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俚语;特征;听者;说话者;社会语言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Eble在她的著作《语言和社交性》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俚语是话语者用来在某一群体范围之内或社会大规模的趋势下,建立或加强社会认同或社会凝聚力的千变万化的一系列口语化的词和词组。
俚语作为语言中最活跃、最生动和最自由随便的部分,它已经成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已被广泛地使用在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如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所说:“如果把语言比做君临天下的帝王,那么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居然出来一位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式人物,堂堂入座,甚至挤身身于最庄严的盛典,这就是俚语。”它出身于大众之口,跳除了惯犯语言的框框,使人们能够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一、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简要分析
在分析《诺丁山》中的俚语社会语言特征之前,让我们用更实用和系统的方式来对这些描述特征进行分类:
二、《诺丁山》中的俚语社会语言学特征分析
《诺丁山》讲述了两个有天壤之别社会背景的人相爱的故事。一个是世界著名的电影明星,如公主一般;一个是平凡的小书商,事业并不成功。然而他们确在伦敦的诺丁山邂逅、相爱。结果不是擦身而过,而是喜接连里。超现实,但是很精彩。一个很奇特的开始,虽然期间的过程一波三折,但结局很动人。诺丁山就象个文化大熔炉,葡萄牙、英国、牙买加、各色人种齐聚一堂,有富人也有穷人,让来自完全不同背景、有着极大差异的两个人兜在一块并能融在一起的理想之处。所以《诺丁山》中俚语的运用让人物对白显得生动、幽默、简洁、夸张又不失新颖性,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所属的不同阶级、职业、社会身份和地位。下面以《诺丁山》中的两处节选中的俚语为例分析其在作品中的社会语言特征。
下文[1]―[2]选段中是电影《诺丁山》(1999)中书店老板威廉,他的邋遢室友斯百克和他的朋友,典型中产阶级的伦敦人之间的对话。
在节选[1]中,威廉和斯百克在讨论一个水下面具。
[1] Willam’sHouse /Terrace.
威廉的房子。
SPIKE: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goggles, though.
斯派克:尽管潜水镜有点问题。
WILLIAM: No, they were, um...prescription.
威廉:是,潜水镜是有点问题,嗯……度数有问题。
SPIKE: GROOVY.
斯派克:妙极了。
WILLIAM: So I could see all the fishes properly.
威廉:那么我能彻底地看见所有的鱼了。
SPIKE: You should do more of this stuff.
斯派克:这种东西你应该多做点。
这段节选中包含了一个俚语groovy, 是英语普通用语excellent 好极了/妙极了的意思。尽管这是以前在年轻人中反复使用的俚语,但是过时的话语仍旧认为是有趣的,夸张的。 所以根据上文所描述的俚语分类标准,可以看出这个表达方式体现出了俚语的一些以说话者为中心的特征(即群组局限特征,口语化特征和时间局限特征);还有写以听者为中心的特征(即娱乐性特征和时尚性特征)。
节选[2]中是托尼和伯尼的对话。
[2]Tony’s Restaurant.
托尼的饭店。
BERNIE: Yeah, well, um, you know, it seems they’re...er, shifting the whole outfit much more towards the emerging markets. Um, and of course...well I was a total crap, so...
伯尼: 是,对,恩,你知道,好像他们……,把整个组织转移到新兴市场。恩,当然…我简直就是个废物,所以……TONY: A toast to Bernie...the worst stockbroker in the whole world.
托尼:为伯尼干杯……世界上最差的股票经纪人。
节选[2]中英文俚语短语 total crap 一方面具有俚语以说话者为中心的口语化和粗俗话特征;另一方面也具有俚语以听者为中心的深刻印象感和形象的特征。此类型的俚语通常被称作粗俗俚语短语,或说话者为给听者留下印象所使用的丰富多彩的禁忌语。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广泛地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往来,如果不了解俚语的社会语言文化特征,不懂得俚语的使用,就会给正常的交流造成一定障碍,甚至是误解。因而,对读者而言,要正确地识别俚语,必须在准确把握语境的基础上,丰富语言知识和熟悉文学所包含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曹旺儒.郑书云.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阐释. 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徐大名.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3]张艳.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与风格[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
篇2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必然反映在两者的规模上,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规模会对社会教育的规模产生影响,反之亦然。所以,本文选取了民国时期的学校数量及社会教育数量作为变量来反映两者的关系。文中涉及的数据来源于1934年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及1948年版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其中包括1912—1945年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小学校的数量。1928年以前部分年份数据缺失,本文事先利用最小平方法得到其估计值,最终得到1912—1945年完整的时间序列,并利用Eviews7.2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首先,我们考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运用计量软件Eviews7.2,对社会教育组织(SJZZ)、学校教育(XXZZ)、高等学校(GDXX)、中等学校(ZDXX)及小学校(XXX)的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它们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具体到各层面,社会教育与中等学校及小学校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小学校与中等学校、高等学校三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中,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的相关性高于高等学校与小学校相关性,但小于中等学校与小学校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教育与小学校的相关系数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小学校的数量在学校教育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小学校数量几乎等于学校教育总量。虽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具体相关关系的得出,需要对它们建立合适的回归方程。具体步骤为:第一,检验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采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方法对小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及社会教育组织,4个变量的原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全部包含单位根(见表2),表明原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第二,检验一阶差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对4个变量的原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并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在1%、5%、10%三个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序列(见表2),即4个变量都是I(1)过程(即一阶单整),可进一步对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三)模型的建立及协整关系检验首先,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LR、FPE、AIC、SC、HQ等5个评价最佳滞后期的指标中,有4个显示最佳滞后期数为3,据此建立VAR(3)模型并对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首先计算回归方程的迹值,然后与不存在协整关系、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和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等假设前提下的迹值比较,如果回归方程的迹值大于假设条件下的临界值时,那么就拒绝其前提假设;反之,则接受其前提假设。Johansen协整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在显著性水平5%下只拒绝了4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水平下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对于最大特征值的统计量检验也得出相同结论。进行回归分析后结果得到表5所示结果,据此可以写出社会教育与其他变量的协整方程。这个方程是长期均衡方程,u^t是误差修正项。从所估计的方程中可以看出,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对社会教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中小学的数量庞大,分布较广所致。由上文可知,学校主要为社会教育提供师资和场地,因此其规模越大,能够为社会教育提供的资源就越多,就越能促进社会教育发展。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不变的情况下,小学校增加1%,则社会教育组织约增加78.5%。在高等学习和小学校不变的情况下,中等学校增加1%,则社会教育组织约增加267%。