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科技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科技的利与弊

篇1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篇2

这则故事的名字叫《从孔子不看电视说起》。起先只是觉得好玩,心想难不成想通过说教方式劝我们这一代丧志的学子,拿起四书五经?这办法也太老套了吧!

没料到,看了一半,便感触颇深,悠悠长叹道:“电视真不是个好东西!”

此文从古今大家孔子老先生说起,汇集中外名家,无不论述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利与弊。的确,在科技的发展中,我们把古人写的著作搬上了荧屏,成了公众所知,可我们在观看电视剧中,却又把真正的精华所遗忘。我们把作家精心描写的人物外貌换成了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我们把优美的辞藻换成演员的一个动作,一句对白。

难道那部让多少文人墨客所传唱的《红楼梦》仅是一部花了几个月拍的电视剧所能表达的?拍了《红楼》梦何在?拍了《聊斋》志异何在?

篇3

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它与实际教学存在的还不太和谐的因素,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1 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运用声象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高级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参与习作为乐事。如,完成“范文引路”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桔子成熟有更多的人来品尝桔子,我们到桔园观赏观赏,看看桔子有哪些地方惹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介绍,好吗?”接着显示电脑,随这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桔子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望向悬挂在树上的桔子,满筐的桔子,剥了皮的桔子,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学生说:“桔子成熟时,当你走进桔子园,就能看到一个个桔子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阵风吹来,树枝摇呀摇,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品尝佳果呢!”学生说完,再次显示电脑,选择“桔子”、“一个个桔子”、“桔肉”等定格镜头,要求学生有顺序地抓住特点进行观察,描述。学生个个都会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

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中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很快抓住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写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文章。即教学生如何摄取有效信息,提高信息输入率和质量,多增加作文的感性材料。多媒体在显示中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可为教学提供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作文片断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进行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如,以《可爱的猫》,《我家的狗》等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细致观察和了解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多媒体能开阔视野

篇4

1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耗费掉很多时间。现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对管理数据只需要进行系统输入,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总结。这些功能都大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后期数据整理等工作中,系统也会智能化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降低工作难度。传统的管理大多数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材料整理,例如商城货物管理,用传统的货物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货物种类繁多、商品数量繁多等等因素,不仅仅在管理方面难度大,还会出现很多人工错误。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使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低,对货物进行管理的系统中会有出货与进货的相关数据。因此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大大的降低管理工作者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管理的正确性,毕竟机械化的智能管理比人工管理出错的概率低。(3)信息查阅方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管理变得主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查阅。依旧以商品管理为例子来说明,进行货物信息查阅的时候就不用像传统仓库管理那样到仓库中去找货物,只需要在系统中搜索商品的信息系统就会给出对应的展示。(4)信息流通快速。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例如公司内部上下传达通知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召集人员进行口头通知,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直接给每个工作人员的系统内发送通知。

2信息化管理的弊端

信息化管理能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在网络中传输存在风险,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信息被破坏或者被窃取,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在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旦有价值的信息被黑客窃取,将给公司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2)信息泄露问题。信息泄露多数是因为信息系统存在漏洞,漏洞会被黑客利用,造成信息泄露等后果,这一点是信息化管理最大的弊端。(3)软件的局限性。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同时软件在应对商业市场以及业务变化时无法灵活应变。一旦发生变化就涉及到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数据库更新问题,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3信息化管理的改进建议

硬件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空间上需要加强针对性,也就是说在构建系统的时候要针对单位企业的特征,同时也要在存储空间上不断进行扩展,加强存储空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的安全密钥不断加强,并且能够实现定期对系统网络进行病毒查杀,同时检查安全漏洞并及时的打上补丁;可靠性的建设需要对系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升级,以及后期良好的维护,不断增强设备的可靠性。软件方面。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要符合单位的具体要求,技术上不但要与时俱进,而且开发出来的软件要具备很强的安全保护措施,软件的安全性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重点。所谓的软件在这里还特指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在管理上的认识,并定期加强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培训。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虽然已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必然方向,它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我们能否继续应用信息化管理最大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重点,这条路任重道远!

作者:罗程 单位:江西省安福中学

参考文献:

[1]董可青.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之利弊[J].中国科技纵横,2009(10).

[2]吕翮鸣,李冰.试论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52~53.

