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设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2008年10月上旬,我校安排了为期七周的生产实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编制程序及各阶段的内容及编制深度,初步掌握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规划设计的能力,巩固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现就将本次的实习情况总结和汇报
一、唐山市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唐山市某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刚刚起步的私营公司,迄今为止成立时间仅一年多,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某规划设计院秉承“事实求是,艰苦奋斗的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完成了多项总规,控规和详规的编制工作,并成功的从丙级单项姿质升级到丙级姿质,目前公司全体职工正在以更高昂的姿态更积极的行动准备资质的再次升级,预计到2008年能更上一层楼。公司下设设计所两所,拥有国家注册规划师4名,国家注册建筑师2名,国家注册结构师2名,高工数名,设计师若干。
二、实习基本情况
10月8日,我与徐**,孟**等三人正式开始了在某规划院的实习工作,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公司将我们三个都分到了一所,并按照学校的要求为我们每人分派了一位指导教师,我很荣幸*院长能担任我的指导教师,*院长是原唐山市建设局局长,虽然在用计算机画图方面有点跟不上,但在专业理论方面却能给我以极大的启示,在实习期间我在*院长身上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足以受用终生。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
实习期间,我们三人在各自导师的带领下,承担了某市某乡6个新农村的规划编制任务;参与了某市某镇总体规划,某管理区控规的编制任务;承担了某县喜峰南路街景设计,某开发区小区详细规划等几个修规的编制任务。
四、实习中专业理论的实践:
(一) 新农村建设
篇2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数据层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 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GIS主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包括两类: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处理和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以及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属性数据是指描述空间目标的社会或自然属性的数据。目前GIS技术多应用于与地理空间问题有关的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
2.城市规划特点
城市规划是—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除了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地形、水系、植被等),还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如路网、境界、市政建设、建筑物等)。城市数据信息具有如下的特点:①数据量大。城市信息涉及城市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来源广,数量庞大。既有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也有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②分析性强。城市信息处理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性工作,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的分析,而且需要定量、定位和动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③突出的现势性。城市信息更新的速度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断加快,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城市信息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对信息的处理具有实时性。
3.GIS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从城市规划数据信息特点来看,城市信息与GIS处理的数据信息是相一致的,同时由于GIS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建模等功能,它处理的对象主要是附有地理坐标的空间数据,其核心在于它的数据综合、地理模型和空间分析能力。GIS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可以通过地理编码驱动技术解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问题。因此它不但能够处理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图、正射影像、卫星图片、地下管线、勘测数据等),城市规划图形信息(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产生的成果图等)等。还能够处理城市规划属性数据包括建设用地面积、性质、政策法规、审批周期等。它能够很好地克服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单纯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基础上进行设计,避免封闭的、静态的规划模式,可以实现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3.1 GIS技术可以应用在总体规划中分析自然条件。做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计算规划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绿化率、人口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指标。按照常规方法,需要在CAD软件中用手工方法量取图形的面积.手工计算数量。这种方法效率低、费时间、错误率高,直接影响规划设计的质量。GIS技术将这种局面彻底改观。它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持,在建库时分层处理。也就是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层。这样可以对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规划设计人员的体力劳动。
3.2其次在GIS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各种正射影像图和航空照片、卫星照片,以及各种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声频信息、统计数据等社会信息。GIS中的各种数据主要以 “层”来分别存贮和组织,根据使用方便来组成“层”或者根据数据代表的专题性质来组成“层”。按“层”组织的数据,有利于信息查询检索和分析叠加。通过各种资料数据信息的分层叠加,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种客观实际信息,以及对各模型模拟产生的预测数据一目了然, 规划设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取各种分层信息叠合成各种所需综合信息,为自己的设计服务。例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就可以以地形数据为底层,叠合航空照片以及人文历史、房产数据、城建档案等资料,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快速地做好文物保护、道路交通、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快速预算出拆迁费用,做好拆迁安置方案、用地规划等。
3.3利用GIS实施城市三维可视化。在平面上设计和绘制规划图纸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能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真实、直观、富于真实感的场景;2、不利于规划方案的展示;3、设计方案可能存在着不易发现的设计缺陷,隐藏着规划风险;4、设计过程周期长,效率低、资金高;5、由于规划设计专业性强,非专业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可能出现障碍,最终可能影响项目的实施。
3.4利用三维GIS技术.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交互地观察不同方案在城市环境中的效果,可以从任意角度、方向,沿任意路线对不同方案加以比较,从而为从空间角度评价建筑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手段,而这些是以往的平面图和建筑缩微模型所难以实现的。同时,还可以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到一起。规划管理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查询虚拟城市中建筑物的相关信息,结合对建筑物的空间分析,对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和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以及较为详实的数据资料,应用GIS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自动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易于更新、修改等优点,还可以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管理。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态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为城市编制出一个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是摆在每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并有效地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充分有效地实现动态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将是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努力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乔相飞 周宏伟.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12)
[2] 柳玲 艾及熙.GIS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6)
篇3
