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关键字】饮食;习惯;健康;关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前言:健康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身体健康,有人说是思想健康,其实都没有错,人类完整的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并且影响健康的因素众多。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论述的是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与身体健康密切联系的人类饮食习惯。依靠药物维持的“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在未来社会,只有通过日常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创造的健康才值得提倡,对健康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如果不注重饮食的卫生和合理的膳食搭配,都将导致人类产生健康隐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东西很容易满足,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何搭配,怎么吃才能获得健康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大事。

1 什么是健康

关于健康,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是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给出的,它指出健康是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健全的一种状态,评判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对感冒和传染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牙齿清洁,皮肤富有弹性等,这些表现都与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紧密联系。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诸多人群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理念的肥胖症状,是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健康的表现,除疾病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过多摄入营养,暴饮暴食。

2 饮食习惯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吃,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但怎样吃,吃什么对健康才有好处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吃很多的美味佳肴,很多人经常饮食习惯不一样,不按点吃饭,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并且暴饮暴食,这些对身体健康真的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笔者认为,要想维持身体健康状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靠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必需的营养。相关调查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年摄入的食物量可达1000千克,是靠每天的食物摄取日积月累形成的,因而,维持身体健康也不是一两天就能轻易做到的,必须长期依靠科学、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得以获得和保持,反之,如果长期处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下,人的身体机能往往会出现问题。

笔者以前也很挑食,爱吃肉,不爱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发育较慢,肥胖,个子也长得不够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的,果蔬里面富含维生素,对人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肉里面脂肪和纤维含量很高,过度食用容易导致肥胖,伴随肥胖而来就是心脑血管等疾病。学过食物营养学这门课程后,我明白了食物均衡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以后我每餐都加强菜品的营养搭配,过去不爱吃的食物只要是对身体健康发育有促进作用的,再怎么难吃,也会坚持吃下去,同时加强锻炼,身体健康状况较之于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3 现在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健康饮食习惯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容易忽视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列出一些比较科学的饮食习惯,供大家参考学习。

3.1 要按时吃饭,并形成长期规律。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忙这忙那很多时候就耽误了饭点,造成吃饭时间不规律,时间不够就少吃甚至不吃,时间充裕就暴饮暴食,这是对身体健康具有严重不良影响的饮食习惯,必须加以摒弃,同时不要过度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2 要注重食物营养的搭配,摒弃过度偏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对自己来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就是美味佳肴,不喜欢吃的就难以下咽。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过度依照自己的偏好来决定食物的摄取,自己喜欢吃的就多吃,不喜欢的就少吃,甚至不吃,身体的健康需要均衡的营养来维系,这种择食观只会造成营养的失衡,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3 摄取的食物对象要正确。我们吃的食物一定要正确、科学,病从口入,千万不要为了满足好奇或个人口味而去吃一些野生动物,因为这些不是人类使用的食物,野生动物身上通常寄居着一些尚未被人类发现的寄生虫或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会构成巨大威胁。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起因就是由于人类非法食物果子狸这类野生动物,导致原本只在动物身上传播的病变异传染给人,造成严重的灾难。

3.4 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不吃变质的食物。国家相关质量监督检查部门要严格控制食品安全,保障食品的生产和质量安全,保证人体健康。我们自己也应该小心谨慎,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参考文献

篇2

一、健康是体育运动的桥梁

体育从古代雅典起始至今。它已经从简单的走路、跑步,发展到现今的举重、游泳、体操等多种体育项目。我们从中能够看到运动员那强健的体魄以及运动员散发出的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然而,无论是参加哪种体育运动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符合体育社会的素质。因此,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才是拥有健康体魄的桥梁。例如,体育课上运动前后的喝水情况,正常情况下,我们应在运动前一个小时喝水,运动后歇息一下再喝水,对身体才是有益的。当我们刚刚运动完后就大量饮水会对我们的心脏造成过重的负担,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有利于锻炼身体,我们要在通往运动的桥梁上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

二、合理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在忙碌的学习中,合理的锻炼身体和我们自身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仅要掌握有关健康的相关知识,还要合理锻炼,过度或锻炼不足都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生活中,我们热爱健康,热爱体育。然而,作为现代的中学生往往忽视这些令我们珍惜的身体。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一上午甚至是一整天都坐在电脑面前低头弯腰,这严重妨碍了学生正常的身体发育。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讲述有关身体健康的小知识,使学生逐渐爱上体育活动并增强体育锻炼。

