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25)
摘要:通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度模型,对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效益也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呈稳定态势,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呈上升趋势;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距离不断增大,耦合度不断下降;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差异越小,说明农用地利用越协调,耦合度越高。结合遵义市经济发展情况和区域功能定位,提出了提高农用地利用耦合度、促进农用地协调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农用地;利用效益;熵权法;耦合度;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88-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6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土地利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人类利用土地的最根本的原因,社会效益则是整体和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以说是久远的经济效益[1]。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就是要协调好土地利用的三效益,相关学者也对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许媛等[2]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探讨了西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梁红梅等[3]通过建立动态耦合模型,对宁波市和深圳市的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关学者对农用地的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性进行了研究。杜娜等[4]采用耦合度关联度和系统耦合度模型分析了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耦合态势;王继军等[5]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刘新平等[6]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及生态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系统评判指标体系,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但是对农业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较少,对喀斯特地区的农业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也较少。喀斯特地区由于受其地形地貌的影响,农业生产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差,农用地的利用效益也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如何,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以遵义市为例,通过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农用地利用的效益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耦合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促进遵义市农用地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农用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2012年遵义市农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历年《贵州省统计年鉴》、《遵义市统计年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遵义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2 研究区概况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在北纬27°80′—29°13′、东经105°36′—108°13′之间。市域东西绵延254.00 km,南北相距230.50 km,海拔高度在1 000~1 500 m。遵义市属于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全市国土面积307.67万hm2,其中山间平坝面积占7.40%,丘陵占30.70%,山地占61.90%,农用地面积2 73.1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77%。遵义市下辖2区、8县、2个民族自治县和新蒲新区管委会以及2个代管市。2012年末,全市共有164个镇、55个乡、8个民族乡、17个街道办事处,年末常住人口611.70万人。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 361.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81.2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13.31%。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权法 本研究采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熵权法是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一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7]。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因素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其思路是强化数值差别较大和弱化数值差别不大的指标对综合评价值的贡献,从而能够全面反映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具体分析方法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原始数据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rij=■, (1)
负向指标:rij=■, (2)
步骤二:计算熵值,计算公式如下:
Hi=-k■fijlnfij (3)
式(3)中,fij=■,k=■,Hi为第i项指标的熵值,k为玻尔兹曼常量,n为评价年份数或区域个数。
步骤三:计算熵权,计算公式如下:
wi=■ (4)
式(4)中,wi是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且0≤wi≤1,■wi=1,m为评价指标个数。
1.3.2 耦合度模型 农业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耦合关系,耦合关系越协调,耦合度越高。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函数分别为:
F(x)=■xiai (5)
G(y)=■yibi (6)
式(5)、式(6)中,xi、yi分别为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ai、bi为各指标的权重。
农业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模型是基于二者之间的离差大小而构建[8],其计算公式如下:
C=■■ (7)
式(7)中,k为调节系数,一般2≤k≤5,取k=2。
1.3.3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依据农用地效益的内涵,按照科学性、典型性、全面性、可比性等原则,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结合遵义市区域综合实际情况,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9-12],从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大方面共选取24个指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
指标体系中,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农业从业人员带来的农业产值;粮食安全系数X6是指人均粮食与联合国规定的温饱型年人均基本粮食的比值,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温饱型年人均基本粮食为400.00 kg;农业供养能力X11是指单位人口种植业产值;农业技术效率X14是指单位农业机械总动力所能产生的农业产值;土地农业利用率X23是指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农用地利用多样化指数X24是参考王鹏等[13]的研究成果,其计算公式为:G=1-■xi2/[■xi2]2,式中,G为农用地多样化指数,n为农用地利用类型数,xi为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分析
2.1.1 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从时间变化来看,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表2、图1)。2006年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为0.13,在历年中最低,主要是因为农作物产量减产以及耕地面积减少。2006年遵义市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天气,造成秋季主要农作物产量减产,全年粮食产量272.98万t,比2005年减产48.67万t,下降15.10%,农业产值增加值与2005年相比下降3.50%。2006年全年耕地面积减少7 626.00 hm2,其中国家基建占地657.00 hm2,其他基建占地400.00 hm2,退耕还林还草占地2 579.00 hm2,耕地改为园地3 990.00 hm2。2012年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高,达到0.78,主要是因为农业产值增加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2012年遵义市全年粮食产量276.22万t,比2011年增长21.60%,农业产值增加值181.24亿元,比2011年增长8.90%。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061.00元,为历年最高。从空间变化来看,2012年习水县和仁怀市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低,均为0.31(表3、图2),主要是因为两县(市)各项指标值都较低,直接影响其社会经济效益。2012年红花岗区农用地社会经济效益最高,达0.59,主要是因为其农业产出效率较高。2012年,红花岗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农用地产值及地均农业增加值在各个地区中都是最高的。
2.1.2 农用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从时间变化上看,2004-2012年,遵义市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稳定状态(表2、图1)。2008年农用地生态环境效益为0.24,为历年中最低,主要是因为农用地面积较低,尤其是林地面积较低。2008年遵义市农用地面积272.00万hm2,林地面积140.86万hm2,在历年中均为最低。2010年和2011年,农用地生态环境达到最高值0.60,主要是因为林地面积较高。2011年和2012年遵义市林地面积分别为163.74万hm2和163.56万hm2,在历年中最高。从空间变化上看,2012年红花岗区农用地生态环境效益为0.19,为所有地区中的最低值(表3、图2),主要是因为林地覆盖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地农业利用率较低,单位面积能耗、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较高。赤水市生态经济效益为0.87,为各地区最高值,主要是因为赤水市林地覆盖率、人均林地面积和土地农业利用率较高,以及单位农用地的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
2.2 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2.2.1 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时间差异分析 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差异比较大,耦合度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仅为0.46,整个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1)。第一个阶段是2004-2006年,期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不断下降,分别从2004年的0.38、0.54下降到2006年的0.13、0.36。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不断下降,从2004年的0.92下降到2006年的0.46。由表2可以看出,2004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为这一阶段最高,并且二者相差较少,所以耦合度较高,说明了2004年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而2006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为本阶段最低,且二者相差0.23,所以耦合度较低,说明了2006年二者之间的关系不相协调。
第二个阶段是2007-2012年,期间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在这一阶段中,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均较高,且在不断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2009年和2011年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为1,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均达到较高值,且二者差异较小,仅相差0.01,说明二者之间达到了协调发展。2012年的耦合度为此阶段最低,虽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值均较高,并且社会经济效益为所有年份中最高,但是二者差异较大,相差0.24,说明了农用地利用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
2.2.2 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空间差异分析 由图2、图3可以看出,2012年遵义市各县(市、区)的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度差异比较大,耦合度最高的达到1.00,而最低的只有0.56,耦合度空间大致分布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增大,耦合度逐渐减低。红花岗区虽然位于区域中心,其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各个县(区、市)是最高的,但生态环境效益却是最低的,所以其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最低,仅为0.56,说明其农用地利用不够协调,今后需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耦合度较高的有汇川区、绥阳县、正安县、湄潭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凤冈县、桐梓县,耦合度均在0.90以上。汇川区是遵义市市政府所在地,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耦合度较高。绥阳县、正安县、湄潭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凤冈县、桐梓县等县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主要粮油作物、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程度较高。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务川县)、习水县、赤水市的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中等水平,介于0.70~0.90之间,这些地区共同的特点就是农用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均超过其农用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这4个县(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突出,农业产出不高,社会经济效益较低,导致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不高。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变化,并对遵义市各县(市、区)2012年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2004-2012年遵义市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效益也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呈稳定态势;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2004-2006)耦合度不断减小,变化幅度较大,后一阶段(2007-2012)耦合度变化幅度较小,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观察2012年遵义市各县(市、区)农用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总体水平较高,耦合度分布大致呈同心圆形,随着与区域中心距离不断增大,耦合度不断下降;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差异越小,说明农用地利用越协调,耦合度越高。基于上述研究,为遵义市农用地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不断提高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前提下,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地整治,统筹安排,加快中低产田特别是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完善渠、路、桥、涵、闸等相关配套措施,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连片标准良田建设。充分利用农地分等定级和产能核算等方法,形成以保护耕地生产能力为主的耕地保护测评体系,进一步发挥耕地保护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对建设占用耕地要进行严格审查。
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结合遵义市农业区划布局,积极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排灌泵站配套建设及水源工程建设,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有计划地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遵义市属于喀斯特岩溶山区,降雨大部分以径流方式流失,通过新建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输水调配能力。
3)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搞好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重点。对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要加强引导,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对农业推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研究市场,不断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4)不断加强支农惠农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一要不断优化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支农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用到实处;二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派遣农业技术员驻村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农机化建设,推广实用新型农机具。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和发展林业项目和造林补贴项目,不断提高林地覆盖率;二要加强对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其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提高畜禽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调整肥料施用结构,大幅减少化肥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要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生物资源,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臧俊梅,王万茂,朱亚夫,等.我国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2006(1):39-42.
