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线上教学的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线上教学的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线上教学的课题研究

篇1

混合式学习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指综合运用不同学习理论、技术手段以及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注重对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与组合以及彰显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的有机融合,实现对远程教育的革新和对网络教学的超越。文章在分析混合式教学具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传递效率等功效的基础上,阐述远程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教学形式、学习形式、课题操作及评价体系,最后提出“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教学活动的管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丰富个人知识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推动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

现代教育学;远程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创新;转型途径

混合式学习是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它秉承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不仅创新教学模式,还注重教育对象的适应性和需求性,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满足当前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人才的培养不仅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应把握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教学主体灵活互动、教学媒体优化选择及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等方面的优势,为高校网络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扩大远程教育规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功效分析

1.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效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能够更加凸显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把传授课本知识作为首要的任务,并且教师把控所有的教学环节。相比之下,在网络教学的框架内,学生主要通过计算机终端和网络等在线媒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够自主选择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不再是操控整个课堂的主体,而是起着引领学生学习方向的主导作用。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所设定的学习方向和自身的学习特点来选取所学内容,还可以调节自身的学习步调。因此,混合式教学就是结合二者的特点来实现教师和学生各自发挥其最优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混合式教学拓宽信息渠道,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学生在接收课堂信息的过程中不再是单个通道的接收,而是在多个有效信息通道中选取最优的信息传递渠道来接收课堂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众所周知,衡量课堂教学成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学信息是如何传递并且传递效果如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信息能够多渠道进行传递,不仅通过教师等教学实体传递,还通过网络媒体等虚拟工具来传递,这样不仅为学生接收教学信息提供可选择性,还能够增加教学信息量,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是混合式学习模式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它体现出这一教学模式在信息传播和选择上的便利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3.混合式教学能有效组合多种教学媒体,并发挥其各自的功能。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媒介和手段都成熟和完善起来,为混合式学习提供选择教学工具的便利。混合式学习既能够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现场指导教学的重要作用,又能够发挥网络教学的远程距离优势,不但结合二者的优势,而且避免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具体来说,混合式学习能够根据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适当的教学媒体:在适合在线学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网络媒介来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在适合课堂教学的情况下,通过现场指导重点为学生答疑解难。因此,混合式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和学习效果来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并调节上课进度。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教师要能够科学地选择并且组合教学媒体,根据课堂实际合理安排一种媒体或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尽量减少教学过程所需成本。

二、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建构的路径探析

1.教学形式的路径分析。混合式教育本质上是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形式的结合,具有强大的教学优势。首先,通过远程教学来消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地域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自由流通,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环境的限制,这是混合式学习模式最核心的特点,但是与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比,混合式学习不但能够提供知识传授的便利,而且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具体来说,混合式教学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教育者利用远程教学网络系统将授课内容和实时画面传输到教育对象所在地点,二者无论是否在线都有机会实现交互式学习,教育对象对哪些知识点有疑问可以随时登录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实时对话或留言,这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可以实现线上实时互动,被教育者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解答。二是教育者通过定期组织面授来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这样教育对象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实现更高效率的自主学习。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网上教学,哪些内容适合面授教学。对于面授教学部分,由于远程教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难实现将所有教学对象集中到一起面授,因而可将面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学习中心教师的学习辅导,即定期将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针对课程学习状况面对面交流讨论;另一方面,为网络教师的讲授和答疑,即通过视频会议、聊天室等方式实现实时答疑。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

2.学习形式的路径分析。混合式学习模式具有学习主体和学习对象分离性的特点,这就决定教育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两种学习形式,即自主性的学习和互的学习。由于学生在有些学习阶段不是和教师面对面进行的,那么学习时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搜集学习资料,整理学习笔记,准备考试。当前,我国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程度偏低,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与教师讨论很少,因而受到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为缓解这一矛盾,教师需要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安排合理的任务和目标。教师要充分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精神动态,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关的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案,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多种方式掌握模块式学习的方法,自主选择需要重点攻克的章节内容,这样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保持学习状态,避免自主性学习的弊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教学中。互学习是混合式学习中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教师通过推动班级学习小组或全体的建设来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通过互助学习小组的讨论和规划,学生可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快速地构建知识体系。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代表进行疑难解答,统一分发学习材料,就某一学习专题进行重点探讨等。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在研习教师所发的资料后,进行实时的探讨和交流,针对某类难点问题向教师进行在线请教。

3.课题操作的路径分析。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题研究是学生必要的学习任务之一。由于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按时按量完成课题任务,而学生在校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手段也无法很好地完成课题,导致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因此而被搁置或者取消,降低远程教育的质量。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课题研究受到的环境限制越来越小,很多仿真型课题被应用在教学中,能够满足大部分课题研究的需要。但是随着教育内容的增多,课题研究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很多模拟性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混合式学习的课题操作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很好的路径。首先,在对学生进行远程教学时,利用模拟课题研究系统来在线进行课题研究,将课题的步骤和规范通过系统反复示范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其次,学校组织专门的课题研讨会,对模拟课题进行专门解说和作答,并通过现场讲解来让学生彻底弄懂课题的内涵、性质、步骤和目标。具体来讲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要通过加强电子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持,充分提高网络在线教育的质量,确保能够在在线系统中实现课题研究的框架性建设。学生可以在远程演示的过程中明确课题的构建过程,充分认识课题的各方面框架。二是要教师和学生线下积极配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题研究范围制定相应的课题任务,为线下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规划;学生在线下积极完成课题任务,学习各方面的课题知识,并围绕课题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为面授讲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评价体系的路径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在于评价体系具有双重标准,能够良好地反映出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课题研究完成情况。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日常的学习表现情况,二是期末课题完成情况。两种评价体系要以日常评价为主要基准,着重考查学生平时课业完成情况。远程教育的不足在于很多学生线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育质量堪忧。通过两种评价体系同时进行,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只关注期末考核成绩而忽视平时的学习表现。在进行平时的课业表现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做好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引导工作,建立完善的线上线下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教学参与,确保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学到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为期末考核做好充分准备,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考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为最终考核打好基础。对于评价体系的路径,需要教师和学生从两大方面着手进行创新:一是学校要转变评价理念和思想,更加注重学生日常的表现,形成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科学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网络线上教育系统中,教师需要实时监控和管理学生的行为活动,通过图表的形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日常表现,对于容易出现学习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对各种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查要求,例如,可以在布置在线作业时通过具体的题型来调整评分结构,侧重对学生的主观题进行评价。在课堂现场时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的考查。二是教师要创新结果性评价活动,丰富结果性评价形式,改革传统的考题评价形式,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到结果性评价中,从而更加科学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