三、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生活中有太多热爱体育运动却不能参加运动比赛的事情,只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见,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是一件多门重要的事情。对体育健将而言,拥有健康就必须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样的丰富健康的知识有助于我们锻炼强健的身体,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在科技引领的网络潮流下,在没有养成全民体育运动意识的前提下,想要中学生热爱体育,就必须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爱上自己健康的身体。只有掌握了健康知识,了解健康对他们的重要性,学生就能接受并爱上体育锻炼,塑造健康的身体。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体质健康 “健康第一” 评价体系

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事情。而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要的是要积极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学生体质健康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个家庭的美满幸福。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一生幸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证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和健康观,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氛围,并将为之付诸实践。我们在这里通过反思,也想到几点能让农村中学生体质得以增强的做法,拿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不在于教学方法本身,而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所以应抓农村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教师体育教学与研究的能力。也可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论,让教师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常识,并在教育实践不断验证理解,从而提高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能力,为抓好体育教学打好基础。并要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体育教学经验,按照教育规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新课题,发现新问题,探索体育教学新问题,从而实现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而总结实践,使之升华为理论,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学,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可培养教师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阔教师的眼界,丰富和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还可抓好教师的进修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学识领域,培养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树立农村中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健康第一”应作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获取现代化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我们农村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三、构建适合农村中学生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农村中学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体育特长。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了“质性”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甚至有时所得到的评价会和实际不成比例。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新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要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学生的处境与需要,要突出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到原因,努力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在充分演示自己体育学习方面长处的过程中,体验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实践中,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分数。实施等级制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散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71-01

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形成更好行为习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坚持塑造完美身形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形成陶冶情操、意志坚韧、性格积极向上、理想信仰饱满等一些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实现内外兼美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健康教育中,更好地与身心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展班级篮球、排球、接力赛等比赛,形成学生之间非语言的间接交流和沟通,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1]。形成集体荣誉的感觉,学会保护,形成责任意识,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呐喊、鼓掌、感动,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1.2 积极投入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习上有大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自我学习的动力源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2 概述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内容及作用分析

2.1 营造健康教育宣传知识全覆盖的氛围。在健康知识的内容把握上,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宣传,围绕当前的主要健康知识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围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的知识,分析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譬如紧张、滥用药物、暴食、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不注意身体的警告、吸烟、酗酒等,同时注意对健康营养的普及,例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纤维素等的营养指导,加强对学生各种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从校内外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卫生防病,饮食家居安全、防震减灾安全等一些健康指数进行宣扬,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学生心理形成对健康知识的基本了解。

2.2 发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最佳作用。在全面宣传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能有效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改变个体和群体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促进整体上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剔除学生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不良健康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心情,选择幽静清新的环境或人多喧闹有趣的公共场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掉那些让人心烦的事情,实现健康心理的养成。

3 探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方式应用

3.1 结合体育项目特点进行心理引导。在学校健康教学中,可以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经常开展一些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形成对抗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形成,学会帮助别人,友善互助等。还可以开展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形成积极乐观、果断、坚韧的心理素质[3]。

3.2 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学校对教师健康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研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四个研究体系,通过这四个研究体系的全面完成,而这些研究体系的实施是完全具有可行性的[4]。创设学校体育、社会外部环境、家庭的三者研究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优秀心理健康引导方面的电影,譬如《变形记》、《唐山大地震》等,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同时邀请社会专家来学校围绕法制观念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人生信仰等进行培训或者专题讲座,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活动载体的广泛性应用。在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抓、层层抓的良好局面,在活动载体的应用上,采取广泛的活动形式,在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将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趣味教学、生活化感染、历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健康教育氛围,学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围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师的健康教育手段上开展技能比赛,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采取道德考核、身体素质考核等多种方式,细化标准,形成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 总结

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加强学校建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探讨.文教资料,2007,第24期

[2] 高战儒.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第18期

篇5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联系;现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预防医学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卫生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工作非常复杂,但是只有二者兼容并济、相辅相成,才可以完善公共卫生行业,为广大群众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了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就必须要理清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之问的联系,明确工作内容和形式,从本质上提高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更有效、更健康的安全卫生保障。

