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合作用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金鱼藻是一种高等沉水植物,有关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净光合速率是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克鲜重每小时释放O2的微摩尔数表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探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金鱼藻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其中,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研究中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度为_________________lx。在黑暗中,金鱼藻的呼吸速率是每克鲜重每小时消耗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μmol。
(3)该研究中净光合速率随pH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精析】本题综合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考生的识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其中第(2)小题易出错,原因是学生没有注意到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此题正确答案为:(1)光照度、pH、NaHCO3浓度 净光合速率 净光合速率;(2)12.5×103 8;(3)酶活性受pH的影响。
【避错技巧】在解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黑暗”、“光照”条件的理解。黑暗(光照强度为零)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数值反映的是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
2. 搞清楚几个“量”的含义。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曲线题中,涉及的“量”往往都有它的特殊含义。如吸收量和固定量,释放量和产生量,有机物产生量,净生产量(或积累量)和消耗量等等。如果搞不清楚这些量的含义,解题就很容易出差错。
3. 明白光合作用强度的不同表示方法:(1)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的量;(2)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3)单位时间内释放CO2的量。
4. 搞清楚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三者的关系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其中,净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或者氧气的净释放量或有机物的净积累量来表示;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或者单位时间内氧气的产生量或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产生量来表示。
5. 理解图形中几个点的含义。如图2所示,其中的关键点有:
(1)当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A点表示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2)当光照强度大于0小于B时,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纵坐标表示植物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呼吸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
(3)当光照强度等于B时,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植物向外界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为零。
(4)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纵坐标表示植物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实验测得的数据就是净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积累有机物,能正常生长;当光照强度小于B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为负值,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消耗有机物,植物不能积累有机物,不能正常生长。
篇2
关键词:坐标曲线 识别曲线 分析曲线
生物课程中的坐标曲线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容量大、隐含信息多、简单明了等许多特点,是表达、概括、拓展和揭示生物体变化的重要形式。通过坐标曲线能更好地揭示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命现象之间的联系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等问题,有着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直观简约的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高,能较好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故此类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比重较大,几乎每套题中都有出现,有的在选择题中,有的在非选择题中,因此,对这类题在教学中要足够的重视。那么如何使学生轻松、准确地作答这种类型的习题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图
让学生明确知道生物教材中主要有哪些知识点能用坐标曲线的形式反映出来,这样一旦高考中有出现此种类型的题目时答题速度就会明显加快。纵观高中生物人教版的教材,常见的用坐标曲线反映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分裂的时间与染色体、DNA的关系;酶的活性与温度、PH、底物的浓度的关系;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根的呼吸强度与矿质元素吸收的关系;种群增长的曲线;细菌的生长曲线等等的知识点都可以用坐标曲线来揭示。
二、识图
识图的关键是三看。一看面:坐标平面上纵坐标和横坐标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这是理解题意和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二看点:看坐标曲线中的特殊点如顶点、始点、终点、拐点、交叉点的含义。三看线:看曲线的走势及图形(走向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波动、正态、偏态等的变化)。
三、析图
这是将知识与图像结合的关键能力。通过联想,把课本所学的有关生物学的概念、原理、规律,与图像中曲线的图形和相关点建立联系,在分析图像时需要弄清这样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坐标曲线中的特殊点如顶点、始点、终点、拐点、交叉点的含义是什么?曲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的变化的因果关系。
四、用图
这是知识的迁移。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图像曲线紧密结合,在头脑中构建曲线――知识体系。然后运用新的曲线――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下面两题为例来分析说明:
例1.下图为在夏季晴朗白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请观察后回答:
