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的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的进展

篇1

关键词:小儿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

小儿哮喘是一种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会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异常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病理过程为气道黏膜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导致内分泌物增多[1-2]。由于气道有炎症,使气道高反应性,细小支气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清和气道分泌物中总免疫球蛋白(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增高,该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的本质是异常的免疫反应。

1、遗传学背景

哮喘为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高达77%,但环境因素仅占23%。通过结合DNA芯片技术与临床表型关联的分析得出:哮喘候选基因的筛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目前已发现11q与过敏体质(atopy)有关,其控制总IgE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因位点位于染色体5q31成簇的细胞因子(IL-4,IL-13和IL-4受体)中。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内信息传递因子信息传感和转化活化剂-6(STAT6)活化[4],促使atopy和哮喘的发生。而且β2受体的突变与哮喘有紧密的关系,位于14q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特异性IgE反应连锁。由此可见,哮喘的发病和atopy的形成均具有遗传背景.。然而近几十年,哮喘的发病率却在成倍的上升,这说明不仅仅是候选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变化。此外,从已知的哮喘候选基因来看,均属免疫因子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多态性的表型(临床表现)必然关系到免疫学改变[3]。

2、TH1/TH2 细胞功能失调

TH1 细胞的主要通过分泌IL-2和IFN- γ等细胞因子对抗细胞内细菌及原虫的免疫反应,对诱发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抗感染色疫中起面议调节作用,而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IL-13,能够在诱发过敏反应中调节体液免疫反应,并辅助B细胞合成转化免疫球蛋白,其中,分泌出的IL-4能够促进IgE的合成,IL-5和IL-8能够延长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内的存活时间,所以,形成过敏体质的基础便是TH2的功能亢进[4]。

在一般情况下,TH1/ TH2细胞处于恒定状态,二者功能发生变化时又会产生相互影响,例如当哮喘患者TH1细胞功能下降时,TH2细胞的功能就反而增大,导致生成大量炎症因子,IFN- γ水平降低,IL-4、IL-5水平升高,说明患者体内TH1/ TH2功能失调,当然,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功能并不是相互独立的,TH1/ TH2细胞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当TH1内的细胞因子IFN- γ拮抗TH2的IL-4和IL-10时,会导致TH2细胞的活性减弱,相反,当TH2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4和IL-10拮抗IL-2和IFN- γ时,TH1细胞的活性就会减弱。总免疫球蛋白会促进肥大细胞和嗜酸粒形细胞分化,进而形成以IgE为特征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哮喘反应。

从最近的小儿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诸多哮喘患儿的体内并不存在TH1细胞功能低下或者TH2细胞功能亢进的现象,由此表明,TH1/ TH2细胞失衡并不是导致小儿哮喘发病的唯一因素,还尚有其他亟待可知的机制参与。

3、TH2细胞引起免疫反应

1、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其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气道全层会在TH2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5和 IL-13的诱导下聚集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从而释放出炎症介质,主要有嗜酸细胞神经毒蛋白、胶原酶、NO、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2、免疫球蛋白(IgE) IgE是人体的一种抗体,存在于血中,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4能够促成lgE的合成,它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释放出炎性介质,从而产生免疫功能。

3、细胞黏附分子(CAM) 细胞黏附分子能够通过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及其他气道结构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白细胞在局部的聚集与归巢等活动[2],由于TH2内细胞因子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刺激,导致炎症细胞大量在气道聚集。同时,血管细胞黏附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分泌因子都会到气道参与聚集。

4、趋化因子(chemokines) 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趋化因子(多为8-10KD),同样,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也会参与到炎症细胞在气道聚集。

5、内皮素(Ets) 内皮素存在于血管内皮以及各种组织和细胞中,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能够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系统稳态。其合成主要取决于巨噬细胞原炎症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控。内皮素不仅能够有效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而且还能促进黏膜下腺体的分泌以及促使平滑肌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4、树突状细胞(DC)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自身有很强的免疫刺激能力,对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常少量分布于与外部接触的皮肤部位,DC主要分为髓样DC(DCl)和淋巴样DC(DC2),DCl分泌的IL-12和IL-18促使TH0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由于IL-4的刺激,TH0渐渐向TH2发育,同时IFN- γ的正反馈刺激DCl 使TH1分泌更多的IL-12,因而导致DCl功能不足,TH1/ TH2细胞功能失衡,很大程度上,会引起人的过敏反应[5]。