高等教育则对社会教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高等学校的建立需要太多的资源从而挤占了社会教育的资源所致。在中等学校和小学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增加1%,社会教育将减少22823.35%。不过由于小学数量大大超过中学的数量,所以虽然其增加比率较小,但从总量来看,其对社会教育产生的作用比中学产生的作用要大。而高等教育由于总体规模不大,其对社会教育的总体影响也不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可知,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并没有得出4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变量社会教育组织、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选择由VAR(3)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表6结果。根据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上,小学校是中等学校变化的原因,中等学校也是小学校变化的原因。小学校是社会教育变化的原因,但社会教育不是小学校变化的原因。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又以小学校对社会教育的影响较大,是社会教育的Granger原因。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较弱的影响,不是学校教育的Granger原因。这与上述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相呼应,也符合两者关系动态变化的事实,即虽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具有互补性依赖,但是双方依赖的强度是不一样的,社会教育显然更加依赖于学校教育。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对资源决定权控制的集中和资源对组织的重要性共同决定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4]。社会教育向提供学校教育提供的某些资源并不是关键或必须的,如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等。而有些资源对学校教育来说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如研究材料的来源和验证的场地、就业和实习机会等等。社会教育仅是社会活动中的极小部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学校教育则是社会教育存在的基础,学校教育提供的理论来源、师资、场地和设备等等,都是社会教育所必须拥有的。其中最重要的师资,绝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培养或直接提供。因此,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依赖程度。也就说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影响要远大于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其中又以小学校对社会教育的影响最大,这是由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教育的一大任务是要对失学成人开展补习教育。而这些失学成人之所以失学,主要原因便是小学教育不发达,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切实的实行。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应该是一种竞争关系,即小学校的发展会抑制社会教育的发展,但是上述协整方程的结果告诉我们小学对社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小学校与社会教育历年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两者之间也不是一直呈现反向变动的趋势。如图1所示小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对规模变化呈现4个比较明显的阶段:1912—1928年,1928—1936年,1936—1940年,1940—1949年。在4个阶段中,只有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符合小学校对社会教育具有抑制作用的竞争性特征,即呈现负相关。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小学校表现出对社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特征,即呈现正相关。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动态关系变化可知[3],在弱共生阶段,即在1912—1928年和1940—1949年两个时期,小学校对社会教育表现出抑制性,而在强共生阶段,即1928—1936年和1936—1940年两个时期,小学校对社会教育表现出促进作用。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小学校是社会教育的Granger原因,而社会教育不是小学校的Granger原因,双方的竞争性与共生性关系的变化趋势,解释了两者的相对规模变化趋势。
二、结论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教育宏观中观微观现状
“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出现,最早是在1835年,由德国的教育学者狄斯特威格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中使用的。社会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目前国内的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社会教育,侯怀银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显然,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教育是指狭义的社会教育。青少年社会教育则是在社会教育前加了一个定语,表明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从社会全体成员缩小到了青少年,是针对青少年的特征而展开的。
佘双好提出,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解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内涵。“在宏观层面的社会教育内容中,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网络)、政府舆论导向、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等发挥着十分积极主动的作用;中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和机构所推行的一切有助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有组织的和零星的、偶发的教育活动;微观层面的社会教育主要指青少年个体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一切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
笔者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一下我国青少年教育的现状。
一、宏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2004年2月,我国颁布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其中所涉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实践活动等,对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有指导性的作用。2005年6月,为进一步落实《意见》,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由团中央发起,团中央、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主办,中国青少年宫协会承办的“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启动。2007年7月,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在京举行,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教育起步比较晚,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及立法工作还不完善,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优秀理论及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并将之规范化、法制化。
二、中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在我国,政府设立的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机构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及健身场所、青少年宫等。如此众多的社会机构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中观层面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大量社会机构在正确、积极、全面引导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以社区为例,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直接场所,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也比较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强调以社区的力量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社区活动中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似乎为数不多,扭秧歌、唱大戏这些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不足。
作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场所,社区针对青少年的文化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娱乐,还应着眼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质、优秀的社会公德、积极的进取精神。社区成员是青少年教育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生产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科技人员、专业文化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我们完全可以发动上述人员凭借自身的优势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言传身教,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好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高雅、健康、活泼的文化气氛中茁壮成长。