(1)曲线的哪一段表明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 。
(2)对于C点光合作用强度减弱的解释是:由于中午过高,作用过大,叶片的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 供应大量减少,以致
反应阶段植物体内的五碳化合物不能与之结合,使 的形成大为减少。
(3)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
,以致光合作用
反应发生的 减少,因而影响 反应的进行。
解析:该图表示植物在一昼夜间(24小时)对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曲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曲线大体呈现一个大写的“M”型。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植物两大重要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的题目。从中可以考查的内容相当多:从曲线变化表明什么时候开始光合作用到什么时候结束;如何表示一天内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什么中午(12点左右)曲线会有一个低谷出现;为什么早上的最高峰会比下午的最高峰来得高等等。另外还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这张曲线图是一种理想状态(夜间温度变化没有表示出来);二是这张曲线还有注意适用范围,这是根据非封闭的场所的植物所绘制,如果是密闭情况下所呈现的图像就变成一个正弦曲线了。
例2.下图所示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被测植物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量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的曲线,据图回答:
(1)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增加量最快的温度是 。
(2)在该实验条件下,植物体中有机物开始减少的温度是。
(3)要使该植物有机物减少时的温度降低,可以改变实验中的 两个条件。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两条曲线的含义。光合量和呼吸量这两条曲线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25℃以前,光合量曲线随温度上升而上升,在25℃到达最高点,在25℃以后,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光合作用受温度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一系列参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酶的催化效率受到温度的影响。呼吸量曲线随温度上升而上升,表明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植物体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最远时,即表明此时有机物的增加最快。在40℃时两条曲线出现了交叉,表明光合量和呼吸量相等,有机物净积累量为0,在此之后,则会出现负增长,即有机物减少。
篇3
1.例题
(2006年四川卷)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右移,b点右移
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左移,b点右移
2.分析
在光照下,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在适宜光照强度下,图中a点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的外界CO2浓度,称CO2补偿点;b点为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时的最低CO2浓度,称CO2饱和点.若增强光照,在CO2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增强.所以增强光照时要达到与呼吸作用相等,需要的CO2的浓度应小一些,即a点向左移动;而光合作用增强,要达到最大时,需要的CO2的浓度应大一些,即b点向右移动.
3.模型构建与考例分析
(1)基本图形和问题模型一:(图形如例题中所示)
考例1在上图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减弱,问a点和b点位置分别如何变化?
分析a点CO2浓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当其处于弱光照时,同等CO2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基本不变,要达到与呼吸强度相等,则需要较高的CO2浓度,故a点右移.而光合作用减弱,要达到最大时,需要的CO2的浓度应小一些,即b点向左移动.
(2)基本图形和问题模型二:
下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中B点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光补偿点,C点为光合作用强度达到饱和时的最低光照强度,称光饱和点.
考例2在上图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环境中CO2浓度,问B点位置如何改变?
分析单独降低CO2浓度,会使光合作用强度降低,要使光合作用强度与原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必须增强光照,即B点右移.
考例3上图中如视为无土栽培中的情况,用缺镁的“全培养液”代替全培养液,则曲线中B点位置如何改变?
分析植物缺镁,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减少,而呼吸强度不变,要使植物有机物总量平衡,则需要更强的光照强度,B点向右移动.
考例4上图中的植物如为松树,现改成人参,问B点和C点位置分别如何变化?
分析人参为阴生植物,松树为阳生植物.一般地说,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在全光照的3%~5%,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在全光照的1%以下,因而B点应左移;又阳生植物只有在较强的光照下才能长得好,而阴生植物太强的光照反而不利于其生长,因而C点应左移.
考例5上图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环境中的CO2浓度,问B点和C点位置分别如何变化?
分析单独增加CO2浓度,会使细胞呼吸强度减弱(从化学平衡分析),因而要使光合作用强度与减弱后的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必须减弱光照,即B点应左移;据图分析,C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应是温度和CO2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浓度增加,生成的C3化合物增多,需要光反应提供更多的ATP和NADPH才能还原,因而C点应右移.
4.适应性训练
题1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30 ℃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已知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若温度降到25 ℃(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a、b、d移动分别为
A.下移;右移;上移B.下移;左移;下移
C.上移;左移;上移D.上移;右移;上移
题2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最适温度下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O点时ATP的来源场所为,影响O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②a点的含义是,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CO2浓度,a点将(左移、右移).
