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通过理论基础的指导,加上化学实验的探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结构等方面的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是离不开实验探究的,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本环节和手段,尤其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在高等教育化学专业的学习中,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基奠[2-3]。无机化学实验主要面向的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对化学学科的了解还只在高中的书本知识上,对于化学实验的操作知之甚少。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代,无机化学实验这门学科也应与时俱进,及时总结以往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适时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1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创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特立独行、缺少思想独立性、功利心重和合作意识弱等特点。在学科教学开展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适时调整教学安排。大一新生刚刚接触化学实验会有许多新奇感,教师们就可抓住这个心理,在无机实验的安排上加入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与无机化学知识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如碱式碳酸铜的制备、过氧化钙的制备等实验内容。由于大一新生对化学实验的了解还停留在高中所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应材施教,对实验药品的原理、用量、操作等方面要详细讲述,把学生的化学基础打扎实。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可安排一至两个创新实验,由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教师把关调整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操作,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标准之一。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还可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好铺垫。
2及时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创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岗位本身就是一门“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岗位,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实时跟进学科知识,及时完善和丰富自身所学。在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不仅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心理动向,还应根据往年实验开展的情况,调整实验内容。我院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会根据以往授课情况及学生接受程度做相应的调整,例如:(1)《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书本上要求的实验原料为铁屑、碳酸钠、3mol/L硫酸、硫酸铵等。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将原料中的碳酸钠改为2mol/L氢氧化钠,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率。(2)《硫代硫酸钠的制备》实验,书本上要求的是用硝酸银作现象检验,通过对产物硫代硫酸钠做鉴定,检验硫代硫酸根离子。我们要求学生分别用两支试管,一支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一支加入亚硫酸钠溶液,然后分别滴入过量硝酸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改变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化学物质性质的了解,并更为深刻地熟悉实验内容。(3)在一些污染度较高的实验中,如不是经典实验,可做删减或做好废液处理工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考试以平时讲授为主,研究型课题为加分项,创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实验课,学生的实验基础较薄弱,所以在无机化学实验考试中仍要以平时讲授课程内容为主,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教授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无机实验的基础知识,增进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了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为了推进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的提升,我院不仅为学生开设了微课,让学生自己上一堂实验课,并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实验和教学中的问题,还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我们鼓励学生提供创新实验的方案,学院为学生提供实验原料和用具,这些内容都作为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估标准。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促进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 张剑锋,郑岳青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 SCIENCE EDUCATTON,2007,(14):35-36.
篇3
关键词: 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 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的形势,重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是摆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校于2013年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改革,回顾对重构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
一、明确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又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需要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让学生能够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适应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校的四年制课程设置如下:
1.注重人文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论、邓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卫生法学等。
2.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学习打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用物理学等。
3.大类基础医学课,为专业学习打下医学基础,主要开设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总论等。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深入,开设基因诊断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
4.根据检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教学课程,包括: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检验仪器分析,临床检验学,寄生虫及检验,检验专业英语,输血与输血技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等覆盖医学检验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三、加强临床实习,增强实践技能
根据医院检验技师岗位的要求,现在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系列,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归于医学技术类就是适应这一实际需求。加强临床实习,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适应新的医学检验发展形势的人才。具体分阶段进行:
1.在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时间2周左右。在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CBL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常见的检验指标,使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了解医学检验内涵及发展。
2.强化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安排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进行。针对专业实习要求、医学检验综合技能培训等项目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3.临床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在第4学年进入临床实习,时间52周。其中10周设置为临床内科实习,使学生对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32周检验专业的轮转实习,在此期间加大力度训练检验的操作技能,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及掌握其临床应用的能力。10周设置为毕业论文撰写,在临床实习开始,针对每位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实习指导老师,在进入专业实习时即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课题设计,提交开题报告,由实习单位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估。让学生经历从选题方向、查阅文献、确定方案、着手实验、反复验证,再到论文的写作与修改一系列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专业出科和毕业综合考核。各专业出科考试安排在某个专业轮转结束时,如该生轮转完生化检验,则在出科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录入实习综合考评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毕业考核主要为论文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专家根据论文实际工作,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设性建议,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论文设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培养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巩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的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外延已经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3]。
对于新形势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尤其原来以培养5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必须进行高效的课程体系整合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借鉴较早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学院校的先进经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4],为全面推进医学检验四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候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2):4-7.
