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

篇1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操作 运用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行动研究的操作

在传统的研究方式中,研究和行动是分开的,两者的主体是不相关联的,研究的主体是研究者,行动的主体则是实际工作者。他们不参与整个研究过程,而是把研究者研究出来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去。

行动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1计划

计划,又可称作打算,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步骤,以所发现大量的事实以及大量的调查为前提。计划是行动起点,因此,计划中需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理清行动研究的困境,提出明确的研究课题,陈述所关注的问题。其二,对提出的问题做文献上的探讨,了解过去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其三,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这个设想或方案是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各种条件的综合。

1.2行动

行动,行动研究中的第二个步骤,按照目的和计划实施行动,并能不断地对计划进行调整和变更,实施行动应该是行动者在获得相关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后,经过思考以及理解之后,有目的性、负责任、按计划地采取步骤。行动应该是能动的、灵活的,包括行动者的认识、决策,以及重视其他研究者、参与者的监督、评价和建议。

1.3观察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措施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用的大小、有无副作用等。在观察过程中,要注重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收集,收集方法则有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问卷法等,至于最终使用哪种或哪几种,则根据该问题的性质而定,总之,一切能证明你措施实施效果的文字、实物、数据、影像的材料都是需要收取的。

1.4反思

行动研究的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结果、背景、行动特点的考察与思考。反思过程则是对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观察到、反思到等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整理和描述,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必要的解释、评价。从而形成基本的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需要的判断与设想。因此,可以说反思是一个循环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的纽带。

2行动研究在教育运用中的价值

2.1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主力军,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都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实验条件也比较严格,再加上平时繁重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参与到如此严密的教学改革中有一定的不现实,但行动研究不要求教师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实验条件也不作严格的要求,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上专家的指导、合作。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推动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积极性,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2.2行动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实验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收到较多的限制,对素养,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教师难以胜任。而行动研究的最大特点则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者行动,这位广大教师参与研究提供可能,还能帮助他们改进工作现状,提高自己的水平,强化专业化的发展。因此,行动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2.3行动研究有助于学校行政管理的效能

把行动研究与学校的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校行政的效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庞杂、繁多,用行动研究来确定学校行政工作的中心。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与教师进行协商与合作,获取最真实的教学信息,通过调整与修改,制定出合理的有特色的本校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2.4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经验和案例

教师把行动研究中的大量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总结出来,把这些经验教给新教师、师范实习生等,让他们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他们将来能够快速进来工作岗位以及少走弯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行动研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并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些研究都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大家分工合作。因为,行动研究的成功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有合作,就代表了有良好的开始。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本校问题的解决者,行动研究为这一模式创造了可能,这种模式允许学校管理者、教师等互相导向,自我导向的学习者。

总之,行动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探究形式,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教育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徐秀菊.小学低年级儿童书写动作调整之行的研究[J].儿童发展与教育,2004(2).

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制度主义;制度要素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35-04

制度可以解释为:“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 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而言,其具有跨界的性质及多元组织互动的特点,并且具有使用、产生、分散和消耗物质资源的质性,因此借用这一制度定义,可以较适切地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要素及运行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要素

(一)规制性基础要素

规制性基础要素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明确的、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包括强制性规则、法律法规、监督、奖惩和权宜性策略反应[2]。诺思指出,“正式规划能够补充和强化非正式约束的有效性。它们能降低信息、监督及实施的成本,并因而使非正式约束成为解决复杂交换问题的可能方式”[3]。也正是由于规制性要素能起到强制机制作用,因此很多研究者在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时,均指出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缺失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是其首要原因。作为规制性要素的核心成份,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及政策是校企合作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当前,教育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同时还在进行《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力争使校企合作在立法层面予以确定。这将成为校企合作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二)规范性基础要素

“规范系统包括价值观和规范。所谓价值观,是指行动者所偏好的观念或者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观念,以及用来比较和评价现存结构或行为的各种标准。规范则规定事情应该如何完成,并规定追求所要结果的合法方式或手段。”[4] 由此可以看出,规范性基础要素不仅指确定目标、获得收益,也明确了达成这些目标所采取的适当方式和方法。对于校企合作这一组织场域,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是场域中的行动者,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在这一组织场域中,如果不同行动者所持有的校企合作价值观能够达成一致,那么各行动者所具有的特定权利和责任便会被确定,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种角色便会被正式建构,而各行动者便可以支配一定程度的物质资源。如果各行动者所持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或分歧,那么各种角色及其分工便无法确立,也必然会导致校企合作无法展开。从实践来看,明确的角色分工及职责定位等会对校企合作行为施加一种限制,但同时也会赋予校企合作行动者某种力量,即对于各行动者既给予特权也施加义务。当前,诸多研究者呼吁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职业教育法》中对于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以清晰界定,但仅此还不足以达到规约、规范和引导校企合作行为的目标,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评价校企合作行为及评价校企合作行为的标准如何,仍需加以研究并以符号系统表征出来。

(三)文化―认知性基础要素

制度主义者一直强调文化―认知性要素的重要性。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组织研究者,均认为制度的文化―认知要素构成了关于社会实在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在这些研究者看来,在一个行动场域,意义产生于互动之中,并且用来持续理解不断的互动。对于校企合作来说,只有当校企双方达成对于校企合作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深度认知,才能够形成一种应然的合作惯例。然而,企业和职业院校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各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长期形成的信念体系和文化框架制约,对于校企合作情景是什么及应是什么会存在不同的理解,这种文化信念的差异性极易导致校企合作行为的瓦解。因此,只有努力构建校企双方共同的文化信念,通过遵守共同的情景界定、参照框架,才能使校企合作获得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合法性,“因为这种合法性依赖于前意识的、被视为当然而接受的各种理解或认知框架”[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大基础性要素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运行模式,只有这些制度基础要素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合作制度化才能发生,这也是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必须解决的三大关键性要素。