DC有成熟状态和未成熟状态,在人体内, DC大部分是非成熟状态,未成熟DC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摄取抗原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就会分化为成熟DC,而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微环境因素对不成熟DC发育可能造成的影响,比如细胞因子。

最近研究表明又出现了低3种表型的DC[6],即低分化DC,其吞噬功能很强,但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较弱,它与DC1、DC2不同的是,在提呈抗原的过程中并不会激活TH0细胞。由此看出,树突状细胞对小儿哮喘的发病具有关键作用。

5、免疫耐受现象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如在抗原或过敏原刺激下,树突状细胞内不成熟的DC能够抑制气道炎症反应。但准确机制尚不明,导致不成熟DC诱导T细胞的无能化,可能是由于它们之间缺少共刺激分子。

6、哮喘的发作与因素

哮喘发作的前兆便是出现过敏体质,与TH2细胞不同,T细胞主要产生IL-10来抑制TH1细胞和TH2细胞,而TH3细胞主要分泌TGF-β来抑制炎症的反应,通过诱导共刺激分子,T细胞、TH3细胞由于与其配体的相互连接而被活化 ,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缺乏,免疫耐受状态被破坏,便出现了过敏体质。

由于近年来哮喘发病率急速上升[7],随之便出现了各种导致因素,感染便是其中之一,感染的抗哮喘机制是极其复杂的,通过toll样受体细菌会促使TH1的发育,由于缺乏经常性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导致TH1不能完全发育,使新生儿时期,TH2细胞的功能亢进发展迅速,便形成了过敏体质。已有医学证明鼻病毒、腺病毒、衣原体或支原体呼吸道感染也会导致哮喘的发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呼吸道感染都能诱发哮喘的发作。是否导致哮喘的发作取决于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成分不同,可能诱发哮喘也可能抗哮喘,哮喘的发作与感染机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7、哮喘的免疫学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已研究出许多控制哮喘发作的方法,如气道吸入糖皮质激素、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以及LgE单克隆抗体治疗等疗法,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哮喘,,如糖皮质激素,它只能控制哮喘症状,必须持续用药来预防复发。所以深入研哮喘发病机制探索出一种新的能够抑制哮喘的发作的疗法是有意义的。

由于哮喘发作的机制是免疫耐受被打破,所以想要研究出预防和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就需重建免疫耐受,增强免疫耐受的方法如下:

7.1益生态学治疗:为激活黏膜免疫系统NOD2的活性来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口服乳酸杆菌。

7.2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反复接触少量过敏原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产生耐受性,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便可减少介质释放,减轻气道炎症,从而降低气道反应性。

7.3脱敏治疗:脱敏治疗有口服过敏原和皮下注射过敏原,为提高其特异性免疫耐受,可通过诱导IL-10来抑制IL-4的产生。皮下注射过敏原已广泛应用于小儿哮喘的临床。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对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3(5):487-490.

[2] Zora, J.E.,Sarnat, S.E.,Raysoni, A.U.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urban air pollution and pediatric asthma control in El Paso, Texa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8:56-65.

[3] 郑春盛,林青,林丽婷等.小儿哮喘与白三烯关系的研究 (附109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9,25(3):167-169.

[4] 李忠东.小儿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1(11):29-29.

[5] Saglani,S.,Lui,S.,Ullmann,N. et al.IL-33 promotes airway remodeling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roid-resistant asthma[J].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2013,132(3):676-685.

篇2

一、变式能促进概念的深入理解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非常多的概念,对概念的教学,一直以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解为主,再配合例题进一步验证和理解.如何去理解概念,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以及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利用变式教学来达到目的.概念的变式教学通常要用到类比的手法,也就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想象和理解相关的概念,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对原概念的认识.

