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金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金的盈利模式

篇1

大多数投资人对基金的期望是能稳定地获取略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那么如何在基金收益率水平不确定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实现稳定收益率的可能性,是基金产品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基金的收益率水平正向取决于投资收益,负向取决于基金的运营费用。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运营费用却是可以控制的。灵活的基金管理费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实现基金稳定收益率的可能性。

灵活的基金管理费模式应该包含基本管理费和业绩报酬两部分。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按照基金净值的1.5%提取,不管基金是否盈利,都依照这一方法提取费用。大多数人对基金盈利时支付管理费没有意见,而对基金亏损时还必须支付同样的管理费不能接受。无视业绩好坏,基金管理人都能旱涝保收,取得稳定的收益,这种做法难以长期获得投资人的信任。衡量基金公司是否完全履行了委托的事务,必须部分地包含投资结果的好坏。目前完全不顾基金业绩的收费模式是不合理的。一个合理的基金管理费收取应包括两部分:一是为应付基金管理公司基本费用支出的固定比率,二是与业绩挂钩的业绩报酬。因为基金管理首先是服务,而不是风险投资,不应该承担亏损的风险。固定比率管理费的设定应以足以弥补成本为限。但是,基金管理与其他大多数的业务不同,它不仅仅依据委托人的指示行事,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投资运行中,基金管理人有充分的自由发挥其专业水平,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在投资时机的把握上可以自行决策,由此带来不同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业绩报酬的设立是对带来较高收益的基金管理人的一种奖励。

假设以稳定收益率3%为基准,设定管理费收取模式如下:在基金年收益率达到3%之前,基金管理公司只收取0.5%的管理费,用于维持其成本;在年收益率处于3%~4.5%的阶段,基金管理人额外收取超过3%收益部分的50%作为业绩报酬;在年收益率超过4.5%以后,基金管理人收取超过4.5%的收益部分的20%作为业绩报酬。这种收费模式的好处在于,尽量确保投资人获得稳定的收益。假设基金运行只有管理费的支出,按目前管理费收取模式,投资人需要在总收益率达到4.5%时才能获得3%的收益;而后一种安排中,投资人在基金收益率达到3.5%时就可确保3%的收益。相比而言,提高了投资人获得3%收益的可能性。

设置灵活的基金管理费模式的目的并不在于降低整体管理费用。它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投资人获得稳定收益的可能性。其次,是要体现不同管理水平的差异性,以此促进基金管理业的优胜劣汰。

当然,不同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为不同基金设置相异的管理费收取模式。管理费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调节稳定收益率水平和业绩报酬的分档比例来实现。最重要的是,对投资人来说,这种安排是基金管理人让渡了稳定的管理费收益,来提高投资人取得较稳定收益的可能性。这种安排符合投资人在面临收益选择时,规避风险的心理特征。而且,它有利于在基金首次发行时吸引投资人加入,对于基金净值暂时低于面值的情况,也可以吸引投资人。(摘自2003年8月18日《中国证券报》)

篇2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证券行业的资金管理方式也经历了从分支机构分散独立管理,到网络化和信息化集中管理,到目前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的模式。这种发展趋势适应了证券这一高风险行业对资金信息和风险管理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证券行业对资金管理的效率。本课题组经与国内众多证券公司交流学习,试图探讨在较为复杂、资金流量巨大的证券行业如何有效地管理券商自营资金、客户保证金、委托理财资金等各类资金,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在证券行业生存空间及实际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在证券公司的应用简介

证券公司是资金密集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客户保证金和公司自有资金的分类集中管理是目前比较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统筹调配资金、集中管理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各种集中化管理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各家银行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各不相同,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无法实现在一个平台上的统筹计划、监控和审批管理,还得依靠手工采集各个系统的数据,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2004年9月23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客户资金独立存管试行标准》,要求申请创新试点的证券公司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并通过评审工作专家小组评审,方可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提出创新类证券公司试点资格申请,并鼓励其他证券公司参照该标准积极改进客户资金存管模式。可以说,该标准是证券公司能否生存与发展的生死线,它对客户资金账户和资金划付管理都有严格而非常明细的要求。实际上,这是监管层为了保障客户资金的一个硬手段和外推力,对证券公司来说,其自营资金也需要这种严格的管理。监管层之所以出此猛药,就是因为近年来国内诸如南方证券、华夏证券、汉唐证券、大鹏证券等几十家证券公司由于放松资金管理而出现巨大破产风险。

由于证券行业高资金流量和高风险的特性,如何实现对资金的跨平台有效管理,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已成为证券行业资金管理迫切需求思索和解决的问题。跨平台资金管理模式不仅共享各银行账户信息,也对各分支机构的资金划转进行了有效控制,在业务上也不受任何影响,而且完全符合上述证监会颁布的标准,彻底解决了证券行业资金集中化管理的问题。该模式不仅得到各证券公司的热烈欢迎,还受到了监管层的高度认可,因而逐步在证券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模式下,证券公司的资金账户按性质严格划分为自有资金账户和客户资金账户。营业部等分支机构的自有资金由总部根据预算按期拨付,用于满足日常营运需要;各营业部绝大部分的客户资金统一上存总部,只保留小部分的客户资金用于满足客户小额银证自动划拨需要,所有大额的客户资金支付申请均通过证券公司的跨平台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提交总部,自动进入电子审批程序,经过预先设定的审批流程审批后的资金划拨申请由系统提交给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进行资金划拨,证券公司可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实时查询银行处理结果。

二、证券公司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的优势

通过跨平台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证券公司实现了资金管理的标准化、集中化和自动化。

(一)资金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建立跨平台的资金管理系统之前,为了了解公司的资金状况以便资金的调配使用,使资金效用达到最大化,证券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必须指定专人每天对所有银行账户余额和变动情况进行一一查询,制作每日资金报表,总部再对分支机构上报的资金日报表进行汇总,生成公司汇总资金状况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跨平台的资金管理系统,所有账户的资金流向和资金状况都一目了然,在总部只需两个人就可以对公司几百个账户进行实时监控和统筹调拨,随时生成公司汇总资金报表。跨平台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资金进行自动实时归集,将简单重复的工作量减到最小,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用都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手工操作风险。

