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赛安全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足球比赛安全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尽快完成反球场观众暴力立法
为了预防和打击足球球迷的暴力行为,中国政府各部门及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法律法规。针对球迷观众暴力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和中国足协制定的《全国足球赛区安全秩序规定》。现行的法律难以对暴力事件的所有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刑事、治安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不利于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而且,这些规定只是列出了相应的处罚标准,应该如何运作,还缺乏具体的细则,这将难以达到法律规定的预期目标。鉴于球迷暴力行为的潜在危害性大,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将各种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足球暴力相关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加大对涉暴球迷的量刑力度,以期对其他球迷产生警示作用,预防中国足球暴力事件的升级。
2、加强宣传教育,让球迷保持正确的心态
首先,通过协调媒体、赛事承办方、安全保障部门及地方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宣传、塑造社会认可的观众行为。通过开展教育性的公共文化工程和运动,建立与加强球迷组织,引导球迷文化的塑造与完善、进行抵制球场观众暴力的思想教育、舆论宣传与法制威慑相结合等,这都需要中长期的广泛、细致工作,才能逐步体现出其教育的效果。其次,对于某些具体场次的,特别是在人们意识上比较敏感的比赛,尤其是存在较多、较大球场观众暴力隐患的地区,则应加强针对特定人群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以消除球场观众暴力产生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让观众学会欣赏足球比赛,认识到足球比赛的大众娱乐性特点,从而正确看待比赛结果。
3、加强对舆论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体育报道不能带有狭隘的、偏激的观点和言语,从而唤起一方球迷对另一方球迷的敌对情绪。其次,在体育报道中不宜用战争与暴力的语言来形容比赛。第三,不要对某场比赛的意义进行无限地夸大,把比赛的胜负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联系起来。接受这种观念的球迷会因一场比赛的失利而深感耻辱,会为一场比赛的胜利而狂喜,这两种极端的情绪都有可能导致极端的行为。第四、不要对已经发生的足球观众暴力行为进行大肆渲染和过于细致的描述和报道,否则,容易会被当作一种时尚和潮流,被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效仿。最后,作为主管各报刊杂志发行的部门、编辑应尽可能地防止这类内容的发行,从而减少事端的发生。
4、净化赛场
在比赛中出现明显的误判、偏袒、或者说不公平竞赛等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很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骚乱。例如运动员、教练员出于对判罚的不满攻击裁判,他们作为公众人物,有很大的感召力,他们的行为很容易成为一般人的模仿对象。从根本上消除比赛的不公平,讲究公平竞争、净化赛场,可以有效预防球迷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5、做好足球比赛安保工作
对于具体比赛而言,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性技术与措施,保证短时间内不发生暴力事件。具体实施过程分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
(1)赛前加强入场安全检查
通过票务组织与管理将球迷进行安全性隔离,一般可以采用门票分配制度、观众准入制度及空场制度来得以实现。购票时,可采用实名制购票,使观众在比赛前就处在一种被监督管理的状态下,也加强了观众的自律。入场检查球票时,禁止观众携带硬包装的饮料、烟火及带有旗杆的旗子进入赛场;进入赛场后,对入座情况进行最后的检查。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空场制来确保比赛中的观众零暴力。这是在牺牲赛事举办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采用的一种保证社会利益风险最小化的策略。另外,提高观众观看比赛的舒适程度,适当加大观众之间的观看距离,分区安排主客队的观众,并尽最大努力拉大他们的间隔距离,以减少观看比赛过程中双方的言行带来不必要的冲突。
(2)赛中加强监管
首先,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动态监控系统,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球场观众暴力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控制。每个赛场上都应该安装或配备科技含量较高的现场监控系统,如大功率无线通讯、无线网络系统和功能强大的视频监控系统等。这不但可以协助警方与俱乐部加强沟通与合作,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球场观众暴力企图,迅速启动预案,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完备的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增强当地警方进行球场观众暴力案件的侦破速度。其次,进行合理的警力布置。在比赛过程中,每个看台布置合理的警力控制赛场局面,对随时发生的观众暴力事件进行准确的应对。对于明显的观众暴力行为,工作人员及警方应坚决贯彻“零宽容”的指导思想,采取“迅速隔离,重点打击,全面控制”的控制策略。
(3)赛后的疏导遏制
比赛结束后,球员及观众退场的疏导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退场疏散准备工作,比赛结束往往是骚乱的开始,此时宜将观众在最短时间内疏散出场,尽量将所有可动用的门都打开,使球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距离离开赛场,同时组织好交通工具迅速分流,以减少集中的人群。在观众退场前,应安排一些警力进行防范,给企图制造事端的人以威慑作用,避免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石岩,王莹,赵阳等.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 2007, 27(1)
篇2
(一)会务准备接到此类会议应先了解所有参会人员的总数、外地参会人员的到达时间、车次、航班号、来人总数沛作好接站牌并安排车辆准备接站,提前预订好住宿地点、餐饮、返程车票、机票等。会议议程可用事先设计的模板制作印刷发给参会人员人手一份,以便其了解会议的议程。版式是A4页面对折或三折主要内容为参会人员姓名、单位、职务、发言次序、行程安排、主办方联络人电话等。如果参会人员中有外籍人士应提前了解该国风俗礼节以尊重对方文化。
(二)会场环境学术会议、讲座是高校举办频率比较多的活动这类会议的特点是参会人数不多,常安排在报告厅、演讲厅、阶梯教室等场所要做好会场内隔音、遮光服务。
(三)会场氛围提前做好会场内外的背景墙、欢迎牌、指路牌、海报等。会场内的背景多以沉稳色调为主并结合学术会议主题辅以相应的图案衬托设计。背景上的字体要端正规范相应的会议LOGO也要清晰根据笔者的经验会议组织方有时难以提供清晰的LOGO文件,需利用专业软件进行修改制作,背景面积较大的分辨率可设置为40一50像素/英寸否则文件太大计算机运行速度太慢。为了使背景画面效果达到预想效果最好采用印刷用四色设计作图出大图前要先打印小样给主办部门审核效果。讲座海报制作应尽量明显简洁、色彩活跃要概略介绍主讲人的身份简历,所讲题目、时间、地点要明确详细。
(四)视频音响灯光此类会议常使用多媒体设备,事先应调试投影仪、笔记本等设备的连接。由于主讲者自备的笔记本电脑型号不一,经常会出现笔记本与投影仪不同步的情况主要故障与解决方法如下:
1.投影仪搜索不到信号。解决方法下n键+F3键/LCD组合键加还不能解决应详细阅读设备说明书。
2.显示模糊不清晰。解决方法应该把笔记本的分辨率调至投影仪的分辨率。
3.播放视频时不显示图像。解决方法关掉笔记本显卡的硬件加速。会场内灯光需有专人控制。
会议开始初期,为了摄影摄像需要光线充足而进入到投影演示阶段要及时关闭主光源以保证投影画面质量。
(五)服务礼仪学术会议有时会涉及知识产权、保密规定等服务人员不便在场要备好茶水供其与会人员取。学术讲座多是公开性的参会人数略多服务人员应利用中途休息空隙添续茶水不得打断演讲人的思路。
二、文体活动