在社区之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馆等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文化、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的使命。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些社会机构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许多城市图书馆没有专门的青少年版块,甚至还有不少城市根本没有设立图书馆;很多青少年没有去博物馆参观过,即使参观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费用的限制以及自身软硬件设施的滞后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社会教育机构缺乏对自身肩负的教育责任的认识,没有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活动,更没有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影响力。
2004年3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出专门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向未成年人等群体免费开放。然而,这个通知并不为广大观众所知晓。2005年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超过45%的博物馆观众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免费规定。我国青少年在诸多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古迹等场所的观众比例中长期低于千分之二,对此,学校、家长,尤其是处于青少年社会教育中观层面的社会机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各种志愿者服务组织、环保组织、夏令营等新兴机构对规范青少年行为、提高青少年意识、发展青少年动手能力有着特殊作用。学校、家长应该支持青少年参与社会组织,利用闲暇时间做志愿服务。这不仅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对青少年积累社会经验也是很好的途径。
目前,青少年宫是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专门机构。现在,全国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场所6000多所,这是一笔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如果这些机构都能明确自身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担负的责任,从而积极引导配合,那么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微观层面的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
就微观层面而言,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喜忧参半。喜的是,青少年通常都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非常愿意参加甚至自身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忧的是,学校、家长、社会对青少年的热情缺乏引导和支持。
坦白地说,当下各个学校开展的很多社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校盲目地让学生“喊口号,做宣传”,很多学生直至活动结束还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比如2008年在广州发生的一件极为讽刺的事件:某学校组织学生到广场做环保的宣传,又是拉横幅又是发传单,搞得热火朝天,结果当他们离去后广场上却留下了大量的垃圾。
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在少数,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微观层面,更要让青少年在参加的每一个活动时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有意义的东西。一方面,学校、社会要大力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帮助,决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对活动的形式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的爱好加以改造,加强这些活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配合与引导。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与引导,需要大量社会机构的配合,也需要青少年自身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素质。唯有这样通力协作,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教育;古筝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08-01
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及弘扬民族音乐工作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凭着自身优美动听的音乐特征而深得社会不同阶层的追捧,要想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古筝爱好者的学习要求,务必要对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开展优化创新。[1]
一、古筝社会教育对古筝发展的意义
毫无疑问,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古筝社会教育机构在推动古筝在当代传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据统计,我国现阶段古筝学习人数已达到数百万人次,而国内各类资质院校每年招收的古筝专业学生极为有限,因而大量古筝社会教育机构的涌现一方面对广大古筝爱好者学习古筝的愿望予以满足,另一方面也促进人们对古筝蕴含的丰厚传统文化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积极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弘扬与传播。
二、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不科学。在古筝实践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仅对知识技能进行被动接受,如此必将不利于学生相互共享进步。
基本功教学不受重视。在古筝实践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向学生教授各类古筝理论知识,反复训练学生的弹奏技巧,仅仅为了使学生尽快通过古筝考级。教师缺乏对学生古筝基本功的关注,导致一些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坐姿不正确、弹奏指法不规范以及缺乏演奏情感等问题。
教学环境不完备。古筝考级日趋商业化,国内各地区古筝考级中心及相关各类古筝社会教育机构受此影响,将考级通过率、商业利润视为工作目标,导致当下古筝社会教育转变成一种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功利目的,以及追求商业利润和经济目的相结合的社会活动。[2]
三、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优化策略
(一)教学方式方面
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年龄阶层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引入分班制教学方式,一个级别、同年龄段的学生划分成一组;秉承因材施教原则,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要具备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避免教学课堂“一刀切”,同样要避免学生规行矩步,在古筝社会教育中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3]
(二)教学方法方面
1.强化基本功培训教学。在古筝教学中,娴熟习得基本弹奏技巧极为关键。古筝教学内容中基本的五声音阶排列弦序,相对容易被初学者所接受。在对古筝基本指法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与常规乐曲练习相结合,经由指法练习促进手形固定,培养古筝弹奏者良好的习惯意识。
2.注重古筝表演技巧。在对古筝表演技巧开展教学过程中,第一步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创作背景及乐曲呈现的思想感情予以明确认识,然后将它们切实应用至音乐表演实践中,完成对整首古筝作品的表演。无论对哪一首古筝作品而言,在进行准确弹奏的同时,还应当融入表演者自身对艺术、情感的理解,通过将娴熟的表演技巧与艺术情感融会贯通,真正意义上达成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环境方面
1.构建舒适的教学环境。要想实现古筝社会教育的有序开展,应当尽可能构建一个舒适的教学环境,固定硬件设备尽可能配备齐全。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艺术的陶冶,提升艺术修养。但家长们切忌对孩子进行机械式逼迫教学,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古筝学习情况进行密切了解,使他们愿意诉说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并与家长一同解决,强化古筝社会教育的成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筝学习一方面是培养少儿课余兴趣、强化艺术素质的选择,一方面是成人充实闲暇生活、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方式。要想满足不同年龄阶层古筝爱好者的学习要求,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到古筝社会教育对古筝发展的意义,全面分析社会教育中古筝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促进古筝社会教育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朱丹.关于古筝商业化社会教育的调查报告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3,26(5):68-68.
