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
作为音乐教师怎样通过音乐教学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呢?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净化、升华人的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取材内容的广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当你翻开教材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德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无处不在。音乐教师巧妙设计构思,精心备课,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一堂课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去改变学生、让他们在音乐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热情的歌颂,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能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认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认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纷纷加入到学习音乐的行列。经现代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认得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甚至有些科学家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着其它科学无法代替的作用。孔子、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而且对音乐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正因为音乐对其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才帮助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演奏时通过手指的灵活运用,对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行锻炼,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同时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开阔音乐视野,获得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
三、音乐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可以愉悦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浓厚审美情趣。当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长期、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坚持,血药持之以恒的不断积淀。大学生应该明白自然和谐、社会良好秩序和社会正义,要抛弃自己那些比较龌龊的、阴暗的、低级趣味的想法,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高雅、文明、自然、和谐的人生品格,通过音乐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养成自己最有意义、最有人生价值和最有社会价值的价值取向。音乐艺术通美的结晶,启迪人类的思想内涵,感染人类的关爱情感。通过音乐教育这种非常轻松,非常美丽和非常爽心悦目的方式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给大学生一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能使精神愉悦、情绪振奋,同时通过音乐听觉器官穿入大脑皮层,起到较强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增进健康的作用。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如跳校园集体舞、随着节奏做健康游戏、练习唱歌、学习乐器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环节学生的学习压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集体协作能力,对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都非常有益。
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多数受到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今天,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那些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问题;思考与对策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的理念要求是:“音乐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所以说,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鉴赏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享受到成功的欢愉。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对策。
一、音乐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音乐学科的认识与重视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来进行的,而对一般考生来说,音乐成绩对总成绩是不起太大作用的。所以,很多学生对音乐学科就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认为中学音乐课程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也经常占用音乐课的时间来进行普通课程的教学。正是在这种不受重视的氛围中,中学音乐教师的激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很多音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只是敷衍了事,通过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了空谈。
2.用语言解释来阻断学生想象空间
受其他传统课程的影响,音乐教师总习惯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学生讲解音乐知识,用语言代替音乐来向学生传输各种音乐专业知识。可是音乐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听觉来获取音律,并产生联想的心理活动。音乐是一门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艺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而语言是具有确定性的,教师用具有确定性的语言来代替不确定性的音乐进行教学,无疑会影响到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误认为欣赏就是教学
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一些老师经常放一些音乐让学生来欣赏,而很少进行适当的讲解教学。教师这种完全用欣赏来代替教学的做法是很难让学生领悟到音乐中的精华的。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来进行音乐的学习,培养音乐素养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是教师的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难有收获而使教学流于形式。
4.太偏重表演形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教学来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对音乐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些中学音乐教师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经常将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甚至只注重形式。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太注重于表演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欣赏与学习。
5.太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没有的教学优势。可是一些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了。有时候他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表面上学生是很认真的,但学生多数是被课件的画面所吸引,而不是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并且,太过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让教师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不少教师就会产生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教师音乐教学的错觉。
二、对困境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对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视
音乐教学活动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国家的教育计划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学生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音乐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考试等外力推动学生学习。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好音乐,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作为内在动力。音乐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魅力能够吸引到很多的学生群体,但是一些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授课用的方法不对,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往往都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进去,只能被动地接受,所以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是很正常的。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3.融合音乐欣赏和教师的讲解
不论音乐教学在形式上怎么创新,教师适当的讲解都是少不了的。很多音乐知识通过教师的详细解说后,学生才会理解并吸收。但是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就必须从音乐本身出发,将教师的讲解和音乐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再适当地加上一些音乐肢体的表演,会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创新的元素
音乐是源于创新的,也是最具有创新性的一门艺术。创新是音乐的生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注入创新的元素,会使音乐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对于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应该创造一个激励性很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地发挥潜能、发挥所长,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中学音乐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更加重视,相信中学音乐教学会越来越有趣,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越来越高,音乐这一学科的发展会越来越畅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音乐;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音乐教师立足音乐课堂,积极探索各类有效的教学方式,期望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这个目标。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到“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问题,能够紧紧围绕课标中提到的“音乐要素”的学习,能够关注学生欣赏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在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或者音乐教学目标太单一,教师只关注了学生技能方面、视谱方面的目标,而没有关注体现音乐的价值。要么是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是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要么是学生学习内容太单一,一节音乐课仅学习一首很简短的歌曲,课堂内容资源匮乏,信息量不够。这些问题是音乐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大问题,是困扰音乐教师的难点,也是音乐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近年来国内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许多有价值的探讨和有意义的研究,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音乐学科是一门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精神品质的学科,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将音乐化为己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模式为实现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为音乐学科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持。
从整合的思想出发,以技术环境下学生的音乐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我们先后经历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程整合”“课程融合创新”等几个阶段。通过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晰技术应用是为更好地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音乐教师所做的必须指向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的审美价值,数字技术是为音乐学习提供服务与支持的。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的融合
