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安全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的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的安全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移动支付 安全防范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常被称为手机支付,它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在移动支付中,经常使用到移动终端是手机、PDA、移动PC等。简单来说移动支付就是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互相融合,为用户提供各类金融业务。

二、移动支付的现状

近年来,网上支付呈普及化发展趋势,同时线下支付场景日趋多元化,移动网上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实物钱包,成为人们日常消费支付的常用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16亿,较2014年底增加1.12亿,增长率达到36.8%。其中,2015年手机网上支付增长尤为迅速,用户规模达到3.58亿,增长率为64.5%,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1.8倍,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39.0%提升至57.7%。而在2016年05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2015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中也提到在2015年,有33.6%的用户每天都在使用移动支付,其中36.5%的用户一周使用2~3次移动支付,有10.3%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三者合计为80.4%,高于2014年的71.3%。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方式排名顺序如下:手机下载客户端支付的占比为65.9%;手机网页支付(通过手机访问购物网站,选择适合的支付方式完成交易)的用户占比为32.9%;通过短信回复进行支付的方式,占比为27.8%;通过扫二维码进行支付的占比为24.8%;在终端设备上(例如POS机、手机刷卡器等)刷手机(即NFC近场支付)的占比约为16%。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移动支付尤其是采用手机进行支付已逐渐成为常态。

目前,比较流行的移动支付方式有: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NFC移动支付、指纹支付,除此以外还有更为前沿的如声波支付、刷脸支付、光子支付等等。相较于传统支付模式,移动支付操作便捷简单,其共赢的商业的模式,对于商户、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本身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移动支付的多种功能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更加人性化的消费体验,如支付宝的亲密付、微信的AA收款等功能,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只带手机出门”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三、移动支付的安全防范措施

随着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订票、超市付款、餐厅消费甚至缴纳水电费,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掏出手机而不是钱包。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我们经常会听到“支付宝被盗刷”、“二维码中毒”等问题,这足以看出移动支付已成为恶意程序攻击的新目标。

根据腾讯2016年1月18日的《移动支付网络黑色产业链研究报告》中显示,每天大约有60多万人次链接了存在安全风险的Wifi,每年被支付类病毒感染的用户高达2505多万,平均每天就有81000多人遭受到支付类病毒的侵害,这些庞大的数据不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提出了质疑:移动支付能不能做到“便捷”与“安全”两全?那么如何安全的使用移动支付?

(一)不断完善移动支付的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可以看出在移动支付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因而造成移动支付领域存在着混乱。所以必须加强移动支付领域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监督。首先在现有电子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制定统一的《移动支付法》,并对此法律进行详细的界定和明确的法律解释。其次由于在移动支付环节中所参与主体很多,有政府部门、银行、电信运营商、消费者、商户等,他们之间的业务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明确这些部门、相关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责任承担。

(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各种信息混杂,其中也会存在钓鱼网站、中奖信息、欺诈短信等使消费者轻信上当的信息。所以在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中,除了要求运营商不断规范自身的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时刻警惕,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另外在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交易前,一定要对对商户的信息进行仔细的确认,通过多渠道、全方面的了解商户的经营信息、交易情况,再做出是否进行移动支付交易的判断。同事在移动支付交易过程中,消费者要对自己的一系列的涉及交易的各类信息加强保护,比如交易密码、支付密码、验证码等,防止被他人窃取,而且尽量选择安全的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操作。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不断提高消费者防范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要不断的提醒消费者加强对移动支付终端所涉及安全风险的提示,同时加强消费者日常的基本的防范知识,如安装杀毒软件并切不定期的进行杀毒,购买安全的手机终端产品等,从多方面保护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中的利益。

在未来的支付系统中移动支付会继续保持井喷式增长态势,尤其是在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巨头带领下,最终助推移动支付业务布局的日趋庞大。

参考文献

篇2

关 键 词:MTM;可信计算;移动支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其是3G业务的推出,使得移动终端(如手机、PDA等)作为支付手段日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09年11月10日,支付宝手机支付服务宣布正式推出。但伴随着计算和存储资源的不断丰富, PC计算平台的安全威胁正悄悄发生在移动智能平台上,如手机病毒的出现,丢失或被窃的情况日益严重等,严重影响了移动支付的安全与应用,进而对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障碍,构建安全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

1 可信计算与MTM(Mobile Trusted Module)

1.1 可信计算

1999 年10月,由几大IT巨头Compaq、HP、IBM、Intel 和Microsoft 牵头组织了可信计算平盟TCPA ( Trusted Comp uting Platform Alliance) ,该组织致力于研制具有安全、信任能力的硬件运算平台,主要解决PC 机结构上的不安全,从基础上提高其可信性。

2003年3月TCPA 改组为TCG ( Trusted Comp uting Group) ,同年10月了TPM 主规范(v1.2)。TCG包括更多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它的研究并不再局限于PC 平台上,而是扩展到各种通用的计算平台,包括各种手 持设备、PDA 和服务器等等。

1.2 可信计算平台TMP与可信计算模块MTM

2004年10月,TCG了专门针对移动设备安全的可信移动平台TMP(Trusted Mobile Platform)规范v1.0.0,由于“移动设备在电源、内存,和价格等方面受到比桌面平台更严格的限制,现在的TPM设计没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TMP从体制上进行了加强。

