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化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信息化报告

篇1

【关键词】 高校; 财务报账; 信息化; 流程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作为一种行政事业性单位,在财务信息化的时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给高校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随着高校规模普遍扩大,教职工、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高校财务部门所面临的报账业务激增,而受到人数和报账系统落后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的财务报账往往面临着签字难、盖章难、排队难、经常往返等问题,耗费了财务部门和报账人员大量的精力。高校的财务活动与业务流程都存在着很多流程交汇点,高校信息化就是要将这些流程交汇点作为流程控制点,在这些控制点上将业务与财务信息进行交互,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业务与财务系统的并行。因此,如何将财务报账的各个流程与环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支持,对财务报账流程进行优化,提升报账效率与财务管理水平,成为财务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传统财务报账流程

高校财务报账是指经办人在从事相关活动之后,将发票、收据等单据经整理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实现付款或冲账等目的的过程。传统的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报销人凭报销单据填写费用的用途、使用部门、项目明细、金额等;将报销单据交至主管领导签字;财务处报账;财务处审核,其中审核内容主要包括签字领导是否越权签字,费用使用是否与实际业务一致,是否符合国家和高校的规定等;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进行退回,符合规定的进行凭证的编制;财务处对凭证进行复核;出纳支付。

三、高校传统财务报账流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财务报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归口管理上,校、院两级部门没有合理地发挥作用

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规模都很大,学科繁多,不同学科、项目、类型的经费在使用权上往往有着不同的规定。为了提升管理效率,高校将一些财务管理权限下放至院、系级别,由院、系环节作为报销的第一道控制节点。比如学科建设经费的报账首先由经办领导、院系主管领导签字审核,教学设备与实验经费由经办领导、院系主管领导进行签字审核,但实际上,由于签字一般实行领导“一支笔”制度,而高校各阶层的领导都兼顾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报账人员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将所需签字或章盖完,而众多的报账业务也使得相应领导疲于应付,使得院、系部门的审核仅仅起着“盖章”的功能,实际审核工作主要由财务处承担。

(二)流程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孤立现象较为普遍

财务报账是财务工作的基础性业务,涉及高校运作的各个方面,而且由于我国高校规模较大,很多高校的后勤、校办产业及各院、系等部门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导致业务报销人员需要到财务处的柜台进行办理,而审核人又难以及时了解费用的预算和控制情况,使得控制的及时性不佳,经常出现报账长时间排队,因超出预算而往返奔波的低效现象。

(三)高校财务部门工作量不断加大导致报账工作质量与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

高校不同类型的经费管理与报销制度使得财务人员需要对不同的报账单据进行审核审批,院、系级别中的审核经常流于形式导致财务人员往往需要依靠对照不同的费用报销制度和规定对单据的合规性进行重新审核,再对业务流程进行审批,最后才能进行记账凭证的处理,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传统的财务报账导致付款环节的低效

不同的高校在付款环节的流程也不尽相同,一般遵循审核、复核、出纳、经办人员确认、出纳、记账的方式来进行,为了保证报账单据的安全性,这些单据需要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的视野内进行操作,导致报账人员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尤其是报账人员较多时,更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出错率提高。

四、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优化方向

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大环境下,将高校的各项报账业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及时、准确、系统地为高校的财务部门与经办人员提供支持,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财务报账系统作为财务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利用信息化平台朝着一体化的管理方向发展。

五、财务信息化下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的优化

财务信息化下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的优化应追求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将原有的财务管理从被动向积极主动的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迈进。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下,依靠校园网和服务器的支持,实现高校运作信息的共享,使得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摆脱办公地点和时间的制约,不仅能够高效地办理业务,也通过将财务报账活动与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实现高校财务活动与日常运作活动的统一。而且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财务管理能够将控制节点大幅向前移动,将高校财务报账的审核与管理从原有的事后体现和控制转向事前、事中进行控制,发挥高校财务报账管理的实时控制作用。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报账工作优化如图1所示。

1.新的报账流程基本上实现了线上操作,由高校信息系统以费用预算为依据对费用进行自动判断和控制。报销人只需要在网上输入其真实姓名、身份编码等通过验证后,将原始报销单据放在收票处,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则其他业务全部由本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处完成,报销款由银行直接打入个人账户,报销人无需在财务处柜台前进行长时间的排除等候,或因手续不齐全而往返,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减轻了主管部门和财务处的压力。

2.在高校校园内网和校园共享数据库的支持下,报销人在办理报账流程的同时,系统基于预算自动对费用进行归类和汇总,实现预算的实时控制,并利用输入代码保障同一数据的一次性,避免出现多次录入导致的重复做账。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报账也起着信息采集的功能,为高校管理层的教学、科研等决策提供高可信度的基础信息。

3.通过组建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将高校的学生住宿、水电耗费、科研项目、校办产业、资产管理等各种经济管理活动都纳入到平台当中,在报账的同时充分获得相关办理人员的费用情况,在所报费用需要冲减或抵扣欠费时做到及时处理,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同时,信息化的高校财务报账流程对高校的信息系统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往往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依托的原因。比如在师生的奖学金、补贴等资金的发放上,由于涉及部门众多,发放量大,需要像报账流程一样由主管院系审核后提交至财务处,并纳入到公共数据库,结合师生的住宿、用水用电等情况进行费用扣除。这就要求高校将传统的信息串行处理流程模式改进为以校园共享数据库为中心的并行处理流程模式。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与校园共享数据库相连后,各院系、职能管理部门等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处理。

