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1

本文作者:冯晓工作单位:舟山市旅游

目前现状进入本世纪初以来,舟山市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和批零贸易业开始起步,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旅游工艺品进入全新时期。以市场为导向尝试了与渔民画有关的工艺品创作与订单制销售,先后开发创作了布贴画、书简旅游商品、工艺画、海螺渔民画、黑陶彩绘渔民画、杨枝观音碑、金箔金刚经、心经、工艺贝雕画系列、大悲咒系列、青铜器、水晶系列制品、纯银纪念章、银金纪念章、船板画等。其中,青铜杨枝观音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品博览会金奖;杨枝杯(青铜器)获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浙江民间艺术品展览金奖及浙江民间艺术作品展银奖;贝雕工艺品“东海鸟岛”获2000年浙江新优旅游商品奖。2003年开始,舟山夏奥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舟山市普陀美艺雕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朱家尖旅游商品开发公司等依托国际沙雕节开发沙雕系列纪念品获得成功。之后,舟山旅游工艺品将佛教文化、海洋文化融入其中,舟山贝雕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夏雨缀等设计、生产的贝雕产品逐渐成为一份文化大礼,进入旅游市场。舟山贝雕、舟山渔民画、系列佛教用品再次形成规模,并再现了舟山经济发展的时代气息,终于成为舟山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近年来,旅游工艺品制造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贝雕、渔民画、船模、船版画等备受中外游客欢迎。舟山渔民画走出国门,先后应邀在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博览会展出,并走俏欧洲市场。在此基础上,舟山渔民画又相继延伸出系列居饰、织锦渔民画、渔船船模系列、船板画作品和绳结系列产品,使舟山渔主题工艺品成为一种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同时,依托佛教文化开发的系列产品也在管理提升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如佛像、檀木佛珠、鎏金五方佛、杨枝观音、青铜钏鼎、佛教经典、中式日式香炉等金铜工艺制品获得了新生。活动主题产品,如“哥德堡号”如意书签、纪念笔礼盒装、金银纪念币、琉璃金属茶叶罐、水晶烟灰缸、名片盒、仿哥德堡号船模、沙雕笔筒、烟灰缸、仿古竹筒、山水诗画、沙雕旅游纪念品基本站稳了市场立足点,进一步推动了舟山市旅游工艺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规模发展。

从产业发展路径来看,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本地材料、本岛工艺、本土人才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产品特色。比如船板画创作、渔民画创作、船模制作等,既具有对周边内陆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面,更具有东海海岛地区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新意与独创的一面,这正是舟山工艺美术得以发展与壮大的文化根源。二是本地工艺美术发展进程的快慢与当地城市的产业转型有极大关系。之后三十年间,舟山的主导产业经历了由“渔、港、景”到“港、景、渔”的痛苦转折,也正因为这一转折过程使当地的海洋旅游产业提到了应有的地位,以旅游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工艺品才得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地方化、规模化、标准化开始迈出了新的步伐。从产业结构特点来看,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旅游工艺美术的产业纵向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主要侧重主导产品的系列衍化创作和批量加工,佛教用品系列、渔俗饰品系列等同一产品的创作形式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多角度延展与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二是从当地旅游工艺美术产业的横向结构来看,在处理创意与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垄断与价格竞争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前者,这与当前业界盛行的“小创意、大作品”、“在保护中前行”的理念和发展策略仍有较大的差距。舟山市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舟山贝雕、沙雕等雕刻类等很有当地的文化特征,但限于作坊式的数量规模无法进入省级保护项目。目前舟山贝雕工艺品多限于政府或部门间的市内消费,且并未进入地方政府公务性礼品采购之列,民间前来收藏或者购买的数量很小,只有少数国外游客或特殊爱好及收藏者才对这类手工艺品产生兴趣。尽管贝雕原材料在舟山分布广泛,但很难将此提到产业高度加以推广。二是缺少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商品购物商场。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六大要素“购”的重要环节,但舟山旅游工艺品没有放到应有的台面上,缺少专卖店及专业销售市场,更缺少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导致旅游工艺品收入占旅游购物收入的比例偏低。三是新的旅游工艺品研发落后,同质化旅游工艺品多。据不完全统计,舟山市工艺旅游品市场包括普陀山景区270余个柜展和定海、普陀、岱山、嵊泗等市场,年销售产值只及亿元水平,且舟山市本地产品仅占市场份额的2%~3%之间,大多是外地进来的“舶来品”。四是缺少全市旅游工艺品系统开发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研发、推介、销售分工协作互为关联的整体力量。表现在商业、旅游、服务等各系统、单位和个人条块各自为政,没有系统整合、利用好当地的旅游客源资源优势。舟山市旅游工艺品中虽然有几大系列的产品品位较高,但由于推介功能的欠缺,难以形成组合性批量生产和大众化消费氛围。五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和海洋资源,来体现舟山地方的深刻内涵,导致旅游工艺品的“特色”和“品牌”效应无法得以正常发挥。更新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理念。传统旅游工艺品产业正面临蜕变和再生的考验,适者生存的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要把传统技艺与当代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对老题材、老工艺进行创新,不断使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应首先通过对本市民间工艺品创作、推介、销售的深度调研,调整发展观念,引导设计开发出有真正舟山地方特色的“海派”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地方标志性礼品。其次,要组织和动员研究机构及企业,加大对观音佛像系列、船模系列、海洋生物系列、渔绳结系列的等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研究新的发展模式。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必须体现创新主题。“十二五”时期,舟山旅游工艺品要围绕“渔、船、佛”,形成大旅游观念和创造大旅游经济氛围,即以旅游带动工业、带动交通、带动三产消费等大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旅游景点、旅游三产、旅游工艺品行业的统筹开发规划,形成互相协作配套的一盘棋格局,打响舟山旅游工艺品牌,加快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同步推进。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特色。舟山旅游工艺品的市场空间巨大,舟山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支出19%左右,这个消费比例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舟山现有的海洋文化资源和客源条件,在推广大众化旅游纪念品与个性化工艺品的同时,形成多个有潜力的拳头产品;做好“海、佛、沙”字的深化文章,以旅游景点为支撑,着重在“特、精、专”上下工夫,以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地方标志性礼品为产品主题,形成各自的产业基地,并通过自主研发和借助外地企业加工相结合,逐步形成旅游工艺品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用建立旅游工艺品开发基金,实施扶持工艺旅游品开发的贴息政策,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版权保护、专利申请、命名宣传等对策,提升海洋文化、渔文化、海岛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的文化含金量及品牌价值;再是,可适时建成工艺品专业市场,推动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并引导产品生产与推广销售适当集聚,形成开发、加工生产和销售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企业集群,通过实行“放水养鱼”和“养鸡生蛋”的办法,努力促进本市旅游工艺品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建立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规范、加强自律和信用建设,将部分管理权授予行业协会是政府实施柔性社会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组织市场营销、引导产业分工、抑制无序竞争等方面协会将会发挥更好的协调与控制作用。支持相关企业尝试筹建专业方向、自愿组合、企业化运作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推广中心,引导旅游工艺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保护海岛民间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品。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亮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贝雕作品曾被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或作为高中档礼品作馈赠之用。后因种种原因,贝雕生产企业先后倒闭,艺人散失,贝雕工艺几近失传,所以对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舟山贝雕画应进行有效的保护抢救和传承发展。目前《舟山渔民画》的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经过重新包装,使其由单一的观赏性提升为既有地方特色和个性,集新颖性、纪念性和工艺性为一体并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旅游工艺品,使《舟山渔民画》作为海洋文化的特色品牌得以推向国内外市场,《舟山渔民画》已成为舟山民间文化的一种延续。同时对舟山其他民间艺术如木雕、根雕、石雕等加以发扬光大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并与旅游等配套联动,使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示。

