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合作用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 概念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34-001
一、光合作用概念的导入策略
概念导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良好的开端,一节课的开头就应该能够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入应该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我们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蔬菜大棚内是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并且在白天也开灯。
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同学们了解了蔬菜大棚中为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特别是红光或蓝光的作用导入本节的学习,既结合了现代农业,又紧扣“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课题。
二、光合作用概念的生成策略
1.寻找关键词
先给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让学生试着去找一找本概念中的关键词,培养学生遇概念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和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能自己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这对学习生物学中的概念很重要。例如: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存储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的过程。这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2.实验法
学生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出和分离
本节课中捕获光能的色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法。实验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注意色带的不同颜色、分布顺序和宽窄,思考其中的原因。
3.分析法
分析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材上介绍的历史非常经典,所介绍的都是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学生认真了解其重要过程,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对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是必要的。
4.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加以理解、辨别和记忆。高中生物学很多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区分新旧概念,不使其混淆,常以列表或图解的形式进行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为了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区别,我们可以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需的条件、场所、原料、产物等多方面列表比较。再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我们可以从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联系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从而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这样能够形成相对比较清晰的新概念。
5.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对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比喻加以说明。可以把“光合作用”形象的比喻成绿色工厂:厂房是细胞,机器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品是有机物,动力是太阳光光能。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己所熟悉的工厂来联想“光合作用”这一概念。
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巩固策略
1.练习法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牢,不准确,不完善,不深刻,还经常会遗忘,并且会和旧概念相混淆。这需要通过一些练习,利用已学的概念解决问题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加深。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构建概念图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构建概念图策略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概念,它是巩固概念的主要策略,它指引学生对已学概念的回顾,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画概念图的方法,组成概念体系,使新概念恰当地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机构中从而构建出概念图。例光合作用的概念图如下:
构建概念图,一方面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条理清晰,形成知识网络,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把握,避免机械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实现长时间记忆,使回忆更容易。
四、光合作用概念的强化策略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很好地应用,概念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你所学习的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所给的具体情境中解释或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使概念内化到相关的概念体系当中去,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更进一步强化了光合作用的概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概念方面的知识。如何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生物学事实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引发概念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归纳概念深化概念,及时运用所学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强化概念教学,是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必修1教师用书,人教版
篇2
关键词:课堂情境 设计 多样化
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在课堂,其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基本归宿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积极主动地转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而转变成主动参与探索发现问题的学习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情景,激活课堂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下面是本人结合课堂实践,谈谈课堂情境创设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问题和学习任务,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问题应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要“新”“奇”,难度适中。二是所提问题要形成上升的序列,能引导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1.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工程一节中
问:(1)地球上的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地球上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稳定。若直接告诉学生,则学生就缺少了自我体验、自我探究的过程。
生:设计方案,回忆光合作用的概念。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如何书写:光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叶绿体(储存能量)
(3)找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条件有光才能进行(一般为白天)与光无关(白天黑夜都可进行)
场所只在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在所有活细胞中都能进行