[3]海平.试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档案,2016(8).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82-0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旧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是语文教学的一把双刃剑,即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既促进,又抑制。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使用中的利与弊,希望能够给众多接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促进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1.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收效甚微。而利用多媒体上语文课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幻灯片充分挖掘文章蕴含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突破教学难点,把课本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

1.1 巧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运用配乐朗诵,投影,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学生各个感官,让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可出示秋季天高云淡、萧条冷漠的图片和"枯藤、老树、昏鸦……"等画面,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聆听、图片的欣赏、语言的讲述,秋季那肃杀冷漠荒凉的气氛,那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心境,那思家难归的无奈与彷徨,自然就能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

1.2 巧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面教学,一面板书,很难在一节课内把要讲的知识表现出来。多媒体在此显示出他的优越性,它传递信息快,容量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我们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而改变以往先板书、后空泛讲解的低效程序。它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有些内容也无需长篇大论,借助直观的形象,学生已了然于胸……如此一来,还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视频,讲解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屏幕先出现春节时,东北的哈尔滨举办冰展的图片,出示冰雕作品,再出示海南岛的春节,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通过课件出示同一纬度的青海省和山东省的自然特征图片,让学生总结其气候特征,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得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最后一个因素--古今的差异,就可以运用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最后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文章的内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利于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有利于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3 巧用多媒体,启发联想想象,培养形象思维。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讲解课文时,合理地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达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一些课文,特别是古诗,语言极为凝练,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让学生囫囵吞枣,而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能够把古诗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形象的再现出来。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欣赏到种种壮美的景色,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这样学生有种超越时空、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联想和想象得到了启发。

比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风光的图片,并配上悦耳的音乐,首先让学生在感官上饱览三峡的雄伟壮丽的美景,将抽象的文字叙述与生动的画面结合起来,加上醉人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生不由自主地从大屏幕上就会领悟到:盛夏下的奔放与热情,春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萧条与忧伤,正因为有了夏的奔放美,春冬的清悠美,秋的凄婉美,所以才构成了一幅绚丽迷人的山水画。通过这样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种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

1.4 巧用多媒体,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化难为易。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消除时空阻隔,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比如《斑羚飞渡》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作动画课件,动态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学生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优势所在,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正确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教师应当反思的问题。那么它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2.1 多了媒体,少了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有些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旧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满堂人灌变成了现代教学手段下的满堂灌,学生只是在那欣赏精美的课件,没有思考的时间,参与的意识不强。实践证明,过多的多媒体教学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教学的负效应。因此,使用多媒体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2 多了感性,少了理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生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不断地体验与感悟。多媒体的运用以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情境,的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学习的动机,但是部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多彩的屏幕上,学生甚至没有时间看教材,没有时间阅读,更没有时间进行理性的思考。整节课热热闹闹,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变得晕头转向。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没有了空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确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却也容易造成学生缺乏理性思考的现实。

2.3 多了隔阂,少了交流。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成功的教学是师生间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有着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些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只能拘泥于三尺讲台,而不能走到学生之中,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无形中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严重妨碍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因此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将使师生关系多了一份隔膜,少了一份沟通。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的出现和应用,既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又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优点为语文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它的缺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众多的辅助教学中的一种, 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教师进行全程教学。我们在选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因时因地制宜,利用其优点,努力消除或避免其缺点,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优势作用;缺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在当今时代中,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有各行各业中,并且在各个领域中都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作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自然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以后,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当今时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科教学中。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讲解考试中涉及到重点内容,把让学生掌握考试要点、提高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新课改实施之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做好转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新课标。在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也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相比,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当时,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有着自身的不足之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获胜,一味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居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只能对教师绝对服从,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沉闷、呆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自从把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后,课堂教学的气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的模式,在集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堂上,学生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他们对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产生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单调、乏味,在愉快的环境下,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作用。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动画再现月下荷塘的景色,荷塘中荷花、荷叶姿态各异,于月色交织更是衬托出月色的柔和。在播放画面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配上相应的音乐烘托情境。这样,学生的不同感官都能获得感受,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再是提高成绩,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语文课堂都让人感到死气沉沉、索然无味,失去了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及其结合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丰富的画面、动静结合的场景,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获得愉快的享受。例如,在学习《石钟山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石钟山的立体效果图,把作品中所表达的美呈现出来。学生们通过形象的感受,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语文学习中也感到越来越容易。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能够以丰富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呈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陷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滥用

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的先进技术,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也不是万能的。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之后,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必用多媒体,不能结合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滥用。如果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失去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吸引力。

(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前都已经制作出了多媒体课件。在上课时,教师只需要进行操作展示教学课件即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往往是一味演示教学课件,而忽视了学生。教师不能够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也不能够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教师单纯的课件展示让学生收效甚微。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技术恰当、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和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吉彩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35).