一、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以及内涵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各项医疗政策、评价各项医疗服务等来切实促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属于一种服务性的模式。而公共卫生就是通过对有关监测指标进行细化,综合考评各级医疗机构、卫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促使其不断进步。近数十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中央、地方等各级地区的公共_卫生服务,深入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杜绝形式主义,同时以服务人员为公共信仰,健全有关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将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在今后很长~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都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降低重大传染性疾病对国民造成的危害性,同时,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联动机制,问题发生后,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倒是应急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国家一些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力、财力投入,导致工作质量不高。

二、预防医学的现状以及内涵

预防医学也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以人群、环境的健康为基点,借助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讨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索之间的细微连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寻找有关疾病的防治规律,以预防为主为理念,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清晰的发现预防医学具有以下特点:

预防医学重视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微观、宏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2)预防医学非常重视和临床医学之间的结合,以预防、治疗有机融合作为基本的医疗理念,不仅仅强调理论的指导性作用,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3)预防医学涉及到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尤其是没有身患疾病的人群。

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联系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工作内容、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并且分工明确的学科,但是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提高二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首先,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检验,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但是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预防医学更加倾向于研究,研究健康、人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微观联系,研究控翩疾病发展、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环境的方法,而公共卫生服务则更加倾向于实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及时反馈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共卫生服务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一种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制度,而预防医学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的发展,都仍然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其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有关工作实践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内,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清楚的显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却有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预防医学通过有效的研究。

对疫情的传播和发展实施了有效的控制,防控效果较好,所以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力的关键环节。

最后,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公共卫生服务需要预防医学为其指导发展的方向,而预防医学也需要公共卫生服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工作效力,不断发展,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而公共卫生服务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只有最大限度的扩大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使其覆盖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工作效力,并且,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不仅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

作者:李传信

参考文献: 

篇6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用进废退”进化思想早已告诉我们,“身体锻炼十分重要,是身体不至于退化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活动)可使有关的肌肉加大力量;而停止使用(活动),则与损坏有关神经的作用相同,使相应肌肉趋于衰退。当今的学生长期静坐于书桌前,片面地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其表象是学习压力大,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众所周知,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逐步形成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多位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引导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国外著名教育家主要体育思想探源

古往今来,许多西方大教育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表现出对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古希腊三哲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体育教育均有独到的见解;而杨·阿姆司·夸美纽斯、让·雅克·卢梭、约翰·洛克、裴斯泰洛齐、赫伯特·斯宾塞、伊·阿·凯洛夫等大教育家也有发人深省的体育教育思想。以上教育家的思想共识即为:体育应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是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娱乐、发展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勇气,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的前面。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不应该像斯巴达人那样通过儿童勇敢地艰苦操练而变得残忍,应该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兽性的东西放在首位。体育在人们不同的教育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饮食来发展儿童身体;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体操训练形成人健美的体格、勇敢和良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趋向于体育不能落后于智育。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而在战时,身体健康就更为重要。即使在思维活动中,健康的身体也是必要的,许多人“由于身体不好,健忘、忧郁、易怒,就会影响他们的神志,以致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遗忘殆尽。”[1]苏格拉底要求每个人的身体能忍受严寒、酷热、饥渴、疲劳困顿,以便能适应各种环境;常常“竭力劝勉他的门人,要注意身体健康。一方面要尽量向那些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个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1]苏格拉底自己经常锻炼身体,准备应付身体可能面临的任何考验。他每天早上都到广场去体育锻炼,因此培养了自己忍受饥饿寒冷、疲劳的惊人能力。[1]苏格拉底能够最终成为古希腊三哲之一,重视体育锻炼,摸索健身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曾提出“先音乐教育,后体育训练”的主张,他把音乐和体育并举,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指明了体育锻炼在人们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主教育家。在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时,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鼓吹实行禁欲主义,通过折磨肉体来拯救灵魂。夸美纽斯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3]”,因此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注意使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该观点也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恢复机理。