[2] 许 媛,南 灵.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的研究——以西安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4-87.
[3]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42-48.
[4] 杜 娜,王继军,杨 冰.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48-52.
[5] 王继军,李 慧,苏 鑫,等.基于农户层次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87-1895.
[6] 刘新平,孟 梅.新疆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5):1002-1008.
[7] 贾艳红,赵 军,南忠仁,等.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6,25(8):1004-1005.
[8] 唐 婷,李 超,张 雷,等.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4):4025-4036.
[9] 刘媛媛,胡月明,杨永忠,等.基于LESA的佛山市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7):193-196.
[10] 李占军,刁承泰.西南丘陵地区县域农用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江津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4):105-109.
[11] 田克明,王国强.我国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79-82.
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1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概况
柘城县地处河南省东部,属淮河流域,为黄河冲积平原,位于商丘市西南部,总面积1042km2,耕地面积7.15万hm2。项目区位于柘城县东部,项目涉及3个乡镇共51个行政村。本次项目为疏浚7条排水沟总长度51.85km,总排涝面积0.95万hm2。由于沟网交错,各排水沟排涝面积存在重复。其中明净沟22.20km,总排涝面积0.71万hm2;八丈河7.30km,排涝面积0.20万hm2等。
2柘城县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2.1效益计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0.20万hm2,改善排涝面积0.95万hm2,项目建成后,粮食产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年增产粮食45.06万kg,农民人均年增收27.23元。项目区夏粮作物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花生等作物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种植面积的80%,经济作物占种植面积的20%,复种指数为1.80。水利增产效益分摊系数取0.40。2.1.1灌溉效益计算项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0.20万hm2。经实地调查及2012年统计数据分析,每公顷粮食作物约增产150kg,经济作物增收300元/hm2,粮食综合价格为1.80元/kg,年增产效益为:B1=(3.03×1.80×80%×10×1.80+3.03×1.80×20%×20)×0.40=40.14(万元)2.1.2排涝效益计算多年来项目区内因涝灾影响粮食作物平均减产约7kg,经济作物每公顷减少收入225元,项目实施后,改善排涝面积0.31万hm2。则项目完成后可减少损失:B2=(14.30×1.80×80%×7×1.80+14.30×1.80×20%×15)×0.40=134.67(万元)。则项目效益为B=B1+B2=174.81万元2.2农民增收项目区年增加经济效益174.81万元,项目区总人口6.4190万人,农民年平均增收效益为:174.81÷6.4190=27.23元/人•a,项目实施后农民人均收入为5390元/a,比实施前提高0.51%。2.3国民经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34.36%,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ENPV=328.56万元,>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2.10,>1.20,动态投资回收期约3.46a。说明该项目经济上是合理的。应当尽快兴建该工程,以适应该地区的工农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和发展需求。
3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3.1柘城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由于建设资金的长期缺乏,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严重制约农业生产。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就成为解决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就项目资金的来源、流向和实施后项目的管理和组织要求上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本身就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全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实施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因此,项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3.2为农业机械化、生物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等奠定了基础项目实施对于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观念,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排水沟疏浚后,农田的排涝能力将大大提高,使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增产型农业发展。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减少政府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减轻财政上的负担。
4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柘城县农业排涝条件,农作物得到及时排涝,增强了作物抗病虫害能力,作物复种指数得到提高,林、果、草种植面积得以增大.从而使植物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加上配套措施和土地平整,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程建设期、运行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最终使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保护。工程实施后,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区内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斗农沟沿岸可植树种草,进行绿化,对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很大的作用,其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5效益分析及总结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0.20万hm2,改善排涝面积0.95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5.06万kg,年新增总效益94.13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27.23元。同时,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结束灌区以往重建轻管的局面。经过计算,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34.36%,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328.56万元,大于0;效益费用比为2.10,大于1.20,各项指标均达到规范要求,说明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柘城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后,可为灌区农作物及时解决旱涝灾情提供保证,对改善灌区灌溉、排涝、生活条件,增加农作物单产,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好的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务华.公共财政投资农田水利效益分析及建议[J].中国水利,2013(11).
[2]马西曹,张建全.河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效益分析[J].河南科技,2013(16).
[3]马永超,朱强,张元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26).
[4]刘素玲,李付新,张举林,张西德.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7).