[2]赵丽瑞.如何在社会音乐教育中提高古筝教学[J].戏剧之家,2014,(15):162-163.
[3]沙里晶.古筝普及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兼谈开展非专业古筝师资培训的建议[J].音乐创作,2013,(8):186-187.
篇5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持续的时间长而且大。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方面的教育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认为:“现代的人们总是把眼光对准学校,以为学校就是教育,学校的改革就是教育的改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①林耀华先生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非常大,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教育,教育的含义和内容是超越学校教育范围的。而在更宽广的教育范围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上世纪伴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呢?
许多现代教育的改革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无法教育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可是,在上个世纪更为“落后的教育”中,中国不是出现了像杨振宁、钱学森世界级大科学家吗?难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不比现在的教育差吗?可是为什么那时能够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家而现在不行了呢?其实,纵观这些科学家的人生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早年都有受到正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社会环境的教化功能在他们的身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反,他们在中学里的教育则是一波三折。就拿杨振宁先生来说,他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没有完整地修完,当时的中国教育的中心由于战争不得不从北京天津移至西南联大,这样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学生难以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也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让我们为他们而骄傲。
从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大的偏误,即好像学校教育改革好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不是。平心而论,许多的西方教育改革家都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因为这种现行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几年当中就可以得到非常系统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很难看到。因此,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够从家庭教育开始,并且延伸到社会教育中,让社会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首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其他的各样类型的教育,如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环境,即便是有特定教学场所的学校教育,也在现代化教育的变革中,更多的与学生的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孩子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必然要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检验,应该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所有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一个人最终的价值观念。
其次,家庭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是社会教育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了解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个性、年龄等等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它摆脱了具体而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对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巨大作用,这非常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掘和形成,而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个性化这一特点,也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口号在学校教育中也呼喊了多年,而这恰好证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是缺乏的,这种缺乏和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关系。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教育场所,这一场所与家庭和社会是分离的,而现在有更多的封闭式教育或半军事管理教育等,这一类型的教育更加加大了学生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分离。相反,现在缺少的是开放式的、与家庭和社会联系更紧密的学校教育。而对于社会教育来说,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向,也要求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单一的如学校教育追求的“考试性”人才。
再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教育。虽然知识本身也可以转化成智慧,但是这一转化必须要以生活作为中介才能实现,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一方面有它们天然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在真真正正地实现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这一点学校教育无法企及。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教育口号中经常提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但是,这些教育内容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是被弱化了的,而更多地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考试。
教育应该进入到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中,实现具体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也是间接知识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是构成个体认识结构的重要因素。”②经验感悟是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土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教育多“重知识传授,轻生活智慧”,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转化为智慧,只能成为没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社会化的自然展开,容易使人形成健全人格,而学校教育加快了人的社会化,它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打破的人格形成的自然发展状态,容易造成人格的非良性发展。应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追求跨越式发展,而在教育的发展中,应该避免跨越式发展,而更应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时的功利性追求,都是对教育的破坏,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初期,小学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现在小学教育中的极强性的应试性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在对孩子的加速性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也失去了自由与天性,这是小学教育,或者说是学校教育应当深刻反思的。
注释:
①林耀华:《致读者》,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庄孔韶:《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致读者[J].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
[2]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篇6
社会认知是与“非社会认知”相对而言的。“非社会认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即对物理客体的认知,这是狭义的认知概念,广义的认知包括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1]“非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很少考虑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量。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出现了大量的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最早的是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他从传统的只关注儿童认识物理世界和其思维发展的“非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转移到关注儿童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并对儿童的道德判断、惩罚、自我中心主义、行为的意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皮亚杰奠基性工作的基础上,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关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过程取向和结构取向。过程取向研究把社会认知理解为社会信息加工的过程,重点考察个体的社会判断赖以发生的认知加工环节和程序,以弗拉维尔和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为代表。其中道奇的理论更好地揭示出儿童在面对某种社会情境时,对来自他人的各种社会性刺激(如动作、表情、语言),在作出行为反应之前所经过的特定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如幼儿想介入同伴的游戏,同伴对他的表情和动作就是重要的社会线索,幼儿根据对这些线索的解释选择自己期望达到的结果,并从记忆中搜索可能适合该情境的行为反应,进而执行其选择的行为反应。结构取向研究继承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分析方法,以塞尔曼的观点采择发展理论为代表。