(一)会务准备校园内常有学生自发组织的歌咏比赛、辩论比赛、篮球、足球比赛等河协助他们安排场地、服装、联系商户提供赞助等。文体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安全问题高校内的活动更是如此。事先要充分做好紧急预案并与校内的保卫、医疗部门提前沟通肪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会场布置此类活动的场所比较多样洪同的特点是参会人数较多,师生均有会场的布置也要适应活动的内容形式。下面以辩论赛、运动会两个活动为例对一些具体服务进行说明。
1.辩论赛会场布置。辩论赛一般有多队参加可分为几组。比较常见的布置是八字形,即中央靠后位置是主持人座位左右是辩论选手区。也可以布置成开口圆形,主持人在圆形中间。其他还有“U”形、“山”字形等要根据比赛的人数及现场的环境具体排布。另外各队的部门、系部的名称要张贴在醒目的位置。
2.运动会会场的布置。运动场内的宣传应作统一的安排。对于运动器械的运输布置、安装调试要多征求保管者意见。观众席要多备垃圾桶、饮水设备厕所等公共设施要保证能正常使用。对检录台、播音台、医疗救助台、更衣室要单独划出区域并有明显标识。
(三)会场音响灯光
1.辩论赛音响话筒的准备。由于参加的选手多对音响设备话筒的数量要做充足准备。为方便主持人与选手互动要配备无线话筒灯光按室内常规灯光效果布置即可。
2.运动会音响、灯光的准备。运动会由于分室内外两种场地,在室外举行时的音响效果要考虑到环境因素,会场的声音以洪亮清晰为主。由于话筒使用处较多事先要分配好并有预留。如有夜间比赛会场灯光也要配备。室内的音响在活动前要精心调试。
(四)会场服务
1.辩论赛比赛用的设备、工具。会前准备好记分牌、抢答器、限时表、选手号码、时间提示牌、啦啦队手持牌等设备、工具。
篇3
关键词:进行课外 竞赛危机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4-03
前言
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是学校课外体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校园体育赛事与日俱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竞赛项目的多元化,外部广告对校园体育赛事的赞助等等宣传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然而,在这些课外运动竞赛的实施过程中,课外运动竞赛危机频频发生,诸如学生在校运会比赛中猝死。学生的发生屡见媒体曝光。因而,采用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理论,关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建立预警机制,保证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顺利,实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功能是本文的出发点。
1、课外运动竞赛危机概述
1.1 危机概述
关于危机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温・芬克认为:“危机是指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国内学者刘刚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上述学者对危机概念的见仁见智都表现了危机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危机具有突发性,在危机发生前不可预测。大量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隐蔽性,在其爆发之前不为人知,运用现有手段难以预测。
其次,危机具有危害性或潜在的危害性。不论任何危机,都必然对已有秩序造成混乱,恐慌和破坏,由于决策实施的延迟性和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对危机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难以进行评估。
最后,危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危机的应对措施措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决策人因人、因地、因时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1.2 体育危机与课外运动竞赛危机
体育危机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这个概念,学者们一般指在大型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也就是诸如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所遭遇的突发事件,诸如恐怖袭击,明星退赛,兴奋剂事件,人群踩踏事件等等。
毫无质疑的是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研究应该归属于其中。然而,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体育危机的一种,从某些属性上讲具有其特殊性。
从组织者角度看,一般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随着活动级别的升高,甚至有市局指挥部、治安总队、交巡警总队、消防局、体育局、交通局,也有分县局等相应职能部门参与,如果是水上比赛,往往还需涉及海事局、港航局等部门等协助,尽管不同部门的协作容易造成“管理真空”,但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比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要严密的多。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者往往是个人或学校,在资源的调动,分配方面与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比较起来相差太多。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只能使危机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很少能改变危机的恶劣后果。
从参与者角度看,大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复杂性,既有裁判员,运动员,还有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形形的客体造成体育危机种类不同,像体育赛场危机,体育明星危机事件,体育管理危机事件,以及体育媒体危机事件等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中很少出现。但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具有其特殊性,课外运动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参与者是常规群体,即遵照已建立社会准则的或进行活动的群体,如特招生等;在由个人或学校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往往为偶合群体即临时『生群体,一般是指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因某种原因临时组成的群体。这两类群体从生活空间而言,集体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接触频率高,相互影响较大是这个群体群体意识鲜明的主要特征,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意识鲜明。
在一个“导火索”下,只要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和感受,其作用在于肯定学生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刺激他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加速群体行为的发生。群体行为一经发生,它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更甚于前者。
1.3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类型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地震,洪水,风暴等作为目前科学难以准确预测的不可抗力,对课外运动竞赛的伤害是难以评估的。2004年3月10日中国籍青年球员江涛在新加坡足球比赛中,不幸被雷劈中,当场丧命。这种自然灾害在课外运动竞赛中较少见到,但我国目前学校运动会大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在运动会举行过程中,遭遇暴雨、雷雨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拥堵,踩踏事件,对竞赛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便。
