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活用拓展点,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当前环境下,语文课程具备综合性特质,教师应将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如:阅读实践、字词理解等,在不断完善教案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在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一旦产生厌学心理后,会给小学生未来的学习课程造成负面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开展字词教学活动,包括:汉语拼音、笔画等,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语言框架系统。语文教师不应直接将答案告诉小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的概念。如在课文《葡萄沟》中,其教学目标是:灵活运用生词组词;理解课文中的成语意义;模仿文章句式造句。在正式授课前,语文教师应提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使学生们将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询问教师。上课期间语文教师应重视互动环节,提出与《葡萄沟》有关的问题,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对问题的思考,如:葡萄沟产地在哪儿?那个地方还会生产其它水果吗?在“新词教授”期间,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讨论问题,随后统一解答小学生们的疑惑点,在与同学们沟通交流的环节中,提高了小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式不仅能提高思维逻辑性,而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里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当《葡萄沟》课文讲授结束后,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情,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们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教?W,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语文教学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文本阅读”环节,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记叙的文字中想象这一情景。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环节过于重视背诵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教授小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使小学生运用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这一视角,语言教师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通过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
如: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为了使学生具备字词搭配的能力,应让小学生背诵个人喜爱的段落。另外,为了使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前准备与大兴安岭有关的图片视频,运用课堂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语文教师通过文章中的几个词语开展组词造句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更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性。阅读文本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
三、培植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引导同学们感受语言图像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小学生性情的目的。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该课文是诗歌题材,语文教师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诗歌比赛。为了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教师应提前教授诗歌在排版布置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小学生们运用日常积累的语言词汇进行诗歌写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运用多个意象创作诗歌,在文字意境中感受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要求小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具备表达意境美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收集成语。《雪地里的小画家》描述了一群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画面,教师可以在班上设置成语比赛活动,只要成语中含有动物的字即可,例如:龙飞凤舞、闻鸡起舞等等,小学生了解比赛规则后,将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
篇2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素质发展 策略研究
语文具有工具性,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学科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还是一门具有思维性、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核心素质的好坏。现如今,通过课外阅读发展语文素质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地协同语文教学发展语文核心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刻不容缓。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拓宽思路,树立正确而科学的课程资源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校实际条件,广开教学思路,使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资源得到科学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利用。例如在阅读《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文章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的小鱼。”这句话,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收集到的有关浅水洼及小鱼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小鱼的活泼可爱。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文本,教师要做到有机开发。以农村小学为例,其独有的环境就可以成为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去看、去问有关花生的事情。整个活动完成下来,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花生的外表,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花生的品质。其次是社会课程资源。社会资源具有形象性、实践性等特性,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第一,利用风土民情,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关风土民情的课外书籍的内容。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识字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汉字,就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错别字,进而推动社会上用字的规范性,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识字数量,提高观察能力。而且当学生识的字多了,其阅读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进而使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定期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于活泼好动、爱玩的小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能切实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及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作用,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落实阅读的书籍。教师可以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订购课外书籍,并将其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学生触手可得的地方。其次,落实阅读时间。将课外阅读列入语文教学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然后,落实活动,实现活动的多样性。像是开展阅读比赛和评比,其详细内容包括作品解读、文章欣赏、演讲、讲故事大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定期开展阅读古诗主题班会,这样的活动会使得班级中掀起一股阅读古诗的热潮,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许多学生在这一学期过完之后,会不经意间积累许多有关古诗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素养。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发展状况,而且能提高学生阅读参与度,激发兴趣,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为了切实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积极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终身学习。为此,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读书方法有很多,阅读方法会对阅读的速度及阅读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待不同的书籍,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首先,浏览法。顾名思义,浏览法就是指用极快的速度将书浏览一遍。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要读的书有很多,但是在精力和时间上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阅读大量书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浏览法阅读。那么哪些书籍可以用浏览法阅读呢?第一,资料性的作品,只要求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即可。第二,那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书籍,只要求知道故事的大概和其蕴含的道理即可。