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列入各学科教育目标当中的一项重要培养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可受益终身的良好品格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得以成长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1].高中数学教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可有效促使学生形成理性精神、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思维,因而也已然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甚为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2].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积极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真正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一、借助多样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本就已有一定的基础,而教师需探究的便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才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从而得以有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3].这就要求教师应摒弃单向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价值与重要性.由此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培养起自身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意识,这对其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空间几何体”这一课教学时,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性质选择直观演示法与任务驱动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直观演示法主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声色结合的性质以吸引学生,通过展示一些几何体及其三视图,再利用一些专业软件绘制几何体模型,并将其以旋转、平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获得三视图的流程,由此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几何体的相关知识.然后,可再利用专业软件绘制其他几何体,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空间想象力来获取三视图,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应用.

二、注重利用提问教学,引导学生强化思考能力

知识应用能力是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才能表示他真正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有效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强化自身思考能力,帮助其真正掌握如何利用自身知识与思维来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提问教学是各个阶段教学中均能发挥良好学习引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逐步引导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以此可切实地优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令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积极实践[4].以“指数函数”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注意提问难度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比如,不可一开始就直接问学生指数函数是否会获得负值的结果.而是首先请学生观察指数函数以后,提问其指数函数与以往学习过的三次函数有何区别,继而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指数函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己观察、思考来总结出问题答案,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积极开展评价教学,培养学生知识探索精神

由于现阶段数学教学已然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开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这就意味着师生间的交流机会有着极大的增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此教学形式的特性来开展评价教学,确保能够在教学中、教学后均能通过评价教学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综合学习能力.在评价教学开展中,教师不能仅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结论作评价,而是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延伸性,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并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意识.例如,在完成“直线与方程”这一章节内容教学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己在本章节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此过程中教师需适当地肯定学生的观点,委婉点明不足之处.然后,再从学生总结的不同方程式中学生提出各方程式的特点、其在何种情况下可使用,以此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由此切实地激发起了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习意识、应用能力、探索精神等几方面入手,重视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强化思考能力,主动探索知识.这对于学生而言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切实地培养起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教师而言,更是不断优化教学水平,累积教学经验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相关教师还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起可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四种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6(22):32-33.

[2]高自山.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09):79.

篇2

近两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总体框架。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笛Ш诵乃匮?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实践、主要是课堂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界定

《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张奠宙教授指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马云鹏教授指出,具体来说,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以以上表述作为界定。

三、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给出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10项具体内容,并逐一做了界定和解读。其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重点。《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2)创造心理学理论。创新意识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创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3)现实数学理论。应用意识也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根据现实数学理论,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而产生积极的应用意识。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理论层面,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观:课堂教学以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过程是探究、理解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多元见解和感受的交往活动;是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是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省活动。

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人格尊严、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发展的。

在实践层面,本课题致力于教师转变六种观念,树立六种意识,并贯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1)由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变,树立素养目标意识;(2)由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改变,树立个性教学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过程意识;(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意识;(6)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五、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革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分为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用恰当的方法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案例研究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教师建立真实的教学感受,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

七、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

1.文献学习: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认真地学习、研讨;2.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访谈、检测等方法,对学生数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篇3

摘要: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非凡。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教材 教育功能 主体 素养

着新课程改革的兴起和对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使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学中的实际教学理念相一致,努力探索与实践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的体系、教材结构有了许多新变化,它更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这些特点更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也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更适合教学的教材,更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整,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教材

1、要树立新教材的新的教育理念。 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导向。作为数学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数学知识则是第二位的。因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运用数学观念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论一个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但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数学观念永远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思考 ,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要充分认识新教材的教育功能。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且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教材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就不能把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它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教育效能

1、运用新教材,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合学生预习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容易提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教材,积极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拿出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他们自己制订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要让学生积极讨论。还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增强。

2、教师要不断学习,力求创造完美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优秀教师学习,与同事合作,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根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教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实践与学习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在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可操作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素材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1、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中,学生是富于思考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空间,教学中的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理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差异的个体,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收获,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每个学生都表达出来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篇4

一、将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数学习惯去分析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只有将它掌握好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科学地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图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图表的多种图案,在不告知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图表的形状将其命名,那么他们就会有圆柱形、扇形、曲线形等概念;又比如,在一些根据已给数字找规律的题中,就会有潜意识的等差数列的概念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方法,同时数学知识层面也会得到扩大和提高,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比较轻松。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受益一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智慧的体现,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它的主人呢?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进行“填鸭式”的被动灌输。如,讲到事物的对称性,就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哪些事物有这样的性质。有的说,蝴蝶,我们的手、胳膊,甚至有的想到了巴黎的凯旋门等一些建筑物。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了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课程标准的改革也指出,数学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思想、内容、语言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与数学素养的形成紧密相连。语言能展示一个人的思维,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是否准确、清晰。比如,学习分数“”的简化时有的同学讲:从最小的公约数“2”开始约,最后得“”;有的讲直接用“4”约也可以得到“”,可见,学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解答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锻炼并发展了数学语言能力。