[2]覃俊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新学术,2008,(04).

[3]尤日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篇7

一、认真分析教材作用

“化学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深入学习部分内容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学校的基础上,还将在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中,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因此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学好能源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详细制定三维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

三、深入研究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录像和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便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通过课本上的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合理优化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优化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新课导入

首先利用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创设新奇刺激的问题情境:为什么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然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火力发电为背景,通过播放录像,研究火力发电的过程,利用学生的“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给学生提出新的探究任务:如何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1:锌、铜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实验2:将锌铜用导线连接起来。实验3:将锌铜导线之间接电流表。通过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用导线将两金属连接后铜的表面为何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为什么偏转?这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同时将实验过程用多媒体模拟动画呈现。层层深入挖掘出原电池工作的原理,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个阶段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因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蕴涵其中,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事实、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达到知识的升华和提高。

3.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教学设计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的突破方式是: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设计五组不同的原电池,由学生自发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最后对实验事实进行整理,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思维由起点逐渐向终点延伸,使难点的突破最终水到渠成。

4.原电池应用的设计

在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镁条、铁片、导线、金属夹、小灯泡、果汁等设计一套原电池装置,并动手试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通过布置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找专家访谈,查询有关资料,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等,体会现代科技的魅力,拓展视野,深化对原理的应用。并且通过对废电池的处理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篇8

关键词:手机阅读;现状;利弊

一、手机阅读的现状

手机阅读是手机移动终端通过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向用户提供各类电子书内容,以在线浏览和下载为主要阅读方式。由于内容运营商能够实时采集和了解读者对各类题材内容的阅读需求,并向内容出版商或发行商提供读者的各类阅读需求信息,因此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精准地提供更多符合读者个性化阅读内容,使读者以更便捷的方式随时获取到各类相关性信息。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或者传播方式,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相对较早,而在我国则起步较晚,但这样并不妨碍它的急速发展。据报道,全国通过移动互联网阅读的用户已超过5亿人,在“2013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总经理戴和忠表示,中国移动手机阅读月访问用户超过1亿,日均点击量超过6亿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手机在公共场所“看书读报”,手机阅读已逐渐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及电子阅读成为主流,各种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电子书等移动阅读方式也在逐渐影响乃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新的阅读平台。

二、手机阅读的利

随着手机新媒体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习惯通过网络将信息下载到手机上,由于手机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随机的空闲时间获取阅读内容,再者手机要比电脑更为普及,比报纸便于互动,比电视更加便捷,手机报纸、手机杂志、各类碎片化等信息会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连载短信、语音通讯,到内容丰富化的传播,艺术文化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建立于移动网络媒体的优势下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1、手机价格低廉,性价比较高,携带方便。

现在广大消费者使用的手机多为存储量超大的智能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大,而性能足可以与电脑相比拟,但与电脑相比,手机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由于手机的无所不在性,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其便携性,手机更容易成为获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渠道,尤其手机那小巧、漂亮、精致、多样而又人性化的设计,再加上低廉的价格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智能机的忠实“粉丝”。例如:在地铁站、公交车站,甚至在行走的路上,随处可见正在专心致志地看手机的人群,这些人常被调侃成“低头族”。对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而言,手机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而每天有事没事的打开手机看会新闻,浏览一下手机报,手机杂志等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2、手机阅读成本较低,保护生态

与传统的纸张阅读方式相比,纸质书籍价格比较昂贵,从几元到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不等,而电子阅读通过网络不但查找比较方便,且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多。例如:市场上价值上百元的正版小说,其电子版在淘宝网上仅几元钱,甚至有些书籍在网上是免费开放的。手机阅读不但价格低廉,足不出户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阅读,而且电子版书籍是虚拟产物,可以反复使用而不用担心破损,所以习惯读电子书籍还对森林,树木等生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手机阅读还可以减少传统传播模式中印刷、物流、投递等中间环节,大大提升了发行效率,有效降低了发行成本和资源浪费。

3、手机阅读内容丰富,存储量大。

现代的智能手机具备搜索和内容定制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要主动从网上下载自己想要的内容,各种手机电子书、手机报、手机杂志等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一方面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或知识,从而避免了以前买一本书只为阅读其中一两个章节甚至几段话的状况,同时节省了搜寻成本,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存储高容量性和个性化,可以满足人们拥有私人图书馆的愿望。由于可以上网,手机不会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手机可以成为一部百科全书甚至一个图书馆。而且不同于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可以通过书签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真正成为私人的图书馆。