第二类是突发事故灾难,如交通、火灾、生产事故等。突发事故灾难在职业竞赛中比较常见,近年来在欧洲足球赛场上数名年轻运动员猝死事件敲响了警钟。在学校课外运动竞赛中,尤其是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更容易发生突发事故灾难。某知名大学登山队队员被困喜马拉雅山,后调动直升机救援也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
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中暑,传染性疾病等极易在学生中造成恐慌。
第四类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球迷骚乱、恐怖袭击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更常见的是因为竞赛成绩的误判,错判所引起的,如学生罢赛,与裁判,组织者对峙,造成竞赛的中断,甚至其冲突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后,延续到其学习、生活中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蒙上阴影。
2、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一个系统的事件,其系统事件的形成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合力的结果。作为危机管理的本质核心就是组织者通过对赛事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其形成的危机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行为。危机的形成是参与主体一人,环境,组织管理不和谐的结果。
2.1 人的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过程中,既包括竞赛的组织者又包括竞赛的参与者,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员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大量流动人口、观众、媒体、保安人员,甚至是一些广告赞助商等等导致的突发事件,如保安与观众在维护秩序时发生的冲突,观众与观众发生的冲突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如何及时疏散开闭幕式人员的拥堵,避免造成踩踏事件更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环境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注重环境因素是竞赛组织者为应对危机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环境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气象因素造成竞赛的中断或延迟;另一种是客观环境,如开展竞赛所必须的场地,场馆器材。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客观环境变化,造成竞赛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比赛中断。
2.3 组织流程因素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竞赛的成功进行,赛事组织管理是关键环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反馈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在课外体育竞赛的组织中,首先是协调资源,即协调资金,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者和竞赛的参与者以及相关人员等,其次是要协调人际关系,激发竞赛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使阻力转化为动力,保证安全,成功完成课外体育竞赛这一目的。从管理的主体来考察,管理的因素包括赛事主办方的自身安全管理和赛事举办场所的应急管理机构(外部)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内部管理主要在于组织方的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是否完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等,这些都是课外竞赛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外部管理主要看主办方应急救援体系和紧急救援机构是否完备,以及紧急救援的合作效率与手段如何。
影响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产生危机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形下,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变化的,在整个危机产生的过程中,环境对组织者和参加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组织者和参加者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组织者和参加者应该设法控制和适应环境,采取合理的组织流程,使课外运动竞赛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
3、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对策
3.1 危机的预防
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危机预防以思想教育为主,对其思想进行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行为作为约束,一旦发生危机就很被动。然而,只要有课外运动竞赛的存在,就可能产生危机,把危机教育贯彻到日常教育中,明确危机事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树立危机公关意识,设立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的预测,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如果危机发生,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确保学校和社会生活及公共秩序不受冲击。
成立学生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危机动态,提高沟通效率对组织者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危机引发因素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建立应急管理预案等等都是危机预防的可选择方案之一。
3.2 危机的应急处理
篇4
(一)2009年全市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教育局关于暂停中职春季招生的通知》(衢市教职成〔20*〕246号)的相关规定,全市初中毕业生均应参加学业考试(免试录取的初中毕业生除外),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全市继续实行中考体育加试并列入学业考试范围。
学业考试时间(体育学科除外)安排在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考前报名方法等由市招办另行通知。
(三)省教研室编制的《2009年*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试卷质量分析评价和各地复习的主要依据。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考核,严格控制考试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既反对单纯考核机械记忆的内容,又要杜绝技巧性、竞赛类的偏题、难题,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
(四)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由市招生委员会、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命题、组考、阅卷等考务工作由市招办会同教研室组织实施,试卷卷首统一冠以“*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市卷)”。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分别由基教处、职成教处会同招办组织实施。市区(含*区、衢江区,下同)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阅卷,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网上阅卷。学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补考,由县(市、区)自行命题,初中学校组织考试和阅卷。