约翰·洛克(JohnLock,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论述绅士教育时对体育非常重视,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4]他为了培养健康的绅士,根据他的医学知识,拟定了一个锻炼绅士体格的体育保健制度,对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达到把绅士锻炼成能拿起武器去当兵的标准,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他所提出的各种保护与锻炼身体的体育卫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他关于体育的见解,内容十分丰富,新颖而系统,对当今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和家庭体育卫生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想象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是运动敏捷、身手协调的人,所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被视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养护和锻炼其实质就是具有身体练习的体育。卢梭对于当时轻视身体健康的流俗主张给予无情的驳斥。首先,他认为惟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使人忍耐疾苦,勤于工作,获得幸福和延长寿命。他说:“体质愈衰弱,欲求愈迫切;而体质愈强壮,便越能忍耐。一切肉体的都产生于体质软弱的人;他们愈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痛苦也愈强烈。”[5]又说:“几乎所有长寿者,都是出于从事多量体格锻炼而能忍受疾劳和工作的人。”[5]其次,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理性发达的基础。他认为:“身体要相当的健康,以便听从心灵的支配;正好似好的仆役必须是健康的。”[5]并指出:“以为身体的活动会妨碍心灵的活动,那是一桩绝大的错误。仿佛二者不能联合并进,也仿佛心智活动不愿意去作行为的指导一般。”[5]所以“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慧敏,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和喊叫,让他永远活动;使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5]再次,好的身体是优良品德的基础。卢梭说:“霍布斯称邪恶之徒是健壮的儿童,是不符合事实的。一切邪恶皆由体弱而生;儿童因为体弱才令人厌恶;设法使他们强壮,他就变好了;因为假如我们什么事都能做,我们一定不做坏事。”[5]卢梭把体育和锻炼当作教育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体育先于智育”,有别于我国现在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不仅要发展人的道德和智慧,还应发展人的身体力量,因为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都蕴含在人身体的发展之中。他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出来。他说:“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以致人的整个身体能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发育成长。这种活动从小就在进行着,如从手抓、脚蹬、走动、伸举到“打击和搬运,戳刺和投掷,拖拉和旋转,围绕和摆动等等[6]”都可使体力得到发展。这些“体力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但是或合或分,都蕴含着一切可能的行动的基础,乃至蕴含着构成人类的各种职业的最复杂的行动的基础。”[7]而这些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则是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因而他提出了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裴斯泰洛齐对体育的认识落脚于一个“力”字。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对体育也很重视,他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开始时期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幸福)和现代生活日益增加的竞争,都需要体育;一个民族的繁荣、战场上的胜负、商业上竞争的盈亏,都与人的身体强弱有关;女孩和男孩同样需要体育。在《体育》一文中,他从体育理论论述到人体的养护与锻炼:“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8]因此,他要求让儿童多运动、多游戏,他认为游戏和竞技比体操更重要。他提倡自然的身体锻炼,反对人为的体育制度,在学习方面,主张不能让学生过分疲劳;改变当时学校那种儿童由于体力衰弱,时常被迫离开学校,功课繁多,教师苛求,以致学生不得不以一天12到13小时的时间致力于学习的现象。他说:“当用心大为过度的时候,结果就严重得更厉害,不只影响身体的健全,也影响到脑本身的健全。”“身体健康下降是学习过度的后果,……硬塞知识的办法该受到多么严厉的谴责。”[8]斯宾塞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也构成了他的五大部分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在斯宾塞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伊·阿·凯洛夫(1893~1978),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有影响的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于苏联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问世。从那时起,他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苏联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凯洛夫在《教育学》第十六章《体育》中论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是增进青年健康,发展他们的体力和各种能力的必要条件。”“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发育,使它变得结实健壮,有坚忍和持久的力量,并且要发展学生的灵活而美观的动作。”[9]这已经从理论的高度提到了体育的概念、任务和外部条件,为后来体育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诸家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

通观以上多位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不难发现体育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他们主要体育思想的溯源和探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启示。

1.学校体育教育应坐拥真正意义上的“五育之首”

以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无一例外地将体育教育列在“五育之首”。早在1917年4月1日,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0]在这里,青年已将体育提至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可见体育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地位。

2.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改变重文轻武的办学思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

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尽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法规文件对体育课、体育考试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都有明确规定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长此,学生间流传“体育课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实质上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学校乃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轻视,必然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更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要彻底改变此种现状,学校应逐步废止应试教育,根除淡化重文轻武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制定具体落实细则。只有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并严格规范管理,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质量,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3.在学生锻炼意识培养方面,应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作为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面我们所列举的西方大教育家的体育思想,无一例外地重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这对于我国今天的体育教学仍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提高学生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简单地动一动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掌握锻炼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要加大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有着较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并且掌握2-3项特色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运动项目,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各种功能,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由自发到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 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篇7