篇3
1.项目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于承德县三沟镇老牛河中游,介于东经118。12''''21”~118。15''''49",北纬40。59''''30"~41。02''''43"之间,涉及承德县三沟镇的二沟、北杖子、三沟、东庄、苏家营、孤山等6个行政村,总规模为558.7hm2。
1.1自然条件
项目区地处西河北岸、老牛河及老牛河与西河交汇处的小冲积平原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405~420m之间。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9.1口,年降水量550mm,多集中在六、七、八月,降水量合计35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1%。年平均蒸发量908mm,为年降水量的2.8倍,尤以春夏两季的蒸发量最大,易造成春旱和伏旱。太阳辐射总量为129.8千卡/cm2,年平均日照2702.9h,无霜期平均132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3000℃,能满足一年一熟的热量需要。
土壤以草甸褐土为主,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耕地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钾相对较丰富,处于中等偏上。
1.2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所在的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872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40.16%。人均耕地面积0.088hm2/人,比全县人均耕地(0.076hm2/人)略高。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夏玉米等。农民人均纯收入1293元/人,低于全县1321元/人的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占项目区人口总数52.5%,劳动力资源充足。
1.3基础设施现状
京沈北线(原101国道)由东南向西北穿过项目区,为项目区主要交通干道,其他田间道路与此相通,但宽窄不一,坑洼不平;在老牛河和西河的沿岸,修有河坝,防洪设施比较完备;区内没有配套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大部分农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10KVA高压线自西北向东南穿过项目区,变电设施基本齐全,电力供给有保障;区内有零星林地分布,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少。
2.资源条件分析
2.1土地资源分析
2.1.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558.68hm2,其中耕地482.81hm2,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86.42%;坑塘水面2.19hm2,占0.39%;农村道路1.10hm2,占0.02%;未利用土地72.58hm2,占12.99%。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表1单位:hm2
权属
单位
农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耕地
其他农用地
其他土地
未利用土地
灌溉水田
水浇地
旱地
菜地
坑塘水面
农村道路
滩涂
荒草地
孤山
70.16
2.23
0.18
3.24
0.48
76.29
苏家营
89.91
1.91
0.20
6.25
2.73
101.00
三沟
167.75
1.58
0.32
22.27
8.88
200.8
东庄
17.89
38.42
0.18
0.52
16.05
73.06
北杖子
3.08
79.66
4.48
2.19
0.16
6.67
5.49
101.73
二沟
5.74
0.06
5.80
小计
17.89
3.08
451.64
10.20
2.19
1.10
38.95
33.63
558.68
2.2.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
低产旱地面积451.64h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80.84%。耕地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处于中下等水平,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产出率低。项目区内存在2.19hm2的坑塘水面,常年闲置,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2)林木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差
植被稀疏,只有零星林地分布,林地内树木缺株断带,树木老化、枯死现象普遍,基本失去了生态防护功能,项目区生态环境差。
(3)基础设施状况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无灌溉设施,无法有效实施灌溉;内、外沟渠长期弃置不用,淤积严重;有一部分配套田问路和农村道路,但未经合理规划,路面宽窄不等,且多为土路,不能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
(4)重用轻养,经营粗放
广种薄收现象普遍,实行粗放经营和掠夺性经营,不注重对土地的养护,致使土地生产能力越来越低,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2.2.3耕地整理潜力分析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耕地的数量,提高耕地的质量,不断地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保障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项目区增加耕地的潜力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和开发滩涂。
现有未利用地72.48hm2,其中荒草地10.39hm2,滩涂38.95hm2。经土地平整,增施有机肥,可新增耕地57.89hm2,新增耕地率达到10.40%。通过实施土壤改良,使其变成高产、稳产良田。
现有低产旱地451.64hm2,年均亩产低于500kg。这部分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通过新建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低产旱地变成高产稳产良田,年均亩产达到900kg,土地产出率提高80%。
现有坑塘水面3.0hm2,常年闲置,淤泥淤积。通过整理变为养殖水面,可增加当地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当地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
最终把项目区建成土地平整、田块成方、面积适度、四周林网、路渠成行、灌排分开、生态环境良好、便于机械操作、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高效农田。
整理前后各类用地指标变化情况见表2。
整理前后各类用地指标变化统计表
表2单位:hm2,%
地类
规模
比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耕地
旱地
451.64
水浇地
3.08
540.70
菜地
10.20
57.89
86.42
96.78
10.40
灌溉水田
17.89
林地
农田防护林
3.69
3.69
0.66
0.66
其他
农用地
坑塘水面
2.19
-2.19
0.39
-0.39
养殖水面
3.00
3.00
0.54
0.54
农村道路
1.10
5.92
4.82
0.2
1.06
0.86
沟渠
5.37
5.37
0.96
0.96
未利用地
荒草地
33.63
-33.63
6.02
-6.02
滩涂
38.95
-38.95
6.97
-6.97
合计
558.68
558.68
100
100
2.2水资源分析
2.2.1水资源状况
地表水:经承德县水利部门测算,项目区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深124.1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33万m3。
地下水:地下水分布情况自上而下大致可分为3类含水层:潜水、风化裂隙水(风化壳潜水)、浅层裂隙水。潜水:储存在第四纪松散层中,沉积厚10~15m,局部6~8m,水位埋深3~5m,含水层4~6m,分选性好,透水性良,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可达lOOm3/h以上:风化裂隙水:因风化裂隙发育,泉水出露广泛,出水量3.6~36m3/h,风化厚度5~20m,可供生活用水;浅层裂隙水:水位埋深25m以下,出水量21.6n13/11。各类水的矿化度在0.5~2.0g/L之间,水质良好。
近年来,气候连年干旱,天然降水逐年减少,地表水已不能作为农业生产的可靠水源。地下水位降低,潜水和风化裂隙水已不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浅层裂隙水,来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2.2.2农业需水量估算
根据承德县降水资料,参照《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和《河北省用水定额》(试行),以及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站灌溉试验研究成果,结合当地用水习惯,确定不同种植结构的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推求项目区整理后总灌溉水量。见表3。
表3各种作物灌溉用水量表
种植作物
面积
(hm²)
灌水定额
(m³/hm²)
灌水次数
(次)
灌溉定额
(m³/hm²)
灌溉用水量(万m³)
地膜水稻
250
900
4
3800
90.00
蔬菜
200
750
5
3000
75.00
夏玉米
90.70
750
2.5
1875
17.01
合计
182.01
2.2.3供水量估算
运算下列公式,可计算出项目区地下水可利用量共计191.35万m3。
W开=入W补
式中:
W开为地下水可开采量(万m3/年);
入为开采系数,根据《承德县水利志》和现有实测资料,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以及开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等条件下确定地下水开采量,老牛河流域的开采系数一般取值0.90。
W补为地下水总补给量(万m3/年),项目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包括降雨入渗、地表径流、出山口后渗漏补给和地下径流侧向补给。
经过计算,推算出项目区地下水总补给量191.35万m3。
2.2.4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91.35万m3,农业需水量为182.01万m3(见表3)。可知供需水之间的比例为191.35/182.01=1.05:1,可见,项目区水资源能够满足农业用水的需要。项目事实后,采取节水措施并设计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适当的种植结构,如采取秸秆还田、地膜覆盖、使用蒸腾抑制剂等农艺节水措施和化学节水措施,可减少作物腾发量30mm。因此,水资源供给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灌溉要求。
3.效益分析
3.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通过这一科学决策的实施,去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使人类——土地——环境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取得土地整理的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效益的预评估是预测土地整理合理与否的重要步骤。通过综合效益分析,可以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效果,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调整用地结构和整理模式,按经济、社会、生态规律来改善农业系统的运行。
3.2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3.2.1经济效益
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是指投资行为主体或其他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对待整理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本文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采用静态分析法分析。
(1)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构成:种子、肥料、农药、用电量、机械作业费等。依据当地生产经营状况,确定生产资料成本见表5。
农业生产耕作成本构成表
表5单位:元/亩,元
种植种类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总成本(元/亩)
305
500
157
用种
40
60
7.5
肥料
120
160
66
农药
10
100
10
用电量
39
80
25.9
机械作业费
75
75
40
其他
21
25
7.6
(2)年效益
整理后,项目区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540.70hm2。随着生长条件的根本好转,种植结构调整为种植地膜水稻、夏玉米等农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调整后的经济效益分析见表6。
表6项目区整理后年经济效益分析
作物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耕地面积(hm²)
250
200
90.7
单产(kg/hm²)
10500
22500
6000
总产量(t)
2625
4500
544.2
单价(元/kg)
1.4
0.6
1.0
产值(万元)
367.50
270
54.42
投入(元/hm²)
4575
7500
2355
总投入(万元)
114.38
150
21.36
纯投入(万元)
253.13
120
33.06
纯收入合计(万元)
406.19
整理前,灌溉水田的面积为17.89hm2,水浇地的面积为3.08hm2,旱地的面积为451.64hm2,菜地面积为lO.2hm2。项目区整理前年经济效益分析,见表7。
表7项目区整理前年经济效益分析
地类
灌溉水田、水浇地
旱地
菜地
作物
水稻
夏玉米
蔬菜
耕地面积(hm²)
20.97
451.64
10.20
单产(kg/hm²)
4500
4500
18000
总产量(万kg)
11.00
203.24
18.36
产值(万元)
15.41
203.24
11.16
总投入(万元)
7.86
135.49
6.12
纯投入(万元)
7.55
67.75
4.89
纯收入合计(万元)
80.19
综上,整理前的纯收入为80.19万元。则整理后净增纯收入为326万元。
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投资收益率=(新净增纯收入/项目总投资)*100%=23.49%
投资回收期=1/投资收益率=4.26(年)
通过分析,该项目的实施经济可行。
3.2.2生态效益