比如说在学习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们理解概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来引进一些新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等差数列有它的定义和性质,根据这样的思考方法.那么,有“等和数列”吗?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等和数列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按照等差数列的概念,我们可以推测出等和数列的所具有的性质,也就是每一项与后一项的和都是一个常数.通过思考,可以推测出这样的数列比较简单,缺乏研究性.举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习或了解等和数列,而是让学生们通过类比和扩展,获得更加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原概念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变式能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的例题,通常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毕竟例题比较有限,要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就需要对题目进行变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题目中一些条件或结论的改变,来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训练学生们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通过多样的变化来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变式能发展思维的多样性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对题目进行变式教学,其实还可以从解题方法这方面来进行变式教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道题目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片面的、短期的学习效果,不太注重发展学生们的思维多样性.特别是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认为题目得出了答案就行了,不追求其他的解法,只是选择最容易理解和使用的方法来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短期看来,这样的教学效率会比较高,但是长远看来,并不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到一题多解训练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们的思维也获得多向的发展.

比如说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M=3,BC=10,则AB・AC=.像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也有几种解法.比如说可以直接求AB・AC,通过向量的转化可以与已知条件联系起来.也可以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分别设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然后利用坐标法求向量的数量积也能得出答案.还可以通过构造一个斜三角形,用几何的方法进行求解.一题多解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变式教法能让课堂更加活跃

在教法方面,教师也可以推陈出新,用一些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都一成不变的话,时间长了就容易让学生们产生思维上的疲惫,适当地对教法进行更新尝试,才能对学生们的思维和神经产生更加有利的影响和刺激.

篇3

关键词管理创新;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82-0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理当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序而高质量的教学固然必不可少,但有效的学生管理同样是强有力的保证。

我们面临的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可谓是困惑与困难并存。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学校管理人员精简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不良影响、网络普及提出的挑战、学生对学生管理不认同等等。高校学生管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答案只有一个高校学生管理要创新。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和任务,学生管理创新系统由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内容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组成。其中,管理理念创新是核心,管理目标创新是方向,管理组织创新是支撑,管理内容创新是基础,管理方法创新是手段,五部分相互作用和促进。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份责任让我们必须将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实践的探索中,发现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每一个相关职能部门或班级都是其的管理模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高校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直到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2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与周围环境的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要想取得好的管理成效,仅靠完善自身是不够的,而是要努力塑造周围整个大环境与之相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增加、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要想发挥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与校内其他系统、校外系统建立起共同协作的关系。

我们把学校学生管理内部和外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外部的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校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把对学生的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联合起来这样做,使得教育的合力效应得到体现。教育的声势加大,对学生的震撼也加大,教育的实际效果更加明显。

3实行导师制和专职辅导员制管理模式

在对学生班级管理中,我们使用普通的管理模式,即一位老师当一个或几个班的班主任。对于班主任的选定有两种方式:专职班主任和兼职班主任。通过两年工作的实践,我感到这种普通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他们既要有思想、生活方面的辅导员,又要有专业学习上的导师。

导师制中的导师是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是指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专业老师。二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所长,专业老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对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科研水平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团建设、集体建设、学生生活、心理健康上把握方向、提供指导和帮助。要想充分发挥二元化班级管理的优势,关键在于导师和专职班主任的选拔、考核上。导师和辅导员的选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其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第三热爱学生,第四雄厚的专业素养。强化考核,将班级管理实效作为老师业绩考评的重要部分,与老师的晋级相连。

4从问题管理向自我管理过渡

学生管理工作常常给人一种“救火队”的印象,学生中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活跃着学生工作者的身影。作为学生工作者本身而言,也感到疲于奔命,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在学生中加强自我管理,让我们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学生工作者帮助学生树立好目标,目标好比是汽车的方向盘,一个人如果失去目标,无异于迷失了前进方向。有相当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一种革命到头的观念,更多的是想享受,奋斗意识淡薄,表现出目标不明确,这就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在树立目标时强调以下几个原则:清晰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变动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可评量原则。也要突出对自我管理的评定工作加强评定,可以更好的发挥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评定,使得同学们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继而能够设立更高的目标,并在实现过程中加以自觉地努力获得成功,得到认可和表彰。

5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有爱心的管理方法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投入真情实感,以我们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沟通,表现出融洽的师生感情,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学生需要被人尊重。尊重学生,就是教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尊重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尊重学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良好的舞台。作为学生管理者,只有善于欣赏学生,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管理的积极成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第一版,2003-10-15.

[2]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第一版,2003-12-21.

[3]朱瑞华.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人本管理,大理学院学报,2003-2-6.