2006年9月,TCG公布了最新的移动可信模块规范(mobiletrustedmodule,MTM) 。它是以TPM 为基础,适应移动设备特点进行修改和定义的。

2 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支付安全终端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体系结构、软件安全、认证安全等三个方面构建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支付安全终端解决方案。

2.1基于MTM的手机安全体系结构

结合TMP 项目提出的移动平台体系结构,基于MTM规范提出的可信移动平台体系结构。可信移动平台采用双处理器体系结构,包括通信处理器和应用处理器,通信处理器在具有一定安全性的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行工作,因此安全问题较小,而应用处理器具有同PC 机相似的安全威胁。通过有效的安全机制将两个处理器分开,形成两个隔离区域,容易实现安全防护。

2.2 移动终端的软件行为控制策略

可信移动平台规范中指出访问控制策略的制订基于两个基本原则:责任分离和最小特权[3]。只允许经认证和授权的主体(用户、进程或服务等)访问资源,从而使需要保护的资源在合法范围内被使用,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基于可信计算的软件行为控制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移动设备进行安全保护:

1)访问设备中存储的数据:手机存储卡可以存储大量数据,根据使用者具有的权限等级确定可以访问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应用程序本身的文件。

2)访问设备的各种硬件功能:手机本身提供了不少应用功能,如最基本的拨号等。根据应用程序的权限等级确定可以访问的硬件功能,以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过程从两个方面限制了程序的运行:

1)程序必须在MTM上注册过,才能访问智能平台的各种设备和使用智能平台的各种功能。

2)程序的数字签名必须和它注册时的数字签名一致。如果病毒感染程序文件后,该程序的数字签名验证就不会被通过,当然也不会被允许运行。

2.3 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方案

本方案引入可信计算的思想,利用SIM卡上的ECC密码算法[4]进行数据加密传输,通过域隔离技术与访问控制技术实现移动终端的双向身份认证,用户拥有口令PW(Password)和SIM卡;SIM卡用来检验移动平台的完整性与有效性,相关认证参数x与y,这两个参数是由发卡中心在发卡前绑定于卡上;TPM存储TPM的私钥SK,与B R的共享密钥KBR,在PCR中存储TMP各部件的完整性度量值,从而更好地提高移动终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信移动终端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可信移动终端结构图

2.4 基于可分离加密SD卡的安全移动支付策略

本文提出通过机卡分离的加密SD卡,来实现硬件加密,解决手机移动支付的密码安全问题。此加密SD卡的功能相当于网上银行的U盾,用以建立基于公钥(PKI)技术的个人证书认证体系,客户证书通过个人证书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对客户的手机银行账户上的交易实施身份认证,并且可以签署各种业务服务协议,确保了交易和协议的唯一、完整和不可否认。通过在手机银行网站下载个人客户证书,只要手机不丢失,即使别人破解了银行账户密码,也无法实现资金交易。为了避免手机丢失带来安全风险,必须采取SD卡与手机分开放置的策略,需要支付时再插卡使用。

3 结论

本文构建了基于MTM的移动终端安全体系结构,提出了移动终端软件行为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方案,提出了利用加密SD卡实现移动支付身份认证实现支付安全,构建了基于可信计算的移动支付安全终端解决方案,减少了密码被窃取或移动终端设备丢失给移动支付带来的安全风险。本方案在安全性能上较以往有所提高,随着可信计算思想的推广及对移动支付安全性能的要求,本方案是有意义和可行的。

篇3

关键词:移动社交支付;APP;互联网;安全隐患;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029-01

21世纪作为互联网技术时代,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移动网络3G、4技术普及,移动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的出现,更是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至新的高峰,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也逐渐暴露,给人们使用移动支付APP时造成了隐患,所以,当务之急就是为人们排除这些网络安全隐患,为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扫除障碍。

1 移动社交支付APP的发展现状

谈及移动社交支付APP的发展现状,其实在春晚就已经揭晓了答案,春晚通过发放现金红包与五福红包大力支持支付宝的发展,几乎人人都知道支付宝的存在,而且支付宝本身凭借其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宝的强大支付理财功能,深得大众喜爱。除了支付宝以外,qq、微信更是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社交时间,而且后期的发展也不容置疑,肯定还是移动社交平台的霸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好多这种移动社交支付APP,它们为人们的生活,交友,娱乐提供了便利。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与2015年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与成交金额结果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上表1我们发现利用移动社交支付APP进行支付业务的笔数在逐年增长,成交金额也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就目前来看,移动社交支付APP在互联网中的发展前景比较可观。

2 移动社交支付APP在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病毒感染

截止2014年我国五大手机购物支付类APP包括第三方支付类、理财类、团购类、电商类、银行类的下载量迅猛增加,其下载率达到30.38%,但与此同时,手机病毒感染也大量增加,2014年第一季度截获手机病毒包数达到143945个,感染手机用户数达4313.81万,而且据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手机感染病毒包数增加了713.6万个。可见,移动社交支付APP使用的病毒感染情况较为严重。

2.2 手机漏洞

黑客在不破坏APP正常程序和不改变签名证书的情况下通过向APP中植入恶意程序,并利用签名漏洞的扣费木马对该APP的手机捆绑用户展开随意扣费行为。我们对此并不陌生,例如在使用qq或者短信时,会经常有陌生人发来网络链接,点开之后话费就会被扣除。

