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本文阐述了电子商务及电算化会计的定义和特点,系统分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后对两者集成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述。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 电子商务 信息系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会计系统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革命。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它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当今潮流密不可分。
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能够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地位,提高企业利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依赖于企业的LAN信息网络,将企业从内部和外部WAN骨干网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通过该网络对外发送数据包。其运行的工作环境基础就是企业级局域网络LAN以及其所挂接的WAN骨干网(通常指现行的因特网),而电子商务实质上也是基于因特网核心技术的一种新型交易。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得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单据的传递,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当前电子商务从交易对象来看,分为三类:商家与商家、商家与顾客、顾客与顾客。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主要表现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1)提高资金的运转速率、缩短运转周期;
(2)降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
(3)交易过程的无形化、国际化,交易程序的电子化。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电算化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对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储和传递,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从而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的系统。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
(1)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率高;
(2)会计数据的处理速度明显提高;
(3)会计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共享性大大增强。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的应用状况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于整个企业的设计、生产、运输、管理等各环节,这些环节各有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在电子商务下,这些系统各自表现出其局限性,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覆盖范围太小,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些具有各自功能的不同系统,必须通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技术,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与它们组合起来,充分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
现阶段,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技术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趋于智能化、国际化。一方面,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者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管理活动中面临的是信息相对过剩,除了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利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技术自动筛选和分析信息。另一方面,在因特网上,企业之间的交流已无国界,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要能在国际上通行,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能够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具有国际化功能。
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在于对系统接受的各种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处理并形成一种新的分析数据,对企业的各项措施、计划等进行调度、管理,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数据。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系统的运行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给系统能够更好地与电子商务衔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在现有状况下,存在着以下缺陷:
第一,企业的业务数据无法自主进行双向交换。
第二,企业的资金不能通过系统自主调度、划拨。
第三,对外采购、发货仍无法通过网络直接进行。
总之,目前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尚未完全与电子商务衔接,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类型与电子商务系统不配套。因此,改进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技术、发送的速率和网络技术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技术的改进
改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与电子商务有效的集成,其途径有:
一是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互联网上的数据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当企业内部通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对外接口来发送数据时,可以通过接口端软件进行模拟测试,获得对方接受类型后,调整待发出数据的类型进行发送。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网络数据的双向交换顺利成功。
二是将企业的资金账户与系统挂钩,推进网上收支的直接性。对于单位而言,将企业的局域网定向连接到银行的账户上,能够在网上直接进行资金的划拨,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确保了网上交易的顺利实施。
三是提高电子商务支配下的系统效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技术的实现,使得整个系统的两个主要对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了电子化,为系统的各项管理模块的有效正确运行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也为系统的整体分析功能以及提供管理、决策参考数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所带来的效益将全面展现出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效果。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展示自己最具优势的资源部分。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的集成,将会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有新的变化。在电子商务下,不同企业的管理者只有互相协作,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企业间的竞争变化为合作与竞争共存,合作甚至变得比竞争更重要。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集成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和模式,对我国来说,在加快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参与国际市场,将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捷径。
参考文献:
[1]张广.会计信息总体系结构的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无形资产 企业价值 价值相关性
研究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存在显著影响,但不同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是不同的。与传统企业相比,电子商务企业具有独特的生产函数和成长轨迹,其价值判断不同于传统企业。一方面,无形资产对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其企业价值的解释有限,特别是初创期内,电商企业常因提供免费服务而在财务绩效表现上欠佳,甚至处于亏损状态。鉴于此,如何理解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探讨无形资产对其企业价值的影响,对于明确现行会计准则对电子商务企业的适用性,促进电子商务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提高企业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理论框架
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二是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是否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李晓宁(2011)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对2001年以来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分析评述。
首先,无形资产与企业市场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研发支出对股价变动存在显著影响;专利权的引用次数与企业市值密切相关;知识产权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无形资产对市场价值的影响会因行业属性的不同而不同。Amir和Lev(1996)以移动通讯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财务数据所提供的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的解释较低,而企业披露的未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却具有较好的价值相关性。邵红霞,方军雄(2006)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性无形资产对毛利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在非高新技术行业中,技术性无形资产比重的增加反而会损害毛利率。再次,相对于有形资产,投资者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更为敏感。Aboody和Lev(1998)研究发现软件开发的部分支出资本化能够反映当期的股价,也能预测未来两年的运营利润及净利润,这意味着无形资产的确认具有价值相关性,披露无形资产研发信息能够增加投资者的信息含量。Orie(2002)研究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一致性程度与公司的无形资产水平显著负相关;薜云奎和王志台(2001)研究发现相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更为显著;李寿喜、李若山和洪剑峭(2005)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价值具有更高的预期。
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者的价值判断都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关系受到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特点的制约。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体现了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双向关系(如图1所示)。一方面,无形资产的构成和规模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公允表达企业价值,需要充分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这种双向关系形成了两类研究议题,一类是在细分无形资产类别的情况下,探讨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另一类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探讨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二、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判断