【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等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传授给学生, ,把握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特别要充分利用阴雨天的室内课,将卫生保健知识不折不扣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握基本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不断增强体能.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体育教师应按大纲要求,寓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无论是备课、上课、课后小结都应有渗透意识,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素质教育原则就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

二、心理教育。

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利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

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就当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的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教师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三、社会适应能力。

篇8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91-02

前言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中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的比例迅速上升,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严重问题。中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十年来持续下降的严峻现实,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和深切忧虑。关心学生体质健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墨江县第一中学虽不是名校,但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该校倡导培养全面高素养人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笔者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切入点和主要工作方面。本文根据《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2013年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并就如何建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长效机制提出对策。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普洱市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体质健康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墨江县第一中学高中学生200人(男100人、女100人)作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做好本研究的文献综述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90%,有效率98%。(3)数据统计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4)归纳推理法。运用逻辑分析在整体和宏观上对研究指标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论证有关结论,为墨江县一中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提出相应建议。

二、分析与讨论

1.学生体质调查情况。(1)墨江县一中平均身高现状与普洱市中学生平均身高状况分析。根据统计表可以看出,在身高方面墨江县男、女生在15岁之前身高要高于普洱市,但从15岁以后普洱市的男、女生平均身高开始迅速增长,最后墨江县中学生平均身高都要低于整个普洱市中学生平均身高。(2)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平均体重与普洱市中学生平均体重状况分析。从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体重除14岁时段男生的体重要高于普洱市0.32个百分点外,其他年龄段始终要低于普洱市中学生的平均体重。

2.身体机能、素质发展状况。(1)肺活量。(2)男、女生平均肺活量状况分析。反映学生肺功能的指标是肺活量,调查显示,14~19岁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肺活量水平整体上要低于普洱市,特别是女生的肺活量均值各年龄段都要远远低于普洱市。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来看,学生在身高、体重、三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呈上升趋势的形势下,肺活量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有很多,长期的伏案作业、缺乏运动会降低肺活量,而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呼吸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有助于提升肺活量。(3)耐力。(4)男、女生平均耐力跑状况分析。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是:14~19岁的中学生,男生采用的是1 000m跑,女生采用的是800m跑。从调查数据看出: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的耐力跑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提升,但有一点可以看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14岁和17岁的中学生在该阶段处于较低水平,耐力跑的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好。与普洱市相比,墨江第一中学男生的耐力跑水平与普洱市不相上下,而女生则整体上大大好于普洱市,但成绩(时间)还是高于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管理中心设计比例,所以说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耐力跑水平较低。(5)柔韧性。(6)男、女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状况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管理中心设计成绩评价表为依据,由调查得知,男生在14~17岁的年龄段为较好(9.0~3.0cm为较好),17~19岁的年龄段为一般(7.4~-1.0cm为一般)。女生在14~17岁的年龄段为好(14.5cm以上为好),15~17岁为较好(16.0~9.0cm为较好)。从成绩中可以看出,可能因为生理特征原因,女生的柔韧性要优于男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柔韧性都呈下降趋势。

3.学校开展体育的情况。从调查中看出:在课程安排方面,有8%的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安排不满意;在教师教学方面,只有55%的教师教法丰富多彩,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尚需加强;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只有6%的学生觉得非常好,说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总体较差。(1)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情况。由调查看出,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对体质健康认识不够清楚,甚至有7%的同学有不了解体质健康,只有52%的同学基本了解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宣传体质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出,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还是支持的,只有7%的家长不支持,可能是因为望子女成龙成凤心切,害怕耽误子女的学业,或因为受传统的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严重。

4.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1)学生自身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及结合学生体质调查情况发现: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关注程度不高,平时不注意体育锻炼;沉迷于网络,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导致体重下降;学习压力繁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学校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校教育如果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体育课,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那么提高学生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急需完善,有很多学校连一块运动场也没有,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许多老师依旧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上课内容枯燥,导致学生运动兴趣下降。(3)家庭因素。通过调查问卷情况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保障,一些家长看重的是分数,轻视的是德育,丢掉的是体育。在生活中一些家长给予子女过大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压力过大,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对子女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教育不足,家长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4)社会因素。社会对学生的体质关注度不够,各类青少年体育项目的运动会慢慢地减少。社会体育公共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需求。