三、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型的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日常在线学习活动的引导安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对某些重点、难点问题定期以讲座的形式集中解决,或者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统一为学生解答疑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重点,对典型的问题要详细地进行解释,并布置有关的考题供学生练习,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统一的讲解。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比如,头脑风暴或者群组讨论等形式来活跃在线课堂,提出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在线教育活动和面授教育活动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在线教学活动的质量,又要注重搞好当面辅导培养的活动,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持续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保证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推动教学评价活动的实施。

2.要加强教学活动的管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除了教师的学习管理工作,还需要教学辅导人员做好日常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辅导人员要对学生课堂表现和线下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掌控,通过在线系统统计学生的作业上交情况和实践活动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课业情况和参与程度,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跟踪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和培养目标。教学辅导人员要通过各种实时交流手段了解学生线下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监督学生及时完成各项课题任务,参与到各项在线教学活动和面授讲座中,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

3.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成绩。学生是远程教育的学习主体,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对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浪费,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学校需要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线上的自主学习服务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完善在线系统学习资源的构架,挑选出典型的学习材料供学生研究;完善在线交流系统,方便学生随时作业、查看同学对话、接收教学资料等。针对大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讲解,充分利用图表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手段,解答时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空余时间研习课本和资料。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利用,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前,需要综合利用各项教学资源,首先,要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势来发挥其对评价机制的促进作用,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媒体资源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畅通多元化的评价渠道,将课堂线下评价和网络线上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本身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要对其课堂参与度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评估。最后,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吉兵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伟,张治勇.混合式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6-48.

[2]马国刚,熊文,张清学.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130-132.

[3]董燕.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构建———以“秘书资格证书专题”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7):33-34.

[4]金一,王移芝,刘君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37-41.

[5]阿不来提•瓦依提,王建虎.基于混合学习的“远程教育学”课程设计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9):64-67.

篇2

概念圖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等人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节点)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问的意义关系(连接词),节点、连线、连接词构成了概念圖的三要素,在教学上概念圖已从当初的评价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的技能和策略,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概念圖是中小学教学很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概念圖正日益被推广.

本世纪初,概念圖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挖掘和利用概念圖的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概念圖研究的热点.下面结合课题研究,对概念圖在物理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 利用概念圖梳理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是按层级架构来组织知识的,人的大脑有大约1000亿个活动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长出树状的分支以存储信息,每个神经元可长出多达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通过沿着一根长长的轴突传送电化信息,与其他的神经元相连形成功能网络,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我们平时很少考虑按照脑的运行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因此学习效率相对低下,而概念圖的圖式化构圖方式符合人脑对知识处理的生理机制,能有效降低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优化认知过程.研究文献上说概念圖的记忆效果可达文字线性表达方式的一千倍.

利用概念圖梳理知识要点,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设计的带有填空形式的概念圖;一种是让学生自制概念圖,圖1是笔者设计的《声现象》单元知识概念圖(局部).

如圖1中的概念圖,学生可以把物理知识放在知识结构的大背景中去检查、理解和记忆,避免了对概念名词的简单堆砌,能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意义建构.

当学生对概念圖比较熟悉后,就可以自制概念圖了,刚开始时老师给出概念圖的骨架,然后引导学生逐级细化,直至具体的实例(知识建构“自上而下”);在学生掌握了概念圖制作的步骤和技巧后,老师就可以放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绘制出五颜六色、富有个性的概念圖来,对学生制作好的概念圖,教师可挑选一部分进行展示和交流.

概念圖既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用电脑软件绘制,借助概念圖软件Inspiration能够制作出圖文并茂、色彩鲜艳、有动感的概念圖来,在秉承手工绘制概念圖的优点外,更重要的还可以进行资源超级链接(超媒体),最新版Inspiration 9.0实现了思维导圖与概念圖绘制的和谐统一,人们无需再纠缠于二者间的差异,可随时记录思维点滴,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这些都为概念圖的精致化提供了条件.

2 利用概念圖解答物理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大都囿于概念圖的静态记忆功能,而忽视它的动态应用功能,这容易造成概念圖应用的不完善.

对于记忆,如果我们把它标记为静态记忆和动态记忆,那么所有的记忆一旦被储存下来,就是静态记忆,这包括我们记忆的一首诗、物理概念、公式、解题方法等;在我们应对新情境、新问题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需要被立刻整体(模式化)抽取出来,当这些发生之时,记忆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概念圖对知识的静态记忆效果上,而不重视它的动态应用,就不容易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圖2是笔者利用概念圖训练学生解答物理题的一个实例.