二、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实践范式

(一)以规制性权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建立

“强制手段的使用如果要有效果,就必须提出相对明确的要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重要的制裁惩罚。除此之外,还需要使用一种重要的权力机制。”[6]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程度会受到这些权力机制的影响,而很多区域也正是以法律程序和政府政策来规约、激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目前,强化地方立法,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资源互补,推动校企联姻,已成为各地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基本路径。比如,2009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为校企合作立法后,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河南省的开封和三门峡、浙江上虞、河北唐山、福建厦门等市以及陕西省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强化权力机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立法层面,还体现在其他权力资源的整合、联动及其共同治理层面。如,浙江省针对本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对本省的校企合作提出具体促进政策,明确界定了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系和职责(更多时候规制性制度要素是与规范性制度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更有效地促进区域校企合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部门,浙江省教育厅和中小企业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共同推动校企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这在全国属于先例。201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这是国内第一个由行业制定并组织实行的校企合作办法,对各地及国家层面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建立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二)以规范性角色建构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形成

近年来一些新制度主义者提出,“过去人们认为是体现强制性要素的那些规制性活动,实际上往往更加依赖于规范性和认知性制度要素”[7],一些规范性要素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恰恰能够创造一种市场机制或规则供行动者遵循。近年来,很多区域从政府到学校层面分别建立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行业主导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学校主导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三级校企合作治理体系,在明确各组织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组织的规范、中介、指导和协调作用,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促进了校企合作效益的提升。如,福建省组建了机械、通信、建筑、轻工、鞋服、旅游等6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成立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宏观掌控全市校企合作的方向,制定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和实施战略;成立由教育局和人社局牵头,以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和组织指导者,以完成提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信息、制定职业岗位及技能标准、指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指导校企合作等职能。江苏省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省建立1200个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体出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三)以文化―认知观念对接推动校企合作制度扩散

文化―认知性要素在制度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意识形态或信念系统、认知结构不会凭空产生或发生转变,需要通过符号性、情景性的中介来传递和流传。对于某种事物,只有在群体行动后,才能真正建构其意义。在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过程中,很多地区致力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认知观念的对接,以“理论化”促进校企合作行为客观化,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文化框架。如,宁波市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职教进企业、服务促发展”、“牵手百家企业”、“2211校企牵手”等主题活动,推动职业院校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在集体行动之后,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对于校企合作多方的需求有了进一步了解,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设了条件和氛围。大连市组织校企合作洽谈会,协助校企进行联络并确定合作意向;组织校企合作总结会,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彭州市政府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打造每年一度的西部纺织服装行业高峰论坛,加强与行业企业界的沟通,畅通了信息交流和汇集渠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营造促进互相了解与催生需求的氛围,通过活动对接达成观念对接,由此形成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知动力。

三、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实践的理论反思

首先,一些地区盲目复制、模仿其他地区校企合作政策经验和理论模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区域特征明显,经济水平、产业特点、企业性质、技术密集度等都存在显著差异。而任何根植于本土实践的校企合作制度化理论模型,也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即使有些理论模型抓住了区域实践中的某些特征,但其总会忽视另外一些特征,从而无法做到对实践进行准确、无偏差的描述,因此,在借鉴他域经验时,绝不能仅仅关注符号性事物,而必须将理论模型与其所嵌入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即进行他域解构,再把符号、模型与本土实际进行重新组合,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

其次,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政策中缺少对行业企业情感的关注。“符号系统包含的不仅是物质和意旨,还包含情感,因此符号系统引起的不仅仅是解释性或说明性的反应,还有情感性的反应。”[8]这种情感可能是制度要素的力量的来源之一。“一个稳定的规则系统,不管它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如果得到了监督或奖惩权力的支持,并且这种权力又伴随着畏惧、内疚感,或者清白无愧、高尚、廉正、坚定等情感,那么就是一种流行的、起支配作用的制度。”[9] 而在这方面,不仅理论研究不足,在实践领域也较少尝试,这是校企合作制度化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反思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现代经济理论中,企业是一个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10]。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关注、购买、生产和销售什么[11]。而企业是否愿意和职业院校合作,其首要考虑的要素便是交易成本。在法规法律等权威控制下,企业也许能参与校企合作,但其主观意愿不会太强,也必然不会产生预期的合作效果。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情感和信念,不仅需要国家引导性地组织开发针对企业家的系列教育培训课程,同时也要关注企业家的情感需求,以多种措施激发和维持企业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情感性反应。

第三,制度化过程是在多层次发生的,不同层次制度化过程易出现逻辑的不一致,需要关注自下而上具体行动者的需求,及时矫正制度建构中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场域,制度是在多层次发生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建立过程,即政府层面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制度环境,而在校企合作场域中,更多、更具体的制度场域与制度形式得以存在和运行,这些具体的制度场域与制度形式又为学校组织、企业组织及其他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提供了环境,这种从上到下的制度建立过程,包括了制度扩散、转述、社会化、强迫接受、权威化、诱导与遵从等行为;另一种是自下至上的制度建立过程,即较低层次的组织及行动者通过选择、关注、理解、角色建构、失误、调整、创新、沟通、抵制和操纵等行为,对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自下而上地进行重新塑造与改变。在实践中,政府及管理者往往过多关注自上而下的制度推进,对于企业和学校是否适用该项制度关注不足,即使接收到来自企业、学校的抵触意见和建议,也不愿改变既定的制度模式。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既有规约、规范作用,同时也具有使能作用,即行动者有权力矫正制度中的不合理成分,促进制度变迁,因此应更多关注场域中的而不是单一层次上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和变迁,理性面对问题,及时调整和纠偏。

参考文献

[1][2][4][5][6][7][8][9][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第三版.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60-61.63.165.142.144.62.63.

[3][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韦森,译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5.

[10][11][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7.