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总体一般,在身体机能和素质方面,身高、柔韧、耐力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肺活量相对较差。(2)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不够清楚,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不了解什么是体质健康。(3)在体育课的安排上有少部分同学不满意,在教师教学方面,教师教法单一,学校体育的教师教学能力还需加强;学校场地设施相对较差。(4)部分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持反对态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孩子的学习。(5)墨江县第一中学学生体质健康在社会上关注度较低,目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作息时间,体育锻炼少,是目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最重要因素。

2.建议。(1)运动不等于劳务,后者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无益身高。造成肺活量检测数值连年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不管选择那一种方法,都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有效。(2)学校针对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大力宣传体质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中学生体质健康知识宣传;体育教师在课余的时间要多给学生讲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中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让广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学校必须合理安排学生作业量,合理控制学生课后学习压力。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学校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对各年龄段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水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3)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文化体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使学生至少喜爱和学会2项体育技能,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4)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合理掌握学生的学习压力,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5)全社会形成合力,发挥社区和家庭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在保证学校体育课的同时,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重视校外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作用,尤其是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社会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完善社会体育公共设施,提倡全民健身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

参考文献:

[1]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23.

[2] 刘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8-110.

[3]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7-11.

[4] 黄国龙.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J].体育学刊,2006,(6):46-52.

[5]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2005.

篇9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育 终身体育 大学生 体育锻炼

【论文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终身体育行为有利于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方法是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培养体育消费意识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大学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黄金时期,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教育也同样如此,它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这一保证不仅体现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还体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自我锻炼能力及健身方法的掌握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是造就未来人才的需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合格的人才除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人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作为物质基础,而体育能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状况,保持身体健康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但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了解相关的人体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内容对学生影响很深。高校体育教育应当不失时机地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锻炼身体的过程,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正确方法,使高校成为实现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实际场所。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自我意识也逐渐完备,自控能力基本形成,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此时是培养他们自觉进行身体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增进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使其在今后能终身受益。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迫切性已十分明显,高校体育教育应当也必须把建立终身体育行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建立终身体育行为的作用

1、促进身体健康

终身体育行为是通过体育锻炼所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着不同的生理活动,并保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统一与合作。所以,它在各器官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以保证机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2)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深度较大,能使胸围和呼吸差增大,肺活量增加,呼吸效能提高。

(3)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促使心肌增强,心脏发达。

(4)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

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少,因此自身的免疫力较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的免疫能力。

2、促进心理健康

终身体育行为不仅是学生发展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心理健康、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起着积极作用。

(1)增进学生智力发展。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欲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善于观察、想象丰富、注意力集中、加深记忆。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将身体练习与大脑智力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由于运动过程情况千变万化,要求必须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立即付诸行动,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另外,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从而促进大脑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如脑腓肽和内腓肽)。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以促进学习和记忆。

(2)消除学生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在大学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一些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抑郁等消极情绪,在某些国家,体育锻炼已经被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或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它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4)消除疲劳。疲劳是指人在学习和工作后,人体的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表现。疲劳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有关。对于大学生来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长时间的伏案静坐学习,可能会使大脑供氧不足,使人感到疲劳,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的功能,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三、培养终身体育行为的方法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有一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等方面的内容,但要使学生真正接受终身体育观念并转化为行动,首要的任务还要加强对终身体育观念的教育和培养。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才可能持之以恒并最终养成习惯。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于国家、民族和自己都是大有裨益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素质的体现。

为使大学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责无旁贷。只有当老师真正理解其重要形式时,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就越大,终身体育的观念就会越牢固。

此外,建立完备的电化教学,把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视、听新技术运用到体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必要的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器材的投入,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硬件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锻炼的兴趣。

2、培养大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活动的喜好。在高校学生中培养终身体育行为,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源于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动机的产生又与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形式培养、保护和充分调动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生理和心理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坚持经常身体锻炼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终身体育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学生积极主动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还使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保证学生有地方、有东西可锻炼。其次,要引导学生无论学习多紧张都要抽出时间锻炼,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锻炼。第三,要将学生锻炼习惯情况列入考核评价体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在一生中不间断地长期坚持。而且,持之以恒地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顽强毅力和坚强品质的磨练。

