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供应链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搭建供应链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据分析 供应链管理 社区服务 电商创业 生鲜电商 配送物流 数据化服务
1 新楼盘社区日用生鲜电商的销售服务现状
1.1 社区服务性生鲜电商发展状态
以近年砉阒莅自魄某新建小区的日用生鲜电商的日常销售服务为例来说,此电商平台成立于2011年七月,在新楼盘落户之前主要服务周围的老旧小区,由于老旧小区的地形复杂、人员分布情况复杂等原因,此电商品牌一直都以社区日化用品销售为主,而伴随着电商OtoO模式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成熟,自2013年来此电商平台逐渐转型到自建物流网络和日常社区生鲜原材服务供应为主,依旧自建物流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为新楼盘用户提供一站式生鲜原材供应。近年来,虽然此生鲜电商平台以日常化的蔬菜、水果、海鲜等食品原材的销售为主,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趋势的日常盈利和平台建设,但在此电商平台在日常化的配送效率和用户时间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我国目前的生鲜电商产业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大型的电商平台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生鲜电商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型电商平台也都在加紧建设自身的生鲜电商平台,所以造成了行业竞争压力大、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等问题。另外由于产品的保鲜技术、供应链冷装物流技术还没有彻底攻克,所以生鲜电商的发展势头缓慢,其高效率的保鲜配送也成为了困扰电商平台的难题。而普通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在集中化的进行农副产品销售,但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没有自建物流和产品配送物流高,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盈利模式,只能在社区区域进行区域性的发展建设无法形成较大范围的覆盖。
1.2 基于数据化供应链管理的电商平台的社区服务体系搭建
伴随着近年来此生鲜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基于发展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化的电商服务架构成为困扰此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由于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构建有效的配送服务模式首先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品供应体系。需要以城市周边农村为产品基地作为产品物流配送的依托平台来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链,需要以生产农副产品的农村为基地生产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辅助其他高质量的农副产品进行销售。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旧现代大数据平台化管理模式建立产品供应体系数据链和数据模型,保障有效的数据交互。从现代电商发展的趋势来看维持电商平台运转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物流配送服务,其数据化电商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公司电商平台优势与产品农村合作社进行数据化对接,在保障数据化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将农村合作社中的农户生产模式进行数据化模型分析,及时的了解农户的生产种植状态,以此来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另外要以大数据运算平台为有效载体,根据数据化的平台预测结果来确定农副产品的产出规模,从而实现对商品的有效管理,进行数据化的统筹安排。与此同时,基于电商平台的云计算优势来建立社区生鲜服务网点,不仅是在相应的社区建立货源仓储,而且要进行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来配备基本的服务销售网点,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销售配送服务。另外针对日常大宗生鲜商品的销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供应链采购,针对特定的商品属性、商品的销售状态来进行统一的采购销售配送,为每个商品设定特制的二维码标识进行数据录入、物流跟踪、服务终端匹配、保障商品销售配送的有效及时。
2 日本神户品牌生鲜电商的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
日本神户市某品牌生鲜电商成立于2014年,基于基础硬件设施和品牌平台架构的有效搭建,其成立伊始就从事于社区共享化生鲜电商的销售配送服务,依旧商品的平台化数据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数据化分析平台搭建,不仅在不足两年的发展周期内迅速的垄断了本市的生鲜电商市场,其盈利能力也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在市场空间扩大和盈利能力增强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其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其标准化供应链的数据分析和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之上的集中式仓储建设和标准化自建配送体系的建设。
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与我国的生鲜电商相比日本神户的生鲜电商品牌进行集中式仓储和分布式仓储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基于数据化的仓储建设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相应数据模拟和数据分析,提升商品的周转效率节约流转成本。另一方面,生鲜电商的仓储建设模式可以增强商品的区域覆盖率,通过数据化的客户商品需求分析来进行统一的仓储货物调运,及时的为用户送达。
另外,由于生鲜电商在采购渠道和商品进货渠道的差异,导致商品同质化较严重,商品质量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神户生鲜电商品牌为此引进OTB标准化体系进行统一的商品采购管理。基于平台数据计算优势,采用云计算数据处理器根据采购标准和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来进行集中化的分析,得出优化的数据需求结果来进行多角度的衡量,确保运营服务体系标准化的运营。
基于数据平台处理,神户生鲜电商实现全方位的全系统自动调拨,根据分布式的仓储的范围得出最优结果进行正向调拨或者是逆向调拨,既可以快速安全的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也实现了配送网络的标准化,根据系统数据支持来全面的提升商品配送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对生鲜电商平台建设的积极意义
3.1 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生鲜电商的效率提升
基于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的生鲜电商平台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货物的配送效率和平台的运转效率。在精准的数据准备下,生鲜电商的线上平台基于用户的平台支付信息,可获得用户的精准定位,依据用户或顾客的预留信息可基于附近仓储的产品支撑在网络数据管理平台快速的获得产品信息,通过附近仓储快速的将产品调出为顾客及时的进行配送。而下单顾客可通过电商平台或者电商的品牌移动化客户端进行快速的信息下去,包括货物的产地信息、生产包装信息、物流信息,在物流数据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持下及时的掌握配送货物的状态,及时的收到货物。
3.2 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优势
基于生鲜电商物流配送标准的不断地提升,生鲜的物流配送成本也在不断地提升,去除自建物流成本之外,包括生鲜冷链和包装成本在物流配送环节中的成本也是高居不下,如何全面的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缩短物流的配送周期成为了很多生鲜电商品牌最关心的问题,而数据化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综合建设,基于平台数据化模拟环境的综合分析,可以快速的对商品进行定性化的数据管理,对物流仓储的货物进行准确的定位,及时的将商品从仓储中快速的调出。基于物流数据的统一化平台测定和分析可以快速的将商品发往终端,让顾客快速的收到货物。基于终端的数据构成和多平台的数据支撑和交互,物流整体的配送线路和数据可以达到最优化满足最便捷物流配送需求。在多元化的数据交互情态下,数据化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依据生鲜电商具体销售数据和用户平台使用数据来纵向或者横向的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销售采购数据链供平台使用,及时的做出数据分析形成数据参考做出有效的数据对比,从根本上提升物流配送效率。
3.3 数据化管理体系下供应链终端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下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终端建设一直都是困扰众多生鲜电商平台的首要问题,在终端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保障产品质量和货物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冷链供应过程当中要高度重视,同时在货物分拣和存储过程当中也要高度重视。而基于数据化平台的有效搭建,在数据的统一监控下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货物配送过程当中货物的品质和货物安全之外还可以在终端的货物采购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数据化监管,对采购及运输的每一个过程进行详细的管理,从源头到销售和配送顾客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保障不出现偏差。另外,由于现代生鲜电商的自建物流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如何在自建物流和自建仓储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进行货物分配和原材存储是生鲜电商终端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对源头货物进良好的配送网络搭建,也要依据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分析进行终端仓储和配送网络的搭配,要将每一个每一种货物详细的分配到时间效率最高的物流网络当中,将生鲜原材及时准确的送到顾客手中。
3.4 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的融合建设模式
随着现代生鲜电商产业市场的快速饱和,数据化管理供应链数据平台也逐渐形成融合性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电商信息交互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在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享方面也有了结构化的调整。不仅体现在电商物流信息的集中融合性,也在时间和空间接口上形成了融合性的跨越发展模式。交互性的平台数据共享和不同数据资源对接也形成了高度的集成性,信息数据的交互不仅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信息的来源分类上也更加体现出了平台顾客的主体性地位。对不同信息资源通过数据化的详加整理来实现资源信息的行业平台共享,在面对多种信息的集中时,现代媒体的融合性更趋向便捷,通过对信息集中进行分类和详细标示让受众群体更加便捷化的接收和分享信息,及时获得信息的有效价值。另外,基于电商平台的数据收集和供应链数据类型的不同,对于不同商品的信息数据收集也更加可靠和准确。实现生鲜原材的数据平台资源共享和数据链对接,不断地增强数据化管理供链的数据交互性和融合性,全方位的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物流配送的准确性,为广大顾客提供最便捷的生鲜购物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陈永平,蒋宁.大数据时代供应链信息聚合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机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7).