原料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
产生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生各抒己见:没有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可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没有原料),没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能量,光合作用也不可能进行(因为不能吸收原料和运输产物,所以两者相互依存。)
这样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不容易遗忘,并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生物史问题情境,有助于向学生进行顽强探索不畏艰险的科学精神教育
介绍生物学史实时,要向学生指出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结着生物学家的千辛万苦和劳动汗水。其中包含着他们在漫长道路上遇到的无数次失败、挫折,以及种种困难和打击。如讲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从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20世纪,希尔的实验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阅读短文《袁隆平和杂交水稻》并思考以下问题: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3.袁隆平是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从克隆羊多利,转基因鲤鱼,到第一个试管婴儿。这些历史事实都强有力地说明,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真诚热爱,不畏艰险、顽强探索,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支柱。这些内容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也会深刻的影响中学生人生价值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难点
创设问题情境过程是和谐课堂的核心。事实上,探究的目的越简约,限制越少,学生越会提出不同的设想、方案,有时甚至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此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学生的设想有繁有简、有错有对,即使是错的,但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例如1.兴趣小组的学生收集了不少树木的种子,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测定它们的发芽串。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发现有的种子发芽了,而有的种子没有发芽。你推测,这些种子没有发芽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序号不够请自行增加)
答:这些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可能是下列情况之一导致的:
(1)种子中的已经死亡。
(2)例如2.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种下去的“瓜、豆”应该是,收获得到的“瓜”应该是,“豆”应该是?如豌豆荚,或是,种“瓜”不会得“豆”,种“豆”不会得“瓜”,这说明,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
教师如能和谐课堂,因势利导就能顺利开展,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象淘金者那样耐心细致只要可行就应充分肯定,珍惜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这样的设计走出了一味讲授传统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发现问题、解决的自己猜测。
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融会贯通交流讨论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开放性教学情景,可以激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意识到或懂得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
例如1.给你一小包用白纸包着的芝麻粒,请你不借助任何其他器具或药剂,证明芝麻中合有脂肪。
例如2.比较绿豆、花生仁、玉米粒和稻谷,可以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点,(序号不够可自己添加)
(1)它们同属于植物的器官,
(2)它们的主要结构都是,
(3)它们都储藏有通过形成的,可供给萌发的需要。
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再互相调换角色,让他们都能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的学生,并向全体同学展示其做法,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好的学习情景设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成的,教师必须要潜心研究课标和课本,研究学生和学法,分类专项突破来挖掘教学的潜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剔除假问题,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生物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编.
[2]廖华平.情商教育: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篇3
是植物还是真菌
虽然是一种植物,但是地下兰跟太阳光几乎没有半点关系,它的一生完全是在土壤中度过的。要不是好奇的农夫挖出了几个标本,这些兰花肯定还会在土壤中隐居很久。因为这些兰花距地面至少有1厘米的距离,要不是偶然扒开地面上的落叶和土层,根本无法发现它们的踪迹。就模样而言,这些地下兰有些像微缩版的向日葵,一根长长的花梗上,顶着一个花盘,花盘上有20~120朵栗色的小花。只不过,这些“地下向日葵”不可能像真的向日葵那样追随阳光了。
那么这些终日不见天日的花朵究竟是靠吃什么活下来的呢?毕竟,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能量,才是植物正经的生存之道。研究发现,这些兰花总是出现在一种叫金雀花的桃金娘科植物周围,依靠其根系来生活。它们跟一些真菌搭帮结伙,一起通过吸收金雀花的营养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最终开花结果。有了这样稳定的能源供应,就使得地下兰不用再考虑离开土壤了。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加给植物的身份,就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生长在土壤的微生物,才是通过吸收其他生物体的营养过活。然而,腐生或者寄生植物的植物依然保持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它们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而真菌或者细菌的细胞壁则是由多糖类物质构成的。
另外,虽然地下兰根本没有绿色部分,完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仍保有叶绿体,这里是植物通常进行光合作用的地点,只是其中70%的叶绿体基因都缺失了。这说明,地下兰的祖先一样是在地面上吸收阳光的绿色植物。只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才转入地下生活的。
可是,地下生活的困难并非只有找食物这么简单,怎样传宗接代也是地下兰要面对的大问题。
地下的神秘绽放
同其他兰花一样,地下兰也有美丽的花朵。不过,既然开在地下,那么又是谁来光顾这些花朵,为它们传播花粉呢?地下兰主要由地下的虫子来解决问题,其中白蚁是再合适不过的对象了。这些挖掘地下通道的昆虫恰好完成了搬运花粉的任务。当然了,白蚁得不到什么好处,它们只是被地下兰香甜的气味诱骗了。
经过6~7个月的发育成长,地下兰的种子就可以成熟,每个果实中会孕育出50~100颗种子。这些种子算得上是巨无霸级的兰科植物种子了,因为每粒种子的重量可以高达75毫克。不要惊讶,因为平常兰科植物的种子只有几毫克而已,一个正常的兜兰或者春兰的果子里面有上万颗种子。
无处躲藏的隐形者
篇4
1、池塘环境。池塘的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池边不应有窝藏敌害、消耗水中养分和妨碍操作的杂草及挺水植物。如果池四周障碍物多,不仅操作不便.还因遮阴挡风,影响池塘的氧气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养鱼生产。因此,从养鱼增产的角度出发,池塘的周围应以开阔为好。
2、水源。水质良好而又可靠的水源是池塘养鱼必需的.因为养鱼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一定水量及调节水质,从而实现密放精养,高产稳产。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井水为好,这些水的溶氧量高、水质好,有条件的最好过滤一下,除去敌害等水源的水质要求溶氧量能在3~5mg/L以上,pH值7.0~8.5,有机耗氧量在30me/L以下。没有硫化氢。
3、水深。池深水宽是密放混养的基础。池水过浅.水体小,水质量变化,鱼类活动范围小,饵料生物少。池水过深.不但费用高,而且对养鱼也没有什么好处,深水处浮游植物数量少,光照弱,光合作用产氧少,风力不易使上下水层混合起来。一般情况以鱼苗池水深1m左右鱼种水深1.5—2.5m,成鱼池2-3m为宜。