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其价值变化遵循Metcalfe法则,即它的价值会以用户数量的平方增长。这一独特成长模式对传统的价值估值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价值评估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方晓成,李姚矿(2010)的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主要以相对价值评估法和一些体现电子商务企业特点的经营指标,如访问量、点击率、客户数量等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第二阶段在“科恩风暴”后,投资者对电子商务企业高昂市价提出质疑,使得价值评估回归收益法和实物期权法。第三阶段随着人们对电子商务认识的深入,逐渐将顾客价值理论纳入价值评估中,建立了考虑顾客价值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此外,秦志华,王永海(2013)基于商业模式的分析,指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来源和实现机理,可以作为网络企业价值评估的依据,从而构建了基于商业模式的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框架。
综上所述,与传统企业相比,电子商务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价值评估除了涉及传统的现金流、折现率等因素外,还要考虑网络因素和客户因素。虽然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因素无法在“无形资产”项目下得以确认、计量,但在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会计准则中,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互联网域名、订单等均可视为无形资产。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由于受到“可单独识辨”的确认原则约束,报表所能体现的“无形资产”价值是极为有限的,许多不易识别但对价值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信息有必要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披露。这些信息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价值的准确判断。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结构分析
(一)研究现状
在会计视角下,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非常有限的,加之电子商务企业存在时间较短,样本数据难以获取,关于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的研究尚且较少。Rajgopal(2003)研究了电子商务企业网络优势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发现在以网络访问量定义的网络优势的条件下,网络优势与股票价值显著正相关,并与分析师一年后和两年后的盈余预测显著正相关。蒋秀莲等(2011)分析了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无形资产,指出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注意力”资产,具有信息性、无摩擦、可持续等特点。
现有研究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尚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状态,既没有专门的确认计量标准,也缺乏价值相关性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判断和市场估值,既不利于市场监管也不利于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结构划分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它是企业价值的重要来源。因此可以根据价值相关性框架,基于提高信息质量的目标,从价值来源视角分析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的结构,确定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点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Amit和Zott(2001)基于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提出了四维价值空间体系。龙海泉等(2010)以这一框架作为理论基础,指出电子商务企业价值由四个维度构成:效率、创新、互补性和锁定,并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揭示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三种核心资源和一种核心能力。这三种核心资源分别是原创内容资源、匹配数据资源和关系网络资源,一种核心能力是汇聚资源的能力。这三种资源和一种能力与企业价值密切相关,其本质就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
原创内容资源是指电子商务企业所从事的主营业务和提供的主营产品。它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创意,通常表现为“域名+用户界面”。市场定位和经营主题是原创内容资源的核心内容。电子商务企业将网络资源与企业的传统资源相融合,以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客户提供新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体验,并通过网络外部性将之迅速扩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而且,电子商务企业在竞争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一旦某一家企业在某一领域得到客户认可,就很难有其他企业介入这一领域。因此企业网页就成为电子商务企业最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分类,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将域名视为商标,将用户界面视为版权纳入无形资产管理范畴。
匹配数据资源是指电子商务企业支持交易的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管理系统,它体现了企业的管理能力,通常以软件系统的形式存在。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客户的参与中完成的,而通常客户的网络体验分为两部分:空间存在感和互动。空间存在感源于网络技术赋予网络用户的信息广度和深度,互动来源于网络用户对于信息响应速度和对所获得信息的可控性。空间存在感可以导致网站的高度重复访问,而互动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保持信息的能力。电子商务企业需要以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支持空间存在感和互动的实现。因此,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企业核心的无形资产。
关系网络资源是指电子商务企业在业务活动中拥有或控制的关系网络和与之相关的信息优势。它一方面表现为电子商务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及竞争者建立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表现为在这种网络结构上衍生出来的信息优势,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利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由于这类资源的可辨识程度较低,目前无法纳入无形资产核算体系。
汇聚资源的能力实质上就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能力。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结合,这种生产函数的重组会使经济形态发生本质变化。”电子商务企业的产生就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能够提供这种创新能力的是企业初创期的核心团队。因此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核心团队也成为其又一重要资产。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企业能够在财务框架下得以体现的无形资产包括域名、网页版权和业务处理系统,而创业团队和关系网络虽然无法直接反映,但可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实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四、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框架
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反映了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Hamel(2000)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基于商业模式框架,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通过对商业模式的贡献参与到价值创造中,如图2所示。
商业模式构架下,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团队提供价值主张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以域名和网页所形成的客户界面为基础,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其经营活动,最终以成本收入结构决定企业价值。在此过程中,域名、网页和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在经营活动中建立的关系网络转化为价值网络。通过商业模式要素的传导,电子商务企业的各项无形资产实现了价值创造。在整个商业模式中,管理信息系统处于核心地位,将客户界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和战略资源联系起来,它是电子商务企业其他无形资产是否能够实现价值相关性的关键,也是其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
电子商务的成功核心在于供应链的整合和管理系统的应用。面对多元化的需求,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优化模型实现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难题。因此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产品管理、仓库管理、会员管理、跟踪订单、电话下单系统、促销管理系统等多项管理活动进行整合。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者可以实时地通过多项指标确定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而及时做出资源调整。同时,这些系统存储了大量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模型科学地预测并管理库存和销售,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作为电子商务顺利实现的后台支持,有助于企业与优质供应商和忠诚消费群体实现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供应链,是电子商务企业核心资源和竞争能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是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主体,通过构建的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创新得以实现的。核心团队、管理信息系统和关系网络是对电子商务企业与价值影响较大的无形资产,这些信息会影响投资者对其企业价值的判断。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一方面应在现行会计准则下,通过商标、版权、软件、专利等将域名、网页和管理信息系统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在报告中披露核心团队和关系网络信息。同时在诸多相对模糊的无形资产项目中,管理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的重点。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提供了新的空间,电子商务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其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电子商务企业会计信息所提供的无形资产却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结合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对其无形资产构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其无形资产主要由域名、网页版权、业务处理系统、核心团队和关系网络构成,其中域名、网页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商标、版权、专利等方式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而核心团队和关系网络则是不可忽略的非财务性无形资产。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特别应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专利保护为价值增值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东明,吕先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3).
2.邵红霞,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信息的再检验[J].会计研究,2006,(12).
