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值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市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市值管理

篇1

2014年初,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7月,证监会也开始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见并征求各方意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作为联结股东和上市公司的重要纽带,以及持续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估值水平的重要途径,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层面,16家A股上市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面对新形势,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1)加强市值管理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同股同权后,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已不再是净资产而是股价,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原来的利润最大化逐步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2)市值管理是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国内银行业而言,市值管理更具重要性。一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巴塞尔协议三的要求下,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有再融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有市值管理理念。二是国内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通过日常的市值管理工作,能够将自身特点和竞争优势主动地向市场和公众展现,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各自经营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

(3)加强市值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上市银行树立市值管理理念,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建立股权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管理,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市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能够对整个市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

市值管理来源于价值分析与管理。英国价值管理协会(IVM)提到价值方法是由Miles在1940S开始萌芽,1950S发展成价值分析技术以改善现存产品的价值。一开始价值分析主要被用在辨别与消除不必要成本,然而当价值分析广泛地由产品进入服务、项目与管理程序时,它也提升绩效,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而非仅注重成本。Department of Energy(1997)认为机能分析、替代案分析、价值分析、价值控制、价值改善、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是名词不同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本研究将其统称为价值管理。美国价值工程学会(SAVE International)提出价值方法可以被用在成本或绩效需要被改善的地方。而该改善可以被用金钱量测或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生产力、质量、时间、能源、环境冲击与耐用性,价值方法可被用在硬件。例如,建筑物或其他建设标的,与软件方面如制造与建造流程、健康管理、环境服务、程序、管理系统与组织架构等。Afnor(1985)定义价值分析是竞争力创造性与有组织的方法,其目的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Department of Energy(1997)认为价值工程是由合格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在改善产品、系统或程序上的绩效,可靠度、质量、安全成本,运用机能执行分析。Gibson(1998)提出是一个系统化流程,应用于评估资本项目必要的机能或绩效,以获取金钱的最佳价值。Norton & McEligot(1998)将之定义为一个系统化、多重训练的努力去分析项目的机能,以达到最佳价值和最佳市值。Bone(2000)则认为是由组织以小组为基础的方法,去发掘产品或服务的机能,以挑战他们的目的与发现更有效的方法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中国对于市值管理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晚。施光耀(2005)最先提出了市值管理这一理念,认为上市公司需要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朱陵川(2007)则提出市值管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必要的,有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三、市值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金融及银行监管政策愈发严格,市场对银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上市银行市值管理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1)经济运行逐步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但“三期叠加”的态势更为明显,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再平衡成为主旋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也面临监管政策趋严、资本压力加大、投资价值低估、融资效率降低等诸多挑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上市银行估值持续低迷。从2011年至今,银行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都与“白菜价”为伍,甚至于拖累“白菜价”的标准一路走低。上市银行纷纷跌破净资产,银行的市净率0.8倍~0.9倍间徘徊居多。从市盈率方面来看,目前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多在4倍至7倍之间。据统计,在2008年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仍分别达到8.4倍和1.98倍的水平。可见,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3)创新市值管理工具受限。除常规的业绩路演、反向路演、主动信息披露等投资者关系管理手段外,上市银行能用于市值管理的工具较少,且操作起来经常困难重重。例如,回购,在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情况下,能够增厚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提升股价具有很大帮助。但目前中国上市银行普遍面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缺乏回购的资金。截至2014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大多都临近或已跌破监管红线。又比如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一度也被市场认为是银行股的重大利好,中小股东纷纷呼吁上市银行大股东和高管带头“买‘(白)菜’回家”。股权激励也还需管理部门“制度先行”,此前金融国企股权激励已经被叫停,且至今尚无松动迹象。随着银行高管“限薪”等政策出台,后续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市值管理方式,有望得到解禁和补充。

四、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措施

市值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公司价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整合,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而后者的目标则是使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在价值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这两个要素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其中,经营业绩是根本,公司治理是保障,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桥梁。再次,我们从投资者关系管理角度,浅谈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措施。

(1)主动披露。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是股东平等获得知情权的保证,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信息的官方渠道。从监管的角度而言,公司需要根据有关法规,履行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要求。而投资者关注的信息,要远远大于强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因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及市值管理工作,不仅要求上市银行披露一些股价敏感的强制信息,还要主动披露一些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即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为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上市银行有意识的自觉选取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并将其纳入披露范围,通过主动披露赢得市场信赖,并达到提升股价、促进市场信心的作用。

(2)精细管理。目前,投资者结构呈多样化发展。专业机构、法人、个人等不同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了解的深浅不同,投资风格、风险偏好千差万别,关注的问题也各式各样。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精细化开展工作,持续跟踪、总结、分析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征,设计出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及内容。通过建立机构投资者数据库,将证券、基金、保险等专业机构、企业法人、中小个人投资者等投资者按照资金规模、投资偏好、选股策略等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差异化的沟通策略。

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促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市级各部门及所属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包括人民币和外汇存款账户)的管理。

市级预算单位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特殊情况可分为三级、四级等预算单位,下同)和基层预算单位。

第三条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实行财政审批、备案制度。

第四条市级预算单位须由财务机构统一办理本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手续,并负责本单位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

第五条市级预算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银行账户申请开立及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负责。

第六条市级预算单位应在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支付结算业务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立银行账户。