其次,摘抄法。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对于那些与语文知识相关性高的书籍,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其他的还有精读法、跳读法等。但是有的教师并不这样划分阅读方式,而是将阅读方式划分成了文学作品阅读法、麻醉性阅读法、信息式阅读法、经典著作阅读法。总之,无论哪种划分方法,只要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就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极具创造性,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方式,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展现自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知。语文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门重点和基础课程,在如何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更需要不断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不可能脱离儿童文学而存在。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中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近年来,儿童文学阅读已经在各小学中有了一定的应用,然而,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的限制,儿童文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儿童文学阅读在小学语文中的现状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小学语文课本的重要来源是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授课的媒介,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曾说“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直接说,儿童文学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是作家从儿童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心智模式等多方面出发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是适合学生的阅读需要的,对于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诗歌、文章、故事等都有儿童文学的影子,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
2.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体是儿童文学
小学时期,家长和老师都会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学生本身对语文课外阅读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在语文课本上可以获得的阅读量是很有限的,远不能满足阅读需要,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学生必须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而从自身的状况出发,他们课外阅读的主体就是儿童文学。实践证明,课外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学生阅读儿童文学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可以说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
3.儿童文学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指的是在语文教材教学之外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说、演讲等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会定期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活动的形式多样,有讲故事、诗歌朗诵、演讲、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课本上可供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活动需要。因此,课外的儿童文学就成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来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是一个教学核心的地位,对学生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要使儿童文学阅读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服务,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小学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了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缺乏长期积累,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容乐观,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2.教材中儿童文学比例不断加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够高,这与当今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教师将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儿童文学教学。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除了课本内的儿童文学作品外,小学生课外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其实并不太好。这与教师和家长都有关系,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为学生选择的作品大多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对于这一类作品的阅读兴趣可能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他们阅读效率低下。教师和家长应该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阅读作品,例如绘本、漫画书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儿童文学阅读对小学语文的应用建议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让儿童文学阅读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阅读提出一些具体而有效的建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念,进行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才能更好地利用儿童文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语文教材质量建设
学生应该大量阅读优秀的、对他们有益的儿童文学作品,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因此,加强语文教材质量建设,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在挑选儿童文学的时候,标准应该更加严格,视野应该更加开阔,为学生挑选出更多国内外的古今优秀儿童文学。
3.重视课外阅读活动
学生课内阅读量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必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读书讨论会、课外诗歌朗诵大赛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语
儿童文学阅读在小学语文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将儿童文学阅读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从自身出发,不断开拓创新,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文学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味 儿童味 个人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 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篇5
一、小学语文课的特色与本质
1. 小学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应是积淀语感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语文课上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积淀语感。
2. 小学语文课上应有思辨智慧
小学语文课应是具有思辨智慧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理性状态下的思考和探究。师生的思辨活动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文材料之上,既有思维的活跃性和敏锐性,也有思维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通过对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存在和生命等命题进行思辨,让师生能获得独立思考、批判的意识和能力。
3. 小学语文课上应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语言是情感教育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心理需要,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借助文字与作者沟通,透过文字看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从习作方面来看,更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优美的作文来。小学语文阅读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握和体验文中的情感,更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寻找文中的情感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
4. 小学语文课上应有人文关怀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中凸显人文关怀。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因而小学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
5. 小学语文课上要有民主思想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因此,教师应当走下“神坛”,恢复“平民”角色,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在这种平等对话中,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民主的精神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具体实施策略