例题 一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12 V,电阻为12Ω,若把它接到18 V的电源上使用,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专家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直接指向原理或大观点(big ideas)的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上述圖析中就渗透了“新手一专家研究”的思想,解答物理题的原理可以是物理公式,还可以是概念和规律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举例.

篇3

1 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共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具体到每一个领域又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又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又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达到整体实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实现的总目标.这个目标不可能在哪一学年、哪一学期、哪一章的教学中全面实现,更不可能在哪一节的教学中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实现类似于“滚雪球”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才能逐步达到.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章的教学目标,还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案例1 “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制定“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技能方面,做到既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又要注意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为此,可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条:

(1)经历探索等式性质的过程;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的变形;

(4)通过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上述目标涵盖了数学课程目标的各个纬度,注重了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在此目标的引导下,教学时就能做到主次分明,区别轻重,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2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丁肇中教授2011年10月15日在庆祝山东大学11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中说“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说,有效教学“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主动生成就成了空话.

研究表明,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进行数学思考.他们以“再发现”和“再创造”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好地体验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技能的目的,并获得对这些知识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的思考,使思维活动以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不断冲击他们头脑中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而构建起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说只有能唤起学生去探索、去思考的实际“情境”下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案例2 估算能力的培养.

为了引出“估算”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我们可以借助于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取一张报纸,将它对折,再对折,你估计最多能将它折几次?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

(1)你能将它对折8次吗?为什么?

(2)如果能将一张报纸连续对折30次,你估计他的厚度是多少?

紧接着,教师列式子估计出将一张报纸连续对折30次后的厚度将是100千米,这个厚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11倍之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3 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落实这一理念,我们提出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可分为三步:

第一,教师通过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由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呈现给学生;

第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实验操作、推理验算、归纳总结、相互交流等,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学习任务.

采用“问题串”进行教学,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建立知识联系、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从而能深入地理解问题.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进程中,教师都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案例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探究发现过程.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之一,对于这个判定方法可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如下:

(1)如图1,教师用三根硬木条制成“三线八角”活动教具.把木条a,c固定不动,让木条b绕着A点转动,显然∠1的大小也在变化.

T:b转到什么位置时,有b∥a?

S:b转到图1所示的虚线位置时,有b∥a.

(2)如图2,教师演示过直线AB外一点P画AB的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观察画平行线的过程.

T:在上述演示过程中,三角板的一边为什么要紧贴着直尺进行移动?

S:为保证∠BGF=∠DHF.

说明:“三线八角”是同学们熟悉的几何图形,通过上述的演示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实际上是“三线八角”图形的一种特殊位置.在这里,渗透了运动变化、特殊与一般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也是同学们所熟悉的,观察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移动过程中的不变量――角”.由以上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数量关系――同位角相等”来判断图形的“位置关系――两直线平行”.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发现规律.

T:从前面的论述中,你发现了什么?

S:判断两直线平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判断两个角相等的问题.

T: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你所发现的规律叙述出来吗?

S: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指导学生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分别表示“平行线的这一判定方法”.然后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学生就可以完成对这个判定方法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要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4 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保证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因此,彻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这个理念,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在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其特征是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是一种共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张奠宙教授指出,合作,至少有三种:力量不够时大家“通力合作”;人手不够时需要“分工合作”;以及不同思考之后的“交流合作”.有些学习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远比教师的直接讲授效益要高得多.

案例4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需要分几种情况证明的问题,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去证明其中的一种情况,待各种情况都得证后,再从中归纳、概括结论.分工合作的特点是小组内的成员各司其责、各尽其能,分别做着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事情.本例就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证明过程.

虽然过圆上任意一点都可以作无数多个圆周角,但是这些圆周角和圆心的位置关系只有以下三种.

(1)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如图3);

(2)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如图4);

(3)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如图5).

根据这一分类,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也需要分三种情况加以证明,并且只有当这三种情况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时,才能对其作进一步归纳,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所以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采用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

5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应实施生活化的策略,做到“以生活为基础,回归生活”.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通过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使他们有充足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验数学的魅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5 需要开放几个检票口.

旅客在车站候车室排队等候检票,并且排队的旅客按一定的速度在增加,设检票速度一定.当车站开放一个窗口时,需用半小时方可将待检旅客全部检票上站;同时开放两个检票口,只需10分钟便可将旅客全部检票进站.现有一班增开列车过境载客,必须在5分钟内旅客全部检票进站.问此时车站最少要同时开放几个检票口?

析解 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车站旅客检票问题,涉及到的量比较多,首先应细致阅读,弄清事理,再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设检票开始时等候检票旅客a人,排队队伍每分钟增加x人,每个检票口每分钟检y人,同时开放n个检票口,就可在5分钟内全部检票进站.依题意得:

由(1)(2)得y=2x.代入(3)得n≥3.5,所以n=4.

故同时开放4个检票口,就可在5分钟内旅客全部检票进站.

此例题利用等式和不等式等数学知识模型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工具性决定了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的独特作用,不论在大学数学的基础课阶段,还是专业课阶段,构建数学模型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必要工具,“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训练思维能力不仅是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性,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

6 重视实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数学实验直接获得,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既能从中发现数学原理,还能体验到问题的结论和方法之间的精彩过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积极“和谐”的建构活动,从而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可根据它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成能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问题,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猜想等活动,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有关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将得到提高,教学效果理想.

案例6 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对于知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1)在纸上作出一个点A,经过点A作圆.你能作出多少个?

