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

篇1

1引言

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方式,在数据产生方式、数据组织、数据存储和利用等环节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需要运用无偏性、关联性、开放性大数据思维构建图书馆大数据架构。要把大数据作为一系统工程来考虑,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等方面考虑,构成图书馆大数据架构。

2图书馆大数据资源采集

2.1图书馆数字化资源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各种电子资源,如,学术资源数据库、电子书刊、图书馆数据库中的书目信息、多媒体电子资源等,给图书馆提供了海量数据。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应该重视新型资源的收集。特别是基于读者访问图书馆资源时留存下来的信息行为和社交网络时代产生和出现的大量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图书馆的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机器可读目录)数据,用户查询书目产生的OPAC日志,读者位置、读者的借阅记录,电子数据库的检索、浏览、下载记录等可以是大数据或者说将可能成为大数据。构建在web2.0技术上的、允许用户创建交换信息内容的社会化媒体资源成为大数据的一个重要资源类型,包括合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内容社区(如YouTube)、博客、虚拟游戏世界、虚拟社会世界、社交网站等。另外,图书馆与学校部门、学生团体、社会团体、出版社产生一定的联系。由此会产生活动开展、场地租借、广告承载、新书出版等具有一定潜在商业价值的信息[1。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将会更加重视利用这类信息结合其他类型的数据,形成新的信息情报研究服务领域。

2.2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与数据开放

图书馆大数据环境具有数据采集源单一、资源总量偏少、价值密度低、公信力差的问题。因此,如何破除大数据环境中原有的利益格局,实现图书馆内部系统、政府部门、合作服务商和社会团体大数据资源的全面开放与共享,是增强图书馆大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可控性、可检索性、可解释性、可再利用性、可被引用性、可管理与保存时效性的关键[2。为用户建立上传资源的通道,建立论坛、社区等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式共享平台。

3图书馆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图书馆改进存储技术,不断扩大存储容量、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强计算能力。数据存储上采用能够适应数据量大和模式不固定的数据存储的分布式存储方式。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处理面临着数据集成,大数据的统一及融合的问题。图书馆的数据已经具有大数据特点、其数据环境规模庞大、平台结构复杂,大数据分布在各个不同网络节点中。在大数据产生后面临着如何使各种数据和信息规范、统一的表示及和融合,构建文献与数字资源体系的问题。因此,要研究通过对海量的,来自异构资源的数据和各种对象数据进行抽取、映射、收割、导入等手段进行预收集,形成格式统一、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的数据,灵活构建各种分类和界面,按照知识本体进行组织和揭示,进而保障强大高效的检索能力和良好的结果相关度排序。在处理数据时,对平台的选择将从Oracle 、DB2 和SQL Server三大主流关系数据库转向能够处理复杂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Hadoop 等平台。

现代图书馆除了提供文献借阅、信息咨询等传统服务,还开展了大量的讲座、培训、展览、学术交流、读者沙龙等活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需要综合运用广大图书情报界所熟知的聚类分析、数据挖掘、网络分析、可视化分析、数据融合与数据集成等技术[3。对这些活动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寻找读者的偏好信息,做到精确化管理策略以及更精确的个性化信息推送。

4图书馆大数据应用

4.1提供“一站式”全功能检索

面对庞大、复杂、异构化的数据,读者需要的是“一站式”全功能的数据检索平台。图书馆需要在信息集成和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提供强大的可靠的、具有数据过滤和去重功能、拥有智能、自动化的数据搜索能力的搜索引擎。如陈臣设计的图书馆大数据搜索引擎(图1),由爬虫与索引器、查询器、HDFS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base、搜索管理平台五部分组成。具备快速响应和复杂查询、分析的能力。同时,可支持不同的大数据平台系统结构,具有较高的容错性、可扩展性和较低搜索延迟,数据接口开放并向下兼容性[4]。