四、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生活和数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比如,报纸当中公布的股票行情、电视中的福彩节目等,这些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对此完全忽略、不屑一顾,只字不提。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数学学起来才是“活”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就应该让学生画出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图,再让他们运用这一定理找到最近、最适合、最快到学校的途径。这些实际的事情避免了数学与实际脱节,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在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学习数学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非智力

俗话说“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聪明反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的智商高的人,也会成为平庸的人;而智商平常的人,并非都成不了才。目前小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应该说他们之间的智力因素差异并不十分悬殊,但非智力因素间的差异却很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一般不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造就学生良好的性格。现结合实际研究和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阐述自己的点滴见解。

一、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内在的需要是情感和情绪产生的基础,正确的内心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倾向性。通过信息技术的产生、现状和发展的介绍,结合社会实际,以及自己听到或看到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例,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我国信息技术的新成就,介绍国外信息技术研究的新动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厚的、稳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上机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把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在上机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次上机的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和一股热情,若不进行正确引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操作时遇到困难程度的增加,这种热情会随之减退甚至消失,而会感到单调和厌烦。例如,在教学指法练习时,当学生长期练习而进展不大时就会丧失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个别教学的良好时机、加强学生的毅力和意志的教育,引导学生自己反复尝试和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把错误指出来。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堂上机实践课,要达到内容充实、任务明确、过程清晰,要强化进取意识,有布置有检查。既要统管全局,又要注意个别动向,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磨练自己,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困难,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同时要经常性的渗透爱护公物、节约用电、严守操作规程和遵守集体纪律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要正确看待学生玩计算机游戏的兴趣,引导学生处理好“玩儿”和“学”之间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进入中国的学校中,随着现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及所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应懂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领略先进技术的魅力。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的三观仍然处在形成过程中。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难以正确处理不良信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努力为学生创设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减少或消除网络信息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阶段性地与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为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知识的培养。下面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为例,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局限于教师机械地设置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所学知识和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负责从旁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涵产生一定的认识,将他们的信息思想提升至科学技术的高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二)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信息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进而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仔细观察信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

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取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综合性评价,阶段性地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的宗旨,使学生在特定要求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进而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和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根据综合性评价结果发现并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优化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坚持和努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文化精华;人文素养;“比德”;“诗、书、画、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内涵。一个学生可能喜欢油画、水彩画,但他不一定喜欢齐白石的画,因为要理解齐白石的画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艺术,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情感、风格。因为齐白石的作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能理解和传承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艺术遗产、具有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中无不渗透着古人的才学、精神、理想。历代书画大家,皆为博学鸿儒、饱学之士。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达官、士人、秀才、举人,如王羲之、苏轼、赵孟、徐渭、董其昌等,无不是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旷世大才。所以我们的书画欣赏更应关注的是书画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坛泰斗、书画大家坡主张以文章、才学入画。所谓“褪笔千冢无足贵,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画家更推崇书画和文学的结合,通过书画能显示出艺术家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总体修养。赵孟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源”,是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才能达到高品质的艺术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读书作为绘画涵养的基石,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开阔胸襟,涵养心性。

二、诗、书、画、印――全面的艺术修养

中国画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诗、书、画、印一体在千年发展中完善着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范式,体现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与生存状态,彰显着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把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特有中国绘画形式。以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审美语言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意境创造的至高境界,表现为对画面诗意的追求。南宋著名画家马麟,他有数幅表现北宋诗人苏轼诗意境的画作,如《秉烛夜游图》描绘了廊回宛转之中,画面的主人公身着白衣,神情忧郁地朝门而坐,门前的阶梯之下,十步一烛台,在庭院中点燃着,画面近景是娇美的海棠花,这幅画十分真切地再现了苏轼《海棠诗》的意境:“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云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他还有一幅《芳春雨霁》所画景物,也是取意苏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诗入画”“诗意追求”大大开拓了中国艺术的意境,提高中国艺术的品位。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及“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称为“无我之境”。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意境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以上“无我之境”,直接题诗拓展意境、表达情感,艺术和文化达到完美结合。通过诗画意境的营造、浸润,“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很多中国美学的审美理念也就发挥出最大的艺术魅力。

