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制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体制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监管者缺乏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三、结论
篇2
认真贯彻落实并不断完善以“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为主要内涵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是兵团贯彻总书记考察新疆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兵团党委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重大举措。
去年9月,总书记考察新疆时,对兵团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进一步指明了兵团发展的方向。他指出:“兵团要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要加强团场建设,严格内部管理,把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主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加快兵团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兵团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兵团党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作了重大部署。聂卫国政委代表兵团党委在会议上提出:“农牧团场是屯垦戍边事业的基础,是兵团建立新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是我们深化改革、创新管理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团场体制机制的基本框架,概括地讲就是‘基本经营制度+其他配套制度+管理’。具体来讲就是以基本经营制度为核心,以土地、人、财、物、决策管理制度相配套,以加强管理和监督为保障,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兵团特点的体制和机制。”这是兵团党委第一次较完整地提出农牧团场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团场管理体制和兵团特点的体制机制,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在农牧团场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贯彻执行。
篇3
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首先要准确界定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有关概念。
1公共物品理论
1.1公共物品的论述最早的论述
可以追踪到1651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一个观念,“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指明了国家或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看到的有关公共物品的最早论述。亚当•斯密最先注意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与市场势力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君主要做好3件事:(1)保护君主所统辖的社会不受到其他社会侵犯;(2)建立严正的司法,保护个人不受到他人的伤害;(3)建设并维护公共设施。第1次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的是林达尔。1919年,他在《公平税收》中指出“公共物品”是国家对人们的一般给付,个人或集团通过赋税的形式购买。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经历过很长的阶段,但一般认为对“公共物品”进行严格科学的定义,是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所给出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1.2公共物品的类别
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同时具有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完全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是指只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布坎南认为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在所提供的一些利益是不可分的方面具有公共的特征,但是,在利益的一部分是可分的方面,他们同样具有私人物品和服务的特征”。
1.3医疗卫生服务的归类作者认为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物品,基本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特需医疗属于私人物品。
2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给模式
传统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主流看法是公共物品的最佳供给者是政府,而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及各个国家的改革实践则向人们展示了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成功范例。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多元化主要包含3种形式,即: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2.1政府供给
虽然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风起云涌,倡导实现“有限政府”,并通过“重塑政府”进而改善政府的绩效,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推行公共物品的非政府供给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不仅不能够减弱,反而必须进一步加强,即使是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政府的角色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角色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使得有一些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给。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有:政府的直接生产供给和政府的非生产供给。
2.2市场供给市场供给有两种思路
(1)从排他性入手,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时间消费量;(2)从制度安排入手,使消费者的消费与付费尽量接近。
2.3社会供给
社会供给即公共物品由第3部门、社区和志愿者等方式供给。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的角色分担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否应将其中一部分移交市场?政府是否应当实行管制或者应在多大程度上实行管制?作者认为纯公共物品原则上应当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可以根据其性质由政府提供其中一部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可以由政府安排,也可以由私营部门安排。政府安排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由政府通过签约外包、给予经营特许权、给予补助或补贴等形式安排私营部门生产。私营部门安排可以通过抵用券、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私营部门生产。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程度由弱至强分别为:市场运作、志愿者服务、自我协助、政府贩售、经营特许权、抵用券、补助或补贴、签约外包、政府部门委托、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二政府和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三者的关系
1政府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3)提供有关的物品(或服务)时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4)通过合法的强制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市场的主要特点
(1)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2)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4)分散决策和以互利为原则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3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特点
(1)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即公益福利性和生产经营性。健康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医疗卫生服务应当充分体现公平性;(2)医疗卫生事业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应加大政府的责任;(3)医疗资源无法采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因此,医疗资源的配置应以规划为导向,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4)医疗保健费用应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得国家和社会各阶层(不同收入水平)的民众都能承受。
三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
政府、市场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关系决定着医疗卫生体制。通过研究国际上医疗卫生体制,大致有两种模式:(1)市场主导型;(2)政府主导型。
1市场主导型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市场主导型的代表。市场导向是美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医疗卫生的供给和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市场导向型医疗卫生体制的好处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效率,并且可以创造出花样翻新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医疗需求的服务项目。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政府无法控制市场上不断上涨的医疗服务成本价格,负担越来越重。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5%,人均年医疗费用5000多美元。从现实情况看,美国的医疗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医疗卫生指标如平均期望寿命、婴幼儿病死率等却排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后面。而且,虽然拥有如此巨大的医疗投入,但美国仍然有4000多万人没有医疗保险。