3.李晓宁.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我国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探讨[J].会计之友,2011,(10).
4.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9,(6).
篇3
1.1文献数量随时间分布情况
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自2002年之后成为国内的研究新课题,笔者将文献按照发表期刊类型大致分为四类并绘制了文献数量时间分布图,通过对样本文献发表时间走势的描绘,可以大致了解国内学者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方面的研究随时间分布的情况,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2009年至2012是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研究的高峰时期,其中2009年的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2011年,而最早将电子商务与信息生态链明确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出现在2003年的经济类文章中,图书情报类的文献出现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相对经济类文献较晚。总体来说,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未来的文献数增长指日可待。
1.2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文献的来源期刊情况的分析,可以探究不同领域学者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方面的研究情况,明确研究主题文献的空间分布,揭示研究主题的主要刊载期刊。笔者将30篇样本文献根据其来源期刊学科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经济类、图书情报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计算机与信息类。其中来源于经济类期刊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0%,主要刊载的期刊有:《经济实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现代商贸工业》《商业时代》《中国经济信息》;其次是图书情报类的文章,占总数的26.67%,核心的期刊主要有:《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其中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发表了3篇;另外还有一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分别发表在《软科学》和《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上的3篇计算机与信息类文章。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主要研究阵营还是聚集在经济和图书情报领域的。1.3文献关键词分析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6]。笔者基于文献题录信息的挖掘技术方法,通过中文检索的三大数据库导出文献题录信息,利用SATI①软件进行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然后运用SATI软件的Netdraw②功能实现关键词网络关系图谱的构建,进一步揭示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之间的关联还不够密切,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三者之间形成交互圈,电子商务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理论、生长模型、企业价值等方面,企业生态圈和信息管理之间也进行了研究的交流,而在企业经营、战略资源分配、信息生态因子方面的研究略显独立,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研究分散核心研究优势尚未突显。
2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概述
2.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却有很多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如: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群、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等。胡岗岚[7]认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超越地理位置的界限,将互联网作为竞争和沟通平台,通过虚拟、联盟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结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张向先[8]、周璇[9]等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补充,认为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人之间以及信息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循环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王晰巍[10]、汪景粱[11]等对信息生态因子的概念进行了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晰巍等人认为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生态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信息人和信息环境。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灵魂”,脱离了信息生态链,任何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都无从谈起。
2.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特点及构成
2.2.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特点实现同一链条和相关链条之间的信息流转是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功能实现的本质,而其本身必须具备一些特点。国内学者对其特征的归纳比较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是:徐绪堪[12]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一般特征,即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张向先[8]在认同他们的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协同性。2.2.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成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以信息生态环境的构成为基础,张向先[13]、郑金帆[14]认为信息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社会体系有四个组成成分: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信息环境;张向先[15]提出了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由主干链和支撑链组成,主干链由信息生态环境的四个组成成分相互寄生、共生和转化而来,而支撑链由内外部的信息环境所组成,主干链和支撑链共同组成了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生态链。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中各节点发挥效用离不开以基础网络为支撑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的支持。
2.3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与模型构建
2.3.1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和演化形式信息在不同信息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信息流动,而在信息生态链的节点上主要是信息的转化[16]。郑金帆[14]借用生态链的原理,描述了信息生态链的三个构成:信息企业、信息机构、信息用户之间的信息流动方向;张向先[15]强调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用“供应商—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顾客”这样一条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来表示以互联网条件下虚拟交易为本质的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转方向。信息链的动态演化可以从信息链节点间的关系变化及其对信息链功能、结构的影响来考虑。张军[17]等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动态演化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特别的描述。2.3.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模型构建关于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模型的构建,各学者研究的侧重不同,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构建、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电子商务系统生态链的设计、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系统生态生长模型的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技术框架、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模型设计以及移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等相互联系的方面。王晰巍[10]等结合中国电子商务特点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为主体构建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图;马捷[18]在知识流程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图;徐绪堪[12]结合电子商务系统生态特征,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电子商务系统生长模型,构建企业层面的信息系统生态循环模型;王俊[19]应用序参量理论对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设计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协同机制框架,构建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建立在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的基础上,郑絮[20]、刘鲁川[21]、张海涛[22]等结合系统理论,构建了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王娜[23]在进行移动电子商务的价值网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移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模型图。由上可见,各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模型构建研究的侧重有所不同,核心内容却一致地采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生态系统模型内外部环境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终端消费者在新时代下的新需求。
2.4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具体应用的实例分析
纵观文献样本,笔者发现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理论与实例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尤其以阿里巴巴的商业系统为典型案例的研究居多,其次是以淘宝网为例,以及近期分别以奇虎360和大学C2C商城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信息生态理论为主的分析研究。谈进[24]、胡岗岚[7]结合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阿里巴巴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分析了目前最成功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关系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协调机制、运作协调机制在整个生态系统起到的作用。乐天舒[25]将阿里巴巴的五大业务比喻成“达摩五指”,考究马云的商业逻辑、绘制阿里巴巴的商业梦想,将其商业模式归纳成一个CBBS的生态链。王晰巍[10]、张向先[8]都以淘宝网为研究对象,分析淘宝网中的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圈,诠释淘宝网的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情况。与前面学者分析应用的主体不同,汪景粱[11]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生态模型,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影响因子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的因素,并结合“大学生C2C商城”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分析其成功运营的信息生态因子和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任翔[26]基于云安全技术的防毒软件商业模式的研究,对我们熟知的奇虎360公司的电子商务生态链模式进行了分析。众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实例研究丰富了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当今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3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3.1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已经产生了一些颇具价值的成果,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3.1.1概念的重复研究,名词之间的界定不明显我们在肯定学者们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方面的研究所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不难发现,目前研究的关键词仍然集中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两个概念之间,对一些名词的界定尚不明显,出现相同概念的重复研究的现象,譬如: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环境和信息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群和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这些概念的定义不明确,名词之间的界定不清晰,容易出现换个主题名词的重复研究。3.1.2理论研究居多,实证分析较少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界定、特点和构成、形成演进和运行机理、模型构建这样的理论层面,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案例较少,虽然已经结合了著名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实例分析,但是模式的构建和信息影响因子的分析略显重复,总体来讲,定性分析较多,实证分析偏少,所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模型的实用性有待提高。3.1.3研究重点分散,核心研究尚未形成由绘制的关于文献关键词的网络关系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我国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主要理论研究内容分散,各学者研究重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甚至有学者为了标新立异另辟疆土,研究的中心内容相对独立,尚未形成研究的理论核心区和研究的核心人物群,此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不够深入,只停留在概念整合和拓展别人研究成果的表面,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值得深究。