音乐课堂主要通过让学生听、唱、奏、编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等训练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往班上只有一架钢琴,教师只能听到全班的合唱声,没法了解每个学生唱得怎样,这样教师对学生个体表现是失控的,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现在我们可以用“钢琴键盘”软件,让学生自己弹自己听,先学会基本音准,再学唱。这样在反复奏唱中音乐基础扎实,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在音乐创造学习上以往音乐课堂的创作环节,学生把谱子写在纸上,写好了拿给教师在钢琴上弹出来,不好听的话再拿下去修改,上课的效率很低。现在课堂上这个环节教师会和学生一起使用“作曲达人”软件,在学生创编歌曲的过程中,只要在设备上选好音符,手一拉,音符就填到虚拟五线谱上,可以用欣赏功能听听创作的效果,还可以修改、展示,这样学生作曲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实践应用,提高创作质量。随着学生电子设备的娴熟应用,音乐知识技能的加深与掌握,学生音乐创作作品日益丰富。
在音乐整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上,教师授课的基本环节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技术要求―教学过程―应用原则―案例呈现等六个方面构建实现操作式、问题探索式、虚拟协助式三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备课前我们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进行分析,选择简单的音乐教育游戏来吸引学生,增强“玩、趣”。课中,教师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软件的方法、提出规则要求、设置目标。教师带着学生玩音乐,在快乐地玩的过程中将让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技能慢慢吸收。课后我们会通过节奏大师、乐动时代等音乐教学游戏软件,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由易到难的多个关卡,学生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自己完成的音乐作业通过手机录音、录像、点赞、送花等形式完成线下多向互动。这样课堂的多向互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线上线下多向互动呈密集的交叉态势,使音乐教学形成了一个大课堂观。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编创、表演领域的融合
音乐编创在小学阶段主要涵盖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几个小节的音乐编创活动,另一个是利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尝试和练习。在这个专题中教师不应始终是“供”,教师要做的是“连接”,通过信息技术将音乐与学生创作连接起来,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激发,音乐的生产力就自然爆发。拿合唱来说,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作品的艺术门类,它重视的是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它需要互相倾听。另外合唱的力度变化大,音乐层次也很丰富、表现力强。我们的音乐教材从三年级就增加了合唱内容,那么也就是说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师要力求使学生做到音准、节奏基本准确,三年级强调互相倾听,到五六年段增加合唱的量和提升合唱的难度。这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在低年级做好这样的训练,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在肢体上、在内心情感上,完成音乐的处理与沟通交流。在学生教学资源的选择上,通过选用相关作品形成专题拓展。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后的交流、分享与讨论,学生可以在设备平台上菜单式点歌演唱、卡拉OK、录音、配伴奏等,这样的学习更凸显作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用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音乐的呈现方式根据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提供支持学习的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遇到走调、节奏不稳等技术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手头的软件予以解决,教师通过提取学生的数据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成果交流与分享。如:“电闪雷鸣波尔卡”一课,学生通过聆听,画出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图谱,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尝试用图谱和乐谱来记录音乐和声音由自动软件生成学生想要的音乐。
以往一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由于场地、音响等诸多问题,无法做到常态开展,现在因为有了技术支持,音乐课堂中学生的即兴演唱、创作乐曲、评价互动等随时可以开展。在这里教师是支持者、观察者和服务者,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监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和问题,提供即时的帮助。
随着学生音乐活动的增多,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音乐学习的课堂,真正做到教师从观念到实践的改变,真正做到音乐教学中把学生的音乐学习放在教学的正中央,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变化。这样的探索不仅仅是音乐学科的改革,更是站在发展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发展的立场,对音乐教育课堂的优化。
新的数字时代下,自主交互式学习为音乐教育走向新的境界提供了可能。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音乐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热爱的音乐,这正成为当下音乐课堂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8).
篇4
1.调整教学计划。
1.1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基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应适当地增加部分乐理知识,如节奏,音的长短,音名和唱名,曲式结构等等。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1.2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我们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上课甚至不愿带着课本来,加入这部分内容也是时展的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3增加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课本上往往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优美,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是往往使学生觉得离他们的距离很远,有些学生很想学习音乐,但总觉得没有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增加部分本校学生的演出欣赏,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2.改进教学策略。
2.1加强师生互动;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乐理课上: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声乐课上:加进一些有趣的练声方法,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原来可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课上: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2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
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如寻找VCD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这样欣赏课的情境就会在优美的多媒体教学中建立,一些本来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会被吸引,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越来越好。 转贴于
2.3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学校可以开展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十佳歌手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展示比赛,还有校园电视台等等。在课堂中,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动员,为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3.改进教师管理策略。
3.1加强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城市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现状,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接受、多学习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对现有师资进行在岗培训。内容可包括:①音乐基础知识。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音乐审美能力。②音乐基本技能。让教师全面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功:歌唱能力、钢琴演奏能力、弹唱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器乐演奏能力等。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④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渗透,与舞蹈、影视、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学科相渗透,还包括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另外,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师德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此加大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变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学历程度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现状。
篇5
一、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促进师生情感互动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态度。如果教师深受学生的喜欢与爱戴,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老师,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就会蔓延到音乐学科上来。因此,要让学生喜爱音乐课必须要发挥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爱教师,促进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以此来带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喜爱。首先,教师要有爱。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作为被加工的对象与接受知识的载体,习惯于用命令的语气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只是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只有真心地爱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只有感受到如母爱般的师爱,才能激起内心深处对教师的爱,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真心地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平等,才能从心理上与情感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动机。其次,教师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言行举止要散发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要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二、发挥语言魅力,营造愉悦氛围
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通过语言来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语言艺术,发挥语言的魅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用来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第一,要准确。对于基本的乐理知识的讲解要准确,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语言含糊,模棱两可,那么学生本身也就会对知识产生模糊性,不利于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第二,要富有文学美。音乐本身有着较强的表现力,枯燥单调的语言是无法充分展现音乐的魅力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的文学美,要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深入到音乐作品中。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区别于教学语言,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却具有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一是表达情感性。音乐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传达着某种情感,而这些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教师配合音乐的手势、眼神、表情等可以起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心灵震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表现节奏性。音乐教育强调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肢体模仿等等将自己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三是舞蹈的运用。