4.2在信息传播方式上将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

大数据时代下,各种移动终端的出现和被利用,人们能够在各种时间、各种地点获得收集信息,这需要依托融合的物联网、移动通信网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接收。并以人为本,依托技术在移动服务上进行创新。大数据对传统的移动服务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是“量”上的普通叠加,而是“质”的飞跃,它从用户群的整合、数据的重构、服务模式的挖掘、检索方式的变化等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图书馆传统的移动服务。大数据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丰富多样的数据信息源整合、智慧化的移动服务门户、全功能的个性化服务展示、“一站式”的全功能检索、用户增值体验和推荐式的知识获取[5]。

4.3主动提供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推送服务

大数据时代下,读者的阅读行为、浏览内容和论坛及博客的评论等信息都能反映出其爱好习惯、阅读社会关系等等。而读者也有着快速获得精准信息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改变原有的统一的通知信息的推送服务方式,改善信息推送的针对性。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掌握用户自身的特点、不同阅读偏好和习惯模式等,进行用户群的精准划分和用户阅读情感定位,加强用户需求的研究。针对每一个用户的实际或潜在需求而得出图书馆应该推荐什么样的内容、匹配什么样的信息服务等,创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环境和反馈机制,把最合适的内容、以及未曾检索的近似资源,分层次地推送给用户,供其选择,并随其需求变化和馆藏资源的更新,把信息推送给用户,从而提升服务层次。这不仅加大了用户选择的余地, 也使用户在检索或浏览资源时不断发现新的信息[6]。如针对不同读者推送其感兴趣的新书、数据库、期刊等活动。

4.4提供研究动向以及研究热点的变化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通过对读者行为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然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在宏观上分析相关领域科研热点的动向,为科研人员、科研部门的决策者提供服务,让他们更快的了解学科最新的科研走向,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可以说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提升了图书馆在科研领域中的作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7]。

4.5利用大数据精准图书馆管理决策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数据的收集更加全面,可以改善抽样分析带来的偏差,能够得到更加精准的结论,为图书馆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如,为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和数据库采购部门提供资源评价意见。通过采集、挖掘、处理和分析读者个人信息和网络社交行为中产生的非结构数据,分析出读者阅读兴趣偏好,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趋势,评估读者对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预测读者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情况,使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产生最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 微课 碎片化 误区 发展理念

微课作为大数据时代课程体系碎片化的一种形式,因缺乏有效的统合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微观结构。微课即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概念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其雏形是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有机化学教程”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1][2]。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2007 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的胡铁生首先提出“微课”概念: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课也发展出新的模式。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Armando Fox 教授提出了“小微课”(Small Privat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平台的教学模式[4]。因为具有弹性化学习、多元化授课、海量资源选择的特色,“小微课”平台也被称之为“下一代的教科书”。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即在线视频与翻转课堂共同体,虽然有微课理论不断完善以及各种微课视频大量涌现,但很少能够在课堂上看到与课堂非常契合的优质微课资源。从微课发展的状况来看,微课的教育定位是教育技术层面上的教学辅助,是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而这种教学辅助的定位导致微课是碎片化的延续。微课,其微小的结构单元在碎片化的体系中能保持完整的逻辑结构,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以一个小的知识点为核心的完整课程。微课定位为微小课程,其本身琐碎的知识点决定了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很难统合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导致微课的发展不能获得准确的定位,因而产生诸多问题。

一、微课发展中涌现的问题

微课从最初的雏形到目前发展到网络平台阶段,因区域差异、发展程度差异及其认知的理念差异,导致其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5]。这种单一而微小的结构是目前微课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目前微课所面临的问题症结所在。

1.对微课情境差异的忽视

微课的情境差异表现为,空间跨度较大的区域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与存活习惯跨度较大的城乡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整体层面上影响到微课的发展。教学依赖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在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及推广中都会表现出情境的依赖性。在微课的制作和使用中很容易忽视这种依赖性。

首先微课的情境依赖度高。知识具有情境性,脱离情境的知识是缺乏活力的。微n设计表现出情境性,这种情境是一种固化在视频中的情境,视频作为微课进行的载体与最初预设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出入。这种微课自身的情境与使用区域差异越明显,其产生的情境不适应也越大。