舟山工艺美术品历经百年历史。作为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培育本土艺术家已是当务之急。加快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既要推行民间学艺及名师带徒,又要与中小学的乡土教材、兴趣爱好体验课程结合起来,还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中职专业中开设工艺美术职业班,通过奖励、免费、优先入职等办法鼓励学生选择工艺美术专业,以此不断改变现有从业者的业务素质。通过建设专业市场,消除舟山旅游工艺品产业的“小、松、散”现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组织生产,形成规模优势。

篇2

[论文摘要]泾川县在治理程度高、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具备深层次开发条件的小流域内,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建立水保旅游产业基地4处,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介绍了水保旅游产业基地建设的背景、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1 水保旅游产业的提出和发展现状

1.1 水保旅游产业的提出

泾川县是西王母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县内有西王母宫、南石窟寺、温泉等历史和天然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生态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发展,我县积极探索开发水保旅游产业的路子。县内2 480条沟壑基本绿化,建各类水保蓄排工程3·68万座(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2·4%,林木覆盖率达34·9%,林草覆盖率达59·5%,先后涌现出茜家沟、官山沟、田家沟等治理开发典型。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泾川人的自豪》和评论员文章《山川秀美大有希望》,充分肯定了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要求把泾川的旅游产业尽快纳入西部特色旅游的大体系、大框架中,从此全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保、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以生态为基础的产业。

1.2 水保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被誉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它集生态、社会、经济、示范效益于一体,能使广大旅游者在享受旅游快乐的同时也受到应有的警示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向往美好是人类固有的本性,追求猎奇是人类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设法适时避开烟雾笼罩、交通拥挤、噪音充斥的现代城市,而回归大自然中去欣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呼吸新鲜洁净的空气,感受鸟语花香、清风明月中的诗情画意。水土保持生态旅游正是挖掘自然旅游资源,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现代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旅游业。我县在距县城较近的临近国道312线的沟道、山坡开展园林式治理,开发、建设水保旅游产业基地4处,景区面积达820 hm2。

(1)田家沟生态风景区。该区是在田家沟水保试验示范站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治理前,流域内林木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至2001年底,经过各类水保措施的综合配置、优化组合,共修通道路10条7·2 km,完成综合治理面积80 hm2,治理程度达85%,其中建各类观光经济园26 hm2,兴修大型提灌工程1处,发展鱼塘2 hm2,建淤地坝2座、骨干坝1座,发展坝地8 hm2,走出了一条立足山地果树生产,种草、养畜、育苗多种经营,建立高效经济循环体系的水保生态农业的路子。2002年,为进一步挖掘水土资源潜力,扩大经济效益,以田家沟试验示范站为中心,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国道312线上的王牌旅游景点。经邀请省内外水保、旅游界专家、学者现场论证,县“四大家领导”联席会议批准,按照“因势造景,因景造势,分年实施,纵深开发”的要求,建设田家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水保生态风景区。目前,主景区面积扩至240 hm2,区内实现了“三通”,建有观光果园、珍稀植物园、珍奇动物园和蒙古营、亭阁、百鸟园、狩猎场、水上乐园、垂钓中心、儿童乐园、西王母民俗园、九龙池、飞流瀑布等人文景点20多处,造型园林、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古桥石廊等园林景观建筑多处,建成2幢620 m2民居式别墅1处,两层仿古式综合服务楼1幢,修建延安式窑洞4孔、蒙古包4座,可接待百人团体及会议,充分体现了风景旅游、文化展现、休闲度假的特色。

(2)官山沟生态旅游区。官山沟是我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最高、森林郁闭最好、林草品种最多的示范流域,它由最初修梯田、营造水保防护林到多品种配套的生态林,进而发展成为现今园林式的生态旅游区。流域内沟坡、沟道曲径蜿蜓,参天大树笼罩着沟沟岔岔,地表为厚厚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所覆盖,踩上去软绵绵的。林内飞禽走兽随处可见,加上空气新鲜、环境优雅,给人以“天地合一”的感觉。该沟已成为泾川县周边地区人们避暑、休闲、疗养的好去处,1992年被共青团甘肃省委列为青少年生态道德警示教育基地。基地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呵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同时警示广大游客弘扬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倡导科学、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

(3)瑶池沟人文生态景区。泾川县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西王母降生处”的王母宫山即坐落于泾河和河的交界处,古丝绸之路依山脚走过。该沟多年来实行园林式治理,已修建各类小型蓄排工程20处(座),沟内和山坡花木繁茂,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沟水清香宜人,王母大殿群体建筑被繁茂的花木环抱,这种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为一体的景观,很具生态价值和游览价值。

(4)高峰寺生态度假区。高峰寺位于县城南面山坡上,2001年被县政府列为生态度假区。该区按照城市水土保持思路建设,在兴修的水平梯田埂坎上密植速生白榆进行双锁边,田块内栽植侧柏、刺柏、油松、雪松等常青树种10万余株,兴建花园6 hm2,建成小型水保蓄排工程150处(座)。

2 水保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巩固、提高水保治理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我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高达82·4%,要巩固、提高已有的治理成果,发展水保旅游产业是一种可行的做法。经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林草资源丰富,按照“资源—开发—旅游”的产业链,把水保产业的路子逐步延伸到对小流域资源进行园林式整治方面,以供人们旅游,可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

(2)改善了县域投资环境,为我县吸引了更多的发展资金。环境形象对吸引投资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工业之路是西部大开发的理想选择,水保生态旅游景区无疑给泾川环境锦上添花,今后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秀美泾川建设中去。

(3)游客在进入景区欣赏美好景观的同时,无疑会看到黄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如何得以遏制的。水保措施的科学配置,形成了完善的综合防护体系,景区内以旅游收入为主的产业使游人看到水土保持产业的重要性和高回报性,从而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投入到水保建设中来。