Regional Practice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ZHOU Jing

(Jilin Teacher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China)

Abstract Drawing the viewpoint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this paper regards the regulative the normative, and the culture-cognitive elements a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alyz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framework, three characteristics is found: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nstitution by regulative authority,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nstitution by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tive character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diffusion of school-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nstitution by the linkage of culture-cognitive concept.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practice, it is found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to launch the other region deconstruction and the local reconstruction while drawing lessons of other reg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entrepreneurs’ emotional needs and response while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ursuit of institution changes of bottom-up organization and actor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new institutionalism; institution elements

收稿日期:2014-01-10

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56-01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进入了深水区,做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素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特点,并不断使自己的专业成长。通俗点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阶段有:新教师阶段、老教师阶段、专家型教师阶段。那么,我们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我们首先要从分析他们的特点和不足入手,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不足,得出相应的成长途径。

一、青年教师的主要特点

青年教师以其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有亲和力等这些特点,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学理念新。青年教师刚从大专院校毕业,学校里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掌握了教育教学最新的理念。二是可塑性强。青年教师对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强,自身教学模式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三是教学态度认真。青年教师初入岗位,无论是对待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的反思态度都很认真,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四是师生关系和谐。青年教师与学生年级差距小,易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心灵上容易与学生达成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上唤起学生的亲近感。

二、青年教师的主要不足

青年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差异较大,在专业成长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由于青年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有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理论很扎实,可是很难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另一部分青年教师有过实际经验,但还很片面,很单一,在面对学生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如何把学校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是青年教师当务之急的大事。二是教育教学实际经验缺乏。青年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很多困惑,如问题的预想不太准确,如会忽视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学预设的问题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时,能否可以不按照自己的预设问题继续教学等等,他们有时处理突发的教育教学问题缺乏经验,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是好。三是团队合作能力缺少。青年教师要成长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都不注重与人合作,以为靠自已的努力就可以成长,团队合作的能力有不足。

三、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做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们不但要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能找到新的方法不断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笔者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家型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要学会向书本、专家、网络、实践学习。要向书本学习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平台,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入专家教师博客群、QQ群、微信群等。要学会把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它变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专业不断得到成长。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每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保证。

2、注重自我行动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本质上是行动研究。青年教师要成长为专业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认识有改变,要从研究教本教材中转变为研究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上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行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填鸭式、机械式的重复。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过程,认真加以回忆、记录、探究,特别是推敲后续的跟进措施,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自我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3、利用教学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仅仅是取得经验,而要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否则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自我反思教学应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们要用开放的视角去反思和理解具体的教育情境。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以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来反思具体的教育情境,诸如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反思教育实践本身。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改变那种单纯的以规定、习惯和本本进行判断的倾向,要用主动的反思架构起“经验”和“理论”的桥梁,在经验的“理论化”和理论的“情境化”的双向拓展中生成个体的专业成长。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校本教研 策略

校本教研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创新模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实践要求。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成长、改善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目前在我国中小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本教研界说

对于校本教研,尽管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很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说明。一般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学校的一线教师,在理论和专业人员的引领及同事们的帮助下,针对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校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英等国首先发起的,并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开展了“校本在职教育计划”。20世纪80年代以斯皮克为代表人物的“教师素质优化发展理论”即“校本教师发展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及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之上。综观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无论是在职培训还是在职进修,最终都归结到一点:“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教育模式。

我国的教师“校本”在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至此,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校本”化首次在官方文件中被明确提出。之后,对校本培训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成为“十五”期间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校本教研策略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确实带来了教师的诸多不适应,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研究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即校本教研。

(一)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

科研应该作为教师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教学研究是最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之一。教师的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一线教师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在教师教育和课程发展中,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不仅要求教师学习传统的、格式化的教育理论,还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张扬教师宝贵的个人理论,从而实实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英国行动研究倡导者埃里奥特就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行动研究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他们自身和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即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曾经提出:研究不是一个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它与教育本身没有根本的区别。[2]教师完全有能力进行一些个人化、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因为他们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

(二)通过专业学习与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1.专业学习

教师的职业决定着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自主发展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有内在的动力机制。校本教研要求教师人人作为研究者参与其中,这里就有一个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的问题。作为一名有理想的教师,要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的职业需求和习惯。对教师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更应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作为一个“职业人”的角色,教师要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在当前,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理论,从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2.校本培训

为了切实推进新课程、新课标理念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应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的校本培训。当前应主要开展七个方面的培训:

(1)师德师风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2)教育理论培训。其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内容,课程改革背景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及实践活动课程等内容,目的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吃透课改精神。

(3)课程标准培训。重点学习所教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

(4)教材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实际能力。

(5)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包括备课、上课、说课、批改、辅导评价、命题及教学技能等。

(6)教研的培训。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7)信息技术培训。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相关知识,目的是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

(三)引导教师躬行实践。

1.教师个人实践

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的专业生活载体,教师与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鱼水关系,教师必须躬行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人,应该对教育教学实践行使“”,从而张扬自己的职业尊严。为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介入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做中学”,把“行动”与“研究”真正融为一体,标志着教师真正走向独立、自由和解放。当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便得以确认和发展。

2.教师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进行校本行动研究、造就优秀教师的必由之途。教师应该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反思,成为善于思考的、睿智的专业人员。正如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所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同事的合作与交流。”[3]

3.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教师属于个体脑力劳动者,教师劳动表面上具有个体性和相对独立性,这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教育教学工作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其实不然,教师劳动是以集体协作为基础的个体脑力劳动。在现代学校中,单个教师已经很难完成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任务,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现代教师取得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反思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需要群体的支持,与同事对话,构建交流平台,共享互动空间,是一种重要的教师反思渠道。

为了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之间必须建立“互助共赢”的伙伴关系或“利益共同体”,进行高质量的专业交流与合作。每个教师都应把同事作为自己的朋友和顾问,真诚邀请他们观摩自己的教学活动,与他们充分交流、相互诘问,倾听来自他们的“第三种声音”,了解到那些在一般情况下隐藏起来不为自己所知的“关键事件”,从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如布贝尔所说:“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和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4]教师之间可以不是感情上的朋友,但必须是相互信赖和尊重的工作伙伴。

4.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开始走进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联手搞研究,中小学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到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修或深造(如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这样,一线教师就有了更多的与教育专家对话、学习的机会,能聆听教育专家的教诲,把自己宝贵的实践经验推介给专家。这是一个良好的“专家与教师合作模式”或“理论与实践合作模式”,实为教师一个难得的反思渠道,对教师成长极为有利。专家――教研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他们是校本教研持续深入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源泉。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的支持,基层教师的研究如果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的引导,往往囿于低层次的反复,对自已的专业成长不利。教与研是彼此共生的,只有专业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真诚合作,建立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才能营造出教研相长的文化。为此,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必须构建“研究共同体”,协同研究,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民选.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1.