篇4
坐标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某种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这类试题是能力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解题时,读图是关键,其基本思路归纳如下:(1)“识标”,即识别图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基本含义;(2)“明点”,即明确一些关键点,如起点、终点、交点、转折点,截距点等;(3)“析线”,即分析出曲线中变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如上升、下降或不变。最后是“用图”,即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图像曲线紧密结合,在头脑中构建曲线――知识体系。然后运用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1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第29题)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m][0][c][b][a][CO2浓度] [高光强][中光强][低光强][A][B][C][净光合速率][m]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 (1)0 A、B、C (2)光强 (3)大于 (4)光强
解析 (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曲线A)下的纵坐标为0,即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均表现为上升,即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高光强条件下(曲线A)的净光合速率仍然能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限制B、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是光强。
(3)CO2浓度小于a时,3种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知CO2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为提高植物的产量,应综合考虑CO2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2.直方图类
直方图实质上是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它既可以反映某种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某种量的变化趋势。解题时,首先看清横纵坐标,理解直方图所代表的量的大小和含义;其次找到柱状图中的最值及变化趋势;再次结合生物学原理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2 (2014年安徽卷第29题节选)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和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出苗后天数/d][15 30][自然光 红光 蓝光][50
40
30
20
10][O] [CO2吸收量/μmol・m-2・s-1][出苗后天数/d][出苗后天数/d][15 30][自然光 红光 蓝光][0.7
0.6
0.5
0.4
0.3
0.2
0.1][O] [气孔导度/μmol・m-2・s-1][15 30][自然光 红光 蓝光][O] [胞间CO2浓度/μmol・m-2・s-1] [300
250
200
150
100
50]
(1)与15d幼苗相比,30d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 。与对照组相比, 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 。
(2)叶肉细胞间隙CO2至少需要跨 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达CO2固定的部位。
(3)某同学测定30d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获得红光处理组的3个重复实验数据分别为2.1mg・g-1、3.9mg・g-1、4.1mg・g-1。为提高该组数据的可信度,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
答案 (1)高 蓝 蓝光促进了气孔开放,CO2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 (2)3 (3)随机取样进行重复测定
解析 (1)从第1幅图看出30d幼苗在同种光照下,CO2吸收量较多;从第2幅图看出蓝光条件下幼苗气孔导度大,CO2进入较多;从第3幅图看出蓝光条件下胞间CO2浓度低,故蓝光条件下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
(2)CO2固定部位在叶绿体基质,因此叶肉细胞间隙的CO2至少需要穿过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内膜共3层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才能到达作用部位。
(3)为了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可做到随机取样,并进行重复测定,避免偶然性。
3.数据表格类
常见的表格信息题有两类,一类是对现象的分析,另一类是对数据的分析。解题时,首先要看表格的名称、数据、备注等内容,明确解题所需的知识要点;再对表格中列举的数据进行比较,找到解题突破口;最后运用明确的知识要点,分析从数据中找出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论述解决的措施。
例3 (2014年广东卷第26题)观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柑橘,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叶色\&平均叶
面积(cm2)\&气孔密度
(个・mm-2)\&净光合速率
(μmolCO2・m-2・s-1)\&强\&浅绿\&13.6(100%)\&826(100%)\&4.33(100%)\&中\&绿\&20.3(149%)\&768(93%)\&4.17(96%)\&弱\&深绿\&28.4(209%)\&752(91%)\&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考)
(1)CO2以 方式进入叶绿体后,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 。
(2)在弱光下,柑橘通过 和 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3)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 ,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吸收量 。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持续观测叶色、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这三个指标中,最先发生改变的是 ,最后发生改变的是 。
答案 (1)自由扩散 五碳化合物 [H](或NADPH)和ATP (2)增加叶面积 提高叶绿素含量 (3)较少 较少 净光合速率 叶面积
解析 (1)CO2等气体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叶绿体,进入叶绿体中的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
(2)据题中表格数据可知,在弱光下,柑橘的叶色加深,平均叶面积增大,气孔密度变小。所以柑橘是通过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和增大平均叶面积来适应弱光环境。
(3)根据公式:平均叶面积×气孔密度=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弱光下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为:28.4×100×752=2135680个,强光下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为:13.6×100×826=1123360个,后者少于前者;根据公式: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的吸收量=净光合作用速率×平均叶面积,弱光下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的吸收量为:28.4×3.87×10-4=1.1×10-2μmol;强光下单位时间内平均每片叶CO2的吸收量为13.6×4.33×10-4=5.9×10-3μmol,后者小于前者。对强光下生长的柑橘适度遮阴,柑橘的光反应强度降低,光合速率相对下降。为适应弱光环境,柑橘叶合成更多叶绿素来增强吸收光的能力,以合成相对较多的有机物,有利于叶的生长,故最后发生改变的是平均叶面积。