[2]陈敏,胡建达,林孟戈,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2):66-67.
篇4
[关键词] 生物工程 教学计划 修订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和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它反映国家对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对整个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作了科学而具体的安排。它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专业计划和本专业的具体实际来拟定,同时还要照顾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考试等具体内容。多年来,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以转变教学思想为先导,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契机,以我校的优势学科为龙头,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以教学计划修订为突然口,进行了平台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以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特色。
1 指导思想
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为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为重点,力求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把生物工程专业近几年来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校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和办学模式,整合、调整学科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优化培养过程,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模式系统,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形成专业教学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是终极目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模式,其培养目标是由文化基础目标、学科基础目标、专业目标和创新目标构成,这个目标是:培养具有设计、生产、管理、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能力,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应用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会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1文化基础目标
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具备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身体健康,有顽强拼搏精神,掌握初步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2.2学科基础目标
作为专业技术岗位及相近专业技术岗位所必须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原理、生物工艺学、生物产品分析等主干专业学科基础的基本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工程设计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专业目标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必须的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所的毕业生都必须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基本训练,系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工程中遇到的研究、开发、管理、营销及国际贸易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2.4创新目标
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需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求所有毕业生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经济、经营管理和生物产品国际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 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教学计划的基本元素,课程体系则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它对学生素质、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起决定作用,同时强烈影响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的竞争力。遵循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学校办学的整体要求和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八部分组成,四年总学时2486学时,实践教学41周,各类课程中,公共必修课38.39%,公共公共限选课与公共任选课5.08%,、学科基础必修课27.38%、学科基础选修课3.81%,专业必修课19.62%、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5.7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四年总周数的25.63%。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的教学,公共任选课穿插在1-7学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完成。
3.1修订后教学计划的课程特点
3.1.1组建了系级课程平台
为了加强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我校在理工科教学中组建了英语、数学、物理和两课的校级教学平台,根据我系有生物工程、化学、化学工程和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实际,我们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用电工学、CAD辅助设计、仪器分析、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作为系级平台课,使学生有一个宽厚扎实的的基础。
3.1.2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修订后的生物工程教学计划,基课程设置框架结构合理、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适当、设置目的十分明确。其中校级教学平台课程能保证实现文化素质的培养目的,同时对学生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系级课程平台能保证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1.3体现了专业特色
专业必修课体现了“整体优化、拓宽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选、整合、优化、调整和改造。通过增设生物工艺学、生物制品分离与纯化、生物制品分析、生物制品分离设备等特色课程,既体现了生物工程专业的科学特色,又体现了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时代气息,既保证充分形成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以生物制品生产、分离、提纯、分析为主线的专业特点,又保证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完生物工程某一方向的课程后,具备该方向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1.4形成了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集中实习教学二个方面,为了形成一个系统组成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上打破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独立设置了基础化学实验、生物技术实验、生物工程基础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和生物产品分析实验等结构层次明显,独立性强的实验课程;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除保留工程类专业传统的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外,增设了生物技术实习、生物制品提取工艺与设备实习、生物制品分析实习等特色实习课程。实周数达到41周。
因为实践性教学相对独立并自成体系,加上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新计划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改进了实践教学的内容,生物工程开出的实验项目,基本上不含验证理论的实验,并根据专业特色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生产性、,研究性实验(实习)的开出比例,重视学生仪器使用、操作技能、实验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计划修订后的思考
4.1教学计划应有自身的特色
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尝试和探索。由于不同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师科研特色不同,我国各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尽相同,在遵循学科科学规律的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和院校自身的特点整合新的教学内容,开设特色课程,才能形成科学而特色明显的教学计划。
4.2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要素,是改革的主力军,教师队伍的的素质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而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建设一支稳定、梯队合理、结构优化的队伍外,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及教学技能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4.3加大教学投入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独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根据学科发展和生产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带有研究性、生产性的特点,对实验设备的技术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大教学投入,否则,再好的教学计划,也只是一纸空文。
4.4应加大教学研究投入力度