3、加强体育锻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

终身体育是相对于人的一生全程化的体育活动,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时,采用的锻炼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应不同。这就需要运用卫生、保健、康复、健身等多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加以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重任,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锻炼,锻炼什么,怎样锻炼,并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运动处方,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师技能的传授及自身掌握的身体锻炼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获得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今后乃至终身在各种生活工作条件下去自觉锻炼。

4、培养体育消费意识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物质丰富的追求正在转向对生活的质的追求,而体育运动的终身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条件。相对于某个人而言,想尽情“玩体育、享受运动”,则必然要有消费。花钱买健康、买运动享受成为当前的一种新趋势。因此,培养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就很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正在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健康体魄的重要手段,明白众多体育场地有偿服务的道理;其次,要向他们讲明优、劣运动装备、场地与运动感觉、技术水平的关系,以及需花费的体育社交正成为社会时尚;第三,要向学生讲明大学体育场馆收费的目的、校内外场馆费用对比、场地少活动者众多的矛盾和场租制定的依据。道理明白了,体育消费意识自然就容易形成。

四、结语

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终身体育又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为终身体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养成终身体育的行为习惯。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玉金.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关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47-49.

[2] 王小林.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2.6.

[3] 宋旭.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目的形成的策略与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42-44.

[4] 范丽萍,杨云琳.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关联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56-58.

[5]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6] 赵广辉,鲍志宏.21世纪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7] 徐和庆.学校体育长期效果论析[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1988.9.

[8] 高宇飞.终身体育观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9] 刘艳,刘晶.终身体育思想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1(4).

[10] 王汝英.论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2003.6.

[11] 李谦斌.试论体育教学如何与终身体育自相接轨[J].北京体师(体育教学),2002.9.

篇10

体育人文思想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高校通过对体育精神解读、精彩赛事欣赏、体育游戏体验、专项知识讲座、运动竞赛等广博的体育文化滋养和运动氛围的陶冶,使学生理解体育人文思想而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对身体和心理需求进行关怀,在根本上体现人之品德与理想。

1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属性

健康是人类古老而常新的话题,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四维健康观念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同时也证明了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现代四维健康指标已达到对人的全面评价的水平。学界曾经存在着另一种观点,20世纪60年代由吴蕴瑞、袁敦礼撰写的我国体育名著《体育原理》虽然是一本经典体育读物,但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却另有论述,书中曾提到“体育非健康目标,健康属卫生的范畴,体育与健康不能混为一谈……”[2]。如此观点在现在看来主要是当时以生物健康为前提,当时健康的范围还末涉及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此外,当时体育的竞技性和健身性的功能也还尚未明确区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代表了体育健康,这显然不妥。当今体育已明确地将人的身体极限超越和技术挑战交给了竞技体育,而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健康交给了大众体育[3],在这些概念明晰的情况下,大众体育目标为健康理所当然,体育人文思想的健康意义就更加彰显。体育的人文思想应该从小学开始倡导,但如果说小学到中学学生更多地接受形式体育,培养运动习惯,促进生长发育为目的。那么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体育人文思想必须融入到体育项目学习中,并需要为健康的养成而专门进行课堂设计。使体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一样不仅让学生知其学习之然,更需知其所以然。高等学校的体育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成人”过程中接受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并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对生命的关注和幸福感的养成。这是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

2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

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从实现“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体育“三基”教育到现在“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全面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有了根本的转变,但体育课的教学环节、课堂组织以及考核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体育教学改革以游戏代替技术的极端转向改革失败后,以选项课为主要形式的运动技术重新主导着高校体育课堂。十几年来在新课标的五大目标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完成其中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三大目标?体育课程中技术教学和人文思想教育是否形成相互贯通的合理教育局面?这些都值得探讨。可实际上“多动手少动脑,能健身乏益智”的体育课还是不少见。毕竟让学生做到“身体练习”容易,让学生做到有“身心共鸣和心灵觉解”不易。因此,体育课堂积极传授人文思想的做法渐渐淡化。这种泛意识而求形式的体育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体育课程中,不免让人思考体育教学与个人的体育锻炼有多少区别,长久下去体育课程无疑可以被体育俱乐部和课外活动所替代。体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属性要求:体育课不仅需要身体练习,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结合对人的素质教育内容,每个项目练习和活动应主动考虑到健康教育功能。否则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学生仍然无视健康,缺乏健康。