(二)加强了证券公司的内控。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建立和高效运行是金融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也是其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几年,频频发生在某些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资金挪用、营业部经理等关键人员外逃案件,给证券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也让证券行业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而内控体系的根本就是对资金的有效控制,通过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模式,既能集中分散资源、统筹安排资金,又能对分支机构的资金进行两种模式的管理,即客户资金划拨的事中监控和自有资金的事前审批。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系统通过完善的电子审批流程,以技术手段代替手工操作,规避了资金管理的操作风险;通过与公司的ERP系统连接,建立资金异常预警机制,对异常收付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检查其合法性,并可以干预收付的继续执行,实施有效及时地监控;通过在系统中预先设定预警条件,对于必须重点监控的行为,及时通告相关预警通知对象(如稽核部和负责监控的清算存管部)。

(三)提高了资金预算管理水平。跨平台集中资金管理系统在对自有资金的划拨时,通过配合ERP系统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对营业费用和资本性支出的预算管理,提高了公司的预算管理水平。分支机构的自有资金使用申请通过这个系统提交总部,总部资金管理员与ERP系统中的预算进行自动配比,按预先设定的月度资金划拨额度触发审批,通过审批流自动提交相关领导审批后提交给出纳,出纳进行划拨指令触发后,自动提交到银行的网银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自动反馈,并可以在ERP系统中自动生成凭证,能自动对账。通过这样的流程使资金管理真正按预算进行钢化管理。

(四)增强了公司的赢利能力。由于有跨平台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的支持,证券公司可以把分支机构的资金集中到总部,提高了公司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整体议价能力,提高了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同时资金的统筹安排也减少了对外资金需求额度,节约了融资成本。公司资金管理效率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增强也提高了公司的信用评级,使公司的同业交易、经纪业务和投资银行等业务进行得更加顺利,促进了公司的业务的良性循环,达到了持续提升赢利能力的目标。

三、证券行业资金集中化管理趋势展望

篇3

关键词:成本管理 绩效评价

成本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近几年来,企业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成本管理理论和实务的显著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由此应运而生。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的产生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其概括为产品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生产者视角)、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企业整体视角)、顾客产品生命周期(顾客视角)和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社会视角)。相应地将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成本归结为四个梯次:第一梯次(制造成本)是指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第二梯次(企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策划、开发、设计、制造、营销等过程中的成本;第三梯次(顾客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上述经营者发生的成本,而且包括顾客使用成本;第四梯次(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在第三梯次成本的基础上,还将诸如弃置成本等其他社会成员承担的成本纳入其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市场竞争的变迁,企业组织形态和经营理念的演化,成本管理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依以上四个梯次不断拓展。

(二)成本管理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战略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进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态分析三部分组成。其中战略定位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生命周期成本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立足点,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成本控制环节:从下游延伸至上游

被誉为现代成本管理的两朵奇葩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改善控制”与“革新控制”,与传统的从下游入手对成本进行“维持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一项革命性变革。“成本企画”是日本人倡导的一种有助于达成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策划、开发产品时,设定符合顾客需求的品质、价格、信赖性及交货期等目标,并通过从上游到下游的所有过程,同时实现目标的综合效益。成本企画着眼于成本的源泉,做事前的、周密的、全盘的分析考察,把产品的装配成形视为“成本的装配成形”。这是现代成本管理思想的巨大飞跃。

(四)成本管理导向: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传统成本管理的基本立足点是生产,是一种“生产导向型”成本管理。现实经济管理要求: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控制价值牺牲这种低层次的认识,而应上升为“用户满意”乃至“社会福利最大化”;成本管理对象由内部资金流向外部环境延伸;成本管理手段出现前瞻性的实体管理等。因其立足于市场来实施全面的成本避免和成本控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市场导向型”成本管理。

(五)成本降低形态:由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成本节省是力求在工作现场不徒耗无谓的成本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它表现为“成本维持”和“成本改善”两种执行形式,是成本降低的一种初级形态。而成本避免的基本思想是立足预防,从管理的源流来挖掘成本降低潜力,属于成本降低的高级形态。现代成本避免的实质是“成本革新”,进而形成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过程的成本节省和成本避免这两种基本思想,综合工程方法、组织措施和会计计量等多样化手段实施成本控制的广义成本控制思想。

成本管理理论新进展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

既然成本管理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成本管理出现许多新动向,必然要求绩效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方能实现绩效评价的目标。现将成本管理理论的新进展对绩效评价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由股东单边治理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过渡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由“制造成本”扩展到“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使用成本和弃置成本兼顾”,其出发点由“生产者利益”向“生产者利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兼顾”转变。成本管理的这一趋势反映了单边治理思想向共同治理思想变迁。

企业存在两类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核心利益者和相关利益者。核心利益者需要在市场搜寻相关利益者以获得企业发展,社会个体需要在给定的市场条件下搜寻企业,两者结合就成为相关利益者,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促使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

既然企业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合约,绩效评价就必须对此予以关注。因此,本文认为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绩效评价模式比基于股东至上单边治理的绩效评价模式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贯穿人本理念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型企业绩效评价模式是未来绩效评价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由财务指标向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发展

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一种基于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它侧重于静态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绩效评价,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必不可少,但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货币计量,财务报表只是讲述企业过去的和有形资产的故事,与现实经济环境格格不入。近年来绩效评价指标出现了重大变革。从侧重于财务评价,着重考虑利润、投资报酬率和生产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开发等方面,过渡到将顾客满意度、战略、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发出一些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指标,而且包括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本文认为非财务指标更放眼未来长远的发展,从而能产生更好的业绩。

(三)企业绩效评价层次:由战术评价主导上升到战术评价与战略评价相统一

篇4

关键词:酸碱两步法;预处理;金刚石涂层;粘结力

收稿日期:20120401

作者简介:傅蔡安(1955—),男,上海人,教授,主要从事先进制造行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丁伟(1986—),江苏人,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B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7203

1引言

金刚石涂层刀具的涂层表面光滑度和涂层粘结力的提高是涂层刀具质量改善的两大课题[1]。作为新型刀具涂层材料,金刚石涂层材料在切削时与刀具基体材料——硬质合金之间的粘结力大小是影响刀具表面涂层材料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热丝CVD沉积工艺制备金刚石涂层刀具时,涂层与刀体之间的粘结力的提高、涂层厚度均匀性的改善是目前进行工艺改善的主要方向,因为这两项指标直接关系着涂层刀具的切削性能及可靠性,也是金刚石涂层刀具实现产业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热丝CVD法金刚石涂层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对金刚石涂层各项性能的测定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金刚石涂层刀具的研究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了许多可贵的技术成果。但是对有关CVD法制备金刚石涂层的耐磨性能和失效机理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且CVD法制备金刚石涂层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的。