篇4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发病机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既往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伴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上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该病的年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ITP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患者需住院治疗,其病死率约1%[1],主要死于致死性颅内出血。关于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951年Harrington自己输注ITP患者的血浆后迅速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证实ITP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因子,从此开创了ITP的免疫学研究。此后50多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液免疫方面,认为机体体液免疫异常,患者体内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介导血小板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所有ITP的发病情况,如50%~70%的ITP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因此近年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扩展到细胞免疫及血小板生成障碍等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及抗血小板抗体介导巨核细胞质量异常在ITP的发病机制中亦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及血小板生成障碍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

1体液免疫的作用

已证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均可检出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B细胞、T细胞。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50%~70%的ITP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主要为IgG型并针对血小板膜GPⅡb/Ⅲa、GPⅠb/IX[2-3]。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同时也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小板的裂解。ITP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分子模拟与交叉反应。针对外来抗原(尤其是病原微生物)的抗体与自身抗原交叉反应是诱发自身免疫异常的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机体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因分子模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产生交叉反应。Takahashi等[4]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发生ITP,并且近年发现80%儿童急性ITP发病前2周内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②表位扩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抗原递呈细胞(APC)摄取破坏的组织碎片并将自身抗原的隐蔽表位提呈给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此现象称为表位扩展。衰老的血小板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后加工促使隐蔽抗原暴露,导致自身淋巴细胞活化并产生抗体[5]。

2细胞免疫的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细胞免疫异常在ITP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B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介导血小板破坏。Kuwana等[6]研究发现了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这些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几乎都是CD4+ T细胞,证明CD4+ T细胞的激活是导致慢性ITP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主要原因。

2.1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异常活化正常情况下机体T细胞经历阴性选择后不会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ITP患者外周血出现CD4+CD8+ T细胞群,该群细胞为逃离了阴性选择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无能状态,发病时被激活参与ITP的病理过程。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被激活:①血小板衰老被树突状细胞摄取递呈给T细胞使之活化增殖[7];②共刺激分子的过度表达。自身反应性T细胞因AP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低下或缺失而处于无能状态。赵艳霞等[7]研究发现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6表达较对照组增高。Nagahama等[8]发现ITP患者血浆可溶性CD154 水平明显升高。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后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活化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ITP患者活化的T细胞具有抗凋亡的作用,活化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不能通过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被消除[9],使得自身反应性T细胞持续活化破坏血小板。

2.2T细胞亚群的失调T细胞主要分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CD4+/CD8+ T细胞之间的平衡是维持机体免疫稳定的中心环节。冯建军等[10]研究发现ITP患者存在CD4+/CD8+ T细胞比例失衡,提示T细胞亚群失调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根据CD+ 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分为Th1、Th2、调节性T细胞(Treg)等,相关研究表明各T细胞亚群与ITP的发病有一定联系。

2.2.1Th1/Th2失衡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β等调节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6、IL-10等参与体液免疫。Th1/Th2之间的平衡是维持机体免疫稳定的重要环节。Panitsas等[11]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发现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水平较健康者升高,而Th2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下降。Stasi等[12] 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得ITP患者IL-4+ T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而IFN-γ无明显变化。以上研究提示ITP患者存在Th1/Th2优势反应,Th1/Th2失衡可能是ITP发病机理之一。

2.2.2调节性T细胞异常Treg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目前发现的Treg有天然调节性Treg、Tr1细胞等,其中主要为天然调节性Treg,其表型特征为CD4+CD25+FOXP3+,占健康人群外周血CD4+ T细胞的5%~10%。Treg具有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并维持外周耐受的作用 [13-14]。Sakakura、Liu等[15-16]用FCM检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发现ITP患者CD4+CD25+ Treg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减低。Treg数目减少,免疫调节功能减弱,使得自身反应性T细胞异常活化持续破坏血小板。

2.3细胞毒作用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相应抗原结合后介导血小板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中脾脏是主要的血小板破坏部位,但是经历脾切除的患者大多在1年内复发[17]。据统计约40%的ITP患者检测不到血小板相关抗体,因此还存在其他的血小板破坏机制。2003年Olsson等[18]研究发现ITP患者CD8+ T细胞可通过细胞毒作用破坏血小板。Zhang等[19]将ITP患者的CD8+ T细胞与血小板共同孵育出现血小板溶解现象。以上研究提示CD8+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2008年Olsson等[20 ]研究发现ITP患者骨髓中CD3+ T细胞和CD8+ 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ITP患者的血小板在骨髓中亦受到CD8+ 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破坏。

