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行为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行为学理论

篇1

狗狗犯错

你会怎么做?

有人说,中国人养狗的方式和教育孩子一样,不是娇纵溺爱,就是简单粗暴。狗是可塑性非常强的动物,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完全可以成为备受欢迎的家庭成员。然而训练不应该、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打骂惩罚和食物奖赏来实现,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感情默契,才是训练成功的关键。

一般

食物引诱

我家狗狗非常贪吃,想让它听话就得拿好吃的来引诱,真怕它会因为吃的而走丢。

老师点评:食物引诱是一种正确的训练方法,但是也不适用于所有训练。

错误

喷水

我家狗狗非常爱叫,打一顿会叫唤得更厉害。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喷水枪向它喷水,这样会得到暂时的缓解。

老师点评:这是我们最不推崇的训练方法,暂时的缓解起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吠叫的问题仍旧存在,甚至会变本加厉。

错误

犯错就打

我家狗狗出门就爱捡垃圾吃,因为这个没少挨打,可是怎么打也改不过来。

老师点评:打骂本身就是错误的训练方式,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零压力”训练法。

正确

用声调控制

夸奖它就用温柔的语气,批评它就要用严厉的语气,狗狗是能分得清楚的。

老师点评:如果懂得合理控制和分化训练的操作,狗狗是会很快明白在不同的声调下,同样都是叫它,但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这只是个非常简单的分化信号训练。

1纠正狗狗的错误之前,必须和它建立真挚的友谊。

2不使错误的行为发生、更不该让错误的行为形成习惯。

3“忽视”是对它错误行为最大的否定。

4正确地使用响片训练,在最快的时间对狗狗的正确行为加以肯定。

5狗狗出现好的行为时,马上夸奖和鼓励它。

6纠正坏习惯要持久和坚决,不可姑息迁就或半途而废。

指导老师:宁蔚

北京市保护小动物协会训练师分会会长;中国宠物训练师联盟和犬运动联盟技术部负责人;BOBO宠物学校创始人;资深犬行为训练师中国宠物训导师考评员。2005年开始接触犬行为的正向训练,善于将犬的行为学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完美结合。先后多次获得城市、地区、全国比赛总冠军。连续4年代表中国犬训练师参加“犬敏捷世界锦标赛”。于2011年在法国举办的FCI世界锦标赛获得了团队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新一代犬训练师的实际水准。

训练师的话 经过多年从事犬运动训练的学习、操作,提炼出非常适合目前我国宠物犬行为训练理论和操作方法――“零压力”正向训练法。通过简单的游戏训练,即达到主人与狗狗都能学习和掌握的趣味无穷的家庭训练,让所有爱动物的人们体会通过此方法才能达到的与狗狗360度无死角的情感互动!

1不要对狗狗使用任何体罚行为。

2不要因为它不听话就对它大喊大叫。

3不要追赶它,那会使淘气的狗狗更兴奋,使胆小的狗狗因恐惧过度发生危险。

4不要逼迫狗狗,高压可能使它产生自暴自弃的坏情绪。

篇2

摘要:认知习性学作为一种新生之物,是指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本文对认知习性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辨析,并介绍三种针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最后对社会性游戏方面研究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关键词:认知习性学;研究方法;态度;社会性游戏

心理学研究正在走向新的综合之路,认知习性学就是这样一种新生之物,有的说它是认知心理学和习性学的综合研究。在认知习性学中,人们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还能加深人类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的认识。

一、认知习性学的涵义

认知习性学(Cognitive Ethology)被广泛地定义为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依靠各种不同类型的调查和解释方式进行。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各学科的研究者的注意。笔者认为它主要是围绕“动物行为过程中是否有意识”以及“怎样研究动物意识”来展开的。

二、认知习性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习性学中也像习性学一样强调自然主义的观察,因为行为能力是在对自然选择的压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进化的,所以认知习性学家偏好在尽可能接近自然选择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的情境下对动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因为认知习性学是一门比较科学,所以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强调广阔的分类学的比较,且不把关注点放在有限分类中一些选择的代表上。此外将动物行为的研究定位于进化和比较的框架之中,认知习性学家坚持认为动物的现场研究(包括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为动物认知研究提供信息。认知习性学并不一定需要将动物的行为研究带入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以让人信服(此处是说明不是只有实验研究才是科学的,现场研究也是有效地)。

因此,与认知习性学家相对比而言,认知心理学家主要致力于实验设置的相关主题的研究,并不强调动物认知的进化或比较方面。当认知心理学家的确采用了跨种系比较,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以普遍潜在机制的形式来解释不同的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和其他生物学家一样,通常更关注生物体已寻找到的对共同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三、认知习性学作为一门科学面临的三种态度

对于认知习性学而言,主要问题是以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描述、解释和对动物行为的解释为中心。因为认知习性学论述动物思维和心理状态,所以对其研究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看法,争论认知习性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甚至是否可能是一门科学。这三种不同态度分别为否认论、怀疑论、支持论。笔者认为,三种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差异部分是由于所认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同造成的。

否认论者否认认知行为学的任何成功的可能性。他们挑选最困难最少接触的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我们关于这个主题只能得到非常少量的具体信息,并且也不可能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他们否认认知解释、认知假设。提倡实验室研究。

怀疑论者很难分类,他们比否定论者稍微开放点,而且他们之间的观点差异非常大。他们承认认知习性学的部分成功,对未来持一定乐观态度。很多怀疑论者热衷于神经学,认为懂得神经系统后会使认知习性学显得多余(Griffin,1992年,也对神经学很感兴趣,但他不担心神经生物学会导致认知习性学的消失)。他们有时也把困难和可能性混为一谈,但是当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时就会停止怀疑,他们对民俗心理学、神论学、轶事和认知解释的态度也不是绝对的拒绝。

支持者对于动物认知和认知习性学调查持开放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认知行为学的研究取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有趣的数据。他们肯定田野研究以及对比较习性学和进化论的依赖对认知习性学做出的贡献。支持者们也接受民俗心理学,用它做一些保守的研究。他们还接受运用认知学解释建立一个系统的解释性框架,并且认为轶事和拟人化理论有可取之处。虽然支持者们承认Griffin对于实验研究没有做出具体详细建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寻求像 Griffin的严格经验法一样的可行的方法。支持者是批判性的,但他们也是耐心的,他们不想过早的毁灭这一研究领域。Griffin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沟通和其他行为模式来探悉动物的想法。

四、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内容――社会性游戏方面

社会性游戏是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对否定论、怀疑论者和支持者都构成挑战,游戏比其他研究领域更能提供动物思维的证据。当动物们在游戏时,他们主要运用动作模式,这些模式也用于捕食行为、反捕食行为和求偶行为中。这样,人们也质疑社会性游戏行为如果不用认知词汇是不能被研究的。例如,如果你很少被告知Jethro和Henrietta在做一些动作且这些动作描述得很客观,你不会知道他们正在玩游戏,也不知道他们玩的很高兴;因为你不知道那些事情主要由一些也用于其他活动中的动作模式组成。个体需要能够和潜在的游戏伙伴交流,那些伙伴是它不准备统治的、吃的、与他们的。甚至,他打算与他们玩游戏。对参与社会性游戏的动物的行为观察显示,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只要他们清晰地用某种信号来交流表达他们的游戏意愿,他们对谁会对他们的意图有反应的想法会被别的个体认识到。在此观点看来,游戏被看做一项合作事业。

五、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习性学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应该有耐心待其成长。对于那些否定者的哲学家们,习性学家需要更明确的让他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将做什么,以及怎样进行研究,尽管哲学家们不能提出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采纳他们对实验设计的现实建议,这同时也能够让哲学家们了解认知习性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外,现场研究的方法是可取的,要正确看待民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以及其他资料对认知习性学的作用。认知习性学家还需要不断给这一领域带来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攻克他们。

参考文献:

[1]Bekoff, Marc (1995) Cognitive Etholog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Nonhuman Animal Behavior.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Science. J.A. Meyer and H. L. Roitblat, eds 119-150.