2政府主导型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政府主导型的代表。英国实行的是全民纳入医疗保障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对国民实行免费医疗,其中如果有钱人需要享受一些更好、更快和特殊的医疗服务,可以到私立医院就医,国家不承担这一部分医疗费用。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优点,实现了既有政府干预的公平性,又有市场的灵敏性;既有医疗成本的可控性,又有市场的自由性。在政府主导型的体制下,英国成功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费用较低,保障有效。医疗费用仅占GDP的7%,不到美国的一半,但实现了更全面有力的医疗保障。当然,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从目前看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效率较低。
四我国模式的建议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政府和市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应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调控关系,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政府不能缺位,现阶段政府的责任应该加强,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体制,同时要特别重视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作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医疗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防病治病的需求,同时它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2)我国改革的实践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虽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高水平项目和高效率的优质服务,但是医疗费用高居不下,政府、社会、个人不堪重负。政府主导型的医疗卫生体制,虽然服务的效率不如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但费用低廉,覆盖广泛,其兼具公平和效益。(3)医学科学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实践性、经验性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由于医学科学的专业性特点,医疗所具有的垄断性强、医疗信息不对称及医生有可能出现诱导消费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就应当实行政府主导型体制。(4)如果政府失职,政府投入不足,让公立医院利用市场进行补偿,公立医院会利用政府办的优越性和政府难以管理自家人的事实去谋取更多的利益,导致医疗费用过快的增长,公立医院运行效率低下,并产生高昂的治理成本。(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和宗旨。因此,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方面,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我国政府权威性强、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够成熟等特点也决定了在我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比较有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政府主导并不是摒弃市场作用
篇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en what content of statistics innovation? Obviously, considering these questions is important to reclaim statistics business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the brief discus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country statistics innovation system is given.
关键词:统计创新;特点;建立
Key words: statistics innovation; feature;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C82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10-01
1不同发展阶段统计的特点和要求
1.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统计直接为我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贡献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实际情况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统计直接服务于计划管理,统计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保证了指令性计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统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统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没有统计部门及时提供大量的准确的经济信息、科学咨询和有效监督,党和国家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决策和调控。从宏观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比计划经济时期更重要、难度更大。从微观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这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大量地拥有市场信息。因此,促进社会经济信息的流通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重要特点。
1.3 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对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化,统计对象也日趋庞杂。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进一步发展,而“三资企业”也将迅速发展,从而使统计工作日益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股流动与资产重组加快,不同国别,不同所有制经济常投资于同一企业,产权混合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显然光靠那种多年不变的机械求全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简单肤浅的分析处理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要求的。
2加入WTO后统计创新体系的建立
为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面临的挑战,统计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工具和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突破迄今为止统计的时空限制,进行积极创新。
2.1 统计理论创新
统计工作以统计理论作指导。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简单界定和计算,缺乏宏观定量分析和宏观模型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统计理论多来自原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方法与西方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统计理论进行了改革和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因此统计创新应该以统计理论创新先行。统计理论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西方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市场,贴近市场。
2.2 统计体制创新
统计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理顺关系,政企分开,运行机制市场化,要把政府统计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分开。政府统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政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履行“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而作为信息产业的统计,直接服务于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个人,即服务于市场,主要从事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传播和使用。
政府统计以市场统计为基础并高于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服务于政府统计并侧重于市场。政府统计要按照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高效精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统计管理体系。而作为信息产业的市场统计,则采用公司机制运行,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建立精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化的统计运行机制,如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统计测算与分析公司、统计模型预测与决策公司等。
2.3 统计方法创新
传统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指标的简单运用。统计方法创新应着重于统计分析、预测、决策方法的创新。实现多学科方法交叉运用,引进西方经济统计分析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在深化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多元分析、博奕分析等,加快现代数学理论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从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在定性分析基础上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化,大量利用现代数学理论、方法、模型和先进的计算技术解决统计问题。