第二章银行账户的设置

第七条市级预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该账户用于办理本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自筹以及往来等资金的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等业务。

第八条市级预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建设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用于核算本单位使用的各种基建资金。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规定另行开设基本建设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市级预算单位按有关规定收取的收费、罚款等其他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原则上全部实行委托银行代收款。如法律、法规,允许单位自行收取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经*市财政局(以下简称市财政局)核准,单位可开设一个应缴财政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用于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收缴。该账户的资金只能按规定及时上缴市级国库或市级财政专户,不得用于本单位的支出。

第十条市级预算单位根据住房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可分别开设一个售房收入、住房维修基金及其利息、个人公积金、购房补贴专用存款账户,用于核算职工按住房制度改革政策规定交纳的购房款等资金。

第十一条需开设外汇账户、外汇人民币限额账户的市级预算单位,可根据外汇管理局和市财政局的有关规定,按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市级预算单位按相关规定可开设党费、工会经费专用存款账户。

第十三条市级预算单位因特殊原因,经批准可开设如下账户:

(一)垂直管理独立核算的非法人机构,确需开设的基本存款等账户;

(二)市级一级预算单位独立核算的离退休机构,确需开设的离退休经费专户;

(三)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开设的账户。

第三章银行账户的开立

第十四条市级预算单位按本办法规定报经市财政局审批后,可开立银行账户。二级以下(含二级)预算单位按照基层预算单位管理。

第十五条市级预算单位需开立银行账户时,应报送“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填写市财政局统一规定的《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附件一)或《市级基层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附件二),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申请开户的理由,包括新开账户的名称、用途、使用范围,开户依据或开户理由,相关证明材料清单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市级预算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包括:

(一)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应提供机构编制、人事、民政等部门批准本单位成立的文件复印件和市技术监督局核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二)开立其他账户的,应提供下列证明材料之一:

1、基本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

2、按照国务院、省政府规定程序批准收取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文件;

3、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批复文件;

4、拥有、使用外汇的相关证明材料;

5、其他相应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一级预算单位(含本级,下同)的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由其财务部门报市财政局审批。

第十七条基层预算单位的开立银行账户申请报告、《市级基层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原则上应经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市财政局审批;实行省垂直管理的一级预算单位所属市直基层预算单位的开户申请应经一级预算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市财政局审批;实行省垂直管理的县级基层单位开设账户的申请由市财政局委托一级预算单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批,并将审批结果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十八条市财政局对市级预算单位报关的开户申请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并于15个工作日内对同意开设的银行账户签发《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附件三),同时抄报市审计局。

第十九条市财政局对同意开设的有明确政策执行期限的账户,应在《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中注明该账户的使用期。

第二十条市级预算单位持市财政局签发的《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到相关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第二十一条市级预算单位应在市财政局签发《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批复书》的30个工作日内,开立相应的银行账户,在开立银行账户后3个工作日内,填写市财政局统一规定的《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备案表》(附件四),附软盘报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和各级主管单位备案。同时按照市财政局的有关规定,向市财政局办理其基本存款账户的预留印鉴手续。

第四章银行账户变更与撤销

第二十二条市级预算单位按规定发生的下列变更事项,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进行备案:

(一)市级预算单位变更名称,但不改变开户银行及账号的;

(二)市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地址及其他开户资料变更的;

(三)因开户银行原因变更银行账号,但不改变开户银行的;

(四)其他按规定不需报经财政部门审批的变更事项。

第二十三条市级预算单位的主管单位发生变更的,应在变更后15个工作日内填制《市级预算单位主管单位变更登记表》(附件五),附软盘报市财政局和各级主管单位备案。

第二十四条市级预算单位确需延长账户使用期的,应提前提出申请并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程序报市财政局审批。审批期间,按原账户使用期执行。

第二十五条市级预算单位开立的银行账户应保持稳定。确因特殊需要变更开户银行的,应按规定将原账户撤销,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开户手续、销户与开户的备案手续,并将原账户的资金余额(包括存款利息)如数转入新开账户。

第二十六条市级预算单位被合并的,其账户按规定撤销,资金余额转入合并单位的同类账户。合并单位应监督被合并单位撤销其账户,并负责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不同市级预算单位合并组建一个新的市级预算单位的,原账户按规定撤销,按本办法第二章、第三章规定重新开立银行账户,并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七条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使用期满时必须撤户。撤户时预算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的资金余额按规定缴入市级国库或市级财政专户,其他账户资金余额转入本单位基本存款账户,销户后的未了事项纳入基本存款账户核算。同时,市级预算单位应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八条市级预算单位按规定开设的银行账户,在开立后一年内没有发生资金往来业务的,该账户应作撤销处理并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九条市级预算单位因机构改革等原因被撤销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撤销所开立的银行账户,并按相应的政策处理账户资金余额。其销户情况由其上一级主管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条市财政局建立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对市级预算单位开立的银行账户实施动态监控,跟踪监督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建立市级预算单位账户管理档案。

第三十一条市级预算单位要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模规定的用途使用银行账户,不得将预算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资金和财政拨款转为定期存款,不得以个人名义存放单位资金,不得出租、转让银行账户,不得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提供信用。