4、面积。养鱼池的面积要适中,一般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为便于管理和操作,以0.33hm2左右为宜。设备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鱼种池也可在0.67hm2左右,成鱼池可在2hm2左右,目前由于养殖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都较成熟。在实际养殖中成鱼池面积可达3.33hm2以上。池塘面积大,受风和日照面积大,风浪促使池水对流。使上下水层混合,可提高底层氧量从而改善水质,促使物质循环,减少或避免池底氧债的形成,有利于养大鱼。但过大面积也有不利的影响,它会带来投饵不方便溶易形成鱼类吃食不匀,捕捞困难,堤埂易倒塌。
5、底质。池塘的底质从多方面影响水质,对养鱼非常重要。池塘的底质首先要求保水性能好,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池塘的底质通气状况不良土壤间隙完全被水浸没.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中的溶氧。有机质分解较慢,池塘经过养鱼后池底会积存一层淤泥,这样池塘原来的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逐渐减弱,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具有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新修建的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常不稳定就是因缺少淤泥的缘故。但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底层水长期缺氧,甚至形成大量氧债,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因此。池塘的淤泥不宜过多.以保留10-15cm为宜,若淤泥过多应每年清除。
二、养鱼水质
1、水温
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有它所需要的最适生长温度,同时又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而死亡。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划分为3个范围:水温10—15℃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鱼体重缓慢增长;15-24℃为鱼类一般生长期,鱼的增长和增重速度一般;24~30℃是最适生长期。增长和增重速度最快。池塘水中的溶氧量与水温成反比关系。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而鱼类的代谢强度和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因而高温季节应尽量减少有机耗氧,一般停止使用有机肥。池塘的水温随气温变化,因此.池塘水温出现季节和昼夜差异。但水温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小得多.一天的平均水温高于气温,一般白天低于气温而夜间则高于气温.正常情况下在14:00-15:00水温最高,清早日出前水温最低。
2、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池塘溶氧量的90%左右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充的.从空气中溶入的氧占10%左右。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白天光照度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下午溶氧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氧盈产生氧盈的水层称为氧盈层,一般最大深度为90cm左右。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此外,池塘中溶氧量还存在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这是由于风力和光合作用造成的。一般成鱼阶段,可允许的溶氧量为3mg/L以上;低于2mg/L会发生轻度浮头。降低到0.6-0.8 mg/L时会出现严重浮头,而降低到0.3—0.6 mg/L时就会窒息死亡。池塘中低氧或缺氧,不仅对水生生物和鱼类有直接的危害,而且会毒化水环境,降低池塘鱼产量。
3、二氧化碳
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由空气溶入水中和二氧化碳量很少。水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利用。池塘中游离二氧化碳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很少的.在开放式的情况下,都不会构成对鱼类的危害,只有在水被封闭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才会积聚到对鱼类有危害的程度。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变动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情况而转移,表现为昼夜、水平和垂直的变化,其变化情况一般与氧的变化相反,傍晚时下降到最低点,而黎明前升到最高值,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会影响饵料生物的繁殖。
4、pH值
p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当p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oH值范围大致是6~9,因此,凡是p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很大影响,pH值过低时,光合作用不强,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鱼类生长明显受抑制。因此,酸性水不能养鱼,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
5、细菌和有机碎屑
篇5
关键词:太阳;生命之源;重要性
一、太阳引力对地球的作用
太阳是维持太阳系稳定的主要星球,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公转。太阳以及月球的引力不仅给地球的海洋带来永恒的潮汐,更重要的是让地球获得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自转速度。这个自转速度让地球产生合理的地磁场,地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保护盾”,可以抵挡大部分致地球生物于死地的“太阳风”(当太阳内部活动剧烈,发生大爆炸时,太阳表面黑子群数量增多,太阳喷发出大量的高能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形成了“太阳风”),减少来自太空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如果没有了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宇宙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态杀死,生命根本无法在地球上存活。
二、太阳是生命的起源
1.太阳能作为最原始的能量创造着生命
在地球早期,强烈的地壳、火山活动使禁锢在地球内部的挥发性物质不断地喷发出来,形成了地球的原始大气。其中含有氨、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水等无机小分子,这些成分在太阳产生的紫外线、闪电、高温和宇宙射线的共同作用下,合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单糖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这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随着雨水汇集而形成原始的海洋,这就是霍尔丹所谓的“原始汤”,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适当的条件下,有机小分子逐渐结合成为更复杂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越积越多,并相互作用,聚集构成了各种独立的多分子体系,经过进一步演化,多分子体系结构、机能的日益复杂和完善,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由此产生了原始生命。
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35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是最早具细胞结构的化石,这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得地球历史从化学演化阶段推向生物演化阶段。
2.太阳能在生物起源和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原始大气是没有氧气的,从非细胞形态的原始生命出现开始,到具有细胞结构生物的产生,大气中仍然缺少氧气。因此,它们只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异养生活,以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为养料,依靠发酵的方式获取能量。直到约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一种新的生命演进过程――光合作用发生了。这些藻类能利用太阳辐射出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成了最早的自养型生物,并且它们能通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当大气中游离氧的浓度不断增加并达到一定浓度比例时,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大大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分裂并发展成为复杂的生命形态都是阳光的杰作。生命的本质含义就是把太阳的光能变成物质的新陈代谢。
三、太阳对生物的作用