[2]苟增强,崔健.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综述[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 王彦,苏彦捷. 迷宫与动物行为研究[J]. 心理学动态,2001,(3).

[4]马国芳,随晓杰. 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劳伦兹[J]. 生物学教学,1999,(1).

[5] 龚芸. 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 认知心理学(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中国临床康复,2005,(36).

[7] 高申春. 评侵犯行为的习性学理论[J]. 心理学探新,1999,(3).

[8]张新立. 西方儿童追逐打闹游戏研究的发展和趋势[J]. 心理科学,2006,(2).

[9] 韩晓东. 现实中的个人与游戏――对人类游戏本质属性逻辑起点的审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篇3

也许你什么都不缺,可还是很烦恼。人复杂是因为情感和欲望。情感错综复杂,欲望没有止境。童年简单,快乐无比。越长大,心事越重。红尘缤纷,眼花缭乱,反而容易迷失。

人们常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何以至此?因为不操心,不烦神。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心累比体累更让人吃不消。

人人都希望快乐,追求幸福。其实,简单就是快乐,平淡就幸福。只是我们不屑一顾,甚至弄反了。有人甚至认为,简单是苍白的、平庸的、单调的、无趣的、不能忍受的。谁要是说简单快乐,可能要被反驳――站着讲话不腰疼,饱汉怎知饿汉饥。

简单还是复杂?快乐还是忧伤?董玉洁举了一个巧妙的例子。他在《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这篇散文里,将中国一村妇与外国一科学家相提并论,颇耐人寻味。他说,奶奶在1930年就发现,小鸡把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活物认作妈妈,这比奥地利的洛伦兹早5年。可是奶奶没文化呀,不像洛伦兹会总结推广,提出动物行为学理论。难怪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周游列国讲学,奶奶却依然默默无闻,去得最远的地方是15公里外的县城。

一个辉煌耀眼,一个渺小卑微,你看看这亏吃的,多么厉害!好在凡事皆有两面,让人心理平衡。洛伦兹太有名,以致1942年被德军强征为战地医生,后被苏联人抓了,吃尽苦头。到了晚年,据说洛伦兹相当孤独寂寞,没有人再注意他!奶奶虽然经过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动荡,但由于她是小老百姓,并无大碍。奶孙满堂,享年八十有四。

文章的末尾,董玉洁疑惑:奶奶和洛伦兹,究竟谁更幸福?这还真是不好回答。在我看来,大海咆哮是水,小溪潺潺也是水。

民间有个通俗的说法,甘蔗没有两头甜。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系,这就是命运。它不会让人风光得只有甜蜜,也不会令人糟糕得一塌糊涂。大起,也会大落。爬得不高,摔得不重。人生有一些喜出望外与坎坷颠簸,完全是正常的,既不要得意,也不必悲伤。

篇4

中医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制作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目前较为成熟的动物模型有“怒伤肝”和“恐伤肾”两种。须惠仁等采用夹尾刺激的方法复制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但根据中医发病学原理以及其造模的方法,有学者认为该模型应属于急性“怒伤肝”大鼠模型。赵晓林等以束缚制动作为应激源制作“怒伤肝”模型,形成慢性激怒应激反应,此种模型从制作的方法来看,比较符合中医情志致病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此外,岳文浩等采用电刺激猫“怒吼中枢”(groaningcenter,GC)和破坏大鼠双侧膈区的方法复制中医“怒伤肝”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恐伤肾”的模型目前有3种:第一种为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第二种为人吓猫致恐伤肾模型;第三种为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以上3种方法从制作的思路上来讲,比较符合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特色,作为研究心理应激的实验动物模型较为合适。

二、心理应激的研究分析

专家认为,中医的七情学说与现代应激理论在认识的方法上有着相通之处,其扼要模式是一致的(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物性的多层面的反应),只是二者所观察层面倾斜的不同而已。中医学注重主观体验的描述而表达为七情,应激理论多侧重于躯体反应的生物学微观指标的检测,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参照。

目前中医有关心理应激的研究多从肝、肾两脏入手。李峰等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在心理方面,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是对于情绪变化,尤其是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王朝勋等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中医所说的“怒伤肝”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及抑制、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有关“恐伤肾”病理机制的研究,沈雁等观察了3种不同类型的恐伤肾动物模型后发现,惊恐对小鼠、猫和狗的和脑垂体等组织在形态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电镜观察证实,小鼠的成熟过程受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等均有胞浆内细胞器变性、坏死,细胞核固缩、核溶、坏死等表现。

由此认为,恐伤肾的病理形态上的改变主要在垂体—性腺轴。王米渠等以猫吓孕鼠造成恐伤肾模型,分为

一、

二、三级恐吓组进行恐的情绪遗传的实验研究,并移植在遗传行为学研究中,计算二便数量作为恐的情绪度的客观表征。同时创立了独立钢管的行为测试方法,以动物在情绪性的应激紧张状态下站立于钢管顶端的时间作为衡量情绪性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插入猫叫刺激后,

一、

二、三级恐吓组和非恐吓组的亮盒排便反应均有显着性差异,尤其是一级恐吓组二便粒次数量明显高于非恐吓造模组,其大便颗粒亦较非恐吓组小鼠大便颗粒小。在独立钢管试验中,在插入猫叫刺激后,虽然各组独立时间都相应延长,但

一、

二、三级恐吓组与其他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更具有显着性差异。

此外,王慧等观察了镇静安神类的中药对心理应激反应大鼠心血管和内分泌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此类中药可拮抗大鼠在应激状态下的血压升高,降低心肌缺血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并使血清中的皮质醇和催乳素水平趋于正常。说明镇静安神类的中药具有抗应激的作用,且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作用有关。

三、展望研究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不仅是一条新的科研思路,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应着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理论研究,将中医固有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同现代应激理论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寻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如中医理论认为心、肝、脾三脏与七情内伤关系密切,而“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以及“脾主运化”等功能又是如何调节机体的情绪反应的,其机理如何?物质基础是什么?再者,中医的脏腑虽然是一个系统概念,而心、肝、脾等脏都涉及到调节情绪反应,那么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具体形态学上的定位?其间有无差异等等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医不同治则复方的治疗机理研究,通过对药物治疗作用的观察与探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反证中医脏象及其病理证候的本质,而且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中医治法方药的某些作用机理。