[2]于永利.大数据升级电商供应链管理[J].互联网经济,2015(Z1).
[3]陈涛,李佼.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研究[J].电子政务,2013(12).
[4]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01).
篇2
1、供应链的定义
20__年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__)对物流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简单来说,供应链包含了那些与转移货物从原材料阶段直到最终用户的相关联的所有活动,即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的企业所构成的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体系。它通过建成包含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以供应链的思想来解决和思考卷烟供应及市场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成为现实的必需。广义上来说,烟草供应链包括了烟叶种植、烟草机械、烟草加工、烟草包装物及卷烟商品流通等所有涉及商品物流的所有企业和部门。通过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乃至横向一体化的运作,使供应链各方相互结合,系统运作,从而形成整个行业的烟草物流。实际意义上,卷烟商品供应作为卷烟商品供求的核心环节,包括了卷烟生产商、卷烟批发商和卷烟零售商三方组成,通俗地说也就是烟厂、烟草公司和烟草零售户。主要反映了烟草商品的供求平衡关系,是烟草生态是否平衡的最终反映。呈现出供应链管理的典型性,是烟草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典型代表。
2、卷烟商品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是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台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体现经营一体化。实际意义上又演化为核心品牌与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品牌的塑造、文化的传播影响并带动供应链的深度发展。
二是卷烟商品供应链是集成化管理。要按照纵向一体化物流的要求,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对从烟厂调拨、烟草公司批发和卷烟零售户的零售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它关注的重点是商品的流动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功能分割或局部效率。烟厂、烟草公司和卷烟零售户不应再是竞争的主体,而是合作的主体。
三是防止供应链出现“短板效应”。由于供应链管理需要一条市场消费者驱动的无缝信息流,即在从零售商向上游的传输过程中要求速度快,要求链中节点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生产情况等。供应链伙伴必须协同工作,以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大致同步,因此,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取决于链上的最弱的一个环节。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及的“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根桶片决定的,所以供应链上所包含的各个节点应该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同心协力,使供应链中的组织之间的职能协调发展,积极维持沟通渠道,否则供应链一体化是无法完成的。
四是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是利益共同体,是战略双赢、三赢乃至于多赢的关系。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供应链节点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从供应商到终端顾客实质上是一条“博弈链”,一方的获益往往是另一方的让利。但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间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供应链成员是信任与合作的双赢性战略联盟,其一方的成功是以自身的核心优势服务另一方的成功,整个供应链的成功是以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成功为基础的,一方的失败或受损会导致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受损,他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如果供应链中的某节点篡改供应链规则,压榨供应商或对顾客服务质量漠视,这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他成员将会采用一致行动,将其清除出供应链,因为他的存在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崩盘。所以良性的供应链一体化应是通过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让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在服务好终端顾客中分享好处。
3、卷烟商品供应链的特点
(1)从卷烟商品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架构上,卷烟商品供应链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卷烟商品属功能性产品,需求稳定,产品生命周期短,受客户和市场流行趋势的影响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市场预测性。
二是稳定的供应流程。从烟厂到烟草公司再到零售户,供应流程已经得到固化,呈稳固的周期性供应特点。
(2)从关系属性架构上,其特点是:
一是关系既紧密又松散。紧密在于卷烟的供应流程不可变动,所有的卷烟必须由烟厂调拨给烟草公司,再由烟草公司批发给零售户,最后经过零售户供应给消费者,从而达到满足市场的目的。松散则在于目标市场不一致,现实意义上是工业企业可以说是面向全国和全省,烟草公司面向全市,而零售户则是面向自己生活的区域。
二是从体制架构上,工业企业、烟草公司和卷烟零售户管理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工业企业和烟草公司同时隶属于中央企业管理,同时接受行业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管理,以上级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并按照《烟草专卖法》的规定实行计划管理。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同,烟厂和烟草公司在接受地方管理上又存在差异,工业企业普遍承担着地方政府较重的税收任务,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承担的任务十分重大。烟草公司则完全按照中央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行,在税收上按流通企业的要求按章纳税,与工业企业相比,负担相对较轻。而卷烟零售户则完全是市场化管理,自己做主。
三
是信息既对称又相互封闭。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公开的,上下游之间是对称的,但具体的品牌及营销计划则又是相对封闭的。烟草公司的区域销售总量上下游之间是对称的,但品牌的组织与投放则又是相对封闭的。零售户的实际销量是对称的,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零售户的营销手段又是相对封闭的。
二、地市级烟草公司是卷烟商品供应链的关键主体
一是烟草公司是连接生产与供应的核心环节。由于烟草制品实行的是许可证管理,烟厂不享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销售权,同时卷烟零售户是也不具有直接到烟厂的进货权。所有卷烟商品销售必须经过烟厂调拨给烟草公司,再由烟草公司批发给零售户,最后由零售户销售给消费者。烟草公司的法定职能决定了它是卷烟商品供应链的主体。
二是地市级公司的主体能力架构也初步搭建。20__年姜成康局长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地市公司成为市场营销的主体”的工作思想。在经过取消区县烟草公司法人资格、按20__年(57)号文件要求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后,地市级烟草公司已经全面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下,如何大力推进烟草商业企业母子公司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总公司、省公司和地市级公司尤其是省公司和地市级公司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构建规范、科学、高效的母子公司体制,把地市级公司培育成为专卖体制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营销主体的关键所在,已经成为行业战略格局下的一项中心工作和重要课题。
三是地市级公司主要承担了供应链建设的核心发展任务。当前,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卷烟商品供应链的架构已经成型。卷烟网络建设按照“电话订货,电子结算,网上配货,现代物流”的基本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实现了网络组织架构、业务运作模式、管理模式、信息平台的“四个统一”,基本满足“服务客户、培育品牌、控制市场、科学管理”的网络功能要求,网建工作的着力点由“以我为主、归我管理”为特征的网络控制力逐步转变为“突出服务、注重效率、优化流程、提高素质”为特征的网络服务力,为进一步发挥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我们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局改革和发展各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地市级烟草公司卷烟销售网络业务规范(试行)》,统一业务流程、系统标准和操作规范;进一步优化流程、加强管理、服务客户、培育品牌,完善网络运行机制,提高网络服务客户、引导消费、培育品牌、控制市场的能力,发挥地市级公司市场营销主体功能,实现服务营销和品牌营销;进一步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把“突出服务”作为网建工作的灵魂,正确处理服务与效率的关系,在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标志着行业的网建工作已经进入到统一完善、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三、当前烟草商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认识上存在重大误区
一是把供应链的下游当作最终客户,这是与供应链的构成背道而驰的最严重的认识错误。导致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以下游客户为中心,最终把真正的卷烟消费者排除在外,使下游客户的需求代替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被得以掩盖。
二是把新型工商关系当作供应链管理。片面认为只要加强工业企业和烟草公司协调发展、协同运行,就能打好市场基础,把卷烟零售户排除在供应链以外。
三是唯专卖化。现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烟草专卖法》的保障,没有《烟草专卖法》,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不存在着什么供应链管理。
2、唯供应链管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物流化管理。片面地把商品的物理运动及其效率作为管理的核心,没有以资源的眼光去看待供应链涉及的市场内涵,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被动地、机械地开展客户服务,对客户资源仅停留在一般的客户关系管理上。
3、忽视供应链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卷烟就是品牌,而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供应链主体具有自身的服务特点,具有明显的品牌属性。供应炼服务品牌才是其根本的品牌。打造供应链,关键就是要塑造自己的服务品牌,赋予现有的供应链以品牌的内涵和力量。优秀的卷烟品牌与卓越的供应链品牌相结合,才是当前体制机制下的最佳联姻。