[2]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篇5

关键词:个案研究;“行动—反思”教学模式;小学教育实习课程;课程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台湾地区教师教育现况。台湾师资呈现供远大于求的现状,致使教师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对教师教育质量较之前更高,因此如何强化教师教育的功能成为教师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实习课程是师范生踏入教学实践现场的第一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1]因此提高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强化其统整理论与实践的功能,是强化教师教育功能的关键。(二)应用“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于教育实习课程的原因。由于“行动—反思”教学模式旨在促成实习学生有系统地多层次反思,以达到落实知识建构、统整理论与实践的目的,恰与教师教育需求相契合,加上该模式的理论发展成熟,被推广至台湾部分师资培育大学①的教育实习课程中,本研究所选取的台湾D大学便是其中之一。虽然该教学模式被应用于教育实习课程中,但将其应用于教育实习课程是否可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有待考证。D大学是台湾东部第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2008年并入H教育大学为它的一个教学机构——H教育学院,自此被正式列入台湾师资培育大学。应用“行动—反思”教学模式的是H教育学院课程系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实习课程。该课程在应用前,是以“行动取向”作为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理念,旨在培养师范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言说、展示、教练和安排学习环境等具体表现。[2]该取向认为教师教育是表现的教育、用于表现的教育、为了表现的教育。经实践后发现,“行动取向”虽有丰富的概念基础,但缺少变量及对变量间关系进行界定,[3]使教师在实施时难以把握其内涵,而且在实施中出现了“重行动,轻反思”的现象,行动与反思没产生共同作用力,使得实习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表现不能够进行深入、系统地反思,只能用常识语言、概念、命题进行反思论述或描述性反思,而无法通过反思为后面的行动提供可行性方案,不利于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的达成。(三)研究问题。综上所述,“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为D大学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该模式是否可以取代“行动取向”成为教育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应用是否可以顺利解决教育实习课程之前存在的问题,增强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该模式的应用在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施中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考证。故本论文将研究问题确立为:“‘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如何?”,把课程实效性分解为“学生学习成效如何?”和“师生对作用效果的评价如何?”两个子问题来探析。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文以质化研究为取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立意取样的方式选取D大学H教育学院课程系开设于2015—2016学年秋季学期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作为研究个案。以参与该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2位、实习辅导教师5位及其中的两个实习小组所包括的9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对“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实效性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借助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与归纳得出研究结果,采用“三角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以确保研究的效度,制定研究伦理的注意事项。

三教育实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流程

(一)课程目标。经由多管道的经验交流,促进学生有系统的多次反思其学习经验(行动),来落实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统整理论与实践,并发展出各种处理教学实践的技巧与策略,初步建构个人的教学风格。(二)课程实施流程。“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课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包括教学目标、预估学生先备知识水平,行动学习小组分配与训练。其中,行动学习小组分配与训练是该阶段的核心,小组的分配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异质分组,每组4—6人。训练学生如何参与行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认识“小组成员”、“呈现者”、“促进者”的角色与职责,学习如何尊重其他成员的观点、同理其他成员的感受。[4]也藉由“催化者”(一般由教师扮演)带领实习学生认识行动学习团体的意义及实践,包括角色行为的记录。实习阶段包括教学见习,教学观摩,微试教和试教。该阶段的核心是互动机制,而会话又是互动机制的主要核心,即:实习学生成员藉由对话、反思、回馈及同理心来探讨问题与对策。实习结束阶段指实习后检讨,主要在于归纳、探讨实习期间小组学习成效及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影响。

四教育实习课程的实效性探析

对于教育实习课程的探析是从研究者和参与者视角进行,即:通过研究者观察、文本分析所得出的实习学生学习成效和师生在访谈中所表达的对其实际作用的评价两个方面来呈现其实际的作用效果。(一)实习学生学习成效。1.实践性知识层面。实习学生分别在教学原理与程序、教学设计和教学原则三个方面成效显著。在教学原理与程序方面,实习学生从“整数乘法心算”和“课文文体判断”等教学案例和不断反思中意识到向学生教授原理的重要性,并以自己原有的教学原理知识做支撑,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也意识到课堂时间掌控的内涵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教学设计方面,逐步从实践与反思中理解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及学生特质与经验具有特殊性,发现教学节奏流畅与教室秩序维持互为消长,良好教学设计可以化解两难困境的规律。在教学原则方面,发现了数学教学导入活动要设计的生活化、情景化,引导学生选择数学解题方法要秉持“简单、快速”的原则,并且要遵循启发引导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意识到课文背景的介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2.教学技能层面。实习学生分别在教学方法、班级经营策略和沟通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成效显著。在教学方法方面,实习学生了解到适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策略,掌握了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和应用时机。理解了从个别评量方法,到评量与教学目标、学生发展相互关系。此外,懂得从明确讨论时间,异质分组并且组内分工明确,音量控制及有效的行间巡视四个维度去开展有品质的小组讨论。在班级经营策略方面,认识到在班级秩序需要维护的情况下,有效使用“加减分”、“暂停”等班级经营策略,可以提高教学效能。在教学的沟通表达方面,学习到教学指令简洁、明确、步骤化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或操作方法。3.反思能力层面从学生反思的对象来看,实习学生多侧重于纵向反思,横向反思则很少出现。他们所进行的纵向反思多集中于内容本位及后设认知两项反思,前者例如在完成教师的课业要求时,会检视相关的理论知识或技巧,其中的理论知识大致涵盖了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及一般教学法知识等几个面向;后者则是当实习学生发现自己在完成实习准备工作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有哪些需要再做调整。从反思的层次看,涉及到行动中的反思、行动中反思的叙述、行动后的反思。其中处于教学见习、观摩阶段时,学生在经历现场的经验后所产生的感想,较难在见习的现场立即采取行动,比较偏向行动后的反思,而处于试教阶段,呈现出了多层次的反思,囊括了行动中的反思、行动中反思的叙述和行动后的反思三个层次。(二)师生对作用效果的评价。1.“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教师普遍认为行动学习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对话,能引发多层次的思维,可以促进实习学生建构知识并培养批判思考、问题解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不仅有助于实践知识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学技能的获得。此外,经由这种自主性较高的学习,可以养成实习学生负责任与积极的态度,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其发挥的功能,与教育实习课程所要追求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并且他们认为在“行动—反思”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实习课程教学流程较之前更系统化,实施步骤更加明确,结构更加严谨,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促使其反思,达到启发的效果,比较容易达成课程目标。2.实习小组成员的合作,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育实习课程从实习前的准备阶段到实习行动(试教)的教学现场,要经历联系实习学校、教学活动设计、教具制作等各种准备,学习内容相当繁杂。之后到了实习学校,面对的又是包括班级的经营、学生的辅导、人际沟通等各种不同的任务,需要做一连串的教学决定及问题解决,大部分的实习学生认为行动学习小组的合作、对话,提供了一个包括认知与情意的学习辅助机制。藉由小组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成员对话的过程,有人提出不同的、批判的观点,激发了大家的思考、澄清了概念,而大家互相分享心得时,情绪及压力同时获得宣泄,无形中化解了学习的阻力而成为动能,使学习更有效率。3.反思有助于个人学习过程的正向情绪。实习学生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人反思有助于他们检视自己的想法及情绪。对于实习现场遭遇挫折时,经过事后的反思,可以沉淀情绪,使原本看起来严重的问题,回归于理性,有条理地厘清问题症结,减少情绪的困扰。另外,同组成员的团体对话反思,虽然会有成员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也常常会鼓励发表感想的个人朝正向思考,使个人不要太钻牛角尖,克服课业焦虑及情绪低潮,对学业情绪有正向的帮助。整体而言,反思有助于个人学习过程的正向情绪,这与徐绮穗在大学进行“行动—反思”教学所获得的结果相似,学生“高兴”、“希望”等正向情绪显著优于接受讲述教学的学生。[5]4.行动带来丰富的学习。实习学生认为行动是教育实习过程的核心。经过多次的教案设计和修改后,才了解到教学活动设计的要领。实际上台教学以后,一方面要忙于把单元内容教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才了解到班级经营的困难及要领。从反思记录看,学生一直指出“行动”的意义,认为行动带来丰富的学习,行动胜于理论,学习许多理论知识,如果没有付诸实践,也无法使自己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能。但是研究者认为,实习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知觉到的学习,也是以先前所学的理论作为先备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建构知能,进行行动与理论的辩证,并非完全脱离理论,而带动行动与理论的统整的机制正是反思,反思使理论与行动可以缩短距离。5.反思的报告增添课业的负荷来自于情境的行动经验常常会带给我们错综复杂的感受及想法,这样的经验如果想导向有系统的学习目标,还是要经过反复的检视,及老师的引导统整,为了落实反思对学习的帮助,教学过程安排了实习学生进行多次的反思,使他们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或概念,持续探究,所以学生需要撰写反思报告,多次澄清自己的想法,如同前面的分析,这样多次的反思也的确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学习时的正向情绪,然而这也同时带给学生课业的负担,觉得相对于其他一般的课程,此课业的分量较重。虽然不少学生对反思作业持又爱又恨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种负担,贯穿于教育实习课程的整个阶段,但也认为结合个人及小组对话反思的多次反思,对知识概念的厘清及学习时的正向情绪确有帮助,如在罗丹(Rodam)研究中,职前教师也多次肯定反思会促使他们重新组织教学及调整理论的运用,[6]只是本研究明确的规划多次反思的性质与流程,应有利于确实落实习学生的反思。最后,许多学生反思到,如果没有行动,理论会流于形式,反映出实习学生意识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统整的必要性。

