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发展史

篇1

那么,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呢?

一、把竞争意识引入学生的生活中来,以此来激发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竞争褒贬不一,因为竞争具有双重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是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竞争,而引入班级中来的则是团结互助、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竞争,是光明磊落、充满友谊的社会主义特有的竞争。因此,需要我们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竞争意识,抓住时机把竞争机制引入班集体。比如:开展比学习、比进步、比礼貌、比体育、比特长等等。

二、把竞争意识引入学生的学习中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富有生气

因为竞争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和调动的作用,使人的智力和情绪都达到最佳状态。在学习竞争情境里,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进取感和超越感极其强烈,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富有生气。由于学习竞赛和比较对象的出现,刺激了学生的情绪反应,使他们变得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饱满,从而使求知欲猛增。学生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的内在潜力。因此,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唤起学生在学习上的竞争欲,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达到提高智力的目的。在开始,班主任可搞一些学习上的竞赛,如:数学、物理、语文、历史等竞赛,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有可能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并积极地投入这场公平的角逐中来,而后,辅助学生找出与自己实力相当或较强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并告知对方,自己将努力与之竞争,对方也不甘落后,从而展开竞争。竞争的双方在学习上都奋力加油,拼搏进取,唯恐落后,使双方的内在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学习成绩就会有飞跃性的提高。

三、把竞争意识引入学生的体育中来,使学生的身心在竞争中得到全面的锻炼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美乐

1.学校体育应以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健美乐为宗旨

学校体育改革,若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应包括确定目标、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及其调控过程各个环节的全部内容。

我国学校体育在目标问题上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几十年实践证明,实施这些目标都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以“运动技能”为目标,对于不以体育职业的广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需要的,也是作为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得到的,学校也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让全体学生习练运动技能。其典型见证是,人均接受16~19年学校教育的高校教师们身上反映出来的“运动技能”掌握水平很是一般:现实生活中也几乎没有人用从小学到大学都曾学习过的跳高、跳远、推铅球等运动技能坚持锻炼身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虽 然符合国有社会需要—办学校—育人,但却又与学生个人需要—求学—生活并不完全一致。且影响学生成才的因素很多,几乎涉及到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限于体育的本质与功能,学校体育不可能单独承担或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由此看来,将“技能”、“体质”和“人才”单独作为学校体育目标都存偏颇,或不需要,或不可能实现。事实上,国内外早已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观点,揭示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都不应把目光仅仅盯在学生由学校毕业即所谓成才上,而应该为学生们的终身服务。因此,只有突破学校体育的“阶段”框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才有可能较为全面系统地思考并确定学校体育的目标。

“健”是根本,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美”和“乐”的首要前提条件,包括了健身、健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即是说,一个经常工作、生活、娱乐的身体活动,动作正确、熟练、省力、优美: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时时处处显得很有朝气,充满活力;能长时间学习或工作效率高,能适应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健康与长寿。这才是“健”的基本含义,从事体育的首要追求。相比之下,运动场上逞“英豪”,文化学习没精打彩,成绩低劣:比赛夺奖牌,而身体“五劳七伤”,甚至早天,显然失去了“健”的本义,不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

2.体育课程建设应以健美乐为主线

以往体育课程构建、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以“运动技能”或“增强体质”为目标,还是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都始终不能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观念束缚。其主要表现有:教材选编按竞技运动项目排列;教学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一跑到底”、“一跳到底”、“一投到底”、“一滚到底”;学校体育工作,重视训练少数运动尖子比赛夺标,并以此论英雄成败,而忽视体育教学,不少学校连“法定”体育课也不能保证,学生群体活动更是流于形式;场地器材设施,按竞技运动项目训练比赛需要构建,追求“标准化”,如此等 等,似乎学校体育就是竞技运动,离开了竞技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再也找不到内容。但“照此办理”几十年,我国学校体育既无新的起色,更无特色。且学校群体活动经常性以及学生体质几乎每况愈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上述作法”不能反映学校体育实质,不是学校体育的本义,学生需要,又是学校不可能做得到的。例如将竞技运动中跑、跳、投项目始终列为大、中、小学的基本教材,而花了那么多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学生学了十几年,可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不用;即使在校期间,如果不是强行组织,课余时间内又有几个学生运用它来锻炼身体。