5、缺乏标准。没有按标准的要求去制定工作流程,存在着工作流程重复交叉、工作效率相互抵消、资源消耗过大的现象。
由于以上的特点和原因, 当前,卷烟商品供应链突出表现出一体化程度不够,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协同、不系统,这也是导致供求关系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
四、建议与对策
21世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供应链管理已经引起我国管理界的重视。因此完善现有卷烟商品供应链的运行机制,改进运行功能,需要我们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高效、准确的供应链信息传递和节约成本上,重点就是强调需求信息共享和计划同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适的供应链设计来突出服务、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正符合我们卷烟市场建设特别是网络建设的方向。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加强卷烟商品的供应链管理,关键就是加强现有的网络建设与管理。
(一)把“两个维护”作为供应链建设的出发点
“两个维护”是行业的共同价值观,本质上也涵盖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供应链管理同样把客户满意度作为其衡量价值的标志,要求要时时了解客户的价值标准,最大限度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统一起来。
一是要认真关注工业企业、零售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把“三个满意”作为衡量网络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应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看待卷烟的生产经营,跟踪消费者需求,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要正确把握服务与效率的关系。在突出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效率。既不能不计成本、不讲求客户需求和不研究服务流程乱上服务项目;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以牺牲服务为代价,减少送货、拜访次数和服务内容。进一步完善服务制度、优化服务内容、细化服务流程,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管理,努力提高服务响应速度和质量,千方百计优化流程和降低运行成本,努力提高网络运行的效率。
2、聚焦于市场化营销能力,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责任型、服务型、能力型、文化型、成长型市场营销主体
烟草市场秩序和经营水平,最终取决于供应链成员的守法经营程度和营销能力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两个延伸、两个同步”,即:专卖内部监管向持证零售客户延伸、服务通过零售客户向消费者延伸。在提高烟草行业自身自律水平的同时,同步提升零售客户的自律水平,在提高烟草行业自身经营水平的同时,同步提升零售客户的经营水平。
做好“两个延伸、两个同步”实现了经营终端的下延和管理终端的外延,进一步贴近了市场,把握市场规律,克服非市场因素,保持发展的安全性;促进了城乡卷烟零售户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协调性;重视了消 费者真实需求,保持了发展的可靠性;在注重速度的同时更注重了质量,保持了发展的稳定性;在提升零售客户经营能力和依法经营的同时,也提高了队伍能力素质,保持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3、要按一体化的标准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使之成为完善机制、改善功能的立足点
一是要积极探索按订单组织货源,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订单供货以客户需求为起点,以客户经理为预测主体,通过工商协商,自下而上完成的订单交易,这正符合了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思路要求。供应链一体化营销是从产品的构思开始,根据顾客数据库的信息构思,与顾客开展“头脑风暴”,让顾客参与设计、评价,围绕核心顾客进行生产和服务,而核心顾客的其它品种和生产业务通过业务外包形式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其它有优势的企业去生产,从而使各企业都能通过供应链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持库存最小化以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因此按订单组织货源就是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二是促使信息化库存转化为供应链的库房。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卷烟产品从原材料投放、成品出库、销售、运输、货款结算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卷烟产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准时送到顾客手中。当前,行业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只要工商充分共享生产及市场信息,完全可以使信息化库存转化为供应链的库房,大幅度减少社会库存,化解社会库存过大所引发的市场风险。同时,这也是控制商品流量与流速的根本手段,避免卷烟投放的盲目性,有利于控制商品的流速,为品牌培育和解决零售户盈利奠定工作基础。并从根本上节约营销成本,使顾客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是运用现代预测手段和知识,积极开展对市场预测能力的探索。制定市场分析与预测制度,明确预测办法,规定预测流程,根据销售波动特点和波动指数,利用基础数据运用科学方法对区域市场的消费季节指数进行专题研究,提高基数预测的准确程度,逐步完善社会库存检测体系。在社会库存监控的基础上,推行价格指数和赢利指数的监控,定期社会库存、价格指数、盈利指数,力求通过一系列指数的构筑起严密科学的市场监控体系,有效建立监测坐标,使卷烟营销能够依据有效工具进行科学调控,实现经营的科学预警。
(二)把提高素质作为供应链管理与发展的根本点
供应链一体化下的从业人员不再局限于行业内员工,也包括卷烟零售户。当前,供应链涵盖了几十家卷烟生产企业、几百家卷烟批发企业、几百万卷烟零售商。如果仅把提高素质仅局限在行业内,供应链并没有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会遭遇发展的瓶颈。在加强工商协同的同时,重点加强行业内员工和终端零售户的培训。
行业内员工的培训重点在于市场营销及管理。一是行业各企业领导层要把握行业面临形势和市场要求,深刻认识市场,主动研究市场,不断提升领导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经营主体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管理层的业务素质,要能看到问题并能帮助下属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管理层的主要职责就是培训员工为顾客服务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层的素质,特别是要抓好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客户经理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是顾客的服务者,是卷烟零售户的营销顾问,承担着培训卷烟零售户和顾客的工作任务。因此,要切实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使他们熟知业务、熟练流程、熟悉标准,敏锐发现市场变化,并积极开展有效服务。同时要明确岗位要求,完善岗位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培养积极向上、热爱本职的工作作风,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
员工的培训要突出客户服务工作,培训内容上:一是要规范与零售户之间的平等地位关系、权利责任关系和利益关系。要采取具体措施,用制度和流程来加以规范;要建立健全包括服务项目、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和服务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管理体系。二是要探索客户体验和客户行为管理工作。作为服务企业,最难解决的是服务成本的投入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对矛盾。要研究客户体验管理,了解客户行为,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切实做好客户分类,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要帮助客户提高经营能力。在“严格控制和限制大户、全面保证中、小客户的零售需求、充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思想的指导下,认真积极地卷烟零售户的经营指导,将重心定位于通过指导来提升卷烟零售户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能力,使我们自身在提高经营能力的同时同步提高卷烟零售户的经营水平。
对卷烟零售户的培训主要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卷烟零售户的经营能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卷烟零售户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零售户不会科学展示商品,一些零售户缺乏沟通技巧,一些零售户盲目销售,导致过度竞争和恶意竞争等等。因此,要积极引导卷烟零售户提高服务与经营技巧,提升他们的盈利能力。二是要加强《烟草专卖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当前市不规范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零售户中害群之马也时而有之,市场秩序经常被打乱。因此,经常性地对零售户进行法律法规等培训,不仅是管理,更是提高素质,营造规范有序经营环境的必然所在。
零售户的培训要突出改善客户关系管理和经营能力指导,培训内容上:一是对如何通过科学分类,在实行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对客户实行差异化服务进行培训和引导。紧密依靠信息系统的有力支撑,专销一体,根据《规范》要求,共同开展对卷烟零售户的评价,结合实际认真进行市场细分,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在卷烟投放、品牌培育、经营指导、拜访服务等方面分类实施不同的服务标准,切实提高客户满意率。召开下游零售客户座谈会,向其介绍营销工作思路、步骤及意义,以期达到理解、支持和配合。
篇3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均衡型供应链;主导型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30―05
引言
在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方面,理论界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企业国际化实现方式上:普遍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出口、契约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三种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但是对企业实现这三种方式的途径却鲜有探讨。而事实上企业国际化途径相对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而言,其地位就相当于目标实现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而有必要对企业国际化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供应链研究概述