练习答案
1. 以测定的CO2 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O][10 20 30][温度(℃)] [光照下CO2的吸收量][黑暗中CO2的释放量][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mg/h)][4.00
3.00
2.00
1.00
]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2.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甲][乙][丙][O][光照强度][氧气的增加量]
A. 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B. 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C. 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 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3. 请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
(1)甲、乙、丙三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a b c d][甲][乙][丙] [O][光合作用强度][光照强度]
①强光下上述三种植物固定CO2能力最强的植物是 。
②乙植物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是 (a、b、c、d)。
③当光照强度从a到b时, 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的最快。
(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还是来自CO2?请写出简单实验思路证明你的结论。
练习答案
篇5
关健词:生物学 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内容和要求上较以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立起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一代课程。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就概念与核心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和片面,仅仅将概念简单的等同于名词术语或其定义,将概念以孤立名词解释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学生不易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框架,容易遗忘,在知识运用和迁移时感到困难。
上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听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刘恩山教授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物学概念的传递有了新的认识。
一、概念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概念是共同有某些特征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是一种由相近、相似的事件、想法、物体或人所组成的集合。作为一个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概念名词,或者我们称之为概念术语。术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还是习惯这种传递方式来进行生物学包括其他自然科学的概念传递。概念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指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关健是在于其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而且是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本质。概念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概念的外延。所谓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通常也称之为概念的适用对象。
二、教学中选择合适的传递概念的方式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作为生物学概念的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传递概念的方式。第一种,也是我们老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概念。第二种传递形式,就是以一个完整陈述句去表述概念内涵的方式。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我们选择传递概念的方式,既要揭示其事实,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与你所讲授的概念不真正一至,如“克隆”、“基因”等等这些概念教师只说术语,学生并不知道其真正含义。
三、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传递和理解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将概念与词汇术语分开。比如:“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也就是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合成糖(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一陈述中,“光合作用”就是一个概念,而里面的“实际内容”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也就是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合成糖储存了能量,同时,释放氧气就是此概念的内涵,这一实质适用于植物,这就是它的外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直接把此概念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几个探究实验,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内涵和外延。如:通过“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学生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等有机物;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实验,知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再结合一些其他实验,最终得出光合作用的内涵以及外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到底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了什么叫光合作用。这就是采用的第二种传递形式,因为学生对光合作用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以第一种传递方式进行教学了,直接用术语传递。当然,如果直接用第一种方式传递“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概念,那同学们仅仅是把概念作为名词解释去记忆概念,往往会导致学生不求正解,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成为无意义的学习,只会获得一个无效的言语练习,可能会让学生在后续学习时产生困惑。但是如果两种方式结合传递,概念教学不再是满足于学生知道或记得某个专业词汇的含义,而是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重心将是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这些概念。
四、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传递概念
篇6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代谢是指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与代谢最为密切的两种物质是ATP和酶,细胞代谢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过程即为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细胞代谢是高考必考的重点之一。