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对土地的局部平整,土壤的改良,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建设健全该区的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从而达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通过对坑塘水面的整理,有效增加水域面积,可以有效改善项目区局部小气候,增加湿度;植树46320棵,完成道路绿化林带、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使林带、林网的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等均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林木覆盖率达到3.91%。加上附近山林,将大大增加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从而,使项目区进一步提高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项目区内土地水侵、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更加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最终使区内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并逐步改善。使项目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3.2.3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土地整理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出发,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
3.2.3.1耕地面积增加
通过土地整理,目前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河滩地将得到整理利用,增加有效耕地57.89hm2,耕地面积增加率为10.4%。耕地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3.2.3.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土地整理,目前耕作不便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变,将形成配套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所有的耕地将成为早涝保收的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
3.2.3.3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实施后,耕地的生产力将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农民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改善农产品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上所述,可见本项目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4结束语
资源条件分析和效益分析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其目的是论证项目是否适合建设、技术上是否可靠、经济上是否合理。本文在项目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了预见性的分析,是对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理论的一次尝试性运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只采用了静态分析的方法,但对全部由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说,已能说明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z].北京,2000。
篇4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70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由于一些地方土地整理项目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保护等倾向,国土资源部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中明确规定,要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进行效益评价,同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中也规定项目竣工验收费用中包括对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的再评定,因此必须把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内容
对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以及以上述三个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评价。
1.1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分析内容是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量与产出量分析,主要包括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经济效益。
1.2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内容是在农村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效益。
1.3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分析内容是评估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后,通过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增加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增强洪涝灾害抗御能力。
1.4综合效益评价
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与前提;就土地利用的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因素成为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目的所在;而追求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所以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到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和可接受,生态上平衡。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入手,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对需要研究评价的事物的不同重要程度的量化反映,是决策或评价问题中常见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主观确权法以专业人士或学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得到相应指标权重,其优点是专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较为合理地判断各指标之间的排序,缺点是主观随意性大。客观确权法是以历史数据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关系为依据来综合确定权重,使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其优点是权重客观性强,可有效避免主观随意性,缺点是通用性和决策人的可参与性较差,计算方法比较繁锁。主客观综合集成确权法是将主观确权法和客观确权法相互进行修正补充来使用,从而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规避各自的缺点。
2.3综合效益值的测算
一是各类效益指标值计算: 项目区各类效益指标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Fi-i子目标的目标值;
Sij-i子目标j指标的指标值;
Wij-i子目标j指标相对i子目标的权重值;
n-指标个数。
二是综合效益值计算:项目区综合效益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F-综合效益值;
Fi-i子目标各类效益分值;
Wi-i子目标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
n-目标个数。
3蕲春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东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属东北高西南低的倾斜地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98.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0.9%。
3.1项目基本特性
项目区位于蕲春县西南部,东至走竹路,南以外河为界,西以新河为界,北到幸福水库以北山脚线下,涉及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991.69公顷。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带,建设规模为558.48公顷,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林工程,总投资为1972万元。
3.2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于2010年元月正式开工建设,在当地政府和各村的积极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于2011年12月基本完成项目工程(见表1)。
3.3项目效益评价
3.3.1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7.17公顷,耕地利用面积增幅为3.07%;生产投入成本由农业作物亩平均成本689元降至589元,亩均投入成本降幅达到14.51%;粮食作物平均亩均单产增幅达到12.37%,粮食作物总产量增幅达到20.97%;农业粮食总产值也由原来的887万元提高到了1089万元,提高22.80%;农民人均收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234元,相比于项目实施前增幅为7.37%。
本项目总完成投资1972万元,采用静态收益法进行计算,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年纯收益为370.42万元,投资1972万元,需要完成土地利用投资的静态回收期为5.32年;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年均纯收益达到628.54万元,静态回收期为3.14年,投资回收周期提高了40.98%(见表2、3)。
3.3.2是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率=可利用土地/项目建设规模×100%=87.86%;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率为91.12%,提高幅度达到3.26%。
项目区涉及总人口8638人,实施前耕地面积467.41公顷,推算出每公顷可供养人口数为19人。实施后可供养人口数=项目区耕地总面积×耕地每公顷可供养人数=484.58×19≈9208(人),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570人,增幅为6.60%。
项目实施前,单位投资就业人数=项目总人口数/项目总投资=8638/1972≈4.38人/万元,实施后每万元投资增加就业人数为4.67人,单位投资就业人数项目增幅为6.62%。
对项目区50名农民群众采用面对面方式调查,在项目实施前有42名农民群众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表述不满意,通过项目实施后,有46名群众对项目建设非常认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后群众对项目的参与认可度达到了92%。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对项目的参与认可度提高了80%。
3.3.3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区内的土地通过整理,有效地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环境污染,起到了防风、固土的作用;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配套和完善,提高了基本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83.69%,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为86.77%,项目区土地垦殖率提高了3.07%。林地覆盖率为4.66%。绿色植被覆盖率(计算公式为:绿色植被覆盖率=(防护林覆盖面积+农作物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由83.69%提高到91.43%,项目区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度达到9.25%。
3.3.4综合效益评价 综合效益的评价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分析的,这些效益在一个具体的整理项目中可能相互依存,彼此正相关。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见表4),评价指标体系值测算(见表5)。
采用特尔斐法来确定,邀请熟悉本项目的相关专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确定。当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通过统计检验,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6)。
综合效益值的测算: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各指标权重、指标值,测算经济效益提高度为22.33%,社会效益提高度为28.39%,生态环境效益提高度为5.40%,综合效益提高度为20.22%。
综合效益评价结论:通过对蕲春县赤东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评价测算结果看,实施土地整理后综合效益提高度为20.2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幅度都在20%以上,说明实现了规划预期的目标。尤其是在项目实施后群众参与度明显提高,使得土地开发整理既表达政府的意志,又体现民意,这也为今后项目区土地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研究结论
本文以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出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采用对比法建立以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说明该土地整理项目基本成功。
参考文献
[1] 董利民,张明,伍黎芝.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1):2-16.
[2] 吴莹,金晓斌,周寅康,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9):509-513.
[3] 王永生.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一以浙江省嘉善县曙光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7,(8):23-26.
[4] 张可慧,刘芳圆,张胜海等.基于3S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27-1229.