(2)在纸上作出两个点A与B,经过点A,B作圆.你能作出多少个?这些圆的圆心在哪里?

(3)在纸上作出三个点A,B,C.如果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经过这三点能作出一个圆吗?如果能,怎样作出经过这三点的圆?经过这三点的圆的圆心在哪里?经过这三点可以作出多少个圆?

学生在动手操作(1)时得到的结论是经过一个点可以作出无数个圆,如图6.

学生在动手操作(2)时得到的结论是经过两个点可以作出无数个圆,如图7所示,这些圆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图7中的虚线所在的直线.这条直线就是过已知两点构成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发现这一点非常重要,为解决问题(3)做了铺垫.

学生在研究第(3)个问题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

师:假如经过三点A,B,C的O已经作出,则圆心O到A、B、C三点的距离是怎样的?

生:相等.

师:到A、B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

生: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师: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

生: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师:怎样确定出经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

生:先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再作出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其交点就是圆心.

……

至此,学生已经能独立作出经过A,B,C三点的圆来.而且发现这个圆是唯一的,如图8所示.

这样的实验过程恰好经历了确定圆的条件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实验的同时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其理解深刻,记忆长久,真正明确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认为,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远比教师直接教授给他们效果要好的多,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理念.

7 加强小课题研究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教学,既是对我们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题研究活动,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环境中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切身体验,树立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还能在研究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等社交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课题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价值.

案例7 洗衣服的学问.

大家知道,要洗一件衣服,先要用少许水和洗衣粉,把衣服充分浸泡、揉搓,以便使污物充分溶解或飘浮于水中.将衣服“拧干”后,它上面肯定还带有一定数量的含污物的水.设衣服上残存的污物为m0克(当然包括残留的洗衣粉),残存水重w千克.另外,我们还有一桶清水,设为A千克.

我们这里有两种洗法:一是直接将衣服放入这一桶清水中洗;二是将这A千克水分成相同的两份,先在其中一份中洗涤,然后在另一份中清一下.请问哪种洗法效果好?

同学们凭经验都知道第二种洗法效果更好,但如何从数学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呢?

析解 第一种:直接把带有m0克污物和w千克水的衣服放到A千克水中,经过充分搓洗,这m0克污物溶于(w+A)千克的水中.此时,把污水倒掉,把衣服拧干,衣服上一定还残留一定的污物m克(注意m一定小于m0),残存的水重仍为w千克.我们把污物看做溶质,根据污物的浓度可以得到:

第二种:

设把这A千克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A[]2千克,将衣服先后经过2次洗涤,衣服上还剩多少污物?

第一次,把带有m0克污物和w千克水的衣服放到第一份清水中,经过充分搓洗,这m0克污物溶于(w+A[]2)千克的水中.此时,把污水倒掉,把衣服拧干,衣服上一定还残留一定的污物m1克(注意m1一定小于m0),残存的水重仍为w千克.我们把污物看做溶质,根据污物的浓度可以得到:

类似的分析可得,第二次把带有m1克污物和w千克水的衣服放到第二份清水中,洗涤拧干后的残存污物量为:

这就证明了第二种洗法效果好一些.

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更引申一步,如果把洗衣过程分为n步(n给定)则怎样分水才能使洗涤效果最佳?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主导下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性的动态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的陈述只是自己的一点思考,希望老师们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不断探索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树臣等.对合作学习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2009(6):8-10.

[2] 李树臣.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J].中学数学杂志,2011(2):1-5.

[3] 李树臣.再谈数学教学生活化问题[J].中国数学教育,2011(6):12-16.

[4] 李树臣.关于数学建模教学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2011(7-8):54-59.

篇4

1.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2.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3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5

在平平常常中,我又度过了一个学年,回顾这一学年的工作,我感到有自己值得怀念的地方,有一点我感到无比欣慰,就是不管社会多么纷繁,多么复杂,没有放弃我做人的基本原则: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育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每件事,虽然不都十分成功,但我在努力。版权所有!

一、加强以“爱”为中心的师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非常的迷茫: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不很难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就是不能接受,不能理解呢?或者是当时表面上理解了、接受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又是一个空白点?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良好愿望,没有能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没有能内化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去,也就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如何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建立一种新颖师生关系、摆正教与学的地位是开创教育新天地的关键,而其中的核心是一个“爱”字。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爱,因为它不带任何的前提条件。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爱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用关爱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件作品、每项活动。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学业的帮助,也包括积极的鼓励,远大理想的引导,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模式的选择、具体问题的提出,新知识的导入等等。我坚信,加强以爱为核心的师德修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品德的具体体现,更是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保护学生基本人权的根本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对祖国的花朵都不热爱、不能倾注满腔爱心的人,怎么有资格谈得上爱祖国、爱人民?当然,有实际工作中,我有时做到并不十分圆满,但从我主观上来说,我是努力朝一方向前进的,我也就感到问心无愧。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在缩短。不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甚至成为现代社会的科盲。在日常生活中,我能不断主动学习,第一是学科学知识,了解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些动态,纳米技术、器官移殖、网络、沙尘暴等等,都是我学习的源泉。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只有把自己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也才能去发现问题,进而去研究问题,不致成为笼中鸟,井底蛙,新知识的不断输入,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莫大的帮助;第二是学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其中的精髓,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因为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才能克服盲目性、随意必,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在这一学年,我主要学习了《教育科研基础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课程论》等一些书刊;第三是学习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的书刊,了解一些近现代史。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的知识、技能之外,更要有做好这一工作的热情、信心和激情。前几年,就很明确地提出,要在国人特别是青年中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一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教育题材,可以设想,缺乏对过去的了解,哪来对现实的满腔热爱,又从何谈得上对未来的憧憬。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哪来创作的灵感?哪来教育的创新?走进一些伟人的世界,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通过了解历史,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使我激动不已。激动之后,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能在生活的冲刷中,变成一个麻木不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人是自然的造化,更是社会的产物,我可以放弃其它一切,但我不能不成为一个我心中的好人,我在努力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营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美好世界。一颗充满活力的心脏、一颗纯洁的版权所有!心灵一种开放进取的思维方式,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保证。