2.3 诈骗电话及短信

随着频繁的上网,用户的随意注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抓住此机会获取用户电话号进行诈骗,据数据显示,2015年垃圾短信新增用户举报达1.69亿条,举报骚扰诈骗电话次数达2.2亿次。

2.4 个人信息泄露

移动社交支付APP的使用流程已经广为人们掌握,要想使用这些APP首先必须做的就是注册账号,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其实如果注册一个两个经常使用的软件也没有问题,但现在人们面对众多APP的广泛使用,在多处留有个人信息,给不法分子造成可趁之机。

3 解决对策

解决移动社交支付APP的安全隐患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支付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体系,加强司法监督,给网络支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第二要充分发挥网络运营商的作用,做好内部安全防范工作,网络运营商应该基于互联网整体安全结构视角,并及时评估APP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努力为用户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体系,为软硬件与数据信息的安全提供保障。第三要强化个人上网安全意识,用户在注册账号后一定要设置一个较为安全的密码,要在手机上安装防盗软件,做到尽量不root系统,防止病毒感染,尽量减少网络安全隐患。此外还需做到不随意扫二维码,不随意安装软件,谨慎使用WiFi,防止黑客截获个人信息。充分处理好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防范网络安全隐患的发生。

4 结语

现阶段,网络诈骗事件一起接一起的发生,这无疑在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安全隐患问题,在日常移动社交支付APP的使用过程中,要高度警惕,要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同时,政府运营商也要加倍努力,为用户打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劳动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组织实施监督标志类图形符号国家标准的通知》,加速我市安全标志标准化进程,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减少因工伤亡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现就贯彻实施安全标志类图形符号国家标准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设置范围

1、工矿企业。如厂区、林区、车间、作业场所和仓库以及设备上的危险部位等。

2、建筑工地。

3、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商场、旅馆、饭店、俱乐部、幼儿园、图书馆、食堂、医务室和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

4、企业内道路交通干线两侧。

二、设置原则

1、标志的设置应遵循安全的原则。按照能够起到提示、提醒的目的,其标志设置的位置应在周围环境有某种不安全因素、易发生事故或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以及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公共场所和厂(场)内主要道路交通干线两侧。

2、各单位在设置安全标志的同时,根据公共场所和生产作业环境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公共信息标志。如紧急出口、楼梯、公用电话等。

3、标志的设置要与环境相互谐调。应设置在醒目的地方,并保证标志有足够的亮度或照度,有灯光照明的,其照明光不应是有色光。

4、标志的设置要避免滥设和不规范的现象。在同一地域内,要避免设置内容相互矛盾和内容相近的标志,用适量的标志达到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目的,设置的标志图形符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5、设置的标志要牢固可靠,不得妨碍正常作业和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6、为使标志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我局特制定编写了《北京市安全标志设置细则》,各单位可根据《北京市安全标志设置细则》和《标志类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应用指南》中提供的设置地点、观察距离和标志尺寸等内容,具体完成标志设置工作。

《北京市安全标志设置细则》、《标志类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应用指南》和《标志类图形符号汇编》,请与北京市劳动保护教育中心联系购买。

三、种类、形状、颜色和材质

1、安全标志共分4类86种。其中,禁止标志28种,警告标志30种,指令标志15种,提示标志13种。消防安全标志共分5类28种。公共信息标志共56种。铁路客运服务图形标志共43种。其形状、颜色、尺寸详见《标志类图形符号汇编》。

2、为充分达到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目的,特制定安全口号标志牌30种,由红底和白色文字组成,详见《北京市安全标志设置细则》。

3、各种标志的制做材质,要选用经济、耐久、不易腐蚀、不易变形的材料。如铝板、PS板等。

四、设置方式

1、附着式,将标志直接附着在建筑物等设施上。

2、悬挂式,将标志悬挂在固定牢靠的物体上。

3、柱式,将标志固定在柱、杆上。

4、具体设置方式详见《标志类图形符号国家标准应用指南》。

五、要求

1、安全标志是国家强制性标准之一,各地区、各系统和各单位要有一名主管领导负责,要把贯彻实施安全标志国家标准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好本地区、本系统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此项工作列为今年安全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2、为使安全标志的贯彻实施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各地区、各系统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出不少于10个单位作为本地区、本系统的试点单位,最迟于1994年9月10日前将试点单位名单报我局劳动保护监察处。联系人:王树琪。联系电话:302.1178.邮编:100053. 3、下列单位为市安全标志设置的试点单位。

①建工、城建、中建一局、住宅、房管、农建每个系统选2个工地。

②医药、汽车、首钢、机械、电子办、纺织、一轻、二轻、仪器仪表、化工、燕化、建材,每个系统选2个工厂。

③友谊商店、西单商场、百货大楼、蓝岛大厦、燕莎友谊商城、城乡贸易中心、双安商场、长安商场、天桥商场、赛特购物中心等10个商业企业。

4、市和各地区、系统的试点单位请于10月15日前将标志设置完毕并进行自查。10月下旬,市劳动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对标志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视情节轻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拒不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单位,将依照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5、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要广泛宣传设置安全标志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对职工安全标准化意识的教育。今后,对已经设置标志牌的危险场所,由于违反标志所规定的内容发生的因工伤亡事故,均按本人违章处理。

6、为保证安全标志图形符号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我局劳动保护教育中心向各单位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标志牌,需要者可直接与市劳动保护教育中心联系。具体型号、尺寸、用量,请参照《北京市安全标志设置细则》。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自行制作,但不得出售,自行制作的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篇5