企业国际化是企业逐渐增强对国际经济活动影响其前景的认识,并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和进行交易的过程(包铭心,2006)。它以在全球范围扩展经营活动和扩大收益为特征(乔治・S・伊普,2005)。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始于企业的跨国界经营行为,从20世纪50年展起来。随着企业跨国界经营行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相关的国际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国际化理论从三条不同的路线对企业国际化发展进行了研究(鲁桐,2003)。第一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以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为研究主体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其代表性的理论是产品周期理论、边际产业理论等等。第二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以跨国经营行为、国际化过程为主线形成的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其包括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以及出口行为理论、网络理论和国际战略管理理论等。第三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不完全竞争为条件,以跨国公司为研究主体的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代表性的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产品差异化理论等。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增长,也出现了针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诸如邓宁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拉奥的适应性技术优势理论、坎特维尔的后发优势和产业升级优势、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从各种不同角度阐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优势、可行性及企业国际化方式,给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践提供了厚实的理论指导。
供应链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早期对供应链的认识局限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提高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该理念曾经掀起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风潮。后来美国学者Stevens提出了集成供应链的思想,他指出供应链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的集成,扩展了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将供应链研究推向新的范畴。在此基础上,Quinn又提出供应链是涉及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各种经济活动,而Baatz进一步将供应链扩展到物资的再生和再利用过程。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扩展了供应链的研究范畴。至此人们普遍认同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全部流程,这其中包括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
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导致供应链管理理论相应而生,并成为当前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精髓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前提,透过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在有效地为客户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同时增加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从多个方面展开,现又发展到把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建立战略伙伴和战略联盟方面。
二、企业国际化实现的重要途径:构建供应链
将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考虑,我们提出实现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通过构建供应链,以链条为主体参与国际市场来实现。事实上企业国际化可以通过企业单打独斗、构建供应链和与其他企业缔结“横向”联盟三种途径来实现,但我们对构建供应链这种企业国际化途径更有研究兴趣。为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基点,我们用图1来描述。
对于构建供应链实现企业国际化的途径,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中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首先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中就蕴含了这种支持。1937年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市场和公司是构成生产组织过程中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方式。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交易发生途径仅限于市场和公司两种形态之上。而事实上交易还会发生在处于市场和公司间的中间状态,也即在形成伙伴关系的公司间进行交易的状况。据此学者们对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了扩充,肯定了组织间关系的客观存在,认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市场和层级外的另一种现实选择。因为交易成本理论是根据效率来判断应该采取何种治理模式的,这样,依据效率可以将“生产”和“买”的决定扩展至“生产”、“买”和“伙伴关系”的选择(杨雪莱,2007)。针对二元的合作关系,交易成本扩展理论指出:(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双方为了维持合伙关系而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低市场中固有的机会主义和监视成本(Jarillo,1988;Osbom&Baughn,1990)。(2)帮助企业避免将与自己核心能力不一致的行为内部化,或者避免将成本高昂难以管理的行为内部化。(3)避免管理其他国家雇员的困难性和高成本(Hennart,1988)。1988年Jarilio的研究也指出:当一个网络的安排为公司减少了交易成本时,网络比市场和层级更有效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企业间的“纵向”联盟,联盟中的企业构成复杂的网络,因而根据以上理论,构建完善的供应链可以使交易更有效率。
以跨国公司为研究主体而产生的内部化理论扩充也对以供应链形式实现企业国际化的观点给予支撑。这一经典理论依据市场相对效率来对市场和层级进行替代分析。扩充后的内部化理论加入各种混合治理结构的分析,认为代表先进生产技术的跨国公司也可以通过契约生产向合作伙伴外包生产服务,也即既可以考虑技术市场的效率也可以考虑生产市场的效率,这样最优治理结构的选择可以基于两个市场的相对效率。内部化理论的扩充显然更多地考虑了企业间界面的合作方式和治理机制。构建供应链属于企业间界面合作,企业国际化又和跨国公司密切相关,因而内部化理论的扩展为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实现国际化运营途径提供了支撑。
企业国际化研究的资深学者邓宁也根据企业国际化演变的实际状态,对他先前提出的企业国际化折衷范式进行了修正。因为企业国际化实践出现了国际合作安排(ICAS)这种重要形式,学者们发现
企业间合作形成的网链结构是介于市场和层级间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此邓宁和其他学者一起把折衷范式放在“联盟资本主义”环境中进行了变量内涵修正,修正后的范式涵盖了新的企业国际化途径选择――国际合作安排。实践中ICAS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通过和其他企业的协作形成供应链从而以链条为主体整合进入国际市场。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许多全球企业、跨国公司借此模式成功参与到世界经济运营体系中,并收到良好的效益。
网络方法理论的提出也为这一途径的可行性提供支持。网络方法理论假设:为了生存,组织需要和其他组织互相作用以获得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网络理论关注的重点是市场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每个个体的特征,这就极大地挑战了新古典主义范式假设。由此延伸出的国际化网络方法就认为:企业内嵌于广泛的商务网络中,该网络超越了单个公司的边界,甚至内嵌于不同国家的商务环境中,这对企业国际化的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网络方法把企业所处的商务网络定义为:企业与其商业伙伴如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经销商、政府之间的关系(Johanson&Mattsson,1988)。但是很显然构建供应链来实现企业国际化也涵盖在这个网络中。
实践中利用供应链方式扩展国际市场的案例已有很多。许多企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介入国际经济市场并取得显著成效。典型的如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制造业。他们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选择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原材料和人工的低成本优势,在本国进行汽车制造技术的研发、设计、发动机生产和整车装配,而将汽车的销售交由世界各国的汽车经销商,利用他们的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些企业运用现达的信息技术,凭借高超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将产、供、销紧密、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规模经济和快速反应同步,不但迅速拓展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而且将一些在本国已经丧失优势的产品和技术重新在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市场,促使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研究表明美国的IBM、戴尔、通用、德国的西门子等在全世界迅速拓展,日本企业海外竞争实力的迅速增强,中国台湾企业形成“大企业主内,小企业主外”的特殊格局等等,背后强劲的驱动力也构建了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这些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和科学管理在真正实现顾客价值增值的同时,也使其整个链条上的企业价值得到了增长。它们已经成为企业界效仿的榜样。
以上理论和实践结果说明,企业通过主动构建供应链,以链条为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是可行的途径。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该种途径必将发挥更大的效用。
三、构建供应链对于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正向影响分析
本文所指企业国际化途径――构建供应链,旨在充分利用供应链潜在优势,强调建立供应商一生产商―经销商或客户链条,形成动态稳定的关系,运用先进供应链管理技术,调动各节点企业的资源、技术、核心能力等并对其整合,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结果的剖析,我们总结出构建供应链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链条为主体参与国际化经营、增强市场力量