六、财务信息化下高校财务报账流程的保障

1.由于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报账流程很大程度上依赖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校园网络,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高校在构建信息化报账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系统受到病毒、黑客等攻击的可能性,并做好应对措施,对重要资料进行及时的备份处理。同时,高校在报账系统上的权限设置应严格按照相关审批权限进行制定,防范操作风险。

2.由于新的财务报账流程与传统流程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除了技术上的保障,高校还应针对基于信息化的报账流程建立新的制度与规范保障。比如针对各个层级的网上审批权限,因图方便不考虑系统提示随意审批而导致的风险等进行详细、明确的规定。

3.与传统的报账相比,建立在信息系统上的报账工作需要使用者对网上操作流程、电脑等有着较高的熟悉程度,即使是高校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也很大程度上面临因习惯难以改变、年龄偏大对信息化报账系统的操作难以熟练掌握等,因此,高校需要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以充分发挥信息化财务报账系统的优势。

七、结论

高校财务报账的信息化能够有效地减轻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压力,并极大地提升高校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能够实时对高校的资源运作情况进行反映,实现高校财务工作的控制点前移,保障决策的实效性。但和传统财务报账工作相比,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报账流程具有较多的要求,需要高校和财务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支持,将各项财务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免去诸多不必要的环节。同时,高校财务报账信息化也要求高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机会,对其信息平台进行改进,建立起有效的校园共享数据库,将原有的串行处理模式转变为并行处理模式等。信息化的财务报账系统需要高校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并推动报账人员和财务部门接受与熟悉这一新的报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海兰.网络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26-29.

[2]栗永峰.基于校园网的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化研究[J].财会通讯,2004(6):84-85.

[3]陈丽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4]梁勇,林琴珍.对高校“无现金报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6).

篇2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

1信息化建设现状

A级物流企业是物流行业的中坚力量,A级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而信息化是物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众多,数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一,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基本普及了信息化,但是还有一些制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为此,浙江省物流与采购协会对省内A级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进行了现场交流与问卷调查,以对省内A级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

2存在的问题

2.1公共信息平台未得到有效利用

浙江省的物流平台建设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和企业建立了许多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另一类是企业主导的。如设在浙江省交通厅的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多方共建的开放、共享的物流单据和服务电子交换基础网络,截至2014年4月,平台向社会提供交换服务的交换数据量达到7.8亿条,日均交换总量100万条;义乌市引进国内领先的物流信息化平台运营公司—新跃物流到义乌开发运营义乌陆运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城市物流配送信息平台,为社会公众免费提供物流信息。

2.2企业管理人员思想重视不够

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内部流程操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不仅仅是上线一个软件系统的问题,而是整个业务流程都要重构的,通过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来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以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降低物流中间成本。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以民营居多,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因此经费投入、人力保障、推进执行力度不够。

2.3员工观念难以转变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需要企业的员工改变观念和原来的业务操作模式来适应新兴系统的运行。有些物流企业已经购买或定制开发了一些业务系统软件,但由于公司体制问题和员工文化素质问题没有正常使用,如部分专线运输公司由于员工个体文化层次高低不齐而没有使用国家平台推广的专线软件;有些公司老员工居多,老员工对信息化的理解和使用都不如意,觉得信息化系统是对自己工作的束缚。

2.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型人才

物流企业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资金短缺等原因,往往不重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导致企业员工缺乏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知识,既懂物流业务流程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信息化系统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困难重重,阻碍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2.5信息孤岛问题由于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阻碍了信息一体化的进程。许多物流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是由不同软件开发商开发而成,相互孤立;有些物流企业业务数据虽然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流转,但不能与第三方进行数据共享交换。如有的企业运输管理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未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客户需要通过人工方式来查询货物的在途信息。2.6维护及升级问题严重由于软件系统自身不完善或者业务流程更新等原因,信息系统经常需要进行维护或升级,有时甚至需要更换为不同软件厂商的产品。在此过程中系统处于磨合期,如果对系统操作流程不熟悉,培训不到位,员工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业务流程效率降低甚至会使业务中断。

3解决思路

3.1思想观念的转变

企业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思想上都要对信息化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要明确,没有优秀的制度与合格的员工配套执行IT系统,信息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如不进行信息化系统时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A级物流企业可以行业协会为载体和平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社会、企业、院校互动的交流模式,加快培养专业物流人才,特别是既懂物流金融、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物流新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物流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加行业协会主办的物流职业经理人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以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订单人才,与学校合作建立培训中心或专业实训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

3.2依托国家平台,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建设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互联共享,是连接各个物流企业信息孤岛的“连岛工程”。A级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用国家平台提供的运输、仓储、园区管理、集装箱、国际货代等通用或推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3.3提升物流信息标准化

