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研究

篇1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架构;环境监控;农业大棚

中图分类号:TP31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使得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渐渐退去。为了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就要不断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即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中,能够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架构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含义来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2层含义[1]: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分为三层[2][3]: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递信息至相应的设备;网络层负责处理和传递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并将现有的网络进行融合并扩展;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对感知和传输来的数据信息融合、分析、处理,从而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2]:一是全面感知;二是可靠传送;三是智能控制和处理。

1.3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商业模式[4]的推进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主导力量类型、行业需求、企业能力网络与支撑系统成熟度、运营经验、系统集成能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从公用为主――商用引入――融合发展的道路。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体现: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政府主导,公共类、便利类产品为主。第二阶段(2015年-2020年):以稳定的行业市场用户形成为标志,商业应用开始涌现,多方参与管理。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以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最终确定和关联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和融合为标志。

2 智慧农业

所谓“智慧农业[5]”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控、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体的应用有智能农业大棚等。

3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6]可以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应用层3个层次来设计,如图1所示。

信息感知层处在三层架构的最底层,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农业设备采集环境及作物信息,然后以多种通信协议,通过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等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物联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的实时检测与采集。与此同时,上层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物联网关传送到控制设备,远程控制农业设施,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控制。

信息传输层通过Internet、2G和3G等的相互融合,以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可靠、更加广泛、更加安全的互联功能。

信息应用层实现了跨系统、行业、应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对由物联网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合理化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图1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图

4 智慧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案例

4.1 产品介绍

图2所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是将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与电信3G网络相结合,实现农户大棚的数据检测、实时传输、报警等智能化控制。本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温度、湿度等温室大棚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向农民下发报警短信,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同时,收集农户大棚农作物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环境等数据,通过电信3G网络上传相关数据至数据存储中心,利用获取的数据向农民下发专业的种植建议。

4.2 产品商业模式营销策略

从1.3节我们了解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处在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那么该产品的商业模式也不例外,该产品的营销策略和渠道也是围绕着该商业模式进行的。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的推广目前主要依靠三方面营销渠道,第一是由各省电信根据当地农村移动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针对农村地区的智能大棚套餐(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套餐政策)、营销政策(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营销政策),由地市分公司及分布在全省的农村支局执行智能大棚的营销活动,系统开发公司负责产品的研发、升级、售前、售后等技术支撑及业务运营支撑工作;第二是与当地政府及农牧厅合作建立长期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合作计划,形成以政府牵头,企业推进,农户获利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以政府农业补贴资金的项目方式推进或通过农牧厅下属农技站面向全省农村市场推广;第三是发展大型涉农企业经销商,与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由企业自用或合作推广。

4.3 产品试点

在甘肃省永靖县利用样品机(具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进行产品试点工作,在永靖县岘塬镇光辉村3个农户的5个大棚进行试点,5个大棚种植了木瓜、西瓜、青椒等不同的蔬菜,农户对试点工作配合非常积极。农户认为温室终端设备对他们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每个农户都会种植几个大棚,温室终端的自动温湿度报警功能,使他们不用再跑到每个大棚里监测温湿度,只需要根据接收的短信,就可以直接处理温湿度超标的情况,很方便。对于需要其他功能的农业生产,可以相应的在样品机上增加相应的设备和功能模块。

5 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农业中能为农业提供很大的便利。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必将会给农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物联网的全网覆盖、智慧农业物联网设施的价格以及标准制定、农业传输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等问题,这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及各个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2]谢招,刘万蓉,谢静如.依托物联网技术促推农业信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12-22822,22832.

[3]钱志鸿,王义君.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35(1):215-227.

[4]孙启明.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1-200.

[5]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

[6]彭改丽.物联网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2:1-54.