五研究结论

篇6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对策

一、引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亦如此,没有反思的教书匠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教学反思,从字面上理解应该包括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种。教的反思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对教学活动的观察与深入思考。

笔者对扎兰屯部分中学物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了中学物理教师反思性教学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培养对策。

二、扎市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具有反思性教学意识,缺乏反思性教学习惯。本研究中对教师反思性教学意识的调查主要包括教师对反思性教学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表1对教师反思性教学意识调查的各题项选择进行了统计。

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的认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成长,肯定了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这是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前提与保障。40%的教师能及时把握反思时机,较好完成每节课的反思,60%的教师选择了不确定自己是否有疑问,处于模糊状态。调查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自觉、主动的反思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习惯。表1数据说明中学教师虽然有教学反思意识,但是反思的习惯没有得到养成。

(二)反思策略了解不足、缺乏理论指导。反思性教学策略包括反思的途径、方法与时间。按照反思的视角,反思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自我反思、通过学生的反思、同事间的反思、通过家长的反思和文献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听课评课、教育案例分析、交流讨论、教学日记、行动研究、录音录像等。反思的时间一般为:课后反思、一周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调查中发现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反思的途径与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前和教学后的反思情况较好,在教学中的反思存在不足。

从表2中可以发现,教师较多采用通过自我反思及过同事的反思途径,通过学生反思情况一般,较少通过文献和家长反思。有86.9%的教师经常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活动。通过经常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成良性循环。大多数教师愿意开展同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的反思动,相互学习借鉴。而大部分教师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浪费了自我学习提高的重要资源。教师较少通过文献反思。对重大教育事件的关注不够,反思不够,说明教师自我反思与通过文献的途径进行反思相对较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反思性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以及现有的条件选取不同的反思方法。由表3发现“听课评课”与“教育案例分析”是中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分别有93.1%和80.4%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过这两种方法,其次是“交流讨论”和“教学日记”,分别有59.3%和43.9%的教师采用,而“行动研究”却较少被使用。反思性教学与行动密不可分,反思性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师对它的实际运用,而不应是一个没有行动的内部认知活动。

(三)教学中反思有待提高,整体反思的深度不够。反思性教学可以按照反思的时间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以及教学后的反思。调查中78.3%的教师在课后基本能够及时完成教学反思活动。教师对阶段性反思较为重视,如期中期末之后的教学反思较多;而对一周反思较少,忽视了对一周情况的重视,可能会造成教学问题的积累,不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应有所注意,重视各期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25.6%的教师使用记录的方式进行教学反思,大多数很少记录下一节课后的感觉,说明教师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记录或更多理论的形式去反思,反思深度不够,形式不够规范和系统,不能够很好的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及时反思。

三、中学教师反思性教学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教师出发建立反思性教学观。从教师出发,力争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从观念和行动两方面着手。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反思的性质,不仅要理解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和原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反思性教学的观念,一名教师如果只有教学经验,而不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不对自我经验进行高度的概括,那么面对新课程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层次各异的学生,面对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这些经验总有一天将不能发挥作用。

(二)从学校出发为反思性教学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学校变革和管理的组织力量将推动教师的发展。一个良好的反思环境对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校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要多开展以反思为主题的、有效的教研活动,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教师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