3 今后发展的建议

(1)以深化改革推动水保旅游业快速发展。具体地讲就是把资金、土地、技术、投劳、投物等进行折股,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建立健全水保旅游经济的融资方式和经营机制,同时在拍卖“四荒”地使用权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讲求实效的原则。

篇3

**乡位于**县南部,辖*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余人,是个以苗族聚居为主的烟叶产业大乡。距**国道*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该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节目保存完好。**年*月该县苗族赶秋节在这里隆重集会,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受到省内外专家的瞩目与好评,xx乡境内峰峦层叠,林郁丛丛,谷幽涧静,溪河纵横,溶洞暗河相连,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古树参天,野藤蔓延,云海连连, **年共接待省里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人数达**人,当地旅游收入达**万余元。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划,旅游规模小。全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景区处于自由观光状态。一是缺乏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只停留在全乡旅游的总体规划上,详细的乡村旅游规划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总体规划只对景点(区)分布情况,单个景区(点)定性定位作粗线条的安排,对整体布局、旅游主题定位、目标市场等关键要素,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只体现资源的价值。二是特色不明显。所推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观光上,尚未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当地的民风民俗、农业土特产得不到充分体现,拿不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层次较低,形式较落后,缺乏科学化,推不出经典精品观光点。

2、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全乡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多数村民对旅游产业意识淡薄,许多旅游资源尚未挖掘与开发,在开发经营管理上明显滞后,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饮食,推出特色文艺表演节目等方面力度不够,观赏内容单薄,苗寨风情游活动,由乡村组织安排外,其它景点从引导上缺位,处于自由观光的状态性。

3、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主要突出表现在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吃、住、玩、购、乐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明显滞后,旅游队伍建设落后等方面。

三、对开发xx乡村旅游的建议

1、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xx乡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美在原始,贵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势己逼人,因此,乡村两级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大好时机制定规划,争资上项加强对接,主动作为。通过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排乡富民强乡的重要产业,并有效地带动农业、工业、饮食、服务等各项各业的发展。

2、强化宣传,大力推介我乡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旅游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只有我们推出去,游客才会走进来。一是做好形象包装,向社会广泛征集宣传口号,拍摄我乡的专题宣传片,对xx乡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进行深度包装,强力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外界对xx乡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学规划,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对xx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要做出成效,关键要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增强科学性,满足市场需求。首先,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关系。其次,要科学规划xx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带。打造以金龙村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系列,贯穿保靖夯沙乡风景区,着力开发芷耳村,加快与德夯风景区的攘接。围绕xx、金龙、桃花、让烈深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民族风情观光带。以公路沿线村,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带。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观光带的区域布局,做好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让乡村旅游展现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领导是关键,乡人民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科学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多下基层,全力支持,突出在经营活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强管理。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力争把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笼子,尽快改造好进入景区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要大力开发与参性强、个性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抓好苗家刺绣、蜡染、花带、苗族织锦等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产品开发,打出苗家腊肉、苗家酸鱼、干山野菜、葛蕨薯粉等绿色食品品牌。构筑旅游商品发展平台,建立我乡土特产旅游定点购物点。让游客购买到我乡的土特产。

篇4

论文摘要: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与贵涯、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河南省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经爹型的转型过程。旅游产业初其规摸,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知缺乏科学的旅游产业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市场竟争力肠、旅游展务业滞后、旅讲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化权度不高、国际化体系不健全。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河南省应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忍想,创定和完菩旅游产业友展规划,实施像色管梢策略,走集约化经管选路,提高资本运管效率,同时完善行业于理,张化服务意识和行为,建立和健全旅游于理与法锐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和衷共济,平等发展;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与后代的关系,做到福蔺当代,泽被子孙。这是人类全面认识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旅游人士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1990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行动委员会提出了旅游发展行动战略草案,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措施以及政府和企业的任务。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联合国机构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强调旅游业发展要将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8年10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5个国家的议员在中国的桂林召开亚太议员第六届环发大会,深人讨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有关的战略行动,会议通过的《桂林宜言)确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议呼吁各国政府侧定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便旅游业的发展同本国杜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总目标适应,造畜于当地人民。我国毫不例外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并侧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1998年制定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中提出: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列人全省国民经挤和杜会发展的计划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从河南省的省情和经济杜会发展长远考虑,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河南放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旅游是河南省的比较优势之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滚,河南省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经营型的转型过程。旅游产业初其规模。2000年末,全省已建成投人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旅游星级饭店197家,其中三星级以上84家;国际旅行社28家,国内旅行社礴工家;旅游车船公司36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5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2000年接待国际游客32.5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1.239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5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6.8亿元。“九五”期间全省共接待人境旅游者140万人次,创汇5.0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8.2%和巧4%;接待国内旅游者2.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人13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9%和15.6%,旅游总收人达1340亿元。围绕“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制品、饮食住宿等关联产业正在崛起,一批综合型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尽管河南省旅游业20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因起步晚、基础差,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全省旅游产业化的进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旅游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弱。河南省许多地方都只在旅游吸引物上下功夫,命.点来吸引游容,旅游景区燎合开发力度不足,产品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不层次游客的箱要。虽然全省旅游景点、景区的数盆较多,但文化内汤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象南阳、阳等一些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没有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进行包装和相应提升品位,形响力和市场竟争力不强。

2.块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旅游资派整体开发水平不离。在全省旅游资派开发中,个别地方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景点、景区建设,轻科学规划的倾向,结果造成旅游产品质盆低下,缺乏个性和特色。同时,由于缺乏科学规龙,工程布局不合理、各种资派惊夺式的“建设性,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形响了景区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整体观赏效果。

3.旅游服务业滞后。一般来说,人们出游要么参加旅行社的组织,要么个人出游。目前,河南省旅行社管理不规范,旅行社种类繁多,服务质盆乡差不齐。在个别景区,经营者急功近利,坑编游客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内容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韵味。旅游服务业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河南旅游资派开发和市场管理,涉及城建、文物、宗教、林业、环保、工商、税务、物价等多个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没有形成整合优势,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5.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从河南旅游产品结构着,传统的文化观光型产品仍然是“包打天下”.度假休闲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特种旅游产品刚刚起步;从市场结构看,国际旅游和出境旅游规模不大;从旅游六要索匹配看,交通、娱乐和购物还是河南旅游的弱项;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看.交通和门票花费过高,购物消费远低于国际标准。

6.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化体系不健全。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是指社会服务(包括交通、通讯、客房顶定、购物、导游等)的现代化和服务程序的国际标准化。河南旅游企业的小、弱、散,使得其利用现代化手段差,国际合作渠道不畅通,对国际市场的反应动作慢、视野窄,应变能力差。一些现代化手段如国际互联网、酒店网络预定系统等缺乏广泛应用。一些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如酒店“金钥匙”、ISO09000标准等还未在河南全面执行。因此,旅游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的竟争能力,缺乏与国际市场的有效接轨,难以应对确了WTO的挑战。