篇2

一、农牧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特点

(一)会计目标包括核算目标与决策目标

我国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要求,概括来说,农牧业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就是要为国家的事业单位经济行为核算与管理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该信息要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对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又要有助于事业单位内部及国家政府机关作出合理的决策,简单来说就是核算目标与决策目标。农牧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需要及时、准确地将日常经济活动中的各项经济业务以会计语言记录下来,包括财政预算资金的获得、支取等,并且要在实现编制一定的预算,保证财政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的合理性。

(二) 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

所谓农牧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指的是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或者核算期间内,对于发生的会计事项,何时记录并且记录到哪些会计要素中去。目前我国农牧业事业单位的会计记账基础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即根据是否收到或者支付实质性的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等收入或费用,来确定会计记录的时点,以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将收付实现制称为现金制。农牧业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记录与一般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分类基本相同,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权益类、收入和费用五大类,都是基于会计准则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三)财务报告对象具有单一性

农牧业事业单位的报表使用者具有单一性,主要是国家财政主管部门,不像一般企业,其财务报告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外部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且农牧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反映的主要内容上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反映的是资金是否按照预算计划的用途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使用,该报告并不注重对农牧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进行评价。然而不可否认,目前随着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农牧业事业单位在取得、形成财务信息时若仅仅以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为目的,很显然会无法满足多元化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例如农牧业事业单位的权益资本投资者需要了解他们所投入资本的增值情况,债权人需要知道其借出的资金能否在约定的时间内得到偿还,农牧业事业单位内部在进行业绩考核时,需要相应的财务信息为考核提供依据,同时指导未来期间的决策制定等等。

二、农牧业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依然采用收付实现制,没有大范围地要求开始实施权责发生制,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信息

尽管现行的会计准则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要求事业单位推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但是目前农牧业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依然更多地是使用收付实现制,可见会计制度中对于权责发生制实行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困难,有关部门有必要在制定或丰富政策的过程中加以鼓励。农牧业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确实能够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但是从收入与费用的期间配比角度来看,收付实现制就不能够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事项。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农牧业事业单位必须在实际收到资金后才能够确认为收入进行核算,同时也只有在实际发生费用之后,才能够确认为费用与损失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规定,很明显不能够准确、充分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应收账款,会导致收入与支出水平在某一核算期间的金额与实际不相符,也不能真实可靠地向利息相关者进行反映。除此之外,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农牧业事业单位也不可避免地与市场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经营目标从单纯地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变更为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单位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投资主体的不断多元化发展,收付实现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农牧业事业单位越来越复杂的会计核算要求。

(二)农牧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后,相应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单位会计工作的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提高农牧业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职业操守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农牧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合理等。但是目前,在农牧业事业单位内部,随着新制度的逐渐实施,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没有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地展开。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宏观管理角度,还是从政府财政资金管理角度,或者是为了满足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需要,农牧业事业单位都需要提供有关自身在会计期间内的预算执行情况。从经济宏观管理角度和政府财政资金管理角度来看,国家有关部门获知农牧业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为其分析拨出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其在进一步分配财政资金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分配与管理。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层了解掌握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助于其更加客观、合理地做出一些重要决策。但是从现行的农牧业事业单位出具的报表来看,其报表附注中仅仅只反映的是单位收支的实际发生数,对于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则没有合理地进行反映,这部分不属于会计制度中强制规定要反映的内容。在现实中,信息使用者有必要充分了解各农牧业事业单位是否针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若分析则是如何进行分析的,主要分析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如何等,这些信息披露的确实,势必会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

三、改进农牧业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针对收付实现制的弊端,我们已经在前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有必要进行农牧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有关的改革。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配套的公共管理体质的改革政策,所以要在农牧业事业单位彻底推行权责发生制还有一定的困难,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逐步实现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所以要尽快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争取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使用权责发生制。农牧业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当期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和结余情况;第二,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更加突显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与客观性;第三,在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二)鼓励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对于新会计制度进行学习,使新制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从前文我们看到,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会严重影响农牧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展开,所以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来激励员工更自觉地学习新制度,并且将新制度及时、准确地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将个别员工送到业务水平较高的单位进行新制度的学习与培训,再回来对本单位其他员工开展培训这一方法来实现。同时,农牧业事业单位应当提高员工接受、吸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加强学习技巧的学习。

篇3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research on Quality Education)

