,2008)借用其他相临学科领域相关的研究思路,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揭示和描述了译文产生的翻译过程,目的是试图构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该论的基本表述如下: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该论对翻译的定义: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的活动。该论的译评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好的翻译。(胡庚申,2004)生态翻译的基础理论是将翻译方法概括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在景点介绍的翻译中译者应做好这三方面的转化工作。
例:崂山,木林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天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
译文: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ed credit for its scenery.
汉语对景物的描写通常传递出一种虚实缥缈的、朦胧的意境美。但翻译成英文时应化虚为实,去除不必要的辞藻,传达出实物之美,这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同时也达到翻译活动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体现了交际维的选择适应性。
翻译在充分考虑整体生态环境后,首先应该考虑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因为译者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形式,一些错误现象正是由于译者对语言维考虑的不充分而造成的。例如把“小心碰头”翻译成“Attention to your Head”.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机械地翻译而不是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语言转换。正确的译文应当是:“Mind your Head”. 再如某风景区的门口标语“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译文:“Prevention of Forest Fires Is Up to Everyone.”其实在国外流行的说法是:“Only you can prevent wildfires.”
从生态翻译角度来说,文化维适应选择性转换旨在让译者达到一种“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意识之间的平衡。而评价翻译主要看译文的“整体适应选择度”,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不管所要翻译的文本是否具有内在的可译性,只要译者乐意就会促成它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再现。这样译者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改写者”或“创造者”的角色,正是由于他们的能动性干预和创造性转化,使得翻译研究沿着一条独特路径发展。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生态翻译既要对所译文本进行细读以发掘其可译性,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又要尽可能保存原文本在目标语中的生态平衡。所以它既要兼顾主体译者的平衡又要顾及客体文本的平衡,因此译者的生态观包括对自身需求、自身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全方位适应和全方位选择。
参考文献:
[1] 方梦之. 论翻译生态环境[J]. 中国翻译,2011(1).
[2] 巴特著. 董学文译. 符号学美学[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 许钧,唐瑾 翻译:崇高的事业(代前言)[A]. 巴别塔文丛[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