以硬质合金作为刀具涂层的基底材料时,硬质合金材料中钴元素的存在会对金刚石的沉积产生抑制效应,具体表现在影响金刚石的形核以及促进金刚石相向石墨相转化。进行预处理工艺时,应以提高基体材料表面激活能、增强金刚石涂膜与基体材料的粘结强度、缩小基体材料与金刚石涂膜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增大基体材料与碳源气体之间的有效接触为考量。因此,对硬质合金刀体表面进行预处理首先就要去除其表面的钴元素。

2酸碱两步预处理法原理

采用酸碱法对硬质合金基体表面的钴元素进行腐蚀处理。首先采用Murakami法(氢氧化钾与铁氰化钾混合溶液)移除硬质合金基体表面的WC,然后利用浓硫酸与双氧水的混合溶液去除基体表面的 元素。元素作为硬质合金材料中的粘结剂,在热丝CVD法制备金刚石涂层工艺中对石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却不利于金刚石的沉积,影响涂层材料与刀具基体之间的粘结力[2]。图1所示为Co的催石墨作用示意图。

图1硬质合金中粘结剂钴的催石墨作用示意

3实验方法

首先是碱洗,氢氧化钾和铁氰化钾是用来腐蚀硬质合金表面碳化钨的碱性溶质,配取不同浓度两种溶质的溶液三组,编号为J1、J2、J3。然后是酸洗,浓硫酸和双氧水是用来腐蚀硬质合金表面粘结剂Co的强酸,配取两者不同组分的溶液三组,编号为S1、S2、S3。表1所示为酸碱法实验中所需溶液的配比对照表。最后是酸洗,将三组刀具D1~D3、D4~D6、D7~D9分别浸入强酸溶液中浸泡15s。酸洗过程中刀具浸泡部位产生大量气泡,并释放大量热量。在碱洗完成后和酸洗完成后,需要各穿插一步超声波清洗的工艺,以完全清除硬质合金表面的溶液残留。表1酸碱法实验所需溶剂及微粉配取对照表

试剂名称YG6平面铣刀碱溶液/质量比(J1/J2/J3)KOHK3[Fe(CN)6]H2O酸溶液/体积比(S1/S2/S3)H2SO4H2O2单槽超声波清洗机/时间金刚石微分/颗粒大小A55101110sW1Bφ633102320sW3C11103730sW5

碱处理的目的是对硬质合金表面的WC进行腐蚀,Co不会参加与碱溶液的反应,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KOH电离K++OH-,(1)

K3[Fe(CN)6]电离3K++[Fe(CN)6]3-,(2)

WC+OH-+[Fe(CN)6]3-WO2-4+[Fe(CN)6]4-+CO2+H2O。(3)

酸溶液中,硬质合金中的粘结剂Co会发生反应,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Co+H2SO4CoSO4+H2。(4)

对9把刀的表面进行扫描电镜SEM拍摄,分析酸碱两步法后刀具表面形貌的差异。9个样品的反应结束后表面形貌的SEM对比图见图2。

图2酸碱两步法溶液不同配比下表面形貌的差异

对D3、D6、D9号样品进行热丝CVD法沉积金刚石薄膜。反应过程中,控制通入沉积室内的丙酮/氢气体积分数为1%~3%,控制反应室内压强为6kPa,加热热丝温度升至2 000℃,沉积工艺进行5h。利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9份样品表面的金刚石成核密度。图3所示为9个样品在不同预处理工艺条件下金刚石沉积效果的SEM照片。

4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3中可以发现:D1、D2、D3号样品的碱处理时间较短(低于45min),随着样品碱处理时间的延长,D4、D5、D6号样品表面的腐蚀程度提高,表面粗糙度上升。进行沉积金刚石后,金刚石的成核密度也在逐步增加(由106cm-2逐次增加到107cm-2、108cm-2和109cm-2)。其中尤其以D5、D6号样品成核密度的提高最为明显,金刚石晶体几乎遍布样品表面,这说明当控制酸碱两步法的处理时间在35min左右时,是较为适合金刚石沉积的预处理时间。随着预处理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样品表面粗糙度进一步提高,而在其表面进行沉积金刚石涂膜后发现,这一提高反而引起了成核密度的下降(下降至105cm-2左右),图中可以看到金刚石晶体的积聚。这就说明酸碱两步法的反应时间过长对金刚石形核也有消极影响。

图2不同预处理工艺条件下金刚石沉积效果的SEM照片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5结语

(1)通过对硬质合金涂层刀具的磨损及失效形貌做出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对硬质合金YG6进行表面预处理的工艺安排,可以确定碱溶液中氢氧化钾、铁氰化钾与水的最佳配比为1∶1∶10,硫酸与双氧水的最佳配比为3∶7。

(2)根据对涂层后SEM照片的分析,得出了适合于YG6表面去Co预处理方案的最佳工艺参数安排,即利用酸碱两步法对硬质合金YG6表面进行处理的最佳工艺安排为碱处理时间45min左右,酸洗时间为15s左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智能抄表;电力营销;电力业务;抄核收业务

1 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简介

智能抄表核算是指在传统的电力抄表核算工作中加入信息化和电子化的相关要素,使得电力抄表核算能在单纯的计数工作基础上实现信息采集和数据营销的多重工作,通过人力资源利用到电脑资源利用的转变,让抄表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发展新型的工作方式,使得电力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服务更加优质化,智能抄表技术对于传统电力抄表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智能抄表核算技术让抄表的工作变得更加自动化,以信息化的采集和覆盖方式和电力营销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联结。在智能抄表核算技术中,通过自动化的抄表技术能够从抄表的统筹出发,对抄表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数据的采集和审核方面也要进行相当自动化的管理,同时在出现一些异常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相关计算验证来加大数据采集的准确率。

其次,智能抄表核算还能对电力营销和电力收费进行一定的智能化操作,从而使得相关工作能够更加高效率地完成。智能抄表核算技术对用户的电量使用情况进行了精准的计算,对于电力收费公司来说,对用户用电性质的功率、性质以及电量损耗等要素进行精确地计算能够较好地管理在电力营销方面的精准化营销,以更加针对用户的需求,寻找用户需求和成本营销之间的平衡点。

在收费和财务方面,智能抄表核算技术能够通过与信息化电子系统的对接实现支付电子化,使用网上银行等业务实现电费收取的改革,从而降低电力费用收取方面的成本,可以加强相关的电力服务。智能抄表核算系统还可以和电力公司的财务系统进行信息化联结,从而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程度下的准确率,让电费的数据更加具有严谨性,在电力公司的运营方面,加强安全性和电力财务数据及时更新方面的技术进步。