2.4 统计技术创新
统计新方法的实现和统计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统计技术的不断创新。统计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目前我国统计技术与发达国家统计技术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我国统计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新计算设备、高级统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装备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对西方统计技术改造和国产化程度低。这种现状直接影响我国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统计方法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统计市场的对接,导致我国统计的国际竞争力低下,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篇5
关键词:背景原因 难点 思路
作者简介:吕静(1964.4-),女,河北迁安人,本科学历,现在职称: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单位:迁安市交通局,邮编:064400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整个中国各类事业单位有一百三十多万个,包含事业单位员工接近5000万人和国有资产2000多亿,同时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也占整个政府财政预算的30%左右。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事业单位虽然在带动社会发展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时对国家来说,也意味着极其承重的负担。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事业单位虽然总体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是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事业单位,拥有国家资源,但却没有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造成了资源的重大浪费,扰乱了经济运行的规律。
此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因此,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既是突破旧体制、旧观念束缚的过程,也是促进传统公共事业产业化、社会化的过程;既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前提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的原因
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事业单位的形成特点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要从体制机制入手。
1、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决定
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并且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结构科学、高效而精简的是社会主义新的事业组织体系。而组织体系的建立,是要建立在符合需求的体制和价值基础上,因此如果要符合总体目标的需要,就必须从机制体制入手出发, 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的事业组织体系。
2、事业单位的形成特点决定
在建国初期,就形成了事业单位这样的一个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主管权归国家或当地政府;单位的经费靠国家拨款;人员的编制归于国家系统;具体行为按照政府计划。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的任何活动都必须经过政府的审批,在这一点上它和国有企业是一样的。不但是事业单位的活动,而且事业单位的存在或取缔也是由国家政府审批决定的。同时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财务、采购、物质分配等权利都是由国家来决定,由国家来计划和调动、安排、使用,没有任何的独立性。我们可以这么说,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而政府的存在,它的活动是在政府的控制当中,它的依赖程度甚至比国有企业更高。
由上述可知,事业单位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保留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的体制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就必须要从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入手。
三、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遇到的难点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三大难点:
1、事业单位机构非常庞大,历史遗留问题很多,不能直接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涉及大约130万个大大小小的公共机构,公共服务人员近5000万,机构与人员数都比较庞大。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非常广,涉及人员基数非常大,为了改革的平稳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而且遇到问题之后,必须考虑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改革。
2、部门事业单位机构类别存在模糊化的现象,需要重新来评估和界定
有些事业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线非常模糊。而且涉及的机构多达数百万个,界定难度非常大,对改革的人员来说也是很大的困难。
3、需要考虑到人的稳定性的因素
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核心模块之一要建立一套科学而符合需求的制度激励机制,而机制的建立由于历史沿革问题必然会损失一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的利益,因此改革如果不能平衡好这些相关的繁杂的利益关系的话,就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改革的稳定性,最终也会导致事业单位改革受阻。
正由于上述的原因,事业单位改革从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其间,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和试点细水长流般地延宕至今。因此,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须要理清改革的思路,不要在茫茫的改革的过程中,使得改革者迷失了自己。
四、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四个思路
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上述所描述的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的症结所在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改革推进缓慢、受阻,或者顾此失彼,混乱的情况。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思路:
1、走法制改革的路线
通过法制来改革,它的优势:一是在于能够规避机构改革以前遇到过的教训,走出怪圈;二是改革如果能够做到改革的措施有法律做依据,改革的风险用法律来约束来的话,对于事业单位来推进改革的进程是非常有利的,而我们看到以往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恰恰就是没有在法律框架下来进行改革的这个症结上。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关键就是必须法制化,同时通过法制来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中国国情的事业单位法制监督体系。
2、走权利切分的思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是被政府所掌控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改革,尤其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进行市场资源的调配,而不是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期的由政府来调配,因此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就必须要切分清楚,否则改革就无法推进。
3、走事业单位市场化的思路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清晰的认识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公益事业的事业单位,政府仍应履行计划经济时代的相关职责,有政府来管理和协调;而对应的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则应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政府逐渐退出事业单位的管理,从而才能有效地推进这一类事业单位的改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改革;成就;经验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自1978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管理体制演变的过程及选择,总结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经验,有助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体制一直处在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根据人民币汇率体制变化的特征,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1年,人民币钉住一篮子货币阶段
改革初期,人民币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钉住汇率制”。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易行,在很大程度上抵御或减少了国际汇率波动对本国货币的影响,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但人民币汇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成为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计划管理体制使得市场对汇率几乎不起到任何作用,汇率水平无法真正反映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汇率高估造成企业出口亏损,企业出口创汇不积极。在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1.57贬值为1.71。