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一定在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但不能拘泥于传统习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一方面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4.5应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计划正确实施
教学计划只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配备详细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合理的教法,周密的课程安排等实施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要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同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效果跟踪调查,教学信息收集反馈机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使教学计划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龙头。
教学计划虽然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优化而相对固化的教学计划是在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代性,必须顺应国情和校情的变化,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建明,医学教育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2003,(2)3-4
[2] 谢毅,文良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2002,(2)
篇5
【关键词】医学化学教学改革实验课现状
1前言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资源及其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规模不断的扩大。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针对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设定等方面,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的医学高职院校在招收的学生当中,文科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而文科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在学习医学化学课程时就显得格外的困难。下面就是本文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能力的职业医学应用人才[1]?这就需要对医学化学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2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医学化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因为医学化学当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分子生物学已然成为了医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其中,相应的专业生物技术以及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将在以后成为医学领域的主导应用技术。所以,现代化的高职医学化学课程等基础医学课程,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另一个方面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之后,社会经济体制和科技应用水平在不断的变革之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经济基础、文化水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变化着,而为了防止人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疾病现象,所以,就促使医学化学新模式的诞生“化学—心理—社会—环境—医学”。
(2)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矛盾的重要措施。就目前而言,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医学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系统教学化学与医学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教材内容设定与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医学化学教学中,纯粹的化学教学与医学化学之间不能相互渗透的矛盾。
3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医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时间过少,同时教学内容和任务又相当的繁重。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医学化学专业课程的设定上,学时比较少,一般情况下只有50—60个课时。虽然近两年高职院校也进行过教学改革,但是,改革过后的医学化学课程学时反而更少了。所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医学化学教材内容当中,包括着有机化学和基础化学两个部分,内容比较多,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重,而过于偏少的课时绝对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2)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参差不齐[2]。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不断的扩招,同时更是文理科学生兼收,造成了很多的文科生由于化学基础知识太差,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3)在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仍然处在理论教学阶段,虽然也有一定的实验教学以及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总体上还是缺乏化学实验课程的设定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学校方面,实验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太差,化学实验的相关设备过于陈旧,投入少,总体来说还是对医学化学课程不够重视;教师方面,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成绩,把学生的理论文化成绩当成衡量自己教学质量指标的标准,所以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化学实验方面起到的指导作用严重不足;学生方面,由于医学化学本身过于枯燥乏味,再加上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所以,也就造成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比较差,兴趣不足等现象。
4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措施
关于对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的探索和思考,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三个改革方向来进行。在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之前,首先得确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主题思想,就是“医学化学教学质量———学生质量———高职学生的高就业率”。在对高职医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要始终的贯穿于这条主线,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而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医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教育目标也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医院培养医学界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人才。
(1)医学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3]。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之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是,许多的院校还是对其不重视,不把其当回事,完全起不到职业教育的作用。“少理论,多实验”是医学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理论要为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和理论依据。同时,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学生应该是医学化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学的被动对象,要让学生养成“不仅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同时还要知道怎么做”,从而有利于让学生逐渐变成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这才是高职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2)医学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也都清楚,医学化学的内容是非常庞大、复杂的,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比较广泛,其中主要的就包括四大块: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但是,这么多、这么广、这么杂的教学内容的任务是非常重的,可能有人会提议增加教学的学时。增加学时这条改革措施是行不通的,在我看来短时期内绝对是无法改变的,这本来就是我国教育新课改下的要求。所以,只有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编撰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重点抓住当中的主要矛盾,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多注重医学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突出“化学”的特点,更要显现出“医学”的特色。
(3)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关系考核方式的变革措施,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我们都知道,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之后,都要进行考试,考试不仅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医学化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专业化的评估。所以,在今后的考核制度上一定要大力改革,寻求最优化的改革发展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爱女,校伟,曾小华等.浅谈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16):215,235.