三、河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政策导向、社会环境营造、旅游市场开拓、生产力要索配置、人才培养、生产素质提离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认真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在旅游资源和环境可以承载的前提之下。河南旅游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兼夙本省旅游资源与环境对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力;同时对旅游产业自身的各要素及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一个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保持适度发展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十五”期间河南省旅游发展规划!点是要构筑全省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第一,以“一带四区.(一带是指以郑、作、洛旅游城市为核心的沿黄旅游带,四区是指窝山、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旅游区)为重点,构筑河南省的旅游框架;第二,以结构调整为龙头,构造河南旅游大产业体系,重点是圈翻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强化旅游业的关联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谙如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主题园游、农业观光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加快培育一批以开封汁绣、禹州钧瓷、南阳玉雕、新郑大枣、焦作四大怀药等为主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第三,以强化促销为突破口,营造河南旅游大市场格局;第四,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区(点)质盆等级评定、星级饭店评定、建设高素质的旅游队伍为重点,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速培育大型旅游骨干企业,创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2.改变传统旅游经曹策略,实施绿色营梢

在旅游产业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企业要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实施绿色营梢策略。绿色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在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长久发展,将环境保护视为企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新型的企业营销观念和活动。

河南旅游企业实施绿色营梢,一是要实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二是要推广“绿色经茜”,建设“绿色体系”。也就是说,在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具体旅游项目设计中,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防止建设性破坏;在旅游产品创新中,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推广绿色消费的活动,大力加强绿化美化,提倡文明、卫生旅游,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努力提高生态环境质t;同时要抓好绿色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各项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并进行示范点建设和推广,使旅游业在促进环境优化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3.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旅游也其备了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的条件。规模效应是相对于旅游景区而言的,寻求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人数和次数挺高经济效益;而范田效应则是相对于旅游者而言的,在一定时间里能游览观赏多个景区和景点,从而得到最大的旅游效用。河南各地市旅游业分散经营,地方割据突出、行业平均成本商,使旅游经营难度增加。为此,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河南省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同时,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鼓励各类综合性和专业化的旅游企业集团,实行网络化规模经营;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建立同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协作关系,推行多景区的联网旅游,从而降低行业平均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游客旅游效用。

4.完善行业管理,强化服务愈识和行为,建立和健全旅游管理与法规体系

在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综合使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完善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强化服务理念和行为,加强“游”、“食”、“住”的质量监督,促进“行”、“购”、“娱.的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接轨,提高国内旅游服务的含量;与此同时,要加快建立面向公众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傲客服务、旅游紧急教援服务和旅游投诉受理体系,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裕求,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旅游企业或地区能够解决得了的。旅游发展实践表明,环境与旅游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宏观决策和管理不当,缺乏保护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造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合理的旅游宏观管理体系。旅游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转变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全省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旅游资薄与环境的保护上。要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管理。

参考文献

1.田钊平,胡丹.试论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增刊)

2.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

3.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5

篇5

关键词:文化旅游;特征;作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21-02

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地异国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与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有关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产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活力。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

根据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归纳其基本特征如下:

1.超综合性。旅游产业本身的综合性就极强,而文化旅游产业又将文化这一因素置于旅游产业的链条上,使其综合性更为明显。比如,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它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艺术产业等为一体,产业体系庞大,产业边界模糊。

2.延展性。延展性指的是以一项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其他产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般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较高,通过一些深度的开发与创新,可以挖掘和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二,旅游产品还具有一定的内涵方面的延展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讲解中,导游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诗词歌赋、精彩的传说、故事、典故,从而有效提升游览的层次,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3.载体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等为基础和载体。一般来说,这些历史文化景点、文化艺术场所的品质高低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而现阶段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其载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旅游产业的载体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因素。

4.体验性。与传统的旅游方式强调“静态观赏”不同,现代文化旅游倡导“文化体验与文化参与”。无论是从当代人对文化旅游体验与参与的要求,还是以中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为主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要求文化旅游更具体验性,这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本质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5.创意性。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与历史古迹相联系着的,更多时候也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实现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举办各种大型的选秀活动、博览会等也能够带来巨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就通过一些全新的理念设计出了超豪华的购物中心、七星级的金帆船酒店,还有豪华的文化广场,豪华的清真寺等创意产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

6.精品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旅游产品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质行为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品位,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传扬,大量吸收前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为现代所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种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7.民族性和国际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旅游的景点一方面是民族的,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的,具有国际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当所有的民族文化汇聚到一起,就具有了国际性。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调整和提升阶段势在必行。可以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暂时解决了现阶段单独的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其发展的活力。总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使其结构得到优化与整合。

2.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使旅游从单一的游览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推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旅游产业功能的完善。传统的旅游产业过分强调其经济方面的功能,而对其他功能视而不见,而现代旅游业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可以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知识的增加、境界的提升等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公益目的、教育目的、文化传播目的更加凸显。

4.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文化的竞争上。文化旅游产业是知识和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业更好的承载文化,积极打造属于本国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与品牌,增强本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树立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原始文物遗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一番创新和再造,增加文化的附加值,特别是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中向上的阳光的文化层次,把它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来抓。加强文化创意的目标不仅是要复活历史,更要推动历史的发展。

2.强化营销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文化的营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文化内涵的营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文化内涵的说明与宣传。首先可以加大立体广告的宣传力度,并增加广告的文化含量;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文化旅游的推广活动,对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一番详细而又通俗的说明。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化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出发,探讨了其特征、作用以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对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必须进行很好的引导与鼓励支持,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文社会科学版,2011,5(8):29-32.

[2]许金如.扬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2,1(64):33-34.

[3]苏卉.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1):1044-1045.

[4]莉.现代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2(4):156-159.