微课教学过程中情境预设与教学实际情境的差异,导致微课并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师制作的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微课,其对农业的定位会很习惯地融入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情境,而这些情境性的内容在微课中是不会进行解释的。这种基于特定环境的情境很容易被具有相似情境的人所接受,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个微课,在西部内陆地区使用时,就会因为微课的预设环境情境与现实的环境情境差异较大,与现实所描绘的农业以及气候的设定产生较大差异而很难达到微课情境的预期。又如,经济差异导致微课情境预设的差异,在微课介绍速度与距离时描绘的火车、飞机等在城市地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因此很难形成概念。在短暂的时间里微课根本就无法顾及其中的差异,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微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用情境与设计情境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其次,忽视了微课的宏观文化背景。微课所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课堂上使用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文化体制的差异性。虽然微课可以通过设计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达到教学效果,但模式不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同样在文化上缺少认同。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以及情境的固化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传统课堂的形式,割裂了传统课堂所营造的整体感,使得学生缺失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课堂营造的情感教育氛围。这种情况下,微课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不少无形的抵触。

2.经济文化基础的制约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教育投资上的差异,也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化的认同中缺乏一种耦合性。缺失耦合性的文化中所建立的微课程体系,其可适用性受到制约。虽然大数据时代让个性化教育成为一种可能,而这种教育模式却受到教育资源的制约。在经济发展良好的东部及城市地区,微课发展面临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西部及农村地区则面临资源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共存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个微结构的课程体系,碎片化及大数据的特色决定了其必须有一个基于个体的网络交互工具,如手机电脑等。虽然这些工具在快速普及,但仍然很少用在微课教学中。东部城市地区基于网络的配套设施完善,很多学校尝试用网络交互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推广受到经济基础的极大制约。微课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习惯以及可以有效实施教学的物质基础。在物质基础达标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却缺少有效的资源配置,现有的网络平台也无法适应微课发展。而西部农村地区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那些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基本上没有开展微课的基本条件。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微课开展也很不理想,有限的资源可以勉强进行微课教学,而事实上,这些有限的资源在正常情况下连合理的配置都做不到,其教育理念受到区域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并缺少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教育的内驱力。

3.微课缺乏足够的容熵

微课表现在其过于精细化,即设计和使用所提出的要求高于目前教师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水平。过于精细化导致微课无法高效或有效地操作。微课理念具有结构化的知识点,以及非常紧凑的时间限制。如果微课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一个知识点描绘解释得很清楚,那么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但事实上这个高效率是建立在优质微课程的基础上的,并且能够结合情境有效地使用。以目前我国微课教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大数据模式下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在缺乏足够的优质微课程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效的微课体系是很难实现的。微课本身缺乏容熵性,能够实现有效学习的学生以及教师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微课的时候很难达到高的效率,或者根本无法从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到微课教学中。

二、微课发展弊端的缘由归结

微课的课程组织形式决定了微课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微课是针对碎片化的小的结构单元设计的,与传统教育的大单元式的教学并不冲突,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微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适用范围等方面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微课课程设计结构问题

首先,微课缺乏理论驾驭。因微课发展迅速,其制作并无统一的标准,在制作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制作者的自身素质。这种自身的素质并非是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素质,而是能够驾驭微小结构的课程并能够将至转化为微课的素质。微课的制作者通过参考其他的视频录制,以及其他的相关理论进行制作。因其可操作性差,缺少专业性的支撑,没有一个专门的系统,因此目前的微课制作很多由教师独立完成所有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一个规范的微课制作。

其次,微课缺乏教育经济性价比。鉴于微课作为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制作具有技术专业性以及教育专业性,制作微课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拥有这些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制作微课的人不多,因此微课的制作不能够在专业教师和专业制作者匹配上形成一个良好的优质集合,导致微课在制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很多微课都是由一线教师独立完成的,不同的人在使用不同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微课制作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虽然这种微课节省经济成本,但给教师带来不小的负担,而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种制作形式使优质微课的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微课应用领域具有局限性。微课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其知识容量有限,这种有限知识在讲究系统性的传统教育中并不适合在所有的学科中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使用,很多时候,相互关联不紧密的碎片化的课程并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