[2]王海燕.民办高职院校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
篇6
【关键词】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对策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就提出应重视临床药学的问题,但中国的临床药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比较晚,尽管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显缓慢且不平衡[1]。首先,人才的缺乏,重医轻药的观念,与临床医师的配合不尽如人意;其次,开展药物浓度监测所需设备试剂价格昂贵,检测费用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师的工作偏重于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出版药讯等,而以进入临床直接面对患者参与个体化用药决策为核心的工作很少另外,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化学为主,注重实验室药学研究,缺乏临床用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病理、生理、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知识缺乏,和医师、患者之间交流较少,培养目标不明确。这种模式不仅偏离了药学服务的本质,增加了患者的药害之忧,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
2中国临床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缺乏临床药学系统教育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较为落后。美国的临床药师培养是6年的大学教育加2年的临床实践培训,或在药学学士学成后,再继续临床和实践课而授予PharmD。其所学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药学、临床及专业实践,而国内目前药学教育多为4年制BS,因此专业水平低于国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生学习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仅是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药学毕业生难以与临床接轨,知识结构与临床需求脱节,难以与医生沟通并且对患者也缺乏权威性。因此,我国临床药师培养应向着系统化、临床化的方面进行,确保药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巩固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并增加诊断、治疗学的教育。可通过设置PharmD学位,减轻对临床药学研究生实验课题的要求,增强临床实践培训。
2.2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临床药师地位和责任不明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责任、编制、权利义务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临床药师临床地位不明确,工作缺乏政策支持,在深入临床过程中难以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也缺少相关法规的约束,造成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同时因缺乏竞争压力而导致进步缓慢。
2.3卫生体制限制临床药学服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补偿机制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医院长期以来只能靠药品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和补偿渠道,“以药养医”成为了医院生存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考虑效益和生存的关系。目前,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尚无收费制度,表面看来临床药学工作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出于效益因素考虑造成很多医院不开展临床药物服务或仅开展少量用药咨询业务。但实际上,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2/3的不良反应(ADR)和近1/3的费用。
2.4临床药师工作重科研轻临床目前我国现有临床药师培养和工作内容仍以实验室科研为主,临床实践较少,呈现重科研轻临床的形势。我国临床药师工作集中于疗药物监测(TDM)、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过量的鉴别与抢救等方面,多为实验室科研工作,而缺乏与临床的沟通和与患者的接触。这种工作模式不符合临床药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无法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在今后培养中应尽早使临床药师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和医师建立信任和交流的技巧,具备充足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重点由科研转向临床,使服务模式实现“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3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药学工作者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发现在临床药学的具体实践方面国内与国外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理论差距并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对“药学服务”理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缩小了与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理论的差距。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并不平衡,仅仅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较深入的药学服务实践,而我国部分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也相当出色。相对而言,国外临床药师的实践和工作内容更具体、更规范,体制也更健全,而国内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以探索性实践为主,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践指南亟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国内多数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多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合理用药咨询等,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个体化合理用药决策则很少[2]。治疗药物的监测工作也大多局限于实验室,与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致使其效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国内临床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药师历经多年努力,在临床药师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样的药师人数还很少。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全社会和医院对临床药学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足,临床药师的工作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可与支持、扶助[3]。临床药学教育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缺乏解剖学、医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另外,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规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的药师远远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大部分临床药学从业人员是药学本科或硕士毕业。药学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药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药物生产、检验和研究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药物使用知识、疾病基本判断与护理知识缺乏,对药物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药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药师所需知识脱节。药师与临床各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已成为了困扰医院药师发挥药学服务专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临床药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药剂在20世纪招聘的药师大部分都是专科人员,主要负责药品调配工作。医院药学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于一体,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临床药师要真正参与临床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4破解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难题的对策选择