关键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55-01

一、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的问题

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功能的发挥,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手机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由于现金支付的习惯根深蒂固,很多人认为手机银行支付具有风险,而现金支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譬如市场买菜、逛街买衣服等,都需要用到现金,而手机银行的支付仅仅满足用户的部分生活需求,所以普及率不高。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力度不足,只有商业模式创新了,才能够适合我国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发展,才能够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需要为用户带来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操作,但这方面的功能仍然比较薄弱。在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覆盖范围不广,能够为手机银行提供移动支付的无线POS机或者售货柜很少,影响了手机用户普遍使用移动支付功能,从商家盈利增长点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方式,是该功能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目前手机用户还没有全面实行实名制,很多时候存在用户恶意透支的风险性问题。在交易之前没有办法授权、识别和控制用户,安全和易用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譬如安全级别提高了,却增加了操作的程序,让用户觉得操作复杂,而一旦简化操作程序,则会降低安全级别,让用户觉得不够安全。

总是,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面临全新机遇的同时,又面临全新的挑战,带来的新技术优势和难题,无疑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务须重点考虑和攻关的难点。

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业务模式,培养用户习惯。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合作的方案非常复杂,协调产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才能够完成,因此商业模式方面,需要对业务模式进一步创新,以融合产业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并通过检验和修订,创设产业之间的共赢局面。

笔者认为,商业业务模式的统一建立,是培养手机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关键所在,可以形成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并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规范,以良好的支付环境留住用户。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产业发展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为主导,运营商的产品创新和市场需求快速反应能够迅速实现金融信息服务和中间业务的共享管理,因此运营商应该以此为优势加大移动支付服务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开发,提高商务运作的效率,以一对一的商务模式,创建移动支付产业商业化发展的局面。

另外媒体行业、娱乐行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也要逐步参与到移动通信业和金融业的阵营当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二)增广移动支付面,提高支付便捷性。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优势是电子物流和非面对面支付,体现出方便性的特征,这些优势我们需要加以拓展,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的突破口,将支付拓展到手机账单缴费、手机票务交易、手机彩票购置等范围。一方面,手机移动交易应该立足于现有的领域,逐步向四面扩散,开辟业务的增长点和盈利方式,譬如在商场、超市等装配移动支付终端,将移动支付培养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积累移动支付产业的经验和资源,极大业务的宣传推广,整个市场的资源优势,逐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目前3G技术的发展很快,移动电子商务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好移动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关系,将两者相结合,利用生物测量的技术,解决卡号、账号、登录号等密码记忆的紊乱问题,利用声音、手印、指纹等作为个人访问网络的特征,解决移动支付的便捷性问题。

(三)提高移动支付技术含量,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安全性问题是手机用户所担心的问题,由于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网络系统属于开放性的系统,除了网络设备具有开放性,移动支付代码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带给移动支付流程严峻的安全技术问题。因此,移动支付要在技术方面提高安全系数,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授权、鉴别和控制消费者,以便在交易的时候确保支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私密性,同时也能够避免某些用户恶意透支,降低交易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在确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支付的操作程序,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提高系统安全系数而增加复杂的操作程序,加大用户支付时的操作难度和时间,也不能够片面追求用户操作的快捷和方便,而对交易的安全基本要求视而不见。

总之,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平台的安全和易用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加密认证算法、交易密度长度、代码规模大小等,消除手机用户在交易和支付时候的顾虑,让用户感受到移动支付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的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现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机银行用户消费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再加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存在问题,使得手机银行移动支付难以大范围推广。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移动支付的业务模式,培养用户的习惯,提高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从信息产业发展和价值收益的手段,创建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模式,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辛平.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的生力军[J].中国金融电脑,2010,5:35-36.

[2]郝文江,武捷.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9:19-22.

[3]陆沂圃.银行业如何应对移动支付[J].山东通信技术,2010,1:48-49.

篇6

随着网络环境的创新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银行和电商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合作和竞争开移动支付领域新的发展,手机支付的时代正在到来。

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下,将自身业务和移动支付相融合,从而推动了支付产业的变革发展。企业在广告营销推广方面,既可以研发与业务相关的APP应用,并且在应用上进行业务的推广和结算,同时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业务,而微信的朋友圈、账号主体及微店等也为企业的营销提供了载体,这些都推进了企业线上及线下业务的发展。

由于手机方便携带和网络的普及,在基础的网络应用方面用户规模有所增加;商务交易类的通过网络订餐、网络预定旅游等行业迅速发展;各金融机构推出理财类APP,通过移动设备就可以完成理财产品的交易,网络理财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教育、医疗等公共行业同网络的结合,对于一些公共业务通过网络即可完成,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这些都使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但是在进行移动支付时,移动端并不能像PC设备安装移动数字证书或U盾等硬件设备,因此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成为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移动支付安全现状及潜在风险

随着用户对移动支付的需求不?嘣龃螅?涉及到的领域日益广泛,支付环境变得复杂,主要表现为手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和自身携带病毒软件应用的升级,和自动保存账号和密码的手机丢失等意外事故;随着消费者对移动支付越来越依赖,用户因其的便利性而防范意识降低,一些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了解,这些都对移动支付安全构成威胁。