(二)1981~1993年,实行双重汇率制度阶段
改革起步阶段,具有当时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明显的双轨制特征。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建立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1.89贬值为5.80。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81~1985年,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时期。2.1985~1993年,取消内部结算价,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汇率波动频繁,实施双重汇率,外汇市场初步建立,外汇调剂价格初步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最终结果是由市场生成调剂市场汇率,官方汇率不断向调剂市场汇率靠拢,市场化程度提高。
调剂市场汇率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浮动,波动频繁。1988年至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进口需求猛增,外汇需求大增,市场汇率不断下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由5.70贬值为l993年2月的8.20。为了限制汇率投机性上涨,一度实行限价。1993年5月取消限价,市场汇率骤升至11.20。1993年7月以后,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市场进行干预下,到1993年底市场汇率回落到8.72。
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的产物,由计划汇率向市场汇率过渡的形式,双轨制是当时最合适的选择,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过,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主体的开放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存,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1994~2005年7月,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改变了以行政计划决定和调节汇率的做法,发挥市场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并轨后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取消国内企业的外汇调剂业务,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并以银行间外汇市场所形成的汇率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的基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人民币汇率管理力度加大,长期保持在8.28左右,这阶段的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供大于求,逐渐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四)2005年7月至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阶段。
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主要有:1.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美元单一货币,而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和调节,形成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格,作为下一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3.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浮动幅度为中间价上下0.3%,并可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保持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
二、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世界金融危机高发期,期间爆发了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直至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历程,不禁庆幸,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人民币汇率仍保持相对稳定,不仅促进了我国外向性经济的发展,最终也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了可兑换。从改革初期的外汇统收统支,转变为外汇留成制度,到了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取消所有经常项目对外支付和转移的限制。到2007年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允许企业按需保留经常项目外汇,对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审慎开放,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次序,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适度对外借债、建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到实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战略、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企业外汇强制调回要求及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由改革初期的固定汇率,转变为官定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到1994年初,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转向由市场决定。到2005年7月,进一步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建立了外汇市场且形成了多样的外汇交易产品。改革初期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对客户的结售汇市场。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继续改进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工具。初步形成了既有场内集中交易又有做市商交易、既有即期交易又有远期、掉期交易的外汇市场体系。
三、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服务大局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对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改革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汇率体制改革不仅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有力政策工具。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是需要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迎接挑战,维持外汇市场均衡发展,减小国际经济中的风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有利于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微观经济体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改革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正是坚持改革开放,服务大局思想观念的真实体现。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要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在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对外贸易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实行完全固定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应将汇率作为一个调节经济的有效工具,随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行及时动态的调整.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而真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实现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人口众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增加就业的压力很大,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宏观调控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经济金融体系整体抗外部冲击的能力有待加强。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后发国家,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须把国情意识和世界视野相结合,既要学习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又要结合国情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实践中始终要注意把握改革力度和节奏,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道理。
(三)坚持市场化导向,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坚持了市场化的目标,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逐渐完善了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对发展我国经济,巩固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加快市场经济的进程,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形成的人民币汇率,才能够真正反映出市场中外汇的供求情况,才能促进出口企业的创汇积极性,从而在外汇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步满足企业及个人的各类外汇需求。特别是自2005年7月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并成为了调控通货膨胀的有力手段。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企业适应汇率波动的能力加强,在商业活动中开始考虑汇率未来一段时间的表现,并加以规避。