2、从心理应激角度,开展七情辨证的研究。中医有关七情辨证目前尚未有统一和规范的标准。现代应激理论,任何应激反应都有一个过程,应激反应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其生理病理也必有差异。结合中医证候的形成及特点,对于应激反应的慢性或反复过程,是否可以进行中医的辨证,即以不同的心理应激源作为病因,以机体应激状态下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并结合实验室检测和药物治疗效应作为证候形成的主要要素进行辨证,这些研究对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因性疾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以中医病因理论为指导,加强研制符合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心理应激动物模型。鉴于中医固有的七情学说,即将不同的情绪反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而在实际动物造模工作中,要完全制作出符合中医七情分类的动物模型是极其困难的(不排除采用较高级的实验动物)。因此,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可采用一些比较成熟或获得认可的某种具体情绪反应的动物模型外(如“怒伤肝”和“恐伤肾”等),更为重要的是研制出相对较为纯粹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动物模型,即尽可能地排除躯体性应激反应因素的干扰。新晨

篇5

一是进化心理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1)科学渊源上可以总结为:前人(许波2003;朱新秤2006;张雷2007)均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内涵适应性革命,威廉斯以及特弗里斯的理论,习性学和社会生物学为进化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生物科学的理论渊源,为进化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朱新秤(2006)进一步指出高尔顿的研究,特别是双生子天性与教养方面的研究也为进化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的支持。张雷(2007)则又提出中国的古代生物学思想也对进化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他提到中国古代的《齐民要术》这一著作可能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影响,因为达尔文声称他在一本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清晰的看到了选择机制。

(2)心理学渊源概括为:有学者(许波2003,高申春2010)指出进化心理学的兴起亦有着特殊的心理学理论背景,主要指的是对传统标准社会科学模型的反对以及对整合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关注。他们提出进化心理学反对传统标准社会模型的白板说;认为学习它不是一般性的能力,也要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普遍的目的机制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关于理论建构上,心理学分裂的原因在于缺乏一种整合的理论,而进化论则能满足心理学理论整合的需要。因为它能够把大脑神经环路与信息处理的加工过程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心理机能。除此之外,朱新秤(2006)王继创,薛勇民(2011)还指出认知心理学为进化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进化心理学在坚持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同时又从认知心理学中吸取了信息加工的基本观点,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的设计。

二是对其范式内涵进行了相关研究。

(1)心理机制。早期有学者就对心理模块问题的探讨,并指出心理机制就是模块,人脑是由这些独立的模块化的心理机制构成,这些心理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的认知(熊哲宏2002)。后期学者均一致认为(许波2004;叶浩生2006;朱新秤2006;张雷2007)心理机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是人类在面临适应性问题的时候产生。心理机制具有多样性,共同组成人类的心理。在承认心理机制具有特殊性的基础上,熊哲宏、朱甜蜜(2012)等人进一步指出心理机制并不具有领域一般性,因为这种一般性的心理机制首先缺乏观察样本,其次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

(2)关于人性内涵的研究。马一波、郭永玉(2005)指出进化心理学以适应性来解释人的本性,人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适应性问题,这种追求生存繁殖需要的动机与动物无多大区别,其实为一种悲观的人性观。

(3)研究方法。熊哲宏(2002)朱新秤(2006)均认为进化心理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追求最终解释的概念工具。进化心理学的方法论追求人类行为的最终解释。进化心理学家从现有的理论中获得假设、检验从假设中得到的预测、根据研究结果证实预测、证实理论并提出范式。Schmitt D P, Pilcher J J.(2004)亦指出进化心理学家向来重视进化假设的可验证性。所用的方法既有心理学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譬如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也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譬如跨物种比较分析法、考古学的方法法、生活史分析法等。然而有些学者并不赞同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他们(许波2004;叶浩生2006)认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从过去的角度理解现在,以对过去的猜测来推断如今人类心理机制的成因,这种属于推测性的方法必然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缺乏有效的科学性。Huneman P, Machery E.(2015)又进一步提出进化心理学的范式过分重视对个人的研究上,试图通过对个人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来推测整个人类的心理机制,没有分清个体 与群体之间心理的差别所在。

三是对具体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研究。

(1)朱新秤主要对进化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概述和总结。生存机制观上主要阐述人类如何获得安全的居所,食物以及获得食物的方式,譬如狩猎假设以及采集假设等;性心理观上侧重于对男女两性择偶心理机制的研究,并指出男性的偏好与女性的生育能力等方面有关,女性的偏好则与男性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对女性投资意愿大小有关;家庭关系上总结了母亲比父亲更关爱后代,并指出内含适应性理论能够解释亲属之间的互助行为。合作侵犯观,他概括指出不论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行为还是攻击行为甚至战争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以满足自己生存和繁殖的需要(朱新秤,2006)。

(2)张雷教授则对进化心理学不同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描述。在进化发展心理学中,他描述了人类进化的心理机制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个体发育适应和延迟适应两方面,不仅如此,社会环境也会通过心理机制对个体产生影响。进化认知心理学领域,他指出大脑运算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共同作用。以此为基础,他加深了对知觉进化和语言进化的研究。在知觉进化别研究了贝叶斯模型在知觉进化中的应用,人类在利用视觉的先验概率知识以及图像的特征的基础上,然后依据贝叶斯概率理论对图像成像作为最有可能的解释;语言进化的研究中,他概述了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的产物并指出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适应性,因为语言的产生是服务于繁殖这一目的。(张雷,2007)

四是对进化心理学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价。

(1)贡献,早期高申春(2000)指出进化心理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探讨的是全部心理学的根本性的问题——考察在物质的基础上如何突显出非物质的意识现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换而言之,进化心理学是对心理与有机体之间的功用关系的一种进化史逻辑的探究。叶浩生(2005,2006)也指出进化心理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它并非心理学学科中一个具体领域的分支,相反它能够适用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进化心理学吸收了机能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认识心理与行为,更多的运用生物学的观点,从而避免陷入了机能主义的工具意识观的困境。在认识论上,并不满足与行为近因的探讨,追求的是心理和行为的终极原因,这具有进步意义。朱新秤(2006)认为以进化的视角来研究心理学,心理学就被拉入到生命科学的范畴之内,与其他生命学科相互结合来探究人的心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科学发展的潮流;在拓展的新研究领域内获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加深人了对心理和人性问题的思索。

(2)局限性。许波(2004)、叶浩生(2006)Dunbar & Barrett(2007)均指出进化心理学具有遗传决定论倾向,把心理学划入到生物学的范畴之内,从人类进化的发展过程中探求当今人类所具有心理机能的生物学根源,夸大了基因遗传对人类心理机能、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许波进一步指出,进化心理学并没有辨别文化进化与自然进化在速度上的差别,文化能够加快自然进化。Confer JC, Easton JA, Fleischman D(2010)亦指出,进化心理学忽视了人类文化具有的解释性以及文化是造成个体之间差异的原因所在。文化进化与自然进化之间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进化的速度之上,更表现在文化的进化过程中充满着变异性,不仅仅具有分化性而且也具有融合性。然而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一旦新的物种出现就会快速的走上全新的一种进化道路,而且具有不可逆转性。高申春(2008)指出进化心理学还犯有哲学逻辑上的错误,认为人类有机体的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进化心理学并没有认识到人类在进入“文化状态”之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其特殊性。Eastwood J.(2012)也指出进化心理学在心理发展的理论犯有过分简化的错误,主要体现一种无理的简化论,直接以有机体进化的逻辑来考察人类心理发展的逻辑,没有考虑到二者各自的发展特征以及二者的区别。

综上所述,前人在关于进化心理学范式是否是一场“范式革命”这一问题上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前人关于进化心理学“范式”研究的相关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拓展,有待于进一步的商榷。本文提出的问题有:

一、范式思想渊源考察不透彻。前人关于社会生物学以及心理学对进化心理学范式所产生的影响方面阐释的不够透彻,前人并没有从心理学范式的角度来考察其产生的根源,例如进化心理学所认为的传统研究范式的缺陷或者困境在哪里?不止于此,前人亦并没有提及近代哲学的世界观以及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进化心理学范式产生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 心理学 心理环境

(一) 心理学古典园林的描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也呈飞速发展趋势,同时设计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理论也渗透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要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心理学的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研究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设计理念的更新速度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在心理学、行为学等许多学科中所作的研究成果对指导设计,分析传统建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中国古代造园中并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但其古老的工艺理念却渗透着行为心理学的概念。杨曙光在他《传统园林设计中暗藏的心理学应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心理学对设计的影响。如对曲廊的分析:心理学上认为,长时间在直路上行走会产生乏味,无聊的感受,而曲线性行走却会相对降低这种视觉疲劳的感受,行进中的趣味性也随之增加。所以,曲廊这种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园林建筑交通联系的主要选择之一,“集景模写”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清代北京西郊诸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运用这个手法特别突出。在清漪园建造之初,就派出许多画师和工匠,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和模写有名的风景和建筑物,把它们仿造在园里。颐和园中的景色,可说是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是,设计人和造园工匠绝非生搬照抄,而只是仿其风格而已。如谐趣园和无锡惠山园神同形异,涵虚堂、景明楼也和黄鹤楼、岳阳楼不完全一样,园里的苏州街和江南苏州的市街更相去很远。这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在参考借鉴的时候,绝不生搬硬套,很注意创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二) 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特别是对“边缘区域”的钟爱。但在现代城市里,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大的限制性,设计师不能够根据理想的模式来设计,而只能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改造。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就开始,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历史,探索和创造了蓬莱、昆仑和胡天等、仙道景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6页)等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境域。这些理想景观模式,具体是山绕水围、面水背山和闭合式四面围廊的建筑结构等样式,其基本原型是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的建筑特色”自1900年,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为一门现代独立学科开始,西方的造园理论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基于GIS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化。同时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提出,把人性的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心理更加直观化、理性化,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 自上世纪年代确立以来, 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 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 寻求最佳刺激, 再根据心理需求, 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近几年景观规划设计提倡人性化的设计与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我国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蕴藏着行为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但并没有总结完善成理论体系,国外这方面比较深入和完善,这就值得我们吸取精华和借鉴,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老人、儿童、弱势群体等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对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在个人化得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运用植物营造不同的空间,比如运用植物应在私密与公共空间的不同手法。

(三) 心理学的古典园林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古典园林受到世界的欢迎,欧美各国纷纷引进其中也包括了我国的古典式园林建筑。我国的造园传统,园林的艺术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叠山理水和建筑的式样来构成的。园林建筑及其小品,如亭、台、楼、阁、榭、廊、厅、舫、轩、桥等中国人选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人们之所以会有亲水的情感,可以从生态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当人类社会步入生态文明时,中国传统的绿色空间园林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古典园林”是指在园林营造时使用了一些传统的造园手法、技术以及一些传统的建筑特征,并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也可称为中国传统园林。它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从生态学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有调节气候、滋养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调养肌肤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能。就心理学而言,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是可以怡情养性的美景,此外水景与植被优化配置的问题同样非同小可。有的水景只重视在水边铺草坪,而忽视了水边种树。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添了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由于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应该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人们喜欢立于水面,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池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纵观当今许多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都借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来提高园景的档次和增添实用功能,水边的植物配置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我国古典园林主张水边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总结:

现今的社会,心理学在古典园林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同时也成为时代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追求理念不断的提高,使得古典建筑不断的加固,这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心理学的古典艺术美,进一步是建筑更符合人们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行为生态学;集群式转移;动因;模型;生境选择

收稿日期:2011-08-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09&ZD0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09YJA6300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

年项目(编号:10YJC790343),《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竞争力与风险控制研究》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易秋平(1978―),女,湖南攸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147-04

1 当今产业转移的特征分析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了劳动力部门转移论[1];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1949年提出了“中心――”理论[2];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雁行理论,70年代最终定型[3];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又称产品循环论[4];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将雁行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综合起来,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5];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从产业转移的微观层面,用O-L-I 模型说明企业的对外扩张行为,构建了国际生产折衷论[6]。另外,国外学者从规模经济[7]、比较优势[8]、经济发展阶段[6]、政府政策[9]、区域创新[10]等多方面探讨了产业转移的机理。国内研究产业区域转移较晚些,至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学者何钟秀等明确提出了梯度理论[11];陈建军将雁行发展模式和产品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发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模式[12]。国内学者还从经济差异与经济联系[12]、技术进步[13]、企业成本[14]、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15]、发展战略[16]等研究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比较多。

目前,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转移的主体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产业转移方式日趋多样化,产业转移层次不断高端化,产业转移表现出一定的基本规律,其变化趋势为利用“躯干”和“头脑”的价值差异,实现“产业空间分割”和“价值链拆分”,实现“躯干产业”和“头脑产业”的国际或地区分工;将加工制造与品牌经营相分离;利用生产线上的前后向联系以及市场的关联效应,通过支柱产业带动相关联产业向某区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优势[17]。其实质是产业转移呈现出集群式转移的趋势,即“躯干产业”与“头脑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加工制造和品牌经营产业的集群式转移,整条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集群式转移。这说明当今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个新的特征――集群式转移的特征。

新的产业转移特征的出现就需要我们从新的研究角度来对产业转移进行研究,目前研究产业转移的新视角有[18~20]以下几点。

(1)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视角。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从产业区位、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角度研究产业转移问题,通过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的研究,较完整地解释了相关进入与离开某一地理区位的过程。

(2)产业转移的跨国公司视角。跨国公司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其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产业转移的载体――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机制的研究是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3)产业转移的价值链视角。如今的产业转移已不是某一产业的整体转移,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区位中心转移,产业转移的环节越来越细化和分散化,最后形成涵盖产供销等全部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式、组团型转移。

2 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生境选择模型构建

2.1 对同一生境的选择导致产业集群式转移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由行为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现已成为国际上一门颇受重视的热门学科。由前面的研究[21~22]可以得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具有行为生态学要素特征及群落行为特征。因此,同样可以应用行为生态学来研究产业转移行为。

行为生态学中有个重要的生境选择理论,所谓生境是指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的具体生态环境;所谓生境选择,指动物对生活地点类型的选择或偏爱。动物选择何种生境,受动物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该种生境的适宜性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同种动物对生境的不同选择,会引起它们之间基因频率的地方差异,这种基因频率的地方差异又会导致该种动物聚集于特定的生境,从而形成特定种群。不同种但存在各种联系的动物对同一生境的偏好,则导致了不同种生物聚集于同一生境,从而导致了动物群落的形成。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各企业或组织选择何种生境,受企业的内部属性、该种生境的适宜性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影响。同种属性的企业对生境的不同选择,会引起它们之间惯例频率的地方差异,这种惯例频率的地方差异又会导致该种属性的企业移入特定的生境,从而形成特定的种群。不同属性的但存在各种关联的企业或组织对同一生境的偏好,则导致了企业或组织移入同一生境,从而产生了产业集群式转移的行为。

2.2 影响企业生境选择的各种因素

地理因素和物种的散布能力将最终决定着一个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但这一分布范围也会因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而被改变,而且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地理分布区内的局部分布,生境选择只有在以上的这些框架内才能起作用。