3巨核细胞异常

骨髓巨核祖细胞在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TPO)调控下分化、增殖发育成熟并产生血小板。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表现为缺少胞质颗粒及血小板形成减少,胞质及胞核呈退行性变。Houwerzijl等[21]观察到ITP患者巨核细胞超微结构存在凋亡和副凋亡(para-apoptosis: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现象,表现为线粒体空泡肿胀、质膜变厚、核内染色质浓缩。另外巨核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膜表面表达血小板膜抗原GPⅡb/Ⅲa、GPⅠb/Ⅸ[22], 能够被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识别结合。McMillan等[23]体外实验证实了ITP患者的血浆含有抗GPⅡb/Ⅲa、GPⅠb/Ⅸ的抗体,可抑制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减少。ITP患者体内抗血小板抗体和巨核细胞结合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释放,并可能触发ITP患者体内巨核细胞程序性死亡。

综上所述,ITP是一种异质性免疫性疾病,多种机制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临床上应根据其不同的发病机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做到分型施治,个体化治疗。但是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需进一步研究,为更有效地治疗ITP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罗国桢.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ITP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10): 92-93.

[2]McMillan R.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utoantibody assays in the diagnosis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Curr Hematol Rep, 2005, 4(2): 160-165.

[3]Kuwana M, Kaburaki J, Ikeda Y. Autoreactive T cells to platelet GPⅡb-Ⅲ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Role in production of antiplatelet autoantibody [J]. J Clin Invest, 1998, 102(7): 1393-1402.

[4]Takahashi T, Yujiri T, Shinohara K, et al. Molecular mimicry by Helicobacter pylori CagA protein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pylori-associated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Br J Haematol, 2004, 124(1): 91-96.

[5]Catani L, Fagioli ME, Tazzari PL, et al. Dendritic cells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show increased capacity to present apoptotic platelets to T lymphocytes [J]. Exp Hematol, 2006, 34(7): 879-887.

[6]Kuwana M, Kawakami Y, Ikeda Y. Suppression of autoreactive T- cell response to glycoproteinⅡb /Ⅲa by blockade of CD40/CD154 interaction: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 Blood, 2003, 101(2): 621-623.

[7]赵艳霞, 高清平, 陈友华, 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3, 24(9): 474-476.

[8]Nagahama M, Nomura S, Kanazawa S, et al. Significance of chemokines and soluble CD40 ligand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Eur J Haematol, 2002, 69(5/6): 303-308.

[9]Olsson B, Andersson PO, Jacobsson S, et al. Disturbed apoptosis of T-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Thromb Haemost, 2005, 93(1): 139-144.

[10]冯建军, 杨林花, 陈建芳, 等. ITP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的意义探讨[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9, 22(1): 27-30.

[11]Panitsas FP, Theodoropoulou M, Kouraklis A, et al. Adult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a type-1 polarized immune response [J]. Blood, 2004, 103(7): 2645-2647.

[12]Stasi R, Del Poeta G, Stipa E,et al. Response to B-cell depleting therapy with rituximab reverts the abnormalities of T-cell subset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Blood, 2007, 110(8): 2924-2930.

[13]Sakaguchi S, Yamaguchi T, Nomura T, et al. Regulatory T cells and immune tolerance [J]. Cell, 2008, 133(5): 775-787.

[14]Tarbell KV, Yamazaki S, Steinman RM. The interactions of dendritic cells with antigen-specific, regulatory T cells that suppress autoimmunity [J]. Semin Immunol, 2006, 18(2): 93-102.

[15]Sakakura M, Wada H, Tawara I, et al. Reduced CD4+ CD25+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Thromb Res, 2007, 120(2): 187-193.

[16]Liu B, Zhao H, Poon MC, et al. Abnormality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Eur J Haematol, 2007, 78(2): 139-143.

[17]McMillan R, Durette C. Long-term outcomes in adul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fter splenctomy failure [J]. Blood, 2004, 104(4): 956-960.