信息标准是物流链互联互通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实现物流企业的标准化作业,包括产品编码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等,通过标准化可以给物流企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变革。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物流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指导,从而提升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了跨区域、跨行业物流信息的共享交换,提升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效益,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标准工作组编制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方案(2013—2015年)》,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包括了数据元、道路运输电子单证、物流场站电子单证等3个行业标准。同时,标准工作组也完成了仓储、海运等相关业务的主要单证,物流交换代码、数据交换通用技术规范两个平台互联与共享标准的制定。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编制的车货跟踪、物流资源等5个服务和应用规范已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互联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对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对于有定制开发需求的物流企业,其可以要求软件开发厂商按照物流交换代码、数据交换通用技术规范进行相关系统的开发,充分利用物流信息标准化带来的各种便利。

3.4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国务院在2015年7月1日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坚持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同时,《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打造“互联网+”高效物流,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和大数据预测技术,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4结语

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要在重视企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企业的信息化与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国家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充分共享与互联互通,使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得以统筹优化。

作者:孙小华 汪亮 程红 夏星星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物流与采购协会

参考文献:

[1]王自勤.物流管理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浙江省商务厅.2013年浙江省物流行业分析报告[R].杭州:浙江省商务厅.2013:6-7.

[3]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Z].杭州:浙江省人民政府,2011:1-5.

[4]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杭州:阿里研究院,2015:44-47.

篇3

起步期:小菏才露尖尖角

我国最早采用的物流信息化技术,当属EDI技术。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回忆:“物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时,我国物流电子化应用几乎是一片空白,纸质的单证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信息流。当时的企业用纸质单证来控制物流、传递物流信息。到了上世纪90年代,能控制物流、商流的电子EDI技术被正式引入中国,从此之后,物流信息的传递开始进入电子化时代。”

正是由于采用了物流EDI技术,从此改变了物流业的传统作业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贸易、节省了费用,而且还提高了办公效率,缩短了付款时间。

据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总裁赵沪湘介绍,自EDI技术引入中国后,中外运就在集团范围内开展了EDI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EDI技术一直是中外运与客户之间的重要协同工具。

尽管EDI技术在舶来初期就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但是,随着对外贸易业务的日趋复杂,EDI技术与生俱来的种种缺陷开始暴露出来。“EDI的应用范围比较窄,只能提供有限的、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应用成本比较高,编码规则还没有统一,这些软肋都限制了它的应用。”戴定一说。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实现了EDI技术不能实现的整个物流过程和系统的信息共享,并能支持企业物流活动与生产、营销等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当EDI技术构架在互联网上后,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戴定一说。

1997年,在投入巨资后,中远集团的全球通信专网正式建成,并开通了集团网站。1998年9月,中远集运率先在其网站上推出了网上船期公告和订舱业务,解决了传统订舱业务中所存在的低效、慢速、高差错率的问题,而且客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办理委托订舱、单证制作、信息查询等多种业务。

一些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也开始组建自己的信息化团队。1998年,中外运集团下属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规划全公司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并依靠统一投资、统一规划、集中部署的方式发展大集中式的、规模化的应用系统。1999年,中外运集团下属的外运发展公司采购了当时国际先进的MK仓储管理软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同样较早组建信息化团队的还有民营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早在1997年10月,宝供物流就成立了信息技术部,并联合英泰奈特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套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发展期:渐入

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协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为物流信息化的腾飞铺平了道路。

2000年10月29日,当时的国家国内贸易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这是行业内首次举办的物流信息化会议。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介绍,此次会议首次就物流与IT的宏观管理、物流业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还对大会发来贺信,要求物流企业要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开拓,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一年之后,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石万鹏对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给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来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政府对物流信息化的高度重视,让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2002年1月20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强调流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在物流企业中要推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使物流企业与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及相关单位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同年,科技部还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列为“十五”科技重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则向全国推介了16个物流与采购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案例。

不久之后,物流信息化迎来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次。2004年8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通知》的出台,说明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到规划。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中,信息化和标准化也被列为物流科技最主要的两大关键技术。”戴定一回忆。2005年,国家发改委、 铁道部、交通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15个政府部门和协会组成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这对物流行业以及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国家高度关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2年,为了配合集团的信息化集中建设,中外运设立了专门的CIO职位,并投入巨资建设其IT系统。先后建立了海运船货代系统、空运货运和快件管理系统、陆桥运输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物流储运平台、网络财务系统、统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企业门户平台等。

中远集团下属的中远物流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了FOCUS系统的集中开发,不仅支持其货运业务从分散于各口岸的货运向有实力的无船承运人的成功转型,而且为其从单一海运、整箱业务向高附加值的多式联运和拼箱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鼎盛期:尴尬与机遇并存

经历了沉默的起步期,以及渐入的发展期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004年,民营企业远成集团开始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集团内部的无纸化办公和管理,同时能够帮助客户随时随地下达订单、跟踪和查询货物的实际状态,远成开始了一场基于SOA架构的电子商务应用。2007年1月,远成集团斥资400多万元正式启动了集团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项目。“当时集团也是下了狠心,希望用信息技术改变和优化以前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采用了ERP、CRM、TMS、WMS、HR、OA和BI等系统。”远成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余为梁说。远成信息化的投入达到了每年1000万元以上。

2007年与2006年相比,宝供ERP系统处理客户运输订单的总票数增加了11%,货运总重量增加了6.2%。

在民营物流企业开始信息化建设进程时,国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则步入了快车道。

2005年,外运发展公司实现了国际货运同国内e速快件的CMIS/EMIS系统整合;2006年12月,开始实施国家发改委的第三方物流协同平台SOA建设;2007年1月,外运发展与麦肯锡启动了战略CMIS/EMSI系统优化;到了2008年,外运发展与微软公司合作实施的OBA项目又将其信息化建设推向了。