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一,上好每节课。作为一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是一个教师价值体现的基本途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总结教学所得,是我平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完成一般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对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选择,抓住其中的核心问题,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在本学年中,我个人的研究课题是: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有效地推动了我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成为我日常教育教学的具体行动;第二,做好年级组长工作。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领导干部,做好年级组的管理工作,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年级组管理中,我能做到尽心尽力,以身作则,团结同事,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把年级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第三,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作为分管本校教科研工作的我,在日常工作中,能与学校领导一起,制定我校的教育科研计划、课题研究规划、新课题的立项、设计研究方案、并做好课题的申报、论证工作。在本学年,我校的一个常州市级课题已经结题,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所撰写的结题报告,在常州市交流;2006年3月,根就自身的条件,有积极申报了一个江苏省级研究课题,已经批准立项。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性。把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校内涵,作为自己的一个奋半目标。

篇6

关键词:E学习环境;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29-04

“人类历史掀开了2000年的日历,这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中国教育面临E-化的世界,一个变革的时代!”[1]是的,随着E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等高科技为媒介的新媒体给我们的学习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一个个新状态接踵而来。如何帮助学习者创造一种支持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模式成了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微课以其短小精微、融合流媒体技术、基于网络平台等优势,能够满足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和资源建设的迫切需求,成了教育界竞相关注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真正进行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

一、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内涵

1.E学习环境的内涵

毋庸置疑,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大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E-mail(电子邮件)、E-business(电子商务)、E-cash(电子现金)、E-marketing(电子市场)、E-management(电子管理)。就连教育也不可避免,E-education、E-learning不约而至,E学习环境已经形成。E学习环境是E-learning学习环境的简称,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通常译为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等。尽管翻译有所不同,解释也有不同,但是,三者都强调的是运用数字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E学习环境就是指借助电子科技和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环境。E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本文主要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运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研,是传统教学研方法的更新。

2.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关于某一“微知识”教与学活动的总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教师对某个“微知识”或“微环节”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以下的规定性:

第一,微课的核心组件是课堂教学视频,一般为8-10分钟,容量小,支持在线播放,类似国外的“微讲座”(Micro-lecture);

第二,微课虽是碎片化知识的呈现,但是,每一个微课视频都呈现了独立的知识主题,绝不是随意的教学片断截取;

第三,微课也是课,它具备了课的基本要素,涵盖了传统授课的全过程,从导入、讲授、练习到总结升华、归纳拓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缩影和精华;

此外,微课还包含与该“微知识”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练习、教学测试、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从用途上来说,微课既包括课堂型微课,也包括教研型微课。

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和其他相关的应用活动。

二、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运用的意义

虽然E学习早已像一股潮流涌来,但它至今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微课教学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国内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运用,但它对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研究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运用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一直是被灌输的对象,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没有个体真正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网络的微课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微课借助网络以其微型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学习成为一种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这种新型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复杂多样的教育资源环境下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微课短小精悍,主题集中,重点突出,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视频课程更是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此外,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方式也在改变。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访问有关微课,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初步学习;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访问相关主题的微课,进行查漏补缺提优强化。在课外通过微课学习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再返回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微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对于克服教育资源不足、统一管理和提高整体效益具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学生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很难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很难真正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微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主题明确,规模小容量少,针对性、适应性和导向性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了不顾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否获得发展。发展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只有促进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以及知道怎么学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基于网络的微课教学实现了课堂翻转,把传统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颠倒了过来。依托于网络的视频迎合了学生对技术的好奇心理,短小集中的主题符合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在课前就可以完成对基础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将学习中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评价等的知识带到课上完成。即使是课堂内,学生接受的也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输,他们通过汇报讨论、释疑解惑等方式,在交流中懂知识,在沟通中明事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效明显提升。

3.有利于转变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有利于转变研究方式,浓厚教研氛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驱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

首先,微课的制作过程就是促进教师研究的过程。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教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而要发现有价值的微课题,要把自己的微课设想变成微课实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微动力”,推动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成长。

其次,借助网络传播的微课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微课多人观看微课多元主体点评微课教师得到反馈修正提高,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动态交互螺旋式的微学习生态系统,无论是对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或者是观看的主体,只要他们参与了,思考了,就能够很好地推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螺旋式提升。

此外,微课资源为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新的出路。传统教师培训人员规模大、实效差、效率低,而基于网络的微课资源融合了信息资源和微课的双重优势,使教师培训实用化、灵活化,有效创新了教师培训模式。

三、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理路及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与应用首要的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教师在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制度建设,营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浓厚氛围

首先,健全组织机构。微课教学需要教师主体的参与,但是,微课又不应该仅仅是某些教师个体的事情,要真正发挥微课对教学与科研的推动作用,必须形成一个有助于微课教研发展的浓厚氛围,而这个氛围有赖于制度建设。研究伊始,我们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遴选市各学科带头人为子项目负责人,聘请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专家为指导,各学科由教研组长牵头,设立相关课程子课题研究小组,为分步骤、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筹措研究经费。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已形成浓郁科研氛围。本次研究,学校更是筹措了充足的研究经费,在课题调研、专家聘请、资源库建设和微课制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组顺利开展研究。