4、手机阅读音画媒体性、订阅便利性拓展了传统图书的功能。

手机不仅能够提供文字版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供多媒体的图书浏览,如目前最流行的漫画书,未来在手机上还可以做成FLASH或动漫形式,成为有声图书,可以极大地提升客户的阅读体验。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手机阅读订阅的便捷性,使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订购和退订,既快捷又节约了成本。

以上独特的优势,使得手机正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数字化阅读工具之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手机阅读将引领阅读的新潮流。但我觉得,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存在他的两面性,即:有利有弊,所以手机阅读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端。

三、手机阅读的弊端

1、手机阅读带给人们“快餐式”阅读的影响

所谓“快餐式”阅读一方面是指相对没有什么营养的价值的非主流文化产物,它不像传统媒介那样受政府控制,因为缺乏编审,所以几乎任何人的任何意见都可以通过网络去传播,缺乏抵御意识的人尤其青少年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一些消极意识的影响,会使人变得更加浮躁和自我;另一面,“快餐式”阅读把人们带入了“浅阅读”的时代,缺少了精读,强化了人们以看为主的接收方式,读书仅局限于文章的表面,不能深入挖掘,长久下去,随着他们阅读能力的下降,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进而会严重消弱人们对问题深层次思考的能力,使之学习过于浮浅,而这种“快餐式”阅读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影响尤为重大。

2、手机阅读对人们的健康的影响

手机阅读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再好的阅读屏幕,阅读感受也只是接近纸质书籍,对着手机屏幕,看久了,眼睛就会干涩不适,而长时间拿着手机看,更容易引发关节疾病。很多人现在已经有手机综合症了,没有手机就会坐立不安,甚至睡不着觉,不知道干啥,这绝不是讲笑话,有这种毛病的人不在少数。随着使用手机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一些小疾病,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小女孩经常用手机,导致大拇指出现炎症,差点截指!而且不正确的姿势很容易导致脊椎疼痛、眼睛近视、甚至会使一些小年龄用户的发育受到影响。

3、手机阅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手机的普及,给大家带来交流方便的同时也禁锢了一些人的思想和社交。现在很多人尤其年轻人喜欢通过手机微信、QQ等方式交友聊天,读书看报、有事没事地发个微博等方式来充分享受手机资源,但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木讷了,这对以后的交流社交会有很大影响。同时,由于手机更新换代非常快,几乎每年都有新款上市,不论功能还是外形都吸引着人们的消费,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有不少人不顾家里的经济条件限制,不考虑父母挣钱的艰辛,始终追求着更新、更好的手机产品。这也是手机时尚性带给人们的弊端的最直接的体现。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时尚,虽然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并且还有着各种不适,但其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从长远考虑,无论是内容的积累还是付费阅读习惯的培养,都要长期耐心细致的对读者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机阅读走上一个良好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手机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史雯《手机阅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2]贠娜《关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思考》.

篇9

[关键词]输电;运维;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M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368-01

1.输电线路运维管理机制

输电线路的运行中,电压的不稳定变化会导致一些参数的设置发生变化,如果参数的设置变高,就意味着对输电线路的运行要求变得严格,包括安全性能、稳定性能、效率性能等。如果外部环境中遇到突发的天气状况,比如雷电、暴风、覆冰等非人为因素,就可能会对输电线路的运行带来严重损伤。然而在这个方面进行改革和维护,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案是非常迫切的。

为了掌握线路各个部件运行及沿线情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威胁,需要对线路安全运行的情况开展定期巡视,检查线路运行维护水平,运维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

输电线路运行中的运维管理是现在电力系统的一个较为先进的举措,这个管理措施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指其结构参数的水平较高和传输的过程中运行的参数的设置,如电压水平远远高于一般的输电线路,输电线路连接使用塔高和输电线路绝缘子串的连接需要加长,瓷瓶片的数量增多以及重量较重,这样就会加重工作负担。第二方面是在运行维护系统开始工作时,由于很多内外部因素的不能预测,从而会导致不正常的磁场强度变化,这样对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再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也对输电线路的运行带来不稳定现象。

2.影响输电线路运维管理的因素

影响输电线路的因素可以分为三方面,分别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政策因素,人员需求因素。影响因素的不同,带来的后果也不同,因此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稳定运行,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找原因。