1、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CAD 系统一般分为二维 CAD 和三维 CAD 系统。目前,CAD 应用系统已将设计、绘图、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内,且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其应用也使规划效率大幅度提高,图纸文件更加规范、直观。
2、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2.1 遥感技术:随着国内遥感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以 1:10 万土地利用数据为核心的国家资源数据库包含了 30 多种主要资源环境要素,目前该项目用户已经达到了 200 多家,主要是国家和各省的行业管理部门。而且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对国内各地的洪涝、干旱、林火、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宏观动态监测和成灾区的区域覆盖评估能力,该系统已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对于城市管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利于城市的科学管理,如在城市容积率执法监督检查中,就是通过遥感技术在对各地的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实地调研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2 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综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形成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置精确化。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进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单位已实行了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的普及标志着我国城市管理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精细化管理时代。2.3 智能审批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信息化的办公平台,开发商等相关机构提交的工程项目图纸,都经由该平台提交和审批。该系统不仅能实现文件传输的电子化,规划部门对图纸和原规划间一致性的校核也将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以杜绝人工校核的误差和其间可能出现的利益寻租,使审批效能大大提高。2.4 办公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目前的办公自动化主要是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随着社会的信息化,通过因特网可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者之间的有效信息通信渠道,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网上报建,报建单位只要在本单位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完成报建过程和提供所需的材料,规划审批可以在因特网上完成。
3、在公众参与方面的应用
3.1 网上公示:对项目进行网上公示,公众通过因特网动态了解规划设计方案和参与规划审批,而且规划方案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为直观和形象,使公众能更好的理解规划师的意图,公众通过因特网发表个人的意见,与规划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直接对话,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效,促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3.2 建立规划展览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以及城市发展成果与总体趋向。它不仅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专家、城市投资、建设者提供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场所。也成为普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城市发展的最系统、直观、生动、快速的有效途径。3.3 规划设计的直观表达。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和审批的公众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城市规划文件不一定就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因此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引入更加便捷、全面、准确地为公众提供了立体的、多维的规划空间感受。
4、城市规划研究与教育
因特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图书馆,各种城市规划研究成果将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城市规划研究者将通过因特网查到各种城市规划资料,并可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及其它一些网络通信方式进行交流。因特网同时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远程教育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多媒体技术学习城市规划的理论与知识。在信息时代,电子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城市规划方面的游戏软件的出现,可以对规划设计与审批及城市建设过程进行模拟,使城市规划学习及城市规划的宣传与教育通过玩电子游戏的过程来完成。
篇4
一、*市区村镇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农居点布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制。村镇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各区政府或其授权的区级单位(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设计编制工作由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委托具有城市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农居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编制。
二、村镇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前,应由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向市规划局提出要求进行规划编制的书面意见(申请以乡、镇为单位提出)。市规划局接书面意见后,下达编制计划,并由市规划编制中心提出规划编制要求,向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下达编制任务书。
三、规划送审成果编制完成后,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应向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提交要求审查规划成果的报告,并同时报送规划成果。规划成果中包含图文成果文件15套,电子文件光盘2件。为便于集中审查,提高工作效率,每次应集中5个以上的行政村统一报送。
四、规划设计单位在进行规划编制时应将相关的农居布点规划的总图与基本控制指标要求、市规划局批准的规划用地红线图复印件附在规划送审文本中。
五、*市区村镇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查工作由专门的审查小组负责。审查会议由市规划局分管局长主持,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国土局、市规划编制中心、相关区规划分局、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和特邀城市规划专家参加审查会议。
六、规划审查工作由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组织。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在开展市区村镇居民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审查前,应会同市规划局、特邀城市规划专家制定农居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查的技术标准。相关区规划分局、相关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应配合与协助市规划编制中心组织规划审查会议。相关区农居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落实规划设计编制单位在审查会议上对规划方案进行介绍。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信息共享
1 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 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 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 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 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 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 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 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 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 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 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 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 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篇6
关键字:低碳;气候;城市规划;绿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低碳城市的概况