1.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都是来自太阳的光能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只有不断输入能量,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几乎所有的绿色植物和一些体内有光合色素的原始单细胞藻类、细菌类都要依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获得自身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即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他们被称为光能自养型生物。所有的动物和其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型生物,他们则要直接或间接的依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以进行生命活动。
2.万物的生长,生物的进化,都离不开阳光
太阳除了提供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外,它还影响着植物的分布,影响着动物的体色、习性,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
从最早的藻类植物开始,到相继出现的各种绿色植物,不仅能将光能转换利用,还能通过吸收阳光,释放需养型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几亿年下来,它们通过阳光制造的氧气为这个世界锦上添花,为更多生命形式提供了可能性。而太阳光照地面的角度,还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这些都给生物产生多样性带来影响,让生物得到进化。
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百川归海,海面的水在阳光下蒸发变成云,然后变成雨降落大地流向江河,又汇入大海,正是阳光的作用才使水的大循环成为可能。太阳通过海藻经历了40多亿年的努力,才形成了保护地球生命的臭氧层(生物对阳光十分挑剔,生物在大量的紫外线环境下无法生存,臭氧层能极大地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不良影响),从此海洋生物才得以走向陆地,为生物进化成大型生物乃至智能生物创造了条件。
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许多学校中,到了初中才开始设立生物课,因此生物课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学生对生物学科没有系统的认识,也不了解这门课具有的实践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就会存在着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生物实验,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进行下手。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这样就有利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
1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中有许多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需要学生经过缜密的逻辑推断才能够学会。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很容易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而通过生物实验就能够弥补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就能够对知识点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现象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将学习当做一种探究的过程,寻找快乐的过程。学生在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就能够深入了解学习的内容,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2利用实验教学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初中许多生物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字教学,学生就不能够主动来进行学习。尤其是在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放弃。而利用实验教学过程就有利于实现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比如在讲解“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面对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时候,许多同学不能够掌握,很容易糊涂。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来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质进行检测,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看到变化的实验现象的时候,就会感受生物实验的有趣,同时会加强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对于一些不能够直接进行实验操作的实验,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利用软件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式,在模拟过程中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3实验教学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实验是一个对外界不断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都具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许多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并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而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才能够,最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来让学生具备探究的能力。但是目前初中在进行实验课开展的时候,往往是采用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为主,而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则不较少。因此就需要增加探究性的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比例,让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情况下来进行实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起到辅助作用,但是不能够帮助学生做实验,而是要让学生进行自己动手动脑。比如让学生对“暴饮暴食是否会引起消化不良”这个实验来进行探究,学生在进行探究的时候,主要是从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实验总结――实验展示这几部分来进行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比如实验方案不正确的时候,教师进行及时的指点,让学生重新查找资料,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就会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新的认识,在不断的试探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
4提出生物教学问题并进行假设
在学生的生物知识有一定积累,对于生物知识有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生物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然后对自己的问题查找资料,然后找到探究的方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体会知识探究的过程。比如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对植物的成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就想对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观察,此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条件,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来进行探究,学生在对植物的观察过程中就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并且每天都记录植物成长日子,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一些植物生长的规律,比如对光的喜好规律、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以及需水量,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生物知识点。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这样就更有利于生物实验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小组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互补,比如有的学生的想法多,有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的总结能力较强,这样在进行合作分组的时候就能够有条不紊地来进行。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问题的探究兴趣,就可以设置一些奖励,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就能够充满动力。