以链条为主体参与国际化经营可以增强市场力量,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和增强竞争优势。对日本企业的“系列之谜”,台湾企业“小主外,大主内”格局的研究分析表明,日本和台湾企业是通过构建其供应链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虽然链条上的企业并非都是大型企业,是由于文化上的一致性,使节点企业间高度信任和高度依赖,增强了市场进入力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业绩卓著。对于构建的跨国地区供应链,不论是从国际贸易的内向视角还是外向视角看,都能实现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当地企业在文化、市场、政策、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降低市场进入的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快速进入当地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把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作为产品零部件供应商、又把最终产品销售到这些地区的全球型企业,正是利用这些优势实现了企业的国际拓展。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可以利用互补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跨国供应链,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分处不同国家。链条中的供应商有低成本或供货速度优势,分销商的市场营销势力很强、生产商的生产实力或技术实力独占鳌头等等,这样通过形成供应链,各企业把自身的优势通过链条间的协调发挥到极致,形成互补效应,从而提高整个链条的能量,迅速进入或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
(三)构建供应链,搭建良好学习平台,激发创新
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知识决定命运的阶段。而新的知识和创意都源于不断的学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以信任为基础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为互相学习搭建了一个无法替代的健康平台。节点企业间互相学习对方的显性知识或默会知识相比其他企业而言更加便利。链条上的企业若处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核心能力、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和不同层次的管理水平,这样的融合更容易激发创新。同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链条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加强大,在世界的各个地区拓展新的“市场疆域”会持有更独特、敏锐的投资视角。这些对于链条上企业的国际化和价值创造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四)以链条为主体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导致企业将风险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有国际业务的企业而言,金融、政治、政策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是企业新增的风险管理重点。若是以构建供应链的途径进行国际业务,一方面承担的风险可以分散和转嫁,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节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特点进行技术上的操纵,将链条风险规避或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对于单打独斗、只依靠自身资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而言这是无法实现的优势,也是那些搞横向价格联盟、技术联盟的企业联盟很难比拟的。研究显示,相比供应链这种“纵向”联盟而言,“横向”联盟的牢固性较差。随着某一联盟企业的当前战略实现后,“横向”联盟企业间的关系会很快变得松散。因此,以供应链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增加的抗风险能力,将使链条上所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变得较为容易。
(五)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发挥供应链本身的潜在优势
供应链这种介于市场和层级间组织模式有极强的生命力,其本身蕴含的能量,近20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得出了很多结论:降低成本,使链条上企业的运作达到最优化,提高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等等,促使供应链整体价值增值。相信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供应链蕴含的能量将展现的会更多。
四、实现国际化进程的供应链类别及其特征分析
为指导企业国际化实践,有必要对参与国际化运营的供应链类型进行归纳。根据本文所指供应链的特殊目的,在现实条件和面临环境的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市场力量的大小对于参与国际化运营供应链的构建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依据成立供应链时节点企业的市场力量大小,把旨在参与国际化运营的供应链分为均衡型供应链和主导型供应链两类。
(一)均衡型供应链特征
均衡型供应链是指构成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市场力量均衡,各自具有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双方或多方为了实现国际化在市场上搜寻愿意合作的企业,经过广泛的筛选、接触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向,自愿结成“纵向”联盟,以链条为主体介入国际市场,实现联盟企业国际化。这类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 各节点企业目标一致。均衡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目标都在于实现自身国际化进程。双方或者多方从自身发展出发,制定出国际化战略目标,并且认同构建供应链实现国际化经营途径,愿意以节点企业的身份实现企业国际化。
2 各节点企业均具有链条所需的核心能力。该类型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也即具有独特的、有吸引力的市场力量,其他节点企业正是重视此种力量才愿意与其合作,并且这种力量会对链条上其他企业的违约行为造成威慑,从而促使构建的供应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 供应链管理实施民主化管理。此类供应链的管理依靠各节点企业间共同决策,任何一单个节点企业都不具有最终的决策权,在公正、透明的前提下,进行充分沟通,以保证做出对整个链条最有利的决策。
4 链条简洁。构成该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因为实力相当,目标一致,均认同以构建供应链的方式实现国际化经营,因而造成现实中这样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节点企业不多,链条简单。
(二)主导型供应链特征
主导型供应链是指先存在一个企业,该企业决定通过构建供应链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国际化。该企业作为供应链构建的主导企业,努力寻找符合设定标准的目标企业,成为其拟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主导企业可以是生产商或经销商。该供应链中的主导企业目的在于实现自身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构建供应链的目的在于利用链条中其他企业的辅助作用。而链条中的其他企业和主导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不一定一致,因为市场力量较小,想利用主导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获取一定的利润和成长机遇。该类型供应链具有以下特征:
1 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由主导企业进行。该类供应链的构建成功和主导企业密切相关。主导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目标,并确定通过构建供应链的方式来实现国际化经营。为实现目标,主导企业制定出链条上其他企业需要符合的条件并在市场上寻找。因为主导企业需要的上下游企业仅是辅助其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场上符合的目标企业相对较多,也较容易构建。供应链成立后,主导企业因为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自然成为链条的管理者,拥有较强的决策权,引导链条朝着实现自身目标的方向努力,同时兼顾链条中其他企业的利益分享。
2 链条中各节点企业的目标不一定一致。此类供应链除主导企业外,其他节点企业的目标会各有不同,他们看重主导企业市场力量带来的潜在利益,愿意在主导企业的引领下间接实现自身的长期或者短期目标,他们的目标可能是增加利润、增长业务领域、提高管理水平等等,当然也会和主导企业的目标一致为了实现国际化。
3 节点企业的市场力量不同。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市场力量不同,甚至悬殊。
篇4
回乡“触电”,农村妈妈的电商情怀
“自从阿里巴巴电商下乡、我们阳山成为‘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那时起,我也从工厂辞职回家,开了淘宝店。一个农村妇女,投入到这个全新的行业,过程实在很艰辛。说实话,刚开始做电商,想要一下子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有成就感,阳山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优质蔬菜、阳山鸡、紫心番薯、优质稻、淮山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把这些好东西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城里人,我就很满足了。” 在活动现场,作为阳山县第一批淘宝创业代表的小伍不无感触地说道。小伍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之所以回到农村创业,用她的话说,是不想让孩子做个留守儿童。以前打工受时间限制,而现在在家做电商,可以时刻留在孩子身边照顾他们。
自从阳山县搭建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后,广大农村青年看到了创业的希望,打起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从而掀起了阳山县农村青年“返巢”创业的热潮。现今的山村,虽然生活条件还没有明显变化,但世代相传的手艺——晒笋干、番薯干,通过电商平台,正在分享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年销售3 亿只清远鸡!是个什么概念?
在“走进阳山淘宝村,E 农项目对接”活动中,清农电商公司的副总裁陈百方透露一个“ 惊人” 的秘密: 我们的目标是2018 年后每年销售3 亿只清远鸡。
3 亿只清远鸡是个什么概念?据清远市鸡协相关数据统计:近些年清远市清远鸡每年的出栏量大概在4500 万至5000 万只,这意味着未来3 年,清远市清远鸡的出栏量必须要爆发式地数倍增长,才能满足清农电商的需求量。
“最大瓶颈可能是供应量的不足,而不是销售。”陈百方说。
“这也是农村电商与传统农业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清农电商的销售模式下,鸡还在蛋壳里,但鸡已经通过网上订单卖出去了,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鸡养大,并在订单要求的时间里送到终端消费者手中。”陈百方说。
15 分让你吃上最绿色安全的蔬菜
国内目前生鲜产品的状况是:供应链不完善、食品安全和品质无保障、农民卖菜困难、市民买菜贵、从源头到最终消费者环节过多。那么,问题来了,15 分(广州十五分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如何承诺他们梦想的?
“安全第一。”15 分IT 总监陈学燕告诉记者,该公司以高品质管理体系管控全程,从农产品基地的认证,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的监测,土壤的改良,种子的选择,种植过程的控制,采摘、全程冷链、产品回溯追源等各个环节进行管控,以供应链管理思维来管控农产品的全程生产和流通。从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精挑细选,剔除一切冗余的中间环节,真正实现基地直供。
不可不看的“阳山模式”
篇5