1.1低碳城市的概念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持续恶化,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以低碳环保的方式。我国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候也开始注重遇低碳概念相结合。其实,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和消费实行低碳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城市。具体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以低排放、高能效和高效率的绿色环保方式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一种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应该注重对城市作出科学地规划与设计,并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模式、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1.2 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低碳理念相结合的现状
当今,全世界对低碳城市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并实施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和低碳概念相结合,一些低碳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绿化覆盖率以及交通秩序等有了较好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明显减少。我国对低碳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许多城市都明确提出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一些城市也先后提出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发展口号,更有地方政府以低碳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把低碳发展写入了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目前已有16个城市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规划和建设,其中天津中新生态城、北京长辛店纸碳社区等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将进入实施阶段。可见,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在我国已成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之举。虽然低碳城市化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低碳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相结合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对引用低碳理念的意识不高。虽然我国有16个城市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为目标的规划与建设,但是总体来说,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城市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对低碳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持续恶化,能源浪费,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很高,市民生产生活环境依然受到严重影响。其次,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对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引用较晚,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和低碳理论相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也不够全面,各高校不能培养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这方面的从业者需要有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才能对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实施。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体系、定量的评价标准,以及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这个领域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和难点。
1.3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引用低碳概念的意义
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低碳概念相结合,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但能使城市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更加节能高效的产业发展、更加规范的交通运行秩序、更加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以及更加适宜市民生产生活的健康环境,而且也能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和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得到进一步改观,从而为全球气候的改善和环境的美化作出一份应有的力量。
2.我国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大与控制碳排放量总量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总量每年仍然持续增加。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城市每年的人口都在增长,而且许多大城市每年还聚集了大量的周边城市打工者,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住房紧缺、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大、城市污染加剧,对空调使用量加大,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与规定的控制碳排放总量相矛盾,完成碳减排任务十分艰难,并且导致许多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仍然是上升趋势。
2.2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市民理想的生活之间的矛盾
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学者们普遍认为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但这就意味着人均建筑用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减少。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等资源少,加上碳减排的任务艰巨,使得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与市民人均理想居住面积存在矛盾。例如目前北京总体规划中提出人均居住面积是35平方米,若实行低碳城市规划,可能就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另外,发展低碳城市,必然要求市民在出行的时候,更多的采用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这也和市民出行的便捷出现了矛盾。这就不但要求市民调整好心态,而且原有的城市规划目标可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3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和物业管理模式与低碳小区要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注重项目开发的运作成本,他们更加倾向于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开发,这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科学规划,用地布局不合理,导致对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城市布局也多限于城市高楼建筑,从而与低碳城市规划相矛盾。同时,大多城市物业管理也倾向于节约管理成本,以及传统的产权界定方法和物业管理模式也决定了居民更愿意采用封闭的小区管理模式。若城市中增加路网密度、减小地块,这意味着更多的空间成为公共空间,比如小区道路、健身设施、绿化地等,而不是全体业主共有的半私有空间,这与市民目前的居住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4城市规划要素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存在难题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要素如城市空间结构、用地混合性、产业发展、交通规划、绿化面积等与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由于每个城市有着很强的独特性,很难用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对这些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另外,目前这些要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还不能准确的进行衡量,使得在预测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总放量带来很大的困难。
3. 低碳概念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对策
3.1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现状,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但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防止交通拥挤,还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减少城市能源消耗量。由于我国不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等条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应该采取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而更有利于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和推广。比如针对我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并且集中的现状,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加强对人口密度过高和城市功能过分集中的主城区进行适当的疏散,可以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调整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也能够减少城市空调所消耗的电能源。相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言,则可以采用紧凑布局,以便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另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时,应该尽可能采用均匀分布的格局,并且尽可能考虑到与交通枢纽相结合来布局,这样可以减少市民出行次数,也可以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