(1)生产要素环境。生产要素环境是指土地、劳动力、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组合环境,其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从而决定着企业利润率的高低,因此,将直接影响企业对生境的选择行为,即对某一生境的转移行为。

(2)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物流交通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情况,其对企业的生境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将影响企业创新平台的高低,从而会延缓企业的转移行为。

(3)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对企业生境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制度环境即指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对某一特定生境所实行的产业政策,以及其他政策措施,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境选择行为。如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速度和规模,从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等。

(4)社会文化环境。一个生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企业的生境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生境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好,那么即使其基础网络和支撑网络有多发达,企业可能也不会选择该生境,即使选择了该生境,也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且只有当生境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相互耦合时才能使企业转移到该生境来;反之,如果该生境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环境不相适应和协调时,即使转移到该生境的企业也最终会离开该生境。

(5)配套服务环境。配套服务主要是指某生境中的政府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产业链配套情况、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及行业协会等本地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配套服务环境对企业生境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某生境中的配套服务环境很好将对企业转移行为形成一种拉引力,否则将阻碍或制约企业的转移。

(6)社会关系网络环境。社会关系网络环境对企业生境的选择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指本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本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本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本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以及本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到企业的生境选择行为。

(7)自身适应能力。正如动物的自身适应能力会影响其生境选择一样(如成年营固着生活的一些海洋动物,其幼虫的移动能力有限,有时不能把它们带到一个适宜的生境中定居),企业自身适应能力对生境选择也会有影响。即使某一生境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如果自身适应能力太差,也不能移入该生境。

(8)种内和种间相互关系。种内和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关系常常会改变动物的分布状况,使动物的实际聚集行为不能与它们所偏爱的生境完全吻合。一种动物选择什么样的生境以及对这种生境的偏爱程度,很可能是这种动物同其它动物进行竞争的结果(部分原因)。同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捕食和寄生等关系也会影响其对生境的选择,即实际的转移行为。比如,如果企业进入某一生境,其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就会有被捕食的危机,如果自身能力不强,进入后被捕食的机率又很高,则也不宜转移到该生境,而宁可选择一个不太适宜却也可以较好发展下去的生境;如果企业种群密度很高,就会出现企业数量过剩现象,这意味着将会有一部分企业个体因占不到自己偏爱的生境而只能到其它不太适宜的生境中去;当然,如果某企业转移到某生境后可以“寄生”于别的企业(如零配件生产企业可以“寄生”于主机生产企业),则即使自身适宜能力不是很强,则也可以转移到该生境。

2.3 生境选择模型构建

2.3.1 基本假设

根据行为生态学的生境选择理论和社群博弈模型,为了建模和讨论的简化起见,结合产业转移的特点,作如下假设[21,23~24]:假设1“企业物种库”中只有两个企业,而且供其选择的生境(即生存环境)只有两个;假设2 博弈的得分值用相对适合度值表示,其相对适合度值等于企业在某一区域内所获得的利润率;假设3 企业在某一生存环境的利润率只和生存环境的质量和企业种间关系有关,而与其它因素没有关系;假设4 企业1和企业2在转移之前的利润率分别为U和V;生境1引起企业1和企业2的利润率的变动率分别为P1和P2,生境2引起企业1和企业2的利润率的变动率分别为P3和P4;企业2引起企业1利润率的变动率为P21,企业1引起企业2的利润率的变动率为P12;假设5 企业对两个生存环境都取过样,而且对每个生存环境都有估价;假设6 一个企业只有在希望获取更高的利润率时才会转移生存环境,而且如果能够得到更高的利润率,则其必定会转移生存环境;假设7 状态(i,j)表示企业1占有生境i和企业2占有生境j。

2.3.2 模型构建

根据模型假设,可以构建包含两个企业的转移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见图1。

1 生境1

生境2 生境1 生境2

图1 支付矩阵

由图1可计算出博弈双方的得分值,当博弈处于(1,1)状态时:

因此,双方的支付矩阵可以用图2表示。

1 生境1

生境2 生境1 生境2

图2 支付矩阵

3 用生境选择模型分析产业集群式转移过程

从理论上分析,上面博弈模型的状态有很多种,在本文重点分析其中比较典型的4种博弈情况,其它博弈状态的分析相同,因此我们不进行重复分析。下面具体讨论4种典型状态下博弈的均衡[21]。

3.1 博弈无均衡状态

第一种典型情况,当:

3.2 博弈的均衡状态为两个企业转移到一个特定生境

第二种典型情况,当:

3.3 博弈的均衡状态为两个企业转移到不同的生境独立发展

第3种典型情况,当:

因此,稳定态只有当一个企业在生境1中,另一个企业在生境2中时才能达到,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就不适合转移到同一生境。

3.4 博弈的均衡状态为两个企业转移到同一生境

第4种典型情况,当:

4 结语

本文研究得出,产业内不同企业对同一生境(即区域)的选择导致了产业集群式转移,但并非产业内所有的企业都适宜于转移到同一生境,生境质量的差异、种间关系的影响都会影响企业的转移行为。如果企业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对生境条件的要求相同且他们的内在条件与生境条件是相互耦合的,那么就适合转移到同一区域,如上面所分析的第1、2、4 3种均衡状态;而如果企业他们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根本不一样,或他们之间完全不具有任何关系,或他们的内在条件与生境条件完全无法耦合,或他们发展的路径、方式根本不同,那么是不适合转移到同一区域,如上面所分析的第3种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 俞国琴.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回顾与述评[J].长江论坛,2007(5):31~38.

[2] Raul Prebisch.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J].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1962(2):1.

[3] 杨 斌,车 吒.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与中国的产业战略选择[J].计划与市场,2002(4):8~9.

[4] 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5] Kojima K.Reorganizational of north-south trade:japan'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1970's[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131(2):13.

[6] Dunning J H.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M].Boston:Unwin Hyman,1988.

[7] Wheeler D,Mody A.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the case of U.S.fi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2,89(33):57~76.

[8]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9]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0] 陈建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212(2):65~67.

[1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 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 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 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社会经济版,2003(4):11~15.

[15] 陈 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2):24~26.

[16] 李小建.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中州学刊,2004(5):15~18.

[17] 胡俊文.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及变化趋势――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的探讨[J].经贸论坛,2004(3):15~19.

[18] 王辉堂,王 琦.产业转移理论的述评及其发展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8(1):45~48.

[19] 张亚斌,黄吉林,曾 铮.城市群、“圈层”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45~52.

[20] 张少军.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9(2):65~72.

[21] 易秋平.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07.

[22] 刘友金,易秋平.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67~70.

[23] 刘友金,易秋平.行为生态学视角的集群中创新单元聚集行为[J].系统工程,2006(9):38~42.