(三)从培训出发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理论指导。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教育权威人士、学校校长、其他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大学教授等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与支持、合作。没有这种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是很难进行的。因此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及学校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另外,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首先应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反思性教学观念,同时指导教师学习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反思性教学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层面让中学教师知道“为什么反思”,“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以及“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等问题。并设置专门讨论课让大家在一起交流“我做了什么”,“我这样做有效吗,合理吗”,以及“我还能怎么做”等问题。通过案例让中学教师了解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反思的形式,以及如何在反思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行动研究。

篇7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

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热”的现象越演越烈,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新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部新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该在工作和研究中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工作方法。并且应通过合作反思、相互支援、互相学习以及共同提高专业技能等来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外国语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合作,教师不仅能分享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还能增进彼此间的和睦关系。按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改变他们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身兼“服务者”、“督导者”和“合作者”的职责。

教学研究工作是传统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其实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相联系的一个严重问题。教学研究则被视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导致教学研究不符合教学实际。教师没有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会长期停留在一个例行教学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发展。WwW.133229.COM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积极地而且有创造力地深入调查那些能符合教学目的、当地实情和学生的需求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应该试着让自己变成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通过教研实践,英语教师将会从例行的教学框架中解放出来,获得持续发展,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确保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是紧急之需。

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主要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而展开。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盘县柏果镇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同时在网上也进行了调查。最后整理出286份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是由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20个命题组成。对于每个命题,有五种选择可供选择,包括“非常同意”、“同意”、“未考虑”、“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整个调查表主要是取材于贾爱武的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卷调查表ⅲ,并加入了有关新课程的问题,调查表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合作和教师成为研究者两方面的主题。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合作调查

学校是一个教学团体,每位教师都应该和他的同事甚至他的学生、专家等合作。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和重要的方法。合作这一形式就像协同完成教学日志、同伴观摩和协同合作的教学等一样能被用于反思性实践活动中。此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家撰写的研究论文与他们展开对话,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用于教学实践。

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英语教师(95.46%)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交换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79.7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和睦,大家都在为共建一个优秀团队而努力。表1还显示大部份英语教师(61.54%)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一起集体备课。所有这些都表明专业合作在英语教师的工作中担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丹尼尔森和麦克格瑞特所说:“在合作中建立的一个系统,特别是如果合作在实践上要求有所反映的话,比一个没有合作基础的体系更可能激发教师产生真正的努力……合作为更均衡而且更准确地阐释实际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调查,96.5%的教师会对同事或教研文章上的好建议在自己的教学中试验。总而言之,合作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又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工作被认为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重要方法。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相关联的研究工作。

表2显示了大多数教师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做研究工作,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兴趣(31.12%),也有的是为自身发展(3.92%)。这一结果可以在表3中得到检验:大多数教师(67.13%)并不认为要求教师搞教育科研是强加给教师的额外工作。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意识到做研究的重要性和必需性。从表3所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少部分教师(13.99%)曾在英语教学杂志或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原因是他们可能没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忽略了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

表3中尽管多数教师(87.76%)相信英语教学理论对他们的教学会有指导作用,但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41.95%1注意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6(7.49%)在英语教学中,更倾向于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者型教师”或“研究型教师”的呼声越发高涨,但只有40.21%的英语教师对教学、科研并重.并认为自己是学者型或研究型教师。如何改善教师的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篇8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创新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为全面落实县教育体育局《开展“教学创新行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本校教学工作实际,我们迅速行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现将我校所做的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和学校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走创新之路,我们学校把“教学创新行动”和“教有特色 学有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也是我们“教有特色 学有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中的重点一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抓好阅读、书写、作业、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倾听、交流、展示、质疑等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创新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开设质量。

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开足开全课程,严格按课程表上课,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师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

3、创新教学过程管理

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

试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其总体而言,虽然具有过程管理的特点,但实质上存在着 “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应突出“过程性”。比如对备课的管理,就可借鉴“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备课制度,改变过去教师个人备课、书写教案,学校检查“备课本”的形式。

4、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艺术鉴赏和参与、创新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业水平等多个方面,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既要包括国家课程,也要包括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5、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各任课教师以单元检测为阶段,搞好质量分析,认真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建立学困生档案,加大对学困生的辅导,营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力争使每位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将进一步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争取在“教学创新行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创新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

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因此,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意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是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

二.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为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在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与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发展。

三.注重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思维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的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自主学习。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总之,开创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改变作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去做他们想做而应该做的事情。而教师,就是一个沉稳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

创新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

20xx年秋季开学,按照街道教委下发的关于“第十七个‘教学常规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全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了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当中。现将我校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活动领导小组,完善评价考核措施。

为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教学创新行动”活动领导小组,校长吴美丽任组长,全面负责领导和组织“教学创新”整体活动,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同时,教导处成立“创新课堂教学考核小组”,具体落实教学创新工作。学校根据县乡教委下发的实施方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头堡小学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方案》,调整并完善了评价考核制度,增加对教学创新行动的评价考核权重,将教学创新情况按等级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教学创新水平水平在低效等次以下的,在该年度的评先表模时实行一票否决。

2、全体参与,参加教学创新理论学习。我校组织教师学习《滨州市中小学创新行动意见》有关文件和理论,学习后,让全体教师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并写出反思报告。

3、学习创新理论与践行教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我校在确定教学创新行动上,考虑到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校情,既要切实推进教学创新,又要保证提升教学效益,根据我校学生多,班额大的特点,经过酝酿讨论,制定我校教学创新行动方案,主题是:“发挥小组长作用,全面提升班级管理质量”。要求全体教师对照行动意见和学校创新行动方案,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行动方案中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的教学创新深化方案。

4、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写出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报告和反思。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行动大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大胆让教师尝试,畅所欲言,及时处理教学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难题。

二、取得的成效。

经历了近一个阶段教学创新的实践尝试,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教师的理念还是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师生在转变中收获,在收获中转变。师生们从学习中感到欣喜,从欣喜中受到启发,从启发中得到鼓励。

亮点一:年轻的张金銮老师用她擅长的一套教学方法,把指导组长整理学生作业、安排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突破口,做了许多新尝试。可贵的是在教学创新执行中,她还利用发“喜报”,激发小助手们参与的主动性,值得好好总结推广。