3.2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的改进策略
3.2.1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信息孤岛学术交流和合作是研究保持新颖性和创新性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专研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支持,各学者的研究除了要有个人独特的创新点之外,也要加强与各领域优秀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取其精华,把握相关联学科的最新脉搏,避免闭门造车式的低效率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的深入,带动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在协作与竞争中求发展。3.2.2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运用于实践,再完美的理论研究如果脱离了实际应用的检验都只是空中楼阁,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尤为明显,加强理论构建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模型在电子商务实例中具体应用的分析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这类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评价,例如慧聪网、物友网、中国制造交易网这类以B2B为主体的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生态链发展模式也是可以考虑的,从整体来把握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生态链模式现状,追求定性研究与实例应用研究的相结合。3.2.3建立核心研究群,推动核心影响力结合样本文献的被引情况、作者的文献发表量、作者单位的分布情况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信息生态链的研究相对分散,文献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除了吉林大学的张向先、郑絮发表了三篇文章之外,其他并没有形成核心的研究人物和研究单位,核心影响力尚未形成。笔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以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研究为核心的研究群,形成核心研究影响圈,以核心研究推动整体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实现原始理论与跟踪理论相结合。
4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教育;职业能力;评价指标
截止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电子商务企业则超过15000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5万人。电子商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在人才定位与培养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衡量电子商务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教育质量,是其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确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构建和实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1、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评价
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指在职业活动中发挥着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具有可转移性,在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中都需要这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起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而且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着重培养。在德语中,“核心”一词原意为“钥匙”,“核心能力”则代表着“学生将就业之门打开的钥匙”[1]。职业核心能力评价,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确定职业核心能力标准,二是对表现职业核心能力的数据进行搜集,三是对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进行判断。一套先进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标准体系,不仅要能够衡量高职教学质量,而且还需能够衡量学生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质量的全面提升[2]。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现状
二十一世纪初,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借鉴了德国的思想,对“综合职业能力”加以提出。这一能力主要指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主观条件,如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对电子商务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接收和处理电子商务信息的能力、对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的能力等。根据这些能力,将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定位放在兼顾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的基础上,强调人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全面素质发展。围绕电子商务专业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近年来国内开展了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展开了多种研究和探索。如针对电子商务企业招聘需求,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加以建立;根据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加以构建;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二级指标体系加以构建等。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多由高职院校实施,较少有企业参与,且多为定性指标,在准确的定量评价指标上较为缺乏,且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不够系统,存在明显不足[3]。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建议
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议
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原则,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环境综合考虑。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的选定上一定要全面科学,使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真实地反映出来;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等级应将定性描述与量化描述结合起来综合界定。第二,要坚持职业性原则。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教育,基于其职业性要求,需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出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岗位职业活动特点;指标权重和等级,应能够将学生从事电子商务职业活动的能力真实地反映出来。第三,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所构建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能否发挥效用,关键因素在于评价体系实施的难易程度。这就要求电子商务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在评价点的选择上应具有明确、可观测性;在电子商务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上需保证可行易实施。
3.2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建议
3.2.1评价指标建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专业能力、电子商务关键方法与社会能力,针对这一内容可形成树型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1)一级指标在该项指标中可设置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能力为一级指标,即学生可对互联网等设备和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展开。2)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是电子商务基本职业能力,其强调的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性与针对性,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电子商务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因而又进一步分解为六个指标。主要针对电子商务职业相关知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3)三级指标商职电子商务专业是面向岗位群的职业教育,因此要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不同方向及电子商务工作岗位任务确定三级指标。再根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侧重,将其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三级指标可细分为二十六个具体指标。根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在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上的要求,可构建包括三个层次、一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二十六个三级具体指标的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3.2.2评价指标权重建议指标权重主要指各指标间所具有的重要性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相同目标约束的前提。对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34个具体评价指标直接比较,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在其确定上可以根据树型结构分层一步步进行,比较时可以把同层次同类型的指标集中在一起,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比性,这样操作起来也更加简易。因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一级和二级指标较少,其确定过程可对德尔菲法加以采取。针对三级指标数量较多的问题,可对两两比较法加以采用,通过用0-4评分法进行确定。3.2.3评价等级建议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等级的数量设置上,并不要求完全统一,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通常来说,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等级数量与精确度成正比。不过,当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等级越多,其整个评价会越复杂,从评价等级设置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建议设置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强健级,即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在电子商务项目任务中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根据电子商务企业操作规范,在考虑任务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地基础上熟练而正确地完成电子商务项目任务;良好的职业精神与素养应贯穿于电子商务项目执行整个过程。第二等级为满意级,即学生能够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较好掌握的同时,保证电子商务企业工作任务成果质量,在工作中保持良好职业精神与素养。第三等级为基本满意级,即学生基本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基本可完成电子商务企业安排的项目任务;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技能;具有电子商务企业所需的职业精神与素养。第四等级为薄弱级,即学生具备电子商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与相应技能,只能完成部分电子商务项目任务,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有限,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企业要求的职业精神与素养。第五等级为极弱级,即学生仅有表面的、概念性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只能对极少部分的电子商务项目任务加以完成,缺乏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电子商务企业所需的职业精神和素养。在级别的具体划分上,可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百分制计算,将计算结果向五级制成绩转变。其中,第一等级的标准为90-100分,第二等级标准为80-89分。第三等级标准为70-79分,第四等级标准为60-69分,第五等级标准为60分以下。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直观来看是为了对学生电子商务职业能力高低进行测评,本质上则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对学生电子商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电子商务岗位胜任能力。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三项原则:即对评价指标科学地选定;电子商务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对电子商务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等级进行设置,以充分发挥科学评价指标提高高职学生电子商务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探索——以《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2,(20):4.