篇5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编制总则;项目及项目区概况;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水土保持监测;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结论及建议。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一、前言:
1、工程概况、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项目区地形地貌,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审过程。
二、编制总则:
1、编制方案的目的和意义。
2、编制依据。
3、设计深度及方案服务期。
三、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工程概况
2、自然地理概况
3、社会经济概况
4、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四、水土流失预测:
1、扰动原地貌、损坏植被及弃渣情况。
2、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4、水土流失量预测。
5、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6、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
五、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1、编制方案的原则和目标。
2、防治责任范围及设计深度。
3、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5、水土保持工程典型设计。
6、方案实施进度安排。
7、水土流失监测。
六、水土保持监测:
1、监测目的。量、危害,防护效果、生态环境、安全。
2、监测内容。因子、量、危害、设施、效果、效益。
3、监测时段。建设期、运行初期。
4、监测点布设。弃土弃渣场、大型开挖破坏面。
5、监测方法。调查监测、地面观测、遥感监测。
6、监测单位。有资质单位。
7、监测成果。上报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投资估算
编制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行业编规、定额。
主要投资指标。包括主体工程已列投资和方案新增投资。总、工程、植、独立、预、补。
分年度投资安排。
投资估算表。总表、分年
2、效益分析
防治效果。预期达到的目标值,量化。
生态效益。保水、保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定量定性结合。
经济效益。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
八、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2、技术保证措施。
3、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办法。
4、监督保证措施。
九、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水土流失预测。
主要工程措施。
主要投资指标。
预计防治效果。
对主体工程的总体评价及修正性意见。
2、建议
篇6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拟建项目决策时,预测分析其环境正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环境经济效益各异。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相比,环境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后副产品回收价值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衡量;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后给公路受益者带来的费用支出节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环境贡献衡量。笔者以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周围区域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1分析内容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属新建一级公路,其交通量主要来源于淮南及其周围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其中: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交通量是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受益者;本分析对现有主要相关公路转移交通量可取得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正面影响分析,主要有:晋级效益、缩短里程效益、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等。
1.2分析方法
1.2.1晋级效益
Bhj=(ChW-ChY)×QhK (1―1)
1.2.2缩短里程效益
Bhd=ChO×QhdK (1―2)
1.2.3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hs=Pr×QhK×I×T/(16×365)/L(1―3)
1.2.4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ks=Ic×QkK×T/(8×365)L(1―4)
1.2.5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
Bjsh=Pjsh×(Jw-Jy)MK(1―5)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后,较原有公路缩短里程30公里;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了油耗与车辆损耗;按3000元/吨计,社会折现率取12%;交通事故损失费取10000元/次,事故率差取0.02次/万公里。
1.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1。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1 单位:万元
水平年 晋级
效益 缩短里
程效益 货物节
时效益 旅客节
时效益 减少事
故效益 合计
2003 2561.78 1919.20 10.99 247.31 127.62 4866.90
2005 3226.88 2221.97 14.16 318.53 162.64 5944.19
1010 5455.62 3202.23 26.53 596.91 298.22 9579.51
2015 7709.27 4190.46 45.23 1017.76 502.71 13465.43
2020 10259.79 5429.02 75.88 1707.21 839.79 18311.69
2022 11264.88 6005.22 92.82 2088.49 1028.66 20480.08
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是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战略防御的一种经济预防手段或措施,其表现形式,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代价或效益,即:费用-效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损失、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保护经常费用、环境经济效益。本分析,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环境经济代价、投资、费用、效益进行分析。
2.2分析方法
2.2.1环境经济损失
(2―1)
式中:Es~环境经济损失费用(万元/年);
Pi~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Wk~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2.2.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2―2)
式中:Et~环境工程建设投资(万元);
Fij~环境工程硬件投资(万元);
Rk~环境工程软件投资(万元)。
2.2.3 环境保护经常费用
(2―3)
式中:Eg~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万元/年);
Yij~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万元/年);
Zk~执行环境政策费用(万元/年)。
2.2.4 环境经济效益
(2―4)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总值(万元/年);
Iij~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Tk~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Er=Ez-Eg (2―5)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净值(万元/年);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
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2单位:万元、%
项 目 主要内容 投资总额 比率 备注
一、噪声防治工程 隔声降噪绿化林带工程 36.18 1.87 建议增列投资
二、污水处理工程 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 21.00 1.08 建议增列投资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640.40 84.66 ――
1. 桥梁防护工程 大中型桥梁防护设施建设 35.20 2.15 已列入主体工程
2. 桥涵防护工程 小型桥梁涵洞防护设施 145.00 8.84 已列入主体工程
3. 路基防护工程 高填土路基防护工程 256.90 15.66 已列入主体工程
4. 路基防护工程 一般路基防护工程 406.00 24.75 已列入主体工程
5. 边沟防护工程 道路边沿水沟防护工程 420.50 25.63 已列入主体工程
6. 坑沿植树工程 集中取土坑边沿植树工程 15.00 0.91 建议增列投资
7. 公路绿化工程 拟建公路沿线绿化工程 361.80 22.06 已列入主体工程
四、环保经常费用 环境保护工作总(年)经费 228(114) 11.77(6.29) 建议增列经费
其中:管理监测费用 公路环境管理与监测 12(0.6) 0.62(0.53) 建议增列经费
五、环境经济效益 总 效 益 18922.76 ―― 净效益18300.25万元
2.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4.1环境经济损失
由表2可见,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损失有二: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水土保持设施大修费、绿化林带与草地养护费、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经费等,预测需求量11.77万元/年;二是执行“三同时”制度投资,按建设项目实际需求,本分析增列生活污水处理、绿化林带与草地等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投资376.8万元,占该项目环境保护总投资的22.97%。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是农业中种植业损失;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工程建设征地121.13公顷,按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种植业的单位产值估算,平均农业经济损失233.94万元/年;由于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采取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赔(罚)款等费用。
2.4.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表2显示,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总投资需求1709.58万元,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6.1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40.4万元,分别占环境保护总投资的1.87%、1.08%、84.66%;水土保持工程中,桥梁与涵洞防护工程180.2万元,路基与道路边沟防护工程1083.4万元,取土坑与公路沿线绿化工程376.8万元,分别占水土保持工程的10.99%、66.04%、22.97%;建设项目总投资41693.85万元,考虑改项目增列的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4.09%。
2.4.3环境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主要是: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2003年直接收入3988万元,2022年直接收入10625万元,年均7060.35万元;内部收益率(FIRR)10.43%,净现值(FNPV)19444.2万元,费用效益比(FBCR)11.46,投资回收期(FTRC)14.83年。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其一,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可减少水土流失量9306吨/年,若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按25元/立方米计算,亦可减免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23.27万元/年;其二,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淮南及其周围市县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可获取的国民经济效益:2003年4866.9万元,2022年20480.08万元,年均11839.14万元。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总效益18922.76万元/年,扣除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环境保护工作经常性费用后的环境经济净效益18300.25万元/年,费用效益比(FBCR)13.29。
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任向清
(淮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依据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的沿线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结果,预测分析项目影响区域的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拟建项目决策时,预测分析其环境正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环境经济效益各异。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相比,环境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后副产品回收价值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衡量;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后给公路受益者带来的费用支出节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环境贡献衡量。笔者以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周围区域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1分析内容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属新建一级公路,其交通量主要来源于淮南及其周围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其中: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交通量是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受益者;本分析对现有主要相关公路转移交通量可取得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正面影响分析,主要有:晋级效益、缩短里程效益、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等。