1. 确立平等地位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这个活动的主体,失去了教这个主体,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出现;同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才是“教”和“学”的客体。在教学中,只有双主体都发挥作用,才能最大效率地学习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有确立师生在课堂双主体的地位,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共处、民主协商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避免走向不同极端。
2. 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社会小环境、家庭环境、接受的教育等诸多因素不同,必然会导致思想差异、认知差异、个性差异等。思想差异会导致学生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所持的价值观不同,采取的行为方式也截然不同,甚至相反;认知差异让学生在理解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见解;个性差异是最直观的,内向的学生做事谨慎、沉默寡言,而外向的学生开朗活泼、不拘小节;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引领学生学会尊重对方的各种差异,甚至是对方意见。
3. 保障自利
保障学生课堂自利,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权,也要授权学生自主管理权。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就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作业练习,自主选择评价形式,甚至是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等。授权学生的自主管理权,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管理和班级建设中来。
4. 达成言语共鸣
目前,语境教学法已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显然,这是一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方法。我们可拓展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在具体的语境教学中,努力让言语意识和语言知识相互交融,才能实现对语文的科学学习。
5. 实现情智共生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上出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所以,语文课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篇7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评价应该重视改进与激励、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重视过程的评价机制,则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整合到课堂中去,以知识和能力为全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切实注重课堂气氛、立意和效果。
【关键词】评价; 激发; 尊重;参与;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了解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应该重视改进与激励、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重视过程的评价机制,则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小学语文课评价的探究,当然是为了检验课程,改进教、改进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是,目前的评价往往变了味,过于注重选拔和甄别,以为评价就是“考试”、排名次,以为排名次就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应试而进行,怎么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呢?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横向发展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转变。中学语文课应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到课堂中去,构建“生本课堂”。因此,评价不等于成绩考查,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发展性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发展,重视教与学的过程的评价。看这节课是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强调了汉语文的特点,重视语文积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等标准来正确评价。
一、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气氛好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要从重视语文知识到重视语文能力,再到重视语文素养的发展来评价。从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是判断语文课教学是否优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学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动手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学生参与的方式,是自主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从思考、表达、讨论和交流是实质性的进行;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情况;语文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远离在课堂上搞花架子,一味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刻意求新求异。例如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实际是讨论只是追求热闹的摆设,问题的深度不够,不讲讨论的质量,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结果弄巧成拙。
二、是否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立意高
语文课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逐步做到独立阅读和写作。教师应善于创设探究情景,搭建探究平台,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让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评价教师是否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提出了多少个开放性问题,不是用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路,而是启发学生是多角度、多思路;是否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对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是否鼓励、表扬;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时间有多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多少人次;是否使课堂保持有效互动。许多老师走入一个误区,在课堂上刻意追求花样翻新,引导不够,学生胡乱选择,要学生朗读,学生就选最简单的一段,要求学生之间交流,学生就随意交流……表面上课堂热闹,实际是学生游离在课堂重点之外,学生收获甚微。我们应该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不搞表面的虚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每个学生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的潜力,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是否强调了语文的特点,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效果优
新的语文课强调了汉语文的特点,突出了语文学习中感性的作用。重视语文积累,重视培养语感,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量化和客观评价不能成为语文评价的主要手段,要重视运用定性评价的方法。新的语文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不应该只是用量化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更注意运用描述性的方法,运用激励性的评语,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因此,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条件。考察教师是否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判断:教师是否充满激情,学生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有无学习热情和好的精神状态;教师授课过程能否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能否根据学习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善待和欣赏学生,把握时机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文转自WWW. DYLw.net ]
篇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将学习的人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习的人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就像在脚手架上一步一个阶梯似的不断往上去。脚手架学习理论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更高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井喷期,小学生接触过好几年的口语,有着丰富的听说的经验,有不少小学生能言善辩,但语言不仅包含口语,还包含书面语,上了小学后,他们需要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写的能力有不小的难度,这两种能力就像小学生的一条腿,与听说那一条腿相比这条腿是跛的,这也是幼小过渡后不是所有孩子都热爱学习,不是全部学生都积极学习的原因。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小学生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对他们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引领,让那些对书面语言望而生畏的小学生也重拾信心,良好适宜的脚手架,让小学生一步步解决书面语言的难点,从小学低段到中段直至高段都可以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唤醒他们内心的愿景。还要研究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不同性别、性格学生差异,给他们不同的脚手架。