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控制电力公司发展的风险,智能抄表核算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电量的实时测算,对电力使用方面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对电力用户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信用测评与归档,降低在电费收取方面电力公司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对一些电力信用不好的客户可以直接采用远程停电的方式,在需要交费的时候减轻潜在的风险和电力公司可能会带来的损失。

2 基于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电力营销业务模式扩展

2.1 智能缴费服务的相关延展服务

智能电力缴费服务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抄表核算技术,使得用户能在更加方便准确的情况下缴纳电费,甚至实现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缴费智能互动和信息、资源方面的相关共享措施。

智能缴费服务的软件基础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用户可以使用电力缴费的网页端、支付宝接口、微信接口以及相关的app作为智能缴费服务的终端,实现足不出户电力缴费。在传统的人工抄表模式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智能抄表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技术上的鸿沟,同时完善的智能缴费服务与制度还能促进电价阶梯制度和用户用电预测服务的实现。电力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完善互动很多时候也是基于这一方面的,如对客户相关用电信息以及余额的监控就能实现智能缴费服务的互动,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用电需求、缴费频率以及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用电预警线的划分和缴费的预扣费,结合当地的阶梯电价政策,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和技能化的电力服务。智能的电力缴费服务的核心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相关支撑,根据数据采购样本的多元化,可以为部分用户提供用电相关的检测诊断服务,通过供电质量的监护和安全用电的监护实现对用户用电需求的全面掌握,加强对于用户用电安全性和节能需求的相关考虑。

2.2 智能抄表核算对用电监护服务方面的具体措施

用电的监护服务包括供电质量监护和安全用电监护两个方面,供电质量的监护服务和在智能抄表核算工作中所取得的用户用电需求数据息息相关,同时也能根据用户用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电力问题进行相关的维护与控制,在供电过程中主要针对电压不稳、电压骤降等问题进行供电的质量监护,通过供电频率的变化分析、三相不平衡的相关分析以及谐波分析等技术对供电进行全面的核算与控制,一般采用基于智能抄表核算技术的用电质量实时监护对供电质量进行控制。

安全用电的相关监护服务是根据客户用电中发生的一些可见综合统计对用户在用电过程中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进行评析,从而提供给客户一些安全用电的建议指导,对一些设备运行以及用电过程中可记录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监控与分析,如设备运行的安全问题、电压异常的问题、和外部环境数据导致的一些异常问题都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规划,从而保障客户在用电过程中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一切都建立在针对用户的智能抄表核算技术所收集的各种数据上面。

用电相关的监护服务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流程,通过这些流程可以对用电监护的服务业务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从而保障客户利益、实现客户需求:

首先要根据客户的需求结合相关的用电属性进行需求分析,根据以往只能超标核算技术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关的缺失数据,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其它的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补全,以便顺利建立用电相关的监护模型,在不同的电力应用场景之下要采用不同的电力模型进行相关的规划和处理。最后根据模型来进行监护方案的具体制定,在企业内部进行监控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最后再将这一方案贯彻落实到用户用电的具体规划之中。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客户的规划联结,与客户进行积极且及时的沟通,这样才能加强整体市场监护方案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相关需求。

3 结束语

电力营销业务模式的创新是基于智能抄表核算技术而实现的多个领域综合统筹,是未来电力营销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电力工作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到当地的电力应用情况,从而加强电力工作开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靖琪,许多红,丁筱筠,等.基于智能抄表核算的电力营销业务模式创新[J].通讯世界,2016,2:272-274.

[2]岳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应用与研究[D].燕山大学,2015.

[3]张科.“三集五大”下的营销快速反应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篇6

所谓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说起来比较绕口,在实际运作中也相对较为复杂,但是理解起来却比较简单,其核心理念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架构组成的,涵盖电子商务支付与物流交易为核心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完全是针对电子商务运行和发展量身定做的。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最为关键,分别是银行、电子商务企业和b2b企业。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所处理的基本信息内容应该是完全一样的,通过三方循序渐进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b2b企业的实际资金使用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金融货币交易量,为解稳定区域性环境内的金融和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

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体系,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金融架构,也给货币交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渠道。这种方式在给交易双方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通过企业的实际运作发现,这种风险看波澜不惊,其实其蕴含的许多要素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远大于传统金融交易模式。具体风险要素存在三个方面:

其一,线上线下交易混杂。由于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全新的交易模式,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因此在处理相关的交易环节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或者客观上的交易缺陷,在线上交易体系中,这种缺陷都被归纳到线下交易模式中了,这种做法看似是在补充线上交易的不足,其实是对线上交易体系的一种影响。因为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物流环节作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需要在最终结算的过程中和银行直接对接的,b2b企业只谋求在初期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便利,却忽视了后期的结算条件,很容易让整个架构出现失衡;

其二,基本对接存在缺失。一套完整的金融交易模式,无论是传统型的还是电子商务型的,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要素就是必须保障基本对接完善,也就是说整个交易过程中,无论最终是几方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交易,都必须保障交易渠道和对接的畅通。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由于属于是线上模式,不存在信息交流的阻碍,因此做的相当顺利,但是恰恰是这种顺利也给造成了一种过犹不及的现象就是基本对接出现了“乱象”。也就是说,本来需要银行和物流公司对接的环节中,很有可能也掺杂了b2b公司的因素,这样一来就让最后的货币交易出现了资金数额的完全混乱;本来b2b公司和物流公司的数据对接中,极易混杂银行的因素,这样一来就让初期的线上账面对接出现了货币因素,完全打乱了最终的交易总金额统计。

其三,资金流通存在障碍。按照线上交易金融模式的设计初衷,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交易的各方,都是基于线上交易来实现的,根本不存在资金流通的障碍因素,因为其中好几个要素都是相对快捷的,不存在结算数据周期的障碍。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发现,这种没有结算数据周期的信息流通其实并不方便,有的时候往往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沉淀以至于资金流通存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线上交易金融周期不一致,一旦其中一个环节信息出现缺失,那么其它各方与这个信息相关联的资金就必须停止流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交易信息总量和资金总量确保一致。

3、解决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的措施

通过分析其实不难得出结论,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和基本信息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较为谨慎的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的话,其实完全可以规避其中的一些运行风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各方保证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须是真实信息,无论是线上账面信息还是最终的实际结算信息,都要确保与真实交易的信息完全一致。这样才能使得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实际风险降低到最低。解决存在风险的措施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篇7

