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是连接石油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是由传统的石油现货市场和中远期市场发展而来,当石油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完善之后,现代石油市场就逐步形成其完整的体系,石油价格机制也日益完善并发挥调节市场资源的作用。
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石油现货市场、中远期合约市场及期货市场组成的石油市场体系;二是在各市场不断创新完善的市场经济交易制度基础上发挥调配资源作用的市场机制;三是有序竞争的市场主体,包括石油生产商、炼油商、石油贸易商以及金融机构等。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由这三方面结合并形成有机运作的整体。
与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相对应,现代石油市场价格也形成多个相互影响的市场价格体系。如果忽略原油及油品品种的不同,石油市场价格体系大致可分为石油现货市场价格、中远期合约市场价格与石油期货市场价格三大类,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石油现货价格以石油生产及运输成本等为基础,随着石油市场供求状况等实体经济因素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石油期货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石油期货价格在石油现货价格基础上,更多地受到人们对未来石油供求预测和评价的影响,从而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幅度;而中远期合约价格处于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更多地取决于生产成本及供求双方合作关系等因素,受到期货价格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价格在合约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现代石油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体现在石油市场体系中各个市场价格的形成及相互影响上。石油现货市场价格更多地受到即期市场供求状况变动的影响。如,飓风对炼油设施的破坏,导致一定时期石油加工产品市场供应的减少和需求的相对上升。这些产品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其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由于石油现货价格上升,石油供应商的收益就会上升,从而刺激各国石油炼制商满负荷生产,在一定时间后,市场供应数量增加,缓解了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这时市场现货价格开始下降。这个由飓风引起的市场供求变动导致价格升降的过程,就是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石油资源供应的作用机理。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人们预期因素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到石油期货价格形成与变动的情况。当石油现货市场的油品供不应求时,如果人们预期未来较长时期情况都不会改观,那么,人们就会估计未来油品价格必然上升,于是一些投资者就会买入相应的期货产品,从而增加了市场上该期货产品的需求,结果期货市场更加供不应求,其期货价格将上升。如果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越多,期货价格上升的幅度越大,并有可能超越市场实际供求不均衡应有的价格上升幅度。因此,在石油期货市场上人们的预期对期货价格的这种作用方式,明显带有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特征,因而石油期货价格变动反映了石油期货的金融特性。
二、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是保证我国长期石油安全供应的重要的制度基础
(一)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价格信号可以反映地区石油供求状况
现代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信号是石油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也是影响市场供求的重要指标。石油价格水平的变动有其客观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一个完善的开放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其石油市场价格机制将不仅反映国内市场供求,而且反映当地及周边地区石油资源的供应状况,并在价格信号的作用之下调配世界范围内的石油资源。
在讨论国际石油定价权时,我们不能脱离石油市场体系孤立地分析石油定价“话语权”问题。如果缺少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支撑,争夺石油定价“话语权”就缺少实现的制度基础。
国际石油市场有个现象需要解释:石油大买家并不一定能得到优惠的批发价格。这似乎有悖常理,买的数量多,节约了交易成本,对买卖双方都有利,应该得到优惠的批发价格,至少也不应该出现价格上涨的结果。反过来,在石油总体供应趋紧的情况下,大买家使得市场供应紧缺状况加剧,价格上涨也应该是合理的。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解释并不合乎实际。因为比中国更大的石油大买家美国,其购买价格相对中国的确低一些。那么如何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呢?
其实,现货价格与中远期合约价格是不同的。美国大量的石油进口是通过长期合同方式,其价格早已确定,基本不受现货市场价格短期变动的影响;而中国购买石油有相当部分是在现货市场上,现货的需求量增加必将促动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另外,在现代国际石油市场体系下,具体到石油期货市场,一个大买家的出现,首先触动的因素是人们的预期,通过石油期货市场作用机制推动期货价格的上升,期货价格反过来再影响现货价格。在由现货市场、中远期合约市场及期货市场组成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中,市场机制将价格与供求,以及人们的预期、国家政策、企业竞争策略等等因素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影响石油价格的传导机制。 因此,要实现我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和顺畅的信息传导机制,否则,我们国际油价“话语权”就缺乏现实客观的市场基础,而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是获得石油“话语权”的制度基础。
(二)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用于调配国际石油资源以保证我国石油供求平衡的是一种制度
目前在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尽管通过几大石油企业的努力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需要,但我们明显感觉到我国尚缺乏一套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来确保长期石油安全供应。比如,我们在做石油进口贸易过程中,除了长期合约外,还有近一半的进口量集中于现货市场购买。而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远大于中远期合约市场,导致石油进口价格方面的隐忧。原因就是我国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不完善,我们靠的是石油企业,而不是一种自发运作的市场机制来保证市场石油供求的平衡。
如果拥有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我国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可以培养更多的有实力的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行业的竞争。如果我们拥有一套完善的有效运作的市场机制,就为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一些正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竞争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个环境是由一些规范的资格认定、市场行为规范、交易规则、行业法律及条例等营造起来的,在这些规范和约束下以及开放竞争的环境中,逐步培育出更多的懂得现代石油市场规则,熟练掌握石油交易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企业。这将壮大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量,更好地保证我国的石油供应。
第二,拥有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有效的市场机制,能向国际市场准确传递中国石油供求信息,从而保证价格信号能够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信息传送渠道,导致中国石油需求信号失真。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国际市场上人为炒作中国题材的影响。由于人们的预期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期货市场上价格的变动常常出现不理性的过度反应也属正常现象。近年来,有人把石油期货价格上涨归结为中国因素,这显然夸大了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事实上,相比美国6亿吨和日本2.5亿吨的石油净进口来说,中国的1.6亿吨的石油净进口量并不大。不过,这种情形也提醒我们,已经到了应该完善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时候了。我们应以市场传导机制和市场信号传递我国石油需求的结构与数量及价格信息;而不只是把石油进口更多地集中在缺乏安全感的国际石油现货市场上。
第三,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完善意味着,中国完全能够按照国际石油市场的规则行事,这将吸引更广泛的交易方参与我国石油市场体系运作。市场交易活跃是成功市场的标志。石油现货及中远期市场交易活跃,首先获益的是市场所在地区,其石油供应能得到保证。而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旺盛则表明期货价格对其他相关市场价格的影响更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该地区该产品的价格走向。