主管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2013

国内刊号:43-1325/C

邮发代号:42-34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创业效应分析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内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逆流”。重庆市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农民工回乡创业已逐渐遍地开花,在拉动当地经济、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等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展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带动作用,同时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积极意义。但其发展受到诸多障碍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本文在对重庆回乡创业农民工抽样调查与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根据目前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障碍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

二、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创业带头人的创业示范效应。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7.5%,搞种植、养殖业的约占45.0%,担任村干部的约占7.5%,他们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的实践,本身就是各个乡村土生士长的自主创业的活教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成,具有强烈的示范、感召和带动效应。

2.创业促就业的乘数效应。据重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统计,2004年以来,重庆市回乡创业农民工申办个体工商户6.5万户,创办有一定规模的企业4798个,投资规模46.9亿元,年产值73.6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7.1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名回乡创业者带动就业4.8人。

3.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效应。据开县某官员反映,全县2008年上半年引进的资金中,35%以上来自回乡创业企业。如果按平均约5万~10万元创办一个企业计算,那么全国回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约400万个企业,就已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约2000亿~4000亿原始创业资本。

4.小城镇建设的扩张效应。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扩大小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而且还提供了小城镇发展所需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调查结果显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多数在小城镇居住。落户一个回乡创业农民工,既增加了小城镇的人口和消费,又扩大了小城镇的经济总量,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

5.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效应。创业者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对农业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农民工回乡创业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推动着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重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支持政策建议

目前重庆各区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取得了斐然成就,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他们仍然面临着“地方政府服务创业的意识还不强”、“融资瓶颈”、“人才制约”、“创业风险偏大”等问题与障碍。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把重庆打造成我国西部的“创业之都”,政府应该在遵循“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回乡创业农民工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和回乡创业的障碍,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政策。

1.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增加农民工回乡创业便利。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创业环境,保护已经初具市场意识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热情。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限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之外,所有的行业与领域都应当向回乡创业农民工开放。政府应该根据农民工回乡创业所处的不同时期和所进不同门槛的行业,把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做小做多”和“做大做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正确引导农民工返回当地的乡(镇)和县城所在地创业,以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2.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重庆市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分布密度低,支农力度明显不足。为此,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需要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二是发展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并促进其支农责任的充分发挥。要扩大村镇银行试点范围,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贷扶持担保机制。

3.建立健全农民工回乡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体系。一是提供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与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关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和行业组织等社会机构加强分工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相互协调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网络,为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组织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立志回乡创业的优秀农民工到省内外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学习锻炼,帮助他们拓展创业思路。

4.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规避制度,减少创业者的创业风险。由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自身的种种特点,生产经营不确定性较大,但农业相关的保险还基本上是一项空白,所以创业者大多有所顾忌。这需要政府积极推进“三农”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即可以从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保险基金,或牵头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推出相关险种,以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风险规避制度,打消他们的回乡创业的后顾之忧。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 廖进中: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85-88;

篇5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口与劳动力基础发生了快速变革,传统的农村社会形态逐步瓦解,农村社会加快转型,表现为:传统小农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居民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在城市及城市周围,非正规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大量积聚。这就导致了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的减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储蓄养老保障功能不足。为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则成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选题的科研现状及前沿水平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处于早期试点的发展体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本文借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的一些做法,力图在我国农村解决农村居民养老方面做点探索。

参   

 

 

 

【1】唐钧《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宁波出版社  2003年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小编著《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

【3】黄黎若莲《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武汉)2006.12

【4】刘子兰 《养老金计划挤出效应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12

【5】周德民《长株潭沛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探析》《社会保障制度》2007.4

【6】宋斌文张琳《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与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06.11

【7】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5.5

【8】樊天霞、徐鼎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困境与出路》《上海经济研究》2005.6

【9】许雄奇、赖景生《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想》《农村经济》2005.4

【10】武深树、邓真惠《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当代财经》2004.1

【11】姜木枝、张朝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2008.4

【12】郑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反思》《保险研究》2007.11

 

 

 

 

 

 

 

 

 

 

 

 

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了,城乡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城乡差距却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缩小,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在养老问题上,城市里职工退休后有国家和企业发放的退休金和社保基金及低保金,老人可以免除生活无保障的在家里自己与儿女或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可以说养老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农村的老人,由于多种原因这一问题已十分棘手的摆在了各级政府面前,应该下大力气给予重视和解决。基于此,进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一、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