关键词:养老金;盈利模式;太平养老,。

自2004年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迅速发展。截止2010底[1],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以标准企业年金为代表,伴随近年来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养老金产品层出不穷,对养老金业务新领域的探索也愈加深入。从2010年开始,各养老金机构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在养老金产业链延伸、业务范围选择、产品和服务能力建设、运营效率和盈利模式方面深入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只要中国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的趋势不变,商业化运作的加快推进、市场机构的纵深参与将是我国养保障体制改革破题的必然途径,建立正确且有效的养老金企业盈利模式,养老金行业才能在未来成为最具成长性和盈利性的行业之一。

一、国内养老金管理机构的经营环境和现状。

自2006年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走向市场,五年多来我国企业年金预期的“井喷”局面受政策限制和金融危机影响等因素并没有出现。2010年修订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人社部第11号令)颁布后,对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作了原则规定,托管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2809亿元,其中,由投资机构投资运作的基金为2452亿元,投资组合数1504个[2]。

从年金的供给来看,截止2011年底[3],我国年金领域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39家。其中,专业养老保险公司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寿险公司2家,基金公司12家,证券公司2家,信托公司4家,银行10家,累计发放各类资格61个。平均每个资格对应的年金资产管理规模约在25亿元左右,其规模仅相当于一只中型公募基金的首发规模,对机构的生存状况形成了较大压力。通过表1可以看出,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与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的占比普遍较低,五年中的比例均未超过6%。 

 

造成当下国内养老金业务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型行业或垄断行业客户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企业年金规模。这部分客户对管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要求较高,但是受政策、市场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当前的盈利贡献不大;2.作为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其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不稳定,缴费能力和市场容量整体有限;3.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方式粗放,“僧多粥少”,各家养老金机构竞相逐价,客户和企业获取承办高,当期收入通常较低;4.计划管理中个人选择权普遍未放开、投资品种有限,企业客户对投资短期收益要求迫切,投资管理人面临巨大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排名压力,而投资收益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费获取的能力。

有限的客户群、业务范围和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造成我国年金单一业务线盈利周期长得现实情况,也迫使部分养老金管理机构逐渐淡出年金领域,集中精力在传统业务和其他新业务。

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自2004年以来受托管管理企业年金基金710亿元,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660亿元,投资管理的企业年金已经占投资管理业务总量的45%。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有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盈利考验和长期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在实现核心能力的建设和运营效率优化的同时,在基础发展方向上是选择横向多元化、还是纵向多元化。两种方式的共同出发点是通过企业年金业务获取客户资源并建立核心能力,但横向多元化更强调以客户和销售队伍为基础,向团体保险等对公金融领域扩展;纵向多元化则强调以养老金业务为基础,以向养老金业务的目标客户、业务范围、产品、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延伸为路径。目前,各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仍处于对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探索之中。

二、太平养老对盈利模式的探索及经营情况。

作为第一批获得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太平养老经历了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初期的跌宕与变革,探索盈利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从“中国最具专业和创新精神的养老金综合服务供应商”到“中国最专业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养老金和员工福利保障计划综合服务提供商”,均体现着太平养老深远的战略定位调整。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的支持下,太平养老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中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以企业年金专业化为起步高调切入和抢占新市场;二是结合自身能力和资源横向多元化;三是在多支柱业务支撑下逐步形成可预期的盈利模式。2006年至2010年,尽管企业年金市场并未如业界预期产生爆炸式的增长,太平梯养老凭借先发优势和持续的专业创新,在专业养老金公司中始终保持行业前三甲的位置。实现新增保费按年约40%的复合增长率,累计管理资产实现100倍的增长,管理费收入实现200倍的增长,年金业务2010年的边际贡献率较2009年将近翻上一番。

三、太平养老持续改善盈利模式的主要措施。

太平养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1年年金业务新增缴费保持市场平均发展水平,管理费收入增长50%;2012-2013年,财务目标持续优化,在2012年实现打平盈利,年金业务增长高于市场平均增幅,管理费收入保持明显增长态势,实现1.5-2亿元的管理费收入;2014-2015年,要稳定盈利能力,年金市场保持15%-20%市场份额和市场同期增速,管理费收入随资产增速稳定增长,年金条线基本实现盈利。太平养老在快速发展中调整节奏,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对影响盈利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调整和坚持,在不同时期兼顾横向和纵向多元化的重点,力争持续改善盈利模式和盈利趋势。

1.推动养老金制度完善,争取改善经营环境。

在推动企业年金管理法规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太平养老应继续在职业年金制度、信托型补充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参与国家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作和试点推动工作,为养老金业务条线的纵向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明晰客户群定位,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太平养老大力应开展集团内部综合开拓业务员,并推进以目标客户细分为基础的销售渠道改革,通过多渠道有效获取和维护有价值的客户,实现多业务、多产品的匹配。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争取实现70%以上客户的跨业务条线多次开发和综合渗透,持续提升客户综合经营的价值贡献,真正建立立体多元化的综合经营管理体系。

3.优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太平养老在未来几年中,应根据统一战略目标、不同专业特色协调高效运作的思想进行体系化建设,大幅度提升运营服务和基础管理效率。进一步推动渠道专业化管理、机构差异化管理、销售有效性、固化销售费用、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实现信息的集中与共享。

太平养老置身于国家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时代,成熟市场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发展经验和历程表明,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微调来实现盈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和高质量的保障型产品与服务,发挥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连友。企业年金基金运行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建勇。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篇8

作者董博欣、卞志汉来自于上海诺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投融资规划顾问,成功完成长沙市轨道交通1800亿元投融资规划方案。

伴随着我国私人汽车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导致了环境污染及交通拥挤问题也日益恶化,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十一五”规划针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场站,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要把轨道交通作为优先领域,超前规划,适时建设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具有大运量、快速性、清洁性和低成本优势的轨道交通(包括地铁和轻轨)无疑将成为我国各省市发展交通运输的重点和首选运输方式。

我国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等10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全国4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已有超过30个城市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预计2011-2020年间,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将达6158公里,目前全国处于勘察设计及施工在建阶段的轨道交通投资额达8563亿元,加上已处于可研、规划报批阶段的轨道交通投资额约1.3。万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造价高,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投资资金回收慢等特点。地铁造价每公里造价在3亿元-6亿元人民币之间。国内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的平均建设时间为五年。投入运营后,由于出行习惯、轨道网络覆盖等原因,运营票务收益只能是逐年提高,导致资金回收期长。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特点,目前存在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投资,政府运作。政府投资,由政府行政机构直接经营管理或由政府授权经营的公共事业企业经营管理。