(二)助力深入学习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创造一定的读书条件,设计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讨论互动,演示多媒体内容等都可以助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事实证明,经过教师的搭建支架,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刻意练习,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很快,支架式语文学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教师可以在学习相应的文章时带着学生去公园、博物馆等地,来拓展学生的视域,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即使生活中没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支架,比如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城市没有田园风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真实再现,填补其中的缺失,让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
(三)开发语言潜能
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小学生把脉,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基地,在最近发展区和邻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让学习的天堑变成康庄大道,让小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语言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向更高的阶梯前进。例如,某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大家的平均水平,教师这时候搭建支架,让他经过适合的语言情境,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水平,开发了自身潜能,也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了个人核心素养。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范例支架、建议支架、问题支架、工具支架这四种形式。
(一)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就是学前举例,导引小学生参考从而完成任务。范例支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重点之一,它可以导引小学生学习。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高,而范例支架则是注意力涣散的克星,只要范例支架出现,小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会被牢牢吸引。活泼有趣的案例让小学生对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上课的氛围也会变的非常和谐、温馨,困难的知识被解冻、消化、汲取。突破难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小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加高昂。
(二)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是学生遇到困境,教师指导消弭。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是名家作品,很多课本内容离小学生生活相隔久远,没有生活的共振,没有理解的契机,这也是小学语文课总让学生感觉枯燥的原因之一。而小学生年纪幼小,天真、单纯,理解能力不强,思考问题比较幼稚,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对语文就会产生讨厌的情绪,没有办法学精,不如别的同学就会更加厌恶语文的学习,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当教师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讲解补充的故事性文章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脑海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思维就会跟进课堂的节奏,并且主动积极思考,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教师告诉学生一定线索,学生会更加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好奇心理,无数个小秘密像无数的宝藏,吸引着学生全心投入,学的开心,效率也提高。
(四)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是指多媒w等辅助设施。将工具支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吸引小学生的上课注意力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化的设备走进了校园,让多媒体作为常备工具放在教室里。工具支架屡次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让课本上的东西由抽象变的具象,由复杂变的简单,由枯燥变的有趣,比不过小学生语音进步的讯息,为他们终身学习语言,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建适宜支架,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教师搭建的支架要分成多层次已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支架还要做到由易到难、低起点、多渠道,确保支架的高效实施。搭建支架需要注意的要点:第一,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设置支架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假如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难度大了,学生都听不懂、学不会,白白浪费时间;难度小了,学生没有新的收获,课堂效率低下。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学习的效率才能最大化。第二,切合小学生兴趣。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幼小的年纪和特定的兴趣,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永正说过,教师要把七分注意力放到对小学生兴趣的了解上,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搭建支架要让小学生感到语文的美和乐趣,避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失败感。第三,支架要及时撤出。支架是辅助小学生向更高台阶攀登的阶梯,不是让他们躺下了的温床,教师要做到支架出,学生得到启发后及时撤出,让学生在靠自身能力拾级而上,一步步地完成小任务,走向成功。比如,小学语文单元是主题式的,一般是三到五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多相似性,那么,后面的自读课文的支架显然就可以更高一些。
(二)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愤悱”心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营造情境,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营造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有多方良好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方互动。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发,但不容易控制,他们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也容易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时时注意,及时调节引导。比如,提到学生的旅游写景,小学生说的时候,往往自说自话、没完没了,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第二,情境要再现他们的生活。许多小学语文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不是教师可以左右的,但教师可以用营造情境的方式创造一个让小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那就是再现他们有过的生活,他们就会有所感、有所思。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营造良好氛围,学生面对陌生的、不喜的学习内容就不会持续地努力学习探究,在感到老虎吞天,无处下口的尴尬后,他们就会消极课堂,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放手有法有度有效
教师放手有法,对小学生有精准而简短的引领,独立探索方向不能错;教师放手有度,让学生头脑风暴,思维活跃异常,比如习作,给出一定需要的资料,然后让他们放开思维的闸门,大胆想象;教师放手有效,教师不能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是要不断观察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搭建支架,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一环节要注意:第一,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效果并不好。例如,有的课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思想不够积极健康却没有其他同学进行批驳,有的段落或者句子难度大学生不能理解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应该及时指导,让他们学而有法有效。第二,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学来的一比教师硬塞给的十还要更有意义。教师只是起到适当的拨乱反正适时引导就可以,控制过多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意义。
(四)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沟通、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探究后仍旧有部分问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和清晰的理解,这时候小组合作交流就很有必要。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这一模块主要强调情境中的多种沟通、合作、交流。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有:第一,学生间是平等的。学生间是平等关系,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组长和组员地位没有区别,他们灵感也没有高下之分,都是自己思维的展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二,要注意合作的有效性。小组合作讨论,思维需要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简单的信马由缰,要有专门的记录和整合的环节。
(五)多元评价学生,正向评价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学习内容上评价,在感情投入上评价,在学习方法上评价等等。体现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调正向评价。这一环节注意:第一,激励性评价为主。负面的评价会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信心,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二,多方评价。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等多方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总之,支架式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搭建适宜的支架,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这也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优秀习惯。