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二)影响因素

三、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1、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重大创新

2、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3、区镇联动,有序推进

4、宣传有力,补贴到位

(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

2、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偿保障模式的创新,将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3、加快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4、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5、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篇6

农、林、牧、渔4大基础农业项目均对智慧农业的发展有自己不同的需求,智慧农业在这4个方向上也各有针对性的发展,其发展潜力巨大[7]。被调研企业和个人对智慧农业大都有初步的了解,有95%的认为智慧化应用在包括流量自动控制水利灌溉、节省水资源、农田精准施肥设备、农用机械远程控制、农用机械工作情况监测等15项中非常有用,彰显了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潜力。

2发展对策

对比国内外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我国在智慧农业的发展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更多的是示范工程和项目,还缺少能够形成产业的应用项目。另外,在技术和标准方面,缺少统一的协议和标准。结合调研和国外智慧农业建设情况,对宁波市智慧农业发展提出4个方面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2.1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智慧农业政策

2.1.1政府规划制定,相关部门全员参与建设智慧农业建议加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宏观指导,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重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强化政府对智慧农业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部门联动机制。由市发改委牵头,联合财政局、城管局、经信委、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商务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农机站及其他区县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形成区划、规划、计划和农业合同“三划一同”的协同创新体系[8]。整合突出问题,减少重复投资。

2.1.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当前在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运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应用政策和影响2大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和长效规划,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企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建设工作。

2.1.3相关部门根据自身工作,制定分系统政策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依据市政府制定智慧城市中的建设宁波农业的政策,会同其他各个市属部门,根据智慧农业系统分工,制定分系统政策和方针。如农业局根据建设计划,针对智慧农业育种/育苗、农业病虫监控等方面内容,制定平台建设总体设计方案,分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经费等政策。

2.2推进农业信息建设,架构智慧农业系统根据智慧农业的内涵,智慧农业整体架构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终端交互和后台系统4大部分[9-10](图1)。搭建农业现场信息采集和控制平台。这个平台涉及农业生产现场中各种信息的采集,以及控制信息的接收和执行。可以通过各类传感设备采集农业现场的各类信息,主要有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如温/湿度,水环境等。搭建广域通信平台。利用有线和无线技术,使智慧农业系统中各个模块、子系统与互联网连接。可以利用互联网“无所不达”的通达性,通过互联网和智慧农业应用进行交互,通过有线和无线技术获取实时信息。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这部分相当于整个智慧农业系统的“大脑”,主要负责整个系统数据的处理,规则的制定,以及整个系统的管理等。该云平台包含的模块很多,不同的应用对模块功能有不同的需求。积极推广便捷终端。用户终端及显示部分是用户与智慧农业业务之间的接口,是用户对智慧农业的实际应用。目前用户访问的硬件设备有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软件主要有基于浏览器访问和基于客户端访问2种。

2.3扶植智慧农业推广,发展产业链式策略尽管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发展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已成为宁波市乃至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技术应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发展智慧农业仍然面临众多的挑战,主要来自网络、终端、应用以及产业链的各方面。如运营商网络覆盖范围有限、各行业以及国家标准的缺乏、对行业的理解能力不深、业务应用简单易用需求和产品的可靠性与实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扶植智慧农业宣传和推广力度,建议从产品策略、技术策略、平台策略和示范建设这4个方面形成链式的产业策略来建设智慧农业。

2.4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智慧技术体系从我国农业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影响农业生产的水、土、气正在被全面感知,以3G、IPv6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农业信息感知以无缝、迅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以云计算和云服务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使得各类农业信息处理更加智慧化[11]。宁波市应在全国农业智慧化的萌芽时期集中力量加强攻关,突破智慧农业核心技术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支持研发符合农业不同应用目标的高可靠、低成本、适合恶劣环境的智慧农业专用传感器,解决智慧农业组织网络和农业智慧化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同时要建立符合宁波甚至全国农业智慧化的技术体系,为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2.4.1搭建智慧网络架构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农业物联网可分成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让物品对话的先决条件,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身份标识、情景信息、音频、视频等数据,实现“物”的识别。传输层具有完成大范围的信息传输与广泛互联的功能,使得物品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通信。处理层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本体、模式识别,预测等智能信息处理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完成物品信息的汇总、协同、共享、互通、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应用层是农业智慧化网络体系中的最高层,是面向终端用户的,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搭建不同的操作平台,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2.4.2建立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体系农业信息感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对象个体识别、农业空间信息、动植物生理信息感知等内容。