由上所述,完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将奠定我国石油长期供求平衡的制度基础。但是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完善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与加强国际石油合作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国际石油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国际石油市场垄断竞争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石油竞争是建立在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基础上的垄断与竞争共存的。建立完善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也为我国的国际石油经济合作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
三、积极推动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及其监管体系的建设
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首先应完善两个方面的架构:一方面是石油市场体系、市场基本制度及主体建设,另一方面是市场体系运行所需要的监管体系及必要的监管法律与手段。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并不完善。自2006年8月上海石油交易所成立,11月大连石油交易所成立,2007年11月8日上海石油交易所的西部交易中心挂牌以来,我国石油现货及中远期市场建设正在逐步推进。自2004年8月25日燃料油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以来,其交易活跃,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我国燃料油期货价格走势尚落后新加坡1到2个交易日,燃料油期货的价格引导权还在新加坡期货市场。这说明,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建设已经得到稳步发展。但由于国家对原油市场准入的管制及成品油市场价格及准入的管制等,今后我国石油市场体系的发展可能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建设向前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我国现代石油市场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石油现货及中远期合约市场,并在现货和中远期合约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石油期货市场。在现货中远期市场建设中,着重市场基本交易制度的建设,积极推进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在期货市场建设中,应积极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和成品油期货市场。一方面,我国目前原油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可以设想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原油市场供需关系的原油期货市场,形成一种国际性原油交易基准价格,与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相抗衡。另一方面,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供需关系和消费结构、季节特征的成品油期货市场,形成国内成品油基准价格体系,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科学引导生产和消费,合理配置石油资源。
(二)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市场主体
石油市场体系建设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市场交易主体。市场交易主体的多元化是石油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基础。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大石油公司垄断。未来我国石油贸易市场主体应该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国营贸易企业为主体,允许众多非国有石油公司存在的开放的多寡头市场竞争结构;与此同时,允许国际石油公司及被批准的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等参与市场竞争,最后形成各种石油市场主体竞争共生的市场格局。
首先,应重视和发挥民营资本的特点和优势。石油行业中存在一些小规模的石油工程项目,小企业就能胜任,则可以民营资本弥补大企业生产服务方面的缺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做大,特别是由民营资本联合建立起来的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
其次,要鼓励我国石油企业进行跨境并购发展壮大。就所拥有的资产、产量或储量而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国际石油巨头,从参与石油跨国经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角度看,有必要壮大我国石油企业的实力。而跨境并购是中国石油大公司实现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第三,应允许有资格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运作。参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运作的国际金融机构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资格审查,这与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步伐相适应。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管制逐步放开,我国石油市场的参与主体将会增加。
(三) 建立国家石油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国家石油市场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我国现代石油市场体系运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有效的监管体系,政府就不能放松目前对市场的管制。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市场运行一旦出现混乱局面而无法有效控制,将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家石油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门统一的石油监管组织体系――能源部的建立,这是保证石油市场有效监管的体制保证,逐步建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多层次石油监管组织。二是石油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应由石油监管组织部门负责。三是监管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制度。国家监管的领域主要包括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和管道运输、销售两个领域。就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而言,政府应积极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参与油气行业上游领域的各项业务,打破几大公司对上游油源的垄断。就管道运输、销售领域而言,石油、天然气特别是天然气的管道运输、销售、配送等应是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具体的管理工作由能源部下设的能源监管部门承担。
其次,石油立法是政府监管部门行使监督权力的法律依据。石油立法有三个层次:一是法律,对石油基本活动的基本规定;二是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法规,通常是根据某法律的授权另外颁布的实施细则或有关法规条例;三是政府部门对特定事项的具体决策,如许可证、批准工作合同、批准开发计划或销售合同等。三个层次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石油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四)建立政府的石油市场信息管理体系
应逐步建立我国石油市场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应下决心建立国家宏观层面的甚至是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市场信息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是为政府监管市场而建,是基于企业的生产、交易、库存等基础数据的更为宏观的数据。甚至有些预测数据需要组成专家团队,以模型的方式滚动预测,形成年度系列数据。例如可参照EIA的库存周报形式,披露我国的石油库存信息、销量信息以及追踪整个市场的供求及价格变化的情况。根据这个体系提供的信息,政府可及时监测国际国内石油市场变化趋势,必要时提前做好市场调控的准备。
(五)建立政府可动用的石油储备体系
篇2
近年来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约60万家,覆盖75%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网络。城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业规范有序发展。累计培育了568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支持1500多家社区菜市场建设改造。
二是产区市场、销区市场相互衔接。推动建立产销链条,整合产地、销地、集散地资源。累计支持了400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增交易面积400万平方米,建设改造检验、检测中心485个、加工配送中心320个、电子结算中心52个、冷库824座,新增库容340万吨,所支持的市场交易额占全国市场交易总额的60%。