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与不同发展阶段中儿童的社会推断水平及其发展相关,阶段的本质是结构,即儿童对自我和他人观点的协调。[2]如3—6岁的幼儿很难认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观点的不同,认为自己喜欢的玩具他人也会喜欢,表现出自我中心观点采择阶段的典型特征。由此可见,两种不同取向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各有其特点:社会信息加工模式注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个体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关注儿童是如何获得对特定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解;而结构取向重视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解社会认知的发展,关注的焦点是个体整体的认知结构及普遍的、静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以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当前对于社会认知相对完整的认识是: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体与他人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理解为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个体的社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影响着该过程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发展。因此,社会认知的发展,既有“结构”意义上的发展,也有“过程”意义上的发展,以及作为二者相互作用结果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3]在这一表述中,体现出当前对于“社会认知发展”理解的两个基本观点,即过程与结构的整合观与相互作用论。
二、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了幼儿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观和结构观中,个体社会知识的结构、认知结构影响着其在特定情景中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社会认知发展的更本质的内容是社会性知识、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4]。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明确提出了“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5]的教育目标。其中有代表性的对幼儿社会认知的解释是: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成人要求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会机构、国家和民族、重大节日、重大社会事件等)、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等)、观点采择能力。其中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幼儿社会认知的核心问题。[6]这一解释一方面与《纲要》中社会教育从幼儿与自身、他人、群体、社会关系维度制定的目标内容相对应,描述了幼儿社会认知的对象(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与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不仅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体现出对社会认知发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之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结构取向的发展观相一致,即幼儿园社会教育最终目标指向的是幼儿社会认知结构的发展。因此,“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应关注在社会知识的获得过程中社会认知结构的变化,而不能简单地以幼儿所获得的社会知识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其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因为只有心理结构的质变才能代表幼儿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心理重建,表明其自身对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对应的行为反应方式,这是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在实现幼儿社会性发展功能的主要方向。
(二)教师应加强对幼儿深层心理发展动因的认识
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较为清楚,但习惯于静态地描述幼儿社会性发展各方面的特征,而没有深入研究这种特征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认知发展过程取向的研究曾指出,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效率影响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如,当儿童未把情境中的线索识别成挑衅性的,而认为是非敌意的,就不会选择攻击行为,于是,就可能不做出不良行为。[7]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明确教育的目标,而对幼儿深层的心理发展的动因或机制认识不足,也就很难开展有效的教育。相反,教育者如果能清楚地了解个体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社会认知的特点,就可以通过控制特定的社会情境因素帮助幼儿理解来自各种社会性信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建议幼儿选择合适的行为反应,并通过对他人各种反应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等方式来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对于某些存在社会能力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容易发现其问题的症结并及时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正。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层面描述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结构性特征,而应坚持过程与结构的整合观,即在明确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有效解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内在根源,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三)尊重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和需要,注重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
与传统的一般认知不同的是,社会认知的对象是幼儿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中的人、环境和规范。因此,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和作为客体的信息资源的特征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有交互作用。[8]首先,作为主体的人的特征来说,由于个体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及人的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这些社会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个体独特的成长经历,如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同伴关系等也影响着其社会认知的特点。霍夫曼曾指出,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间的相似性可以提高认知的准确性与效果。[9]因此,在社会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对认知客体的选择应依据幼儿主体社会认知结构的特点,并能根据特定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其次,作为客体信息资源的特征来说,情景因素通过使特定的认知变得更为突出,使之作为行为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认知与行为的关系。[10]如,在游戏中,依照符合所扮演的角色规范来要求幼儿,比单纯的课堂上的说教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把规范的学习置于角色游戏这种更有利的情景中,从而转换该活动本身可能伴随的消极体验,使幼儿感受到愉快的体验。即便在同一类情景中,活动材料的性质、信息量的多少、社会刺激的特征等也会对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同时还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景。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满足其活动所需的良好环境,通过真实有效的教育情景的创设,利用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巩固、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四)将幼儿知、情、行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互动过程中
过程观与结构观虽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讨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问题,但在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却有相同之处。皮亚杰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儿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动能够促进其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指出同伴互动为儿童有机会了解自己和他人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和相关问题的观点的差异提供了机会[11];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注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个体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因此,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是理解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认知加工的主体,而社会性刺激就是客体,从而构成了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情绪情感的状态都影响着主体对情景所作出的解释和行为反应。这一过程反映出社会性发展中知、情、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个体的社会行为和情绪反应,部分地取决于个体是如何思维的,即认知发展的水平,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又最终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彼此不可分离的。[12]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心理发展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篇7