任何学科,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其内容、形式、层次上有着明显差异,为什么体育学科就没有,是不能还是不愿作这些方面的区分。要求学校构建“标准化”场地设施,又是否必要与可能。例如仅湖南有序号的中学就有6048所,在“标准化”口号下,就该建6048个标准的400米环形田径场,须知该占用多少土地,而我国并非真是那么地大。标准田径场上沙坑1—2个,又能否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又如标准篮球场,按国内外使用惯例,一般只容纳10—15人比赛训练,比照这下,2000名学生的学校,也是否该建100个以上篮球场。更有甚者,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到职业篮球队一律必须使用高3.05m的球篮, 显然很不合理。若“扣篮”是一种高效得分技术,而普通学生望尘莫及,就是体育专业学生也是一筹莫展。为什么不可以降低篮框高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也获得享受与体验。所以如此,显然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它们是竞技运动项目,有国际比赛,更因“长官意志”强令学校学生执行。实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表现。

3.实施学校体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篇3

关键词:“一加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自主全面发展

山东杜郎口的教改经验、课堂教学模式及教育教学成果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经过深刻的理性探究和缜密的细致分析之后,我从这所全国知名的中学的一系列教改经验中,顿悟和提炼出课堂教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实实在在挖掘学生潜能,真真正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的的确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苦苦追求、力争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吗?毋庸置疑,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是经得起推敲、极其宝贵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然而,就小学而言,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我校实际情况而言,完全照搬人家的经验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应怎样理性而科学地学习和借鉴名校这一宝贵经验,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实用而高效的、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呢?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借鉴杜郎口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构建起有我校特色的“一加六”课堂教学新模式。“一”即在家做好“预习”工作;“六”即课堂教学由“自学”“小组质疑”“小组探究”“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和点拨”“知识技能考核”六大主要环节构成。我校这一课堂教学新模式在1-3年级潜移默化,在4-6年级完全实施。同时,我校以这一总体模式为基础,再进行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所以,“一加六”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潜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和母体模式。

(1)“预习”———挖掘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潜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锤炼意志,树立自信,让学生自己为第二天进行的新知学习做好一次铺垫。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如果在家中将明天要学习的课程事先预习一遍,第二天跟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不但知识掌握得好,而且自信满怀,心情舒畅。这就是“预习”带来的益处。让学生每天在家做好课程的预习工作,不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没有老师监督,没有同学帮助的前提下,更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发现和归纳的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学生事先做好了预习,对课堂上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预习过程中,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许多问题,带着这种充分准备的心理去参加到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自信的,这种学习状态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快捷高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无疑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预习”是我校“一加六”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前提和保障。它是课前完整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一次自学”,所以,我们对“预习”环节提出严格要求。我们要求学生人人预备一个预习笔记,每天记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记自己预习的感悟和疑难问题;同时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在第八节课放学前(科任教师在本节课下课前)布置下节课要学习的新课预习问题、方法和要求学生完成的简单习题,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并回家认真预习。

(2)“自学”———挖掘学生在校自主学习潜能,培养深入独立思考、高度概括、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心智,形成技能,让学生自己为马上进行的学习活动做好二次铺垫。

为给个别在家自学能力较弱的孩子一次课前强制自学的机会,让他们打有准备之仗;更为让在家自学过的孩子在教师自学提纲的引领下进行更加深入的独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安排的第一个环节是“自学”。也就是让学生在互动学习前进行二次独立学习和思考活动。这次自学要求学生要在一次学习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尝试解决在一次学习中自己不懂的问题,自己去深入理解、感悟、体会,自己去归纳、总结和论证。二次自学,不但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和技能,而且,使他们对新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掌握,为即将开展和参与的学习活动做好更加坚实的铺垫和准备。

(3)“小组质疑”———挖掘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质疑潜能,培养学生把握知识要点、深入探究的能力,抓准重点,善于提问,形成技能,让学生自己架起探究的桥梁,自己确定了探究的目标。

经过两次自学,对知识内容有了宏观了解和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提出应重点解决或不理解的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这些板书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挖掘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质疑的潜能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有利于准确把握要点、善于思考的技能的形成,而且,无形中,这些问题的提出为下面的探究学习也埋下伏笔,架起桥梁,又让探究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为能让自己小组回答准确而精彩,各小组此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勇不可挡、力挫群雄。此时,激烈探究、思想碰撞的火花已被点燃。

(4)“小组探究”——挖掘学生合作探究潜能,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研究协作能力,把握知识、深入研究,统筹安排,形成技能,让智慧唤起智慧,让学生为团队而战。