参考文献:
[1]上官亮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改语文学习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98.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有机整合
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地、有效地使用各种基本的信息工具,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处理,并能使用这些工具去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1.1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节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媒体手段的使用,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1.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代信息技术使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3)到图书馆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随着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比如通过网上浏览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电子读物,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
1.3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3)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文字处理系统软件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知识表达多媒体化和师生便利的交互性,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成为语文课堂一种崭新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核心是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手段。要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同时注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对传统教学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做法予以继承,对传统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的效益。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思考和拟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3.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介入,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课文《蟋蟀的住宅》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蟋蟀慎重选址、柔弱的工具、住宅的内外情形和整个建造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三是将整个建造的过程制成动画课件,通过演示课件使学生明白蟋蟀的辛勤劳动。如点击“住宅特点”课件,便会出现蟋蟀住宅隐蔽、弯曲、不深不宽、有平台、清洁、干净等图像,并可以清楚地看见下雨时,隧道内立刻会干的动画。如点击“建造过程”,整个建造过程就会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不断整修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4.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能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网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观念;教学方式;高效课堂;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51-02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是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点,树众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点,树众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
2.夯实教学基本功,促进课堂高时效
2.1课堂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要做准确、通俗、精炼、科学,切忌重复、嗦、带口头禅。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体现一个"精"字,不但讲解要精,言简意赅,而且还应该极具启发性,该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掌握语言并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启迪学生的智彗,陶冶他们的情操,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积极思维,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2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有效。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要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画面精美,内容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应适时、适量,恰到好处。例如,在教学《老班长》一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了过草地时的情景,使学生深深地受了感染,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板书设计美观、有效,层次鲜明。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的板书设计也是一堂高效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课堂板书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适时书写,设计要形象、直观、简明、概括、程顺理成章。备课时,教师应该精心地准备好一份板书,要根据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文路',以及自己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来全面考虑。在教学中,板书最好由师生共同创造完成,让学生在回答问颗的基础上,上讲台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使师生共享板书艺术的成功乐趣,达到师生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的境界。
3.研读教材,精心备课
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真正吃透教材,进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备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病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使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最大化。
4.激趣引导,彰显个性化的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讨:"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由此可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点,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上课一开始以趣引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整堂课都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打造有个性的高效课堂。当前,课堂教学的模式可谓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我们切不可人云亦云、随风倒。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良好课堂氛围,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教学中要做到为学生服务,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创律出适合自己及学生的个性化高效课堂。
5.教学过程要高效利实、灵活多变
5.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的提问语言表认要准确、简洁、清楚,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阶层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还应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颗,勇于质疑、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5.2自主合作,抓好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与教材之问,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与探讨。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精心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独众思考的习惯。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与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强烈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地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5.3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40分钟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并做到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颗,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通已设计好而不话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和过程。教师可以前后变通,也可以主次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通。
总之,语文课程是要"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努力地达成这个目标才能算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云.小学语文教学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1.
[2]冯艳红,倪占永.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浅探[J].学周刊,2013,12:49.
[3]田立英.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3,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