从我国移动支付的总体情况来看,手机网民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防范意识较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即使移动支付没有完善的防控系统,拥有巨大市场规模的移动支付总体平稳,而且在互联网支付安全系统日益成熟的前提下,移动支付安全面临的风险可控,随着安全问题的暴露,与移动支付相关联的行业、个人都会加大对防控风险的投入,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管理水平。正是移动支付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推动着移动支付走向健康发展。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对移动支付模式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在多样化的背景下,移动支付的扩张将受到限制,潜在安全风险成为人们是否选择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这些潜在风险从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手机内的风险、消费者自身问题和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

首先作为移动支付的主要设备手机,手机的运行需要手机系统和软件的支撑,而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往往有各个厂商完成,不同的手机厂商会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设计对系统进行不同方面的进一步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一些识别度低的盗版支付软件和恶意程序,经过用户下载安装窃取手机所有者的用户名和密码获取资金,这些恶意程序的假冒对象主要为淘宝类购物软件、与微信相关的应用、网银客户端和金融证券类软件等与手机所有者资金息息相关的各类软件程序。随着二维码“扫一扫”应用的普及,扫描二维码成为许多用户的日常习惯,而二维码的扫描工具并不能识别网址是否含有恶意病毒或者钓鱼网站,因此通过二维码传播恶意程序的比例不断增加。手机所隐藏的各种漏洞和恶意程序一旦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资金所有者将面临重大损失,因此安装移动支付安全软件尤为重要。

从消费者层面出发,移动支付相较于互联网支付主要特点使程序简单易操作,从而受到大众欢迎,但是在便捷的同时也降低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机主一般都默认支付软件的自动保存功能和获取位置信息、读取短信功能,使付款更加方便,相关操作更简单,而账号密码的自动保存后一旦作为支付终端的手机丢失被不法分子捡到将会造成支付账户的损失。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保护机制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因此在移动支付中发生过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反应受到垃圾短信或者欺诈短信,而类似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时,由于缺乏有力证据,法律并不能完全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正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但是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较弱,例如在微信红包的推广下,支付安全习惯使一些用户对与和红包类似的链接不加思索就进入,但是链接中可能含有病毒或者是商户信息的推广。因此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积极的移动支付习惯和增强自身的支付风险防控观念,从而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移动支付文化。

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农村地区;市场前景;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和移动PC等)对某种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服务方式。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十分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6.48亿笔,金额近2.5万亿元。2013年上半年仅银行机构发展的移动支付客户就超过3亿户,处理业务1.7亿笔,金额3.17万亿元。

二、榆林市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辖1区11县、5474个行政村,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364.5万,其中农村人口292.7万,占80.3%。

(一)政策环境

近年,榆林市政府和人民银行榆林中支围绕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难点问题,立足“惠农、支农、便农”的工作思路,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由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方式单一、支付结算服务手段陈旧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金融机构网点进驻动力不足、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资金的有效配置,影响了榆林市支付体系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二)经济环境

2012年,榆林市实现GDP27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速超全国4.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亿元,增长8.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140元,比上年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81元,比上年增长17.8%。

(三)需求环境

截至2012年12月,榆林市手机用户达319.5万户,手机普及率达到87.65%。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在榆林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运营商从2010年开始陆续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但业务量还很小,仅局限于居民网上购物、信用卡还款、订购各类票务(机票、火车票)等少量应用功能。笔者在榆林市部分乡镇调查问卷显示:32%的用户愿意使用移动支付业务,17%的用户暂时不打算使用,51%的用户对于其持观望态度。其中35%的受访者没有使用移动支付业务主要在于对其不够了解,这说明当下榆林市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还缺乏力度。

三、移动支付业务在榆林农村地区的困境分析

(一)消费习惯制约业务推广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习惯用现金和银行卡消费。农村相对信息闭塞导致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对新鲜事物认知进程比较缓慢。农村居民不知道如何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甚至对其安全性存在疑虑,同时近年来电信诈骗行为屡见不鲜,加之媒体的片面宣传,农村居民对于移动支付的恐惧情绪也较为严重。

(二)使用成本影响业务拓展

移动运营商往往对使用移动支付附加条件,如使用手机的品牌、手机功能及使用套餐等,这增加了客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客户在开通移动支付业务后,无论是否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只要不注销该业务,各银行均会收取1~6元/月不等的服务费,增加了该业务的拓展难度。

(三)存在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作为新型支付方式,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提供方,还是客户,都需要考虑支付过程中所涉及环节的安全性,交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确保安全。消费者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在防病毒、防泄密等方面的保护还远远不够,由于手机的PIN码、网上银行密码以及个人信息等被盗取而引发安全风险的案例需引起各方足够重视。

四、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尽快出台具体监管办法。一是要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对大额及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防范违反犯罪分子利用移动支付手段进行资金转移;二是要重视客户权益保护和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标准,在保护用户的同时,提高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三是要明确和细化移动支付业务的准入条件,规范该项业务的发展方向。

(二)培养用户良好地使用习惯

根据国外经验,不发达地区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匮乏,其移动支付发展程度较成熟,而发达地区由于本身金融服务供给充足,所以移动支付都偏重于小额,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应重点考虑农村地区,解决其支付不便的问题,以及城市的零星小额支付。提供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比如可以在适合开展小额支付业务,但银行等机构不方便进入的行业或场所进行移动运营商为主的移动支付业务试点推广,提升普通民众对移动支付的参与程度。

(三)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

为了促进移动支付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顺利推广,建议移动支付相关各方要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发展优先考虑的位置。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遵循保护公民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原则,在技术和管理上相互结合,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和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慧,浅谈我国移动支付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J].贵州农村金融,2012(1).