线上社会教育内容生产质量分析
与传统媒体类似,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质量直接影响两个指标:粉丝增长速度与粉丝留存率。对上述账号的内容生产质量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内容角度厘清不同账号之间粉丝数/内容数比值差异较大的成因。由于对内容生产质量的评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笔者以数据较为透明的哔哩哔哩为例,选取了四个可以从账号本身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分别是:内容原创度、内容垂直度、知识价值性、内容爆款比。现仅分析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三个主体的哔哩哔哩账号。内容原创度内容原创度是指在账号的内容中原创内容占比,较高的原创度往往意味着更优的粉丝黏性、更明显的内容策划性和更高的账号质量。截至2022年2月,故宫博物院于哔哩哔哩平台的近200个视频主要是自主策划制作的原创内容,未见有转载或截取自其他节目的视频内容,内容原创度高;国家博物馆于哔哩哔哩平台的200余个视频中有77个视频可见明显的央视台标或央视直播logo,内容原创度不足;陕西历史博物馆于哔哩哔哩平台的100余个视频主要是自主策划制作的原创内容,未见有转载或截取自其他节目的视频内容,内容原创度高。内容垂直度内容垂直度是指账号在擅长领域发表内容的专注程度,从量化分析角度而言,同一个系列的视频数量越多、越持续,则说明该系列的垂直度越高;可以长期维持多个系列内容的定期,则说明账号的垂直度越高。截至2022年2月,在故宫博物院于哔哩哔哩平台的视频中,《故宫讲坛》《故宫邀你云看展》《纪录片》等系列节目持续更新时间较长,其中,《故宫讲坛》自2020年10月起至撰稿时已累计更新1年零5个月,更新数量共计71个,月均4.17个;《故宫邀你云看展》同样已累计更新1年零5个月,更新数量共计43个,月均更新2.53个,内容垂直度较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哔哩哔哩账号同样有着较高的内容垂直度,其账号栏目主要包括《文博讲坛》《陕历博系列科普短片》《历博讲坛》《历博离退休职工访谈录》《“牛”转新机,喜迎新年》《守护者》《云讲国宝》等,每一个系列节目都有明显的策划痕迹和完整的更新轨迹。国家博物馆账号中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系列垂直度较高,截至目前已更新视频70余个,其余内容的系列性、持续更新性则略显不足。知识价值性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大职能是向社会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线上社会教育亦然,因此,账号内容的知识价值性是评判账号运营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知识价值性越高,账号本身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就越大。通览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的哔哩哔哩账号可以发现,3个账号的知识价值性参差不齐。故宫博物院账号中包含多种形式的知识普及性内容,具体包括基于文物的知识普及、基于民俗的知识普及、基于展厅的知识普及、基于专题的知识普及、基于工匠人物的知识普及等内容,普及知识内容广泛、趣味性强,账号知识价值性明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账号同样包含大量的知识普及性内容,与故宫博物院不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账号除了基于文物、民俗、展厅、专题、人物等内容展开知识普及之外,还特别突出了将文化遗址作为科普切入点的重要性,比如红山遗址、良渚遗址等。从形式来看,对于内容较为浅显的科普内容,陕西历史博物馆主要采取了MG动画的形式;对于基于文化遗址展开的更加深入的科普则采用了专题视频、讲座录制等形式,由此可见,账号运营方不仅注重账号知识价值性的提升,更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人群采取了不同的社会教育方式。在国家博物馆的账号中,强调知识价值性的视频也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不同,国家博物馆在账号内容上更强调对展览和周边产品的推介,在形式上还增加了直播及回顾等形式,但由于展示方式缺乏设计性、内容分类不明晰等,知识普及类内容与展览推介、周边产品推介等内容夹杂展示,影响了账号知识价值性的呈现。内容爆款比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无一不是博物馆界的大IP,但相比其他行业大IP动辄过万、过十万的浏览量而言,这些账号内容的播放量、互动量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博行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尚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爆款率偏低,无法突破既有受众群体,实现跨圈层传播。以故宫博物院账号为例,截至2022年2月,播放量过5w的内容共有11个,分别为“紫禁城的大寒瑞雪和故宫一起冰雪过大年”(5.2w)、“故宫新事系列”(均过10w)、“紫禁城的初雪与冬日同时抵达”(34.5w)、“我在避暑山庄修钟表第一集:重启”(6.4w)、“看不尽紫禁城的春夏秋冬”(38w)、“纪录片作第1集土作:厚德载物”(20.4w)、“故宫博物院正式登陆B站”(11.5w),其余视频的播放量大多小于1w。截至2022年2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百余条视频中暂无播放量过5w的爆款,播放量过1w的仅有“文博讲坛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截至2022年2月,国家博物馆的视频中,播放量过1w的有7个,分别为“钱老的求援信”(3.8w)、“一张拓印的诞生”(2.5w)、“国家博物馆入驻B站1周年啦”(1.3w)、“让文物‘活’起来一起来看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1.1w)、“云看展珠玉敛葬,看南越王如何下葬”(1.2w)、“邀您观赏九霄环佩琴——来自唐代的稀世珍品”(2.1w)、“这个展,是8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馆藏建设CollectionConstruction给古代服饰爱好者准备的饕餮盛宴”(4.5w),播放量过10w的仅有“把国旗交给人民设计”(12.3w)。由此可见,尽管各博物馆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新媒体领域的社会教育,其内容爆款比例却普遍偏低,以多种形式打造爆款内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影响线上社会教育效果的其他因素及干预方法
篇8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关联性
引言:所谓音乐教学也即为老师通过对音乐的介绍,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去鉴赏那些动人的旋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以及鉴赏能力;所谓社会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技能,从而加强学生自身的音乐水平,也即“术业有专攻”。但就目前而言,因为学校机制不同,很多时候具有限制性,所以在理念方面有所差异,但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是值得探讨的。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谈二者的关联性,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关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教育两者的特征
(一)学校音乐教育
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性,这四个方面是学校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具体来讲,强制性是指有一定法律保障或者可以说是因为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学校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规范性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它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系统性是指,音乐教育可以通过观念、行为以及相应的形态进行传承,每个阶段都有它所代表性的音乐,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可以按照年代、风格等形式进行系统性教学;制度性是指有音乐教育有一定的框架,换句话说,也即为音乐教育通过课本的形态或者是教学的内容固定下来,而这N“范本”将会循环的进行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音乐教育的制度性特征[1]。
(二)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制度化、规范化、强制化,对于社会音乐教育来说,它是开放式的、是包容式的,是多元式的。所以,社会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四个特点,也即为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以及功利性。
开放性。所谓开放性也即为它不受任何的约束与限制,只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它可以稳定的存在。
自发性。所谓自发性是指它不是教育部门所开设的教育学校,而是个人或者机构自发创建的私人培训机构,为广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提供了课外学习音乐的机会。
从众性。这里的从众性,是从“教育对象者”的角度来谈的。也即为现在社会上各种社会音乐机构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很多时候学生家长基于对自己孩子的“厚爱”,抱着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里,不惜花大价钱去给学生找社会音乐教育的机构,久而久之,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有了攀比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从众性[2]。
功利性。这里的功利性是指基于社会音乐教育的性质来说的。因为它不是国家教育部所创办的,所以说很多时候社会性质的音乐教育大都是以利益为目的的。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
上文中,笔者已经简单介绍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各自的特点,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但终归都是和教育有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二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主要教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为学生在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夯实了他们自身的理论。倘若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及时的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学以致用,那么便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身音乐水平。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最基本的五线谱或者传统的音乐知识,学生便能从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如此一来,便能够很好的确定自己是不是要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进行进一步学习,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以后在社会教育学习、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运用,为自己积累实力。