2.微课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微课在制作出来之后并没有得到好的推广和使用。在微课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一些学校建立了微课资源库,但微课的运用仍停留在观念认识的层面上,在实际中很少操作使用。教师并不认可这种基于学生互动的微小课程,这种课程仅应用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因为并不能够通过微课获得比传统n堂更多的东西,所以很少通过资源库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课的方式不对。因为优质微课资源的不足及微课资源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很难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也导致微课这种课程资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按照适合微课教学的模式展开。微课的课堂应用忽视了课前学习、课后学习、翻转课堂、说课评课、教师网络研修、教师培训等方面更重要的作用[6]。这种应用使微课失去了教学中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传统课堂的整体性。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将微课当做一门课程来看待,而是将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针对微课发展的政策提出。对微课教学发展的投入,也仅仅停留在建立视频资源库的层次。

3.微课的适应范围有误区

微课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偏差,表现在微课使用过度与应用不足同时存在,以及微课的应用领域重心存在偏差。其实微课是结构化的微小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教育领域。

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是过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的能力、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习惯的情感教育等多重目标服务的。具有此种功能的课程要有成体系的大量知识以及学习,也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并通过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来完成。微课并不能达成此种教学目标。使用微课来取代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应用过度,很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方式,又因为微课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和微观的结构特点,在教学中理论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其他的原因并不能够达成。

微课教学所适用的年龄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并非所有年龄阶段的群体都能够从微课中学到预期的知识。认知水平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无法确定能够在这种碎片化的课程模式中学到相应的东西[7]。这种情况下的微课适用状态也与传统教育的理念有所偏差。传统教育方式的理念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规范,而微课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并不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微课的质量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操作在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微课实现传统教育的效果并不容易。目前,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使用力度远大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以成人为教育主体的教育领域。

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使其在非传统教育领域及理工科固定模式的课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因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领域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微课的应用很少。在这些微课拥有实际价值的教育领域中缺少足够的开发者,专业的领域与微课制作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导致微课的数量及质量无法保证,并且这些领域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微课使用环境,造成了即使对微课有需求的群体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源。

三、微课发展的教育理念探析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所需要的变革并不是以教育技术发展引导教育变革,而是用教育理念变革使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微课的发展所面临的误区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微课技术上的障碍,而是教育理念变革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教育进步不是教育技术发展就会进步,而是教育技术的进步是以人的发展为支撑点,教育的本真是培养人的真善美。以此为支撑,形成一个微课发展的新模式。

1.碎片化模式下的秩序寻求

为了更好地让微课发展,必须在碎片化的当下寻求微课的新秩序。大数据时代的微课基于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海量的数据以及基于W络的交互模式,给基于因果关系的传统教学的线性逻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在大数据中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并通过线性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微课基于大数据下碎片化的集合,形成了微观上有序,而整体上却无序的知识点。这种包含情境并结构化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发挥出自身价值。

从现代教学的理念来看,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即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微课所体现的价值所在也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优质集合。学生在微观情境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并形成一种优化选择的积累。

这种发展更多的是理念上的发展,而现实可行性并不高。传统教育所表现出的价值理念与微课所要展现的价值理念并存,形成一个属于自己发展的教育周期。只是微课的发展更加适应发展趋势,而不是当前条件下的教育。

2.潮流与传统的共生融合

微课所表现的碎片化特性,没有体现出比传统教学有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是小数据时代经典范式的集成,是小数据模式下的最优选择。微课这种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也碎片化了完整的时间。微课作为技术性指标,其操作是由人所决定的。微课的人文性是适应教育培养人的理念,并不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改变,课程结构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而不是以教育技术的媒介为主导的。微课程更好地与教育目标和教育制度耦合,形成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教育生态,才是微课程发展的方向。