三是有形市场、无形市场相互促进。201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4940家,交易额达7.3万亿元。许多地方建立了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由一点对一点的分散交易向多点对多点的集中公开交易转变。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为无形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的快速发展。
四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互联动。苏宁在境外通过收购建立了40个网点,诚通集团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贸中心项目,义乌市场在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并在海外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我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有力支撑。
规划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即将出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内贸发展专项规划。一些地方了本地内贸“十二五”规划。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均已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四分之一的城市正在主动开展新一轮修编。县级市规划编制完成率已经达到60%。上海等地注重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手车、危险化学品等专项规划制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场制度环境逐步优化。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出台了一批部门规章,《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已经公示。南京、无锡颁布了《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市场标准框架基本确立,重点标准陆续出台,了蕃茄流通技术规范等120多项农产品流通标准。
政策支持实现较大突破。财政部、商务部已累计安排57.9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2011]59号文件在财政、土地、税费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消费促进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已累计销售下乡产品2.48亿台,拉动消费近6000亿元,家电企业已经在农村建立了20万个销售网点。通过实施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累计淘汰老旧汽车94.6万辆,拉动新车消费近千亿元;累计支持258家二手车交易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改善了汽车消费环境,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篇3
【关键词】市场体制;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38-0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说,没有农业的市场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更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
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建设现代农村市场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提出的战略任务。换句话讲,农村是否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其一是有形市场建设方面,既存在发育不充分的问题,又有人为盲目建市的问题。其二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缓慢、甚或滞后,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三是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发展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尚有许多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
加强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改造和建设。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农产品只有依靠市场才能卖出去。因而,要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发育市场,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律和地域要求,对传统的集市贸易进行改造,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中介组织,科学布局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其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完成和资本价值的增值依然是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流动中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全要素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农产品市场,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要素市场的发展比商品市场缓慢得多,因而,要重点发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推动三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把资源分配提高到新的水平。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三是发展商贸流通。要树立贸易主导经济发展、“贸易兴农”的市场经济思维方式,建设农村社会物流体系,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为农村商贸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其四是建设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它关系到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通过改革农资补贴、发展农资连锁网络、严格市场准入、培育中介组织、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资料市场。其五是建设好期货市场。选择需求量大的大宗农产品进入期货市场,扩大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推广“农超对接”。其六是加快市场体系的软件建设。依法保护农民进入市场后的合法权益,开展公平竞争,反对垄断,以形成合理的市场运作与流转秩序。其七是加大农村商务流通队伍和人才培训力度。
二、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农业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自觉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并主要通过市场,对农业生产和流通进行主动调节的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同时又要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其一是保障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换句话讲,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证十三亿人口的丰衣足食,这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农业宏观调控目标,不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自身规律,又要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目标调控来讲,一方面要保证农业经济总量的平衡,另一方面,保证农产品品种结构的平衡、质量结构的平衡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其二是依据市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的分布和递次,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调整第一产业,即调整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措施应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扩大粮田面积。其次注意林、牧、副、渔、各业的增长速度与比例。第三是在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中,根据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有资源,就可以发展。第四是注意产业结构需求变化的趋势,及时提出主导产业转移和替代任务。其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财政应优先保证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资金,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改善等。转换投入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杜绝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证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充分发挥。其四是完善涉农价格保护和价格补贴制度。