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现行教材中融入了民族、民间舞蹈,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音乐与舞蹈来表现,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以唱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加工的学习对象,没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言,这不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感悟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从而喜欢上音乐,形成对音乐学习持久的学习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去表演、去感悟、去体验。我采用唱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中表现,在唱中感知。在学习歌曲时,我让学生在唱中加入自己的动作与表情,这些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动作既是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更是他们主动创造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学生对作品诸多要素的感受与理解,更利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音乐,更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享受美、感受美与创造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点燃学生内心对音乐求知的火种,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得到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改革评价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调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支点。我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在学完歌曲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以唱得好与不好来评判,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判中来,引导学生从歌曲的音准、速度、力度、情感等等方面来进行,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这样的评价,使得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价者。学生在评价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评价,这样更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中提高音乐水平,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6
一、乌克兰的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的音乐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直贯穿着中小学各个阶段,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就有了雄厚的基础。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也是靠法律保证的,依靠法律的形式强制幼儿园、中小学实施音乐教育,并且教材和课时设置也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得随意改变,如有主管领导不遵从将会追究法律责任。在音乐教育模式上采取了强制性和自主性两种原则,在中小学不但实施普通的音乐教育,而且还有诸多的业余音乐中学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学生,这些业余音乐中学主要进行中小学生的音乐技能训练。乌克兰的十一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之外,在那些收费的业余音乐中学学习音乐技能,也是有经济能力的,因为他们的收费都非常低廉,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让每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经济能力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这在中国一些业余音乐培训机构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却不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勉勉强强开启了普通的音乐教育,不过是敷衍上级领导走过场,每周一节所谓的音乐课也不过是教唱流行音乐罢了,更有甚者,这节音乐课往往都被其他课程挤占了。我们国家的音乐基础教育与乌克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部分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只能花昂贵的学费去一些音乐培训结构,学习一些声乐或器乐技能,很多普通家庭也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的,真正能够学习音乐基础的学生却不多。这样以来,我国音乐学院的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因而高等音乐学院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很好的教育体制作为保障,我国的音乐教育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不妨从乌克兰这种音乐教育体制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乌克兰音乐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上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始终坚持把乌克兰、俄罗斯本土音乐做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并重视汲取西欧音乐文化,重视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他们兼收并蓄、固守传统的办学与教学理念,对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世界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音乐教师或演艺人员,高师培育出来的音乐人才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使音乐教育成为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办学理念过于狭隘,应该学习乌克兰不仅要培育出高质量的音乐教师,还要培养音乐大师和著名演艺人才。
乌克兰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上比较优化,不但注重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还注重人文与社会学科目的教学。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共有六个系:声乐系、钢琴系、管弦乐系、指挥系、作曲系、历史及音乐理论系。他们的教学工作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这可以从他们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看到,甚至从一些辅助课程和手段及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都能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上,乌克兰音乐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还特别强化历史、文化、哲学、美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目方面的教学。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使学生都深刻感悟到,音乐艺术学习最高境界是文化内涵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以及对心理、思维活动过程的训练。这种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会对学生的艺术道路、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乌克兰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乌克兰艺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不但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也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各大艺术院校中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艺术理论课程。如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音乐学院,他们就有音乐史、音乐理论学、乌克兰文化史、歌唱理论、戏剧历史等理论课程。还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人文与社会学科目就有乌克兰历史、乌克兰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宗教史、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学外国语、体育、政治、基础经济学等。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音乐教育虽然也开设部分理论课程,但是师生都不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习,往往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学习,结果只能培养艺匠而不是大师。
乌克兰音乐学院尤其重视强调艺术实践锻炼,他们经常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学院不但要求教师要有很多的舞台经历,而且要求学生每年都要举办一场音乐会。毕业前夕,除了举办个人音乐会外,还要参加一部歌剧的演出。师生频繁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教学与舞台紧密的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够从容甚至张扬地展现他们的艺术个性,也使学生适应了当今音乐新趋势的全方位专业教育。我国高等音乐学院一般只是强调传统的教育基础和训练,从而忽视了舞台实践。还有一方面,社会也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出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乌克兰的音乐教师加强学生刻苦的技能训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例如柴院教学大纲对学习曲目量的要求比较大,考试曲目量、举办的音乐会数量、比赛的曲目量都比较大。学生虽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都能通过刻苦的训练和顽强的努力,完成教学要求的学习任务,这也就保证了柴院的教学质量。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得到丰硕的果实。我国的音乐教育这在方面做得还非常欠缺。很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学习怕吃苦不努力,到了高等学府更加懒散,不愿意刻苦学习,把大学学习时光浪费掉了,这与我国宽松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关。要想保障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必须学习乌克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
四、高素质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乌克兰之所以成为音乐教育强国,因为其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例如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拥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伊万诺夫、伊波利拉夫、罗宾斯坦、格拉祖诺夫等,他们对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之一,与该院拥有一批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密不可分的。乌克兰具有完善的多层次音乐教育培训体系,其初等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也都是素质很高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一般都是具备七年以上的音乐学习经历,还必须通过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科目的考试。就连那些业余培训机构的音乐中学老师,也都是由音乐学院的教授或优秀毕业生担任,有着这样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从事音乐基础教育,那么乌克兰音乐学院的生源素质得到了保障。这些优秀教师有着强烈的教学责任心,他们除了教学之外,往往都会有繁重的演出任务,但是他们从不会随意旷学生一节课。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功力,诲人不倦的责任心,这种奉献与牺牲精神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例如,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的教授们还是国家乐团、歌院的演员。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参加歌剧院的音乐会演出,他们频繁穿梭于课堂与剧院之间。那些六七十岁的,甚至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教学,还在开音乐会。
相比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缺憾很多。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中小学中的一些基础音乐教师一般都是高校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他们的音乐专业还不是那么扎实,教学态度还不是那么严谨,对待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是那么热爱,如此以来我们的音乐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一个很好的水平,输送到音乐学院的学生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为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瓶颈。高校的音乐教师也有很多学历都不达标,本科学历的老师教本科生学生还有很多。可以想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这些高校音乐老师自己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应该到一些世界级音乐学院深造,为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总之,乌克兰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乌克兰的教育举世闻名,音乐和艺术院校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哈尔科夫音乐学院、奥德萨音乐学院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乌克兰高等艺术院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教育,以及严谨的治学学风,得到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乌克兰的“扬长教育”、注重艺术实践、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云松. 浅谈乌克兰的音乐教育状况[J].大舞台,2010-5.