4.1建立和完善临床协作管理体制机制药师要想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需深入临床,药师与其他医师的合作则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临床的领导还是药剂科的领导,都应具备前瞻性眼光,鼓励医师与药师药师与医师,护士与药师药师与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发展,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患者医院领导要转变重医轻药的观念,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协作体制,搭建临床药学与科室交流协作的平台,成立由分管院领导药剂科医务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药师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临床药师可以参加科室查房会诊讨论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等临床药学服务措施,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保证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2要有国家政策的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地位需要有相关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虽然已有年的历史,但以前由于缺少与临床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进展缓慢许多医院对临床药学不重视,临床科室没有药师编制,临床药师进入临床科室无法实施角色定位,很多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有资料曾对临床药学不重视的医院与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医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临床药师人数学历职称奖金待遇和培训方式上,还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及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随着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临床药师的职责被明确,工作被制度化,临床药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此说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临床药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4.3药师在精神方面的自信自强面临挑战与机遇,药师对自己的未来应当进行抉择,在不离开医疗机构,不放弃药师职业,决心提升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于绝大多数药师只有选择临床药师职业,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广大药师自身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药师应该形成以下共识:(1)医疗机构以医疗为中心,重视临床科室,促使尽可能多的科室和技术人员面向临床,建立最大限度的高医疗质量高医德医风的管理体制,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随着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药物和药物治疗知识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要求提供药物知识服务,合理应用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需求大市场将会形成;(3)现代药学和药物临床应用涉及生物基因靶向控释缓释电子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加之新药层出不穷等因素,使得药师重返临床已不可避免;(4)勇敢地走进临床,接触患者,因为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多学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生物链关系是每位仁人志士的社会责任药师一直是高智能高责任的团队,在过去的岁月中,为我国药品制剂的保障供应,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更加强调社会分工,我国也有条件实现这种社会分工,广大在医疗机构工作的药师应认清形势,克服浮躁,冷静思索,有所为,有所不为,勇敢地进行第二次创业,重塑药师形象。
4.4强化临床药学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确保高素质人才的终身教育,具有知识和技术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等特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由于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的缺陷,对于决心在医疗机构继续执业、追求改善现状的在职药师来说,一种能适应《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的药学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结合我国医院药师的现状,继续教育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目前应以药物、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如同对临床医师一样,强调提高药师个人能力,使其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个人知识和技能。以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的知识和技能为起步,按药理系统将药师定向专科化,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强度进行系统性药物和药物临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互动式学习,强调新知识的捕捉,强调针对临床医师薄弱环节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产生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临床科研课题,扩充临床药师更深层次的知识技能,如药物评估、药物经济学、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就目前我国在职药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向明,张程亮,,杨蓓.我国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J].药学教育,2004,20(1):10-11.
[2] 朱珠,李大魁,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220.
篇7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PDCA循环;仓储勤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66-04
一、研究背景
“仓储勤务”课程是军械储运与弹药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传统的“仓储勤务”课程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与实作教学分开进行,理论课时比重较大,实作课时比重较小;教员讲授时间较长,学员自主学习时间较短。这就容易导致学员上课效率偏低、实践能力差,不符合军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学设计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变这一F状,应结合“仓储勤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仓储勤务”课程教学中,鼓励学员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为了解决理实一体化模式容易出现随意性的特点,可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控制中有效完成每个教学步骤,并通过循环不断改进和更新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激发学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1]。
二、基于PDCA循环的理实一体化模式
PDCA循环(如图1所示)又称为“戴明环”,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在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的顺序进行组织管理,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2]。PDCA循环不仅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工作者开始尝试在高等教育中应用PDCA循环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效果良好。
“仓储勤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知识体系复杂,原理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包括军械仓储勤务、弹药技术检查勤务、军械装备供应等多方面的内容[4]。在“仓储勤务”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重新整合理论和实践内容,削减其中的重复部分,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翔实精炼。同时能够使学员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实作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的主体参与度,增强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5]。
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突出以学员为主体,学员的自由度更高,这就给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带来了挑战,甚至可能使课堂失去控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既要想方设法调动学员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控制[6]。将“PDCA”循环法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控管理,目的是使教员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同时使学员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知识学习和实作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加明确,此外还能够防止外界因素影响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每次“PDCA”循环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新模式在“仓储勤务”课程中的应用和实现
按照“PDCA”循环可将教学过程分为备课、授课、考核讲评、总结反思四个阶段。
(一)教学计划阶段――备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丰富了课堂授课内容,但也加大了授课难度,因此,做好备课工作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这就是“PDCA”循环中的计划阶段。理实一体化对教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但要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备课过程中,教员需要从整体上分析“仓储勤务”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作部分进行有效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确设计。首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方案进行重新整理,突出理实一体化模式的特点;其次要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部队的相关实际,丰富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此外还要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对实作训练进行提前准备等。计划阶段是“PDCA”循环的基础,全面细致地进行备课,制定理想的教学计划,可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尤为注意。