其五是有计划地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将农户的市场选择纳入农业发展的轨道,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其六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散和补偿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农业的特点来说,它是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它承担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并且背着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国家既定的保护政策必须严格执行。其七是制定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法制和制度环境,确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运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篇4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进行参与,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准入的控制、国家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等。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实现市场监管的强化,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维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注重市场监管的强化,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第三,对市场主体进行培养,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工商管理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实现工商管理体系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实现了市场主体准入的规范化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发展主体准入、行为管理、经济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我国市场主体准入机制的规范化。当前,我国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为企业登记审批制度,其主要的特点与措施就是进行严格的审查与审批工作。随着我国市场准入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只有通过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之后才能够获得市场准入许可,实现了对优良市场主体的规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对市场准入机制的制定与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良好经济秩序的维护与持续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现了市场有效监督的强化
在市场主体行为规范与市场监督管理强化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商标注册、市场竞争管理等多种监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与市场竞争环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有效监督强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不正当竞争与垄断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反不正当竞争监管与反垄断监管等措施,实现投资经营环境的完善,实现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的营造,提高我国市场主体的活动,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二,针对企业商标权强化保护力度。对于企业与商品而言,商标是非常重要的标志,在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企业的商标权进行有效保护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通过对企业商标权保护的强化,能够对充分地保护企业的该项权益,进而维护市场秩序。第三,实现行业分类监管体系的强化。行业分类监管的基础为信用等级与行业风险,通过行业分类监督能够实现整个工商监管体系更加的完善与有效,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四,实现对虚假违法广告打击力度的强化。针对虚假违法广告加大整治力度,实现广告市场环境的净化,进而实现对市场主体广告行为的有效规范,为诚信市场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实现了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培养与监督,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发挥着中枢的作用,实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资源限制或者浪费的情况,从而为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才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通过市场调节手段之一———价格对经济资源的流向进行调节,促进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促进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与实施。市场属于微观经济活动场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只有通过市场的传导与实施才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市场实现了宏观管理主体与微观经济活动之间的连接。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对商品的供求情况进行调节,形成价格调节机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进行间接的引导与调节,最终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实现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与实施提供保障,提高市场监管主体控制能力的提高,为经济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88-02
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对于维护我国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确保国家社会发展稳定,具有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资金的缺乏使得其难以有效发展壮大,并且也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甚至威胁其生存地位,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善势必会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建设进程。因此,需要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并寻求相应的市场应对方法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问题,帮助它们渡过财政难关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表现
(一)可融资渠道、途径单一
以中小企业这一融资主体的角度来看,其对资金的筹集渠道可划分为内源融资以及外源融资两类,其中内源融资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盈余资金(主要是未分配的自留资金),多由企业的留存收益与折旧转化而来,其可视为企业将自己的资金储蓄用于投资、建设的一类融资方式,而外源融资则指企业向外界银行、金融机构、民间组织以及政府部门所借贷的贷款、债券等资金。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方面表现出过于单一、狭窄的缺陷,在内源融资上过于注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节省出自留资金,但中小企业本身的资金周转量较小,相应也难以预留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投资建设。而在外源融资方面,各中小企业则过度依赖于从银行贷款筹资,各类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使用较少,一旦银行不予贷款,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此外,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因为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不完善等,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资金筹集,使得其融资途径被进一步缩减,影响企业的资金来源。
(二)融资方法受限较多,不利于资金筹集
如前文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以自留资金为主,但近年来伴随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与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相比过去减弱不少。同时,企业所获得实际利润也出现下滑,盈利的衰减使其余留下的资金总量也相应减少,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呈现出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一直占据着主要的角色与地位,同时,中小企业是外源融资的主要需求者。然而目前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较少,同时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较强的经济实力,基于商业银行的角度,向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高、性价比低,所以设立的贷款条件门槛很高,大部分情况下仅能满足资金量大、实力强、背景深的大企业的资金需求,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上遭受诸多限制,难以及时、大量筹集到银行贷款。而民间借贷的资本的还款期通常较短,并且利率相比银行普遍偏高,对于中小企业使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筹款,既不能有效缓解资金缺口,又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信贷还款风险及成本。