2、刘云松. 乌克兰基础音乐教育体制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0-9.
3、金 嫡.?中、乌两国教育理念之比较[J].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李树金. 乌克兰普通中等教育现状及问题[J].贵州教育2007-10.
5、刘镇枉. 喻意志. 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 2001-01.
篇7
一、中英两国音乐教师教育概况
中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从“封闭定向”向“开放非定向”的转型时期,许多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院校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师范院校仍是中小学师资培养和培训的主要基地,音乐师资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师资培养层次和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小学对新教师的学历要求明显提高,大部分地区要求新入职的音乐教师具备本科学历。据此,4年制的“音乐学(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成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
在英国,要想成为公立中小学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相关学历外,还需通过教育培训,达到“合格教师专业标准”(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Qualified Teacher Status) ,获得“合格教师资格”(Qualified Teacher Status,简称QTS)。英国鲜有专门的师范院校,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一般在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和高等教育学院。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有两种模式:“教育学士学位”(Bachelor of Education)课程和“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简称PGCE)”课程。后一种课程由3年音乐专业学习和1年教育培训组成,简称“3+1”课程模式,深得政府推崇,是目前取得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的主要途径。
二、中英两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本文选取2013年英国杜伦大学的“3+1”音乐教师培养课程和同年杭州师范大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对比,以说明中英两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异同。
(一)课程概况
英国杜伦大学是世界排名前百位的大学,一流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英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该校音乐学院联合教育学院共同开设“3+1”音乐教师培养课程,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年)是“音乐教育”学位课程,学生通过考核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第二阶段(1年)是“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课程,设有“PGCE小学教育”和“PGCE中学教育”两个课程方向供学生选择,毕业时颁发“合格教师资格”(QTS)证书。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单位,拥有“音乐学”全国一类特色专业。学院开设“音乐学(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学制为4年,学生毕业时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资格。目前,学院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重新编制了2013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二)课程方案对比
1.课程类别
两国音乐教师教育在课程类别上的差异主要在是否开设大学通识课程(表1)。在我国,通识类课程的数量和学分均占不小比例。杭州师范大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共开设23门通识类课程,其中必修课13门、选修课10门,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30.8%。通识课程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文史类科目。开设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素养和相关能力,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养成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
英国不设立专门的通识课程,而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和教学实施等方面贯穿通识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如杜伦大学音乐教师教育第一阶段“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明确指出,在发展学生“音乐”和“教育”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通用能力(或可迁移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团队工作的能力等。又如“音乐教育”学位课程由教育学院与音乐学院联合开设,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长。两个学院互通选课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合作交流,不同专业的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内学习讨论,不同的学科背景、思考方式在一起碰撞摩擦,常常产生新的思想火花。[1]这些正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2.课程比例
中英两国都开设了教育类课程和音乐类课程,但其比例和受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我国的教育类课程在开课数量和学分比例上都不如音乐类课程(表1)。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教育类课程只有14门,共1分,占所有学分的13%;而音乐类有38门课程,共82学分,占所有学分的56.2%,教育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4.3。这种课程比例上的不均衡,是因为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受专业艺术院校影响较深,音乐类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特别注重演奏或演唱表演技能。英国的教育类课程和音乐类课程比例均衡,地位平等,如杜伦大学的音乐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各占50%的学分,开课数量和课时也基本持平。教育类课程不仅比重大,门类全,要求也很高。所有教育课程都由教育学院开设并负责教学。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导师不会因为学生的专业背景而放松课程学习的要求,在理性的逻辑思辨、精确的数据分析等方面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样提出严格的要求。[2]
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方面,两国也有较大差别。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远多于选修课程,如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教师教育)开设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为2.7:1,而英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必修课程在数量和学分上均小于选修课程,杜伦大学的必修与选修课程学分比为1:2(表1)。
3.课程设置
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与中小学校课堂的关联度不够。拿教育类课程来说,通常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三门必修课程和若干选修课程,除了概论式的介绍性课程外,缺少教学方法与技能、本国教育制度以及教育与音乐、文化、社会结合的交叉性课程,课程视野较窄,课程间联系松散,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课程体系。音乐类课程一般设置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声乐、钢琴、乐器演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舞蹈基础以及音乐学类、作曲技法类和音乐表演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较强,但直接面向基础教育课堂的内容不多,诸如经典儿童歌曲、当代校园歌曲、小型乐队排练、地方戏曲等鲜有涉及。
英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较系统和实用。课程涵盖四个领域:基础教育理论(如教育史、教育学基础、高等教育:外延与内涵等)、教学方法与技能(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评估与干预等)、本国教育制度(如英国现行教育制度、英国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境遇等)和交叉性学科课程(如身份、文化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等)。[3]这些基础性普通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具备广博的教育学知识、开放的教育理念、务实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技巧。在注重课程体系的同时,课程设置还注意到课程的实用性。比如,杜伦大学在“音乐教育”学位课程阶段开设了“19世纪末——20世纪的英国歌曲”课程,学生除了学习本民族歌曲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风格演变等文献知识外,还要大量演唱本国歌曲,这对他们今后从事歌唱教学大有裨益。
4.教育实习
按照有关规定,我国4年制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包括8—10周的教育实习,集中在四年级上半学年进行。近几年,部分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实习时间略有增加,比如,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2013版)安排了12周的教育实习。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或学校安排进入1所小学或中学进行实习,内容主要是音乐课堂教学,同时也辅助进行班级管理、课外活动辅导以及教育调查等。高校选派带队教师负责联络学生,实习生的日常活动则听从实习学校的安排和指导。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指导力量有限,高校与实习学校合作欠紧密,实习生的教学实践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效果欠佳。
英国的教育实习主要安排在“PGCE”课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要在大学继续学习专业课和教育课,还要在中小学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比如,杜伦大学的PGCE(小学教育)课程共38周,其中实习时间约有21周,学生要在4所不同小学的不同年级进行实习。[4]PGCE(中学教育)则要求学生在4—5所中学进行总共24周的实习。教育实习不仅时间长,操作也十分规范和严谨。教育实习由大学、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大学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Partnership)关系,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大学导师、协调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实践。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从行政管理层面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实习效果的最优化。
三、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启示