[18]Olsson B, Andersson PO, Jernas M, et al. T-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toward platelets in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Nat Med, 2003, 9(9): 1123-1124.

[19]Zhang F, Chu X, Wang L, et al. Cell-mediated lysis of autologous platelets in 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Eur J Haematol, 2006, 76(5): 427-431.

[20]Olsson B, Ridell B, Carlsson L, et al. Recruitment of T cells into bone marrow of ITP patients possibly due to elevated expression of VLA-4 and CX3CR1 [J]. Blood, 2008, 112(4): 1078-1084.

[21]Houwerzijl EJ, Blom NR, vander Want JJ, et al. Ultrastructural study shows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apoptosis and para-apoptosis in megakaryocytes from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Blood, 2004, 103(2): 500-506.

[22]McMillan R. Autoantibodies and autoantigens in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J]. Semin Hematol, 2000, 37(3): 239-248.

篇5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

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市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加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

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大部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举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篇6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超级秘书网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篇7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1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理论和实验两大块,主要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方面讲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生理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和技术层出不穷,由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已更新至第7版,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①教学内容陈旧,未能紧跟免疫学研究的前沿进展;②教学方式单一,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式教学;③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3,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中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内容,开阔学生的科研思维[5,6]。这说明科研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7]。然而,如何通过科研反哺教学途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尚无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因此,我们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对科研如何反哺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2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我校医学免疫学有72个学时,包括56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本教研室一直很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定期开展教学讨论,研讨如何将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

2.1将医学免疫学的重大发现以科研故事方式应用于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科研实践。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知识来源以科研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时,可向学生阐述其发现过程:1961年Miller和Good等发现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其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致使免疫功能缺陷。由此确定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依赖于胸腺,T来自胸腺Thymus的第一个字母。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T细胞的发现及胸腺的作用就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讲解补体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1895年JulesBordet如何开拓了补体学领域以及1899年Ehrlich对补体的命名(存在于正常血清中、对热敏感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菌或溶细胞作用所必需的补充条件)。听完这些研究发现后,学生对补体的理化性质及功能会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对补体成分和复杂的补体激活途径产生兴趣。因此,以科研故事的方式讲解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是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讲解免疫学重要知识的发现过程,能让学生熟悉书本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2.2教师的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本教研室教师均具有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功能时,可向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经常在体外加入某种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如利用GM-CSF可促进骨髓细胞向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用TGF-β可促进nave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在讲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流式细胞术说明CD分子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白细胞分化抗原及CD分子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2.3采用PBL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8]。除了课前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外,我们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此外,本教研室教师会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或重要研究文献,布置1-2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去查阅相关文献,获得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用PBL教学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3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医学免疫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9]。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本教研室在2010年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实验》,并在2016年做了修订。现阶段,我校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开设了凝集沉淀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免疫标记技术(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天然免疫功能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实验、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溶血反应等)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PBMC的分离和E花环实验、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的转化实验等)等医学免疫学实验。这些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从科研反哺教学角度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探索。

3.1采用科研思维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前,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此阶段通过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较为详细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3.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开展研究课题

目前,免疫学技术种类繁多。鉴于实验条件和场所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我们也会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导老师会给出若干实验项目(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细胞凋亡的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化及鉴定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然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所提交的实验设计内容开展课堂讨论、总结和评价。实验中心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对自主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此外,我们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计项目的活动,开展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TBL(team-basedlearning)法组建研究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开展免疫学相关研究课题不仅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还可扩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一、高职高专免疫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高专学生是以较低分数考进学院学习,起点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这类学生进入高职高专后,学习动力不足,不能适应高校快节奏的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抽象深奥的免疫学概念。学生学习模式很多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他们所谓的掌握仅仅是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已,没能真正地领会和灵活运用。另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普遍存在上课听一听,课后没有及时消化,更有甚者对本课程存在畏难心理,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就选择了放弃,这也是医学免疫学被公认为“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免疫学教学上的不足。