关键词: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对策
随着我国连锁超市的不断增多,生鲜农产品在连锁超市销售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随着而来的也将面临许多问题,例如,运输过程中保险问题,库存成本较高,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连锁超市很难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甚至出现连锁超市由于经营不善,仅生鲜食品损耗这一项就有可能把所有利润赔进去的现象。如何通过加强生鲜食品供应链的管理,整合和优化已有资源,降低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新鲜、安全的食品,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市场定位,正确采用经营发展战略
作为连锁超市,准备的把握市场定位是做好生鲜农产品经营的前提条件,由于连锁超市所在的区域不同,因此,采取的经营发展战略也必然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根据地区价格的差异实施价格战略,只有有效的经营战略,才能保证生鲜农产品销售利润不断攀升。此外,零售业是一个利润微小的行业,必须有效的“连锁”其他超市,才能把需求更好的利用起来,有效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统一派送,降低运输成本。当超市的采购形成规模,就形成经济规模优势,增强了采购谈判能力以获得最优价格,增加品牌认知度以增加销量,加快了食品流转速度以保证其新鲜的质量。
二、全面提升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从业人员的职业基本技能
近些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连锁企业不断进入中国生鲜农产品销售市场,对于中国连锁超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纵观国外连锁超市在生鲜农产品经营方面的经验,其中生鲜农产品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技能成为左右连锁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成败的重中之重。我国现行针对超市经营运作管理的相关职业教育薄弱,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少,加上生鲜产品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经营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此外,我国生鲜农产品销售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了解生鲜农产品行业的人员甚少,如何根据自身超市的实际情况,培养出适合本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从业人才才是发展的“金钥匙”。因此,超市加强生鲜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对于提高生鲜经营整体水平、提升门店经营业绩都将起到良好作用。
三、建立全新的“农业生产基地—超市”联合经营模式
连锁超市应该加大与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因为这种合作关系不仅能够保证供货的稳定性,还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就目前而言,采用农业生产基地—超市”联合经营模式被视为是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最佳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生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商品附加值的提升。为达到保鲜和保质的目的,连锁超市要求基地生鲜商品必须快速进入消费环节,因此,流通中的流转环节越少越好。直采模式恰好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
四、完善连锁超市物流运营体系
连锁超市能否保证生鲜农产品有效的供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连锁超市是拥有一个完善的物流运营体系。连锁超市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搭建属于自己营销网络的物流运营体系,并不断的对其进行维护和改进,保证生鲜农产品能够保质保量的运送到连锁超市,进而实现有效的客户群体。因此,建立有效的配送中心和配套的加工中心,是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有力保障。
五、合理预测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
生鲜农产品四季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效的市场的欲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准备的把握市场的需求,进而减少不必要的生鲜农产品库存积压,可以有效的降低库存成本,降低运营压力。生鲜农产品由于其本省极易腐败变质,所以储存生鲜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必须及时做好市场调研,并根据以往历史的销售数据对生鲜农产品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确保管理者针对生鲜食品的供求平衡问题做出科学的预测。
结束语
中国作为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而提高,对于生鲜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连锁超市作为生鲜农产品销售的主力军,必须根据国内外经营管理的变化,有效的采取经营发展战略,保证生鲜农产品终端不断的正规化和规范化,从而促进我国连锁超市更快更好的发展以及生鲜农产品质量不断的提升。(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凯.超市生鲜食品经营与供应链管理[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05)
[2]张金丽,史红亮.大型超市生鲜供应链的重构[J].中国市场.2008(19)
[3]缪瑞.商品检验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1(02)
篇6
20世纪60年代,轻工、纺织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中国第一轮经济增长,拥有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便成功赶上了时髦,这是我国第一次经历消费升级。
第二次消费升级发生在20世纪末,彼时,国民经济从温饱走向小康,彩电、冰箱、洗衣机成为流行。
现在,第三次消费升级悄然来临。不同于前两次消费升级,互联网打破了这轮消费升级的边界,15-35岁的新世代消费者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占据着40%的中国城镇人口(总人口以15-70岁计算)。
“这几年,消费升级进入了质变过程。消费人群结构、年轻人的消费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消费和娱乐呈结合趋势,消费是娱乐的一部分,娱乐也是消费的一部分。”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下称“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王佳茜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记者专访时如是说道。
在消费升级时代,零售行业该如何跟上消费者的步伐?体验、服务、合理的商品陈列、更好的流通链条、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无一不在挑战着零售商们的商业模式及创新精神。同时,母婴、服装、生鲜、健身、鲜花、首饰等垂直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消费结构调整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下是王佳茜对于当下零售行业发展趋势的解读:
洞察消费者
过去两年大家都在说消费升级,但是为什么消费者买的东西多了,零售商的日子还是不好过?因为消费被压抑了。在消费需求缓慢增长的过程中,零售商没有改变商品组合,没有提高设计能力,IT投入不够高,员工培养、管理体系没跟上,一旦消费需求爆发出来,中国零售商在与国外零售商竞争的时候,面临很大挑战。
零售行业的发展需要积累,与单一品牌管理不同。零售行业好比一架高精密度的仪器,每一个齿轮都要一起转。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整个零售行业是被地产驱动的,但地产运营商无需零售的精益性,只要占据好的地理位置,消费者就会过来,这导致了零售行业的发展比较粗放。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零售商都有自己的特点,模式不尽相同。但总结下来,成功的零售商都善于洞察消费者,精准把握消费需求。比如,日本零售商将消费人群切割得非常细,不同的店面有特定的消费人群。英国的本土零售发达,虽然没有日本那么精细,但做到了多元业态发展,根据不同场景,打造独特的零售店铺。
零售的流程、体系、IT、人员梯队搭建是极其琐碎的事情,不能靠资金砸出来,能够留住消费者的零售企业,必定具备核心竞争力。当下一些服饰企业发展比较快,通过多元化品牌策略满足消费者的升级需求,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以后这类企业会越来越多,因为消费市场在崛起过程中的机会很多。
我们根据不同人口、不同家庭收入区间进行分类,观察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在每座城市的分布状况。调查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从一个阶层跨入另一个阶层后,购物篮里的商品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比如,上层中产阶级的篮筐中,品牌比品类更重要,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包装高级的产品,吃进口食品、进口奶粉,海淘当季流行服装。
在BCG的研究报告中,家庭可支配月收入(下同)在5200-8300元人民币之间的是新兴中产阶级,月收入在8300-12500元之间的为中产阶层。在新消费经济时代,上层中产家庭(月收入为12500-24000元)及富裕阶层(月收入超24000元)数量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的消费将以17%的速度增长,为中国城镇消费贡献1.5万亿美元的增量。
从新兴中产阶级到富裕阶级,这类消费群体年轻、学历高,而且精明、不乱花钱,注重性价比,对生活品质有更多要求。
生鲜是一个明显的案例。随着现代家庭健康意识增强,家庭成员在外就餐次数减少,逐渐回归家庭,用自己看得见的食材控制饮食健康。从总体需求来看,消费者对生鲜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因此,生鲜行业是消费升级时代的机会之一。
生鲜企业有两件事情要做,一是运营好生鲜供应链上游,基于蔬菜、水果、肉等不同品类的供应链特点,设计出差异化源头掌控机制。比如,蔬菜从采摘到上桌,8小时之内是最佳时间,生产基地不能太远。水果的产地则比较集中,是区域性的。二是做好上游供应链管理,还有下游生鲜销售。食物有保鲜期,是损耗较高的品类,先进的运输鲜度管理、品质控制,减少分拣次数,快速而安全的最后一公里物流,都可以起到降低损耗的作用。生鲜市场有机会,但要规模化运作,执行操作很复杂,要琢磨供应链上的所有大小环节。
另一个例子是母婴用品。现在的80后、90后母亲和上一代母亲不一样,一是她们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二是供给充足,市场不仅提供母婴食品,还有各类服务,包括宝宝早教中心、体检测验、健康保险等。这是好事,能刺激供给端带来新一轮的消费增长和行业发展。
所以真正的消费升级,是消费人群结构发生改变,消费者愿意花钱、会花钱,购物趋向精细化、多元化,消费就升级了。
体验为王
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是不同的业态。从前百货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靠地理优势驱动,百货零售在商品经营、服务消费者方面比较粗放。不同百货商场的楼层分布、结构布局都很类似,消费者无论去哪家百货,看到的商品并无明显不同,导致同质化竞争出现。
未来,百货零售在两个方面会有较大提升。第一是经营商品。百货商场要对商品有规划,根据不同商圈的特征进行商品的排列组合,这个能力要培养起怼9外做得好的百货商场都各有特色,商品组合差异化明显。即便同一条商业街,入驻商业街的店铺之间也不会有雷同的商品。消费者在逛街时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的商品能在哪家店中找到。