第三,确保研究时间。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专门组织了微课教研活动,在学期开始前的排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空出一定的时间,确保每门学科每周可以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一次集中的微课教研;而每个学科组每月也必须进行一次微课教学展播,研究时间有了充分保证。

2.加强资源库建设,打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平台

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课程资源已经适应不了研究的需要,必须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是资源库主体的建设。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资源库建设需要学科专家、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首先,我们聘请了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的部分专家做我们的兼职教师,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专家D教师”的互动模式,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理论层次。其次,我们依托本市和邻市的学科带头人,与兄弟院校结成联盟,通过网络构建“微视频”、“微论坛”、“微评价”和“微反思”等微课资源,生成“教师D教师”的互动模式,形成了共享合作的微课交流资源。再次,我们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构建了微课平台,对教师进行微课开发、微课平台应用等培训,形成了“教师D技术人员”的互动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这种多元的互动模式为微课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智慧支持。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打破了个体研究的孤立状态,有效提升了各环节教师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使每个环节的衔接更加畅通,资源的流畅性更加突出,资源库建设的质量也明显提升。

其次是资源库内容的建设。微课资源库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在线网络视频及其相关配套资源的总和,包括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课件、微课练习与测试、微课评价、微课教学反思和微课学习反馈等。而这些资源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购买、自制和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置办了丰富的微教案、微课件等教研资源;通过网络构建了微论坛、微评价、微反思等平台;将学生的微课练习、测试、提问等都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智慧借鉴和人际资源。

3.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加强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应用

第一,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也是课,在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微课的目标需要、呈现方式和教育价值;程序要遵循课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自主学习。在课题选择上要加强微名称的锤炼。微名称就是微课名称,一个好的名字自己会说话,不仅能直接反映课的主题,还能一下吸引人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网络平台的点击率。如“高新技术简介”就不如“高新技术‘高’在哪”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的困境”就远不如“难在哪”的主题集中、明确、单一和有吸引力。在程序上要加强导入设计。因为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其导入就必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短小简洁,方便学习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解储蓄存款时就直接抛出问题“你会存钱吗?”,无须绕弯子,学生又似懂非懂,直接带着疑惑入题。在内容上要围绕主题明确思路精心组织,突出教学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却个个夹生。合理的互动也是微课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等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直接让学生走上前台,练习也是互动的呈现方式之一。微课的总结、收尾要简洁明了,给学生留出思考回味的空间。

第二,要精心制作微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中的微视频应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基本知识(或知识片段、方面),或一个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等所录制的教学或学习片段讲解或活动过程视频(音频),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应包括导学案(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3]其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和其他教师的研,微视频的制作技术越简单越好。但是,简单不等于粗糙,而是说录制和播放技术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平台为依托。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制、白板录制、PPT加录屏软件录制等。为了达到良好的录制效果,尤其要重视微视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和效益,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第三,在开发中应用,在应用中开发。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如果成为摆设,就会失去课题研究的本来意义。教学实践中微课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微课教研氛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微课大赛,多名教师荣获一等奖。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如:如何保证学生课余通过网络自学和复习的时间,如何将微视频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等等。今后,我们也将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环境下微课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1).

篇7

【关键词】 数学;预练议教练;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及课堂教学建议》中指出:“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用运”,针对我校学生整体数学基础与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兴趣不浓,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课外学习时间、质量没有保证,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很难巩固,更难以提高,从而使学习进入非良性循环状态,鉴于这种现象,通过研究与实践运用,构建了“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构建

(一)本模式构建的基础

“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数学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旨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当堂解决问题,激发“兴奋点”,减少学习负担,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为目标构建的。

(二)本模式内涵解析

1.预:就是学生预习。时间一般五分钟,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纲是教师从学生学习角度,根据学生预习时产生问题的预测设计的,其过程突出个体思维,主要目标是解决“好学易懂”的知识。

2.练:时间一般十分钟,教师出示层次渐进的练习题组,组织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摸清学生的实际,以确定后面“教”的起点,其过程是独立的。

3.议:时间一般十分钟左右,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交流、互补、展示。其过程是反复震荡的,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在议中,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来完善、提高自我。教师在组织中必须有意识的追问、拓展、质疑,对同学们的表现和投入度给予点评,课堂气氛是热闹热烈的。

4.教:时间一般十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的起点,讲解易错点﹑关键点、重点、难点,或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或问题的拓展,或常规题规范性书写要求等,主要目标是解决“难学不懂”的知识,这是一个带动集体的环节。

5.练:时间一般五分钟,这是升华、生成的环节,不同于第二个环节的“练”,是对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检验学的效果,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使整个学习训练达到。

(三)本模式的特点

在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校情下,要在40分钟内上好一堂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预”的环节中,结合要讲的课程内容,引进与该内容有联系的实际问题时,这个实际问题要简单,有趣,不要过大,过难,在第一个“练”的环节中,练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把握好课堂节奏,能收能放,主要目标解决“好学易懂”的问题;在“教”的环节中,教师叙述要准确,提问要到位,就像足球比赛,传球很到位,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突出“细、透、深”三个字,“细”绝对不是把一个问题反复重复,而是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坡度平缓的梯度,“透”是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找出来加以分析,“深”就是对教材例题、习题的拓展,延伸;在“议”的环节中,难点突破的地方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四人一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越激烈越好,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出现的错误或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在第二个“练”的环节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难度大一些,开拓性强一些,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对于作业辅导课,体现学生为主,课堂完全开放,让同座位的两位同学同时准备同一道题,各有分工,一个念题,一个讲解,形成学生互学,教师关注学生的投入度,教师对问题及时追问,拓展,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评价:声音是否洪亮,讲解是否清晰,两个学生合作中补充是否及时,反应是否敏捷,学生讲解是否有新意。最后选出本节课最佳讲解员给予表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特别高。