(四)逐渐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国际化要求
如今,在进一步扩大金融和服务业开放的承诺约束下,在金融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金融开放的格局下,作为重要经济杠杠的汇率政策必然无可避免地面临一个日渐复杂和开放地金融市场,势必无法维持原有地单一的、固定地汇率制度,汇率制度必将日趋弹性,以适应国际化要求。同时,人民币名义汇率随美元被动升值和被动贬值,从而增加了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与矛盾,给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口实借机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进行不公平贸易,制造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尽管外界的压力并不是驱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力量,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只要条件具备,就应该积极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地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发展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人民币正被国际市场认同且逐渐具有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支付手段有关。不过,我国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实现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的配合,包括金融体系的建设、外汇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特殊的国情决定这一改革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做指导,因此,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国际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统筹兼顾、有条不紊地推进。
篇7
兵团成立50多年来,几代兵团人在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的教训。尤其是近两年,兵团人的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目标更加明确,实现了兵团机制创新的新飞跃。这一成果集中表现在兵团党委五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关于体制机制的科学精辟的论述。
会议指出,在兵团特殊体制框架下,逐步建立起职能明确,基本经营制度健全,机构精干,管理科学,运转高效,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兵团特点的体制机制,即“基本经营制度+其他配套制度+管理”。具体来讲就是以基本经营制度为核心,以土地、人、财、物、决策管理制度相配套,以加强管理和监督为保障,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兵团特点的体制机制。“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以及土地经营、用工制度、产权制度、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财务预算、民主决策、基层民主等七项配套管理制度,结合严格的内部管理,构成了团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兵团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团场和职工两个经营主体,强化了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克服了以往强调团场主导作用而忽视职工主体能动性的缺憾,避免了以往强调内部管理而忽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针对性问题,克服了以往注重发挥团场等组织机构作用而忽视发挥市场及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作用的问题。
兵团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指明了团场和职工两个经营主体,在加强制度建设、依规管理的前提下,各自的工作重点和相互关系、议事程序。作为经营主体的团场,应着力抓好科学决策,职工素质的教育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招商引资、工业拉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资本运作、团场经营地丰产丰收等工作,实现团场经济利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和团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生产经营者的职工,应通过种好身份地、管好经营地,把自用地种精,种出特色,发展养殖业和庭院经济,通过劳务、技术、资金投入,采取其他合法经营办法增收,成为懂生产、会经营、高素质、高收入的团场优秀职工和屯垦戍边的骨干。
兵团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是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经验的发展和提升,又是结合兵团实际的再创新,体现了兵团特色,有利于调动团场职工两个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最新成果。
兵团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的发展潜力无限,只要用现代特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必将成为充满竞争力和获得较高收益的产业。兵团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水利设施基础基本配套,科学技术应用范围广。兵团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可充分发挥集团经营优势和职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正是有效“改造”、“提升”、“推进”、“引领”农业的最佳途径,兵团农业的发展已经引领、必将继续引领农业的发展方向。
篇8
[关键词]市场机制经济体制旅游价格规制失灵
1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失灵与旅游价格规制
从我国现行的旅游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来看,旅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还是要受其自身价值的形成规律、市场供求规律所制约,竞争性定价仍是主导与基础。通常条件下,竞争性定价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由于旅游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产生了许多失灵的情况。与市场行为相比较,政府行为有垄断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也更有权威性。当市场机制失效时,政府的干预行为便成为有效的选择。旅游价格规制,就是对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失灵作出的最通常反映。
1.1 某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具备一定的垄断性
旅游市场机制只有在竞争状态下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有许多旅游产品是由报酬递增的企业提供的,其生产函数具有随着需求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如黄山、张家界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景区,其旅游服务所凭借的自然景观、历史遗产和民族风俗等吸引物,由于位置的独特性,或者资源特点的唯一性,这些旅游景区之间几乎不可替代,相互之间很难形成竞争,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这些企业在旅游产品的提供中,其平均成本是连续下降的,从而可以按照帕累托价格,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原则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由于这些企业垄断着旅游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使得这些企业不是按照边际成本,而是按照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平均成本)定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就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享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供应量也不能达到最大有效率的数量,即资源不能有效配置。
此外,一些旅游企业通过本身拥有的重要市场供给权①,或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调等串通方式,操纵旅游价格也是价格垄断的一种表现②。人们逐步意识到,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消除垄断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政府行为的有效补充来抑制垄断,才能使旅游市场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因此,抑制过度垄断行为,保证适度竞争,成为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某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形成还具有外部性的特征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面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现象。”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指市场价格没有完全反映交易的额外成本或收益。为了实现市场的帕累托效率,唯一的途径是竞争,但前提条件之一是不存在外部性。只要存在外部性,通过旅游企业私人决策和经营行为并不一定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旅行社开发旅游产品方面,适应市场的某一旅行社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被多个旅行社无成本复制,并由此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市场存在“第三方”乃至多方受益的情形,降低旅行社开发旅游新产品的意愿,加剧了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最终导致社会总收益的减少。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政府通过规制,纠正“外部性”导致的无效率的行为成为必要和可能。