[2]王冠宁,李选芒.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2):114-115.
篇5
保障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性专业群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将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相近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集合,各专业能否归集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依据是各专业是否具有共同的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应该是一个有机地、系统地包含了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电子商务专业群是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专业群。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共同构成了电子商务的内涵,商务是核心,技术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确立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专业、商贸专业为支撑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对商务人才的新要求。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架构设计
以培养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个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引领、商贸专业为支撑、学科交叉、互利互助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可行的,也是现实的。电子商务专业群由狭义电子商务专业群组成的核心群与广义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的群构成。由专业群向核心专业群提供商务技术支撑,使核心专业群建设回归商务的核心本质,由核心专业群向专业群提供信息技术扶持,使专业群能够适应传统商务的信息化改造趋势。核心专业群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网络营销推广等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如网站策划和运营、网络营销推广、网上贸易平台应用、网络营销等。专业群主要服务于企业传统的商务活动,如贸易谈判、贸易支付、市场营销、物流等业务,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强化训练,使学生适应传统商贸岗位的信息化工作趋势和要求。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
3.1基于交叉性学习领域建设专业群核心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般方法是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工作领域进行序化和类化,转换为相应的学习领域。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群面向的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带有相当多的共性,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群各专业必然存在交叉的学习领域。交叉性学习领域反映的是行业对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要求,是对学生通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群核心课程。依据交叉性学习领域,核心专业群群内可以开发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用、网络广告策划与制作等核心专业课程;核心专业群和专业群群间可以开发沟通技巧、电子商务基础等核心基础课程和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专业群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同质化、基础性的特点,是培养专业群学生通识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专业群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具有学科交叉、技能复合的特点,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应充分挖掘专业群内具有复合性特色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将这些课程按精品课程的要求建设成各专业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以点带面,提高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
3.2依据差异化岗位需求建设专业群方向课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了职业岗位的迁移,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合理考虑岗位细分和岗位迁移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差异性技能要求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偏好要求,在核心课程共享共建的基础上,依托企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嵌入“订单培养课程”,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文化、技能和素质要求。同时电子商务专业群可依据行业岗位群技能标准,引入岗位链资格认证培训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形式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考证课程模块学习,取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3.3通过项目组形式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培养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商务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引进企业专家担任实践课程教学虽然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复合型专业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但不能使高职院校获得复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造血机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输送专业教师以项目参与的形式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安排信息技能突出的教师与商务技术突出的教师互补组合成项目教学组,承担基于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
3.4按完整工作过程建设专业群共享实训资源体系
构成专业群的要素是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的是企业中的同类岗位链,从而使专业群各专业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能够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就是要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将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群培养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各类商务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近性和交叉性使得各专业共享实训资源成为可能。构建共享型实训室体系的方法是将原来分属各个专业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室按典型商务工作过程链接成一个整体实训室体系,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节约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4结论
篇6
[论文摘要]物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第三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文章在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物流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的构建。
一、前言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的重组。作为21世纪主要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给各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捷的物流速度、广阔的配送范围、较强的反应能力、更高的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为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两年,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据赛迪顾问的《2006-2007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共实现交易额1.1万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48.6%。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撑体系、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服务业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发改委,2007)。
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异常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另一方面,物流的滞后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电子商务可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相关问题,但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流通时间与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电子商务及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二、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
1.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任何轻松的商流活动都将会退化为一纸空文。电子商务发展给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1)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物流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把握,有效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2)物流标准化。其基本原理是统
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通过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3)物流效率化。在物流活动中,要求广泛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备,高效率地开展物流作业。(4)物流规范化。即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的行为,实现物流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5)物流柔性化。柔性化是以顾客为中心,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6)物流国际化。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限制,面对全球大市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从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在世界各地组织生产,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物流服务日趋国际化(沈吉仁、王洪波,2006)。