(二)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笔者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从诸多实例来看,笔者觉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毕竟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它是面对大多数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这样一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虽然能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但并不能较好的培养有真正音乐细胞的学生。而社会音乐教育的出现,便能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因为班里的学生过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再加之每节课的任务量很大,也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倘若每次对音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蜻蜓点水”式的状态,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慢慢褪去了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导致学校音乐教育的失败。但倘若加之社会音乐教学,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情况下,去参加社会音乐教育的学生本身对音乐都感兴趣,通过社会音乐教学课上的实践,再加之学校教育的基本知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所以说,社会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延伸。
(三)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
学校一直是一种“封闭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就难以和社会教育的一些机构进行沟通。这样走不出进不去的状态,就使得二者出现脱节。课本中永远是些最传统、陈旧的歌曲,社会中永远都是些流行而缺乏韵味的歌曲,倘若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或者互相切磋不同的技艺,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所以说,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音乐教育的存在,只有适时的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新音乐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的音乐人才。进一步说,要想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当的学习一些社会音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实学校音乐教学的课程,同时也要根据社会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同步化[3]。
(四)社会音乐教育需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一种“开放式”“随意式”的运营模式。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很多时候在教学方面不够严谨,出现了诸多不利与音乐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社会音乐教育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有动力和激情,但并不代表在社会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学生能有很高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据笔者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倘若在师资力量方面出现问题,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笔者为大家举个例子来说,一位学生对音乐拥有很大的兴趣,在学校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这个时候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继续学习,但并不代表社会音乐教育的培训都是有效地。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以利益为主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他们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还未正式毕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业余专业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质量,倘若老师的水平很差,还有可能不利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所以说,社会音乐的教育还是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
(五)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有互补作用
于很多的学校来说,他们的重心是放在学生的文化课上。很多时候对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学习不怎么重视,再加之学生本身学业比较繁重,学校很多时候会减少或者直接取消音乐课程,更别提鼓励学生去参加社会音乐的教育了。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对音乐的喜爱,选择去校外学习音乐,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处于不管不问的状态,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较好的进行音乐学习。
另外,学校音乐教育过分的强调音乐能够塑造较强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而社会教育所侧重的是学生的技艺是否有所提高,导致其忽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通俗点来说,学校教育认为将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体现音乐之美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就好,并不强求学生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社会教育就有所不同,很多时候去参加社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有音乐天赋的,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定期的去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所以基于目的不同,那么两者教育的理念也有所不同。但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倘若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既能保证学生学习音乐的初衷,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和社会教育方面应该进行相互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作为学生本身而言,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靠谱的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而言,也应该积极地和学校的音乐老师适进行沟通,并且经常要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不时地增加自身的音乐理论修养,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当然,校内的音乐老师也是如此,也要定期询问学生校外学习音乐的情况,定期给他们一些科学性的建议,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但从大的方面来说,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其实也算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它需要和社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也可以f,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消化在学校学到的音乐知识,二者是不可分开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保障,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催化剂,只有当这两者同时运转的时候,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最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教育更有活力,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从而有效地推进音乐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篇9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46-02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它将社会领域正式划入幼儿园五大领域当中,由此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2012年10月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广大幼儿园教师又拥有了开展社会领域教育的操作性建议,这表明我国幼教界对于社会教育的研究视角已从宏观理论探讨深入到微观的实践领域应用。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多种途径首先要相互渗透
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是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基本需求,满足这一需求的前提就是个体通过社会学习以谋求与社会的适应,个体社会性的养成无一例外要经过教育的过程,通过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三种途径来实现。对于3-6岁儿童而言,其社会性发展的主导教育途径当属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因素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而这种独特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育,特别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幼儿社会性养成具有随机性、生活性、长期性,这就使得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渗透性的特点,这种渗透性在幼儿园主要通过专门性的社会领域教育和渗透性的社会领域教育途径来实现。
二、专门性与渗透性两类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各有特色