首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实作训练,在实作训练中研究涉及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这就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特别注重理论讲授和实作训练的时间比例,不能顾此失彼,需要对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宏观把控。要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员因对实作训练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继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室和实验室合二为一,在同一个区域进行理论讲授和实作训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这就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仿真等手段运用进来,使学员能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生动形象地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进行实作训练教学时,更要采用动画模拟、模型展示、实物展示等有效手段对实作训练的全部过程进行演示,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员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实作训练的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需要做好实作训练的准备工作,实作训练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内容很多,也很复杂。这就需要教员在备课阶段,除了要做好教学设计外,还要对实作训练所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认真准备,检查是否有故障或者损坏的地方。准备完成后,教员还需要对实作训练进行预试,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以便对整个实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把控,其别重要的环节是要做好预案。
(二)教学执行阶段――授课
执行阶段就是根据备课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这是把控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讲授有很多种方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项目教学与情境学者交互混合的模式,使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在授课时创设相关的情境并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学员带着目标和任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解决学员学习主动性低、创新意识弱、实作能力差等问题,完全符合当前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可以将授课阶段分为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员结合专业知识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创建与部真实工作相近的学习情境,使学员能够增强对部队的了解,同时引导学员提出相关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任务
教员通过准备好的信息资源等引导学员联系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项目任务。进而教员应对完成项目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可以利用案例实践的形式对相关的实作技能进行传授。确定的项目任务难度要适中,同时内容要饱满,使学员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3.组织实施,解决问题
教员对项目任务进行设计并下达任务书,然后对学员进行合理分组,这就需要教员对学员的情况要十分熟悉和了解,例如,一个小组中,要分别配备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学员,同时要指定一个负责人,从而保证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合作有效,能顺利完成任务。学员分组应根据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各小组各自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且进行人员分工。最后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运用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的实施方式也有差别。例如,对于弹药堆垛等知识难度较低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的任务适用小组工作报告法;对于弹带排装等实作性较强的任务宜采用小组实操作业法;对于军械法规等技能型要求不强,但在部队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任务,可采用小组案例分析法;在介绍勤务保障需要的设施设备时,要使用许多图片、动画、视频、实物进行辅助教学时,可采用小组观察法。
(三)教学检查阶段――考核讲评
检查阶段指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检查计划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
教学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方式有很多,如通过书面测试、实作技能考核、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员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估结果,可对每位学员该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出总结评估,分析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计划方案是否合理有效。
讲评包括教员点评、小组自评和学员互评三部分,教员需要引导学员通过自评和互评,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的理解掌握,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员在讲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和实作技能要领进行再总结、再串联,对完成任务优秀的小组和学员进行表扬,肯定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弹药堆垛项目中,教员可以通过对各小组活动的现场拍摄,形象直观地进行点评;小组之间通过观察拍摄的图片及视频进行自评和互评,综合三方的评价结果,能够使学员清楚地了解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为下一步反思和改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处理阶段――总结反思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教员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员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结合授课内容,对此次授课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要对此次循环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次“PDCA”循环的参考借鉴;另一方面,要找出此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改进方案,在下一次循环中解决和完善。
在“仓储勤务”课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用理论指导实作教学,实作带动理论教学,可以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员的兴趣,但同时也增加了授课难度,加大了课堂自由度,给授课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阻碍。引入“PDCA”循环法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每次循环都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在更高层面开始新的循环。每一次授课、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小的循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完成一次大的循环,大环套小环,每次大的教学改革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小型的“PDCA”循环组成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活动不断循环进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如图3所示)。
在“仓储勤务”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PDCA”循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员对授课内容、授课节奏、授课效果进行有效掌控,可以防止授课内容和重点、难点随着环境变化而偏离的情况发生。通过对“PDCA”循环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形成教员和学员双方相对应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能够使教员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有教而学与无教而学的结合,而且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将创新意识、军人意识和实作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创新中循环,在循环中创新,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高丹,李国杰.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82-85.
[2]张元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