亮点二:四年级语文李老师的习作指导非常到位,老师扎实的引领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互学互批、教师点评等形式的作文指导遍地开花。

亮点三:李凤是我校的英语大王,负责3个年级160多人的英语教学,她使班级内的那些小助手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她的英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三、设想与打算:

1、在创新行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教师不能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有效结合,导致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体现教学创新的精髓。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创新活动中,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二是派人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创新经验,推动我校教学创新走向深入。

活动总结阶段,我校要求各位教师在教学创新行动过程中自己或别人的好的案例,加以整理和反思,并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践行行动意见,助我改革创新”征文活动。要让在常规月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在今后教学中加以应用,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创新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四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文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同时努力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篇9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一

20xx年秋季开学,按照街道教委下发的关于“第十七个‘教学常规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全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了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当中。现将我校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活动领导小组,完善评价考核措施。

为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教学创新行动”活动领导小组,校长吴美丽任组长,全面负责领导和组织“教学创新”整体活动,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同时,教导处成立“创新课堂教学考核小组”,具体落实教学创新工作。学校根据县乡教委下发的实施方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头堡小学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方案》,调整并完善了评价考核制度,增加对教学创新行动的评价考核权重,将教学创新情况按等级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教学创新水平水平在低效等次以下的,在该年度的评先表模时实行一票否决。

2、全体参与,参加教学创新理论学习。我校组织教师学习《滨州市中小学创新行动意见》有关文件和理论,学习后,让全体教师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并写出反思报告。

3、学习创新理论与践行教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我校在确定教学创新行动上,考虑到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校情,既要切实推进教学创新,又要保证提升教学效益,根据我校学生多,班额大的特点,经过酝酿讨论,制定我校教学创新行动方案,主题是:“发挥小组长作用,全面提升班级管理质量”。要求全体教师对照行动意见和学校创新行动方案,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行动方案中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的教学创新深化方案。

4、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写出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报告和反思。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行动大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大胆让教师尝试,畅所欲言,及时处理教学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难题。

二、取得的成效。

经历了近一个阶段教学创新的实践尝试,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教师的理念还是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师生在转变中收获,在收获中转变。师生们从学习中感到欣喜,从欣喜中受到启发,从启发中得到鼓励。

亮点一:年轻的张金銮老师用她擅长的一套教学方法,把指导组长整理学生作业、安排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突破口,做了许多新尝试。可贵的是在教学创新执行中,她还利用发“喜报”,激发小助手们参与的主动性,值得好好总结推广。

亮点二:四年级语文李老师的习作指导非常到位,老师扎实的引领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互学互批、教师点评等形式的作文指导遍地开花。

亮点三:李凤是我校的英语大王,负责3个年级160多人的英语教学,她使班级内的那些小助手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她的英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三、设想与打算:

1、在创新行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教师不能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有效结合,导致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体现教学创新的精髓。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创新活动中,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二是派人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创新经验,推动我校教学创新走向深入。

活动总结阶段,我校要求各位教师在教学创新行动过程中自己或别人的好的案例,加以整理和反思,并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践行行动意见,助我改革创新”征文活动。要让在常规月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在今后教学中加以应用,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二

我校确立了《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的课题以后,我严格按照学校科研处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和科组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我

为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利用教研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和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在教研活动时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习,我首先清楚了我组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在认真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组研究的子课题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教后反思的过程,实现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依托课题研究追求教学课堂实效的最大化。

二、能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课题实验中,我充分贯彻了以下原则:

(1)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2)拓展内容,以美促情。

(3)审美示范,以美创美。

同时我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通过课题组的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力求学科渗透,综合操作,形成学校美育网络,创设美育氛围,探寻美育途径,最终达到美育目标。

三、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等活动中,不断的吸取新的理念以及工作的技巧经验,为更进一步的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准备。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上好每一堂研究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并解决问题,并通过上教研课,听取课题成员的建议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认真及时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如,积累学习资料,学习笔记,课堂教学教案等。实验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前者尤为关键。在日常的工作中有较强烈的实验意识,注重积累,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验方案。

五、以活动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能结合课题边教学边反思,本学期选用了一些优秀音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水平、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音乐的熏陶,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其高尚情操,这也是我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兴趣学习音乐的目的所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后面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扬长补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继续努力。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三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文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同时努力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四

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面貌一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我校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思路。表现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上,体现在人人都在深入研究教育科研教研上。学校已经形成了学习、研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前卫”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动着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仅在20xx下半年,我校就有韩芳、侯相荣、陈爱民三位教师参加济南市优质课评比,并全部荣获一等奖,居全区先进水平。此外,盛淑娟、刘潇、田燕、高林、鲁传红等老师在区级优质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我校创造教育小组成员韩芳、盛淑娟、徐万生、商和举、侯相荣、田燕六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先锋”,刘兴芹、孙茂华、王芳等教学新星脱颖而出。学校全体教师,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各具特色。教师们常常为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常常为每个教师的标新立异而击节叫好。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

2、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知能合一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只要进入洪楼三小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在20xx下半年区质量抽考中,我校取得了全区总评第一的佳绩。

总之,我校的课堂教学自实施创新教育以来,探索是深入的,变化是巨大的,成效是显著的。相信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体老师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五

我们在不断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求真求实,优化亮点,直面问题,促进发展”的工作总结思路,实行“检查督导和自评反思相融合”的引导式总结模式,提升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的实效性,发挥了总结驱动创新的功用。

一、引领教师把倾听学生需求、反思学生意见作为教学总结的基础

学校通过设计启发性和针对性强的调研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引导学生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诉求、学习期望以及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通过设计开放性引领话题,组织开放式的学生座谈会和访谈活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对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措施落实、作业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及时分类梳理来自于学生的意见,让这些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感悟、需求、困惑、意见,成为教师反思教学、创新思路的基础。