(四)实施本模式的支持性条件

1.学校由教科室专门负责此项实验研究,资料设备齐全,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课题组成人员为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足够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二、对本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

(一)基本的研究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分析法。

(二)实践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对象,明确课题负责人,确定课题,学习有关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并对“预、练、议、教、练”教学模式的内涵、要求及操作方法深入领会。拟定出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

2.实施阶段。课题组先在我校2011级初一3、5班进行小范围实验。在实践中收集实验资料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以调查完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又以2011级初二3、5班为实验班,其他9个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全面对比实验研究。

3.总结阶段。课题组对实验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对教改实验依据作出总结反思,撰写体会、总结、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

(三)成绩对比分析

1.2006年至2008年期间,学校安排我担任八年级2、6班的数学任课教师,其中2班是全年级最差的班,平均分低于同年级50多分,学生课堂睡倒一大片,课堂作业不会做,课外预习不可能实现,于是我把“预”的环节移到了课堂上,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列出预习提纲,起点放的低,坡度平缓,形成了预习提纲引导下的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议”的环节中,我发现有时教师讲了,学生不明白,但学生之间讲解就容易懂,于是我坚持让学生互学,课堂上真正出现了“生教生”,初步形成了“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一年后,数学成绩达到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2.2008年至2010年期间,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派我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坚定了我对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信念,创设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建立在有效教学基础上的“预、练、议、教、练”的教学模式,学生数学成绩两个班平均分分别为109分,106分,名列全年级1,2名。

三、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表明,采用本教学模式能使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极大化,学生再学习欲望极大化,采用本教学模式的班级数学成绩提高是明显的,基本呈直线上升态势,对该教学模式得出了肯定的结论,该模式是科学可行的。

(二)思考

在对该课题的教学研究中,我感到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改进,例如: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对各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较难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还需要研究和理解等问题。虽然存在问题,但是任何模式只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来转型,都将是成功的。

篇8

【摘 要】“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求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行为引导;电工电子教学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技工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工人才,即既具有职业基本能力,更强调关键能力——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能力和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对现代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就这样应运而生。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源于德国建立在现代职业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上的职业教学法,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它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使其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旨在教学中使教师变为一名主持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各种行为能力亦得到充分提高。

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电工电子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名词概念多,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全然不同,学生要领会教材特别难,上课就提不起什么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推广到电工电子专业课的教学上,并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改革教学模式,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电工电子类教学中,常用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等等。

(1)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案例的运用,这是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各种故障检查的教学中,会很自然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先给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可能出现的具体故障情况如:可以启动但不能自锁、不能过载保护等及实际维修的办法。然后把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故障事实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有用的结论。最后由学生代表将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来,并加以演示和比较,最后总结出一些可能性较大的故障点,这样避免了检修的盲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2)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如《电工基础》课程中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磁感应现象、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三极管的简易测试、三极管的开关特性等等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效果会比较好。学生一般喜欢动手,如果先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电磁感应现象,二、三极管的简易测试等,让学生先动手参加教学活动,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学生先对课程有了感性认识,带着想弄清楚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的疑问再去听老师的归纳总结,学生会感到兴趣盎然,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

(3)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采用模拟教学法,主要依靠模拟设备。如在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在采用实物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屏幕上模拟磁场慢慢旋转,实现动态演示,使学生轻易地领会教材内容。在讲解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和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等内容时,在通过实际电路演示后,就让学生亲自上机模拟,在电脑上的虚拟电子实验室看到相应的电路和曲线,再辅以教师的解释,使学生很快理解“二极管单向导电性是指二极管两端加一定正向电压就导通,加反向电压就截止”;“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对应三种不同的工作状态以及三种工作状态所需的条件和特点”等内容。

(4)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使用已掌握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来具体实施项目。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先去实习工厂观察机床上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去建筑工地看升降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控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知识,自行设计并安装一个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学生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除了对书本已有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外,还自主探究书本外的知识。这种锻炼势必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同事合作的能力。

(5)大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它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教学方法。在电工电子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中,如改造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可编程应用设计、电气传动中用变频器实现高档调速设计、电子线路模块设计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设计等教学中,可以应用大脑风暴法。实施较简单: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通常约7人一组,共同讨论和收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每组找出一种既符合要求、又比较完善的方案,并上机验证。最后由各组代表将本组设计成果展示出来,进行评判。有几个小组就有几种设计方案,而且都是可行性方案已通过上机验证。那么全班就可以获得几种较好的设计方案。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和对比,找出最优方案。大脑风暴法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通过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对该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6)问题与思考: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区别很大,笔者感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较适宜于小班教育,但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特别是我们技工学校,由于教学成本的问题,有些班级的人数定在45人左右,因此,全面开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时有些效果不够理想。

第二、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要求较高,会出现如:教师课前准备要求充分;班级拆分教学等等,这就对师资要求提高,教学成本也相应提高。

第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能力培养,但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有时会使部分师生产生误解,而忽视知识,使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四、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活动式教学显著增加,但在活动式教学中,真正做到有意义的学习很难,学生的注意力难以维持。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利局面

