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冶金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冶金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色冶金概论

篇1

[关键词]冶金技术 课程建设 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高职)”(项目编号:GXTSZY058)和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依托行业优势,冶金技术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C06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5-03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可见,课程是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也是学生建构专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冶金技术专业课程构建的依据

(一)社会需求――广西有色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

1.有色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是广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正在向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到2015年,有色行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为5.29万人;2020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是8.51万人。

2.有色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重点需求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环境工程、节能减排和矿山安全管理等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备有色金属专业背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3.有色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重要度依次为:工作态度、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对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实际能力满意度依次为: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上述内容表明,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素质方面与广西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二)因材施教――生源现状

目前近半数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70%在200~300分的分数段。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按照学科知识本位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上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必然让学生听不懂,不想学,大约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按要求掌握相关知识。于是旷课现象严重,教学、考试“两张皮”,老师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却与教学质量要求相距甚远。老师只能考试前划范围、出提纲、讲答案,用各种手段保证80%的人通过考试。

可见,课程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内容并非越深越好。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这是课程构建的出发点。此外,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是课程构建的目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会做”才是他们的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坚持从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务实的。

(三)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技能型人才通常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何为高端?主要是对技能层次的划分,即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相对中职教育培养“经验”层面、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怎么做”的经验,更要有“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在实践中将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融会贯通,促使“经验”向“策略”迁移、升华,能够将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砺,最终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技能)设置课程。要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不仅仅限于“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是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等多种能力的集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坚持“依托广西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在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一)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时和技能培训课程

主要减少“原理”课、“概论”课的门类或学时,以保证有足够的学时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将“物理化学”“有色冶金原理”的部分内容整合为“有色冶金技术理论”;将“有色冶金炉”“冶金过程及设备”整合为“有色冶金设备”;增加“冶金环保实用技术”、重金属冶金和铝冶金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 。

(二)融合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资格标准是基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而制定的,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国家层面的认证标准。将反映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既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冶金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岗位能力”是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是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及管理能力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形成了由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1.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化。冶金技术专业把专业能力(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以现代铝、锡、锌、铅、铜冶金生产过程为基础,以广西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主要内容,对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要求进行分析,归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核心能力,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建设“重金属冶金技术”“铝冶金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内容密切围绕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实行项目教学。铝冶金分为氧化铝和电解铝两个项目,重金属冶金主要分为锡、锌、铅、铜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将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具体岗位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维护及管理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力求课程内容与广西有色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匹配,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吻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操作的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的能力,在竞争中也难以保持优势;其次,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技术、能力的复合性来拓宽职业岗位的面向。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稳健迈出就业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就业弹性,开出专业拓展课程。

为适应有色企业对冶金技术、工业分析等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开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拓展内容部分)“仪器分析”“冶金资源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选矿概论”“冶金工程概论”等专业选修课程,侧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2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此外,与所选拓展课程相匹配,还要求学生掌握1~2个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关等级证书,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技能培训课程一体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形成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二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和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在广西华锡集团、中铝广西分公司、广西银海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等1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涵盖铝、锡、锌、铅、铜多种金属生产,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认知、生产设备操作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第二,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一体化。(1)操作技能综合培训。每一次实习将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岗位技能串在一起,进行操作技能综合培训。从而使学生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大技术领域的岗位操作技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2)将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要求学生至少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电解精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等职业岗位一项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采用理论考试与现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技能实训和参与考核,使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步完成,突破了以往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局限。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同时,职业资格考证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控性。(3)把课堂搬到企业,强化实践育人。实习既是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和岗位技能培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巩固和拓展理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实践教学一体化,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职场体验,企业师傅的言行引导、企业文化环境影响和实践岗位锻炼等,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和敬业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职业认知、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分段交替,促进能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专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真实的工作环境。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从技能形成的规律看,高职教育应遵循由入门到熟练、由单一到综合、由新手到专家的持续发展过程实施教学,其基础平台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顺序上要打破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框框,这种顺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我们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分段交替安排: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二、三年级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交替进行,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实习中观察到的问题带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及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产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一项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改革思路,才能培养出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升级版”构建中转型与内生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6-18.