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必须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小组形式,实行捆绑式小组学习,即各小组组长和组员要对自己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不能让任何人落队,否则,将影响整个小组成绩。所以,小组中人人是主人,人人有责任,需要实行一帮一,一对一责任制,这样,整个班级才会形成永不枯竭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学习动力。“小组探究”的主要任务是在组长的组织下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理解讲解知识要点。组员不懂的请教组长,组长力求让其他组员解决,组员解决不了的组长解决,组长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这样解决问题和理解知识点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互动交流,调动每个成员学习主动性,让每个人为团队获得成绩和荣誉而战。在激烈的探究中,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思想和聪明才智得到极好的碰撞、开发和升华。

(5)“小组展示”———挖掘小组竞技潜能,培养学生理解、讲解和表达能力,让每个小组充分展示,形成技能,让团队赶超团队,团队壮大团队。

在小组充分探究、理解透彻基础上,教师引导各小组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做知识要点的讲解。在主讲人发言同时,本组组员可自由补充和完善。为使自己小组获得好成绩,组员侧耳倾听,及时修补,发言你争我抢,力求最好;为找出发言小组漏洞,或技高一筹,其他小组侧耳倾听,引弓搭箭,伺机待发。这样,在全神贯注的倾听、不断的补充完善和激烈的角逐竞技中,问题得到极好的解决,知识点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优质技能和品质的形成,真正实现团队赶超团队,团队壮大团队的目标。

(6)“教师点评和点拨”———适时发挥教师主导和评价作用,让教师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点评收到摇旗鼓帆的良效。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对小学生而然,教师主导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各小组和同学们充分展示之后,教师要敏锐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对学生出现的偏差要及时扭转,教师对知识要点和薄弱之处做精炼到位的点拨、讲解,让学生茅塞顿开,力达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各小组的表现要做公正、准确的点评,并给出等级,量化记载,同时,老师充满感召、激励和调动的语言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如听号角,群情激奋,备受鼓舞,远航。

(7)“知识考核”———及时练习和监测,让学生心中有数,及时修补和改正,做到知识堂堂清;让各小组心中有数,及时弥补和帮教,做到知识堂堂清;让老师心中有数,及时调整和完善,做到知识堂堂清。

篇4

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才下决心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可以说,云南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要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践证明,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人民的生活就持续改善,就能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只把科学发展观挂在嘴上,我们的事业就困难重重,人民就不能得到实惠,我们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尽管云南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离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无论是从综合经济实力看还是从群众生活水平看,云南目前都还处于相对后进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区域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0.2%和49.7%,但去年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38.2%,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26.6%;从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0元拉大到去年的8896元;从经济社会看,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已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全局的视野、政治的高度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省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好中求快,努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云南目前所有的矛盾和困难,归根到底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富民兴滇的第一大事、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努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云南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支撑我省发展的内在因素不断增加,我们也积累了在困难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的经验。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云南完全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但发展必须是好字优先。所谓好,就是在发展目的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发展内涵上,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方略上,充分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发展道路上,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方法上,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要在巩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更加重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更加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科学开发,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总体上看,云南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发展方式,不仅效益低下,而且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继续保持一定规模。但我们扩大投资的主旨是要通过优化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薄弱环节的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争取在全国消费拉动的过程中占领更多市场,求得更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推进的过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康体休闲、度假旅游、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发展能耗高、产业链条短、发展效益低的问题。实现了这“三个转变”,我们就能把近五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经济社会将迈上新的台阶,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

始终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保证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云南而言,就是要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困难群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的发展项目,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在上学、看病、住房、用电、饮水、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遏制和艾滋病的蔓延,维护全省人民的身心健康。

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力举措,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本领。

要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云南正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讨论中,我们强调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兴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以思想解放促进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推进、工作的落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这一活动得到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他们自觉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观念;破除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开阔发展思路,在更新观念中转变发展方式,在改革开放中统一认识,在锐意创新中转换思维,把大讨论的过程转化为促进当前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以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检验工作业绩,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做急功近利、浪费民力的事。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的愿望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既要看当前取得的显绩,又要看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潜绩,切实把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

篇5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普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需要的是善于思考,拥有很强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综合素质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具有很高综合素质的国民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和应用。

近年来高分低能的学生越来越普遍,甚至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在进行笔试和面试的前提下还要求有过工作经验。所以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仅仅靠单一的学科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陶行知先生有“教学做合一”思想精髓,教育不仅只是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更应该有学生主动的学和实践探索的紧密结合。同志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由此可见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使学生能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独立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更积极。通过这样的学习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了学习的信心。这种信心的建立对于学科的课程的学习乃至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发展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到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呢?