(五)考试要有利于方便学生和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社会•政治》科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英语科目安排听力测试;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允许使用符合教学要求的计算器,根据浙教基〔20*〕233号和浙教基〔20*〕109号文件精神,要求使用列入省教育厅教学用书目录的科学计算器。
(六)200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仍按照衢市教基〔20*〕273号文件精神执行;往届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原毕业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上考生所在村(社区)现实表现证明为准。各地各初中学校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结合实际完善具体测评方案,努力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评价应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作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对评价结果如有异议的,学校应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申诉,并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要加强组织管理,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细则并指导与督促所属初中学校认真完成评价工作,完成所属学校各类获得“A”等级学生的认定工作,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初中学校要成立评价工作委员会,严格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评价政策、实施细则和要求完成本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个初中毕业班要建立测评工作小组,完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工作。各地要从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出发,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探究与实践类”模块中“实验操作”分项和“劳动与技术类”模块中“信息技术”分项的考核,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测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中的作用。各地各校应在2009年4月底前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二、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高中招生计划制定及录取办法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适者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招生中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二)合理安排普职招生计划。各县(市、区)要统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安排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时,要以实际初升高比率为基础,按1:1的比例来安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确保今年高中段招生职普比达到1:1。各县(市、区)高中段学校招生方案和招生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联合编制,并于2009年3月25日前上报市教育局,经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市直属高中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学校提出初步意见,于3月25日前分别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和职业成人教育处审核,经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要求升入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获得2A以上;要求升入其余普高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其志愿、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继续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多元化录取。2009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仍分免试录取、特长生录取、招生指标分配录取、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定向录取、统招录取五类。
1.免试录取:
(1)免试录取对象及比例:凡20*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期间,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可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录取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计划数的5%以内,未招足的指标并入各招生学校的统招计划。
(2)免试录取的条件:
①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
②参加市及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
③获小发明、小创造省二等奖及以上或*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学生;
④在*省初中数学、自然科学竞赛,*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
其中③、④二条中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
(3)免试录取的程序: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在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的基础上,经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学校应认真审查推荐学生的材料,并可通过面试、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的正式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在2009年6月10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市教育局备案。
2.体育、艺术特长生录取: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由招生学校于2009年3月25日前提出方案(含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报名办法、专业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专业测试时间、地点等),报招生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并在本校网站上公示。体、艺特长生的学业成绩应不低于招生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的60%,专业成绩由各招生学校组织力量进行考核测试,接受当地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测试结果应及时公布,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专业测试成绩符合要求的学生名单应于6月10日前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招生人数列入各招生学校的整体招生计划,未招足的指标并入各招生学校的统招计划。