[24] 尚玉昌.行为生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Research on the Motives of Industry Cluster Transfer based on

Behavioral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a Theory Model

Yi Qiuping,Liu Youjin

(School of Business Institut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Xiang tan

411201,China)

篇8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影响因素。外语教学中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外语学习的规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心理及学习动机的个体差异等特点,无疑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和启示,下面笔者将对此分别进行论述。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是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连接,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对学习时内在心理过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关注。该理论将教学看做是对行为的制约,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的变化,主张程序化的教学方式。

该理论的发展有三个时期:(1)以桑代克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图式是刺激与反应,S-R公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控制刺激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后,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尝试—错误实现的;个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学到的刺激—反应,将有助于其他类似情境中学习新的刺激—反应联结,也就是说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迁移。(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极端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借助和发展了试误说,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和操作。应答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他将学习解释为反应强化。一种行为若得到奖励,那么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反之,得不到奖励的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3)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基本要素,相互影响。学习是个体向别人行为模仿的过程而不是强化。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进行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还提出自我能效理论。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对自我能否完成行为并取得好的结果的评估对个体的学习有较大影响。

启示: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多有诟病,如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操作,把学习过程机械化,较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听说法”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语言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课堂教学强调精讲多练,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和增强学习效果。据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强化物,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强化,让学习者知道结果。若取得好成绩应给予鼓舞,若有错误应及时反馈一遍,让学生调整和改装学习方法;要坚持认证批改作业并写评语;要注重英语输入—练习—输出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有足够的输入材料,输入的材料在各种活动中多练习最后再在新交际情况下使用;教材编写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按进度学习并产生成就感,提高自我能效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当成是金科玉律,否则就会造成学习僵化、机械化。

(二)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思维方式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主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该理论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以格式塔心理学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格式塔(或者完形)认为对学习并不是行为学派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对整体的组织结构的顿悟,是通过顿悟、认识情境的关系能动地构造完形的过程。顿悟的实质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以意识为中介。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潜伏学习(个体不熟强化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学习只是行为不外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内容是相对的、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学习是一种高度化了的社会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获得、转换与评价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有的内在强化作用,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促使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使旧知识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启示:认知心理学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车轮。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外语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持久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要多用启发式开展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及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学习外语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教学过程中注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合理组织教材,先后顺序必须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任职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前后衔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且与新知识发生连接的准备材料。注意将前后知识连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例如,词汇学习必须从简到难,由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开始,这样可以与生活经验,有利于词汇习得;后学习的词汇可以利用原先的词汇做基础,比如child这个词,学生已经知道是儿童的意思,那么再教他们childhood是童年的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

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建构主义强调“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交互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组成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充当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促进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应像传统英语课堂那样,教师一言堂完全控制并主宰课堂,剥夺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点在于,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目的是培养善于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该学派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个体经学习而成长,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它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因内在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方式。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意义学习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发生是有条件的,必须相信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只有当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主动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代表理论之马斯洛:动机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代表理论之罗杰斯: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咨询者,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

启示:我们得到的最首要的启示就是要重塑新型外语教师形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习者,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有发展潜力。同时,教师应学会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价值观,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每个学生的需求,发现他们的能力,注重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发展外语教师积极的自我概念也非常重要。外语教师应具有相当稳定的或适当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教学认识、观念和态度有自觉的意识。毋庸置疑,缺乏自尊、自信的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同样,不能接受学生的教师也很难使他自己被接受。外语教师应该把自己看做是终身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实,在研究中提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的新学说,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开辟新途径。

其次,应创造和谐、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人本主义看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教师被看做是权威,更多地被赋予知识传授者的称号,学生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教育观相信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创造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换言之,教师要时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外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小组活动,因为小组活动具有积极和相互支持的气氛,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组员间相互倾听,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最后,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它为外语学习者自主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教师应把握学习者的需求。需求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第二,帮助学习者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做出决定,包括确定目标、规定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过程、监控过程、评估结果。这样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一方面强调学习者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支持和作用,如何平衡学习者自主性和教师的支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关键是为有效对付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促进意义学习、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使语言学习富有教育价值。传统的外语教学偏重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我们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增强他们的焦虑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发展。

三、结语

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桂诗春编著.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周福芹,邵国卿.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06).

[4]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04).

[5]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03).

[6]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03).

篇9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呕必宁防治化疗药诱发呕吐的中枢机制。方法:应用行为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比较对照组、NS组、中药组实验动物静脉注射DDP前后,动物呕吐反应,血、脑脊液中DDP浓度,脑脊液、脑组织中的5-HT,5-HIAA含量变化。结果:注射DDP后与NS组比较,中药组猫的呕吐率下降;与此同时脑脊液中DDP浓度明显低于NS组、脑脊液及脑组织中5-HT和5-HIAA浓度较NS组显著降低。结论:呕必宁对DDP所致呕吐反应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猫脑脊液中DDP的浓度,降低脑脊液、脑组织中5-HT,5-HIAA含量有关。

关键词:呕宁;化疗吐;DDP;5-HT;5-HIAA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869-03

迄今的研究结果认为化疗药致呕吐机制主要为胃肠道及中枢两方面机制,关于中药复方防治化疗药所诱发呕吐的研究胃肠道机制已经报道,文章从神经中枢角度对中药复方防治化疗药诱发呕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健康杂种猫,体重为2.4~2.8kg,为12~18月龄,雄雌不限,均由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呕必宁组成 半夏15g,干姜15g,黄芩15g,竹茹15g,炙甘草10g,旋覆花(包煎)15g,人参15g,大枣15g等。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局提供,按常规方法煎煮后,浓缩成1g/mL浓度(相当于每毫升含生药1g),置4℃冰箱保存备用。

1.3试剂及仪器 顺铂(DDP)由山东德州制药厂生产,批号:990305。正丁醇由上海油脂化工厂生产。5-HT、5-HAA标准品:均由中国医科大学生化检测中心提供。荧光剂:邻苯二甲醛,瑞士产。美国BIO-AND酶标仪。日本日立180-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4动物分组 本实验共使用猫计30只,实验前进行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体重及试验的时间段随机分组:①对照组;②生理盐水组(NS组);③呕必宁组(中药组)。每组10只,同步饲养。

1.5给药时间方法及标本制备 对照组不给与任何处置。Ns组及中药组每组给药量按人体一猫体表面积换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换算如下:DDP 5mg/kg,中药5mL/kg。NS组于实验前2天经胃管灌服NS 5.0mL/kg体重;中药组灌服中药煎液5mL/kg体重,日2次分别于早晚8:00时进行,在灌服的5天后,即第10次灌服之后经股静脉缓慢注射DDP或NS(5mg/kg)。于注射后12h经股静脉采血和经枕骨大孔采脑脊液,用于测DDP、5-HT和5-HIAA。断头处死后立即采集延髓区脑组织1g,加5倍体积酸性正丁醇,置于4℃中进行研磨,制备匀浆,3000r/min离心5min后提取2mL上清液,采用文献方法测定脑组织中5-HT,5-HIAA的含量。血清及脑脊液中铂(Pt)的测定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6呕吐发生频率观察 本观察在动物清醒状态下进行,参照WHO临床试验常见副反应中的呕吐分级标准,将24h内动物呕吐情况分为5级。0级:无呕吐动作发生;1级:出现1~2次呕吐动作;2级:出现3~5次呕吐动作;3级:出现5~10次呕吐动作;4级:出现10次以上呕吐动作。

1.7数据处理 本实验数据均用x±s表示,利用SPSS10.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及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实验结果

2.1 呕必宁对DDP所致猫呕吐频率的影响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NS组注射DDP后0.5~3h内大多数动物开始出现频繁的呕吐反应,呕吐多为胃内容物。在DDP后1~8h期间呕吐反射最为明显,个别可持续到注射DDP后12h以后。中药组中也有4例动物出现呕吐反应,但均发生在注射DDP后1~3h左右,并且其表现比较轻,注射DDP 12h后呕吐反射动作不再发生。