3.2大力推行绿色交通,注重交通运输的有序规划
一个城市的建筑与交通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在我国,据统计这两个因素占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比如,我国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高达20万吨以上。因此,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运输模式,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模式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还应该合理规划交通运行,对城市倡导使用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出行方式,合理地规划公交出行的比例。大城市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和机场等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网络,并保留或者扩大城市道路上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鼓励人们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另外,大城市也可以出台限制私家小汽车出行的政策,或者是发明并推广新能源公交车,以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耗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3.3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目前,我国使用的众多产业对能源消耗较高,产生的污染比较多,不利于我国对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总体部署。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国各城市应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产业发展以实施节能减排为战略目标。一方面应该减缓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对会产生污染的工业和企业的排查力度,规划和制定关于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高耗能污染源行业的高准入条件和生产准则。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强对低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制定低碳产业的详细规划和战略,将高新技术产业和可再生资源产业作为今后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环保产业,力图节约资源,减少生产带来的污染。
3.4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我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者因为考虑到节约土地开发成本,对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的项目开发,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传统的标准进行。这不但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我国生态环境起到破坏作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利用,综合开发土地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土地开发商在对土地开发规划设计中,应该把生态理念引入到规划中,严格保护城市城区内的自然山体和水体,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格局。其次,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应该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巷和庙宇,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同时,也给城市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再次,开发商应该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比如可以在建筑过程中采用低能耗或者超低能耗的技术与产品材料,并且应该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使其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科研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出减少房间装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材料。最后,在大型居民居住区域内,应该规划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保障市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增添城市气息。
3.5立足城市绿色立体规划,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我们知道绿化较好的城市的碳汇能力较强。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想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已经抗灾害能力,就要求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调节城市气候。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限制建设人工瀑布、喷泉等高电耗设施,而多建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加氧气的公园、绿地、林阴地等。也可以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之时保留城市本来拥有的自然山景和河湖水景,把城市有机地融入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增强城市整体的绿化功能和吸碳能力。另外,也可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立足于立体绿化规划。传统绿化多采取的是在地面种植草坪或树木的方式,由于城市的绿地面积是有限的,想要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并降低惹到效应,可以充分利用在建筑的墙上和屋顶上种植植物。据调查,这种立体绿化所营造的城市绿色环境更能起到防风滞尘、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噪音、减弱太阳辐射以及调节建筑物室内温度的作用,尤其适合人口密集、建筑物拥挤的大城市主城区。但是,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者常常把立体绿化忽略。据测算,假如一个城市的全部屋顶实行绿化,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可见,把城市中的建筑屋顶实行绿化,不但可以使建筑物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而扩大绿化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不妨研究把立体绿化规划纳入到我国城市规划中来。
4.总结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目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任何一个城市建设低碳城市都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科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应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符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将低碳概念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发展低碳城市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而在总体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切实注重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行绿色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在产业的发展方面,力求发展低碳环保的产业,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立足于城市立体绿色规划,真正让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气候条件的改善起到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国际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众多国家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寇有观.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科学发展[J]. 中国新西街.2011(03)
[2] 崔晶泉. 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J].安徽科技.2011(08)
[3] 陈群元,喻定权.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手段[J].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篇7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成果;编制程序;论述
Abstract: urban overall plan for the discussion, in recent years in planning circle has never stopped.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engaged in the planning from a design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planning workers of urban planning tasks, content, prepare results, some programming on this paper. For communion.