第三十二条市级预算单位对不同性质或需要单独核算的资金,应建立相应明细账,分账核算。

第三十三条市级预算单位应加强对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监督管理,建立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定期对所属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所属单位不按规定开立、使用、变更及撤销银行账户的,应及时督促纠正;纠正无效的,应提请市财政局等职能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除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外,开户银行不得办理未经财政部门审批的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设业务。

第三十五条开户银行应将市级预算单位的相关资料报送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经其核准后办理开户手续。

第三十六条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以下统称监督检查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门在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中,发现市级预算单位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按规定进行处理;发现开户银行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移交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或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监督开户银行按本办法规定为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查处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应按本办法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监督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和使用外汇账户,查处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市审计局按本办法规定对市级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发现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移交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或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进行处理。

第四十条监督检查部门在对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检查时,受查单位和开户银行应如实提供有关银行账户的开立和管理情况,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拖延、拒绝、阻挠;有关银行应如实提供受查单位银行账户的收付等情况,不得隐瞒。

第四十一条监督检查部门在对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督管理中,认为应追究市级预算单位有关人员责任的,填写《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建议书》,移交监察部门进行处理;涉及追究开户银行有关人员责任的,移交监察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市级预算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督检查部门除责令违规单位立即纠正外,应函告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决定暂停或停止对违规单位拨付预算资金,同时提交监察部门对违规单位的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10号)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开立银行账户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改变账户用途,使用相应银行账户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

(四)不按本办法规定变更、撤销银行账户的,或变更、撤销银行账户不按规定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备案的;

(五)其他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的。

第四十三条监督检查部门发现开户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提交相关机关按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国务院令第2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函告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决定取消该金融机构为市级预算单位开户的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为市级预算单位开立银行账户的;

(二)允许市级预算单位超额或超出账户功能提取现金的;

(三)已知是市级预算单位的资金而同意以个人名义开户存放的;

(四)明知是预算收入汇缴资金、财政拨款而为市级预算单位转为定期存款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及其他法律法规的。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市级预算单位确因业务需要开设贷款转存款账户、保证金存款账户的,可按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有关账户管理的规定到开户银行开户,并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第四十五条实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市级预算单位,按《关于印发〈*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规定,由市财政局为其开设零余额账户;其原有账户确需保留的,按《*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银行账户清理规定》报市财政局审批确认后予以保留,并根据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情况按市财政局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归并、撤销。

第四十六条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系统内部的基层预算单位开户报批等具体银行账户管理规定,报市财政局备案。

篇3

传统《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首先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传授,比如印花的定义、印花的方法和原理等等,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其次是仅以老师讲课的水平来评价课程效果,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相对较小;再次,虽然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引进了高职校园,但真正执行起来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遵循着老的一套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建立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没有很好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是其被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之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其职业性、开放性及实践性原则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轻松迈入社会。

(一)课程设置依据

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染整产品加工工艺设计、实施、调整,印染新产品开发、印染产品质量控制、染整测配色、纺织品贸易及染料助剂检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根据实践专家职业成长过程,由最初的一线操作工,经过几年职业生涯,职位升迁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发展规律序化所经历的行动领域,由实践专家描述在升迁阶段所需知识,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本专业实践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共分析、罗列出代表性工作任务30个,继而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4个。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企业实践专家提炼出来的4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9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转变为含“印花技术及实训”在内的四门课程。由此可见: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是本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的依据。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设计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过程分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强调对隐性知识,也就是过程性知识的获取。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岗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去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等。

三、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组织与安排

戴士弘教授认为,知识和能力之间是绝对不能等同起来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条很深的沟,填平这道沟只有一个根本性办法,那就是“实训”。隐性知识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在实训中“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本课程企业工作岗位及其工作内容,选取、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并在每个学习情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工作即学习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选取

本课程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教学内容,总课时54学时,针对学生对前导课程的学习基础,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学习印花基础知识、直接印花技术、综合印花技术及印花技术提升等四个模块的知识。能力培养按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前一个单元获得的技能为后一个单元技能搭建了必要的阶梯,后一个单元又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印花产品的生产过程序化、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与工作项目,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因此,要以工厂订单样品为来样,分析来样的面料、质量要求、助剂的选用,启发学生进行印花工艺设计,一般先发放任务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对所要做的产品有一定的认识,再由老师讲解方法,并且师范给学生看,并指出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学做,老师指导,通过教、学、做完成任务,教师将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以模块四(印花技术提升)中的项目2(印花工艺的制定)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成立兴趣小组,教师和小组长一起备课,上课前教师发放工作任务书,学生在接到老师布置的工作项目任务单后,小组成员在工作页引导文引导下,通过老师的讲授指导,查阅教材、专业书刊、专业网络等资料,获取完成工作项目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为下一步控制工作计划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印花来样以及工作项目任务单要求,独自完成工艺设计、仪器设备选用、操作步骤设计等,完成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工作实施计划,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在实训室进行工作计划的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或产品,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对工作结果(任务数据或工作产品)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确定调整后工艺,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完成项目报告;小组成员以PPT形式,汇报工作情况,展示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该小组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的质量给予评价,各小组均展示,评价后,老师就本工作项目作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完成本学习情境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以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教学。本课程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典型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对应的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工作项目时,首先随机将学生分成工作小组,每组3-4人,并在老师设计的项目工作页的引导下,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六步法”进行工作,即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上采用的是项目化“六步法”教学,但在每一步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分别运用案例引导、阅读探究、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角色模拟、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专业机房的应用