例如,有些百货商场将家居产品统一安排在二层,于是百货二层俨然成了一个家居专业零售店;有些百货商场的时尚商品品类占比很高,设计师品牌占比突出;也有些百货商场专为奢侈品消费者而打造。走入这些百货商场,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因此商场之间不会相互蚕食商业份额。
现在国内很多百货商店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开始注重商圈客流的类别划分,选择适当的商品组合。不过,由于以往大部分百货商店商品趋同,国内百货商场的企业里没有“商品规划”这一部门,导致目前人才稀缺。所以国内百货商场要从人才培养开始,调整组织架构,才能在商品规划能力上获得提升。未来,百货商场一定会走向多元化。 “双速并行”的中国消费市场2015-2020(%,复合增长率)
第二,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不一样,百货商场的最终目的是销售商品,增强体验服务也都是为该目的服务。在中高端服装类店铺中,店面的整体氛围很重要,优秀的门店设计能够让消费者在进入店铺时产生品牌认同感。这是电商无法完全取代实体零售的原因。随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日益成熟,他们必然会到实体门店中寻找认同感。比如一位女士试穿了一件衣服,穿上后可以获得满足感。
在日本,优秀的百货商场都很注重购物体验。进入商场后,可闻着百货店里的香气、听着悠扬的音乐来购物,百货商场的整体陈列、服务也让人感到舒适。百货商场把销售商品的过程变成了提供体验服务的过程,精心设计的购物环境是为了衬托商品而存在,不是简单把商品堆在货架上销售。
所以,国外百货商场公司内部有一个重要部门――商品陈列设计部,负责视觉陈列,是一门专业的零售学科。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百货商店和品牌打造氛围,将外部环境与商品本身所传达的情感、意义融合起来。一个专卖奢侈品的楼层、一个专卖童装的楼层和一个专卖设计师款的楼层,其陈列都各具特色,消费者才能感受到来自品牌的力量和情感,刺激购买欲望。
百货商场需要具备的第三个能力是供应链,这也是国内外百货商场的另一大区别。国内百货对商场内销售的商品品类没有掌控权,但在国外,很多百货公司的模式是Concession Model(特许经营权模式),以日韩和欧洲百货公司为主。美国百货商场则以自营或直接买断经营居多。百货商场可以根据商场自身特色调整商品比例,突显差异性。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王佳茜
总结下来,要创造出合理的商品组合,百货公司必须具备三种能力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第一,洞悉时尚,对潮流有感性的认知;第二,深谙商品经营之道;第三,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反观以体验为主的购物中心。首先,购物中心并非零售,而属于商业地产,购物中心与零售商户之间是地产经营商和租户的关系。国内购物中心最大的难题是没有足够的专业性,品牌组合和百货商场没有区别。
体验是购物中心必须要做的事情。结合商圈的性质,设计购物中心的陈列,需要寻求自身定位,比如打造奢侈品艺术购物中心,或是亲子购物中心,也可以是潮流人士聚集地。不管定位如何,购物中心需具备较强的凝聚力,吸引精准客群,围绕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打造一站式w验中心。
2017年消费升级的速度会加快,其中数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消费者知道还有更多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关键的是,消费者越来越乐意把钱花在能够与他们进行情感互动、体验良好的商品上,而不仅仅是购买一件功能性的产品。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工程;实施要点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医院运营效率的综合体现,也是医院管理者受托管理成果的财务业绩体现。医院作为以公益性为目标的财政差额补助拨款事业单位,也是财政资金预算管控的组成部分。提升财政资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效益及效果,政府要掌握更全面可靠的信息来进行绩效评估,医疗机构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且适应精细化管理发展需要的核算标准和方法来管控医院的运营质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医院会计管理实践活动与会计准则制度的博弈平衡。在此背景下,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着力解决医院内部信息持有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监管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全新平衡点,因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是会计信息供求双方不断博弈下的一种新模式。
二、医院实施政府会计改革工作的系统工程要点
医院的会计制度变更,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变更的过程,是国家宏观政策对医院微观经济活动管理的规范和调整。而医院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除了直接改变会计科目核算体系之外,也会对成本核算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产生直接影响,间接地对物资管理体系、收入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等产生大的影响。最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对财政资金执行效益以及医院经济活动运行效率的反馈。如果将会计制度变革比作湖水治理运动,会计信息质量就是湖水清洁度,预算、成本、物资、固定资产、收入等各系统模块就是生活在湖泊里的各类生物群落,它们之间发生的复杂反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片湖水的清洁度。清洁度监测器通过对各类生物的监测判断其合理生长范围和状态,并对不在正常生长范围或生长状况不佳的生物及时进行干预,始终保持生态平衡,维持湖水清洁度的平稳。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正好类似于清洁度检测器的过程监控功能。因此制度衔接工作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各资源模块良性运转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各管理模块的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维持会计信息系统这汪湖水的清洁度。如果将这些系统要点整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中心、三驾马车,三个主体、一个支撑。
1.一个中心
会计制度的转变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影响是直观且根本的,政府会计制度统一了原本分散的教、科、文、卫会计制度,通过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会计模式变革了会计核算模式,改革了会计核算方法,实行会计信息双报告制度,这些变革带来会计科目的变化,核算方法的变化、会计报告的变化,最终带来会计信息系统的变化,这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中心。
2.三驾马车
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无疑是现代财务管理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在财务精细化管理远远不够的医院,存在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两张皮、成本核算结果不准确的普遍问题。因此医院应当利用好制度转变的机会,在设置会计科目体系时,除了依据会计准则和制度,还应当根据医院预算项目来设定,进一步明确具体预算项目,将预算指标落实到每个责任中心,提高会计系统对预算执行效果的反馈精度。同时抓住制度实施的机会培育会计核算人才,从而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度。注重过程控制的成本核算方法,不断改进间接成本的分摊规则和方法,探索成本核算与标准化临床路径的结合以及作业成本方法的运用。借助会计改革平台形成更为合力的成本核算、成本管控的氛围,加快推进成本会计体系建设。
3.三个主体
(1)物资管理系统。医院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其复杂多样的物资管理业务。这些物资是医院开展业务必不可少的周转材料,也是医院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更加高效地管理物资并使用,一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二是搭建更加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只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协同起来,才能让物资的实际周转情况更加贴合其价值转移过程,通过设置二级库房和高值耗材的条码管理,逐步减少以领代支的成本转移模式,更加真实地反映物资存量和成本损耗情况。(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做出调整,医院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合理界定应纳入核算范围的固定资产,通过全面的资产清查,摸清医院的家底,为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同时要厘清固定资产后续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规范后续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的规范和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固定资产的调拨转移进行及时更新,并针对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折旧政策,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损耗的速度。通过这些精细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切实提高资产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会计信息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3)收入管理系统。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的原则明确收入的确认时点并调整收费系统的报表格式。明确医联体的收益分配模式和核算方法,及时准确核算医联体的分配收入,为医联体效益分析做好基础铺垫。清理往来款项中核算反映的收入,明确捐赠收入、对外投资收益等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明确各类收入的确认标准,保证收入的及时入账,真实可靠地反映医院收入的全貌。
4.一个支撑
围绕制度衔接转变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变革,要发挥好三驾马车的马达作用和三个主体的基础作用,绩效管理系统的支撑功能必然不容忽视。通过设置合理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各系统模块的高效运行。通过预算系统和成本系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成本管控,推动财务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三驾马车的强力运行推动物资、资产、收入的精细化管理,三个主体的有序协作反哺马达的动力系统。最终通过绩效管理这个支点,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医院整体的管理网络。
三、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攻坚时期,对于纳入政府会计主体的医院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实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会计科目及报表的衔接是基础,影响会计数据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根本,控制经济活动过程的管控系统是关键。只有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现制度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政府会计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医疗与卫生事业管理,2017(15).