市场化模式:政府投资下的市场运作。政府投资,通过招标,以签订租赁合同或特许合同的方式,委托专业公司经营管理。

特许经营模式:以项目公司形式建立投融资模式,并进行特许经营。

多元化模式:投资主体多元化下的市场运作。多元化的市场融资,由股份制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对比

根据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短期时期内建设数量大,投资额高,建设资金筹集及还款压力大。特别是其中大部分二线拟建城轨的城市财政收入难以支撑建设资金需求,资金成为制约各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融资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资金主要来源单一

从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长期性,公益性,投资规模大的特点,其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主,辅以周边土地资源开发和社会集资。通常建设期会进行大量的银行贷款,但一般仍以未来财政资金做为还贷资金来源,实质仍然是财政资金投资。根据业界实践,各类资金投资比例区间大致如下。市财政直接投资30-100%;区政府投资20-30%;土地出让或开发收益收入10-15%;国内银行贷款30-60%;国外政府贷款或国外银行贷款20-60%;其它社会集资5-15%

启动资金筹集难

在城轨线路建设期,资金投入巨大。同时,为筹集建设资金,国内部分城市,如长沙市,采用划拨土地至轨道交通建设集团,利用站点和延线土地开发转让收益支持城轨建设。土地收益的实现需要先完成一级土地开发,将“生地”变成“熟地”。一级土地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资金,这些前期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建设期资金的缺口。由于建设期线路还未投入运营,无法产生经营性现金流入,难以获得市场化融资,使得城轨建设期启动资金压力极大。

运营期收支平衡难

进入运营期后,主要的资金需求是项目贷款的还款、利息支付以及运营亏损补贴。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公益性的特点,票务收入有限,在偿付建设期贷款本金、利息和运营支出后,实现收支平衡难度大。如何确保资金流入流出总量平衡结构协调兼顾,将是运营期的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公益性与盈利性双重特征、长期衍生效益、规模经济特征、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强等特点,如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是建立轨道交通融资能力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就是要围绕土地开发、轨道建设与运营等核心业务,确定运营公司、站点与物业管理公司等经营主体收入与支出的形成机制,使得各个主体的盈利模式清晰、稳定、可预测、可持续。合理的、可持续的业务盈利模式的建立是获得金融机构市场化债务融资,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建立创新型融资模式的基础。基于各个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采用融资创新,系统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资金需求,实现长期资金平衡。

土地开发企业化运营盈利模式。明确轨道集团站点和延线一级土地开发经营权,签订一级土地委托开发和收益分成的协议,明确一级土地开发主体的收入、成本与利润。

地产经营业务盈利模式。通过片区、站点和延线土地开发整体规划,保留高价值地块进行深度开发,可有效提升片区土地价值,形成示范引导效应,加速片区土地开发进程。同时,策略性区分出售与出租物业,通过高端物业自持获得租金收入与后期升值收益,支持后续轨道建设与运营。

运营板块业务盈利模式。通过将交通运营、站点物业、广告等经营性盈利资产打包,构建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盈利性经营主体,为后续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创造条件。

公益性资产业务盈利模式。通过向公益性资产支付特许经营费和租赁费的方式,构建公益资产的盈利模式,从盈利性资产转移利润至公益性资产,实现公益性资产全部或部分变现,回笼资金再支持后续的地铁线路建设。

通常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阶段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包括:线路建设项目贷款;经营主体流动资金贷款;土地开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境外采购供应商出口信贷;外国政府贷款;企业债与中期票据。由于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较多限制条件,如,项目贷款需发改委审批,并附有资本金要求;金融机构融资受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以及信贷规划调控的影响;固定资产贷款、出口信贷、外国政府贷款受资产采购总额限制;企业债与中期票据对企业净资产有严格要求。

因此,传统的融资方式不能完全解决轨道集团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在建立集团业务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可广泛的吸引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扩大资金来源,改变目前轨道投融资间歇式、项目式的单一负债性融资方式,优化轨道集团的资本结构,突破实收资本对融资规模的限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匹配建设与运营业务不同阶段的业务发展,创新融资模式的运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有效资产和盈利没有形成前,建议主要采取担保公司、轨道产业基金、PPP融资、BOT/BT、信托等创新融资模式,满足轨道交通建设期的资金需求。通过这些创新融资模式,吸引政府产业扶持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社会化资金,可有效解决轨道交通盈利性资产形成前的启动资金问题。

阶段二:有效资产或者盈利形成后,建议采用IPO、借壳上市、售后回租、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高价值土地、物业等资产变现,满足建设贷款还本付息与运营的资金需求,实现运营期资金收支平衡。

主要创新融资方式可包括:

轨道交通产业基金:发起设立轨道产业基金,引入外部资金,投向轨道建设、运营以及相关配套公司,进行股权或者准股权投资,轨道集团实际管理基金运作与投向。

担保公司:在有效资产和盈利未形成前,通过成立担保公司,可以为轨道集团各子公司和供应商提供融资担保,提升轨道集团融资能力。

PPP融资模式: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融资的安全保障。

BOT/BT融资模式:社会资本负责轨道的投资、融资、建设,并通过运营收回投资、清偿自身债务并取得合理回报,在运营期满时,再将项目移交给轨道交通集团。案例:北京地铁奥运支线。

信托融资:信托融资是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是通过信托公司的媒介,向特定对象投资者进行的融资活动。

资产售后回租:资产售后回租是将自建或外购的资产出售给租赁公司后,然后向买方租回使用的融资方式。轨道交通集团可以将轨道的固定资产包括车辆、物业、售检系统等固定资产出售给租赁公司,盘活存量固定资产,优化资本结构,一次性回笼大量沉淀资金支持新的线路建设。

篇9

关键词: 券商盈利模式 转型方向 转型路径

一、从成熟市场经验看券商盈利模式转型的方向

目前我国全产业链大型券商的收入来源包括通道(经纪业务通道和发行通道)业务收入、服务中介业务收入、资本中介业务收入及资本投资业务收入。其中通道业务收入主要包括买卖佣金收入、承销保荐收入等。服务中介业务收入主要包括理财、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收入。资本中介业务收入主要为融资融券、做市商、过桥贷款等业务收入。资本投资业务收入主要包括自营、直投、长期股权投资等业务收入。在这四大类业务中,由于服务中介业务规模小、资本中介业务起步晚、资本投资业务波动大,传统通道业务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收入。2011年我国券商收入结构中,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占比高达51%,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占比15%,远高于其他业务收入。2011年末证券行业6.2%的净资产收益率中,经纪业务贡献3.17%,利息收入贡献1.58%,承销和资管贡献1.2%,自营业务0.23%,除波动较大的自营之外,传统通道业务的净资产收益率约为6个点。