通过中英两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1.大幅度增设教育类课程,适当压缩或合并音乐类课程,尤其是技能性训练课时。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普遍存在“重艺轻教”的现象,课程比例失调,教学投入不均衡,造成学生教育教学意识、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英国音乐教师教育实行跨系(音乐系与教育系)培养的方式,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大学的综合性已普遍增强,只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建立相应的机制,跨院系培养音乐师资是不难实现的。
2.增强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系统性。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以音乐表演或音乐研究的“专”和“深”为标杆,而是要注重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构建有层次、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就教育类课程而言,开设的课程应涵盖基础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制度和教师职业操守四个领域;就音乐类课程而言,则应包括音乐审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交叉性学科四个领域。广博的课程视野,规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3.扩充通识课程类型,把显性课程与贯穿于日常教学的隐性通识教育结合起来。英国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实施路径,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可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性选修课程(如音乐与文化传承、音乐与科技、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学等),让学生学会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在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活动(如自习、小组讨论、自愿者工作等)中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把通识教育渗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二)完善实习制度,规范实习管理
1.大学与中小学建立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教育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实地接触中小学生及其音乐课堂的机会,是训练音乐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但对于目前的师范生实习来说,这种接触短暂而肤浅。因此可以借鉴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度和督导评估两方面进行引导,保证大学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实习指导细则,发挥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
2.调整实习时间,将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培养周期。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实习期较短,而且时间安排相对滞后,学生在最后一年才进入基础教育实践环境。笔者认为,在4年的课程中,音乐师范生至少要进行16周以上的教育实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了解中小学校的音乐生活;教育实践应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并贯穿始终。建议每个学年都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内容,实现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以符合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的规律。通过多次的教育实践,使学生逐步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获得教学认知、技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中英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比较研究”(C13WH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2]丁宁.英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特点与启示[J].美育学刊,2013(3).
篇8
关键词:舞蹈;音乐课;重要意义;创新教育;个性与能力
音乐和舞蹈是艺术教育中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舞蹈是一种形体语言,用形体来感受音乐,音乐又是舞蹈的灵魂。在小学音乐课中,把音乐与舞蹈两门学科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奥尔夫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要有动听的音乐、亲切温和的语言,还应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老师为学生表演舞蹈,学生产生律动,通过自己的律动,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舞曲的节奏和欢快的情绪,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唱到激动时,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正因为此,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表现作品,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怕羞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发挥性地做一些即兴表演,使学生的身体律动跟上音乐的节奏,二者合而为一,利用舞蹈、律动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改变不良姿势,使其动作协调优美
经常进行舞蹈练习,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儿童的灵巧、敏捷等素质。儿童初次接触舞蹈练习时,个人的接受能力、协调性差别甚大,强弱分明。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这种差别就明显地逐步缩小了。此外,舞蹈练习还具有培养学生的正确姿势、增强韵律感和陶冶情感,以及提高人体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9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已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呈下降趋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面对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问题,应该重点分析并调整目前正在实施的课程结构。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编制思想存在的误区导致了课程结构的失衡,在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研究类课程之间存在着失衡,方向选修课存在人为壁垒,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和门类的失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缺,这些问题与缺陷严重影响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专业发展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高师(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已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呈下降趋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一定要重新调整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面对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问题,调整培养目标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是现行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无法满足音乐性和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无法培养出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未来主要岗位群——中小学教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适应不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艺术师资的要求。“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而课程的设置又是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定的培养方向决定的。课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体现着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应有的性质和特色。”
因此,对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失衡状况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表现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更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对于高师音乐学研究生来说,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直接影响到音乐学专业研究生音乐学理论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掌握。
当前,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失衡,具体表现为专业类课程和教育类、研究类课程的失衡,方向选修课的人为壁垒,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和门类的失衡,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缺。
1 必修课程中缺乏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
必修课程是所有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对于高师而言,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政治;专业必修课程则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专业技能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对于音乐学硕士生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各自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专业技能类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技能而设置;教育类课程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养成和提高的基础课程,更是学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的关键课程;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较高阶段,研究类课程的设置则是为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服务的。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这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基本课程结构。