例1 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ATP的有关知识,线粒体中合成的ATP可用于除光合作用以外的耗能反应,A项正确。机体无论是在运动还是睡眠时,都会消耗ATP,B项错误。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进行的场所,这一过程有ATP产生,C项正确。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该过程所需ATP来自于细胞呼吸,D项正确。
答案 B
点拨 ATP是细胞代谢中能量转化时的重要中间物质――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有ATP产生的生理过程、场所,ATP的消耗利用,细胞内ATP的“产”“消”量与平衡的特点以及ATP的结构特点均是我们需要正确把握的重要内容。
例2 如下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乙醇[氧化肝脏]乙醛氧化,
F乙酸CO2、H2O
A.乙醇转化为乙酸发生的氧化反应,均由同一种氧化酶催化
B.体内乙醇浓度越高,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促反应速率越快
C.乙醇经代谢产生的[H]可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
D.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解析 图示信息显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使乙醇转化为乙醛,后者使乙醛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A项错误。一般情况下,底物浓度会对酶促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但在酶已达到饱和的情况下,即使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加快,且在体内乙醇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乙醇浓度不会越来越高,B项错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C项正确。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但人体体温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D项错误。
答案 C
点拨 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生化反应的原理、催化特点、酶的特性、酶促反应曲线以及酶特性相关的实验均是考试的重点、热点。
例3 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高光强][中光强][低光强][A][B][C][m][CO2浓度][净光合速率][0][-m][a b c][O]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 。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 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解析 (1)据图可知,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曲线A)下的纵坐标为0,即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A、B、C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即三者的净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高。
(2)CO2浓度大于c时,高光强条件下(曲线A)的净光合速率仍然能够随着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中光照条件与低光照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不再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由此可知,限制B、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不再是CO2浓度,而是光强。
(3)CO2浓度小于a时,3种光强下,净光合速率均小于0,即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也就是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4)据图可知,CO2浓度和光强会影响净光合速率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故若要提高植物的产量,应综合考虑CO2浓度和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答案 (1)0 A、B和C (2)光强 (3)大于 (4)光强
点拨 对光合作用熟练的把握,包括场所、条件、反应过程,光合作用曲线的光(CO2)补偿点以及光(CO2)饱和点的生物学含义的正确理解,净光合作用与总光合作用以及细胞呼吸的相互关系及计算,对光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的分析是解决光合作用类考题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热门考点二、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
经典遗传学规律的考察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与难点,该内容的规律和技巧性很强。
例5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 (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 (填个体编号)。
解析 (1)由于图中不表现该性状的Ⅱ1和Ⅱ2生下表现该性状的Ⅲ1,说明该性状为隐性性状。(2)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性状只在公羊中表现,不在母羊中表现。由图可知,Ⅱ3为表现该性状的公羊,其后代Ⅲ3(母羊)应该不表现该性状,而Ⅲ4(公羊)应该表现该性状;Ⅱ1(不表现该性状)的后代Ⅲ1(公羊)不应该表现该性状,因此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Ⅲ1、Ⅲ3和Ⅲ4。(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a,由于Ⅱ3(XaY)表现该性状,Ⅱ3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Ⅰ2,故Ⅰ2的基因型为XAXa,肯定为杂合子。
由于Ⅰ1、Ⅲ1表现该性状,而Ⅱ2不表现该性状,则Ⅱ2的基因型为XAXa,肯定为杂合子。由于Ⅲ3(XaXa)是表现该性状的母羊,其中一条X染色体(Xa)必来自于Ⅱ4,而Ⅱ4不表现该性状,故Ⅱ4的基因型为XAXa,肯定为杂合子。因此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Ⅰ2、Ⅱ2、Ⅱ4。Ⅱ1和Ⅱ2的组合为XAY×XAXa,其后代所有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故Ⅲ2(XAX-)可能是杂合子。
答案 (1)隐性(2)Ⅲ1 Ⅲ3和Ⅲ4(3)Ⅰ2 Ⅱ2 Ⅱ4 Ⅲ2
点拨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①根据显、隐性性状的概念来判断
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一代只显现亲本的一个性状,则子一代所显现出来的那个性状为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②根据性状分离的现象来判断
两亲本表现同一性状,子一代中出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则亲本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一代新出现的那个性状为隐性性状。
篇7
有关冰淇淋的一切就是有关酷圣石的一切。从独特的经典原创冰淇淋,到雪乐、雪可以及冰淇淋蛋糕,没有人能像酷圣石这样,提供如此极致完美的冰淇淋体验。酷圣石颠覆了中国消费者对冰淇淋的刻板印象,不仅专卖店内所贩售的冰淇淋都是每天在店铺内新鲜制造,并且在独具创新的花岗石凋理石板上,还可依顾客自身喜好,在自己喜爱的冰淇淋中拌入各种水果、坚果,饼干、蛋糕等馅料,变换出上百种、上千种的“客制化”冰淇淋,喜好变化的冰淇淋爱好者,一年365天都可依当天心情点购不同组合的冰淇淋,更让人惊喜的是,在等候冰淇淋之余,店员会唱歌给你听,甚至秀一段甩冰特技表演,为消费者制造决乐,传递酷圣石品牌所标榜的冰淇淋体验。小编强烈为您推荐爱恋巧克力和草莓香蕉圆舞曲这两款明星产品,保您尽享甜蜜爱恋般的感受!
也许对很多人而言,春天的气味可以是暖融融的,可以是湿漉漉的,但这个圊末,对您来说,春天的味道是甜蜜、香醇、酷爽的,因为有了冰淇淋的味道,这个周末,就让我们一起到酷圣石三里屯village店感受不一样的春天的热情与快乐!
