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影视资源 核心素养 物理情景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建模能力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2]。其中“科学思维”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推理论证等思维与方法; 物理课本中的有些知识如电磁场本身就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难以感受的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一方面要在课堂简单情景中学习时生成,但更需要在新情景的应用中得以提升,特别是建模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
影视作为一门集视听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艺术,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无论是从制作过程还是从画面内容上来看,影视中都蕴藏了大量的科学素材,从这些影视资源中鉴别和吸取出有价值的物理素材是一个拓宽课程资源的可行途径[3]。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影视中的这些素材,设计出影视资源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有效案例使其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挥一定的作用呢?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笔者认为影视资源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形成中的应用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影视资源培养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使用物理思想方法将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则等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物理思想方法就是我们建立模型的灵魂,物理情景就是材料,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则就是建模的工具。建模的过程是学生自发的、有策略的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物理情景的过程。处理物理情景⒔其是实现物理知识“四化”的具体体现,这需要学生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起物理模型,并将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运用其中。由此可见,建模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核心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物理观念和物理思想方法融合于物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定义之中,这是它们的精神和灵魂,同时物理思想方法是形成物理观念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物理观念的形成是使物理知识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的关键。
《电磁感应》是高中物理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验室中演示功能很有限,这些实验仅能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但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观念的功能有限。但如何才能通过其学习才能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观念呢,为了培养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利用笔者就借用了《变形金刚》中的一个片段创设了电磁炮的发射情景(图1),学生很自然的想知道电磁炮工作原理。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应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在新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在利用网络查找对比物理模型从而验证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图2为一网络上的电磁炮模型。
2、将抽象的模型理想化处理
在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要求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矛盾,尽可能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科学的抽象。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往往被老师包办了,学生的并不知道理想化的目的所在,更谈不上理想化处理的策略,可这种理想化处理的策略正是物理核心素养之一。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关键在于抓住主要问题,下面以电磁炮模型的建立为例谈谈建立的策略。电磁炮的关键在于如何发射,其动力来源在哪里?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就会想到滑块受到安培力,可是磁场从哪里来?从轨道的电流中产生。这就涉及到电流周围的磁场是非均匀的,且距导线越远处磁场越弱。可是由于滑块的长度是较小的,为了抓住主要问题,就可以忽略磁场的变化了,那么还受哪些力呢?自然想到了重力和摩擦力,为了突出主要问题就可以提出金属杆水平和忽略摩擦力这些理想化条件了,具体处理过程如下表所示。学生只有在这种解决问题的驱动中进行理想化处理才能真正提升其科学思维素养。
表1 理想化处理
理想化处理 处理目的
第1次处理 滑块所在位置始终可以简化为匀强磁场 忽略磁场的变化
第2次处理 平行金属导轨沿水平方向固定 忽略重力在金属导轨方向上的分力
第3次处理 滑块可沿导轨无摩擦滑行 忽略摩擦力
经过3次理想处理后,得到了一个处在匀强磁场中水平导轨上运动的单杆模型
3、利用影视资源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理想化模型建立后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及物理思想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论证,能过抽象概括其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甚至批判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整个分析过程就是科学思维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计算推导自己建立的模型,笔者引用了北京市高考题中的关于电磁炮模型(图3)的一些数据如: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其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kI,比例常量k=2.5×10-6T/A。两导轨内侧间距l=1.5cm,滑块的质量m=30g,滑块沿导轨滑行5m后获得的发射速度v=3.0km/s(此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等, 图3
同时给学生提出了(1)求发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流强度(2)若电源输出的能量有4%转换为滑块的动能,则发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大?(3)若此滑块射出后随即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击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为s'。设砂箱质量为M,滑块质量为m,不计砂箱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求滑块对砂箱平均冲击力的表达式。
在这些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经过建模和理论计算等科学思维过程将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和动量等等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应用于电磁炮模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利用较高水平的思想活动应用物理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提升了科学思维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
由影视资源抛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学生应用建模、理想化处理及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物理。模型的研究有着开放性的问题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科学思维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还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发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明华. 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6(2).
[2]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3]洪家旺.初中物理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教学研究,2015(9).