2.2呕必宁对静注DDP后血清和脑脊液中DDP分布的影响如表2所示:在静注DDP后,NS及中药组动物血中DDP浓度在注射后12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脊液检测结果发现,脑脊液中的DDP浓度与同时间的血中DDP浓度比较,明显低于血中。而中药组脑脊液中DDP浓度始终低于NS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

2.3呕必宁对DDP所致脑脊液中5-HT 5-HIAA浓度变化的影响 静注NS和DDP后,NS组与中药组脑脊液中5-HT和5-HIA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NS组比较,中药组脑脊液中5-HT,5-HIAA的浓度虽然也升高,但是其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Ns组(P<0.01)。

2.4呕必宁对DDP所致脑组织中5-HT 5-HIAA含量变化的影响 脑组织中5-HT,5-HIAA含量变化与脑脊液中5-HT,5-HIAA的浓度改变有着相似的规律,在静脉注射DDP后同对照组比较,NS组脑组织中5-HT,5-HIAA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而中药组中5-HT,5-HIAA的浓度虽然也升高,但与NS组比较,则明显降低(P<0.01)。

3讨论

化疗药DDP所诱发恶心呕吐反应的中枢机制研究表明,大量的DDP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薄弱区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内,促使中枢神经细胞的相关部位释放过量的5-HT,后者与其催吐化学感受触发区(CTZ)细胞膜表面的5-HT3受体结合,使该区域兴奋,进而兴奋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反射。

本实验中发现,静脉注射DDP后不同观察的时间段中,NS组猫的呕吐频率显著增加,与此同时其血中、特别是脑脊髓液中的DDP浓度明显上升、脑脊液及脑组织中的5-HT以及其代谢产物5-HIAA含量伴随着血、脑脊髓液中DDP浓度的上升而明显升高,表明此时猫的频繁呕吐反应与体内上述组织中的5-HT、5-HIAA浓度和含量升高有着直接关系。证明了DDP进入血液后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或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并促进脑组织中5-HT、5-HIAA的释放增多,激动了CTZ区域的5-HT,受体,进而兴奋了呕吐中枢导致呕吐的发生。因此,减少化疗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5-HT的过量分泌、阻断5-HT受体是其防治化疗诱发呕吐反应的途径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与NS组比较中药组猫的呕吐次数频率明显减少,且呕吐反应的级别也明显轻微,表明呕必宁对DDP所致呕吐具有显著的防治的作用。从实验结果来看,灌服中药组在DDP后猫发生呕吐反应明显轻于Ns组的同时,脑脊液中DDP浓度明显低于NS组,脑脊液中5-HT、5-HIAA的浓度及脑组织中5-HT、5-HIAA的含量也明

显低于NS组,且可较快恢复正常。说明呕必宁可以降低血脑屏障对DDP的通透性,减少DDP进入脑脊液的量,进而抑制了DDP所诱发的脑组织的5-HT的释放,减轻了5-HT对呕吐中枢的刺激而达到防治DDP致呕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没有化疗致呕吐的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可归为“呃逆”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本症有虚实之分,实者因邪气内传,虚者则中阳损伤,导致心下痞满,脾胃之气升降失和,气逆作呕。防治大法当降气以平上逆,益气以补正虚。呕必宁以《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药味为主化裁而成。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泻热而降阳,干姜、半夏辛温散痞而和阴,佐以竹茹甘寒清热安胃止呕,旋复花辛温下气、化痰而降逆,再加人参、炙甘草、大枣以补益被下药误伤的脾胃之气,使阴阳升降恢复正常,自然上下交通,痞满恶逆可除、呕吐自止。

中药复方防治DDP所致呕吐的中枢机制虽未见报道,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可通过抑制呕吐中枢与CTZ而防治少量吗啡或硫酸铜所致猫的呕吐,对洋地黄所致鸽的呕吐也有止吐作用;半夏和生姜合用对中枢可产生协同作用。生姜辣味成分姜烯酚和姜酚有抑制呕吐中枢的作用。其中二萜成分Galanolactone有拮抗5-HT受体作用,进而抑制呕吐中枢的兴奋性;旋覆花中的有效成分能增加小肠蠕动,促进胃排空,调节消化道运动功能以恢复正常;甘草具有解痉作用,可明显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大枣中所含cAMP浓度是其它生药的1000倍左右,具有抗组织胺和5-HT释放的作用。

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以上药理研究可以看出,呕必宁防治DDP所致的呕吐中枢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脑脊液屏障对DDP的通透性,减少DDP对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进而抑制了5-HT的过量分泌对5-HT受体的激动,减少从催吐化学感受区向呕吐中枢的兴奋传导,降低其兴奋性而抑制呕吐发生。

篇10

目的 研究不同中医治法对帕金森病(PD)大鼠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 采用经典的6?羟基多巴胺损毁注射法制作PD 模型,并应用活血化瘀(代表方桃红四物汤)、涤痰熄风(代表方涤痰汤)、滋阴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和复合治法(代表方复方地黄方)等不同方剂进行治疗,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作对照。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液ET、6?keto?PGF1α和TXB2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TXB2、ET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E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麻钩藤饮组、复方地黄方组的三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分别与桃红四物汤组比较,TXB2和6?keto?PGF1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分别与涤痰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种治法均有明显的使PD大鼠血液血管活性物质TXB2、ET和6?keto?PGF1α的部分或全部指标向正常水平恢复的作用,但以天麻钩藤饮为代表的滋阴熄风治法和以复方地黄方为代表的复合治法为好。发表

【关键词】  不同中医治法;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6?酮前列腺素F1α;血栓素B2;内皮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 in TCM on ET, 6?keto?PGF1α and TXB2 of PD rat model. Methods  The PD rat models were made by the classic damaging methods of injecting 6?OHDA. The severa

l different kinds chinese medical formulases were applied to treat the model.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Ziyin Xifeng was presented by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Huoxue Huayu was presented by Taohong Siwu Decoction; th

e therapeutic method of Ditan Xifeng was presented by Ditan Decoction; the complex therapeutic method was presented by omplex Dihuang Decoction. The changes of vasoactive substances in different PD rats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with normal and sham groups. The contents of ET, 6?keto?PGF1α and TXB2 in PD rats were detected by RIA. Results  The levels of TXB2 and ET of PD model rats were increased, the level of 6?keto?PGF1α was decreased(P<0.05,or P<0.01)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rmal and sham groups. After therapy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D model group, the levels of indicators of every therapy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detected indicators of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group and Complex ihuang Decoction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或P<0.01).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aohong Siwu Decoction group, the

levels of TXB2 and 6?keto?PGF1α were obvious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or P<0.01), which were detected in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and Complex Dihuang Decoction group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itan Decoction group, all of the indictor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and Complex Dihuang Decoction groups (P>0.05).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and Complex Dihuang Decoction groups, all of the indictors had no obvious differen

ce (P>0.05). Conclusions  Every therapeutic methods in TCM could make 6?keto?PGF1α, TXB2 and ETs′ contents tend to the normal levels, but the complex TCM therapy and ZIYIN therapy have the best effects.发表

【Key words】  Diffident therapeutic methods in TCM; 6?OHDA; Parkinson′s disease; 6?keto?PGF1α; TXB2; ET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和内皮素(ET)都属于血管活性物质,其在血浆中的含量及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帕金森病(PD)属于中医学“颤证”、“震振”、“震掉”等范畴。多数学者认为PD的病因病机主要归纳为“虚”、“风”、“瘀”、“痰”等4个方面;治法也集中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蠲痰散结等治法的应用上,应用较多的中药方剂主要有天麻钩藤汤、定振丸、桃红四物汤、涤痰汤、温胆汤等。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中医治法对PD大鼠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TXB2和ET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SD大鼠SPF级,雄性,体重180~200 g,共87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入选42只。