二、引领教师把教学检测的质量分析和问题反思作为教学总结的依据

在检测题设计上,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设置的目标要求,设计可达成检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试题承载情境,为有效检测提供优质的素材载体。在阅卷组织上,我们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实行流水阅卷,营造科学、公平的阅卷环境。在试卷分析和成绩对比上,采用教师个体分析和学科组集体分析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引导教师从阅卷的过程中积累信息,通过对每道试题的目标达成度、得分比率以及学生整体和个体目标达成状况的数据分析,在教学现实数据与期望目标的对比中,反思学情把握的准确性、教学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教”与“学”对接的现实性;引导教师在学科组“会诊式”的分析和个体“自主诊断”的对比反思中,探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探索实现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有效对接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引领教师把优化经验作为推动专业发展的新起点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充满活力的学习场域的影响下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驱动下被激活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更新和升华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也是在“学”与“教”的碰撞中生成并不断优化的。因此,我们把引领教师总结这些生成于实践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引导教师在全面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工作亮点、吸纳学生意见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点滴积累着眼,从细小环节着手,梳理具有启迪功能的教学案例或有探究价值的教学事例,深刻分析和思考产生这些案例、事例、措施和方法的背景原因与理论原因,提炼、优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四、引领教师把问题反思和教训汲取作为创新方法的驱动力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教材 教学实践

课 题: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第一批立项资助课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教材开发是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的环节。教材是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设计课程方案的具体依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要实现校企合作,课程改革是关键。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要用来指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都应当随之改变。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数控应用专业已形成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它是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方案。它倡导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直接参与的经验来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体验工作情感。在教学实践中,课程教学组织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专业的课程体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而适用的教材开发迫在眉睫。

为此,学校制订了专业教材开发三年发展规划,确定2010年为起步年、2011年为发展年,2012年为深化年,利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全专业核心教材的编写任务。目前已成功开发了《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7》(机械类)教材,并投入使用。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教材开发的基础

1.教材开发的实践基础

2005年,我们数控应用专业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课题之后,继续深化制造业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研究探索,在之前调研、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机械识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加工基础、数控机床加工、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维护和综合实训等学习领域中,采用了创设工作情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教材开发打下了基础,也对教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是从认知规律出发,尊重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以能力为本位”是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从解决工作问题的角度出发,精心选择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

“以行动为导向”是坚持以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任务之初,教师适当介绍,任务结束时教师给予总结评价。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完成学习任务。

3.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思路

有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路,明确了企业对学生某项能力的要求,我们就开始对一些教材进行开发。以开发《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7》(机械类)教材为例,教材讲了很多命令,学生不懂命令有什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命令,而且命令太多,学生是边学边忘。我们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企业(大、中、小型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访谈,了解各岗位对读图与绘图方面的能力要求之后,设定了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以活页的方式发给学生,上课就以活页上的图为主线让学生学画图,初步形成了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在几周期的尝试之后,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完善,老师们的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并按引导文教学法的思路,设置了有梯度的思考问题,完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能力为本位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学习任务经过几周期的使用和检验,涵括了企业对学生所有绘图能力点的要求,在非常成熟的情况下,经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其编写思路为:

(1)行动导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6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行为模式”。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自主参与全部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遵循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在完成整个学习任务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工作能力的人。

(2)引导文。教材采用引导文的方式展开学习过程。面对学习任务,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时,有引导文的出现,学生按引导问题进行思考,按引导文的思考提示进行工作,如此一步一步按引导文的指引走下去,思考结束了,工作完成了,学习目标达成了。从而达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根据以上的思路,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设计了教材开发的流程和步骤,主要是:其一,对教材开发整体流程进行梳理,确定教材开发组织、管理的流程;其二,要求除了要符合相应的体例外,还要依据职业标准;其三,确定每一门教材的编写流程,指导教材开发小组开展工作。

与《计算机绘图AutoCAD2007》(机械类)教材的开发思路一样,学校还开发了一些校本的教材,尤其是外面市场缺乏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所急需的教学用书,如《模具制作工作页》《数控车削工作页》《数控铣削工作页》《机械产品制作工作页》。目前这些教学用书均在使用调整状态,没有正式出版。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教材开发的实践

学校数控专业从2004级开始前后与近十家企业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进行过深度的探讨:职业学校应如何教育学生,什么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什么学生是企业欢迎的。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以企业专家、学校专任教师、课程专家为教材开发的团队,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典型岗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描述,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了系列教材。

1.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主要内容

在教材开发之初,就明确编写体例,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的经验,创造性地设计教材的结构体例,每个任务都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任务要求:给出当前任务的要求。

学习目标:完成当前任务,学生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习过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引导下,边思考边完成当前图形的绘制。

重点、难点:提示学生本任务所需要的新知识。学生可自行查阅,以帮助解决在画图时的问题。

此外,根据不同类型任务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巩固知识,还灵活地设置了“学习准备”“任务分析”“零件分析图”和“拓展练习”等模块。

如:《计算机绘图Auto CAD2007》(机械类),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侧重于机械图样的绘制,遵循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围绕“平面几何图样”“零件图”“三维建模”三个方向来设计学习任务。将绘图思路,各类命令以及环境参数设置等问题,巧妙地渗透在学习任务中。以学生问题自主完成任务为学习过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形式,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第一环节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图形的绘制并为学生提供了评价方式,简单易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考虑到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仍在使用GB/T131-1993《机械制图表面粗糙符号、代号及其注法》,进行机械绘图,本书也仍执行此国家标准。其最新可参考GB/T131-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2.工学结合教材的使用

学生拿到我们开发的工学结合教材后,首先看到的不是抽象的专业名词,而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学习任务。各个学习任务由浅至深,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梯度地排列。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学生们容易成功,并获得成就,克服畏难情绪。完成任务后,教材有一个该任务对应的知识链接,老师通过对这一环节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将新的知识点进行呈现,让学生看到,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学生已经不经意地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具备了许多新的能力。学生在一个不断工作,不断成功,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课程目标,进而达成专业培养目标。就近两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非常好。在不断的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做事,掌握了专业技能,了解了工作的环境,对职业的认可度提高了,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

3.后续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

有了以上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的探索和对应教材的使用,我们对工学结合课程的特点清晰了,对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也比较有信心了。目前我们对已经有的《模具制作工作页》《数控车削工作页》《数控铣削工作页》《机械产品制作工作页》等工学一体化的校本教学用书正进行反复的过滤和沉淀,希望以后将它们正式出版。

三、小结

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精心打造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材还能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体现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有助于教师完善教学过程,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对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实施教学理念和教材开发技巧的专项培训,以及让老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总结了业务经验、提炼管理方法和能力。近年的教材开发实践,使一批教师和核心骨干掌握了教材开发技巧,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升了他们的综合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