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研究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使我国中小企业及时获得与其发展需求相对应的市场资本,进而在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推动企业进行高效发展、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资金融通的效率
依据发展管理理论,企业自身的发展周期可细分为四个阶段层次: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资金总量与要求各有不同,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就需要资本市场具备不同层面的资金供给手段。因此,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将能有效迎合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融资需求,依据其实际发展周期与资金的需求,进行对应层面资金的供给借贷,以此满足各企业的实际筹款需要与发展特性。
(二)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与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方面,能取得权益性融资的渠道较少,多是对外进行债务性融资。融资结构与渠道单一,一方面导致中小企业所能筹集的外源融资量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债务性融资过多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信贷风险与还款压力。因此,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资本融资机会,在降低其进入资本市场门槛与条件的同时,也能让各企业依据自身的融资需求,进行筹款方式与渠道上的改变、拓展。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权益性融资比例与结构,使其能有效提升资金筹资总量并相应降低其债务风险,以改善中小企业在当前融资结与途径上的局限问题,进而促进各企业融资力度与其自身发展效率的进一步优化。
三、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促进企业融资发展的思路措施
(一)确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各层次的具体定位与功能
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虽然自身也带有一定的层次特性,但是各个层次之间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相互的具体作用与职责也划分不清,使得实际上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点成为摆设,难以有效发挥其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因此在构建市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确立各层次的具体定位与功用。
1.主板市场的定位。主板市场层次是指以沪深交易所为基础所组成的市场资本结构,与世界其他资本市场体系相比,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主板市场依然是最主要、地位最高的市场层次,适合正处于成熟期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其市场中做融资筹集工作。同时,该市场层次也适合各类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进行上市以退出投资渠道,规避资本风险。
2.二板市场的职能。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所构建的二板市场层次,主要涵盖中小板与创业板两大类。中小企业板主要设置为各类先进、发展迅速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资本交易与融资服务,进入门槛相比主板市场更低,便于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创业板的服务对象则为具备较高创新技术与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两者所构成的二板市场层次,总体定位为给各中小、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途径的作用。
3.场外市场的作用。场外市场中“新三板”市场的层次作用,主要是为各类达不到前两类市场进入门槛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解决资金缺、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新三板”市场是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所必要的潜在投资领域,能培养未来成为融资主体的中小企业,因此适合在本市场层次中进行风险投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则负责为制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权交易转让服务的市场层次,该层次是为应对企业民间募资困难并且利率较高问题专门开设的私募市场领域。
(二)确立各层次市场之间的差异与区别
1.准入制度与标准的区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创业板等二板市场构建后,就为引入各类高成长性、高创新性中小企业而主动降低了企业市场进入标准。主板市场也相应下调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以突出二板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职能,但其所下调后的准入门槛不得低于创业板的企业入市标准。而在场外市场层面,则应着力发展、建设股权转让与交易等市场领域,减少对进入企业经济实力的约束,以帮助那些不足以进入前两板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股权交易与融资服务。比如,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对首次上市的资产要求就为600万~1 800万美元,小型资本市场的进入标准则为500万美元,差异化地为不同经济实力的企业设置资本市场融资条件。
2.交易制度与方式的差异化。区分交易制度主要是应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划分。例如,沪深交易所等场内交易市场进行的资本交易形式多是集合竞价与连续竞价方式,因此为了区别、突出不同市场层次的职能作用,就可在场外市场中使用做市商交易形式,以此促进场外市场领域的资本与股权交易、转让热度,或是利用一对一直接谈判的形式做定价商议。这类市场交易形式将能有效提高场外市场中资本、股权投资的效率,促进并提升市场资本的流动性,以此改善场外市场中部分规模较小的领域和企业中交易双方信息与供需要求不对称等问题。
3.上市成本的区分。基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各市场进入门槛的区分,对各市场的上市成本也应做差异化调整,在为中小企业简化上市步骤的同时,相应降低上市所需的费用,提高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参与融资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推动私募债券市场的发展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困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建设进程中也可相应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弥补债券市场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帮扶空白。虽然债券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能够为企业融资服务,但由于较高的准入门槛和复杂的办理手续,将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拒之门外,使这些经济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难以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而私募债券市场的建立,能凭借其无须审批、借贷还款期限较长的优势,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降低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可以采用交易所备案的方式,从而通过补偿基金的形式来规避债务风险,并相应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急需的资金支持,这一融资方式更适合高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四、结语
2014年国务院所颁布的“新国九条”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设计了总体思路与方案,并确立了C券交易所等市场主体的不同地位与职能,也纳入了更多的市场领域进入其市场系统之中。通过设计、构建相应的制度,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有针对性、更便利、更高效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填补资金缺口,满足自身发展,加速国家经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立华.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独特优势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J].理论观察,2012,(1):174-175.
[2] 万雪纯.多层次资本市场下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研究[J].知识经济,2015,(8):26-27.