篇8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1.增强企业成本竞争优势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策略,电子商务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对原有业务流程化繁为简,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并减少资金占用。在电子商务平台下,需求信息快速传输,订单数据能够及时反馈,企业能更有效地根据订单安排生产,降低了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减少商品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电子商务交易方式能减少销售环节,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又提高了销售利润率。另外,电子商务还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企业利用网络可以降低相关库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人工费用、交通费用和通讯费用等支出。
2.实现管理模式流程再造
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它要求企业管理实现由内向外的扩张。电子商务企业把内部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在企业原本泾渭分明的内外资源流之间搭建通畅的电子商务平台,以网络为基础,把ERP系统、前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后端供应链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同时,电子商务模式使管理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递到每个部门和责任人员,实现信息传递的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人员的数量,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3.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
借助电子商务的应用,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这将极大地改善客户服务质量。一方面,全球各地的客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向企业提出要求,而企业则利用互联网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了解顾客需求,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的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可与下游的分销商进行更好的沟通,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对产品的定制化需要,同时为客户提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市场细分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增强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4.扩大市场营销半径
电子商务拓宽了产品的生长范围,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可24小时随时随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为企业实现低成本跨国营销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件,产品信息和品牌形象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销售业绩、美誉度和品牌忠诚度。
二、电子商务在钢铁领域中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整体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我国实现低成本跨国营销的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已达2.5万家。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9200家,同比增长21.3%。B2C、C2C与其他非主流模式企业数量已达1.58万家,同比增长58.6%。2010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比2007年增长72.7%。整体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意识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纷纷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企业级电子商务网站,加快向现代流通业转型的步伐。如宝钢已初步建立起支撑钢铁主业的电子销售、电子采购、电子交易、基础服务和数据服务等5大平台,应用模式日臻完善,内外部和上下游之间协同发展;武钢将电子商务与企业ERP系统整合,使用户在网上能够直接了解到合同执行情况;莱钢将物流园区建设与电子信息平台相结合,以信息科技提升物流配送管理;通钢网航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上招标采购;广钢利用广钢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交易业务和集团集中采购以及销售业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1年起就联合宝钢、鞍钢、武钢等12家特大型钢铁企业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搭建了电子商务网站,并逐渐开展了网上采购、网上招标、网上议价、交易信息服务等业务。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企业自身主导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它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业务状况,更有助于优化上下游供应链。
另一种模式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钢铁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了解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市场规律,并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现阶段主要有3种类型:一种是以资讯为主的内容型第一代电子商务网站,网站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自我呈现;第二种是以网络营销为核心的互动型第二代电子商务网站,网站注重人机界面的友好及访问者之间、访问者与客服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如我的钢铁、钢之家等网站;第三种是以电子交易为核心的交易型网站,如欧浦钢网、中金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
电子商务在钢铁领域中的发展,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巨大飞跃,但仍需看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譬如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普及应用水平有待提高;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资源匮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相关的外部体系建设,如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信用、安全防护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等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在钢铁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营效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
三、开展电子商务的策略
1.培养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和商务相结合的商务活动,需要的是同时具备既有企业管理策划的理论与经验又具有相应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教育产业要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人才的产学结合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最新发展需要,既懂经济管理理论,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工具,能在行业和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研究、电子商务工具开发以及企业电子商务规划、实施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企业应有计划地建立电子商务储备人才库,量身定做培训计划,重点培养提高各项素质,加强动态考核评估管理,定期盘点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及时补充储备人员队伍,使储备人才的数量保持动态均衡,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2.分阶段推进实施电子商务
对企业而言,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停滞不前的思想,又要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投资,追求“一步到位”的做法,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开展。钢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实力和规划目标,结合产品特点和市场竞争态势,循序渐进地建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管理模式。从建立企业资源计划,通过业务流程的集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升为供应链上的合作,从而实现企业间的合作,最终通过电子商业社区中的协作创造价值。
3.构建协同型电子商务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逐渐清晰和成熟,电子商务的协同趋势就越发显现出来。首先,企业内部需要协同管理。企业内部在完备电子化的基础上,应实现网上采购、销售、考勤、预算、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其次,企业与供应链需要协同管理。即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环节的协同应用,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的协同。最后是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电子商务还涉及到社会上的很多部门和机构,如支付手段的解决需要银行业的介入,网上税收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参与等。通过协同管理软件的有序管控,将更加清晰明确外部流程,做到内外协作。见图1。
4.引入数据仓库等智能技术
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各种技术与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网上交易,而忽视了如何更全面地分析客户行为、更有效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并提供服务,如何通过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钢铁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销售、设备、能源等方面的数据,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全面支持企业各个层面的经营决策,是企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钢铁企业通过实施数据仓库等智能技术,实现从数据库到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的转变,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信息化在决策支持和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地整理挖掘,运用计算模型和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5.建设良好的外部支撑环境
应进一步加强外部支撑体系建设,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快建立起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信用网络平台,积极推行网上企业信用查询,强化网上企业信誉;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系统,鼓励钢铁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企业物流网络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各类电子支付和结算工具,大力推进网上银行业务;加快制定电子交易、信用、支付、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结合钢铁行业特点,加快制定钢铁企业在网上开展相关业务的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建设基于电子商务的第三方钢铁服务平台,有关部门应协调多方面力量,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篇9
【关键词】准时制;存货;零库存
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过去赖以生存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行将丧失,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合理的存货标准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使资金周转速度放慢,从而影响企业利润。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强调“准时”、“准量”的先进生产方式,准时制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各类存货水平,而且可以全面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它的出现对于优化中企业的存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创新存货管理体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好思路。
一、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
准时制是目前世界上备受企业界瞩目的一种先进的现代库存管理方法,它将企业管理者的视角从企业内部生产拓展到整个供应链及物流系统,极大地创新了存货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
(一)准时制的基本概念
准时制生产方式(JIT)的理论思想起源于美国,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70年代后期成功应用而使之成为闻名于世的先进管理体系。其含义是:“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必要数量和完美质量的产品和零部件”。准时制的出现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积极推动企业实现“消除生产中断,使生产系统更具柔性,经营过程零库存”的经营目标。
(二)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的存货管理理念
资源的闲置就是库存,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库存占企业总资产30%左右,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准时制是一种追求消除任何浪费和不断提高经营效率的管理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库存数量,向着“零库存”的极限挑战,从而减少社会劳动占用量和提高物流运动的经济利益。实际上,在企业的内部供应链中往往存在着三种不同形式的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而准时制不仅将存货视为一种浪费,而且还努力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必要的时间、资源的浪费,不断降低存货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二、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
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预料的发展潜力。一个企业拥有存货量的多少,反映了其资产运作效率,故对企业而言,加强存货管理与控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在存货的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存货保管问题
存货管理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以物换物,不结算不入账,如用生产资料换取生活资料、劳务或个人生活福利。其次,监守自盗、虚报损失,如存货保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涂改账目,偷盗财物。最后,移花接木、调包计,如将库存或采购物资进行调换,以次等品偷换优等品。
(二)存货管理模式问题
中小企业先行的存货管理体制对内、外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力度不够,也没有充分重视对存货的价值管理,因此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要求。此外,由于存货的储存方法不科学导致存货的损坏。保存环境差,许多中小企业存货摆放紊乱,导致存货的存取难度大大提高,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同时,因不注重存货的储存环境及保存期限,又不经常清理仓库,致使一些材料因存储时间过长存货的积压及浪费。
(三)内部控制问题
存货内控管理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无规范的存货管理规则,也没有相应的存货盘点制。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人员流动性强,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执行不严,使得账实不符、信息失真的现象经常出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生产规模和资本实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对存货的流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跟踪管理,从而使得存货成本不断上升。
三、存货管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有助于保证生产秩序的正常、有序进行,也有助于满足客户需求,维护企业声誉,巩固市场占有率。但过多的库存,势必增大企业的资金,占用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存货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存货管理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它们的融资能力比较薄弱,而存货通常占其资金总量的20%~30%。存货沉积会占用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线上的资金,这样会大大增加存货的机会成本,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科学管理存货是中小企业进行持续生产经营的重要保证。控制合理的存货水平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存货的流动速度,而且会使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更具柔性,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最后,加强存货管理是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确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中小企业的原有战略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随着目前我国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难以维持长远,而合理控制存货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JIT生产模式给我国中小企业库存管理带来的启示
JIT生产方式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在品种配置上,应保证前工序生产的品种是后工序所需要的,拒绝不需要的品种;在数量配置上,保证数量有效性,拒绝多余的数量;在时间配置上,保证所需时间,拒绝不按时的供应;在质量配置上,保证产品质量,拒绝次品和废品。有效实施JIT生产方式需要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相配套。具体包括:
(一)健全存货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公司法》,从规范存货采购、消耗、销售环节,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做好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及选拔工作,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
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通过后向一体化来收购供应商,或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这样企业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持有成本,就既能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又不会形成存货堆积,从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的需求,搭建稳定的销售网络,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率,真正实现“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目标。
(三)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的成本,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专门从事物流工作,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送达顾客需要的产品,保证最好的品质和正好的数量。
五、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不以其意志为转移地纳入了世界竞争的范畴,消费者的需求也愈加突出个性化,曾经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也在渐变的环境中日益不支。因此,中小企业要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从原有的粗放式发展向准时制、精细化发展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朱琳静.准时制对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2,No.246953:95-97.
[2]宋宏.存货管理新思维──从EOQ到JIT[J].物流技术,1996,02:23-25+4.
[3]姚建凤.析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方式[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03:43-45.
[4]陈光仙.浅析企业“零库存”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No.31007:110-111.
[5]朱成国.基于JIT的库存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林语(1992-),女,福建福州人,现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ACCA专业。
赵婧(1992-),女,安徽和县人,现就读于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ACCA专业。
篇10
一、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二、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三、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四、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五、械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Performance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1.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