尽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戴定一看来,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却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于企业的发展。

一项数据统计也说明了物流信息化的尴尬。据供应链管理软件厂商博科资讯的数据,2008年,中国只有39%的物流企业使用了各种物流软件。

“显然,物流信息化的普及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许多物流企业的规模太小,特别是运输企业大多小而杂,其管理水平、物流设施差异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也缺少资金。”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告诉记者。

据统计,在目前的物流行业中,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行业内的各级机构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会议确定的九大重点工程每项都与信息化相关,这不仅充分说明发展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振兴物流行业的着力点,而且预示着物流信息化将会有个美好的未来。

“这对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戴定一说。

几个月后,一些地区按照规划统筹构建起来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已经初步形成,为用户提供基础网络建设、信息服务、技术支撑以及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多重服务,成为推动物流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监测、管理报告等。

2.物流企业在客户的财务、库存、技术和数据管理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并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和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方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在技术方面投入较大,而且还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

3.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出现了基于物流的信息平台的、整合和管理自身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并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

4.物流企业大都采用自主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方式来实现物流信息化。一方面,购买一套大型物流软件的价格很高,所以物流企业可以先制定信息结构的总体规划,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或研制部分软件,然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中融入了自己优化的流程和技术诀窍,所以会与软件商在数据库、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

现代贷运码头

篇4

关键词: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现有产业平台与资源优势,探索制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以及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所涉及的在线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结汇等基础信息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海关、国检、国税、外管等部门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套企业之间的标准化信息流通。

随着全球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新型贸易发展方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凭借其特有的优势,现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的交易热点,促使世界各国的电商巨头等积极加紧布局全球跨境贸易进出口业务,以求扩大市场份额,赢得发展先机。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涉及的专业包括交易平台服务以及物流配送、电子支付、信用服务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据《2015-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4.2万亿元,其中出口占比约85.4%,进口占比约14.6%,较2013年的3.1万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3.3%,预计到2016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至6.5万亿元,年增速超30%。但是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受监管政策缺陷、个性化消费需求维持难、跨境物流以及资金流日趋复杂、跨境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限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困难重重。

二、构建跨境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相较于国际物流巨头联邦快递、联合包裹、DHI、TNT以及马士基等而言,我国中国邮政速递“国际e邮宝”、顺丰速递“SFBuy”以及根据不同电商模式整合资源而形成的各种跨境物流服务,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但在国际物流覆盖面、物流配送模式以及效率、物流信息化建设、供应链集成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完善和拓展跨境物流网络以及跨境电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好跨境电商物流问题才能不断扩大我国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跨境物流的运输分境内段和境外段。由于境内境外物流信息化水平发展不一致,配送方式和配送信息系统衔接不畅,致使营销策略难以顺利实施,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为企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其次,跨境电商物流信息不对称致使运输以及到货签收等情况小详,容易使得跨境消费者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下降。再者,由于跨境采购信息不够透明,跨境贸易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天猫国际等国内很多跨境电商平台正面临着“愁采小愁销”的难题。跨境电商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物流协同系统来突破信息不对称的限制。

(二)信息系统对接不畅。跨境物流的运输过程包括境内段和境外段。得益于近几年电子商务业务的飞速增长,境内段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境外段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却不能与之匹配,境内段配送方与境外段配送方信息系统对接不畅,成为导致旺季物流不畅的主要原因。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与传统企业不同,电子商务卖家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商务合作与交易的,这就要求物流服务商以专业的信息技术来与之对接。此外,物流本身就是信息化要求较高的行业,不同的物流商进行资源整合更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在物流发达且语言交流障碍较小的欧洲国家,信息对接比较方便,但在发展中国家及小语种国家,信息对接则不是那么通畅。建立标准化的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跨境物流的通畅。

(三)物流时间长且浮动范围大。跨境电商由于涉及跨境较复杂且各国间政策差异较大,很难像内贸电商一样通过自建物流的方式来解决跨境电商的物流问题。跨境电商的物流,物流周期是非常长的,到美国和欧洲一般要7-15天左右,到南美、巴西、俄罗斯更长(25-35天左右),除了物流时间长之外,物流还存在时效投递不稳定的问题,收货时间波动很大,有时7天收到,有时20天收到。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中间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物流的效率。

三、如何构建跨境物流信息系统

(一)企业之间的网络对接。随着物联网、互联网+、智慧物流、大数据等概念的认知进一步加深,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12项工程中,物流信息平台也包括在内。我国政府应根据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引导跨境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国际承运商、国内承运商等实现战略同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十物流”等建立集成电子商务、跨境仓储、物流实时信息、金融政策、市场营销等所有服务环节的跨境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开拓新的电商模式,快速解决不同应用系统、数据格式、通讯协议等层面的数据对接、多平台协作以及数据交换问题。由政府引导具有大数据分析优势的阿里、在云计算领域领先的亚马逊以及京东、eBay等电商积极探索能实现支付对接的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动跨境物流的智能化建设。