本专业机房配有先进的电脑分色制版软件,可实现图案的扫描输入,图案的分色、图案的修改、图案的排版、黑白稿的打印输出等功能,完成电脑分色制感光底稿的目的,为本课程印花制版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现代化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

本专业实训室配有多种先进的印花产品加工设备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为本课程印花产品工艺实施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现代网络的应用

本课程网站、学校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国内有关专业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课程考评方法

《印花技术及实训》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校内考核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除了有相关理论外,还涉及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对显性知识的考核方式,在这里,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教师还应该加入更多新的考核方法,比如反思札记、实训叙事、逸事记录等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影响,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内容:校内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校内考核重在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学习态度(20%)、实训报告(15%)、实训叙事(15%)、反思札记(20%)、期末成绩(30%)等;社会化考核以学生通过印花制版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技能鉴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四、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一)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该首先注重“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会××,能××”的目标。

(二)课程效果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直观实例出发,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会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对待学生。初学者对于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真正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起立答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总结经验,从而形成和自己经验相关的隐性知识。

(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提高,使用各种模式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形式被学生感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师的隐性知识,在良性知识的影响下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使自己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使学生增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信心

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教学,为学生自主获取隐性知识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形成和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入行快,上岗竞争优势明显,但是基本功欠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就有可能不如别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激励体制,不但注重显性知识,更加注重高职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高职学生的知识不但“好用”,而且“经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中永远走在前面。

五、《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传递,职业教育对教师在实践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双师型”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在如何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怎样达到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化。可以尝试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本校(或本专业)的教学经验介绍或者组织教师教学竞赛等方式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学院建立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让高职学生更加坚定“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科学学习观

篇4

[论文摘要] 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出发,基于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以促进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那些还存在于知识员工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员工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KM)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KMS)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现有的KM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就会主动;走得晚,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为他人所共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背景)中,这种语义环境(背景)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利用好。第三,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参考文献:

篇5

(一)岗位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难以提升。组织领导指导的实现关键在于落实,落实是工作态度,态度不认真,是导致指导偏差最大的根源。岗位人员对待工作经常草草了事、缺乏责任心感和岗位意识;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在开始做之前就缺斤少两,导致预期与成果大相径庭。低效率成为妨碍高校事业发展的绊脚石,落实不当导致各项工作目标无法按预期发展,责任感的缺乏使行政发展丧失完善的执行力。

(二)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我国高校的很多规章制度是堪称完善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关键工作若无分工则责任松散,公共事务无人愿做,领导之间相互推诿,基层总作人员敷衍了事,这些制度往往停留在意识形态上或者公文之上,形同虚设。人民日报说过这样一句很著名的话———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不能完好落实制度,只会摧毁制度的严肃性和说服力。

二、行政管理执行力缺失的危害

(一)行政管理人员责任感的恶性循环。在正常的工作体系之中,为得到更好的工作效果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率,往往会进行工作职责分工,岗位工作者各司其职。但是如果分工不明确,会有职能相交的事宜被互相推诿。繁重的工作人人规避,自私的工作情绪蔓延,接到手的工作任务挑三拣四,上级领导虽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决策,却往往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二)对学院教学环境的直接影响。在一个高校之中,行政管理阶层的决策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左右该学校的发展进程。完善的制度及工作的落实可以使学院的发展名声在外,相反不齐全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缺乏会导致学院管理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精气旺盛的青年没有成长在制度严密而管理合格的环境只中,恐怕后果不仅仅是影响学院名声,还会向社会输出低素质人员,对社会的长期发展而言怠之大矣!

(三)工作难以分辨责任方。很显然的,行政管理人员若是工作秩序混乱,分工不明,落实不到位,工作事故频频发生在所难免。而事故的发生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出现后并不能很好地反省和改进,隐患只会越埋越深。教学管理决策系统左右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而一个工作责任相互推诿,工作事故无人负责的系统,如何能使学院教学管理系统以及行政管理系统正常高校地运作?

三、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缺失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规章制度。为使教育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情况的教学管理规划制度,从而逐步形成科学而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学风管理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运行表、课表、考表等审批制度,并委以监管人员严格执行。增加学生对老师及老师对学生的相互评价监督体系,共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提质。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确保学校教学的计划只需要,逐步形成常规向上的教学环境的的良好规划。

(二)工作中实施科学化管理。(1)教学管理决策系统左右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沟通、甄别、传播和制造,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称作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2)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等。正确的决策依赖于沟通。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有力和有效的信息,以便使相关管理部门在充足准确的准备下,有效管理和指挥高校学业进程的顺利进行。

篇6

[关键词]图书馆;隐性知识;知识管理;living library

1 图书馆用户隐性知识管理

1.1 隐性知识及其特点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结构的研究,知识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显性知识(客观知识),它们是可用文字、图形进行记录和处理的知识,如记录于文献或数据库中的知识即属于此类;二是隐性知识(主观知识),即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思想观点、技术诀窍、技能和能力、经验和阅历、判断力和洞察力等[1]。

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具有隐蔽性、专有性及私有性,这又决定了隐性知识具有非结构化、不可编码的特点,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2]。隐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被开发、传播以及转化困难,但又由于隐性知识是最具价值、最闪光的知识资源,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开发以创造社会价值。