篇6

关键词: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上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上蔡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要概述

地处天中大地的上蔡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口147.8万,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据清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厚土上繁衍生息,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亲有1000多万人,渊源久远,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亲纷纷莅蔡寻根谒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蔡独特的文化和儒家遗风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现出了众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贤中上蔡有六人。史称“千古一相”、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丞相朱胜非,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西汉著名文士、庐江太守桓宽,清代方志学家张沐等历史文化名人。

上蔡县是文物大县,文物景点遍布县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蔡国故城和楚国贵族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伏羲画卦亭、陈庄民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蔡侯望河楼、漆雕开墓、蟾虎寺),馆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上蔡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和历史文化产品独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绛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名酒状元红,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杨集毛笔誉满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案头之宝。

二、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蔡县充分利用和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着力打造重阳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坚持从开发保护、规划设计、宣传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一)不断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实施方案》、《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表》,设立了上蔡县旅游投诉电话,制作了《上蔡县旅游景点路线图》;建立了上蔡县文化旅游网站;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成功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加强了《旅游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二)不断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开发。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72处,复查96处;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上蔡重阳习俗被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蔡侯宫殿区遗址兴建佛教牌楼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蔡国蔡氏溯源》、《蔡国纪事本末》三部论文集,编纂出版了反映上蔡历史文化资源的《古蔡风物》;创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古遗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大秦春秋》。

(三)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文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共584万,用于文化馆维修、图书馆设备购置、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设备购置、73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扶持49个农村业余表演团体;建成了279个村级服务点;扶持28个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及器材;加强了伏羲画卦亭、楚国贵族墓地、蔡国故城墙、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文物景点的保护与整修;完成了蔡国故城墙、文化馆、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开发保护规划及项目资金的申报;上蔡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物局。聘请专家对博物馆、李斯林园和蔡国故城带状公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

(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规模。重点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阳文化,围绕重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研究开发反映重阳文化的系列产品,如:重阳茱萸绛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笔等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全国打响古蔡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积极承办了八届“重阳文化节”,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节会。立足上蔡县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海内蔡氏宗亲的联系,宣传弘扬上蔡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上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救和保护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芦花靴、茱萸绛囊等传统制作工艺品。挖掘研究重阳节两大节庆佳品酒、茱萸绛囊,尤其是茱萸绛囊顺应人们企盼福寿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侨民的喜爱。

三、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景区基础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内涵不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档次低,既满足不了县内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规划严重滞后。上蔡县文物景点虽多,但都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保护,更缺乏中长期文化旅游规划。由于文物景点以古代遗址为主,没有太多观赏价值,部分古建筑过于破旧,有的文物景点受损严重,如蔡国故城遗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景点上面有耕种现象。县文物库房为危房,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十分不利,一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有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四)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顾长远利益,搞无序竞争,导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铁锅、毛笔、雕花、香囊等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将文化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文化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另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来上蔡投资举办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优先规划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国家、省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蔡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上蔡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规划。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着眼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重阳文化之乡”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实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蔡侯陵园、李斯陵园、蔡明园公园、上蔡博物馆、重阳登高处、伏羲画卦亭等景区,力争使1—2个景区(景点)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确保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针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线,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节,各种新闻媒体,通过《上蔡风光片》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开通“上蔡县文化旅游网”,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景区(点)连接成线,接线入网,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上蔡。

(五)扩大产业规模。文化旅游应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增强旅游带动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融艺术、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面向市场,重点开发古蔡文化、重阳文化等旅游演艺节目,促进艺术精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节目。

总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由之路。虽然上蔡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品位低,推进缓慢,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文化精品这个主题,以五大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建立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就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许结.中国文化论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7

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我国的体育产业拓展了传统的发展空间,还为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由此可见,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就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1 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普查和评价,通过科学全面的调研、普查和评价来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种类以及开发价值、未来前景等问题,为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科学开发和有效发展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二是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和资源特征、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和难易程度以及现有的经济实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旅游开发工作、制定适合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1.2 特色性原则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西部体育旅游产品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体育旅游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关键,也是西部体育旅游产业能够得以有效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始终遵循特色性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首先应注意凸显西部体育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位于西部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是这些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西部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因素相应地也就在西部体育中得以积淀和彰显。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对于旅游者而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民族特色内容的挖掘和运用。其次在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时,还应有意识地突出西部地区的环境特色。对于旅游产业而言,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风景雄奇壮丽、千姿百态,如果能够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能够有效地增加西部体育旅游活动的独特性,提高西部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和自然地理环境都比较脆弱,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比较低,如果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不顾实际的环境承载能力,过分追求经济利益,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意实施生态战略。

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定要注意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科学性问题。虽然说,旅游产业与其他的工矿业相比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与环境冲突最少产业之一,但是其与环境的冲突问题却不可因此而忽略,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将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在保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

2.1 要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重视观念的转变

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影响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观念陈旧。我国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富有特色,但是很多地区在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却因为对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在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和文化需求方面的独特作用与潜在价值的认识不足,使得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过低,并进而影响到了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所以,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深化对我国西部体育旅游的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在开发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发展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与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确保对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西部体育旅游产业作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来进行发展。最后,要树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观念,将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到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范畴中进行认识和规划,以确保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与其他产业、市场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作用。

2.2 要促进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重视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

由上文所述可知,特色性原则是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在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凸显西部体育旅游的特色,重视对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由于目前我国热衷于体育旅游的游客普遍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民族特色文化及其内在独特精神的了解、体验和追求,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地吸引力,如果体育旅游产品失去了文化的内涵,那么就像是缺少了灵魂,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发展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西部体育文化的挖掘和发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种途径来让游客体验我国西部地区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和精神,提升我国西部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

2.3 要促进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管理

在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问题中,产品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三点尤为重要。

篇8

一、唐山市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障碍性因素

(一)内部障碍性因素

1、重工业结构的羁绊

唐山是一座重工业城市,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绝对比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产业类型进入或延长产业链,则无法满足唐山市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唐山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态势也必将受到影响。所以,唐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产业来搭建立体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空间,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2、休闲意识的落后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或主管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休闲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尚未制定明确的休闲产业政策。二是很多人对休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休闲就是吃喝玩乐,出现了休闲异化的现象:打麻将、赌博等。更有很多人用传统意义上的休息来填充多出来的闲暇时间。据“唐山市居民休闲活动状况调查问卷”的统计,在回答“您是怎样利用周末和双休日时间的”问题时,有46.3%的人选择“在家(或网吧)上网”,36%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11%的人选择“购物、聚会”,6.7%的选择“锻炼身体”等。从市民消费观念看,休闲即是“好逸恶劳”。消费观念陈旧,对休闲消费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休闲需求指向的相对单一,反映了休闲意识的落后,制约着休闲需求的产生。

3、休闲资源整合效应差

唐山的休闲旅游资源分散,整合又不尽合理,因此造成产品单一,缺少特色;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规划不尽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景点景区道路建设明显滞后,造成“进不去,出不来,散不开”的局面。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适合大众口味的休闲场所太少,购物环境、休闲娱乐环境档次较低,市区公共性的休闲设施数量不多,尤其公共体育设施太少,有限的几个体育场所往往是人满为患,且配套也很不完善,缺乏新意。