1 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逐渐形成对社会、对自然、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要提炼自己的观点,判断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的区别,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小组讨论中往往要整合自己以前知识积累并且运用概念表述出自己的间接,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再加上一些社会影响,他们变得自私自利起来,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更谈不上合作。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世界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及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地重视了对孩子的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分工合作,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努力的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合作的能力。有些活动还需要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还要调查访问,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这个过程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人处世能力也是一个锻炼和提高。这是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生存必备的,而学科课程教学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

3 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在社会人们要学会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有利于自己目标的确定,可见信息就是财富。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承,学生往往采用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需要再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料,学生们忽视了搜索、收集信息的重要性。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个小课题,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和信息。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作出恰当的解释,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4 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课程虽然也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都是综合的,很难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有时候还不被重视,就很少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机会和可能。学生在这个空间可以尽情去施展和锻炼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索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寻求解决的方法。

5 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农村自然资源 科学创意室 幼儿教育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养料”。

一、挖掘资源,让幼儿亲近大自然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厚赠予农村孩子的教科书,是幼儿熟悉、乐意接受的事物。春天,万物生长,野外遍地草色青青,野花飘香,一片生机盎然。农忙季节,我们可以带幼儿去田野参观稻谷,观看丰收的情景。适当地用一些问题考考小朋友:农民伯伯在田里干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衣服湿湿的?为什么他们的脸上都笑嘻嘻地?冬天里,自然呈现一片萧条景象。下雪天,我们带领孩子打雪仗、堆雪人。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

二、利用农村资源,制作教玩具,开设自然资源室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孩子们来说,活动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玩得开心快乐。针对这样一个目标,幼儿园开设了一个自然资源创意室。利用自然资源创意室,对相关的主题进行整合性的研究,可以让幼儿从收集到了解、再到创意等,不仅将自然资源引入课堂,同时自然资源室也成了主题最好的延伸活动区。在这样一间屋子里,有草编类、种子类、树叶类、玩沙区、玩水区、石头区、空气区等。每一个板块,我们都投入了相应的材料、玩具,供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如种子类这个板块,我分设了三个活动让幼儿了解种子。首先,我通过认识种子这个环节,让幼儿认识了各种不同的种子。让幼儿自己认认、说说,讨论在认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吴彦迪小朋友在这一环节中,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种子,他不认识,就举手提问了。这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看了这个种子。谈论了半天,还是没人知道是什么?对于这个情况,我并不急着告知幼儿答案,而是采取一定方法,让幼儿拿几粒这个种子,帮他们包好,让他们带回去,问问大人或者查查资料,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天,好几个小朋友跑来对我说:“老师,这是菜子。”“老师,我妈妈也告诉我了,这是菜子。”在认识了种子的基础上,我又组织了种子分类、种子排队活动,让幼儿更进一步进行探索。在种子分类的环节,我让幼儿了解了什么是果壳类种子,什么种子长在泥土里面,什么种子长在泥土的上面,等等。在种子排队环节,我让幼儿自己用不同种子排成一样的长度,让幼儿看看数量是否一样?同种种子排成一样时,数量又是否一样呢?让幼儿自己探索这是什么原因。还有几大板块的内容,我们也在逐步开展活动,每月我们都会带领幼儿玩用稻草编辫子、搓草绳、玩跳绳、揪尾巴等游戏,进而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玩沙区、玩水区、石头区、空气区这4个板块是这学期新增的内容。从最初的制订计划,到落实进行,无不渗透着幼儿和老师的辛苦。起初,我们发动幼儿与家长跟我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收集各种袋子,收集可以沉浮的材料。很多家长都跟我们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都扔掉的。在我们的耐心解说下,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没什么用的石头,泡沫还可以进一步制作成幼儿玩具。每个星期,我们负责活动的老师都会带领幼儿进入科学探索区域中,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完善。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散步、参观等机会,引导幼儿拾拣、采摘一些自然物,如各种各样的泥土、形状各异的石头、树叶等,并指导幼儿亲自加工处理,成了美观实用的游戏玩具;用泥土可以捏人、捏小动物。这样的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乐趣。我们还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跟幼儿一起动手,用易拉罐做梅花桩,用毛线编小尾巴,用碎布装沙制作沙包等。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体验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发展家长特长,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我园幼儿的家长虽说基本上都是农村人,但能绘能制作的家长倒不少。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他们参与幼儿的活动。在上次开展的亲子制作活动中,林琪越的爸爸用易拉罐制作了会动的推车,徐睿的爷爷用稻草编织了草鞋、草帽等。每一次的活动,家长们都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也引起了幼儿更强烈的创作欲望。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与父母合作的快乐,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引发了幼儿对生活美的追求。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幼儿教育资源。我们应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农村资源,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探索,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对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活动中养成独创性、自信心、合作意识等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小田丰,服部祥子,无藤隆.幼儿心理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3):107-108.