3体育人文思想的社会需求属性

社会现象折射着学校的教育。近30年来,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价值方面的单向偏移。“实用知识”成为老师和学生从一而终的追求,因此大学生在获得“实用知识”压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忽略了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的人文知识,成为同龄人群中亚健康状态的“高危族”。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们所意识到,体育具有的独特自然亲近、直接真实、非说教式等教育特点为学生所接受。体育成为学校和社会干预亚健康的有意义课程。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知识的社会人是体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与责任,学生健康程度的提高,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健康,社会表现直接反映了高校体育人文思想教育的质量。

体育人文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证方法分析

把体育人文思想融入高校体育并非操作困难,而是需要教师共同的思想认识并建立适应新目标的体育教育行业标准。

1体育教学中关于健康的人文教育案例(长跑教学)

一方面学生害怕中长跑,其主要原因是跑步中伴随着的痛苦感影响着他们,每当想起跑步,跑步中呼吸困难、心力交瘁等难过的情感记忆恐吓着他们。另一方面,许多体育老师纯粹是活动量的安排,只是简单告之运动的好处,在学生不明白身体机能的情况下练习,造成“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练习结束并没有对学生后续身心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图1)。体育人文方法指导下的长跑练习首先是明理,运动前需要详细说明中长跑运动特点、告之身体在长时间耐力刺激下的反应以及运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学生明白事理并做好身心准备;其次,降低运动强度。运用间歇练习法,允许学生在身体不适反应时以走代跑,生理反应消失再转为跑,改变“长跑”与“痛苦”为伴的练习结果;最后,跑步结束后老师需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练习体会和感受,并给予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了解身体、尊重身体、锻炼身体以及强健身体这四个层次上感受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练习后大家分享长跑的过程,特别是身体感受,这一环节是重视运动刺激是否产生身体副作用的自查过程,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教师与教练相比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更擅长转化运动过程中“痛苦”为“快乐”,尽可能地让学生保留着运动的快乐记忆,逐步地强健身体(图2)。

2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案例(素质拓展)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纲要目标之一。大学生中常见的亚健康表现: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同学间难于产生相互信任;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遇事畏难心态等。本实证案例是以开设一年级新生的户外素质拓展运动为例。在体育教学中以素质拓展运动对新生进行团队训练,使新生间快速认识,快速形成新集体,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和信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大学新生来自各地相互不相识,大学新生中时常连同班同学都叫不出姓名,更有甚者同班四年都不曾交谈过。交流障碍、信任危机、冷漠集体等不良心态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直接进入技术教学,对学生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表现没时间给予关注(图3)。目标设计步骤(12周):同学间的快速认识、创建新团队、培养团队默契、队友之间交流合作、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感受创新与拓展的快乐、学会分工与合作。教学方法:先行设定系列目标。假设情景进行团队游戏,游戏后学生分享游戏体验,把游戏中的体验迁移到正确的为人处事心态,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亲近,相互需要的关系,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感受,从团队游戏中得到心智的启发(图4)。

3体育与行为礼仪养成的人文教育案例

常规体育教学仪式的坚持与培养是重要的行为养成教育,课前和课后的师生“问候”仪式在体育教学中也正逐渐消失(图5)。重视仪式表现,一个良好行为礼仪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的友好交往,长久保持良好行为礼仪会融入人的心里。体育礼仪是许多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项运动都有着竞赛双方赛前赛后的友好礼仪,如跆拳道“礼仪”是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倡导的是“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体育课堂的行为礼仪也是一项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工作。真诚、谦虚、尊重、公平等行为通过礼仪表现展示体育教化的作用。例1,第一堂课同学间握手真诚地进行自我介绍的课堂设计,教会学生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打破同班上课而相互不认识的冷漠局面。例2,要求每个同学在体育课上出列做示范前先向全体同学鞠躬示意,示范后大家鼓掌,每次示范都是个人与集体的行为互动,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的行为表达方式。例3,课前课后老师与同学的问候,特别课后,老师与全体同学相互鞠躬道“辛苦”。如此等等看似简单而需要长期坚持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体育其他练习一样重要,它是体育人文道德养成的途径。长此以往地重视行为礼仪并言传身教是体育人文精神与文化涵养最为有效的实践教育(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