4、休闲旅游产品“旅游”味重而“休闲”味不足

休闲旅游产品是既有“游”又要有“闲”,“休闲”应占主要成分;休闲市场既要面向外来游客,更要面向本地居民,这样才能体现休闲旅游的真正内涵。而在唐山市所提供的休闲旅游产品中,“旅游”成分更多一些,“游”的过程中走马观花,服务也不够细致人性化,使旅游者身心疲劳,谈不上愉悦身心。如,唐山市的餐饮企业很多,但更多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吃饭”的场所,“吃饭”之外的细节服务很少考虑到,如怎样优化客人的就餐环境、怎样增强客人吃饭时的愉快体验、在客人就餐结束后是否安排一些休闲活动,哪些休闲活动适合哪类客人等等。所以,唐山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味十足的、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的开拓遇到了阻力。

5、专业人才的缺乏

唐山市的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造成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低下,也很难设计推出旅游精品。如旅游线路产品只是一些景点的简单拼凑等。在问卷调查中,有超过65.7%的人认为酒店或旅行社应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上有所改进。说明唐山市的休闲旅游企业还非常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这已成为唐山市发展休闲产业的瓶颈之一。

(二)外部障碍性因素

1、旅游业全面开放的弊端

根据WTO的规定,我国的旅游市场在2007年12月11日之前全面开放,现在正处于开放的阶段。外商投资的旅行社、饭店等休闲企业将入驻中国,势必切分休闲旅游市场这块蛋糕。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和面临许多问题的情况下,唐山的休闲旅游产业将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2、周边地区的竞争

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岛等地是唐山休闲旅游产业的强大竞争对手,其中京津二市的休闲资源档次极高,秦皇岛的滨海休闲度假发展又比较完善,城市间对客源的争夺将十分激烈。此外,唐山周边地区的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比较明确,唐山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总体规划,使唐山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缺乏方向性和指向性。如果唐山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很难实现区域突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阻力。

二、唐山市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对策

(一)在适度的基础之上,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唐山市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和产业扶持的力度。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休闲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应适当进行行政干预,发挥产业导向的税收政策的重要作用,对休闲旅游产业实施适度倾斜的产业政策。

(二)引导并催发人们的休闲意识

唐山市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必须引导并催发人们的休闲意识,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在不断改善居民休闲消费环境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休闲消费的引导,培养居民新的休闲消费方式,引导群众的休闲消费,提高大众的生活、生命质量。进而提高文化品位,使居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休闲观,享受休闲生活。

(三)深度开发休闲旅游产品

唐山的休闲旅游产品“旅游”味重而“休闲”味不足,所以,休闲旅游产品必须进行深度开发,增加“休闲”的成分。并加强宣传,树立品牌,以影响和吸引休闲旅游者。

(四)构建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增强区域间的竞合

构建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是为形成明显的马太效应。因此,应充分发挥唐山作为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同时又要注意发挥其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唐山市休闲旅游产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周边地区,还有来自省外和国际上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和城市之间不应只盯住自己的市场,而更应以一种高姿态采取“竞合”的方式应对严峻的挑战,根据不同的城市特色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合作、分工与布局,进行差异化的建设与定位,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唐山应和京津秦休闲旅游产业“竞合”,优势互补,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五)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休闲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必须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唐山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大休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迅速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

篇9

关键词:邮轮产业;区域经济;海南邮轮

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历经“新常态”,正在砥砺前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构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均为国际邮轮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海南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旅游资源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邮轮旅游产业更好地推动了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岛、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海南省推动邮轮产业加快发展,对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海南旅游产业影响力意义非凡.本文以海南省为例,旨在研究邮轮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邮轮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好地发展海南邮轮产业.近年来,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逐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国外对邮轮产业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及推动邮轮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等方面.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是全球邮轮产业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目前亦是全球邮轮最大的客源地之一.因此,多数学者首先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邮轮产业的相关研究,研究多集中于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方面.如1985年TimothyS等研究迈阿密邮轮产业时注意到,邮轮产业拉动了当地的就业、投资及消费,每年为迈阿密带来的旅游收入达到5.46亿美元[2].1989年MamozadehG认为邮轮经济对加勒比海地区各个岛屿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2001年GregoryLeeChase对上世纪90年代加勒比海地区邮轮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从投资、政府和进口的开销等方面来分析邮轮旅游对各个独立岛国的经济影响,从而推断出为邮轮游客进行相关设施的投资是否可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4].2001年Morehouse和Koch指出,邮轮经济成为拉动北美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产业,邮轮的挂靠可使北美旅游业收入提高8%,但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并对如何减少邮轮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建议[5].2006年Wood和Robert分析相关数据后指出,加勒比海在海上全球化进程中发展邮轮旅游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旅游[6].2010年JuanGabrielBrida和DanielBukstein运用问卷调查分析邮轮乘客前往哥伦比亚加勒比海支出费用情况,指出邮轮旅游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7].关于邮轮旅游产业,国外部分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为主,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模型或者研究方法,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与国外邮轮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有一定的关系.如1998年LarryDwyer和PeterForsyth设计了一个邮轮旅游对一国及其周边区域经济影响的框架,探讨利用该框架估计相关收益和成本[8].2002年Braun等人利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评估了邮轮旅游产业对美国卡拉维尔港(Canaveral)区域经济产生的效应.2003年Ingham和Summers运用数据分析,阐述了远洋邮轮对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9].2006年ZakFarid指出邮轮可以复兴海上客运业,促进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发展,进而对邮轮经济贸易和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10].2007年Diakomihalis运用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SatelliteAccount)的方法尝试研究邮轮旅游对希腊宏观经济的影响[11].2012年DanielBukstein和EmilianoTealde运用横截面回归模型研究邮轮乘客在乌拉圭两个港口区域的支出,指出邮轮乘客到访一个以上的城市将对区域经济产生推动作用[12].较之于国外对邮轮产业的研究,我国对邮轮产业的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国内学者对邮轮产业的研究逐年增加,但是文献总量依然非常有限,现存的文献也多是宏观方面的分析,缺少微观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关注于邮轮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邮轮客源市场的开发,邮轮产业链等方面的研究.如2004年买又红,贾大山等认为邮轮经济对上海的影响日渐加深,将对上海市旅游及其他关联产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13].2010年茅峥认为邮轮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产业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邮轮产业和旅游经济互动发展[14].2010年王凤庆认为邮轮产业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影响包括扩大本地市场的消费、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赚取外汇、提升港口海运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港口国际形象[15].2013年金嘉晨认为邮轮产业会对城市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促进商业收入增加、扩大消费、提升服务接待水平、赚取外汇、拉动当地就业、加快当地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等效应[16].2015年胡顺利认为发展邮轮产业对促进港口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产业链及邮轮港口自身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17].