[2]龚敏.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格局及前景探析[J].计算机时代,2012(02).

篇8

虽然移动支付类型多样,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移动支付更便捷

移动支付使得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同时还可以跟餐饮业、商业、金融业等更多的产业产生交集,支持线上、线下支付等多种应用场景,能完成信用卡还款、信用卡账单分期、个贷还款、网购付款、手机或固话缴费、水电燃气缴费以及公益捐款等多种支付内容。

你不需要银行卡、现金、电脑,只要轻点一下手机,就能完成任何消费环节,扫个二维码,就能在餐厅买单、在商场购物,这样的生活非常便捷。从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再到微博支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已经成为全新的支付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问问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用过移动支付,理由就是太方便。如果你的手机里还没有装个支付宝钱包,就会被鄙视为太落伍。移动支付已经侵入部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不用也不行。

比如支付宝和微信利用社交圈的移动支付,让朋友、同事间的转账更为便捷。而一些符合线下商业支付习惯的应用场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有了使用移动支付的冲动。比如支付宝在“当面付”适用售货机交易的基础上,支付宝钱包还针对便利店和超市交易场景设计了条码支付方式。用户点击“当面付”进入条码支付页面,收银员扫描后自动完成支付。目前,继美宜佳之后,红旗连锁以及喜士多便利店品牌也宣布全面支持支付宝钱包的条码支付。至此,全国支持支付宝钱包条码支付的便利店增加到8000家,覆盖四川、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五大省市。用户在结账时,可用支付宝钱包应用里的“条码支付”,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以完成支付。

移动支付需安全

移动支付的确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面对扑面而来的移动支付,让部分用户犹豫不决的就是安全问题。因此,移动支付服务商们也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账户安全性。

支付宝进行的担保交易,不会直接把钱打到收款账户,而是等付款账户确认收货后,才进行款项结算,增加了资金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手机快捷支付用户可以开通“支付宝支付密码+数字证书+手机动态口令”的三重保护服务,确保账户安全。

微信方面也推出了账号保护机制和微信账号紧急冻结通道两大安全举措,并设置了包括硬件锁、支付密码验证、终端异常判断、交易异常实时监控、交易紧急冻结等在内的一整套安全机制来确保资金安全,并与中国人保财险合作,为用户推出全额赔付保障。

篇9

[关键词]移动支付;商业模式;选择;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057-03

以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终端为载体发展起来的移动电子商务是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热点,移动支付则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支持条件。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由于其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商务活动,因而也是移动电子商务优势得以体现的重要基础。

移动支付是一个涉及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金融机构、商家以及消费者等诸多参与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因素的组合及协作关系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其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原则及合作关系形成了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应当是在充分考虑到移动支付产业链中所有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共享和利益平衡的模式。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关键资源分析

移动支付的本质就是在客户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应用移动终端完成资金从客户账户向商户账户转移的过程,因此,客户、商户、账户、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就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关键资源。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主体来说,占据主导优势的关键就是部分或全部掌握或控制这些关键资源。

(一)客户与商户资源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1亿户,手机网民用户达3.18亿户,这构成了移动支付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于使用移动支付的客户来说,通信服务是其使用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首要需求,其次才是金融服务、商务活动和娱乐等需求,因此,客户资源的主要拥有者为移动运营商。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客户关注最多的是支付操作是否方便、支付是否安全等。

商户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由于直接面对客户,其是否参与移动支付和参与的领域将会直接影响客户对于移动支付业务的选择。各类商家一般都对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需求,其关注的重点在于支付服务商的价格水平、支付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资金的到账速度等。由于商户群体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因此,商户资源较为分散。目前,中国银联拥有的商户资源相对集中,截至2009年底,境内联网商户达157万户,联网POS机达241万台。

(二)账户资源

移动支付账户包括手机话费账户、银行账户和专有账户三类。其中,手机话费账户是客户以手机号码作为账号,在移动运营商处建立的账户。此类账户的建立、管理及资金的使用均无银行参与,但其应用范围也多局限于移动运营商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其风险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级别较低。银行账户是客户在银行开立的资金账户,利用移动终端登录银行进行账户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资金通过开户行、中国银联、移动运营商和支付服务商等进行流转。此类账户的资金调动操作相对复杂,但安全性较高。专有账户是客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平台上建立的资金账户,用以支付交易费用。此类账户的资金流转可以与银行、中国银联相关联,也可以不经过银行、中国银联以及移动运营商,这使得拥有较大规模客户资源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三)支付渠道和支付终端资源

在移动支付中,支付渠道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在远程支付中,客户应用移动终端,登陆银行网站或者登陆手机银行,调动银行账户的资金,来购买商品或服务;在近场支付中,客户需要应用手机和专用的非接触卡,借助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终端等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无论远程支付还是近场支付,移动支付渠道需要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因而支付渠道资源主要为移动运营商所控制。

支付终端主要是客户使用的各类移动终端设备,支付终端需要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的支持,为了适应客户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需求,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投人了大量资源来从事移动支付相关设备、软件的开发与推广。与此同时,为了使客户更加简便快捷地使用移动支付,移动运营商大力推广定制手机,使其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支付终端资源的控制主要由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共同完成。