作者简介
姓名:吴旭东出生年:1980年
性别:男
学历:研究生学历
篇2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从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出发,论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的现状和特点,并总结了四种教学模式,即“1+X”模式、“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产学研孵化器模式和互聘模式,提出基于技能课程的改革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期为研究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我国艺术类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向之一,也是广大艺术类院校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环境设计专业入手,介绍其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期促进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包括教育行业,如艺术院校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往往采取这种模式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达到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校企合作能够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结果。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企业两方信息、资源的共享,即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等基础设施,企业可以直接聘用学校为之培养的人才。这就做到了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节约了社会成本,增加了社会效率,学校和企业实现共赢共生。第二,校企合作模式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学校能够通过接收企业反馈的需要和要求,为企业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而企业的反馈信息往往代表着社会的需求,代表着市场信息,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更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需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教学相结合模式、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合作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是指学校引进企业的部分生产线作为学校的实验室,这样既能节约企业的场地,也能够对在校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劳动教学相结合模式是指将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上课,另一组在企业进行培训,当每学期结束时对换两组的学习内容。校企互动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资源共享的理念。企业提供学生实习的基地、材料、设备等,并参与到学校教学内容的制定,将有经验的企业员工放到学校为在校学生传授经验。学校则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校企频繁的互动,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订单”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为企业招工并培训员工,学校需要遵循企业的要求对这些员工进行培养,传授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环境设计专业概述
环境设计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交叉类学科,涉及到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设计美学等学科。一般说来,环境设计是针对建筑的室内、室外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目前,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
(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概况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室内、室外、景观、园林和城市规划五个方面。通过调研部分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情况,笔者发现,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公共专业基础课、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其中,必要的核心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和专业设计课上,这些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艺术设计概论、风景区规划、城市空间与形态、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这些课程大多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关于专业技能的课程相对较少,这也是广大设计类院校课程设计的一个特点,即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
(三)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两个方面。其中针对核心课程的改革相对较多,而对基础课程的改革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上,无法解决“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关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授课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专业技能的含量严重不足。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其教学内容应该与企业的需求直接挂钩,甚至应将学生未来进入的行业文化写入教材。第二,实践少且缺少针对性。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从基础课程着手,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第三,从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轻基础课程、重核心课程的问题。然而,知识的学习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没有基础的高深理论的学习无异于建立空中楼阁。第四,考核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同时师资队伍大多来自学界,很少有企业中的人员。这种“理论对理论”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特点分析
专业技能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自学等方式获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专业技能的形成途径比较单一,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不断的练习来培养。而且这种技能一旦形成,可能会伴随学习者一生。相比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容易产生忘记效应。环境设计专业的技能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操作性、实用性等较强的学生,这也是笔者强调的要从环境设计的技能基础课开始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的原因。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主要有“1+X”模式、“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产学研孵化器模式和互聘模式。其中,基于技能课程的改革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落脚点。
(一)“1+X”模式
“1+X”模式主要是从课程方面着手,“1”是指原有的课程特色和知识结构,“X”是指变革的力量,即转变教学的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将“1+X”模式应用到课程改革上就是要改变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以企业的岗位要求重新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重的方式。将“1+X”模式应用到教材改革上,可以增加环境设计专业中关于市场的内容,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等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将“1+X”模式应用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以设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短期目标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这些任务技能既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1+X”模式应用到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上,可以制定“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三重评价体系,只有同时满足学校、企业、行业的要求,学生才能毕业。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会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以考核为导向,激励学生全面培养自身的素养。
(二)“引进来,走出去”模式
所谓的“引进来,走出去”模式是指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上,学校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输送到企业,即“走出去”。学校的科研成果只有与企业的设备、资金、场地等资本结合,才能够焕发出应有的生产力,否则学校的科研成果仍然是“死知识”。在做好“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要积极引进企业的管理者、一线员工来学校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授课。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学界的学者,而相当多的教师自身也没有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这种“空对空”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引进企业的员工,请他们为学生讲课,传授一线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产学研孵化器模式
产学研孵化器模式是指校方和企业共同成立孵化园,在孵化园中可以入驻学校、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出资支持创业者创业。在这个模式中,企业主要是问题的提出者,学校则根据企业的问题成立科研小组,攻克这些难题。一旦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孵化园中就能够立刻得到初步产业化,得到市场的验证,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将这种模式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上,就是设定相关的创业创新课程,或者为具备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学生只要具备好的想法,并愿意尝试,在得到校方和企业相关专家的认可后就可以进行实践,把想法变成产品。
(四)互聘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学校和企业的培训,即企业将新入职的员工以及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送到高校接受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的熏陶,以便更好地服务生产。学校则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进入校园,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情况。在这一模式下,企业的员工和学校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接触。员工获得了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则参与了理论应用的实践过程,在这种互补模式中,校企实现了共赢。
结语
本文提出的四种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有益探讨,每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当然,这四种模式并不能涵盖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所有类型,但是它们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并得到良好反响的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是对传统模式的变革,这些变革的目的能够提升教与学的效果与效率,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作者:杨磊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注:本文为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课题,课题名称“校内艺术设计创意实践教学中心建设”,课题编号:HS2014CXQX12)
参考文献:
[1]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2]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黄素梅.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创新的探索[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4]张伟,陈扣洋.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环境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4(20).
[5]程志永.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