1海南邮轮产业带动旅游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2008年至2015年,海南邮轮产业总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从2009年的270.11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496.19万美元,增长了5.53倍,年均增长26.54%,与此同时,海南邮轮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远高于地区GDP年均增速度10%.从占比上分析,虽然海南邮轮产业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收入比重不大,但该比例逐年递增,到2015年增加到4.8%,这说明邮轮产业在国际旅游岛旅游业收入贡献比率不断增大.本研究通过建立如下公式定量分析邮轮产业对海南旅游业收入的贡献率.由上表可见,邮轮产业对旅游业贡献率最低的年份出现在2011年,只有12.75%,最高年份出现在2013年,同年三亚凤凰岛邮轮母港二期工程启动,此时海南邮轮产业出现井喷式增长,其对旅游业的贡献率一度高达27.66%,海南邮轮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2015年因受海南邮轮国外客源地经济衰退及国内竞争港口上海邮轮港的影响,邮轮产业对旅游经济的贡献率(14.71%)有所下降.

2海南邮轮产业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上述研究发现海南邮轮产业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邮轮产业发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海南旅游经济的增长?根据2008-2015年海南省邮轮产业收入(X)与全省地区旅游经济(TGDP)的数据绘制散点图如下:根据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海南省邮轮产业总产值提高了旅游业收入总量,其参数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同时,回归系数说明海南省邮轮产业每增长1%,海南省旅游业产值将增长4.070154亿元.

3结论及探讨

篇10

摘 要:本文从产业融合的理论视角对当前旅游业多业态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旅游业正在与其他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进行产业融合,产业价值链不断被解构和重组,并表现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特征。本文不仅对这种产业融合动因进行了具有旅游特质性的剖析,对融合情况进行分类,还指出其本质是一种创新。融合产生的效应反映在多方面: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演变,出现系统集成商和具有双边特征的平台企业,非物质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出现模块化迹象,跨行业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等。

关键词: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模块化;旅游服务外包

一、研究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业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这一革命性的产业创新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许多演化经济学家就此提出了产业融合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这种产业现象,即新型业态是产业融合的结果。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理论界没有统一认识,不同的学者给予不同的答案。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1]。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的定义,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三个角度的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在《产业组织论》一书中认为产业融合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2]。而我国学者厉无畏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他指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3]。产业融合最先出现在信息产业,此后蔓延至金融业、物流业、传媒业、服务业等其他领域。服务业不仅进行着内部各行业的融合,而且与农业和制造业也进行着融合。服务业在第一、二产业增值中的作用凸显,形成了跨行业、高知识密度、高投入、高回报的现代服务业。

旅游业在这个浪潮的带动下,已经显露出了“跨界”发展的迹象: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游、医疗旅游、教育旅游、房地产旅游;新型产业功能逐步显现,如旅游景区兼具影视文化基地,养老、医疗方式借助旅游框架产业得到升级;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演进,如旅行社集会议组织、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展览策划于一身,旅游系统集成商逐步出现,双边性质的旅游组织不断诞生……种种迹象表明,旅游业悄悄地对其他产业进行着“渗透”,在各个层面与其他产业进行对接,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各种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以行业实践丰富着产业融合的内容。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最初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分立,由于产业是生产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合,当两个不同产业分立时,各自存在退出壁垒、相互之间则存在着进入壁垒,这时产业之间存在各自的边界。此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特性或功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他们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小,企业的竞争行为建立在边界清晰的特定产业范围之内。随着信息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兴起,社会经济状况的相似性、消费者旅游偏好不同形成的跨产业需求、多种产品联合使用的互补性、政府经济性规制的放松等因素,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由分立走向融合。同时产业的单元化和模块化方便了旅游单元嵌入其他产业体系,赋予了该产业以旅游功能,“使原先传统的边界模糊起来,彼此共生共赢”[4]。

目前的旅游业跨界融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另一种是旅游业与非服务业的融合(见表1)。第一种类型属于第三产业的内部融合,是出现兼具多个行业特征的新型服务业业态的过程。这种融合表现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使得融和后的产业兼具旅游业的特征,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信息服务商、旅行社、航空公司、银行业等融合而成的在线旅行社,它兼有各方的业务特征,又为客户带来了新的价值,对传统业务进行了补充和升级。第二种类型属于服务业的产业外融合,旅游与工业和农业的边界模糊化,出现兼具农业和旅游业或工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业态,工业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是典型的代表。旅游业与农业、制造业的融合使原本各自独立的旅游服务产品和农产品,通过共同的标准束或集合后渗透结为一体[5]。观光型农业由于旅游的渗透改变了原有农业生产模式,要具备知识性、观赏性和参与性,其生产目的、产品价值、顾客定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尽管与农业有关,却不能用农业生产观念来发展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中的服务增值功能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同样,工业旅游的产生使制造业企业进行着各方面的改造,比如增加参观和学习的场所,改进企业的一些工艺流程等等。融合后的新产业与原有产业之间或是替代、或是互补、或是结合。

产业融合是产业演化的高级表现形式,孕育着新产业的诞生,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质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过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从产品角度来看,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创新,反映在旅游动机和旅游线路以及附加服务上的创新。旅游不再仅仅是求知、休闲、健康、审美、娱乐,而是更多地具有咨询、人力培训、美容(不同于健康)、辅助销售(房地产旅游)、传播理念等作用;旅游的线路也不再局限于风景区和人造景观的组合形式,而是多产业模块的集成。从市场开发角度来看,会展参与者、企业内需要培训的员工、力图改变容貌的爱美之人、晚年享乐的老年人、寻找廉价优质医疗服务的患者……都在进入旅游企业的视野,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市场。参与融合的企业,无论是旅游企业、其他服务业企业还是农业和制造业企业都在业务和流程方面相互磨合,实现一种新的组织格局,这又是另一层面的创新。因此,产业融合是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的对旧有的突破和创新,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

1. 旅游的体验性

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中的硬核[6]。因此旅游经济是典型的体验经济。所谓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某一事件中,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于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的策划者不再仅仅提供商品或服务,而要提供最终的体验,充满了感性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忘的愉悦记忆[7]。体验经济是终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济形式,它具有终端性、差异性、知识性、延伸性、参与性和补偿性。这就要求旅游业具备开放性,是一个按主题化要求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价值的复合体。由于产业间分工的细化,多样化价值的提供不能依赖于单一产业,而要靠跨产业的重组与融合,所以,旅游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旅游产业进行融合。

2. 闲暇的二重性

查理斯・布莱特比尔认为,闲暇是去掉生理必需时间和维持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之后,自己可以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支配时间[8]。马克思把闲暇进行了二分:从事休息、娱乐等普通活动的时间,称为第一闲暇;劳动者利用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与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增长知识与提高生产技能,通过社交等有关活动丰富社会经验与了解社会关系,通过文化活动,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是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级活动时间,称之为第二闲暇[9]。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闲暇时间中的大部分不再用于消费物质资料,而是用于消费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创造财富做着实质性的要素投入,因此,闲暇具有经济二重性:消费性和生产性,而且生产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休闲视野下的“旅游”强调旅游是人类的一种休闲行为,是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第一和第二闲暇的复合载体,自然也具有二重性。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其生产性的表达,在产业传统边界内不能圆满完成,需要各分立的产业联动形成融合载体,如体育旅游、教育旅游、医疗旅游等融合产物,都是对旅游这一内生特质的呼应。