二、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主体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分析

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银行、中国银联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几个主要参与主体的实力是不同的,对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参与主体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地位上的差异,由此引起产业链利益分配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一)移动运营商

拥有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运营商首先具备开展支付活动的技术基础,同时,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手机话费账户资源,能够直接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而不需要银行的参与,因而能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获得显著的优势。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由其负责搭建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并管理资金流,形成了移动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移动运营商以客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客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以小额支付为主。由于移动运营商不具备开展金融业务的资质,在支付过程中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与风险,由于存在巨大的沉淀资金及其利息收入,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受到金融监管。同时,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移动支付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此外,客户主要以短信确认、话费扣除等形式完成支付,账户的安全级别较低。因此在这种模式下,难以推广大规模、大额度的移动支付活动。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具有在个人、企业账户管理和支付领域的丰富经验,并拥有客户的银行账户资源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支付用户群对银行的信任。在移动支付活动中,银行可以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客户利用移动终端登陆个人银行账户实现移动支付,或者客户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完成移动支付。这种由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客户提供信息通道而不参与支付过程的模式,就是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都已建立了移动支付平

台。这种支付模式的安全性较好,因而能够获得客户对其较高的信任度。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移动支付业务的兼容性较低,从而提高了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成本;同时,由于银行不具备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通信网络方面的技术优势,而且移动支付并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很难成为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具有掌控能力的参与主体。

(三)中国银联

在移动支付产业中,中国银联不同于商业银行那样只拥有各自的支付网关,其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连接各商业银行的信息交换网络,并具备多样化的支付渠道,可以向行业客户和重要商户提供一揽子的支付解决方案,从而增强银联对商户资源的掌控能力。但是,中国银联的产业定位使其无法直接掌握客户这一关键资源,也无法直接控制客户的账户资源,这就决定了银联很难直接地、大规模地将服务和商户资源导入到其所掌握的统一支付平台上。此外,中国银联主要由银行参与组成,其资本实力、独立运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相比商业银行更低,因此,中国银联必须通过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合作间接地介入移动支付产业。

(四)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是移动支付的中间环节。客户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登陆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运营的统一支付接口,进入个人的银行账户,完成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由于其集成了多家银行的内部网关,能够使不同银行之间的手机支付业务实现兼容,因而成为连接客户、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的桥梁及纽带。由于这种方式对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资金运转能力、市场管制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要求比较高,因此,目前我国移动支付行业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因而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掌控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由于移动运营商掌握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关键资源,并具备资本实力、网点和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和最主要的驱动力量。但是,这种核心地位并不能决定移动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中掌握完全的支配权,其优势是相对的,银行处于金融业务的起点和归宿的地位,中国银联拥有统一支付平台的优势等,也都不容忽视。因此,要实现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提高移动支付产业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必须构建起一个开放与合作的平台,探索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各参与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实现资源互补。

三、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移动支付是移动通信、金融以及电子商务三大领域的结合体。由于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所掌握的关键资源最多且最为核心,目前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模式已经得到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众多,而且接口标准不同,这增加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成本。因此,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应当是构建起由移动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组成的战略联盟,即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协助支持为推动的整合运营模式,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一)创新商业模式

在移动支付产业战略联盟中,三方的合作建立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之上,三方应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通过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价值增值。移动运营商负责维护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终端上增大定制终端的份额,引导客户形成新的消费习惯;银行负责解决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问题和信用问题,在技术上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级别,同时,利用自身在风险管理的信用体系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提供保障;第三方支付机构负责推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业务进行互通,协调各个银行之间的不同标准,推动跨行支付在技术上的实现,既可以是银联,也可以是其他具备较好的业务创新能力、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移动支付平台。

(二)推动竞争合作

这种整合运营模式,一方面,需要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保持积极的竞争合作关系。移动运营商拥有良好的网络基础和手机用户群,银行则拥有庞大的银行卡用户群,在实行手机实名制后,能够实现客户的手机账户和银行账户绑定进行支付,不仅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支付体验,更能够推动移动支付由小额支付向大额支付发展。针对双方掌握的数据库,移动运营商拥有客户的位置信息、业务使用习惯等数据,而银行能够对客户的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跟踪分析,双方应将数据进行共享,据此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移动支付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移动运营商与第三方在技术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开发移动支付系统,并研发具有快捷移动支付功能的终端和各类应用软件,增加业务内容,对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产生影响。

(三)提升客户体验

客户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接受与使用是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受传统消费模式的影响,相比电子化支付,客户更青睐现金交易的支付方式,对于移动支付,其认知和接受程度则更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采取多项措施。首先,移动运营商应选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客户作为目标群体,向其推广移动支付应用服务,鼓励客户了解并尝试使用移动支付,逐渐培养客户的支付习惯。其次,运营商也可以通过推行以较低的资费或赠送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使用机会,增加客户体验,鼓励他们了解并使用移动支付。再次,移动运营商可以在适宜小额支付的行业或场所进行试点推广,宣传移动支付的知识,提升客户对移动支付的认知程度。最后,移动运营商应积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开发更为先进的移动支付技术,如RFID等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为客户提供更加简单便捷的操作体验,以进一步巩固客户对于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

(四)拓展应用服务

移动支付业务的扩展离不开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扩大。目前,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客户应用移动支付大多限于小额购买,以短信支付为主要形式,以购买电子化的商品,以电信运营商代收费为主。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培育客户的支付习惯,更要大力开发各类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网上支付、网上缴费等可以作为移动运营商向客户提供移动支付应用服务的起点。当客户对移动支付有所了解之后,可以向其推广手机钱包业务;当客户逐渐形成支付习惯之后,移动运营商可以在餐饮店、加油站、自动售货机等适宜进行小额支付的场所推广移动支付业务,再逐渐向其他传统行业,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充分拓展移动支付的业务领域,促进移动支付向传统市场的深度渗透。

[参考文献]

[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30):39-40.