专门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指针对社会领域的常规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系统性、集中性、指向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针对性,更直接、更有实效。专门性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实施一方面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凭借主题活动、参观活动、谈话活动、实践活动、讲述活动、情境表演、价值澄清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并不是只能在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去完成,没有完全独立的社会教育活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渗透性,[1]首先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日常生活是幼儿社会学习的良好契机,如进餐时渗透着爱惜粮食、不挑食、文明进餐的良好习惯,处理幼儿因玩具发生争抢的矛盾时,渗透出学会分享、谦让等良好品质;其次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幼儿园活动角区的植物园里,孩子通过对动植物进行悉心照料,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儿童热爱生命的情感与关心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行为;第三,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内容。如扮演性游戏,孩子会按照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演绎适宜的言行,而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三、幼儿园改进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建议
(一)创设有益于幼儿社会学习的幼儿园环境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理论认为,幼儿园环境与其他环境之间密切地相互作用,并根植于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之中,他主张利用良好的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2]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纲要》中我们也会多次解读到在幼儿园里应为儿童创设和谐、健康的学习、生活和游戏空间,发挥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的陶冶作用,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创设健康而丰富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就像是一部多彩的、立体的教科书,包括幼儿园室内用房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大小、结构,各种设备、用具的样式与教育功能等,这益于儿童心灵美化、陶冶情感,幼儿园的每一景物都将发挥物质环境的熏陶与教育功能,只有通过每一个细微之处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性养成教育,幼儿园才能变成孩子们的乐园[3]。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容量,避免过于拥挤的空间密度,增强活动室的空间组织形式和运用方式,如可以通过摆放易于移动的生活与教学用具,使活动室时而开放,时而封闭,以满足多种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
2.营造宽松而温馨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园良好精神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园长的管理与教师的努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中得到启示,他对于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的运用与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他把人类个体的社会行为看做是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养成的,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环境和人类个体的内部因素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双向影响作用。
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随时抱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幼儿园老师应通过友善的态度、欣赏的目光、温暖的语言、平等的身份与儿童交往,尊重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园教师不断地用注视、微笑、亲吻、拥抱、抚摸等表示对儿童的尊重、关爱、理解和赞许等,才能对儿童恰当的社会行为给予支持、尊重和接受,强化其积极的社会行为;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儿童不恰当的行为不宜采用过于严厉的手段,特别是要避免体罚,以免儿童产生心理压力。宽容和接纳的幼儿园精神氛围,必将有利于幼儿形成对社会的良好认知、情感和行为。
(二)提高教师多渠道践行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素养
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教师要注意既要把握专门性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也要随机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社会教育,即始终遵循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提升幼儿教师综合运用社会教育方法的教育智慧。教师要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活动或个别辅导等多种组织形式提高专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质量。例如,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分享”时,考虑到分享及幼儿的分享发展年龄特点,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实践去学习合作,如一起观看动画片,分享糖果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分享。教师运用参观、调查、体验、讨论、游戏、生活实践、价值澄清与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6]在斯托帕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运用角色扮演法训练的儿童可以通过承担特定角色,了解角色行为特征,设身处地理解角色心理,萌生儿童的利他行为。
2.培养幼儿教师积极的渗透意识与行为。(1)教师要有教育渗透的意识。教师要认同社会领域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明确幼儿学习的特点与发展的目标,熟知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内容与任务,这样才能抓住适宜的教育契机,成功渗透。(2)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日常教育中,教师要有积累教育渗透成功案例的意识和习惯;反思教育渗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云龙.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性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2]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52-01
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智能,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坚持启发式教学,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②重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③坚持有意义的获取知识,使新知识能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联系;④强调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⑤坚持发展性,使教学目标既符合现有的发展水平,又高于学生原来的发展水平;⑥加强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计算训练、基本数量关系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解题思路训练、数学语言训练等。
二、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学生;②以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启发性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学生思维的成果刺激学生的认知内驱力;⑤以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便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动力和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小学阶段主要培养以下习惯:①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②认真阅读课本;③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和思考;④敢于大胆发言,勇于质疑问难;⑤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⑥与人合作,知识互补;⑦作业整洁、格式规范、计算细心、解答正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
三、重视教法、指导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选择教法要讲求实效。在一节课中,究竟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要从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实际出发。着眼点要放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改进教法,要重视使用教具、学具,使教学更符合小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改进教法,要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法,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课本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关。
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社会教育具有导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教育以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不同的领域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使社会教育形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社会教育还有着较广的覆盖面,使教育取得普及性的效果。
- 上一篇: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 下一篇:电子合同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