新元素
享悦新鲜时刻
杨 磊
卡座、沙发、观景露台…特制沙拉、鲜榨果汁、鸡尾酒、元素晚餐…幽暗的光线、Weekand feel…不论从整体环境、餐饮口感、还是采光设计都让人超赞的新元素就在三里屯Village S8-31等你到来。
与许多西式餐厅一样,新元素拥有自己引以为豪的美味色拉、三明治、果汁及果昔,同时还为你提供多种亚洲美食和创意晚餐菜式,自2002年第一家餐厅开幕以来,新元素每年都获得由杂志读者评出的诸多顶级美食和服务奖项――最近更是在北京被评为“年度最佳餐厅”。
新元素在其创始人Soott Minoie和Sheldon Habieger对美食的热情中诞生。Sheldon结合食品营养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其在中国从事商业管理的经验,于2000年说服Scott一起经营外宴服务,填补了上海在国际化新鲜美食饮料方面的空缺。次年,他们在上海第一家国际健身俱乐部内开设了一个以新鲜健康为理念的美食果汁吧,同年7月12日第一家新元素餐厅在上海商城开幕了。刚开业的新元素洋溢着城市节拍的自然风,深受消费者青睐;直至2004年底,新元素推广至全上海以及上海以外的地区,才让更多人认识到它。
可以说,新元素餐厅是三里屯一冢外国人云集的时尚餐吧,店内宽敞却布局精致,简约舒适的环境,营养价值丰富,口感独特的美食,带给客人美妙的心隋和莫名的愉既感。因此,来这里就餐的人基本分为三个部分――上班族、逛街族、影院族。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来此小憩,软解疲劳。在闲逛之余喝杯鲜果汁或健康果昔,与朋友一起畅谈心事,在美嘉欢乐影城看完电影后,与爱人坐在暖暖的阳光下,回目情节。是个“享受风华、悦然天下”的好地方。
悦读每日阳光
杨 磊
光合作用――以直面阳光的勇气和人文的精神,凝聚一切合作的力量,作用于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全面营造有氧的文化生活及理想的精神空间。
光合作用本身就是一本书:和谐的色调、委婉悠扬的旋律,自在愉悦的阅读体验。在繁闹的三里屯商圈,它是精神氧气;在轻松购物的village里面,它是未来向导。在这里,“书中自有咖啡屋”,精致的小屋、淡淡的咖啡香,让人们不由的沉醉在书海中,玛琪雅朵、Cappuccion…将书香与咖啡的气息相融合,在温和的灯光下,静下心细品一杯咖啡,赏阅一本书籍,人间的乐趣何过与此呢?
光合作用书房为光合作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致力于将书店环境营造成为由“书、音乐、咖啡”环绕的“读者的第二个书房”,倡导“在书与非书之间,悦读延伸世界”的品牌理念。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构建了以“中心旗舰店辐射城市周边社区店”的城市连锁书店布局模式,成功开设了23家光合作用书房(含厦门、漳州、北京),其中17家附设“悦读咖啡馆”,总经营面积5500多平方米,图书品种60000个成就了城市一道独特的悦读风景,并成为福建省内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民营连锁书店管理公司。
在三里屯vllage的店里,你依然可以看到熟悉的橙黄色系与黑色的组合:橙黄色代表阳光的朝气与活力,黑色代表思想深度与成熟,现实的压力与黑暗面;象征着光合作用是一个富有朝气与活力、勇于直面压力,迎接挑战同时又不缺乏成熟与深度的年轻团队。书架与书架间图书类型清晰可辨,摆放在不规则位置的饰品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从具有创意的工艺品,到实用的文具,其设计都具有独特的创意,为书架增加了不少活跃氛围,不管是“以时尚与流行的名义,分享极致便利的悦读”、“将高速发展和安逸生活的混搭在一起”,还是“墨香与音符调配着人文的况味”都如光合作用的含义――以直面阳光的勇气和人文的精神,凝聚一切合作的力量,作用于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全面营造有氧的文化生活及理想的精神空间。
最后,用其网站上的一段话作结:于是,在阳光的延续下,我们等待全面的光合作用;我们等待春华与秋收并存的季节。为了等待的梦想,我们呼唤全面的参与。我们一起参与光合作用吧。
美嘉 不仅是电影院
杨 磊
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放电影的地方,营造贴心的欢乐才是美嘉的原则。
美嘉欢乐影城即韩国最大的娱乐媒体产业集团之一好丽友集团旗下的MEGABOX,自2007年以来在北京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商圈现身后,梦幻之旅、超越电影的体验便纷沓而至。2008年,位于village出下一层的美嘉欢乐影城再次点燃三里屯的夜空。大胆前卫的设计,别具一格的服务体验让其与北京最时尚的购物中心完美结合。
篇8
一、借助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在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呈现、讲解、理解、巩固四个阶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两个弊端:第一,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它直接决定了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生物学概念教学同样需要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原有模式,从概念引入入手,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1.创设生活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在生物学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概念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中,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个概念时,我引导学生将人体内的血管想象成城市里四通八达的道路,血管中的血液以及血液中包含的各种物质就是行驶在道路中的各种车辆。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入学习,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2.借助认知情境,拓展概念引入的“宽度”
借助“认知”是指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概念之前已有相关认识,再引入概念学习。
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在实验中,我引导学生将绿叶比喻成工厂,然后在该厂中找到生产车间、生产机器以及所用原材料,同时提出“原料来自何方”“产物由什么运输”等问题,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情况下来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强调过程——延展概念形成的“长度”
概念形成是继概念引入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形成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同时容易导致学生反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概念形成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概念“产生背景、形成环境、最终结果”的全过程,在全面仔细地了解概念的基础上来形成概念,延展概念形成的“长度”。
1.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中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后,学生对其具体化学习,再将具体化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抽象化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中认识到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概念时,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在回顾已学知识后,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植物的呼吸现象:种子在萌芽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能量。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现象展开思考,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是什么?呼吸作用发生在哪些细胞中?呼吸作用对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指引,学生将抽象的呼吸作用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分析中,将其与光合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了自己对呼吸作用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再将自己的认识加以梳理总结,成功形成概念。
2.在疑问与验证的反复中形成概念