三、“比德”与品性陶冶

儒家有“比德”一概念。自古就有以玉比德,以山水、松柏比德之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汗》),这些都是古人修养和品性的追求。明李日华曾说:“屈原作《离骚》,杂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秽之意。画家挥洒兰、竹亦是寓也。”中国传统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画者用来寄寓情感,陶冶品性的最典范的代表。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洁、菊之坚贞孤傲,无不是传统文化人品性的象征。中国文人追慕山水、崇尚自然,寻求宁静、淡泊。大痴为人坦荡洒落,所以其画作平淡、儒雅。梅花道人孤高清介,所以其画危耸、英俊。倪云林一味绝俗,所以其画萧远、峭逸。人们借山、水、花、木表现内在世界的欲求,十分强烈,山水被出落得迥脱凡尘,冷峭荒疏,梅兰竹菊等被一一按照画家的人格需求来表现。书画也作为历代文人修练情操、涵养性情所在,沈宗骞曾说:“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通过书画艺术欣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画为心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画为心声,情、志是绘画的灵魂。绘画最终表达的是心志、情感。只有对生活真实感受所抒发的真情、真爱,艺术才最打动人心。倪瓒的《六君子图》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旁边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春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色,后两句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郑思肖常画兰、竹,其画竹多露根,不画地坡,他说:“地被人夺,君不知耶。”他画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不会吹落此风中。”国土沦落之忧愤,慷慨决绝之高节便跃然纸上。板桥作《风竹图》有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爱民之心,忧民之情无不使人感动,不仅使人想起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品志和他落魄的一生。两相对照,百感交集。明代大才子画家徐渭的大写意画《葡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正是画家怀才不遇、凄凉悲惨一生的写照,那淋漓的墨点不正挥洒着画家心中的悲愤和凄惨。欣赏着画,体味着古人的情、志,最终激发人心中最美好的感情。从“竹林七贤”感受晋人风范,“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体会不同的欣赏品味,到徐渭到的“白眼向人”,从“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到扬州八怪,学生在其间感受喜、怒、哀、乐,人世沧桑,感受浩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李日华.竹墨君题语.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篇8

一、 创设信息氛围,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只有培养好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他们才能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激发下,产生探求知识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对信息追求的自觉性, 强化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课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机前,感受网络的神奇魅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迈入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对于初学者,我们老师要使他们通过上网,感受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类将会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和网络这种工具来处理各种事务 使学生人认识到学好计算机和利用网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在局域网中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小学生特点,制作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网页,设置了 “老师信箱” 、“今日信息” 等栏目。学生通过对这个网页的浏览和互动性的参与,培养了对信息的探究意识、 也提高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 寓教于乐, 切实加强信息处理基本技能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起点,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上 “输入” 课时,引入了 《金山打字通》 软件中的打字游戏, 学生自然而然地加强了指法的训练,中英文的录入也在玩游戏操作的需要中, 得到练习。再如, 在上 “复制” 这节课的内容时, 我先输入一个同学的名字, 然后, 让学生们注意, 我仅仅动了几下鼠标, 屏幕上边排满了很多这样的的名字, 学生们立刻对此现象产生了好奇和跃跃欲试的激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文明用网, 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

什么是信息伦理呢?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能够合法、 合情、 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一些信息伦理道德低下的人, 常常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网络的信息活动中, 以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为指导, 遵守好网络相关的法律规定, 提高学生分辨网络行为的是非能力,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小学生在 “信息世界” 中更快、 更准确地搜索出他们需要的信息, 是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的体现。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 我们教师要注重应用方法的教学, 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搜索、 引擎在上网查找信息时的应用,要教会学生快速、 准确搜索信息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效率, 比如, 在教学搜索、 引擎的内容时, 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 “小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小学生必读的50首古诗” 等等,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搜索、 引擎的方法, 通过引导他们自己浏览一些适合他们网站,使他们体会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乐趣, 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 网上聊天、 E-m ai l 、 各种网上论坛成为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让学生学会信息交流的能力, 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目标, 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登录管理完善的网上论坛、服务规范的电子信息和适合儿童的网上聊天,真正利用好信息技术来培养好的信息素养。

四、 提高小学生信息综合处理能力, 是培养信息素养的核心任务

篇9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数学教学

随着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课程目标的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诸多研究指出,深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致使深度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深度学习,即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并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概念[1]。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的特征具体体现在:认知深度,即高阶思维的运用;参与深度,即积极主动地参与;目标深度,即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理解迁移及发展批判创造性思维[2]。因此,作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并从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一种有意义学习过程[3]。近年来,学者们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论述主要聚焦于宏观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或零散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研究[4-7],而对深度学习落实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理解性、思想性、整体性、逻辑性四个方面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对深度学习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8]。对此,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好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即深入理解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思想方法、梳理教学内容内在的框架结构、遵循教学内容严密的逻辑生成。简言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注重理解性”“渗透思想性”“把握整体性”“恪守逻辑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解性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方式,学习者可通过深度学习灵活理解学科知识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所谓注重理解性,是对知识通性、通法、共性的深度认识,它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但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仅通过简单记忆和机械式应用无法达到课标的要求。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理解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活动,使体现学科本质、关注学习过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10]。可见,深度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理解数学的核心内容,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把握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设计就必须基于学情,确立“适切”的深度学习目标,且精心设计教学及评价任务,进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2.渗透思想性