1.2分析方法
1.2.1晋级效益
Bhj=(ChW-ChY)×QhK (1―1)
1.2.2缩短里程效益
Bhd=ChO×QhdK (1―2)
1.2.3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hs=Pr×QhK×I×T/(16×365)/L(1―3)
1.2.4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ks=Ic×QkK×T/(8×365)L(1―4)
1.2.5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
Bjsh=Pjsh×(Jw-Jy)MK(1―5)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后,较原有公路缩短里程30公里;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了油耗与车辆损耗;按3000元/吨计,社会折现率取12%;交通事故损失费取10000元/次,事故率差取0.02次/万公里。
1.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1。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1 单位:万元
水平年 晋级
效益 缩短里
程效益 货物节
时效益 旅客节
时效益 减少事
故效益 合计
2003 2561.78 1919.20 10.99 247.31 127.62 4866.90
2005 3226.88 2221.97 14.16 318.53 162.64 5944.19
1010 5455.62 3202.23 26.53 596.91 298.22 9579.51
2015 7709.27 4190.46 45.23 1017.76 502.71 13465.43
2020 10259.79 5429.02 75.88 1707.21 839.79 18311.69
2022 11264.88 6005.22 92.82 2088.49 1028.66 20480.08
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是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战略防御的一种经济预防手段或措施,其表现形式,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代价或效益,即:费用-效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损失、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保护经常费用、环境经济效益。本分析,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环境经济代价、投资、费用、效益进行分析。
2.2分析方法
2.2.1环境经济损失
(2―1)
式中:Es~环境经济损失费用(万元/年);
Pi~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Wk~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2.2.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2―2)
式中:Et~环境工程建设投资(万元);
Fij~环境工程硬件投资(万元);
Rk~环境工程软件投资(万元)。
2.2.3 环境保护经常费用
(2―3)
式中:Eg~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万元/年);
Yij~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万元/年);
Zk~执行环境政策费用(万元/年)。
2.2.4 环境经济效益
(2―4)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总值(万元/年);
Iij~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Tk~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Er=Ez-Eg (2―5)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净值(万元/年);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
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2单位:万元、%
项 目 主要内容 投资总额 比率 备注
一、噪声防治工程 隔声降噪绿化林带工程 36.18 1.87 建议增列投资
二、污水处理工程 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 21.00 1.08 建议增列投资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640.40 84.66 ――
1. 桥梁防护工程 大中型桥梁防护设施建设 35.20 2.15 已列入主体工程
2. 桥涵防护工程 小型桥梁涵洞防护设施 145.00 8.84 已列入主体工程
3. 路基防护工程 高填土路基防护工程 256.90 15.66 已列入主体工程
4. 路基防护工程 一般路基防护工程 406.00 24.75 已列入主体工程
5. 边沟防护工程 道路边沿水沟防护工程 420.50 25.63 已列入主体工程
6. 坑沿植树工程 集中取土坑边沿植树工程 15.00 0.91 建议增列投资
7. 公路绿化工程 拟建公路沿线绿化工程 361.80 22.06 已列入主体工程
四、环保经常费用 环境保护工作总(年)经费 228(114) 11.77(6.29) 建议增列经费
其中:管理监测费用 公路环境管理与监测 12(0.6) 0.62(0.53) 建议增列经费
五、环境经济效益 总 效 益 18922.76 ―― 净效益18300.25万元
2.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4.1环境经济损失
由表2可见,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损失有二: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水土保持设施大修费、绿化林带与草地养护费、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经费等,预测需求量11.77万元/年;二是执行“三同时”制度投资,按建设项目实际需求,本分析增列生活污水处理、绿化林带与草地等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投资376.8万元,占该项目环境保护总投资的22.97%。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是农业中种植业损失;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工程建设征地121.13公顷,按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种植业的单位产值估算,平均农业经济损失233.94万元/年;由于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采取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赔(罚)款等费用。
2.4.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表2显示,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总投资需求1709.58万元,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6.1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40.4万元,分别占环境保护总投资的1.87%、1.08%、84.66%;水土保持工程中,桥梁与涵洞防护工程180.2万元,路基与道路边沟防护工程1083.4万元,取土坑与公路沿线绿化工程376.8万元,分别占水土保持工程的10.99%、66.04%、22.97%;建设项目总投资41693.85万元,考虑改项目增列的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4.09%。
2.4.3环境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主要是: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2003年直接收入3988万元,2022年直接收入10625万元,年均7060.35万元;内部收益率(FIRR)10.43%,净现值(FNPV)19444.2万元,费用效益比(FBCR)11.46,投资回收期(FTRC)14.83年。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其一,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可减少水土流失量9306吨/年,若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按25元/立方米计算,亦可减免河道与沟渠清淤费用23.27万元/年;其二,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淮南及其周围市县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可获取的国民经济效益:2003年4866.9万元,2022年20480.08万元,年均11839.14万元。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总效益18922.76万元/年,扣除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环境保护工作经常性费用后的环境经济净效益18300.25万元/年,费用效益比(FBCR)13.29。
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任向清
(淮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安徽淮南232001)
摘要:依据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的沿线区域环境现状调查结果,预测分析项目影响区域的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在拟建项目决策时,预测分析其环境正负面影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不同类型与特征的开发建设项目,其环境经济效益各异。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与工业建设项目相比,环境经济效益的衡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后副产品回收价值或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衡量;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以其项目实施后给公路受益者带来的费用支出节省,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环境贡献衡量。笔者以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建成投入营运后,周围区域中长期国民经济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状况。
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1.1分析内容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属新建一级公路,其交通量主要来源于淮南及其周围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与诱增交通量,其中:原有相关公路的转移交通量是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受益者;本分析对现有主要相关公路转移交通量可取得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进行正面影响分析,主要有:晋级效益、缩短里程效益、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等。
1.2分析方法
1.2.1晋级效益
Bhj=(ChW-ChY)×QhK (1―1)
1.2.2缩短里程效益
Bhd=ChO×QhdK (1―2)
1.2.3货物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hs=Pr×QhK×I×T/(16×365)/L(1―3)
1.2.4旅客节约在途时间效益
Bks=Ic×QkK×T/(8×365)L(1―4)
1.2.5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
Bjsh=Pjsh×(Jw-Jy)MK(1―5)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后,较原有公路缩短里程30公里;提高了车辆行驶速度,降低了油耗与车辆损耗;按3000元/吨计,社会折现率取12%;交通事故损失费取10000元/次,事故率差取0.02次/万公里。
1.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1。
建设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1 单位:万元
水平年 晋级
效益 缩短里
程效益 货物节
时效益 旅客节
时效益 减少事
故效益 合计
2003 2561.78 1919.20 10.99 247.31 127.62 4866.90
2005 3226.88 2221.97 14.16 318.53 162.64 5944.19
1010 5455.62 3202.23 26.53 596.91 298.22 9579.51
2015 7709.27 4190.46 45.23 1017.76 502.71 13465.43
2020 10259.79 5429.02 75.88 1707.21 839.79 18311.69
2022 11264.88 6005.22 92.82 2088.49 1028.66 20480.08
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1分析内容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评价,是用于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战略防御的一种经济预防手段或措施,其表现形式,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代价或效益,即:费用-效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损失、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保护经常费用、环境经济效益。本分析,对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设项目中的主要环境经济代价、投资、费用、效益进行分析。
2.2分析方法
2.2.1环境经济损失
(2―1)
式中:Es~环境经济损失费用(万元/年);
Pi~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Wk~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万元/年)。
2.2.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2―2)
式中:Et~环境工程建设投资(万元);
Fij~环境工程硬件投资(万元);
Rk~环境工程软件投资(万元)。
2.2.3 环境保护经常费用
(2―3)
式中:Eg~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保护工作经费(万元/年);
Yij~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万元/年);
Zk~执行环境政策费用(万元/年)。
2.2.4 环境经济效益
(2―4)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总值(万元/年);
Iij~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Tk~间接环境经济效益(万元/年)。
Er=Ez-Eg (2―5)
式中:Ez~环境经济效益净值(万元/年);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2.3分析结果
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建成投入营运后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
建设项目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表2单位:万元、%