2.4.3建立农业信息传输技术体系农业信息传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中短距离信息传输,信息采集后长距离信息传输和信息接收后信息传播等部分,大多数的传感网应用仅仅是独立的应用系统,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和交互。所以必须实现融合,打破这种孤立的形态,形成新一代智慧网。信息网应能提供如下管理能力:网络管理、业务管理、移动性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性管理、位置服务、认证鉴定、计费能力等[11]。

2.4.4建立农业信息处理技术体系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农业和智慧农业的需求,随着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各种信息技术的组合与集成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立农业信息处理技术体系也成为可能。农业信息处理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数据层、支撑层和应用服务层。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

篇7

关键词:智慧气象;农业灾害天气;气象服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蓬勃,各类产业的发展接踵而至,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不稳定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天气质量大幅度下降,天气变化无端对人们出行造成巨大困扰,同时,也对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天气变化因素密切相关,风调雨顺的气候与狂风暴雨因素下的农业生长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因此,智慧气象服务在此显得更为重要。天气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智慧气象提前对气候情况有所了解,可以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1智慧气象

1.1智慧气象的概念

智慧气象是近年来较为先进的理念,是通过一部分新技术的深入引用,依托于气象科学系统而使得气象各个方面的管理活动过程都充满智慧理念,使得气象系统能够具备某些高端的分析能力。随着市场的需求及农业多元化,各类特色农业也在这个背景下崛起。但是,农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气象环境的变化,因此,对气象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从而开展天气指数的信息共享,提供为农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惠农气象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大力推进农业的发展。

1.2智慧气象的内涵

智慧气象的内涵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智能感知系统。利用智能化,气象可以对各个层面实施感知,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广大用户以及气象系统的运行状态等实施智能化的监测。其次是对气象因素的准确预测功能。气象因素多变,在信息技术支撑的背景下,对灾害天气精准的预测。第三是针对各行各业以及人们衣食住行而推出的惠普服务。响应广大社会需求,气象平台推出这项服务,使大家都能享受到个性、专业的高端气象服务,满足了广大人民的需求。第四是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工作。科学的管理是保障各个环节有效进行的前提,高效地管理措施对于气象内部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提供精准的辅助决策。信息的更新换代是很迅速的,气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的持续更新,气象部门从组织到个人,都要能够在气象信息化体系中进行科技以及业务创新的应用。研发出一套对用户更加便利、预测更为准确的共享信息。对气候因素的要求,不但是要迅速,更是要提前。智慧气象无处不在,因为每天气象都会变化,与气象有关的人、物都会受气象的影响,而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共享了解气象有关的信息,从而对出现的气象有所预防。气象信息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智慧气象融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改善人们的生活。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气象的敏感性越来越强.抗御灾害的脆弱点越来越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现状,必须融入智慧气象,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服务的现代化、精细化、针对性、指导性上取得突破。

2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目前气候变化,我国很多农业链对气象的敏感性较强,对于许多灾害性天气的抵御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所以,必须融入智慧气象,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引入目前新技术理念,对气象有所监控。

2.1气象与农业大数据整合

气象多变性,已经是众所皆知。虽然目前大部分地区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气候信息处理平台,针对气候信息进行实时预测。但是,气候的多变性导致信息的准确率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即使结合目前较先进的技术措施,也无法达到。但是,可以尽可能的满足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大数据整合、集约化处理数据信息等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准的气候信息,提高预警能力。天气预测越准确,人们的保障措施就能越到位,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目前,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对全国各大地区的检测范围扩大,为大数据库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很大程度的提升天气预测的准确性。