Key words: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The task; Content; Prepare the results; Programming; discuss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下面就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编制成果、编制程序展开了几点论述。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专题报告及资料汇编、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等几个部分。
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1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2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1.3城市规划区范围。
1.4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1.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6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2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
2.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1:200000。
2.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大中城市为l: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
2.3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5城市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6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2.7近期建设规划图。
2.8各项专业规划图。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1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应根据规划内容要求,结合城市特点,拟定调查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最终形成资料汇编。
1.2调查城市各项用地的分布和面积,并要求经过实地踏勘,查明各种用地的界线,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形成城市用地现状图。
2城市性质的确定
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的主导职能就是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科学地确定城市性质是充分发挥城市作用的重要前提。
2.1确定城市发展性质的依据。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建设的要求。b.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c.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
2.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确定城市性质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确定城市性质应当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如区域规划尚未编制或编制时间过久,应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结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性质展开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3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3.1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判断。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可完全信赖,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对根据各种预测方法所得出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数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考虑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城市发展的政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水平以及财政能力、城市的环境容量等,最终确定规划期末的城市人口规模。
3.2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在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GDJ 137-1990)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总体布局的确定
城市总体布局反映城市各项用地和空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通过合理组织城市用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城市安全和整体运行效率,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确定城市总体布局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网的基本框架。城市用地布局模式是对不同城市形态的概括表述,城市形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理环境、发展进程、产业特点等相互关联。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4.1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特点是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道带状发展等模式。
4.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用地布局。一般有集中连片发展的主城区,主城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4.3分散式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间被山丘、河流、农田或森林分隔,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变革年代多变的城市总体规划剖析和对策[J].城市规划,2002. 2.
[2]杨保军.直面现实的变革之途――探讨近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城市规划,2003.3.
[3]常虹.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分析[J].城建信息,2010,9.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作用;空间形态
Abstract: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is very fast, detailed planning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ble to mak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i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ole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nd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ntrol elements and control targets,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spatial form the content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role; spatial form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概述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产生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建设的条件下,以方案式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来指导城市的建设活动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控规作为面向市场的规划手段,弥补了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
规划间的缺失,使我国城市规划的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控规是对城市建设行为制定应该遵守的规则,引导市场行为向所希望的方面发展,使具体建设活动与城市空间发展总体战略意图相对接,限制严重影响他人和城市公共利益的行为发生,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
控规以土地利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在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投资来源、建设项目、建设时序等因素不明确的情况下,控规一方面可以为政府提供项目决策、土地出让与建设指引;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控规对土地的开发进行控制,引导开发者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控规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控制作用
合理保护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明确公共用地的种类.规模以及布局,严格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态设施,并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城市整体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公共利益和生态效益。
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建设密度过大.公共设施不足.绿地面积不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质量的继续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用地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被逐渐吞噬,城市规划须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目的,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控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公共设施用地与生态设施用地的调控能力,积极保护城市公共利益与生态价值,引导城市良性和持续发展。