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反复产生疑问,最后探索结果并验证,然后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关键点,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能量”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但却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个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猜想的方式,将“能量”化无形为有形。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体会不吃早餐上学的感觉,并记录“无力、无精神”;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体会进食后的感觉,并记录“头不晕了,眼也不花了,精神倍棒”。在学生切身体验了“能量”之后,设计燃烧相同物质和不同物质(质量相同)的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的概念。实验过程如下:(1)分组:将学生按合适的人数分组。(2)分工:确定好每组中成员的负责内容。(3)开始试验。(4)归纳总结:①质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质燃烧都能使试管内水温升高;②质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质燃烧使试管内水温改变的数值不同;③燃烧食物释放的热能能使水温升高,并且脂肪越多的物质释放的能量生的操作技能。在分组实验中,教师应先针对实验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再每4人为一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手脑并用,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在操作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尝试解决,然后师生就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讨论分析,最后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显微镜操作实验时,教师可课前对几个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使他们提前学会实验操作方法。在分组实验课上,每个学生在教师做过显微镜示范操作后,自己独立进行显微镜的高倍镜的使用。如果有个别学生显微镜的操作不当,不能看见清晰的高倍物像,则可由小组内4位同学相互讨论、小组长指导来合作解决。通过实践发现,“学生教学生”的做法很有效,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争论热烈,动手的兴趣也非常高涨,而且指导别人的学生很有成就感,最终整个小组的学生都获益匪浅,大家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获得和谐的同学情谊。
3.解放嘴巴,让学生学会实验分析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提出问题及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猜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要手段,少讲多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
例如,在检测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实验中给出的实验原理和一些理想的检测材料来说出实验过程的巧妙之处,分析实验结果和一些步骤操作的原因,如双缩脲试剂为什么先加A液,再加B液,并且只有四滴。一些具有逆向思维的学生,还提出了“马铃薯汁中到底有哪些成分?”“鸡蛋清又有哪些成分?”等问题。再如生物教材中一些科学史的实验中(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让学生充当“科学家”讲他们的实验和实验分析,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讲解更能提升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4.解放头脑,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
创新思维是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为内核的特殊思维形式,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在一定探索未知世界的认知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思维。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探究课型,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时,我们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例,选择适合我校教学条件、学生学情的“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教学内容实施探究实验课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气体,产生什么气体”等课题,然后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再进行探究实验。如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1)暗处理可以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学生根据书本“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说法对叶片进行了8小时的处理,结果发现还没有进行光照就已经可以检测到淀粉了。于是学生在8小时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暗处理的时间,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最后得出暗处理时间达到24小时,才能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完的结论。(2)学生有淀粉遇碘变蓝的基础知识,可是运用到叶片中淀粉的检测就遇到了问题:叶片本身有比较深的绿色,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实验是否产生蓝色的反应现象。于是学生查找课本色素的相关知识,发现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于是想到先用有机溶剂去除色素。进一步查找资料,找到了酒精使叶片脱色的方法加入到原有的实验设计中。最后用碘液检测时,成功地看到了他们预期的蓝色。通过对实际实验的问题设计、分析与解决过程,学生的头脑得到了解放,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而传统教学中直接向学生分析这几个经典实验远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5.解放空间和时间,把生物实验与研究性学习有效整合,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篇9
判断题主要是对围绕某一观点和现象产生的多种看法进行判断分析的一类题型,通常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结论等为载体来设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判断题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1.1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是关键。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可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不仅不能取得好成绩,更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正确掌握也是学科中重点知识延伸的基础。判断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2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深沉重对疑难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难点。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都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疑难知识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易错点。教师将书本中的疑难知识进行细化,化整为零,逐层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简明的判断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正确概念性知识。