2.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组建通常有自建和外包两种。自建物流不仅投资大,而且要求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能力自己组建物流系统,即使有能力,也要面临巨大风险。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运作一般依靠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对于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解决物流问题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拥有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可在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全球必要的地区建立物流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到哪里,商品就配送到那里,从而扩大商机,赢得市场,能适宜电子商务柔性化的物流需求及国际化商务运作。(2)可实现物流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资源,统筹多个用户和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实现低成本的物流运作。(3)具有技术优势。第三物流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基础,拥有较丰富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经验,有利于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4)可减少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投入,使其能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培育核心竞争力(杜文、任民,2004)。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物流的主要形式,同时电子商务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相对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物流技术薄弱,物流的效率低、成本高,物流市场秩序混乱,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3.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结构。第三方物流为了能为全球电子商务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达到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客户满意的目的,需要不断开发、应用物流技术,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反应灵敏、步调一致、信息沟通快捷的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化系统,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等内容。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第三方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被誉为物流的中枢神经。它是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来达到对物流活动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彭扬,2005)。在物流活动中,物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物流信息的任何延误或阻塞,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局面。物流的信息化运作是各项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以下要求。(1)根据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合理规划和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有关物流活动计划及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支持物流分析决策及战略规划。(2)将信息技术切入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对物流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例如,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SM)、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Web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高新技术,有效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作业和配套管理工作,使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各方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合理组织业务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快速化和系统化。(3)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政府部门间等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完成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各类功能提供支持,以确保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系统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2.建立以标准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标准系统。物流标准系统是实现第三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基本保证。它包括物流各类设施设备及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也包括如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需要对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实现作业的有效衔接,因此,对物流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物流标识标准,如《物流术语》、《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等,但这些标准仍不完善,且应用推广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标准化管理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增加了标准协调的工作量和管理难度,阻碍了物流标准化的推进,难以实现物流的标准化运作,如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其自身的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不仅造成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增加,而且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刘春梅,2007)。物流标准系统的建立有以下要求。(1)首先要做好物流大系统的基础统一标准工作,例如计量标准、物流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物流用语及核算统计标准等,这是实现物流标准化运作的前提。(2)对国家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修订及完善,以使各种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3)加强物流标准的协调和组织推广工作,实现标准的统一归口管理。(4)我国在推动和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过程中,应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从而降低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中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3.建立以效率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技术系统。物流技术系统涵盖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从技术的科学原理来看,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物流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黄华峰,2007)。物流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推动物流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第三方物流开展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快速准确地完成物流配送任务,离不开先进物流技术系统的支撑。我国现阶段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物流技术系统的建立需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1)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即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同时,应予以消化吸收再创新。(2)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3)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之成为物流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扶持。例如,制定物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大物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优化创新环境等。
4.建立以规范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系统既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准则。目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大体包括三类: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颁规章,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从内容和行业管理上分散于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许多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的,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操作性不强、法律效力低,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物流市场混乱,形成无序竞争(魏方,2007)。现阶段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系统的建设需遵循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例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需要用系统化思想和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系统、完善的物流法律,明确物流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调整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及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等,促进第三方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的功能和效率。
5.建立以柔性化、国际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是由多个物流节点和联系节点的连接共同构成的网状配置系统。从服务功能看,包括运输网络、仓储网络、配送网络等;从服务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物流网络、企业外部物流网络和综合物流网络;从运作形态看,有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鞠颂东、徐杰,2007)。建立以柔性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网络可从三方面入手。(1)完善物流组织网络。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可考虑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整合各地分散的物流资源,盘活存量物流资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物流组织网点,满足电子商务的全球服务与运作。(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是加强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运输网,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战略分工,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四通八达、通畅快捷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二是加快物流结点建设。通过调查生产力布局和物流现状,考虑其空间布局、用地规模和未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或物流园区,并通过这些结点将各种物流网络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统
一、开放和先进的物流网络。(3)健全物流信息网络。通过信息的网络传输实现货物在物流网络内的实时跟踪,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fzgh/ghwb/115zxgh/P0200709263974
39711702.pdf,2007-9-27.
[2]沈吉仁,王洪波.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6,(11):23-26.
[3]杜文,任民.第三方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5-165.
[4]彭扬.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3-90.
[5]刘春梅.完善现代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4):76-77.
[6]黄华峰.试探现代物流技术创新的方向[J].物流科技,2007,(6):32-34.
篇7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把营销技能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围绕网络营销技能所需的六大意识和七大核心技能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实践课程体系。
1、六个意识
商业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有国际眼光和灵敏的嗅觉,遇到商业机会要快速反应、精于算计;实践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在从事营销活动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大胆实践和积极实践;创新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敢于标新立异,做事敢为人先;品牌意识-做人要有人品,做事就要创名品,做人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做到人人需要你;团队意识-指电子商务人才要有充分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要敢于协作和勇于协作;系统意识-要站的高、看得远。
2、网络营销七大核心技能