篇10

关键词:移动支付捆绑连接;交易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手机为载体实际应用变得尤为重要,而移动运营商通过集成管理的方式,结合传统的商业模式将移动支付植入人们的日常应用。为了更好地迎合当展的需求,移动支付技术和移动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地前行。

一、电子商务中移动支付的发展与产生

1.什么是移动支付

关于移动支付,简单地说就是手机支付,是在物权双方在交易某种货物或服务时,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而进行的一种支付方式。其中包括手机、PAD、移动PC等多种类移动终端。

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的一种支付方式,它具有便捷性、及时性、移动性、独立性等不同于其他电子支付形式的特点。随身携带、即付即走,不受地域、地点的限制,及时快捷的支付货款或服务。且交易后快速获取交易完成信息,随时可进行账户查询、转账等便捷功能。支付方式简单易懂,个人亦能根据自身的消费习惯设置个性化服务和消费形式,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或产品信息。

2.移动支付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和变化

移动端的发展是“碎片经济”的综合产物,而移动端的软件应用离不开移动支付的功能完善。早在1999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国家较为开放的沿海省市开设了移动支付业务的试点;而最大的转折点是在2011年的6月份,央行首次下发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使得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许可证。但当时由于支付标准的不统一等诸多原因,移动支付前行的路途受阻。直到2012年6月21日,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才确定了国内移动支付的标准。

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是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移动端3G、4G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移动端的网速提升,这也逐步将人们的视野转移到了移动电子商务中来,迫使手机成为刚需的交易终端。而频繁的网上商务活动更是为移动支付打开了明亮的窗,不断鼓励人们使用移动支付进行线上的各项活动和购买。

二、移动支付的分类和技术现状

1.移动支付的分类

第一种是按照支付账户的性质的接入方式可分为银行卡支付、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和通信代收费账户支付。银行卡支付就是直接采用银行的借记卡或贷记卡账户进行支付的形式;如各行手机APP或者第三方购物平台的银联钱包;第三方账户支付是运用第三方技术实现虚拟货币结转,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常用的支付宝账户,购买产品后有一段时间存储时间或者直接由第三方平成账务对接;通信代收费账户支付是电信服务的一种小额支付类型,如话费抵扣的支付形式。

第二种是按照支付的技术产生而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近场支付是通过移动端实现货币资金流转;而远程支付是通过不同的支付方式进行的各种支付功能,包括移动设备上进行的银行卡转账、第三方平台代销费等

第三种是按照用户的支付情况分为宏支付和微支付。也称为大面额的支付和小面额的支付。宏支付属于交易金额较大的支付行为,一般在常规化市场运作中很少见,并需要信用评估和一定的担保;而微支付是限定交易额的支付行为,目前我国较多的支付都属于微支付的形式。

2.移动支付的技术来源及涉及的领域

移动支付技术来源于五种主要的形式:双界面JAVA card,SIM Pass,RFID-SIM,NFC和智能SD卡。

移动支付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但是主要围绕在几大块:购买生活产品,如;日用百货、服饰、家居等;网络虚拟产品,如:杀毒软件、游戏点卡、网络阅读充值等;服务类产品;如:电影票、医院挂号;其他生活服务如水、电、煤气、采暖费用、餐饮等。而大宗型的商品很少在网络上售卖并未形成移动支付。

三、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

1.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较多的移动用户较为信赖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支付形式。但仍旧难以改变一些中规中矩的用户群体,他们更加担心支付的安全以及难以接受的支付操作流程。这需要一个改变和渗透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我们将移动支付更加安全化、人性化的方向去努力,才能让人们更加信赖移动支付。随着网上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政策法规来规范网上市场的发展。

2.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革新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导向,因科技改变生活,因技术创新产业。现如今开发电子商务技术的人才素质良莠不齐,投入成本高昂且回报率较低,回报进程较慢。在新兴产业的开放下应开设现代电子商务课程,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高科技市场运转的机制,培育高等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移动支付当中去。

3.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探讨

在国外,部分运营商在移动支付的很多领域并不占有优势,但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大多数的运营商选择强强联手的方式将独立运营的思路排除。在国内,移动支付亦是电信市场炙手可热的卖点。众多企业也在转变以往排他运营的情况深入对移动支付的异业合作。比如O2O电子商务形式,是线上到线下的一个指引过程,通过线上移动支付而享受到线下的服务和购买产品,这是移动支付产业未来的指引路线。

结束语

移动支付迅速发展是来自于移动终端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的必然产物。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商务平台,更是引导了消费者的线上支付的习惯,不断催化和加推移动支付市场的爆发。安全、实用、适用等诸多疑问终将是在发展的脚步中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许敏.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J].金融会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