关于对输电线路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从社会政策因素来分析可以得出:法律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输电线路所属的电力系统管理中,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对输电线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相对于自然环境因素,具有不稳定的变化,比如天气的突变、自然灾害的发生,甚至是植被的生长特点,这些都能对输电线路的运行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比较严重,那么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带来的不仅是设备的损失,还有可能是人员的伤亡,因此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3.制定输电线路运维策略

在制定输电线路运行的运维管理策略之前,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一定要仔细分析各种影响输电线路运行因素的利与弊。

影响输电线路运行的因素不能只靠电力系统部门的政策去解决问题,还要权衡各方面的利益,比如说个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等,这些因素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仔细分析,和平解决而不能意气用事,这样才能保证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如果发现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可以先进行电路的故障排查,经过检测看是否有较大危害,然后采取措施。如果是人为因素造成输电线路故障,可以通过后期补救,及时请示上级,加强人员的监测,定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防止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另外可采取大量宣传,召开会议的办法,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4.输电线路运维管理要点

区域电网自身的特点和环境决定着使用后的维护以及日常维修电路两者的区别。对于日常维护,员工应该制定好相关措施,按照规定去执行相关任务。最好的实施方案就是能够结合高压输电系统的自身特点,考虑实际情况,做好全方位检查。这样才能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不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输电线路不同于普通的线路,不管是在参数设置还是数量上,它都是有着比较特殊的特征,因此在维护的时候不能只按照以往的经验,要综合考虑,实行正确的维护措施。

输电线路区别于其他输电线路的另一个特点是,输电线路的电压过高,因此在传输过程中本身会具有巨大的能量。这种情况在复杂的地形上尤其突出,所以在维护时,应特别注意。

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系统对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因此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系统是一种必备的措施。输电线路运行中往往会出现故障,比较常见的有,内部的热故障、外部的热故障等。这些故障的出现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十分不利的,对于内部热故障指的是固体的绝缘材料中所产生的电路问题,而相对的外部热故障指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引起接触不良。不管是出现内部热故障还是外部热故障,都会导致线路温度增高、摩擦增大,这些都是导致电路出现事故的关键。所以减少内部热故障和外部热故障的出现十分有利于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

5.输电线路继电保护运维管理

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电力能源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如果没有了电力资源,我们很难在现代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各种工厂企业都不能正常经营,那么经济也不会发展,所以说电力资源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新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输电系统的出现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让输电线路在工作中更加安全可靠,提高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加强运维管理,十分有利于电力系统的发展。

输电线路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网上保护模型用来研究和开发线保护设备的操作、讨论必要的测试方法、开发与之相关连的软件系统,通过计算机科技去控制输电系统的运维,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带给输电线路的一个有利方面。在系统方面,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好地检测错误的出现,并能及时生成错误报告,进行维修,这是一个即便捷又省人和力的方法。在计算机科技中,高压输电系统可以采取一个电子设备,用于高压线路运行时,进行全方位检测,从而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减少错误率出现。

在安全性能方面,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措施已经做得比较完善,但是在很多因素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不能预料的事情发生,在这样的形势下,输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措施应该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上,定期定点实行检查,尽力把一些事故遏制在最低点,以减少人员受伤和保护财产安全。

6.结论

通过对输电线路运行的分析,输电线路运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输电线路运行的运维管理是一个不能松懈的事项,只有建立健全安全设施,才能保障生产生活有效进行。如果失去安全性能的不断更新,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设备也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才会减少失误。因此对输电线路运行的运维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 趣味性 兴趣 历史课堂

一、趣味性教学是时代的呼唤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进度的完成,原本应该生气勃勃的历史课变得死气沉沉,不仅影响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现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教、学生学,只抓基础、忽视能力与兴趣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合时宜。课堂教学应该采取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究者、从厌恶学习转变成渴望学习,这才是教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唯一非常有效的出路。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探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都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

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越高,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越好,最后越容易考得好。不但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二、趣味性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仔细想想,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虽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但还是有很多的共性: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力,爱说爱笑爱玩爱钻研。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有的教师很羡慕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可以广泛开展板演纠错。也很羡慕语文、外语等语法类学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可以广泛进行思想发掘和语法转换等。这种说法,只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学科。