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学习效率。所谓数学思想,是指数学知识、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和最本质的认识。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研究发现:教师深度教学与学生深度学习相结合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方式,即深在学生参与,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深在课程内容,倡导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意识;深在学习过程,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深在学习结果,倡导批判思维的学习策略[11]。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深度学习将自身获取的点状、片段、孤立的知识、思想内化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把握整体性

整体把握数学学科主题,聚焦核心素养主线,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是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基本策略。所谓把握整体性,即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点”,数学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彼此联系的基本命题或概念体系等[12]。从深度学习的目标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从深度学习的内容来看,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讲解教材中显性知识时,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数学的本质,深度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隐性知识,进而达到显隐知识的动态转化;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能系统梳理知识框架,能架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把握整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总之,整体把握数学教学设计需要有效解决课时间的零散性与知识间的孤立性,单元间的割裂性与学科间的无关联性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类推,进而达到深度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4.恪守逻辑性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引领和驱动,而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问题不断得以解决的认知过程,故问题特色是设计教学的逻辑起点,它贯穿于目标、过程、评价及反思等环节之中。同时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总是遵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框架的逻辑结构。对此,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恪守逻辑性是重中之重。所谓恪守逻辑性,是指教学内容设计符合逻辑框架、具有一定的逻辑特点和逻辑规则。可见,教师需按照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学习要求,整体梳理数学知识框架、把握数学本质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深度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要求,从知识逻辑结构的视角研究课程、组织学材,关注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使得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结构体系,从而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13]。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和学生学习的具体的、深入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理解教学内容、目标、学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具体应掌握如下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是教学设计的本意和本然状态,教学中的创意不能偏离教学的本真意义,不能脱离学生的原有经验,更不能背离教学目标制造虚假的创造。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情境引入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个游乐场的摩天轮设施,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高度为h0,它的直径为2,以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2分钟,若此刻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离地面有多高?过了30秒呢?45秒呢?教师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相关数学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本质,从而构筑栩栩如生的数学课堂。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深度探究由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在解决数学认知冲突中展开,并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总结两个核心目标。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探索新知环节,教师可设计:若在摩天轮座舱中的你从初始位置OA出发,过了15秒后,你在什么位置呢?你离地面有多高呢?过了30秒呢?45秒呢?60秒、75秒、90秒、105秒呢?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可见,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更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思路及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整体把握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课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应数学分支中的点,只有教师站在整个分支的高度来设计教学,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能力与要求、系统与建构,才更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内涵、方法运用、思想本质。如“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巩固训练环节,教师可设计:小明同学在游乐园乘坐旋转木马,他在半径为2的圆上按顺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1rad/s,求2s时他所在的位置。可见,教师在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应整体把握教学思路,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讲解,也要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及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并通过巩固训练环节引领学生探析知识的迁移运用,增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巧妙设计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厘清逻辑关系

篇10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中,严密求证、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并能准确清晰地进行表达。从数学的专业角度讲指的是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抓住与问题相关的本质和背景的学科素养;能够熟练地使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的素养;面对数学问题能够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能明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因为一切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和核心。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能够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的教学目标既有关联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能有所侧重,但又不能有所偏薄。这就要求在几十分钟的课题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强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初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

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践进行教学

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生动地讲着,学生在下面聆听着,并按照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笔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练习相关的习题。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认真研究会发现一些弊端,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老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被对待,没有能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老师应根据实际的学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新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课堂教学。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解题能力,没能具备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的能力,那么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虽然能一时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只会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无法提升数学的核心素养。面对新的教育形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应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法,优化课堂设计,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形式,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于老师的教来说,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传统教学中老师只顾及到了个人讲课的感受,没考虑到学生是否感兴趣学,导致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不理想。素质教育形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的位置,认清教师的角色定位,切实处理好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积极地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重视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从而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打下基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表现在,学习中学生能l现疑问,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疑问,并且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设置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考试与作业,这两个评价方式强调了学生的智商发展情况,强调了学习成绩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的情商发展情况。“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情商。首先数学教师要采用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其次,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没足够的信心,那么遇到难学的数学问题时,就会退缩,就会止步不前。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以促进其信心的提高,从而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打下非智力方面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