当前券商高度依赖通道业务的同质化盈利模式遇到严重的发展瓶颈,亟须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结构,美国等境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纵观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以1975年佣金自由浮动改革为分界点,1975年以后至今美国投资银行经历了三轮大的发展周期。

在二十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的第一轮周期,为规避转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利率自由化后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也为了对冲固定佣金取消后的收入下滑。一方面,美国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交易所积极创新,以垃圾债券、杠杆收购、风险规避转移产品等产品服务创新为代表,投资银行实现了从传统经纪业务向多元化盈利模式的转型。另一方面,美国投资银行通过竞争。整合形成了两大证券业模式,其一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的折扣券商,较为著名的包括Schwab、E-trade、Ameritrade(二十一世纪后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交易所)。其二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增值服务的全服务券商。由此,美国大型券商从早期以经纪通道、批发承销为主的单一券商,逐渐发展成为经营全产业链的全能券商,并由轻资产、合伙制企业发展成为资本密集、高杠杆的大型上市公司。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2007年的第二轮周期,为了应对欧洲全能银行和国内金融子行业的竞争压力,美国投资银行在监管环境放松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基于衍生品创新的资本中介和资本投资业务,并采用高杠杆业务模式。其中贝尔斯登、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均在30倍左右。在市场繁荣的巅峰期(2006年—2007年),含次贷资产的净头寸只占了总资产的30%左右,却创造了50%左右的收益,高杠杆之上的交易、投资收入逐渐成为投资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在次贷危机爆发后,高杠杆的次贷资产投资却将投资银行的损失放大了倍数。

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至今的第三轮周期中,美国投资银行虽经历了独立投行模式终结、去杠杆化、“雷曼诅咒后遗症”的阵痛,也经历了“高频交易失误”、“闪电崩盘”、“伦敦鲸(London Whale)”等事件及欧债危机的洗礼,但投资银行历经30年确立的创新发展、多元盈利的模式基本延续下来。美国证券行业的杠杆率基本保持在与银行业相近的10多倍左右,收入增速也维持在30多年的波动区间内。

从美国证券业30多年以来转型发展的历程来看,美国投资银行基本上沿着三个路向推进盈利模式和结构的创新。其一,在经纪业务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向多元盈利模式转型。美国投行的佣金收入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迅速下降后在九十年代稳步上升,2000年之后保持平稳,增速的波动区间在正负20%,即使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佣金收入仍有所增长。而在多元盈利模式下交易及投资、基金销售、其他(包括服务中介、资本中介业务)收入已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其二,自通道提供者向融资管理与财富管理者转型。美国投资银行既通过提供股权型、债权型、混合型、夹层型、结构化产品等满足市场主体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需求,又通过销售融资产品、金融超市理财产品及开展信用交易、做市商服务等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其三,从资本杠杆盈利模式向资本杠杆、业务杠杆并重的盈利模式演进。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的10年平均杠杆率在20倍以上,次贷危机去杠杆化后也仍维持在13倍左右。基本上与银行业通行的12.5倍杠杆率相近,具有可信度较高的安全运营边界。而创新业务是具有加大杠杆度的业务模式,如花旗趁金融创新浪潮打造“金融超市”,雷曼藉债券杠杆交易在二十世纪末迅速崛起,摩根士丹利缔造融资服务的“私人俱乐部”等,在资本杠杆的基础上,借助风险可控业务模式的创新,在最大限度提升杠杆的同时增加了盈利。

对比中美证券业的发展阶段,从可比的历史坐标来看,我国证券业基本处在美国投资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因固定佣金取消而谋求创新的转折时期。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券商已初步搭建起包括通道业务、服务中介业务、资本中介业务及资本投资业务在内的业务组合,并力求摆脱对通道业务的高度依赖,实现业务转型,以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盈利模式和业务结构,那么,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路线将会是我国券商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券商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

随着我国券商同质化又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的放弃,未来券商盈利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将沿着以下主要路径展开。

(一)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目前占证券公司绝大多数收入来源的通道业务,大都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股票市场正相关,在很欠缺负相关的业务模式的情况下,证券公司盈利将难以持续保持稳定。美国投行经验表明,丰富、均衡的业务线及业务组合是保证大型综合类券商稳健经营的前提,而券商要在通道业务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既需要监管放松和鼓励创新,更需要券商自主创新。

监管机构《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提出了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新业务创新进程、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证券公司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券商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试点、改革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探索长效激励机制等“创新十一条”。沪深交易所也分别提出了券商在交易所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

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创新号角吹响之后,在2012年和不久的将来,监管层面推动的证券业业务创新将覆盖券商的各个业务线,并为券商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证券公司围绕服务中介、资本中介和资本投资三大盈利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除了产品服务创新之外,关键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从境外投行的经验来看,以高盛为代表的美国顶级投行,不仅业务类型和业务品种齐全,而且借助商人银行、财富管理等商业模式,在业务线整合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延长业务价值链,创造出更有深度和厚度的收入模式。

以此为鉴,结合券商发挥中介服务职能、满足客户资本市场需求,以及各券商的业务准备情况,“财富管理”、“商人银行”等商业模式是当前最为可行的创新模式。在“财富管理”模式下,无论是全产业链服务超高净值客户的模式、独立第三方理财超市模式,还是“全产品”架起客户与各业务链条之间桥梁的模式,主要是透过券商的通道业务、服务中介、资本中介、资本交易等业务类型或组合,更好地匹配客户的融资需求与投资需求。如券商资管业务随着审批和投资制度的放开而扩容,而以经纪业务客户资源为基础的现金管理产品带动资管产品规模提升,券商代销金融产品使代销产品与资管业务产生协同,转融通快速推进及标的持续扩大也为资管及客户信用交易持续放大奠定基础,利率互换则为资管组合锁定债务成本,期指套保套利交易为资管组合对冲风险等,券商经由这些业务链条来匹配客户的投资需求、融资需求,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获得收益。在“商人银行”模式下,券商既运用自有资金及募集资金直接投资,收取管理费及投资收益分成,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透过过桥融资、夹层融资、杠杆融资、结构融资等服务,为客户实施杠杆收购、企业重组、策略性并购、项目建设及其他投融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还与证券发行承销等投行业务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涉及Pre-IPO、IPO和Post-IPO等各个环节的“直投+杠杆+投行”全产业链服务。