篇7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在学习任何学科的过程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只有对所学学科提起了足够的兴趣,才能在该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有接受新知识的动力,对于新知识心向往之,才能够为以后在该学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1]。由于医学的学科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绊脚石,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非常容易发生因为遇到困难就退缩心理的现象,甚至有些同学直接就失去了继续学习医学免疫科学的兴趣,这种状况的发生对医学免疫教学形成了无形的阻碍,所以如何将枯燥的医学免疫教学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是当下医学免疫教学工作人员需要探讨的问题。

1为医免疫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就会为后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刚刚接触免疫教学的学生来说,第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先导性作用,如果在医学免疫教学中能使学生在第一节课时就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对于绪论课讲师的要求也要有高标准,需要选择一些有经验的、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教授进行学生第一堂课的入门讲解,让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科激发起足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克服对医学免疫学科的学习障碍。在绪论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医学免疫学科的特殊地位向学生介绍清楚,明确该学科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对医学免疫学科的重要性进行解释,并向学生展示出医学免疫学科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杰出贡献。疫苗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医学免疫中的各种研究成果却层出不穷,通过对医学疫苗的新学生进行上述多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对疫苗医学产生敬仰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是否成功直接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热情相联系,所以就需要医学免疫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出学生对疫苗医学的兴趣。

2将高科技技术和多彩的语言环境应用到教学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已经走入了课堂,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免疫学科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生动形象丰富的感官效果传达给学生,使枯燥乏味的学习更易被接受。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动态演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另外,在讲师进行医学免疫学的讲解时,应该注意讲课的方式方法,因为医学免疫学科本身就有一定的刻板性,如果讲课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只会更加增添学生对学习医学免疫学的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讲课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医学免疫学中的知识进行讲解,发散学生思维,增加课堂活跃度,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提高对医学免疫的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例子对医学免疫进行学习

实践出真知,在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实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免疫的教学学习中结合一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际例子,既能够开发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潜能,又能对学生在医学免疫学科中的不良学习情绪进行改善[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提出相悖问题,从而增大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科的探究,让学生不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更是因为兴趣研究而不断接受新知识。

4通过免疫医学历史发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也不例外,发展需要汗水和智慧做铺垫。通过在医学免疫学习中加入一些医学免疫发展历史,让学生更加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发展中遭受的困难的坎坷[3],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历史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波折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向学生讲述加拿大免疫学家斯坦曼为了医学免疫事业的发展将自身的疾病投入到科学实验中并且最终成功延长生命的事迹,通过这些历史事迹的影响,加大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

5改善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医学考试测评中,大多侧重点都在对学科理论性知识点的考察,学生多只通过生硬的记忆来应对考核,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这些知识并且熟练的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针对这种现象的应对方式是改良现在医学免疫教育的考核制度,在合理的情况下增大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激发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并且对在课堂上对思维活跃的同学加以激励。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形式中获取新知识。

免疫医学的学生是免疫医学发展的后备军,只有后续部队的稳步发展才能让免疫医学未来的研究发展之路获得保障。由于免疫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质,造成了部分免疫医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的消极心理的产生,但是相信通过教学工作者对免疫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在免疫医学学科中学习热情和研究积极性,为我国的医学免疫事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艳艳.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1(9):54-55.