医学免疫学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又发展迅速,使之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许多概念和理论不断更新,但是目前该学科教学的主要由基础医学的教师承担,由于长时间不接触临床实践,教师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及时更新免疫学概念和理论,也无法将最新的免疫学理论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医学免疫学的学习与临床脱节。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中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医学免疫学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其内容组织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令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严重影响了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理论够用为度,重视实践教学,所以基础学科教程课时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新进展的了解?如果在有限的学时内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知识点,使免疫学与其他学科有较好的衔接,是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相应内容的浓厚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好办法。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首先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这门课的开场白,也是师生在免疫学教学中第一次交流,在这节课里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免疫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特别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考虑到免疫学知识抽象难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不要急于给学生将枯燥的概念,可这样引入免疫系统:

“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军队,军队的作用在于维持整个国家的稳定,当有外敌入侵时,军队将奋起杀敌,以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人体在与外环境的接触中要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定也有要自己的军队,这支部队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接下来的章节中让我们一起来掌握这支军队。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介绍我国17世纪70年代记载的“人痘接种”,18世纪后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研发了牛痘苗、19世纪80年巴斯德制备减毒活霍乱疫苗、20世纪初超敏反应、免疫耐受与克隆选择学说提出等免疫学的发展史上几大里程碑。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科学的探究历程重现,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再接下来的每一新章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设法引导学生对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作为传授的最大知识范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一学生,仅仅教师在“表演”,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沉闷,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呆板、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用“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即PBL教学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采用的是五段式教学法即“提出问题一建立假设一收集资料一论证假设一总结”,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从“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的转变。教师要善于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线索,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述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疾病时如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等,可采用教师给出讨论课题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课外搜集信息,集体备课,推出主讲同学上台讲授讲述相关理论知识,主讲同学汇报完毕,让学生集中讨论,最后教师及时点评,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归纳总结。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感知和领悟,拉近学生与教师及学科之间的距离,为进一步深入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际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且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

许多临床现象学生可能知道,但只停留在感知阶段,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相同的人为什么不能输血?感染时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每年都要接种各种疫苗?在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做皮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免疫现象联系起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免疫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结合起来,增强免疫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其求知欲。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常下临床学习,使知识体系及时更新,在教学中应补充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使课堂传授的知识与临床实例相互印证,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免疫学内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优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制作手段,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声像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补体活化,超敏反应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形象生动,又能很好的阐释问题。但是多媒体教学应避免过多重复,还要结合板书,突出重点。

篇9

【摘要】

目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构建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体系。方法 针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特点和学科任务,分别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选择双语教学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双语训练和改革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结果 经过两年的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摸索出比较合适的双语教材和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结论 免疫学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必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bilingual teaching system of medical immu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Methods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uty of medical immun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was carried out by way of improv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ing the mod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as well as bilingual training for students. Results After two years of practice, preliminary experience was achieve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erial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hat accepted by students were found out. ConclusionBilingual immunology teaching is an inexorable trend in teaching reform, which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 Medical immun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20年来发展迅猛,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不断导致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此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亦日益受到医学生的重视。本校免疫学教研室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并提出要用以开出多少完善的双语课作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的要求,于2005年申请免疫学双语教学并获得批准,现已在2004和2005年级两届学生中进行了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现将教学中取得相关经验及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1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本学科在原有全中文教学基础上制定了双语教学规划及大纲,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对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也有较高的要求。本教研室从多方面为教师提供提高英语水平的学习机会。本教研室利用具有全国十大模范教师、山东省十佳教师,并有教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学习经历的优势,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内容包括讨论下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解惑并统一思想,由年长教师向年轻教师“传帮带”,严格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本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口语,以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定期开展专业知识讲座,积极争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并获得好评。向其他已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教研室和参加东南亚全英语教学的教师请教并观摩学习。教研室购置多台计算机,利用高校局域网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共享的优势,可随时上网查阅各种外文资料,认真学习国外免疫学教学课件的制作经验。

1.2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与技能的重要载体,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本校中文教材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第4版)。双语教学原则上要求采用国外相同学科的原版教材,但选择难度合适的原版教材并非易事。本教研室双语教学选用的英文参考教材主要有《Immunology》(IVAN ROIIT著,第6版),《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UL K. ABBAS等著,第5版)以及《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免疫学》(LYDYARD PM等著,2000年英文影印版)。这些教材比较正规,英文规范,表达清晰,可读性强,但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没有一本完全符合我国现有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受国情限制,每个学生也不可能均购买相应原版教材,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原版教材进行合理取舍,进行总结归纳,尽可能复印相关的英语资料发给学生,供课堂讲授对照及课下参考。