5总结
初中生物实验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让学生在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之上,要更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能够主动从书籍和生活中来发现生物问题,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探究的时候就会充满动力,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学生探究性的思维的提升,能够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生物问题,这对于学生以后的生物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翟如侠.浅谈初中生物课的实验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1,8(10).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说明,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来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文章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传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技巧的讲解,把精彩的文本阅读过程变成了机械记忆的过程,使得阅读过程索然寡味,学生学习缺乏兴趣。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阅读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浪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鲁迅的名篇《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文章,比较一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吴敬梓《范进中举》的范进。学生在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中形成了积极性、发展性思维。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还硬撑着作“窃书不能算偷”的辩白;范进穷困潦倒时,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中“东张西望”寻人买鸡,而孔乙己尽管饿的“脸色清白”,但也不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孔乙己穷得连自己都吃不上饭,却把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接受胡屠户的银子时,明知从此不会再用他接济时却还在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通过对两个人物的对比,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认识的更加深刻、丰满。通过这两个主人公的比较,学生会自然延伸到周围人物的比较以及他们的不同归宿,进一步引发了问题意识。范进家的众邻居当得知范进中举后,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病,胡屠户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都反映出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们则表现出冷漠和麻木,孔乙己不过是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酒店的掌柜对孔乙己也是一幅冷漠的情怀,经常对“十九个钱”唠叨,充分表现了病态化的社会异化了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悲凉。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加强和培养,逐步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在形式上,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展开集体讨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一旦得到充分调动,其主体思维的发散程度不仅可以与教师同步同等,有时往往还能有所突破甚至超越。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学生选择了:皇帝后来会怎样?两个大臣后来会怎样?两个骗子后来会怎样?说真话的孩子后来会怎样?百姓后来会怎样?甚至邻国知道了这件事情会怎样?等等由此可见,教师要努力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热情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为整个训练系统创造良好的主体心灵背景和思维模型。
三、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8
由此可以看出,总结归纳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所以就有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式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经常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中多次重复同一动作行为的基础上养成。
于是,我决定立足课堂,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一、让学生认识到总结归纳的好处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总结归纳的好处,我以一节课为例,在讲完这节课时,顺其自然地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让学生谈一谈总结归纳的好处。
学生让我很欣慰,他们总结得很好,说得也很贴切,我趁热打铁,向学生阐明总结归纳的重要意义,为我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二、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在学生充分认识了总结归纳的好处之后,我按计划,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几种总结归纳的方法,并通过多种方法的重复,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强化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总结归纳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摘要式、提纲式、表解式、图解式、综合式等。
学习完《空中飞行的动物》(探究鸟类适行的特点)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应用摘要式总结归纳鸟类适行的特点,总结完后,向学生交代这种总结归纳的方式是摘要式,并简要介绍了它的特点。为了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我只要求学生知道这种方式是摘要式,知道它的特点,但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这些,只是点到为止。因为我还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教学内容不同,应用的归纳总结方式也不同。
学习完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我用表解式归纳总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并用这种方法归纳总结了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又选择了一节复习课,利用提纲式总结归纳学过的动物类群。
学习完第三单元后,我和学生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图解式作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框架图”。因为包含的知识内容多,这种方法比前几种方法要难一些,还要注意框架图的直观性和对称性。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了几种归纳的方法,有了归纳总结的意识,再遇到这种归纳方法,他们也能很轻松地掌握了。
上述各种总结形式,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弱点,为了优势互补,利用综合式,把几种方法综合在一起,可以对一个稍大一点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
综上,首先教会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之后随着教学的进行,带领学生应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这些总结方法的应用,并让学生逐渐形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我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
三、培养习惯,寓有形于无形之中
苏霍姆林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成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17-01