3.招生指标分配录取:为继续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薄弱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2009年工作的相关要求,继续加大推行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2009年*一中、*二中、*三中、*高级中学、龙游中学、江山中学、常山一中、开化中学等省重点中学应拿出60%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初中毕业生数和办学水平等因素分解到各初中;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各地计划内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各县(市)省重点中学指令性计划招生指标分配方案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备案。
4.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定向录取:*一中继续作为民族团结政策教育试点学校,面向全市定向招收初中毕业生,招生名额列入该校2009年度招生指令性计划。具体招生办法另行下文通知。
5.统招录取:统招录取是录取的主要形式,主要依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择优录取。当最低录取分数线出现并列分而超过计划招生数时,按考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从高到低录取;如考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分仍相同,则按考生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获A等第数量从多到少录取。
(五)高中招生加分政策。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军区政治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驻浙部队干部随军随调配偶子女就业就学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7〕62号)、《*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控制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的通知》(浙教考〔2009〕2号)要求,进一步规范中考加分政策,对继续保留的身份类加分和体育竞赛类获奖加分,具体规定如下:
1.下列考生,可加5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三名优胜者[市(地)级体育竞赛指市运会、市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运动会比赛或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列入计划的各类体育比赛。其中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列入计划的各类体育比赛获奖证书上应盖有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印章。所有比赛不足4队(人)递减一名记成绩,作加分依据;市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比赛暨体传校比赛两赛合一记成绩,作加分依据。下同]。
2.下列考生,可加10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2)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二名优胜者。
3.下列考生,可加15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一名优胜者;
(2)获省级体育竞赛四至六名优胜者[省级体育竞赛指省运会比赛或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其中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举办的体育竞赛获奖证书上应盖有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印章,所有比赛不足7队(人)递减一名记成绩作加分依据,下同]。
4.下列考生,可加20分投档,由招生学校审查录取:
(1)获国家、省级体育竞赛前三名优胜者;
(2)驻地部队团以上干部、荣立二等功或三等战功以上、被大军区级以上或省级(含省级)以上表彰、因公牺牲或致残(六级以上)、从事飞行或舰艇等艰苦工作、驻海岛部队的军人子女。凡获得多项优惠加分的考生,以最高分为限,各项不得累加。各类获奖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0*年9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各县(市、区)教育局须在6月10日前完成辖区内初中毕业生加分名单审核工作并在学校和所在县(市、区)教育网上公示,同时报我局招生办备案公示。
(六)各地要根据实际制定控制重复教育的政策措施,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所有往届初中毕业生均以社会考生身份单独报名参加学业考试,高中学校优先录取应届初中毕业生。自2009年开始,省重点中学不得录取在校就读的初中复读生。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一)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制度,明确程序,细化环节,规范操作。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案例收集和经验总结。各级教研室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切实做好文化课命(审)题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工作,命题人员与审题人员要严格分开,不得“命审合一”。命题期间,命题组织单位要与每个参与命题的人员(命题人员、审题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合约,并对保密合约进行公证。施考期间尤其是体育考试期间,要加强监考工作,加强对考点的巡视与管理,防止发生各种泄密、舞弊事件。作文阅卷要坚持三人独立阅卷制度;对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主观性试题,阅卷前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卷情况,统一评分标准;阅卷后要组织复查,努力避免阅卷差错。要加强对考生的安全教育,制订安全防范预案和应急预案,周密部署,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杜绝考试过程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从培养人的高度出发,坚持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课时,不得过早结束新课;严禁节假日集中补课、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保障学生休息活动时间;不得擅自编印或要求学生订购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管理,不得进行区域性的“抽测”、统考;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得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特别要防止在考试复习阶段放弃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不允许强迫这些学生提前离校放任自流;要加强教师培训管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要落实“减负”责任,加大对各类违规教学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统一高中招生加分标准。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制定的高中招生加分标准,未经市教育局批准,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不得自行制定加分项目和加分值。
(五)做好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考试结束后,各地要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并于2009年7月底前提交相关材料报市教育局教研室。
(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全市各初、高中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高中段学校招生宣传必须征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在县(市、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和初中学校的支持配合下,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宣传,切实保证初中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