3. 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

企业对经济性的追求客观上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生,主要表现在范围经济方面。范围经济最初是指“同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小于两家专业企业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联合成本”[10]。后来这一概念被进一步地扩展,不仅仅指成本节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能是受益范围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如业务的协同效应、市场范围扩大等。为此,钱德勒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11]。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旅游趋于无边界发展,多业务组合分散了风险,多元化产生协同效应,多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增强了可持续性,经营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企业对利益的追求,是融合发生的经济性动因。

四、旅游产业融合引发的思考

1. 对旅游业的再认识

“综合性产业”代表了以往对旅游业的认识,简单而缺少理论思辨,使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始终不能在一个成熟的范式指导下进行,因此避免不了美妙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的境遇。借助产业融合的视角,旅游业的扩张轨迹似乎就清晰了许多:旅游业是以旅游需求为驱动力的产业,产业链是围绕旅游需求构建的。由于旅游需求的动态性和多元性,使旅游业成为其他产业产出的组合,因而形成了广泛的价值网,建立了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随机的、动态的,具体表现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在功能、形态上的融合。旅游产业的外延得到了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得到结构性认知,拓展了以往的认识框架。在传统的“六要素”基本架构上,以横向和发散性的思维去拓展业务和创造增值空间,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融入到更多相关产业价值的分配体系中,突破行业业务范围窄和收益低的尴尬境遇。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旅游业发生着一系列深刻而富有深远意义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提高了旅游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提高了旅游供给的质量,知识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推动着旅游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对其他产业的增值贡献加大,使旅游业步入了现代服务业的行列。知识性、创新性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根本。知识是融合的媒介物,是融合创新的源泉,知识性使旅游产品具有了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征,这大大突破了原来对旅游业简单的认识。旅游业正追逐着那些有跨行业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将给旅游业注入更多的创意,更密集的信息量,引领行业发展。

2. 产业竞争格局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产业融合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更复杂的变化,竞争合作关系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跨界”发展使企业进入到更广阔多样的竞争空间,同时树立了来自不同产业的竞争敌手。比如,在融合后的金融服务市场上,金融企业不但面临原有的竞争,还要面对保险业跨业经营的竞争,还可能受到来自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挑战。现代物流业的融合把运输、邮政、快递、仓储、通信并行入一个轨道,结果是重组并购不断上演。至于旅游业,携程旅行网这个融合产物正威胁已经运转多年的酒店预订系统和传统旅行社,跨国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也在与旅行社争抢修学游和医疗旅游的新兴市场……产业融合在带来市场范围空前扩大的同时,也使旅游企业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

一些新锐的旅游企业,其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在产业融合中呈现出新的变化,他们试图构建整个价值创造系统。在模块化、链条式、集聚式的运作模式之外,很可能使产业组织进入一种结构更为复杂,包含多个产业的价值星系模式,把市场从一个价值交换场所蜕变成价值星系中各交互往来的对话论坛,开拓出企业源源不断的创造性与活力[12]。在体验诉求下,让生产商、供应商、合伙人、顾客组成的联盟共同合作、创造价值,提供一次完美的旅行过程。

3.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逐渐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企业为了达到快速响应,往往通过横向联合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时机,抓住最核心的东西进行更大范围的业务整合,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的结构更趋于柔性化和扁平化,具有以最短时间进入相关或非相关的业务市场,进行跨行业专业经营的能力。就奖励旅游而言,旅游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实质上已经融入到了客户方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要跨越市场的最基本接触,进行深入的沟通、联盟式的合作,才能开发出具有激励效果的旅游方案。

另外,一般在融合地带会产生具有组织信息交换功能的平台性的垄断性企业组织。例如在银行卡业中,每个银行卡组织与相连的发卡银行的收单银行构成一个平台企业;在媒体产业中电视网络、报纸和互联网站等都是平台企业。携程旅行网正在逐渐显现出类似的地位特征,市场份额2007年占据电子旅行社行业56.8%,将排位第二名的“e龙”远远甩在后面。这种企业可以牵制双边市场,一方是酒店,一方是游客。由于交叉网络的外部性,所谓成功的商业模式是要吸引更多的双边市场顾客进入并使用它的平台,而不是在每个单边市场追逐利润最大化。可见,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定价策略都要在产业融合中发生改变。

4. 旅游功能的模块化

旅游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带来的另一个突破性的认识就是,旅游功能的模块化,由于产业边界的模糊,旅游成为一个价值模块并嵌入到其他产业的价值链当中,成为产业链上的增值点。业态的混合型增长及旅游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都是对这种效应的诠释。以差旅管理为例,针对各类企业的出差旅行、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和商务考察的需要,提供专业化咨询、系统化管理与全程化服务,即事前计划控制、事中过程控制和事后做报表分析。将以往的旅行社业务融入到其他公司的整体运作当中,成为一个模块,被分包出来。模块化的发展模式意味着经济资源的升级,组织、网络、信誉和社会资本等高级资源成为了主导因素,超越了以往旅游业发展的推动要素(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存在),加快了旅游业与网络社会的紧密联系,达到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5. 对旅游教育的启示

对旅游教育界来说,一直存在着“旅游人力资源高要求,高素质人员低进入”[13]的就业悖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设想的培养对象的就业范围限在传统资源型的风景区和接待业。若以产业融合的范式去理解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我们不难看出,具有融合战略观、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不管是寻求新市场定位的大公司还是在特殊领域生存的小企业都强烈需要这种创造性的人才[14]。因此,要以大旅游的思维,不囿于已有的学科体系,跟随产业动态进行旅游教育体系的调整,既要培养提供行业基础服务的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Greenstein S,Khanna 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J].Boston,1997:201-226.

[2] 植草益. 产业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 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50.

[5] 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5-60.

[6]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5(6):25.

[7] 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J].t望,2005(4):35.

[8] 李仲广.闲暇经济论[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24-25.

[9] 同上.

[10] 小艾尔弗莱德・钱德勒.范围与规模[M].华夏出版社,2006.

[11] 同上.

[12] 厉无畏.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学术月刊,2007(8):68.

[13]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 谷惠芬.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5(12):23.

[15] 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6] 何建民.世界饭店百年发展的启示[J].饭店现代化,2004(8):22.

[17] 施金亮,周德力.产业融合与旅游房地产发展策略[J].上海地产,2007(9):39.

[18] 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2-54.

Industry Convergence:A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s

YANG Y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043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