2.2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天气预报作为一个最为基础的天气预测平台,不能单纯只是满足预报服务,应该通过加工,进行更多拓展性的业务功能,衍生出更多精细化以及专业化的产品。提高预测的分辨率,在时间、空间上的精准度要加强,对于各种畜牧业等农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气象信息的预报功能。针对不同的产业,推出不同的特色服务,开展面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各项服务,面对这些行业,可以推出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功能,对气象信息的有效利用进行评估,进行开发利用服务。应该从以往单一的预报方式有所改变,过度为“预报+指南”,以往只是单纯的播报出天气的信息资源,但是对于灾害性天气,没有具体的处理方针,遇到真正的灾害性天气,农民应该怎么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时候,气象预警可以转变为“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如何防御”这套理念贯彻落实,让农民不只是清楚气象因素,更加提升预防灾害天气的理念。开发先进的气象业务系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惠农服务的理念,人机平台可以定期推送相关的防灾信息进行知识普及,另外,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在线咨询有关服务。这个平台应该围绕地方的气候性特点针对性的展开,切实从人民需求出发,结合地面观测站、以及中尺度自动气象站,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实时的为用户提供便利,增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以及及时的预警能力,最大程度的方便用户使用,降低他们的损失。

2.3互联网+开展服务

目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增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许多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或者居民用地,而且出现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剩下的中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但是,农业种植的综合化、现代化程度提高了,以往的牛耕变成了机械作业,农民也正在向“职业化”方向转型。气象服务类型也应该相应的针对这部分自主性较弱的农民展开,利用互联网+与农户展开紧密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机构将分散的种植户和采购商、运输户、消费者、服务机构等连接在一块,形成针对农业领域的垂直通信服务。

2.4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效率

目前,在经济发展的形式下,出现了农业多元化,农业多元化导致对气象的变化因素要求不一,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工作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恐怕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化将成为气象平台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未来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气象信息数据库管理,对数据整合处理后,搭建实时分享的平台,与农业、水利等产业部门合作,实现气象资源共享,服务于这些行业,一方面可以降低这些产业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使气象部门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借助自媒体以及传播信息的平台,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途径,对广大用户宣传气象资讯。利用这些自媒体方式,可以使得信息快速传达,但是气象部门要注意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以防其它非气象组织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气象服务高度自动化,不仅需要准确性,更要及时性、科学性,充分发挥智慧气象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无处不在的服务理念。

3结语

灾害的发生通常来说都不能避免,依据智慧气象,对灾害信息进行及时预测,从而实现合理预防。通过大数据信息记录,对大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集约化处理,从而对气象有相应的认识。面对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农户可以错开这段时间的种植期,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耕种,农户要加强自身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技能,政府要对这些地区加大建设投资,充分保障农户的利益。智慧气象是根据人们需求而产生,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俊松,熊世为,王曼丽,等.浅析地市级气象部门发展智慧气象的工作任务[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3):64-66,69.

[2]麻旭东,李宏伟.农业现代化中的气象服务研究[J].种子科技,2017(1):12,15.

[3]简咏梅,王春燕,陶笑笑.浅析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技,2016(5):16-19.

[4]周勇,胡爱军,杨诗芳等.智慧气象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6(3):83-88.

[5]赵蓓,刘蓉蓉.农业现代化中的气象服务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6(2):61-63+67.

[6]侯雪松,周玉卓,于男洋.辽源智慧气象平台[J].农业与技术,2015(22):175.

[7]张琦.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159.

[8]贾峰,徐智慧,简薇薇.新农村建设服务下物联网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3):37.

[9]沈文海.“智慧气象”内涵及特征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5(1):80-91.