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新课程倡导生物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那么究竟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创设教学生活化情境
世间万物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与生活,生物科学也是如此。因此生物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而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求知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物这门学科。
1.1生活情境的创设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笔者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实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发现史和植物生长素"的设置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讲解,通过该过程的学习并补充一些跟植物有关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是一件十分轻松且有趣的事情。
1.2联系生活情境,突破难点。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比较地抽象而且深奥,这样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也比较的困难,同时也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设置生活情境,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同时又有效突破难点,就能实现知识的高效迁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笔者提出问题;"我们在吃咸菜的时候,口腔黏膜是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等,"引出细胞失水,学生们纷纷展开思考,使学生轻松理解到因为细胞内外浓度不同即外面浓度高于细胞内的而失水,同时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在学生们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这样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活跃了生物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2.将生活引入课堂
生物学离不开实际生活,这在新教材设置中已经有所体现,生活才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为生动的课堂,实现生物课堂的实效性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1利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生物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述"糖类和蛋白质"时等化合物的作用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晨不要空腹喝牛奶,目的就是不让蛋白质当成能源物质被浪费掉,这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有利于巩固生物知识的学习。
2.2在课堂教学中,理论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内容后,教师可将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立足现实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现象:创可贴的制作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等,这样能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思想与求知欲,发展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与素养。
3.生活化教学体现知识应用的价值,体现学习的真正意义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不少问题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解决的。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讲"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让学生先回忆发烧的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脑发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人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学生运用该节的知识可得出结论:发烧使新陈代谢混乱,而新陈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经过学生的实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可得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中就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1).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2).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放置,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3).家中水果应如何储存才能保持新鲜?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得出答案:
篇10
《生物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新颖、直观、活动、形象的刺激,容易引起青少年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激发其求知欲。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成为一名传递知识与快乐的使者。
尝试一:巧妙引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方面可用的素材很多,可以是学生会的唐诗宋词、歌曲、绕口令、谜语,也可以是图片、资料、音响等等,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一: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导入新课。例二:在讲授“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学生马上醒悟,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三: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提问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在讲授有关“动物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和同学们一同唱起了《劳动最光荣》等儿童歌曲后,提问你唱到了那些动物,它们都属于哪一类?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例四:讲授“遗传规律”时,先给这样一段小材料:“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 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 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到底谁对谁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恰当的利用这些手段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二: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大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生物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例一:在讲生物的进化时,针对“人类的出现”向学生打比方说:“动物园的大猩猩和我们还是一家子呢!”学生听到这里,先是一愣,后又点头称是,轻松愉快,这样也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例二:有一次,我对学生说:“有些人还不如保卫细胞啊!”学生愕然,我说:“不是吗?保卫细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但是我们人类呢……”学生们听到这里,会心地笑了起来。例三:从侧面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我采用寓教于谐的方式,把严肃的思想感情,通过诙谐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例四:有些学生多次将光合作用的公式错写成:二氧化碳+水光能有机物+氧。于是,我对大家说:“我们有些同学具有特异功能,像植物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省下了一日三餐,只喝点水、吸点二氧化碳就饱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学习中的错误在笑声中纠正了。总之,教学幽默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