篇6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部署,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把增强公益性、高效性和稳定性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主线,加快完善促进市场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着力健全符合统一大市场要求的体系架构和内在机制,集成流通科技进步的新型驱动力,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二)基本原则。
――加强规划。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综合考虑人口布局、交通和用地条件、流通设施基础,统筹规划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市场网络,优化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布局。
――推动创新。立足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集聚技术、项目和要素,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
――体现公益。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公益性保障机制,增强农产品市场公益,发挥市场服务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协调发展。坚持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促进各类农产品市场协调有序发展。健全产销衔接机制,促进农产品市场与农业生产、城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利用5-10年时间,健全统一大市场基础机制,优化农产品市场体系架构,提升农产品市场功能,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初步建立起以功能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以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为重要补充,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产地和销地市场相匹配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业态多元、互动高效的中国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规制
(四)加强立法工作。出台《农产品市场管理条例》,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性公共设施地位,规范农产品市场投资主体资格和市场交易行为,为农产品市场运营管理和公益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鼓励地方加快出台地方性农产品市场法规,将农产品零售市场作为新建小区的公益配套建设纳入城市控制性详规,将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纳入村镇规划。
(五)加强规划指导。加快制订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建立商务、发改、农业、国土、住建等多部门联动的规划协调落实机制。地方要加快制订与国家规划相衔接的本地区农产品市场规划。坚持优化整合存量、适度控制增量的原则,结合本地区人口规模和布局、既有农产品市场基础、服务半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销区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流通设施。在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集中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农村田头等产地市场。鼓励按照特大城市双核或一主一副,大中型城市确保一个的标准,培育一批全国性批发市场,根据市场规模和发展需求辅以适量区域性批发市场。
三、优化农产品市场体系架构
(六)完善农产品市场骨干网络。在全国重要流通节点和优势农产品区域,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升级改造,提升市场功能,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重点加强综合集配中心、冷藏储运、废弃物处理和信息化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销地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
(七)推动零售市场多元化发展。硬化细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将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落实情况纳入考核机制。鼓励城市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菜市场管理机构。改进产销区域联动制度,以区域保障为主,搞活品种调剂流通,优化“菜篮子”供应保障模式。积极发展菜市场、便民菜店、平价商店、社区电商直通车等多种零售业态,推动连锁经营。鼓励将新建小区的菜市场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纳入建设规划。
(八)积极稳妥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建设改造一批长期稳定提供成本价或微利公共服务,具有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等功能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产品市场公益建设,对享受政策扶持的农产品市场,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发挥公益的刚性约束机制。完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竞争性择优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试点,在体制机制、法规政策、规划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
四、培育农产品现代流通主体
(九)增强市场培育现代流通企业能力。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模式,搭建多层次的生产性及生活平台,增强市场服务及培育现代批发商及相关企业的能力,促进各类流通主体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农产品综合加工配送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市场与批发商合作共建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建立市场培育和稳定现代批发商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批发商联合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
(十)促进新型流通主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主产区省份探索推行农产品委托交易,通过地方立法或政策引导,建立发展委托交易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民合理分享流通增值收益。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队伍、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者、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市场流通服务企业在内的流通主体队伍,支持新型流通主体充分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台,拓宽委托交易的渠道,提高主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能力。鼓励主销区省份建立产销合作基金,支持批发商与农民合作社加强合作,发展订单农业。
五、推动农产品流通创新
(十一)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把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重要战略制高点,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工作。积极发展县域服务驱动型、特色品牌营销型等多元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场内加工配送中心或依托产地集配中心和田头市场,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力争在重点地区、重点品种和重点环节率先突破。
(十二)建设互联互通的信息化体系。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广电子结算系统。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多种类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整合各类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全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层次的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节点交易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编制、农产品交易指数、价格指数和统计数据。支持引导农产品市场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
(十三)提高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支持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储存设施建设,将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冷链设施列入流通基础设施指导目录。培育重点品种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形成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开展农产品冷链示范工程,支持流通企业整合上游生产和下游营销资源,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的协同发展。
(十四)提升流通标准化水平。强化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等级及包装标识标准化。支持龙头企业结合品牌建设推进产品标准化。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标准化销售专区。支持农产品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鼓励应用射频、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市场装备水平。推动绿色循环技术标准化应用,提升农产品市场节能减排水平。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环境及质量体系认证。
六、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督管理
(十五)建立农产品市场信用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农产品市场信用认证和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依法征集市场主体开展交易、经营产品质量、违法违规处理情况及其他信用信息,形成“黑名单”和“红名单”制度,引导经销商诚信守法经营。
(十六)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的重要领域,综合运用自律、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市场监管工作机制,着力清除农产品市场壁垒,重点打击通过不正当竞争抢占市场和垄断、控制市场交易等行为。对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安全审查和跟踪力度。建立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群众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打造“社会防火墙”。