篇8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支撑作用

引言

智慧城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整合多种先进技术,促进城市各部分功能协同运作,使得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环境更清洁、生活更舒适。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能源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SC 的基本支撑技术是ICT 技术,但本文认为能源技术同样是基本支撑技术之一。其原因如下:1) 能源技术关系到SC 所有的愿景、特征和应用,对于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影响的全面性不次于ICT。2) 能源技术包含大量信息、通信技术之外的专业性内容,是ICT 技术所不能覆盖的。能源技术中包含ICT 的应用,反过来ICT 中也包含能源技术的应用。3) 生态可持续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雾霾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而能源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 能源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别是SG 技术对于城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意义重大。作为能源技术主要部分的SG,许多应用需要电力系统外广大用户和部门参与,直接以基本电力供应外的形式影响城市生活。可见,能源技术是城市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局性技术,其专业性、重要性、关注度决定了其基础支撑地位。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各类架构的基础上梳理了如图一所示的5 层SC 体系架构,能源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SC 的技术方案、应用、特征等各个层面,是SC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重要基础。

2 电力通信资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2.1 在接入网方面

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技术,在新建居民区铺设电缆,同时进行光纤的架设,实现电力光纤到户,避免通信资源二次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在国家"三网融合"伟大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四网融合"。电力光纤到户能够解决城市通信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城市接入网的覆盖面积,强化城市神经网络末梢,实现对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

2.2 在城市杆塔和沟道资源方面

电力供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建设的初期,国网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杆塔和沟道资源,形成了全面覆盖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它是发展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必不可少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支撑智慧城市通信网络的规划,这点是其他电信运营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2.3 在建设优势方面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电网的支撑,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网的存在。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未来的电力通信网将随着电网的建设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通信全覆盖。

2.4 在城市信息感知方面

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感知,电力通信网积累了大量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感知,支撑智慧城市环保事业的开展。

3 智能电网绘就美好生活

嘉兴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的实践证明:一个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 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功能。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慧城镇,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发展转型升级,这些都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建设。

嘉兴智能电网建设的实践表明,智能电网电压序列优化后,新建变电站及线路数量显著下降,电力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变电站站址选择余地变大,电网损耗降低,电力用户电费支出降低,可接入容量增大,促进了电网与新型城镇和谐发展。光伏农业一体化,开创了农业能源智能化的新时代,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极大限度释放了农业劳动者,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同时改变了农业生产对太阳能单一低效的利用方式,保障了新型城镇能量供应,促进了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为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及新兴产业提供机遇,可有效带动新能源、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多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将有效推动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环保技术、能效管理技术等实现突破,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技术和应用创新,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从嘉兴的实践看,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将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如下作用:推进适应分布式能源接入的区域智能电网建设,创造性地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推动先进技术理念的产品化,带动嘉兴智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争取形成一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通过探索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和新能源的接入,培养一批掌握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系统、智能并网装置等高新技术的企业。

结束语

总之,能源技术和通信技术一样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支撑技术,而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这两大体系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可以实现整个社会角度的整体最优,也可以最终实现两大体系的"双赢"。 在后续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亟需持续地深入分析、选择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电网应用,在确保可靠优质供电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各类智能电网应用深入融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白翠粉,黄瀚,杨方.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J]. 电气时代,2015,03:20-22.

[2] 高志远,姚建国,郭昆亚,曹阳,宋宁希,李强,孙芊. 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1:148-153.

篇9

>> 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关键举措研究 智慧园区建设探讨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 浅谈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园区系统建设研究 软件谷智慧园区发展道路研究 我国智慧园区研究综述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铺路 智慧园区设计概要 智慧园区孕产业 拥抱智慧园区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管控平台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应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华为助力“天安云谷”智慧园区建设 关于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智慧园区”顶层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贵州都匀市加快园区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产业新城” 网新城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从产业园区到科技新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8,10;

[3]李广斌,王勇 西方区域规划发展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06);

[4]童隆俊,陈铭 构建“智慧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南京构建“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信息化建设 2010(05);

[5]朱敏 智慧城市的愿景路径及借鉴 [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 2011(04);

[6]陈桂香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概览 [期刊论文]中国安防 2011(10);

[7]吴建新 以智慧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信息界 2011(05);

[8]巫细波,杨再高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前瞻 [期刊论文]城市观察 2010(06);

篇10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探索者们,也应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美好的智慧家园

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追本溯源,人类城市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需要。