1.3 从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看,某些旅游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根据两个特征去判断某产品是否为公共产品,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根据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把旅游产品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匡林(2001)在其著作《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中就认为:“旅游资源和景区产品是一个公共产品。”多数社会经济与旅游业都十分发达的国家,旅游价格日益重视社会效益,淡化经济效益,政府通过价格调控,达到利用旅游活动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素质教育,使旅游业更为接近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素质,丰富国民生活的终极目标。但目前我国很多作为公共产品的旅游资源,已经被异化成一些地方部门与集团的牟利工具了。因此,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加,在政府对公园景区等公共资源实施免费已经具备能力的前提条件下,有必要通过政府对价格的有效规制,以还原景点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为目的,努力使景点实现公益化功能。
1.4 从旅游产品的交易过程看,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逆向选择和劣胜优汰现象。当旅游市场上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隐蔽信息一方时,就产生了经济学上所定义的逆向选择,很多消费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选择价格便宜的旅行社。而那些真正优质优价的旅行社或者因为成本压力被迫退出市场,或者也被迫跟进销售同样的产品,这对企业灵活、及时地运用价格机制形成制约。在旅游市场中,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价格主管部门之间是价格规制博弈的三方,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规制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通过增加信息的供给量,可以降低市场决定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每年“黄金周”前,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合格旅游经营者的名单或向游客提供旅游信息;二是设置最低标准,政府不能指望所有的旅游者都拥有评价旅游产品的专业知识或资料,对政府部门来说,建立或者实施旅游产品质量标准或者发放旅游产品经营许可证,可以保护信息不完全的旅游活动参与者避免不好的结果。
1.5 从旅游产品的供求弹性角度看,供求平衡机制存在弱化
从旅游需求的特征来看,由于旅游需求是属于一种高层次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和波动性,旅游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体应当是要高于其它消费层次的。旅游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往往就能比较有效地刺激或者干扰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水平及其消费方式的变化。这也是构成旅游产品竞争性定价的客观基础之一。也有一部分旅游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在我国就强烈地表现为假日经济的特征。黄金周成为长线旅游的最佳时机, 而双休日则成为短线旅游者的旺季。面对这种价格弹性显然很小的市场,价格的市场调节功能明显弱化。具体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它一方面可以是促使市场经营主体更加自觉、灵活地运用价格杠杆来解决旅游市场的供求矛盾,作为实现供求平衡的主要调控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却又是当市场处于严重供求失衡时,诱使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滥用价格竞争权利,破坏旅游市场的正常运行机制的主要动因。集中表现在供不应求时,随意降低服务质量,乱提价、乱收费、欺客宰客、牟取非法暴利等违法现象突出。供过于求时,则又大打“价格战”,类似零团费、负团费、宾馆“马店价”等无序的恶性低价竞争现象泛滥。
2经济体制的缺陷性失灵与旅游价格规制
如果仅仅对旅游价格规制的必要性进行一般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我国政府对旅游价格的规制严重过度。但是,如果我们对旅游价格规制的分析视角扩大到外部大环境中去,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任何政府行为都具有时代的特征,都离不开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阶段,由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质,我国现阶段既存在着局限性市场失灵又存在着缺陷性市场失灵,由此构成了市场与政府组合关系的复杂性。
缺陷性市场失灵,指的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自身不具备某些功能或者在功能上存在着某些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 由于存在这一类的市场失灵领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就要比发达国家多一些,这也直接扩大了旅游价格规制的有效范围。
2.1 “制度荒原”或制度混乱是现行经济体制的特征
我国毕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实行了极为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制度的显性影响(计划经济的实践)和隐性影响(计划经济的观念)还在不同程度上约束着经济运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阻力,旅游经济也不例外。我国的旅游经济起步较晚,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市场经济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不像发达国家是由市场自然发育的结果。西方的市场失灵进而政府规制的经济学理论都暗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必须存在一个高效率的、成熟的市场机制。作为一个转轨经济国家,中国政府既面临着如何解决传统的市场失灵问题,更面临着因私有产权和自由契约原则缺失所造成的“制度荒原”或制度混乱的问题 。
体制转轨的特征之一是它的“转换性”而非“切换性”。所谓“转换性”,即当市场经济体制未被最终确立前,社会经济生活既非表现为完全的与典型的市场化,亦非表现为完全与典型的计划化,或者简而言之,社会经济生活并非表现为成熟的市场形态。所谓非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因为我国已经明确地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制度确立的目标,典型计划经济体制正在作为被否定的制度安排逐步退出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已经在相当程度得到深化;所谓非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则表现为若干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还未规范地得以确立。
在这种制度条件下,如果过分强调政府行为对旅游经济的不干预或退出,可能加剧“制度荒原”或制度混乱的情况,也提高了经济转轨的成本。有鉴于此,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的转轨模式,在转轨过程中力求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稳定和发展本身也被列为转轨的基本目标。转轨并不一步到位,而是通过设置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使改革最终指向市场经济体制。
2.2 旅游市场主体缺位与弱化是转轨时期的旧体制剩余
市场机制的充分实现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充分发育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具体与旅游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存在,将会出现市场主体缺位,如果市场主体虽然存在却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将会出现主体弱化。无论是市场主体的缺位还是市场主体的弱化,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市场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仅以我国现阶段已成立的国际和国内旅行社为例,虽然总数已超过了6000家,但绝大多数仍不具备一定的内、外在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特点,与国外高效率、资本雄厚、优质服务的企业比较,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的国外竞争压力和挑战不能不说已是十分严峻的。但反观国内小生产经营模式所形成的种种弊端却仍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同一地区,不同部门争地盘、抢资源,重复布点、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行为不但削弱了有限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在日益无序的外部竞争压力下,更多的企业更看重于眼前的收益,旅游产品中的相互克隆,侵权模仿等低水平重复现象蜂涌而出,反过来又继续拉大了旅游市场的供需失衡。特别是当处于法制不健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时,更会使不正当的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为大量地滋生和蔓延。因此,培育市场主体是政府干预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为,这个过程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
总结
按经济和发展组织(OECD)旅游委员会对政府参与旅游业3个阶段的界定,我国旅游业已由启动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政府对旅游市场的作用也应由先驱或催化剂阶段过渡到规制与服务阶段。根据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客观要求,与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政府的角色需要实现从“当局者”向“旁观者”转变,由管理的第一线逐渐隐退,更多的规范和服务职能要通过市场机制去落实和起作用,政府工作着重在建立与完善经济体制上,包括构建旅游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这样,政府发挥作用的机理才能与市场经济内在法则相吻合,而伴随着市场价格机制、经济体制与政府规制三者之间边界的不断契合,政府旅游价格规制的效率将得到很大提高。
注释:
①以黄山旅游景区为例,作为竞争性项目的宾馆、餐饮和索道乃至挑山工,几乎都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垄断经营,这直接导致了山上的物价居高不下,一罐普通的饮料到了山顶都是身价倍增,泡一碗方便面的开水费就是10元。