1.2 图书馆用户隐性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是最具价值的知识资源,作为具有保存人类智慧、开发智力资源、促进知识交流职能的图书馆有责任、有必要开发、传播及管理隐性知识。

笔者认为,图书馆用户隐性知识管理即图书馆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去开发用户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使隐形于用户头脑中的知识显性化,并使其得到传播、共享及利用,进而使隐性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图书馆用户隐性知识“取之于用户,服务于用户”,是将隐性知识作为工作对象来管理,从而使图书馆起到“支持、促进和推动知识的更新、改革和更广义的创新知识造福人类”[3]192的作用。

如前所述,隐性知识难以开发、获取。图书馆要开发利用好用户隐性知识,必须找到有效、合适的方法,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2 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

2.1 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

“living library”发端于欧洲,在中国被译成“借人活动”“活体图书馆”“大活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等。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借书,“living library”是将人(“活体书”)出借给读者,允许读者与“活体书”在一定时间(一般为30分钟)和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里面对面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看法,从而达到促进对话、减少偏见、分享知识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living library”活动中,“活体书”都是“特殊的”,比如有特殊的职业、兴趣、信仰、经历、观念等,国外的“活体书”中就不乏丧葬业者、同性恋、佛教徒、穆斯林、女权主义者、帮派分子、流浪汉等。“活体书”是志愿者,不收取任何费用。当某个“活体书”被某位读者感兴趣时,它就会被“借出”。

“活体书”与传统书籍一样,经由图书馆进行搜集、筛选、组织,具有一定的保存期。“活体书”与传统书籍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即传播信息、知识和思想[4]3。

2.2 国外的“living library”活动

国外的“living library”活动是由丹麦一个叫罗尼勃格(Ronni Abergel)的青年发起的。2000年勃格及其朋友建立的非营利组织“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在罗斯基勒音乐节(Roskilde Festival)上首次举办了“living library”活动[4]3/sup>。在此次“living library”活动中,勃格共组织了75本“活体书”,结果每本“活体书”都大受欢迎[5],图书馆“living library ”活动由此开始。随后“living library”活动在西方迅速发展,并主要由图书馆开展,有些图书馆还将这一活动作为例行工作,如澳大利亚斯摩尔市图书馆(Lismore City Library)每月都固定一个时间开展此项活动[4]3/sup>。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有20多个国家举办了100多次“living library”活动[5],这种新式活动已经风靡欧美,有风靡世界之势。

2.3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

2009年3—6月,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图书馆开展了第一届共7期“以人为友,与‘牛人’面对面交流——图书馆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该活动由该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搜集上海交大在留学、考研、实习(工作)、英语、科研、竞赛等方面优秀(或有经验)的学生组成“活体书”。图书馆对每一本“活体书”进行编目,提供书目信息(索书号、主题、书名、内容简介、上架日期、借阅时间等),读者通过检索获得有感兴趣的“活体书”即可借阅,借阅者有45分钟的时间与“牛人”面对面交流、提问,分享“牛人”的宝贵经验。这期活动受到广大学子的热烈欢迎,效果非常好。在网站上,上海交大图书馆表示还会继续将这一活动举办下去,在新的学期将推出新的“书目”[6]。

3 “living library”活动是图书馆用户隐性知识管理的创新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国外的“living library”活动和上海交大图书馆的“薪火相传living library”活动都是图书馆开发、管理用户隐性知识的成功实践,是图书馆对用户隐性知识管理的创新,更是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践行。这种创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图书馆带来深远影响。

3.1 图书馆“living library”活动开创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新思维

图书馆界自1999年就开始了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3]191,但一直侧重研究内部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管理,其目的是为创造学习型组织,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长期以来,图书馆忽略了对用户(读者)及社会隐性知识的开发,没有意识到用户隐性知识开发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更别说将用户隐性知识纳为工作对象。丹麦罗尼勃格开创的“living library”活动引发了图书馆对用户(社会)隐性知识的关注,图书馆开始尝试将用户隐性知识纳为工作对象并将其作为新的服务方向。因此说,“living library”活动开创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新思维。

篇7

论文摘要:在高职实训教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概念,充分重视隐性知识管理在实训教学中的价值,可以深化实训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为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维度建构隐性知识管理的路径。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就培养模式而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训教学的主耍目的是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试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关于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尽管已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诸如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师资的培养等显在层面.对于更深层面的研究则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之一即是以显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媒介.忽视隐性知识的潜在影响.从而导致实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必须明晰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并通过适当的路径实现这种价值。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