[2]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15).

篇2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篇3

一、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培养模式

嵌入式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剪并且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要求严格的专业计算机系统,是一种“嵌入到对象体系中的专业计算机系统”。它是源于通用计算机系统,但又不同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一种新型专用计算机系统,其专用性、嵌入性和计算机系统性的特征,使它具有通用计算机系统无可比拟的对象智能化控制能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母体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如同嵌入式系统与通用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促成“嵌入式系统”快速发展的三个特征,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以细分的市场需求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用性是嵌入式系统的一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嵌入式系统源于通用计算机系统,却有别于通用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找到了细分的市场,而且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友好互补,满足了市场需求。独立学院源于母体的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母体存在极大的重复性。如何找到独立学院人才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使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母体又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2.以集成的系统思维设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嵌入性是嵌入式系统得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嵌入到具体对象中的技术关键。如果没有高度集成的技术知识系统,只是设备、技术的简单叠加,就不可能将具备电脑功能的软硬件,镶嵌到许多体积很小的家用电器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同样的,虽然市场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有各种要求,但由于学生学习的期限、精力有限,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要求均通过课堂的课程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老师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镶嵌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而非仅仅通过设置专门的课程予以解决。

3.以科学的保障体系确保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

不具备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系统,就难以实现对对象系统的智能控制。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能够在系统控制应用方面替代通用计算机系统,并成为与通用计算机系统并行发展的新型系统的先决条件。独立学院的办学资源和生源条件虽然有别于其母体高校,但独立学院作为培养本科生的属性不能被改变,否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上述三点思路源于“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理念,因此,我们把由此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嵌入式’培养模式”。

二、“嵌入式”培养模式的设计

按照“嵌入式”培养模式设计的思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考虑人才供求体系中独立学院可占据和渗透的空间。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和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对我院所培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科学技术的转化及知识的运用层次,即基层经营和管理人员层次;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母体高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相统一,并与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条件相适应。我院母体学校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52年本科办学历史,具有鲜明矿业、冶金、材料特色,主要为我国有色金属、钢铁行业服务的多科性大学。该校毕业生以“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特点”广受社会称赞。这样,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努力秉承母体学校的光荣传统,着力培养广受社会欢迎的“三实人才”,又要考虑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与母体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错位发展;三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适应它所面对的生源基础。由于独立学院考生的入学分数往往比普通本科学生低40-50分,相对来说,他们的基础更弱,但接受能力、创新精神、环境适应性等并不差。这样,在培养目标定位时就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性格、职业规划来分模块选择课程,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基于这些因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公共管理部门从事现场经营管理、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

,按照集成的系统思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模块教学、证书导向、校企结合”的体系进行设计,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系统地穿插在四年的教学中。

(1)模块教学。按照细分的市场定位要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是基层经营管理人员,尤其要考虑更多的学生可能面向矿业、冶金企业就业,或者在这些领域创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置若干个模块供学生进行选学。为此,我们构建了“生产运营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企业发展与创新模块”、“创业模块基础”、“公务员考试课程模块”等7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同时,设置了若干门有关矿业、冶金概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增加行业专业背景知识。各模块的课程设置涵盖大学四年的全过程,由各模块导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2)证书导向。证书导向是以集成的系统思维,将学生所学课程集成到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过程。这是突出独立学院培养实务型现场经营管理人员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本科规格要求的其中一个标准。引导学生从大三开始根据自身选择的知识模块,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融为一体,实现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集中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专业学生所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物流师、内部质量审核员、报关员及报检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3)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目标、方案的设计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实务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实践性环节的完成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参与;学生的就业还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校企结合应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三、“嵌入式”培养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

按照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我院在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始了“嵌入式”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