(十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将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指导行业协会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支持行业协会参与行业调查统计、公共信息服务、产销衔接促进和标准化推进等工作。发挥行业协会优势,推进农产品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十八)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探索采取政府回购、政府股权投资、建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引导带动银行、保险等社会资本加大对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将公建配套等多种国家投入作价入股。
(十九)落实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完善有利于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商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于专门经营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使用的房产、土地,按规定享受税收支持政策。对于使用电子结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批发商,符合税法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享受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产品仓储设施抵押、订单、仓单质押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等供应链融资模式,拓宽农产品市场抵押担保范围。支持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融资等方式促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积极支持融资担保公司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商户提供担保增信服务,培育优质农产品流通主体。联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系统与银行结算系统,并鼓励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商户银行卡刷卡手续费采取优惠措施。
篇7
一、全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恩施市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做强商贸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开拓农村市场,强化市场监管,力促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网点布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依托恩施市的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设城乡商业网点,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带六区”的整体商业格局。凭借旅游“井喷”发展之势,积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带动二、三产业迅猛发展,推进现代商业繁荣。全市现已建成各类商业网点近3万多个,其中,三星级以上住宿餐饮企业15家,4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7家,2000平方米以上大型专业市场13家,限额以上流通企业120家,再生资源回收备案企业9家,加油站(点)50家,农贸市场24家,商品交易市场6家,特色商业街(区)5条,打造了舞阳坝、航空路、金桂大道三大城市商圈。“十二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亿元,是2010年的333倍。
(二)丰富经营业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培育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农家店等经营业态,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市场体系,新型流通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市相继建成武陵国际装饰城、硒都茶城、华硒女儿城、宜昌国贸、国际汽车城等大型商品市场;“万村千乡农家店改造建设工程”覆盖17个乡(镇办)集镇和180个村;村、社区、第三方平台、便民服务、跨境电商竞相发展。
(三)补强农村短板,市场主体日益多元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破除过去长期以来“重城镇、轻乡村”的传统思想,做强做大农村市场。目前,全市除传统商业组织外,相继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的发展壮大,有近10万名农村经纪人活跃在乡村,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活动,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农村流通领域,成为农村市场重要的新的主体。近年来,高山反季节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畜禽、恩施玉露茶、富硒大米和马铃薯等知名农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大中型城市,山野菜、植物淀粉、茶叶、中药材、土家织锦等农副产品常年出口创汇。
(四)优化公共服务,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指示及商务部《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精神,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外贸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城区及重点乡镇商业网点规划,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产品交易展会,加强商务综合执法和行业监管,推动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业的有序竞争。今年以来,市政府奖励成长企业、突出贡献企业1248万元;组织全市76家企业512个富硒产品、特色农产品参加第三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展,总成交额13亿元;对全市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重要流通企业进行监测,预防和减少市场波动,定期不定期对市场主体进行安全监督检查。
二、制约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多年来受“重生产、轻流通”“重城镇、轻乡村”等观念误导,市场体系建O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城乡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缺乏项目支撑
农村商品市场发展缓慢,城区农贸市场急需改造升级。市场专业分区和特色不明,专业市场少、综合市场小、便民市场差。市场与居民区混杂,停车场、供排水等设施缺乏。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不够,农村流通领域吸纳社会资金有限。
(二)对市场的建设、指导和管理不够到位
全市商贸发展处于自发建设阶段,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市场重复建设问题。城区及乡镇少数市场档次不高,建设不尽合理,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的出现;有的乡镇市场建设规模小、功能不全,甚至没有市场,导致沿街为市、占道经营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市场管理落后,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现象,影响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积极性。
(三)流通业态及经营方式相对落后
市场大多以传统零售和批发为主,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重小,规模超市、专业店、专卖店数量不足;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网上信息、咨询和网上交易少,各类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技术普及
率低;大量的农村市场主体是个体工商户、营销大户和经纪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充分。
(四)政策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乏力
涉及农村流通领域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商品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尚待建立,交易行为不够规范,交易成本较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款代管理,影响了商品流通的正常经营秩序。农村市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民利益时常受到损害。
三、加强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厘清商贸流通市场发展思路
广泛宣传 “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战略,凝聚建设商贸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扩大社会就业的发展共识。坚持把加快市场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明确大力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引进现代服务业和若干个大专业市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自主创新发展的原则,突出加强城乡商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五大体系建设,促进内贸流通繁荣,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12%。
(二)完善商贸流通市场建设规划
立足区位、产业、资源优势,按照“一主两副四带六区”的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修订完善《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着力打造1个市级商业中心、2个市级次中心、6个区级商业中心。按照“控制总量、规划增量、优化质量”的原则,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突出以人为本,彰显城市特色,建好“城内大市场、城郊大卖场、城外大物流、城色街、社区便民店”。加快市场缺位的物流中心、仓储转运中心、菜市场等重点商贸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商务、建设、国土等部门协调配合,使项目的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建筑设计符合国标和全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
(三)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市场体系
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步伐,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惠民工程建设,推广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商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构建市级核心商贸中心、乡镇区域商贸中心、乡村商品销售网点配套的市场体系。依托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培育1-2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需求,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社区便民市场。结合旅游发展,在城区旅游集散地建设综合性商品交易市场,在各旅游景点新建一批旅游商品交易市场。Y合商业网点规划布局,进一步改造现有专业市场设施,新建或改扩建家具建材、二手车、汽车、再生资源回收等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与全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市场集群。