(二)发挥移动端的优势。移动跨境电商的发展情况跟各国的互联网发展情况相关。对于美国之类的发达市场,互联网发展进程完备,跨境电商从PC到移动端的发展有很大的存量空间。在一些新兴市场,整个电商的发展水平可能是中国几年前的水平,比如说像俄罗斯、东南亚和非洲,大量用户不需要进入PC端跨境电商市场,直接进入移动跨境电商市场,这是未来移动跨境电商发展的巨大的增量市场。跨境电商企业利用移动端拓展自身的物流信息平台,用户随时随地就可以享受到跨境电商的物流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三)国家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该系统以政府主导开发的公共平台为基础,根据源头可追溯,过程可监控,流向可追踪的原则建立质量安全信息流,根据前端放开、中间可控、后续抽检原则,建立质量安全监管流。通过公共平台,扩展检验检疫的监督管理功能。随着跨境电商检验检疫局监管系统以及其他公共信息平台的上线,将为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系统的辅助系统,有助于提高跨境电商物流的效率,促进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四、总结

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跨境物流,但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立。跨境电商相比传统电商具有诸多新特征,尤其是物流信息系统上,中国跨境电商则遇到新的问题与风险。本文在分析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信息系统对接不畅和物流时间长且浮动范围大三个方面的讨论提出构建跨境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最后提出通过企业、消费者、政府三个主体的紧密配合,在获得国家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充分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网络对接。(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向阳.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107-112.

[2]陈余杰.电商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J].商业研究,2015(2):37-39.

[3]曲晓丽.公共信息平台让跨境电商更快捷[N].国际商报,2014-6-24(C03).

[4]罗江婷.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252).

篇5

[关键词] 网络商务 图书发行 图书管理

网络商务环境下,在我国图书业致力于发展网络商务的进程中,认真研究、分析图书出版发行业中现代图书物流配送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图书物流自身的特点,推动图书发行网络商务,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于图书出版、发行、管理的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领域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鉴于网络商务主要以网络为平台,为统一说明,本文把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网络商务、互联网商务等名称统一称为网络商务。

一、网络商务环境下我国图书业发展现状

1.我国网络环境概况

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互联网普及率从2007年7月的12.3%快速提高到16%;2007年12月的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1.63亿,占网民总体的77.6%,比2007年6月增加了4094万人,比2006年12月的1.04亿增加了5938万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2.我国图书业发展现状

把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商务形式运用于传统的图书出版发行、物流配送领域,这既是图书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图书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也是网络商务得以有效应用的一个非常适用的领域。据称,中国每年图书行业的总价值约1000亿元,在流通中的费用约为700亿元,如果全面推行以网络为主的网络商务,将极大地改变整个图书的传统业务流程,有利于促进图书网络商务的诚信、和谐、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总量近20万种,为全球第一。目前,我国已经开展数字图书服务的省级图书馆达55%,全国81%的重点高校开展了电子图书服务。当前,全国约有100家出版社开始同步出版电子书,已经开展数字图书业务的图书馆用户超过1000家。2004年,我国网络出版市场实现规模性增长,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累计销售电子图书总册数达805万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购买过的商品(多选题)中高居第一位的是:图书、报纸、杂志及其他纸质出版物,占47.2%。由此不难推断,我国图书业网络商务已经站到新型商务领域的前端。

在图书业网络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仔细研究分析国内外尤其是本地区与跨区域图书业网络商务发展的现状和图书现代物流的现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动图书业网络商务应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商务环境下的现代图书跨区发行特点和涵义

网络商务环境下的现代图书跨区发行,是相对于传统环境下图书储运流通来讲的,其特点及涵义已经发生较大改变。

图书物流与网络商务的连接,使网络商务环境下的图书跨区发行具备了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人本化等为特征的内涵:第一,图书跨区发行信息化。图书物流信息化表现为图书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第二,图书跨区发行自动化。在信息化基础上,加之机电一体化的实施,图书物流自动化在省力的同时,又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了物流作业的差错。图书物流自动化的设备设施非常多,如条码或语音或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第三,图书跨区发行网络化。图书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网络商务下图书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国际互联网络的急速普及和发展令图书物流网络化成为未来必然。第四,图书跨区发行人本化。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图书物流的运作引入人本化理念和方式,既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图书物流领域中提出的,也是现代图书物流自身发展的需要。图书物流人本化要求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节物流配送,没有配套的人本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灵活组织和实施图书物流配送。

三、加强和完善我国图书业在网络商务环境下的跨区配送与发行

要建立一个现代图书物流管理及跨区发行信息系统。现代图书物流业必须符合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等要求。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要以先进物流理论为指导,从图书业物流业务流程整合入手,采用国际互联网、企业网、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识别的自动化。现代图书物流管理及跨区发行信息系统组成一般有:运输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运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发行管理信息系统。

在网络商务环境下,以网络为主的图书商务活动以一种带有鲜明网络特征的商务活动过程,正在给图书业出版、发行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它对图书行业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图书商务的本身,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与人参与到图书业的网络商务活动中来,我国的图书网络商务发展将会促进图书出版发行整个领域增速前行。

参考文献:

[1]陈方建:中国图书物流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物流技术.2006,(11)

篇6

关键词:东盟 物流信息 平台

2002年11月签订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决定到 2010 年建成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预计,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多方面的巨大商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韦正球,2004)。