人类最早的城市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那还是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族群聚集而形成的城邦,满足了安全和生存物资交换的本性需要。安全不仅包括生命的安全,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安全,比如宗教。比如欧洲,不管城市多小,市中心一定有教堂。中国历史上也是这样,各种早期文明都有浓重的宗教或祭祀烙印。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农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建立。但考古研究表明,农业技术的进步来自于城市而非农村,越是靠近发达城市的农业,其生产力水平越高。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反过来创造了令人类聚集的基础:一方面,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需求,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令越来越多的人改善了生活,满足了人性追求舒适、幸福、自由、交流的内心需要。毫不夸张地说,工业文明才真正带来了人类的城市文明。

人群的聚集有好的一面,也存在“硬币的另一面”,比如瘟疫对人类的杀伤力随着聚集越发可怕,即便今天医疗更发达,西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仍令全球高度紧张。我们耳熟能详的污染、拥堵、生活的快节奏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城市反人性的侧面。

信息驱动物理城市

人类掌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群聚集的规模。

农耕时代受制于生产力水平,数十万人的聚集,就可以称之为全球最大的城邦。历史可寻的最大城市,也就刚刚超过百万人口,而且是昙花一现,比如中国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荣汴梁(开封)。

工业文明时代是人类掌握自然科学的爆发期,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进入了原子时代,实现了能源革命,电力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能源和动力,推动了城市立体发展,为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创造了基础,而工业推动了人类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的规模化,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源泉,百万人口的城市逐步成为常态,千万人口的城市也不断涌现。上世纪中叶纽约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代表了工业城市的辉煌成就。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比特时代就此展开。比特可以说是人类早期工业文明之后,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要素。如果说基于原子的工业革命,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体能延伸的话,比特的革命就是对人类智慧的延伸。

之所以这样说,源自比特和原子迥异的特性。原子是物质的最基础单位,比特则是信息的最基础单位。原子有质量,却无法分享,一个物体,你有了,我就无法占有它。但是比特不同,它没有质量,你拥有这个比特,我也可以拥有,拥有的人越多,比特的价值才越大,人类的才智发挥的价值就越大。

早期比特承载的信息是科学计算的结果,信息的价值有限。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大量商用,比特成为商业流程的载体,价值逐步释放,成为今天信息社会的基石。

随着芯片制造能力的巨大进步,人们具备了移动计算的能力,我们今天手里的一部小小手机,它的计算能力就堪比上世纪9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我们的信息交换网络也实现了巨大飞跃,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每一个人的城市生存方式,这使得我们的周围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比特。从2010年开始,每年所产生的数据,超过之前人类所有数据的总和,人类和人类城市在这一刻迈进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城市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什么?它实质上就是人类城市活动的信息,汇集成为一个城市在信息空间的一个映像,今天的城市,实际上有两个部分构成,物理的世界和虚拟的空间。城市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互动,为城市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动力,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用虚拟信息空间来影响、改造和驱动物理城市,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这样看,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恰是反映了CPS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共同营造智慧城市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传统农耕大国,1978年德国9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时中国只有1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使经过30多年的变迁,中国仍然有近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之外。因此,面对今天智慧城市的需求,西方城市的目的和诉求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西方来说,城镇化和工业化早已实现,如何再次释放城市的活力,是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的关键。

中国正在经历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是一场四重叠加的历史变革。从有利的角度来看,中国如果抓住这个 “新四化”的历史机遇,那么我们就能拥有后发优势,借鉴西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经验,少走弯路,快步直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智慧城市的新目标。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今天要实现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比西方国家有更多的复杂性,更多的差异点,更多的阶段性。对于中国当前阶段,智慧城市要做什么,经过几年的试点和实践,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形成基本共识,那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民生服务为抓手,并以中央政府决策的方式在全国推开,或可以收到成效。

展望未来,人类终将生活在城市,尤其是生活在智慧的城市,中国也不例外。

智慧城市为每个生活在城市的人,带来了更多的公平、更多的参与机会,更多的电子政治成分,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经济的可持续繁荣与发展,推动中国“新四化”的建设。每个市民也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城市的共建。因此,美国智慧城市学者Anthony Townsend在其著作《智慧城市》中强调:“全世界最智慧的城市,就是你所居住的城市。草根与社群的科技参与,将是改变城市的主要力量!”