②例如2000年6月1日,北京“特许经营出国旅游旅行社联合体”的9家旅游公司联合制定出国旅游路线的最低保护价,境外游的最低限价最少提高了200到300元,有的路线则提高了700到800元,这种“北京出境旅游最低限价”的价格串谋、打着“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利益”之名,行“操纵市场价格”之实,其价格联盟无疑是违法联盟。
参考文献:
[1] 张辉. 旅游经济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 匡林. 旅游业政府主导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 郑亚平. 旅游市场价格竞争机制的现状与规制[C].福建省价格理论研讨会交流材料. 2002
篇9
关键词:标准化体制;企业主体地位;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标准化体制的现状及特点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标准化的体制去制约,否则将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市场经济的不平衡。标准化体制的建立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任何自由、民主的体制都需要把握一个大的方向,由此而论,企业主体地位的发挥也需要标准化体制的制约,这不仅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必用模式,更是我国市场经济有序、稳定发展的前提。
(一)我国标准化体制的现状
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时候的一切发展都是靠计划和标准去实行。虽然现在是处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但是仍然离不开标准化体制对企业发展的制约。现在的企业是处于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标准化体系已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是建立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化体制,特别是在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化体制早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的标准体制简言之,就是国家的督导和宏观调控,这里边有很大的"政府主导"的成分。在九十年代初,我国颁布了《标准化法》,当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家建设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这就使得当时的标准化体制出现了阻碍发展的弊端。这弊端主要体现在标准化体制的建立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动。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标准化体制上主要采取行政干涉的手段,这对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很多企业时候起到了很大的协助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时候需要企业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但是由于政府的标准化干预太多,以至于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企业的主体地位也不明显。
(二)我国标准化体制的特点
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一个大的指导方向,更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砝码和底线。随着我国的入世,全球化速度加快,对于我国的企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国之间的企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质量和技术之间的竞争,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首要前提就是标准化体制的建设、完善和改进。我国的标准化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主导地位明显
随着相关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建立,政府的主导地位从没有发生过改变,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和政策,但是很多时候政府的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自利,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参与标准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种标准化制度的建立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任何时候我们都承认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这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原则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进行。
2.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
在我国现行的标准中,主要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这两项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内容上的不同。强制性标准主要牵扯人身安全和健康等的保证,而推荐性标准更强调用户普遍关心的产品使用性能要求等内容,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这种级别的划分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放宽了企业的自,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国家对于标准化制度的合理把握。
3.按级别进行标准分级
我国目前的标准主要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对称,专业人才的匮乏,标准宣贯不到位,企业对标准化工作认识的缺乏,所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我国标准化体制下企业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在企业的标准化活动中,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要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认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他们最有发言权。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体作用是最明显的,只有各个阶层、各个种类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其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一)企业无论受到何种标准的制约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很明确的。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无论财产投入到哪方面,都需要投入到企业的经济运营中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无论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怎样,都不能改变企业的主体地位,区别在于企业的发展运营是否正常和盈利上。
对于企业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从经济体制和国外交流发展两方面来探讨:
1.企业的标准化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处于国家标准化体制的影响下缓步前进。然而到了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渐开始变得明显起来,市场经济在国家的标准化建设只是保证大的方针政策不变,推崇企业的自主发展,这是确立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一步。
2.随着我国的入世,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因为国际化的交流带来了国际化的经验,国际化标准的注入使得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主体地位也逐渐确定下来。
(二)在标准化影响下,企业更需自主创新
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无论在何种标准的影响下,企业都需要不断的进行自主创新来维持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在我国目前的标准化体制下,企业的发展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的,现在政府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并在一定领域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这说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三)标准化的体制应适应企业的主导地位发展
标准体制在制定时应把握几项原则:一是要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导向,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准。二是要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放宽标准,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给与企业的自主发展一定的空间。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适合企业发展,又不限制企业发展的标准化体制,使企业的发展适应新时代、新标准、新制度、新挑战,在不断的竞争、学习与自主创新中确立其主导地位。
结语
在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现在的要求,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正确的把握当下的经济形势,掌握好管理企业的限度,这是新时期标准化体制建立的前提。任何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建立,只要把握一个原则,给与企业大的空间进行自主经营和自主创新,使得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适应国际化的竞争,掌握好自身的发展方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不慌不乱,这是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标准化体制建立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庆满.入世后我国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企业经济,2003,(06).