1.实施条件

“嵌入式”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人才的培养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将市场对人才的各种素质要求集成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考核“嵌入式”培养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相应的实践平台,为此,我院集中力量搭建了校内外两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1)校内实践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通过局域网整合企业经营ERP沙盘模拟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创业投资分析模拟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电子交易平台等10多个实验室,构建了院内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形成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与竞争。由不同模块学生模拟企业不同经营环境,担任不同职业角色,代表不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通过校内实践平台的模拟实验,学生能以企业的生产部、供应部、销售部、仓库、财务部等部门为一个整体,从整个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来学习和体验。还可以体验到每一笔经济业务从物流的采购或销售开始,到资金流的应收应付款,再到物流的库存、存货,最后形成资金流的总账报表。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银行、税务岗位以及海关报关、报税等环节,学会如何与银行、税务、海关打交道,真实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和经营环境。

(2)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是母体学校江西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这为我院通过院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践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学院先后与江西铜业公司、福建马坑铁矿、赣州启德家电集团公司、深圳人人乐商业集团公司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采用“3+1”和“2.5+1.5”等灵活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同时,企业也为学院提供了难得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机会。迄今为止,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已建立了5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与46个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实施过程

从2007级学生入学开始,我们即按本培养方案分四年进行试点工作。

(1)第一学年,了解新知识。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了解新知识的目的。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从大一开始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学生群体细分,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模块选择,以确保模块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2)第二学年,由了解知识到掌握知识阶段。大二阶段进入专业技术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理论教学中贯穿了专业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到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和投资管理实验室训练,并参加“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和挑战职场创业大赛。

(3)第三学年,由掌握知识阶段转变为能力提升阶段。大三阶段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大提升、大演练阶段,将“校企结合———证书导向———模块教学”三项内容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次、分知识模块教学,其中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一部分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相应模块知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到企业实践,如到人人乐商业集团、赣州启德家电等企业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践学习,使模块知识、实务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培养相结合。

(4)第四学年,专业模块知识的深化学习阶段。大四阶段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同学们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校内进行深化学习,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在校内一学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中,还贯穿了企业模拟招聘和企业模拟经营等综合性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学期由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为确保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我们对每一个学生实行跟踪管理,从大一开始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包含有学生各学年的职业规划、选择的模块课程及个人成长卡,通过这样的跟踪管理来确保本科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动态调整。

3.初显成效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我们感到,“嵌入式”培养模式在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试点是比较成功的,已取得初步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面向对象的要求,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在四年的培养方案中分别予以体现并且付诸实践,使每一阶段的课程体系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环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学生的到课率也相应提高。

篇4

关键词:铅锌多金属矿床;静态法;矿床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8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6-020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102

1 资源经济发展形势

1.1 铅锌矿的资源形势

1.1.1 世界铅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第一,世界铅锌矿产资源生产状况。自21世纪以来,全球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由于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铅锌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铅锌矿的生产量逐年增加,2003年全球铅矿产量突破295万吨,到2013年全球铅矿生产总量达约540万吨,是2003年全球铅矿产量的1.8倍。2003年全球锌矿产量突破901万吨,到2013年全球锌矿产量达1340万吨,是2003年全球锌矿总量的1.5倍。

第二,世界铅锌矿产资源需求状况。世界铅锌矿产资源需求状况主要以铅锌矿产的消费情况表示,世界铅锌矿产消费状况并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但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指标来体现,如精铅产量及消费量、精锌产量及消费量。从2006~2012年世界精铅的产量及消费量、精锌的产量及消费量可以看出,世界精铅产量及消费量、世界精锌产量及消费量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1.1.2 我国铅锌矿的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第一,中国铅锌矿生产供应形势。到2013年底,中国铅矿生产量达到290万吨,锌矿生产量达到500万吨,分别是2003年产量的4.39倍和3.03倍。

第二,中国铅锌矿消费需求情况。从世界铅锌矿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化趋势看,汽车行业一直是铅锌行业的主要市场。到2013年我国精铅消费量约470万吨,精锌消费量约596万吨,分别是2003年消费量的3.97倍和2.84倍。

1.1.3 国际精铅精、锌矿的宏观价格。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自2004~2014年十年中铅精矿的价格在886~2578美元/t中波动,锌精矿的价格在1047~2192美元/t中波动。