面对物流增长形成的巨大物流商机, 与东盟邻接或接近的中国各省份都想从中获益, 其中,广西、云南、广东间的“桥头堡”之争充分体现了这场物流竞争的重要和激烈。这些省份一方面在构建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组成的物流运输网络,另一方面正在建设一批对接中国和东盟市场的物流基地,拟成为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可以说,目前,西部各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笔者发现物流信息化是真正制约区域物流发展的瓶颈。因此,规划和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加速西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流建设中信息化的核心作用

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设备都不可能很好的应用于物流领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服务。

健全信息网络,加强信息跟踪和利用可以节约资源,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效率,使车辆利载、往返不空,这些都需要信息的通畅和及时提供,因此在物流网络建设中,必须把信息流赖以传输的信息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王景恒,2006)。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2年的报告中提出区域物流系统五层模型,该模型是由传统的预测运输网络交通流的两层模型扩展而来的,各层由市场连接起来(图1)。如今,这个区域物流系统分层模型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各种运输系统,例如客运、水运和海运、电力运输。此模型的研究意义在于,根据五层(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基础设施、运输活动、信息活动、物流)关系,描述目前区域的物流结构和运作;制定标准和发展物流,为区域最重要的产业和供应链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本文则认为,在这个五层模型中,信息处于核心的地位,正是信息将物流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没有信息的作用,物流系统的各个部分就成了一盘散沙。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作用

(一)宏观层次

从宏观来说,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量的增长,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各国政府、物流科研机构和物流企业界均需要及时获取大量的、动态的其他国家相关的物流科技经济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该类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对提高物流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日趋增多,这大大增强了对物流信息的需求。开发建设网络环境下针对东盟的物流信息资源及数据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信息服务的国际通道和主要服务平台,将为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

中国南部各省市区, 特别是云南、广西的对外经济合作将在更大范围内和程度上转向东南亚,其在东南亚市场以及我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份额中的比重将大幅度增加。因此,西部各省市区的工商企业及经营人员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有极大的需求,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的要求。

中国、东南亚两大市场的交汇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建设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交流合作的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过程将超越“就贸易而谈贸易”的传统概念, 将开拓合作空间, 开发中国和东盟之间巨大的发展潜能, 有助于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的区内贸易总量, 使我国在开拓东盟各国市场方面获得巨大利益。

转贴于

通过网络环境下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推广,对建设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应用推广,将整合分散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机构和企业的相关物流信息和数据, 建成有权威性、有特色的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协作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提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物流方面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推动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科技领域和企业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博弈论强调完全充分的信息。合作博弈是行动和信息的均衡, 在行动中, 每一参与者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 能够正确预见对弈者的策略变化, 信息障碍或虚假信息都会导致合作的失败。为避免对东盟博弈政策的不一致,甚至出现有损相互利益的政策, 西部地区应建立起物流合作制度。首先, 应尽早确立两地内部信息相互公开的安排, 并使之制度化;在此基础上, 不断完善两省区政策法规,最终形成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作的物流政策,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西部地区博弈的各方面进行了协作。

(二)微观层次

从微观来说,现代物流是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其中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成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可以大大促进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解决现代物流的信息流瓶颈,大力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增强西部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

首先,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其次系统通过公网将各地用户的订单汇总起来,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再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最后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就可以加入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所构建的具有虚拟开放性的物流网络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能够整合现有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基本特点为:通过结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与各节点企业原有信息系统实现衔接,安全快捷地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平台化操作,加强各物流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数据分析反馈功能,能够为企业制定经营策略以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对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构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是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它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交易平台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并实现在线交易等一系列管理流程。在这个平台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设计了一个服务产品丰富、商家云集、买卖频繁、跨区域、跨行业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

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统一的网络传输平台和业务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计算机作业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实现协同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其他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基础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便利企业;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利于建立规范并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面向东盟的物流信息协作平台将建设并运营“一个平台、三类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平台,以连接海国、国检、边检、海事局等口岸监管部门,码头、机场、拖车等运输作业单位,船代、货代、报关行等中介机构以及外经贸企业等。三大类物流信息系统即:“通关数据支持系统”、“运输作业数据交换联动系统”、和“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另外,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物流企业,因此针对会员企业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提供快捷、实时的行业新闻、行业动态、行业科技发展信息及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形象展示广告、物流服务的详细介绍;为企业在平台上招商引资信息、项目招标投标等。为会员企业的供需信息进行交易的搜索、撮合和自助式采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西部地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同东盟国家之间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相联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面对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场物流竞争已经在与东盟邻接或者接近的西部地区之间展开。除了这种区域间的竞争外,区域内部的物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仅职能部门众多而且每个职能部门属下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产业相关单位,这大大降低了西部地区物流效率,不利于西部地区物流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玫宇.以博弈论分析广西、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东南亚纵横, 2004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

1 引言。

随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美好的前景。CNNIC《第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 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1. 08 亿人,年增长45. 9% ,网络购物使用率继续上升,目前达到了28. 1%。

电子商务即为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者统一。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流的保证,而物流则是交易执行的保证,没有先进的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

2 物流的概念。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意思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

其起源可以追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围绕战争供应建立并将其用于战争活动中的“后勤”( Logistics) 理论。20 世纪50 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到了70 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概念至今。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对物流的定义,物流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