篇8

关键词: 免疫学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免疫学一直是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实践应用已全面渗透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深奥抽象、概念纷繁、机理复杂,涉及多种学科,如动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的基础知识,学生尤其是生物专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极大,极易引起思维疲劳,不求甚解,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1]激发学生的免疫学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免疫学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结合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尝试,我谈几点个人体会。

1.学科发展史始终贯穿其中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最重要的都是学生充分了解其知识精髓的过去、现在,进而应用于实践与未来发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授“免疫”的起源含义时,从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古代宗教神学的朴素观点来讲述。同时,免疫学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许多免疫学家,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前辈们的研究经历和取得的成就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科学家的思路,得到启迪。譬如,讲授抗体的结构这部分非常枯燥的内容时,可以从Behring借助东方“以毒攻毒”的医学思想发现抗体的过程,Edelman和Porter对抗体结构不断探索的过程来讲述,避免填鸭式的纯讲述或演示。

2.紧密结合临床现象与应用实践

免疫学是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学科,许多临床现象学生耳熟能详,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其实质:为什么患过麻疹的人永远不会再患麻疹?为什么要建立骨髓捐赠库?艾滋病何以如此肆虐?等等。在教学中将这些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才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免疫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对当前人类重大健康问题的解决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细胞疗法有可能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法;各种疫苗的研制为人类控制许多烈性传染病开辟了新的前景,等等。把这些事实和进展渗透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认识到免疫学的实用性,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3.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1把握学科和专业特点,重点和难点突出。

从书本内容到课堂内容,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对知识结构重新优化组合,尤其是要结合生物专业其他课程的特点,使之形成一个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比如对于很多临床免疫学的内容,如免疫病理、免疫调节等内容,适当简化。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在其他课程中要学习的知识,如免疫分子的基因表达、细胞凋亡等内容,则可以自学。而对于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如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学检测等要详细讲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区别于一般医学院的免疫学教学。

3.2启发式教学。

学习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借助于某种因素的刺激,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借助教师的刺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2]。如讲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运用启发式分析法,从器官移植时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引出“组织相容性”的概念,从组织相容性的免疫本质,引导出“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这些蛋白质分子是怎么产生的,引出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孤立概念到完整体系,能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容易理解记忆。

3.3采用生动恰当的比喻,直观形象的描述。

运用直观的道具、图标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使枯燥内容形象化,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国家的军队和警察系统,病原菌比喻成入侵的敌人,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比喻成士兵或警察,抗体和补体分别比喻成捕快和行刑手,等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形象理解。再如讲抗体结构时,可将抗体比喻成一个站立的人,上臂以下是恒定区,铰链区相当于肩关节,前臂是可变区,可变区结合抗原时就像人的手抓住一个东西,人有两只手,那么一个抗体就可以结合两个抗原,两条腿组成Fc段,鞋子类似于Fc受体。这样的比喻很具体,学生听后很容易理解记忆。

3.4适当结合中医知识讲述。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课,而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学有很多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学不谋而合的地方[3]。譬如,中医学里有“肾为营血之母”的思想,这可以从现代免疫学得到证据,人体血液中绝大多数红细胞的生成需要红细胞生成素这种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而该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肾脏合成的,肾脏的功能就决定了血液的质量。这些知识的对比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从多角度认识和研究一门学科。

3.5做好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形象直观,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技术流程。同时,还可以下载一些最新的短视频来提高学生的课外探讨兴趣,如有关美国花巨资研制免疫佐剂的报道,Steinman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发现而获诺贝尔奖的报道。这样既能加大教学信息量大,又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6课堂讨论

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免疫学的很多问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热点讨论题,比如MHC分子在亲缘鉴定的原理与应用,现代疫苗的研制进程,等等。可让学生在业余准备,在课堂上花一定时间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分组式讨论法,每组选一个人作中心发言,并结合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然后其他组学生提问,最后老师简短点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适时改进,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盈盈.兴趣:教育的第一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59-61.

篇9

【关键词】慢性血吸虫;血清学检测;B超检查;意义探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4-02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据估计,全球有78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的流行,受威胁人口约5-6亿,感染血吸虫病者2.42亿[1]。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是日本血吸虫病4个流行国中最严重的国家,也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严重的4个国家之一。

湖南省历史上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药物治疗,这批患者目前大多年逾花甲。如何诊断这些患者血吸虫病病情,成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2]。一直以来临床诊断中将肝脏组织活检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但其具有创伤性, 临床上难以将其作为常规检查[3]。而血清学检测工作量小、依从性高等优点,广泛用于血吸虫病检查,是我国当前血吸虫病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4-7]。B超诊断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血吸虫病的超声诊断发展史也大致相同。常用于超声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指标有:肝实质回声的改变、肝脾大小的测定、门静脉系统的测量。超声检查是非损伤性诊断方法,操作简便,能准确发现肝脏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并可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在现场短期内可检查大量人群,立即可获结果,使用统一标准检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8]。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与超声检查的比对,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免疫分析学方法