(四)切实整顿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简化商贸流通市场和物流业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为培育市场体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应为市场建设提供“一条龙”服务,不得对重点专业市场进行多头重复检查,按照“谁建设、谁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场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市场活动,重点解决市场“脏乱差”和“假冒伪劣”问题。推行亮证经营、售货信誉卡制度,开展“消费者信得过摊位”、“星级文明经营户”等评选活动,引导市场经营户规范经营行为,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
(五)强化政府市场建设主导作用
篇8
*区位于*市西南部,辖5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32万。现具有服务农村商贸流通功能的市场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区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并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华塘、保和、*、永春等七个农贸交易市场,系工商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剥离出来的资产。二是20*年以来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并管理经营的市场。主要分布在*、*等乡镇。三是城区内由市直投资或管理的农贸市场。包括承担了我市外调农产品集散主要职能的七星市场,我区城郊及乡村农户农产品进城主通道的湘南综合大市场、下湄桥综合市场等。由于撤地建市建区等原因,我区农贸交易市场几经整合,其构成体系不尽完善,加之20*年初的长时间冰雪灾害给我区农贸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区(不含市直)共倒塌5个市场,其余8个市场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冰灾后我区14个乡镇中,仅有半数乡镇建有三天一集的墟场,另外7个乡镇的农村物流仅能靠“赶墟”或进城交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物流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现存农贸交易市场功能也存在诸多缺陷,区市场服务中心所辖7个农贸交易市场除华塘镇市场仍显市场形态外,其余6个乡镇市场已被归类为路边市场,软硬件设施均严重缺乏,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形势的发展。几个民营市场更是受经营理念的限制,在大宗农产品的批发与集散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于是,七星大市场、湘南综合大市场就成了我区外地农产品调入、农村农产品进城的主通道,其余商贸物质流通也主要靠城区辐射。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20*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20*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20*年以来,为扎实推进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寻求带动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突破口,我区一是在全区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去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商务、工商、发改、计划、农业、供销、市场服务中心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工作的领导力量,形成了区、乡(镇)、村、组、农户的五级联动机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对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年里,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自愿参与的方式,区商务部门牵头合理规划、详解方案、加强督导、规划操作,在全区农村地区逐步推进了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革新,在各农业中心乡镇、村组共改造和新建标准化“农资农家店”10户,加快形成我区农资进村综合的零售服务网络。10家农资店的建成,虽然家数不多,但工作做得扎实,坚持了高标准和高质量,为20*年全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抓好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20*年至20*年,我区民间资本通过招商共新建了*、保和、石盖塘、*、永春等5个农贸市场,总投资达9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左右。20*年9月,由区市场服务中心与一开发商合资投入13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石盖塘市场顺利完工营业,并在短期成为服务该乡镇及周边农村的主要农贸市场。20*年,我区还筹资对*、华塘、保和等部分乡镇农贸市场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市场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篇9
首先要建立创新领导小组,确保政府政策可以领导创新。可借鉴日本“课题解决型创新”的思维方式,以解决发展难题和突破关键环节为目标,重培育战略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创新系统。通过建立省级网络。让利益相关者聚集其中。同时成立省级创新机构,确定需要应对哪些挑战,再从不同的方向着手解决。比如,要让教育覆盖所有区域,就要鼓励私营机构和政府官员都来讨论这个话题,确定需要什么类型的教育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再找出工作重,制定详细的计划。
第三要让“软环境”和众多“硬措施”匹配。可以在改进基础教育制度、建立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推广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寻求突破。高质量的劳动力队伍对任何研发工作来说都是核心,政府应出台合适的住房和资金支持政策,吸引人才。
另外,如何在转型升级上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是转型省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广东省委书记直言:这次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再造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问计各位,就是希望充分借鉴大家的智慧和经验,帮助广东在转型升级上少走弯路、少交学费。从这次各省关于结构转型升级的咨询情况看,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其中,结构调整要把主攻方向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要大力促进高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三是要全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三者要有机地融合。也要能够相互促进。
总之,对于领先省区来说,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基础性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要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推动绿色低碳经济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模块,而且能全方位地整合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理念。对城市发展有着重大影响。2011年9月25日召开的重庆市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就“城市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云端智能城市发展”主题向世界专家寻求发展之道。
建设云端智能城市,首先要不断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安装高速的宽带互联网,为云计算提供技术支撑:其次要进一步发展人才库,提高互联网的普及,播种创新的种子:第三要进一步开发IT工具用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系统。此外,信息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建设云端智能城市还要发展在岸数据处理和离岸数据处理,同时要着力打造云计算产业集群,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产业。在岸数据处理项目包括国内各类企业、部门的数据处理服务,如金融单位的灾害备份数据处理、教育系统的数据处理等。
近年来,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都提出将在“十二五”末期打造亚洲或者世界最大的云计算中心。但我国现在还缺少真正的大型云计算平台,其主要原因就是,建设云计算中心需要具备的强大技术支持、丰富而廉价能源供给、广大的应用消费市场,这三项基本要素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应当是市场体系最完善、市场交易最密集的市场中心。10月30日。上海在第23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上提出,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市场体系。而如何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市场体系也是其他中心城市亟须解决的问题。
篇10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1.3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
1.4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资源禀赋不同,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及各省市应根据各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制定可操作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按照规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基地的探索、展示和示范推广功能,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及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品。制定基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并保障实施。构建严格的基地产品数量、质量、生态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加大指标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跟踪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确保绿色农产品执行全程绿色标准。
2.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