专业必修课程中的这三类课程本应是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的。然而,事实上,在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置,而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往往是缺乏的,无论是从课时,还是从所占学分来看,教育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都是不能和专业技能类课程相比。例如,山东省某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程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以下几门:艺术美学,民主音乐学概论,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史学研究,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只有两门课程是研究类的课程,没有一门是教育类的课程,这对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来说都还是很欠缺的。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必修课程这两类课程都是非常缺乏的。
2 方向选修课程存在人为壁垒
我国硕士生培养一般是按研究方向加以培养的,与研究方向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是方向性课程。方向选修课是特别为某一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开设的,各个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选修课。按理说,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得很缌,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性选课,如果把这些方向课程加起来,开设的课程门类应当是相当丰富了,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对学生全面的音乐素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各个研究方向所开设的方向选秀课程之间,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人为壁垒,某一研究开设的方向选秀课只供本方向的某几个学生享有。
3 音乐专业选秀课程时比重大,门类少
音乐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整个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不管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能够进行选修,不同的学校对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分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多,有的少。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教学特点是过分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然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我们在强化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还应注意专业选修课安排和选择,使高师音乐教育在确保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汲取知识的空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和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中,专业选修课突破了方向性选修课的局限,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音乐素养的意义非常重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选修同一门课程,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之间的共同研讨,发表不同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选修课程对音乐学专业所有的硕士生都是同样重要,高师应该努力开设出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中,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并不是很乐观。例如,某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7门专业选修课程,分别是音乐文献研究,西方现当代音乐,音乐学专题讲座,中外文化史,专业论文导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音乐,世界音乐。这7门课程均是36个学时,2个学分。其中,西方现当代音乐,音乐学专题讲座和中外文化史的考核方式是考试。虽然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但对于高师音乐学专业所有的学生来说,课程的门类依然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再看四川某
一所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仅有4门,分别是钢琴教学研究,72个学时,3个学分;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72学时,3个学分;手风琴教学研究,72学时,3个学分;声乐心理学理论,36学时,3个学分。较之山东的那所师范大学,四川的这所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的课时更多,门类更少。这样课时太多、每类稀少的选修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4 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
音乐表演是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音乐素质之一,对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生来说,无论是毕业以后走上讲台,还是走上舞台,音乐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表演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践即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的一些音乐表演的活动,包括课堂上的音乐表演,专业内部组织的音乐会,学校在庆典时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包括学生参加由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而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音乐表演类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因此,音乐表演类课程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也包括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理论素养。
音乐表演类课程是高师音乐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大量的音乐表演类的课程,尤其是在声乐和器乐方向的,开设的音乐表演类课程更多,例如,钢琴,手风琴,和声学……音乐表演类课程的门类繁多,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其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上课形式基本是小班教学,有的研究方向招收的人较少的,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对于音乐表演类的课程,课堂上的音乐表演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整堂课都成为学生的音乐表演的时候,也就是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反思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了。音乐表演类课程流于形式主要的表现是忽视课程中的理论教学,过分强调音乐表演实践。例如,“声乐演唱”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使理论结合实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忽视音乐表演类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单纯地进行技能训练,使得研究生的音乐表演类课程成为了技能操练课,而这种缺乏理论支撑的技能操练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实际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5 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基本是空白
艺术素养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除了音乐素养外,还必须通过其他的课程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音乐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戏剧等课程,虽然在这些课程中,除了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最紧密以外,美术、戏剧和音乐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它们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因此,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懂得艺术,要具有艺术素养,就还必须修习其他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
然而,在现行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结构中,和音乐相关的非音乐艺术类课程基本上是空白的。这种空白使得学生除了懂得音乐,其他方面的艺术素养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艺术素养结构不完整。相关的非音乐类艺术课程的空白与我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的倾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学生都是关起门来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联系非常少,即使是同属艺术学科的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专业之间联系都非常少。
二、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原因探索
导致高师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编制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课程结构属于一种人为的结构,是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思想决定行动,编制思想的误区会导致编制出来的课程结构不仅妨碍音乐学专业课程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难以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导致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下降,社会认可程度低。
1 研究方向本位的课程结构编制理念
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在一个二级音乐学科名下,设置的研究方向少则8~9个,多则十几个。研究方向分得过细,过于狭窄,势必导致课程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学生没有进行跨方向选课的渠道。此外,这种课程结构编制理念也影响了导师的素养,他们只是某一个领域的专才,尤其是专业技能的专才,其开设的选修课都是具有很强的方向倾向性的,即开设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本研究方向的,对其他研究方向的学生具有排他性。
这些人为壁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音乐学专业的每个研究方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都很少,开设的选修课只供这几个学生享有,人为的壁垒限制了其他方向学生对课程的选修,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造成了极大地浪费。当然,这种人为壁垒造成的最大的后果是研究生的全面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的研究生的素质结构非常不完善。