1.1 皮内试验(ID)是一种检测受试者对血吸虫抗原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若受试者曾经感染过血吸虫,那么机体内则有相应的抗体(皮肤致敏性抗体 IgE),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时,抗原与皮内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宿主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丘疹现象,即为阳性。若未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注射后不会引起局部红肿现象,即为阴性。ID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选可疑病例,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性反应[9]。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D已经很少现场使用。

1.2 间接凝集实验(IHA)

是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红细胞)的表面作为试剂,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血清学方法。将一系列倍比稀释血清加到血凝板上,并分别加入致敏细胞悬液,振荡,静置。以出现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为阳性反应终点。IHA大致可分为4类:(1)IHA用抗原致敏红细胞以检测样品中的相应抗原;(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特异性抗体致敏红细胞,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3)间接血凝抑制试验;(4)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操作简捷,快速有效,并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但其诊断抗原的稳定性较差,交叉反应率稍高,且致敏红细胞存在着批间差异,反应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0] ,故仍待进一步研究。

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祝慧萍等[11]通过诊断试验Meta分析,综合评价间接血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显示IH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721,诊断优势比为6.686。ELIS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633,诊断优势比为2.963。结论两种血清学诊断试验(IHA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中等,IHA略高于ELI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均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

1.4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血吸虫抗体(IgG)与胶体染料标记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相结合,形成染料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复合物通过层析技术与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抗人IgG(二抗)相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带,即为阳性反应。DDIA是近年研制的用染料标记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抗体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快速,价格低廉,不需要专门设备,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该法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血吸虫病人群普查的筛选.[12]

1.5 其他免疫检测方法 其他诸如免疫印迹技术、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环卵沉淀试验(COPT)等多种针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学实验,已日益成为主要的诊断手段[13]。

2 B超诊断

2.1 B超检查方法 采用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3. 5 MHz, 患者于空腹时平卧下进行肝、胆、脾的常规检查。

2.2 B超诊断标准:慢性血吸虫病参照1990 年10 月开罗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热病防治司(WHO/ CT D) 和放射医学处( RAD) 以及瑞士热带病研究所、开罗大学医学院联合主办的TDR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制定标准[14] 。

2.3 血吸虫病侵入肝脏的主要途径是4尾蚴侵入人体。到达肺脏后.可穿出肺血管壁或穿透肺组织和横膈而入肝.从而侵入门静脉系统B另一条途径可通过肺血管经肺静脉入大循环经肠系膜静脉到达门静脉系统。寄生的血吸虫卵可随血流沉着于肝脏,引起肝组织损害。袁平[15] 分析已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的214例患者中。肝脾系统显示有变化者236例.占总人数95.5%。

2.3.1 肝脏表现为肝左叶增大105例,占44.4.%,左右叶增大者37例,占15.6%。222例有肝内回声增粗、不均.呈网络状改变。(图1)

LPV: 扩张门静脉矢状部; LL: 肝左叶; ASC: 肝前腹水; KL : 右肝, 肿大, 门静脉增宽, 右叶缩小, 进肝面光带不光滑, 呈“锯齿”状

图1 血吸虫病肝脏超声表现

2.3.2 脾门处4脾静脉增宽内径大于0.8cm者29例.占12.2%,门静脉内径增宽大于1.4cm者29例,占12.2%。(见图2)

2.3.3 脾脏4显示脾大者97例.占41.4%,.脾切面内径在4cm以上(见图2)

SP: 肿大脾脏; SPV: 脾静脉; ASC: 腹水

图2 血吸虫病脾脏超声表现

图1.2 见参考文献[15]

2.4 赵晓贡[16]等对该地区已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167 例和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62 例患者作腹部肝、胆、脾脏B 超检查,发现日本血吸虫病是以肝实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改变, 呈现的损伤应考虑为肝组织特有的纤维化所致。其图像表现为光带、光斑、呈网状分布,似“鱼鳞”、“蛛网”、“龟背”状特征性图像; 胆囊壁厚度无明显变化。

3 探讨

近年来,病原学诊断技术的改进,B型超声波辅助诊断方法渐趋标准化,核酸探针和PCR技术的引入,推动了血吸虫病诊断学的发展,但仍难以满足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需要。免疫学诊断技术因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的常用诊断手段。朱剑君等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肝组织学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 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级与B 超肝纤维化分级基本一致。因此,超声诊断慢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虽然慢性血吸虫血清检测指标对诊断血吸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每一种批号的检测试剂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有一定限度,因此, 在难以开展肝活检的医疗机构, 可联合开展血清学指标与B 超检查, 作为诊断历史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重要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以便更客观、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指导临床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Pan Handing,Huang Desheng.Wang K,et al. Approach to surveillance and consolidation during past 15 years after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Shanghai[J]. Ac?ta Tropica ,2002 ,82 (2):301-303..