(二)扩大经营杠杆

金融机构的本源业务是资本中介业务,盈利的核心因素是“利差×杠杆”,通过放大杠杆,赚取利差,如商业银行8%的资本充足率即被赋予了12.5倍的杠杆。目前券商净资本(即从净资产出发,扣除公司所拥有的股票等金融资产、权证投资等衍生金融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资产的一定比例后得出的数据)监管的核心指标——“净资本/净资产监管标准40%,预警指标48%”,使券商出现账面上必须存有大量现金及资金使用浪费的现象,加之券商以传统通道业务为主、资本中介业务发展受限,致使券商难以发挥杠杆获得更高盈利。如2012年中期相对于上市银行16.86倍的平均杠杆度,上市保险公司11.6倍的平均杠杆度,上市证券公司扣除客户保证金后的平均杠杆度仅为1.6倍。

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美国监管部门是以“净资本/负债≥6.67%”作为核心监管指标,实现对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欧洲国家则是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础,通过核心指标“资本充足率≥8%”实现对全能银行资本风险的监管,欧美监管机构均赋予了投资银行和全能银行超过10倍的杠杆率,加之投资银行和全能银行负债渠道顺畅、资本中介业务杠杆发挥充分,欧美证券业经营机构可以借助合理杠杆获得较高盈利。因此,借鉴成熟市场发展经验和监管经验,扩大券商经营杠杆,才能充分发挥券商资本中介功能,带动服务中介和资本投资业务,促进盈利模式创新。

具体而言,在扩大融资渠道方面,不仅要通过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质押贷款等少数渠道开展短期融资,还要探索和运用短期融资券、可转债、公司债、次级债、金融债等债权型融资及IPO、再融资等股权型融资,稳步提高杠杆率。此外,券商还可透过直投基金、并购基金、过桥贷款、融资融券、客户保证金资产管理等资本中介业务合理提升业务杠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杠杆收益。在改革券商资本监管方面,借鉴巴塞尔III等国际监管最佳实践,增加风险覆盖率和杠杆比率等指标,完善逆周期调节机制,适时灵活地调整券商资本监管指标,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大券商业务杠杆和业务规模空间。

参考文献:

[1]朱元元.关于券商创新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证券期货,2012(07).

[2]王晶晶.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11.

[3]徐佳娜.从均衡发展视角看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型.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篇10

关键词 私募股权基金 要约 非公开

一、私募股权基金的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是指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投资者提出要约,通过“私下”即非公开的形式所募集的基金。它是一种私下募集的证券发行方式的一种,其不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批或者备案,也不需要像公募基金那样采取媒体广告、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相较于公募基金,程序相对简便,这就为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一)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

第一、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方式主要是定向募集,其募集的对象是少数有实力和有经验的“富人”,而 广大“普通公众投资者”才是公墓的对象。

第二、私募股权的投资是一种循环投资,即“投资——管理——退出——再投资”的循环过程,其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控制的,充分突出其专业性。

第三、私募股权投资极少涉及债权债务关系,投资人的投资相当于股权融资,不需要基金该企业提供担保,投资即取得在该企业的股权。

(二)私募股权基金的盈利模式

私募股权基金由基金的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和投资标的企业或项目三部分组成。下面分为两个板块,分别论述“基金”本身的盈利和“基金管理人”盈利:

“基金”本身盈利模式:任何产业的投资都是由“项目、产品、企业”三者组成的五种组合,即:买项目、卖项目;买项目、卖产品;买企业、卖产品;买项目、卖企业;买企业、卖企业。买项目、卖企业是对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盈利模式:基金的“管理费”和基金运作的“收益奖励”是基金管理人的两大收入来源。管理费通常为基金数额的1%~2.5%,而收益奖励没有固定的标准,通常的是在私募投资基金约定一定数额后,按20%和80%g进行分配,这样更能鼓励基金管理人尽职尽责。

二、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与公司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一)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

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信托制。2006年,新《合伙企业法》为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保障,它有很多优势,如:在治理结构上,在有限合伙企业里,基金的管理人可以完全摆脱投资方对基金管理的干扰,而公司制往往要受到资金方的限制,因此,在公司制上就不利于专业的基金管理人很好的管理基金;在分工上,有限合伙企业是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制度,而合伙企业中的“二八定律”又能很好的解决激励问题,促使基金管理人的尽职尽责。相反的,公司制是大股东说了算,管理和投资不分离,所以公司制的问题在于一个经济实力十分强大的投资者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这就很可能造成决策的盲目性或者决策权受到阻碍。虽然,有限合伙制体现了比公司制更强的优越性,但目前在我国,公司制仍然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的主流,这可能主要取决于我国《合伙企业法》关于有限合伙制规定的许多空白所致。

(二)私募股权基金不同组织形式的注册程序

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的注册程序很大的不同在于是否需要验资,按照《公司法》规定:企业的投资者需按各自的出资比例,提供相关的注册资金证明,通过审计部门审计并出具“验资报告”。也就是说,公司制需要资金到位并经过验资才能注册公司。而对于有限合伙制的企业,合伙人的出资是承诺制及分期缴付制,其不要立即支付。这主要取决于主体的不同所致,公司制的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在名义、财产、责任上都需要独立,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公司如同空壳,在将来公司破产时要其偿还债务更是无从谈起;而有限合伙制企业不同,除有限合伙人承担与公司股东相同的有限责任外,还有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导致了不同组织形式下注册程序的不同。

三、完善我国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问题

(一)完善《合伙企业法》中关于有限合伙制度的规定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限合伙企业法》,关于有限合伙制度的规定,也只是在《合伙企业法》中的部分章节描述,但描述的并没有涵盖有限合伙企业可能涉及的问题,有法律意味着有保护,因此,我国应该制定一系列与有限合伙企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有限合伙企业的注册程序

有限合伙制企业相较于公司制而言,其注册程序较为简便。公司制企业需要验资,资金到位才予以注册,《公司法》中关于首次出资和货币出资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合伙制企业却刚好相反,其不需要验资也未规定首次出资和货币出资比例,再加上有限合伙人可以以除劳务以外的其他出资方式出资,还可以自由转让财产等。两者截然不同的注册程序,有限合伙制企业虽然简便,但也同时隐藏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应完善有限合伙制企业的注册程序。

本文为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投中集团.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年度报告.2012)[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9).

[2]隋平,董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操作细节与核心范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

[3]吉门,马玉美.罪与非民间借贷、股权私募、知识盘点、热门案例、法律引导[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