1.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目的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两种教学语言,使学生的英语得到实际应用和锻炼,提高并培养其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专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本教研室以将医学基本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英语教学。为此,本教研室本着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双语教学课堂授课模式。

目前各院校采用的双语课堂授课模式包括英文教材、英文幻灯、英文板书,用英文或中文讲解;中文教材、中文幻灯板书、英文讲解;中文教材、英文幻灯板书,中文或英文讲解;中文教材、中文加英文幻灯板书、中文讲解。通过调查证实,最后一种教学模式目前最受学生欢迎[1]。本教研室在总结其他课程双语教学课堂模式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最初几次课主要采用中文教材、中文加英文幻灯板书、中文为主的讲解方式授课,之后逐步过渡到幻灯以英文为主,讲解以中文加英文结合方式进行,学生反映效果较好。

1.4 加强对学生的双语训练

双语教学时,学生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障碍,又涉及专业内容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在实行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扬长避短,由浅入深逐步实施双语教学。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并记忆关键的医学专业英语词汇,课堂大胆用英语请教老师,课后给学生留下相关思考题,尽量用英语解答。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课堂上带着预习时不明白的问题听老师讲解,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利于理解和吸收。也利于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1.5 改革考试模式

本学科已建立起医学免疫学英文试题库,题型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综合分析题,并按其难度分为A、B、C、D等4级,采用按比例随机抽题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考核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本学科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题和名词解释全部为英文或英文缩写,其他题型采用部分中文、部分英文的形式。鼓励学生采用英语答题。

2 双语教学中的体会和存在问题

2.1 网络、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和专业英语传授给学生,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教师必须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为我们提供了教学中所需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中有大量的英文PowerPoint课件及讲稿,特别是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可供下载,减轻了教师在双语教学备课中的压力,又可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免疫学理论及免疫学新进展。中国免疫学信息网(immuneweb.com)是目前国内免疫学专业较好的网站,该网站提供了国内外许多与免疫学教学及研究有关的资源或链接。丁香园(dxy.cn)是一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比较有名的论坛,其中设有免疫学版块,为国内外免疫学教学与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良好平台。有的网站还提供一些免疫学教学课件、动画及录像等。网络高速发展丰富了多媒体的内容,尤其是某些难以完全用英语表达的概念,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及各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各种图表并配以动画,可生动形象地表达清楚,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双语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讲解,从而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2.2 选择合适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免疫学课程大都设置在大学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学生专业英语接触较少,免疫学课程本身特点为抽象难懂,若用大量英文讲述、英文板书,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讲述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由初期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为辅,逐渐过渡为双语并重。目前,教师主要采用 PowerPoint 幻灯形式进行讲述,学生手中均备有的教材为中文教材,若幻灯片中的内容全部为英文,给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对专业的学习反而不利,亦不受学生欢迎;中文过多起不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而幻灯中采用以英文为主,较难懂内容辅以中文对照,讲述中亦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更便于学生听懂,提高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一种授课模式。讲述过程中注意鼓励与启发学生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有利学生“说”的能力的提高;注重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发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强化学生的听力训练,有利学生“听”的能力提高。久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 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免疫学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免疫学本身理论深奥、内容抽象,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多数教师也感到难教,若进行双语教学其难度势必进一步加大,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产生了更大困难。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并不尽如人意,目前缺乏全国通用的免疫学双语教材,可供选择的教材种类数量较少。选用原版英文教材价格较贵,学生还达不到人手一本的条件;另外,原版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其中一些章节的重点或论点与全国规划教材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偏少,单纯采用一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所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双语兼顾需要进一步探讨。

3 结束语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前沿学科,为医学各领域带来了全新突破,并将更有力地推动生命科学的进展。如何更好地将免疫学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之热爱免疫学,是免疫学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人们普遍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有利条件下[2],积极探索免疫学双语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和一种必然。

本校免疫学教研室根据双语教学的目标(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本校医学生的特点(基础知识扎实,素质较高),在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较早开展了双语教学。本教研室从免疫学英语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位教师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摸索出适应现代免疫学教学的新方法,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当然,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逐步达到具有高素质的学生、高水准的教师、合适的教材,学习效率提高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