1.3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细心审题能力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审题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简单、浅显的错误,多数情况下,往往归结为粗心、马虎惹的祸。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判断题要求学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离不开认真的审题,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 判断题设计常见的几种类型
2.1 概念型判断
概念型判断主要是将基础知识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词汇采用“偷梁换柱”或“张冠李戴”等手段进行改换,达到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判断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断该题的关键点是假说―演绎法是不是萨顿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在高中生物学中,孟德尔和摩尔根都充分运用了该方法,发现了生物z传的规律。但萨顿在研究中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并未进行实验的检验,所以答案为错误。
2.2 类比型判断
类比型判断是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异同点,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正确区分。正确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
【例2】 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
解析及答案:“生长激素”和“生长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细胞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为错误。
2.3 推理型判断
推理型判断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和结论为载体,设置某个情境,再得出的一类判断。学生根据掌握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例3】 某一光照强度下,检测到新鲜叶片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则可判断出此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该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变化情况。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也就是叶片中叶绿体产生的O2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与外界环境不进行气体交换。在此光照强度下,新鲜叶片已经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为错误。
2.4 计算型判断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肽链和肽键数目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关于O2与CO2含量的变化”“遗传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计算”等,都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计算能力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标志重捕法是针对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动物种群密度(N)的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间随机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n代表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捕捉到的个体数;m代表重新被捕捉个体中的被标记个体数)。当被标记动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时,也就是m值偏小,则N的值将偏大,所以答案为正确。
2.5 因果型判断
因果型判断主要利用知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问题,在判断题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错,也可能是后果错,往往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效果,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是相互对应的,因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则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也有64种。( )
篇10
(2)眼睛眼睛出现之前,生命更加温顺、驯服,地球是游弋在海洋中的行动迟缓的软体蠕虫的天下。在距今5.43亿年前左右,一种名为莱氏虫的三叶虫身上长出了地球生物的第一只眼睛。此前的一些生物体有感光细胞。但眼睛不仅要感知光线,还需要有一个能聚焦光线形成图像的晶状体。一旦有了晶状体,生物的视觉效果就从1%骤然上升到100%。
(3)大脑大脑往往被视作生物进化带来的最高成就,赐予人类语言、智力和意识等终极特征。大脑首次向生物体提供了一种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寻找食物向来是早期水生生物的头等大事,大脑则帮助它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辨别食物是否有毒。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头脑简单的昆虫,在记忆的帮助下,也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人脑更为复杂的功能,如社交、决策和同情,似乎都是从控制食物摄取等基本功能进化而来。
(4)语言语言可能是决定人类进化方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拥有大脑的动物很多,但只有人类产生了语言。科学家指出,人类祖先如何具备语言能力或许是科学上最难以解答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语言的诞生是生物进化的最后一个程序。因为语言使人类脱离了纯生物性。人类不需要基因变异就可以适应环境了。
(5)光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光合作用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改变了地球大气层,将地球置于一个免遭致命辐射的保护屏障里。要是没有光合作用,大气层可能没有氧气,地球上就没有植物和动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复杂生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性对于绝大多数物种来说,有性繁殖是它们生存的唯一办法,也是地球上诸多生物奇迹背后的动力。性甚至是让生命繁衍生息的重要原因:放弃性的物种最终几乎都走向灭绝。不过,尽管性如此重要,生物学家仍在其进化问题上争论不休。另外,同一物种是怎样划分成不同性别的,至今仍是个谜。
(7)死亡死亡是一种进化手段,是个体为集体进步付出的牺牲。这一点在多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或细胞凋亡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所有多细胞机体上发现的自毁机制。我们每只手之所以有五个手指,是因为每个手指之间相连的部分在母体中死亡了。每次感染痊愈后,大量的白血球必须自杀以维持血液成分的平衡。不过,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没有理由因为某个生物体存在的时间长就令它灭亡,“老死”仍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8)寄生在常人看来,寄生一词的含义比盗窃、欺骗好不了多少。然而,寄生生物和宿主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却是生物进化的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从病毒、绦虫到小鸟,寄生生物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体之一,充分利用了所有已知生物的优点。一方面,寄生生物会影响宿主的活动;另一方面,宿主的活动也影响寄生生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