微课在设计中采用开放的模式,将课程与学生本身在学习中的情境进行融合,将人本主义融入到每一个碎片中,让这些碎片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种可以构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身份转换和传统教育是不一样的,属于碎片情境的组织者。大数据时代教师针对微课教学应该具有的比传统更多的是情境体系的架构,而非传统的知识传授,但这种架构是由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而来,并非一蹴而就。这种渐变在微课发展中能够减少更多的偏误,从而形成微课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与传统教育形成一种共生融合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Le Roy A.Mc Grew.A60-Second Course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2] Kee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in Chemistry,1995(32).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4] 杨永林,张世蓉,丁韬,等.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6] 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篇3

【关键词】O2O;大数据;企业培训

随着“大云平移”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企业培训工作带来了深刻的挑战。知识爆炸导致知识的陈旧速度加快,讲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而学员也需要不断学习。面对这些变化,如何利用O2O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使企业培训完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工作与生活相融合,产生网络交互的无限可能性呢?

一、教育培训O2O模式的概念

O2O(Online To Offline),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教育培训O2O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利用大数据为受训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教育培训O2O将会取代名师,将学习由“效果目标”变成“随机任务”,而老师作用由主导变为辅助O2O平台帮学生完成学习。O2O时代老师的作用会被弱化,此时的老师只是系统的辅助或做一些更高级的工作。

二、青藏地区企业培训现状

培训行业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有再学习的需求。培训行业在青海当地正迅速增长,但和外省相比,省内从事企业培训业务的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内涵少等现象,培训机构的场地面积在20-1000平米不等,雇佣人员的数量也在3-20不等,通过笔者的调查,截止2014年5月,当地专门做企业培训的民营公司(中心)有十几家,但深入研究企业培训的前沿理论并付诸实施的很少。较低的培训市场准入门槛,使很多经营者对教育培训的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培训模式、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师资上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效果自然无从保证,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对教学质量的漠视。另外,虽然培训机构的师资大多数是合格的,但由于培训本身的商业性质,又必然出现浮躁的教学风气,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培训教育机构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互相复制,研发投入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越做越小,质量越做越差,名声越做越烂,本地的培训机构不断成立也不断的倒闭或转行。

三、对策及建议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企业全员培训越来越重视,企业老总普遍认为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企业普遍存在的困惑是,高端培训价格太高,只适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内训,培训师价格也很高,并且培训师真正的水平和能力良莠不齐,内训课程内容和企业的需求有偏离;企业培训公开课的价格也是很高,并且要承担大量的差旅成本,需要培训的人员太多,企业的培训经费难以支撑;培训光盘、E-learning等方式难以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企业培训机构的品牌影响力与服务能力是企业用户采购的所最为关注的因素。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在O2O时代必然需要一种自我调整来适应学习者的需求。

O2O时代的教育特点是碎片化、个性化,如果培训机构还是将老师作为自己的竞争核心,要满足学习需求就需要不断增加老师的数量,必然会增加机构的运营成本,并且名师的不稳定性很难使教育培训机构进一步规模化。

O2O的时代的企业培训需求是长尾分散式的,大数据颠覆掉名师效应,那么就需要培训机构首先要进行分散布局,采用现场学习+互动直播+随时随地点播+考试考核+企业内训等培训方式来顺应大数据时代和企业培训需求。所以,可以尝试建立O2O模式的系统平台,通过网络等技术实现学习的全过程管理(设计、实施、评估等),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利用大数据为受训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学习不再依赖于名师、教室,借助网络技术,无限丰富课程资源、教师资源。

但这个成熟平台的搭建,在青海当地靠现有的培训机构去做,从资金上、技术上、资源上短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因此,其前期可以借助YY时代光华等网络平台和O2O平台服务提供商来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学生口碑,深入维扩市场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等后期有了经验、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自己,再做一个系统平台那将会拥有无限前景。对青海的企业培训机构来说,关键是寻找到线上和线下的连接点,如何在线下完成教育,线上进行优化和提高,这是需要进一步摸索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莹.对构建高效企业培训体系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2):61

[2] 韩广.企业培训教育探索[J]. 科技与企业,2013(2),243

[3] 刘磊.关于企业培训的见解[J].石河子科技,2013(1):25

[4] 蒋侃.O2O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4(9)35

[5] 严春燕.企业E-learning培训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