2 矿山建设条件分析

2.1 自然条件

矿区位于井冈山市西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境内最高海拔410.5m,海拔最低处254.1m,比高156.4m,属丘陵地貌。虽然地形较平坦,但切割深度较大,“V”型谷发育。已探获的资源量及矿体均分布于-67m标高以上,有利于坑采。

2.2 资源条件

本阶段区内已求得333+332矿石资源储量XXX万吨,金属量Pb+Zn 12.55万吨。共(伴)生Ag 4252千克、Au 197千克。其中333金属量Pb 5.69万吨、Zn 3.84万吨;332金属量Pb 1.64万吨、Zn 1.38吨,具有较高的资源保证程度。

2.3 矿山的开采技术条件

2.3.1 矿床的地质条件。矿区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带之罗霄―雩山褶皱带中段,表现为加里东期第三阶段第一次侵入体―宁冈花岗岩体的侵入。二级构造单元为区域性的断层在矿区没有出现,矿区F1、F2、F3逆断层为三级构造单元。

矿区围岩为花岗岩,化学性质不活泼,成矿作用仅在断裂破碎带中及裂隙范围进行,并在断裂破碎带内发生交代充填作用,经矿物结晶分异后成矿以充填作用为主,形成构造蚀变脉型铅锌矿床。

矿区铅锌矿成因类型为产于断裂带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内生铅锌矿床。

2.3.2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依试验结果得知:该原矿定义为易选铅锌矿。应用试验研究成果,根据该矿石性质特点,选矿工艺最终确定为:原矿经过浮―浮联合流程,具体是在小型试验、系统的条件试验及不同浮选工艺流程对比试验的基础上,选矿工艺流程最终确定采用优先浮铅,得到铅精矿;浮铅尾矿经过处理后再浮锌,得到锌精矿和浮选最终尾矿,从而可回收得铅精矿、锌精矿,金、银有价元素大多一并综合回收在铅精矿中,该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用浮―浮联合流程,优先浮铅,顺序浮锌。在磨矿细度、矿浆浓度,药剂制度合理的条件下,铅、锌回收率分别可达93.9%、90.83%以上。伴生有用组分金、银能有效地回收在铅精矿中,其回收率分别达56.26%、80.77%。

2.3.3 矿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条件。

第一,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表现为,控制矿体的F2断层充导水性一般较弱,地下水补给来源有限,地表又无较大的水体补给,因此,对矿体开采无灾害性充水危害,往往只是小量的涌水,一般情况下对矿坑充水影响小。本区花岗岩含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富水性较弱,矿坑揭穿花岗岩风化带时,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可直接进入矿坑。未来矿坑充水因素主要为花岗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以及地表水可能沿断裂构造渗透,大气降水通过第四系松散层和岩石风化裂隙、老窿、断层下渗补给。

未来矿山生产坑道主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中掘进,故矿区总体属以顶板间接渗水的风化裂隙充水矿床,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第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鉴定,矿体顶、底板岩性均为花岗岩。钻孔岩心质量指标分回次计算,质量指标达92%~98%的大于整个统计回次的一半,质量指标达75%~90%占20%左右,质量指标

第三,环境地质条件。矿区位于全国地震烈度分区6度带,历史上附近无发生地震的记录,只有远离矿区达200公里以外的定南、寻乌、龙南、大余等县城曾有过4~5级的中强地震,可以不予考虑,所以矿区及矿区周边稳定性好。

临近矿区无工矿企业的废水排放,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达Ⅱ类水质标准)。矿区内废石、废土分布极少,废石中无有害组分解影响到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类型属良好类型。

3 经济意义及可行性研究

3.1 方法的确定

鉴于采用静态法进行评价,选用评价指标为潜在总价值、总利润。本次经济概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估算了资源量的Ⅰ号矿体,概算的指标主要是矿床潜在价值和矿床工业价值、潜在总利润。

矿床潜在价值=金属量×产品销售单价

矿床工业价值(总利润)=年销售利润×服务年限

矿山服务年限(T):