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通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初步获得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教育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严重阻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造成负面影响。

一、农村小学教学不利局面分析

1.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很多农村地区没有正规的小学,学校缺乏基础教育设备,操场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馆没有、玩具不健全,更不上多媒体教育器材。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学历和职称合格率低,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小学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教育观念落后,制约了小学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风风火火搞素质,扎扎实实抓应试”,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质量考核依旧以升学考试为主,以考试分数高低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基于这一现状,教师依据考试大纲,拼命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沦为空谈。

3.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在农村地区,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生长期因循守旧开展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就对语文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动机的缺乏。

二、扭转农村小学教学不利局面的策略

1.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生成特色语文课堂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但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所限,并非一朝一夕即可改变之事。在组织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挖掘本土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属于农村学生的特色快乐课堂。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应当因地制宜,让农村民间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拉近学生与教育之间的距离。

小学生每天上午十点上课,下午四点下课,课外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展开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探究活动。农村地区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次“神奇故事我来讲”活动:学生回家询问长辈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例如,杀牛祭天、癞蛤蟆识天机、公鸡叫日、白雀鸟探哑药、阿海若系列故事、金银洞的石门等,并认真记忆这些故事内容,到课堂上尝试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同学们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讲述的故事最生动形象。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接受信息、整体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不能自怨自艾,而是要积极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尽量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高素质人才不但需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关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提问是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应当有效利用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教学为例,课本第三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电线和燕子对农村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些时间,鼓励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寻找电线和五线谱的相似之处,尝试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开动脑筋思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电线就好像五线谱的线,燕子停在电线上就像上面的音符,这样来比喻燕子,达到了生动活泼的效果。通过联系生活现象独立思考,学生获得了答案,同时对比喻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提高了用美学思维观察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能力,这难道不是教师所期盼的?

3.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接受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趣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是笔者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粗浅见解,还望诸位同行予以指正分析。现阶段有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一直在继续,如何进一步加快扭转农村地区教学的不利局面,还需要诸位同行携手探讨、共同努力。

篇10

在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学生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教师受到巨大冲击。面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抓住机遇,调整思想认识,主动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勇于实践和创新,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关键词:

教育技术;高校教师;融合

教育的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必须面对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教师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实践者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依托相关课题研究,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1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1.1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冲击

随着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后,“互联网+教育”日益为人们深刻理解和接纳。具体到教育中,是需要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其本质是在尊重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活动各环节进行重整。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这种多层面、多环节、多方位的渗透与融合,通过积极的教学尝试和实践,衍生出多样的应用模式,诸如:MOOC课程、SPOC课程、微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

1.2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需要教师知识技能的扩容

新时期的大学生,对知识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颇大挑战,不仅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需要不断扩容,还需要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准备需要进行更广层次、更深层次的预估,一定要抛弃单靠教材上课的思维,需要借助互联网扩容与知识相关的应用、资讯、前沿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度。

1.3新教学模式引发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局限于固定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授课,教师集内容传播、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多角色为一身,虽不断提倡且要求做到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此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身造就了学生多被动式“灌输”,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很小,选择途径更少。同时,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无法兼顾和体现差别式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出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影响和改变,而兼顾线上线下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学生选择不仅更加自主和多元,而且更加务实、有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主角,此时,教师需要的是导学和助学。

2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教师的应对策略

2.1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价值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线上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它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1]。高校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价值,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清晰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积极去掌握现代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教学方法。

2.2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面向教师的“2008版教育技术标准”中规定,数字化时代的教师应具备整合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使用技术系统来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发展的能力[2]。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应成为创造性的设计者,这与新时期针对大学生培养“双创”能力的思想不谋而合。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成为终身学习者,注重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通过一切途径加强此方面技能的学习和提升,要有勇于、乐于“尝鲜”的思想。教师应基于新时期碎片化学习理念,将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碎片化切分,再融合,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

2.3培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掌握,也是教学活动全方位的融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全面重构[3]。这种整合也会因软硬件设备条件、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特点不同而不同,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是多层次、有差别化的,这种整合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教师需要具备坚持、探索的教研精神,教师对课程的融合方式方法、推进速度也直接决定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深入程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着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强化融合:第一,整合教学内容,让教材更具有磁性。“互联网+”的时代让全球海量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的穿越共享,有关学科方面的前沿知识、应用等资讯展现在每一个互联网人的眼前。高校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知识的高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相关资讯和应用,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和具有现代气息,让丰富后的教材真正地具有磁性,让学生自主地被吸引,去探求。第二,整合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具有魅力。90后大学生的骨髓里充满了好奇、个性、自我、创思等元素,当这些元素遇到现代信息技术时,迅速发酵,如鱼得水般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拥有创造性驾驭课堂的能力,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融合和相互促进。通过一系列教学形式的改变,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等时尚元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想去学”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让课堂更具有魅力。第三,整合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具有活力。实践教学表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均发生了改变,高校教师需要利用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多样性和过程的交互性,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其中,增加教学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现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个好“导演”,学生才应是课堂上的好“演员”。在课堂中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外抓住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推送一些自主学习动力足的碎片化资源,引导学生管理和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将碎片化学习落到实处。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也需要学校大力的财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有甘守“三尺讲台”,做“四有”好教师[4]的坚定信念。

3结语

随着新时期学情的变化,碎片化学习理念的深入,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而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给高校教师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改善教学现状的机遇。作为教学的实践者,只有拥有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与实践,方能在未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谢歆鑫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228(3):72-80.

[2]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