2.协调作用
合理安排用地功能与建设时序。通过合理确定城市用地功能和建设开发时序,控制性详细规划促成了相邻地块二维平面的协调和时间维度的有序,从而避免周边地块功能冲突和开发建设的冲突,更好的体现城市土地的整体价值。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作用还在于社会行动的协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公众对编制区空间利益诉求的过程,是对编制区发展目标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确保社会公众参与.理解并接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冲突。
3.引导作用
合理促进城市开发与城市经营。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最终形成平面+高度+时序的四维控制体系。通过确定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其中地块用地性质.兼容性.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公共绿地面积等作为法定条文规定下来)等空间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了各地块的开发权和开发强度,引导市场与公众进行符合规划要求的开发与经营;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下开发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规划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适度的行政裁量权,通过积极的规划引导,合理平衡土地价值与开发需求,为开发与经营保留适当弹性,并保证相关开发与经营合乎公众利益。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之一,是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在控规的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大量的控制指标调整申请诉求。选取控制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划控制意图,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用地性质,有不同的规划意图和不同的控制目标,控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确定控制指标体系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采用相同的控制指标体系,忽视了各地块不同的控制需求,难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文化特色。因此,笔者对不同地区控规指标体系的差异性.指标的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为对控规指标科学确定.控规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
1.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加强地区差异方面的研究
因地制宜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针对规划区的不同用地类型,如新发展地区.基本建成区.老城区.城中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各地块建设状况不同,建设方式与更新改造方式也不同。因此,本着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取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和制定多层次的控制深度。为了适应同一城市不同类型建设地区的建设需求,可依据建设特点和管理要求,将规划建设用地划分为五种类型:新发展地区.基本建成区.旧城更新区.城中村改造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并根据各类型地区的特点分别明其规划原则和控制要素体系,确定其刚性控制指标和弹性控制内容。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对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进行前期研究与可实施性研究,明确实施主体,确定具体的控规编制区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书中落实总体规划对本区的定位,落实发展单元的控制要求,延续总体规划的要求。
2.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要重视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
控规中多数指标针对的只是城市建设总量的开发控制,较少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决定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建筑形体之外,由空间界面组成的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轴线和广场周围,建筑实体与界面的贴线度达到80%以上,界定的环境空间尺度宜人,也能较准确地反应规划意图,达到理想的环境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政府或者开发商出于某种目的,而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3.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要考虑弹性分区方面的研究
从理论上讲,规划的弹性就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规划与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广阔灵活性和实用性的弹性规划体系。对于大量用地性质调整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准确,鉴于此,可以在新发展地区类型中设置用地性质的弹性分区,在此分区内的用地性质确定第一用地性质,为主要的用地类型,其他可根据市场情况的需要,设置第二用地性质的替代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使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的规划控制方法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动态的弹性的规划方法。
4.综合多种方法确定控制指标,力求科学
指标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根据,特别是容积率这种敏感的问题,可综合运用形体布局模拟法.经验归纳统计法.调查分析对比法这三种现有的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相互校验,以避免单一的方法有失偏颇。同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经济效益分析,协调业主利益最大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系,确保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和公共设施得以有效利用。加强经济分析,进行合理的经济.开发测算。经济分析是研究土地开发建设潜力,形体布局模拟是将规划空间具象化,分析对比统计是总结借鉴他人经验,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并结合实际,才能确定出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控制指标。
5.强化现状调研,制定技术标准
首先,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的准确性,加强现状调研的力度,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现状调研的技术标准,要求编制单位首先完成现状调研的分析报告并通过评审,在此基础上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其次,落实上层次法定规划的要求,合理分解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容量.用地规模.开发强度.配套设施。
四、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方法研究
1.明确需要控制的要素
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要素覆盖面很广,而且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的开发形式所需要控制的要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首先必须明确需要控制的设计要素。在此将需要控制的元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已经被纳入控规体系中的空间限定要素。如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界面、绿地率等;第二类为尚未被纳入控规编制体系,但要对塑造城市空间形态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2.如何控制这些要素
在明确了需要控制的设计要素后,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它们进行控制,针对不同设计要素在控制上要注重层次性。应当明确哪些要素是一定要控制住的,哪些要素是建议性控制的。强制性控制要素是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最基本的和强制性的条件,由于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必须严格遵守;建议性控制要素是对必要条件的补充,它们不是硬性规定,可以根据需要针对投资者提出的申请,作出相应的调整。管理过程中做到有收有放,有紧有松。开发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的空间尺度关系,又能避免城市空间形态过于单一,使其具有多样性。
五、结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析研究对城市规划有重大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而且揭示和剖析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运作过程和实施结果,不断地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自身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巩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会地位,促使城市规划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功能探析。规划师,2002.