T=可采V石量×采矿回收率/年采矿石量(1-废石混入率)。

可采矿石量=333矿石量×0.6+334矿石量×0.3+设计损失量。

333资源量的可信系数取0.6,334资源量的可信系数取0.3。设计损失量为总资源量的10%,采矿回收率为90%,废石混入率为8%。

3.2 有关参数的选择

根据各矿床特征、矿石类型、开采技术条件和调查、访问及类比等资料,参照有关扩大指标来确定本次评价的相关参数(见表1)。各数据采用本次工作的测试数据结合民采调查资料进行修正。

3.3 经济效益评价

3.3.1 总价值(Vg):

将表中各参数代入公式计算得,矿床主要组分铅锌潜在总利润(Fz)约为7600万元。如果计入共(伴)生组分价值,潜在总利润可增长20%以上。

3.3.3 可采矿石量:

可采矿石量=333矿石量×0.6+334矿石量×0.3+设计损失量=24万吨

3.3.4 矿山生产规模:

根据区内资源保证情况,拟定日生产规模100吨矿石量,每年生产时间按300天计算,则年生产规模为3万吨矿石量。

3.3.5 矿山服务年限:

矿山服务年限=可采矿石量÷年生产规模=24万吨÷3万吨/年≈8年

3.3.6 矿山建设投资:(1)矿权购置与地勘费:矿权购置与地质勘查费用共计800万元;(2)基建投资:包括采矿投资、选矿投资、土地使用费,合计为450万元;(3)流动资金:按基建投资的15%计算,流动资金=450万元×15%=68万元;(4)矿山建设总投资(包括地勘费、基建投资、流动投资):矿山建设投资=800万元+450万元+68万元=1318万元。

3.3.7 总生产成本:

总生产成本=入选矿石量×企业综合成本=24万吨×235元/吨=5640万元

3.3.8 总产量:

铅总产量=可利用金属资源量×选矿回收率=5650吨

锌总产量=可利用金属资源量×选矿回收率=5400吨

3.3.9 总销售收入:

矿产品价格按铅金属价格13500元/吨、锌金属价格10100元/吨、总销售收入=13100万元

3.3.10 税金及费收:

产品增值税按13%计算,资源税按5元/吨矿石计算,矿石资源补偿费按年销售收入的4%计算。

产品增值税=(总销售收入-总生产成本)×13%=970万元

资源税=入选矿石量×5元/吨=120万元

资源补偿费=销售收入×4%=96万元

合计税金及费收=1186万元

4 矿床开发的经济效果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采用静态评价方法对矿床开发的经济效果进行概略评价。

4.1 矿床工业价值(总利润)

矿床工业价值(总利润)=销售收入-生产成本-税金及费收-矿山建设投资=4856万元

4.2 年利润

年利润=总利润÷矿山服务年限=607万元

4.3 投资利润率

矿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矿山建设投资×100%=46%

4.4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矿山建设投资÷年利润≈2.2年

5 结语

有色金属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矿区经济技术评价分析该矿床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有色金属需求程度的日趋加剧,本矿床开发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也会随之增大。做好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可为矿山工程设计、基建提供依据,使矿山技术经济指标优化,提高矿山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矿山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类比可为同类矿区矿床开发技术经济评价作为借鉴。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4.

篇5

关键词:“84办法”;安徽省;中小流域;特小流域;洪峰流量;洪水分析计算;基本线型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P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6-0063-03

特小流域是指集水面积在10 km2以下的流域,而特小流域的暴雨洪水计算会直接影响铁路、公路小桥涵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排洪设计。目前,我国大部分特小流域没有实测径流资料,设计洪峰流量通常根据暴雨资料间接推求。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公式法(以下简称推理公式法)和中国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法(以下简称经验公式法)[9-14]。

《安徽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山丘区产汇流分析成果和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办法》(以下简称“84办法”)是安徽省水利部门设计计算中小流域洪峰流量的常用方法,此方法主要在安徽省淮河以南、集水面积在10~300 km2之间的山丘区、小型水库计算设计洪水时使用。

本文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相关数据,采用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法以及相关实测资料对“84办法”在特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中的可信程度进行分析讨论,为“84办法”在安徽省特小流域中的应用价值提供初步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银塘镇,是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由东北向西南有防洪渠贯穿整个园区,河段河势散乱多变,河槽穿行在两岸滩地之间,支流众多,但无外来支流汇入。