网站规划、评价能力:主要明确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网站规划能力、网站运营评价能力、静态网页设计能力、动态网页设计能力和网页美工能力等;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营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等;网站编辑和网站管理能力:对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对热点的捕捉能力、看待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内容组织能力和图文图像编辑能力等;网络营销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网络推广与营销能力、搜索引擎营销能力、营销的策划能力、文案撰写能力以及营销实施监管能力;平台招商与客服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要具备平台招商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网络客户服务能力;网店经营与管理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网店运营能力、网店产品和物流管理能力、网店推广能力和网店促销能力;品牌策划与推广能力: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能力,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个方面营造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
3、电子商务核心实践课程群
营销创新;网络推广;商务网站经营;热点专题策划;平台招商与客服;网店经营与管理;品牌策划与推广;电子商务创业。
二.真实、开放环境下核心实践课程的实现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真实、开放环境下才能实现,为了配合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建设了实训平台-网络促销联盟,平台集教学和学生实训为一体,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流程把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到所有的实训项目中,以具体的企业营销项目为主体,从前期的项目招商、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产品和服务推广、品牌策划与推广到最终的客户服务,形成一套课程实训的体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核心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着重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结束语
篇8
通过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几点专业技术,谈谈对电子商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意见与看法。
1.1用户访问控制技术
这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在电子商务中,用户访问技术一般应用于网络用户登陆界面中,用户访问控制技术能够辨别用户是否有资格进入电子商务贸易中,通过对网络用户身份的验证,确定是否正常使用个人电子商务,对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从源头很好的实现了对电子商务的管理,从根本上管理了电子商务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电子商务的私密性。
1.2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加密技术
这是应对网络黑客对电子商务登陆中的个人使用信息进行盗窃的一种安全手段,通过在用户个人计算机与电子商务终端中实施加密技术,可以防止在网络电子商务中用户的实用信息遗漏,保护了用户体验的私密性,防止不法分子对网络用户进行个人信息盗窃以及破坏电子商务的功能,保护了电子商务与用户,是非常稳固与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1.3反毒防火墙技术
这是在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终端卫士中最常用的安全管理手段,是真正将网络用户的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与外部互联网分割的网关,是保护用户个人计算机使用正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电子商务终端,反毒防火墙能够时刻监控越过防火墙的病毒与不良信息,保护用户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免受病毒的侵害,可以说反毒与防火墙技术是保护电子商务内部核心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技术。
1.4漏洞防护扫描的技术
在电子商务系统运转到一定的程度与时间后,电子商务终端系统的自身编程与技术会受到一些损坏,出现电子商务管理中的bug,这时要进行电子商务核心系统的漏洞扫描,并对出现的bug进行修复,保护电子商务的运行核心完整,高度提高网络用户的体验效果,保护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2探究在网络电子商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互联网本身存在着威胁,影响电子商务的安全性
互联网本身作为一个用户交流体验平台,是开放式的交流系统,本身的安全维护系统很薄弱,对现有的互联网威胁很难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使得网络危险威胁到了网络电子商务的进行。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在设计时的目的只是为了进行更方便的用户体验,而对互联网本身方面考虑不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协议的漏洞也随之显现出来,互联网的用户急剧增加,导致网络用户信息膨胀,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进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
2.2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没有达到全面的地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正常使用。现如今在国际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存在着相对完美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对优化我国电子商务的功能发展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我国也在积极的引进这类技术。我国原有的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全面,缺少在网络用户方面的管理维护技术,在查杀电子商务系统本身的漏洞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导致电子商务的技术落后,影响了正常的用户体验,因此在电子商务中要注重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
2.3注意人为技术给电子商务带来的威胁
黑客,是互联网上一群网络技术高超的电脑专家,他们利用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网络系统,来进行窃取资料与信息,对于电子商务,很多黑客通过窃取重要信息资料来获得利益,所以说这种行为是违法的。黑客通过发现电子商务系统上出现的漏洞来进行窃取,攻击,导致电子商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要全面认识黑客技术,加强防护手段,带动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利用互联网络处理日常的业务、交易。企业通过网络面对整个世界,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围绕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整个供应链运行的速度、效益及附加值,为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贸易伙伴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
在信息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支柱,信息是企业的生命”。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不同部门、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把全世界连成一个巨大的供应链网络,使信息及时共享变得可能。电子商务面向企业整个供应链管理,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缩短订货周期、改善信息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整合了上下游企业,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供应链观念淡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3年对北京、上海、天津等11省市200多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理解。由此可见,国内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接受程度还很低。只立足于企业内部的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样,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从而失去了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的可能,这严重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根本问题。
2、企业的核心能力问题。当今,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增长的减缓和来自国内和全球的竞争。一个企业能否发现、创造、培养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它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企业本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对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才具有吸引力,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才会稳定持久。但是,在目前,中国企业能认识到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已难能可贵,能够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且逐步付诸实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我国的中小企业。
3、贸易伙伴之间的协作问题。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实质上通过电子物流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结起来,在整个范围内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健全,不少企业产品质量差、交货不及时、可信度较低,企业间形成供应链联盟的广泛信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不够牢固。此外,缺乏一个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也是贸易伙伴之间协作的障碍。没有合理的绩效分配,各企业自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换取整个供应链的最大利益。因此,良好的供应链协调战略势在必行。
4、技术障碍。企业间的每一笔贸易都伴随着产品的运动和信息的运动。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都需要这些信息,以便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接收、提货、仓储等,信息共享成了企业间实现协调运作的关键。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变得日益重要。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商品条码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支付系统,构建企业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而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企业内部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企业也仅限于较大型的企业,而采用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的企业则是凤毛麟角。
三、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对策
1、加强企业管理,树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企业电子商务最为关键的是“化人”,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料进行有机的重新的整合,而对人的转化却是最为困难的。为此,我国企业必须树立电子商务意识,主动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给企业所能带来的真正价值,并清楚认识到电子化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区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及企业经营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
2、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之本。坚决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其核心能力,创造供应链上竞争的整体优势。
3、建立信任/合作机制。解决电子商务供应链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信任/合作障碍,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完善以下三种机制[7]: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
4、加强信息化建设。供应链要实现协同商务,必要的条件就是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有良好的电子商务的基础。这就需要每一个企业强化信息观念,对员工信息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相应的机构,从长远角度来规划和发展信息化事业。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斌,何跃,余方廷,刘成昭.基于B2B电子商务模式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6,1:221-222.