这正如郭声健教授所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方向分得太细,这其实并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 借鉴移植的课程结构编制模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自从开始招收硕士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吸收并借鉴着专业音乐学院的课程编制模式。但当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时,则需要加强自身课程结构的探究和理论建构。
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结构编制中存在着“重专业性轻师范性”的错误观点。对专业性的过分强调使学校在编制课程时,专业技能类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培养教师教育的素养和发展教学技能的教育类课程则少得可怜。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生毕业后主要是去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教育教学的理论和素养,相关的教学技能,科学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知识观必须在学习阶段形成,而这些理论素养和观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师范性是高师在编制课程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特性,高师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偏离了师范性也就偏离了自身的坐标。如果说音乐院校以学生的演奏(唱)能力的提高及比赛获奖与否来衡量其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那么高师则注重的是全面知识的获取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编制中,关于技能性训练的课程应该是课程的重点,而其他的课程,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等课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高师的师范性特征则决定了在音乐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编制中,应该增设大量的能够体现其自身师范特性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将来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另外一种错误观点是“重技能性轻理论性”,认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具备高超的音乐表演的技能就可以了,而不顾培养硕士生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中独立地从事理论研究”能力的教育目标。表现在课程结构中,即是研究性课程的缺乏与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流于形式。高师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大都来源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是某一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拥有高超的音乐表演技能,而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教学设计,即是单纯进行技能操练的教学设计,将音乐表演类课程错误地理解为音乐技能操练课程,这是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的。
所以说,在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初期,适当借鉴专业音乐学院校的课程编制模式给高师院校带来的是有利的影响,但是在专业已经逐渐成熟的时候,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借鉴移植则会对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
3 陈旧的就业岗位设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高师音乐学硕士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主要分为以下4种:第一,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高校政治辅导员;第三,社会培训团体;第四,专业音乐人才。在这4种职业领域中,中小学音乐教师事实上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入领域。而与之相左的是,音乐学硕士生毕业后最不愿从事的工作之一就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高师在培养音乐学研究生时,最不重视的一个就业岗位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高师丝毫不去考虑已悄然发生巨变的就业市场,依然保持着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的培养模式,仍在追求学生高超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力图使学生都成为专业的音乐人才。就是这样一种陈旧的就业岗位设计,很难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音乐师资素质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一、调研活动概述
调研内容与领域主要有:1.课程方案执行情况,包括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2.课堂教学情况,包括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3.教学管理情况,包括模块学分的认定、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工作量计算;4.校本教研情况,包括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情况,组内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的开展情况;5.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情况,包括教材、教参、教辅使用情况及网络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使用情况。
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市作为样本地市,每个地市选择三所全日制高中作为样本校,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城镇普通高中和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现场听课、交流访谈、听取汇报等形式。调研的基本程序是:第一步,调研小组与当地教育局领导、校长代表、地市教研员进行座谈,听取课改情况汇报;第二步,深入到样本校现场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并与教师、学生随机访谈,实地考查课改实施情况;第三步,分学科召开座谈会,与各样本校的教师座谈,了解课改信息。
二、音乐课改概况
(一)音乐课程开设
音乐学科应修满3学分,其中“音乐鉴赏”作为必修模块一般是在高一年级全年开设,每周一节,学时为36课时,修满可获得2学分;选修模块包括“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可选择其中任一模块学习18课时,可获得1学分。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的学校能按要求开足音乐课,这20%的学校集中在省级示范高中这一层。开课的基本方式如上所述,个别学校高二下学期继续开设选修模块课程。另有20%的学校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课,每周一节,共36课时。开课的方式有:高一年级两学期都开设“音乐鉴赏”模块;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音乐鉴赏”模块,下学期开设选修模块。再有半数学校是高一年级同时开没“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音乐和美术分单双周轮换上课,高一学年共开设音乐课18课时。还有极个别学校只在音乐高考班开设音乐专业课程,如视唱、练耳、乐理等,在普通班级根本就不开设音乐课,或以“上大课”(几个班集中上课)方式开课。
另据“音乐学科模块开设情况”调查显示,仅有3%的学校开设了三个以上模块,36%的学校开设了两个模块,46%的学校只开设了一个模块,还有13%的学校没有按模块开设。需要说明的是,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两个模块,选用了一本必修模块教材和一本选修模块教材,但是由于多数学校只在高一开课,于是占有2学分需要36学时予以保证的“音乐鉴赏”只安排了一半的课时量,另18学时上选修模块。
总的看来,能够基本上按课标要求开足开齐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只有少数省级示范高中。一般高中普遍没有按要求开设音乐课程,尤其是选修模块往往被束之高阁。
(二)音乐教材选用
调查发现,各校在音乐教材的选用上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其一,不管学校是否开设了选修模块的课程,学生一般都有两本音乐教材,即一本《音乐鉴赏》教材和一本选修模块教材。选修模块教材的选择少有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甚至个别学校为每个学生订有三本或更多的音乐教材。其二,学校在没有征求音乐教师意见、不了解学生选课情况、不考虑学校教学条件,甚至不明了音乐学分结构的情况下,笼统地选订音乐教材。其三,按照常理,学校一般按开课的顺序逐步订购和发放教材。然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的音乐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模块)都是在高一上学期一次性到位,由于暂时不开课或保管不善等诸多原因,多数学生的教材还没到开课时就弄丢了。
教材的选订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专业特长,而是由学校相关负责人做主选订,最终结果只能是学校订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表现为学校课程管理的独断与随意。
(三)音乐教学实施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省高中音乐教学的实施有如下几方面值得肯定:其一,教学中能凸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聆听,观照音乐教学的文化性,在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美的同时积累相关文化,提高音乐审美水平。其二,教学中体现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唱、一起奏、一起演,进行互动交流与探讨,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式、朋友式的关系。其三,教学中注重音乐实践,或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赏析音乐;或设计参与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其四,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多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们的音乐教学中也表现出一些共性问题:一是多数音乐教师不能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能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思维的特点,组织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没有很好地把握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流露出效仿小学和初中音乐教学方式的痕迹。二是不能很好地运用音乐教材施教。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0%的教师能基本按教材内容实施教学,80%的教师只选用了教材中部分内容,其他内容为教师自组,反映出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一些非省级示范高中,教学基本不按教材实施,而以教师自组内容为主:或根据学生兴趣组织专题欣赏,或欣赏流行音乐,或选择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进行赏析,或偶尔学习演唱一些流行歌曲。三是选修模块的开课仍然以原有班级为组织形式,并只能选取教材中部分欣赏内容或自组内容实施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由选择权。如有的学校虽订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材,但基本是在普通的教室里上成舞蹈欣赏课和戏剧欣赏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如何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做得很不够。
(四)音乐学分认定
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实行学分制,《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也对高中音乐学科实施与评价做出了明确规定。本