项 目 主要内容 投资总额 比率 备注
一、噪声防治工程 隔声降噪绿化林带工程 36.18 1.87 建议增列投资
二、污水处理工程 服务设施生活污水处理 21.00 1.08 建议增列投资
三、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640.40 84.66 ――
1. 桥梁防护工程 大中型桥梁防护设施建设 35.20 2.15 已列入主体工程
2. 桥涵防护工程 小型桥梁涵洞防护设施 145.00 8.84 已列入主体工程
3. 路基防护工程 高填土路基防护工程 256.90 15.66 已列入主体工程
4. 路基防护工程 一般路基防护工程 406.00 24.75 已列入主体工程
5. 边沟防护工程 道路边沿水沟防护工程 420.50 25.63 已列入主体工程
6. 坑沿植树工程 集中取土坑边沿植树工程 15.00 0.91 建议增列投资
7. 公路绿化工程 拟建公路沿线绿化工程 361.80 22.06 已列入主体工程
四、环保经常费用 环境保护工作总(年)经费 228(114) 11.77(6.29) 建议增列经费
其中:管理监测费用 公路环境管理与监测 12(0.6) 0.62(0.53) 建议增列经费
五、环境经济效益 总 效 益 18922.76 ―― 净效益18300.25万元
2.4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2.4.1环境经济损失
由表2可见,建设项目的直接环境经济损失有二:一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运行维护费,包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水土保持设施大修费、绿化林带与草地养护费、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经费等,预测需求量11.77万元/年;二是执行“三同时”制度投资,按建设项目实际需求,本分析增列生活污水处理、绿化林带与草地等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投资376.8万元,占该项目环境保护总投资的22.97%。建设项目的间接环境经济损失,主要是农业中种植业损失;合徐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工程建设征地121.13公顷,按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种植业的单位产值估算,平均农业经济损失233.94万元/年;由于执行了“三同时”制度,采取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措施,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赔(罚)款等费用。
2.4.2环境工程建设投资
表2显示,建设项目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总投资需求1709.58万元,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工程36.1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1640.4万元,分别占环境保护总投资的1.87%、1.08%、84.66%;水土保持工程中,桥梁与涵洞防护工程180.2万元,路基与道路边沟防护工程1083.4万元,取土坑与公路沿线绿化工程376.8万元,分别占水土保持工程的10.99%、66.04%、22.97%;建设项目总投资41693.85万元,考虑改项目增列的环境保护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4.09%。
2.4.3环境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退耕还林;干鲜果经济林;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72
位于辽西地区的凌源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 截止2015年,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4.34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凌源市为全国苦杏仁重点发展地区,其产量在全国县一级名列前茅。大扁杏在东北地区发展最早、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1 林业概况
凌源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千家万户的大力支持,发展经济林热情更高,但由于此项工程的特殊要求,经济林面积控制在20%以内,生态林较多,经济效益非常差,因此,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发展中应注重发展高效经济林。新建是在退耕农户中新造优质经济林,增加农户收入。发展干鲜果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凌源市主要用材林树种有油松、杨树、刺槐、柞树等,其中:油松5.73万hm2、214.5万m?,杨树0.62万hm2、35.8万m?,刺槐1.086万hm2、9万m?,柞树2.466万hm2、12.2万m?。主要经济林树种有:山杏、大扁杏、苹果、梨、大枣、李、桃、葡萄、板栗、核桃等。其中,山杏4.4万hm2,年平均单产15kg/667m2;大扁杏1.33万hm2,年平均单产20kg/667m2;苹果0.533万hm2,年平均单产2000kg/667m2;梨0.2万hm2,年平均单产2000kg/667m2;大枣0.2万hm2,年平均单产100kg/667m2;李子0.133万hm2,年平均单产1500 kg/667m2;桃0.093万hm2,年平均单产1000 kg/667m2;葡萄0.08万hm2,年平均单产8000 kg/667m2;板栗0.02万hm2,年平均单产30 kg/667m2;核桃0.007万hm2,年平均单产20 kg/667m2。
2 干鲜果经济林发展现状
凌源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后续产业干果改扩建工程,以发展山杏、大扁杏、大枣、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为主,总工程量2166.67hm2。主要是在有退耕还林工程的乡镇村新植山杏、大扁杏、板栗、核桃、苹果、梨树、文冠果、大枣等经济树种,扩大栽培规模。在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和经济作物。工程落实共涉及27个乡镇的10820个退耕还林户。
3 干鲜果造林与管护技术
3.1 技术标准
按照2015年规划地块进行造林施工。打造出形象工程和精品工程。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3.2 施工保障
各乡镇针对本乡镇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好专业造林队伍,不失时机地掌握造林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工程质量完成此项建设工程。
3.3 加强督促检查验收
依据项目建设和生产的任务指标,对项目乡镇进行检查。逐乡镇、逐个项目区进行验收,验收结果上报省市有关部门。
3.4 造林技术
严格按着造林技术规程进行造林,严把造林“四关”,即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管护关。造林时间为4月中旬―5月中旬。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使林业得到发展,提高退耕还林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改善退耕还林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对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4.2 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设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凌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林果业之路,并可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就业,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城乡就业压力。
4.3 生态效益
辽西地区干旱、多风,受到荒漠化侵害,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应以栽植抗旱树种为主要手段。而山杏、大扁杏、大枣、板栗等树种属较为抗旱的树种,又能防风固沙,也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其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其直接经济效益的作用要大得多。
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效益分析
生态园林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因此对于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应当将园林艺术原理与生态学理论结合起来,从而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正做到返璞归真,创造出景观宜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
一、生态园林的内涵
根据我国提出的生态园林概念而言,可以总结出生态园林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营造的园林效果,体现了自然景观的艺术美和观赏性,同时能够创造优良的环境,为城市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绝佳场所;第二,能够有效的改善环境质量,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和折腾作用来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净化水体和空气,排出有害物质,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三,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园林环境,通过人工植物群落的合理搭建和空间组织,通过现代化和科学的手段进行维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园林是将生态学理论作用于园林景观中来,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
二、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如同人类一样,也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不同的园林植物所呈现的自然风貌是不尽相同的。每一种植物都展现了自身的个体和形态特征,所以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植物充分发挥它的生态效益,创造优良的园林生态环境。
第一,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都不相同,因此在选择树种时也应当考虑气候环境这一重要的因素。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所呈现的环境完全不同,如海南就特别适用于热带植物,如棕榈科植物等,在内地棕榈科的植物则难以存活,北方适宜种植的白杨树则无法在海南这种热带地区生存。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气候环境,然后再将生态要素融入进去,比如山杜英等乔木类适宜种植在北方寒冷地带;复羽叶栾树和无患子等乔木是落叶树种,需要考虑到冬天呈现出的落叶效果。
第二,应当根据每个地区土壤条件进行植物配置。土壤一般而言有两种特性,一是酸性,红花木、茶花、杜鹃、兰花、真柏、五针松、凤梨等植物喜酸性土壤;二是碱性,适宜碱性土壤的乔木树种有刺槐、垂柳、旱柳、臭椿、苦楝等,灌木树种有紫穗槐、白蜡条、柽柳、杞柳等。
第三,应当根据当地的生态环保需要来进行植物配置。植物除了美化环境,营造局部小气候等功效之外,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大的作用。如能够防风固沙、吸纳粉尘、消除噪音、杀菌消毒、防止污染等。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如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工厂矿区和居民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都应当考虑这些地区的需要。如工业区,粉尘非常之多,噪音也大,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给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这样一来可以种植一些吸纳粉尘的植物,如桧柏、侧柏、桂花、铁线蕨、巴西铁等;而在排放有毒气体的工厂内,则应当种植一些能够吸收有毒物质的植物,如垂叶榕、棕榈、广玉兰等。在居住小区内,主要的目的是隔音降噪,消菌杀毒等,因此要种植广玉兰不失为良好的选择。
三、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
(一)观花、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观花植物也有观叶植物,如能将二者搭配起来将达到非常优良的景观效果。叶色漂亮、随季节变化的植物有红枫、银杏、槭树、紫叶李等,这些植物的叶子非常漂亮,不仅能创造孤植效果还能在群植中脱颖而出。观花植物则数之不清,如栀子、月季、紫罗兰、桂花、曼陀罗、风信子、茉莉花、迷迭香、马蹄莲、山茶、米兰、迎春等。将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相组合,可以延长植物的观赏期,而且在色彩上有着明亮的对比,能够在一年四季中观赏到不同的景象,这样比单独种植观花植物或观叶植物景观效果更加明显。
(二)注重植物搭配的层次
在生态园林中,植物搭配讲究艺术性。不同的植物品种、形态、习性和季节性都是植物搭配的考虑范围。同时,植物搭配要求做到高低错落、四季有景、疏密有致、色调统一而又丰富等,因此将乔木、灌木和草类合理搭配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三)植物配置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配置在一年四季中都有景可观非常重要,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黄一片,冬天雪团锦簇,通过营造四季的美来展现景观效果,能够让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在植物的配置上,总体的效果应当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花可赏,在四个季节中都有绿可观,常绿树种的配置比例在三分之一左右,尽量选择枝叶繁茂的树种,尽量少选择针叶树。同时,也可以考虑一些果树、经济类树种,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生态园林植物配置产生的效益分析
(一)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植物群落的组合增加了绿化的面积和空间,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并且由于复杂的组合形式产生了非常稳定的群落效应,通过防风固沙、吸纳粉尘、消除噪音、杀菌消毒、防止污染来增强生态效果。
(二)园林植物配置的景观效益
植物群落的层次搭配,季相和色相的协调,增加了园林空间的美感,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现如今,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硬景观亟待软化,让生态园林融入到现代城市环境中来。通过山体、水景、植物等自然景观,可以调和由建筑、广场、桥梁和道路给人产生的心理不适应感,自然景观通过对建筑等的映衬、对地形的调和,以及景观的搭配创造出了宜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景观效益。
五、结束语
生态园林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总而言之,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植物摆放在园林中,而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配置,要达到返璞归真,让园林艺术更加的充满魅力。所以,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协调发展、景观环境优良的园林绿地,就必须将园林艺术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发展,将我国园林艺术手法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于岩波.解析景观植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37.