1.好“看”:图片、视频、录像,学生都很喜欢看。

2.好“听”:历史上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都是学生爱听的。

3.好“学”: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主要由文字和图片构成,没有外语的单词、语法,也没有数学的公式、定理,学习难度要小得多,其中还穿插着很多耐人回味的历史故事,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趣味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从我所教的班级情况来看,并非学号在前(我们学校是按成绩排学号的)的学生成绩最好,相反,学号在后面的学生反而会给我带来相当大的惊喜。

4.好“玩”:说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历史学科也有绝对优势。历史故事可以表演,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可以展示,重大问题可以讨论、辩论。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因此,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历史学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普遍、长期、浓厚的兴趣。历史学科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广泛的历史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趣味性历史课堂

兴趣属于学生!因此,教师趣味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也应该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面、生活习惯,甚至是教学模式等一切相关因素,选择更合适的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1.让学生“听”出兴趣。这主要满足学生听觉上的需要,进而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听源于讲、源于声,教师可以自己讲,也可以让学生讲。听出兴趣还可以采用故事激趣、比喻激趣、歌曲激趣、乡土激趣、时事激趣等方法来实现。历史上有很多成语典故、趣味故事,很有启发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如管鲍分金亭、孙膑和庞涓、孟姜女哭长城、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约法三章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善于讲解,学生一定爱听、爱学。对于一些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教师可以用对比或比喻来促进学生理解。如我讲第二次“英法是主凶,美俄是帮凶”时,我简单说明帮凶“虽然没出兵,但是为侵略行为服务,就像帮凶放哨,主凶偷窃;帮凶抱人,主凶杀人。当然帮凶也要获取好处的”。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学生却感到很有趣,也容易理解。讲授“九一八”时,选择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既可以创造一个悲凉的学习氛围,又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这样的材料数不胜数,关键看教师在备课时的选取。

2.让学生“看”出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还可充分利用图片、材料、视频(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网上下载的)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图片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资料可以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如对《都江堰》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工程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诗歌《炮子谣》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这样的图片资料非常多,选取的范围非常广。又或者播放相关的影视视频,我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3.让学生“说”出兴趣。学生的“说”又可分为问出兴趣、答出兴趣、讨论出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回答;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或教师回答;还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甚至相互辩论。在这样的互动说话中,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知识或观点,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让学生“玩”出兴趣。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贪玩的特点,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成功。玩的花样很多,关键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时可以组织辩论赛、猜谜语,也可以搞特长展示,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表演。我在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时候,就让学生对上网的利与弊进行辩论,学生大多能结合自身的体会表达各自的观点,比课本上内容深刻得多,效果很不错。如讲授《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跳少数民族的舞蹈、唱各族的民歌,表演的学生兴致高昂,观看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对本课教学是个极大的帮助。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近)历史遗址(物),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用无疑更大。

四、趣味性历史课堂上的注意事项

日常的历史课堂趣味教学必须在内容选择、时间选择、方法选择、语言选择上多做准备,才能避免生硬、呆板,实现既激发兴趣,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1.与教材联系密切。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上课不仅仅是讲故事的。有的教师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故事,即兴发挥,一节课下来,故事还没有讲完。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趣味性教学本质上还是一种教学活动。我们要坚持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寻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

2.思想进步,贴近学生实际。历史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趣味性素材的选取要坚持积极上进的原则,形成正确的指引方向。还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对学生有巨大启发作用的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备课充分、熟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卡壳”将影响到教师上课的节奏、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4.知识技能全面。除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历史教师还应该善于学习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渊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可以增添课堂风采外,还会让学生对历史教师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进而喜欢历史教师,喜欢历史课。随手绘图能让学生惊叫“真像”;其他如独特的历史点评、纪年法的换算,都能让学生觉得“真狠”,无形中增添了教师上课的魅力。如果教师还能把知识唱出来、演出来,无疑会更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语言幽默。教师上课的风格也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我校历史教师有备课组,集体备课后,备课的内容基本一致,但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却是有些不同的。教师需要强化内功,既要有威信,又要有亲和力。

6.善于设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语言简洁、重心(提示语)明确。如“为什么”、“内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等需要加重语气,让学生明白问题,才能回答好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分层设问,先要在备课时设计好问题,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根据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样才能兼顾全体学生,激发大家的探究热情。

7.时间安排合理。趣味和知识,二者应该有机统一。初中各年级的课程表上,历史课一般每周2节,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很难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和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材料,宜选择一些小而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趣味是为了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能过度强化知识,忽视趣味,也不能仅仅为了趣味,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进度的把握。否则,便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