3 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特点。

电子商务物流是指基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网络化的物资或服务的配送活动,包括软体商品( 或服务) 的网络传送和实体商品( 或服务)的物理传送。电子商务给全球的物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也使传统的物流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3. 1 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美国,而当时美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自1915 年发展至今已有90 多年的历史。美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最显著特点是:采购、仓储、配送在一体化前提下实现全方位信息化,并成为美国电子商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而在物流系统同样十分发达的日本,物流行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

3. 2 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即利用条码、射频、自动分拣系统等技术,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差错。由于我国物流系统起步较晚,物流自动化作业并不普及。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近几年来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运营。条码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传送带等机械对货物进行自动分拣、装卸。

早在1985 年,美国知名企业沃尔玛便建立了E D 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凭借包括物流条形码、射频技术和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在内的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3 网络化。

物流的网络化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物流网络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表现为物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物流组织的网络化。

在日本,货物一进配送中心,工人就会利用无线的手持机接受装卸指令,在装卸货物时刷货物条码进行确认。而物流公司和货主可随时从网上查询货物的位置,并发出作业指令。另外,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如日本通运公司、电信通讯公司等3000 多家公司正跨越不同行业间的鸿沟,联手建立涵盖整个日本国内的一个包括一切物流分支部门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这一举措将会使日本电子物流信息市场的规划、构筑和运行走在世界的前列。

计算机公司戴尔通过网站向供应商提供实时数据,使供应商了解零部件库存、需求预测及其他客户信息,更好地根据戴尔的需求组织生产并按J I T 配送。同时,戴尔的客户在网上按指令配置电脑,下订单5 分钟后就可以得到确认,36 小时以内客户订购的电脑就会下生产线装上配送车。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等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

3. 4 智能化。

智能化是物流网络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经济才能解决。为了提高物流现代化的水平,物流的智能化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配送过程中,运筹学的运用很重要。

日本企业通过有效地利用IT 技术,开发出智能交通系统ITS。同时全球定位系统(GPS) 的发展,也对运输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定位,提供了便利。

3. 5 柔性化。

柔软化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要求生产和物流都必须按照需求端的要求来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和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加大,产品寿命周期正在逐步缩短,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物流作业。

4 结论。

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而由于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观念、技术都相对落后。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对物流管理比较粗放,导致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给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面临着对现有系统的整合提升或重组改造,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只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选择合适的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壮大之路,电子商务中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1]余昕。 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关系的探讨[J]。 对外经贸实务,2009,(08)。

篇8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服装行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J].连锁与特许,2003,(10).

[2]董明望,胡志辉.依托物流发展中国服装业[J].交通企业管理,2004,(9).

篇9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服装行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J].连锁与特许,2003,(10).

[2]董明望,胡志辉.依托物流发展中国服装业[J].交通企业管理,2004,(9).

篇10

[关键词] 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设计

一、引言

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的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形成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供需对应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解决以最小的成本,提供快速、及时、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问题,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研究课题。基于因特网的信息化物流管理系统为企业的商务活动提供了快速、高效、成本低廉的商务沟通手段,在全国特别是全球业务中,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信息的可得性

物流信息系统所存储的信息,必须具有容易而且可持续的可得性。例如订货和存货的信息。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信息的存入,物流信息系统必须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将以书面为基础的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保证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信息;二是信息系统应能够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简易、快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的可得性能够 减少企业作业上和制订计划上的不确定性,减少损失和浪费。

2.信息的精确性

物流信息必须精确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状况和定期活动,以衡量顾客订货和存货水平。信息精确性的含义既包含了信息本身由书面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时的准确性,同时又包含了信息系统上所显示的存理论探讨量信息与实际存货的一致性。通常要达到平稳的物流作业要求,企业实际的存货与物流信息、系统提供的存货其吻合度必须达到以上,信息越是准确、企业不确定性运作情况就越少,缓冲存货或安全存货的需求量也越少,甚至根本就不需要。

3.信息的及时性

物流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快速的管理信息反馈,及时要求一种活动的发生与该活动在信息系统内的可见时间耽搁应尽可能小。信息系统必须及时地更新系统内的信息,信息更新的时间间隔越长,信息系统所报告的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偏差就越大,对物流过程和其他活动过程的危害也就越大。

4.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以处理异常情况为基础,依托系统来突出问题和机会。管理者通过信息系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最重要的情况,包括存量的居高不下或严重不足,促使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策。

5.信息系统的灵活性

物流信息系统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以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因为顾客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有能力提供能迎合特定顾客需要的数据。

6.系统界面的易操作性

物流信息系统必须是友善和易于操作的,这一方面是为了使管理者便于使用操作,同时也可提升工作效率。适当的系统界面要求提供的物流信息要有正确的结构和顺序,能有效地向决策者提供所有相关的信息,避免管理者通过复杂的操作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手段信息化

企业物流管理依靠Internet(信息中心),可以进行迅速的决策、指挥、信息反馈,为管理层实现统一指挥,对企业内物流的各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提供基础。基于此,建立企业信息中心,通过企业内部网(信息中心)支持物流管理平台,可以使管理层高效地、直接地渗透到物流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包括购买先进的网络资源、终端设备以及管理、分析软件;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对企业原有的渠道、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设计。