作者简介:
1、戴军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筑所 所长助理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篇9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城市规划必须集中统一管理的规定,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不得随意下放和肢解规划审批权,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条 城市规划应当明确规划管理责任人,并逐步实行城市规划重大失误的行政责任追究制。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市长、县长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规划的副市长、副县长和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第四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根据国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并与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第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确定近期建设规划和中远期发展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提前占用中远期发展规划用地,确因经济发展需要占用时,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六条 城市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编制近期建设所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七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并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设市的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省级开发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中的重要规划控制区域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定期予以公布。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要规划控制区域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重要的建筑设计方案应当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查,并由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其他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由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第九条 近期建设所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核批准的,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条 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城市规划设计资质管理的规定。禁止规划设计单位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
在本省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外省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到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质审查手续。在市、县、自治县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到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登记,并接受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设计管理。尚未建立规划设计管理制度的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规划设计管理制度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符合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
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项目建议书时,应当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申请批准时,应当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否则有关部门不予受理。
第十二条 市、县、自治县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并报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在办理土地出让、转让申请时,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符合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用地规划许可证必须附有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标明用地界限(每个转角都应当有控制坐标)的红线图。红线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为1/500、1/1000或1/2000.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要规划控制区域内的建设项目、省重点工程以及在非城市建设用地上安排的建设项目,经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其他建制镇(乡)、农场场部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范围内进行建设,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初审后报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五条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城市设计和城市主要街道的街景规划,道路两侧应当规定足够的距离作为街景绿化用地。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所确定的主次干道红线宽度规定道路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的法定距离,经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划标准。
第十六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新建、扩建、改建、外装修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桥梁、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建设的,必须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方可进行建设。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在办理工程施工报建手续时,必须附有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必须符合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要求。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认真填写建设工程验收表,由市、县、自治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验收并签署意见后,方可办理领取产权证书的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 临时建筑使用到期的,应当依法办理延期使用手续。逾期既未拆除又不办理延期使用手续或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兴建永久性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由县级以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拆除,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二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由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的规定,提前占用中远期发展规划用地的,由县级以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拒不恢复的,由县级以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规划设计单位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
(二)未按规定办理资质审查手续和办理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登记的;
(三)建设项目未按本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进行竣工验收而擅自交付使用的。
篇10
【关键词】城市特征城市现代性表征未来规划变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urban. First of all,I discriminate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aboutthe city, and combine the signs of modernity on Chinese c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vironmental harmony, 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What’s more, surveying the city planning work, in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modernity,I introduce the chang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urban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Keywords】City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zation of urban modernity; The change direction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future
1 中国“城市”的变迁