知识观是隐藏在学习与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高职实训教学应当秉持怎样的知识观?实践表明,基于完全显性知识的授受只能部分达成实训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之下.隐性知识及其管理进入高职实训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始于英国科学家、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随后陆续有更多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即所谓显性知识;另外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即所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量上远超忡知以,以至于可以将显性知识比喻成隐性知识海洋包同着的几座岛屿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存的诸多情境巾,隐性知识居于知识体系的内核。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处于知识连续体上的两极.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一系列特点。第一.隐性知识难以通过符号作出逻辑的阐释,是一种“不清晰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零散地存在,具有浓厚的个人性和情境性第二.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与使用者既然对知识不能清晰地加以表达.则这种知识也不能象显性知识一样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和分享,因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三.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还处在尚未编码的状态,缺少逻辑推理的基础.不能依靠理性过程对隐性知识作出批判和反思。此时.隐性知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来表征。从类型来看.隐性知识可分为隐性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和隐性的“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讲的技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环节在内容上无疑同时包含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而言.隐性知识党内在地依附于实训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秤大量地运用显性知识。然而.实训内容主要是一定的技能.它属于广义知识领域所指称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并不能全部清晰地表达。因而“不可言传”。其次,学生通过实训也必然形成己关于实训学习的信念、习惯,乃至于技巧,这也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隐性知识分布在不同的主休之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实现主体际的流动就单个仁体而言,隐性知识既包括个体自我形成的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共享等途径获取的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管理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价值

在重视知识管理的背景下,所谓隐知识竹理就是重视隐性知识的价依,通过有效途径使隐知识的生产过程高效化,并且为隐性知识的流动、共享、创新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实训教学对隐性知识的忽视并不意味着隐性知识不起作川,事实上隐性知识能够自发地对实训教学产生影响,甚至是产生阻碍或干扰的影响。隐性知识存在于学生实训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大量存在的隐性知识,不仅是实训教学的目的,也是实训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

(一)促进实训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教师作为专业化的职业,首先是因为教师个体中存贮着知识,其中包括大量隐性知识。实训教学单凭显性知识的传递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实训技能是难以用明晰的语言尽善尽美地表达的。另一方面,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隐性知识的参与才能获得成功。挖掘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隐性知识是促进实训教学资源增长的基础。因此,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提升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把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发展从横向分析有认知、情意、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从纵向分析,不仅指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即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实训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获得暂时性、固定化的某种职业技能.而是有着更为宽泛的目标。实训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强化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一定模式的固化,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新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此时,隐性知识会扮演玉要的角色)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更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知识〕从隐性知识的角度进行实训教学,引睁学生从关注自身的隐性知识开始,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成长,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对于提高学生在实训时的体悟水平产生较好效果。

(三)促进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

隐性知识能否高效流动、共享、创新与运用是关涉实训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实训教学中“知识管理’,概念的引人,能够将分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组织知识体系。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形成实训共同体,通过隐性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实现实训共同体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发展、共享和增值。在高职实训教学中,不同特点的学生具有个性化需求和表现。因为,学生个休的隐性知识不仅促进自身显性知识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成为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同时,学生个人也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实训共同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即显性知识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先决条件。

三、隐性知识管理的路径建构

隐性知识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隐性知识很难通过训练这种正规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隐性知识管理主要取向不外乎是:个体自身积累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增长;主体际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体隐性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成为“知识源”而主体际的交流与共享也会促进各个不同主体的隐性知识的积累。

(一)教师对话教学方式的实现

高职重视实践实训教学就必然要求关注隐性知识对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承认教学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客观存在,从而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通常的实训片面强调实践技能的示范与模仿,但由于隐性知识的不清晰性,教师应该使实训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师生双方基于理解的视界融合,在问与答的辩证过程中,对话双方深化自己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能够揭示出更多的东西。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双方构成真正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与包容,真诚接纳与分享,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得以充分的显现,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缺乏对话的教学,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隐性知识。

(二)实训教学考评方法的变革

实训教学考评要超越基于显性知识的评价方式,首先合理选择评价目标。除分析常规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外,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教师还应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影响。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逸事记录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标志,分析其成功与不足。在阶段实训完成后,要指导学生撰写反思札记、实训叙事,并对其进行质化或量化的评定。教学考评方式的核心是将学生已有隐性知识外化,以便于评价者对学生进行评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互评与自评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亲历评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评价的标准,既有利于自评,也无形中使学生个体实训学习自觉收敛于教学目标。学生的自评不仅使实训教师减轻工作负荷,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三)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创设

知识的共享,能够为新知识的创造、开发和运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知识生命力的焕发离不开共享过程,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隐性知识更是如此。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常有两种倾向阻碍共享的实现:隐性知识的所有者有时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人共享;相反,并非所有人愿意接受别人尚不能“明言”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因此,在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除倡导对话教学方式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促进学: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隐性知识加以反省,井月川几富形象的语言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尽,能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分散在不同实训环竹或岗位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关于具体环节或岗位的隐性知识,这种交流,.丁以扩大隐性知识发挥作川的范。

篇8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下统称银行)开立帐户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单位)签发使用银行支票(以下简称支票),均应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中所称支票是指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第三条  支票作为即期信用支付工具,一律采取记名式,不得流通转让。单位从银行领用的空白支票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不得签发空头支票、远期支票。

第四条  单位签发支票应填写收款单位(人)名称、签发日期、款项用途和金额,按预留在银行的印鉴盖好印章。

签发支票时,金额难以确定的,允许暂不填写金额,其他项目必须照上款要求填齐。暂不填写金额的支票,只限转帐支票适用。

第五条  支票不能作为商品交易中提货或发货的依据,销货(收款)单位对已受理的支票,应及时送银行转帐,待银行入帐后方能用款。

第六条  单位从银行领用的空白支票必须妥善保管,因丢失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一切经济后果由领用单位负责。