2.管理职能化

职能化是指根据物流职能的划分建立企业物流的管理平台,进而通过各项职能的发挥实现对物流过程和行为的管理。职能化的组织设计充分考虑到对物流要素软件与硬件的协调和有效控制,实现专业化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管理体系设计并不排斥管理平台的开放性,符合企业市场竞争,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需要。构建职能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从物流方面为企业利润的增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资源共享化

资源共享化模式打破单个企业物流合理化的局限,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实行与其他企业联合,实现进一步的资源共享。这种联合,可以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与本企业业务范围相关的物流中心,可以以契约为基础,增强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对运输工具,仓储设施的共同使用。共同化符合企业进行资产经营和规模扩张的要求,将企业自身富余的资本,物流设备充分利用,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又能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服务。

4.物流大量化

所谓大量化指增大一次物流量。采用大量化模式因实现物流合理化能节约费用成本,这对于确定采购、销售物流合理化批量具有物别重要的意义。对于生产上来说,由于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相应产品品种也必须多样化;而为了节约物流成本,需尽可能地使发货量增大。对于需求方来说,为了降低风险,则减少每次订货量,提高进货速度。通过大量化这一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供需双方存在的矛盾,达到了物流效益与效率的统一。

5.整体效率最优化

销售物流信息化管理是以系统整体最优为目的,是通过对整个销售物流过程的最优化,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销售物流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订单驱动的数字化运作方式,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服装设计与生产、作业控制、成本管理等进行有效的集成,通过销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内部数据库的无缝连接实现各种业务的协同、控制与管理。

四、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技术途径

1.Internet

Internet又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一种集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网络系统。今天的Internet己经发展成为具有各种信息资源、贯通整个世界、连接千家万户、充满巨大市场潜力和商机的商业网。以前由于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企业的外部信息源比较有限的企业的产品信息只能通过广告和一些促销活动传播给潜在的顾客。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自觉有效地利用了国际互联网资源,直接面对顾客。

2.Intranet

Intranet又称企业内部网,它是在Internet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和管理部门连接起来,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的电子网络。企业内部网的划分依据并不是地域,而是企业范围,即如果企业有设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都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在企业内部网络,企业的机密信息受到防火墙等安全技术的保护,只有企业内部人员才能访问机密信息,供应商和客户等外部人员只在许可条件下才能进入企业内部网。

3.EDI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指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将企业与企业之间往来的商业文件,以标准的电子数据格式彼此进行交换传输,以降低整个运营体系的数据流通时间和消除空间障碍。

以上三种方式,从物流信息网络化的交易对象上讲,分为三个层次:①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如通过Internet进行的网络购物等。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如企业通过EDI交换数据,实现整个交易。③企业内部的交易,如在企业内部通过Intranet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

五、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整合与重组

以企业销售物流业务流程再造为例,说明企业物流管理业务的整合重组的内容与思路。

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业务整合重组的内容包括组织重构、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划分等方面。大多数企业现有的销售管理系统是一种面向终端零售户的多级层次结构。销售公司是总公司的一个管理机构,区销售分公司是按地区划分的有相对独立经营权的会计核算主体。销售以分公司为实体,实行全面的经营管理。现有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不足:①销售和配送都由区销售分公司统一管理,各分公司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为实现分公司的利润最大化,有可能将自己的货降价销售到别的区域,造成分公司之间相互低价冲货,给总公司造成市场机会损失。②多层次结构的销售管理系统使信息滞后。虽然公司可以用计算机管理,但仅仅是手工管理模式的仿真,销售网点的数据不能共享,是通过逐层汇总上传,不能及时反应市场的变化,不利于总公司领导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③从总公司整体来看,现有的销售配送系统的配送效率不高,配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④总公司的利润中心分散,容易造成总公司的利润流失。重组后的销售配送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重组后销售系统的业务流程

重组后的销售体系从组织结构方面取消了区销售分公司的独立核算主体资格,使企业的利润中心上移,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稳定、不流失。将各分公司的仓库以及运输送货部统一由物流公司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从业务流程方面,将商流、资金流与物流分离,分别由销售公司财务部和物流公司分别运作,这样可以根治由于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给总公司造成的利润流失和市场机会损失。打破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行政区划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整体优化,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六、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设计

支持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要为总公司内各个MIS留有接口,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与销售公司MIS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以及销售配送作业的协同与管理。物流MIS与销售公司MIS可以通过共享集中式数据库与分布自治系统相结合的方案完成对业务流程重构后的相互协同又相对独立的业务管理与运作。物流公司也要实现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供应链节点的管理功能,要求物流MIS与物流公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企业MIS与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物理上保持相对独立,但业务上保持紧密的一致。因此,支持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要考虑企业MIS和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整合。

1.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与集成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而且是一个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相关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无缝连接的开放信息系统。开放性要求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数据库结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要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技术,要满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连和系统扩展的需要。

2.管理体系的人性化与智能化

物流管理是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要考虑人性化与智能化的特征,要实现顾客服务的快速准确反映。主要体现在订单管理的接单方式、界面,客户关系管理中顾客投诉处理、货物运输跟踪的查询,客户库存决策、物流成本控制等子系统的设计中。

3.管理体系的柔性化与可重构性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要满足企业的组织变动,业务重组和新业务开拓的需要,进行规模扩张,产生规模效应。可重构性要求软件系统设计时采用先进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根据市场和管理的需要装配成柔性结构的应用系统。

4.管理体系的经济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