次调研活动所抽样的学校,基本没有严格按照学分认定要求实施。个别实施情况稍好的学校,必修模块将卷面测试、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考勤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分;选修模块的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修满18课时,就能获得1学分。部分学校因选修模块的教学没有按课标要求实施,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参加学校活动的情况,如参加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等校内艺术团体或参加校园歌手赛表演活动等,只要学生参与了上述活动就获得1学分。教师调查问卷显示,有40%的学校音乐学科的学业成绩没有实施学分认定,教师普遍反映:“学校没有制定学分认定相关细则”、“对各模块学分认定模糊不清”等。
音乐学科学生学业成绩的学分认定很不规范,多数音乐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没有采用学分制,即使实行了学分认定也流于形式。学校对课程实施及评价疏于管理,尤其对音乐学科各模块学分认定缺乏必要的监控。
(五)音乐学科师资
调查表明,高中学校拥有一支数量足够、专业良好且相对稳定的专职音乐教师队伍。师资队伍方面的薄弱环节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结构单一,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师资配备。本次调研所到学校大多配有三至五名专职音乐教师,少的也有两名。从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上来说,完全能够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不少学校还存在专职音乐教师富余的现象。按一般标准,高中音乐教师正常周课时量在14节左右。据调查显示,80%的高中音乐教师周课时量在10节以下,周课时在6节左右的现象还很普遍,只有15%的音乐教师能达到满工作量。
2.专业素养。参与本次调研的专职音乐教师中,90%以上毕业于正规音乐院校,80%92上达到本科学历,甚至绝大多数称得上是“科班出身”。音乐教师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声乐、器乐和舞蹈三个领域,而专门修习过“戏剧表演”和“理论作曲”的基本没有,可谓专业高度的趋同。面对课改后高中音乐课程的六大模块,这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必然导致“不缺教师缺专业”的问题。 3.师资培训。调查显示,实施新课程以来,所有的高中音乐教师都参加了至少一次以上的学科教学培训,其中16%的教师参加过两次,20%的教师参加三次以上。但是,由于每次培训时间较短,且内容主要集中在课改理念认识和音乐教材介绍等方面,接受课堂教学的具体指导相对较少。大多数教师认为师资培训力度还要加大,且应多倾向课堂教学研讨方面,多给教师们提供一些示范课例的观摩,在交流与探讨中提高对课改理念的认识。可喜的是,各校的校本教研开展得比较好,近90%的学校成立了音乐教研组或艺术教研组,50%的学校做到1至2周开展一次常规教研活动。
(六)音乐教学设施
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学硬件的支持,音乐教学要有基本的教学设施,如钢琴、音响设备以及丰富的音像资料等。此次问卷调查的反馈情况是,95%的学校设有一间音乐教室,多数有两间专业音乐教室,部分省级示范学校有四间专业音乐教室。
各学校的音乐教室主要是适于“音乐鉴赏”模块教学,如要开设选修模块课程,则还需舞蹈排练室、器乐排练室和合唱教室。据调查,除个别省级示范高中建有艺术大楼,设有以上专业教学场地外,绝大部分学校暂时缺乏。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所听的三节选修模块的音乐课――“音乐与舞蹈”、“演奏”和“歌唱”,都是在音乐教室或本班教室完成的。一般高别是农村高中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音乐教学设施相当缺乏,根本不能满足音乐课程教学需要,亟待改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省高中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各地市教育局基教(普教)科、教科院(所)的领导和专家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条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和教育基础的不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认识存有差异,各地各校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水平上表现出不均衡,多数学校离我省高中课程实验的预期还存在很大差距。音乐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相比较,仍然是弱势学科,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呈现出诸多不足。
(一)学校没有按标准开足开齐音乐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实施高中课程改革,音乐学科的课时量比课改前增加了三分之一,由原来的36课时增加到最低开课标准为54课时,音乐课程的内容也由原来的一个模块增加到必修和选修的六个模块。而调查了解到的情形却是,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时量反而减少了,可以说音乐学科在课改后成了“重灾区”,连原有的基本课时都被挤掉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考文化课程内容增加,而课时没有相应地增加,学校为了追求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成绩,则优先保证高考科目的课时量,压缩音乐、美术、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等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另外,有些学校为了通过艺术特长生(或专业生)考试提升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音乐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音乐特长生培训,尽量压缩普通班音乐课时,甚至不在普通班开设音乐课程。
(二)教师不能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施教
在高中音乐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不依据课标教材内容教学的情况,特别是非省、市示范高中,音乐教学基本由教师根据学情自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现行的课标音乐教材内容过于深奥和专业,且音乐教材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而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如严格按教材内容实施教学,有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成课标要求。于是许多音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舍弃课标教材的内容,仅根据学生们的喜好组织内容实施教学,或听唱通俗歌曲,或观看音乐电影等。其二,选修模块基本上是以班级形式开设,受到教学场地、学生人数、学生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按课标要求实施教材内容,只能选取教材中部分适合大班额集体上课的欣赏内容实施教学。其三,由于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音响资料)不能及时到位,致使不能正常施教教材内容,音乐教师只能根据自己拥有的音像资料进行教学。
(三)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流于形式
造成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流于形式的原因:一是不重视,学校对于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不重视,没有明确的要求;音乐教师为了省时省力,不愿按要求实施学分认定。二是不适合,大部分学校没有按课程标准开设音乐课程,即使开设了也没有完全按课标教材内容施教,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不好实施学分认定。三是不相关,音乐学科为非高考学科,学生音乐学科的学业成绩与其升学没有直接关系,加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校非高考科目的
学分认定缺少必要的监督,学分认定便不能有效实施。四是不得法,由于教育主管和业务指导部门对音乐学科等非高考学科的学分认定缺乏有效的指导,音乐教师根本不清楚如何按要求认定学分。
(四)音乐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示范学校和一般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存在巨大差别,在音乐教学设施方面尤为突出,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音乐教学的基本需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除了教育经费的紧缺之外,重视不够、认识不深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有的学校每间普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且与互联网相连,唯独音乐教室没有配备多媒体和音响设备;有的学校在征订学生教材方面舍得花钱,音乐选修模块的学生用书人手一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以及配套的音像资料却相对滞后或不征订。
四、推进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行政领导
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省、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须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确立艺术课程的应有地位,通过教育行政的手段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就高中音乐学科而言,必须对开课时数、教材选定作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督察与监管。将开齐开足音乐(艺术类)课程纳入示范性高中、合格高中评估验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凡不按照省颁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或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二)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我省高中阶段要求开设的课程共有15个学科,其中,音乐、美术等六个学科(实际11个科目)作为考查科目,考查方式根据学科特点确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考查科目指导纲要。这虽然充分考虑了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但是也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考查科目给考试科目让路提供了便利。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考查科目水平测试的监管,否则,考查科目的开设和评价都必然会流于形式。
(三)开展研究培训活动
研究培训活动应该从三个层面得到加强:一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要形成制度,要求人人参与,并将其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评的范畴。二是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以示范性高中为龙头,带动本地域高中课改教研,要把在课改领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纳入示范高中评估范畴。三是要加强省、市级教育科研院所的业务指导职能,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和学科专家的资源优势,提升研究培训活动的水平和层次。
(四)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做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均衡,特别要加大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议县(市、区)教育局对职权管辖范围内所有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做一次普查,根据艺术教育规程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争取专项资金,配齐最基本的音乐教学设施,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