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全年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梅雨集中。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 133 h,年平均气温15.8 ℃。据马鞍山历年气象资料,当地最大年降雨量1 888 mm(1991年),最大一日降雨量254.6 mm(1962年7月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013 mm,降水量总体较为丰沛;降水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4月-10月,其中汛期5月-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34 d。

2 参数选取与计算方法

2.1 参数选取

研究区域内的防洪渠主要用于汇集雨水,本文选取的计算断面位于研究区西南角(图1),防洪渠出口处,防洪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

研究区内防洪渠流域面积、河道长度、沿河长的平均加权比降分别为3.6 km2、5.332 km、7.8‰。防洪渠上游无国家或省级设立的水文站,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根据《马鞍山市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选取1953年-2012年马鞍山市长系列降雨资料进行频率计算,得到对应于50%、75%、85%、90%不同保证率年型的降雨量分别是1 013 mm、863 mm和789 mm、748 mm。

2.2 计算方法

特小流域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与中小流域不同,特小流域的产、汇流现象,不仅受控于暴雨的时空分布,而且还要受到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制约,而这种制约的程度,又随各种下垫面有所不同。而此前,“84办法”主要在安徽省淮河以南,集水面积在10~300 km2之间的山丘区、小型水库计算设计洪水时使用,但此方法未曾在特小流域中有过应用与研究。因此,本文将“84办法”与推理公式法和经验公式法进行对比,通过数值分析,研究“84办法”在特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中的可信度。上述三种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m为洪峰流量(m3/s);F为汇水面积(km2);η为洪峰修正系数;iT为T时段平均产流强度(mm/h);K为径流模数。

3 计算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3.1 三种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经过参数选取及计算后得到三种计算方法洪峰流量结果,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84办法”计算洪峰流量较之前两种方法偏小,本文分析存在偏差的原因如下。

“84办法”在进行设计洪水计算时,必须进行调洪演算修峰,绝不能够不经过具体分析直接套用“84办法”计算的洪峰流量作建筑物孔径或河道断面的设计流量。需要按照河段具体条件,分析汇流滞蓄特征,修改洪峰。在修改洪峰的过程中,需要确定洪峰修正系数,而这个系数的确定与流域的形状特征有关,然而不同的流域特征差异直接影响洪水过程,故必须认真在1 ∶ 10 000或1 ∶ 50 000的地形图上量算各项流域几何特征。在实际计算过程中,主要通过“同心圆”法对流域的形状参数进行估算,得到流域的长度和宽度,从而确定洪峰修正系数。因此,“84办法”计算的结果与前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存在偏差是客观的。

然而这种偏差(相对偏小10%左右)是在合理的离均量之内的,因此对于“84办法”在特小流域中计算洪峰流量的影响并不大。此外,由于本文在利用“84办法”计算洪峰流量时所采用的地区降雨资料系列较长,在确定洪峰修正系数时利用的地形图为1 ∶ 10 000,精度较高,所以本文所用依据均可靠,得到的计算结果可信度高。

3.2 回归模型的建立

为了进一步分析“84办法”与其它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本文针对“84方法”的特点并结合参数选取的要求,通过建立基本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84方法”中四个参数(Q′m、F、η、R24)对洪峰流量Qm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详见表2、图2、图3。

从表2模型的拟合程度来看,R2和调整R2都在98%以上,说明该模型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通过模型残差自相关的Q检验图(图3)的自相关(Auto Correlation)和偏相关(Partial Correlation)可以看出,Q统计量在滞后1至5阶的显著性概率(Prob)值都大于5%,所以可以接受原假设,即模型回归的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从表2中可以看出,显著性概率值(Prob)值都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回归的系数非常显著,从模型拟合的残差序列相关性来看,D-W

值为2.894 3,在[0,4]范围之间;从模型解释变量的估计值可以看出,Q′m、F、η的估计值大于0,而R24的估计值小于0;因此,Q′m、F、η的数值大小对洪峰流量的推求结果产生正相关,R24的数值大小对洪峰流量的推求结果产生负相关。