[2]沈锐华.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J].工程机械,2002,(04).
[3]高晓红,丁日佳,刘银志.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01).
[4]陈晓玲.企业集团标准化管理的构想[J].经济问题探索, 2000,(01) .
篇10
关键词:售电端竞争 市场电价影响 电网企业
2006年掀起的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参与到售电端竞争中,给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长达近10年的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售电端竞争已经进入逐步透明化,2014年几家上市公司出的将售电端放开,将给民营企业带来更高的参与度,2015年诸如广州发展公司的很多企业,都将积极的设立电力销售公司,积极参与到售电市场的竞争中,分享电力体制改革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政策红利。电网企业作为传统的生产电力的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可以说是在寡头垄断市场中的,改革之后,电网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和售电公司一起参与到售电端的竞争中,瓜分电力销售市场。
一、引言
(一)电力体制改革产生的背景
电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自产生之初,电力就具备了长久伴随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性质,发展到2002年,我国的电力行业总体平稳上升,供需关系良好,对于发电企业来说,随着城乡电网的改造完成、全面电价的下调,电力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以火力为主的电力企业。因此国家逐步开始推行电力体制改革,要求以厂网分开、打破垄断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引入竞争,在提高电力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行业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发展。国家主要采取分拆国电公司和通过江电网企业资产重组的方法来完成电力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外在表现特征就是允许电网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二)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的特点及表现
通过实施电力体制改革,电网公司可以直接参与到售电端市场的竞争中,主要特点表现在两点:一是电网公司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电网公司被拆开,以重组的资产形式,以公司的形式参与到竞争中,改变了电网企业的构成形式;二是电网公司参与到售电端竞争后,企业的行为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在发电环节可以引入竞争,以集约化的电网企业经营模式进行组织结构调整,产权将更多元化,同时企业将更加重视成本的控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风险也将变大。
二、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的可行性
电网企业参与到售电端竞争是可行的,首先,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网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资产重组建立的新的电网企业,是不同于以往的国有的、垄断性企业,企业需要独立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只有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才能确保发展;其次,售电端的竞争对电网企业而言,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电网企业比其他任何行业的企业都更有经验投身到售电端的竞争中,电网企业先天的售电优势,保证电网企业能够参与到售电端的竞争中。
(二)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的重要性
在改变了企业性质后的电网企业,参与到售电端市场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从电网企业自身来讲,更加体现售电端竞争的公平性,作为市场中供给电力的企业,电力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着先天的优势,引入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垄断,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公平发展,所以电网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促进售电端竞争公平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从电力行业来讲,有利于打破电力系统垄断的市场格局,充分竞争的引入,多元化售电端竞争的主体培育,行业管制的进一步放松,能够拉动产业下游产业链的快速进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能源产业的竞争化能够给行业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三、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对市场电价的影响
售电端竞争模式自产生以来,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参与其中,希望充分发挥售电端竞争模式的优势,给企业赢得市场提供保障,电网企业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员。作为新兴的市场竞争参与模式,售电端竞争能够给企业带来一些积极的便利,但同时也将让电网企业面临原本不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从分析积极参与到售电端竞争的电网企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来进行结果分析。
(一)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对市场的积极影响
电力行业产生以来,市场长期被几大电网企业垄断,在引入体制改革之后,电网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售电端的竞争中,因此将对市场带来积极的作用。首先,能够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需要有政策措施的带动,更关键的是要有积极参与的市场主体,所以以电网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售电端的竞争中,能够让电价竞争形成良性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其次,能够改变传统配电模式,引入售电端竞争后,电力行业将改变传统的配电模式,激发市场的发展潜力,改变垄断市场的弊端,给市场发展的新活力;最后,彻底改变电力市场的垄断模式,引入售电端竞争后,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售电公司,进行电力销售,打破原先只由电网企业供电的垄断模式,更有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竞争对市场的消极影响
从消极影响来看,电网企业参与售电端的电价竞争主要表现在电力销售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由于电网企业是由有行业垄断基础的企业通过电力体制改革产生的,因此在企业的资本、经营经验、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经验优势,所以对其他参与售店端竞争的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是非常困难的,增加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子鹏.电改深潜售电端竞争机制翻浪[N].第一财经日报,2006(08)
[2]祝勇刚.湖北电网企业竞争环境分析及对策[J].湖北电业,2010(04)
[3]唐义德.电力市场竞争、规制与结构转换[D].湖南大学,2008(10)
- 上一篇: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
- 下一篇:电力建设安全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