篇9
关键词:东坡区;种养;循环经济;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04
茂华生态养殖园位于东坡区万胜镇万光村,万胜镇地处眉山、丹棱、蒲江三县结合部。交通发达,区位优越,成昆铁路线、省道103线、成乐高速公路临镇而过。川藏线、地区106线、成雅高速公路穿境而行。境内镇级公路、村组级联网路纵横交错,横贯东西南北,资源充足,物产丰富。距离东坡区只有20公里路程,处于省道106线沿线。茂华生态养殖园是四川茂华养殖有限公司响应眉山市委、市政府“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的号召,于2012年10月竣工建成。茂华生态养殖园面积80公顷,总投资5010.6万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存栏母猪1300头,年产仔猪30000头(其中培育纯种长白、大约克种猪5000头、二杂母猪5000头,年出栏优质肉猪15000头),配套建有沼气池3500立方米,沼液存储池4600立方米,栽种桂花6万余株,银杏1万余株,春季套种南瓜、西瓜等作物1000余亩,秋季套种青菜、萝卜、芋头等作物1000余亩。茂华生态养殖园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取向,以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目标,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生猪标准化示范场”、被眉山市政府授予“眉山市东坡区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在园区设立了“生猪健康养殖科教示范基地”、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在园区设立了“养殖科研试验基地”和“专家服务站”。种植基地被眉山市林业局授予“东坡区珍稀树木示范基地”、“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种养循环经济模式
茂华生态养殖园是茂华食品的产业延伸,通过配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总体上形成“三业联动、相互促进”的种养循环经济产业链。即食品业将加工生a麦芽糖所产生的废料――饴糖糖糟,提供给养殖业作为猪饲料,饲喂育肥猪;养殖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猪粪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种植核桃、桂花、银杏、蔬菜、瓜果等;种植业将所获农产品提供给食品业作加工生产原料。通过种养循环经济产业链既解决了粪污对环境的影响,又促进了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之路。茂华生态养殖园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见图1。
2 效益分析
随着茂华食品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合理利用不断增加的麦芽糖糟和副产物,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按照眉山市委、市政府“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的精神,四川茂华养殖有限公司投资新建茂华生态养殖园。茂华生态养殖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为基本原则,以“零排放、零污染”为目标,不仅解决了生猪粪污对环境的影响,还进一步促进了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1经济效益
茂华生态养殖园提供就业岗位125个,同时带动农户成立“万光养猪专业合作社”和“东坡区同乐核桃专业合作社”。“万光养猪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19户,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养殖生猪,养殖场周边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猪养殖群,养猪业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农户增收300万元。“东坡区同乐核桃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506户,带动周边725户农户种植核桃,发展核桃基地233公顷,签约种植基地800公顷。养殖场年产有机肥3000吨,收入120万元,沼液10200吨,收入20.40万元。种植基地果蔬年收入300万元。
2.2生态效益
生猪养殖粪污经过多层次利用,沼气用于生活,沼液、沼渣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肥源,实现粪污的“零排放”,对环境和水源未造成污染。种植过程中在使用沼渣制成的有机肥后,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N、P、K和全量N、P、K的含量[1],使土壤容重变小,耕层加厚,改善耕作性,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果蔬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无公害、绿色水果生产,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
2.3社会效益
茂华生态养殖园、茂华食品共有员工800多人,90%来自附近农村,同时带动周边1750户农户投入到生猪养殖、核桃种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沼气供园区周边农户免费使用,为茂华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使茂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2]。园区实施“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模式,使养殖业与种植业优势互补,将建设的沼气池、沼液池农田渠道、治污管网等原属养殖环节被动处理性的成本投入转变为种植业环节的主动生产性投入。
参考文献
[1]樊丹,甘小泽,胡明辰,等.三峡移民区“猪沼果”高效生态模式不同施肥量比的效益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05):30-32,34.
篇10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经济、生态、社会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一、水土保持主要措施
以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例:
(一)、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得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如情况特殊,需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使用。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
(二)、施工活动中严格按设计和合同要求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设置截排水沟、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按设计要求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面杂物,不乱砍、滥伐林木,不破坏草灌木等植被;进行土石方挖填和临时道路施工时,应根据地形、地质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等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做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三)、雨季填筑路堤随挖、随运、随压实,依次进行;使表面形成适当的横坡,防止积水。
(四)、防止冲刷与淤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施工场所占用的土地或临时使用的土地受到冲刷。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及水文状态的改变。开挖或回填的土质路基边坡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雨季到来时水流对坡面的冲刷而影响排水系统,减少对附近水域的污染。施工中不管出于任何需要,未经监理工程师的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干扰河流、水道或现有灌溉、排水系统的自然流动。弃方堆放点统筹安排,堆放点远离河道,尽量不要压盖植被,尽可能选择荒地。及时对弃方进行压实,并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可以种植草皮、灌木或树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美化环境。尽可能将弃方整平用作耕地。
(五)、边坡保护施工场地外侧纵横向上设置连通的排水沟,防止边坡遭到冲刷。对于深挖方路段边坡开挖从开挖面往下分级清刷边坡。深挖方路段开挖须在支挡构筑物完成后进行,施工过程中定期观测支挡构筑物的变化情况。
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国家重视全面治理,“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1.5万个,各类建设项目共计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300多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3.6亿吨。重点治理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多条,其中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800多条。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3.68亿吨、增加保水量85亿立方米。生态修复广泛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2万平方公里,27个省区市、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实现了封育保护全覆盖。
(二)、生态效益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要求,鼓励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流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配套排水沟、蓄水池、塘坝、谷坊和田间道路等小型水保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拦、排、蓄、灌、雨水集蓄相配套,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重点解决工程性缺水。选择优质、高效、生态、适宜的水土保持树种,改变家庭自主经营的传统方式,因地制宜实行土地流转、大户治理、能人承包、规模种植等方式,开发生态经济型果木林基地、速生林基地、畜牧养殖基地。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增值,水资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索取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强。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持管理机制,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生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水资源价值研究便应运而生。因生态环境改善而引起水质提高的资源增值,已在生态效益中有所考虑。生态经济效益计算内容包括、治理前地块强化恢复植被投资、地块面积和治理后地块强化恢复植被投资。
(三)、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有以下两方面:
减轻自然灾害,其效益有的在当地,有的在治理区下游。包括:一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沟蚀割切并吞蚀土地,面蚀使土地石化,减轻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二沙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减轻风蚀与风沙危害,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状况,其效益主要在治理区当地,包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农业奠定基础。使农村剩余劳力有用武之地,得到高效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风尚,提高劳动者素质。
上述两方面效益,有条件的都应进行定量,不能作定量计算的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定性描述。减轻自然灾害的效益计算,保护土地免遭水土流失破坏的年均面积,治理前年均损失的土地,治理后年均损失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包括沟蚀破坏地面和面蚀使土地石化,减轻洪水危害的计算。
参考文献:
[1] 郭秀卿. 山西省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及生态效益分析:以吕梁环城高速公路为例[J].山西科技. 2011(02)
- 上一篇:与客户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