第七条  银行办理结算时应审查支票的款项用途,必要时可向支票持有人索阅款项用途的证明资料。款项用途不清或违反国家规定的,银行应拒绝付款。

第八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银行视情节轻重分别处理:

1、对签发空头支票的,按支票票面金额的1%处以罚款,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停止其使用支票结算;

2、对将支票出租、出借或转让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按支票票面金额的5%处以罚款,并停止其使用支票结算;

3、对故意在支票上错盖、漏盖印章的,给予警告,经警告不改正的,按支票票面金额的1%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停止其使用支票结算;

4、对伪造、涂改支票或利用转帐支票倒换现金、利用支票进行投机倒把、诈骗财物等非法活动的,停止其使用支票结算,并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银行对单位停止使用支票结算,须报经区、县级银行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九条  被停止使用支票结算的单位要求恢复使用支票结算的,须向其开户银行做出书面检查,经审查同意,报经区、县级银行批准。

第十条  银行延误支票结算影响单位资金运用的,银行应按存、贷款利率赔偿(有贷款的单位按贷款利率计算,没有贷款的单位按存款利率计算)。由于银行的责任,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由银行给予赔偿,并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对有关人员给予处罚或处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监督实施并负责解释。

篇9

【关键词】隐性知识 研究生创新 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资源有两种重要的形式,其中显性知识大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明确了的内容,而隐性知识则相反,它来源于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观察和理解。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方法和研究的思路,再加上彼此之间的交流,它就能够更加全面的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所谓的创新,就是指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和脑力思想来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这是一个需要不断钻研和努力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隐性知识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个三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隐性知识的提出

随着知识管理形态的不断进化,人们对知识的分类也越来越细致。1958年,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提出的隐性知识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由非言述的智力发展而来的一种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技能、是语言不能表述清楚的。另一层是指隐性知识的动态结构中人对辅助项的认识即“格式化”的隐性知识,也是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

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以来,人们对隐性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学者对隐性知识有着不同侧面的研究,例如包括认识基础方面、形式主体方面、技能和认识方面等。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是人类对知识深入挖掘的过程,也是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是缺乏创造力,原创性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国际学术论文数量偏少;二是实践能力较差,科研实践参与度低。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价值观、关注点和研究角度不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所持的观点通常各异。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1)认为传统教育理念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灌输式,以教学内容的单―性为出发点。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育影响延续至研究生教育中,加之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而且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滞后,学科专业比较狭窄,那么结果往往就限制了学习的视野,缩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

(2)认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导师素质干扰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有些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少,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也就无法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有些导师知识严重地老化,既不能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的成果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也不能去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有些导师的科研任务繁重,或者是社会活动较多,或者所带的研究生过多等原因,使得导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地指导自己的学生。导师的队伍水平差异,导致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

(3)认为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的下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的超量扩招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质量。我国本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较大,平时对于每个研究生的资源投入也小得多,犹其是在科研经费方面。如今研究生待遇逐年下降,加上学费的暴涨,更让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业成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这样对于原本就底子差的同学更是缺少了前进的动力。

三、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直接指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阶段则应大力强化方法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隐性知识中的直觉、酝酿效应等认知思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应努力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开发和显性知识的内化,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学术界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获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由4个因素构成:课程学习成绩、在学期间发表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水平和科研实践工作能力。研究生教育强调将学生引入学科的前沿领域,藉此形成研究生的批判意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培养研究生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力。

(2)研究生隐性知识的获取。隐性知识具有内隐性,它的获取必须通过知识主体亲自体验、实践和领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着重考虑的是研究生个体的创新能力,个体隐性知识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的,同个人成就和能力的开发有内在联系的、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分为认知和技能两个维度,涉及个人所具有的价值观、认知、人际关系技能、情感因素、技术诀窍和专业技能等,它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隐性知识对研究生直觉思维发展和激发创造力的作用。由隐性知识发展而来的内隐认知对创造性活动的完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隐认知是个体意识不到的认知活动,它有助于个体完成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内隐认知的激发作用。

创造力可以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交流得到激发,加强隐性知识的共享将成为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尽相同,个体的隐性知识也各有所长,在此情况下,加强沟通、交流,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创新是高度依赖隐性知识的工作,研究生创新能力其实就是自身隐性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应用。只有高度重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施琴芬,吴祖麒,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中国软科学,2003,(8).

[2]魏仁仕.基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知识管理策略影响因素研究―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例[D].浙江大学,2006.

篇10

关键词: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利用

中图分类号:G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27-02

自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知识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知识的分类问题。目前管理学界通常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两类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形态、作用原理、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公安机关的影响不一样。据预测,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90%,而经过编码的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l0%。隐性知识因为难以被他人观察了解,更无法奢谈共享和交流。因此,积极地开发利用公安机关中隐性知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作用,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关键,对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界定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概念

对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波兰伊(MichaelPolanyi)首先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德鲁克(P・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德鲁克也是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国内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特定的时间里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尚未通过文字、公式、图形、语言、行为等表述或虽然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述但未体现于纸、光盘、磁带、磁盘等客观存在的载体介质上的,完全依赖人作为载体存在的知识。它与个人的感觉、经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洞察力、信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深深打上了个人的烙印,它是显性知识的来源。

经过分析、归纳和探索,本文对公安机关内部的隐性知识主要内涵等的理解和界定是指存在于公安民警个体和机关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机关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