[2]周晓农,姜庆五,郭家钢,等. 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实现路径的

[3] 孙宇, 姜美凤. “肝纤四项”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7): 140.

[4]吴观陵. 我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增刊):323?327.

[5]钟波,吴子松,陈琳,等.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成果巩固与发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1):10?13.

[6]许静,陈年高,冯婷,等.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3):178?17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7]吴子松,唐猛,李汉刚,等.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消长监测[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2):133-136

[8]蔡卫民,郑敏.日本血吸虫病的超声诊断[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15(4):245-46

[9]Ye J ,Zhu Y, Zhang C ,et al. The conparison of applocation value of several common diagnostic methods in a basically eliminated area of schistosomiasis. Jiangsu Med J, 1985,8:15-17[10]李允鹤,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抗体检测进展及其与抗原/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互补意义.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4,6(3):129-132

[11]祝慧萍 , 夏欣, 钟文明,等. 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9,26(1):45-48

[12]Zhu YC. Immunodiagnosis and its role i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 China[ J] . Acta Tropica, 2005, 96( 2-3): 130-136

[13]郑辉,吴贽,沈继龙.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8:281-283)

[14]陈涛林( 摘译) .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 J ]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2, 4( 5) : 317-319

篇10

【关键词】中药 合理用药

1 中药剂量

医生处方,医院制剂,工业生产的中成药绝大部分为中药复方,其主要来源为传统的古方(或有所加减)、民间验方、祖传秘方等,其中各味药的用量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用量的增长,地道药源枯竭,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到种植,以及替代用药等,使中药中的药用成分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有效成分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疗效。因此中药“身份证”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即根据中药的产地、其中所含有效成分一种或几种的含量指标,建立档案处方。制剂时根据此档案科学用量,才能使中药制剂达到应有的疗效。

2 中药煎煮

中药汤剂在临床用于急症时,疗效仅次于静脉给药,在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滋补等时,是西药(即化学制剂)无法替代的,中药煎煮的好坏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煎药方法应重视的诸多问题外,如今中药煎煮机和药液包装设备被广泛应用,更加卫生、便捷。但中药材煎煮火候很重要,煎煮机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中药服用

3.1大多数中药一日剂量分2~3次服,成药3次/d,使之维持一定的体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一般汤药宜饭前服用或空腹服用,滋补药如人参蜂王浆,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吸收。

3.2消食导滞的健胃剂如健胃丸等宜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

3.3根据病情适时服药,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等应睡前服,以利镇静安眠,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即时服用[1]。

4 中药毒副作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如今越来越多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提醒我们不可轻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5 中药与西药

5.1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缩短疗程和促进体质恢复等,显示了极大的优点。①协同增效:补中益气汤、葛根汤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与抗胆碱酶药联用治疗肌无力疗效较好。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②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的芍药甘草汤等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柴胡桂枝汤等与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不良反应。

5.2中西药不合理联用,①降低药物疗效:含钙、镁、铁等金衾胱拥闹幸爸谐梢荒苡胍煅屉铝茫蛞煅屉路肿又泻须吕嗟裙δ芡牛肷鲜鲋幸┩螅然岵闲вΓ梢煅屉掠敫泼咎捏Ш衔铮涟逦眨挥帜苡跋烀赶低撤⒒痈扇沤岷烁司拇蛔饔茫佣档土菩АK嵝越锨康闹幸爸谐梢┎豢捎爰钚越锨康奈饕┝茫蛴爰钚砸┪锓⑸泻头从螅峤到饣蚴チ菩В虎?产生或增加不良反应: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不能与磺胺类西药同服,因同服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含氰苷的中药不宜长期与镇咳类的西药如咳必清等联用。因氰苷在酸性条件下,经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虽有止咳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咳必清等可加强其抑制作用,使呼吸功能受抑制[2]。

6 小结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按照《国家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中药的疗效与西药的一个区别是对病体的整体调节,这个调节显然涉及免疫系统,借鉴西医免疫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助于弄清楚这个问题,中西医、中西药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双赢。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用药。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