篇10
关键词:零售业;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95-02
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竞争,即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以及为顾客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竞争。实践证明,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能有效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财务决策,实现互联网的采购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机会,提高交易效益,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完善客户关系管理。
一、电子商务对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1.改变零售企业发展目标及财务决策。零售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主要包括: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来源、削减供应链成本、加快周转速度、增加客户服务附加值、拓展品牌影响力等。零售业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实现向新市场的渗透、提高市场份额,开拓更多渠道来接触新客户,提高服务附加值,加强商品对顾客的吸引力,从而寻找利润增长点和增加客户服务价值,拓展品牌影响力。
2.改变零售企业竞争形象。电子商务为零售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以全面展示其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和数量的虚拟空间,制作良好的网络广告能够起到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商业信誉的作用。电子商务使企业在网络上的长期广告成本低于其他媒体,但对潜在顾客的影响力却能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抗衡。随着电子商务活动范围的扩大,电子商务的广告效应将不断增强。
3.促进零售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的优势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在供应商、零售企业和顾客之间无缝的、迅速的流动,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同时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为此,建立一个开放的、基于Internet的B/S结构模型。①在功能上要实现从基于企业资源拓展到基于网络资源,从企业内的协作拓展到企业间的协作,从单纯事务处理拓展到综合决策支持。在商业领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用SCM、ERP、CRM ②等现代管理理念,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能促进零售企业信息化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二、中国零售业利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尽管中国的各种媒体都对电子商务进行了详尽的宣传、介绍,但许多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问题,比如说,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购物。因此,大多数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和商务的需要,以此来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另外,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与传统零售业的关系问题。传统零售业的操作模式和经营方法都已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电子商务虽然发展极为迅速,但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还很有限,人们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导致绝大多数零售商不愿尝试和接触这种新兴的经营方式。
2.系统老化。不少现在开展零售业务的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前几年建立和实施的,无论是使用设备,技术构架还是管理思想都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这些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
3.信息封闭。大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的内部进―销―存管理系统,加上信息系统老化,这些企业成了“信息孤岛”,与顾客和供应商很少能有及时的信息交换,使得企业信息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丧失了大量向外拓展业务和吸引更多潜在顾客的机会。
4.配送和支付滞后。配送和支付是目前大多数从事零售电子商务的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提高配送时效和控制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始终困扰着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无论从配送成本还是实际运作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另外,支付也是一个难题,网络安全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始终会给顾客网上支付带来心理障碍。
5.网上销售的商品还有待优化。电子商务不能像传统零售业那样包罗万象,比如对存储条件要求高的物品像易腐食品以及价值较高的物品如古董、珠宝,就不太适合拿到网上销售。而在使用上比较复杂,产品价值和科技含量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的产品像计算机、办公设备等则比较适合在网上销售,对那些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对它已经很熟悉,而且传统的销售网络又非常丰富,显然不适合在网上销售,至少目前的阶段还不适合。所以,网上销售的商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中国零售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1.优化供应链管理。随着中国零售企业向连锁化、规模化、跨区域化发展,为了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实现与供应商共赢,培养忠实的顾客,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已是迫在眉睫。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对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以电子商务手段实现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能对进销存各个物流的流程进行整合,使商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终客户,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协调,迅速沟通供应商、经销商、运输商、银行以及最终消费者,并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共享信息资源,通过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赢得协作优势,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环境风险,并充分利用现有能力获取更大收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供应链整体的力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零售企业面对的客户具有范围广、流动性大、变化性强的特点,传统零售企业对每一个客户的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跟踪的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只需要通过一些相关软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能够做到企业与客户的轻松沟通与了解,从而进一步改善关系,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强调借助信息工具争取更多的新客户,挽留更多的老客户,争取更大的利润贡献度。零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发现哪些是真正能带来高价值、高利润贡献度的客户,然后,集中投入资源。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零售企业应尽可能记录下与顾客交流的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3.推进业务流程再造。零售企业要想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必须以市场需求和顾客的满意度为导向,重新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计划,使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时间等方面获得改善,从而对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系和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实行电子商务的零售企业与外部交互的成本低廉,原先在企业内部的流程,可以添加与外部交互功能,从而改变业务流程。通过供应链上的信息实时共享,精简了环节,降低了成本。基于信息实时共享的业务流程,还能够使企业迅速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沿着供应链对此作出快速的反应,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的销售机会。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及时交流,优化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达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使企业的价值链得以重新构建,获得竞争优势。
4.创新商务发展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主动上网搜寻信息将取代传统的单向推销式传播模式,因此零售企业应重视产品信息的传播策划,如利用网站向消费者提供丰富完善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同时,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预订各种商品,通过这种新型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模式,买卖双方在网上就能完成商品交易的主要过程。零售企业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这彻底改变了传统零售业中的商品流通模式。由于流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企业建立分销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可以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充分运用电子数据库。通过有效的电子数据库运作,企业可以获得详细的顾客、供应商及销售点销售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其进行销售分析、商品分析、顾客分析、供应商分析、库存分析等。一方面可以帮助管理者在繁杂的数据中获得一些值得探究的市场规律,更好地认识企业和市场的现状,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对顾客的需求信息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之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以扩大产品的销售。由于运用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因此,零售企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分析和决策的效率及有效性,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6.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物流配送逐渐成为影响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是零售业的重要环节,配送中心的建立是实现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特别是异地拓展的关键所在。配送中心系统的建立包括配送的作业系统和配送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提高仓储、配送作业自动化程度,降低仓储成本,还可以通过集成了先进的管理工具和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合理地分配商品资源,实现跨地区的商品调配,降低供应商的送货成本,减少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最终实现商品利润最大化。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零售市场,电子商务无疑给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电子商务的出现将改变中国零售企业的经营及管理理念,促成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参考文献:
[1]胡耀辉.中国零售业运用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3,(1).
[2]张宏,徐峰.电子商务零售业在“自省”中成长[J].软件工程师,2005,(3).
[3]孟坤,孟科学.浅议零售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J].商业研究,2003,(11).
[4]雷莉.电子商务给零售企业带来的机遇[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
[5]李飞,曹兰兰.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内容和测评[J].科学研究,2006,(A02).
[6]亓文会.电子商务――提升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