城市,在汉语中原本是一个传统词汇。“城”是指中国古代的城池,“市”则是贸易交换的场所。在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为根基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城市以千姿百态的规模、布局和模式存在着。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的推进,中国逐步“被动”走上了现代化之路,现代意义的城市出现了。在进一步的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城市成为了一系列先进文明的载体,引领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师也紧跟时代潮流,雄心勃勃的设计着所谓的“未来之城”,赋予城市更为宏远的任务与职能。
2 城市的重要意义与现代性的多重含义
201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截止至2013年年末,我国城市化率达52.8%,遵循或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之路和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经验,我国城市未来还有进一步的扩张(包括人口和空间)需求,城市无疑是未来大多数人类聚集生活的场所,因此城市毫无疑问的担当着先进的生活、生产的发展需要,也象征着未来的先进文明。我国在逐步推进的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重要意义也愈演愈烈。
“现代性”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往往与“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有类似之处。网络释义“现代性”,是用来描述“现代”这样的状态[ 参见:维基百科“现代性”。];或是指启蒙时代[ 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时间观念[ 参见:百度百科“现代性”。]。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总而言之:时间概念上,现代、当代、近代均是历史学科中的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概念上,现代亦或现代化是一种推进当前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思潮概念上,建筑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都存在着现代主义思潮。
在城乡规划学中,“现代性”广被理解为[ 笔者的看法,可能有所不足。]:在当今城市发展的特定时期和阶段,城市方方面面所体现出来的城市突出的特性的表征。思想观念上、方式方法上、建设行动上不断追求创造与革新,赋予当今城市鲜明的现代性。城市的这种现代性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足的;可以是科学的,也应是有待进步和发展的;可以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指向的,但一定也是在否定之否定的进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这也正是本文所探讨的现代性。
3 中国城市的“现代性”表征
自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这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共同被誉为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斯蒂格利茨,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快速发展,一方面几乎“浓缩”了西方过去近二三百年城市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如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社会转型、环境问题、城市病等);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国又必须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从一个前工业(前现代)社会演进成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任务艰巨而又充满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现代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现代性”表征也是千姿百态,避开一系列抽象和难解的城市本质概念和理论,总结我国城市当今的现代性主要包括:
(1)科技进步:科技互联网与数字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对城市生活的具体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 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在主题为“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的首场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上指出。],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承载社会价值,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最为典型的即是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建设。“数字城市”(digital city)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创新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
3.2环境和谐:高污染代价催生的生态与低碳模式的诉求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在对雾霾宣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过去几十年高昂的工业化、城镇化所付出的代价,寻求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重要之举,于是掀起了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探索和建设。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关注和重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付出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观念,需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3文化复兴:千城一面的文化缺失促使城市文化的复兴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跟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千城一面”与中国特色的缺失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 程泰宁,寻找中国建筑精神.cn/system/2011/09/08/011628491.shtml]。
在我国657座设市城市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计有122处[ 截止至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同意山东烟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共计历史文化名城122处。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记两处,即共为123处,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做统计报告及海口市政府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合并为一处,故本文应用为122处。],高达18%居多,任何一座历史名城都有着上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但自2012年中旬以来,关于“重现古城”、“再造古城”的新闻报道骤然间大量出现,如“山西耗资六千万元打造的‘孙大圣故里’成了烂尾工程。”“山西大同修复古城5年内投资高达500亿,而大同市2010年财政收入仅121亿”等。一方面城市为了彰显其魅力,政府为了炫耀其功绩,新建很多标新立异之建筑,并在城市建筑创作中以他人之新为新;另一方面,政府凭借城市的历史文脉而高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却将城市仅存的“遗产”不断拆除,假古董和拆旧建新一时盛行。这种状况下城市文化复兴迫在眉睫。
3.4新型发展:城镇化热潮之后更加注重质量和民生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当今的网络热词、会议热题和百姓热议,“新型城镇化”更是广被流传。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013年7月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一系列国家层面的会议、决策、方针都指向了“新型城镇化”,这也鲜明的成为了城市的“现代性”表征。
4 城市规划的变革
城市规划作为行动的一种社会,与经济(尤其是土地经济)、政策(甚至是国策)、发展(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等社会进步表征息息相关,未来的规划变迁也必将基于当今城市的现代性,与城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相契合,主要表现为:(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更注重质量问题,显示“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性,未来的城镇化必然趋向精明增长的模式,“宏大叙事”性规划也会逐步走向终结;(2)新型城镇化提出对“人的城镇化”的关注,加之现在网络信息的发达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性,未来的城市发张将会更多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并会加强公众参与度;(3)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应遵循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5 结语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城市环境中,作为规划师来讲应该规避规划思维的“陷阱”:避免“愤青与传教士”式的思维,“精英与救世主”式的思维。更应克制“改造、建造、创造”城市的冲动,而是以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态度,做到服务、协商和技术支持。
“贫富之别、贵贱之分,不是城市规划改变得来的,唯是城市规划仍要保证最边缘的人都有起码的生活空间和基本服务,因为这是人的起码尊严”。
――梁鹤年先生《城市人》
参考文献
1.李晓江:《对国家转型、规划转型、规划价值观和技术能力的再认识》,201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年度业务交流会发言。
2.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年度业务交流会发言
3.徐巨洲.中国当代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J].城市规划,1999,10:5-6.
4.邹德慈.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展望[J].城乡建设,2003,02
5.李芸.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城市规划[J].中国市场,2002,01:66
6.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