(二)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分类

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进行分类,有助于对其识别、流动、转化与创新等采取不同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知识性质来划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正式的,主要是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较难以表达,主要深植于公安民警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是个人长期在工作中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另一类是个人的灵感、直觉、价值观、洞察力和心智模式等,深藏于公安民警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

2.根据知识主体来划分,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包括:第一,公安民警的知识、经验、技能,它们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隐性资源。第二,公安机关内部在长期工作中以来积累、探索出的一些方法、技巧、规律等,属于公安机关内部集体隐性知识。第三,公安机关内部的各警种及专业隐性知识。

3.根据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可编码程度划可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不易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不具备条件)不能编码的隐性知识。

二、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意义

(一)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能够提高公安民警素质

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人才培养机制,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民警尤其是各领域专家的经验、技能传授给新民警,尽可能地利用隐性知识;二是选拔出优秀民警,或组织外部的知识专家来对公安民警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公安民警隐性知识的增长、增值;三是举办讲坛,召开专题的讨论或经验交流会,促进隐性知识的开发与显性化。

(二)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为公安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组织内部人员之间在传统的机构设置下几乎没有超越命令以外的直接的接触和交流,在管理者的指挥棒下工作,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不能有丝毫地质疑,隐性知识得不到交流,更无法增值。因此,只有加强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才可以使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得到充分地利用。时代的发展和斗争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警察队伍,使队伍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新世纪复杂的工作。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能够开发智力资源,促进全体警察隐性知识的增长、增值,为公安机关进行决策、制定政策以及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加强公安民警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警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有助于全面提高公安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警察队伍形象,增强公安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不仅仅能提高警察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公安队伍中营造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尊重人的浓厚氛围,调动公安民警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激发公安民警对公安事业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事业心。这样,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将大大提高。

三、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障碍与机制

(一)共享与利用的障碍

隐性知识在公安机关中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点:

1.隐性知识占有方的独占性

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个人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与其在公安机关中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相连。通常情况下,公安民警通过其来体现自身价值。如果把自己所知知识传授给他人,可能会对其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一般公安民警不会主动将自己所知信息、知识授予他人。

2.隐性知识接受方的抵触性

公安机关中促进知识增值、提高民警素质的最有效方法是培训,但是,许多民警却误认为接受培训说明单位认为其工作能力不足。往往是那些经验丰富的民警才明白培训的意义,乐于参加培训。这样,公安机关的知识共享活动便无法有效展开。

3.隐性知识传递的限制性

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规范表达很难,传播困难。所以隐性知识在共享过程中遇到需要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双方沟通表达能力的限制,而使共享遭遇瓶颈。二是组织体制可能会制约知识的传递。往往上位者的知识拥有量大于下属,而隐性知识多数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传递。

(二)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机制

隐性知识对于公安机关是重要的资源。虽然显性知识较隐性知识更加规范、有形,更易于采用,但是,大多显性知识来源于隐性知识,公安机关的独特文化也常常表现在不易模仿、不易转移的隐性知识上。因此,公安机关应加强公安机关内部隐性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机制的建设。

1.激励机制

第一,可以建立民警知识成果申报制度,不仅鼓励他们申报创新成果,还要鼓励对其知识共享成果和知识应用成果进行申报;第二,知识薪酬支付制度,将比较容易确定的知识成果与民警的即期收益联系起来;第三,知识晋升制度,让那些乐于共享隐性知识民警得到更好的升迁机会;第四,知识合同、知识署名制度,发挥民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2.知识交流平台的建立

思想库是知识的集合,是存储、传播知识的系统。知识交流平台可构建思想库,这样,公安机关隐性知识就能够将集中起来,将每个民警、每个部门创造的显性与隐性知识都存储到公安机关的思想库中,而需要这些知识的民警则能从思想库中找到这些知识。思想库的构建在知识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3.多元的传播沟通渠道的建立

公安机关可以创建各种适合的条件,通过依靠民警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播与共享隐性知识。如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或对一些特定案件,有关民警和专家进行信息沟通、经验和技巧的交流等;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各种项目小组、任务小组等,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中,彼此充分交换想法、经验和相互启发,实现交流与共享,并创造各种新知识。

4.公安共享文化建设

从根本上讲,共享文化是一种学习型文化,是一种创新型文化。一方面,学习与创新是共享文化的主旨和精髓。在交流共享信息的基础上,广大公安干警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为组织提供有价值有的隐性知识,提升警务效能。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有助于推动广大公安干警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反之,善于学习与勇于创新也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这样交流共享学习创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该循环构成了共享文化的一部分。各级公安机关应积极建立学习型组织(警队),创建共同愿景,强化团队学习,改变固执己见本位主义的心智模式,激发创造性张力和潜能,进行系统思考,共享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M・Polanyi.TheTacitDimension[M].London:Routlegeand

KeganPaul,1966.

[3]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吕巍等.知识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郭瑜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界定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张海英.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J].情报科学,2002,(6).

[7]徐明霞,李锦昆.弘扬公安文化,打造高素质警察队伍[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4).

[8]郭延吉.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的共享[J].理论与探索,2004,(2).

[9]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聂规划,陈晓莉.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06,(4).

[11]唐兴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J].企业研究,2001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