3.3 结果讨论

通过上一节模型建立、分析的结果,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议题。或许在利用“84办法”计算特小流域洪峰流量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文资料的基础上,开辟一些新的参数选取途径,用于进一步提高对参数的选取精度,保证计算的可靠性值得探究。

(1)对F选取的讨论。目前在计算洪峰流量过程中,水利工作者主要是利用地形图,通过对等高线的勾画,估算相应的流域面积。在今后的深入研究中,是不是可以利用DEM数据,通过Arcgis和ENVI等相关地理分析软件,利用卫星将流域面积的选取精度提高到新的阶段?

(2)对η选取的讨论。在系数η的选取中,需考虑其他因素如R1的影响。本文在选取R1时,是通过不同n各历时暴雨(净雨)与24 h暴雨(或净雨)比值表查取的。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利用瞬时单位线法,通过对瞬时单位线参数k的计算选取,得到η的数值,这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参数取值的思路,值得今后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84办法“在特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中的应用是合理可行的,今后可以作为特小流域乃至无资料地区计算洪峰流量的方法之一。然而,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基础,使“84办法”可以逐步和中国水科院1958年推理公式法以及中国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法相互配合计算特小流域洪峰流量的典型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冬光.桥涵水文(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GAO Dong-guang.Hydrology and Hydraulics for Bridge Engineering (Fourth Edition) [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1999.(in Chinese))

[2] 陈家琪,张恭肃.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CHEN Jia-qi,ZHANG Gong-su.The storm flood calculation of small watershed [M].Beijing: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ess,1999.(in Chinese))

[3] 水利部水文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暴雨统计参数文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Chinese Rainstorm [M].Beijing:China Waterpower Press,2006.(in Chinese))

[4] 顾克明,苏清洪,赵嘉行.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涵洞[K].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GU Ke-ming,SU Qin-jie,ZHAO Jia-hang.Design Manual for Highway Bridges and Culverts[K].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1997.(in Chinese))

[5] 孙慧修,郝以琼,龙腾锐.排水工程(上册).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SUN Hui-xiu, HAO Yi-qiong,LONG Teng-rui.Drainage Engineering (Vol.1).Fourth Edition [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1999.(in Chinese))

[6]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7册:城镇防洪).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China Northeast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Water supply & Drainage Design Manual(Section7:Urban Flood) Second Edition [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0.(in Chinese))

[7] 中国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Water supply & Drainage Design Manual (Section5:Urban Drainage) Second Edition [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2000.(in Chinese))

[8] 黄日增.城市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方法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9,11(35):39-42.(HUANG Ri-zeng.Research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flood-peak discharge in urban small watershed[J].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9,11(35):39-42.(in Chinese))

[9] 王维新,周宪庄,张恭肃等.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洪水参数研究[J].水文,1989(4):1-9.(WANG Wei-xin,ZHANG Xian-zhuang,ZHANG Gong-su,et al.Research on parameters of flood of special small watershed in east China[J].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1989(4):1-9.(in Chinese))

[10] 刘华勇.汤河水库千年一遇洪水复核计算[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6):7-9.(LIU Hua-yong.Review calculation of thousand year flood of tanghe reservoir[J].Henan Water Resources &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2011(16):7-9.(in Chinese))

[11] 李斌,胡剑.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探讨[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25(4):1-3.(LI Bin,HU Jian.A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rainstorm and flood discharge in small drainage basin[J].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 & Research,2004,25(4):1-3.(in Chinese))

[12] 郭得平.小流域洪峰流量的计算方法之比较[J].甘肃科技,2008,24(19):64-65.(GUO parison of methods to calculate peak flow of Ssmall watershed[J].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24(19):64-65.(in Chinese))

[13] 董秀颖,刘金清,叶莉莉.特小流域洪水计算概论[J].水文,2007,27(5):46-49.(DONG Xiu-ying,LIU Jin-qing,YE Li-li.Discussion on Flood Calculation for Extraordinary Small Catchments [J].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2007,27(5):46-49.(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