1.2  药物

天麻钩藤饮(浓度5.13 g/ml)、桃红四物汤(浓度2.48 g/ml)、涤痰汤(浓度1.98 g/ml),剂量均依据许济群主编《方剂学》;复方地黄方(含熟地黄、白芍、珍珠母、丹参、全蝎等,浓度4.14 g/ml)(上海雷允上药材有限公司代加工)。

1.3  试剂、试剂盒 发表

6?羟基多巴胺(6?OHDA)、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阿扑吗啡(APO),美国Sigma公司产品。ET放射免疫分析药盒、6?keto?PGF1α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血浆TXB2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北京市福瑞生物工程公司产品,试剂盒批号:2007年11月。

1.4  主要仪器

大鼠脑立体定位仪:TOW?3A型,广东汕头市教育医学仪器厂;SN?682放射免疫γ计数器,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旋涡混合器:XW?80A,上海医科大学仪器厂;分析天平:Sartorius anglytic,910324。

1.5  方法

1.5.1  PD大鼠模型制备

SD雄性大鼠,术前按常规进行行为测试,确认无异常旋转行为后,3%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然后将大鼠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酒精及碘酒常规消毒。沿正中线切开大鼠颅顶皮肤,剥离骨膜,暴露前后囟。纯过氧化氢擦拭颅骨表面,以前囟为准,根据包新民

等〔1〕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右侧黑质两个坐标:①前囟后5.2 mm,正中线右侧1.0 mm,硬膜下9.0 mm;②前囟后5.2 mm,正中线右侧2.5 mm,硬膜下8.5 mm。用牙科钻于手术要求部位小心钻开颅骨,用5 μl微量进样器将6?OHDA(溶于含0.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浓度为2 μg/μl)溶液注入右侧黑质部(以1.0 mm/min速度缓慢进针),每孔3 μl,注射速度为1 μl /min,注射完毕后留针5 min,然后以1.0 mm/min速度缓慢退针。手术完成后,用医用明胶海绵填塞颅骨孔,缝合切口皮肤,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0万U/只,共7 d),待动物清醒后放回笼中饲养。假手术组只注射含0.02%抗坏血酸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条件同造模组。正常对照组只固定大鼠,不行任何处理。造模手术 10 d后,腹腔注射APO 0.5 mg/kg诱发大鼠向健侧旋转,记录开始旋转至30 min内的旋转圈数,以平均旋转圈数每分钟超过7次者为合格PD模型〔2〕。

1.5.2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发表

将造模成功的30只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PD模型组、桃红四物汤组、涤痰汤组、天麻钩藤饮组、复方地黄方组,每组6只;另纳入假手术大鼠和正常大鼠,每组6只,分别作为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其中PD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灌饲生理盐水2 ml/d,桃红四物汤组、涤痰汤组、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分别灌饲桃红四物汤、涤痰汤、天麻钩藤饮和复方地黄方2 ml/d,均灌饲45 d。

1.5.3  放射免疫检测

实验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然后腹主动脉取血,加入抗凝剂,4℃,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按照放射免疫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ET、TXB2和6?keto?PGF1α的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所有资料均用x±s表示。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XB2、ET明显升高、 6?keto?PGF1α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组均能降低TXB2、ET,提高6?keto?PGF1α;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组、涤痰汤组E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麻钩藤饮组、复方地黄方组的 TXB2、ET、6?keto?PGF1α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涤痰汤组和桃红四物汤组相比,TXB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与桃红四物汤组比较,TXB2和6?keto?PGF1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涤痰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6?keto?PGF1α、TXB2和ET检测结果(略)

3  讨论

  

通过挖掘中医学理论,旁及现代医家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PD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是一个多病因、多病机参与的难治病。其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标实为风、瘀、痰、毒互结,蕴塞脑窍。故其治宜多法复方,综合调治,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活血化痰,解毒散结诸法共用,任何仅用一法的治疗将失于偏颇〔3〕。复方地黄方便是依据以上述理论研制的治疗本病的中药复方。

  发表

为了比较各种不同中医治法方药治疗PD的作用及其疗效,本实验在建立6?OHDA化学损毁法制作的P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选择了活血化瘀(代表方桃红四物汤)、涤痰熄风(代表方涤痰汤)、滋阴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和复合治法(代表方复方地黄方)进行治疗,并检测6?keto?PGF1α、TXB2和 ET观察PD大鼠模型的证候疗效。结果表明,PD大鼠模型组血浆中TXB2、ET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多数疾病的阴虚证、瘀血证和痰证患者ET和TXB2升高,阴虚证、瘀血证6?keto?PGF1α降低的特点一致。与模型组相比,四个药物组ET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表明〔4〕PD患者血浆中ET含量显著升高。ET是由血管内皮、心肌、平滑肌等细胞合成及分泌的一种含有21个氨基酸的活性多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浆ET浓度极低,但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如缺血、缺氧可以刺激前内皮素原的转录,促进释放。已证实在脑中存在ET受体,ET释放后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引起神经细胞的死亡。天麻钩藤饮〔5〕可使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ET含量明显降低(P<0.05)。因此认为以上四方可通过降低ET含量而治疗帕金森病。

与模型组相比,天麻钩藤饮组、复方地黄方组的 TXB2、6?keto?PGF1α差异也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天麻钩藤饮和复方地黄方对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三个指标均有调整作用,且药效强于桃红四物汤和涤痰汤,并有统计学意义。 TXB2具有强烈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6?keto?PGF1α为前

列环素(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这一对因子〔6〕的不平衡可以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进一步引起脑低灌流量。相关研究〔7〕表明,慢性脑低灌流产生的切应力导致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上调,代偿性地使脑内微血管释放NO,以保持暂时的血流稳定;一段时间后,eNOS上调障碍,失代偿后,引起脑血流下降,血糖供应减少,ATP供应不足,氧化应激致使神经功能减退。桃红四物汤、涤痰汤、天麻钩藤饮和复方地黄方通过使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TXB2 和ET中的一个或全部向正常水平恢复的作用,缓解血管痉挛收缩状态,增加脑部血供抗氧化应激而起到治疗PD的作用。

  

天麻钩藤饮和复方地黄方两个复方,均具有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之作用,都能够调节实验各项指标向正常水平恢复。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复方地黄方的数据似乎更好一点,这可能与复方地黄方还具有活血化痰和解毒散结的功效有关,也与PD复杂的证候相兼的病理状态相符。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发表

【参考文献】

 

1 包新民,舒斯云.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9?58.

2 Carman LS,Fage FH,Shults CW.Partial lesion of the substantia nigra:relation between extent of lesion and rotational behavior〔J〕.Brian Res,1991;553(2):275?83.

3 何建成.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的再思考—兼谈“滋肾平肝,化瘀活血,解毒散结”是帕金森病的基本治疗法则〔J〕.中医药通报,2005;4(1):12?4.

4 严新翔,唐北沙.帕金森病血浆内皮素测定意义探讨〔J〕.现代康复,2001;5(6):81.

5 陈红霞,贾红娥.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患者一氧化氮、内皮素影响的研究〔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